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学护理基础

中医学护理基础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医学护理基础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学护理基础

篇1

作为一名护生,恰当地运用护士礼仪与服务对象沟通,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而这正是护生所缺乏的。在日常生活和临床工作中经常会看到一些护生在求职面试时自信心不足、缺乏应聘技能和有效沟通或与服务对象交流时不知如何应对。在护理实践技能教学中,注重强化护理操作礼仪实践技能培训。将护士的仪容、举止礼仪、服饰、言谈礼仪、护理工作礼仪、护患礼仪等应用到具体的操作技能教学中,对护生进行礼仪方面的培训,是每个护理教师面临的新的任务。

一、方法

(一)操作中的礼仪

就护生而言,每一项护理技能操作,都是从初学时的按部就班,到熟练后的习惯动作,最后到真正学会一套完整的护理操作,需要一个科学、全面、系统和反复的训练过程[1]。操作技能的掌握需要培训,言谈、举止等行为规范也应该如此。为了提高护士的礼仪修养和护理操作技能,我们把护理技能示教室和练习室作为护生在职教育的场所,要求她们将礼仪服务的理念渗透到护理技术操作训练中,就像开展临床护理工作一样。例如护士在进行基础护理操作前认真核对床号、患者姓名,并对所做的操作做出相应的解释。我们要求护士必须做到上身稍弯曲,眼睛要直视模拟人的眼睛,两手自然下垂或重叠、面带微笑做好解释工作。将礼仪服务运用于基础护理的各项技能操作中。

(二)形体训练

分组进行护理操作练习时,也对护生形体进行训练,要求护生时时保持职业的微笑并把规范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在形体训练中不断纠正与护士礼仪课不相符的动作姿势,要求护生遵循护士礼仪课的原则,培养护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还要求护生在早操前和晚自习课前分别练习10分钟,鼓励护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第二课堂形体训练,同时在上课时严格要求,使护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教师的示范

培养护生的礼仪,应从教师做起,将护士的仪容、仪表礼仪、服饰礼仪与护士的仪表规范展示给护生。要求戴护士帽,头发前不遮眉,后不搭肩,侧不掩耳;护士服应清洁、平整、合身,群摆不长于护士服;不染指甲,不留长指甲。让护生接触护理时就学习护士的规范礼仪,在以后的练习课中不断强化护生规范的仪容、服饰、举止礼仪,以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和日常与护生的交往中处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使护生在礼仪的氛围中接受礼仪教育,由教师用优美的姿态,温柔的语言在教室进行护士的站姿、坐姿、行走、推治疗车、端治疗盘、持病历夹等行为的示范。使护生直接感受到护理教师是礼仪的典范。

(四)护生的语言形象

护理语言美体现在护士和患者交流时,俗话说“良言一句寒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护理语言美是护士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向护生灌输雅致得体的护理语言,有意识地培养护生的语言美。如各项护理操作,不论是用模型进行导尿、鼻饲、吸氧等,还是用真人进行注射、输液等,使用科学、规范的医学术语,耐心地向“患者”解释,以示对“患者”的尊重。护理教师无论是在进行知识传授还是在与护生沟通过程中,都应使用美的语言来感染和影响护生,并要求护生在语言交流中应做到:口齿清晰、礼貌谦虚,称呼得体,表达清晰和富于情感。在护理实践课中,逐渐引导护生掌握护患语言沟通技巧,多用礼貌语言、巧用安抚性语言、学会运用操作解释用语,掌握与患者沟通的艺术性。

二、教学效果

(一)改善个人气质和行为习惯

在基础护理学的课程中,特别是在示教和练习课程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受过该项训练的护生,个人气质和行为习惯也都有明显改善,大多数护生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自觉按照礼仪的基本要求去规范、检点言行举止,能从社会流行风中提炼出护士真正的美,追求严谨、进取、朴素、大方、乐观、善良的高尚品质。

(二)护士的礼仪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对各行各业职业礼仪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作为患者生命安危的保护者,人类健康的维护者,其行为举止是护士职业道德的反映,是护士素质修养的体现[2]。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护士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患者的情绪,进而也影响其治疗和身心健康的恢复。护士的礼仪对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和建设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护生的必修内容。

(三)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能极大地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护生通过规范化的护士礼仪行为训练,不仅得到了自身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而且还对护理专业有了新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将要从事的护理事业,还对护生毕业后的就业面试,竞争上岗作好了最基本的铺垫,不仅为未来的护士培养了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出优美的风度和姿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护生综合素质。2007年5月12日在泰安市举办的“职业礼仪表演大赛”中,我校的“护士礼仪表演”获得好成绩,充分展示了新一代护士的精神风貌。

(四)完善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

现代护理专家说:“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3],教学过程中,护理的艺术性在于护士通过自身形象表现出专业的独特的美,护士只有对服务对象、对护理本身的领悟、尊重和理解,才能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增强了护生对未来所从事护理工作的热情和生活的自信心。

(五)适应了护理教育改革,突出了护理专业培养目标

加强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时代主题[4]。因此,护理教育应突出专业特色,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礼仪行为的培养,只有把人文学科的教育纳入护理教育的范围,才能促进护生在知、情、意、信、行方面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只有经过严格的护理礼仪训练,才能使护生在个人形象、容貌、服饰、言谈、举止、礼节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修养,使她们学会穿衣戴帽、谦恭有礼、举止优雅、仪态大方,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使培养出来的护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欢迎[5]。

总之,良好的行为举止要经过训练才能养成,将护士的职业礼仪课纳入我们的护理教学中是我们的尝试。通过反复训练,逐步矫正护生的一些与职业礼仪不符的日常习惯,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使护生在今后护理工作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形体动作,当代护士只有既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礼仪修养,才能满足人们对医院护理工作的要求[6]。

参考文献

[1]曹世媛.将护理礼仪贯穿于护生实训教学中[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

[2]王爱清.浅谈护理教学中的礼仪培训[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2).

[3]陈维英.基础护理学.第3版[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4]高爱国,王东光,林永超.21世纪初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改革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4).

篇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优质护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护理学基础涵盖了临床护理所需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大部分中职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自学能力相对较差,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教学当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建构主义理论教学的意义

皮亚杰等心理学家建立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就是说,学习的过程是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理论用于指导有效课堂教学

1.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

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效果不佳。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情境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以前教师教授如何给病人做口腔护理时,经常是教师先示范,然后给学生看视频,视频看完后教师再讲授口腔护理的操作注意事项,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口腔护理的操作要点。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后,我们改变了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方式,上课前让学生先预习课文十分钟,然后随机派两名同学,一位当病人,一位当护士,进行口腔护理操作,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操作结束后教师提问刚才学生操作的失误之处在哪,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再做示范,观看教学视频。通过这种角色的转变,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提升。

2.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要创设或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在此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如,教师在教授输液不良反应肺水肿时,就可以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对肺水肿的产生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建构,讲授前先让学生复习血液循环的过程,再让学生理解如果短时间输入过多液体或超过患者的可代偿量时会出现什么反应,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从而完成新信息的建构。

3.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

传统教学多强调规范和纪律,学生很少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合作。而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面对问题情境,刺激学生思考和探究,同时营造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如教师在护理学基础的技能操作课时,对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每个小组选出一位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为组长,当某一位同学练习时,组内其他同学负责观察并进行点评。下课前从小组中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评比,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对比赛进行观察和评审,发现问题并进行打分。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完成了教学目标。

4.教学活动应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传统护理学基础教学,尤其是教授基本技能操作时,一般都是教师告诉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学生不需要理解为什么,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就可以,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而教师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可充分引导学生提出疑难、困惑,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如:教师在教授铺床法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一定要从右往左铺,不能从左往右铺吗?”“老师,一定要一个人铺吗,两个人一起铺可以吗?”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再告诉学生能或不能这样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思考、探索,让他们尝试解决困惑。而教师就负责观察,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牢牢掌握了铺床法的步骤,还学会了面对不同情况时如何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对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建构主义理论从独特的角度对教学和学习这对关系作出了全新的诠释。运用这种方法,教师需要在进行护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时,采用全新的教学思维和方式,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护理学基础教学相融合,这对提高护理学基础教学的有效性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篇3

1.1 基础医学的组成

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人体生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医学基础课是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课程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是护理学专业课和临床课学习的基础。

1.2 对于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学习了基本的概念、理论和知识,才能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思维的开发,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例如护士做肌肉注射时,需要解剖学知识,找到准确的位置,才能避免医疗事故,起到准确治疗作用;运用生理学知识才能在注射时减轻病人痛苦。病理学让学生学习疾病的病理变化,才能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转归,才能把握预防方法和护理措施。病理生理学让学生学习疾病发生的机制,才能理解如何进行检查和治疗。

1.3 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高级护理人才应该不仅掌握护理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需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将所有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够具备认同感,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基础医学是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必备内容。

2 忽视基础医学教学的结果

忽视基础医学教育,会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在医院内疾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在临床上护士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基本的常规护理以外,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与医生讨论病情,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执行遗嘱等。片面的减少基础医学的学习,一味地增加操作,会使得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受到严重局限。

3 基础课目前开设状况

3.1 基础课受到挤压,课时数普遍偏少

中职及高职护理专业均是3年制,三年期间学生需学习思想政治课,体育课以及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同时还必需保证8个月的临床实习期。在繁重的教学计划的挤压下,留给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护士执照考试通过率是衡量医卫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直观标准,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在这样的环境下,基础护理课的学习时间必需保证,那么就只能压缩基础医学的课时。

3.2 各个职业院校选取教材不统一

编写教材是教师们必需面对的一个问题,职称评定对老师有教材编写的要求,于是大量教师前仆后继地加入教材编写的大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教材。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于编写教师都有包销任务,使得教师们在选取教材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能选用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

3.3 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

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式良好,护理专业的招生优势让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大量开设护理专业,部分新开设的护理专业教学经验不足,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例如,在最新版的护士执照的考纲中将原本属于病理生理学的酸碱平衡紊乱这个教学内容放到了外科护理学,那么如果没有及时衔接的话,可能出现两个课程都讲述或者都没有讲述酸碱平衡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 关于基础课改革的几点想法

4.1 课程之间的融合

现在基础课课程多且细,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的课程融合可以节约课时,其知识连贯性能更好的保持。目前几种呼声比较高的融合方法有:解剖学和生理学合成为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成为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一起合成为疾病基础学。

4.2 讲述内容为临床教学服务,应适当取舍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教授基础课时,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时候不自觉的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而忽视基础知识要为临床教学服务这一基本原则。如解剖学的教学中,神经系统的内容即晦涩又难懂,尤其是神经传导部分,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但其实对于护士的临床工作作用不大,可以考虑将这一部分课时,用于与护士临床操作相关性强的内容。

4.3 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

篇4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层次学习,并给予相应补贴。每年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教育厅、卫生厅及护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接受新信息,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建设,建立相应的职称评、聘、考核及收入分配机制。(2)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中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院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现在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尤其是从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医院相关技术的进展。职业院校可把教师送到医院对口科室进行短、中期的挂职锻炼,让我们的医学基础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并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直接到医院引进一线专业人才,扩充到“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中。

篇5

职业教育决定了专业课教学必须强调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下的能力不仅指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包涵了学习、思考、合作、应变等的技能。《基础护理学》是融合护理基础理论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我校自2010年在高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收效显著。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和必要性

1.1教学模式的含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常是理论与教学分别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和时间进行,理论课堂注重知识讲授,在课堂上讲解操作流程,枯燥乏味;实训课上复习理论知识,重复教学,资源浪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与技术服务融为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1.2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本着培养学生多方位能力的视角下,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其中讲授与操作的“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来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中心、以“实训室为中心”的三大转变,较好的解决了理论与实训脱节的问题,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2.1建设一体化教学基地

为了实施一体化教学,学校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建设一体化的护理实训基地,购置护理教学模型、操作物品、仪器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设计仿真化护士站、模拟病房、ICU、CCU等,为一体化教学的开展提供必备的先决条件,实现了教学与临床护理岗位的对接。

2.2培养“双师型”教师

实施“以老带新,集体备课、预试讲”制度培养年轻教师的能力,“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是“教学做一体化”实践育人的有力保证。为了培养既能讲理论又能演示技能的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学校应不断的安排教师到临床一线进修学习,参加省级与国家级的骨干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讲授、实操演示、情境控制等多方面的能力。

2.3引入案例教学法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将一些临床真实、典型、多样化的护理案例引入其中,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的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的调节,有利于学生精神始终维持在最佳状态。

2.4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综合性实训设计

模拟情境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主题创设相关的情境,学生利用它启发思维,结合相关的理论及操作进行综合性实训设计。设计实训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还是学校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桥梁,应围绕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设置实训项目,培养学生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护理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及应变能力。其中主要运用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SP)引入等方式。在多种角色的扮演下,使学生了解护士职业、理解患者、增强了服务社会、救死扶伤的任感、使命感。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情景教学法在情境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根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

2.5参与式教学

更新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观念,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根据病例信息及相关的情境自主准备用物,自己动手完成操作,自己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在课程中起到指导、推动作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辅导学生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等,真正的做到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转变。

2.6实施考试改革

改变传统理论考核的单一方式,将理论成绩、实训成绩、平时成绩按照“6:3:1”的模式进行转变(即学生总成绩=理论成绩60%+实训成绩30%+平时成绩10%),通过这种方式,检验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体现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展示了学生平时的练习情况。这种考核方式较好的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3“教学做一体化”实施的成效及意义

新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以掌握实践技能所必需、够用为原则,采取边教边学边做的方法,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在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和“6:3:1”的考试改革方案,同时也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3.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6:3:1”的考试改革方案等,既方便了老师的管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率大幅度下降。

3.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护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实践性非常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是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不断地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学生的操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3.3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现在我们形成了一个有高、中、初级职称的梯度教学团队,当然新的教学模式促使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学习,在职研究生学习、假期去医院顶岗见习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临床经验,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总之,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是符合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篇6

“移情”,被定义为“分享他人情感或思想的能力”。移情是心理医生给病人治病时运用的一种重要疗法,通过该疗法医生可以详细了解病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找出病因以便给病人相应治疗。“移情教学法”就是在给护生教学的过程中,让护生作为病人,体验患者的心理感受,从而在以后的临床护理过程中,知道该如何从心理方面让病人达到舒适。

1 教学目标

1.1 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1.2 培养高素质的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

2.1 总体安排:

我校基础护理学的每次教学课时是2个学时,每个学时45min,共90min。在后30min设置一定的情景,实施“移情教学法”。

2.2 “移情教学法”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现以“疼痛的护理”为例。笔者给学生设置一个背景:患者,李某,男,65岁,胃癌后胃大部分切除术,现在情绪紧张,担心预后以及经济问题。根据病例有以下的护理问题:知识缺乏:缺乏病因及防治知识。焦虑:与经济问题有关。在“移情教学法”中选取一位同学扮演患者角色,另一位同学扮演护士角色。然后根据护理问题,护士同学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扮演患者的同学说出其不满意的地方,然后全班同学再将相应的护理方案进行探讨,最后制定一个最佳方案。

3 效果评价

3.1 密切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移情教学法”,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接触“临床患者”,尽早适应临床,增加了理论讲解的真实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今后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3.2 利于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

“移情教学法”,在教师设问、引导、帮助、纠错的基础上,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护生的职业责任感:

“移情教学法”,寓教于乐,既培养护生对患者的真实情感,又丰富了护生的语言,提高护患的沟通技巧。同时,在此教学法中,其仿真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换位思考,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体态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锻炼。[1]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积极的职业态度和勇于奉献的职业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了护士职责的神圣之处,理解了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真正含义,懂得了护理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培养了学生热爱护理专业的美好情感,[2]为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为了适应中医护理专业的现代化人才培养需要,湖南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对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总课时从64课时调整到了48课时,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其操作水平,实验课时从时调整到了12学时,因此,课堂教学内容也就相应地进行精简和调整,教学方法也应同步改进。卢芳国等曾经从中医院校护理专业的生源特点与专业层次上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明确课程定位、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1]李珊等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出发调整教学内容,根据授课内容调整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了“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2]

但目前缺少针对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修改后的教学大纲的教学改革具体措施,本文就从这点出发,探索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案具体设计,以期对中医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浓缩理论课教学内容,精简知识点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经重新修订后,总课时调整到48课时,其中实验课增加到12课时,理论课36课时,在这相对有限的学时内,要学完本门课程的从免疫学到病原微生物学再到寄生虫学的三大部分内容,任务量很大,因此课时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更要适当精简,这就要求高校在教材选购、教学章节安排、每章节课时具体安排、知识点讲解详略上做好精细的规划。

1.理论教材选购

针对中医护理专业特点,选择内容精简但能基本覆盖主要知识点的教材版本。老师只讲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即大纲中明确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部分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知识点,剩下的大纲中只要求熟悉的和了解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并把部分自学内容纳入学生年终考核的一部分。在理论教材的选购上,比如王易、袁嘉丽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2012年8月第三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范虹、卢芳国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2003年8月第一版,科学出版社)等版本的理论教材内容既全面又较精简,可作为选择参考,合适的教材选购是搞好理论教学的第一步。

2.理论教学章节学时与内容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门课程的全部章节的教学学时进行整体合理的安排,哪些章节要重点讲解,哪些章节要简略,哪些章节留给学生自学,都要有完整详细的规划。我们考虑:免疫学部分安排12个课时,每次3学时,共4次课,老师分四次分别选讲免疫学基本概念与免疫细胞激活物、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四部分内容,免疫学应用留给学生自学并在实验课时结合操作讲解。病原生物学部分安排21学时,每次3学时,共7次课,第一次课主要讲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人体微生态系、正常微生物群与机会性感染、感染的影响因素、消毒与灭菌等基础知识。第二次课主要讲解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染色鉴别方法、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感染机制与临床表现、细菌的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知识。第三次和第四次课主要讲解一些重要的致病细菌,包括化脓性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肠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放线菌等比较常引起人体健康危害的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等内容留给学生自学。讲解内容包括病原菌的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与传播方式、临床表现、检测与防治等知识,病原菌致病机制等内容留给学生自学。第五次课主要讲解病毒总论部分,知识点包括病毒的基本形态与结构、病毒的类型、病毒的培养、病毒感染的类型与传播方式等。第六次课具体讲解几种常见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乙肝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同样主要介绍它们的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与传播方式、临床表现、检测与防治这四部分内容,其他的致病病毒留给学生自学。第七次简要介绍真菌病害知识,包括真菌形态以及浅表感染真菌(几种常见藓类)和两种深部感染真菌(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其他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寄生虫学部分安排3个课时,共1次课,老师讲解寄生虫的基本概念、流行与危害,并讲解医学蠕虫中的似蚓蛔线虫和日本血吸虫,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史与致病性,其他的寄生虫留给学生自学。

通过这样安排,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基本讲解了本门课程的重要基础知识,通过老师讲授使学生掌握了主要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自学熟悉与了解了剩下的知识点并扩充知识面。这样既完成了本门课程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灵活主动性,为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课教学改革

1.实验教材选择

实验课改革后扩充为12课时,每次3学时,共4次实验课。实验教材可选择与理论教材配套的教材,如伍参荣、卢芳国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教材(2014年1月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罗晶、关洪全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材(2012年6月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版本的教材比较合适。

2.实验内容教学改革

实验课时调整后,第一次实验安排免疫学实验与细菌学的革兰染色实验,学生主要操作免疫学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细菌学革兰染色实验,老师给学生示教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等免疫学实验内容。第二次实验课,安排细菌总论实验,学生主要操作细菌分布(人体皮肤、咽喉部、空气中等)、细菌基础培养基的制备、高压灭菌锅的操作使用和药敏实验,老师介绍细菌培养基组成、常用消毒灭菌方法和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等实验内容,这些实验相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院校也把它列为护理专业主要操作实验之一[3]。第三次安排细菌各论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化脓性球菌和肠道杆菌,学生操作化脓性球菌的划线培养、分离鉴定操作,肠道致病菌的血清学鉴定(肥达氏反应)实验,老师讲解示教化脓性球菌菌落特征及血清学鉴定方法、肠道杆菌菌落特征及生化鉴定方法等内容。第四次安排病毒学实验和真菌与寄生虫学实验,学生做流感病毒的血凝实验,老师展示讲解常见致病真菌的菌落特征标本、常见寄生虫卵标本,最后学生参观学校寄生虫标本馆观察人体常见寄生虫大型标本。通过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让学生在比较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病原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并加深了其对于理论课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培养了学生无菌操作意识、药敏反应常识和处理最常见的病原菌感染的能力。

三、知识点精简后的教学安排

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课时缩减、知识点精简后,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要完成本门课程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三大部分内容的学习,老师只能讲解课程中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内容,学生自学其余内容,这样安排、使护理专业学生既可以了解本门课程基本知识构架,又可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又给予了学生极大的学习自,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护理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和选择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习思路。并且从大学阶段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素质的角度讲,对这门课程中不常见的微生物、寄生虫等内容,只有精简和留给学生自学以后,才能在时间、精力和资源上保证其他专业课程以及与护理学特点有关的心理、人文等知识的学习[4],最终使培养出来的中医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卢芳国,伍参荣,陈 燕,等.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路[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8).

[2]李 珊,卢芳国.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和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尝试[J].中医药导报,2009(04).

[3]谢国武.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7(05).

篇8

护理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其内容的重点是护士必须掌握护理技术。技能实践与动手能力日益成为护理教育的重中之重,护生必须完全掌握各项操作指标、熟练运用各种护理技能。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护理专业2008级、2009级三年制高中起点高职学生共计203名进行调查,其中女生199名,男生4名,年龄18~22岁。

1.2方法

1.2.1教学工具:选用多功能模拟人16具及真人,静脉输液手臂模型护理模型6具及婴儿头皮模型4具,应用于包括静脉输液技术、皮内、皮下、肌肉注射技术、导尿法、灌肠法、鼻饲、口腔护理、心肺复苏等26个实验项目。

1.2.2组织教学:首先,观摩VCD蝶,老师结合VCD蝶进行讲解、示范、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在“模型”上练习,练习中要求相互监督、配合,最后利用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进行强化,直到掌握该项技能。

2 结果:

2.1操作掌握程度:考试按照评分标准要求进行,护士素质10分,用物准备10分,操作过程50分,整理10分,沟通10分,问答10分。95分以上为优,85-94分为良,70-84分为合格,70分以下为不合格。通过考核学生合格率为100%,优秀36人,良好163人,优良率占98.03%。

2.2学生满意度调查:经学生问卷调查认为使用护理模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同学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的有192人,占94.58%;认为提高同学操作能力的有196人占96.55%,认为能增强记忆力的有158人,占77.83%。认为真人真做能提高护患沟通能力的有182人,占89.66%;认为能应对突发事件146人,占71.92%;认为能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173人,占85.22%。

3 讨论

3.1护理模型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3.1.1满足护理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护理模拟教学以其无风险性,操作可控性,练习可重复性,所有学生合格率为100%,优良率98.03%,说明利用护理模型教学,确实能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好地掌握护理基本操作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独立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目标。学生在模型上练习没有心理负担.敢于操作,练习后有利于对上述操作步骤的掌握[2]。 转贴于

3.1.2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主导思想。学生问卷调查中认为提高同学操作能力96.55%,认为能增强记忆力的占77.83%。说明从学生的角度认为利用模型教学可以通过手、眼、耳、脑等感管刺激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加深记忆。其次认为使用该模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同学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的占94.58%,说明通过利用护理模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主导思想。在教学中应多巡回指导学生,及时发现、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1.3护理模拟教学作为护理教育中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3]。模型可以反复练习,提高熟练程度.保证操作流程不受干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模型根据实验操作项目逐一环节进行讲解,使学生在熟悉操作步骤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练习。

3.2真人真做模拟演示和练习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3.2.1真人护理操作练习较之在人体模型上操作演示,更能增强护生的直观形象记忆和感性知识,有效地体现教学的逼真性,提高教学效果。

3.2.2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在请学生当病人的模拟操作示教过程中势必引起全体学生对“病人”的新鲜感,而对“病人”既好奇又关切,以至全神贯注地注视教师的每个操作演示细节,激发学生处理突发事件。

3.2.3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通过互相注射,同学们能悟出“二快一幔”的实际含义及静脉注射未命中血管时针头在皮下反复穿刺时的疼痛及其减轻病人痛苦的重要意义.因此,能自觉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并注视患者心理反应。

3.2.4能有效地锻炼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与病人的感情交流真人真做模拟实践教学,认为能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占89.66%.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由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

综上所述,护理模型作为重要教学资源在护理实践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模型的优点,模型操作的基础上采用以真人真做.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职业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应用性护理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最早应用于职业教育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欢迎。

从指导思想上来看,项目教学在具体落实实施的时候是要把一项或者几项比较独立或者相对独立的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这里说的独立完成强调的是前期准备——方案计划——中期具体实施——任务评价全过程的学生独立进行,教师只是起到课堂组织和指导的作用。

二、传统教学模式与项目教学法比较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施行了几十年,其中很多内容已经跟不上中职教育的发展需求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填鸭式—灌输型”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味的听老师在课堂上的滔滔不绝,死记硬背各种理论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且教学模式十分老套,禁锢重重。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实践性都无法保证。

而项目教学法则把这些问题解决的非常完美,这完全得益于实践教学的基本特点:首先,项目教学法具有实践性和自主性。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自主实践完成项目,对学生的实践性是一大挑战和提升;其次,项目教学法具有发展性和综合性。学科教学法的教学方式不是呆板的一成不变,而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第三,项目教学法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无论是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还是完成之后的评估,项目教学法都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不拘一格。

因此,项目教学法无论是对中职生的心理影响还是中职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都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三、项目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及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普遍有所提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教师必须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护生,已不能满足人类健康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护理学科中又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进入临床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而且这一专业的学生日后的工作岗位也要求他们有着过硬的实践能力而不是纸上谈兵。

我们已经知道,项目教学法的核心精神是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进行宏观指导的前提下,对老师布置的项目进行自主的设计安排,实验整理,简言之,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了部分咨询和宏观指导的作用。并且在学生完成项目后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更是对《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实现最有效的手段。

因此,我们根据《护理学基础》的要求,推出了“静脉输液、肌内注射”等项目。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规划设计,包括:1)项目需求评估;2)选择优先项目明确任务;3)确定目标;4)制定具体计划;5)项目计划的实施;6)项目的评价。本文以中职学校《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静脉输液”的实验教学为例,分析项目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首先是项目评估,这其中包括:学生评估,对参与项目教学的学生素质进行一个评估;教学资源评估,对学校的教学硬件及软件设备,包括师资力量,教学经验,护理实训基地的实验实训设备进行评估。之所以进行评估是为了保证项目教学法能够实施,并且实施的效果最大化。

其次,选择项目——静脉输液。其中包含两个任务:周围静脉输液和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第三,设定项目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实践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目标是指:掌握静脉输液的相关理论知识,如常用溶液、输液目的、注意事项等;熟练掌握静脉输液的方法及故障的排除。

第四,制定项目实施方案,首先要求制定项目实施的时间表,从收集资料到情景模拟都要落实到位。其次,组织计划,由于项目教学法不能脱离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因此需要将班级同学分组,并且明确每位成员的职责。再次,也是最关键的,模拟情景病房,这是之前教学设施评估作用的体现,模拟病房需要提供:模拟病人、模拟静脉手臂、模拟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模型,输液用物。除此之外还需要学生角色模拟,包括医生,护士,家属,病人等等。这些都完成之后需要进行先关的培训以及制定项目计划,本案例中需要制定的计划如下:

检查配药核对解释挂瓶排气定位消毒穿刺固定穿刺固定调节滴速拔针按压整 理

第五、项目实施。所有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就到了具体实施的阶段了,按照之前的分组以及准备工作,按照项目计划的步骤开始实施。每组一名学生操作,其他学生与老师观察指正,提出建议,依次进行。当然除此之外每组的学生和老师还必须随时做好应对突况的准备,例如:如果药液外漏了怎么办?穿刺部位肿胀了怎么处理?等等

最后,在整个项目完成之后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及过程进行总体的评估,这个评估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估,还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以及小组内部总结经验及不足等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作为职业教育中一种综合型的教学方法,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效果都有着传统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也是科学合理的。本文研究的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更是体现了项目教学法的优越性,特别是《中职护理学》这样要求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科,项目教学法在其中的应用对于学科自身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护理学是一门技能型的应用学科,实训教学在护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又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还是与临床紧密联系的纽带。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样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通过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中医基本护理操作技能,为进入临床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奠定基础。PDCA循环是一种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它代表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这是一个循环改进过程,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PDCA理论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近几年来随着中医特色护理的不断开展,中医护理技能在临床上应用较为普及[1],为进一步与临床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相结合,提高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技能的教学质量,我们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于2013级护理学专业的《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推动了实训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1研究方法

1.1计划阶段(P)

作为PDCA循环的起始阶段,首先要针对《中医护理学基础》目前实训教学的情况,组织教师对教学大纲进行讨论,并根据中医护理实训技能在临床实施的情况,了解其实际需求,同时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实训教学条件等因素制定教学计划,确定实训教学内容、教师、授课方式,制定《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技术操作评分标准》、见习和实纲,使师生明确实训教学的目的、方法、内容、重点和难点等,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各项实训内容的课时数、难易程度等,进行有针对性、层次性的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实训技能,使技能教学管理质量循序渐进,初步形成《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技能教学管理工作的循环体系。

1.2实施阶段(D)

1.2.1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示教课及实训课前都要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课后均要进行复习、总结,即“两预”“两复”。示教课前通过预习,使学生对示教内容有一定认识,教师在示教课上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引导学生逐步熟悉相关知识点、重点及难点,课后学生对示教内容进行记忆,探究不解之处。实训课前,在复习示教课内容的基础上,熟悉实训相关内容,进行自我练习、组内练习,教师可通过对学生实训情况的观察,发现学生的问题,对待共性问题,集中解决;对待个性问题,逐一解决;还可将临床病例引入教学,并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两人分饰“护士”“病人”,培养有效的沟通技巧,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训知识紧密结合,使实训不仅仅停留在表浅的认识和机械性的模仿上。课后,学生对实训练习情况进行总结,撰写实训报告。1.2.2课外练习强调“三练”,指的是“开放练”“见习练”“实习练”。课堂教学的学时数相对较少,课外开放能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个人的弱项环节,逐步掌握规律,进而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应用“以学生为主,实训教师为辅”的团队管理模式[2],对实训室进行开放管理,学生在开放练中总结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感,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每学期组织两次课间见习,观察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运用的情况,如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法对肠炎患者进行治疗,运用耳穴埋豆技术减轻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运用中药熏洗法治疗皮肤病患者,加深同学们对中医护理技能的直观认识,并可与学习阶段存在的问题相对照,发现问题、找出不足之处并剖析原因,提高学习质量,为后期临床实习奠定基础。在临床实习阶段,通过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与临床病例相结合,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与患者进行沟通,并懂得尊重、同情、关怀患者,能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护理服务,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又有利于完成护士职业角色的转换。

1.3检查阶段(C)

1.3.1课堂反演示通过在实训课上轮流抽取学生进行实训项目的反演示,结束后采取学生自行评价、实训室成员相互评价及教师总评三种方式结合评价,以反映学生对实训技能的掌握程度,并进行及时有效的、针对性强的纠正和弥补。1.3.2实训技能竞赛每个实训项目结束后,进行实训技能竞赛,按照实训分组(2人一组),几个小组同时进行当次实训项目的考核,结合学生的实训报告进行批阅,记录为日常成绩。1.3.3期末考试每学期课程结束后,进行实训技能考核,由学生抽取不同病例的考签,辨证,口述操作目的、穴位定位、穴位疗效,最后进行具体操作考核。1.3.4调查问卷期末考试后,发放调查问卷,从辨证施护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四个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共计12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四个等级分别赋值4分、3分、2分、1分。

1.4处理阶段(A)

1.4.1课堂纠正学生实训课上的问题通过反演示呈现出来后,教师可立即针对问题予以指导,将容易出错的地方详细指出,使共性及个性问题得以及时解决。1.4.2阶段小结每次实训课、实训竞赛或每个学期完成实训课程完成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均进行认真分析,对实训技能完成质量高或完成步骤优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指出完成质量低或步骤完成不佳的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对学生的实训报告进行详细认真地批阅,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及时有效地反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总结分析和调整,不断完善,以提高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2结果与分析

2013级护理学专业学生59人,课程结束时考核理论成绩86.75±8.55分,实训技能成绩87.73±9.60分。问卷评分结果辨证施护能力9.80±1.58分,知识运用能力10.01±1.63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9.68±1.70分,沟通协调能力9.42±1.49分。与往届比较学生的理论及实训技能成绩均有显著提升,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利于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利于学生辨证施护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感觉到教学更加充实,学到更多实用的东西。

3体会

3.1PDCA循环法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实训教学工作中,不断增加的责任及与时俱进的挑战在循环体系中逐步产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以促进,更激发了不断学习新知识、理论、技能,吸收新思想、新教学方法的热情,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本次研究表明,PDCA循环法使学生辨证施护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它通过定期进行总结反馈,及时有效的效果评定,教学方法的循序改进,使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PDCA循环法呈现的是阶梯式的渐进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习成效得以提高,进而推进实训成绩的稳步上升。由结果可知学生的理论及实训考试成绩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与邓璐璐等[3-4]的研究结果一致。实训教学使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教”与“学”,而是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体会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通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感受学习的乐趣,认识中医护理技能并自主地学习,逐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将临床病案引入实训教学,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在体会护患双重角色时,既掌握了中医护理实训技能,又深刻体会到护理工作的真谛,有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实训技能竞赛引入实训教学,在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的同时,达到提高学习成效的目的。

3.2PDCA循环能促进校内外实训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使管理行为规范化,提升教学工作效率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制订与教学实际情况相吻合的教学计划,在实施阶段贯穿教师、学生、学校和医院环节,进行反复自查、自省和互查循环,不断发现问题,继而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推进护理技能教学工作,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形成互助、促进的整体[5],实现学校学习和临床见习、实习有机结合。在PDCA循环模式下,师生都能准确把握每个教学环节,做到有的放矢。总之,《中医护理学基础》作为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训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动手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实训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学生中医护理实训技能水平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的中医护理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幼文.PDCA循环在护士中医护理技能操作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4):670-671.

[2]张歆,陈群,许瑛,等.开放式护理实训室的团队管理模式初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2):131-132.

[3]邓璐璐,范福玲,刘少鹏.PDCA循环法在《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1):100-101.

篇11

作者简介:鲜于丽(1974-),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副教授。

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规范标准的护理服务的关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但目前我国多数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模式创新不足,课程设置多按生物医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缺乏学科的融合和衔接,导致课程教授出现重复、脱节和遗漏[1]。因此,做好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对接,尤其是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对接,是提高中高职护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也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本课题组拟通过调研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有效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从事医学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的96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基础医学教师16名、临床护理教学教师22名、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58名,具有高级职称39名、中级职称50名,初级职称7名。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

(1)调查湖北省部分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调查基础医学课程授课内容在护理专业课教学及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情况。(3)调查各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和比重。

1.2.2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为湖北省某高专院校2014年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计划,让被调查人员对调查表中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按自身工作使用情况分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进行评价。问卷多次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预调查,反复修改而成,其中Cronbach’α为0.884。

1.2.3调查方法

(1)统计部分中高职院校2014年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发放调查问卷前,先进行填表相关情况说明,发放96份,收回96份,收回率100%,收回问卷均为有效问卷。(3)整理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共8套,请具有高级职称从事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共16名(每门2名),分析各课程在试卷考题所占分值。

1.2.4资料处理方法

(1)统计每门课程授课内容分别被评价为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的次数及占总评价次数的百分比。如人体解剖学共106学时,53次课,96名被调查者给予评价,评价总次数为53×96=5088次,其中“很常用”的评价次数为1788次,1788÷5088×100%=35.14%,从而得出人体解剖学“很常用”知识占授课内容的百分比。(2)统计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中涉及各基础医学课程的分值,通过求百分比来了解各课程在试卷中所占比重。所有数据应用Excel2007和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部分中高职院校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及学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数据显示,传统中职与高职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基本相似,虽然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高职规划教材,但从教材内容、授课学期、理论及实验学时分配比较,中职与高职均有较多的雷同之处。这种课程设置使中职护生升高职后,在知识、技能、素质3人方面没有显著提升,不适合各阶段人才培养需求,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2.2统计7门医学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

表2统计数据显示: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常用和常用知识所占比例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临床很少用的知识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遗传与优生、生物化学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学排名居中。评价药理学中抗菌药物、病理生理学中发热、缺氧、休克等为很常用的知识的人数均超过80名以上,将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核酸的结构等内容被评价为很少用的人数均达到88名以上。由此可见,基础医学课程的部分内容在后续课程学习和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确实很少用到。如何优化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删除很少用且偏深偏难的学科知识,是进行中高职课程内容对接的重要方面。

2.3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所占百分比见表3

表3显示,所有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资格考试中所占分值不超过30%,其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所在比例最大,分析原因是这两门课程涉及到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用药,其他基础课程如遗传与优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所占分值均很低。因此,中职删除部分基础医学课程,高职删除部分基础课程知识点,对中高职护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执业资格,以及对学习后续临床课程影响不大。

3讨论

护理教育应注重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应建立以护生为主体,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观[16]。护理职业教育必须以医院临床护理实际工作需要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任务引领教学实践,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反映到教学中[17]。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对接,应遵循“必需够用,工学结合”的原则,应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核心,整体设计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3个方面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3.1课程设置对接

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对接应摒弃传统思想,按工作需要创新和重构,以专业提升和从业需求为目标,进行一体化设置。中职基础医学教育应以护生获取护理执业资格证、中专升大专为培养目标,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课程,并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18]。高职教育应以护生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和专科升本科为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加深加宽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并充分将人文教育融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19],加强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20]。具体对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创新设置见表4。

3.2课程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是学时标准、内容标准和结果标准的统一。目前我国尚无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国家应组织护理专家从宏观层面入手,以护理职业岗位任职能力为基础,从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中高职课程目标。并遵循学生从中职到高职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课程标准与工作标准对接,基础医学课程按照“满足岗位工作基本知识需求和后续课程学习需求”的原则,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技能高考大纲、专升本考试大纲”确定课程标准[21]。中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密切联系临床初级护理需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轻理论重技能。知识目标应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2]。例如人体各系统重要器官的结构、功能与代谢;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发热、缺氧、休克等;护理用药的基本常识等。技能应侧重于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改革现有的技能教学方法,多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3]。例如找出人体的一些特殊体表标志;如何正确测量和判断人体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尿量、血压等;如何正确按医嘱给药等相关知识。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重知识亦重技能,重点学习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所需要的较深理论和较难技术。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人体免疫学,心、肝、肺、肾四大衰竭等中专未涉及的较难知识。并尽量避免与中职内容的重复,全面提升护生综合能力。

篇12

关键词 教学做一体化;基础护理技术;护理教学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61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integration mode in basic nursing technology teaching

LI Yan-ling,MA Jin-ping,XIE Li-yan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Health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510925)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teaching integration mode in basic nursing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s:2011 level 180 nursing college stud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compared students,teach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effect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With the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enhance students′ capability of nursing job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teaching;Basic nursing technology;Nursing teaching

教学做一体化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是指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学边做,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护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实用型”高技能护理人才。为适应护理人才培养要求,我校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0月我校2011级180名护理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8~20岁。均为普通高考统一招生的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将其随机等分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设计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先讲授理论后实验,理实分离。试验组: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即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学边做。教学过程:(以青霉素皮内注射法为例)(1)展示典型的临床案例。患者,李芳,女,40岁,因咽喉胀肿、疼痛和发热到门诊就诊。诊断为急性扁桃腺炎。医师医嘱:青霉素钠80万U肌内注射,2次/d。皮试5 min后,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弱、血压78/50 mmHg。(2)提出工作任务。任务1:如何配制青霉素皮试液?任务2:如何给患者进行青霉素过敏试验操作?任务3:根据患者的症状,判断患者出现了什么情况?任务4:护士应如何配合抢救?(3)分析工作任务。患者,李芳,青霉素钠80万U肌内注射,注射前必须做过敏试验,皮试结果是阴性才能注射;试验前应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并做好急救准备;按操作过程进行青霉素过敏试验;皮试后应严密观察患者反应,根据出现的症状,判断患者出现了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马上报告医师,并配合就地抢救。(4)解决工作任务。教师发给学生每人1套皮内注射用物,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做中学、学中做,分别完成各项工作任务。(5)总结、反馈。课结束前由教师总结青霉素过敏试验的操作步骤、要点及注意事项,青霉素过敏试验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抢救措施等。通过堂上能力检测,检查反馈教学情况。

1.3评价指标课程结束后,通过理论及综合技能考核成绩进行评价。理论考核根据护理岗位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统一考试,共100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由电子阅卷机阅卷。综合技能考核采用随机分班进行,每班由2名教师严格按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取平均分,计算两组成绩。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3讨论

3.1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有助于提高课程成绩,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讲授理论后上实验,理实分离,难以实现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学边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从而优化课堂质量,提高课程成绩和教学效果。试验组的理论及综合技能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教学做一体化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通过模拟病房、临床案例、角色扮演、真人注射、角色转换、自身体验等,把护理工作的过程变成仿真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投入情景,去感悟和体会患者的感受,懂得护患沟通及护士的职责、护理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使实践教学与临床工作“零距离”[2],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护理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试验组学生认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激发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提高学习成绩,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护理岗位能力,提高职业素质,93.33%学生同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3]。

3.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护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4],有助于培养实用型、高技能护理人才,但个别学生认为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太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实施,需有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的教学设施及资源。因此,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不能涵盖护理技术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合理运用,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护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马锦萍,李艳玲,张永霞,等.“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13-114.

[2]马锦萍,李艳玲,谢丽燕.教学做一体化在生命体征观察及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4):49-50.

[3]卢玉仙,高薇,孙静,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0,25(2):13-14.

篇13

2012级240名新生入学后,根据个人的入学成绩进行分班。相同的分数段的学生随机分到6个班级。选取1班作为实验组,2班作为对照组,每组40名学生。两组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二、方法

1分组情况

实验组采取异质搭配。将40名同学,分成8组,每组5人,按照学习成绩、动手能力、沟通能力、性格、家庭背景,学生对任务和活动实施自我管理所表现出的个人行为特征,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组建过程参与了学生的组合意向。对照组将40名同学随机分成8组,每组5人。

2实施方法

实验组采用异质小组合作式练习与考核方法,每项护理技能操作平时成绩由两个方面构成,小组互评占30%,教师抽考占70%。小组互评成绩是组内其他成员对其的评价,小组互评在课外练习时间完成。教师考核采取抽签的方式抽取各小组中的一位学生进行考核, 其考核成绩作为所在小组每位成员的成绩。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练习与考核方法,即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抽查学生的操作练习情况,所得成绩即为学生的平时技能操作成绩。

3效果评价

对于两组学生的技能考核、平时成绩进行比较,对两组课外练习出勤率进行比较。

三、结果

1两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如下表所示)

两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表

组别例数操作成绩实验组40855±79对照组40785±83t值5604P值

实验组出勤率为92%,对照组出勤率为67%。

四、讨论

(1)提高了技能练习的效果。“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训项目多,辅导任务重,每小组的人数也较多, 在实训课堂中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学生逐一进行指导、纠错,因此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为此在操作训练结束后随意抽小组一位同学进行考核,并将学生最关心、最具有切身利益的技能操作成绩与小组每位成员挂钩,由于抽考学生为随机性,从而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她们感到人人身上有担子, 个个身上有责任,促使学生重视课堂练习,认真研究操作,激发学习兴趣,改变被动学习的状况[2]。

(2)提高了实验室开放的效果。护理实验室在课外活动时间及周六周日全天对学生开放,以帮助学生强化训练技能。组长记录参加学生名单及训练情况,作为小组互评成绩的依据。实行异质小组合作式学习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实验室训练,使出勤率高达92%,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度。

(3)培养了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品行和团队精神。护理学是一门理念与实践并重的专业,通过护理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术,还要有与医生、患者及医技人员等密切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而团队精神正是我们学生所缺乏的,我们“90后”的学生,均为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实行异质小组合作式学习,给学生学会合作的平台,让他们知道任何一个组员落后了都会影响小组的整体成绩,培养了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品行和团队精神。

异质小组合作式学习提高了学生技能实训的成绩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品行和团队精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