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数字技术学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学习环境不断优化,数字化学习终端逐渐完善,电子书技术会在未来两三年之内发展成熟,对数字化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世界已开始了无纸化学习的新时代,出版和教育行业里,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身影逐渐增多。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发展技术支持,而标准就是一个重要保障,目前已有OeBPS“开放电子书出版结构”标准、ePub标准、国内的CEBX标准等,我国的新闻出版总署也成立了相关标准的研究机构,进行电子书的标准研究。
1、数字化学习终端技术标准体系构建视角
对标准体系的构建要考虑生态观、融合观以及产业观这三个视角。无论是电子课本还是电子书包,都涉及了众多领域,教育、网络、政府、出版等,包含众多对象,例如电子课本内容、学习终端、服务平台等,并与学习者,教授者、服务提供者的利益都息息相关。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都是复杂多变的非良构系统,必须用生态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构建学习终端的生态框架模型,在此前提下进行标准体系的建设。电子课本的出版涉及数字出版领域,电子课本的应用确实在教育领域,因此标准体系的构建需要对数字化学习领域与出版领域的多个标准进行融合,带有这两个行业的不同特性,必须对技术和产业以及应用这三个方面来融合。电子课本是一种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教育媒介,这对众多传统产业如出版业、培训、硬件制造商等都产生较大影响,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规范和推动此类产业的发展,并促进教育应用的创新,因此要从产业的视角来构建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准体系。
2、数字化学习终端体系框架
首先是概念框架。电子课本是特殊的专门用于教育的电子书,是科教书数字化后出现的带有教育属性的数字化出版物,具有阅读浏览和教学的功能,而电子书包属于一种个人学习终端,它整合了包括电子课本以及虚拟教具等服务。电子课本标准是一种关于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内容、学习终端、学习服务平台等的解决方法。
其次是体系框架模型。包括电子课本内容、学习终端、学习服务、学习平台四部分。电子课本是主要的学习内容,有阅读性、开放性、交流性等特点,电子课本要吸收现有电子出版物的优点,还要再内部结构表征,网络展现等方面加入教育特性。电子书包是学习终端,是辅助学习的电子设备的统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学习终端即具备强大的学习功能,还有支持容量扩充、充当播放器等功能。学习服务包括本机服务与远程服务两个方面。学习平台即虚拟学具,是相对于学生使用的传统学习工具来定义的,参照教育学的角度,虚拟学具也可以分为教具和学具两种。
再次是层次结构模型。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内容层次,有物理文件、内容表述和表现方式三个部分。物理文件的格式可以为TXT、GIF、HTML、RMVB等,电子课本及其内容的元数据描述,可以对照DC元数据标准来制定,表现方式包括内容排版、内容编排、内容包装等。
3、数字化学习终端标准体系以及标准引用组谱
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标准体系的核心由五种技术标准类别组成,即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总体标准、电子课本的标准、数字化学习终端标准、虚拟教具的标准以及学习服务标准,这是首期应研发的技术标准,此外,还有服务质量与管理、教学应用范本、推广方式等第二阶段应该研究的标准规范。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标准体系的五个类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将任何一个类别孤立的看待。
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标准不仅要研究新标准,还要对现有标准进行引用。在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标准体系构建中,要对不同领域的标准进行充分融合,电子课本的标准即和学习资源的封装规范有关,还必须注意像方正研制的CEBX规范里的关于版式和流式的问题,因此,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题体系一定要融合数字化出版和学习资源这两个相关领域的有关标准。
4、结束语
本文在生态观、融合观以及产业观的视角下,对数字化学习终端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从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概念框架、标准系统体系架构、标准系统层次结构、标准功能建模等多方面提供了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技术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并给出了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技术标准体系引用组谱。
参考文献
[1] 吴永和.研制电子书包(课本)国家标准[J].中国教育网,2011(7):62-64.
[2] 肖君.学习技术体系谱系框架的设计和应用[M].上海:上海音像出版社,2005.
[3] 吴永和.“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研究―基于教育创新、产业发展与标准研究的视角”项目申请书[R].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项目申书.2011.1.
[4] 徐汉斯.英国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电子教科书的发展战略与前景(一;二;三;)[J].出版科学,2007,15(4):71-78.
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虽然计算机辅助教学对课程教学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其最高的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核心就是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1]。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以及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与现行通用技术学科的整合现状中关于“数字化学习(E-learning)”进行以下几点反思和探索。
一、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认识的误区
“通用技术”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课程,在课程标准中对这一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通用技术课程倡导的新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2]。它强调学生向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的学习形式的转变。在过去,人们对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存认识局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来演示技术素材和代替板书,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单纯教学素材和教案的演示和知识呈现上,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未能充分抓住信息技术“数字化”的优势和特点,没有真正体现“数字化”,因此,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没有实现真正的“有效整合”。其实,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整合当属“数字化学习”,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而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新课程有效整合的最佳模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二、通用技术引入数字化学习的优势
(一) 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条件不足呼唤数字化学习。据我负责的通用技术教学现状调查统计显示:由于通用技术是新设课程,在泉州市71.8%的学校没有配备专用的通用技术实验室,所需的实验装备也极其匮乏。但目前泉州市高中校的多媒体计算机室配备率达到87.2%。对以上现状的反思,我们发现:通用技术课程采用“数字化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一方面避开实验室不足的不利条件;另一方面恰好大多数高中校具备多媒体计算机室的硬件条件。
(二) 通用技术数字化学习与传统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区别。在通用技术数字化学习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不仅仅体现为把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将传统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简单结合,更主要体现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这里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导学”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数字化环境里,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而转化为学生技术学习、探索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三)数字化学习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具有优势。《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对通用技术的基本目标这样描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3]。教育部通用技术课程组组长顾建军[4]指出:技术素养既包含着技术的操作方法,也融入了技术的思维方法。数字化学习对学生技术素养培养的优势如下:
1. 借助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丰富多样的多媒体学习情景和内容;
2. 构建基于XML技术的通用技术教学资源库,弥补教学资源和设备的不足;
3. 利用虚拟的软件模拟各种实践条件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有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4. 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通过与同伴的协作,建立“学习共同体”,培养合作精神;5. 通过自我测评系统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方式。
三、在通用技术课程实践中实施数字化学习的策略
(一)在通用技术课程开设初期,必须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以省市为单位,自上而下,大力推进通用技术基本数字资源库的建设。高质量数字学习资源库的建立在通用技术课程设立初期是教师个人无法完成的,以学校为单位也难于完成的,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行动起来,由省市为主构建基本的教学数字资源库,并考虑实现省市区域内的共享,然后自上而下,逐级充实,各校教师还可以根据各自实际进行充实,把各种教育资料、信息、素材、课件等归入资源库,通过这种“以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学校和教师为辅”的模式建立网络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二)在数字化学习中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网络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学习。案例:比如在“常见的结构的认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完成任务:1.比较鸟与飞机的结构的异同、比较老鹰的眼睛与导弹导航系统结构的异同;2.在完成以上两个比较后得出有关结构的观点。学生带着“任务”分组学习,到资源库上去查找鸟、飞机、老鹰与导弹导航系统结构的有关知识,并组织小组学习讨论活动。然后,从力学角度出发,由结构引出力;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概括五种受力形式。
一、“1∶1”数字化学习的常见教学环境和基本教育思想
(一)教学环境
1.学生每人一台Classmate PC。
2.无线路由器。
3.多媒体教室系统e-Learning Class、家长无忧等软件。
(二)基本教育思想
1.变革师生的“教”和“学”的方式
利用CMPC和网络,突现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实行分层式教学与个性化教学成为现实。在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得到的是比知识更重要的获取和加工信息的知识构建能力。
2.突破学习场所的限制
学生学习场所不再限于教室,通过特定的教育平台,学生在任何地点(如学校、图书馆和家里)都能依靠CMPC进行合作学习,使之自觉进行反思性与创新性的学习。
二、“1∶1”数字化学习的常用的教学流程
通过学习上海一些学校(如洛川学校和丽英学校)的教学经验(主要是语数英三科),并借鉴支架式教学和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理念,我发展和设计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流程。
(一)因特网搭桥,课堂前置交流
对于数字化学习来说,前置性作业体现了数字化学习的环境特点:网络化和计算机化。学生使用网络和计算机学习的潜力很大,教师可以在设计知识支架、确定学习交流的方法和建立网络交流共享的平台这三个方面下工夫,让孩子们在家里都能得师生的帮助。
网络交流的工具很多,如Moodle、学校门户网站、QQ群和MSN群。我校“1∶1”数字化学习实验班的班主任韦老师别出心裁地使用校友录来共享资料和文字交流也深得学生的喜爱。
(二)利用多媒体,汇报预习情况
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地投入前置作业的练习,我在课堂教学的设计时,刻意设置了预习情况的汇报,让其成为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汇报的内容要求学生利用PPT作为辅助手段来展示,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多媒体制作水平。我校实验班经过近四年的训练,学生利用PPT进行演说的水平远超许多教师。
(三)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信息技术是大多数学校的非统考科目,学生从主观上有可能重视程度不高。在营造浓浓情境后,再引入课题,可以提醒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用途,并可以鼓动孩子们学习的激情。如《为“民俗风情游”设计导航》一课,我利用山歌和桂林山水图片制作的旅游导游图,营造出旅游特有的美妙意境,并教育孩子们努力学习。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了,对所学的内容充满着好奇和兴趣。
(四)借助网络平台,展示教学目标
这个环节可以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如范例、问题、指南/向导、表格、图表等。在课堂之初,利用网页提出教学目标,符合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要求。我的做法是做一个网络课件学生一样可以像访问网站一样,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网页来展示教学目标,学生可以随时对比自己的学习进度。
(五)独立探索,合作学习
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后,就需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预习的基础发挥出来,根据教师的要求独立地进行训练。计算机很多知识需要直观的指导,我一般采用跳跃式的演示,就是说不用从头到尾的演示,只是就几个难点进行特定环节的演示。这种折中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是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法宝。在教学中,我把每一列分为两组,每组设一名组长。当大部分学生完成自己的独立探索时,小组长组织学生交流,通过对比操作来交流学习,并找出最好的设计或是操作方法。比如《为“民俗风情游”设计导航》一课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一位同学发现将一个幻灯片里的含用返回导航页超链接的动作按钮复制到其他幻灯片时,还能保持相同的超链接属性。这是教材没有提到的高效方法。
(六)效果评价
评价的内容包括了技能操作、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可以根据情况有所取舍或侧重)。课前我将评价标准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网络课件了解。教师引导学生将评价贯穿整个课堂过程,体现“重过程,轻结果”的思想。技能操作方面的评价最好借助学生展示和多媒体教室系统e-Learning Class的在线测试功能进行。评价过程中要引入竞赛的机制,在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的基础上,用五星或是红花把每一个小组的成绩在黑板上贴出来,最后得出优胜者,以营造热烈的气氛。
三、“1∶1”数字化学习的教研前景
2011年末,英特尔在上海举行了“1∶1”数字化学习交流年会。在会上我注意到,大规模开展“1∶1”数字化学习的教学研究的地区,已经从上海、江浙一带,辐射到许多非经济发达省份。这一变化非常令人惊喜,我相信随着类似于“电子书包”的项目铺开,会有更多的教师投身于“1∶1”数字化学习的教学研究,从而使其整体教学水平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47-04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实施,数字化学习资源正逐渐成为高效、先进的学习资源形式;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也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作为课改深化队伍中的一员,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是否应当担当起先驱者的重任,走在教学领域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前列呢?笔者相信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必然性
信息时代的大背景决定了数字化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主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它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决定:
1.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将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要资源形式
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现今主流的信息技术。即便是在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处处展现着信息时代特有的魅力。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环境,信息技术学科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没有道理不走在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前列。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常见办公软件使用、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几大部分。而其中的每一部分都离不开数字资源和数字教学环境,甚至其课程任务本身就包含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能力。
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先天特性决定了其学习资源的数字化是必然的。
2.传统纸质教材的版本更新速度已远远跟不上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速度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纸质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了。一个新技术的诞生、一款新软件的出现可能仅仅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天内发生的;一些应用程序更新的速度早已远远超过了信息技术纸质教材更新出版的速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如冲出围栏的一匹骏马,势不可挡。在这种环境下,只有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从容地追上这匹骏马,能够以接近同步的速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最新的学科信息。
3.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空间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是数字化资源的重要来源,全世界的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实现了跨时空的交流和共享,学习资源当然也不例外。浩瀚如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视野和资源空间。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它海量的储备上,更体现在其丰富的媒体类型上。除了传统的文字类、图片类学习资源外,数字化学习资源还包含了数字音频、数字视频、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类型,能够更形象更生动地展现信息技术的独特魅力。
4.低碳环保时代的来临决定了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各中小学校已陆续开始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循环使用教科书的管理办法,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正属于循环使用教科书的学科范围。多数学校在计算机房中放置了信息技术教科书,供学生在机房共享使用。在这种前提下,数字化学习资源当仁不让地发挥了特有作用。学生可以把数字化学习资源轻松地“带”回家,而不费一纸一笔;在享有网络学习平台的条件下,还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在线浏览学习资源,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过程
学习资源的数字化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自身的不断进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用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越来越多,资源范围也越来越广。如何高效实现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近几年来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实际经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过程主要包含以下步骤:
1.根据课程内容确定资源范围
在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分析确定所需学习资源的大致范围。例如,确定一节课中所有知识点需要用到的学习资源、涉及重点难点知识需要的学习资源、学生练习作业需要的素材资源、学生练习作业需要参考的样例资源、知识拓展需要的学习资源等等。
2.确定所需资源类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合适的资源类型。比如,为理论知识的讲解选择一些直观的数字图片类资源,针对操作类知识选择动画或视频等能够体现操作过程的资源类型等。
3.收集数字化学习资源及传统学习资源的数字化
根据已经确定的资源范围和资源类型,在互联网、教育资源库中有目的地收集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数字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时,可对经典的传统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比如对教材上经典的插图进行扫描,将其转化为数字资源;对复杂的软件操作进行屏幕录制,制作成数字视频资源等等。
4.资源筛选和再加工
整理收集好的数字学习资源,进行细致的筛选和精简,并确定最终使用的资源。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对选定资源进行再加工和处理,包括对已有数字资源的质量优化、重新组合及再加工成新的数字课件等。经过一系列处理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已可以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比如课上展示给学生观看浏览的文字、图片、教学课件等。而对于数量较多又可形成系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来说,还应当建立合适的应用平台来支持这些资源的实际使用。
5.搭建资源应用平台
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需要一个良好的平台来承载,就像海量优秀的书籍需要充足适用的书架来盛放一样,如果只是把各种数字化资源杂乱地堆在一起,再好的东西也无法实现它应有的效力。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搭设自建网站、利用魔灯平台、建立FTP服务等方法,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良好的使用平台。笔者主要介绍搭设自建网站这一应用方法。
根据教学设计和课程结构创建的网站型学习平台,能够将每一章节中涉及的学习资源按需分类,并以网页形式一一展现,可以实现较好的应用效果。
总结近几年来搭设自建平台工作的实际经验,在搭建网站型学习平台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1)设计平台结构,确定平台的主要功能。
动手制作平台前,首先应该明确学习平台的功能范围,可以依据教学设计的过程设置学习平台的功能分区。例如,设计供学生浏览课程具体内容的主展示区、供学生查看作业要求的任务公布区、供学生下载作业素材的素材下载区、展示学生优秀作业作品的作品展示区、成绩表数据的成绩查询区、放置学生自学任务和拓展资料的拓展区、可收集学生意见和评价的互动交流区等等。
(2)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确定网络平台各功能模块的实现方式。
根据各功能模块的使用需求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例如,针对纯展示性的功能区域可选用html网页技术进行系统的搭建,对成绩查询区可采用动态网页编程技术,链接成绩数据库数据来实现学生成绩和查询的功能;利用成品留言板系统搭建互动交流区等等。
(3)注重实用性,维护、更新成本最小化和可操作性的最大化。
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平台投入使用之后的日常维护成本及实际可操作性。如果对平台进行维护更新的操作过于复杂,耗费时间精力过多,则应考虑进行适当的优化简化,争取用最简单的维护方法实现最高效的维护更新,否则再完美的学习平台也会成为教学工作的负担。
6.配合教学过程有效使用
有了完善实用的学习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们就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构架。但仅仅拥有这些是不够的,就像计算机的硬件身体必须有软件灵魂的支持一样,与学习平台和资源相契合的教学设计、教育理念才是课程的灵魂。数字资源、学习平台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高效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本身才是主体。只有配合教学过程,实现合理有效的利用,数字资源和学习平台才能真正发挥起它们的巨大作用,使信息技术课堂呈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案例分析
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尝试,一系列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课例被逐渐积累起来,其中多数案例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信息技术》第5册第七章第三节“建立超链接”的教学为例,阐述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用。
1.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①掌握文字和图片的超链接方法。
②学会指向不同类型目标超链接的制作方法。
③通过学习平台提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养成使用帮助解决问题的习惯。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探索学习的成果。
②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建立一般超链接的方法,难点是制作指向不同类型目标超链接的方法。
(3)学生情况
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建立站点和制作网页的方法,并在之前的课程中建立了自己的站点,十分期待将自己站点中的各个独立页面链接起来。
(4)教学方式与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取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网络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完成任务目标。
2.自建网络学习平台介绍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的网络学习平台主要提供了成绩查询、优秀作业展示、学案资源、作品评价等几部分功能。
成绩查询区:利用动态网页技术与学生成绩数据库连接,学生可以随时查看到每次作业成绩。(每次课的作业成绩都以数据表格方式存放,可通过动态网页程序代码进行实时调用。)
“榜上有名”优秀作业展示区:利用动态网页与优秀作业数据连接,学生可以点击查看上榜的优秀学生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以作业上榜为荣。
学案资源区:提供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及操作提示、作业任务、作业素材下载、拓展任务、相关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知识点及操作提示包含文字说明、截图说明及视频课件等不同形式的数字资源,为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作品评价区:利用网上问卷系统给学生提供自评与互评问卷表单,用以收集学生的评价信息。
3.教学过程
导入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上网的时候见到的超链接通常是建立在什么网页元素上的(文字或者图片)?
提出问题:那么怎样在文字和图片上建立超链接呢?
请学生启动IE浏览器,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学习网站”的地址,从这个网站上了解关于制作超链接的相关内容。(网站中呈现的内容包括文字说明、截图说明、视频操作演示等。)
指导学生查看学习网站上相关内容,自主学习如何在文字和图片上建立超链接。
公布任务 1:超链接制作练习1
请学生启动FP程序。
下载并打开学习网站中提供的 “超链接制作练习1”站点文件。
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分别协作完成1、2、3三个不同的操作练习。
鼓励学生进行相互帮助和讨论。
成果展示1:[屏幕广播]
请每组派出一个同学到讲台上进行演示。
①给文字添加超链接;
②给图片添加超链接;
③图片上的热点超链接。
教师小结:总结在文字或图片上建立超链接的方法,引出第二个问题,指向不同类型目标的超链接,举例指向外部网址的、指向电子邮箱的。
公布任务2:超链接制作练习2
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参考学习网站中的制作说明,分别完成练习2中的第1、2题。
成果展示2:[屏幕广播]
请每组各派出一名同学上台演示制作指向外部网址和指向电子邮箱的超链接的操作方法。
教师小结并扩展问题:除了这两种指向的超链接之外,还有指向书签和某个文件的超链接。(体现分层教学,有能力的学生可进一步学习。)
学生进行练习操作。
公布作业任务
请学生查看学习网站中今天的作业任务――在自己的网站中建立超链接。
基本要求:
站点中包含图片和文字两种类型超链接;
站点中包含至少2种指向不同类型目标的超链接;
测试你站点中的所有超链接,以保证它们的有效和正确。
扩展要求:
在站点中除图片和文字超链接外还使用了建立在图片热点上的超链接;
站点中包含3种指向不同类型目标的超链接。
思考题:
你能够建立从某一页面到其他页面上某个书签的超链接吗?
指导学生根据作业要求和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站点。
优秀作业展示:
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
进行小结
包括图片及文字超链接、3种不同类型指向的超链接、建立超链接时的注意事项。
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格局、传播环境和手段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国内各高校自2002年开始以北京广播学院为首先后成立了一批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虽然数字媒体市场很大,对数字媒体人才的需求迫切,但近几年包括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内的艺术设计专业却成为学生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溯其根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意能力不够、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因此,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课展开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技术的革新、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实践教学常常不能同时兼顾稳定性和前沿性。目前,该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缺乏艺术认知,艺术创意能力培养被羁绊。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集合了科技、传媒、艺术等多专业的交叉学科,虽然以技术为主,但兼有艺术的特性。市场对数字媒体人才的需求随着艺术需求的提高而改变,对集过硬技术和艺术创新能力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较为欢迎。然而,目前该专业的学生多是理工科学生,兼有少量文科生,他们大都缺少艺术素养和艺术功底。
针对上述问题,各高校分别相应开设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素描等基础课,但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知识,还是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艺术素养方面的需求。学生缺乏艺术素养,无可避免地限制了实践课中对其艺术创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和市场接轨,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够。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应市场之需而成立的年轻专业,各高校虽然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也想方设法革新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诸如基于项目、工作室、工作过程等新方法。但是,不可争辩的是大学教育教学内容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和市场的千变万化形成反差,不能及时更新就必然和市场脱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的项目多不是市场上的真实项目,不能形成市场竞争氛围,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高校工作室为了维护工作室的声誉,保证项目按照客户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就只能让少量各方面素质较高的学生参与,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所起作用甚微。
2.泛在学习促进实践教学
泛在学习(U-Learning),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学习,是数字学习(e-learning)的延伸,克服了数字学习的缺陷或限制。
泛在学习视域下的实践教学活动是指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将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借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泛在设备,师生共同参与,最终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过程。泛在学习促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可以从环境、教师、学生等方面分析:
(1)泛在的学习环境已具备。
泛在的学习环境是保障泛在学习能够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
泛在硬环境主要指为保证学习者能够从周围环境中收集信息的设备和网络。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的逐渐普及为泛在学习的推行提供了基础保障。2011年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3G网络也进入推广应用阶段。此类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渐成熟能维持泛在学习网络环境的通畅。因此,泛在学习的硬环境已能基本满足其需求。
泛在软环境主要指学习者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信息,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从教学方面分析,近年来各高校相继进行的优质、精品课资源网络共享就有利于学生进行泛在学习。目前,除了学校方面外,类似优酷视频、新浪微博、猪八戒威客等各种各样的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从视频到文字,从专业知识、社交环境到市场前景等全方位的认知环境。总之,目前的网络资源对学生从各方面提高自我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当然,还未进入社会的学生要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资源,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2)泛在学习的整合性有助于教师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泛在学习环境提供的信息资源往往来自于真实社会的切实需求,教师可以把这些在网上出现的真实案例充实到已有的实践教学项目中,结合实际情况引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脱轨,正确把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新动向,了解市场前沿。
(3)泛在学习的社会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学习兴趣。
利用泛在学习,学生可以在课堂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从网络环境中及时提高自我。例如新浪网上就有很多目前国内著名的艺术家、从事相关专业的知名人士和新手的微博,学生就可以加入其中,关注他们,从各方面了解他们,并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提升自我的艺术认知。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和市场需求紧密关联的一个专业。如前所述,教师在实践教学工程中引入的基于项目、工作室等的教学方法在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方面各有缺点。利用泛在学习,学生可以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后,广泛浏览各种威客网站,了解市场动态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以个人或小团队的形式从网上接一些项目,既积累了专业知识,又在接项目的过程中锻炼了沟通技巧,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学有所用的快乐,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3.应用案例分析
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获批于2010年,目标是培养能从事动漫制作、游戏编程、影视广告设计、面向网络的新型数字媒体软件开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课程是该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重点介绍Photoshop在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装潢设计等方面的操作和应用。现以该课程为例,分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在泛在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
数字媒体市场需要创意,但好的创意不是闭门造车能得来的,需要大量的实际演练,需要大学院校敞开院墙与社会接轨。传统的实践教学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是有限的。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我结合实践课堂中项目的实施情况,引导学生恰当运用微博网和威客网进行主动的泛在学习,能较好地克服实验室教学的弊端。
(1)引入微博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以期增强其在实践过程中的艺术创意能力。
2009年,随着新浪微博的正式上线,微博在我国流行开来,其具有、转发、关注、评论、聊天、营销等功能。国内知名新媒体领域研究学者陈永东在国内率先给出了微博的定义——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用户除了可以通过计算机外,还可以通过类似手机的即时通讯工具、转发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的内容,还可以对其进行评论。结合微博的即时性、共享性、开发性、交互性和自主性,可以把微博作为泛化学习的工具引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
在“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在新浪微博上开设账号,引导学生关注领域内知名人士和知名企业的微博,鼓励他们积极发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微博友并关注。通过浏览知名人士的微博内容,可以从思想上提高对艺术的认知;了解知名企业的微博内容,可以站在较高层次认识市场在艺术层面的需求;通过和志趣相投的微博友的交流,可以提高社交能力。总之,把微博引入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实时地、不经意地进行艺术熏陶,提高自身素养,有助于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发挥艺术创意能力。
(2)引入威客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期增强其市场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
根据威客模式创始人刘锋给威客的定义可知,威客在互联网上通过解决科学、技术、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威客平台是为威客提供交易服务的网站。任何人都可以在威客平台上任务需求或者对一些任务投标。威客平台的这种零门槛特性,有利于还没有涉足社会的学生参与,因此,把威客平台引入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在“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项目、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后,个人或者以小团队的形式到威客平台上注册账号。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威客平台,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如何和客户进行沟通等。通过浏览平台上的任务需求,学生们可以从各侧面了解市场需求,以便扩大知识面,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和客户的沟通交流,可以锻炼自我沟通技巧;通过承担一些较简单的项目,学生可以了解项目的运作过程,并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乐趣,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可以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但是,因为该课程开设在第一学年,所以只能定位在熟悉威客平台的操作流程和承接简单项目上,随着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术的提高,学生到高年级后必定可以承担一些较为复杂的项目。
4.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集技术和艺术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和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更高。市场信息千变万化,多媒体技术在日新月异地革新,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跟上变化,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在泛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把微博和威客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分别以隐式和显示的形式,从艺术和技术层面使学生自发地即时学习,把实践教学从实验室推广到学生生活的时时刻刻,并学以致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否认,泛在学习指导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改革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如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如何恰当地引导学生都是进一步着重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明豪侠.数字媒体技术市场分析[J].电信技术,2011,9:104-105.
Oppenheimer, T. (2003). The flickering mind: The false promise of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and how learning can be sav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Oppenheimer, T. (1997). The computer delusion. The Atlantic Monthly, 280 (1), 45-62.
Postman, N. (1993).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New York: Random House.
Salomon, G. (1990). Studying the flute and the orchestra: controlled vs. classroom research on compu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4, 521-531.
Selwyn, N. (2011). Schools and schooling in the digital age: A cr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NY: Routledge.
Selwyn, N., Bulfin, S., & Pangrazio, L. (2015). Massive open online change? Exploring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the ‘MOOC’ in newspapers.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69 (2), 175-192.
Sfard, A. (1998). On two metaphors for learning and the dangers of choosing just on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7 (2), 4-13.
Toffler, A. (1974). Learning for tomorrow: The role of the future in educat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Wang, Y. (2015). A case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MOOCs in China. In B. Kim (Ed.). MOOCs and educational challenges around Asia and Europe (pp.9-20). Seoul, South Korea: KNOU Press.
收稿日期:2016-06-06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288-02
汉语写作技能专项训练虽然重要,却常常被学习者忽视。一项对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印尼留学生的调查显示,除了部分希望获取学位的学生表示出对“汉语写作”有兴趣外,大多学生都不愿意在写作方面下工夫。(郝红艳,张念,2005)这种学习者中普遍存在的消极态度必然导致写作教学工作开展得步履维艰。早在1996年,吕必松先生就针对汉语写作课存在的诟病提出:“在通常情况下,笔头表达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想写,二是能写”,而一直以来作为写作教学主要教学手段的命题作文,“往往是跟这两个条件相违背的,因为老师出的题目不一定是学生想写的,即使想写,在初级和中级阶段也不具备自由表达的能力。”因此,如何让汉语学习者在自然的状态下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写作热情并使其实现完整表达,是汉语写作教学目前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也提供了进行教学改革的机遇。2003年,何克抗教授引进了“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概念,“混合学习”主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利用超文本的整合性和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激发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开的方式。”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电脑作为写作工具,以因特网作为写作、传播媒介,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对外汉语网络写作的学习模式是当下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写作的非物质性便于学习者自然、随意地写作
大多数学习者在运用第二语言进行笔头表达时,都会有一种如临大敌之感。这种感觉不仅仅源自于有限的语言能力对思维的羁绊,而且由于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稿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习者的写作过程(包括逻辑上的调整和内容上的修改),所以,学习者往往在手写表达时更慎重、更紧张。
传统笔纸写作要求学习者必须严格遵守文字表达的线性逻辑。一旦词语由头脑中的形象转变为纸上的文字,就具备了物质性,成为真实具体、冥顽不灵的客观实在。正因如此,学习者对于纸质文本的修改往往建立在对原有文字的抗争和拒绝之上――涂抹或圈除不适合的文字,在旁边加上替换的词语。也正因为纸面大小的限制,容不下蔓延的思绪,受不起肆意地涂改,所以学习者下笔之前常是凝思勾画,在心中先行酝酿。
相较于纸笔写作的“意在笔先”,网络写作基本上实现了文字对思想的同构再现。
网络写作依赖电脑操作而完成。随着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对电脑发出指令,学习者可以将头脑中的语句直接以磷光体像素的形式反映在显示屏上。而显示屏上显现的字符不过是暂时存储的密码,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随时对其进行修改,删除、改写、插入即时发生而不著痕迹。换言之,网络文本仅仅是学习者写作结果的展示,而与写作过程是百般纠结还是兔起鹘落没有任何关系。个体的痕迹从写作中全部抹去,正像德里达所指明的那样,电子写作中产生的文本具有非物质化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特点。因此,电脑环境下的写作与说话十分类似,学习者头脑中的语言、书写、显示屏上显现的字符同步发生、合而为一,网络文本成为对于思维着的整体进行的变幻不定的模拟。于是,学习者可以卸下因语言能力有限而造成的思想上的包袱,在电脑环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不足意之处反复修改、编辑,使随意适心的写作成为可能。
二、网络写作环境的真实性有利于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彻底摒弃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由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随着信息科学脚步的迈进,“网络现代教育的特征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技术层面上的支持,其学习环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学习环境相一致,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情景性和社会性。”(李新民,2006)在创建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上,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运用媒体技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学习,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
1.创设情境。新学期开始,首先向学生介绍写作教学的总体计划和学习策略,并将由教师预先在局域网或互联网创建的论坛介绍给学生。教师可以鼓励论坛中的每位学生彼此关注,形成圈子,第一时间捕捉其他同学的言语信息做出反馈、展开交流,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主题。教师根据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及关注视角,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发放与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教师在向学生提供讨论主题的同时,将与讨论主题相关的目标词语、常用句型等一并展示给学生,鼓励其发言时使用本学期课本中新学的词汇。
3.协作学习。教师和学生约定好上网互动的时间、时长,鼓励学生由写短句开始,最终实现段落表达,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回应或质疑其他同学的看法,抑或就语言问题向其他同学求助、指出其他同学表达上的语法错误等。通过观点交锋的形式,重在培养学生充分表达思想的习惯,努力让学生把想说的说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在网络讨论时出现的问题和反馈意见及时总结和调整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将讨论主题集中在学生最为敏感的话题上。每个主题以一周为周期。周期末,教师整体评估学生参与网上交流的表现, 集中讲解写作技巧和普遍性、典型性的语言问题,并鼓励学生继续下一个主题的讨论。
4.效果评价。讨论结束后,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将讨论的情况与内容整理好上交给老师。由此,学习者能够充分巩固和强化讨论时已涉及的词汇、用法,利用有关经验的同化或重组实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赖以持续下去的情况与条件。具体到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环境就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造的、提供各种学习条件以支持个性化学习,并促进学习者交流合作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虚拟学习场所。”(谢舒潇、黎景培,2002)互联网能够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无焦虑的写作环境,能够给予学习者最真实的交际场景及各种可理解的目标语使用实例,基于任务的实时网上互动能够加强意义的协商,激发学习者创作的兴趣。因此网络写作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理想中介。
三、网络写作媒介的多样性宜于学习者扩大写作视野、丰富写作内容
传播学者普遍认同,网络传播集历史上的一切传播方式: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身;将传统中分置于不同媒介的符号,如文字、声音、图画整合在一处。因此,利用网络载体的写作训练必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传统写作认为:写作是人类运用文字、符号进行记录、交流、传播信息的语言活动,是排除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符号的创作过程。而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写作成果已经不是单一的文字文本,而是融合了表格、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符号的多媒体文本。论坛写作时,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插入上述媒介符号作为文本内容的补充,既丰富了写作内容,又使写作过程生动、活泼起来。
另外,网络文本的超链接功能扩展了写作的内容、延伸了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所谓超链接是指包含在每一个页面中能够点击进入其他页面的链接信息,用户点击链接而跳转到它所指向的页面。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浏览相互链接的页面,拓展阅读的空间,增加写作资料的储备,进而扩大写作视野、实现完整表达。教师在向学生提供写作背景资料时,可以将资料中的语言点讲解和补充说明设置为超链接的形式,一方面不会破坏背景资料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保持了页面的整洁美观。同时,学习者也可依照语言能力的不同选择是否需要超链接的帮助,使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学习理念落到实处。就学习者而言,超链接为汉语写作者交流思想、反馈信息提供了跳转阅读、实时交流的可能。网络文本是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没有固定的顺序,不要求读者必须按照固定的顺序阅读,因此,论坛交流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任意选择阅读的页面对任意内容进行回复,打破传统写作从文字到文字、从开头到结尾、从书面到书面的线性写作形态。
结语
现作理论认为,写作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一种“发现意义的过程。”应用数字技术构建对外汉语网络写作的学习模式正是引导写作主体去传播信息、表达思想、发现意义。此种模式下的汉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角色的转变,关注学习者表情达意的逻辑思维,培养汉语书写逻辑形式。此外,教师应当培养并具备网络环境下对学习者的写作行为进行监控和评估的能力,督促学生用目的语持久参与评说与讨论,鼓励学生用已学或正在学习的词汇表达,对词不达意、内容空洞、衔接不畅的作品给出适当的意见和修改参考。
参考文献:
[1] 吕必松.二十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国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孙丽君(1968-),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张晓东(1980-),男,山东青岛人,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SJGLX151)、河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67-02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它具有自身的体系,且实践性很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数字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标准的集成电路,掌握典型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具有应用数字逻辑电路初步解决数字逻辑问题的能力,为深入学习数字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好基础。
河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面向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我校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必修技术基础课。针对现行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社会需求以及国内外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主要内容包括:把握课程重点,强化能力培养;加强实验环节;选用国内优秀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改革考试和考核方式,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通过改革使本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紧跟当前新技术发展,体现我校办学特色,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一、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21世纪,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和信息呈爆炸趋势。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学改革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课程数量增加,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的数量大幅增加,从而导致每门课程的学时数逐步削减。“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同样需要面对如下问题:一方面是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器件不断涌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增多;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门数的增加带来授课学时的减少,其结果是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有效举措,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上,学生听课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不佳。目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在一些院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仍然偏重于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模式,且开设的实验项目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另外,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把握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改革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教学内容多、学时有限、教学难度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课程组对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等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彻底改革,积极倡导先进的教育理念,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和辩论式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上注重处理好难点与重点、概念与应用、标准与灵活的关系,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字电路分析与设计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典型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及常用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逐步培养其独立分析与设计逻辑电路的能力。例如,在讲述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电路这一章时,考虑到现在已将其作为基本单元器件使用,不必考虑设计问题,只需采用一个最简单的转换电路来介绍其工作原理,重点放在转换电路的特性介绍上面,从而优化了教学的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采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以教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局面,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改革实验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为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了体现“理念够用,实验为重”的思想,针对“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目前出现的问题,学校现行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单独开课,增加实验学时的同时提高了实验课时利用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循序渐进,从基础到综合,再到设计与创新,构建了“基础模块、应用模块、综合模块、设计模块”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学生在进行数字电路实验时选择一些电路规模相对小、设计容易的课题,从最简单的集成电路测试开始,然后进行集成电路芯片的功能扩展设计,最后在扩展电路的基础上完成各种指定功能电路的设计。
3.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选用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选用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课程组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要求,采用了阎石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该教材根据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的需要重新提炼课程的基本内容,把电子技术的最新成果引入到教材中,删减已相对陈旧、过时的内容;加强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的介绍,并对与之相关的理论内容进行增删和调整;对例题、习题进行增删和调整,尤其增加综合训练题和设计性题目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改用国际上流行的电路符号和逻辑符号,便于教学及使用国际上流行的EDA软件。目前,教材使用情况良好。
4.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有必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
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学生在掌握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后的综合实践环节。其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设计的锻炼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改革考试与考核方式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内容的多重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课程组根据“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如平时作业、课堂讨论、技能操作、期末考试相结合,把课程期末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在加强考试与考核方法改革的同时建立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对考试内容、命题质量及成绩评定进行认真分析,不断完善考试考核办法。
三、结论
数字电子技术是当今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是一门逻辑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快速发展,数字集成器件也随之不断发展和演变。这对传统教学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加大了教学难度。课题组在深入研究和探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在保证数字电子技术基本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加强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环节,将教学实践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大大提高其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振宁.“数字逻辑电路”程教学改革体会[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24(2):18-20.
[2]郁玲艳.“数字电路”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
(30):80-81.
[3]周远清,姜言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N].中国教育报,
2006-12-12.
2)安装调试,改进完善:5d。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安装调试完毕并达到技术指标,布线要求可靠并尽可能整齐,集成块数量要求尽量少。
3)撰写设计报告:1d。根据设计过程、设计结果撰写设计报告,并且行文格式要符合规范要求。
4)验收电路:0.5d。各组装调好的电路经老师、组长验收其完成情况,包括功能、布线工艺、集成块数量。
5)总结交流:0.5d。在分组总结交流的基础上写出课程设计总结报告(1周后交),必要时可以组织一次全班性的交流。如果集中进行设计实践,元件充足,这样的安排无疑是比较合理的。但由于一个学期往往同时开设多门课程,有许多课程又无法集中安排,这样给排课带来困难。由于事先又无法准确知道设计需要哪些元件,学校无法预先备有充足元件,而元件的购买在我们这里也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买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时间分散,通常是在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内完成,每周有固定时间让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并进行答疑。这样学生能自由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电路设计,到实验室制作PCB板,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2明确设计要求,让学生心中有数
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充分发挥主动性,自行设计电路,自拟实验方案,最后完成电路设计、实验、测试、撰写设计报告等全部工作。具体是:
1)根据设计任务、技术指标对课题进行分析;通过查阅资料、理论计算,得到设计方案;选择元器件,搭接线路,实现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写出设计总结报告。初步掌握典型数字电路的试验、设计方法。
2)通过对典型数字电路的设计和仿真,掌握利用EDA技术分析和设计电路。3)通过独立思考问题、查阅工具书、参考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掌握常用基本电路的调试、测试的一般规律、常用测试仪器仪表的使用;对设计结果独立进行分析、评价,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切实加强各个实践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成功与否对下一阶段及整个课程设计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因此每个环节都要十分重视,切实做好。
3.1讲解指标,明确方向
利用一定的时间给全体学生讲解教师拟出的每个题目的设计技术指标与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题目设计的性能、指标内容及要求,以便明确设计应完成的任务。同时向学生介绍题目设计的大概思路、基本步骤和方法,这样使学生明确设计的目标和方向。
3.2双向选择,确定题目
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可由学生自己选择课题、自由组合,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才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2]。为了有效杜绝雷同现象,锻炼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拟出了16个参考题目。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掌握资料,选择题目;然后老师根据具体情况裁定。一般来说每个教学班大约35人,这样每个题目2~3人,并且要求学生设计电路时,可以发挥创新能力,在完成老师提出的功能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拓展电路的功能或提高电路的性能。另外,相同的题目可用不同的芯片来实现,这样学生设计内容雷同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我们所出的题目几乎覆盖了数字电子技术各个知识面,从基本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到随机存取存储器都包括在内,从数字钟、抢答器、交通灯到频率计、电压表、彩灯控制,这些课题既有知识性,又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3.3仿真设计,确定方案
EDA技术为分析和设计数字电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方法[3]。电路仿真是利用EDA系统工具的模拟功能对电路环境和电路过程进行仿真[4]。利用仿真软件辅助电路设计,提高了设计的成功率,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利用该软件进行自主创新设计,通过软件仿真模拟,进行各种测试分析,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设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电路设计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5]。因此,我们先让学生根据选定题目的技术指标和要求,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设计。有时实现同一功能,往往可有多种方案,这就要求学生从功能、性能价格比、实现的可能性等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最终制订合理的设计方案。
3.4购买元件,检测参数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定出元件清单,上报老师。老师根据实验室的情况,确定购买的元件,进行采购。对于中规模集成电路,我们通常利用购买管脚座和共用芯片的方法,也就是学生搭建电路时,焊接的只是管脚座,芯片可反复使用,这样既可节约经费,也可避免因某些学生焊接技术差而损坏集成芯片。学生拿到元件后,必须对元件进行检测,杜绝把参数不符合要求或已损坏的元器件焊接到电路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检测、判别元器件好坏的能力。
3.5焊接元件,搭建电路
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在万能板上进行焊接搭建电路,在装配电路的时候,一定要要求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不要出现错接或漏接,杜绝假焊、虚焊,以避免出现人为故障。同时要求元器件在线路板上的排列规范,疏密合理,美观科学。
3.6通电测试,完善功能
焊好电路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通电测试,看是否达到功能指标。对某些较复杂的电路可以先对各单元的电路分别进行装配调试,达到指标要求之后,再联系起来统调。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出现了故障和问题,要善于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去分析原因,要学会区分是由于接线错误造成的故障还是由于器件本身损坏而造成的故障,这样就可能较快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预先估计不到的现象,比如电路的接法没有错误,电路仿真也成功,但就是不能实现电路的某些性能指标,这就需要改变某些元件的参数或更换元器件,甚至需要修改方案。
3.7反思过程,撰写报告
作品完成后,每个学生必须认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和设计、检测过程,撰写设计报告。报告必须完整,它包括了技术指标、方案的设计、参数的计算、元器件的选择、流程框图、原理图和装调测试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及实验结果分析、收获、体会等内容[6]。同时要求设计报告的行文排版要符合规范要求,这样可提高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方案表达能力。
3.8充分准备,答辩验收
每个学生必须做好验收答辩的准备,按时答辩,检测验收,最后上交作品和设计报告。在验收环节上,我们采用了答辩形式,效果很好,使学生加深了对设计的理解,熟练操作,增强技能的目的,同时,提高了表达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以及工作提供了一次锻炼机会[7]。
4完善考核体系,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建立严格的实践考核与成绩评定体系,可以有效地增强实践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对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我们采用了下面的评分标准:
1)设计成果(PCB板)质量,占总成绩40。主要考查学生电路设计的难易程度;电路的设计是否规范合理、美观;电路的连接、调试方法是否正确;电路的性能是否能够达到设计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从生产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力争做到制作的项目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高中信息技术以基础性和实用性为特征,因此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信息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网络资源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渠道,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实际案例的关联性得到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基础技能的培训平台,基于该课程对社会各领域的关联性,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教学的转型相互依存,通过网络渠道可以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改革,从该角度出发,网络环境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真实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实In-ternet网络,打造开放式教学环境,使得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2.数字化数据库的建设是信息技术教学转型的基石。
新形势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方向必须符合当今的时代背景,即将高中基础教育的思想意识与大数据发展趋势相接轨,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打造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且具有丰富教学资源的实用型课堂。数字化数据库的建设与信息技术教学转型密不可分,虽然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所涵盖的数据资源相对较少,然而对数字化概念的培养对学生后学大数据思维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教学平台上,才能打造出集实用性与多元化、现代化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转型策略
1.教学一体化平台建设。
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化特征,传统教学模式体现出了典型的封闭型和单一化特征。以网络技术为基础,打造一体化教学平台成为新时期信息技术教学转型的首要任务。如果从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进度的统筹、教学模式的评估以及学生反馈信息等各环节通过网络环境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构成新型一体化教学体系,必将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转型提供创新型思路,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注入现代化元素。一体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包括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利用等流程,譬如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教学任务和学习安排以数据资源的形式存放在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数据库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托网络环境进行资源检索利用。此外,一体化教学平台也包括教学成果的反馈与评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展,通过学校统一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与检测,很大程度上减小了传统教学的周期。该环节也是一体化教学平台的评估阶段,学校在局域网技术的支持下,打造学校内部教学成果动态公示系统,以便教师对自己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显然从教学资源的统筹利用、学习反馈以及教学模式的反思等诸多环节实现了一体化模式,为信息技术教学转型提供新趋势。
2.以局域网为基础打造“空中课堂”模式。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教育部大力推行的高职高专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电类专业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数字电路与EDA技术》这门课程就是将数字电路和EDA技术的教学进行整合。
数字电路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典型的数字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能够设计一些逻辑功能电路,并为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数字电路的设计,传统的设计方法是以逻辑门和触发器等通用器件为载体,以真值表和逻辑方程为表达方式,依靠手工调试。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专用电子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基于EDA技术的设计方法成为数字系统设计的主流。EDA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在EDA软件开发平台上,使用硬件描述语言完成设计文件,然后由计算机自动完成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仿真等,最终对特定目标芯片进行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
EDA技术的设计方法正在成为现代数字系统设计的主流,作为即将成为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技术学院的电类专业的学生只懂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不懂如何设计电路,会限制就业的岗位。实际上数字电路和EDA技术是不能分家的,因为前者是理论基础,后者是工具,将两者整合既能学好理论又能提高实践技能。如果作为两个课程分别学习则不适应高职高专的学制长度。因此,将数字电路与EDA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是高职教育的要求和未来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探讨
在整合后的课程中我们把EDA技术贯穿于数字电路课程教学全过程。例如,在讲授门电路时,就开始用EDA软件仿真演示,熟悉用原理图输入一个简单门电路的过程,通过编译、功能仿真检验门电路的功能,可以加深学生对门电路知识的理解;在讲授组合逻辑电路时,引入硬件描述语言的设计方法,并介绍基于EDA技术的数字电路设计方法;在讲授时序逻辑电路时,可以引入一些简单的综合性的电路设计,为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设计空间。在开始讲解基于EDA技术的数字电路设计方法时,可以通过引入简单的数字电路的设计流程,使学生从宏观上对EDA设计方法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让学生在潜意识里建立这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下面简单介绍组合逻辑电路中的二选一数据选择器的EDA设计流程:
(1)编写硬件描述语言(以VHDL语言为例)。在EDA编程软件中输入设计源文件,如图1所示。
(2)逻辑编译。逻辑编译过程包括检查设计源文件是否有误,进而提取网表、进行逻辑综合和器件的适配,最后形成编程文件。
(3)功能仿真。通过模拟仿真测试电路的逻辑功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仿真波形如图2所示。
(4)锁定引脚。将程序中各端口名称与硬件电路中的各引脚对应。
(5)编程下载。功能仿真成功后,就可以将设计好的项目下载到逻辑器件中,实现既定的功能。
1声乐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必然性
数字化技术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有机融为一体,为声乐教学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教学环境。目前,数字化技术中的录音、幻灯、电视、投影、录像等功能和设备,已经对声乐教学的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因此,现代化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声乐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声乐教学中合理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综合运用动画、声音、影片、光影等素材,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加客观的感受自己的歌唱声音,并从中进行自我反思,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入数字化技术。当前,各学科都在研究数字化技术与学习、教学、课堂的有效整合模式,进而实现学习方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方式的革新。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教学内容。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1]。
2数字化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调整歌唱状态
传统声乐教学相对抽象,教师对于学生歌唱状态的评判也多依据感性理解,缺少客观的参照物。若在声乐教学中合理运用数字化技术,则可以将学生的声音状态呈现在电脑上,并引导学生及时修正自己的声音,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生演唱歌曲之前,教师通常都要指导学生进行练声训练,这是指导学生把握歌唱状态的有效手段。此时,教师可以分别录制学生在进入状态前后的声音。并引导学生进行波形对比,鼓励学生积极分析造成波形差异的根本原因,如气息不足、口腔没有充分打开等。此外,教师还可在声乐教学中剪辑优秀歌唱家的演唱片段,并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对比模仿中自觉探究声音概念。
2.2修正歌唱音准
声音训练固然可以为学生的歌唱状态和音色提供有益帮助,但音准同样对学生的声乐演唱具有重要作用[2]。在一定的音区范围内,学生时常会因为气息、声音位置等因素形成各种各样的音准问题,在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运用钢琴来训练学生的音准,但这种方法较为依赖钢琴自身的音准,因此对钢琴调律师水平提出较高要求。这就使得钢琴训练音准的方法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以此,在声乐教学中若要及时修正学生的歌唱音准,就必须在遵循律学原理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数字化技术。音准主要是指乐音的音高标准,它的准确性较难把握,这主要是由于音程的音分值很小,因此,学生需要全面比较和分析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和纯律的优点,然后根据练声曲的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律制进行演唱,并深入研究演唱作品的审美要求,以此为基础确定音律尺度。例如,在发生联系中,时常以自然声区为基础,其主要是指八度、五度以内、八度以上的练声曲。而若要直观的展现这些复杂的音律现象,教师就可以综合运用录音软件与制谱软件通过录音与播放功能,以音阶的形式比较三律。总而言之,若要提高学生发声训练效率,明确三律的音高标准,就必须运用精确的数理规范音准。
2.3调动歌唱情感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音乐感知能力都能够影响歌唱情感的表达,而要准确把握演唱作品的内涵,就必须深入了解歌曲创作者的风格特点和时代背景。进而更加深刻、细致的品味作品蕴含的情感。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往往有限,对教师传达的信息可能产生误解或理解不到位。而合理运用数字化技术,则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现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情感。例如,歌曲《》是根据诗词改编的,学生从歌词中就可以体悟到的艰辛,感受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最终胜利时的喜悦之情。但若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这首诗词的情感,就必须借助数字化技术搜集相关信息,对其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剖析。
2.4确定歌唱者声部
在声乐演唱中歌唱者必须正确的鉴定声部。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演唱者的声部主要由教师、医生根据学生声带的宽厚、长短,以及共鸣腔的大小,并结合演唱者的实际演唱实践进行判断。这需要长期的观察和分析,耗费较多时间与精力。歌唱家卡鲁索、多明戈甚至在学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发现声部确定错误。所以,教师必须准确判断学生的声音类别,并根据他们的音质和音色,按照学生的歌唱声音和特点,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嗓音优势。研究表明,振动频率和声道长度有直接关系,声道越长,振动频率越低。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数字技术确定歌唱者的声部,用电脑展现他们歌唱时的声音振动频率,进而为确定声部提供依据。
2.5纠正咬字归韵
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够有效增强声乐演唱的感染力。所以,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字头、字腹、字尾的发声情况,字头的发音主要以唇、舌、齿、喉、牙为着力点。在声乐演唱中若字头咬的太轻,就会使字音模糊,形成音包字。而如果字头咬的太重也会影响歌唱效果。如果着力点错误,就会发成另外一个字的音。此外,字头在每个字的发音中时值应当很短,否则不仅会影响声音的传导,还会加重喉头的负担。但若在发音时忽略了字头,就会出现咬字不清的现象。字腹是母音部分,是最能发挥共鸣、最有穿透力和响度的部分,若要吐清字音,就必须在歌唱时将字腹发的长而稳。字尾是一个字的归宿,是收音归韵的部分,对汉字发音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强调的是,字尾的时值较短,要在字腹引长到最后才能归韵。例如,《昭君出塞》女高音区“别家园,出雄关”中的“别”,以及“慷慨越千年”中的“年”字,在演唱过程中都容易出现归韵过长的情况,造成字音模糊,进而影响乐曲表达。教师可以用波形分析软件展现字头、字腹、字尾的比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波形图,进而纠正发音。许多学生在演唱“越千年”的“年”字时,容易出现音高偏低的现象。教师可以运用相关软件剪辑出音高不准的波形,指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这些直观的波形图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声音概念,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进而在演唱中抓住瞬间灵感,增强歌唱记忆,提高声乐演唱水平,进而促使自己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声乐人才。
3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到声乐学中,可以更为清晰的确定声音的质量和音准,这对于提高声乐学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是十分有利的,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举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02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行各业中都采用了信息技术现代化,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在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来挖掘数字化资源,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专业能力,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使信息技术课程在运用数字化资源的过程中取得实效。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让他们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源。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让他们掌握丰富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充分运用数字化资源能实现教学的趣味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让他们具备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能给学生提供自由、宽广的学习空间,让他们通过人机智能交流来掌握所学的知识,使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充满探究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性。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能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学习,提高他们收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具备以下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能熟练地进行文字的录入;掌握文件的创建、编辑和保存;学会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查询,获取数字化的知识。在运用数字化资源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信息技术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三、中小学数字化资源建设策略
(一)注重信息技术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不重视,经常出现信息技术课程少、教师占课等情况。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和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深入,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并鼓励教师充分运用数字化的资源,给学生构建丰富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和教师的互动中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并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运用数字化的资源,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在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学习情境,使课堂教学实现数字化、现代化、开放性的教学,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数字化资源对教学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数字化资源进行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课堂。在积极运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意识,并学会运用数字化信息解决各种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要结合丰富的实践教学来让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运用,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综合素质。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时,学校要不断加强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条件,使信息技术教学顺利进行。
(三)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不是专业教师,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不高。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学校需要组建一支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并定时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素质,让教师能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