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

篇1

一、运用思维导图,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小学生从低年级进入中高年级后,其想象力、空间感、整体感都有所提高,分析能力也有所增强,因此课标对中高段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更好地达成这些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如《东方之珠》一课,我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介绍了香港这个繁华的都市,品味“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的妙处。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课文开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中间部分又写什么?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孩子们阅读文本,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找出关键词。孩子们乐此不疲,很快找出了关键词,如“南大门、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东方之珠”,接着让孩子们根据找到的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再根据思维导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就很容易了。完成这一环节后,我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沙滩的迷人、海洋公园、街市的繁华写具体的?”学生继续找出二级、三级关键词,分支罗列,完善思维导图。然后选出代表在班上展示汇报,小组成员互相补充,形成整篇文章的结构框架图。最后我在孩子们绘制的思维导图上进行点拨:“课文哪一部分写的文字比较多?”孩子们很容易看出是中间部分,此时再顺势指导:开头和结尾文字较少,是概括性的描写,叫“总写”,中间部分是具体的描写叫“分写”。这样“总―分―总”构段方式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易于理解掌握,也为今后的学习用这样的构段方式写作打下了基础。

课堂上,孩子们成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完成思维导图,把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同时训练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二、运用思维导D,提高说话习作能力

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概括起来就是四方面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说”和“写”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要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教二年级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水果时,让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水果图案,并在旁边写上一级分支的词语(如西瓜、葡萄、香蕉等)。接着引导学生深入二级分支关键词(形状、颜色、味道)。然后更深入地拓展三级分支(如:椭圆的身体,像……,弯弯的,像……;青绿色的外皮,上面还……;红通通的瓜瓤,上面还……,甜津津、酸甜酸甜的等等)。最后我再引导学生看着思维导图进行说话训练。由于有了思维导图的帮助,说话练习的难度大大降低,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说话的欲望也变得强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学生描写“家乡的秋景”时,我首先在导图中央写上“家乡的秋天”,然后罗列出一级分支(开头、正文、结尾),接着引导学生学习“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先总写开头。“开头怎么写”,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深入二级分支的关键词:“家乡的秋天景色迷人!那里有……天空,……小河,……的田野”。接着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分写“正文”?结合学生的讨论,我整理出正文部分二级分支关键词:天空、花草、树木、小河、田野等。再围绕这些景物进行思考:“这些景色都有什么特点?如何把这些特点写具体?”学生拓展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我再梳理三级分支的关键词“蓝晶晶、一碧如洗、大雁南飞、盛开、落叶飞舞、清澈见底、稻谷金黄,丰收乐开怀”等等。“结尾”又该如何总写?学生讨论,教师整理板书:抒情点题。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说话和习作教学,不仅能克服学生无话可说可写的问题,而且能帮助学生构建出文章的逻辑框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完成说话和习作,增强学生说写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从此把习作难题变成一件轻松而快乐的事情。

三、运用思维导图,提高背诵复述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有很多优秀的诗文要求学生背诵和复述。这些学习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如果能借助思维导图将各种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效组织性的图画,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背诵和复述的能力。如前面提到的《东方之珠》一文,课文很长,学生背诵起来有一定难度。我就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分散记忆,抓住思维导图中罗列的关键词,逐段突破,化难为易,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还能举一反三,提高背诵和复述的能力。

四、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整理复习能力

在语文复习时,通常有很多零散的知识点让学生感到无从把握,难以记忆。运用思维导图,就能很快地建立起这些分散知识点的联系,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如,在进行期末复习时,我就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本学期认识的人物进行复习。先在思维导图的中间写上一级分支(本学期认识的人物),然后回忆课文中学过的人物,梳理出二级分支(哪吒、越王勾践、雷奈克……),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他们都有什么精神品质?梳理出三级分支的关键词(哪吒:除恶扬善、机灵果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雷奈克:善于观察、善于实践……)。这样的思维导图,学生一目了然,方便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按单元整理本学期学过的易错字、形近字等。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提高了整理复习的能力,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篇2

追求课堂自主高效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早已深入教者之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学习先进教学理论,模仿先进的教学模式,尝试探究着各种教学方法。但现实状况依然是老师找不到可以放手的好理由,学生找不到自主乐学的好途径。历经探求尝试验证,笔者终于找到了能让初中语文课堂真正实现自主高效的利器―――思维导图学习法。

二、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由一个中心出发,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是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的图形。

思维导图在语文课文教学中的运用:将课文根据文体内容及应抓要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有层次地展示出来,即引导学生经过联想、想象、归纳、分析等思维活动将文字图文化。

三、思维导图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目前运用状况:思维导图是21世纪风靡全球的瑞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在全球教育界掀起了一场超强的思维风暴。发起人是英国东尼·博赞,他著有《思维导图大全集》一书,电视广告中的学之源头脑风暴,全脑开发、陈克正“高速记忆法”,均是着眼于对大脑思维模式的研究。全球已有2.5亿人在享受使用思维导图的好处,世界500强的许多企业已把它作为员工的必修课程。一图胜万言,思维导图引发的大脑海啸已惠及全球。四川出版集团出版的人教版《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首先展示的就是课文图解,那就是思维导图的一种,思维导图用于教学将大有可为。

理论依据:大脑潜能无限,左右脑各有分工,记忆主要由右脑负责,而右脑对图形的记忆力是对普通文字记忆的100万倍。课文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其实也是对思维模式的改进过程,是激活调动大脑多方功能的过程,故能充分的激发大脑的潜能,才能开发智力,提高效率。

四、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

工具:白纸、水彩笔和铅笔数支

方法:1)从白纸中心开始画图,周围留出足够空白。

2)在白纸中心用图象表达你的中心思想,即是将课文中心和标题图形化置于中间。

3)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颜色。因为颜色和图像一样能让大脑兴奋,能够给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

4)将中心图像与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将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此类推。

5).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不要画成一条直线。曲线和分支就像大树的枝权一样更能吸引眼球。尽量多用图形。

6).在每条线上使用关键词。所谓关键字,就是表达核心意思的字词。

五、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一)形成一套基本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有模式可用

与学生商讨基本的导图符号,商讨绘制记叙类、说明类、议论类及适用所有类文章基本思维导图模式的方法,并形成一套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按所给思维导图增删完善。如以一支笔代表作家作品,以圆中加点代表文章的中心,以梯子代表层次,以心形图代表爱、想念等。笔者将语文课文整理出了六大分支:作家作品、文章主旨、文章结构梳理、美点赏析、重点提要、课文拓展。这六个一级支上又有分支,尤其是结构梳理,支上分支极多,建议放在中心图右侧,便于书写关键词。笔者是从中心图的上侧开始按顺时针方向绘制六大分支,以免遗漏和便于书写,并便于学生形成习惯。下面是《出师表》导图及适用所有课文的粗略图:

(二)教给学生战胜困难的方法,帮助其克服怕羞怕难心理

通过思维导图在具体课文中的运用,学生充分地体验了思维导图的神奇作用,学习运用思维导图的兴趣被大大地激发,有了运用思维导图学习语文的强烈冲动;在课文思维导图的大体模式的增删完善中享受着自主学习的乐趣。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最突出的问题:不会绘制中心图、图不成形、理不出层次、提不出关键词。

这时要告诉学生,中心图多为文章的中心,是在对全文内容把握的基础上再借用图画将主旨直观的表达出来,要用到比喻、象征、夸张、想象、借代等手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老师做起来都有难度;如果找不到恰当的图,可先将中心图空出,在完成其他环节后再设法补上。

图画虎犬不分,没关系,图能自认就行,那只是增强记忆的方式,真实图形自在心中。画标准图形是画家的事。敢画就是有胆,能画就是有才。

理不出层次,提不出关键词,面对这个问题,老师要降低要求,分层次给学生提目标,让学生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向思维导图深入迈进。祝贺学生找到了自己的重难点。理不出层次提不出关键词这正好体现了思维导图的神奇作用,能帮我们发现难点,这正是独学、对学、群学要解决的重难点。全体参与,优秀者可在基础模式上自创,困难者学会依样画瓢,根据示例去增删完善。让人人有得,个个有成就。

(三)小组为单位,分层要求,交流激趣,评比励志

以小组为学习竞争单位,针对学生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独学、对学、群学等方式学习,并以自我推荐、同学举荐、老师赏评等方式交流评比激趣,评出“超强创意星”并大力表彰。

六、思维导图的作用:实现课堂的自主高效

(一)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能够自主

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学有抓手,能知要点、明难点。在按照老师所给导图模式分析课文时,学生知道应抓之点及自己的难点所在,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能做,学生个个忙碌,老师只需巡回引导,真正体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还课堂与学生。

(二)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乐意自主

在绘制导图中要用上比喻、联想、想象、夸张借代等手法,激活学生思维。在梳理课文层次结构时,体会到了能将复杂的课文梳理得层次井然的成就感;更有在梳理中发现课本的错误的惊喜,俨然自己就是一个研究者,这种自豪感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提取关键词的思索中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在交流自己作品及品同学不成形的或创意丰富的作品中,快乐地享受智慧的交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以自我推荐、同学举荐、老师赏评等方式的评比中,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在考试检测中享受分数提升的幸福……诸多的可喜变化,让学生乐于利用思维自主学习。

(三)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享受课堂的高效

思维导图模式在让学生绘制彩色导图中要用到联想、想象、比喻、夸张、借代等手法,寻找以图代文的途径,思维被全面激活,大脑处于高速运行之中,枯燥的信息变成了彩色的生动图画,记忆必然快速而深刻。

如阳宇浩同学为《杨修之死》设计的中心图用了漫画手法。军账中对峙两人,曹操头部硕大如球,心却小如绿豆;杨修双目望天,长舌上搁刀,喻示了曹操的心胸狭小、杨修的恃才放旷祸从口出;马凤君绘《星星变奏曲》主图用红色与蓝色的变幻分别象征黑暗与光明;刘哲宇为《陈涉世家》绘的主图是一面大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反”字下面光芒万丈,陈涉头戴王冠,意味着高举反旗,首事之功,永耀史册;李涛介绍傅雷时用了英语与汉语互换来表明其翻译家的身份。

篇3

目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推广,小学语文学习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传统教学模式对语文课前预习并不是特别重视,因为教师没有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及特点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思维导图也被称作心智图、脑图。它以全脑为基础,按照大脑自身运转规律进行思考,能够全面调动大脑右脑在空间、图像、颜色、整体思维、想象等方面的潜在能力,以及左脑在顺序、逻辑、文字、数字、条例等方面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让人类整个大脑在创造、记忆、精神、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挖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对心智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小学生进行培养,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小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充分挖掘。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思维导图具有放射性、直观形象性、多元化思维、立体关联性、个性化思维等特点。(1)放射性。思维导图的结构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图形。它往往是从一个点或者一个关键词入手,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扩散开来,最后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不断延伸的脉络结构图。(2)直观形象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导图穿插使用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和符号,将复杂的知识体系结构直观化、图像化,帮助我们强化关键词,增强理解和记忆。(3)多元化思维。导图通过包括图片、符号、线条、色彩、数字等不同表现方式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将思维的延伸和发展表现出来。(4)立体关联性。思维导图强调以立体方式来思考,利用多维度、多角度的联想和想象将知识体系不断扩展、不断延伸,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5)个性化思维。思维导图强调个人色彩,是具有个性的非固定模式,形式活泼。

二、小学语文思维导图的模式分析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预习过程中的应用,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让学生学会自主预习,逐步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思维导图可以应用到小学语文预习中或者是课堂复习中,也是一个逐步展示并加强理解的过程。思维导图是由教师制作,并在课堂上按照思维方式和逻辑顺序逐步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将课程相关资源整合并展示,学生在对课程理解的基础上,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负责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导图以及引导学生思维等工作;而学生则发挥主导作用,主动进行探索知识,提出问题、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的过程。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一)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这就要求在课堂中绘制思维导图,对课文主旨、训练要点及结构安排进行整体把握。例如《春日》一n,这首诗是宋代的朱熹所作,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教师可在教学时运用思维导图,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然后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请用一个词汇来概括这种美”,分别请不同的学生回答。有的学生回答蓝天,有的同学回答花,有的同学回答万物,有的同学回答河流。然后教师可以总结为什么景色好,主要是东风吹的原因。然后可以提问《春日》表达的内涵什么,向学生介绍实际上是诗人赞美的春风的内涵。此时,老师可绘制出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这首诗的内涵和诗人表达的情感,同时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与发挥。此外,应用思维导图开展阅读教学,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效率等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觉得作文是最难的。如何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怎样才能让他们把自己的心里话与独特感受倾注于笔端,或者采取其他工具将其表达出来呢?“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语文课程目标又如何实现呢?思维导图对于写作教学同样具有较大的功效。在作文构思阶段,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整理有关材料。先将作文题目或主题以一合适的图形置于纸的中心位置,然后展开联想,思考与中心图有关的内容、材料,并对思维结果加以调整,最终形成一张作文的思维导图。在作文构思时,也可以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大家共同绘制作文的思维导图,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思维广度和写作的积极性。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帮助老师教学,也能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和学习的策略。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识树”,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序列性,有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篇4

关键词:小学作文现状;思维导图;相关建议

一、引言

语文是一门讲究语言逻辑性的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十分重要的模块。作文作为训练小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巩固文化知识点的一个重要模块,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普遍重视。思维是写作的核心,不论是构建文章整体结构还是组织通篇文章的语言,都是思维在文中作用的体现,而思维导图就是用一定的树状结构呈现思维过程,培养思维技巧,锻炼思维能力的工具,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生作文训练适应了小学生作文教学的需要,有助于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是一种记叙方法,它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后,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确定的主题。作文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工具之一,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小学生年龄局限,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写作存在很大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文偏题离题

在接触正式的作文写作之前,低年级学生写作练习模块主要是“看图写话”或者根据给定的主题对内容进行扩充。然而,接受正式作文训练后,特别是某些作文要求学生根据语段提炼出中心思想后进行写作,由于小学生语言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读懂题目中心思想存在难度,作文偏题离题现象时常发生。

(二)思维结构混乱

作文通常都有一定字数要求,特别是篇幅较长的作文,文章后半部分往往有拼凑字数的嫌疑,使得文章整体缺乏逻辑性。小学生构建作文整体结构具有随意性,很少进行系统性构思,导致写作更像是文字的堆积,此外,小学生作文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也是导致其作文思维结构混乱的一个重要因素。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直接导致了语句不通顺,意思表达不明确,文章结构混乱。小学生写作特点使得作文训练本意得不到真正落实。

(三)内容空洞,缺乏感情

小学生对作文练习存在排除心理是一种常见现象。课内知识巩固不牢、课外阅读积累不足,加之生活经验总结缺乏,使得大部分小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写作内容大都无病,没有融入真情实感。就算作文中偶有感人事例或者名言名句,但由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弱,通常以口导式的语句将写作资料拼凑在文章中,显得语句肤浅空洞。

(四)教师写作引导缺乏逻辑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读懂作文要求,提炼中心思想。但是,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日常写作练习时,通常是以直接告诉学生主题的方式进行写作,极少用思维引导的方式将学生写作主题导入正轨,缺少锻炼学生自我提炼题干的训练,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学生写作主题准确性。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诸多学科的教学中都发挥了一定作用,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也具有可行性,它既能给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带来很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它能训练小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语文作文相关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一)思维导图融入作文教案准备

教案准备在教学过程不可或缺,作文教案也不例外。运用思维导图准备作文教案具有优越性,它能缩短资料整理与运用所需的时间,提高教案质量。例如小学作文前言引导的主题为“愉快的假期”,教师可以将相关体现作文主题的语段用关键词标注,用分支结构的方式在教学环节开展,特别是PPT制作与展示,思维导图能够将教师思维分析过程很好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使用关键词来写教案,不仅能减少教案的篇幅,还能使得教案主次程度更加直观,方便教学。

(二)思维导图融入作文技巧训练

小学生作文存在偏题离题、逻辑结构混乱、感情空洞等问题,教师要从根本上纠正或者改善作文问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技巧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作文主题的确定以及篇幅的展开都有一定技巧,都是思维的体现。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标注语段关键词,细细琢磨后确定主题,其次,细分出作文将要展开的事例或者分论点,最后,在文章主次明确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完善文章内容。例如,小学第十二册作文要求题目为《难忘的……》,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进行举例教学,通过《难忘的一件事》的导读,让学生先了解一下对于这类题目的写作形式和内容,对整个题目有更加具体的把握,然后学生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拓展,联系身边的实际经历,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感受到生活中的任何经历都会对写作产生帮助,会让学生更加了乐于观察生活,运用到写作当中,让写作成为体现生活的途径,运用想象,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快乐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通过这种开源化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提升学生测写作能力。

(三)思维导图融入作文课后总结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仅在于课堂练习,课后总结同样重要,它能及时反馈学生作文问题,提醒学生重视并改正。教师利用作文课时间,将学生作文问题运用思维导图列出。例如作文《愉快的假期》,将作文辑结构混乱这一共性问题作为主支,继而罗列出导致这一问题的不同原因作为分支,如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导致的语言表达不明确,实例选取与主题不符等。这种课下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根号的把握写作课堂的重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此外,还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作文互评,小组成员可以自行决定,然后,成员合作总结作文问题并制作出思维导图,最后选出做得最好最快的组别,进行奖励。

四、结语

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体现为“作文地图”,它从作文主题和脉络展开两个方面促进小学生作文质量的提高。基于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比重较高,小学生写作水平将将直接影响我语文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掌握思维导图操作原理,在作文教学中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克服作文难题,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44

情境创设是当下语文教学的流行策略,即将学生的整个身心全部融入情境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去。而对于聋校的聋生而言,由于其听觉能力的丧失,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只剩下了视觉。因此,聋校语文教学应以创设视觉情境为主,将文本中的资源转化为除了听觉之外的感知方式,以夯实学生多维悦纳的渠道,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 借助思维导图转化教学内容

早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就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笔记方法――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旨在借助简洁明了的图形和标示,将原本错综复杂的事物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思维导图着重呈现的是生命个体内在的思维过程。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这一策略广泛深入地使用,不仅可以有效规避聋生听觉上造成的认知障碍,更有助于聋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笔者在聋生们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概括出赵州桥的特点,并和学生一起深入阅读课文,把握文本表达的细节,依托课文中语言的描写,将赵州桥以形象且简洁的图示符号表现出来,使整座桥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历经这样的思维过程:阅读文本,解读语言(读懂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信息转化为自身的认知体验)――转化形式,形象再现(将文本中的文字符号置换为简洁的符号信息,转换为学生的呈现方式)――对照文字,印证呈现(整合图形与文字之间的联系,感受图文之间的差异)。这看似草草描画,却蕴涵着学生丰富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认知能力提升的有力助推器。

二、借助鲜活实物转化视觉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聋生由于缺少听觉维度的刺激,他们对于内心信息的识记能力相对较弱。但聋生内在意识中视觉、肤觉和运动觉呈现出来的表象相对丰富,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和内容记忆的速度相对较快,识记的效果也相对较好。针对聋生的这一认知特点,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视觉内容。教师可以将直观性的教具充分整合运用起来,让聋生充分感知事物的形象性特点,从而促进聋生的理解与记忆。

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课,如果仅凭借教师一味地讲解,对于聋生而言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将爬山虎的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照实物,结合着课文的文字顺藤摸瓜,了解爬山虎的茎和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他们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有的不停地翻动实物观察着,有的不停地闻着气味,还有的小组探讨着……

整个过程,教师并没有就文字而教文字,而是借助实物展示的方式将原本僵硬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学生鲜活可感的事物,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则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记忆效果。

三、借助操作实践转化感知渠道

鉴于聋生已经完全丧失了吸收内容信息的听觉渠道,语文教师就应竭尽所能,充分凸显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其他感觉维度的效值。因此,聋校的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开掘文本内容中舞蹈、小品等视觉元素的相关形式,将学生的其他感官意识浸润到这些艺术形式中,陪着聋生在玩耍、嬉闹中走进课文,体悟课文内容的真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开掘可以运用的一切资源,并以自身的热情适当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削弱自身指导、引领的作用,强化自身参与者的身份,从而让聋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文本的内在意蕴。

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葡萄干的整个制作过程,教师并没有像传统教学一样,为学生播放图片和视频资源。而是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内容,帮助学生一起提炼出葡萄干制作的相关步骤。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葡萄干制作的过程进行实践性的表演,将文字化解为学生的自主性动作,从而生动而直观地再现了文本的内容。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地教授,而应该致力于组织和引导。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注意贯彻落实这一精神。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过程无非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又说:“……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那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果真是这么回事吗?”这席话从正反两面精辟地阐明了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揭示了语文教学法的精髓,也是对以讲为专务的教师的忠告。语文教师当然需要讲,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潜心设计,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奋其力,自求得之,益其智能,长其才干,听讲能把握要点,论辩能言之成理,展卷而能通解,执笔而能合度。诚如是,“不需要教”的局面就会出现了。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导”呢?

一曰导之以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求解的内在动力,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智慧才能,有没有兴趣效果大不一样。但是,不能依靠逗乐取笑或廉价的课堂噱头来激起兴趣,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实际,把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熔为一炉,运用语文课特有的科学规律和艺术魅力去吸引学生,像赞可夫所说的那样:“要以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学习,使之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留下悬念,引发兴趣;激起矛盾,增强兴趣;学有所得,巩固兴趣;深探细究,发展兴趣——这些都是激趣的常用之法。

二曰导之以思

语文教学应着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高尔基说过:“懒于思索,不善于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自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语文教师决不能满足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要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智力的源头,让智慧的活水汩汩流出,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敢于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或从新的角度去分析老问题。这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被爱因斯坦誉为“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为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科学中引导学生内联外引、比较鉴别、质疑问难、展开辩论、巧答思维训练题等,都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可行办法。

三曰导之以疑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给学生的思维埋下导火线,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平静的脑海里投入块块激浪的石头,以掀起思维的波澜,波澜中不断闪现“?”。经过无疑——生疑——质疑——解疑这个过程,使学生的头脑越来越灵活,变得越来越聪敏。学生一旦从被动待灌的位置调到主动攫取的位置,不仅学习的主动性随之增强,而且心扉大开,思索、推究、探求所以然的劲头十足。

四曰导之以法

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说明教师应面向未来,教学生以学习之法,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方法就是能力。学生真正会学习了,那么“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就可能出现。古人有言:“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语文教师则需反其意而行之,实行“鸳鸯绣了从教看,且把金针度与人”——对学生定要授之以法。

五曰导之以情

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讲清道理很重要,但不能仅止于此,还必须倾注教师的感情,以情动人。文章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饱含情,语文教学离开了“情”,就缺少灵魂了。

综上所述,上述“导”法诚为教师教学值得借鉴的有用法宝。而要用好这些法宝,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生活中不乏鲜活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点滴带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堂语文实践中,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富有活力,呈现出勃勃生机。

许多教学的源泉可以来自生活,学生认识世界的源泉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生活的感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也更好的让学生品读文字和感悟生活。

另一方面,学生要想更好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也在于老师的精心引导,要引导其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去认识、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语文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是一种积极地生活方式的习惯。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在生活中体会,老师引导功夫的高低尤为关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语文教学中切实把握“导”字,教学便会充满活力,充满生机,有如一条灵动的小溪。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49-01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只重教法研讨,不重学法研讨,其结果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觉得学生难教,学生觉得语文难学。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失败,语文教师的悲哀。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多读多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叶老还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由此可见,“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教给学生读写的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读写的方法更重要。这是语文教学深化改革,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紧迫需要。否则,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很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下面以引导学生学习《苏州园林》为例,谈谈导学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尝试和体会。

1 交钥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体裁的课文应有不同的教法和学法。《苏州园林》是初中二年级说明文单元的重要篇目。钥匙是什么?说明文的基本特征;怎样交钥匙?改革传统教法(即只在教学尾声部分讲解写作特色),而是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教学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比如:教学之初,可予简介;教学之中,可相机点拨;教学之末,可予小结。以后学第二篇、第三篇……可予复习。说明文单元教学结束后,可进行系统总结。写作训练过程中,可以教材为范文,由片断到全篇,由简单到复杂。这样,学生在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把握说明文的基本特征,还将不断提高说明文读与写的能力。

2 导思路

老师的“导”是教学的实质和精髓,也是提高教学效率,避免学生少走弯路的有效方式。老师的“导”应起到画龙点指点迷津的作用。叶老说:“老师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运用导学法需要有意设疑,启迪思维。《苏州园林》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和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浏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根据这段内容可设疑:为什么“不寂寞”?为什么“不足取”?为什么“没法说出来”?如此提问与只求课堂活跃而提问是有区别的。当学生有所领悟后,老师可作适当的诱导:“不寂寞”是因为四季常绿有花开。“不足取”是因为要追求本民族的自然美。“没法说出来”是因为美不可言,而且“画意”本来就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老师指点,学生不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于设疑,激发思维兴趣,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指导方法,使学生善于解疑。只有这样,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3 抓重点

语文教师易犯“面面俱到的综合症”,导致多劳少得的恶果。为此,我们必须坚信“多则惑,少则得”。抓住重点,一课一得,“任凭沧海横流,我只饮其中一瓢”。这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取得成功的有效之举。教学《苏州园林》时,为了学生学习生动说明的好处,可把第4自然段作为“导”的突破口,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重点分析描写议论,授以规矩,教以方法,然后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欣赏、研究3、5、6自然段。最后教师予以检查、评讲。值得注意的是,在抓重点的时候同样需要抓难点。《苏州园林》是从多角度多层次的美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完美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学要始终抓住“美”来引导学生欣赏、体味。美的园林是用美的语言勾画出来的。所以,教师要精讲、多导,学生要多读、深思。学生作“游客”,教师作“导游”,在读中导,在导中游,从而达到虽未去过苏州园林却犹如身临其境的效果,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笔者想,这大概就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道理。

4 给拐杖

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的辩证途径”。《苏州园林》写得情文并茂,但美丽的东西不一定人人都能体会得到。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能力,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发现美、欣赏美,授课时要使用直观教具,如挂图、多媒体等辅助手段。

5 作人师

语文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导学法教学既要在教书上“导”,教学生会读书、会作文,又要在育人上“导”,教学生会做人,会生活。课文中展现的美,始终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只有人才能创造美,才能发现美,认识美。我们赞美苏州园林,更应赞美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建筑师们。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接受文章的形式――语言文字,也要引导学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和情感。不仅要引导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所有的园林,更要引导学生热爱劳动者,学习劳动者,立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使我们美丽的祖国更加锦上添花。当然,我们既要反对把语文课上成纯语文知识课,也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如何实现“文与道”、“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那就靠教师的匠心了。

以上文字,虽只论及语文教学,但笔者认为,古之“授人渔”,今之“导学法”,具有普遍意义。语文教师要讲“授人渔”,各科教师要讲“授人渔”,凡为师者,都要讲“授人渔”。善“诱”、善“导”,方可成为名师,亦必出高徒。

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29

教学导学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其要求教师通过导学工作迅速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与课堂学习相适应的状态中。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环节的科学合理安排,也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激发,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学可以应用在语文教学的众多环节当中,比如说,在每一堂课开始之前引入课堂导学;当教师的教学主题发生变化时可以引入导学等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面临新课改的教学改革要求,要积极探索课堂导学的方式和原则,以此指导自己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那么,语文教师在导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导学内容应恰当准确

导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导学内容应该与课文文本相关内容保持一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由此要求导学时坚持合情合理的原则。一方面,教师在涉及导学内容前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定基础的了解,包括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此保证导学内容的难易度正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涉及导学内容时应该本着形象性原则、新颖性原则,从而使得导学内容从形式和内容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导学要与所授的课的类型保持一致。众所周知,初中语文课分新课、联系课、复习课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课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是不一样,因此,教学导学内容和形式也是不一样的,简言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导学内容,两者需要达到互相匹配。比如说,新课的导学可以采取引入外界知识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启发和探究,而复习课的导学则更多的是与本节已学的知识点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复习状态的准备做好基础工作。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导学中要密切关注导学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性和一致性。

二、正确把握导学时间

导学时间安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引入导学时对所需要的时间进行掌控,二是教师明确在何种教学情境下需要引入教学导学。45分钟的课堂教学需要进行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学环节是环环相扣,而教师所能支配的时间是有效的,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教学导学工作的开展并不一意味着教师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导入,因此,教师要对导学时间进行科学掌控。一般说来,教学导学要做到简洁明快、直截了当。导学的时间不宜过长,占据大量的授课时间,故此,语文教师需要对教学导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力求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做到有效的导入新课。此外,哪些情景需要教学导学呢?第一,新课学习之前。新课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中去的时候就需要对导学进行合理地运用,让导学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第二,变换授课内容时。在一堂45分钟的学时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解决不同的问题,而不同的问题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因此,在变化授课内容时教师应该进行导学的引入,以此顺利过渡教学内容。第三,课堂开展讨论课时。讨论课时围绕着论点进行辨证的过程,论点的提出需要教师进行导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对论点的引入方式能间接的促使学生的思维快速处于活跃状态,进入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中。由此可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导学所需时间和引入导学的时间点这两个方面科学把握导学时间。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21-01

1.建立趣味课堂

针对小学生特点,小学的语文教学应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激情,放松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建立趣味课堂,不仅活泼了课堂,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使学生养成踊跃回答问题的习惯,从而紧跟老师的讲课步伐。这对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来说也是一个可行性较强的方法。总体来说,建立趣味课堂对于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具有良好的助力作用。但是也应注意的是,趣味性课堂的创建要遵循有意义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所以,老师应特别注意掌握趣味课堂的"度",不能盲目将课堂打造成无意义的趣味课堂,为了趣味而趣味,这样会使学生降低对于语文课堂的重视度,也会使老师的教学效果下降,不利于高效的语文课堂的有效进行。

2.实现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具备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已被大量运用于各种学科的课堂中,小学语文课堂也不能例外。情景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具有较高的带入度,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感,也就更容易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也可以使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定高度,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3.引导讨论,释疑解惑

开展课堂讨论应作为语文课堂的常用教学方法,主要用意就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其学习得到提升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应极为重视。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4.如何提高加强小学作文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面对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所面临的瓶颈,加强小学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作文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启蒙作文的语文老师来说,对学生进行过多的理论、技巧的讲解容易让学生学生感到枯燥而有压力,在这样教学环境下,容易让学生丧失对作文的兴趣。因此,面对这样的作文教学现状,由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强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其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潜能。为此,面对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优势,笔者重点研究了如何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流程和作文技巧训练体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理论与实践、阅读与作文等方面的关系,并以创新思维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其教学流程为:情境创设、思维导图、素材选择、写作训练、修改讲评、鉴赏总结等。在该教学实践中,本研究的实践对象为六年级的学生,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然后做好基础作文训练,最后是基于思维导图的写作训练方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命题作文或自由命题习作训练,例如"阳关总在风雨后"为例,根据命题选材进入情境写作,按照"开头、过度、中外伟人、点明中心、照应题目"等五个阶段进行构思,如点明中心的讲解,可以通过举例论证来点明中心,包括自信心、坚强、取得成功等,最终完成该命题的写作训练。通过教学实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采用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自评等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水平进行检测,发现运用思维导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作文竞赛形式的开展,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由此可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思维导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结:通过对小学作文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可以知道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为此,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优势,以保证作文教学质量。

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建立应基于学生的需求来实现,只有老师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构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覃怡昱.小学作文教学现状考察[D].首都师范大学,2012.

[2] 张晓芬. 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文献综述研究[J]. 语文学刊. 2012(20)

[3] 杨华.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探究[J]. 考试周刊. 2012(20)

篇10

关键词:结构导图;个性化阅读;策略构建;质量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和不足之处,在目前的阅读中,教师普遍重视文本的内容结构与作者价值观及表达思想感情的分析,而忽略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我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结构导图的方式来贯彻个性化阅读,希望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

一、初中语文开展个性化阅读的背景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部对于教学活动提出了相关的要求。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情感的提高及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而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非常有利于实现这一目的,个性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通过个性化阅读有利于学生进行互相讨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改变。

二、初中语文利用结构导图开展个性化阅读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结构导图的特点,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掌握文本的整体结构,从而了解文章发展的脉络情况,对整体的文章布局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而结构导图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两点:第一,结构导图使较为简单的文章变得更加简单和直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相比小学来讲变得更加复杂,而在教学过程中,结构导图却十分有利于个性化阅读的开展,使较为简单的文章变得更加简单和直观。第二,原本复杂的文章通过结构导图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初中教材中的文本较为深厚,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往往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因此,初中语文利用结构导图开展个性化阅读会使复杂的文章变得更加直观。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赵普》这篇文章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结构导图的方式进行。

三、初中语文利用结构导图开展个性化阅读的策略构建与运用

在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结构导图的运用,但是必须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构建。第一,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构建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及其学习兴

趣。然后通过结构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按照导图的过程不断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开拓学生学习的思维活跃程度,从而对所学习的文章产生新的理解。第二,鼓励学生多多回答问题,在个性化阅读中能够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对课文的生字词、优美语句的学习,而对于文章的其他部分,比如,文章开头的景色描写,作者为何这样开头,以此为切入点,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其认识到环境描写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以达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目的。第三,巧用比较方法促进语言文字教学。通过比较,能够发现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是增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将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课文选材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进而在后期运用中能够选择恰当的词语完成对某一事物的描述,而字词是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因此,教师应从基本语文字词抓起,通过适当加词、减词、替换某一词语,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第四,充分利用结构导图在个性化阅读中的作用。首先,结构导图在阅读教学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可以利用结构导图导入文本的主要概念,然后使学生掌握结构导图的重要思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第二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结构导图,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及其思路,倡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学习,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第三阶段,倡导学生运用结构导图,通过结构导图的导入和尝试运用,能使学生表达自身的独特见解,并且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畅想文本以外的相关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结构导图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初中教师必须认识到结构导图的重要性,通过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学内容作为基本,然后通过结构导图不断地进行外延,促进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教师才能确保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理清学生阅读文章的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思考习惯,在未来的语文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A,完成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实现利用结构导图开展个性化阅读的策略构建与运用的主要目标。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1001

在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下,支架式教学法被证实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开展支架式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将概念图运用到语文支架式教学当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概念图的概念

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概念图又被称为思维导图,是利用图形要素,将课堂中所要呈现的知识点,通过网格或者树状图的形式,向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体系性,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内在联系,通过概念图进行思维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言语理解和文字运用能力,进而实现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支架式教学策略简析

从概念来讲,支架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为学生设置较为合理的学习目标,通过知识的层层导入,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并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即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形成自身知识体系后,拆除“支架”,让学生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路径。而教师在开展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将复杂的知识进行解构。通过解构知识,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小问题着手,积少成多,最终建构起整个知识体系框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研究

1.化课程设计,明确教学目标

基于概念图方式开展语文支架式教学,要强化课程设计,明确教学目标。语文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分析,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设计思维导图,预设教学“支架”,进而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要在课程设计中埋下隐藏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对于陌生知识,教师则要强化节点设计的科学性和趣味性,进行有效引导。

举例来说,在学习《多彩的非洲》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运用教学概念图,设计教学脉络,可以把教学主体分割成不同部分,激发学生对非洲大地的想象,再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并鼓励学生自主搜索和非洲相关的材料,开展支架式教学,最终使学生能够自行解决问题。

2.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教学支架

利用教学概念图,开展支架式教学,教师要为学生预设好“支架”,对不同的教学节点和阶段,应赋予其不同的教学意义,激发学生深入探索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概念图方式开展语文支架式教学,离不开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支撑,绘制教学概念图,进行支架式教学,最常用的软件就是现在流行的XMIND思维导图软件,利用软件可以清晰表现出文章的主干和框架,并且可以突出其中的教学节点和重要知识点,强化知识内容的直观性。

举例来说,对于《多彩的非洲》这样“总―分”结构的课文,就可以利用XMIND思维导图软件直观表现出文章的总体脉络,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更清晰的认知,以方便学生进行细致知识点的学习。

3.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学习活力

篇12

平时的语文教学,让学生阅读感悟,我们总在学生阅读感悟的难点不能突破而犯愁或者就是某些意义上犯难。是学生的智慧所限?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足以表明学生的智慧足以能够突破阅读感悟中的难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现我将运用思维突破语文教学难点的思考拙于笔端,权且抛砖引玉。

一、突破语文教学难点的思维者应当是积极主动型的。

思维受着兴趣支配,学生在阅读感悟中,能否比较积极地进行思维,取决于阅读感悟过程中积极性的高低。如果学生阅读感悟的兴趣比较浓,那么学生思维的劲头就比较足,大有思维获不取成果就不罢休的趋势,其积极主动思维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激发学生的阅读感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显得相当重要。平时的阅读教学,多在学生阅读感悟的兴趣上做文章。如在语文教学的阅读感悟中,尝试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赏心悦目地阅读感悟。“思维导图”是一个通过直观形象的可视化图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的。学生在可视化的图表前,愉快学习,轻松记忆,思维清晰。如教学《姥姥的剪纸》时巧妙运用思维性的导图,一个个学生便从“我”依偎在姥姥的身旁端详着姥姥剪纸的情景,从姥姥所剪出的那些丰富多彩的图案内容上,并从文本的相关关键词语的组织上,产生主动积极的思维,产生比较正确的思维,获取比较理想的思维。学生便有意义地感到:姥姥的剪纸不仅形状优美,而且内容丰富;不仅拴住我童年的心,而且拴住我一辈子的心。

二、突破语文教学难点的思维者应当是生动活泼型的。

小学语文教材篇目一般都是短小精悍的,但到了高年级,内容显得较多,其内在联系显得比较意义上的纷繁复杂。有时学生即使主动积极地进行思维,往往不可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思维效果。究其原因是学生在阅读感悟的思维中,显得不是那样的生动活泼,有时还因某些特殊原因的影响,造成思维僵化现象。对此,在学生阅读感悟的思维中,必须做出这样的思考,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需要有主动积极和生动活泼两大支柱支撑,离开了这两大支柱,思维的身躯是永远也站不稳的。我们必须做出如此的努力,为了学生思维不至于僵化,努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思维的基础上突破语文学习的难点。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进行思维,需要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维。如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就是从某一思考对象出发,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一点联想到多点,在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的广阔领域分别涉猎。譬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这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传于世比较少有的快诗。小学生受阅历的限制,一时进入不了理想的思维状态。不少学生在阅读感悟中具有不知其解之感。但在让学生进行感悟性的思维时,让学生避开文本对杜甫的一生际遇进行交流,大家便从杜甫之生平际遇上思考,敞开了对杜甫爱国主义情感感悟的心怀。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思维的质量显得高于平时和以往。

三、突破语文教学难点的思维者应当是乐于合作型的。

小学生的阅读感悟,一般说来其思维多是比较单向性的。虽然我们平时也以一定的人数和区域位置组织合作小组,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解决相关阅读感悟问题。但有一点不能令人乐观,学生的合作讨论都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平时对此也进行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仔细的分析。结果发现,平时所组织的合作讨论有多半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比较理想的思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不了比较激烈的思维碰撞,当然也激荡不起思维的涟漪。原因是什么呢?组员与组员之间思维具有较大的差距,相互之间合作的心态不良。稍有思维能力的不愿意发表见解,有问题的学生没有任何能力发表见解。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合作学习是永远形成不了合作意义上的思维促进的,只能是一种伪性的合作、虚假的合作。对此,我们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突破语文教学难点的思维者应当是乐于合作型的。为了学生乐于合作,教师应当贴近学生的心,想方设法让学生乐于合作。这里我们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做好学有余力学生的工作,让他们能够起到合作探究的领头作用,而且应当是十分乐意的。其二,做好弱势群体成员的工作,让他们能够在合作探究中积极行动起来。建立这样的意识,不要以为自己就是笨鸟,即使是笨鸟只要能够先飞起来,思维也是完全可以得以充分发展的。做好学生双方工作,还需要对学生的合作探究内容进行思考,不要以为阅读感悟都需要学生合作。应当有着比较充分的意识。语文学习的阅读感悟永远是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学生的多合作讨论替代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总而言之,运用思维突破语文教学难点是人们必须追求的理想目标,但必须思考比较多元的促进策略。现在教学处于非常特殊的时期,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学设施的优化,尤其需要教学方法的科学和优化。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14-01

思考、理清语文教学的一些实质问题,对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把握住语文教学的实质,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一、语文教学的实质是什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实质是什么,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能够教给学生一些什么。笔者认为,语文学科的实质是工具性和基础性。

首先,从内容看,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以及包涵在语言里面的各学科知识的工具,而且是运用祖国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工具。从实践看,语言既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又是信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存储、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离开了语言,人类便难以进行思维,存储、传递信息的行为也无法进行。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工作的基础、生活的基础、奠定民族情感的基础。学国语言,便是学习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树立民族的思想和精神,发扬民族的聪明和智慧。从生活看,语文是传递知识、吸收知识的最重要的工具,没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一切学习活动都难以进行。读书、作文、交际、科学活动、操作实验都需要学好语文。从技能看,运用各种各样的工具书,看懂各种各样的图书报刊,运用语言表达情感、思想、见解等等,都以语文为基础。从习惯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生活能力的基础。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缺乏语文这种能力,工作生活就失去基础。

二、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训练和实践

语文是工具,工具只有在操作训练和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强化训练的观念。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操作运用语文的过程。学生总是在听和读中不断吸收、积累,在说和写中又不断模仿、运用,几经反复,由模仿到创造,就逐渐掌握了语文这个工具,学会了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这是一个认识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实践发展过程。

学生不读书,就能提高阅读能力吗?学生不作文,就能提高写作能力吗?显然不行,这是一个起码的常识。语文学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总离不开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接受,结合适当的引导,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与作者发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而实现。比如,选人小学课本的古典文学作品,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本身又没有提供足够的知识背景材料,学生有时是无法进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中去,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教材可利用《三国演义》已拍成电视剧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剪切,做成视频文件插入课件。这种课件用于教学中,强于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大量的语言去转述时代背景、描述人物。带着在视频文件中获得的直观感受,学生再读课文,文中的语言、文字就能转化成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鉴赏和再创造活动中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