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全球经济发展现状

全球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全球经济发展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全球经济发展现状

篇1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早已开始,自从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是有利有弊,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注意区分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是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谈判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公平分配。经济全球化则不同,主体由国家变成个人和企业,个人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过竞争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谈判机制的。国际社会中国家的谈判只是为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个人和企业竞争力量的不均衡,国家和国家之间必定存在财富分配的不均等。虽然分配不均,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却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总体特征。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总体来说,有利有弊,其本质是资本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因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即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从生产力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从而务国经济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现象,它是一个因史的发展过程。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经济全球化是由于资本的扩张本性和增殖需要使世界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的过程。资本增殖、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是全球化最深刻的动因。表现: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国际组织的建立。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其次,全公司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再次,一个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教育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通过全球范围内的选择和实践检验,人们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自我实现。最后,不论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还是精神文化需求,人们有机会获得来自全球的最先进最廉价的,同时还是最切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消费。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

(一)经济领域的影响。经济安全观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分不开的。衡量经济安全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国际竞争能力,因为追求经济安全的目的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竞争力,一国的经济安全就没有保证;二是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着一国经济命脉的控制权问题。由于发展中国家往往技术基础薄弱、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很难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其国际竞争力不足。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在发达国家的国际制度安排下展开的,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守已有的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发展中国家为了获得经济全球化给本国带来的好处,有时还被迫主动对经济管理权限作出一些让步,结果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受制于发达国家。

(二)金融领域的影响。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主要表现为资本流动全球化、货币体系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以及金融协调与监管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在金融领域实行开放是不行的。但是,金融业最难管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金融衍生工具日新月异,品种已达上百个。人们大多对其性质、功能认识模糊。发展中国家缺乏一套成熟有效的规则来规划和管理金融业的发展。与较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缺乏高级金融人才。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投机猖獗,风暴四起,使得国际间货币合作的风险加大。而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放松了对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一旦国内经济出现问题,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便会乘虚而入,必定酿成金融市场的严重危机。

(三)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边缘地带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容易接受发达国家高层次产业的垂直分工,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从属性,从而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

(四)影响政府收入与政府借贷。贸易自由化将会使政府关税减少。在自由化的最初阶段,其影响可能是中性的,甚至会增加额外收入,但最终会减少政府总收入水平。同样,任何税收减免或对外国投资者、出口生产商的税收抵免措施都将减少税收收入。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措施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生产单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已不行了,须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机器化生产和世界市场形成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同世界历史进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都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指责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它是一种趋势,如果我们不融入这一发展过程,自己将永远落后。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为竞争的强者。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它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因此,我们应一方面要发挥现有技术优势,扩大对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考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二)树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展观

树立新型的资源观。发展中国家只有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知识信息等高科技产业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改变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被动地位。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关键是知识、创新和人才的竞争,知识、创新和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人才、创新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人类的发展应实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信息诸要素之间的互适与协调,这种互适与协调必须建立在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基础之上,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的含义。这一界定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因此,发展中国家应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老路,而是必须走边发展边治理的现代新路,以最小的付出和代价赢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与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同志申明,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所有国家,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应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少数国家的富裕不应该也不能够建立在广大南方国家的贫困之上;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世界的贫富差距应逐步缩小,而不是不断扩大,否则人类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的经济全球化,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保持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世界文明才能生机盎然地发展。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是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独立自主,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即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也就是说,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国际事务应由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协商解决。但这并不等于否定大国的重要作用和影。

(四)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

五、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碍的世界性潮流,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其被动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还不如有步骤、有准备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去。能否在经济全球化中成为获益者,能否消除贫富差距,都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实力状况和选择正确应对战略及其具体措施的综合能力。

篇2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中国经济会影响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应理性的认识世界经济的现状,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世界经济形势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发生变化,世界经济形势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现在进入了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总体上来说,世界经济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速度加快,导致世界经济形势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变化着。但是,这种变化并非无迹可寻的,而是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世界经济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来探索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制定出适宜的经济发展策略。

二、世界经济现状

世界经济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世界经济现状如下。

(一)经济增长分化

当前世界经济处在一个缓慢复苏的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速分化加剧,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回暖兆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其次,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分化现象,发达国家整体呈现一种增长向好的趋势,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整体增速却出现下滑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

(二)各国应对不一

面对各种经济问题,各国进行了不同的结构调整,应对方案不一。虽然部分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原有经济结构得到不断稳固,比如美国、德国、英国等。但是部分国家的经济依然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在持续发展着,比如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对经济问题应对不力,比如俄罗斯等。

(三)就业状况较为稳定

全球就业状况较为稳定,甚至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虽然全球整体的就业状况较为稳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总体上来说,发达国家的就业状况相对良好,甚至有增长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状况基本保持平缓。

(四)劳动成本降低

大宗商品的价格会对成本产生直接影响,比如企业的生产成本、居民的生活成本等。近些年来,大宗商品的价格整体上呈现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原油价格。原油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将会带动生产成本整体上下降,劳动成本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五)新兴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有序的推进,新兴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孕育。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人们更加意识到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近些年来,各个国家一直在需求经济发展的道路,各种科学技术被应用到经济发展之中,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等,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促进了一个后大规模生产世界的来临,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近些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全球经济增长出现了部分国家或地区回暖的趋势,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依旧不足,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并不明显。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并没有成规模出现,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而发展中国家传统优势逐渐衰减,经济增长面临转型问题。这些都会拖慢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动力还需要进一步夯实。

三、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那么,在上述的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下,未来的世界经济又会有那些哪些发展趋势呢?笔者结合各种因素,总结出以下几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增长持续分化

全球经济依然处在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还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支撑世界经济的复苏。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的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依然会增长缓慢或者以一种非均衡的分化态势发展。具体来说,可大致分为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以及转型中的中国三种情况来进行分析。

1.发达经济体

对发达经济体而言,经济增长缺乏稳定性,人们谨慎又相对乐观,但是各个国家不同的应对政策会阻碍经济复苏的进程。美国经济复苏较为温和,但是缺乏稳定性。企业投资回升,房地产市场也逐步回暖,就业市场状况乐观,这些因素价格拉动美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美元的升值导致其出口竞争力降低,油价的持续走低也会导致相关生产商的投资积极性被削弱,这些又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欧元区经济发展不稳定性增加。欧元区面临诸多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风险,经济、政治以及爆恐袭击都会给欧元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日本经济增长出现下行的趋势,甚至面临衰退的状况。日本目前的应对措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反而让日本的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2.新兴经济体

对新兴经济体而言,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有向好的趋势。俄罗斯、巴西、中东欧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滑;南非、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稳定,但同时缺乏上涨的动力;印度、阿根廷、墨西哥等经济增长有向好的趋势。

3.转型中的中国

对转型中的中国而言,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是长期来看,一系列改革会使中国经济发展向好。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出口会有所增长,但是依然有不小的压力,投资也很难有增长。另一方面,消费会出现平稳且小幅度增长,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新技术带给中国的利好因素也逐渐显现。

(二)风险持续累积

全球货币周期进一步分化,金融风险持续累积。主要原因有:美国开始了加息周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新兴经济体危机的爆发。全球汇率出现波动,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可能会出现贬值的现象。整体上看全球人们的预期悲观,导致资本的避险情绪大幅度增加。

(三)贸易波动

对于世界贸易而言,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带来畸形的供需关系。一方面,全球贸易在一种低速的方式增长着,但依旧有可能超越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其中,美国的贸易以强劲的势头在复苏,但是欧元区、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增长的形势不明显。另一方面,全球的供求关系畸形。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大部分大宗商品释放供给,但是需求却跟不上,供过于求,不利于世界经济的良好发展。

(四)投资有望恢复

在全球投资方面,增长速度趋向缓和,尤其是中国的对外投资受到各方关注。全球对外投资的态势很难好转,但是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下滑现象。而在未来几年,中国将逐渐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全球对外投资的恢复。另外,产业投资方面将会转移重点,新兴产业和业态将会成为投资热点。随着近些年社会的发展,全球产业性价值链高端引进,预计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方面的投资将会增多。

(五)经济全球化

当今,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世界经济也同样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活动已经逐渐超越国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等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全球范围的有机整体。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有: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国际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企业经营国际化。

四、总结

世界经济是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因此,世界济的发展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为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有必要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是:经济增长分化;各国应对不一;就业状况较为稳定;劳动成本降低;新兴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市场预期悲观。总之,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可以总结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增长持续分化;风险持续累积;贸易波动;投资有望恢复;经济全球化。

本文是以一个经济整体来研究世界经济的,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各国可以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向好的部分,对于向坏的部分,则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尽力避免。相信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任希丽.当前世界经济长波运行状态及趋势分析――兼论世界经济长波中的经济危机与赶超效应[D].南开大学,2013

[2]徐培华,吴辉,于保平.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及其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2000,1

篇3

2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2.1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现状。自从2009年以来,随着我国逐步接解除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的限制,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快速发展,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交易中都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成果。就目前而言,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七大外汇交易货币,由此可见,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相对是比较稳定的,也是比较快速的,即使近年来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不是很好,但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依旧保持稳步发展状态。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也使得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提升,采用人民币交易可以使得交易过程更加安全高效,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完善,也带动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发展。2.2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未来展望。就目前而言,人民币已经在东亚和东南亚以及中亚等各个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体现在贸易交易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易方面。国家央行行长曾经说过,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是市场驱动的过程,相信在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会越来越快,能够改变现有的以美元为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在全球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并且资金池已经达到了800多个,涉及的企业就已经达到上万家,而且其他国家的人们所持有的人民币金融资产也在稳步上升,这也就直接说明了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会越来越快,全球使用人民币交易的国家以及人口数量会越来越多,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带动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发展趋势变得越来越好,能够使得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得到有效的改进和完善,从而带动全球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3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3.1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现状。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中主要有欧元货币体系和美元货币体系,但是后者的发展时间和发展规模是在全球内进行的,而欧元主要适用在欧洲大部分国家中。自从2008年经济危机开始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就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导致以美元为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趋势越来越差,以人民币为主要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在以迅猛的发展速度追赶。主要就是因为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袭来的时候,涉及美元的国家经济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却相对比较稳定。由此可见,以美元为主体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目前的发展状况并不是很好,其体系内部存在很多矛盾体,使得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高涨。3.2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趋势。首先,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建设相对会比较稳定,会形成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未来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将会变得越来越不好,以其他新兴国家货币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其次,随着未来新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其世界经济影响力会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货币体系定将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将会趋于稳定,能够利用这些稳定发展的国际货币体系带动其他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全球化经济发展模式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4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基于目前新开放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综合考虑国际货币的供给和需求,结合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历史,可以发现国际货币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稳定性问题。首先,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得到了加快,人民币对国际经济市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就会变得更加快速和稳定,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就会得到全面提升,带动经济全球化模式的高效发展和应用。其次,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会使得国际货币体系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此时其他国家就可以购买我们国家的货币证券,使得其他国家的货币储备更加多元化,这样能够保证国家储备货币的偿付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发展。最后,以美元、欧元、日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不能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发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会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其他国家储备货币中不可获取的组成部分,使得人民币成为全球经济化发展中不可替代的货币。基于这几点可以发现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设和稳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全面稳定建设和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建设。

5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带动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发展

5.1加强人民币在国家之间贸易中的使用。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第一贸易交易国,比如对美国、对澳大利亚、对日本、对东亚各国等,这也就说明了我国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与重要,如果能够加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建设,在交易过程中积极使用人民币,那么就可以使得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速度更快,能够确保各个国家之间贸易交易的安全性得到极大的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在我国开设一些人民币储备汇金,出售人民币汇金货币,让更多的国家能够购买我国的货币汇金,而不是美元货币,这样同样是可以带动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因此,在接下来,国家政府应该加强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争取把人民币打造成全球重要使用货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建设和发展。5.2加强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势在必行,但是目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规模也就很大,而且即使经济危机到来,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依旧不可撼动,所以说美元的地位在短期内很难动摇。这种情况下,想要加强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的影响,就需要对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国家宏观经济的监督,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以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因此,在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我国优势作用,加强人民币国际化建设,争取能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购买我国的储备货币,增强人民币在各个国家中的影响力,只有储备货币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相一致才能够使得国际货币体系得到持续平衡和发展。

6结语

综上所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货币体系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因此,我国需要加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变大,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有利的影响,从而确保国际货币体系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翁东玲.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中的人民币国际化[J].亚太经济,2016(6).

篇4

一、引言

随着我国强有力的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有“刺激”背景的基建项目不断被开展以及周期性的出口低迷开始减弱,我国的经济开始逐步复苏。国外的金融危机态势虽然还太不明朗,但是美国的制造业正在复苏中、投资银行的效益开始有起色以及各国的股市成长等现象也开始表明:全球经济下滑已经接近尾声了。

贸易作为一国经济的引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中国的经济危机又属于周期性的出口低迷。所以,发展贸易进出口,提高我国贸易竞争力势在必行。服务贸易作为我国近30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外贸易,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分析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服务贸易有着发展速度快,贸易逆差过大,出口市场集中度高,抗风险能力弱,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有待优化调整,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占比虽有下降,但仍占主体等特点。纵观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在改革开放之后以每年平均17.7%的速度增长,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相比服务贸易领先的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来看,还十分落后,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点发展劣势:

1、人力资源丰富,但竞争优势不足

我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劳动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质量不高,缺乏技术人员作为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人才结构急需优化。

以我国软件人才为例。我国的软件人才结构呈现出典型的“橄榄型”,既缺少掌握基础专业知识的初级软件工程师,又缺少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规则、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软件高端人才。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我国劳动资源优势正在逐步丧失。高技术人才的缺失易使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缺乏后劲。

2、资本要素不占比较优势、技术支持不够,给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发展带来压力

目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部门在全球服务贸易总量中占比较大,而我国在这些部门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资本要素不具备比较优势,资本市场发育不及发达国家充分等客观原因导致我国的高附加值服务贸易部门不具备规模竞争优势。虽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各项科研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但不能否认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核心技术被欧美发达国家所持有,有待突破。

3、国内一些政策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部门参与国际竞争

(1)对部分货物实施的增值税和货物税出口退税政策;在经济特区和其他一些工业开发区对大部分外资企业和以出口为主的国内企业实行收入所得税的优惠;对外资企业和出口超过70%量产的国内企业实行收入税减免政策。这些财政激励机制引导着投资进入货物生产而不是服务产业,不利于服务贸易发展。

(2)对一些行业进行国家垄断(例如电信业)使其自然竞争受到阻碍,造成其对外竞争力不足。

(3)对知识产权、中小批发零售公司、外部流入信息和内容等方面的限制,也将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产生阻碍。(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国内政策和区域贸易协定》)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策略

1.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服务贸易转型

依靠运输、旅游等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来带动整个服务贸易前进发展的时代正在过去,我国服务贸易未来必将向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来适应未来的需要。另外,从服务贸易自身来讲,人力资源本身就是其发展的重要要素,所以,我国必须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

2.贸易地理方向分散化,重视区域贸易协定,提高抗风险能力

我国前五大服务贸易合作伙伴均为该领域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太过集中反而会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平稳、健康的发展。我们可以从此次全球经济下滑可见一斑。我国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寻求服务贸易新伙伴,建立自由贸易区,为扩张服务贸易提供新机会。

3.政府引导企业规模经营,形成规模竞争力优势,削减逆差

我国服务贸易长年逆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服务企业规模较小,资本、人力资源有限,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在国际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要弥补这一缺陷,我国就必须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模式,走高技术、高效益、低成本之路。

(1)促进国内企业之间的自然竞争、优胜劣汰。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购、合并,整合资本、人力资源提高生产率从而达到最佳生产规模,成为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服务贸易出口公司。

(2)鼓励高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掌握核心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我国服务企业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力。

(3)借鉴服务贸易强国的发展之路,吸取经验。首先要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为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其次是缩小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差别待遇、加大税收和金融支持;再次,加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客观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篇5

共享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我国市场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以及成功转型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实际上,共享经济能够得以快速发展离不开近年来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其他相关设施的不断完善。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共享经济已在社会各阶层和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就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并作如下相关总结。

一、共享经济概述

(一)共享经济的定义

通常来说,共享经济主要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有的也说共享经济是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此种共享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来实现的。共享经济牵扯到三大主体,即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供给方和共享经济平台。共享经济平台作为连接供需双方的纽带,通过移动LBS应用、动态算法与定价、双方互评体系等一系列机制的建立,使得供给与需求方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进行交易。

(二)共享经济的特征

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共享经济是当前最新且迅速发展的新经济模式。与传统型经济模式相比,这一新型经济模式有着以下三点区别性的特征――第一,其本质是暂时性转移闲置的未使用资源;第二,主要借助网络信息的发展作为互通平台;第三,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最主要表现形式。共享经济在这三大特征的基础上快速展,逐步改变了传统型集中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使社会各阶层闲置资源得以高效性利用的同时有效替代过分投入和依赖的大量集中资源。

二、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现状

(一)进一步拓展共享交通的领域

从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相对角度来看,共享交通属于我国共享经济中的领导者。自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3]等于2010年在我国成立后,就正式标志着中国共享经济模式登上经济舞台,并且在此之后亦有多家交通领域平台陆续成立。直至美国优步于2014年进入我国,我国交通出行领域逐渐演变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为此,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实施了合作发展的战略,稳固了其在我国共享交通中的领导者地位。也正由于我国共享交通的发展历程及各政府相关部门对其实施的监督管理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其他行业开展共享经济模式起到了楷模的作用,为其他行业发展共享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拓宽了共享经济领域。

(二)各共享经济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近年来,共享经济在我国各个行业中发展十分迅猛,且已形成共享经济模式的各行业规模均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据相关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2010年期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千万元),开展共享经济模式的企业未超过20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5年时,我国共享经济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100亿元(RMB),与该经济模式相关联的经济服务提供者已高达5千万人左右,并且有超过3亿人口使用共享经济平台所提供的的生活服务。

(三)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共享规模

在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多以模仿国外公司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共享经济在各行业中经过不断的发展,已在原有的模仿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且社会市场经济竞争愈演愈烈,这也给我国共享经济的创新加快了速度。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加上网络信息科技的飞跃性发展,就进一步促使我国共享企业和共享经济成为全球共享经济的领导者。迄今为止,我国共享经济中的部分领导者企业已凭借自身的优势和创新独特模式在国际市场经济中各自占据了一席之地。

三、我国共享经济持续发展建议

(一)建立并完善我国个人信用体系

首先,我国政府相关部分应进一步完善我国信用体系的相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务必明确相应的失信惩罚机制。就目前来看,我国在个人信用这一块的相关规章制度明显较少。所以,要想使社会信用体系完整化,第一步就必须将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化。除此之外,还应对失信惩罚机制进行同步完善,适当地调整或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切实保障“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其次,进一步加快培育信用市场主体速度。政府相关部门应致力于创建一批强有力的征信机构团队,并赋予这些机构良好的发展条件。最后,M一步加快市场对信用产品的需求化进程。实际上,信用产品在我国的使用率并不高,因此,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使信用产品逐渐在我国日常经济活动中得以渗透。

(二)完善相关制度,优化监管模式

第一步,以共享经济的特点为依据,在大胆打破传统经济模式的立法思维和监督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并创新和优化监管模式。第二步,在设立和完善政府监管制度的基础上辅助各行业协会优化创新出分级管理制度。第三步,务必将保险制度强制化实施,以使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合法利益有所保障,尽可能地将所造成的损失最小化。

(三)以拓宽共享领域缓解产能过剩

过度缺乏需求方是出现产能过剩和供大于求的最主要因素,而在此之中又多由市场经济信息的不对称所导致。而让供大于求的供应方找到需求方以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促进整个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是共享经济的本质。因此,不断拓宽共享领域,不仅能够有效实现强化“一带一路[4]”沿途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为当地群众创造生活福利,同时还能进一步解决我国各产业中产能过剩的问题,刺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论

总之,共享经济是全球经济的客观发展趋势。虽然这一经济模式目前在我国尚且存在着监管和保障类的问题,但其以低成本消耗、高经济收益的绝对性优势,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动力的新鲜血液,为世界迎来中国特色的共享经济时代。

篇6

人口学和技术创新的脚步可以用来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哈瑞.丹特在1989年出版的《我们的预测能力》一书中判断,日本将经历12到14年的下滑期,而这段时间恰恰是美国和欧洲史上最强盛的10年,只有人口学指示标才能预测出如此强烈的全球经济变革。从这个视角来看,日本1989年以来以及美国2008年以来遭受的经济崩溃都曾通过被称为“消费浪潮”的指示标预警,这是贯穿消费者一生的支出模式,可以描绘出随着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而透视出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趋势。

社会学之父孔德曾认为,人口决定命运。《人口峭壁》一书中,哈瑞.丹特坚信,通货膨胀的发生前提是当占人口规模巨大比例的年轻群体迈入社会那刻起,而当退休人口数量大于劳动力人口数量时,通货紧缩随即开始,这些变化都将对商业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带来巨大影响。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作者在书中则表示出极大的关切和担忧。他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超越了所有发达国家,到2025年会出现人口数量下降,那一刻起,中国将成为第一个从“人口悬崖”跌落的新兴市场国家,而与此同时,庞大的债务、房地产以及过度建设所带来的泡沫将会导致严重后果,这样的预测不禁让人警醒。

篇7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物流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作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物流在对外经济贸易和国内外企业的生产运作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文将对青岛港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进行初步的研究分析,为其后期的战略部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青岛港港口物流的发展做出贡献。

1.青岛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青岛港位于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内,于19世纪末建成,包括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三大港区,是我国重点港口,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货物运输枢纽港。目前青岛港主要从事集装箱、原油、铁矿石、储存、中转、分拨等的物流服务和国际国内的客运服务,同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港口货物吞吐量、港口靠泊能力及港口通过能力均位居全国前列。

2. 青岛港口物流发展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在供应链物流领域,分析物流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建设意见,SWOT分析法同样有效。

2.1“S”—青岛港口物流发展的优势(strength)因素分析

(1) 区位优势。青岛港地处东北亚中心,作为亚欧大陆桥桥头,在连接国际航线和国内支线的条件上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到目前为止,青岛港已与全球450多个港口开通了航线,初步形成远近航线兼备、干支线配套的全球性航线网络。

(2) 硬件优势。青岛港作为我国沿海货运大港之一,建设码头可利用资源高达70平方公里,可建深水泊位100多个,发展潜力大。到目前为止,青岛港已建成全国前列的集装箱标准化码头、原油码头、煤炭码头、矿石码头。

(3) 产业优势。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旅游城市,青岛综合经济实力强劲,产业结构较为齐全,并且比邻韩国,具有优越的外向型经济优势,为青岛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流,保障了青岛港港口物流的长久发展。

2.2“W”—青岛港口物流发展的劣势(weakness)因素分析

(1) 港口综合功能配套设施欠缺。目前青岛港已装备了国内先进的EDI电子信息化信息中心,以及全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港口技术研发中心,但是与此相关的配套设施设备还未完全到位,从而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另一方面,青岛港的集装箱运输服务体系比较落后,制约了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

(2) 周边港口竞争激烈。目前,上海港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货运港,大小洋山港区吸引了大量的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宁波-舟山港已建成“四系一体”的强大格局,使青岛港的石化项目不再具备很大的优势。

(3) 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缺乏。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青岛现有物流企业中,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所占比例不到30%,严重低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等国内大型港口。

2.2“O”—青岛港口物流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因素分析

(1)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物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21世纪全球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劲头,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这对于港口物流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推动力。

(2) 有利的港口物流发展环境。国家对于物流行业的发展制定了较为有利的政策,相关部门建立了利于物流行业发展的协调工作机构,真正将政策转化为行动。

(3) 众多国际物流巨头的入驻。随着青岛港港口物流的发展,港口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以中远、马士基、日本邮船、美国总统邮轮为代表的国际航运巨头相继入驻青岛港,给青岛港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3.青岛港口物流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在前文“SWOT”分析的基础上,坚持“SWOT”分析的战略原则—“依靠内部优势,克服内部劣势,回避外部挑战”,提出青岛港港口物流发展的一些可行性建议,具体如下:

(1) 加快港口物流战略研究,合理规划与建设。现代港口物流应根据整个物流系统的要求来做好港口物流战略的研究与实施,调整与完善港口功能布局,合理规划,有条不紊的推进港口物流的改革与建设。

(2) 重视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提升港口物流管理水准。加快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标准化来实现物流流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将物流信息平台连接到货物信息流传递的每个环节。

(3) 加强港口物流园区建设,推动港口第三方物流发展。在港口物流领域,加强港口物流园区的建设,有利于港口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最大化的达到整个物流流程的一体化。

(4) 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港口物流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要改变传统的一层不变的落后机制,引进欧美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从而保证青岛港港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青岛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进行可行性分析,有针对性的对青岛港口物流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与解释,并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对青岛港港口物流的未来发展将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充分利用青岛港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理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推动港口物流的一体化进程,加速港口物流企业的成长。(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品 现状 发展策略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目前,全球经济结构都在逐步调整,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策略的研究就十分必要,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

1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2001年~2011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22万亿元增长至9.6万亿元,年均增速22.9%。进出口规模总体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201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万亿美元,由2001年的1241亿美元增长为10128亿美元,增长了7倍,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例持续保持在30%以上。当前,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先列水平,产业结构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后,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的创新能力在持续提高。然而,同国际的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仍存在着制造业的综合实力不强,高科技的含量不高,电子信息产品所需的制造机械设备和核心技术多是从国外引进而来等不足。电子信息产品的原创水平和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产业的创新机制完善性不足,整体的原创核心技术能力远远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也给我国电子产品市场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国内企业面对来自国际上的企业竞争,市场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迫切地需要转变现有的产品创新观念,发展一条完善的企业产品创新机制。

2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现状和特征

2.1 芯片、元器件生产商的特征

芯片、元器件生产企业垂直整合能力较强,凭借相关的芯片元器件研发技术和知识产权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产业链上游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从长期市场发展走向来看是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的,其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也较高,但是这类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依赖大笔资金支持。企业为了合理控制投资风险,也为了增加经济实力更好地投入技术研发,往往会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形成战略同盟是有利于实现产业一体化目标的,也为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多数企业都会选择并购的形式增加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芯片、元器件生产企业具备制定行业标准以及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特点。

2.2 整机生产商的特点

产业链中游多是整机生产商,这也是市场进一步细化和产异化发展形成的。整机生产商的附加经济价值不高,但是任然具备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整机生产商要想扩大生产规模,风险是较大,必须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盲目扩大容易导致成品浪费等严重后果。

2.3 产品分销商的特征

产品的分销企业可以利用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情况来掌握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因此这些企业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强,运作能力强,产业的附加价值高。

3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策略

3.1 观念的创新

整体来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由于起步时间晚,发展时间短,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目前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地位。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产业链上的各个部分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即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也都呈现出了一些共性。对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来说,发展首先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创新生产观念。所谓整体观念,要求企业的发展定位不单单立足企业本身,也不单单考虑当地的发展格局,要着眼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要从整体上部署企业的战略目标。

3.2 优势产业链的打造

打造优势产业链,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政府要加强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从宏观政策、产业发展规划等大的方面为企业领航。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本身依托于高新技术,发展呈现出“高端高效高新”行业特征。相关部门需要把握这一特征,对不适合在当地布局的企业及时做好转移服务,为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从优势产业看,聚焦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和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新型显示产业方向,均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子领域,但这些子领域的关键技术仍主要掌控在国际先进跨国企业手中。我们要发挥既有生产、人才、资金、政策等优势,组织重大攻关工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际先进跨国企业的技术垄断。

3.3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信息产业创新体系

3.3.1 技术引进讲究适用性

引进技术时,我们容易有误区,认为最新的一定是最好的,其实不然,引进最新的技术不一定是最适合企业发展的,反而会导致企业难以实现技术转化和吸收,因此我们要本着适用性的原则引进技术,只要有市场有效益就可以大胆引进,并通过各种方式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技术转化和吸收的过程,尽快具备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和再开发的能力。

3.3.2 鼓励企业自主开展技术创新

引进技术固然重要,但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决胜的法宝。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立完善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家和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提高电子信息类企业从产品销售额中提取技术创新费用的比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重点突破,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技术集成,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形成科研院所与企业间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泽彬.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外贸战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1(02).

[2]张希荣.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研究[J].中国市场,2011(06).

篇9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即PE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的渠道募集资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日后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出售所持有的股权并获利的实体或行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未上市的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正因为如此,在欧美发达国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现状及投资市场分析

(一)发展现状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深化并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促使全球股市大跌,全球经济下滑。受其影响,2009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呈下降趋势。今年新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数量和金额均较2008年同期有所减少。

2.私募股权投资传统行业比重加大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部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已倾向采取更加保守和谨慎的投资策略,多投向那些收益较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传统行业。从今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投资金额还是投资数量占比都较2008年同期有大幅增加,体现投资机构为应对当前复杂而严峻的市场变化而对投资策略做出相应改变。

3.私募股权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

2007年以来,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最明显的趋势之一就是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过桥资金和对已上市公司的投资案例数明显增多。同时,来自夹层资本和重振资本的投资更是从无到有,表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策略已开始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和趋势[1]。

4.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

私募股权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渐成熟。在政策基本面上,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适时推出创业板、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民间投资领域,落实和完善促进创投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当前,创业板市场大幕已经拉开,这更引发了本土私募基金的投资热情。

(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分析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出现下滑态势,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延续了去年走势,投资规模与投资金额均大幅下降。机构投资策略趋于保守,多选择具有较强防御能力的,抗周期性强的传统行业进行投资。目前的经济环境带给私募股权机构的是危机与机会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机构不得不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组合贬值以及高负债,需要通过停止投资新项目、加速出售现有资产等现金筹措手段来渡过难关。另一方面,由于资金链紧张,广大待投资企业估值下降至较低水平,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样筛选出不少优质企业,投资价值依然保持较高水平[2]。

根据ChinaVenture数据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12起案例分布在7个行业。其中,制造业依然为主要投资行业,投资案例数量5起;农林牧渔业次之,有2起投资案例。在投资金额方面,农林牧渔、制造业、金融业投资金额较高,均超过1亿美元。从以上数据来看,私募股权投资总量较2008年下滑明显,且投资于传统行业的比重加大。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战略研究

(一)根据行业发展确定投资项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私募股权的投资特点,其投资往往倾向于风险较低的项目,且偏好于后期投资。且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是影响下,行业进行不同调整,私募股权投资者要寻找有价值的项目,所以行业调研就变得具有十分意义。从不断的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的经济正在复苏。可见,这正是私募股权投资的绝佳机会。同时,考虑到由于我国经济政策对行业调整的影响,不同行业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产业调整。因此,在投资前对不同行业的分析研究及预测就显得必不可少。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可以基于行业现状及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参照国外经济发展历史,融入中国的现实国情来分析判断,对相关行业的预测其可能的发展未来,并对行业和国家政策主题进行从行业到企业的逐步分析从而确定有价值的投资对策,并通过业务伙伴来获得投资对象的相关资料对投资项目进行筛选。

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着不同的行业团队,借助于其专业的投资经验和知识,可以对投资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在宏观经济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目标行业的发展和相关特性进行研究,进而确定行业内部的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企业作为其投资对象,在此分析过程中应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以及产业的经济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来确定投资目标的有效价值。在投资产业选择上应注重长短期综合考虑,既考虑到当前的利益,又要重视该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力,以及抵抗经济波动的能力强弱,综合分析,谨慎投资。新晨

(二)上市公司私有化投资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持续低迷,这对全世界的金融市场无疑是一次信心的考验。我国的A股市场也受到一定的波及。由于我国经济刺激政策执行力度不断加强,经济刺激已经开始显现效果,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的股票市场已显现复苏迹象。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允许投资证券类资产。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公司无疑是该行业中的重要力量,其企业长期价值很高。随着我国经济困境的摆脱,在相关行业复苏时这些公司应当是行业复苏的“龙头”,显然这种投资的安全性较高,同时也会由于经济的复苏而收不菲。所以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说,上市公司私有化是一种很有利的投资战略[3]。

首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找到由于金融衰退而显示超值投资的上市公司,其投资的途径是要约收购或吸收合并方式收购上市公司,进行退市私有化。其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利用其掌握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管理方式,通过资源整合,战略调整,组织重组等手段帮助私有化的上市公司改善管理,提高企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最后,采用适合的方式,上市或出售以完成整个投资活动退出并获得投资收益。

私募股权投资本身是一个新兴事物,它的发展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作为私募股权的投资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理性,来共同促进其健康发展。尽管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还比较严峻,但是中国的经济较世界来说仍保持较高水平增长,基本消除股市泡沫,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逐步成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将参与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活动,促进PE的长期发展,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将更显活跃。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途径;国际物流;发展状况;思考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05201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社会专业化分工逐渐深化,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新兴服务产业,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张。面对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我国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产业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笔者对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状况概述,并提出相关的措施与思考。

1当前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国际物流需求层次逐渐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近三十年的持续稳定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上,我国对于外来货物的贸易活动逐渐成为当今世界贸易发展过程中最为瞩目的亮点。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的整体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尤其可以看到出口商品部分中,初级产品所占有的比例呈现出下降趋势,而整体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渐提升。我们说这样的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巨大变化,能够为我国国际物流行业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其次,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趋势成为全球经济的黑马,甚至与北美洲、欧洲并成为当今全球贸易的三驾马车。然而之所以与西方世界相抗衡,势必是由于物流服务改革发展产生的影响,自从2007年以来,与中国有着密切贸易往来的六个地区中,亚洲、欧洲与北美洲所交易量达到了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的百分之九十五左右。

第三,当前我国主要国际贸易港口快速发展。众所周知,从古至今港口与通商口岸就是我国贸易的重要节点,尤其在国际贸易物流迅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外贸通商口岸港口也得到了较好发展。当前被我国海关所管辖的对外口岸一共有349个,几乎快赶上了世界一流物流国家。

2当前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逐渐拓展了自身的外贸领域,并且对外贸易额度也在不断增长,并且会利用了自身优势来不断深化市场改革,一跃成为了世界三大贸易国家。然而我们同时要看到的是,相比于自身庞大的贸易业务,国际物流行业正处于劣势状态,甚至与西方部分国家的物流行业相比有着较大差距。所以,我们在自身国际物流发展过程中要敢于面对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式。

首先,外资物流企业迅速涌入国内市场。在近几年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诸多外资企业不断涌入我国市场,在自身的不断探索过程中提高了业绩与经营规模,这对国内部分物流企业在起步阶段起到了阻碍作用。尤其是对于国际物流行业中,诸多外资物流企业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来不断巩固在国内市场中的位置,并且延伸出了自己的领域,诸如UPS、DHL等国际强势外资物流企业。

其次,缺乏相关的健全法律法规。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物流领域也得到了迅速扩张,然而国内相关的配套法律体系却显得十分滞后,甚至严重影响到我国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3新时期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策略探讨

首先,完善相关物流法律体系,为国际物流发展保驾护航。笔者认为国家相关部门需要针对我国物流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针对相关法律不完善状况要尽快制定出物流法律规程。尽管我国国际物流行业正处在起步时期,但是可以汲取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针对我国实际国情来完善法律管理机制,营造健康的法律制度氛围。

其次,构建国有物流品牌,抗衡外资物流企业冲击。在近几年,我国物流行业被外资企业逐渐占领大部分份额,但是我们并不能强制赶走它们,唯一的途径就是要构建属于民族的物流品牌,让我国物流企业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而这就需要我们在不断完善自身管理制度同时,要转变传统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诸如运输功能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等,这样才能够不被外资企业所“欺负”,从物流大国转变为物流强国。

第三,要完善相关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新时期国际物流人才除了要具备先进的物流服务理念等相关专业知识体系,并且也要了解报关报检、保险、运输等多方面理论知识,只有这样的才能够顺应现代国际物流发展需求。我们要完善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在人才走入岗位之后,要完善继续教育制度,让物流人才在实践培训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4结语

随着现代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物流领域一定会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为了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我们就务必要全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出一批物流领域的精英,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进而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提供高效、优质、科学的服务,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征.现代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1,(08).

篇11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12

一、引言

“阿三”带有讽刺和嘲笑意味。但正是这样一个看似贫穷和落后的国家,继夺下世界银行、IMF 2016年全球经济成长王,印度再度以7.4%高经济成长预估值,拿下OECD最新出炉的2016全球经济展望表现最佳的经济体。

二、发展基础

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的大国,均有所谓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之称。(1)地理条件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是印度的3倍,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中印两国在区位上各有优势,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比印度更具多样性。(2)自然禀赋 中印自然禀赋相当,各具优势。中印两国水资源与森林资源均较为稀缺,2013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5左右;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9%和23.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中国能源、矿产资源、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等优势较为明显,印度则具有更为丰富的耕地资源。(3)人口 中印两国人口众多。中国汉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0%以上,汉语被其他少数民族广泛转用或兼用,民族融合程度高于印度。从人口素质看,2013年中国15岁以上识字率达到95.4%,而印度仅为69.3%。从宗教看,中国是典型的世俗国家,印度宗教氛围浓厚。

三、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水平 中印经济总量高、人均水平比较低。

1960-1978年间,中国GDP总量略低于印度。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腾飞,GDP开始超越印度。2006―2014年间,印度与中国的GDP总量逐年增加,但中国增长速度更快。2015年中国GDP总量为11.38万亿美元,人均GDP为8016美元,印度GDP总量为2.18万亿美元,排世界第七,人均GDP仅1700美元。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农业发展水平 中国农业产量大,但仍需进口,而印度则相反。2013年,印度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70000千公顷,而中国为122524千公顷。2013年中国粮食作物总产量达6.02亿吨,而印度粮食作物总产量为2.65亿吨。(3)工业发展水平 中国工业规模居世界首位,遥遥领先印度。2014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达44176亿美元,居于世界首位,同期印度仅为5738.5亿美元。2014年中国粗钢产量为82270万吨,印度仅为8650万吨;同年中国生产汽车2372.3万辆,印度仅生产384万辆。航天工业方面,2014年中国航天轨道发射次数为16次,印度仅为5次。(4)财政实力 2014年中国财政、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为22%和18%,低于同期印度的27%和20%的水平。2014年中国财政赤字率为2.1%,印度财政赤字率达4.0%。债务率上,2014年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债务约占GDP的39.2%,同期印度达45.8%。(5)教育与医疗 印度的基础教育水平与中国差距较大。中国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入学率均略高于印度。2013年中国15岁以上识字率达到95.4%,而印度仅为69.3%。中国基础医疗水平远高于印度,2013年中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57%,印度仅为3.97%。(6)劳动力 印度人口结构年轻,可享受人口红利,中国人口步入老龄化。2014年,中国和印度的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是17.2%和29.2%,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分别是73.6%和65.3%,65岁以上(含)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是9.2%和5.5%。印度劳动参与率较低,2013年中国的劳动力参与率为71.3%,显著高于印度同期的54.2%。(7)贸易 中国贸易总量比印度多,但服务贸易额的比例则比较低。商品贸易(GDP的百分比)方面,2006-2014年我国商品贸易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印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在2014年比例仍然低于我国。其中印度服务贸易额近年来占比14%,而我国仅6%左右。

四、结束语

中印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将继续是一个领先者,印度则是追随者。对中国而言,不能再沿用唯GDP的发展模式,必须由注重“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必须注重对创新的投入、对环境的保护,包括更改人口政策,否则不仅会被追随者超越,甚至可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总体而言,印度经济具有不容忽视的增长潜力,是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只是挑战也不少。

篇12

前言: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全球化的电子商务也进入到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时期。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需要积极参与和把握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经济如何发展适合自己的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如何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议题,非常值得讨论。电子商务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生产管理、生活、政府、法律制度等等都带来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的探讨内容如下:

一.电子商务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从各方面来看发展都十分迅速。电子商务的强劲发展势头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但是,由于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起步晚,信息化程度比较低。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网络运行速度慢,并且网络运营资费高出国际平均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通过电子商务,可以在网上获得丰富的相关资讯,在网上交易商品、网上定票、旅游、教育等等。电子商务带来的利润以及积累的财务,可能是很多传统行业几十年也无法完成的财富。所以,这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愈来愈意识到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和其本身的巨大潜力。如何科学合理的开发和运用电子商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关键。

(二)我国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政策

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看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不正当竞争,非法经营等等。所以,制定相关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可以更好的维护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由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主持的,有关与我国电子商务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其制度标准方案,已经基本完成。我国政府也在加紧探讨,以便于早日制定并出台,中国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

(三)电子商务对各行业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服务行业和零售产业对其的应用是最快的。比如在网络上可以买到全球范围内的商品,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订票,及时掌握出行旅游的相关资讯。

传统制造业也逐渐开始意识到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新渠道和新市场。所以,也在积极实施和落实电子商务计划。

金融服务业使用的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最广泛的行业。如:证券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等等。

目前来说,农业是利用电子商务信息化水平最低的行业、这些都是由于从事农业的人员自身水平有限,外加政府先关的政策没有惠及到农业领域中。但是也正是由于农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范围不叫小,也恰恰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现在可看到很多绿色农业产品在网络上的推广,并且达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所以,农业领域的电子商务运用和发展,将会极大的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的步伐。

二.电商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走向

(一)深化发展和个性化趋势

随着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那么也会逐渐的支持其他行业的发展,渐渐走向深化方向,使得行业的整体经营环境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个性化解放。人们在网络上可以参与各种评判和讨论。并且消费习惯也越来越个性化。那么,这就导致商家对于商品的发展也会根据消费者的个人偏好,去设计和制造。

(二)国际化大融合趋势加强

我国的电子商务企业,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正在向着国家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吸引国际资金,并且将自己的企业放到国际市场中去竞争。

那么,电子商务走向新的融合。同类网站、业务内容形同的企业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会在国际市场的环境下优胜劣汰。而目前处于领先地位的电子商务企业,在新一轮的国际电子商务的扩张和竞争中,必然会接受新的挑战。所以,寻求新的战略联盟是当下企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苏宁易购与淘宝的战略联盟、京东和其他家电企业的联合,也都再次证明了大融合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势在必行的。

结语:电子商务是现代化商业的发展的基础。在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背景下,中国要想获得经济的发展,就需要积极抓住发展机遇,努力创造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开拓我国的电子商务平台。本文主要是针对电商影响下的中国经济进行了相关的讨论,以期中国经济走的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065-02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球服务贸易飞速发展,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逐步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也深深影响了全球贸易格局,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开始超过货物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20世纪70年代开始,服务外包以其有效降低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特性成为越来越多企业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商业措施。自此,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贸易方式在世界贸易中悄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今国际服务外包业中,美国、欧洲、日本是主要的发包国,承接国的国际竞争性非常激烈。一些国家如印度已在承接发达国家企业服务外包中,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而此次全球贸易格局的大转变所带来的机遇之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中国能够很好的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把握此次机遇,这将对中国经济的再次腾飞带来无限的动力。

2 文献综述

2.1 服务外包的含义及实质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共性、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国际服务外包是母国企业将原来在企业内部从事的服务活动转移给外部东道国的企业去执行的过程。服务外包实际是跨国企业的一种新型经营管理策略,是其从“多元化”向“归核化”战略调整的新兴产物。

2.2 服务外包的理论解释

(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即使所有商品劳动生产率都比另一国高也可进行国际贸易,可出口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商品而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商品,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效果。那么,发包国企业虽然在各服务业务上的效率都比承接国高,但由于劳动成本及业务主次等方面的原因,企业应将这些非核心的业务剥离给承接国企业来执行,才能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2)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是指完成一笔交易所付出的所有成本之和。交易成本可分为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当外部成本过高时,应由企业代替市场;反之相反。由于发包国企业和承接国企业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其外部成本非常稳定。由于大型跨国企业的业务量大,其完成非核心服务业务的内部成本将较高。此时,应由市场代替企业,即实行服务外包。

3 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3.1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体,中国服务贸易增速已是世界服务贸易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但纵观世界贸易格局服务贸易仍是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由于服务贸易起步晚,且主要依赖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极不健全等原因,中国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从1995年开始,中国服务贸易出现逆差,逆差状态一直持续至今,并在2002年开始逆差规模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中国服务业由于内部的不发达,加之发达国家及某些新兴工业体的外部竞争,其发展环境极其恶劣。

3.2 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国际服务外包是一种现代新兴服务业,其对承接方的要求有很高标准。中国服务外包的现行水平较之仍有很大差距。

(1)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特点。

中国服务外包有四个方面的主要发展特点。第一,发展速度快,但规模从世界角度看仍很小。第二,缺乏专业人才,尤其是在英语方面。第三,服务外包业务层次低,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甚少涉及知识密集型领域。第四,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中国较为发达的大型城市。

(2)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

4 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中国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中国服务外

包的发展有显著地优势,但也有一些亟待完善的不足。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之路虽艰难曲折,但若能够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相信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下面从以下两个角度,针对中国服务外包的不足给出对策建议。

4.1 企业角度

(1)整合自身优势力量,集中发展优势环节。中国企业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上的力量弱小、分散,那么想要占据一定地位,首先应该整合自身优势力量,找准自身竞争地位,抛弃以前多而不精的业务结构,集中发展优势环节。这样久而久之,中国企业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上的独特地位会慢慢显现出来。

(2)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国服务外包的专业人才非常欠缺,企业有一定的责任。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未对自身业务需求有明确定位,导致人才的知识水平与业务所需知识不兼容。在招聘到人才后,企业未对其进行后续培养以跟上该领域快速变迁的步伐,使得人才的知识水平滞后、脱节。这些都是企业应该反思并努力改善的问题。企业应制定并实施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刻保持专业水平的先进性,才能高效高质的完成业务。

(3)为员工积极营造学习发包国语言、文化的环境。中国与发包国的语言、文化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中国服务外包无法飞速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企业应高度重视文化、语言问题,这样才能在慢慢的量变中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4.2 政府角度

(1)加大服务外包扶持力度。由于中国服务外包本身的先天性不足,导致其在世界服务外包竞争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为了防止这种弱势地位带来的恶性循环,政府应该积极加大服务外包业扶持力度,提供更好的政策来支持其渐渐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

(2)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由于中国的知识产权保障措施的不健全,许多发包国企业都担心一旦将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给中国,将对其知识产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因而他们宁愿与选择服务外包业务环境更差的替代国进行合作。因而,发展高层次的服务外包,中国政府应首先解决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3)发展健全的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国一直未有与服务外包业切合度很高的高校来为服务外包业输送人才。中国劳动力知识水平与其他承接国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语言方面。因而,政府应该发展健全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为服务外包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更高质的储备军。

(4)积极采取措施,稳定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金融危机等不利经济环境因素对服务外包业的不良影响。这些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中国政府如果能带领中国经济走出重重困境,中国经济将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一旦陷入困境,这将困扰整个国民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极大的发展陷阱。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