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茶文化的内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茶起源于中国,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与地区在饮用茶。虽然说,茶的饮用已经开始普及化,但能够形成茶文化体系的国家却并不多。许多人认为英国茶起源于欧洲大陆,实际上红茶来源于中国。在英国,出名的英国红茶种植园寥寥无几。英国人对红茶十分热爱,同时,饮茶历史也比较悠久,才将红茶冠以“英国”的前缀。随着岁月的流逝,茶叶在英国的整体文化中意义逐渐加重,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交际、应酬场合的常客,饮茶从一种饮食活动逐渐演变为高品质、高格调的文化产品。因此,要想进一步了解英国茶文化,就要重视英国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方面的探究。
1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
文化这一概念意义深刻,从广义讲,文化是指人们经历社会变迁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换句话说文化就是人们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文化是指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人类精神财富,如文学、科学、教育等等。从文化体系的角度看,文化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技术,二是价值。技术是指物质领域方面,价值是指人们在进行一切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规范、人格以及人格性的事物。因此,笔者在进行英国茶文化探索过程中,重点探讨英国茶文化的价值体系。
1.1英式早茶
在晨起,英国人要饮早茶,又称之为“开眼茶”。主要以红茶为主,聚浓郁与清新为一体,色泽鲜亮、口感出色。若是有客人,一般来说,会给客人一杯早茶,这是提醒客人清醒最好的方法之一。同时,在早茶期间,主人与客人还可以进行交流,对于客人的就寝情况进行询问。在英国,早茶具有重要地位,为了方便喝早茶,英国人发明了专门的饮茶工具,即茶婆子。
1.2英式上午茶
英式上午茶是英国人的一种饮茶习惯,这一饮茶习惯并不为人所知,又被称之为“公休茶”。时间约为20分钟。在上午11点的时候,无论是贵族还是上班人员都会休息一会,喝一杯茶,是工作间隙的一种调剂方式,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上午茶最简单。
1.3英式下午茶
英式下午茶是英国茶文化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茶文化的主要载体。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茶叶种植的英国人民,积极发散思维,利用贸易,对饮茶方式进行创造,英国茶文化就是凭借英式下午茶享誉世界,同时,也是英国人典雅生活的一种代表。在英国,正式的下午茶最为讲究,内容极为丰富。首先,主人要选择家中或是茶室中最好的房间作为饮茶聚会的场所,对茶具、茶叶的选择有要求,不仅要精致,还要高档,同时,对所上的点心,选择一个三层的瓷盘盛放点心,第一层一般为三明治、手工饼干;第二层是英国传统的松饼、果酱、奶油;第三层则是时令水果、美味小蛋糕等。食用过程也有一定的规定,一般从下向上的顺序进行。
1.4英式晚茶
有学者认为英式晚茶也是下午茶的一种,但是按严格意义划分,主要是按照时间的不同进行。晚茶一般在下午6点左右开始,也可以将晚茶与晚饭合并到一起,更具有平民化色彩。在这一饮茶过程中,对内容以及形式没有过多要求。
2英国茶文化的影响
2.1对英国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茶文化几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其饮茶方式发生多次变换:刚开始,英国民众将茶叶作为来自东方的一种药材进行使用;其次,英国皇室开始接受饮茶,并融入到饮食文化中;再次,由于由上而下的推广方式,饮茶逐渐成为中产阶级高雅的代名词;最后,随着其饮茶习惯的改变以及文化的发展,茶已经成为人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16世纪早期,人们沉溺在咖啡、啤酒中,虽然部分大陆国家已有饮茶消费,但是并未引起重视。在17世纪,英国人将茶叶作为一种药材在本国使用,有人开始意识到东方茶叶的多重用途。直到1662年,皇室对饮茶开始推崇,并逐渐演变为一种宫廷礼仪。尤其是1685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之后,新女王正式将茶叶带入到英国。皇室人员开始推崇饮茶活动,相应的贵族人们开始纷纷效仿,家庭式的茶会逐渐成为当时最流行的社交礼仪,同时,茶会也是地位的象征。在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初期,英国本土的咖啡室开始贩卖茶饮料,“汤姆式咖啡屋”的成立,更是进一步推动饮茶活动的普及。由于这一咖啡屋的茶饮价格合理,口感佳,环境优雅,人们不仅可以在咖啡屋中饮茶聊天,还可以进行会客、演讲以及看杂志等娱乐活动。随着这一消费方式的流行,英国的咖啡室数量不断增加,由于皇室担心人们聚众闹事,在1675年,曾一度颁令禁止咖啡室的开放。但是,由于英国皇室也饮茶,加之欧洲与亚洲的贸易交易开始发展,咖啡室又开始兴起。在18世界初,茶叶逐渐取代咖啡的位置,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女性力量不可忽视。女性是家庭消费最为有力的支撑,饮茶活动之所以快速走进英国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女性的推广。到了18世纪,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以及茶价的降低,女性开始推崇饮茶活动。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饮茶活动开始转变,单纯的家庭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商业性的饮茶场所———茶室开始出现。到了20世纪,茶叶在英国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英国还成立了茶业联盟,认为茶叶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同时茶叶中具有对人体有利的物质———黄酮素,还可以作为一种保健饮品,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2.2对英国绅士风度的影响
英国人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具有绅士风度,在以男性地位为主导的社会中,绅士风度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男性的行为举止、文明仪态以及对女性的尊重等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公平合理的竞争原则;二是理性主义原则;三是强烈的国家荣誉感以及高度的自尊意识。从绅士风度出现的时间看,出现于茶文化形成之后,并深受英国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对英国绅士风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2.1对男性服饰的影响
在英国,茶文化具有较为严格的服饰要求。在维多利亚时期,男性出席茶会必须身着燕尾服、戴高帽,手持雨伞。即使是出席一般的社交活动,也要遵循一定的衣着规范。在英国,男性的衣服总是干净、整洁的,手缝西装是有格调绅士的象征。在这一时期,对于男性服装的颜色也有所要求,例如,西装外套颜色一般为暗色系,而衬衫则需要鲜艳一些。对于服饰的用材有一定要求,例如,夏天一般使用亚麻布,冬天则选择纯羊毛材质。除此之外,配件也有一定的要求。
2.2.2对男方式的影响
在饮茶活动中,英国人具有严格的社交礼仪,男士除了服饰要符合相应的规定,同时,还要做到行为大方稳重,物品要轻拿轻放,保持茶室的安静。对于身边的女性要保持绅士风度,主动为女。因此,在绅士风度形成的过程中,极大受到了茶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茶会等场合。同时,这一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较为常见。在实际生活中,男性重视生活细节、温文尔雅。除此之外,男性还要保持礼貌、谦虚的风度,在保持自身尊严的同时能够体谅周围的人群。
2.2.3对男性价值观的影响
以上行为规范或多或少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英国社会的精神价值观与历史发展的轨迹不尽相同,人们开始追逐饮茶这一高雅生活方式。随着英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发展,人们开始追逐上流人士的风尚,尤其是对饮茶活动的追捧。在饮茶过程中,人们享受到贵族化的生活情趣,快节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为享受型生活。虽然说绅士风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与固步自封的特点,但是其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在英国的发展过程中依旧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4对男性性别观念的影响
在英国茶文化发展的早期,最主要的体现是纯粹的男性特色,因为,在那一时期,女性是禁止进入咖啡馆。随着饮茶生活习惯的改变,饮茶活动逐渐家庭化、社会化。女性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在维多利亚时期,在饮茶活动中,女性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管是进行公共饮茶活动,还是进行家庭饮茶活动都需要女性为主导。因此,部分学者将英国茶文化称之为“淑女茶文化”。在这一饮茶活动中,男性所起到的多为礼貌参与。这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茶文化直接体现出对女性的尊重。
2.3对英国民族精神的影响
英国的茶文化来源于东方,但是在接受与融合过程中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将饮茶纳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过程中,英国人进行了集体茶会、茶舞等休闲娱乐方式的开发,丰富自身生活。通过具体分析发现,英国茶文化主要是以个人、集体为单位,进一步体现出英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同时也表现出英国“以个人为中心、保持独立”的民族精神特征。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规则与传统,在进行高雅品质体现的同时,更体现出一个人的内涵,这些表现进一步体现出英国的民族精神,即保守、认真以及追求体面。除此之外,这一民族精神还体现在茶文化的实用性。与东方茶文化不同,英国将饮茶逐渐融入到一日三餐过程中,并有固定时间与场所,不会随意进行茶会的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英国人务实的特性。在英国茶文化形成过程中,对民族精神影响还表现为近代女性解放思潮的涌现。在此过程中,女性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皇室女王对饮茶活动的推广,到下午茶的发明,一直到19世纪在茶会中女性地位的不可撼动,茶文化体现出女性的绝对主导地位。在维多利亚时期,在饮茶活动中,女性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管是进行公共饮茶活动,还是进行家庭饮茶活动都需要女性来主导,而男性所起到的多为礼貌参与。
3结语
英国茶文化扎根于英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此,形成于东方不同的饮茶文化,在英国,茶文化缺乏农业国家的影响,更多体现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容,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内容也存在不同的变化。从其影响方面来说,对英国社会及民族精神影响较大,因此对英国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盛珺.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华茶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J].茶叶,2015(4):223-226.
[2]姚驰.基于中英茶文化差异解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3):275-276.
[3]徐常利.解析中西方茶文化的内涵及生态翻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6(7):298-299.
[4]苏花青.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分析[J].福建茶叶,2016(8):385-386.
[5]《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出版[J].农业考古,2011(2):46.
[6]乐素娜.中国茶文化在东西交流中的影响———以英国茶文化为例[J].茶叶,2011(2):121-122+126.
1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形成与作用
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智慧的象征,更是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传统茶文化的内容形式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科学与空间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并在历史的发展中将茶文化的精髓提炼出来。传统茶文化有着生长环境和生产材料等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在审美和思想上都有着浓厚的精神财富。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茶文化累积了不同时代深厚的茶文化特色,包括种茶、採茶与制茶等手艺的传承,这些都体现着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更是为室内的空间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使室内的设计极具内涵与审美价值。传统茶文化是茶艺室内设计的核心,从古展到今天,室内的空间设计仍多以传统茶文化作为前提。比如,在茶室内的建筑艺术纹路都会透着浓厚的传统茶文化气息。
2展望我国传统茶文化艺术发展
传统茶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古代的图腾、纹样与宗教的符号等等,都体现着古代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并集合着多种文化元素,给室内空间形式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传统茶文化在室内空间设计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统茶文化符号是室内空间设计运用比较广泛的茶艺文化元素,通过对传统的茶艺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有效的融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又有着现代化的先进气息,使得传统的茶艺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和传承,是室内空间设计的首选。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人们在茶文化长期的发展中有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人们为了获取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在此基础上同时结合现代化的新元素,让室内的整体结构更具新颖的审美观与文化素养,体现着时代的创新性。同时,也可以将传统茶文化的符号进行重组,让传统茶文化的形象全新化,但同时保留着传统的文化价值,让新旧文化在创新结合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除此之外,传统茶艺文化可以借鉴外来的文化元素,这样既能体现我国的传统茶艺文化特色,又具有国际的审美风格,从而加强我国室内空间设计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传统茶文化向国际传播。
3传统茶文化对室内设计的意义
传统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结合运用,并不是对其简单符号的照般硬凑,而是将传统茶文化的深层次精神充分体现出来,让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有效发展和延伸。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传统历史文化,是难得的宝贵文化财富。而充分发挥出传统茶文化的艺术特色,然后合理的运用到现代的空间设计里,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发挥出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内涵,彰显出中华民族的风貌。因为传统茶文化在社会与经济中具有浓厚的艺术价值,人们对传统茶文化也越来越重视,发展至今,传统茶文化的元素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已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地位。传统文化运用到室内空间的设计中,不仅反映出人们对传统茶文化的需求,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关注。传统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浓缩几千年文明的精髓,有着不可估计的艺术文化价值。所以,我们应结合时代的发展背景,充分发挥出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内涵,通过传统的茶文化和室内空间设计的理念高度融合,创造出极具蕴含生命力与大自然气息的空间建筑。同时,要对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与艺术特色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切入点,让传统茶文化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4传统茶文化在室内设计的运用
4.1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结合运用人与自然
和谐统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而这一理念在古代的时候就被运用到各种设计里,一直发展至今,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中仍沿用儒家思想理念。比如,茶室的空间设计是将儒家理念运用得比较到位的建筑。茶室是传播传统茶文化的重要发展空间,人们在茶室里品茶长谈、陶冶情操,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设计茶室空间的时候融入儒家思想理念,将自然山水的和谐美引入其中,让人们在与大自然完全统一的境界中品茶论事。除此之外,儒家思想理念在茶室内的陈设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书法字画,这些不仅提升了茶室内的文化气息,而且也让人们有景物交融、心旷神怡的情感共鸣。人们在精神上感受茶文化特色的同时,对传统茶文化的印象兴趣也会随之加深,这极大的推动了将传统茶文化运用到室内的设计中。
4.2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结合运用传统茶文化
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一种极具意象的抽像文化形态,而道家的思想除了具有抽象性,更讲究的是高雅和平的心境。将传统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结合运用到室内空间的设计中,让整个空间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这种视觉上虚实结合的效果不仅令人心平气和、舒适闲静,更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生命力的气息。一些室内空间的设计也常用到极具古香古色韵味的装饰,比如屏风、竹帘等。这些装饰物不仅把室内构建进行有效隔离,从整体上创设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而且还打造出半透明的朦胧意境美。在室内的空间设计上运用传统的茶艺文化,茶艺文化的内涵与艺术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同时搭配上质朴的茶文化装饰,将人们领入浓厚的茶艺氛围中,让人们感受香茶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传统茶文化的意境美,从而使传统茶艺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4.3传统茶文化的现代设计运用
将传统茶文化的元素运用到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中,不仅能让传统茶文化更形象的展现出来,也能体现出室内空间的简约意境美。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除了追求外观的艺术美,同时对科学知识融合的需求也在加大。将传统茶文化运用到室内的现代设计中,并不是一味的照搬模仿,而是在丰富的传统文化上采用创新手法将传统茶文化的艺术激活,使得室内的空间更有灵活的气息。首先,采用一些书画、屏风等极具古典美的装饰,根据室内的风格与理念划分出简约艺术的空间,这不仅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艺术感,而且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内涵和价值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让室内形成浓郁的传统茶文化知识气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人们在文化上的熏陶也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其次,可以提炼出传统茶文化抽象性的语言,然后与室内空间设计高度融合,让传统茶文化有新的突破与应用。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室内空间设计的需求,才能充分营造出传统茶文化的艺术知识氛围。
4.4茶文化在室内材质上的运用
传统茶文化运用到室内材质的设计时,其勾勒出来的典雅闲适氛围极具朴实自然美。比如,树根、藤椅的适当放置,让现代化的室内空间充满清新脱俗的氛围。如果想在室内体现出更多的茶文化,可以多采用木材的饰物和家具。木材具有纹线美、触感温和等特点,是最贴近自然的材质,这样传统茶文化的底蕴和人们的生活情调都得以高度的融合,在视觉上不仅能营造出和谐美的效果,而且更添草木大自然的生命力和人文气息。同时,在室内茶文化材质的摆设布局上,要注重陈设对室内自然风格的影响。比如,极具文化气息的传统字画、古玩等,可以放置在家居墙壁角落处,以突显出主人的高端品位。具有寓意吉祥的装饰物卷草纹、云纹等图案,可以结合窗花、观赏石等进行搭配的摆放,这样不仅更添自然的和谐美,对传统茶文化的内涵的展现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5茶文化在室内层次上的运用
室内的空间层次是整个房间布局的重要环节,一味的引用照般传统茶文化会有失室内空间的层次感,而且还会给人累赘的感觉。所以,要适宜的运用茶文化对室内空间层次进行布局,才能在视觉上构造出完美的空间层次感。在构造室内空间层次的时候,要恰当的运用传统茶文化来围合空间。比如,在对空间进行隔断的时候,可以运用屏风、盆景和竹子等具有传统特色的饰物,对区域进行不同功能的分割,从而创造出具有自然意境的私密空间。同时,可以在墙上刻画一些浮雕装饰品,在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浮雕装饰,从而在空间上传达出恬静舒适的美感。恰到好处的运用传统茶文化的元素,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带着心旷神怡的心情了解茶文化的韵味,更能加深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5总结
传统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茶艺室内设计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室内空间设计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充分发挥传统茶文化的艺术特色,然后合理的运用到现代的空间设计里,才能真正有效的发挥出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内涵,彰显出中华民族的风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茶文化对室内设计也越来越重要,我们应结合时代的发展背景,同时借鉴其它外来的文化元素,与我国的传统茶艺文化特色进行高度融合。这样传统茶文化不仅能得到适当的创新,而且结合国际的审美风格,从而加强我国室内空间设计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国传统茶文化向国际传播。通过传统的茶文化和室内空间设计的理念高度融合,从而创造出极具蕴含生命力与大自然气息的室内空间。
参考文献
[1]盛浩.浅谈茶艺室内空间设计的文化传承[J].福建茶叶,2016(6):112-113.
[2]朱宇丹.传统茶文化元素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10):91-92.
[3]唐丽雅.从茶艺室内空间设计看茶文化的传承[J].福建茶叶,2016(11):102-103.
1 日本煎茶的形成
日本煎茶来源于中国,在唐代八世纪,中国的煮茶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开始走向繁盛时期,并且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这时候“煎茶”这个名词随之诞生。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煎茶是我国古代辛勤工作的劳动人民所发明的一道制茶工序。此种烹煎方法主要是将饼茶炙烤、然后碾碎成末,放入沸水中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对于茶文化的初学者而言,往往容易误以为“煎茶”的“煎”字是一种烹饪的方法,把茶叶在火上烤,或者把茶叶放在少量的热油里弄熟的意思。其实不然,“煎茶”根据词性不同可以有两种解释:如果解释为动词这是“把茶蒸熟”的意思,“煎”就是“蒸”,是一种泡茶的工序;而“煎茶”如果解释为名词,是指蒸过的绿茶。在明代的中国,煎茶这个词表示一个制作食用茶的一道工序,也就是用清水煮茶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工序渐渐被炒青所取代。据《茶经》记载,炒青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萎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
日本是一个乐于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民族,在我国唐朝繁盛时期,常派使者前来我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煎茶文化也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文化之一。中国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把我国明朝的泡茶方法传入日本,向日本弘扬了中国茶文化,煎茶因此在日本也开始发展起来。日本煎茶道形成于日本江户时代并且发扬光大,其煎茶文化至今还保存着不少中国文化的痕迹,并且发展成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 日本煎茶的特点
日本《广辞苑》对“煎茶”一词的解释有两种:狭义的解释为“煎茶是绿茶的一种,以茶嫩叶为原料制作而成”,广义的解释是指“把茶煮了喝,或者指煮好的茶”。也就是除了抹茶以外的用水泡的沏茶方式。从日语词汇上看,“煎”这个汉字是“煮”的意思。
日本煎茶方法跟中国的类似,先将一定温度的水注入茶碗内,然后把茶叶放进去泡着饮用的方法。煎茶的步骤可以分为:准备茶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步骤。虽然煎茶道非常讲究每一道泡茶的工序,但是比起抹茶道,煎茶道是一种简单随意而又自由的茶道。因为没有任何形式的束缚,煮茶的地点可以自由选择,也无须遵从传统抹茶道的繁琐程序。正是煎茶道没有地点的要求,也没有束缚,因此而备受日本人喜爱,在日本得到普及。
从泡茶的科学角度而言,根据茶的种类不同而使用不同水温的水,因为茶的味道会因水温的高低而发生变化。一般而言,煎茶最合适的水温是70℃-80℃,那样跑出来的茶味道最好。日本人通常把水煮沸以后静置一旁,一边准备茶具,一边等待水温下降为合适的温度。待煎茶的准备工作完毕以后,水温也差不多变成了合适的温度。日本人在煎茶时,首先往茶壶注入三分之一水,让茶稍加温热,然后再把茶壶的水加至七分满,等待时间为大约一分钟,就可以开汤饮茶。第一遍泡的茶,味道很清新,有一丝淡淡的茶香。茶入口甘淡,几乎没有苦涩。第二遍时,舌尖已有茶津涌出,味道也变得比第一遍的茶味浓厚。到第三遍时,喉咙有一股甘润的感觉,满口都是茶的甘香,跟第一第二遍的清幽淡薄的茶味又不同。
日本煎茶的茶具中,比较特别的是盛茶的茶壶,叫“急须”,这名词来自中国。“急须”出自我国诗人宋黄裳的诗歌《龙凤茶寄照觉禅师》:“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自注:“急须,东南之茶器。”,意为“煮茶、暖酒器名”。“急须”是日本的茶壶,形状小巧玲珑,一般容量只能供2~3人饮用。其把柄与壶嘴成直角,把柄和壶身也成直角,方便右手持握,由于把柄和壶身隔得比较远,所以用手握着茶壶也不容易被烫伤。中国的“急须”的把柄根据位置不同,分为后手(弯把)、横手(侧把)、上手(提梁把)三种。日本的“急须”以壶口和壶把垂直的“横手(侧把)”为主流。通常用紫砂、陶瓷、铁制、银制的材料制作而成,其中金属器比较多。中国的饮茶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急须”的出现是因为唐代的饮茶方式主要以煮茶法或煎茶法为主,“急须”是当时用来煮茶的茶具。之所以把壶嘴做的很高,是为了避免茶汤溢出;将手握的直柄做成中空,是为了插入导热慢的木棒,以免倒茶时烫手。在那时候不论是煮茶还是煎茶,茶都需要通过煮的方式进行,而“急须”就是当时非常普遍的煮茶容器。在我国某些地区的方言中,“急须”的含义跟字面意思一样是“急用”的意思。
由此可见,日本学习中国的煎茶文化,煎茶的工序和茶具都被完好地传承了下来,并发扬光大为茶道。许多中国古代茶器的原始名称仍然被保留着,“急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跟原来相比茶壶的形状略有变化,用途也不再拿到明火上煮茶,但是“急须”不烫手、小巧轻便的优点依然被大家所接受并且沿用至今。
3 日本煎茶道的文化内涵
日本人之所以把喝茶当成是一种艺术、一种精神享受,甚至不惜投入巨资建造专门的茶室,购买昂贵的茶具,耗费金钱上茶道课程,是因为茶道是一种精神乐趣。点茶人的泡茶手法与茶室的摆设、茶具的形状和颜色达到协调时,会给喝茶人带来一种美感和乐趣。
日本茶道精神体现在“和、敬、清、寂”四个字中。“和”是和谐,和谐分为外在的和谐和内在的和谐,外在即茶室的环境,包括了茶室的摆设,茶具的选取,甚至是茶室内香味要以和为本,实现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的和谐;而内在的和谐也就是内心的平和与安静。“敬”是指“尊重”,茶室里的人地位不分高低,宾主要相互尊重,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做到相敬相爱。“清”是指“通过喝茶对灵魂的洗涤”。因此,茶室要保持清洁整齐,人们便通过喝茶可以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寂”是指“无”,也就是通过喝茶忘却世间烦恼,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众所周知,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煎茶道虽然没有抹茶道那么普及,但是也受日本人喜爱。比起日本抹茶道,日本的煎茶道更加讲究简洁。因为煎茶的工序比较简单,所以煎茶道更强调“茶道与效率”“简练之美”。与上文所述的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略有不同,煎茶道的精神在于“和、敬、清、闲”。区别在于“寂”和“闲”两个字,“寂”讲究的是“忘我”,而“闲”讲究的是诚信、满怀诚意,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内心的和谐。通过煎茶领会内心和谐愉悦、互相尊重、净化心灵、满怀诚意,使肉体与精神都得到舒展。
自古以来,日本煎茶道因其自由、简单的程序深受日本普通百姓的喜爱。人们从工作和生活的繁文缛节中释放出来,通过煎茶而达到身心的放松。日本的茶道一直保留着自古至今独有的特色并且注重文化的继承,这是我们所缺少的文化传承精神。
参考文献:
[1] 陆羽.茶经[M].京燕山出版社,2009.
花木之喻体现的中西文化内涵差异
摘要: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比喻用语,它们源于各民族文化并充分反映着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花木习语的比喻形象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英汉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差异。加深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从而使语言更好地发挥文化交际的功能。
关键词:花木 比喻 文化 内涵
作者简介:夏金兰(1979--),女,遂宁人。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关系
1.思维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分析。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因为我们具有了思维,所以我们才能透过事物的外在看到其内在的本质,我们才能逐步掌握事物在发展中的所遵循的规律,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方式,是指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已定型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有机统一。
2.思维方式与文化。思维方式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是文化心理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的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都有思维方式的各种体现,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等方面。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3]单就个体而言,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而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个体,其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就更大相径庭了。世界上有许多文化群体,既有人类思维规律的共性,又有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各不相同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在语言上的表现,不同的民族有可能采用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语言形式来描述同一事物、同一行为或同一现象。
人们常用各种文化阵营的文化对比、比较等方式,说明各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异同。傅雷先生曾经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维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此俩种精神彼此融合存在着不小的困难。”[4]任何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都是分析型思维和综合型思维的集合体,或者,只有综合型思维而没有分析型思维。只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东方重综合,西方重分析”的思维定式。即使在同属于一个文化脉络之中不同民族之中,其思维方式也会各有差异。
二、不同的语言与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关系
思维方式与语言也是密切相关。语言的生成和发展依赖于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发展和完善又得益于语言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同时也是构成思维方式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思维通常是以某种语言的形式体现出来。正是由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语言的千差万别。语言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归根结底还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在语言哲学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自始至终都令人关注。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中,首屈一指的应当是德国的语言学家、哲学家以及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特(WilhelmvonHumboldt)以及美国人类学、语言学家萨皮尔(EdwardSapir)和他的学生沃尔夫(BenjaminLeeWhorf)。洪堡特的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世界观,“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世界观。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个圈子,人只有同时跨进另一种语言的圈子,才有可能从原先的圈子里走出来。所以,学会一种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观领域里赢得一个新的出发点”[5](p45-46)洪堡特的理论由萨皮尔和沃尔夫继承并发展,提出了著名的“沃尔夫-萨皮尔假说”。他们认为:语言不仅可以表达和标示思维,还是一种模式———形成某种思维的模式。持不同语言的群体,对世界有着不同的体验和观察角度,从事思维活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不同语言的文化群体,各自的语言对其思维特点的形成影响是巨大的。有学习外语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但是我们总是容易淡忘了语言在其形成以后对思维过程和思维习惯的制约。一种特定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的外在表现,而一般人的语言则是思维的表现形式。通常,语言是一种特定的体系,它以语音或字形为外壳,以词汇为材料,以语法为框架,它所包括的语法结构,表现的是所持该语言的群体的思维逻辑规则。语言不同,语法结构就不同,进而使用这些语言的人们形成的思维方式也就有差别了。思维影响和决定语言,尤其影响其结构面貌。反过来,语言凝化思维,且反作用于思维,主要表现为:(1)语言影响思维和思维方式;(2)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世界观。
三、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及其影响下的英、汉语言、文字
1.汉民族的直觉思维方式使汉字具有形象性;英民族的理性思维方式使英语具有功能性汉民族的思维很直观、很感性。汉字属象形文字,它很好地体现了直觉思维。初始时期,汉字的“意”其本源为汉民族的先祖对原始世界事物的形象描绘,故“意”与“象”总是形影不离。这些文字都直观地反映了我们眼中的大自然。再如“众(many)”字,三个人站在一起,表示许多;“泪”(tear)字中的三点表示从眼睛里流出的眼泪。与汉字相反,英文仅仅只有词义性,而对事物的形象描述显得乏力。汉语词语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它比英语更容易使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直观的视觉体验。比如现在很流行的“囧”字,给人的感觉就像其字本身,尴尬难堪;“凹凸”一词更是直观的表达了其本身的意义。英语语言词汇则就很难具有汉语词素的这种视觉形象性。
2.汉语的整体思维与英语的个体思维所对应的语义差异。
(1)汉语的词义较概括,英语的词义较具体。英民族的思维表现倾向于个体的、独特的;而汉民族则较整体、综合。汉民族的整体综合与英民族的细节分析大不相同,表现在语言上,则英语和汉语对事物的有着不同的定义。林汝昌和李曼珏认为:“汉语多表示种概念的词,即泛指,用词概括模糊;而英语多表示属概念的词,即特指,用词具体细腻。”汉语擅长使用概括词,就是在概括词之前加上可以区别特征的词语进行命名。
(2)汉语的词义较模糊,英语的词义较准确。汉民族注重从整体上来把握事物,强调整体效果,忽视个体作用。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把握,不注重分析和逻辑推理,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往往注重个体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对形式分析与规则尤为强调。熟谙中、西文化的杨振宁教授也有相似的见解:中国的文化是向模糊而总体的方向前进,而西方的文化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移动。思维方式和文化取向必然影响到语言。暗示与含蓄,模糊与朦胧,它们的结合也成为汉语表达的一个方向。在中国,如果有人问“你吃饭了没有?”可指早、中、晚饭,具体代表哪一种,大可从问话的时间上得以确定。但此句若译成英语则需明确。因为早饭(breakfast)、午饭(1unch)和晚饭(supper)各有各的表达,笼统不得。当然相反的情况也有,但很少见,如uncle,aunt等,在前面已经谈到。汉语在阐明句子成分的语法功能方面,没有英语那么一目了然。如“星期天,天气晴朗”,这个句子是个完整句子,表达很清楚。但在“星期天”的语法功能上学者们却各执己见。有些人认为“星期天”作时间状语,修饰“天气晴朗”;也有些人认为“星期天”应该作主语。用英文表达这句话,句法关系却就很清晰。“ItisfineonSunday”。汉语中词语的词性的界线也是很模糊的,即使词形不变,词性也可以发生变化。如“红”,可作形容词“红色”,可作名词“玫瑰红”,亦可作动词“红了半边天”。
3.汉语的形象思维用具体来表示抽象,英语的抽象思维用抽象来表示具体,汉式思维模式很形象,也很直观,从语言上说,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写虚,以具体来表达抽象,以达到直观的效果。相反地,英式思维则比较概括、比较抽象,它更倾向于使用整体词语来表达一类词中的某个具体词语。汉语喜欢把某一抽象的事物用比喻的手法加以表现,言物表感,以物言志,这也是由于直观、感性思维所致。如“蚕食”一词,比喻成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点地侵占;“听天由命”,比喻一切听从上天安排,任由命运摆布。“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慌张张且没有条理。英民族习惯于用抽象、理性的思维模式看问题,常用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去表达一些具体的事物和现象。
4.汉语的感性思维与英语的理性思维所对应的句子结构差异。
(1)汉语造句使用的是“排序”手法,英语造句使用的是“营造”手法。中西思维方式各自的特点使得英汉句子结构具有差别性。汉语中的句子用到的是“排序”的手法,其语序体现出的是人类感知世界时的顺序,同时它也体现了汉民族认识外部世界的思维方式———直观、感性。然而,英语中的句子用到的是“营造”的手法。以谓语动词为轴心,运用各种表示形式关系的词语,把句子的各个部分一一嵌扣在主谓两个主干前后,呈现出由中心词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构筑出一个空间框架。英语侧重于分析,其句子结构体现的是西方民族认识外部事物的一种分析性逻辑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不是靠直觉的感性认识而是依赖于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英语行文的逻辑事理上不难看出,其先果后因的逻辑形式充分地体现了分析性逻辑思维模式的特点。
(2)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形合指的是,依靠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意合则是指,凭借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形合是遣词造句的外在逻辑形式,意合则是内在地认知事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形合与意合的区分,汉语侧重意合,而英语则侧重形合。形合与意合也是细节分析思维与整体综合思维所致。汉语是根据主观的直觉,从逻辑上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来“悟”出的关系,而不是凭借严谨的形式来作分析的。汉语的连句成章,依靠的往往是作者的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而把句子成分的功能和层次看得较轻。句中各意群、成分内在的联结与呼应,只要可以“意会”,很多的联系词都大可不必出现。所以,汉语句子相对于英语句子简约但显模糊。西方人的思维讲究有条理,其思维特点是系统化、组织化、形式化。西方人习惯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模式,在语言上表现为重形合、讲形式,在结构上表现为严谨。英语要求形态上必须体现出句子中各成分之间的结合关系。句子往往要求用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将句子成分连成一个整体,同其意义与形式珠联璧合。
5.英、汉两种思维方式所对应的复句中的句序差异。在复句的句序中,也体现出了汉民族的直观感性思维与英美民族分析性逻辑思维的差异。复句中的句序,指的是主句和从句的顺序。汉语句子次序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顺序的。这种时间顺序包括:a.实际动作发生的次序;b.逻辑推论上动作应有的因果次序。而英语句序则侧重空间维度,遵循一定的句法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