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年人居家护理

老年人居家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老年人居家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老年人居家护理

篇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85-02

党的十相关会议中明确提出应该不断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1]。我国目前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关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有效落实党的十的方针政策应该中着手应对的重要工作。

老年人由于身体各项机能开发发生退化,经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服药的机会自然而言的也会增加。对于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居家服药是最为常见和主要的治疗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既经济又方便,受到老年患者的广泛青睐。但是,老年患者在居家服药的过程中是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这些因素会给患者带来的怎样的影响,应该如何有效的消除诸多的不合理因素,就成为了目前医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2]。为了对老年人居家用药胡合理的原因以及应该采取的护理方法和对策展开全面的研究,我院针对乡镇需要长期服药的老年病患者,随机的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老年人居家用药的不合理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次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护理方法和对策。研究结果显示,针对不合理的原因采取有效地护理对策能够显著改善用药的合理性,现在将研究的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从需要常年服药的老年患者中随机选取的6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34例,女性患者有26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60岁,最大的为86岁,平均年龄为71.3岁。患者的病史最短的为6个月,最长的为13年,平均病史为4.5年。所有患者均为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居家服药治疗。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小学文化程度的最多,其次是初中文化程度,还有少数的患者为文盲。大部分患者为农民,没有退休工资,靠享受国家给予的老年人生活补助和子女维持生活,所有的患者均参加了居民医保[3]。

1.2 方法

采用调查的方法老年患者的用药状况,医护工作人员通过亲自上门,为患者建立管理治疗卡,通过与患者沟通的形式。调查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服药情况、各项生命体征状况。同时,医护人员通过认真的倾听患者自己的主诉,了解患者在居家服药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问等。在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整理所获得的信息,总结老年患者居家用药不合理的因素,并且很对具体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对患者开展一段时间的上门护理服务,认真的向患者讲述与其自身疾病相关的知识,服用治疗药物的各种性能,均衡服用药物维持其在血液中浓度的重要性,不合理用药的危害等。通过多次上门真诚的护理服务,建立起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友好的关系,提高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4]。同时,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的病情状况,合理的服用各种治疗药物,在病情变化的时候应该及时的电话咨询相关的医护人员,或是前往医院进行复查、调整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护理人员再次对老年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将本次调查的结果与护理之前的对比,提出有效的护理策略。

1.3 统计学处理

对患者护理前后用药合理性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于得到的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和分析,如果得到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有P

2结果

在对60例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用药合理性护理之前,不能够合理用药的老年患者有54例,占90%,对患者开展一段时间的有针对性护理之后,60例老年患者中只有5例患者存在用药不合理性的问题,占8.33%,护理前后老年患者用药护理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差异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 老年人居家用药不合理的原因

老年人居家用药不合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不同的原因给患者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概括起来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自身因素。

老年人各项身体的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明显的减退,导致患者的视力、听力、记忆力等方面的能力都发生严重的下降,导致患者在日常的用药过程中出现忘吃、多吃等多种不合理的情况发生。老年人尤其是乡镇农村的老年人,大部分都具有相对较低的文化程度,主要以小学文化程度居多。由于受到文化程度的限制,患者对于与疾病和治疗药物相关的一些知识无法理解,对于相关的注意事项具有较低的接受能力[5]。同时,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部分患者为了节约会自行购买廉价的药物,降低了药物应有的效果。

(2)环境因素

患者居住的环境中缺乏相应的健康知识宣传或者是相关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很多人为了赚钱,不愿意参与到村镇举办的健康讲座中,认为参与这些降低的护理人员是为了推销药物,只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敷衍了事的讲解。患者在家中可能缺乏家人的相应关心和照顾,从本次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有一半老年人的子女不知道父母服用的药物的名称、剂量、服用时间和服用方法,有的甚至都不知道父母最近在服用药物。同时,患者非常容易受到同类患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患者在村内可能会与熟人、亲人、朋友等交流自己的病情,同类疾病患者之间会相互分享自己服用的药物,采用的治疗方法,达到的治疗效果。通常对于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患者的治疗方法就会被其他患者私自采用。但是,病人自己殊不知,这严重的违背了现在医学上讲求的个性化治疗。

(3)治疗因素

有的患者由于对自己所患的慢性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治疗过程中如果短期不能够确定明显的治疗效果,就会选择更换医生或者是医院再次治疗,由于频繁的更换医师,不同的医师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使得患者疾病的治疗缺乏持续性。有的患者可能过于相信广告,认为广告中的药物就是好的药物,只要贵的药物就是好的药物,完全不听信医生的建议,私自到药店购买昂贵的广告类药物。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误导也是导致老年患者居家用药不合理的一个因素。某些医院的医护工作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水平,在对患者开展诊治工作的时候,给予患者错误或者是误导性的指导[6]。

3.2 老年患者合理用药的护理对策

针对老年人用药不合理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改善用药不合理状况的关键。可以采用的护理对策有:

(1)医护人员提高自身的素质

医护工作人员在对患者开展诊治工作的时候,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不是十分明确的内容,应该自己核心准确了再给患者答复,防止给患者一些误导性的答复。同时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不能够提高对相关疾病和治疗药物的了解。

(2)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为了防止患者忘记药物的服用方法,制定一个备忘手册。手册一方面记录患者的具体用药方案,另一方面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考核。患者每次按照具体的方案用药之后,就在备忘录上作出标记,防止漏吃或多吃情况的发生。

(3)加强患者自我服药能力的训练

有些患者可能由于受到文化水平和记忆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各种药物不能够很好的记住它的名字和服用量,医生为了方便患者记忆可以再药物的盒子外边用不同的颜色标记,或者将药物放在不同的容器中,方便患者记忆。

(4)加强人文关怀和健康宣传

医护工作人员应该定期的对患者开展家庭护理,对患者的用药情况,患者家人对患者的关系情况等进行全程监测。让患者能够感受到来自医护工作人员和家人的关心。同时,在对患者开展护理的过程中,进行与其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的宣传,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更加了解,同时了解合理用药的好处。同时,定期或者不定期在患者的村镇内举行相应的健康讲座,邀请患者及其家人一同参加。

参考文献

[1] 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18-319.

[2] 《影响我院老年住院患者潜在性不适当用药因素的回顾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14).

[3] 李海菊 ,郭春花 ,王嫒嫒 .影响我 院老年住院患者潜 在性 不适当用药 因素的回顾分析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3,33(14):11.89―1192

篇2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6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50-04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国于2000年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目前,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各种养老问题逐步凸显。与此同时,慢性病发病率提高、老年病低龄化、长期卧床无法自理等现象的存在,使长期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上,传统都是由家庭来承担的。然而,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化、妇女就业率的提高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强等,都给传统的家庭长期护理带来了挑战。

长期护理在国际上被通称为LTC(Long Term Care),其内容包括三大类:(1)传统家庭护理,即老年人居住在家庭,由家庭成员为其提供护理服务;(2)机构护理,即老年人住在福利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由机构内的专业人员提供护理服务;(3)社区居家护理,即社区内的专门机构或组织以及其他护理人员向居住在社区或者家庭的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但不排除家庭成员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上述第一种为家庭护理,后两种属于社会护理。

本文基于对北京市海淀区城镇老年人护理方式选择的调查数据,使用安德森行为模型,分析老年人对护理方式,尤其是对社区居家护理的选择意愿,同时,使用Logit模型对影响老年人护理方式选择的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理论模型和研究设计

(一)研究模型:安德森模型

安德森模型(Andersen Model)被认为是分析服务使用(service utilization)和预测服务需要的主流模型(Bass & Noelker,1987;Lemming & Calsyn,2004;Nogard & Rogers,1997;Wolinsky & Johnson,1991)。Wolinsky(1994)指出,尽管存在其他研究范式可供选择,安德森模型仍然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首选。该模型将影响个人使用服务的因素划分为三类:前置因素、使能因素和健康水平因素。不同因素之间存在因果关联:使能因素可归因于前置因素,健康水平因素可归因于前置因素和使能因素。

1、前置因素。该因素是对社会结构和个人心理状况的考察,主要有人口学变量,社会结构变量(教育程度、职业、民族、家庭结构、居住安排等)和态度变量(即对健康和服务的态度以及对疾病的知识等)。

2、使能因素。主要是对经济状况的考察,包括家庭资源变量和社会资源变量。家庭资源变量,包括收入、健康医疗保险、日常资源的种类和可获得性,用于测量个人自身寻求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源变量是指人口与结构、数量比、健康服务收费状况,还包括社区本身的城乡类型。

3、健康水平因素。包括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估(残疾状况、症状、诊断和总体状况)和健康状况的临床评估。

(二)研究设计

1、抽样方法。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城镇老年人长期护理方式选择影响因素调查,本次调查于2013年9-10月在北京市进行。本调查采取实地调查与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滚雪球”的抽样方法。主要在海淀区内老年人聚集的场所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调查对象(及其家人)进行结构式访谈来获得相关信息。本调查发放问卷350份,经过筛除,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98份,深度访谈12例,回收率85.14%。所得数据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变量选择。根据安德森模型,拟选择变量情况如下:在前置因素方面,人口学变量选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社会结构变量选取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和成员关系、居住状况;态度变量选取了健康的态度以及关于疾病的知识。在使能因素方面,家庭资源变量选取了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来源、过去三个月的医疗开支、医疗开支中由子女支付的比例;社会资源变量主要指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在健康水平因素方面,选取了日常照顾状况、健康状况、自理状况、患过几种慢性疾病等因素。

二、城镇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一)样本的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中有男性134人,女性164人,男女性别比为1:1.22。样本的年龄段主要分布在60-69岁区间,占总体的72.15%。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分布相对离散,小学及以下、高中文化和大学本科及以上这三组的人数分布接近,分别占总体的18.46%,20.81%和20.13%。

统计有效样本的月收入水平,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001-3000元和3001-4000元区间,分别占总体的31.88%和28.19%,可见大多数老年人的月收入水平在2000-4000元左右。由于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支出比重大,单纯统计月收入水平难以衡量其生活水平,还应考虑到支出,因此进一步考察“自评经济状况”这一项: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年人认为目前收入“够用”,占66.11%,只有3.35%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很富裕”,20.81%的人认为“富裕”,8.72%认为“有困难”,1.01%认为经济状况“很困难”。

关于老年人的生活形态,在有效样本中,70.47%的老年人有2个及以上的子女,独生子女的占27.52%,还有2.01%的老年人无子女。在“与子女的关系”一项中,38.59%的老年人与子女关系“非常好”,49.67%和子女关系“比较好”。

在居住状况方面,52.68%的老年人表示“只与配偶同住”,这表明过半数老年人选择不与子女居住,多是与配偶居住。在“日常生活照顾”方面,一半的老年人是“自己照顾自己”,32.21%的“靠老伴照顾”,可见对老年人的照顾仍然是以传统的家庭照顾为主。

在健康水平方面,考察了样本的“患慢性疾病”、“自评身体状况”、“自评自理状况”和“过去三个月的医疗开支”等相关内容。其中,有61.41%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21.14%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非常健康”,35.91%认为自己“比较健康”,不到9%的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比较差。与此同时,61.07%的老年人生活“完全自理”,35.23%能“基本自理”,只有不到4%生活自理有障碍。以上表明,大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是比较健康的(57.05%),且生活能基本自理,但老年人中患慢性疾病的比例较高,长期护理的需求大。

(二)护理方式的选择意愿与其影响因素

考察样本“过去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结果显示只有13.09%的老年人接受过,对于因变量“老年人对社区居家护理方式的选择意愿”,我们界定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包括的护理方式有:在家中接受未受过护理培训的家庭服务员照顾,在家中接受受过护理培训的家庭服务员照顾,专业医务人员上门服务,社区人员上门服务和托老所、社区日间照料机构。

经过统计,31.88%(95个样本)的老年人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方式,49.33%选择传统的家庭护理方式,18.79%选择专业机构(医疗保健康复机构、老年机构等)的护理。由此可见,在传统的养老方式和目前的护理现状下,选择家庭护理仍然是多数老年人的首选。

根据安德森模型,对之前拟选择的自变量分别与因变量(是否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做列联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受教育程度这一自变量和因变量的交叉列联表,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下:

由结果可知,卡方检验P值为0.000,小于0.05,所以可以认定两变量之间相关性高,即可认定检验结果成立。

按照同样的方法,对拟选择的其他自变量逐一检验之后,检验结果如下:性别(P=0.995),年龄(P=0.206),婚姻状况(P=0.040),退休前职业(P=0.359),受教育程度(P=0.000),子女数量(P=0.000),与子女关系(P=0.205),居住状况(P=0.694),对健康的态度(P=0.025),经济状况(P=0.045),医疗费用是否自费(P=0.001),医疗开支(P=0.728),医疗开支中由子女支付的比例(P=0.038),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P=0.040),日常照顾状况(P=0.000),健康状况(P=0.471),自理状况(P=0.305),是否患有慢性疾病(P=0.556)。

对于P值小于0.05的自变量,可以认为与因变量相关度高,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三)对影响护理方式选择因素的回归分析

1、变量的选择。根据上一节有关影响老年人居家护理方式因素的列联分析,结合安德森模型的三个因素,我们选取了以下共9个自变量:在前置因素方面,选择了人口学变量中的婚姻状况;社会结构变量中的受教育程度、子女数量;态度变量中的对健康的态度以及关于疾病的知识。在使能因素方面,选择了家庭资源变量中的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是否自费、医疗开支中由子女支付的比例;社会资源变量中的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在健康水平因素方面,选择了日常照顾状况。因变量为被访对象对社区居家护理方式的选择意愿。

本文对其中的一些变量做了处理,以便能更好地进行统计和估计:关于“健康态度”变量,调查问卷设计了有关健康态度的量表,从“很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共有5个维度。在数据处理中,将“很同意”赋值5分,依次降低,“非常不同意”赋1分。关于“医疗费用是否全部自费”变量,由问卷中的“医疗费来自哪些方面(多选)”处理而来。只选择了“夫妻俩自费”和“子女支付或其他亲属支付” 两项或只选了二者其中之一的,表明其没有制度性的医疗保障,因此需要全部自费;此变量中,以0=全部自费,1=不全是自费。关于“经济状况”等变量,数据录入与问卷答案的顺序相反,即上述情况越好其值就越大。

2、方程模型的设定。根据前文的界定,我们设定老年人“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1”,“愿意选择其他护理方式=0”。使用对数单位模型(Logit)进行处理,根据Logit模型的定义:

P(Y=1)=ΣαiAi+ΣβiBi+ΣδiCi +ε

其中Ai、Bi、Ci为影响因素向量,αi、βi、δi分别为各影响因素的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根据上述的变量选择,使用计量软件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3、回归结果分析。关于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根据Logit模型的回归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从前置因素来看,教育程度与选择意愿存在很显著的正相关(Sig.=0),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可见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能结合目前的护理现状与老龄化的国情分析各种护理方式的优劣势,越来越认可社区居家护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健康态度与选择意愿也存在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ig.=0),这表明健康态度越高的老年人也越可能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健康态度主要是关于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坚持每天的体育锻炼、定期的体检、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和注重饮食健康等方面,对健康的关注使得老年人了解何种长期护理方式是最适宜的,因而健康态度越好越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护理。

其次,从使能因素来看,经济状况是一个影响选择的很显著的因素(Sig.=0),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经济状况越是富裕的老年人反而不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老年人护理服务选择的重要限制因素,如果经济状况不佳就只能依靠家庭成员(通常是子女)的护理;如果经济状况良好,那么更高层次的专业机构护理、专业私人护理会是他们的首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服务发展不尽完善,服务方式单一且水平较低,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高水平的护理服务需要。此外,近三个月医疗开支中子女支付的比例与选择意愿呈现出负相关的显著性(Sig.=0.029),子女支付的比例越高老年人越不倾向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父母总是为子女着想,一旦子女为自己的医疗费用支出过多,父母会认为自己成了儿女的“负担”,在需要护理时担心麻烦子女,因而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或老伴照顾,为儿女减轻照顾负担。再次,本文认为之前是否接受过社区的护理服务也会影响之后对社区居家护理的选择,从结果来看也证实如此,二者存在着较显著的负相关(Sig.=0.015),这表明目前的社区服务的方式和质量不能令接受服务者满意,此前接受过社区服务的老年人今后反而不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了,可见现有的社区服务尤其是老年人护理水平亟待提高。与之相反的是,医疗费用是否完全是自费这一因素并没有对选择意愿产生太大的影响,更多的影响还是来自个人及家庭的经济状况。

最后,从健康水平因素考察发现,日常生活照顾与选择意愿的体现出显著的正相关(Sig.=0.004)。可以看到日常生活由保姆或者社区的专业服务人员照顾的老年人是更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这与平常得到的感性认识也是相吻合的。如果是平时由家庭成员照顾的老年人,在失能后需要护理时还是会选择以往习惯的家庭成员护理的方式。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安德森模型(Andersen Model),并通过相关的计量检验, 对老年人是否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服务方式,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主要能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在前置因素方面,教育程度和健康态度与选择意愿有很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可以加强社区居家护理的宣传,使公众加深对社区居家护理的了解,同时鼓励老年人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阳光健康的心态。

2、在使能因素中,经济状况、子女支付医疗费、之前接受的社区服务与选择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这充分说明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服务的水平还非常有限,服务方式亦较为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高水平的护理服务需要。

3、在健康水平因素中,日常生活照顾的方式与选择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为了提高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需要着重培养老年人的护理习惯,提高目前社区护理服务的比重,改变公众的护理观念。

社会老年护理事业必须统筹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在老年长期护理事业的发展中,政府需要起主导作用,通过开发与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源,尽快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充足的优质护理服务。我们建议,及早制定相应的政策计划,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医疗服务和老年福利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护理服务事业。建立和推行长期护理保险。构建以社区为中心的社会护理服务网络,控制护理机构的比例与合理布局,提高护理的质量,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整合与老年长期护理有关的机构,建立专门负责护理事业的管理机构。通过正规教育和培训加快社区护理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Z].2001-3-28.

[2] 田申. 我国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要与利用现状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01):71-72.

[3] 徐勤、汤哲. 我国长期护理的现状与趋势[J]. 人口与经济, 2007,(02):7-9.

[4] 李鸿儒. 从供需角度分析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构建和发展[J].现代营销,2009.

篇3

1 何谓“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显著的智能和近记忆力的减退,同时合并有情感,人格的改变及定向力的障碍。它具备三个基本特点:①病人的意识是清醒的;②智能障碍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由原来正常衰退到不正常;③认知障碍是全面的。[1]

2 老年痴呆病人的家居护理干预

2.1 基础护理

2.1.1 晨间护理和晚间护理 家庭护理时应做好老年痴呆病人的晨间、晚间护理,保持他们舒适度和个人卫生。应经常为他们洗澡擦身、换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洗澡时将水温调整至37摄氏度以下,以免烫伤。[2]

2.1.2 口腔护理 因为老年痴呆病人,年龄大,病程长,有的出现严重的口腔疾病,咀嚼功能减退。所以口腔护理应加强以下几点:

2.1.2.1 假牙的护理 去除假牙的菌斑,可用海棉加肥皂水清洗假牙,睡眠时一定要脱去假牙,用清水浸泡。

2.1.2.2 口腔卫生 每天协助病人早晚刷牙,每次刷三分钟,饭后漱口也相当好,清除就餐时积存的食物,减少口臭。

2.1.2.3 加强咀嚼活动 提高咀嚼活动,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同时又能促进唾液的分泌,减少发病。

2.1.3 皮肤护理 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特别是皱褶部位,用温水洗,淋浴,老年期痴呆患者到后期,卧床时间长,要特别加强皮肤护理,以免造成感染,避免褥疮的发生。[3]

2.1.4 饮食护理 对老年痴呆病人的一日三餐的饮食要合理,定时定量,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注意少吃甜食,不食过咸或过油的食品,戒烟酒,宜吃清淡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将食物切碎,如果病人容易噎住,给一些软食,食物应富含纤维素以防便秘,并保证每天摄取足够的水分。因为老年痴呆病人注意力出现障碍,故吃饭时减少分心的事,确保病人安心就餐。病人对温度不敏感,不要给病人太烫的食物,提醒病人细嚼慢咽。

2.1.5 大小便护理 在卫生间门口贴上一个彩色或明显的标志,以便病人更易发现,提示病人定时排便排尿。睡觉前不要让病人多饮水,防止晚间护理不到,致使病人不舒服或皮肤长期受潮湿刺激而发生褥疮。对尿失禁病人,可用留置导尿管。

2.1.6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 通过观察其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家庭人员要学会测量。测量前应向病人解释,以取得配合,因老年痴呆病人有智力障碍,注意不要用口腔和直肠测温,每日测脉搏时,数呼吸次数,测血压前让病人休息15分钟,以消除劳累或紧张对血压的影响。

2.2 特殊护理

2.2.1 思维、记忆、计算能力的训练 帮助患者恢复以前的生活经验和能力,而不是教患者学习新的东西。可协助患者回忆过去的事情,保持长期记忆。如经常与患者聊家常,讲故事,看电视,玩扑克,下棋。或者给患者一些数字卡片,训练将其按顺序排列等。如我科有一位老年痴呆患者,已患病十年,他的家人经常帮助他回忆过去的事情,念他的回忆录,现在只要讲到他在战争年生的事情,他还会留下激动的眼泪。还可以让病人练习书法、绘画、记数字,训练使病人思想集中,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4]

2.2.3 吞咽困难者的护理 老年痴呆病人中、后期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吞咽困难,要有专人照顾进餐,喂食时将头偏向一侧,每次一小口,以免食物团块梗阻、窒息。我科有一位老年痴呆病人,家人用婴儿奶瓶喂其喝水,每次一小口水,效果很好,避免呛咳的发生。[5]

2.2.4 家居安全的护理 最近我科收治了两位老年痴呆病人,在家中不慎跌到,导致腿部骨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针对老年痴呆病人最为常见的误吸、误服、跌倒等家居安全问题,对患者及家庭照料者进行安全护理知识指导,以降低家居安全问题的发生。

2.2.5 增加病人的定向力 熟悉的环境有助于定向力的增强,如在房门上留下醒目的标记,床头柜摆设个人熟悉的物品,看报纸,听广播等都可以加强其定向力。

2.2.6 协助病人增加人际交往 由于记忆力衰退和定向力障碍等,病人可能出现社会隔离或退缩,应辅助病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参加娱乐活动和户外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如散步、做操、游戏,促进家人与患者的交流,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对于肢体活动障碍不能参与者,可以通过观赏节目、活跃气氛为主,有利于消除紧张情绪,提高应激能力。[6]

2.2.7 预防走失 老年痴呆病人由于视力、听力下降,平衡功能减退,思维紊乱等原因,很容易走失。所以保障老年痴呆病人的安全是家庭成员的一项主要责任。[7]可以在病人身上放置一张写有病人姓名、年龄、住址和联系电话的卡片,以便病人迷路时路人能将送回,在晚上锁上大门,以免病人外出。去除刀剪等危险物品,拆除卫生间和病人卧室的门锁。

2.2.8 心理护理

2.2.8.1 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给家属以心理情绪的支持,因为老年痴呆具有慢性和不可逆的特点,对家属的影响很大,要合理安排他们的生活,家庭成员间要默契,分工协作,处理好照料病人与工作,照料病人与个人娱乐之间的关系。

2.2.8.2 病人的心理护理 研究表明,使患者保持愉悦的情绪和心境,对维持和促进其精神健康和预防脑老化有积极的作用。语言是心理护理的主要手段。古希腊名医波克拉底曾断言:义务工作者有两样东西可以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老年痴呆病人早期心理变化最复杂,要求我们要用和蔼可亲的语言对待患者的健忘等问题,不要大声训斥。对于晚期痴呆患者,家人无法与患者沟通,则可以通过非语言的交流形式,如触摸、轻拍患者,使患者感到关心。在照顾时注意维护病人自尊,保持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3 护理新进展

目前治疗老年性痴呆尚无特效药,因此对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国内外护理工作者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研讨和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8]

3.1 护理人员要加强自我学习,熟悉老年痴呆的临床表现,不断提高护理老年痴呆患者的技能。

3.2 了解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饮食起居的规律,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9]

3.3 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如社区的健康咨询,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

3.4 创造适合患者能力的舒适环境

患者的交流能力和处理外部刺激的能力往往存在缺陷,应为患者准备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使之安全、安静、相对固定,尽可能关注患者的行为问题。

3.5 家庭的理解和配合:家庭是患者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患者获得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依托,是患者生活的精神支柱。

3.6 瑞典等国家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也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他们专门设立了照料研究中心,研究老年性痴呆的各种照料问题。由医生、护士、家属和社区有关人员共同讨论确定患者出院后最合适的照料形式(独自在家、由社区工作者上门照料、住老年人护理院等)。研究中心还进行社区培训,组织一些适宜的活动,绘画、听音乐等,对老年痴呆进行辅助治疗。[10]

3.7 美国等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对老年性痴呆的护理模式主要有3种。其中70%的老年性痴呆患者在家庭中接受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的护理。

总之,在当前我国老年性痴呆病人的研究起步较晚,各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做好老年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干预,可以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老年痴呆病人的生活更加舒适、温馨、健康,充实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老年性痴呆病人护理210问》.

[2]张月华.老年痴呆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7(18):542.

[3]唐牟尼.老年期痴呆的流行病学研究.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8,25(2):83-86.

[4]尹建敏.高龄病人误吸原因分析及家庭保健.保健医学杂志.2002,2(2):67.

[5]何广明.现代管理五常法.第6版.香港:香港明窗出版社,2001.

[6]徐永能,等.老年痴呆病人家居安全的护理干预.中华护理杂志.2004,3:185.

[7]左月然.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191.

篇4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4-0043-03

居家卧床老年患者的陪护者大多由于缺乏护理专业知识又无护理经验,陪护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1],且护理风险认知度低,抗风险能力薄弱。社区护理人员可通过培训,或直接入户给予针对性和个体化指导,提高陪护者护理技巧和风险防范能力,避免风险事件,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家庭病床服务的工作之一[2-3]。本文探索提高陪护者护理技巧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护理干预对策,以适应新形势下居家老年护理服务的发展需求。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

社区内未经专业培训的长期陪护年龄≥60岁居家卧床老年患者的家属或保姆共120名为研究对象,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

研究内容和方法

自编问卷,调查居家护理风险认知水平和风险的发生。认知水平包括居家卧床老年患者最易发生的4个护理风险,即坠床、压疮、进食不当导致呛咳和烫伤,每项护理风险认知涵盖发生原因、危险因素、预防与护理3个问题。问卷满分为24分,4个护理风险,每项护理风险问题的评分范围为0~6分,分值越高,表示知晓度越高。风险发生的调查分别为干预前1年内和干预后1年内。

对干预组发放指导手册,同时制定个体化干预计划,入户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知识指导。对入户时所发现的具体问题,对陪护者行“一对一”的个体化指导,加强其依从性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对照组仅予常规宣教,未行个体化指导。

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 3.1和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团体样本t检验,P

结果

两组护理风险防范认知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护理风险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护理风险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风险发生情况相似,以压疮的发生例数最多,烫伤最少,且均无死亡病例;干预后,干预组各项风险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亦无死亡病例。两组干预后年风险发生率均有下降,干预组的年风险发生下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讨论

目前由于大多数居家陪护者未接受系统培训,缺乏风险防范能力和护理技巧,陪护质量堪忧。本研究结果显示,卧床老年患者4种居家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与陪护者风险认知程度存在一定关系,且陪护者风险认知水平普遍较低,抗风险能力薄弱。

研究同时显示,通过社区护理人员直接入户,给予针对性、个体化指导的护理干预措施后,干预组的陪护者风险认知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社区护理干预是医院工作的延续和功能拓展[5]。因此,入户干预对于缓解医院住院难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适应新形势下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的发展等方面具有较为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郝素文. 对院外压疮留院观察患者健康指导的效果观察[J]. 护理杂志, 2009, 26(7): 70-71.

蔡静芳. 社区老年护理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上海医药, 2013, 34(2): 46-48.

杨慧颖, 倪英, 樊华, 等. 老年科全程优质护理管理实践的效果与评价[J]. 上海护理, 2011, 11(4): 75-76.

篇5

目前我国老年痴呆(AD)病人已超过600万,由于照料AD病人的医疗保健措施尚未完善,超过90%的AD病人仍在家中由照料者照料[1],由此给照料者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本研究探讨护理队伍对老年AD病人照料者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4年10月在两个居民区筛选已确诊的老年AD病人(轻、中度)60例,选取愿意配合工作的该组病人的照料者60名,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名,两组病人及其照料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一般情况、受教育程度、躯体健康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社区抽取10名有护理老人经验的护理员,从社区医院抽取医生和护士各10人,经过专业培训上岗,分为10个小组,每组有医生、护士、护理员各1名。

1.2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12月居家护理队伍对实验组的AD病人及其照料者给予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上门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病人躯体疾病的诊疗、护理,传授照料者可预见性的护理指导、有关护理技巧、预防应对异常行为的方法等。每周举行1次照料者联谊会,内容包括知识讲座、经验交流、郊游等,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采用统一指导语,照料者自行填写问卷,当场收回。

1.3 工具 抑郁量表(HAMD)[2]包括17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焦虑量表(HAMA)[3]包括14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

1.4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

2 结果

干预前后两组照料者焦虑和抑郁评分见表1。表1显示两组照料者干预前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干预后实验组焦虑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

3 讨论

孟庆慧等研究表明照料者的精神负担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会增加[4]。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焦虑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但抑郁量表评分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提示护理队伍的干预可以减轻老年AD病人居家照料者的焦虑情绪,但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不明显。究其照料者焦虑情绪减轻的途径可能有:①减少了应激源,提高了照料者的应对能力。护理队伍使AD病人既有居家的自由,又可享受服务的便利,而照料者理解病人的行为问题,不争辩,避免冲突,识别并避免激越行为的诱发因素,从而使病人的激越行为减少,照料者的焦虑情绪减轻。②给照料者提供一个休息和调整的平台。照料者大部分时间用于照料病人,没有足够的时间交往,产生了孤独和寂寞感。居家护理队伍给照料者提供了一个传授护理经验,取长补短,相互联系和支持,倾吐自己的感受或发泄内心痛苦的机会,从而照料者的焦虑情绪减轻。

参考文献

1 张振馨,陈霞,刘协和,等.北京、西安、上海、成都四地区痴呆患者卫生保健现状调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26(20):120.

2 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光盘版).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227.

3 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光盘版).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215.

4 孟庆慧,肖顺贞,刘宇,等.居家痴呆病人照料者负担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0):66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