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化学变化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6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28
一、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包括镁的提取和应用、镁的性质两部分内容,本设计将镁的性质贯穿于镁的提取及应用中。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篇幅虽然比较短,但是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值得从工业价值中挖掘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意义;但作为高中阶段典型的金属制备方法更值得去关注其中的学科观念和学科知识。
该单元位于“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章节,意在从海水中以化合态普遍存在的丰富元素中转化出有用的单质或其它化合物,第一单元中已经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角度了解了海水中提取的氯、溴、碘等卤素及其化合物,而本单元则需要从金属及其化合物角度考虑镁的提取;学生在第一单元学到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的方法,对于本单元镁提取的原理补充了新的角度,同时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富集思路可以类比迁移到镁的提取;当然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作为理论基础,需要在镁提取的过程分析中应用。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从经验型逻辑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化,但对本节内容渗透的变化观不易体会和建构,需要教师的引导。不过我们不准备局限在海水作为提取镁的原料,而是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关注镁元素的转化。其实学生对镁单质的性质并不陌生,在初三就已经知道镁与氧气、酸的化学反应,并且和铁可以类比;但是镁作为比铁更为活泼的金属,是否可以迁移炼铁的反应呢?我想这就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前概念,应该在教学中防止学生在此进行错误的迁移。在选择不同原理和原料时,通过类比讨论有利于学生认识到物质转变的多样化途径,也有利于体验科学为本、经济节约的化学应用观念。
在此设计中,我们呈现出镁元素存在于不同形态的物质中,学生可以体验物质的多样性;剖析镁的提取原理时,从不同角度了解高价态镁到单质镁的变化,逐步建构变化观。当学生把关注转化关系内化为一种思想,把从价态和物质类别变化的角度认识物质和反应内化为一种思想和方法时,学生就找到了高中阶段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1]。在镁的真正提取过程中,结合实际技术应用,综合考虑原料选择和除杂问题,提升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让他们了解化工生产流程,体会化学知识对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作用。
另外,本设计还试图融入化学史和科技新闻。回顾化学史有利于培养科学思维方式,体验科学家的智慧和魅力;而分析、评价科技新闻则有利于引领学生学以致用,将化学视角投向化学知识对于社会的应用价值,也体现化学学习与时俱进的发展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探索海水中镁提取的一般步骤,掌握从海水中提取镁的一般步骤和原理。
2.了解镁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以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制取镁的原理,学生了解制备单质镁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方法剖析从海水中提取镁的一般步骤和原理,了解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的途径,感受化学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镁的工业制取为载体,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建构化学价值观。
2.从具体的物质反应学习入手,逐步建构多样的化学变化观念。
三、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认识镁在自然界的存在及用途。
[提出问题]谈谈你们对镁有哪些认识?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表述已有学习中对镁的了解。
[情景素材]全球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总量每年约6000亿立方米左右,替代了大量淡水资源,海水淡化后排出的浓海水又是质优的化学资源,全世界每年从海洋中提取镁及氧化镁260多万吨,到2015年全国的海水淡化规模将达到每天220万~260万立方米,若将副产的浓海水资源的80%加以利用,250万吨镁盐材料,科学家估算,海水当中的氧化镁至少够全世界消耗30万年。
[情景提问]
1. 以上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
2. 人类社会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铜器时代,在2000多年前进入了铁器时代,为什么再近200年人们才发现镁呢?
3. 金属镁单质有什么用?
[学生活动]讨论
[情景素材]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日前有欧美科学家正在拓宽他们的新能源思维,将目光锁定在一种此前从未被关注的物质之上——金属镁,认为它有可能成为新能源的一种替代品。而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安德鲁·肯德勒则另辟蹊径,利用镁燃料和液体反应生成氢气,后者可作为燃料电池的能源,反应生成的氧化镁则是一种相对无害的物质。
(设计意图:将情境和问题抛给学生思考和讨论,引领他们在关注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镁时,自己意识到制取镁的意义,激发学习本课的热情)
[过渡]自然界中镁多以化合态存在,如何才能制取单质镁呢?
第二阶段: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运用—探究从镁的化合态中提取游离态镁的原理及可能的途径。[5]
[情景素材]追寻历史
1. 1808年,英国人戴维使钾蒸汽通过热的白镁氧(即氧化镁)并用汞提取被还原的镁。他还用汞做阴极电解了硫酸镁、苦土(氧化镁),首先发现了镁。[2]
2. 1828年,法国科学家布西用金属钾熔融无水氯化镁,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纯的镁。[3]
[提出问题]从以上提供的信息分析,先人们在制镁的方法中包含了哪些化学原理?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教师评价]在化学史上,电池的发明为元素的发现提供了便利,一直以来人们最先发现的都是一些比较稳定的物质,比如铁和铜,活泼金属的发现则得益于电池的发明,戴维利用电池发现了镁、钙、锶、钡等活泼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镁紧随钠之后,比较活泼,用活泼性金属还原比较困难,所以电解法为镁制备的首选方法。
[提出问题]先人在获取镁单质时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不能大规模的生产金属镁,那么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原理方法制取单质镁?请同学们思考初中时我们见识过哪些制备金属单质的方法,类比得出制备单质镁的方法,写出类比依据。
[讨论交流]整理得出如下方法:
[方案1]CuO+H2=Cu+H2O MgO+H2=Mg+H2O
[方案2]CO+Fe2O32Fe+2CO2 CO+MgO=Mg+CO2
[方案3]CuSO4+Fe=FeSO4+Cu MgSO4+2Na=Na2SO4+Mg
[方案4]HgOHg+O2 MgOMg+O2
[教师引导]从以上整理的这些方案中,你觉得得到单质镁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采用类比总结,分析四种不同的金属单质制备方案并分析它们的共性,引领学生从化合物中镁的常见价态分析转变成镁单质的核心思路,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分析中逐步强化化学变化观)
[提出问题]方案1,2Na+2H2O=H2+2NaOH,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仅次于钠,它们都是活泼性金属,按照这样的推理,镁和水也会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镁,这不是与方案1矛盾了吗?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吗?如何验证?
[教师实验]将打磨过的镁条投入热水中,滴加2滴酚酞。
[提出问题]类比钠和水的反应我们知道这种气泡是氢气,酚酞变红是因为有OH-生成,根据推测还应该有氢氧化镁白色固体产生,实验却没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为什么?
[引导提问]为什么氢气能还原氧化铜,偏偏不能还原氧化镁呢?你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解释吗?
[情境问题]方案2中CO是常见的还原剂,而且CO和Fe2O3反应原理也是高炉炼铁的重要原理,如果CO也能够还原出氧化镁中的单质镁,写出可能的反应方程式。
[新闻链接]从民网天津视窗2011年9月30日电:28日22∶00左右,在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线河村,一生产镁合金的工厂在加工镁锭时,不慎将镁引燃,好心的路人想用泡沫灭火剂帮助灭火却被消防员拒绝。[4]
[资料卡片]泡沫灭火剂工作时产生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为什么消防员拒绝用泡沫灭火器灭火,难道是二氧化碳可以支持镁的燃烧?
[演示实验]在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上盖上铁丝网,将镁条在铁丝网上戳进集气瓶中
[提出问题]
1.有什么实验现象?
2.生成物中除了有氧化镁,另一种产物是什么?能不能是氧气?请从元素以及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
[提出问题]镁跟二氧化碳的反应与我们的预测相矛盾,如何解释?
[交流讨论]反应都是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进行的。
[教师讲述]在初中我们还接触过一种还原剂焦炭,氧化镁和碳的确是可以发生发应的,碳来源很丰富,燃烧还能提供热量,可是工业上一般不采用这工艺,为什么呢,谈谈你的看法。
[提出问题]方案3,可以用硫酸镁溶液和金属钠制取镁吗?
[教师引导]假设现在把溶液里的水全部蒸发掉,就用硫酸镁固体和金属钠反应,你试想这样的效果好吗?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教师总结]金属钠熔融硫酸镁制取镁的方法和科学家布西制取镁的思路是一样的,但不能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教师讲述]方案4是拉瓦锡发现氧气的经典反应,按理只要给足够的能量让镁和氧分开就行,可单是加热还是不能提供反应所需要的能量,那我们可以模仿戴维电解氧化镁。那为什么这种方法仍然不能满足要求呢?
[学生猜测]可能消耗大量电能,不划算。
[引导追问]如果真的像同学们猜的那样,电解氧化镁需要消耗很多的电能,这又说明什么?
[多媒体呈现]
[提出问题]因为氧化镁的熔点高,电解消耗电能大,不经济,那是否可以找熔点较小的物质电解呢,哪个比较合适?
[提出质疑]如果电解熔融MgCl2可以得到金属镁和氯气,可是我们之前就知道铁和氯气发生化学反应可以得到三氯化铁,那生成的镁和氯气不就也能继续反应生成氯化镁了吗?
[教师总结]这些方案的共同点都是镁从高价变到低价,被还原,我们需要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去分析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结合人类探索镁及其变化的历史,学生总结先人们制取镁时的探究思想,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世界观。通过类比的方式总结出4种不同的制取方案,并从不同角度分析4种制方案的优劣,让学生意识到物质变化的多途径,并紧扣从高价态转化为低价态这一变化的过程,学生体会其中的变化观,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过渡]刚刚我们只是探讨得出了制备金属镁的原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需求大量的镁,而自然界又不可能提供如此多的现存的氯化镁,在工业上是如何大量获取镁的呢?
第三阶段:现代的生产—引导学生体验探究海水中提取镁的思考过程和方法。
[提出问题]1.从元素角度看,哪些物质可以作为生产镁的原料呢?
2. 海水中有哪些离子,如何才能将镁离子与他们区分开来?
3.海水中有如此多的离子,而我们只需要Mg2+,有何种方法可以分离出Mg2+呢,需要把杂质逐一除去吗?
[多媒体呈现]
[提出问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小,即使是饱和的氢氧化钙其浓度仍然很低,沉淀效果不好,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图
[提出问题]海水中的镁离子经过许多变化最终转变为我们所需要的单质镁,在这些变化过程中,什么元素一直围绕在我们的眼前啊?这对我们日后提取其它物质有何指导意义?
[引导提问]课本图中显示,以贝壳为原料煅烧生产生石灰最后制得石灰乳,看着是综合利用了资源,请同学们从贝壳的来源以及成本角度思考,这样的方式真的经济吗?
[资料提供]贝壳来源有限,用在经济效益更好的其它地方,如制作工艺品;过去用贝壳生产熟石灰是受限于运输和石灰资源,当前直接购买内地生产的熟石灰成本反而更低。[8]
[提出问题]那么你们在之前有没有遇到过同样是以海水为原料来提取的物质?提取时做了哪些事情?
[多媒体呈现]海水中提取碘的流程图
[提出问题]1.碘在海水当中总储量很大,为何不直接由海水提取碘,而选用一些海产品呢?
2. 镁在海水中的浓度为1.28g/L,比碘离子在海水中的浓度大,还需要富集吗?
[演示实验]向已准备好的海水中加入氢氧化钙。
[提出问题]实验证明,海水中镁离子的浓度低,直接加入氢氧化钙沉淀效果不好,那如何富集海水中的镁呢?海水中会不会也有一些海产品会富集镁离子呢,就像海带富集碘一样?
[提出问题]海水中的MgCl2蒸发浓缩后引入沉淀池生成了Mg(OH)2,再通入盐酸中和不就又生成了MgCl2嘛,不都是MgCl2嘛,为什么还要经过这么繁琐的过程呢?
[教师讲述]制得的MgCl2蒸发结晶时得到MgCl2·6H2O,再在氯化氢氛围中加热晶体就能获得无水氯化镁。
[提出问题]电解产生的副产物氯气怎么处理?
(设计意图:基于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STEM理念关注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从原料选取、原理应用、经济节约、生态环境等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镁提取的实际工艺流程,体现化学知识应用在工艺技术;同时在这部分中让学生类比已有的知识总结出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提高他们知识迁移的能力。)
第四阶段:新视野—提取镁的新工艺
[情景素材]电解法制取镁耗能巨大,生产1公斤的镁大约要消耗10公斤的煤,还会排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日前有欧美科学家正在拓宽他们的新能源思维,将目光锁定在一种此前从未被关注的物质之上——金属镁,认为它有可能成为新能源的一种替代品,镁的活性非常大,并且蕴含巨大能量。
[提供资料]镁注射循环:利用高强度太阳能产生激光,以极高的温度燃烧海水,从中提取出氧化镁。
[提出问题]1.镁注射循环法获得的是氧化镁,如何实现从氧化镁到单质镁的转变?
2. 这一工艺十全十美吗?
(设计意图:介绍提取镁的最新工艺,既能让学生体会镁的不同提取途径,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变化观;同时能拉近学生与现代科技的距离,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看待学科前沿的视角,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有利于化学价值观的建构。)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化学组.基于学科观念及方法构建的元素化合物单元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效性研究[J].化学教育,2010,(增刊Ⅱ):342
[2] [3]谷莹莹.品味化学课堂教学的“五度”—以苏教版必修1“镁的提取及应用”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8):8
[4] 张礼聪.“镁的提取及应用”的对话式教学[J].化学教学,2012,(3):41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化学则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自然界里所发生的一切化学现象都是合乎辩证唯物主义的。化学教材中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事物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充分利用化学教材中内在的思想性,不仅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好教材。
一、重视化学“入门”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这是初中化学课本“绪言”中的第一句话,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在“绪言”教学中,教师除做完教材规定的实验外,还可以演示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取两只大小相同的大烧杯,分别置于托盘天平的左右盘中,并调至平衡,然后向右盘中倾倒已收集好的一瓶无色二氧化碳气体,边倾倒边让学生观察现象。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奇妙性:跟我们接触最密切的空气就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真实存在的物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实践体验到世界客观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和现象都是物质及其运动的形式。例如:水、铁、食盐等,它们是分别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铁能生锈、镁能燃烧、电能发光等现象则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从而说明世界上千差万别、形形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表现的种种形态,给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第一概念――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二、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理解物质的真实存在
例如:在讲述分子、原子时,让学生观察用现代科学仪器拍摄的照片:苯分子照片,硅原子照片,能形象地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并列举现代原子核应用技术和实例。
三、加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化学实验是有目的地使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简单化、明晰化、突出主要因素地重现出来,以便进行研究、认识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其变化规律。因此,通过化学实验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恩格斯指
出:“整个自然界,由其最小部分到最大物体,由沙粒到太阳,由原生物到人,都是处在永恒的产生和消灭过程中,处在毫不间断的流动中,处在始终的运动和变化中。”例如,通过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此实验可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先测定燃烧前锥形瓶质量,接着观察白磷燃烧,之后再测定锥形瓶质量。其结果是:化学变化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其结论是:物质是永恒不灭的。
2.培养学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恩格斯
指出:“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在量的构成改变的影响下所发生的质的科学。”
为了适应高考及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迎接新的挑战,必须明确科学素质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转变。
1.从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通过传授双基知识和技能,着重发展智能素质。把加强“双基”教育与发展培养智能素质统一起来。化学教学重点是培养“四种能力”(即观察、思维、自学和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观察能力是基础,实验能力是手段,思维能力是核心,自学能力是关键,创新是目的。
2.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表现在:①教学程序的设计;②是否吃透“两头”,熟练地运用教法;③能否因材施教,分类推进;④能否体现化学学科教育教学规律;⑤能否适度把握化学与其他跨学科知识能力的切系和综合。
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表现在:①学习动机、目标是否明确;②求知欲是否强烈;③自学习惯品质是否优化;④学习任务是否完成;⑤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是否增强。
3.从以授课为己任转变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教育教学中,应善于应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存在、变化及规律,结合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史和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自然和高科技中的广泛应用,进行科学思维和品质的教育。
4.从教学目的是“学会”转变为“会学”,使“学会”与“会学”统一起来。要引导学生遵循科学的认识论,以本学科为主干,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及探究的方法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总之,要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目标,我们必须彻底克服传统的“重授予,轻自学”、“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轻非智力”、“重应试,轻素质”、“重终端,轻过程”、“重单科,轻综合”等观念和做法。
二、在教育观念素质化的指导下,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当前,我国的化学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发展很不平衡,现状并不完全适应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考改革的实际仍然是在素质教育的大目标下,进一步强化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强化设疑,设问研究,抓好过程教学
要实现教学过程优质化,必须强化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分解、设疑、设问和联系的研究。因为,依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任何教学内容及过程都可用一个个恰当的问题呈现出来。教师在编拟自学思考题或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和练习讲评教学中的设疑、设问,可不断地促使学生存疑、质疑,激活学生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导之于科学认识探究的方法,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要切实编拟设计好本学科、本课时教学内容的问题,包含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科内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小综合。然后,立足本学科,跨入外学科(一门、两门或多门),以本课时知识的切入点、联系学生接触到的事物及现象编拟设计综合性适度的问题。如果本课时教学内容并不存在跨学科知识的切入点和关联性,或者从某一层面或角度切入难度过大,就应放弃或暂时放弃这种跨学科综合设问、设疑的编拟设置,以免影响本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2.在强化本学科知识结构研究的同时,抓好整体教学
所谓整体教育,就是反映学科素质形成的教学或相关学科综合素质形成的教学。伴随着高考对综合能力素质测试要求的逐步提高,整体教学的探讨也必须逐步深入。在学科增多、学时减少、学业减负、综合素质增强的情况下,必须抓好整体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素质化。
(1)要以素质、能力形成为出发点,加强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改革的研究。在备课、授课、作业、辅导等常规教学的过程中,强化本学科的双基和能力,力求每个环节做到少而精。搞好单元整体教学,把握学科本身独特性的知识结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内在联系,形成学科性知识网络化和学习、认识方法科学化。克服过去常规教学中重知识面、死记硬背,轻学能、搞题海和脱离实际的做法。
(2)强化各学科协同教学研究,抓好整体教学。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而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是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如出现的并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错综复杂的,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是一变化发展的过程。对这些相关因素的存在状况及其变化发展过程的揭示,必然要涉及到学科内容部分的关系,涉及到学科之间的联系,涉及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所以建议组建精干的“综合科目”教研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探讨活动。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是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物质存在的不同形式、不同层面及其特征的。一方面可从知识结合点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可从综合能力试测题编制方面进行研究,还可组织一定的社会实践考察活动。
(3)组织部分尖子生参与教学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关注教学改革与社会的发展。这样不仅使学生形成跨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网络联系,而且可强化学生关注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新观点和新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心,还有利于在整体教学过程中起到带动全体学生的作用,让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3.强化学科共性研究,抓好实验教学
各学科的结构、功能是不同的,单学科和跨学科问题有其特殊性,有不能互代的一面,但还有相互渗透、切入、存异求同的一面。我们在立足本学科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应强化学科共性的研究,以便逐步实现教学过程高效化,或不久的将来为“综合课程”的编辑工作起到铺路石子的作用。理、化、生理科综合,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强化研究。
(1)学科知识和表达形式的结合点的主要表现:
①物质的微粒结构。如分子运动论、原子及原子核结构等知识三科都有不同的形式的表达。
②概念与规律的结合。三科有许多相同或相通的概念,如质量、温度、密度、比热、功和能等;三科也有一些普遍适用,只不过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部分有不同表达形式的规律。如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
③问题处理的结合。三科对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借助模型、图表等,对规律用语言描述、表格、公式和图示的表达等等。
(2)物、化、生三科综合考试命题的三维构架,也为学科素质化教学改革的整体教学模式。因教学过程和测试命题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其目标是使学生把握各学科的整体知识网络,形成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综合能力。
①可首先从相应学科知识或再次相关学科知识网络出发,设问、设疑展开教学过程或取材命题。一个问题立足某学科或多学科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从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去设问、设疑或取材作为自学思考和测试命题的知识背景。
②可以广泛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健康、环保、高新科技和自然生态的材料为背景,从认识角度和探究解决方法的层面设问、设疑,展开教学过程或取材命题。
(3)理、化、生三科都是实验科学,立足实验探究方法的结合,抓好实验教学。
“科学起源于实验”。实验是科学实践的一部分,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揭示事物存在、变化及创造的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使学生“一通百通”,终身受益。
①开足教材全部实验,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应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仪器使用和实验操作技能练习机会。只有通过多次反复的严格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实验技能。
②将教材中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强化实验思维的力度。
探索性的实验要求学生根据问题确定实验的目的,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的设计,恰当地选择仪器和器材,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和正确的动手操作;在实验中进行正确的观察和记录;实验后对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作出明确的解释、结论或评价。
③加强实验习题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能力。
面对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比之小学低年级学生发生的如此变化,在班级管理方面,老师们应该怎样做?
二、班级管理的对策
1 发挥学生决策主体作用,实行民主管理
高年级学生心智日渐成熟,要求被尊重、重视的意识增强,我们不妨顺着学生的心理要求在班级事务中和学生“商量、再商量”。学期初,和学生商量制定班级目标、班规班纪,探讨实施措施,制度实施中,和学生一起查漏补缺;学期结束,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失。
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尊重,贯彻执行制度的积极性自然就会高涨,效果出奇得好。记得几年前,我曾经接过一个毕业班,这班学生纪律散漫,对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都不“感冒”。在卫生打扫中出勤不出力,针对这种情况,我马上组织同学,找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解决办法。经过大家的商议,决定改变班干部指定分组的办法自由组合小组,选出组长进行逐日轮值,值日时如果完成得不好,被学校扣分,则第二天补值日直到不被扣分为止。决议通过,马上进行自由组合。由于值日轮值制度是经过大家商量决定的,结果得到了彻底的贯彻,从此我班的卫生一项得到明显改善。
2 用事实感动学生,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高年级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对抗行为,对他们做思想工作时要注意艺术,讲道理摆事实。训斥和批评最容易导致他们对着干。语言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也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比如我校某学生个子高大,经常欺负小同学,甚至要一些小同学拿钱给他买零食。老师教育他,他不以为然,认为要的是几角钱几元钱没有什么大不了。为了让他认清其行为的危害性,在法院处理类似案件的时候,我带他和几个同学去旁听,通过旁听,该学生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并主动提出给被他欺负的同学道歉。从那以后,他再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
3 教师要少说训斥性的话语,多以身作则
高年级学生的“向师性”的心理发生了改变,他们不但会听老师怎样说,更关注的是老师是怎样做的,仿效老师的做法。因此,在高年级的学生的班级管理中,尤其要重视教师的身教作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如,夏天带学生到操场除杂草,如果老师只躲在树荫下指手画脚的话,哪怕你说的话再动听,劳动纪律再严明,学生的劳动热情也绝不会高到哪儿去。相反,如果老师都能顶烈日挥锄铲草的话,偷懒的学生自然就会少。正可谓教师其身正,学生不令而行,教师其身不正,学生有令不行。
教育学生要诚信,教师首先就要做到诚信。教师在学生中不可说大话,说漂亮话,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也不可随便许诺。而要言行一致,说话算数,以诚育诚。
4 班级中建立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气氛
高年级的学生精力充沛、竞争意识增强,针对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开展竞选班干部和学习、纪律、卫生、体育等项目的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高涨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时间精力吸引到校园、班级学习、思想的竞争中,减少他们与社会不法分子混在一起的机会。在学习上,可要求学生每学期自己找一位竞争对手(水平相当),比成绩比进步。学期结束,老师对胜利者送上卡片,表达祝贺,勉励他们不断超越:对挑战失意者老师则要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激励他们重拾信心,不甘落后,急起直追。
赏析:本题借用《九章算术》“竹九节”问题来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先求出首项和公差,然后再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第5节的容积。本来非常简单的等差数列问题,在数学史的衬托之下精彩无限。这将引领师生在数学教与学活动中更多地关注数学文化元素。
例2:(2013湖北理科)我国古代数学名著《数书九章》中有“天池盆测雨”题:在下雨时,用一个圆台形的天池盆接雨水,天池盆盆口直径为二尺八寸,盆底直径为一尺二寸,盆深一尺八寸,若盆中积水深九寸,则平地降雨量是 寸(注:①平地降雨量等于盆中积水体积除以盆口面积;②一尺等于十寸)
赏析:历史上,中国数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过众多的数学名著,《数书九章》概括了宋元时期汉族传统数学的主要成就,是对《九章算术》的继承和发展,引入古代数学名题,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例3:(2015年全国卷I)《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委米依垣内角,下周八尺,高五尺。问:积及为米几何?”其意思为:“在屋内墙角处堆放米(如图,米堆为一个圆锥的四分之一),米堆为一个圆锥的四分之一),米堆底部的弧长为8尺,米堆的高为5尺,问米堆的体积和堆放的米各为多少?”已知1斛米的体积约为1.62立方尺,圆周率约为3,估算出堆放斛的米约有( )
赏析:该问题源于生活中粮食储存,与立体几何体积求解的基础知识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数学的优秀传统――数学要关注生产、生活等社会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文化,体会数学知识在认识世界中的工具作用。体现了数学文化“以数化人”的功能。
例4:( 2003年全国卷) 如图,一个地区分为5个行政区域,现给地图着色,要求相邻区域不得使用同一颜色,现有4种颜色可供选择,则不同的着色方法共有种.(以数字作答)
资料与方法
2008~2009年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82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肺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感染、血液病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经过动态血压监测,选择血压控制良好(全天平均收缩压≤130mmHg,平均舒张压≤85mmHg),男58例,女24例,年龄65~82岁,平均72岁。其中清晨5~9时平均收缩压≥140mmHg或平均舒张压≥90mmHg患者46例为清晨血压升高组,男35例,女11例,平均年龄73岁;清晨平均血压<140/90mmHg的患者36例为清晨血压正常组,男23例,女13例,平均年龄71岁。患者诊断均符合2005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中的诊断标准。两组之间性别、年龄、全天平均血压无统计学差异。
方法:动态血压监测采用BR-102动态血压监测仪,采用间歇性测量,测量时间为上午8:00~10:00至次日上午7:59~9:59。24小时内每30分钟测量血压,6:00~8:59为清晨时间段,动态血压24小时有效读数≥80%。
血液流变学检测采用LG-R80血粘度计,纤维蛋白原由C-2000血凝仪检测,血细胞比容由SysmexXT 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沉用魏氏法检测。采血均于清晨空腹用专用真空采血管按照规范采集,所有操作符合实验室质量标准。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资料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 果
与清晨血压正常组相比,清晨血压升高组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红细胞刚性指数显著下降(P<0.05),其他检测指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清晨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峰期,血栓形成趋势增加。有研究证明血压晨峰程度加剧与心、脑血管病高发有密切关系,并且独立于24小时平均血压水平[1]。对许多高血压患者而言,清晨血压的升高在原有靶器官损害的基础上增加了心脑血管突发病变的发生率。有研究证实外周阻力增加是高血压发病机制的最终环节[2]。外周阻力是血管阻抗和全血粘度的乘积,因此,高血压病血压升高不仅与心输出量和血管阻力有关,还与血液黏度有关。
影响血液黏度的因素很多,包括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性及流变性等。老年MBPS血液黏度高的可能原因:①清晨血压升高组全血高切黏度的升高与红细胞变形能力减退有关;而在低切状态下红细胞易于聚集和叠连,形成聚集体,因此全血低切黏度的升高与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加有关。Ciuffetti G等在另一项研究中认为低切变全血黏度的增高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并独立于各种传统的危险因素之外;还认为低切变全血黏度较高切变全血黏度更能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3]。②红细胞变形性下降。毛细血管内血液流动主要依靠红细胞的变形性,红细胞轴向集中可以调节微循环中比积,使当血流随着血管管径不断变细时,红细胞比积不断降低,减少血流阻力。③老年MBPS血液黏度增高可能与动脉壁的损伤程度有关。清晨血压的波动和各种血管收缩因子的作用促进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增加管腔内壁的压力,老年人血管退变、动脉硬化、弹性降低,血管内膜容易损伤。而动脉壁的损伤造成纤维蛋白原的沉积,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容易形成网状机构,而其分子结构很不对称,当其含量增加时会导致血粘度增加。④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大,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自由基、血脂代谢紊乱增多也可能为高粘血症的重要原因[4]。⑤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等高分子化合物的增加使血浆黏度上升,从而提升了全血黏度;同时通过吸附于红细胞表面,覆盖了细胞膜上的负电荷,使红细胞之间形成搭桥样连接,增加红细胞聚集性,进一步增加全血黏度。
本文结果显示清晨血压升高组的高、中、低切全血黏度均显著高于清晨血压正常组(P<0.05),因此在清晨血压升高的患者中,全血黏度的增高与清晨血压高峰的互为因果。而且对清晨心脑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率也产生直接影响。因而重视老年MBPS血液流变学检测,并在降压治疗同时合理干预,会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益。
参考文献
1 郑琦,吴可贵,晋学庆.清晨高血压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高血压杂志,2004,12(5):387.
2 范家俊.血液流变学基础与临床.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0-86.
每个教师的教学情况不一样,化学教学的实施也存在差别。根据学校化学内容和学校客观条件优化化学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化学,其内容具有严格的规定性,而学生不一定喜欢,就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与个人兴趣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科学地选择手段和方法,以此来端正和强化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从兴趣和爱好方面培养他们参加化学教学活动的意识倾向。如化学教学科学地运用兴趣教学法、程序教学法、个人参照标准教学法和自选练习等。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兴趣建立活动小组、组织观摩教学或单项比赛以及教师用高尚社会品德影响教育学生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化学教学环境,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充分发挥。在整个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有合理组织,严格要求,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学生形成社会个性,使其朝着正确地方向发展。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调动其能动性。教师主要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主动求新,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渐进地、有层次地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这样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大有裨益。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教师要与时俱进,为适应新的教学形势,我们要实施多媒体教学。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的重要意义在于充分而恰当地应用它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然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难点,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来解决这一教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都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研究的方向,多媒体课堂教学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用电脑屏幕代替板书、用录像代替所有课堂演示实验等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通过不同角度透视、旋转及切割,使学生从课本插图中对晶体结构的平面感觉上升到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感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
一、构建自主探究的空间
中国古代教育家推崇的教学过程是:“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以此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通过实践,我认为在活动中,教师重点要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感性体验、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并将所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1)进行感性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所以教学中可以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生活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理解。
(2)尝试大胆猜想
学生天真活泼,富有幻想,敢说敢做。正如牛顿说的:“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师可以把这种品质落实到教学中,以猜想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善于合作讨论。
当我们强调小组的活动体验性和自主建构性时,其实就意味着学习并非是封闭的纯个体行为,而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因为活动体验和建构总是在群体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的,而个体的任何成功也都依赖这样的活动才能得到。
(4)重在实践运用
学数学,“学”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发展、生活有“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有利因素,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智力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数学,运用数学。
二、构建丰富的思维场
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时的具体思维活动既有相通的个性也有各自的差异。
通过实践,我觉得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优质思维“产品”生成的可能性,并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研究、相互讨论,让思维场之间产生“磁场效应”,以此来实现资源共享。
1、找到自己的“思维场”,生成“自我产品”。
活动化教学正是通过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设置,使全体学生都能围绕其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找到自己的“思维场”,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优质思维“产品”生成的可能性。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个体独立思考活动,才能促进学生按照自身的思维风格、方式、习惯、特点,不断生成“自我产品”,防止部分学生处于另一种意义上的“跟着想、照着说、模仿练”的地位,从而造成思维的僵化和形成思维的惰性。
2、让思维场之间产生“磁场效应”,实现资源共享。
在这思维场的构建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研究、相互讨论的相互结合,让思维场之间产生“磁场效应”。学生独立探索出多种不同的方法之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讨论。目的是把内部思维活动转化为外部语言,把每个人的发现转化成共同财富,实现资源共享,而且从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构建学生创新的支撑点
1.宽松的环境
学生天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创新欲望是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安全、自由的集体气氛是儿童创造力得以表现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数学活动化教学中,一方面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另一方面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
2.质疑的态度
数学教学中可以大力倡导和强化学生质疑的问题意识,把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的一项重要素质,进行科学的训练。可以坚持不懈地向学生灌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观点,鼓励学生有不同意见不沉默,愿意并能大胆地将自己的意见或问题公开提出,并以此作为继续学习的起点,去积极探索未知的领域。
3.成功的体验
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化学是一门小学科,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比不得语文、数学和英语.于是,有些学生就有着不重视的思想,在平时的学习中,只是按部就班地听化学老师讲课,课后就把化学书本丢至一旁,觉得上完课也就万事大吉了,没有任何的预习和复习.由于化学课课时比较少,相应的间隔时间就比较长,学生的这一不良的学习习惯也就造成了知识的遗忘和脱节现象.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会觉得化学很难学,更没有兴趣去学了.
针对于此,作为化学教师要在强化预习和复习上下功夫,要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或者要求学生在新课开始前能够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如在教学第二节化学课之前,教师要求学生把第一节课学习的知识复习一遍,并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并要求预习一下第二节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以便学生能够主动找出自己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如学生可以在预习中理解一些比较容易掌握的知识点,用彩色笔划出自己不能理解、需要教师讲解的重点内容;记录疑难问题,以便能够在老师授课时更有针对性地听讲.预习和复习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化学的知识网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化学知识比较琐碎和庞杂,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内容很多.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来说,如果只是单纯地听老师授课,没有主动和积极的参与,就会觉得化学课堂相当的枯燥乏味,化学知识点难以理解.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改变其单纯听讲的不良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授课之前的备课中,教师要适时适量地设置师生能够互动的话题,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解决的问题,以便能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如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留意观察学生是否对老师知识点的讲解有疑问,是否能够听明白,是否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教学思路等.对于一些学生独特的理解和看法,教师要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以表扬其敢于提问和表达见解的勇气,肯定其用心思考的学习态度,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学习愉悦感和成功感.学生有了积极参与的勇气和态度,也就能够更多地与老师互动,更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当然,如果在课堂上出现了备课时不曾预料到的突况,教师能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很强的把控能力,在让学生能够听得懂、听得明白的情况下,及时把教学思路调整过来,以更高效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强化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化学学科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很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一个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讲解,对一个个实验的解说、操作规范和实验步骤等,都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记忆.有些化学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明白但也很容易遗忘,如果学生没有随听随记的学习习惯,那么也就不利于课后的复习.
为此,教师要强化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学习习惯.如可以让学生在课本的空白地方写上教师讲解的重难点,学到哪个部分记到哪个部分;或者准备一个化学笔记本,集中记录教师每节课所讲的内容,形成知识网络,以便考前做系统性的复习.再如,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实验,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要注意记录下教师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相应的实验现象.以便在自己独立做实验的时候不会出现违规行为,保证实验的成功.同时,学生在做课堂笔记的过程中,要养成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的习惯和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如书写化学符号时,要注意符号的大小写,要注意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反应条件以及实验中生成物的状态,认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实验现象等.
四、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
军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对于学员队的管理者来说,科学管理是军校学员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要加强对学员的管理,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必须转变观念,以学员为本。
一、树立“制度管理”的观念,依法管理
制度管理就是严格地执行院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规章制度的规范性、强制性对学员进行管理。强化制度管理,就要将依靠法规制度进行管理教育放在首位,使学员的行为举止有准绳。军队院校必须强化依法从严治校的思想,在“严”、“细”、“实”上下工夫。在执行规章制度上不降低标准,不迁就变调,使从严、从重的一系列法规制度在学员头脑中扎根,变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要从细处入手,从出操、内务、环境卫生等细小方面抓起,培养学员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作风。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做到“事事有依据,人人有准则,处处有规范”,尤其是八小时以外和节假日时间,消除管理时间上的“空档”,坚决摒弃那些形式与内容相脱节的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将管理工作做到实处。组织管理就是通过学员队的基本组织,如党支部、团支部、军人委员会等的功能对学员进行管理,确保学员队的统一、规范。强化组织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学员队基本组织的功能,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组织建设,加强党支部对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等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骨干的作用,发挥组织的管理功能、教育功能、监督功能、组织功能对学员进行管理。法制化管理是指管理者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下属进行管理。军队是特殊的战斗组织,军事对抗的激烈性要求军队必须有严格的纪律和高效的执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军队战斗力的最根本条件,军队的这些性质决定了管理者的管理必须符合正当性,唯有正当性的管理才能使下级全心全意完成任务,因此,法制化管理在军队是一种最基本的管理方式。军校学员队虽然有别于一般的作战部队,但其最根本的性质是一样的,即都是由军人组成的军事组织,法制化管理是最基本的管理方式,但毕竟学员队不是作战部队,其最根本的任务是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因为学员队的很多决策关系到学员的具体生活,例如节假日活动的安排,学习地点的选择,等等,队干部应该在依据相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适当采取民主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决策;在那些直接关系学员切身利益的重大事情的决策上,比如评功评奖、入党等问题上,更应该以相关条令条例为指导,充分发扬民主,做到公平公正,让学员心服口服。军校学员队的管理应该是法制化的民主管理。
学员在军校四年逐步成长,依法管理的基础地位不能改变,但队干部的管理方式应该逐步转变。刚入学时,学员都是从地方来的高中生,事事都需要干部手把手教,在这种时候,队干部的管理就应该是绝对的法制化管理,务必提高学员的工作学习效率,使学员很快地融入环境;学员逐渐成长,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对军校的了解也越来越透彻,相应的,队干部在法制化管理的前提下,要让学员充分享受民利,逐步参与学员队决策,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增进学员与学员队的感情;进入高年级以后,学员队干部应该在条令条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调动学员的管理积极性,尽量让学员参与学员队的管理与决策,充分发扬民主。
二、突出“学员为本”的观念,科学管理
学员队的管理,首先应该是科学的管理。科学的管理突出地表现在管理制度的制定落实上。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做到有法可依、细致全面,落实必须持之以恒。在学员队中,队干部对学员的管理是全方位的,其管理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学员的学习生活。学员队的管理制度不能是队干部一言堂,而必须依照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管理制度有理有据,学员才会心服口服。正是因为学员队的管理是对学员全方位的管理,所以管理制度必须做到细致全面,即事事处理都有“法”可依。完善的制度加上严格的落实才能彰显制度的效力,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做到持之以恒,坚决避免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
科学的管理可以让组织像机器一样运转,然而组织并不是机器,其成员是有思想的人,所以,科学管理必须以人性化为前提。学员队面对的是思想活跃的新时期军人大学生,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更应该突出人性化管理。科学管理强调持之以恒,但并不意味着就是一成不变的,应该跟上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学员思想的变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军校对学员的管理就是为学员的全面发展服务,学员是管理的中心点,也是围绕点,管理必须以满足学员的正当合理的需求为目标。当发现制度与学员的正当需求冲突时,队干部应该耐心倾听学员的心声,逐步地改进制度,去除那些僵化的、不人性的陈规戒律,最终实现充分突出人性化的科学管理。
三、践行“积极引导”的观念,激励管理
观念隐含着主体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和根本的价值取向,对主体行为的整体过程以及行为的可能结果起着支配和最终决定作用。每位教师都有其教学观念,正如每个人都有其人生观一样。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其教学观念的影响。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归根结底在于作为课程改革实践者的教师对课程改革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评价等相关内容的深刻反思和全新理解,而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对其教学行为的影响是直接而具体的。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这是对以应试为目的的旧教学理念的全面革新。因此,教师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适应新的课程,首先必须更新其教学观念。
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1.转变师生角色
从古代“学而优则仕”的教学仕途观到近代的科举制度,教师都是作为权威而存在,“尊师重道”固然值得推崇,但将教师定位为一种权威的领导者角色,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事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这些知识,而学生呢?就像一种盛知识的容器,其任务是“学会”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如中考、高考中)能够熟练地取用这些知识。
教师和学生所有的这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此为宗旨,形成一种教师――教材――学生的联结。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对立的,以教材为中介的联结。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有计划的讲授的教材上的知识。
这种现象的产生虽然有其历史根源和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枯燥的完成任务的活动,以致培养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型人才。
在实践化学新课程中,化学教师应改变这种以升学为最终目标的教学观念,营造一个较为民主的课堂,鼓励学生主动自发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其主体性。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共同探究、创新知识;学生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建构自己的化学知识,体验化学学习的意义。比如,华中师大附中就特别注重师生平等的观念,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和教师一起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每个月都进行一次学生对教师的评教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的观念。在这里,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不再是容器。所有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2.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大多数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小,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消极的。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填鸭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掌握呆滞的课本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新课程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相信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学的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朗格郎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也曾督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积极的学习意愿,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自主的行为。教师应使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比如,在上复习课时,采用小先生讲课的方法,请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归纳的本节知识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再由教师补充讲解。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在准备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锻炼了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3.知识和能力并重,重视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传统的化学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习惯于在课堂上传授书本知识,而不善于利用课堂的特殊条件去培养学生的能力,严重脱离了实际生活。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材要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价值观。
在实践新课程的教学中,化学教师必须改变那种分数至上、知识至上的教学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使能力与知识并重,并积极关注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生儿窒息指婴儿出生后无呼吸或呼吸抑制而致低氧血症和混和性酸中毒,可致脑、心、肾、胃肠道等多器官损害,而血清酶学的改变与器官损害有直接关系。本文对117例窒息新生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进行检测,以观察窒息程度与血清酶学变化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窒息新生儿117例,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2000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病儿,入院日龄均小于24 h,其中男50例,女67例;早产儿13例,足月儿71例,过期产儿33例;体质量4 000 g 38例;其中轻度窒息组84例,重度窒息组33例;健康足月儿15例为对照组,男8例,女7例。
1.2 监测方法
所有对象入院后第2天清晨均空腹静脉采血1.5 mL,对照组出生后12~24 h清晨空腹静脉也采血1.5 mL,采用CLT 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比色法检测酶学指标。
1.3 结果
轻度窒息组与对照组血清除ALT外,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3.88~6.61,P
2 讨 论
文献报道,新生儿窒息后器官损害的发生率可高达82%,其中脑损害者占25%~72%,肾损害者占41%~57%,心损害者占25%~29%,肺损害者占23%~26%,胃肠损害者占11%~29%[1,2]。新生儿窒息早期,低氧和酸中毒引起体内血液重新分布,即肺、肠、肾、肌肉和皮肤等非生命器官血管收缩,血流减少,以保证脑、心、肾上腺等生命器官的血流量。如低氧血症持续存在,代谢性酸中毒进一步加重,脑、心、肾上腺的血流量也相应减少。此时上述器官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酶释放入血,使血清酶增加[3]。
AS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心、肝、骨骼肌和肾脏含量丰富。LDH分布于心肌、红细胞、肾脏、脑组织、肌肉和肝脏中。CPK位于胞浆和细胞器中。CKMB为CPK的同工酶,主要分布于心肌、膈肌、骨骼肌中。 αHBD主要存在于脑、心肌、肾等组织器官中。而上述器官有低氧损害时,血清酶值即升高。
本文117例窒息新生儿血清酶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说明窒息时同时存在脑、肾、心、肝、肌肉等器官功能损伤,统计学结果表明,ALT变化较小,AST、CPK、CKMB、LDH、αHBD有显著变化,且随着窒息程度的加重,上述血清酶值增加越明显。因此,临床上根据酶变化程度,可对新生儿窒息时器官损伤的程度、治疗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作用[4],从而减少窒息新生儿的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TNIONI A. Adhesion moleculestheir role in health and disease[J]. Pediatr Res, 1996,39:191.
1.追求个性化教学风格
追求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所谓个性化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教师自身的特点,一个是学生的情况。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必然会考虑到教与学的统一,必然是学生承认和喜欢的。教师要具备信息搜集能力,要搜集、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最新动向。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把课程学习与教学研究和信息技术学习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以往“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我们教师担心与“教参”、与考试的标准答案不符,所以只能将教参的答案照搬了事,埋没了自己的思想。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便是解放了教师,倡导教师的素质发展带动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一名教师要敢于破除陈规陋习,敢于张扬个性,敢于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敢于把自己对历史、对生活的真实想法、真实理解讲出来,用教师的个性色彩来铺就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灵活处理教材、教参和自己的思想认识,不必象以往一样看权威的眼色、看考试的风向教学,要实事求是地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2.尊重学生,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确定学生的主体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个性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为宗旨。让学生主动参与,发展合作式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历史的乐趣。同时,教师要努力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做好教学的先期准备: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习惯以及家庭生活背景,尤其是学生的历史学习方面的差异。正所谓“知其心”才能“救其失”。
二、转变教法,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1.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分析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个性,据此来设计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放矢,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首先,教师应积极有效备课,才能将“死”的历史知识“激活”,才能以不同的方式创设历史教学需要的情景,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发展问题。第二,问题的设置必须真正的个性化,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第三,课堂个性化提问应该立足不同的学情,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出发点。第四,教师对课堂个性化提问要建立恰当的评价制度,教学操控必须是游刃有余的。
2.强化合作,彰显学生的个性潜力。在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实现合作学习、展示交流贯穿始终。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互教互学,形成一个和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保证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知识和经验,实现课程资源的超水平发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特别注意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要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出现失误的时候要勇敢地承认,虚心向学生学习。要由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3.多样化授课,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通过教学三维目标的交融,实现情感教育、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三维融合的境界来自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过程。由于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动力皆源于兴趣,所以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亲切、和谐的群体感情氛围,使学生在享受感情中学习,在生生、师生的共鸣中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增进学习的乐趣,进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展示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并且要特别注重情感的体验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发现真理,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三、发挥教师个性化优势,建立恰当的评价制度
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是否准确到位。教学目标不同,教学重点不同,势必有教学方法的不同以及切入点的不同。个性化教学不应简单指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还应包括教师能够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选取一定的角度构建教学过程。但无论选取哪个角度,采用何种方法,教学目的都应该是殊途同归的,就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正确解读文本,最终达到学生听史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