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计数法的性质

科学计数法的性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学计数法的性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科学计数法的性质

篇1

如在讲等比数列这节新课前,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一张厚0.1毫米的报纸经过多少次对折,其厚度可超过地球直径(6370公里)。

答案竟然只有36次!

二、善于设疑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等比数列求和时,可引入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印度王国的国王和他的宰相下棋,玩得很尽兴。于是国王决定给宰相赏赐,并要宰相尽管提。于是宰相就说了以下的赏赐要求:第一个棋格赏1粒谷,第二个棋格赏2粒,第三个棋格赏4粒,以后每格谷粒数是前一格的两倍,一直把64个棋格装满。国王不假思索的答应了。可到后来去计算取粮时,粮食的数量使国王目瞪口呆!这个数量竟然是全世界粮食年产量的两千多倍!

三、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对任何知识的学习,前提是感到有用,才会有学的兴趣。教师若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确信生产生活离不开数学,便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数学教学内容是课本规定了的,但是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例如教学中注意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易被学生注意。如讲充要条件时,引入例子,张三是人,张三不一定是老师;张三是老师,则张三一定是人。所以,“张三是老师”是“张三是人”的充分条件,“张三是人”是“张三是老师”的必要条件。学生就能明白且印象深刻。

篇2

“要使学生喜欢数学,首先就要让学生喜欢你”这句话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因此,我们一定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只有孩子们先接受了我们,才会接受我们的教育!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数学信仰和高雅的数学气质去感染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的数学数理思想,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简洁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广博的知识、精湛的解释、严谨的推理、直观的图示、优美的板书、历史的出处与沿革,这一切都体现了高雅的数学气质,这必然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数学。

二、重视探究,引导学生求异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独特见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高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允许学生“插嘴”。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哪怕某些发问是可笑的、甚至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引导、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比如,在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我出示了下面一组练习,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1)5+5+5+5(2)3+3+3+2(3)2+2+2(4)6+6+6+9。(1)、(3)题学生很顺利地改写了,而对(2)、(4)题则表示否定。但通过仔细观察,有学生说:(2)还可以改写成3×3+2、3×4-1,(4)还可以写成6×3+9、6×4+3,虽然改写的是乘加、乘减算式,但却说明学生善于提出意见,体现了创新意识,像这样的情况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你真会动脑筋!”、“你真聪明!”,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三、创设情境,以好奇激发兴趣

爱玩好动、爱听故事、爱做游戏、爱看动画是儿童的天性,这一认知特点,作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地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造数学情境“串联”数学知识,创设优美的动画“表演”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做到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当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8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3厘米面积也是18平方厘米时,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与底和高有关系呢?如果有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猜一猜。这样,教师成功的创设了学生大胆猜想、并急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

篇3

电子技术作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主要课程,也是中职学校培养电子电气类人才的重点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重要的拓展课程。电子技术本身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也逐渐成为学生就业的主要优势,因此在这门课程中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

一、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1.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该课程概念抽象、公式较多,与电工电子的实际工作结合紧密。电子技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随处可见的电子产品,从小型电子元器件到大型机电设备,都属于电工电子的范畴。在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实践课程占了较大的比重,随着新课程改革,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学生自身也必须深刻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2.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电子技术教材中的公式较多,内容较复杂,教材内容前后紧密相连,各章节具有很强的结构性和层次性,各公式的推导虽然简单明了,但依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需要学生自己钻研体会。

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后,现代中职学校的教师已深刻认识到课程教学中课程效率的重要性,并逐渐将课程的实效性纳入课程研究的重点内容。为了提高课堂的实效性,现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不可好高骛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职高机电专业中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各项素质,适当对课程进行优化,做到学生的能力与课程内容相结合。

例如,在讲授“二极管的课程”时,教师只对二极管的结构和作用进行了讲解,没有对其进行高效的拓展,导致学生在学习后续内容时力不从心。二极管的教学内容是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虽看似简单,实则是庞大的知识网络。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必须以点成面,具体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二极管的主要结构是PN结,PN结的称呼来源于PN结中的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PN结的制作工艺一般是将两种半导体制作在同一块半导体基片上,在熟悉了PN结的组成后,重要的是弄清PN结中自由电子和空穴的移动特点,这对以后的课程有极大的帮助。学生一般只是将二极管归属于发光二极管的范畴,其实不然,发光二极管只是二极管的一种,二极管还有很多种,比如光电二极管、电磁二极管等。对二极管的基本知识了解后,必须重点讲解二极管的击穿原理,当反向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时,导致二极管报废,一般情况下,二极管的反向电阻较大,在电流较大时,必定会击穿,且这种击穿不能恢复。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的课程,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后,必须通过实践课程将知识进一步强化巩固。

据笔者了解,中职学校的电子实践课程,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一般将实践课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记录、实验结果讨论等内容直接以书面的方式告知学生,在课堂上学生直接将电子器件进行简单的连接后,进行数据测量,然后通过数据的对比得出实验结果。教师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即学生潜能的开发,实践课应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要方式,以实验结果的验证和分析为主要目的,在实践课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自行制订实验方案,自己完成对所需实验数据的采集。

(2)重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对图像的绘制、对波形的观测等都必须严格地按照实验要求进行,例如示波器的使用过程中,先从示波器调试开始,对电子电路中的震荡原件进行波形观测,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3)重视实验结果和实验误差的讨论,对实验结果中出现的误差及时分析讨论,分析误差的原因。例如在由晶闸管组成的整流滤波电路的观测实验中,分析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实验波形中的干扰因素,可能的原因有电缆及其他元器件老化损坏、外界环境温度影响、实验操作不当等。

随着大众化教育在国内的推行,中职学校成为国家技术领域发展的强大后盾,在中职教育中,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就电子技术来说,其在未来的市场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力求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技术人才。

篇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90-01

1 行为导向教学法简述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从德国引进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取得较大收获,教学成果显著。

首先,行为导向教学法定义。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指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其目的是针对许多职业不断提高的复杂度和抽象性,学生可以通过激活和独立掌握专业和跨专业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其实质就是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学的一种结构范式。

其次,行为导向法的特点。行为导向法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它的基本特点在于学生互相配合工作和讨论问题,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结合书面资料或教师提供的虚拟的或实际的信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来参与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这样做的学习效益是最高的。

最后,行为导向法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安排学习行为,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角色表演法: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角色的扮演和比较分析来学习,以培养其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2)团队竞争法:让学生事先对教学知识点做好准备,课堂上教师针对知识点让各组进行操作演示,小组之间针对演示过程进行讨论。此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3)案例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个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并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进行学习,达到为实践行为做准备的目的。

在行为导向教学中,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行为导向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社会就业需要。

2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就是教师以任务引路,学生边学边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在每一堂课结课时提出下一堂课要解决的教学任务,并设置几道相关的疑问,使学生带着任务和疑问去预习教材内容,上网查资料等形式以完成相关内容。

在《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课程的教学中,本人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景,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如在《大美青海》这堂课上,以下是该项目的任务书:

课题:《大美青海》

(1)目的:①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与人协作交流、合作能力;②培养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通过训练,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制作课件所需的各知识点。

(2)内容:让学生学会制作课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3)组织形式:分组是十分重要的。每个小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载体没有分好,学习活动肯定不能有效的实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全班47名学生分为9个小组,选拔9名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长带领4~6名学生。学习小组是在遵循“学生自由组合、按特定要求分组、团队积极协作、座位尽量不动、学困生帮扶”的原则下进行分组的。学习小组实行“小组长为各组员服务、教师为全班服务”的服务型教学自助团队。

(4)时间:10课时。

(5)步骤及要求:①查阅资料、收集素材(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与教师远程协助,利用图书馆、上网查阅制作课件一般包括的要素及制作方法。②预备知识学习(2课时)。各小组自学、讨论。③制作阶段(6课时)。各组制作“大美青海”。④成果汇报评价(2课时)。各组在班级内汇报、展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提问、讨论、评价。教师综合各组的成果,指导学生归纳。⑤学生成果评价:第一,评价标准。教学性方面:要求目标明确,注重能力培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权重20%;一是科学性:内容准确严谨,操作演示规范,选材典型,信息适量,结构合理,权重20%;二是技术性方面:要求操作简便,运行流畅,导航清晰,媒体选择合理、可控,界面友好,技术创新,权重30%;三是艺术性方面:要求色彩真实清晰,音质清晰稳定,字幕规范,内容背景协调20%;四是整体效果方面:要求布局合理、美观,视觉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权重10%。第二,评分方法:各小组派组员上台进行展示,并对本小组成员的创意、设计思想、制作技术进行扼要介绍,本组其他组员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打分。本组组长亮出自评分,他组考评员按照评分标准打出互评分,记录员填表登记分数并张贴评分表。通过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说服能力,学生对设计中的考虑元素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达成共识。

3 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不适应。①准备工作量加大。教师必须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当具备相当的操作技能和足够的组织能力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②实践太少。首先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由学校门到学校门,缺少企业工作的经验,其次,管理体制及实训条件的限制,一名专业教师真正做到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是相当困难的,因而加强教师注重自身学习和师资培训显得至关重要。

(2)教学理念转变过程长。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但它的实施过程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热情的激发者、探索创新的引导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过程实施的指导者,这个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3)教材的不适应。现在的教材,一般重视知识体系的健全和知识点的逻辑性,而轻视实践性。它主要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因而它只适合于知识传授的教学,而不适合行为导向的教学。

(4)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的问题。行为导向教学法需要更多的实践,如果学校在实训投入上不足,那么,学生的培训质量也会下降,因而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

总之,行为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带着成果和疑问走进课堂,让学生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学会资源共享及相互借鉴,学会分工合作,分享团队胜利的喜悦。学会面对困难,自己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教师真正发挥“领路人”的作用。像《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这类应用性学科的教学,如能恰如其分地使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125-2

应该说,既然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职业院校学生应该是对美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由于这是就业和父母选择的结果,这一部分学生是文理兼收的,其基础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是很不相同的,一般来说进入技术学院后才开始学习美术课,还是有一定兴趣的,但是随着基础训练的枯燥和学习深入,很的学生渐渐对美术课失去兴趣,对今后的专业课学习非常不利。因此,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如何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至关重要。本文对此进行专门论述。

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美术兴趣。如有的喜欢国画、有的喜欢剪纸、有的喜欢图案、有的喜欢素描等 ,这样就要进行集中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发挥其特长,以将其兴趣爱好。

在基础教学中还要用辨证的观点去分析优差生。优秀的并非完美无缺,教师应指出美中不足之处 ,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其更上一层楼;对于较差的学生,不能视为一无是处,教师要找出作品中较成功之处给予肯定,给学生以信心,贯彻 “赏识教育”。如:我对学生的每一幅作业都给以认真地指点,并辅导形成一幅作品后要将其装裱完整。培养学生爱护自己作品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某些想法要给予肯定,因为青少年的想法是很具有创造力的。不能用我们的想法和理解去要求他们,如果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对美好 灵的再现。要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并把它表现出来 ,要抓住头脑中的每一个灵感思把它们创作成作品。我经常将好的作品张贴展示,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并倍加珍惜 自己的劳动成果,美术兴趣得以保持。

二、美来源于生活,保持学生的美术兴趣

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美术兴趣活动要更快提高学生感受生活及对自然美的理解与表现能力,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同时全神贯注地去思考,并且学会有所取舍地去描绘对象 ,这就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进行速写训练,提高造型能力。教师要耐心启发和辅导,学生带着真情实感,沿着所观察、所发现的事物的轮廓、 起伏 、转折自然地无拘无束地描画下来。最初的训练,教师可以集中辅导学生如何对生活原材料 进行加工处理 。通过 取舍 ,把自然美变为艺术美 ,让学生随身携带速写本 ,把随时形成的艺术想法通过速写表达出来,并形成习惯 ;学生也可以自发找一些同伴一起参与,容易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面对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学生劲头十足 ,也必将产生较好的学习结果 。

三、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讲解来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

教师在上课时介绍一些不同种类、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来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例如印象派绘画是哪个时期形成的,什么叫野兽派绘画等等。画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 ,由那些线条、色彩、形体、块面、空间透视、肌理等因素构成经典,以特定的艺术规则进行各具个性的完美组合,传递出一定精神信息,以激发起学生 的审美兴趣。让学生掌握一些欣赏作品的方法和角度 ,学生在课外培养观察的习惯 ,每每看到一些美术作品、优秀的工艺品等,就会产生一些感想。教 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课下讨论同类作品的优点 ,再集中辅导教学时分析学生讨论的结果 ,也可以选择一些典型形象在课堂欣赏课中作为补充。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三、和专业教学相结合,强调功利性

职院学习的功利性是很强的,职业学院的学习主要是今后求职和职业的需要,所以在美术课的内容和技艺选择上也应该是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强调实用性、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和专业课的学习有益。因此,除了一些通用性的基础训练外,大量的练习内容、形式我们都可以和具体专业紧紧相扣,如学前教育学生主要是学习书法、绘画等纯绘画的练习,同时进行美术欣赏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设计专业则主要是培养其造型能力,以意象绘画为主,强调创意能力。

四、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正面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不同基础的职院生来说,多元、正面鼓励的评价是科学合理,允许学生学业有先后,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基础、不同先天素质 、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对学生的点点滴滴的给予进行鼓励,保护其可贵的学习积极性,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 ,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允许学生学业有不同的进程,对后进生进行专门的辅导。

五、小结

艺术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有效的美术兴趣活动能增强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磨练学生的意志,促进身心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主要针对张家口市特别是宣化区小学数学学习现状进行研究,以期帮助小学学生建立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并对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出指导意见。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寻求人类对外部物质世界与内部精神世界的理解模式,是关于模式与秩序的科学。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提出数学学习的三原则,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猜测"和"发现"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进一步指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 如何完成再创造的过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与实践的。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出"学习并非是一个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过程。学生作为认知行为的主体,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发现数学问题的前提,建立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完成再创造过程的有力保障。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及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小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对其以后的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其终身学习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是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好数学的必要因素,因此,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张家口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环境及教育现状还需要探索和改进,本课题的研讨对改进本市特别是宣化区小学数学学习现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成果将率先在课题研究合作单位(小学)地得以应用。另外,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是一所着力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等专科学校,本课题研究必将对该校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使教学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学生数学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理论也成争鸣之势。但是鉴于地域性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其具体针对性尚有欠缺之处。找到一套适合我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自行探索。

2 研究背景、研究基础及理论依据

本课题旨在反思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上,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小学学生数学学法及兴趣培养指导教学加以重新建构,从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小学教师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开展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和解决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问题,修正教学过程中的有关理论和做法,论证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效果,积累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成功经验。

我们有两所"共建"小学,分别是张家口宣化区大北街小学(国办)和张家口宣化双语学校(股份制),可以作为实验和研究基地。后又着手联系一所乡镇小学--康保处长地民族学校作为第三所实验基地。

本课题以"建构主义理论"和"行动研究理论"为指导,分两个实验阶段来研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且成果颇丰。目前除大量实验原始资料积累外,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科研论文27篇,课堂实录、教学片段、课堂设计、教学随笔等16篇。

本课题研究成果将报请张家口市教育局研讨,以期对我市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做出指导性意见。

3 研究方法及步骤

3.1 指导思想、依据和研究原则

本课题的目标是在数学学习观和建构主义原则指导下,采用教育行为研究法,探索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规律及可行的数学学习科学方法。同时揭示学生兴趣对数学学习方法形成激发作用。

3.2 研究重点和预期目标

我们主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关注学生个体的思维习惯、优势、劣势、以往的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情趣爱好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最终针对学生层次及个体的差异,探索有个性的有效学习方法。我们尝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协作关系,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通过教师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质疑问题,创设应用机会,让学生品尝成功之喜悦,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教师都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学生的数学学习观,以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主要研究方法

(1) 问卷法

研究初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展开问卷调查,内容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并在后期进行了问卷统计与分析。

(2) 分组法

对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了解后,用科学的眼光对学生进行分组,收集反馈

信息,定期指导。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对比法

为了全面掌握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激发和建立情况,我们每月举行一次教学调查,与对比班进行对比。通过分段分期对比,及时发现差距、找出原因、寻求对策。

(4) 激励法

科学地设置诱因,最大限度的消除负面影响,激励学生向正面发展。一方

面及时与学生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调动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及时肯定学习方法的正确性、巩固学习兴趣。

(5) 教育经验总结法

对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加以分析判断,通过验证进行提炼和概括,上升

为理论。成为教育理论或教育模式后,在实践中近一步检验和探索。

3.4 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实施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 2006 年 7 月-2009 年 12 月

(1) 准备阶段: 2006 年 7 月-2007年 1 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相应资料,开展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经验交

流和讨论,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对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理论进

行重新建构,并着手调查研究。

成果:对共建小学数学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完成《小学数学学习

方法指导探索》及《小学数学兴趣培养探索》论文。

(2) 实验阶段: 2007 年 3 月-2009 年 1 月

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2007 年 3 月-2008 年 1 月

通过经验交流对共建学校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进行教学实践,选定实

验班和对照班,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作外部参照。实验班的教学主要以数学学法

指导和兴趣培养教学为主(对不适合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内容采用

与对照班相同的常规教学法),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讨,

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理论。

期末根据测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总结调整实施

的方法与效果,对第一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初步结论。

第二阶段: 2008 年 3 月-2009 年1月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手段,

实验教师在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并做好

研究过程的记录。期终对第二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最终结论。

成果:参与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效果各自撰写实验效果报告、撰写经验总

结及论文并公开发表。

(3) 结题阶段: 2009 年 3月-2009 年 12 月

征集并整理各种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时邀请教育领导部门及兄弟学校有

关教研人员进行评测、推广和借鉴。

预期成果:形成《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兴趣培养研究报告》并

结题;参与实验者各自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3.5 研究调查及实验

(1) 在课题开展前期,对实验班学生展开数学学习兴趣及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并汇总资料展开分析。统计数据、研讨对策、提出实施方案。

(2) 指导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参加专家培训和课题研讨。提高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水平,增强教师的科研素养。

(3) 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及实验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理论研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探讨对策。

(4) 后期问卷统计及分析,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尤其是课题未涉及的相关问题,共同研讨。

4 研究所产生的效果和研究成果

4.1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

在实验前期的调查中,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正比,民主型的教师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喜欢。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教法单一、枯燥,学生学而无味,影响学习兴趣;教师放任自流的"自学式"教学,使60.1%的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2 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走向多元化、科学化

实验前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无非是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下复习。主要靠记忆和强化解题训练。学生思维不开阔,解题方法流于机械,学习效果欠佳。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记忆能力、运算能力、交流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关注学生的认知要素、情感要素和技能要素。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关注学生个体的思维习惯、优势、劣势、以往的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情趣爱好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最终针对学生层次及个体的差异,探索有个性的有效学习方法。学生在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取得可喜的进展。

4.3 学生数学成绩明显提升

随着课题研讨的深入开展,我们逐渐发现学生掌握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个性学习方法,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题后期学生毕业考试中,双语学校数学总评成绩名列全区第一名,大北街小学名列全区第三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4 征集课题组及实验教师论文成果

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科研论文27篇,课堂实录、教学片段、课堂设计、教学随笔等16篇,先后有7篇论文在国家级或省市级学术刊物上发表。部分实验教师在市区级教育评选中获得各类荣誉,被评为市区级骨干教师。

5 问题讨论

篇7

1 生成性课程资源含义

目前对生成性课程资源还没有比较一致的认知和统一的概念。有学者认为,生成性课程资源是一个教学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学习客观知识还要为师生共建知识和人生的生活创造过程[1]。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以及经验、态度等等融入到教学中发生碰撞才会生成课程资源。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价值。也有学生认为,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生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课堂环境等实现交流互动,这些资源就来源于推动教学发展的各个因素。

以上关于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概念尽管略有不同,但是这些概念还是存有共同点,即生成性课程资源的目的就是实现课堂教学,满足课堂需要生成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形成是教师和学生以及课堂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课堂上的各种因素无论是否具有生命力都能够相互作用;与其他课程资源不同的是,生成性课程资源是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应该在各种因素交融中进行理解。

从上述几点来看,作者把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概念定义为:在课堂教学中,课堂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产生的新问题,它是为课程服务的,是通过偶发的事件以及氛围等表现出来的。笔者认为,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课程实际教学中产生的,由于各种课程不一样,其产生的过程和方式也略有不同。因此,对于生成性课程资源的理解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2 生成性课程资源特点

动态性 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具有动态性。在实际活动中,实现课程需要是在动态的课程环境下,由教师和学生或者学生及学生之间互相作用生成的。生成性课程资源不是预设的,它是在课程上即时生成的。它的存在并不是课程上本身就有的,而是各种因素整合下被创造出来的。所以说,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动态的。

依附性 生成性课程资源是构成要素具有多样性,其中生命主体是核心。因为生命主体是生成性课程资源的依附主体,可以说没有生命主体就无所谓生成性课程资源,生命主体为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形成创造了可能。对于生命主体来说,不仅具有主观能动性,还具有非常强的创造性。生成性资源的形成是在生命主体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们形成的观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对这个生产过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值得强调的是生命主体性的参与,赋予了生成性课程资源存在的意义。而且生命的主体资源意识,是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源泉。课程活动中的一些创造性的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都是产生生成性课程资源的途径。

内隐性 一般来说,普通资源的价值通过固有的功能与方式彰显出来,而且基本上都是显性的。所以,人们对于普通资源的价值比较容易识别,但是生成性资源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及内隐性[2]。这种价值的体现要通过生命个体体现出现出来,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价值的体现程度及效果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生命个体的生活经历及人生阅历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具体事情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他们只是通过对事物的感悟及体验,来做出对事物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没有理解就不可能认识到生成性课程资源的价值。同时,这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生命主体的经验积累、对实践过程及经历的反思以及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共鸣[3]。另外,生命个体对于实践的积淀严重影响着个体对生成性课程资源价值的理解程度。

由此可以看出,生成性课程资源是依附在生命主体之中,而且这种依附是具有多样性的,不仅复杂多变、不可预测[4],同时,生成性资源的价值也要通过生命主体来捕捉,只有成功地捕捉到生成性课程资源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

3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生成性课堂资源课堂的形成需要考虑学生特点,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和情景来实现。开发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课程资源策略,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几点。

课前弹性预设 课前进行弹性预设是开发生成性资源的前提,课前弹性预设要做好以下几点。

1)全面分析学生。由于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而且学生是不断的发展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爱好也存在差异,学习水平也不同。因此,教师在预设课前弹性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分析学生,一是要对学生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如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知识技能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等;二是对学生潜在的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采取什么态度和策略。教师对学生潜在性的思考是为了实现教学的预设目标,而不是只关注结果,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能充分考虑学生为学生创设条件。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差异,全面地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通过学生发现生成性资源。

例如,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系统组成一课中,教师对学生说:我们今天学习电脑的身体构造。学生:电脑的身体?由这样的问题预设来引发学生的好奇,从学生的问题碰撞中引出课题就是对课前预设的一种方式。

2)灵活制定教学目标。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明确规范的教学目标能够指导教师的教学。教学目标制定还要具有灵活性。

3)调整预设促进课程资源生成。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制作PPT时,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两个素材,让学生先自主进行操作,但是问题是,学生根据素材制作PPT时,学生对一些图片插入功能并不了解。这个例子中,教师的预设目标和实际情况是不一致的。因此,教师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共同制定弹性目标。

创设课堂情境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开发生成性课程资源就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成环境能够让学生充分发展思维能力。教师设置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新的问题。例如,学习Excel表格中数据图表化问题,教师把自己的时间作息表作为引导,把一天的作息时间作为话题,然后引出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教师通过菜单栏中的帮助命令来解决这个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

课后加强和学生合作与交流 教师教授新的一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得出新的问题。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会发生碰撞从而产生资源。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后对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进行思考。

4 结论

生成性课堂资源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开发生成性课程资源不仅丰富了课程资源内容,还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促进了师生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玉珠,戴心来,宫云凤.探析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构建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16-18.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053-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服务能力逐步提升。高质量服务要求高标准的民航人才,我院在充分考虑民航业现状、民航各岗位人才要求的基础上,工学结合设置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机场地面服务中的值机员岗位,设置了《值机与行李运输》课程,本课程实操性很强,主要培养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所以,本课程适用于“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 行动导向教学法简介

行为导向教学法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行动导向教学注重“解决问题”的训练。此法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方法包括:四阶段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项目引导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思维导图法等。

二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值机与行李运输》课程中的应用

《值机与行李运输》课程主要分为值机、行李、离港系统操作三大部分,目前本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结合度不够,实操部分目标不明确,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如果采用行动导向教学,课程的应用性更强,所以,课程参考民航行业标准和值机岗位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制订教学计划,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如下:

第一部分:值机部分(CHECK-IN)

模块1:工作任务(教学内容):认识值机、值机岗位知识要求、值机岗位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图片、视频展示法;(2)文本引导法;(3)头脑风暴法。

教学过程:采用小组讨论:(1)民航旅客运输全过程包括的内容;(2)值机岗位涉及的民航知识。

参考教材(资料):《值机与行李运输实务》、《航空公司:国内值机程序》。

模块2:国内国际值机工作流程。

模块2.1:工作任务(教学内容):上岗前准备工作。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

教学过程:业务用品和使用方法。

参考教材(资料):登机牌、行李牌样式及其他业务用品。

模块2.2: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办理乘机手续。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情景模拟、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识别身份证、护照、离港系统前端。

参考教材(资料):二代身份证、临时身份证、护照。

模块2.3:工作任务(教学内容):结载。

教学方法:文本引导法、张贴版教学法。

教学过程:小组讨论:值机与配载及行李服务部门的关系。

参考教材(资料):《航空公司手册:国内、国际值机程序》;《航空公司手册:商务室操作规范》。

模块2.4: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候补、晚到旅客接收。

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候补及晚到旅客的接收顺序。

参考教材(资料):《航空公司手册:国内、国际值机程序》、《航空公司手册:商务室操作规则》。

模块2.5:工作任务(教学内容):送机工作、航班起飞后的工作。

教学方法:文本引导法、案例教学。

参考教材(资料):《航空公司手册:商务室操作规范》。

模块3: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值机工作流程演练。

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过程:角色扮演,模拟值机工作过程。

参考教材(资料):《航空公司手册:国内值机程序》。

第二部分:行李运输部分

模块1:工作任务(教学内容):行李运输基本知识、特殊行李运输、行李不正常运输。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图片展示、视频展示法、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1)视频观察,进行行李的分类、通过案例,掌握行李运费的计算;(2)掌握特殊行李的分类和运输规则;(3)了解行李的赔偿标准。

参考教材(资料):《值机与行李运输实务》、《国内行李运输规则》、行李运输规则。

模块2:工作任务(教学内容):行李的识别和收运。

教学方法:项目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过程:情景模拟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行李的收运及不正常运输的处理。

参考教材(资料):《航空公司手册:国内值机程序》、航空公司行李运输规则。

第三部分:离港系统实训部分

工作任务(教学内容):进入离港系统、查询航班基本信息、接收旅客并托运行李。

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项目引导法、四阶段教学法。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8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明确指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一名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课的教师,如何合理、有效地将现代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中职外科护理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高素质、操作技能娴熟的社会技能型人才,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外科护理课程是护理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是基于医学基础课程、基础护理学与健康评估等课程之上的临床专业课程。外科护理包括的疾病比较多、范围较广、涉及内容比较繁杂。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一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不够。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外科护理教学中,目的是为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功能,促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并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指导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一、设计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明确指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主动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中职生对网络和智能手机等信息化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基于中职生的特点,笔者尝试将信息化技术合理地应用到外科护理教学当中,依据外科护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以“烧伤病人的护理”教学设计为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指导,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职教理念。运用“学教并用”的设计思路,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将鲜活生动的临床情境呈现给学生。以“临床案例”为载体,以“学习任务”为主线,让学生围绕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案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

(二)学生反馈

学习结束后,将调查问卷发给学生,让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答卷,共发放调查问卷 73 份,回收问卷 73 份,有效问卷 7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 100%。

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实施信息化教学是满意的。这充分说明信息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反思

在这次课的设计中,笔者始终努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中职教育理念,注重凸现中职护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任务引领为主线,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提高中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一)充分应用F代信息化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外科护理教学

本次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化技术教学的优点,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下载并观看教师上传的视频和动画,更容易学习、接受和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通过视频的录播和回放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程度,并及时调整授课和学习方案。信息技术成为解决难点、突破重点、不断推进学习进程的重要手段。学习过程录像和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变具体化、生动化,学生可以更形象、生动、直观地学习外科护理的有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讨论、视频录播回放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兴趣浓烈,教学效果较好。

(二)教学理念新颖,专业特色鲜明,体现整体护理观

在烧伤病人的护理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护理人际沟通、心理护理等人文素质培养,将培养中职护生的职业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整体护理的理念和护理程序在外科护理中得到应用。

(三)灵活应用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地展现了案例教学,以任务为线索,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角色扮演,反复强化教学重点知识,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问题导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评估反馈”的模式,学生通过对问题和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了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课前学生可通过网络化学习渠道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训练,使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内化。有效地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符合中职护理学生学习的风格和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信息化技术下的课堂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利用手机、摄像机等设备记录教学过程,提供学习反馈。学生通过观看教师预先上传的直观、形象的外科技能操作视频和动画,更容易接受、学习和掌握外科护理操作技能。通过视频的录播和回放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及时调整授课和学习方案。信息技术成为解决难点、突破重点、不断推进学习进程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单调为生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好地促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强化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S567.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293-01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数码显微技术也应运而生,是计算机信息发展的一种较为综合的信息技术,系统级别比较高,并且有较高的清晰度,使用起来比较方面。数码显微技术主要是将显微镜和摄像头进行实时性的连接,以此来搜寻材料,将材料样本显示在电脑端,并且借助摄像头拍照功能对其进行成像拍照,存储。不但可以清晰的看到结果,而且还可以对各种解剖结构进行指标的测量,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一 数码显微技术与测微尺法研究鱼腥草解剖结构结果比较

数码显微技术可以对梯度水分进行优化处理,特别是鱼腥草样本的解剖结构,鱼腥草本样本可以通过多种形态进行解剖,来发现其解剖性状,通过对特征的系统探究和测量,再和测微尺法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全方位和数据指标的对比,对两种不同的测量数据进行分别统计。由此可以研究出根状茎导管壁的厚度、茎导管壁厚度与叶导管壁厚度等多种指标,最后由数码显微技术测量到的数据结果对其进行分析对比,测量结果和测微尺法的测量结果相比相对较小。但根状茎髓直径与叶木质部直径等数据指标相比,数码显微技术数据测量结果和测微尺法的测量结果相比明显较大。两者相比,根状茎导管壁厚度通过数码显微技术明显小于测微尺法测量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方法在形同的环境中都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并且不同方法的变化规律一般情况下基本相同,以此来证明,数码显微技术在解剖结构中更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 数码显微技术与测微尺法测定鱼腥草解剖结构统计学分析比较

数码显微技术与测微尺法两种方法,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在梯度水分环境中进行处理鱼腥草叶的解剖结构观察与测量,两种方法的统计数据从一定的角度有较大的差异,上表皮厚度、导管口径和栅栏组织厚度等数据指标在相同的环境中有一个样本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除此之外,其他样本都具有多个样本数据,最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不同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大的不同之处。数码显微技术与测微尺法两种方法测量数据显著,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与髓直径等样本的比较,差异性较大的样本只是个别,导管壁厚度与表皮厚度数据指标中的样本有呈现出了多种差异性,与此同时,导管壁厚度数据指标中有多个样本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

数码显微技术与测微尺法两种方法,对梯度水分处理环境中,导管口径与髓直径数据指标中有不同种样本存在一定的不规则性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导管壁厚度样本中有7个样本呈现出较大差异性,与此同时,在这7个样本中有 5个样本的显著水平最高。

由此可以看出,数码显微技术通过对样本的结构进行解剖分析,并且和测微尺法测量结果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有一些测量数据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但是绝大多数解剖样本测量结果还是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数码显微技术与测微尺法测量两种方法对导管壁厚度与角质层厚度等比较小的结构通过解剖后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并且数码显微技术测量出来的结果和另一种方法相比相对比较小;对于木质部直径与髓直径等指标的测量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对一些大的结构的解剖这种差异性更不突出,并且数码显微技术的测量结果一般情况下偏大。数码显微技术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在对较小的结构进行解剖的过程中可以将屏幕进行放大,放大到合适的大小来对测量点进行精确的判断和定位,不需要对数据进行估读。测微尺测度在进行结构的解剖中,有较高的准确性,虽然如此,但是对一些比较微小的长度需要进行估读,一般情况下长度在一格以下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估读,估读会对数据产生一定的误差,在一些情况下不能比较准确的将数据估读准确,导致测量的数据精度低于数码显微技术测量结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码显微显技术可以对植物结构解剖的数据较为准确的测量,在对角质层厚度和导管壁厚度测量过程中的数据更为准确。所以,数码显微显技术能够对植物学研究提供更为可靠和可行的数据,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0-0059-02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念

行动导向,即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就是指从事每种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化和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而是由多种教学技术构成的一整套教学方法的总称,其基本的技术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粘贴版教学法等。此外,还有四阶段教学法、反思教学法、谈话法、实验法等。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是高职电气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电气控制的有关知识,学会PLC的应用技术,能够应用PLC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有关控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工厂电气控制知识和PLC知识,其中前者的学习为后者的学习奠定基础。

首先,在学习常用低压电器部分的章节时,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教学环节如下:①低压电器结构的讲解,这部分内容讲解时,我们常常采取实物展示、设备拆装等手段开展教学,譬如:在讲解接触器知识时,我们准备一些必要的图片,通过相关图片的讲解让学生先形成一个初步印象,再安排一个旧的接触器让同学们进行自由拆装,要求学生对于实物部件与图片内容进行对照,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这样的教学,避免了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加深了他们的印象。②电器工作原理的分析研究,在一个接触器的线圈两端加上电压,我们可以立刻听到“啪”的一声,接触器的衔铁被吸合,从而带动了触点的动作;然后再切断电源,又可以听到“啪”的一声,这时接触器的触点便复位了,在做相关操作的时候,要注意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接触器的动作过程和动作顺序,用自己的语言及时描述接触器的这一完整动作过程,这样工作原理就很显而易见了。③教授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等内容,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为控制线路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因而要求学生及时掌握。

电气控制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学习,我们常常采取的教学方法包括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并能默画出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因为,往往一张电路原理图,是由很多基本的控制线路组合而成,同时,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电路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技巧。接着进行的是:①控制线路结构分析,这里按照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譬如分析正转控制带自锁线路,我们先从点动控制线路开始,让学生分析不能连续运转的原因何在?通过线圈持续通电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然后思考得出具体解决办法是在按钮上并联辅助触点,解决了这一问题后,又衍生出来的问题是控制线路不能停车现象,经过思考,同学们觉得只要加入停止按钮即可实现。接下来提示同学们思考电路的安全保护问题。包括短路保护、过载保护、欠压保护、失压保护等等,采用增加热继电器、熔断器等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在培养开发学生设计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注意归纳基本控制线路,教给学生一般的设计思路,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设计能力,这样可以避免使得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去记忆每个独立的控制线路。②控制线路原理分析,工作原理分析,注要就是防止死记硬背。譬如,分析正转控制线路的原理,采取的方法是按图接线,实物操作,根据接触器的动作过程,察看电动机的转动过程,从而掌握其工作原理。即:按下启动按钮接触器线圈得电吸合触点动作主触头与辅助触头同时闭合电动机转动松开按钮接触器仍然吸合电动机持续运转,这时如果断开自锁触点一端引线,就可以看到点动现象,学生从而可以很好地体会点动与自锁两种状态之间的区别。按下停止按钮线圈断电主触头和自锁触点断开电动机停止转动。根据看到的现象很容易就能写出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③培养提高设计能力,在讲解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时,采取的设计方案是:先画出两个正转控制线路。其次,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反转控制原理,即改变三相电源中任意两相相序,电动机可以实现反转。据此将一个电路中U相与W相的连线做对调,就可以完成正反转控制线路。接下来设问讨论,如果两个按钮同时按下可能出现怎样的现象,通过反问比对等方法确定采取加常闭触点的方法可以避免主电路出现短路现象,从而增强了电路的安全性,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控制线路部分的内容既能设计,又能理解掌握,设计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PLC知识部分教学中,根据不同章节单元的具体特点采取适当可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解指令部分时,我们更多的采用项目教学法、反思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方法,我们把整个的指令系统进行分类组合,整合成一个一个模块,譬如:基本逻辑指令、复杂逻辑指令、定时器指令、计数比较指令、运算指令、顺序控制指令、程序控制指令、特殊指令、时钟读写指令、中断指令等。在讲解每个模块时,我们以一个控制项目的实现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学习从一开始就有很明显的目的性,从而能够激发很高的学习热情。譬如在学习复杂逻辑指令时,我们以三相异步电动机为控制对象,把实现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任务作为一个项目,按照项目导入、知识学习、项目实现、知识拓展到项目反思这样的思路开展教学工作,在项目导入部分,对于电气控制部分所学习过的正反转控制线路,先进行深一层次的分析,分析研究不同结构特点的电路状态,包括:带电气互锁的正反转、带机械互锁的正反转、双重连锁的正反转控制等电路样式,并对各电路的功能进行了探讨,对于各电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PLC手段实现电路控制的设想,要求大家琢磨其实现方法,每位同学一下子就投入了思考,大家想出了一些不同的方案,但是因为有些PLC知识还没有学到,因而这时候同学们的设计方案大多是不符合PLC设计的有关规则的,接着教师在简单分析过后,指出各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而顺理成章地带领大家学习知识准备部分的内容,学习了这一部分,同学们的思绪变得更加开阔了,思维更加活跃,想法也更加丰富了,这时教师和大家一道研究探讨项目的实现环节,包括I/O分配、程序编制、硬件接线等内容。通过PLC仿真软件,在电脑上实现仿真模拟,让生硬的程序在电脑上动起来,使得控制过程显得非常逼真。至此,同学们的兴趣空前高涨,每位同学都体会到了很大的成就感,自信心十足,这时老师趁着火候接着带着大家进行知识拓展部分的学习,这部分的学习根据需要可以灵活采取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粘贴版教学法等,重要的是这时候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很非常高,因而学习效果很好。在项目结尾部分安排的反思环节,主要是为了给大家课后增加一些思考、复习和训练,有利于大家及时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实现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和评价。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体会

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当前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广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其突出的优点表现为:①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②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的形成。③有利于学生综合协调能力的训炼和挫折承受能力的锻炼,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这些优点在《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我们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体会。

不过,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

第一,师资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握学生情况,严谨组织好教学,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检查,掌握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及时鼓励后进生,促使他们克服困难等等。

第二,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意识是行动导向教学成功开展的又一要求。学生要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参与问题的讨论,多思考,多实践,学生在学习中要勇于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展示自己。

第三,合适的外部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包括:适合的模拟实训场所,充足的实训设备,方便的教室,可用来展示的媒体、实习器材等等。这样,可以方便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第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过程还要求配备合适配套的教材。合适的教材可以让学生在实施教学的准备环节和评价环节时,能够提前做好有关的安排,在实施阶段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自主的学习和寻找答案,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法是贯穿于教学整个环节、汇集教学多种要素、覆盖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思想,它创设了一种师生互动、教学互通的交流情景,通过整合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艺术、教学设施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元素,促使学生利用动手实践机会加强自主学习,构建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相匹配的职业情境的一种教学模式,为新时期高职教学改革开拓了广阔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陈曦萌.“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的沿革及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2]袁江.关于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篇12

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课程概述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机械类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金属材料的组织、成分、热处理这些因素与金属的性能之间存在的关系。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掌握各种金属材料的不同性能,进而合理选材,根据金属材料的特性选择不同的热处理加工方式。该课程具有抽象性,需要通过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兴趣教学法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中的应用

1.举例子的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举例子的方式,体现出该学科的实用性。比如,在讲解金属材料与力学性能知识时,对我国第一艘航母“瓦良格”号进行实例分析:该航母最早是由苏联的黑海造船厂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航母的建造工作便被迫停下来。1999年该航母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购买者将航母进行改造,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海上综合的旅游设施。2002年“瓦良格”航母到达我国的大连港。航母到达大连后,相关专家便对其进行反测绘,将船体使用的钢材、材料、抗打击能力进行逐个分析,进而引申到金属材料在进行打造和加工中要做到合理的选材以及不断创新。举例子的方式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所学课程内容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对金属的导热性、导电性和热膨胀性进行讲解时,在电动机的机芯选择上,为什么要采用纯铁丝、纯金属、纯铜丝而不选用合金?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在金属材料的热加工工艺的选择上,必须充分考虑到金属材料自身的导热性,防止在对金属材料进行加热或者冷却的过程中,金属出现开裂或者变形的情况。在铺设钢轨时,要确保钢轨的衔接处保留一定的间隙,这样才能确保钢轨存在一定的膨胀空间;在进行金属工件的尺寸测量时,也要考虑到金属的热膨胀因素,尽量减少测量误差。通过带入式的讲解,可以逐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故事,大启发

在对金属的冲击韧性试样时,为什么要把金属材料做成缺口的形状?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以小引大,进行教学讲解。例如,过去的老百姓在敲锣的时候,发现锣出现了裂纹。为了防止锣的裂纹进一步扩大,人们在锣的两边通过各自开凿孔的方式来确保锣保持原样不会变形。又如,对一整块布进行拉伸发现,布料受力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在布料某处剪口,再拉伸,这样力量就会集中到剪口处,最后材料由于受力过大,产生塑性变形甚至断裂。以故事形式对理论进行讲解,可做到“小故事,大启发”。

4.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法

在进行铁碳合金的相图讲解时,可以先在黑板上将铁碳合金相图画出来,用不同的彩色粉笔分别表示特征线和特征点,最后再通过多媒体演示进行课程教授。将多媒体形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改变以往的单一和呆板的表现方式,可以将抽象难懂的教学知识直观和形象地展现出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完成碳素钢、硬质合金和合金钢的教学讲解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下任务来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使理论和实际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实习中应用到的量具和刀具哪些属于碳素钢,哪些属于合金钢,哪些属于硬质合金,对这些不同性质的金属材料如何进行热处理,让学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做到学以致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现代化教学器材,通过实验和实践来实现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强化,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为学生以后参与工作夯实理论和实践基础。

篇13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是理论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与会代表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如何促进安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卫教授从创业环境的角度提出了安徽省城市创业环境评价及其优化政策设计:基于GEM框架的实证研究。他运用GEM研究框架将创业环境综合为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开发转移、商务环境、市场开放程度、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等九大因素,并运用回归方法分析了创业环境因素对创业机会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优化安徽省城市创业环境和创造创业机会的政策建议。唐根丽老师利用GEM专家问卷调查数据,对安徽省芜湖、合肥、亳州等三个城市创业环境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创业环境、缩小城市间创业环境差异性,进而推动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建议。刘冬华博士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城市创业环境的评价差异性比较分析入手,对安徽省创业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

万红先副教授从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出发,提出了建立一套适用于安徽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测度了安徽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现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安徽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措施。

马慧敏老师按照我国第三产业的分类标准,选取了14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对安徽省17个市分别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通过对各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类和排序,反映了各市第三产业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调整的方向。

秦超副教授对安徽省1985―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的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总结了安徽省“十五”以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现状,提出了利用外资促进安徽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政策建议。

胡登峰博士在分析了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必要和充分条件的基础上,结合苏皖浙沪三省一市汽车产业发展态势,运用“区位熵”、“积聚经济效应”、“关联效应”比较分析了这三省一市汽车产业集群情况,最后,提出了发展对策。

二、安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安徽经济腾飞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如何加快安徽中小企业发展,与会代表分别从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融资以及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冯德连教授认为,安徽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企业家素质、税收优惠、东道国潜在消费数量、国内政策扶持和企业资本运营能力等,促进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成长的对策主要有健全与落实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的政策体系、健全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的服务体系,以及鼓励企业家创业和中小企业吸引国际化人才等。

孙君老师分析了安徽省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困境及其存在的原因,并结合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提出了解决安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程昔武副教授分析了安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信息化过程中中小企业面临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信息化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影响,提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基于COSO内部控制的安全对策,并引入IT治理模式,致力于促使安徽中小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安徽金融市场发展问题

安徽经济的兴起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改革、发展和完善,构建科学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促进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

潘淑娟教授以安徽省农村信用社为例,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估,结论是,农村信用社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种成效是表面的,并没有达到改革预期的理想目标,而是沦为了主要相关利益主体博弈的工具,也不符合农村金融的需求。因此需要把握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另辟蹊径,建立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曹强老师指出,安徽省的民间金融在弥补正规金融供给不足、满足弱势群体对资金融通需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所隐藏的金融风险和由此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建议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进一步规范监管民间金融行为,完善安徽省金融体系,使其健康发展。

郑瑞坤老师用单积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对安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进行了时序数据分析,为安徽房地产投资提供了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对于预测未来、分析安徽房地产投资状况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虞文美老师在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制的衡量金融生态的九个通用指标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按照数据的可得性和便于比较的原则,对安徽省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困难和主要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强安徽省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四、安徽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问题

安徽省已正式展开了“生态省”建设工作,研究安徽省经济、环境和能源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对加快建设“生态安徽”的步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重要意义。

鲁峰教授提出了适宜低洼地生态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以及借助自然力,改变沿淮低洼地生态面貌的新思考;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修复和重建低洼地生态系统;提高低洼地的自然生产力、经济生产力、景观吸引力、可持续发展力,完成土地功能的转变;低洼地景观开发应与旅游开发充分结合,二者相互促进。

李超老师提出了基于AHP的安徽省经济―环境―能源协调发展能力的测度与评价理论,他在对安徽省近十年(1997―2006)“经济、环境与能源”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安徽省经济、环境与能源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系统层次结构评价模型,根据AHP评价结果计算出各系统间的协调度,对安徽省历年的经济、环境与能源的协调发展能力进行了测度与评价。

张士杰老师对安徽省构建和谐社会与优化能源结构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建立完善的能源评估体系、制定符合和谐社会的能源战略、降低能耗,建立节约型能源系统以及发展多元能源结构是解决和谐社会中能源问题的必由之路。

五、科学兴皖的法治保障及其他问题

为了有效实施科学兴皖战略,与会代表还就科学兴皖的法治问题、新农村建设、促进合作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关于科学兴皖的法治保障问题,胡建老师认为,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纷争的社会,而是具有一套良好的纠纷解决机制能尽量减少纠纷并使社会长期处于和谐状态的社会,仲裁制度就是其中一种较为重要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相较于诉讼和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仲裁因其具有突出当事人意思自治、简便快捷、分散和制衡司法权等制度价值而在化解民事纠纷,构筑与维护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从理论和制度两个层面进一步完善我国仲裁制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