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篇1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如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竞技体育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这些指标间关系如何?笔者运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方法对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探讨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以便为制定我国竞技体育宏观发展战略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1 竞技体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我国每四年一次的全国运动会是对各省市区竞技体育水平的大检阅,全运会综合评分是根据各省市区运动员在全运会上的比赛成绩、参加奥运会取得的成绩、运动员交等多方面计算所得,能全面反映一个省市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因此笔者选用各省市区在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上的综合评分作为反映该地区竞技水平的指标。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体育科研、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教练员队伍建设、训练基础设施建设、运动员的多年培养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选取4个总量指标2个人均指标反映经济发展水平,4个总量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出口总额,2个人均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 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众所周知,竞技体育的成绩是要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才可取得的,四年一次的全运会是对一个地区四年内竞技体育水平的总检查,从投入产出角度来看,各省市区全运会综合得分就是该地区四年内对竞技体育投入后的产出,在分析十一运会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相关关系时,用某一年(如十一运会举办年2009年)的经济数据是不合适的,而应用2006-2009这4年的平均值比较合理。

从2009年中国山东第十一届全运会官方网站(http://www.11th-games.org.cn)获取31省市区十一运会综合得分(见表1),从江苏统计年鉴电子版(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获取31省市区2006-2009年各有关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后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见表1)。

2.1 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单相关分析

将以上数据输入SPSS系统,计算各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系统(见表2)。

从表2不难发现,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经济发展指标皆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所有相伴概率P全小于0.001),按相关系数大小进行排序结果是:地方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此外,这些经济指标间大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指标间有可能存在的共线性关系,这使得上述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各经济指标间的相关系数不能真实地反映它们间的相关程度,为真实地反映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各经济指标间的相关关系,需进行偏相关分析。

2.2 竞技体育成绩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偏相关分析

从表2可知,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地方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861,相伴概率为0.000,与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897,相伴概率为0.000,显然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与地方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皆存在高度相关关系,但同时也应看到地方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也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我们有理由怀凝,在除去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之后,地方生产总值还会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吗?或除去地方生产总值的影响之后,地方财政收入还会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吗?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进行变量间的偏相关分析。在多变量的情况下,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很复杂的,只研究两变量间的单相关系数,往往不能反映两变量间真实的相关关系,只有除去其他变量影响后再计算两变量间相关系数,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偏相关分析就是在其他变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计算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这样的相关分析叫偏相关分析,所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叫偏相关系数。偏相关分系数更能真实地反映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所以在多变量情况下,特别是多变量间相互存在相关关系时,经常对变量间进行偏相关分析。

从单相关分析结果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地方财政收入,同时地方财政收入与其他经济指标皆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为此我们来考查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其它经济指标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偏相关系数(见表3)。

从表3看出,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仍相关(相伴概率皆小于0.05);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皆不存在相关性(它们对应的相伴概率皆大于0.05),这说明它们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相关性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来实现的。这一点可通过计算在控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偏相关系数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见表4)。

由表4可知,在分别控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仍存在高度的相关性(相伴概率皆小于0.001)。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地方财政是影响十一运会综合得分最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地方财政收入代表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体现政府汲取资源的能力与调控地方经济、各项社会事业的能力,是实现政府各项职能的财力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事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其所需的经费主要来源政府财政拨款,各地区为了在4年一次的全运会上取得好的成绩,不断加大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多财力雄厚,其对竞技体育的支持力度也就相应地大。

十一运会综合得分前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为:1625.177亿元,后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为267.462亿元,它们间差距极大,前者是后者的6.08倍。

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单相关系数虽然达到相关显著水平,但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后,它们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不存在相关关系,其根源在于它们与地方财政收入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变量间存在共线性的作用,其对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影响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的。

3 结论

(1)不管是单相关分析还是偏相关分析,地方财政收入与十一运会成绩都存在高度相关性,十一运会综合得分前10名省市区2006-2009年平均财政收入是后10名的6.08倍,地方财政收入是影响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最主要的经济因素。

(2)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相关;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十一运会综合得分不相关,它们对十一运会综合得分的影响是通过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的。

参考文献

篇2

一、 引言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迅速发展的如今,人们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必须紧随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意识。特别是对于近年来会计人员贪污和私自挪用公款,做假账等的行为大肆猖獗的现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素质越来越受到普通人们的怀疑,而且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公司,学校、医院政府行政部门都离不开会计,应该这么说只要涉及经济的地方就有会计的存在,又因现如今会计职业道德的严重丧失,所以进一步提高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也是关系到整个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二、 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提高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非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有利于避免会计做假帐现象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个单位的会计人员会去造假,一部分是社会风气、政治、经济的发展程度等的因素造成的,但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会计人员本身的职业道德水平低。会计造假的行为主要是会计的个人行为,在解决会计人员作假帐的现象,会计人员必然是最重要的力量。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会计造假,从而降低经济资金特别是国有资金的流失,使国民经济活动中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有力的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有利于全面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是关系到会计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一位具有高素质水平的会计人员,具备了诚实守信、坚持准则、廉洁奉公、实事求是等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他们实事求是,坚守原则的工作态度,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客观公正的进行,从而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保障。

3、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有利于提高其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效率。

提高会计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有利于促使会计人员默默工作在会计的管理事务中。同时使会计人员乐于献身会计行业,从而积极地提高自身的工作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和质量,间接地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

4、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促使会计人员潜意识的遵守会计法规和道德规范。

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可以在无形中督促会计人员遵守会计法规和道德规范,从而有效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不能经受经济大潮的席卷和金钱的诱惑而千方百计的做假账。这主要是因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职业道德体系尚未完全确立,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水平还比较低,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 有一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非常薄弱,不能按原则、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制作账目,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伪造会计信息,编造虚假会计账目,对外没能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和经济指标,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关于经济的决策,扰乱了社会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

四、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措施

会计人员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作为经济账目信息的管理者,如果其职业道德水平出现了滑坡,那么那些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将被严重的损害。针对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职业道德和素质水平还比较低的现象,我们应该采取如下措施来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1 、建立健全规范会计行业的法律制度,使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相统一。进一步修正、完善《会计法》及会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让那些敢做假账和贪污的会计人员得到应有的惩治。同时加强有关会计行业的法制教育和宣传,促使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自觉、主动地调节和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的行为。

2、 加大社会公众和网络媒体的监督举报力度。由于社会公众和网络媒体更加贴近会计人员,他们能较大可能的获得会计人员违法犯罪的证据和信息。及时的反映给有关部门有利于尽早查处和惩治违法乱纪人员。

3、.加强本单位内部领导对会计工作的督促。不断完善本单位领的监督机制,加强领导管理层随时不间断的对单位内部的账目进行审查、核实,同时以谈心的方式加强对会计人员思想教育,定期对本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思想动态进行考核和评价。

4、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继续教育。加强对在职的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再教育,对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能起到直接的效果,进而端正自己思想、工作态度。从而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会计事业中。

5、 规范各单位会计人员的选拔和奖惩机制。规范单位的选拔机制,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会计人员的造假行为。完善各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奖惩机制,有利于做到惩罚分明从而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是关系到经济是否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而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国良.《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载《北京财会》1999年第11期.

[2]葛家澍.《迎接21世纪密切关注国内外财务会计的新动向》,载《会计研究》1999年第1期.

篇3

高速公路具有运行灵活和应用便捷的特点,是促进地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我国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执法和路政服务两个方面,路政管理机构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公路进行行政管理,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以维护地区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行,并保证了高速公路的使用质量,进一步提高公路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地区现代化建设先行官的公路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同时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与公路建设相比,路政管理工作的水平仍需有效提升。为了保证我国公路系统的健康发展,就需要路政管理人员加强管理水平,使路政管理不断向规范化、科W化和可持续化的转变。

一、路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路政管理人员的重视不够

公路建设与路政管理是完整的结合体,二者之间密不可分,共同促进着我国公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注意公路建设工作还需要不断提高路政的服务水平,使地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路政管理人员作为地区路政管理的实施者,直接决定了地区路政服务水平,但通过对部分地区的路政部门走访后发现,部分管理人员对路政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没有考虑到科学合理的路政管理手段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路政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路政管理意识,就会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地区路政管理水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路政管理过程缺乏现代化技术

路政管理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地区的交通发展程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只有加强地区路政管理才能有效保证地区交通可以长效稳定发展,良好的交通状况则可以加强附近地区之间的有效互联,有效促进沿线产业的健康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地区经济发展受阻也会严重影响该地区路政管理水平,现代化的路政管理手段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手段,但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路政管理水平的现状分析来看,路政管理工作中所用到设备仍处于落后状态,因此这就导致我国路政管理工作不能高效进行下去,为了保证我国路政管理工作向现代化迈进,就需要加强现代化设备在路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3.路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路政管理工作具有法制性,因此在路政管理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路政管理人员的操作规范性,依法执行是保证地区路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路政管理人员作为路政管理中的最生动因素,其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路政管理工作的效果。路政管理工作作为一个规范化的过程,其专业性较强,因此需要路政管理人员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以具备相关的专业素质。目前我国路政管理人员的水平仍需提高,只有持续更新自身管理水平,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体现自身责任心,使地区路政管理工作不断趋于完善,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发展。

二、加强路政管理水平的相关措施

1.提升路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路政管理人员作为地区路政管理的承担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以保证地区路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执法,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工作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摆正自己位置,履行自身义务,不断加强路政管理部门的团队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公正、严谨的工作态度,时刻接受大众的监督,对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和人民提出的建议进行总结,并能将成果及时的反馈到工作中来,不断提升地区路政服务水平,优化服务制度,使得人们能在服务中切实感受到路政管理工作的进步。

2.提升路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了提高地区路政管理工作水平,就要求路政工作人员清楚地认识到路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路政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科学细致地进行工作,同时只有路政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才能不断适应我国各地区路政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路政管理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将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路政管理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路政管理队伍定期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组织专业路政人员进行封闭性培训,并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检验管理人员的学习水平,对学习成果优秀的学员进行奖励,对于培训不合格的学员进行再学习。只有将素质提高和技能提高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路政管理部门的队容风纪和实际的工作能力。

3.提升路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

提升路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路政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还是高速公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立体化公路网络的不断成熟,公路逐渐出现节点多、线路长的特点,此外考虑到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复杂的特点,就需要加强路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规避由于信息不畅而造成的路政管理事故。为了加强我国路政管理部门的现代化建设,首先就需要制定和完善路政管理信息化的相关规章制度,使路政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此外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路政信息化建设,在配备先进的路政管理设备之后,还需要提高路政管理工作人员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和操作能力,确保地区路政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高效规范运行。

结语

篇4

罗志军指出,要深刻把握新一轮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世界发展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只有坚定不移推进开放,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中国和平崛起势不可挡,面临的国际压力明显加大,只有坚定不移深化开放,才能用足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江苏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开辟“两个率先”实践新境界,只有坚定不移深化开放,才能增添强大动力和活力。回顾江苏的开放历程,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在战胜困难、化解矛盾中实现的,每经历一次重大挑战,发展水平就上一个大台阶。当前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复杂,既是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也是江苏发展争先进位的机遇期。面对机遇和挑战,慢进则退,停滞则衰,倒退则亡。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机遇,积极作为,以更大的气魄、更加扎实的举措,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坚定不移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对外开放与转型升级相结合、经济国际化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结合,加快形成以国际化企业为主体、国际化城市为基础、国际化人才为支撑的对外开放新局面。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全省实现对外贸易及引进外资结构和质量、“走出去”发展规模和效益、优化对外开放布局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国际竞争力、全球要素配置力、对外影响力有大的提升。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在更新开放理念上实现新突破,在优化开放布局上实现新突破,在拓展开放路径上实现新突破,在完善开放体制上实现新突破。

罗志军指出,推进经济国际化,国际化企业是核心和主体。要以推动本土企业国际化、促进外资企业本土化为着力点,加快培育一大批江苏的国际化企业。一是支持企业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市场开拓力度、外贸新增长点培育力度,千方百计稳定企业出口。引导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兼并收购境外企业、知名品牌,扩大“江苏制造”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确立服务贸易在新一轮开放中的战略地位,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二是支持企业全球配置资源。着眼于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支持企业到技术人才密集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到成本较低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到资源丰富的地方推动合作开发。在注重引进国际资本、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端人才的同时,加大步伐“走出去”,不断拓展境外发展空间。三是支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依托江苏开放、科教的叠加优势,广泛吸纳集聚创新要素,积极开展国际创新合作,促进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大力开发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构筑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主的竞争优势。要把加快培育江苏的跨国公司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选择有一定规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给予扶持,着力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罗志军指出,推进经济国际化,国际化城市是重要基础和载体。要把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任务,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推进新一轮开放搭建更高平台。要着力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功能,在世界城市比较中发掘独特优势,在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中明确发展定位,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中打造个性特色,形成不可替代的城市独特功能。要着力打造良好的城市品质,积极营造开放、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加快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加强城市管理创新,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努力打造“无障碍”的国际化环境。要着力提升高度开放的城市形象,以友好省州、友好城市为平台,提升城市知名度;以文化、旅游合作为依托,提升城市美誉度;以举办高水平国际经贸文化活动为抓手,提升城市影响力。要着力强化开发区的开放优势,把开发区转型升级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重点在创新提升功能、推动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罗志军指出,推进经济国际化,国际化人才是关键和根本。要把人才优先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坚持科学人才观、推进人才国际化”的方向,加快建设江苏国际化人才高地。一是把大力引进国际化高端人才作为当务之急,全球范围开发利用、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全面参与国际人才合作和竞争,汇聚各方人才为我所用。要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优化干事创业平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广泛招才引才纳才,提升江苏人才国际化的整体水平。二是把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作为根本之策,进一步创新培养方式,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发意识、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打造一批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国际化党政人才队伍。三是把推进教育国际化作为长久之计,把握教育国际化目标定位,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创新办学理念和思路,加强同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水平,以教育国际化推动人才国际化。

罗志军强调,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全面提升江苏经济国际竞争力,对我省各级干部领导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考验。要以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更加自觉地把江苏发展放到全球大格局中去审视和把握,不断增强开放大省的自信与自觉,牢固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广泛汲取一切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努力在国内外互动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抢抓发展机遇、驾驭发展全局。要以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大力弘扬“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鼓励基层大胆试、大胆闯,与时俱进地创新开放理念,创新开放思路,创新开放办法。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对外开放新路子。要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举措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把推进开放与正在实施的“八项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细化工作目标,狠抓工作落实,更好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使我省对外开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篇5

自素质教育提出并实施以来,我国便定期对各阶段学生进行调查,以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健康成长,而在多次高中生体制调查中显示,我国高中阶段学生普遍身体素质状况有所下降,这一现象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与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而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还是与校内开展的体育活动有关,目前大部分高中在所开展的体育活动都以竞技类为基础,以田径竞技为主,但在开展过程中却始终无法保证水平的平稳发展与健康发展,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没有起到十足的相应作用,所以目前想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首要任务便是提升高中田径运动方面的发展水平,保证高中竞技体育水平的健康发展。

1 体育兴趣培养

1.1 体育兴趣

想要保证校内竞技体育的水平能够稳定健康发展,首先要做到的是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兴趣属于一种心理倾向也是竞技体育参与者的基本动力,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体育产生了体育兴趣那么便会积极参加相关活动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所以培养竞技运动过程中参加者对运动的爱好与兴趣是十分必要的。田径运动属于经济运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原始基础的运动项目之一,但其他竞技体育项目相比,田径运动形式较为单一和枯燥,大部分学生对其的兴趣始终有减无增,想要充分激发学生对田径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在日常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可以在不失田径运动原有意义的同时,增加一些趣味性,比如带领学生环城长跑、在常规耐力训练中加入游戏元素,或者选择走出校门到野外选择训练场地,在训练的同时促进学生亲近自然等等。用新鲜感来冲淡枯燥感,以此来促进校内竞技体育水平健康发展。

1.2 提高学生的田径运动动机

人的任何举动都需要一定动机来支撑,在田径竞技运动中,最大的动机便是过程中快乐与胜利后的喜悦,因此在田径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着以训练为基础以快乐健康运动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对田径的兴趣与自信,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动机,让学生面对训练与运动活动不再抵触。

1.3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人有的心理需要分为五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我实现,竞技\动中的兴趣就来源于自我实现当中,因此,学校要经常在校内组织各种与竞技运动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断超越自己的来充分证明自己的实力。比如可以将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分组,组织学生进行短跑,趣味障碍接力跑等,比赛进行时,学生们互相支持、相互激励、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还能增强学生的团结精神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竞技运动的兴趣,从而更为努力和积极的投入到校内体育竞技活动与训练当中。

1.4 加强田径基础知识的传授

田径运动技能的学习时要和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相结合,如短跑中肌肉的如何发力,如何更好提升肌肉力量等,以这些知识的传授来增强学生田径竞技运动的兴趣,从而完成对运动竞技水平的提升。

2 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2.1 体育教师要加强知识体系的更新

善于学习和知识储备。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基本来自于大学学习的课程知识,自己曾经的训练经验。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自己训练经验的总结。另外多关注大型比赛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其他教练员的训练办法,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思想。

2.2 增强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做个科研型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主要是指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总结工作的创新能力、实践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与公关能力等。教师在坚持以训练为主的同时应该从事相关的理论研究“训练”与“科研”结合在一起,可以更自觉地钻研理论,及时掌握训练信息,不断丰富学识,不断提高训练的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3 充分发挥校内运动员在业余训练中的主体作用

3.1 发挥训练中的群体效应与尖子生的作用

学生根据专项分组后,有些学生先天素质很优秀,而且模仿和学习技术动作的效率比其他队员要快,因此要加强这些学生的技术训练,先有这些学生在技术动作上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其有助于其他学生的学习和模仿,有利于全队学生的技术学习效率同时加强比赛模式与自信心的训练,有些同学在学习初期训练成绩很容易提高,而且也能发觉自己提高的幅度,但到一定技术水平后,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难提高,达到一定的相持阶段,因此要组织适当的运动项目比赛,使学生在心理上紧张,适度的紧张能使学生的训练成绩充分发挥,并在检验的同时,得到提高,达到超量恢复。

3.2 增强训练方法的科学性,提高科学训练的质量

3.2.1 制定合理的科学训练计划。合理的训练计划可以提高训练的质量和运动员训练水平。而科学的训练计划是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分阶段进行的。首先要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制定合理的年训练计划,在年度计划的大目标下,制定合理的季度训练计划,月计划和周训练计划。而且周计划要在训练过程中反复检验,从训练结果上检验训练成绩,从而保证月计划、季计划和年计划的顺利完成。

3.2.2 结合运动员专项选择合理的训练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训练效率。高中学生本身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时间紧。因此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的提高训练成绩,必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专项合理安排合适的训练方法,实行量体裁衣的训练方法。深入研究本专项的技术特点,真正把握专项的本质和技术难度,在训练手段上,要做到实用、集中、有效、小搞形式主义。查阅和搜集国内外资料,及时了解各项专项的发展趋势、动态和最新训练成果,有助于提高老师的个人业务水平。

结束语

总之,想要促进高中竞技体育水平健康发展,无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是日常训练都要灵活进行,比如制定针对学生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按客观规律,紧抓学生心理变化,以此来保证学生持之以恒地训练,以达到学生身体素质与校内竞技体育水平共同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全面提高经济合发展水平,必须抓住产业建设这个关键。要保持内蒙古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升内蒙古经济发展水平,关键是要实现产业的不断升级和接续发展。为此,九次党代会报告对我区产业建设的目标方向进行了重点部署。 一是巩固提高第一产业。要坚持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增强农牧业合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必须把提高工业化水平摆在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我区工业经济实力。要紧紧围绕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战略目标展开工业化建设,体现做大总量和提升层次相统一,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相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发展相结合。三是发展壮大第三产业。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竞争力提升和结构优化,特别是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旅游、金融等服务业,不断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全面提高经济合发展水平,必须突破基础设施这个瓶颈。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提高交通运输能力、能源外送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力为重点,全面抓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并对加强合交通运输体系、水利、输电通道、信息网络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进行了部署。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契机,尽快打通连接周边省区的快速客运通道和铁路煤运通道,提高区内公路通达深度和公路等级,加快形成连接内外、覆盖城乡的现代化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实施重要输电通道和联网工程,加快特高压电网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内蒙古发展的保障能力。

全面提高经济合发展水平,必须强化开放创新这个动力。推动全区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既要以融入周边发展为重点,主动加强同各省区市的联合与协作,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全方位扩大对内开放;又要以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为目标,进一步扩大与俄蒙及更多国家的合作交流,把我区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支撑作用,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在具体措施上,要加强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发展投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动我区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篇7

一、农民收入水平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垫江县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人均纯收入2015年比2008年增加了7147元,增长了164.94%。从收入结构上看,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垫江县主要农产品结构过剩,农业增产不增收,城镇居民与农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15年比2008年增长106.59%,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增加6600元,环比增长比例为92.35%。201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1516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二、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分析

1.产业结构不合理。(1)种植养殖比例不合理。2015年垫江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42763万元,农业总产值307947万元,种植业达到56.74%,养殖业占33.27%,渔业占5.54%,养殖业的比重仍然偏小。(2)种植业中结构单一。垫江县种植业中,谷物占比达到60.27%,其中,水稻和玉米分别达到31.67%、24.13%,传统粮食作物仍然是当前农村主要农产品。(3)品种、品质结构不合理。垫江县农业中,水稻、玉米等传统大宗农产品较多,名特优新产品较少,一般只注重产量,不注重质量。(4)外向型农业产品较少。大多数农民以自给自足为主,个体养殖较多,规模经营较少,品种落后,外销能力较差,收入相对较低。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1)农业规模经营较小。在当前农村,农村劳动力偏少,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以分散经营为主的生产格局普遍存在,对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有显著的阻碍。(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发展程度较低,实力较弱,科技创新水平不高,融资渠道不宽。(3)农业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较慢。农产品进入市场以原产品、初加工产品居多,附加值低,农业产业链短,加工增值能力弱,且流通不畅,使众多优势农产品未能形成产业优势,比较利益很低。(4)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民处于不利地位。在现有的以“公司+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大多是收购与被收购的关系,市场风险基本上由农民消化和承受,农产品增值效益被工、商部门获取。3.农村劳动力就业难。(1)农村人口土地矛盾突出。2015年末,垫江县总人口97.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75.98%。人口密度为639人/k㎡,是全国人口密度的4.5倍。全县耕地面积119万亩,人均耕地1.22亩,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只有1.61亩,大大低于全国水平。(2)农村劳动力转移较难。2015年,垫江县一二三产业产业结构为14.7:49.9:35.4,第一产业以14.7%的经济总量支撑了51.19%的农村劳动力,全县还有略10万人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4.农业生产条件落后。(1)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随着农业发展,化肥、农药、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用量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大幅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明显下降。(2)农业基础设施差。垫江县以丘陵为主,风、雨、旱等自然灾害频繁,整个农业投入总量较低,退耕还林面积小,河流综合治理限于局部,高标准农田和土地整治范围窄,农村环境连片治理还停留在表面,农村标准的机耕道较少。(3)农村资源外流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农业效益逐年下滑,导致农村资源大量外流,农村剩下“993861”部队(即老人妇女儿童)居多,农业资金投入不足。(4)农民缺乏技术知识。垫江县农村劳动力多数为初中及小学文化,农民新技术、新品种、新经验、新方法应用较少。5.政策配套落后。(1)就业政策偏移。由于户籍、土地等原因,农民与土地拴在一起,强制农民滞留农村,使农村居住、择业失去自由。(2)产业政策偏移。对于有显著增值效益和潜在就业岗位的领域,国家实行垄断经营或特许权制度,限制农民在这些领域就业。(3)金融政策偏移。由于农户分散、实力较差,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把农村资金集中发放给城市、工商业贷款,给农民设置不利条件,致使农民贷款难。(4)社会政策偏移。农村低保比城镇低保每月少得几十元,医疗保险报账比例城镇居民比农民高出30%左右,养老保险城镇居民人均800多元/月,农村人均80元/月,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只能在指定的偏远学校就读,农民无住房公积金。

篇8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001-02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时期,由于外部环境、体制改革、工业化、信息化及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将会表现出新的特征,经济增长将会面临诸多新的问题。

一、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什么程度,国际上通用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从GDP统计角度来看,呈现出三个特点:(1)总量大。2010年中国完成GDP总量39万多亿人民币,按照最近三年平均汇率,折成美元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全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6万亿美元的总量在世界GDP总盘子里面占7%,和美国比有多大距离呢?美国去年完成14万多亿美元,占世界GDP将近25%。我们去年GDP的总量相当于美国的28%。(2)速度快。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大约9.8%,剔除价格因素之后,增长了15倍多,也就是说,中国现在20天生产的量,相当于改革开放以前一年的量。其速度堪称世界第一,被称之为经济奇迹;(3)人均低。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我们国家人均GDP去年是4 300美元。在世界上处于一个什么水平呢?去年全球60多亿人,人均GDP是8 700美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2009年世界银行公布了世界213个国家和地区的材料,我们排在一百二十四位。2009年世界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平均人均GDP是3 460多美元,按照这个水平和世界比,当前中国基本上处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除了GDP以外,还有几个重要的经济结构指标,表明中国确实是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主要有以下几个结构指标:第一,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中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现在大概是43%左右。世界银行有一个统计,当代世界最穷的国家赤贫的社会,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平均是72%,解决温饱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平均54%,初步小康的国家,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平均40%,全面小康社会,农业劳动力比重平均25%。根据这个结构看,我们属于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第二,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指人们用于食品支出比重在人们消费支出占的比重。联合国制定了一个是恩格尔标准系数,按照恩格尔系数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居民吃的支出在60%以上叫赤贫,50%以上就是勉强度日,40%以上叫初步小康,30%以上是全面小康,20%~30%之间叫富裕,20%以上叫极其富裕。我们现在的恩格尔系数是40%。农村大概是44%,城市37%。40%~50%就是一个初步小康的水平。

无论是农业比重情况,还是生活水平结构,都说明了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水平。

那么,到中等收入阶段经济遇到最大变化或者困难是什么?世界银行2006年第一次系统提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到这个阶段以后,有几个因素开始明朗化,不利于发展,可能使这个国家经济长期停滞,然后矛盾积累,出现大问题。这些因素包括:一是环境因素。现在一个国家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到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中国碳排放量每年新增量世界第一,全球新增碳排量我们一个国家占了50%以上,碳排量总量存量里面美国占比重最大,新增量里面中国最大。实际上环境问题就看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不接受约束的话,任何措施都是无效的。因此,现在全球都在盯着中国,我们要治理污染的话,成本就大了,竞争优势就有了问题。二是资源约束。各种资源越来越稀缺,稀缺不是说没有了,而是原材料、有色金属、钢铁价格都成倍上涨,价格上涨实际上就是成本提高,竞争力下降,往往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到这个阶段,就会遇到资源约束。三是人工成本。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获得巨大进步,人们有理由提出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超过,所以加薪问题,提高福利标准和社会保障水平问题都被提出来。人工成本就要涨,竞争优势再进一步下降。

总之,到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时候,这些因素出现可能使一个国家竞争力迅速下降,成本迅速上升,这个时候如果缺少创新力,可能导致这个国家长期停滞在那个地方,意味着社会矛盾不能通过发展来解决,最后出现严重经济危机,或者由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整个社会就出了问题。像马来西亚、泰国,还有南美的国家,都陷入过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现在正好到这个时候,引起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可能因素都存在。现在到中等收入阶段能不能再保持持续增长,关键就看“十二五”规划这五年,如果持续高速稳定且均衡增长,就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并可能迎来未来十至二十年的持续高速增长。

二、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从目前来看,困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总量失衡问题,另一类是结构失衡问题。

1.总量失衡问题。所谓总量就是指总需求和总供给。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要均衡和协调,买和卖之间要保持大体上均衡,也就是总需求和总供给保持均衡,这样最好。但在现实生活中,二者之间往往失衡,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需求少了,供给多了,就是过多商品追逐不足的货币。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需求不足,等于说企业销路不畅,企业资金周转就发生困难,出现到期不能还债的情况,到期不能还债的企业一旦增加,就意味着依法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在增加,实际上它也意味着失业率上升。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货紧缩。要解决需求不足,就要想办法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把需求刺激起来,向流通中注入货币。另外一种总量失衡是需求大于供给,就是流动中票子太多了,然后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2.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总需求当中结构性失衡。总需求包括内需和外需,当前中国经济的特点是内需不足,外需太大,也就是对外依赖性太高。一般规律,外需每增长10%,拉动GDP增长1%。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每一年出口增长平均26%,所以对经济增长是2.6%,不谓不大。这种外需影响太大的状况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和国际市场风险联系太紧密。一旦国际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就会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二是内需中过于依赖投资需求。现在世界经济增长10%的话,投资需求增长大概拉动3个点,消费需求增长大概拉动7个点,而中国是如果经济增长10%的话,7个点是投资需求拉动的,3个点是消费需求拉动的,和国际趋势刚好反过来。三是国民收入出现分配上的深刻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一个是微观。宏观上就是GDP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以及居民收入,历年中哪个增长最快?是财政收入。从微观上看,居民收入内部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越来越高。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好处更多更快地给了有钱人,越有钱的人,他消费占收入的比重越低,他的大部分钱用于投资,用于储蓄,用于购买保值品去了,而国民经济当中消费肯定是不足的,内需不足,增长动力就有问题。所以说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不仅影响公平,同时影响效率,影响经济增长。 四是城乡差距太大。城市化率低不可怕,可怕是城乡差距太大了。城市化率低可以慢慢发展,城乡差距一旦大了,社会结构对立就会变大,其结果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五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现代服务业低带来很多问题,一个是影响城市的质量,工业化决定城市的数量,服务业决定城市的质量,另一个是就业弹性低,因为农业是往外转移劳动力的,工业制造业越往工业化中后期,它带来就业机会越少。只有调整结构,大力发展各种服务业,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三、“十二五”期间调整结构的方向和思路

1.培养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通过改革拓宽穷人改变身份的通道,让中产阶级变成稳定社会的主要群体、拉动消费的主要力量、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体的主要动力。一是一定要执行“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二是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走大、中、小协调发展,中小城镇适度扩大的城镇化道路。三是要提高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通过给农村人增加公共服务、改善设施、提供社会保障、增加收入、降低消费成本,增加他们的购买能力。

2.要按照生产要素在城乡区域间自由流动、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原则,实行城乡区域产业联动。联动的关键是要实现“加一接二连三”,即增加第一产业附加值、接纳二产、连接第三产业。在三产联动过程中,依靠复制和引进延长产业链、发展产业群。

篇9

二、依托特色产业,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县联社根据县委、政府的把“香型” 特色农产品(香柚、香芋、香姜、香米)农业作为龙头产业的战略思路,依托特色资源,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实施信贷倾斜,采取提高小额农贷授信额度、实行优惠利率、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等方式,重点培育特色种植乡镇、特色种植村和特色种植户。在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已建成了以香柚、夏橙为主的优质水果,以香芋、南瓜为主的优质蔬菜等七大特色产业基地。香柚种植面积13.8万亩,年产量10万吨以上,香芋种植面积3.3万亩,年产值5万吨以上,两大拳头产品产值都突破2个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同时为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增收,江永农信社加大了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帮扶,力助企业度过难关,满足企业有效信贷需求。江永特色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香姜、香芋等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去年,该公司在县城永明路新买了20多亩地准备建新厂房,资金短缺成为颈瓶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县联社主任就带着信贷人员登门拜访,帮助其分析市场前景,建议走“公司+农户”和品牌化的发展模式,并及时对公司发放贷款300多万元。截止10月底,全社已为39多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放贷款10803万元,助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搞好信贷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和实际情况,为有效解决其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江永农信社一是创新贷款担保机制,相继推出了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民住房消费贷款、新农村建设贷款、烤烟贷款、经营权抵押贷款、经济林权抵押贷款、房屋抵押贷款、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等11种贷款产品。不断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尤其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大学生创业等实际情况,我们及时推出了创业贷款和妇女创业贷款,自开办以来,累计发放创业贷款1155户,贷款金额765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100多个。二是创新贷款服务方式。对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统一进行评级授信,贷款全部实行了上柜台办理,通过设置贷款专柜,开通服务窗口,在授权额度内,实行“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进一步简化了贷款审批流程,基层分支机构审批权限内的贷款,只要客户符合贷款条件,当日即可办结;对超权限的贷款由县联社贷款审查委员会集体研究决策,最迟5日内办理完毕,贷款审批发放效率远远高于其他银行,从而赢得了客户的良好口碑。三是创新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对信用度高的优质客户实行利率优惠政策,适当降低利率浮动幅度,实现让利于民,让利于企。四是创新贷款营销激励机制。专门制定实施了《贷款营销专项考核办法》,将实体贷款投放纳入信贷客户经理年度目标考核,加大对客户经理的引导激励力度,以调动客户经理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取消大额贷款营销地域限制,允许基层网点到县城营销贷款,充分调动分支机构营销实体贷款的主动性。

篇1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150-03

引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① 全国各地区的经济面貌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由于各自经济发展起点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而言,如何真实反映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已经成为经济研究的重点。

中国目前主要应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对中国及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评价,其核心指标是GDP。但是经济总量并不能完全概括经济发展的内涵,因而在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上GDP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真实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本文将应用层次分析法从经济发展内涵出发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能更为全面、真实的反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并且通过对2008年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到中国各地区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以评价得分为依据,对中国31个地区经济发展类型和阶段进行分类,并从中得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为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将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该方法主要依据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对决策进行量化描述,较多应用于结构复杂且指标不易量化的评价问题。由于经济发展内容广泛且不易从单一指标度量,因此本文将应用此方法,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制度水平、创新水平等四个方面进行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1.经济总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国际上较为公认的经济发展度量指标,因此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包含这一指标。这里度量经济总量沿用现在国际主流标准,即地区生产总值(GDP)。

2.根据经济增长结构理论,经济结构变化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比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其中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就业结构用来说明地区劳动力需求大小,消费结构用来体现地区居民消费能力和市场潜力,分配结构则用来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制度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可以有效保护产权的制度不但可以促进有效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资,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自1978年,中国的经济制度在所有制、市场和开放水平等方面均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将经济发展与制度联系起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准。

4.经济增长与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并且根据Krugerman(1993) 和Young (1995)的研究,技术进步恰恰是很多新型产业国家经济发展和能否持续获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为了衡量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我们将创新能力作为一个主要的经济指标,而创新能力的获得恰恰源于对人才的培养和对科研的投入。

(二)评价体系的建立

根据以上对于评价体系的理论描述,主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指标及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目标层A:以经济发展水平为核心,逐层构架系统的,有层次、有逻辑的评价体系。

子目标层B(4个):是在整体上把握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四大方面,即经济总量水平、经济结构水平、制度水平和创新水平,从定性角度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整体的把握。

过渡层C(11个):在四大准则的基础上,对各个准则进行扩展,更详细的概括出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使得整个评价体系更全面和系统,连接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

指标层D(15个):以11个要素为基准,指标层采用具体化可测的指标数据,使指标体系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进行转变,使评价体系更具有说服力。

(三)评价结果的形成

形成该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的主要步骤依次是构建判别矩阵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出15个指标层指标权重、无量纲化31个省份2008年原始数据以及利用公式得出评价结果。

1.根据层次分析法构建判别矩阵。层次分析法的判别矩阵是根据九级标度①将本层次要素Ai和Aj相对于上一层次的要素Ck(k=1…m)按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构造而成。同时,判别矩阵必须通过一致性检验,② 即CI0.1,则说明判别矩阵未通过一致性检验,必须调整判别矩阵的标度。

2.确定指标权重。根据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判别矩阵,利用YAAHP层次分析法计算软件,得出指标层15个指标的权重。

3.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出评价结果。由于需要用不同性质的指标来反映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和特征,因此指标体系中有定量指标、定性指标、绝对指标(数额)和相对指标(比率)。为了能够在指标间建立起统一的计算、比较准则,需要将所有的指标进行转化和无量纲化处理,使指标转变为与权重表达相同的以百分数表示的无量纲的相对指标,进而进行加总处理。

具体的无量纲化的方法是标准化方法,即处理后的各指标的标准差为1,均值为0,使得处理后的数据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与指标权重产生重叠。应用公式③得出最终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对中国2008年31个地区15个指标层数据运用SAS软件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结合注释①中的公式得到中国31个地区(除港、澳、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6]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09》、《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9》、《中国经济贸易年鉴2009》、《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9》)。

(一)评价结果有效性检验

作为重要的发展指标,人均GDP一般被用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本部分为了评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是否有效,将人均GDP和此评分结果做相关性检验,若相关系数达到0.5以上,且P值小于0.01,则说明,该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是有效的。

运用SAS对此评价体系的评价分数和人均GDP数据的标准化后并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到相关系数R=0.5842,P值=

0.000559

(二)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得分结果,可简单的将中国31个地区分为五部分:①第一部分(得分1~1.5)为广东、江苏;第二部分(得分0.5~1)为山东、浙江、上海;第三部分(得分0~0.5)为福建、北京、河南、河北、辽宁、湖南;第四部分(得分-0.5~0)为湖北、天津、四川、广西、安徽、云南、重庆、山西、江西、贵州、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吉林、山西、甘肃、宁夏、海南;第五部分(-1~-0.5)为青海、。

从分类结果上看,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经济发展最强的广州和最差的之间相差了2.5分。同时,经济较发达(得分大于0.5)地区仅占全国的16.13%,经济不发达地区得分小于-0.5)仅有两个,占总数的6.5%。中国60%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评分结果介于-0.5~0之间),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会对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结论与讨论

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使定性的问题定量化,过渡自然。建立该评价体系的数学方法为运筹学的层次分析法,简称AHP。该分析方法是将难于选择的定性问题,通过建立较主观的判别矩阵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即重要程度,再与进行无量纲化(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进行加权得出评价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判别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和不同单位级的无量纲化(标准化)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该评价体系从四大方面,15个指标对经济发展整体进行描述,使得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再者,可以通过对15个指标数据的深度分析,得出自身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制定符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的政策,进而扬长避短,经济取得更好的发展。

但是,由于层次分析法的基础是较为主观的判别矩阵,所以该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能达到完全的客观。若想该评价体系具有更广泛的说服力,就必须使得判别矩阵的主观性削弱,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构造判别矩阵时,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可。若能克服掉主观性对于指标权重的影响,那么该评价体系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可以进一步的应用到各省对于未来经济发展政策的设计,投资方向的选择和对各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界定。

参考文献:

[1]胡运权,等.运筹学基础及应用: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梁炜,任保平.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及现阶段的特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2-18.

[3]高敏雪,李静萍.经济社会统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麦强盛.层次分析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2,(2):91-94.

[5]谢虹.基于层次分析法科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4):12-16.

[6]岳朝龙,黄永兴,严忠.SAS系统与经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7.

[7]蔡,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30-37.

[8]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34.

[9]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5):117-129.

[10]赵志耘,吕冰洋.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本积累趋势与地区差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63-70.

[11]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家,2005,(6):96-102.

篇11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我国经济各个领域都带来了转型升级,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了我国经济建设未来的总体趋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业经济管理开展信息化发展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提升我国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球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创新,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市场需求,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发展能够与时俱进,与世界市场接轨,充分地吸收国外农业先机的科学技术,加速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使用质量,大幅提升我国农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农业信息资源管理往往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在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利用,没有进行高效的整合,难以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的根本作用,多数农业信息化系统都忽略了对农业信息化资源的整理,使得农业信息共享滞后,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也降低了其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内部因素,而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则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外部因素。首先,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扶持,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倾向性支持,而当前我国在政策方面并没有给予过高的关注;其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成本和人工成本,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而当前我国政府的资金投入并不能够满足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三、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加速农业信息化资源整合效率加速农业信息化资源整合效率是实现农业信息共享,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有效策略。首先,构建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收集、更新和共享,确保农业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全面性;其次,确保农业经济管理的区域发展差异性,通过信息化服务来确保农业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是广大群众能够全面了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真实信息。

(二)强化政府扶持力度首先,政府需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支持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信息化基础服务功能的完善程度;其次,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给予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篇12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①因此,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分工的发展促使经济的国际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但生产要素优势在各国之间的分布始终是不均衡的。按照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各国就不能仅仅固守自己所拥有的那些终究是有限的资源优势,而必须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通过利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调剂余缺,扩大资源配置的空间,以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沧州市北靠京津,东临渤海,南接山东。2006年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历史性地把沧州放在了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前沿位置,要求沧州不仅要成为增长极,更要成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隆起带和重要战略支撑点。2007 年2月沧州渤海新区成立,这更为新时期沧州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新成立的沧州渤海新区核心面积830平方公里,12万人口,经济性质管理区包括港城区、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和化工产业园区②。在我国东部沿海区域中,是仅有的一块面积最大、人口密度小、可用作工业建设的“处女地”,新区在经济互动发展过程中将起到 “东出西联”的战略桥头堡作用,成为冀中南六市最直接最便捷的出海口。

近年来,沧州对外资的利用也一直呈高位增长态势,外商投资已成为沧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新型工业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通过对外资的规模利用,缓解了我省建设的资金紧张,对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日趋丰富,但是在有些地方不甚规范,外资还没有发挥其应该达到的最大功能,甚至在某些方面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是负面影响和隐忧。譬如,资本市场上,鲜明的投机性不时显现;另外,由于引进的盲目性和管理不善,造成个别行业形成对外资的依赖性;其次,外商在我国的投资方式也由过去的合作、合资为主发展到现在的独资和控股为主。由于外商独资或掌握控股权的企业越来越多,他们的行为有时过度考虑己方利益得失,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行业垄断。

针对我国在引进外资利用外资方面存在的各种弊端和可能存在的隐患,结合沧州市当前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我们在引进外资方面也必须从大局考虑,把引进外资与发展观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高效、绿色的引进、利用外资之路。

1.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出路是坚持两条腿走路,在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外资的同时,避免对其过度依赖。说过:我们希望外援,但不依靠外援。我们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立自己的独立的工业体系。这应该是我们发展自己经济的最主要的方针,最主要的动力。

渤海新区既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也占据明显的产业聚集优势,我们应在自己的能源及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借助于外来资金,进行战略性的技术研发,以此提高我们抵御外来经济危机的能力。只有合理确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范围,充分考虑自己的消化能力和偿还能力,才能有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2.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应对金融危机防范预警机制。金融开放切要“戒急”,随着欧债危机的蔓延,金融风险的产生条件、形成机制和表现特征将更加复杂,因此,要从国情出发把握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顺序,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避免对外开放过急,尤其要注意防范国际短期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冲击。政策重点应该从鼓励流入、限制流出转向流入流出平衡上来,以增强我们区域资本流动的自我调节能力。

3.保持国内市场的竞争性,防止外资垄断。国内外许多案例表明,国内有与之相竞争的企业,跨国公司转移先进技术及产品的国内价格,都比较符合东道国的利益。虽然我们新区拥有一定的产业优势、能源优势,但短期内无法造就一批可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因此,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积极促成健康竞争态势的形成。尽管有了《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同时还要制定商业秘密法、反贿赂法等,使之相互协调配套,对商标法、税法、价格法等相关法律也要结合地域特色作出相应的修订,以更适应新形势对引进外资的新需要,维护真正公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力争做到既不损害我方利益,又能实现共赢发展。

4.引进外资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来综合考评 。在经济发展初期,付出一些成本是必要的。但当经济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就需要明确产业规划,按产业来招商。21世纪是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经济时代、作为沿海经济发展新区,渤海新区应充分利用外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勇于对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占用资源多、市场前景差的投资项目说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招商引资,最终只会自食苦果。如今,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提出了绿色生产概念,希望借此能对不考虑生态后果的开放与招商冲动有所制约。

外资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后建设和谐社会的较长时期内,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仍然是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域经济合理、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

篇13

【关键词】

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 农业信息化

农业是我国经济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有限,但是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并没有将农业生产的最高性发挥出来,反而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所以提高我国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率以及运用新时代信息技术恰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从而以高生产率、高水平、高质量作为标准来有效并长远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

1 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之所以缓慢,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国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从我国发展农业经济以来,从单位产量上看是有所提高,但是与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之下我国农业单位产量低,发展缓慢,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低速运行的状态。农产总量很高但人均农产品生产量却很少成了我国农业出现的一个普遍的问题,而从劳动生产率上看,我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是美国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十分之一。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就要改变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落后现象。

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农村现有形式的有效政策,以乐观的心态,从容的面对,控制现有耕地的减少,合理的分配劳动力,使农业中劳动占有耕地数量相对增加。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单位面积产出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劳动率低下的问题,发展高效率农业,增加农业经济作物的产量,在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高我国农业经济水平。

2 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是指农业科技创新所达到的程度(能力的高低),它包括农业科研能力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两个方面。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就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水平来看,我国农业的种植业技术水平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实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以不断适应我国农业的发展的需要。而科技水平则包括科技进步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制度创新等软科技的水平,如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和决策的改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必须从多方面去解决农业发展中的不足与弊端,才能达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最终目的。要做好农业科技发展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2.1提高农业基础研究与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水平

这是一种基础性研究,一旦应用于生产,潜力巨大,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可以有效的发展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2.2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水平

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和核心,具体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成果一经推广应用,就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部分改造和革新,而技术革命是指在日积月累的技术创新基础上使整个技术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都将会带来农业技术革命。

2.3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程度

推广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让技术应用主体普遍接受并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农业科技推广程度高与低,直接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再好的技术,如果得不到有效推广,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2.4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技术 应用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着技术效率的高低。如果劳动者素质得不到提高,一方面先进的技术可能不被接受,另一方面即使新技术被接受了,也可能由于使用不当而难以发挥作用。技术的进步与提高,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发挥人才的作用。人才培养要靠,特别是要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所以,只有把农业、科技、教育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3 提高农业信息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信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农业可以依靠信息的时效性及时准确地进行判断种植和销售。解决消息封闭,出产和销售的区域化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构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导致了各项工作长期处于表面层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我国目前农业现状,我国应该加快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条件,特别是注意加强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农业信息数据库应该以各级行政单位为标准,建立每一级信息数据库机制,积极利用国家调配的各项农业管理专项资金。引入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利用信息数据库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工作、农业灾害防止工作与管理工作。在减少因自然原因农产品产出量损耗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单位生产量。

完善信息数据并统筹各级农业管理机制共同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加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各类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检索等流程的集成化和一体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拓展我国各类农业信息的服务手段与空间,能够间接实现农村地区发展的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多元化,从而达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近而有效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4 结语

在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减少生产耗费和生产占用是提高农业经济的目标,同时也是推动或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提高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效益。依靠农业科技从容应的对挑战,在一些战略高技术领域和抢占科技制高点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以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塑造一批现代农业武装和新型农业劳动者大军。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从而促进各种农业信息快捷、有效地传播、从而实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