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出口贸易经济

出口贸易经济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出口贸易经济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出口贸易经济

篇1

 

出口作为GDP増长的三个主要动力之一,服务出口贸易与降级増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服务贸易出口扩大服务产业市场,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増加服务贸易外汇收入,带动服务贸易相关性部门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増长。以服务出口贸易额(X)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运用对数一对数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OLS),来分析服务出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回归方程系数显著,LnX的系数不能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服务出口对经济増长的正向促进作用相对较弱,解释能力相对较小。经济总量(GDP)在服务出口贸易増长1%的前提下,将会増长0.2527%。反映出我国服务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制约其经济效应的发挥。

 

1.2服务进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根据宏观经济増长公式GDP=C+I+X-M,进口是经济増长过程中的重要变量,进口通过影响出口和进口国内所需的生产要素以及生活必需品,作用于服务产品国际和国内市场,进而影响整体经济。以服务进口贸易额(M)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对数一对数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OLS),来分析服务进口贸易的经济效应。

 

2服务贸易的开放度与竞争力

 

通过以上服务贸易的经济效应分析看出,服务贸易对经济増长的作用日益显著,服务出口贸易的经济带动作用相对较弱,服务进口贸易具有很强的经济促进作用。尽管如此,我国服务贸易水平仍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上。我国服务贸易的经济效应未充分发挥的部分原因在于服务贸易的开放度较低,而服务贸易低的开放度又在以一定程度上受到低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低的服务贸易开放度和低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反过来又制约了服务贸易经济效应的发挥。

 

开放度的内涵是一国经济融入国际市场的程度和国外经济主体和要素进入该国国内市场程度的综合,主要包括服务贸易开放度和外商投资开放度。服务贸易开放度衡量了一国的服务贸易融入到国际市场和国外服务生产要素进入本国市场的程度,从另一个方面又体现了国际服务业市场对本国整体经济増长影响度。服务贸易开放度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该国经济总量(GDP)的比重。

 

3政策启示

 

为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度和増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充分发挥服务贸易的经济效应,我国服务贸易应进行结构性调整和升级以及发展环境改善。

 

3.1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服务要素

 

根据1997〜2008的时间序列数据回归分析结果,服务贸易总体、服务贸易出口、服务贸易进口与总体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均对总体经济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仅从回归系数,不考虑置信区间,服务贸易进口对国民经济増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服务贸进口的整体经济效应,服务贸易出口的经济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因此,为提高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増长的带动作用,在稳定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资源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的前提下,通过増加服务贸易的进口来获得国内缺少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要素,以改造传统服务业,进而极高服务贸易出口的层次。

 

3.2基于传统服务优势,提高服务贸易的技术知识内涵

 

从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度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来看,服务贸易的开放度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层次仍然较低,在物化技术、知识、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基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现状,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仍然是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基础所在,我国在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应以服务产业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稳定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的出口。同时,加快物化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的生产产业(金融、保险、咨询、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的发展,増加现代生产业对传统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品比重,提高和増加传统服务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

 

3.3重视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是传统服务贸易产品,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中心是现代生产贸易产品,而先生产贸易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其物化的技术、知识、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层次。因此,应在服务业发展的结构性优化的同时,重视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加大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开发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服务市场环境的塑造,通过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物化高级生产要素,进而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3.4政府在服务贸易竞争力培育中的角色

 

政府在服务业发展和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就是拓展产业发展环境和完善服务业市场体系。政府通过支持现代生产的发展,对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实施倾斜和扶持政策,创造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空间。

 

参考文献

 

篇2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活动中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向空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显著,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存,阻碍了“地球村”的可持续发展,全球经济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是大势所趋,宁夏自治区作为对外贸易发展空间较大的地区,“低碳化”发展势在必行。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宁夏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抗风险能力仍然较弱

近年来,宁夏自治区发展外贸的条件逐步完善。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之后,宁夏获准设立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无论是凭借宁夏自身的区位优势,还是丝绸之路在此的历史积淀,宁夏都将成为国家“向西开放”战略决策的重要区域,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拓展战略空间的中转站。宁夏的对外贸易经过长期发展,2011—2014年宁夏出口贸易整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出口贸易额从2011年的15.99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43.02亿美元,年均增幅达39.08%。受竞争优势不强、外向经济脆弱、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弱等因素影响,加之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2015年宁夏出口贸易受到较大冲击,出现大幅下降,全年进出口总额37.91亿美元,同比下降30.3%。其中,出口29.76亿美元,同比下降30.8%;进口8.14亿美元,同比下降28.1%。

(二)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份额较小

近年来,宁夏的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增速虽高于一般贸易,但所占比重依然较小。以2015年为例,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5%。其中,出口25.1亿美元,同比下降24.3%;进口3.6亿美元,同比下降29.8%。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1.4亿美元,同比增长40%,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4.4%。其中,出口7588万美元,同比增长137.1%,占全区出口总额的2.9%;进口6347万美元,同比下降9.5%,为近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占全区进口总额的11.5%(见表2)。

(三)出口商品以资源高碳工业品为主,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宁夏自治区的外贸进出口产品结构由农副产品、轻纺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冶金制品构成。出口的工矿产品中以资源为主的有硅铁和金属镁等,大多为加工制造业的中间产品,高附加值的高端技术类产品较少。2015年,宁夏监控的重点出口商品出口额为7.4亿美元,同比下降6.3%。其中,资源类产品持续走低,金属镁、碳化硅、增碳剂、活性炭出口额分别为484万美元、1608万美元、192万美元和4328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74.3%、47.1%、74.3%和23.3%。羊绒纱线、泰乐菌素、机床及铸件和轮胎等特色优势产品出口形势良好,出口额分别为9133万美元、8794万美元、7548万美元和1614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6%、18.9%、18.0%和667.7%。《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中提出,要集中推进枸杞、清真牛羊肉、牛奶、马铃薯、瓜菜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优质牧草、农作物特种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苹果和中药材两个地方性特色产业,形成13个优势产业带。但近年来,出口商品仍以硅铁、金属镁、钽铌制品等资源性商品为主,《规划》中的特色产业并无体现,宁夏发展特色农业出口的潜力巨大。

(四)对传统和新兴市场出口均呈下降趋势,对少数市场出口保持稳步增长

随着宁夏自治区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商品远销亚洲、美洲和非洲多个地区。以2015年为例,宁夏对亚洲、欧洲和非洲等传统市场分别出口14.2亿美元、4.7亿美元和1.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0.3%、10.4%和42.8%。尽管新兴市场不断拓展,但受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宁夏对阿联酋、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等新兴市场出口同比分别下降73.4%、29.9%、19.9%、41.9%和7.0%,仅对韩国、越南、香港和澳门保持了增长,同比分别增长98.6%、20.6%、155.9%和21.5%。

二、低碳经济对宁夏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

宁夏自治区出口的产品主要以机电产品、资源类、纺织类等碳排放密集的工业品为主,与低碳经济大背景下国际贸易的新要求相去甚远。为了降低成本,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多数企业采用相对低廉的能源和材料,在出口中多是以量取胜,而“低碳”将会倒逼企业使用清洁能源、采用高新工艺、研发高新技术等,这必然会使成本大大提高,从而降低宁夏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二)开拓出口市场的难度增大

宁夏自治区出口市场相对集中,排在前几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阿联酋、沙特、埃及、德国和日本。可以看出,宁夏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较高,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宁夏自治区作为出口贸易份额较少的省份,在对外贸易中被动地处于劣势,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等手段推行苛刻的低碳规则,实行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必然会对宁夏自治区的出口贸易形成较大阻碍。

(三)低碳贸易壁垒将成为出口贸易新障碍

宁夏自治区的出口市场非常集中,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市场的过度依赖增加了自身对外贸易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强调节能减排为由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将使宁夏自治区的出口贸易面临新的贸易壁垒。

三、宁夏发展“低碳”型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

从宁夏自治区商品出口结构看,全区以制造业见长,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很低。发展低碳经济,要积极有效地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改进和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必须利用高新技术和低碳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品,减少污染程度较高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应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严格控制高能耗、重污染的产业,推进能源节约,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同时,还应加大力度开发新能源,减少“高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替代能源,降低出口贸易成本,以应对低碳经济条件对全区出口贸易的影响。

(二)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大力发展优质粮食、枸杞、酿酒葡萄、乳制品、清真牛羊肉、马铃薯、水产品、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重点在品牌、绿色和清真上做文章,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宁夏农业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三)积极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

低碳经济的转化、研发与新技术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宁夏自治区出口贸易在巩固和扩大传统市场同时,更应关注并主动拓展独联体、东欧、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东盟等自由贸易区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从而降低发达国家低碳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

作者:陈岗 单位:宁夏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一、引言

后,我国国内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市场活力,经济迅速发展。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更为深入地融入国际分工之中,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迎来了新契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进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更能突显出一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的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国际环境下,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稳步提高。2008年金融危机给整个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深层影响仍未消除,但世界经济已经逐步回暖,国内经济势头良好。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各具比较优势,这也大大激发了各国间对外贸易的活力。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是迅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由表1分析可知,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90年的5521.7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45502.9亿元,增长了43倍。其中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2969.9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41166.8亿元,增长了46倍;进口总额从1990年的2551.8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04336.1亿元,增长了40倍。

除1998年和2009年进出口总额稍有下降以外,1990年至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持续增加。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三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增长速度非常快,但出口贸易增速仍快于进口贸易的增速;从2011年到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同比增长幅度不大,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规模都较为稳定;2015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24.55万亿元。总体来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比较乐观,增速平稳。

三、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投资、出口、内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驾马车。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深入的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综合国力明显提升,跃居世界第二,国内生产总值也稳步上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人均收入持续性的上涨。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表示国内经济增长情况,以GDP总值衡量我国的经济规模。1990年至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87万亿元增长至68.26万亿元,增长了35倍。尽管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GDP总值仍稳步增长。如图1所示,我国GDP总值是逐年增长的,这也说明我国的经济是一直增长的。从图中分析可得,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五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幅度波动较大,2011年之后随着经济的回暖,我国经济增速又趋于平稳,增速在10%左右;但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2015年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从1990年至2015年我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规模都在迅速增长。随着经济规模基数的增大以及国内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我国的经济发展增速趋缓,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90年的29.58%上升至2006年的64.36%,又降低至2015年的35.96%,但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经济全球化的实现促进了各国之间商品的流通,优化了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配置。对于我国来说,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趋明显,尤其是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四、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

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国内生产总值可由支出法计算,即Y=C+I+G+X-M。直观来看,出口X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因子,进口M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减量因子。但根据实际情况,进出口贸易使一国融入到世界分工的大体系中,从而优化世界资源配置,各国一方面由于国内专业化的分工提高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销售市场由国内市场扩大为国内市场加国外市场,形成规模经济,增加一国规模收益。

(1)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的专业化和细化。对于我国来说,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使得我国的生产资源流向竞争力强的生产部门,扩大优势产业的生产规模,企业实力的壮大能够推动企业内部的生产创新和资源优化,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

(2)一国的出口可以直接增加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有效需求,增加国内就业机会,拉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时可以吸引外资投入,使资本进入我国市场,加速国内资本积累,为经济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3)一国的进口即为另一国的出口,另一国出口的增加,该国的国内人均收入也随之增加,从而增加了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又D向从他国进口,如此循环,不仅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还提高了贸易国的消费者福利。另外,一国的进口还能创造有效需求,将国内消费者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有效的消费支出,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

2.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我国经济规模,以X表示出口规模,M表示进口规模,T表示进出口总额。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发现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与GDP总值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建立下述三个模型,分别分析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1)建立模型:LN(GDP)=α+βLN(T)+γ,其中α为常数项,β为系数,γ为随机误差项。运用eviews3.1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分析结果:

由回归结果可知,模型的可决系数约为0.98,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7,可以判定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进出口总额的t统计值为30.89531,t检验通过。F统计值为F=954.5201,大于F(1,24)=4.260,回归方程显著。T系数为正表明,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为正,与实际情况相符,经济检验通过。因此,此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立模型:LN(GDP)=α+βLN(X)+γ,其中α为常数项,β为系数,γ为随机误差项。运用eviews3.1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分析结果:

由回归模型分析,模型可决系数为0.96,拟合优度较高。进口总额的t检验通过,且系数为正。回归模型F=604.47,大于F(1,24)=4.260,显著性检验通过。模型分析结果符合进口贸易规模的扩大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

通过回归模型可分析出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传统经济理论中被长期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进口的增加会降低GDP,但换个角度来说,进口贸易一方面能够刺激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使国内更多的资源用于国内企业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五、以进出口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推行出口导向政策,国内投资和出口贸易推动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危机深层影响的扩大,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考验。利用进出口贸易来推动国内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至关重要。

1.继续扩大出口市场

出口贸易的开展使得国内企业拥有比国内市场更大的市场,即国内市场加国外市场。消费市场的开发有利于国内企业形成规模经济,消费群体的扩大意味着消费者对商品的追求更加异质化,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争取消费市场。因此,扩大出口市场不仅能够形成规模经济,还能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国内企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有效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我国长期推行出口导向政策,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但多以商品总量的扩大为出口贸易增长的支撑,粗放型的出口方式加剧了经济发展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优化出口贸易的结构,将出口商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质造”,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后续动力。

2.适当扩大进口贸易

进口贸易同出口贸易一样能够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进口商品能够激发国内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支出,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进口商品对国内消费市场的补充在提升社会福利的同时还能够弥补国内资源,有利于更多的国内资源用于市场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工作,促进国内生产的专业化和细化。

进口贸易也是国际分工发展的一部分,技术引进结合国内研发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使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应鼓励自主创新,将技术引进与国内研发相结合,开发更高端的科学技术,从高科技产品的末端环节走向领先环节。另外,我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战略性资源的进口能够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可以适当的扩大进口贸易以促进经济增长。

3.完善贸易保护政策

随着国际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各国国内企业都受到了来自国际市场的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发展,各国都必须建立相关的贸易保护政策。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完善相关的贸易保护政策,把握好我国的开放度。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贸易保护主义逐渐盛行。在国际新环境下,我国也应当完善相应的贸易保护政策,努力学习和利用相关国际规则,通过多边对话机制减少同他国的贸易争端摩擦,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出口贸易波动也在增强。为此,采用增长率直接法、增长率趋势法分析我国出口贸易的短周期、中周期和中长周期波动,并采用协整理论分析我国出口贸易长周期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自1978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经历了八次短周期波动、三次中周期波动(其中第三次中周期波动具有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的特征)和两次中长周期波动。目前正处在第二个中长周期波动的扩张期;我国出口贸易的长周期与GDP的长周期具有相似的特征。关键词:经济周期理论;出口贸易;周期波动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7-0023-05 收稿日期:2007-05-08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出口贸易更是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6年我国外贸出口额为9690.8亿美元,增长了27.2%,我国出口贸易已经连续四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但是,我们在看到外贸乘数效应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应当警惕出口的波动也同样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冲击,尽可能避免出口的大起大落。从我国出口贸易的不稳定指数来看,自1992年以来,出口贸易不稳定指数呈上升态势,偏离长期趋势的幅度较大。因此,分析和研究我国出口贸易的周期波动规律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周期波动分析是认识事物变化规律的重要方法,在经济研究领域,周期波动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的诸多领域。但是相对于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较为成熟的分析研究而言,对国际贸易收支周期波动循环的分析与研究,还属于开拓性阶段。

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周期波动循环的现象,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马晓野提出了我国国际贸易波动分析的理论框架,认为不同类型的宏观经济冲击以及贸易体制改革本身对我国总体贸易规模和进出口余额有很大的影响。孙林根据不同的时期和外部环境条件,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波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小平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周期波动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服务贸易在近10年里呈现出前期波动较大而后期趋于平稳的特征;中国服务贸易自1982年以来,经历了八次短周期波动、三次中周期波动和两次中长周期波动。曹洪谦研究发现1998年以后的北京服务贸易增速前期波动较大而后期趋于平稳。以上文献没有专门针对我国出口贸易周期波动的研究,本文结合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践在出口贸易周期波动研究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国际贸易收支周期波动是国家贸易经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呈现的起落更迭、扩张和收缩不断交替的波浪式运动过程,是国际贸易经济运行中反复出现的对其均衡状态的偏离和调整过程。按时间的长短,经济周期可以分成四种类型:3-5年的短周期,又称基钦周期;8-10年的中周期,又称朱格拉周期;15-25年的中长周期,又称库兹涅茨周期;50年左右的长周期,又称康德拉梯也夫周期。在对中国出口贸易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中,本文

将采用增长率直接分析出口贸易的短周期;采用增长率趋势法分析出口贸易的中周期和中长周期;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出口贸易的长波特征。

二、实证分析

(一)短周期分析

增长率直接法是直接用实际增长率来测定变量的周期波动,这是分析经济波动时通常采用的方法。表1给出了中国出口贸易及其增长率年度数据,增长率的折线。下面从波长、波型、波峰、波谷等方面对我国出口贸易短周期波动进行分析。波长和平均波长从时间的角度反映出口的波动状态。波长是指一个完整波动周期的时间长度;确定一次完整的波动,可以从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也可以从一个波谷到另一个波谷。评价波长是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次波动的时间长度。按照波峰一波峰周期测算方法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贸易从1978-2005年共有八次周期波动,平均长度为3年。因此,我国出口贸易的短周期波动基本上属于基钦周期。

出口贸易的波型分为古典型波动和增长型波动。古典型波动是指出口总额出现下降的波动,也就是增长率出现负值的波动,其中必然包含出口贸易额与增长率同时下降的过程;增长型波动是指出口增长率下降但实际绝对额仍在上升的波动。因此,可以区别出我国出口贸易的八次周期波动均为古典型波动。一次完整的波动包括两个阶段和两个转折点,两个阶段是扩张阶段和收缩阶段;两个转折点就是波峰和波谷。自1978年以来的八次波动中各次波动年度及其峰值和谷值。峰值最高的年份是1979年,峰值为0.401;波谷最低的年份为1983年,谷值为0.004。

(二)中周期与中长周期分析

中周期与中长周期分析一般采用增长率趋势法,增长率趋势法是在增长率变量进行趋势分离的基础上来测量变量周期波动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识别短周期,而且可以识别中周期和中长周期。假设变量GEXi表示出口贸易增长率序列,用Trendi表示增长率序列中的趋势成分,用Cycle;表示增长率序列中的周期成分,则有:

Cyclei=GEXi-Trendi

(1)

通过Eviews5.0软件,采用H-P滤波(Hodrick-Prescott Fiher)方法,脱离时间序列GEXi中的趋势成分Trendi,生成周期成分Cyclei,分析结果见图3和表3。图3中横坐标是年度时

间,纵坐标实际增长率GExi、趋势增长率Trend;和周期成分Cyclei相对应的增长率刻度。结合图3和表3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出口贸易的短周期、中周期和中长周期特征。从短周期波动来看,1978年以

来我国对外贸易周期成分特征与实际增长率周期波动特征基本相同,因此可以强化短周期波动特征分析的稳健性。

结合图3和表3中的周期成分,还可以识别出我国出口贸易波动的中周期特征。现将整个周期成分划分为三个阶段:1979-1987年为第一个阶段,1988-1994年为第二阶段,1995-2004年为第三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绝对波幅和相对波幅等具有较大差异的继起性,而且各个阶段的时间跨度均为7-10年,各自内部又包括了三个左右的短周期,因而这三个阶段基本上符合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对于这三个阶段可以从平均位势(即均值)、标准差(δ)和

波动系数(CV)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平均位势这里采用各阶段内周期成分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标准差,亦称均方差,是各阶段内增长率数值与其相应阶段平均位势离差平方平均数的平方根,反映了波

动对于平均位势的偏离程度,计算公式如(2)式。由于三个阶段的平均位势不同,应消除平均位势的不同影响,常用的指标是波动系数,计算方法为标准差与平均位势之比的绝对值,计算公式如(3)式。

对于三个阶段的平均位势、标准差(δ和波动系数(CV)的计算结果见表4。从平均位势上看,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的平均位势表现为第三阶段最高,第一阶段次之,第二阶段最小的特征;标准差表现为第二阶段最低的特征;而波动系数表现为第三阶段最小的特征。由于平均位势代表平均增长率,第三阶段具有平均增长率高但波动幅度小的良好特征。这一良好特征基本上类似目前我国GDP增长率波动所具有的“适度高位平滑”的特征。所谓“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是指经济在适度增长区间内保持较长时间的平稳增长和轻微波动,使经济周期由过去那种起伏剧烈、峰谷落差极大的波动轨迹,转变为起伏平缓、峰谷落差较小的波动轨迹。目前我国出口贸易的第三次中周期波动具有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的特征。

从图3的趋势成分的曲线轨迹我们还可以识别出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率所体现的中长周期及其特征。从结合图3和表3的趋势成分可以发现,从1979至1994年,中国出口贸易经过了一个从波峰到波谷再到波峰的一个周期过程。1985年的增长率为0.401,其后呈总体下降趋势,到1983年下降到波底,增长率为-0.004;之后又呈现上升趋势,到1994年达到波峰,增长率为2.3077。这个过程大约包含了两个中周期和五个短周期,经历了15年的时间,因此可以认为该周期属于中长周期即库兹涅茨周期。从1995年起,我国出口贸易又进入新的逐渐调整并扩张的阶段。

(三)长周期趋势分析

虽然我们不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长周期直接进行识别和分析。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于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出口贸易与相关指标变量的线性模型,来间接反映我国出口贸易长周期的情况。这里我们采用协整理论建立我国出口贸易与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来间接反映我国出口贸易的长周期波动。采用GDP作为参照系主要是因为关于经济增长的周期问题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如陈东琪研究认为,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1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四个长周期,其中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经济进人第四个长周期。于是本文就将我国出口贸易的波动态势与GDP第四个长波联系起来。这里我们首先对1978至2005年的出口贸易额和GDP数据取自然对数,分别表示为LnEX和LnGDP。然后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对LnEX和LnGDP进行协整检验。第一步采用ADF方法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LnEX和LnGDP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所以可以进一步做协整关系检验;第二步首先对这两个变量的关系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然后用ADF检验对估计结果的残差序列做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因此可以确定变量LnEX和Ln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静态回归的方程就是协整方程,即:

LnEX=0.9503LnGDP-2.9488

(4)

(2.6066)(-3.0055)

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一个重要的助推器。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因素来拉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贸易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然而,要实现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尚存在诸多的问题,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使经济迅速发展。1978年我国的GDP为3624.1亿元,到了2005年我国的GDP就增长到了182321亿元,是1978年的50.3倍,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二十几年保持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中国奇迹”。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尤其是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1978年出口额的97.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620亿美元,27年的时间出口额增长了约78倍,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与出口额的增长曲线大体一致,二者都是经历了一个平稳增长期(1978元~1990年),然后进入快速增长期,每年都有较快增长,1991年GDP为21617.8亿元,1993年为34634.4亿元,1996年为67884.6亿元,2001年为97314.8亿元,2005年为182321亿元,这15年时间增长了约8.4倍;我国的出口额也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991年出口额为3827.1亿元,1993年为5264.8亿元,1996年为12576.4亿元,2003年已达到36299.5亿元,2005年为63067.3亿元,15年间增长了约16.5倍。由此可见,二者的相关性很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及《中国经济贸易年鉴2004、2005》相关资料处理完成。下同。)

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愈来愈大(参见下表)。

改革开放后五年计划期的增长贡献的分解(%)

注:1)不包括2005年;2)按现价计算平均。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

由表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主要由净出口带动崛起,主要年份净出口带动是非常明显,特别是经济增长慢的年份,净出口带动更是明显,出现了(1994年、1995年、1997年)投资+净出口贡献超过消费的情景。从结果看,中国从1990年中期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出口导向的大国,经济增长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出口依存度保持年均0.2%的增长,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愈来愈重要,国外市场的需求已经成为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

二、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004年世界贸易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货物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世界排名均为第三,我国出口在世界出口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6.5%。2005年我国的货物贸易出口增幅28%,进口增幅18%,进出口均继续排名世界第三位,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3%和6.1%。这说明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尽管如此,我国还不是贸易强国,在庞大的外贸总量背后,我国出口质量和效益不高等深层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在继续发展出口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1.出口贸易对单一市场依赖程度较高

我国出口商品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程度仍较高,尤其是中低端产品的出口市场过度依赖发达国家。改革至今,我国主要出口市场仍然集中在美欧和以日本、中国香港特区、东盟为代表的亚洲市场。商务部的2006年度《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共涉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南非、埃及、尼日利亚、肯尼亚等25个贸易伙伴。2005年,我国对上述贸易伙伴的出口额约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1.2%。在这25个贸易伙伴中,除了中国的周边地区,大部分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等。这说明我国的出口市场仍旧比较单一,过度依赖少数国家。一旦这些国家政治、经济出现任何问题,我国的出口就会受挫,从而给经济发展造成损失。例如,美国是我国的最大出口国,我国出口增长和美国GDP增长之间高度相关,而美国多年来的财政和经常项目的“双赤字”使其经济持续增长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若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尤其是消费增长放缓将直接导致我国出口增速下降。

2.外资企业占出口比重较高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中的外资比重逐步上升,甚至在一些领域已形成优势。我国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已超过40%,大大高于其他亚洲国家。在进出口中,外资企业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5.48%,明显高于其他外向型国家(马来西亚为45%、新加坡为38%、墨西哥为31%、韩国为15%)。据海关统计,我国出口贸易中大约一半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2003年外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4.83%。 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86.1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7.1%,其中由外资企业出口的加工贸易产品占中国全部出口的44.9%。2005年我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及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名单中,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占62.5%,在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60.8%,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我国经济的外资化倾向加剧,潜在的市场风险也可能加大。

3.出口的商品层次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比重大,技术附加值不高

我国出口的商品层次不高,大多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如服装、鞋、纺织品、玩具等。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739亿,纺织品出口411亿,鞋类出口190亿,塑料制品出口113亿,旅行用品及箱包出口73亿。这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初级产品占很大比重,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的替代弹性小,由此决定了我国出口的商品层次较低,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且易受国际市场的冲击。

我国出口的商品之所以层次较低,就是因为我国的优势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出口分类情况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超过50%,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占54.66%。由此可见,我国出口贸易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相继成为国外加工贸易的基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一状况持续到现在却显露出了很多弊端,最重要的就是未能推动我国的技术进步,许多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生产的一个环节或一个车间,核心技术并没有被我们掌握。

近几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迅速: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2182亿美元,是2001年的3.7倍;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17.5%提高到28.6%,提高了11.1个百分点。但是,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工业生产和工业品出口中的比重还不高,而且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类企业中大多是外商投资企业,三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中占将近85%。我国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高新技术产品还属于依赖国外核心技术的加工品,出口的很大一部分高新技术产品技术附加值不高,仍处于“来料加工”阶段,我们得到的主要是微薄的劳动报酬,大部分利润都归于知识产权的持有者和国际经营者。

4.忽视环境因素,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比重较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目前,环境因素日益渗透到国际经济关系中,影响到贸易、投资等诸多方面。在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既可以成为促进出口、向国外投资的压力,又可以成为限制进口和引进外资的非关税壁垒。在出口商品结构中,我国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比重较大。资源类产品过多的出口,短期内容易加大国内“煤电油运”紧张的矛盾,长期内将加大国内环境、资源的压力,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目前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存在着产品成本低估现象。以钢坯、铁合金为例,如今的出口价格只反映供求关系,而没有全面体现出资源、环境、安全等社会成本。此类产品出口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方面造成的损失,甚至比出口获得的效益要大得多。当前,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但总体而言,由于这些行业前几年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投资增长过快,已形成较大生产能力,控制这些产品出口的难度较大。

三、实现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要实现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1.积极推动我国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间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国经济出现问题,很快会辐射到其他国家,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拓展、扩大出口市场,争取与更多的国家和经济体合作,分散风险,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努力推动我国的出口市场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惟有如此,我国的出口企业与产业才能够经得住世界市场的风吹雨打,才能够在经济危机爆发时,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提高出口商品的层次,发展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本国技术含量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要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层次,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比较利益,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将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放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上,通过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同时对于我国的传统产业也要提高其技术含量,增加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使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和开发成为新的出口贸易增长点。

同时,企业是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主体,是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没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不要说到国外开拓新市场,现有市场也会丧失。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是出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因此,要把做大做强作为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重点,瞄准国内外一流企业,坚持市场导向,按规模经济要求,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优势资产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核心,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股份制改造、与外企合资合作和规范上市,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减少对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依赖程度,使之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与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出口企业的生力军。

3.要严控“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