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的内涵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茶文化的内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茶文化的内涵

篇1

关键词:英国;茶文化内涵;社会影响

茶起源于中国,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与地区在饮用茶。虽然说,茶的饮用已经开始普及化,但能够形成茶文化体系的国家却并不多。许多人认为英国茶起源于欧洲大陆,实际上红茶来源于中国。在英国,出名的英国红茶种植园寥寥无几。英国人对红茶十分热爱,同时,饮茶历史也比较悠久,才将红茶冠以“英国”的前缀。随着岁月的流逝,茶叶在英国的整体文化中意义逐渐加重,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交际、应酬场合的常客,饮茶从一种饮食活动逐渐演变为高品质、高格调的文化产品。因此,要想进一步了解英国茶文化,就要重视英国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方面的探究。

1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

文化这一概念意义深刻,从广义讲,文化是指人们经历社会变迁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换句话说文化就是人们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文化是指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人类精神财富,如文学、科学、教育等等。从文化体系的角度看,文化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技术,二是价值。技术是指物质领域方面,价值是指人们在进行一切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规范、人格以及人格性的事物。因此,笔者在进行英国茶文化探索过程中,重点探讨英国茶文化的价值体系。

1.1英式早茶

在晨起,英国人要饮早茶,又称之为“开眼茶”。主要以红茶为主,聚浓郁与清新为一体,色泽鲜亮、口感出色。若是有客人,一般来说,会给客人一杯早茶,这是提醒客人清醒最好的方法之一。同时,在早茶期间,主人与客人还可以进行交流,对于客人的就寝情况进行询问。在英国,早茶具有重要地位,为了方便喝早茶,英国人发明了专门的饮茶工具,即茶婆子。

1.2英式上午茶

英式上午茶是英国人的一种饮茶习惯,这一饮茶习惯并不为人所知,又被称之为“公休茶”。时间约为20分钟。在上午11点的时候,无论是贵族还是上班人员都会休息一会,喝一杯茶,是工作间隙的一种调剂方式,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上午茶最简单。

1.3英式下午茶

英式下午茶是英国茶文化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茶文化的主要载体。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茶叶种植的英国人民,积极发散思维,利用贸易,对饮茶方式进行创造,英国茶文化就是凭借英式下午茶享誉世界,同时,也是英国人典雅生活的一种代表。在英国,正式的下午茶最为讲究,内容极为丰富。首先,主人要选择家中或是茶室中最好的房间作为饮茶聚会的场所,对茶具、茶叶的选择有要求,不仅要精致,还要高档,同时,对所上的点心,选择一个三层的瓷盘盛放点心,第一层一般为三明治、手工饼干;第二层是英国传统的松饼、果酱、奶油;第三层则是时令水果、美味小蛋糕等。食用过程也有一定的规定,一般从下向上的顺序进行。

1.4英式晚茶

有学者认为英式晚茶也是下午茶的一种,但是按严格意义划分,主要是按照时间的不同进行。晚茶一般在下午6点左右开始,也可以将晚茶与晚饭合并到一起,更具有平民化色彩。在这一饮茶过程中,对内容以及形式没有过多要求。

2英国茶文化的影响

2.1对英国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茶文化几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其饮茶方式发生多次变换:刚开始,英国民众将茶叶作为来自东方的一种药材进行使用;其次,英国皇室开始接受饮茶,并融入到饮食文化中;再次,由于由上而下的推广方式,饮茶逐渐成为中产阶级高雅的代名词;最后,随着其饮茶习惯的改变以及文化的发展,茶已经成为人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16世纪早期,人们沉溺在咖啡、啤酒中,虽然部分大陆国家已有饮茶消费,但是并未引起重视。在17世纪,英国人将茶叶作为一种药材在本国使用,有人开始意识到东方茶叶的多重用途。直到1662年,皇室对饮茶开始推崇,并逐渐演变为一种宫廷礼仪。尤其是1685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之后,新女王正式将茶叶带入到英国。皇室人员开始推崇饮茶活动,相应的贵族人们开始纷纷效仿,家庭式的茶会逐渐成为当时最流行的社交礼仪,同时,茶会也是地位的象征。在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初期,英国本土的咖啡室开始贩卖茶饮料,“汤姆式咖啡屋”的成立,更是进一步推动饮茶活动的普及。由于这一咖啡屋的茶饮价格合理,口感佳,环境优雅,人们不仅可以在咖啡屋中饮茶聊天,还可以进行会客、演讲以及看杂志等娱乐活动。随着这一消费方式的流行,英国的咖啡室数量不断增加,由于皇室担心人们聚众闹事,在1675年,曾一度颁令禁止咖啡室的开放。但是,由于英国皇室也饮茶,加之欧洲与亚洲的贸易交易开始发展,咖啡室又开始兴起。在18世界初,茶叶逐渐取代咖啡的位置,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女性力量不可忽视。女性是家庭消费最为有力的支撑,饮茶活动之所以快速走进英国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女性的推广。到了18世纪,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以及茶价的降低,女性开始推崇饮茶活动。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饮茶活动开始转变,单纯的家庭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商业性的饮茶场所———茶室开始出现。到了20世纪,茶叶在英国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英国还成立了茶业联盟,认为茶叶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同时茶叶中具有对人体有利的物质———黄酮素,还可以作为一种保健饮品,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2.2对英国绅士风度的影响

英国人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具有绅士风度,在以男性地位为主导的社会中,绅士风度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男性的行为举止、文明仪态以及对女性的尊重等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公平合理的竞争原则;二是理性主义原则;三是强烈的国家荣誉感以及高度的自尊意识。从绅士风度出现的时间看,出现于茶文化形成之后,并深受英国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对英国绅士风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2.1对男性服饰的影响

在英国,茶文化具有较为严格的服饰要求。在维多利亚时期,男性出席茶会必须身着燕尾服、戴高帽,手持雨伞。即使是出席一般的社交活动,也要遵循一定的衣着规范。在英国,男性的衣服总是干净、整洁的,手缝西装是有格调绅士的象征。在这一时期,对于男性服装的颜色也有所要求,例如,西装外套颜色一般为暗色系,而衬衫则需要鲜艳一些。对于服饰的用材有一定要求,例如,夏天一般使用亚麻布,冬天则选择纯羊毛材质。除此之外,配件也有一定的要求。

2.2.2对男方式的影响

在饮茶活动中,英国人具有严格的社交礼仪,男士除了服饰要符合相应的规定,同时,还要做到行为大方稳重,物品要轻拿轻放,保持茶室的安静。对于身边的女性要保持绅士风度,主动为女。因此,在绅士风度形成的过程中,极大受到了茶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茶会等场合。同时,这一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较为常见。在实际生活中,男性重视生活细节、温文尔雅。除此之外,男性还要保持礼貌、谦虚的风度,在保持自身尊严的同时能够体谅周围的人群。

2.2.3对男性价值观的影响

以上行为规范或多或少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英国社会的精神价值观与历史发展的轨迹不尽相同,人们开始追逐饮茶这一高雅生活方式。随着英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发展,人们开始追逐上流人士的风尚,尤其是对饮茶活动的追捧。在饮茶过程中,人们享受到贵族化的生活情趣,快节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为享受型生活。虽然说绅士风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与固步自封的特点,但是其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在英国的发展过程中依旧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4对男性性别观念的影响

在英国茶文化发展的早期,最主要的体现是纯粹的男性特色,因为,在那一时期,女性是禁止进入咖啡馆。随着饮茶生活习惯的改变,饮茶活动逐渐家庭化、社会化。女性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在维多利亚时期,在饮茶活动中,女性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管是进行公共饮茶活动,还是进行家庭饮茶活动都需要女性为主导。因此,部分学者将英国茶文化称之为“淑女茶文化”。在这一饮茶活动中,男性所起到的多为礼貌参与。这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茶文化直接体现出对女性的尊重。

2.3对英国民族精神的影响

英国的茶文化来源于东方,但是在接受与融合过程中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将饮茶纳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过程中,英国人进行了集体茶会、茶舞等休闲娱乐方式的开发,丰富自身生活。通过具体分析发现,英国茶文化主要是以个人、集体为单位,进一步体现出英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同时也表现出英国“以个人为中心、保持独立”的民族精神特征。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规则与传统,在进行高雅品质体现的同时,更体现出一个人的内涵,这些表现进一步体现出英国的民族精神,即保守、认真以及追求体面。除此之外,这一民族精神还体现在茶文化的实用性。与东方茶文化不同,英国将饮茶逐渐融入到一日三餐过程中,并有固定时间与场所,不会随意进行茶会的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英国人务实的特性。在英国茶文化形成过程中,对民族精神影响还表现为近代女性解放思潮的涌现。在此过程中,女性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皇室女王对饮茶活动的推广,到下午茶的发明,一直到19世纪在茶会中女性地位的不可撼动,茶文化体现出女性的绝对主导地位。在维多利亚时期,在饮茶活动中,女性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管是进行公共饮茶活动,还是进行家庭饮茶活动都需要女性来主导,而男性所起到的多为礼貌参与。

3结语

英国茶文化扎根于英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此,形成于东方不同的饮茶文化,在英国,茶文化缺乏农业国家的影响,更多体现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容,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内容也存在不同的变化。从其影响方面来说,对英国社会及民族精神影响较大,因此对英国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盛珺.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华茶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J].茶叶,2015(4):223-226.

[2]姚驰.基于中英茶文化差异解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3):275-276.

[3]徐常利.解析中西方茶文化的内涵及生态翻译研究[J].福建茶叶,2016(7):298-299.

[4]苏花青.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分析[J].福建茶叶,2016(8):385-386.

[5]《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出版[J].农业考古,2011(2):46.

[6]乐素娜.中国茶文化在东西交流中的影响———以英国茶文化为例[J].茶叶,2011(2):121-122+126.

篇2

1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形成与作用

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智慧的象征,更是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传统茶文化的内容形式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科学与空间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并在历史的发展中将茶文化的精髓提炼出来。传统茶文化有着生长环境和生产材料等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在审美和思想上都有着浓厚的精神财富。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茶文化累积了不同时代深厚的茶文化特色,包括种茶、採茶与制茶等手艺的传承,这些都体现着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更是为室内的空间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使室内的设计极具内涵与审美价值。传统茶文化是茶艺室内设计的核心,从古展到今天,室内的空间设计仍多以传统茶文化作为前提。比如,在茶室内的建筑艺术纹路都会透着浓厚的传统茶文化气息。

2展望我国传统茶文化艺术发展

传统茶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古代的图腾、纹样与宗教的符号等等,都体现着古代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并集合着多种文化元素,给室内空间形式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传统茶文化在室内空间设计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统茶文化符号是室内空间设计运用比较广泛的茶艺文化元素,通过对传统的茶艺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有效的融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又有着现代化的先进气息,使得传统的茶艺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和传承,是室内空间设计的首选。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人们在茶文化长期的发展中有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人们为了获取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在此基础上同时结合现代化的新元素,让室内的整体结构更具新颖的审美观与文化素养,体现着时代的创新性。同时,也可以将传统茶文化的符号进行重组,让传统茶文化的形象全新化,但同时保留着传统的文化价值,让新旧文化在创新结合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除此之外,传统茶艺文化可以借鉴外来的文化元素,这样既能体现我国的传统茶艺文化特色,又具有国际的审美风格,从而加强我国室内空间设计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传统茶文化向国际传播。

3传统茶文化对室内设计的意义

传统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结合运用,并不是对其简单符号的照般硬凑,而是将传统茶文化的深层次精神充分体现出来,让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有效发展和延伸。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传统历史文化,是难得的宝贵文化财富。而充分发挥出传统茶文化的艺术特色,然后合理的运用到现代的空间设计里,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发挥出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内涵,彰显出中华民族的风貌。因为传统茶文化在社会与经济中具有浓厚的艺术价值,人们对传统茶文化也越来越重视,发展至今,传统茶文化的元素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已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地位。传统文化运用到室内空间的设计中,不仅反映出人们对传统茶文化的需求,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关注。传统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浓缩几千年文明的精髓,有着不可估计的艺术文化价值。所以,我们应结合时代的发展背景,充分发挥出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内涵,通过传统的茶文化和室内空间设计的理念高度融合,创造出极具蕴含生命力与大自然气息的空间建筑。同时,要对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与艺术特色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切入点,让传统茶文化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4传统茶文化在室内设计的运用

4.1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结合运用人与自然

和谐统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而这一理念在古代的时候就被运用到各种设计里,一直发展至今,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中仍沿用儒家思想理念。比如,茶室的空间设计是将儒家理念运用得比较到位的建筑。茶室是传播传统茶文化的重要发展空间,人们在茶室里品茶长谈、陶冶情操,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设计茶室空间的时候融入儒家思想理念,将自然山水的和谐美引入其中,让人们在与大自然完全统一的境界中品茶论事。除此之外,儒家思想理念在茶室内的陈设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书法字画,这些不仅提升了茶室内的文化气息,而且也让人们有景物交融、心旷神怡的情感共鸣。人们在精神上感受茶文化特色的同时,对传统茶文化的印象兴趣也会随之加深,这极大的推动了将传统茶文化运用到室内的设计中。

4.2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结合运用传统茶文化

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一种极具意象的抽像文化形态,而道家的思想除了具有抽象性,更讲究的是高雅和平的心境。将传统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结合运用到室内空间的设计中,让整个空间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这种视觉上虚实结合的效果不仅令人心平气和、舒适闲静,更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生命力的气息。一些室内空间的设计也常用到极具古香古色韵味的装饰,比如屏风、竹帘等。这些装饰物不仅把室内构建进行有效隔离,从整体上创设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而且还打造出半透明的朦胧意境美。在室内的空间设计上运用传统的茶艺文化,茶艺文化的内涵与艺术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同时搭配上质朴的茶文化装饰,将人们领入浓厚的茶艺氛围中,让人们感受香茶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传统茶文化的意境美,从而使传统茶艺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4.3传统茶文化的现代设计运用

将传统茶文化的元素运用到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中,不仅能让传统茶文化更形象的展现出来,也能体现出室内空间的简约意境美。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除了追求外观的艺术美,同时对科学知识融合的需求也在加大。将传统茶文化运用到室内的现代设计中,并不是一味的照搬模仿,而是在丰富的传统文化上采用创新手法将传统茶文化的艺术激活,使得室内的空间更有灵活的气息。首先,采用一些书画、屏风等极具古典美的装饰,根据室内的风格与理念划分出简约艺术的空间,这不仅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艺术感,而且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内涵和价值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让室内形成浓郁的传统茶文化知识气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人们在文化上的熏陶也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其次,可以提炼出传统茶文化抽象性的语言,然后与室内空间设计高度融合,让传统茶文化有新的突破与应用。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室内空间设计的需求,才能充分营造出传统茶文化的艺术知识氛围。

4.4茶文化在室内材质上的运用

传统茶文化运用到室内材质的设计时,其勾勒出来的典雅闲适氛围极具朴实自然美。比如,树根、藤椅的适当放置,让现代化的室内空间充满清新脱俗的氛围。如果想在室内体现出更多的茶文化,可以多采用木材的饰物和家具。木材具有纹线美、触感温和等特点,是最贴近自然的材质,这样传统茶文化的底蕴和人们的生活情调都得以高度的融合,在视觉上不仅能营造出和谐美的效果,而且更添草木大自然的生命力和人文气息。同时,在室内茶文化材质的摆设布局上,要注重陈设对室内自然风格的影响。比如,极具文化气息的传统字画、古玩等,可以放置在家居墙壁角落处,以突显出主人的高端品位。具有寓意吉祥的装饰物卷草纹、云纹等图案,可以结合窗花、观赏石等进行搭配的摆放,这样不仅更添自然的和谐美,对传统茶文化的内涵的展现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5茶文化在室内层次上的运用

室内的空间层次是整个房间布局的重要环节,一味的引用照般传统茶文化会有失室内空间的层次感,而且还会给人累赘的感觉。所以,要适宜的运用茶文化对室内空间层次进行布局,才能在视觉上构造出完美的空间层次感。在构造室内空间层次的时候,要恰当的运用传统茶文化来围合空间。比如,在对空间进行隔断的时候,可以运用屏风、盆景和竹子等具有传统特色的饰物,对区域进行不同功能的分割,从而创造出具有自然意境的私密空间。同时,可以在墙上刻画一些浮雕装饰品,在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浮雕装饰,从而在空间上传达出恬静舒适的美感。恰到好处的运用传统茶文化的元素,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带着心旷神怡的心情了解茶文化的韵味,更能加深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5总结

传统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茶艺室内设计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室内空间设计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充分发挥传统茶文化的艺术特色,然后合理的运用到现代的空间设计里,才能真正有效的发挥出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内涵,彰显出中华民族的风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茶文化对室内设计也越来越重要,我们应结合时代的发展背景,同时借鉴其它外来的文化元素,与我国的传统茶艺文化特色进行高度融合。这样传统茶文化不仅能得到适当的创新,而且结合国际的审美风格,从而加强我国室内空间设计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国传统茶文化向国际传播。通过传统的茶文化和室内空间设计的理念高度融合,从而创造出极具蕴含生命力与大自然气息的室内空间。

参考文献

[1]盛浩.浅谈茶艺室内空间设计的文化传承[J].福建茶叶,2016(6):112-113.

[2]朱宇丹.传统茶文化元素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10):91-92.

[3]唐丽雅.从茶艺室内空间设计看茶文化的传承[J].福建茶叶,2016(11):102-103.

篇3

1 日本煎茶的形成

日本煎茶来源于中国,在唐代八世纪,中国的煮茶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开始走向繁盛时期,并且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这时候“煎茶”这个名词随之诞生。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煎茶是我国古代辛勤工作的劳动人民所发明的一道制茶工序。此种烹煎方法主要是将饼茶炙烤、然后碾碎成末,放入沸水中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对于茶文化的初学者而言,往往容易误以为“煎茶”的“煎”字是一种烹饪的方法,把茶叶在火上烤,或者把茶叶放在少量的热油里弄熟的意思。其实不然,“煎茶”根据词性不同可以有两种解释:如果解释为动词这是“把茶蒸熟”的意思,“煎”就是“蒸”,是一种泡茶的工序;而“煎茶”如果解释为名词,是指蒸过的绿茶。在明代的中国,煎茶这个词表示一个制作食用茶的一道工序,也就是用清水煮茶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工序渐渐被炒青所取代。据《茶经》记载,炒青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萎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

日本是一个乐于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民族,在我国唐朝繁盛时期,常派使者前来我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煎茶文化也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文化之一。中国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把我国明朝的泡茶方法传入日本,向日本弘扬了中国茶文化,煎茶因此在日本也开始发展起来。日本煎茶道形成于日本江户时代并且发扬光大,其煎茶文化至今还保存着不少中国文化的痕迹,并且发展成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 日本煎茶的特点

日本《广辞苑》对“煎茶”一词的解释有两种:狭义的解释为“煎茶是绿茶的一种,以茶嫩叶为原料制作而成”,广义的解释是指“把茶煮了喝,或者指煮好的茶”。也就是除了抹茶以外的用水泡的沏茶方式。从日语词汇上看,“煎”这个汉字是“煮”的意思。

日本煎茶方法跟中国的类似,先将一定温度的水注入茶碗内,然后把茶叶放进去泡着饮用的方法。煎茶的步骤可以分为:准备茶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步骤。虽然煎茶道非常讲究每一道泡茶的工序,但是比起抹茶道,煎茶道是一种简单随意而又自由的茶道。因为没有任何形式的束缚,煮茶的地点可以自由选择,也无须遵从传统抹茶道的繁琐程序。正是煎茶道没有地点的要求,也没有束缚,因此而备受日本人喜爱,在日本得到普及。

从泡茶的科学角度而言,根据茶的种类不同而使用不同水温的水,因为茶的味道会因水温的高低而发生变化。一般而言,煎茶最合适的水温是70℃-80℃,那样跑出来的茶味道最好。日本人通常把水煮沸以后静置一旁,一边准备茶具,一边等待水温下降为合适的温度。待煎茶的准备工作完毕以后,水温也差不多变成了合适的温度。日本人在煎茶时,首先往茶壶注入三分之一水,让茶稍加温热,然后再把茶壶的水加至七分满,等待时间为大约一分钟,就可以开汤饮茶。第一遍泡的茶,味道很清新,有一丝淡淡的茶香。茶入口甘淡,几乎没有苦涩。第二遍时,舌尖已有茶津涌出,味道也变得比第一遍的茶味浓厚。到第三遍时,喉咙有一股甘润的感觉,满口都是茶的甘香,跟第一第二遍的清幽淡薄的茶味又不同。

日本煎茶的茶具中,比较特别的是盛茶的茶壶,叫“急须”,这名词来自中国。“急须”出自我国诗人宋黄裳的诗歌《龙凤茶寄照觉禅师》:“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自注:“急须,东南之茶器。”,意为“煮茶、暖酒器名”。“急须”是日本的茶壶,形状小巧玲珑,一般容量只能供2~3人饮用。其把柄与壶嘴成直角,把柄和壶身也成直角,方便右手持握,由于把柄和壶身隔得比较远,所以用手握着茶壶也不容易被烫伤。中国的“急须”的把柄根据位置不同,分为后手(弯把)、横手(侧把)、上手(提梁把)三种。日本的“急须”以壶口和壶把垂直的“横手(侧把)”为主流。通常用紫砂、陶瓷、铁制、银制的材料制作而成,其中金属器比较多。中国的饮茶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急须”的出现是因为唐代的饮茶方式主要以煮茶法或煎茶法为主,“急须”是当时用来煮茶的茶具。之所以把壶嘴做的很高,是为了避免茶汤溢出;将手握的直柄做成中空,是为了插入导热慢的木棒,以免倒茶时烫手。在那时候不论是煮茶还是煎茶,茶都需要通过煮的方式进行,而“急须”就是当时非常普遍的煮茶容器。在我国某些地区的方言中,“急须”的含义跟字面意思一样是“急用”的意思。

由此可见,日本学习中国的煎茶文化,煎茶的工序和茶具都被完好地传承了下来,并发扬光大为茶道。许多中国古代茶器的原始名称仍然被保留着,“急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跟原来相比茶壶的形状略有变化,用途也不再拿到明火上煮茶,但是“急须”不烫手、小巧轻便的优点依然被大家所接受并且沿用至今。

3 日本煎茶道的文化内涵

日本人之所以把喝茶当成是一种艺术、一种精神享受,甚至不惜投入巨资建造专门的茶室,购买昂贵的茶具,耗费金钱上茶道课程,是因为茶道是一种精神乐趣。点茶人的泡茶手法与茶室的摆设、茶具的形状和颜色达到协调时,会给喝茶人带来一种美感和乐趣。

日本茶道精神体现在“和、敬、清、寂”四个字中。“和”是和谐,和谐分为外在的和谐和内在的和谐,外在即茶室的环境,包括了茶室的摆设,茶具的选取,甚至是茶室内香味要以和为本,实现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的和谐;而内在的和谐也就是内心的平和与安静。“敬”是指“尊重”,茶室里的人地位不分高低,宾主要相互尊重,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做到相敬相爱。“清”是指“通过喝茶对灵魂的洗涤”。因此,茶室要保持清洁整齐,人们便通过喝茶可以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寂”是指“无”,也就是通过喝茶忘却世间烦恼,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众所周知,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煎茶道虽然没有抹茶道那么普及,但是也受日本人喜爱。比起日本抹茶道,日本的煎茶道更加讲究简洁。因为煎茶的工序比较简单,所以煎茶道更强调“茶道与效率”“简练之美”。与上文所述的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略有不同,煎茶道的精神在于“和、敬、清、闲”。区别在于“寂”和“闲”两个字,“寂”讲究的是“忘我”,而“闲”讲究的是诚信、满怀诚意,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内心的和谐。通过煎茶领会内心和谐愉悦、互相尊重、净化心灵、满怀诚意,使肉体与精神都得到舒展。

自古以来,日本煎茶道因其自由、简单的程序深受日本普通百姓的喜爱。人们从工作和生活的繁文缛节中释放出来,通过煎茶而达到身心的放松。日本的茶道一直保留着自古至今独有的特色并且注重文化的继承,这是我们所缺少的文化传承精神。

参考文献:

[1] 陆羽.茶经[M].京燕山出版社,2009.

篇4

花木之喻体现的中西文化内涵差异

摘要: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比喻用语,它们源于各民族文化并充分反映着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花木习语的比喻形象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英汉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差异。加深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从而使语言更好地发挥文化交际的功能。

关键词:花木 比喻 文化 内涵

作者简介:夏金兰(1979--),女,遂宁人。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篇5

一、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关系

1.思维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分析。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因为我们具有了思维,所以我们才能透过事物的外在看到其内在的本质,我们才能逐步掌握事物在发展中的所遵循的规律,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方式,是指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已定型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有机统一。

2.思维方式与文化。思维方式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是文化心理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的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都有思维方式的各种体现,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等方面。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3]单就个体而言,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而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个体,其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就更大相径庭了。世界上有许多文化群体,既有人类思维规律的共性,又有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各不相同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在语言上的表现,不同的民族有可能采用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语言形式来描述同一事物、同一行为或同一现象。

人们常用各种文化阵营的文化对比、比较等方式,说明各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异同。傅雷先生曾经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维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此俩种精神彼此融合存在着不小的困难。”[4]任何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都是分析型思维和综合型思维的集合体,或者,只有综合型思维而没有分析型思维。只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东方重综合,西方重分析”的思维定式。即使在同属于一个文化脉络之中不同民族之中,其思维方式也会各有差异。

二、不同的语言与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关系

思维方式与语言也是密切相关。语言的生成和发展依赖于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发展和完善又得益于语言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同时也是构成思维方式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思维通常是以某种语言的形式体现出来。正是由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语言的千差万别。语言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归根结底还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在语言哲学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自始至终都令人关注。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中,首屈一指的应当是德国的语言学家、哲学家以及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特(WilhelmvonHumboldt)以及美国人类学、语言学家萨皮尔(EdwardSapir)和他的学生沃尔夫(BenjaminLeeWhorf)。洪堡特的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世界观,“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世界观。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个圈子,人只有同时跨进另一种语言的圈子,才有可能从原先的圈子里走出来。所以,学会一种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观领域里赢得一个新的出发点”[5](p45-46)洪堡特的理论由萨皮尔和沃尔夫继承并发展,提出了著名的“沃尔夫-萨皮尔假说”。他们认为:语言不仅可以表达和标示思维,还是一种模式———形成某种思维的模式。持不同语言的群体,对世界有着不同的体验和观察角度,从事思维活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不同语言的文化群体,各自的语言对其思维特点的形成影响是巨大的。有学习外语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但是我们总是容易淡忘了语言在其形成以后对思维过程和思维习惯的制约。一种特定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的外在表现,而一般人的语言则是思维的表现形式。通常,语言是一种特定的体系,它以语音或字形为外壳,以词汇为材料,以语法为框架,它所包括的语法结构,表现的是所持该语言的群体的思维逻辑规则。语言不同,语法结构就不同,进而使用这些语言的人们形成的思维方式也就有差别了。思维影响和决定语言,尤其影响其结构面貌。反过来,语言凝化思维,且反作用于思维,主要表现为:(1)语言影响思维和思维方式;(2)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世界观。

三、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及其影响下的英、汉语言、文字

1.汉民族的直觉思维方式使汉字具有形象性;英民族的理性思维方式使英语具有功能性汉民族的思维很直观、很感性。汉字属象形文字,它很好地体现了直觉思维。初始时期,汉字的“意”其本源为汉民族的先祖对原始世界事物的形象描绘,故“意”与“象”总是形影不离。这些文字都直观地反映了我们眼中的大自然。再如“众(many)”字,三个人站在一起,表示许多;“泪”(tear)字中的三点表示从眼睛里流出的眼泪。与汉字相反,英文仅仅只有词义性,而对事物的形象描述显得乏力。汉语词语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它比英语更容易使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直观的视觉体验。比如现在很流行的“囧”字,给人的感觉就像其字本身,尴尬难堪;“凹凸”一词更是直观的表达了其本身的意义。英语语言词汇则就很难具有汉语词素的这种视觉形象性。

2.汉语的整体思维与英语的个体思维所对应的语义差异。

(1)汉语的词义较概括,英语的词义较具体。英民族的思维表现倾向于个体的、独特的;而汉民族则较整体、综合。汉民族的整体综合与英民族的细节分析大不相同,表现在语言上,则英语和汉语对事物的有着不同的定义。林汝昌和李曼珏认为:“汉语多表示种概念的词,即泛指,用词概括模糊;而英语多表示属概念的词,即特指,用词具体细腻。”汉语擅长使用概括词,就是在概括词之前加上可以区别特征的词语进行命名。

(2)汉语的词义较模糊,英语的词义较准确。汉民族注重从整体上来把握事物,强调整体效果,忽视个体作用。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把握,不注重分析和逻辑推理,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往往注重个体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对形式分析与规则尤为强调。熟谙中、西文化的杨振宁教授也有相似的见解:中国的文化是向模糊而总体的方向前进,而西方的文化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移动。思维方式和文化取向必然影响到语言。暗示与含蓄,模糊与朦胧,它们的结合也成为汉语表达的一个方向。在中国,如果有人问“你吃饭了没有?”可指早、中、晚饭,具体代表哪一种,大可从问话的时间上得以确定。但此句若译成英语则需明确。因为早饭(breakfast)、午饭(1unch)和晚饭(supper)各有各的表达,笼统不得。当然相反的情况也有,但很少见,如uncle,aunt等,在前面已经谈到。汉语在阐明句子成分的语法功能方面,没有英语那么一目了然。如“星期天,天气晴朗”,这个句子是个完整句子,表达很清楚。但在“星期天”的语法功能上学者们却各执己见。有些人认为“星期天”作时间状语,修饰“天气晴朗”;也有些人认为“星期天”应该作主语。用英文表达这句话,句法关系却就很清晰。“ItisfineonSunday”。汉语中词语的词性的界线也是很模糊的,即使词形不变,词性也可以发生变化。如“红”,可作形容词“红色”,可作名词“玫瑰红”,亦可作动词“红了半边天”。

3.汉语的形象思维用具体来表示抽象,英语的抽象思维用抽象来表示具体,汉式思维模式很形象,也很直观,从语言上说,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写虚,以具体来表达抽象,以达到直观的效果。相反地,英式思维则比较概括、比较抽象,它更倾向于使用整体词语来表达一类词中的某个具体词语。汉语喜欢把某一抽象的事物用比喻的手法加以表现,言物表感,以物言志,这也是由于直观、感性思维所致。如“蚕食”一词,比喻成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点地侵占;“听天由命”,比喻一切听从上天安排,任由命运摆布。“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慌张张且没有条理。英民族习惯于用抽象、理性的思维模式看问题,常用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去表达一些具体的事物和现象。

4.汉语的感性思维与英语的理性思维所对应的句子结构差异。

(1)汉语造句使用的是“排序”手法,英语造句使用的是“营造”手法。中西思维方式各自的特点使得英汉句子结构具有差别性。汉语中的句子用到的是“排序”的手法,其语序体现出的是人类感知世界时的顺序,同时它也体现了汉民族认识外部世界的思维方式———直观、感性。然而,英语中的句子用到的是“营造”的手法。以谓语动词为轴心,运用各种表示形式关系的词语,把句子的各个部分一一嵌扣在主谓两个主干前后,呈现出由中心词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构筑出一个空间框架。英语侧重于分析,其句子结构体现的是西方民族认识外部事物的一种分析性逻辑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不是靠直觉的感性认识而是依赖于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英语行文的逻辑事理上不难看出,其先果后因的逻辑形式充分地体现了分析性逻辑思维模式的特点。

(2)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形合指的是,依靠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意合则是指,凭借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形合是遣词造句的外在逻辑形式,意合则是内在地认知事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形合与意合的区分,汉语侧重意合,而英语则侧重形合。形合与意合也是细节分析思维与整体综合思维所致。汉语是根据主观的直觉,从逻辑上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来“悟”出的关系,而不是凭借严谨的形式来作分析的。汉语的连句成章,依靠的往往是作者的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而把句子成分的功能和层次看得较轻。句中各意群、成分内在的联结与呼应,只要可以“意会”,很多的联系词都大可不必出现。所以,汉语句子相对于英语句子简约但显模糊。西方人的思维讲究有条理,其思维特点是系统化、组织化、形式化。西方人习惯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模式,在语言上表现为重形合、讲形式,在结构上表现为严谨。英语要求形态上必须体现出句子中各成分之间的结合关系。句子往往要求用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将句子成分连成一个整体,同其意义与形式珠联璧合。

5.英、汉两种思维方式所对应的复句中的句序差异。在复句的句序中,也体现出了汉民族的直观感性思维与英美民族分析性逻辑思维的差异。复句中的句序,指的是主句和从句的顺序。汉语句子次序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顺序的。这种时间顺序包括:a.实际动作发生的次序;b.逻辑推论上动作应有的因果次序。而英语句序则侧重空间维度,遵循一定的句法规则。

篇6

一般来讲,词语包括两类:一是单个词;二是词组,其中包括习语、成语、谚语和典故。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在本族语言的词汇里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地理环境、饮食、颜色等对语言意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语的附加意义和情感色彩上。如汉语中的“农民”和英语中的“peasant”,不同的政治制度赋予它们不一样的感彩。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农民”的含义以勤劳、朴实、忠厚、勇敢的优秀品质而著称,所以汉语中的“农民”一词不带丝毫的贬义色彩。而英语中的“peasant”一词,在西方人的心目中通常是指贫困、无知、社会地位低下的农业劳动者,该词甚至带有“乡巴佬”的贬义色彩。因此在英语新闻报道中把“农民”翻译成“peasant”,欧美人就很难理解。另外,像比喻、委婉语、专用名词等里面的文化因素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概括地说,中西方词语文化内涵差异主要包括:

不同文化对相同的亲戚称谓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不同。英语里的称谓比较笼统、模糊,它不像汉语里的称谓,把身份表现得一清二楚。如英语中的cousin一词在对应的汉语里就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八种称谓;uncle的汉语对应词有“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五种称谓;aunt一词的汉语对应词有“伯母、婶子、舅母、姑母、姨母”等;nephew的汉语对应词有“侄子、外甥”;niece的汉语对应词有“侄女、外甥女”等。

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定型的习语、成语、典故、谚语等。例如Achilles’ heel的汉意是“唯一致命的弱点”,其文化内涵来源于希腊神话故事:阿基里斯出生后被其母亲倒提着在冥水中浸过,除未浸过水的脚踵外,浑身刀枪不入,所以Achilles’ heel成了阿基里斯的“唯一致命的弱点”。

不同文化中的比喻性词语。英汉两种语言里都存在着大量的比喻性词语。例如英语的“He has a stony heart.”就完全等同于汉语的“他铁石心肠”。类似的还有“He works like a tiger.”(他干起活来生龙活虎。)这些比喻的形象、喻体和喻义是对等的。然而,像这些形象、喻体、喻义完全对应的比喻性词语在两种文化及其语言中并不多见。例如英语的“She is a cat.”就不能译作汉语的“她是只猫”,因为把“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这个喻义联系起来不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两者形象、喻体虽然相同,但喻义不同,因而直译就不能被中国文化所接受。

不同文化时间观念的差异。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人们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区别。例如用“前”与“后”分别指过去和未来时,两方文化似乎采取了不同的观点。中国人对于过去发生了的事情说成“以前”,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说成“以后”。因此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前所未有”、“后继无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等说法。然而讲英语的民族恰恰相反,他们对未来未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前”,对发生过的事情说成“后”,这种文化观念的差异引起了语言表述上的区别。例如,英语的“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用汉语表达则是“不过,我们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而非英语字面上的“前面”)英语的“tasks for the period ahead”,汉语的表述则是“今后的任务”。

不同文化的颜色偏向。不同文化的民族对颜色的爱好也不相同,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例如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和商品的装潢颜色很有讲究:“巴西人忌绿色,日本人忌黄色,泰国人忌红色,比利时人忌蓝色,土耳其人忌花色,欧美等国家忌黑色。”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不尊重这一颜色偏向,你就卖不出去商品,也赚不了外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偏向也存在很大差异。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和文化共有,然而它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例如,在西方国家中,人们习惯用blue(蓝色)表示沮丧、消沉或猥、下流。相反,在中国文化中,“蓝色”被用来表示庄重、肃穆;猥、下流的意思是用“黄色”来代表。同样,“绿色”(green)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有不同的文化意蕴。在西方文化中,green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等。例如,Don’t expect too much of him. He’s still green.(不要对他要求太高。他还没有经验。)而在中国文化中,绿色代表春天、新生、希望、青春、旺盛等。例如,a green December(温暖无雪的十二月),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

不同文化的两种语言在数字范畴表达上的差异。我们说英汉两种语言在数字范畴的表达上的差异,不是指两种语言在自然数的计算与排列上有差异,而是说由数字组成的语言在两种文化的语言表达上有差异。世界上大概没有哪种语言有像汉语里那么多以数字开头的词语,尤其是以一、二、三、六、七、九等自然数组成的词语最多,但英语的表达却没有把数字显示出来。如果将这些词语一一直译成英语,那就难以做到忠实流畅,难以被英语文化所接受。假若不顾及词语文化差异硬将“一目了然”直译成“one eye sees it all clearly”,把“七嘴八舌”译成“seven mouths and eight tongues”等,就会闹出笑话来,且很难被讲英语的人所理解。

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些动物词汇的语面意义相同,但文化内涵却差别很大。例如,讲英语的人和中国人对于bear(熊)的联想不一样。前者认为bear只是凶猛、危险的动物,或者认为动物园或野生动物园林里的熊调皮淘气、滑稽可爱,但绝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认为熊是愚笨、无能、无用的象征。所以英语国家的人学到汉语中的“你是个大狗熊!”时就会感到费解。又如,英语国家的人读到汉语中“他简直像条泥鳅”时,感到很难理解。因为大部分英语国家里没有泥鳅,所以他们只是把它看做是一种鱼,更理解不了滑的转义是“圆滑”、“狡猾”、“不老实”等。

语面意义相同,文化内涵有差异的动物词汇大体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中国特有而在英语国家没有文化内涵的动物词汇。“鹤”(crane)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鹤常与象征坚定长寿的松树联系在一起。绘画和图案常以松树和鹤为题材,并以“松鹤延年”题词。汉语中,常用“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才貌出众。但对西方人来说,没有这种文化内涵,鹤只不过是一种长腿长颈的大涉水鸟(large wading bird with long legs and neck)。

第二类是英语国家特有而在中国没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对于中国人来说,公牛(bull)不会引发人们什么不好的联想,无非是一种动物而已。不了解英语词语文化的话就无法理解a bull in china shop(陶器店里的公牛)的意思,更难以理解该词语的文化内涵:在一个需要举止灵巧得体、文静高雅、文质彬彬、细致周密的场合闯进一个行为粗鲁、手脚笨拙、会招惹麻烦的人。

第三类是中西文化内涵不同的动物词汇。“龙”(dragon)和“凤”(phoenix)在中国封建王朝是皇权、力量、吉祥的象征。龙代表帝王,凤代表后妃,毫无贬义。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汉语中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说法。然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邪恶的象征,被认为是一种凶残、恐怖的怪物(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应予消灭。在西方神话中,phoenix与复活、再生有关。古希腊有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是凤能活五百年,在这一时期结束时,凤筑一巢,唱首挽歌,拍着翅膀扇起火来,把巢烧掉,凤也被烧成灰烬,然而从灰烬中又飞出一只新凤。因此,当一个城镇、一个场所或某个团体的主要建筑物失火或因为其他原因而毁坏时,好心人会祝愿它“像神话传说中的凤凰那样,以崭新的面貌从废墟中升起”,这正如佛教中的“凤凰涅”。

第四类是中西文化内涵基本相似的动物词汇。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到,人们常把某些品质或特性与某些动物联系起来,这些品质或特性又常会使人产生某种情绪或反应。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不同,所联想到的某些动物的品质或特征也不相同,而这些品质和特征所引起的情绪或反应也因民族不同而各异。然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有些动物的品质或特征所引起的人们的情绪或反应是基本相似的。例如: 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 making preparations for the festival.(孩子们准备过节忙得像蜜蜂一样。)

对于英语新闻学习者来说,与本族文化内涵相似的词汇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却容易忽视那些具有与本民族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因此,学习者除了学习与所学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外,必须重视中西方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参考文献:

1.Ha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1983。

2.王才仁:《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篇7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208-01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着丰富的成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两种语言中这些丰富的成语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仅是部分对应,或不对应。这些成语在其确切含义和感彩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甚至相反。在翻译英汉成语时,只有深入了解了两种语言的的文化内涵,把握好两种文化的转换,才能更准确的理解英汉成语,从而对其进行精确的翻译。

一、英汉成语文化的差异

1、地域环境的不同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文化实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地域内,并反映着该地域的自然面貌特征,其语言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是典型的大陆环境,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至关重要,汉语中有很多和土地或农业生产相关的成语。如“挥金如土”、“风调雨顺”、“面如土色”等。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和渔业十分发达,英语中有很多关于水和船的成语,如to miss the boat(错失良机),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as weak as water(弱不禁风)等。

2、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习惯的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在两种语言的成语形成中有较多的反映,特别是表现在动物形象上。比较典型的例子如“龙(dragon)”,在中国龙是吉祥的神物,更是尊严的化身,在国际上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而自豪,龙的形象已成为中国民族的象征。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诸如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圣经”中撒旦被称为dragon。英语中还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

3、比喻联想的不同

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语言在表达思想的时候,不同的民族往往使用不同的比喻表达相同的思想。比如,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很倔的时候常说“他犟得像头牛”,而相同的意思在英语中却表达为as stubborn as a mule(骡)/an ass(驴)。另外,在比喻一个人笨的的时候,汉语常说“他笨得像头猪”,在英语中却常用goose(鹅)或者ass(驴)来表达此意思,如as fool as a goose或者make an ass of oneself。

二、英汉成语翻译的几种策略

1、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如:to play with fire(玩火);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可以丰富译语的词汇,使读者体验到一种新鲜感。

2、意译法

意译法就是指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或脱离原文形象,重点在于正确表达原文内容的翻译方法。有些成语的字面意义和喻义相差甚远,无论是直译还是转换形象都无法传达出原文的确切含义,这时译者就得打破原文的结构模式,舍弃原文的形象,在译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意义表述出来即可,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译法”。(黄粉保,1999:79)比如:by hook or by crook可译为“不择手段”,“青黄不接”可译为short of food before the new harvest等。英汉成语中凡以喻义为主、形象为辅或者形义并重的成语,在翻译中难找到对等的成语,或直译无法表达其原文意义,此时,采用意译法非常必要。

3、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在翻译成语时,有时单一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准确或完整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这时可以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以弥补直译难以达意,意译难以传神的不足。比如:“不到黄河不死心”可以译为“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如果“不到黄河”直接译为“Until the Yellow River is reached”,那么外国读者就不知所云了。

4、代换法

在英汉成语中,有一部分英汉成语意义接近,但表述上有别,有的喻意相同,喻体有异,翻译时可相互代换,这种方法就是“代换法”。如中国自古以来主要靠牛耕,自然形成了对牛的热爱,认为牛是吃苦耐劳的象征。而英国古代以马耕为主,对马有深厚的情感,因此,在英国文化中用马喻指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汉语中“健壮如牛”中的“牛”在英语中就代换为horse(马),其翻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成语作为民族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部分。只有深人了解英汉两种民族文化的特点,才能深刻的理解英汉成语的内涵,在翻译成语的过程中,要根据文化差异的不同采用灵活恰当的翻译方法,深刻理解成语本身的意义,才能形神皆备地翻译出原文。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8

In China,Red occupies a unique place in the Chinese culture. During Spring Festival, The elders will give young children some New Year money, which will be put in a red envelope called “red packets”. And in traditional wedding banquet, the groom wears a beautiful red flower in front of his bosom, while the bride put on a red dress and covered a piece of red cloth on her head. And “Red”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beautiful woman , such as “t妆” “红颜”. What’s more, when it comes to “red face of a child”, it often means that she is very beautiful ; “红润” can be used to express one's psychological states.

However, In English, “red” is always applied in a negative sense, and the English speakers often connect “red” with bad things. For instance, “red-light district” refers to a district in a city or a town where there are prostitutes. In addition, Dark red is a symbol of outrage and also symbolizes massacre and blood conflict, such as “the red warfare”. What’s more, in the translation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e famous Chinese linguist Hawks aware that the red color in modern English may make the readers connected vicious, so he translated as ‘The Story of stone’. And Red also shows an indispensible role of warning and inhibition. In the ball game, if players the judge may give “red card”, which refers to a player who makes a serious mistake and will not be allowed to play for the rest of it. Nowadays, “running a business in the red” means a business operated in loss, so “red” represents a loss. “Red” as a warning, like the phrases “go into red ink” means the deficit. But, these unpleasant meaning are rare occurrence in East countries.

II. Proper translation methods

Language is the source of culture and also a reflection of culture. Based on above examples, we can easily find that red has quite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which can mirror certai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background of the society. To cope with this phenomenon, several translation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 such as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mutual substitution method etc.

The easiest method is Literal translation, which aims to recombination content and style of whole work meantime the figures of speech and the structures of sentence or phrase as much as possible. For example: “红包” can be easily translated as “red packets” because China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amous in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so it do not need to be translated into “red envelope have money as a gift in it.”

The second method is Literal translation. As is well-known, both China and thos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their own cultural customs and habits, it is very hard to convey in the same way all the time. On this occasion, literal translation may not appropriate. This translation method also can be applied in poetry: “ 接天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an be translated as “Lotuses in full bloom”, which is more concise.

And the last one is Substitution method, which refers to use another color to substitute the original one.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wh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put an emphasis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same thing. For example,“红茶”which is translated into “black tea”in English. The fact is mainly focus on the different ways of the speakers of the people of two countries and their feeling of the physical world. The Chinese people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red color of water, while the English people put their eyes on the black color of tea when it is dry. Translation is a job to amend the gap between countries. Thus, it should be used from different situation.

篇9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27-03

一 翻译中体现的英汉词缀的意义差异

由冯庆华编著的《实用翻译教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下列句子的翻译处理:

These rustic lassies are good singers. 这些乡下小姑娘唱歌唱得很好。

This pupil is a good writer. 这个小学生文章写得不错。

I am no drinker,nor smoker. 我既不喝酒,也不抽烟。

I am anactor. He is a better player than I. 我是个业余演员,他演得比我好。

He is both a bibliomaniac and a lover of calligraphy. 他既有藏书癖,又爱好书法。

他酷爱古典音乐。He is an ardent lover of classical music.

他指挥着一个团。He is a commander of a regiment.

他谋杀了他的老板。He is the murderer of his boss.

他统治了那个地区长达20年之久。He had been the ruler of that region for as long as twenty years.

教材中将此作为转性翻译的例句来讲解,将英语中的名词转译为汉语中的动词,反之亦然。通常我们对此的解释是汉语是注重动词的语言,而英语相对来讲比较注重名词,所以在翻译时某些词类需进行转性翻译,才能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但是就上述句子的转性翻译,其实可以从词缀的词汇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上述进行转性翻译处理的英语词汇都是以er、or为后缀的名词。er、or添加在动词词根后面,表示该动作的施事者,同英语用法相同,汉语中也常在某个动作词汇后面添加表示施动者的后缀,如“员”、“者”、“家”,因此翻译过程中,很多人就简单地将这两种语法意义相似的词缀进行对译,如把singer译为歌唱家,writer译为作家,drinker译为吸烟者,sailor译为海员等,结果导致的问题是或者不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如:I am no drinker,nor smoker. 我既不是喝酒者,也不是抽烟者;He is the murderer of his boss. 他是他老板的谋杀者。或者更严重的甚至是误译,如This pupil is a good writer. 这个小学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These rustic lassies are good singers. 这些乡下小姑娘是优秀的歌唱家。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两种形式相似的词缀文化内涵迥异,而这种差异实际上体现了英汉两个民族在价值观尤其是职业观上的巨大差异。

二 词缀的文化内涵差异

英汉语表示“施事者”的词缀的文化内涵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汉语中的“员”、“者”、“家”体现了一种身份,而英语中的“er、or”仅仅指某个动作的执行者,此人可能由于此动作而颇有成就,也可能只是简单地执行过这个动作。例如汉语中的学者、作者、著者、编者、艺术家、雕刻家、画家、演员,通常只有普遍看做比较有地位的工作的从事者才被冠以此类称呼,而英语中的“er,or”从理论上讲可以添加在任何动词甚至是由其他词性转化过来的动词之后,指该动作的施事者,如hatter,意为制帽人。而且有时英语中加er、or构成的词汇在一定的上下文中甚至可以指能够执行某个动作,具备某种动作功能的工具、机器等。如在下面句子中 “The company has also developed a cost effective double-decker model,with either seats or sleepers for long distance coaches.”,sleeper就指卧铺。按照《高级汉语词典》的解释,“家”指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工作、担任某种职务的人,都强调在职业和行业上的地位,如“作家”指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而writer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中的解释为:person who writes;汉语中的“学者”指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而英文中的“learner”指任何一个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进行任何方面的学习的人,而上文中的drinker、smoker更不具有任何身份特征,只是纯粹地表示抽烟、喝酒等动作的发出者。

第二,汉语中的“员”、“家”体现了一种依属关系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权利及义务。这一点可以从“员”字的意义上看出来。“员”指经过办理正式手续加入某个社会或专业组织,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如证券交易的交易员、俱乐部的会员、从事邮政投递工作的邮递员。而英语中的er所强调的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的具体行为,几乎可以添加在任何表示动作意义的词汇后面,如:doer(做某件事的人)、dancer(跳舞的人)、cheater(有欺骗行为的人),使用方式和表达的意思相对汉语词缀来讲要灵活得多。

第三,汉语中的“员”、“者”、“家”体现了一种稳定性,而英语中的“er、or”所表现的既可以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动作也可以是特定情况下的暂时性动作的施事者。例如“作家”指以写作为业者,这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经历甚至更多是一种终身的职业,但是writer可以指写任何东西的人,只要在任何时间从事过任何形式的写作,无论时间长短,都可以称作writer。例如上文例句中的This pupil is a good writer. 这个小学生文章写得不错。其中的writer就是指这个小学生某篇文章(可能是非常简单、短小的文章)写得不错,与汉语中的“作家”意义不同。

三 词缀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为什么英汉两种语言中这两种功能相近的表达形式在含义上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可以从英汉两个民族的价值观尤其是职业观上找到答案。

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提出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对比尺度: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求变与求稳;做人与做事;性本善与性本恶;过去时间取向与未来时间取向。其中影响英汉语中表示“施事者”的词缀意义差异的因素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差异

西方国家信奉的是个人主义。按照洛克的观点:“每一个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特别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个人,因而是自然界的最基本单位。”在西方人看来,由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人与自然的抗争,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不断应付自然的挑战,努力支配和改造自然,只有在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生存发展。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西方文化把“个体主义”比作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一个独立的点,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主的实体,因此养成自力更生、勤奋工作、积极进取的工作伦理。而在中国,以一姓一族为组织形式的地缘性结合造成了个人长期依附性的生存状态”。“中国社会关系观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和个性,而是强调群体的作用。”

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使得汉语表示“施事者”的后缀“家”“者”、“员”体现了一种对集体的依赖,而英语的“er、or”等更多倾向于指个人的具体行为。

2.中西方文化中身份、权力意识的差异

中国受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以理为核心,奉行代表社会权力差距的理制,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三纲五常,十分重视维护等级制度,顺从权威,强调做一切事情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人们已经习惯于等级化的社会和人际关系,清楚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个人完全成为守其节而不能越其位的符号”。而在英语国家中,身份、地位、权力等级观念非常淡薄,人们看重的只是个人能力和成就。在中国,无论什么场合下人们都习惯对有官职的人以职位相称,如“张处长”、“刘政委”等,以示尊敬,但在西方国家,则通常在其姓氏前加“Mr/Mrs/Miss/Ms”进行称呼,甚至直呼其名。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汉语中的“家”、“员”、“者”自然会体现出一种对所属集体的依从及归属关系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权利及义务,而英语的“er、or”则表现个人的某种具体行为。

3.求稳与求变的思想意识差异

“从文化生成的地理环境上来说,中国文化是大陆型文化,中国的先民自古生活在东亚大陆上,一面临海三面连陆,对外交流少,同时大陆型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很少流动,这造就了中华民族极为浓烈的民族观念以及重土轻移,眷恋家国故土的情怀。而西方文化则是海洋型文化,地理环境多面临海,海上交通方便,而且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单靠小面积的农业种植远远不能维持人们的生存需要,所以一开始就航海经商,创造了工商业文化。”所以西方人具有很强的求变、创新观念。

这两种意识深深地影响了两个民族的职业观。中国人尤其是以前,一旦在一定时间内从事过某件事情,特别是形成了习惯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自然而然会把此作为一种职业性质的活动长期稳定下来,继而成为“家”、“员”、“者”,很少会想到换工作,哪怕这个工作再不如意。对很多人来说,工作和职业都是终身的,这一方面与中国人讲究安稳、不愿冒险、安于现状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深受传统道德观念“忠诚”的影响,“忠诚”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忠于职守,认为辞职是一种不忠的表现,经常换工作的人被认为是不踏实、不可靠的。而很多时候,这种“忠诚”又是相互的,所以在中国,传统上很少会有辞退、解雇之说,甚至当员工提出辞职时,还会极力挽留,甚至千方百计阻挠。因此,即使是在现在,市场经济、双向选择的观念都相对深入人心的时候,下岗、失业、解聘、辞职等还是非常敏感的词汇,无论对当事人,还是当事人的家庭及其所在单位来说都不是一件小事。但是西方人的观念完全相反,认为人生应该是不断变化的,不断向前、向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不喜欢长期做同一件事,哪怕是工作也喜欢经常有所变化,对他们来说,做任何事情都是暂时的,Job-hopping(跳槽)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汇,使用频率很高,经常性变动工作是非常正常的,相反停滞不前则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表现。因此当员工提出辞职的时候,老板通常都是非常理解,甚至为之举行某种仪式以示欢送并感谢,很少会出现像中国那种双方反目成仇的情况。

所以汉语中的“家”、“员”、“者”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而英语中的“er、or”则不一定有这种文化内涵。

4.做人与做事的处事态度差异

“西方人重视做事,东方人重视做人。中国文化注重做人,认为行为体现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同样人们的行为也应该符合他们在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而这些角色和地位又反过来决定了哪些行为是正当的、可以被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妥的,中国古代就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教师有教师的形象,学生有学生的模样”。“在英语民族的人看来,工作本身必须严肃对待;勤奋努力带来成功,只要不懈努力,人就会取得成功,就会掌握自己的命运”。

因此,汉语中的“家”、“员”、“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施事者的身份和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利及义务,而英语中的“er、or”则只是就事论事。

四 词缀文化内涵差异的翻译理论

英汉两个民族价值观及职业观的差异赋予了两种语言中表示行为动作施动者的后缀不同的文化内涵。那么在语际翻译中应该如何处理词汇的文化内涵呢?

对此我们可以看一下文化翻译观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奈特和尤金•奈达的观点。苏珊•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源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Bassnett:1990年)。“其文化翻译观的基本内容是:(1)翻译应以文化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上;(2)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交流的行为;(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源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的功能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说到底,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奈达(Nida:1969年)也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后来改称“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定义是:“所谓翻译,是在翻译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强调的是信息对等。“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概括为:(1)翻译是交际活动;(2)翻译主要是译意;(3)为了译意必须改变语言的表达形式。奈达把翻译看成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交际的目的是使交际各方能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再现原文信息”。

按照这些翻译理论,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确切地翻译出词汇的文化内涵,而不应拘泥于源语的语言形式。因此就表示动作实施者的词缀而言,我们应该用符合译入语语言习惯的语言将其文化内涵准确地再现出来,而不能简单机械地进行对等处理。因为英语后缀多表示个人暂时的一种动作,而汉语中的后缀具有稳定、职业、身份、地位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所以如果将英语中表示动作施事者的后缀用相应的汉语后缀来翻译,虽然形似,但却增加了一些额外信息,实为误译,相反译成表示动作的动词更恰当。

更多例句如下:

O’ Henry is the creator of a new short story genre in literature. 欧•亨利在文学上创造了短篇小说的一种新题材。

They were the prime movers in all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eriod. 这个时期所有的大型探险活动主要是由他们推动的。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 Constructing 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China Business weekly, 2005.9: 19~25

[3]A.S.Hornby、张芳杰.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

[4]Nida, E. 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陈俊林.基本价值观与中美人的社会行为差异[J].宿州师专学报,2004(3)

[6]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章鸿猷.高级汉语词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8]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9]黄源深(总主编)、韩忠华(主编).英语笔译实务[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10]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1]焦丽萍.中西方个人价值观的历史反思[J].理论学刊,2003(7)

[12]李海斌.中西伦理价值比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12)

[13]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篇10

事实上,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经营内容进行筛选分类,其也能为茶叶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供重要帮助。对于整个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活动来说,其经营水平较低,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从而影响了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最佳效益。

1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内涵分析

当然,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还应该确保整个旅游产品的先进性与完善性,通过具体的价值理念诠释,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最佳效果。客观而言,我国是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发源地。从先秦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关于茶叶产业的发展应用历史。而经过几千年的成熟完善发展,如今整个茶文化体系,已经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元素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层次化、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整个茶文化资源形成过程中,造就了一系列与其相关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随着当前旅游产业开发成熟度不断提升,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度不断提升,无论是茶文化理念内涵,还是其中所具有的元素都实现了成熟发展,尤其是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结合人们具体的旅游参与方式,需要将这些旅游资源进行结合融入,实际上就构成了我国传统茶文化旅游资源。当然,目前在关于传统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内涵进行认知时,尚未形成统一的观念。部分学者认为传统茶文化旅游资源指的是整个旅游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被应用的传统茶文化资源,当然,还有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传统茶文化旅游资源指的是以茶文化和旅游活动为主题的资源类型。而在这一过程中,游客有效参与和广泛积极的融入,从而实现整个旅游业务的最大价值。虽然,目前对于传统茶文化资源的界定认知不同。但是通过对茶文化理念内外内涵认知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对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过程中,其中需要对游客参与旅游活动的目的进行整合旅游活动类型,当然旅游活动融入茶文化元素之后,更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认识到以上观点,实际上都不全面。而且想要实现对茶文化旅游的全面应用和内涵进行开发和准确理解。需要对传统茶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进行全面、准确认知。而在整个传统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认知过程中,其主要表现为茶叶的生长状况以及茶文化的具体价值内涵等等。通过完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从而满足游客参与观光旅游的综合目的,进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最佳应用。因此,对传统茶文化资源的应用,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资源形式。而是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寻找、挖掘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所以在整个茶文化元素中,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具有的体系化资源内涵。

2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分类标准和意义分析

想要有效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整个产品资源应用的最大价值,就必须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内涵进行成熟认知,当然,在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应用过程中,认知整个资源的内涵,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对茶文化旅游资源应用的最大价值。因此,通过细化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分类标准,从而实现最佳开发效果。从整个茶文化资源类型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想要实现理想的分类效果,就需要应用好以下原则:首先,在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过程中,要注重从资源的内涵属性分析入手,通过融入共同属性的具体要求,从而实现对整个资源的融合应用。比如,在对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中,其类型元素的属性认知过程中,通过融合多样资源内涵,结合类型细化,从而确保整个茶文化资源应用的最佳效果。当然,相同属性归纳,并不是严格的属性融入,而应该将具体的属性大类相结合,通过细化分类,从而实现最佳分类效果。其次,在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划分认知过程中,要结合层次性原则,实际上,在对茶文化资源类型应用过程中,要对整个资源进行细化分类,通过一一细化,从而避免出现资源开发错位的现象。最后,在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应用过程中,要注重融入体系化原则,实际上,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应用是一个体系化的过程,而想要实现价值利用最大化,就必须从系统视角认知来开展茶文化旅游资源利用活动,通过整体融入,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应用的最大化价值。结合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定义,以及其具体的分类原则和标准,可以看到当前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而在整个资源体系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内容,其一是与茶叶及茶文化相关的自然资源,比如与茶叶的生长相关的自然环境,茶树本身等等;二是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人文社会资源,比如人们专门的饮茶场所等;三是与茶相关的社会习俗内涵和文化理念,其大多是与茶有关的节庆活动,比如茶文化节等等;四是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等等;比如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包含了诸多以茶为主要创作元素的诗词歌赋和经典著作等等。最后,在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中,还有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元素,其大多是以茶文化为基础,融入多样文化元素的具体类型,比如茶艺文化、茶道文化等等。

3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随着当前整个产业结构发展不断优化,如今在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整个资源体系的应用环境和氛围,特别是要从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通过准确认知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能够为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提供重要帮助。客观而言,整个旅游资源体系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主要包含:首先,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作为整个资源体系,其中蕴含了诸多旅游元素和文化元素,通过深层次挖掘该资源体系的具体理念内容,能为我们了解和应用茶文化旅游资源提供重要帮助。从当前整个时展状况看,社会大众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层次实现了成熟发展,尤其是人们对旅游生态的参与要求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整个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层级和内涵也实现了成熟发展和改造价值最大化。其次,在当前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从资源价值应用的最大化出发,而想要实现整个茶文化资源应用的最佳效果,需要创新整个资源体系的内涵和形式,尤其是要激昂社会大众的具体需要融入其中,通过创新具体的资源内涵,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最佳效果。传统茶文化资源实际上指的是其根源在于社会大众对茶叶生产状况和茶叶产业历史发展进行全面认知,并且有较高的参与兴趣,从而实现其良好的内心驱动。最后,在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最大经济价值,要注重对整个旅游资源体系的各项内涵相结合,特别是要从构建完善的旅游资源体系这一视角来出发,通过具体的内涵展现,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活动的有效开展。

4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具体应用思路

旅游产品的类型界定,实际上是从旅游产品本身的内涵和属性进行认知的重要要求,结合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状况看,无论是旅游产品开发体系,还是消费者自身的具体要求,都实现了成熟发展。因此,细化认知整个旅游产品的类型和标准,能够帮助我们制定精准定位,同时也能选择合适恰当的选择方案。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资源体系,其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内容,无论是具体的元素内涵,还是资源体系的完善度,都实现了创新发展。但是客观的说,在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无论是资源体系,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具体类型,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特别是在当前人们对旅游活动参与的要求不断提升这一大的背景下,想要实现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就必须从完善资源类型认知出发,通过细化类型,优化开发机制,从而实现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展的最大价值。按照产业划分的相关标准,茶叶产业属于第一产业,无论其发展层级,还是经济效益,都相对较差,但是茶文化旅游活动在产业理念认知过程中,则属于第三产业,其发展内涵及价值体系实现了创新发展。当然,想要实现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发的最佳效果,其需要从经济价值认知视角出发。在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类型进行划分时,要注重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认知出发,结合具体的定义来界定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通过确定具体的范围和内容,从而为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用实现最佳效果提供重要帮助。此外,在茶文化旅游资源应用过程中,要从具体的属性内涵视角出发,实际上随着茶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在整个资源应用过程中,通过将资源的具体价值进行分析,从而提升茶文化理念的最佳应用效果。当然,在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进行具体划分时,必须从整个茶文化资源体系中的具体元素分析入手,结合重点突出和内涵诠释,从而实现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用的最佳效果。

5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人们在参与生活时,其关注度从传统的物质消费逐渐转变成为精神文化消费。而对于旅游活动开展来说,其中所具有的文化、休闲、生态、绿色的理念内涵,更是被人们所关注。因此,创新旅游活动开展形式,丰富融入其他元素体系,从而才能实现整个旅游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同时也是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实现最大价值的基础和关键。

参考文献

[1]范鹏举.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以环太湖地区为例[J].经济导报,2014(12):187-191.

[2]杨兵.金华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茶叶通报,2015(3):29-235.

[3]宋峰生.浙江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15(10):95-100.

篇11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其创作到形成独立的风格体系,都与其所依附的文化体系有很大关系。客观的讲,文化造就了文学作品。当然,想要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必须对其文学作品创作的根源进行有效融入。西方茶文化是在茶及饮茶逐渐融入西方生活之后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无论是其内涵,还是价值理念,都充分反映了社会生活与大众理念的体系化融合。而在西方茶文化形成过程中,其文化内涵也对英语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西方茶文化的形成过程分析

文化是一种意识理念,其形成基础是物质元素,任何文化形态都是基于一定社会元素所形成的,西方茶文化也是如此。通过对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进行全面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容纳了丰富的文化理念,而其从特点来看,主要分为英国茶文化和美国茶文化,而这两者共同特点都是以英语作为自身发展语言的文化体系,因此可以说,西方茶文化实际上就是以英美文化为载体的茶文化。西方茶文化并不是一直就有的,而是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尽管西方茶文化也是茶文化的一种,但是该茶文化与我国茶文化之间有着重要差别。虽然两种茶文化都是以茶和饮茶生活为基础所产生的文化体系。但是从根本上看,茶文化都是茶与其基础文化相融合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因此其差异来自于其文化根源。1848年,英国人罗伯特来到我国,将茶树种子带到印度,而印度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为茶叶生产种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空间,从此在印度形成了庞大规模的茶园。这就为英国茶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实际上,茶叶在很早就已经进入欧洲大陆,但是欧洲大陆人对茶叶太多欢迎。直到茶叶传入英国之后,其与英国文化便形成了体系化的文化融合,正是英国人对茶叶的热爱和推崇,加上饮茶习惯和风气不断成熟,从而形成了具有英国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体系。而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茶与茶文化也流传到美国。但是客观的看,英国茶文化与美国茶文化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在整个英国茶文化体系中,正是其形成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其整体资源比较丰富,茶文化中更多融入了享受、物质元素,整个茶文化极其讲究,充满贵族元素。而对于美国茶文化来说,其形成与美国独立之后,此时更多追求的是效率,整个茶文化中融入更多的是效益与效率,因此,在美国茶文化体系中,我们更可以看到美国茶文化恰恰是袋装茶的发源地。在美国独立战争历史中,波士顿倾茶事件是其重要的导火索,而这无疑证实了茶叶在美国的地位。英美两国作为当前世界上物质元素最为丰富的国家,其文化影响力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因此以英美茶文化为核心的西方茶文化就成为极具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体系。整个文化内涵不仅影响了社会生活,同时更是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2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认知

研究西方茶文化时,通过研究英国茶文化和美国茶文化,就能形成体系化全面认知,尤其是英国茶文化,其实际上就是整个西方茶文化体系的内核。根据相关统计表明,在整个英国人的生活中,饮茶所占的时间超过了三分之一,尤其是红茶,更是以英国红茶享誉全世界。西方茶文化作为饮茶习惯与传统文化的体系化融合,研究该文化体系,必然能够为我们全面了解茶文化内涵提供重要基础。

2.1西方茶文化的相关内容阐述

西方茶文化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茶与饮食习惯的有效融合。因此,在整个西方茶文化内容中,茶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生活习惯中的重要内容。比如,对于英国人来说,早晨醒来之时,要饮早茶。其对早茶的精心准备程度,就知道茶叶在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英式早茶的调制过程中,不仅要精选阿萨姆红茶,同时更要经过对浓度和色泽的把关,从而是其满足早茶的需要。而在工作时间,其在工作间隙中,也会使用上午茶作为调节工作气氛的主要方式,当然上午茶是整个饮茶过程中最简单的环节。而在英国人饮茶生活中,最复杂的则是下午茶,可以说,下午茶就是英国茶文化的核心,正宗的英国下午茶,不仅讲究,而且其中充分融入了相关礼仪内涵,在英国下午茶文化体系中,其与社交活动相融合,成为西方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和媒介。而美国茶文化则更倾向于便捷和生活化,在美国饮茶过程中,袋装茶就成为其茶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符号之一。

2.2西方茶文化体系中的具体内涵分析

通过对西方茶文化体系进行全面认知,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内涵主要包括:首先,其应用属性从药用、生活饮用到一种文化符号。茶叶在传入西方初期,其更多是作为一种药物来使用,在其看来,饮茶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清醒的心情,同时也能对很多疾病形成有效治疗方法。而随着其对茶叶的功能价值属性认知日益成熟,其贵族上层开始品茶,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展现异国文化及生活理念的一种行为方式。而随着全球交往日益便捷,茶叶正式进入西方大众生活,其不仅实现了饮茶方式和饮茶文化的本土化,同时也成为社会大众的重要生活习惯。其次,在整个西方茶文化体系内,包含了极显贵族生活特点,内容丰富精致的文化内涵。在西方,饮茶习惯从出现到形成,更多是在近代时期,此时,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物质基础,都实现了极大丰富,因此在饮茶过程中,其应用元素更加丰富。而饮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而是一种融入了丰富审美价值和生活价值元素的生活方式。下午茶文化的出现和形成,不仅标志了该茶文化体系中的文化属性,同时其对整个西方文化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认知西方茶文化,就必须对其下午茶形成有效认知。最后,在西方茶文化体系内,社会习惯与社会大众意识形成了全面融合。因此,整个茶文化就是对社会生活形成全面了解的基础。在西方茶文化体系中,其不仅对饮茶内容和品质有着较高要求,同时其对茶文化体系中的理解和认知也超越了任何一种价值理念。在西方茶文化体系中,其将现代社会的节奏要求与整个文化相融合,而这正是与我国传统文化所不同的行为阐述和理念表现。

3西方茶文化对英语文学作品创作的具体影响

文学作品创作实际上是对文化意识的有效阐述和全面呈现。如果想要对传统茶文化形成全面认知和了解,就需要充分借助文学作品这一创作进行有效了解。西方茶文化体系的核心是英国茶文化和美国茶文化,而这两者实际上都是英语语言下的文化体系。在西方国家中,除了英国外,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形成了独立的茶文化体系。茶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体系内涵,其以茶物质元素为基础,融入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同时形成了一大批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艺术创作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无论是其价值理念,还是对创作灵感的激发,都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虽然西方茶文化与我国传统茶文化一样,都是以茶为主要创作元素的茶文化体系,而且都是社会文化与饮茶习惯的体系化融合。但是从根本上看,两者并不一致。我国传统茶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文化内涵,其根源是传统文化。而西方茶文化形成与近代时期,其根源是近代文明,同时其价值理念中更多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诠释和变革。从文学创作背景来看,任何一种良好的文学作品,其都只植根于一定文化体系之内,因此想要研究西方茶文化对英语文学作品创作的具体影响,就必须完善探究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当然,体系化研究其具体内涵,也能够帮助我们有效了解西方茶文化和英语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而实现对西方茶文化的有效传承。西方茶文化对英语文学作品的影响,表现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在很多英语诗句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有关喝茶场景的有效描述,诗人拜伦更是将茶成为泪水,其将茶作为阐述和表达一定情感的载体和基础。正是很多描述茶的英语文学作品让我们充分了解西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其次,是该茶文化体系对散文创作的影响。散文写作有着独特特点,比如在整个散文创作过程中,其尤为重视价值情感的诠释和表达。想要创作出经典的散文作品,就必须结合能够有效激发人们价值情感的创作元素,而西方茶文化正是为英语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小说创作也是整个英语文学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内容。西方茶文化不仅为英语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其文学作品内涵立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英语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关于西方茶文化情节的有效描述和表达,特别是整个小说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作品,正是与其融入了文化理念有直接关联。

4结语

茶叶最早进入欧洲大陆时,其并未能得到欧洲大陆人们的广泛认可。而在18世纪时,茶叶进入英国,此时英国恰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高速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极度富裕的物质生产资料,使得茶叶在英国实现了成熟发展,而在英国人逐渐形成品茶习惯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茶文化体系。英国人对茶叶的推崇和喜爱发挥到了极致,因此英国茶文化就成为西方茶文化的领军者。随着茶文化发展日益成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词汇和生活元素。而这些内容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对英国文学体系的有效影响。

参考文献

[1]赖月珍.从英语文学作品的书名管窥西方文化[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2):125-128.

[2]朱锦锐.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海外英语,2014(17):17-22.

[3]王旭华.透视英语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J].科技信息,2015(12):126-131.

篇12

关键词:

影视广告;茶文化;符号标志

1茶文化符号的解读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最早始于神农时期,在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茶文化符号也愈发鲜明,普洱、铁观音、碧螺春先后成了中国茶符号的标志,而茶学、茶故事、茶艺茶表演以及茶风茶书画等也渐渐成了我国茶文化符号的代表。自唐朝陆羽《茶经》问世以来,茶才有了确切的文化寓意,以海纳百川之势先后蓄积了道家、儒家与佛家的思想精髓,并形成了兼容并蓄的茶文化思想内涵,成为了传统文化符号的标志之一。

1.1象征意义

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符号的标志,其带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茶诗、茶书、茶画、茶风、茶俗以及茶戏、茶歌舞都逐渐演化成了茶文化符号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且每一茶文化符号所象征的文化意义以及浸染的艺术气息也都有所不同,但其所展现的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风貌。古朴的茶台与古色古香的茶室,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茶文化的自然朴实之质,而清幽的茶室环境以及极简的陈设摆件也象征着茶文化中的淡然清雅之气,悠扬清丽的茶歌象征着我们劳动人民积极盎然之态,独特的“矮子步”采茶舞也寄寓着我们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情怀。总而言之,茶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符号都在无声中阐释着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寄寓着劳苦大众的美好愿望。

1.2文化标志

茶文化作为一种符号标志,其所沾染的文化气息自然是不言而喻。无论是茶画、茶事,还是茶歌、茶诗,抑或是茶具、茶典故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染了茶文化的味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茶文化符号是作为一种文化标志而存在。古语云,茶是“仁”、“义”、“礼”、“智”、“信”的化身,茶文化也因此一度被作为思想标签,其所寓含着的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以及佛家的慈悲之意,也在形式不一的茶文化符号中被充分诠释。同时,悠久深邃的茶文化历史也促成了丰富多样的茶文化符号的形成,每一历史时期的茶文化符号也各不相同,但都是对特定时期茶文化内涵的阐释。而且,茶宴、茶道以及茶礼等茶文化符号都是在历史的长廊中饱经茶文化的熏陶产生的,因而任何一个茶文化符号所散发的文化气息都异常鲜浓。

1.3艺术底蕴

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支,其不仅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意义,同时也被打上了浓厚的艺术烙印。众所周知,茶文化思想内涵是集传统优秀文化于一体,其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汲取了各种文化元素的精髓。民间艺术文化因子、传统美学观念以及大众审美品味等构成了特有的茶文化美学符号。因此,茶文化符号的艺术气息尤为鲜明。茶艺表演是茶文化艺术符号的标识,其精湛的茶技以及氤氲的温馨氛围与舒适的饮茶环境都是茶文化符号艺术化的体现。茶文化符号在岁月的长河里积淀成隽永深沉的艺术内蕴,犹如一朵瑰丽的奇葩在时光的隧道里傲然绽放。

2茶文化符号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应用意义

茶文化符号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曾一度被奉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代表,其蕴藏的文化艺术因子是难以言表的,浓浓的中国特色将能极大地激发国人的自豪之情与外国人的好奇之心。而随着现代影视广告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广告设计陷入了僵硬呆板的死胡同中,一味地模仿抄袭外国影视广告的设计手法,忽略了对本土文化元素的吸收,进而导致现代影视广告的制作越来越粗糙,内容也愈发浅薄,难以引起大众的共鸣。因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引入茶文化符号意味着传统文化因子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既促进了传统茶文化的传播,也为现代艺术广告的设计注入了新的血液,推动了现代影视广告向全面发展之路迈进。

2.1提升广告的文化艺术内涵

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符号所潜藏的文化艺术内涵也是不容小觑。琳琅满目的茶文化符号被融入到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与制作之中,那么也就意味着深刻的茶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因子也将会被融入到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与制作中,茶画中山水自然美学因子、茶诗中的韵律节奏以及茶故事中的典型人物都将成为现代影视广告制作的原型,将会增添现代影视广告的文化魅力与艺术感染力,从而在无形中促进广告文化艺术内涵的提升。另外,特殊的茶文化符号对于现代影视广告的制作与设计也是大有裨益,设计师可以将特色鲜明的茶文化符号作为辅元素渗入到广告的制作中,利用影视广告的创作手法将茶艺表演的煮茶与烹茶以及倒茶和饮茶等环节进行慢动作播放,在茶水的流动中与茶香缭绕的云雾中感受广告的深沉的艺术文化内涵。

2.2促进茶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茶文化在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建构了其独有的文化框架体系,并且一直未曾被岁月的黄沙所湮没,一路披荆斩棘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曾经盛极一时的茶文化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落入了尴尬境地,尤其是当今的年轻人对于茶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甚至连茶文化符号的表象都不甚明了,更遑论茶文化的核心要义。而现代影视广告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手段,将会加快不同文化在不同地区的传播进程。所以,将茶文化符号引入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中,那么茶诗、茶歌、茶学以及茶故事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与视频载体以及电视平台等渠道而被呈现在观众眼前,大众也在点滴的茶文化符号宣传中了解茶文化的深层内涵,而茶文化也在不同区域不同空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总之,茶文化符号作为茶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应用,将会开启茶文化的国际化大门。

3茶文化符号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3.1深入挖掘茶文化符号中的美学元素进行艺术设计

不同的茶文化符号寓含着不同的美学因子,茶画、茶诗、茶歌以及茶曲都是茶文化符号的不同展现。但是,由于茶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过于复杂,设计师在进行现代影视广告的制作时,并不能游刃有余的对茶文化符号进行穿插性应用,而是只能生搬硬套地将茶文化符号插入到广告的制作中,进而降低了广告的文化艺术内涵。因此,设计师在利用茶文化符号进行广告设计时,应该以不同的茶文化符号为立足点,对茶文化进行深入性研究,在了解茶文化基本内涵与其符号意义的基础上,构建茶文化符号标志结构体系,使设计师能够根据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目标,有效地从中选择茶文化符号进行艺术化构想,从而提高广告的针对性,并在最大程度上引发受众内心深处的共鸣。例如,茶倍健的牙膏广告是以茶作为茶文化符号的物质标志,将绿油油的茶园作为背景,对牙膏广告进行立体化呈现,从而使茶文化符号的美学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促进了黑人茶倍健广告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

3.2将茶文化符号的思想内涵与广告设计理念相契合

茶文化符号象征的是传统文化,而其在与现代影视广告相交融的过程中,必定要与时尚潮流元素擦出火花,而在火花消散之后要想安然地融入到现代影视广告中,那么需要设计师对茶文化符号进行定位化的改变设计,结合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以广告的设计初衷为立足点,对茶文化符号进行系统性改编,从而使茶文化符号的思想内涵与现代艺术广告的设计理念进行相得益彰的融合。设计师应该结合茶文化符号的不同意义,对现代影视广告进行明确的定位设计,一改传统模糊不清的笼统化制作,将茶文化符号中的元素进行细致筛选,使其以合理的方式注入到广告中。例如,杭州西湖龙井的宣传片中,其以龙井为载体发挥影视广告的制作优势,对龙井的叶进行定格设计,进而使观众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茶香四溢的芬芳。

3.3立足于茶文化符号的文化意义对广告进行定位构思

茶文化符号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变得愈加厚重,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是异常深厚。设计师在利用茶文化符号进行影视广告设计时,应该以茶文化符号中的文化因子为基石,对广告中的文化元素进行科学剖析,并将茶文化以不同的符号形式注入到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中。例如,设计师可以利用采茶舞中的矮子步、单水袖以及扇子花等艺术文化元素来增添广告的文化艺术气息。当然设计师也应该注重对茶文化的深层挖掘,从变化多端的茶文化符号中提炼茶文化的思想精粹,并以适当的方式融入到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中,以推动广告向正确的文化定位之路迈进,从而促进茶文化符号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常规化应用。

4结语

茶文化符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其包孕着的丰厚的文化艺术知识对于现代影视广告的设计而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因而,现代影视广告应该摈弃崇洋的情绪,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将优秀的本土文化因子注入到广告的设计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之时,也提高了广告的艺术性效果。尤其是近年来,影视广告的本土化色彩越来越淡薄,民族气息也日益稀薄,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而一旦茶文化符号被运用到广告的制作中,那么其丰富多姿的文化意识形态也将会被纳入到影视广告之中,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也将会被进一步开发,而渗透着茶文化符号的影视广告也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作者:高平 曾小兰 单位: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李欢欢.秉承与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广告创意[J].当代经理人,2005(3):211-212.

篇13

高校教育是新时期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基于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将茶文化良好融合到高校教育当中,可以显著提升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推动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生观。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茶文化就是其中极富魅力的一支。中国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吸收了中国本土儒释道文化的精髓,拥有极强的文化感召力。在新时期的高校教育中,茶文化教育的开展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和有效的突破口。茶文化教育在帮助学生了解茶文化内涵、掌握茶文化本质的过程中,也将深刻地以中华文化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形成中国人应有的作为礼仪之邦一员的价值认同。科学认识高校茶文化教育的价值,有效拓展高校茶文化教育的开展途径,将进一步实现高校茶文化教育乃至高校素质教育效果的提升。

1中国茶文化概述

茶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繁盛于中国,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茶叶大规模推广的基础上出现的。时至今日,中国茶文化已经历经了千余年的发展,其内涵之深刻、意蕴之丰富远非我们日常看到的那样。在不同的朝代,茶文化都有其鲜明的特征,唐朝时茶文化开始兴盛,宋朝时茶文化达到鼎盛,元朝冲泡散茶的风气开始兴起,明朝人们转而开始欣赏茶具的文化之美,清朝的茶文化开始接近现代茶文化的形态,也变得更加平民化、具体化。中国茶文化以茶道精神为核心,茶道精神可以简练地概括为“和”、“静”、“怡”、“真”四个字,其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的精髓,形成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内涵,彰显出强烈的中华文化之美。中国茶文化对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茶文化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内涵,构筑出目前世界范围内茶文化多种多样的格局。

2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价值分析

基于茶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内涵以及给人带来的哲学启迪,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突出价值,不仅有利于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营造了良好的高校教学氛围,缓和了师生紧张的关系。在此,结合实践经验将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价值分析如下。

2.1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而茶文化教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茶文化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所寻求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点突破”,而这一点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极具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实践充分证明,高校茶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可以让学生更加近距离、更加深入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意及其魅力所在,更加能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建设所能够提供的文化动力。以良好的茶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将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更加深刻的文化认同感、文化使命感,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继续良好传承和不断创新。

2.2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礼仪之邦,优秀的民族道德品质一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鲜明标签。中国茶文化当中,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品质,包括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禅茶一味等等,可以说,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的一个集中体现和精炼概括。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茶文化当中所蕴含的深刻的道德品质观念也将对大学生形成强烈影响,在此基础上,茶文化中尊崇、提倡的道德品质将渗入大学生的思想当中,融入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当中,从而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长远发展来说是价值连城的。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在潜移默化当中实现了以德育人、以礼待人的目的,在茶文化塑造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氛围中,大学生个人的道德品质将受到滋养。

2.3提升环保教育的开展效果

十以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开始受到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高校对于环保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开始逐渐提升,相关的环保教育选修课程大量出现,为学生接受环保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茶文化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将从侧面提升高校环保教育的开展效果。茶本身来源于自然,带有浓厚的自然气息,而茶文化中也包含了回归自然、敬畏自然的道家哲学理念。基于此,茶文化教育的开展,将良好地向学生传递生态理念、自然理念、绿色理念,帮助学生在了解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环保意识,投入到环境保护当中。高校茶文化教育的开展,其效果不仅仅体现在道德品质、文化理念层面,也体现在环保教育层面,这是茶文化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也必将有力地推动高校环保教育效果的提升。

3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途径探讨

高校拥有着最为丰富的的教学资源,在教育领域具有强大的优势。依托高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科学开展高校茶文化教育,将有效推动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大学生个人的顺利成长、成才。在此,将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科学途径分析如下。

3.1构建完善的茶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当中,一门课程的顺利开设离不开完善的课程体系的支撑,对于高校茶文化教育来说同样如此。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构建一套完善的、与高校教学现状紧密结合的、与学生个人发展息息相关的茶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在构建完善的茶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是要制定明确的茶文化教育目标,既要包括总体的教学目标,也要包括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等阶段性的教学目标,从而以良好的目标导向引导茶文化教育高效开展;二是要制定设置合理的茶文化课程内容,从茶文化基本内涵出发,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茶文化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地植入到茶文化课程当中,帮助学生通过茶文化课程的学习,逐步、有效、深入地掌握茶文化的内涵及其精髓,形成对于茶文化的良好宏观把握和准确细致理解;三是选定或者制定规范的茶文化教学教材,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实力,从已经存在的茶文化教材中选择合适的作为自身茶文化课程的教材,也可以根据自身对于茶文化的理解以及茶文化教育的客观需求,制定规范的茶文化教材,使得茶文化教学的内容以规范的体式明确下来。

3.2深入挖掘茶文化在当代的内涵价值

茶文化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所形成的内涵和底蕴之深厚自然不言而喻。但在现代社会多元化的思潮的冲击之下,如何通过深入挖掘和适当拓展使中国传统茶文化教育在当代高校教育中赢得更多的关注,成为了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一直以来,中国茶文化教育的开展都存在创新性差、时代感不足的问题,这严重限制了茶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也导致茶文化对于现代人的思想观念的引导力下降。高校在开展茶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良好挖掘茶文化的内涵和有效拓展茶文化外延的方式,将茶文化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将茶文化和社会建设良好结合起来,充分彰显出茶文化在新时期的时代感、感召力。茶文化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其文化内涵和呈现方式是否能够赢得现代人的关注,决定了其生命力、发展潜力的高低。高校在开展茶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紧密把握茶文化的基本脉络,在此基础上将茶文化适时地转为一种和现代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对现代人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化内容,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在当代的内涵价值,实现高校茶文化教育效果的显著提升。

3.3开展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

在高校茶文化教育过程中,一味采取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未免过于死板,较为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开展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将非常有助于茶文化教育吸引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对茶文化的良好理解,形成对茶文化的有效认同。为了提升茶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高校可以借鉴其他活动的开展方式和组织形式,通过茶文化活动的开展将茶文化教育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可以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的茶道活动,让学生在茶道活动中感受原汁原味的茶文化内涵,近距离接触原本的茶文化体貌;也可以举办茶文化主题的知识竞赛或者体育活动,让参赛队伍各自用一种茶叶名称命名,在比赛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相关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形成茶文化感染;还可以打造茶文化主题的校园报刊,在其中同时刊登茶文化内容、茶文化新闻和社会热点资讯,让学生在阅读报刊的过程中学习茶文化、感悟茶文化。总之,茶文化活动的开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高校可以在茶文化活动的开展方面大力创新,从而通过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茶文化活动,推动茶文化教育取得应有的效果。

3.4打造高校茶文化教育特色品牌

在现代社会,品牌的力量、品牌的价值越来越展现出巨大的魅力,对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高校教育领域,特色教育品牌的打造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工作者的重视。特色教育品牌的打造,其影响力是无形的,同时也是持久而巨大的。高校在开展茶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当从日常教育工作的点点滴滴做起,坚持良好的品牌意识,逐步构建出自身特色鲜明的茶文化教育品牌,以品牌影响力推动茶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品牌认同感提升茶文化教育的效果。打造高校茶文化教育特色品牌,一方面要结合高校茶文化教育实际和高校所处的地域的茶文化底蕴,形成鲜明的高校茶文化教育特色,并在高校茶文化教育当中对自身的茶文化教育特色进行良好渲染和重点呈现,使校内学生对高校的茶文化教育特色产生心理认同。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信息媒介渠道,对高校的茶文化教育特色进行广泛宣传,使高校的茶文化教育特色被更多的校内外的人所熟知,逐渐在社会范围形成一种广泛的认同,初步形成高校茶文化教育的特色品牌。除此之外,还应当做好高校茶文化教育特色品牌的维护,真正使茶文化教育展现出鲜明特色,避免空谈口号式的宣传。

4结语

茶是一种饮品,但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却积淀了太多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内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茶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和集中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底蕴、呈现形式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并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彰显出更强的文化魅力和文化感召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借助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深入开展高校茶文化教育,将是推动高校教育质量提升、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策略。高校管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良好把握茶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有效开展系统化的、规范化的茶文化教育,以茶文化教育的良好开展,为高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插上强有力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2]周亚军.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金思阳.浅谈中国茶文化教育[J].文学教育(上),2016(1):149-1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