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篇1

1现代农业的概念

何为现代农业?本质上说就是利用先进的科技,现代化的技术,现代化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农业的生产、管理、到销售过程进行优化,让农业能够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使农业发展符合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现代农业之所以称之为现代农业,与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将现代化的科技引入农业。高科技的应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当今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化等飞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的应用备受注目。如今,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话题。如何能够让高科技引领农业的发展为各国所关注。在这种条件下,智慧农业的发展无疑给农业带来了新的推动力量,其所涉及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都与当今的科技发展热潮息息相关。智慧农业的到来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农业将来更进一步的科技化推进做好了准备。

2智慧农业的概念

所谓智慧农业,指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技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设置的各种传感器和网络对农作的生长周期进行测控,通过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并对农业作业进行指导,以最高效的资源利用、最低的成本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最低的风险使农业得到最好的发展。智慧农业给现代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推动现代农业更进一步发展,其高科技的利用,科学化的管理,科学化的分析指导无疑都将农业现代化的因素融入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智能农业的发展将现代化的成分带入农业之中,推进了农业的更新变革,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3智慧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3.1智慧农业推动高科技发展,推进新技术运用于农业

科技的兴起带动智慧农业的发展。智慧农业中所运用的高科技种类非常多,如电子传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都是当今时代迅速发展起来高新技术,智慧农业是将这些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的农业之中,使传统农业的作业方式得到更新。它改变了以往劳动作业中繁杂的人力劳动以及经验判断,采用更加科学的实时监测与实时状况分析,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了更好的判断,能够随时随地补充农作物所需的养分,给以农作物生长过程最好的照料。通过传感技术的应用,更丰富了农业作业的检测力度。大数据的收集,改善了农田作业制度,将高科技的数据化管理应用于农业,推动农业管理模式的科技化。物联网的建立使得农业的产业模式更加丰富,加深了农业的产业链,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率。这些新科技的推广应用无不推动农业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而这些应用的推进同时也扩展了高科技的应用范围,使这些高科技又在不断的实践中更新,进一退推动其在农业中的作用。智慧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农业作业方式的改变,更是农业的技术革新,智慧农业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2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作业的手段变化,使农业作业管理

更加现代化、科学化智慧农业给农业带来的不仅仅是高科技的应用,技术的革新,更使的农业的管理方式更加科学。智慧农业对农业的管理模式更加先进。智慧农业是通过传感器反馈,然后经过大数据处理得到的农业实时数据,这一点在老的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上实现了非常强的突破。老的传统农业对农业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管理,主要通过勘查、观测,做出经验性的判断然后对农业进行管理,缺乏实际评测的准确性,往往在管理中人为因素比较强。而智慧农业一改以前的管理模式,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对农作物生长时的土壤酸碱度、空气温度、湿度及作物的缺水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确保了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每时每刻的问题的发现,对于各指标不足的情况可以及时调控,同时对于作物的管理也免去了很多人力。在管理模式上,更多的是以数据分析为主,通过传感器得到的数据,对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作物阶段性的成长数据反馈到数据库,经过一系列审核,评测之后,有专家综合各种数据资料对作物整体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解析,进一步指导农民农业的作业方向,从而使农业作业更具科学性与预见性。这种管理模式摆脱了以往对农业生产的经验判断,管理更加科学、准确,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动,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管理更加现代化。

3.3智慧农业要求农民的作业更加科学化,职业技能更加专业化

智慧农业发展带动了高科技发展,使得农业的管理模式更加现代化,更要求农民的职业素养能够达到更高的要求。首先,智慧农业中运用的高科技比较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含量较高,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从业者有更高的知识含量。对于高科技产品的操作必须能够熟悉善用,能够对农业作业的各项数据的进行读取分析。其次,农业从业者要善用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对农业操作、农业作业进行把控。再次,农业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农业知识与技能,以及符合农业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只有具备了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所以,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业的技术发展,更要求农业从业者的素质得到提高,符合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总体来说,智慧农业的应用是对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推进。智慧农业将高科技应用于农业当中,将传统农业进行转变,使农业的生产、作业、管理更加现代化,使得农业更符合时代的发展特征。以科技的进步来拉动农业的发展,让新的技术融入到农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同时也让从业者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更加专业化、高素质化。不管从生产、管理、还是人的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改善,也使得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能够更加顺利,农业的生产效率更高。智慧农业的出现实实在在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因智慧农业的到来更加迅捷。

4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4.1推动农业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

智慧农业的发展无疑是一场农业的高科技革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智慧农业的发展更将现代化的技术融入农业,我们应当推动农业的智慧化发展,以此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通过智能农业的高科技应用,来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使我国农业的发展更符合时代特征,让农业更快地实现现代化。

4.2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推动智能农业发展

智能农业发展能带动农业的现代化。各级政府应结合国家农业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智慧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加强引导,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有实力的农业企业、金融机构等参与到智能农业的发展中来。同时,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通过规划、激励与引导是智慧农业融入农业的发展之中,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篇2

关键词:加强;农民培训;推进;农业发展

1 我国农民整体的素质偏低

现在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农业同时也在大力的发展,农民是农业大力发展的主体,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的性质,在以前,农村对于教育问题上的意识不深,导致了现在很多农民大都没有太深的文化基础,接受教育的程度低、时间短,还有就是现在的农业都开始迈向高科技的发展阶段,所以不能再像以往的农业单靠农民的单纯的劳动力就可以实现,但是现在农民大都不懂这样的高科技技术,在专业技能也没有受到细致的培训,还有一点就是由于农村的某种意识导致了现在农民外出打工的人员众多,留守的人员多为女人和老人,这样对实际的农业发展也起到了相应的阻碍作用,所以对于提高农民的培训,势在必行。

2 加强农村的领导力量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首先就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但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就要让这种思想落实到每个农民的心里,所以应该加强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只有有了强大的领导管理团队,才可以更好的贯彻农民的培训政策,首先要让领导者带头先进入高科技的培训当中,增加领导干部的实际操作能力,让领导者率先熟知一些现代化的新技术,这样才能很好的引导农民快速的加入到这项培训中来,在领导者熟知这些技术的时候,要积极的向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将高科技的好处告知农民,还有就是要多引进先进的技术生产力与有能力的人才,并对现有农民之中文化水平不低的农民吸收进来,将其纳入第一批农民培训当中去,让这些人成为农民科技培训的先行者,在培训结束以后也要积极的向广大农民宣传,总之就是让领导干部起到相应的先锋带头作用。

3 针对农民中身强力壮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

就现在的农村现状而言,农村的很多年轻力壮的人都选择了出去打工这种途径进行谋生,所以留下来的一般都是工作能力相对较差的人员,所以很难大力的发展农村的农业建设,所以笔者建议应该将农村一些身强力壮之人留下来,并且进行重点培训,因为身强体壮之人多为青年,不建议青年在大好年华浪费在外出打工上,应该多鼓励他们进行农业培训,因为这时的他们学习能力很强,动手能力也很强,通过培训一定能上升到一个阶段,所以对这些人员进行重点培训,所起到的作用一定是非常好的,同时也能为农村留住大量的人才,为建设新农村奉献自己的力量。

4 抓住在农村可推行的重点产业进行培训

培训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农民的培训一定要进行重点分析之后进行重点培养,例如在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中,一定要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的培训,如果当地适应种植技术,那么就要大力推广种植技术的培训,对农民进行分批培训,第一批的培训人员一定要经过重点选拔,使一些领导干部和一些村内的骨干分子充当先行者,对第一批培训人员紧抓技术课程,在业余时间让其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并加大自己在实际建设中的意义,以上所说的都是种植技术,如果在实际中的种植一些农作物做实验,并积极的促进丰收,这样用实例说话,让广大农民看见丰收的成果,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培训的目的,就是最好的宣传,随后在农民们跃跃欲试的情况之下积极的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发财致富,随之就慢慢的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当地如有适宜水产品加工或者是其它产业,也可以加大资金引进相应的培训课程,但要建立正确的培训机制,为以服务于农民为根本宗旨,加强管理,才可以大力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5 根据农民的专业水平进行专项培养

在现在的农村建设中,有很多农民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创业的好处,并积极学习相关的知识,大力发展农村的现代化农业建设,所以针对于这一点,政府应该予以鼓励,并在农民培训的过程中针对农民所掌握的相应专业水平进行培养,将农民自主的农业生产推向更好的阶段,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帮助这些农民解决问题,做好服务工作。

6 做好培训结束的跟踪工作

在培训结束时一定要对培训人员做好具体记录,例如村落、姓名、培训知识点等。在培训完毕以后要定期回访,做到农民有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在农民开始自主的进行农业经营的时候,给以相应的技术上的支持。

7 总结

基于现代化农民的素质,积极的开展农民培训,是大力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最好方法,相关的管理者也应该将这项任务放在工作的重点进行完成,在大力宣传农民培训的好处的时候,用事实说话,用农业的高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篇3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53

现代化农业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其基本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地少人多,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少,要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要求,就必须通过发展现代化农业来实现。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国外农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要制定相应措施加快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农业。

1 建立健全现代化农业相关政策

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保障,没有相关的政策,发展现代化农业便无从谈起。虽然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农业是弱势产业,从事农业的生产者的收益要比其他行业的生产者的收益要低,长此以往必然会损伤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不仅要提高现在享受补贴的农产品的价格,而且要扩大享受补贴的农产品的范围,应当将最低收购价所执行范围的品种由现在的小麦、水稻拓展到豆类、棉花、杂粮以及油料等重要的农产品,在补贴的对象上要逐步实现从直接性补贴向有重点、有选择性的补贴转变,对优质化、绿色产品以及专用化农产品要结合实际加大补贴的力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覆盖面较广,但是建设水平较低,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西部地区财政、人力等方面的支持,让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没有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就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因此要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条件。

2 保障农民在现代化农业中的主体地位

农民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主体,因此必须要保障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农户与公司、农户与市场等方面的合作机制,提升农户在市场中的地位,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保证他们的利益。

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要建设现代化农业就必须有文化层次高的农民,因此要通过网络、书籍、培训等,培育会经营、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政府应当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农村科普宣传栏、邀请农业专家下乡指导、科技服务等形式,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不断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也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储备人才。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也是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竞争力的主要方式。通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将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的高效率服务体系,并且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中的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和加工等方面的需求,从而推动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3 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

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虽然有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模式,必须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要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进行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由于东部地区地少人多,经济发达,因此可以重点发展都市型农业。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可以通过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对于西部地区,由于大多具有自然资源优势,可以将农业经济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大力发展附加值高、品质优良的农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已经不仅仅满足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而是更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因此我国在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必须要转变思想,将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

在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既要在全国层面制定发展规划,各个地区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现代农业是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各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而目前广西农业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模式,无力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风险;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产品结构趋同,市场交易成本趋高,缺乏市场竞争优势,“三农”利益大量流失,农业现代化发展严重滞后。纵观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资金支持,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广西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通过农村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广西建立起了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有效支持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发展银行从2007 年起不断拓展业务,将其业务范围扩大到整个农业及延伸领域,各项支农贷款有了明显的增加;农村信用社通过深化改革,对农业现代化的信贷投入快速增长;邮政储蓄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增设,增加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主体,打破了过去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单一的旧格局,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但是,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力度还是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与美国、加拿大等新大陆国家以及日本、法国等传统农业国家相比,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偏少。近年来,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经营网点越来越少,国家大型商业银行收缩了的农村经营网点,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去农化倾向明显,商业化气息愈来愈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置门槛太高,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出现了空白。以广西为例,截止2011年末,共有金融机构网点3073个、从业人员30012人,与2004年相比分别减少267个、3134人;其中银行机构网点基本集中分布在城镇,大部分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网点,一些偏远落后的乡镇地区甚至还存在金融机构空白,远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广西农村经济加快发展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

农村金融资金严重外流。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两大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但是支持形式比较单一、规模偏小,两大农村金融机构出于商业化经营的考量,将信贷资金投向城市,造成农村资金的严重外流。以广西为例,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665.11亿元,其中在农村地区存款4648.95亿元,占39.85%;各项贷款余额9186.07亿元,其中在农村地区贷款2913.69亿元,占28.62%。从广西存贷款的区域结构观察,农村金融资源严重分流,资金流向非农领域现象普遍。

单一的金融产品服务缺乏效率。目前广西农村绝大部分信贷业务都是采取传统的农村授信方式,单户考察、单笔监测、自上而下的点对点的业务模式缺乏规模效应。业务经营工作量比较大,而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有限,效率较低,覆盖面小,受众少,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011年的广西金融惠农数据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农户数为2749523 户,占农户总数的23%,比例较低。

农业保险供求不足覆盖面窄。广西是我国台风、暴雨、干旱、洪涝灾害高发的地区,目前广西农业保险供给主体只有4家(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和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供给的险种也不足30种,业务范围和险种严重不足,保险需求得不到满足,部分农村地区连保险机构都没有设置,更谈不上发展保险业务。

广西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薄弱成因

农业产业投资的高成本与高风险。由于农业投资的高风险性、额度相对小、贷款回收难等原因,很多金融机构在改革的进程中收缩农村地区金融业务,导致农村资金“外逃”,这是资本的逐利性使然。农村和农业的性质决定了农村地区金融运行成本是比较高的,需要较高的利息收益才能覆盖其经营成本,以保障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运营的可持续性。因此,没有较高的经营收益,农村资金就只能选择高收益的地区与行业。

农村资金供求双方惜贷惜借。首先是金融机构基于自身商业利益的考虑,为提高信贷资金效率、规避运营风险,严格控制交易成本高、投入产出达不到平均收益率的农村贷款。其次大部分农户金融知识匮乏,抵押物、担保物不足,不愿意跟银行借贷。

农村金融创新机制缺乏。首先,金融业务审批手续繁杂,信贷审批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需要层层审批,漫长的考察评审过程,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缺乏个性化和高效率。其次,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与推广普及困难较多。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产品认同度不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机构评价考核机制,影响金融企业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动力不足。农村信贷活动中,金融机构所需的抵押品缺乏,且抵押品价值不易评估、风险较高,导致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数量总体偏少。

农业保险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缺乏政府职责、组织形式、经办主体、资金运作、保险费率厘定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农业保险经营存在随意性,农业保险制度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农业保险产品营销力度不够, 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有些险种的损失难以量化,赔付率低,很难实际解决农民的受灾损失问题。

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策略创新

根据广西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借鉴其他省份及国际经验,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大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构建完善的以合作金融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首先,大力支持农村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的发展,强化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其他小型金融组织的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建立营业网点。其次,完善政策性金融组织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功能,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充实农业发展银行的资本金,给予优惠的税收和利率政策;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和覆盖面,加大政策性银行的专门立法力度,全面规范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再次,发挥合作金融组织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制度;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机制。最后,建立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激励机制,坚持以商业性运作为主的方针,对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农村金融业务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促进资金回流。在农村地区放开存贷款利率上限,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有效缓解农村资金外流,吸引资金回流。首先,农村存贷款利率放开,有利于解决农村金融运行成本高、缺乏盈利能力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金融企业对农业现代化支持的积极性。其次,放开贷款利率可以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引导一些大型金融机构重还农村市场,有效遏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再次,完善市场化的存贷款定价机制,可以发挥利率杠杆作用,优化农村金融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

篇5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一直较为薄弱,这对粮食的产量及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所以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对耕地的有效保护,进一步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完善,从整体上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的发挥灌区的主体作用,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对农业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进行完善,提高农业灌区工程建设的质量,确保工程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实现粮食的稳产增收。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农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人增田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的发展需要强调单产和提质和提效,这就需要充分的依靠科学上的创新。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科技上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形成完善的农业科技发展机制,从而进一步确保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 ,还需要对种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所以需要加强研发、选育和推广农产品品种,确保实现良种化。通过各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进一步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行完善,使农业科学深入到农户,对农民种植过程中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确保农民种田水平的提升。

三、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

农机装备水平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需要加快农业机械的科技投入,使机械化覆盖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特别是需要加快秋粮生产机械化工程,加快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步伐,从而进一步加快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加快县级农机服务体系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加快促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步伐。通过农业机跨区作业及智能调度管理等平台的建设,从而强化农机信息化服务的水平,确保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的提升。

四、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为了更好的实现农业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则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多功能性进行拓展,以便于能够更好的将农业的优势发挥出来,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对农业功能区进行科学划分,对农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加快推动农业在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及观光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开发,因地制宜的发展循环农业,强调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从而确保农业产业体系优势互补的实现。加快推动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生态效益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农村聚集,确保农业土地增值收益的增加,加快推动新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五、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为了能够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则需要加强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这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加快新型农民的培养,使农民文化、技术和经营水平都能够得以提高,引导农民走上农业商品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之路。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实现,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从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另外还要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以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为依托,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以多元化和多形式的经营方式加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资源的整合和联合,确保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

六、强化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篇6

1.1.从管理技术的角度看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进入了计算机服务的时代。在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中,他们在对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管理技术等方面,通常会对较为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进行运用,完成对农业机械的管理。这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我国还没得到普及和较好的发展,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只有一些大型农机生产企业利用这种计算机管理方式来辅助自身的管理。这种计算机管理方式虽然在一些大型农机生产企业的财务以及人事等几个方面得到了相对较好的发展,但是,很少有企业能真正做到现代化农业机械的生产和制造。

1.2.从制造工艺的角度看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技术中,在制造工艺上主要有三点问题。其一,在我国农业机械制造的时候,对先进的生产材料以及生产技术采用的不及时。其二,我国大多数相关企业在对农业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其相关的制作工艺在加工的精度上达不到相关的标准。其三,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对农业机械相关的研究力度还不够,相关制造工艺中存在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的生产和发展。

1.3.从设计技术的角度看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农业机械制造相关的企业大多对计算机技术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使用,从而使其对相关的农业设计图纸、图表、二维交互式绘图以及文档展开了相对有效的管理。在一般的情况下,大多企业都是对CAD以及CAD二次开发的产品进行使用设计,但是,在我国CAD技术中还在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2.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特有的特点

2.1.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被普遍运用到了农业的发展和生产的过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化农业机械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是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农业生产手段的代表,为我国科技兴农以及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以及技术保障。由此可知,在对农业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的现代化发展要跟紧时代的脚步,结合时展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发展道路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2.2.与农业种植技术的相关性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种类相对较多,在农业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具有使用时间相对较短,农业作业的难度相对较大,工作环境条件差以及制造要求相对较高等特点。因此,在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制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农业机械设备要具有的特点进行充分考虑,还要与农业种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农耕制度以及技术等多种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

2.3.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其相应的农作物的种类也具有相对较大的差别,这就导致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技术中也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中,各个区域内的农作物种类也不尽相同,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因此,农业机械设备的服务对象之间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机械设备在科学技术上的差异。

3.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现代化农业机械在机械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在农业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对现代数字化技术、现代机械加工技术、再制造技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可持续发展制造技术以虚拟技术等相关的现代化机械制造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化农业机械制造的技术,从而使其相关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3.1.创新技术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农业机械加工技术在我国农业制造中依旧占主要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前进,相关人员在对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过程中,要对其相关的技术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

3.2.及时引进高科技设备

从我国较为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来看,其制造的产品大多数性能相对较差,价格较低,其想要在不断发展前进的时代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对自身的制造技术进行相应的改革,促使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不断的向着高科技的道路进行前进发展。另外,在对其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高新科技设备进行适时利用。

3.3.注意生产模式的转变

篇7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

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

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

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篇8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综合效益日益提高

漯河市按照“调优品质,调大规模,调高效益”的原则,立足市场,因地制宜,推进各类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使主打农产品的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总体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1、着力扩大优质小麦生产规模。近几年,漯河市粮食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380万亩左右,总产基本稳定在150万吨以上,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比重,各地依托、龙云、北徐、雪健、金源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加工优势,积极引导各优质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回收合同,采取统一提供种子、集中连片种植、统一收回购买的形式,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等优质粮食作物生产。

2、大力发展无公害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依托龙云集团、俊生实业等蔬菜生产、粮食加工企业,建设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全市已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56.75万亩,有机蔬菜基地面积2500亩,建成面积达1.55万亩的全省最大的省级出境蔬菜备案基地。同时,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模式,使漯河市经济作物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漯河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63万亩,其中瓜果蔬菜面积达到110.7万亩,每亩效益达到2800元;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达到8.2万座,每亩效益突破5000元,部分可达万元以上。漯河市各类间作套种面积167万亩,占总面积的50%以上,复种指数更是达到260%以上。

3、强力推进“双汇产业化工程”,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大力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充分发挥双汇、北徐、金运等畜产品加工优质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引导这些优质企业采取和农户签订生猪购销保护价收购合同,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和赊销饲料等形式来发展生猪规模化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来建立自己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了漯河市畜牧规模化养殖的空前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470个,年出栏生猪317万头,生猪规模饲养比重达到85%,畜产品优质品种率高达95%以上,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以上。全市新培育养殖区100个、规模养殖场1000个、养殖专业户1万个,带动生猪出栏超过800万头。

4、加快生态林建设,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加大林业产权改革步伐,在漯河市掀起了林业建设的,并以提高林业建设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名、特、优经济林,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优质无公害的林果、苗种生产基地,使林业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目前全市已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25万亩、种苗花卉基地2万多亩、经济林基地12万亩,林农复合经营面积16万亩。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有力,农民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680个,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80%的农户不同程度的进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每户每年收入增加4300多元,临颍县王岗镇建立小辣椒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营销等服务,建成了占地200多亩、年交易额3亿多元的小辣椒专业市场,成为豫南最大的小辣椒产销基地,合作社成员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比普通农户高30%以上。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双汇集团、集团、北徐集团和龙云集团等一批拉动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45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85家。同时依靠批发市场和农民经纪人,形成市场带动经济利益发展的新模式。漯河市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已达80多个,农民经纪人达2万多人,年经营额达30多亿元。

(三)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年加工转化粮食400万吨,占全省加工转化总量的11.1%;全市肉制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占全省的40%,其中猪肉制品加工能力占全国的25%;年加工转化蔬菜5万吨,禽蛋4万吨,植物蛋白2万吨。以粮食深层次加工、肉类精细化加工、果蔬成品化加工、休闲食品和饮料制造五大主导产业体系,行业涉及食品工业的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产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发展,有效地吸收并转化了本地的农产品,提高了附加值,并且带动了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农村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市场聚集、区域发展的规模效应,为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漯河市政府出台了《漯河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方案》后,各县区建设园区的劲头很大,截至目前,全市已启动建设各类农业园区79个,其中市级10个,县(区)级19个、乡(镇)级50个。基本形成了以露地蔬菜、设施农业、林果花卉、食用菌、水产养殖为主的区域化特色产业格局。以天翼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现代园区,大力引进了国内名品、优质蔬菜瓜果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利用组织各种生物工程新技术,实行工厂化育苗,成功培育了一批各类质量优异的种苗,除满足我市生产需求外,还可以销往全国各地。舞阳县文峰乡园林花卉示范园先后引进开发了日本断枝杏、美国大香梨、优质紫薇、优质银杏等特殊品种,市场供不应求,消费者十分喜爱。召陵区老窝镇引进了葫芦嫁接西瓜新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西瓜重茬问题。郾城区新店镇引进的伊人黑玫瑰、正源农业公司建立的供港蔬菜基地,品种优良,市场供不应求,效益十分可观。农业现代园区的发展已成为漯河市农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亮点,也推动了全市基础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

(五)农业科技进步推进有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漯河市共有1500多名科技农业人员参加了农业科技承包活动,占技术人员总数的80%,承包项目达到1082个,项目区每亩经济收益达到2000元以上。引进推广了美国西芹、以色列蕃茄、球茎茴香、太空辣椒、草莓、葡萄、花卉等名优特新品种140多个。实现了小麦品种的第7次更新换代,玉米品种的第6次更新换代,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漯河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漯河市生猪、肉鸡、蛋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7%、90%和87%以上。组培育苗、胚胎移植、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喷灌、滴灌、微灌等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目前,漯河市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由漯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来看,其主要是通过优质农业企业带动、丰富的农业组织形式、合理的农产品布局、创新的农业技术来推动漯河市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一)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新机制,推动农村规模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在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在确保承包地农户合法权益、稳定收入的基础上,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采取倒包反租、以地易地、以地换股等形式,稳步推动农村规模化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类企业的发展及农村土地使用权健康、合理的流转,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大对农业的基本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乡村电力、乡村教育、乡村医疗卫生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力争到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积极实施配套设施,在项目验收合格后,采取奖励补贴的办法,由市财政将县级以下配套部分补助给配套单位,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三)不断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农业科技方面的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和领导,明确农业科技教育部门的带头作用,规划好农民教育培训,设立农民科技教育的培训专项基金,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通过培训使农民都能够掌握1至2门实用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培养一批新型农民,使中青年农民充分发挥优势,由“劳力型”转变为“智力型”、“创业型”,加快推进其向劳力农民向产业工人进一步到技术管理人才转变的进程,通过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

(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优质企业的扶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篇9

一直以来,在我国受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与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金融支持农业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农投放、完善金融产品创新、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做了诸多探索和努力。这种努力及探索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与资金互助社、小贷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或者出现相伴随的、日益完善的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第二,与我国农村地区不断深化的信用体系以及便农支付工程建设相伴随的、显著提升的金融服务水平及不断延伸的金融自助设备与网点机构;第三,与不断应用和推广的农村金融创新产品相伴随的、不断加大力度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以及增长较快的涉农贷款。

1.金融支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金融支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仍存在诸多不足:

(1)农村地区金融的综合服务水平较低

①在某些经济活动特别不活跃、人口较少、交通又不是很便利的县域地区,仍然存在着一些乡镇,银行的物理网点较难延伸过去,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为空白。

②在某些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数量较少的金融机构,造成金融服务非常不充分的竞争状况。根据调查资料,目前我国还普遍存在着一些乡镇,其银行网点只有1-2个,甚至还存在着全县只有3家金融机构的情况。

③助农取款业务虽然在村一级的覆盖面已经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其所能提供的取款服务只能是小额的,只有在比较发达的一些地域,才另可提供转账服务与小额存款服务,尚无法实施其他类型的金融服务。

(2)农村金融存在着严重的资金外流倾向

由于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动机,把其县级分支机构本来具有的审批贷款的权力又上收回去了,直接导致其分支机构在县域普遍存在多存少贷甚至只存不贷的问题,出现“倒抽水”现象,即农村地区的储蓄资金大量向城市流动,致使“失血”和“缺血”两种状态在农业中并存。

(3)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低,普惠金融体系难构建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适合农村特点。所有的银行金融机构均把是否具有充足的抵押资产或者合格的担保人,作为是否发放贷款的主要决定条件,这自然就会使那些抵押资产缺乏,合格的担保人也很难找到的农户、微型企业以及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满足。

(4)在覆盖面方面,农业保险仍然存在较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扩大

①由于金融意识较为淡薄的一部分农民的存在,他们对保险产品在规避风险并进而促进生产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再加上,在赔付率方面,有些保险产品又确实不是很高,这对于侥幸心理比较严重的农民来说,农业保险难以产生太大的吸引力也就不奇怪了。

②在农业保险中,缺乏再保险机制,导致保险公司需要承担比较大的经营风险,进而使其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也大受影响。

③在某些地区,由于财政紧张,造成地方政府在落实与保险相配套的财政资金的时候,所遇到的困难非常之大,最终导致地方政府无论是在推广、还是在宣传农业保险时,力度都不是很大。

④目前,细分市场的需求尚不能通过已有的保险产品完全得到满足,尤其是巨灾险种,其覆盖面更低。

2.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1)农村金融服务难以全覆盖

农村居住聚集度不高,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单家独院较多,同时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大部分区域交通不便,金融全覆盖难。

(2)涉农金融机构缺乏投入的积极性

传统农产业成本高、风险高、集约化程度低、收益低,金融机构缺乏控制风险的产品和手段,信贷投入积极性不足。

(3)农民金融意识较落后,不偏好使用金融产品

虽然当前农村通讯设施已比较健全,但农民对金融产品从了解到需求形成直至最后使用,这一完整过程的完成更多地是依靠客户经理或者银行网点的介绍。在网点布局并不充分,客户经理相对不足的农村地区,由于金融信息无法得到有效而又及时的传递,这就难以有效激活潜在的农民的金融需求,必然使金融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4)农村金融的推广及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障碍

①农民对新生事物的接受速度较慢,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受这些因素的制约,一些新型的金融产品,如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以及银行卡等等,在农村地区推广起来就较为缓慢。

②在我国农村地区,不是很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相对较高的金融交易成本等诸多因素,都严重地阻滞了金融创新的发展速度,使得金融创新的发展进程缓慢至极。如进展非常缓慢的、面向农户的金额较小的信用贷款工作的推广,处于两难境地的、面向农村青年及农村妇女这二者的创业而进行的贷款发放工作,就都是很好的例证。

③农业资产评估流转处置体系不健全,导致林权、农房等特色抵押贷款难以扩面增量。

二、与农业现代化及对其所进行的金融支持有关的美、日经验

1.农业现代化的美国模式以及主要的农业金融的美国做法

美国人均土地30公顷以上,这一资源禀赋特征,促使农场主使用土地和机械动力替代人力,以大机械化为主要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近年来,伴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智能化及机械化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手段、以生物化和环保化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又逐步被演变发展出来。上述这些特点,最终造就了美国农业的总体情况,那就是高的平均净资产余额、低的资产负债率以及高的比较收益率,为后续的金融支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美国,农业金融体系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具体以下:

(1)支农信贷机构体系

这一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五家农业信贷银行,这五家农业信贷银行都是区域性的金融机构,它们再借助于九十七家农业信贷服务社来办理具体的支农业务,如保险业务以及面向农民的贷款业务等等。政府主要是通过为其提供政府担保的方式对农业信贷银行进行扶持,具体做法是:在联邦农业信用银行融资公司的鼎力相助下,使得农村信贷系统能够以比正常水平低一些的成本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然后再以比商业银行低的贷款利率将所筹集到的资金贷放给农民。

(2)服务与支持农业的金融体系

农业能够得到的信贷支持源自以下一个体系,那就是政府信贷、农村信用体系、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私人等等。

(3)对于弱势农场以及新农场这些商业性贷款因其风险高、利润低而不愿意介入的领域,或者农村、农业这些需要政府予以特别的扶持和鼓励的项目,直接由州政府的融资局或者联邦政府的农业部农业服务署为其提供信贷及担保支持,州政府或者联邦政府在安排担保及贷款资金时,通过将其列入预算来进行,一旦该资金出现损失需要核销时,也同样由政府列入预算来完成。

(4)对于那些由于较差的信用状况而达不到金融机构贷款标准的农场,由州政府的融资局或者联邦政府的农业部农业服务署为其提供发债或者借贷的担保支持,担保金额高达发债或者借贷总金额的85%-95%,还有长达18年-40年的担保期限。担保范围涵盖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设备和土地的购买等领域,极其宽泛。

(5)—般商业性贷款

这种贷款在商业银行和农场之间、保险公司和农场之间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与农场之间,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自主进行办理。现阶段,在美国全国性的大型银行中,排名前20位的对于农业信贷领域几乎都有涉足(高达15家),开展农场、土地或者农业按揭等各种形式贷款业务的中小商业银行及保险公司分别为5890家和20家,美国农业贷款的一个很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由上述金融机构提供的商业性贷款。

2.农业现代化的日本模式和农业政策性金融

日本在2006年每户农地面积仅为美国的1/100,且耕地面积有不断减少的趋势。其农业现代化的特征是性能很高的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与开发,其在农业领域重点进行的技术创新是生物技术,以使其严重不足的土地资源难题得到有效缓解。以后者为例,生物技术以及农业科技的利用在日本都是受到高度重视的,重点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着力提高农业附加值,以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环境”为目标。

日本农业金融主要包括:

(1)以三级农协系统为主要代表的合作金融体系

①农业协同组合。这是三级农协系统中最基层的一级,它和农户直接发生业务关系,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以及转账结算等业务都可以办理,并且所有为农户办理的业务都不把盈利作为其目的。

②“信农联”其全称为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这是三级农协系统中中间的一级,其职责是帮助基层农协从事管理资金的活动,在其所辖区域内,对调剂、结算以及运用农业资金的活动加以组织。它的服务对象是作为其会员的基层农协,在基层农协出现资金剩余时将其吸收进来,反之,在基层农协出现资金短缺时,再为其提供资金融通。

③农林中央金库。这是三级农协系统中最高的一级,为农协组织内部的各个层级之间提供资金融通,也为其它金融机构和农协组织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对系统内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清算、调剂和融通,并按照国家的有关法令进行资金的运营活动。“信农联”是其最主要的资金运用对象,与此同时,它也为大型的关联企业发放贷款。

(2)以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为主要代表的政策性金融体系

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最主要的资金运用途径是为基础设施进行融资,如渔港建设、造林、土地改良等等。与此同时,它还对农业改良资金进行融通并投资于现代化农业等。总体来看,与民间金融机构相比较,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贷款利率更加优惠,不仅如此,其贷款期限也比较长,从10年直到45年不等。

3.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农业金融带给我国的几点启示

从美国或者日本这两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来看,在其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所起到的作用都是极其重大的。其中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除了政府稳定、长期地对涉农金融进行补贴与政策倾斜以外,还有许多。具体如下:

(1)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支持配套体系

重点做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金融机构基础设施有效延伸。建立农业再保险及农业共济互保机制。拓宽农业担保抵押范围,对重点扶持的领域,探索政府担保的可行路径。

(2)集约开发土地的方式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促进,以使农业的净资产余额及比较收益都得到提高,金融的支农效率也得到提升。

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户集中有限的资源到企业、规模化的种殖养殖合作社或者一般的种殖养殖能手,通过规模化的生产及经营使高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被带动起来。

篇10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进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与旧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优化城市发展形态,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市化,关键在于平衡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就要求在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同时,要加强完善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1.2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

农业现代化一般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整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叫做农业现代化农业。

1.3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根据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三阶段论,新型城镇化会吸纳更多的农村零值劳动力和边际生产率较低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镇从事工业部门的劳动,将有效地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以机械化和集约化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其次,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会对农业形成新的需求,在总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农产品的价格会提高,进而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再次,新型城镇化可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2.聊城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2.1发展现状

近几年聊城市政府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截至2013年年底聊城市城镇化率达到42.05%;2014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了43.95%;预计2015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将达到50%左右。从以上数据中依旧可以看出聊城市的城镇化率还是稳中有升的,并且从聊城市目前的情况来看,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转移农村人口6万多人,能带动基础设施投入20亿元以上,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2.2成功范例

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聊城市阳谷县乔润街道实施了“三美工程”,倾力打造环境美工程,生活美工程,民风美工程,开创了群众幸福新生活,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了乔润大家庭的温暖。

乔润街道以城乡环卫一体化为契机,将环境整治作为建设“美丽侨润”行动突破口,强力改善村居容貌,细化监督考核机制“周调度、月评比”,切实提高了环境的清洁度。

3.聊城市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城镇化进程滞缓,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虽然聊城市近几年城镇化率稳中有增,但和山东省中东部其他地区城市相比差距悬殊。2014年聊城市城镇化率为43.9%,较2013年增长了1.9个百分点;同期烟台市为56.8%;青岛市为67.72%,并且预计2017年将达到72%;2014年济南市城镇化率为66%。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聊城市与省内其他较发达城市的差距。

聊城市县域之间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悬殊。如市内城镇化率居前三位的东昌府区、临清市(聊城的县级市)、茌平县(中国百强县之一)2013年的城镇化率就已经达到了56.8%、52.1%、51.9%,远高于同期聊城市的平均水平,并且这三个地区城镇化模式和其他县域相比较为成熟,各有特色。

3.2资源环境承受压力大,公共事业面临挑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聊城市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较为突出的是煤炭的粗放式开采,一方面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煤炭资源,另一方污染了环境。聊城市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光污染等,聊城市每天会产生450多吨生活垃圾,而处理方式是简单填埋。

3.3由政府推动的城镇化模式弊端凸显

由政府推动的这种自上而下的城镇化模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即政府的需要不一定就是群众的需要,而政府表现这种“需要”的方式恰恰大多是强制性的计划指令。城镇化本应该是一个自然而非强迫(如强拆滥建)的过程,在经济建设、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盲目推动的城镇化也只能维持在“半城镇化”的水平。

3.4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化发展极不协调

近几年,聊城市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化工以及有色金属冶炼,与此同时农业现代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城镇化水平却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农业化进程,城镇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承载能力差、城市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4.促进聊城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4.1抓住机遇,更大力度地推动经济发展

一是要增强区域区域发展战略的带动力广泛参与“一区一带一圈”和环渤海、京津冀等区域合作,抓好“聊茌东大三角”建设;二是积极鼓励万众创业,大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给予相应的财税资金支持和更多的优惠政策;三是根据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发展极”理论,要培养聊城市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或企业家群体,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为新型城镇化的继续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4.2继续大力发展精致现代化农业

篇11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012-03

我国东部省区的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而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西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不适宜也不可能大量生产粮食,所以,粮食安全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工业化走在中途的中部省区。中部地区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三农”问题在这里表现得最为明显和集中,这些过剩人口又不可能全部转移到东部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大量人口集聚在农业中并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工业化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但同时也决定了中部省区的工业化决不能再走那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的道路。那么,目前中部“三化”协调发展的状况怎样?就此问题,以河南省为例,运用DEA分析方法加以实证研究。

一、DEA 基本思想和“三化”协调发展测度模型构建

DEA 以某一系统中的实际决策单元为基础,建立在决策单元的Pareto 最优(DEA 有效性与相应的多目标规划问题的Pareto 有效解是等价的)概念之上,通过利用线性规划技术确定系统的效率前沿面(或称为生产前沿函数),进而得到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以及规模收益等方面的信息。

设有n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这n个决策单元都是具有可比性的。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表示该决策单元对“资源”的耗费,类似于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和s种类型的输出(它们是决策单元在消耗了“资源”之后,表明成效的一些指标)。DMUj,j=1,2,…,n,DMUj 的输入为Xj=(x1j,x2j,…,xmj)T>0,输出为Yj=(y1j,y2j,…,yrj)T>0,引入变权重输入、输出向量分别为V=(v1,v2,…,vm)T,U=(u1,u2,…,ur )T,以对输入、输出进行“综合”。定义DMUj 的效率指数为输出“综合”与输入“综合”之比。以被评价的决策单元DMU0的效率指数h0最大为目标,以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 hj≤1 为约束,即构成DEA优化模型。

(一)一个子系统对另一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的DEA 测度模型构建

在研究“三化”协调发展的DEA 有效性时,首先需要构建反映三个子系统之间数量关系的输入输出表。对于a、b两子系统,将DEA 优化模型中的输入指标设置成a系统的,输出指标设置成是b系统的,则由此构建出评价a系统对b系统综合有效性的“交叉” 输入输出表,这种交叉输入输出表构成的评价单元符合DEA模型评价单元的特征,即:具有相同的目标和任务,具有相同的外部环境,具有相同的输入和输出指标。 其分式规划模型为:

maxC(a/b)=st≤1,j=1,2,…,nU≥0;V≥0(1)

其引入∈的线性规划模型为:

min[C(a/b)-∈(Ts)]=VDestλy+s=C(a/b)xλy-s=yρλ=ρ,ρ=0或1λ≥0,j=1,2,…,ns≥0;s≥0(2)

其中,λ为未知变量;∈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在本文后面的运算中,∈取10-7);松弛变量S= (s-1,s-2,…,s-m)T;S= (s+1,s+2,…,s+m)T;T=(1,1,…,1)T∈Em;eT=(1,1,…,1)T∈Er,m,r分别代表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数目。ρ=0时为C2R模型,ρ=1时为C2GS2模型。定义:C(a/b)为子系统a 对子系统b的协调效度,以反映两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D(a/b)表示子系统 a 对子系统b的发展效度,其计算公式为:

D(a/b)=1/λ(3)

定义:a 对b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为S(a/b),其值为:

S(a/b)=C(a/b)D(a/b)(4)

由规划(2)及DEA 解的经济含义知,C(a/b)∈[0,1], 越接近于1,说明a系统对b系统的协调效果越好。若C(a/b)=0,表明a、b两系统之间是完全不协调的,也就是说a 系统的投入对b对系统的产出是不相关的,作为在同一系统中的子系统,这种情况基本不存在;若C(a/b)=1,表明a系统的输入对b系统输出的效率相对最好,进而说明a系统对b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是最适配的,该决策单元的协调发展效果相对最好。

若规划(2)是C2R有效的,就有S(a/b)=C(a/b)=D(a/b)=1;若规划(2)是非C2R有效的,需令ρ=1,再对规划(2) 的C2GS2模型进行分析。

(二)一个子系统对两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效度的测算

若将规划(1)的分子用 b,c系统的输出组合表示,分母仍是a系统的输入,则可计算出a系统对b,c系统的协调效度C(a/b,c)、发展效度D(a/b,c)及综合效度S(a/b,c):

S(a/b,c)=C(a/b,c)D(a/b,c)(5)

若将规划(1)的分子为a系统的输出,分母用b,c系统的输入组合表示,则可计算出b,c系统对a系统的协调效度C(b,c/a)、发展效度D(b,c/a)及综合效度S(b,c/a)。同理,可以计算出一个子系统对其余多个子系统的协调效度、发展效度、综合效度。

定义:系统a和系统b之间的综合协调效度C(a,b):

C(a,b)=(6)

这里有,C(a,b)= C(b,a)。

定义:三个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效度为C(a,b,c)

C(a,b,c)=(7)

其中,C(a/b,c)= (8)

二、 实证分析

按照上述设定的输入输出指标,采集2008年河南省地级区域的系统数据,汇集于表1中。

本文以2008年河南省18个地市区域为决策单元,运用线性规划软件L I NDO (Linear, Interactive, and Discrete Optimizer) ,将这个区域系统之间及综合协调发展效度定量化,以便对“三化”的协调发展程度作出客观的评价。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先计算出C2R模型(D ∈)中各子系统间的相对有效性,以确定其协调效度及发展效度;DEA 非有效的区域,再计算其C2GS2模型的相对有效性,重新认定其协调效度,即以C2GS2模型计算出的协调效度作为该区域的最终协调效度。

三、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测算

计算两系统之间的协调效度及发展效度,并由协调效度及发展效度计算出两系统之间的综合效度,汇总于表2。

四、结论

1.平均而言,河南省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均小于50%。因此,中原农区长期运行的传统的生产组织(包括:工业、农业和城市规划)方式对“三化”协调发展是不相称的。

2.从三者之间的综合效度来看,综合效度高的区域“三化”实际是在低水平上的协调;而综合效度低的区域“三化”处于高水平上的不协调发展。

3.河南省已经迈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46)高于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30),城市支持农村。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45)高于农业现代化对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34),这正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当前,如何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制度创新是关键,因此,构建“三化”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迫在眉睫。

4.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综合协调发展效度较低。这也说明传统农区的农地制度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需要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农村土地实际产权制度供给滞后于潜在的制度需求,制度供给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对新制度的需求已经远远早于实际制度供给,从而导致农地产权制度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土地承包条件下的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制度供给存在着严重“过剩”,一些现行的制度供给相对于农村社会需求是多余的了,极大地束缚了土地和劳动力这两大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阻碍了农地市场化进程。那些效率释放殆尽的制度安排依然是当前农业发展中制度供给的主流。特别是家庭承包经营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在继续发展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改革的深入,家庭分散经营表现出制度上的滞后性,一系列困扰农业的经济问题难以在封闭、凝固、分散的小生产经营体制框架内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所有这些都使得传统农业难以像其他产业那样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所以,在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方面,制度创新是关键。中原经济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在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更多的实现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人口进城安家落户,形成产业集聚与人口集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序进行,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维国.我国经济与人口素质协调发展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5).

[2] 曾珍香.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9).

篇12

一、引言

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层面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中原经济区的确立不仅有利于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也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如何发展农业尤其是现代农业一直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全球经济后危机时期,对如何保持国家粮食安全的讨论变得更加激烈。学术界主要围绕现代农业的界定,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从产业链的视角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上看,广大学者关注的重点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及我国农业现代化研究,对局部区域的农业研究重视不够。事实上,我国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中部与西部、东部在发展水平上及农业资源禀赋上就具有很大差异。以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研究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对促进中原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

中原经济区包括7省28个市,土地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6亿。其中农业人口达1亿,提供全国116粮食产量。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的,在大范围内采用现代化科技技术、运用现代化的物质设备、全面推行现代化经营管理方法和理念来引领农业、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农业。当前中原经济区农业生产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粮食比较效益低。基于此,本文以现代农业为视角。以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为目的,在分析该区域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化的基础上,探索一条属于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这对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现状

中原经济区处于我国中部,拥有发展现代农业优越的环境。首先,从地形地势的角度上看,中原地处第二级阶梯高原山地向第三级阶梯平原过渡的地带,秦岭―大巴山―巫山以东,太行山以南。大别山以西,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以河南为中心的广袤中原一直具有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其次,中原经济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重视文化的传统,几十年来集聚了全国一大批有影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这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技术人才。最后,中原经济区内交通便利,铁路纵横交错,京广、京九铁路纵穿南北,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几十条干线和几百条支线铁路与主干线融会贯通,这为中原经济区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了便利。但是,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指标与国家平均水平还相差很大距离(表1)。从上表可以看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中原经济区人均GDP远远低于全国人均GDP水平。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10,提供的粮食产量却占全国的近17%。二是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水平。

现代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工业发展落后,不能很好的带动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兴起和发展须由强大的现代工业作为支撑。纵观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其现代农业的发展都以强大的现代工业为依托,采用农业与工业产业关联为途径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强大的农业关联产业群带动下,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经营规模空前扩张。二是农户小规模生产与整体的农业集约化经营之间存在矛盾。我国有2.49亿农户,正是这种小规模分散生产,增加了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难度。三是没能充分发挥中原战略腹地效应,未形成中原经济区新的增长极。

三、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一)整体目标

提高农民收入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经济的核心目标。中原农业永远是发展农业的“根”,确保“根”的稳定必须尽可能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而提高农民收入,也必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商品农业,使农业发展形成产业化。同时中原经济区虽然是国家的重要粮食产地,但粮食的产出率低、土地污染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从整体发展来看,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必须朝着商品化、效能化、科技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二)路径选择

1.采取“因地制宜”的经营模式。由于地域之间存在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的差异,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特点及发展的阶段各不相同,所以不能照搬套用其他地区的经营模式。针对中原经济区农业区域广阔、农业资源禀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农业技术应用不充分、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而素质低下和农业投入不足等客观现实,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合优势、突出特色”的方式来发展农业。在实行具有一定规模化经营的地方,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来集中土地,推行机械化生产、实现规模经营;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形复杂的区域,如河南信阳、周口、山东菏泽可以实行集约化经营,拓展农业发展的深度、广度,走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的农业道路,在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着力培训新型农民上下功夫。

2.利用中原战略腹地效应,全面带动农业发展。中原经济区的确立,必须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对全国的战略腹地的作用,全面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发展。发展以郑州、洛阳等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形成内陆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应以郑州为中心,形成新的“一极”,发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优势;发挥陇海经济带(商丘、开封、郑州、洛阳)和京广经济带(安阳、新乡、郑州、许昌)“两带”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商丘、新乡、驻马店、菏泽、阜阳、商丘、濮阳等主要的粮食作物生产地为重点来发展中原经济区农业。如以商丘作为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及东部经济核心和增长极,可充分带动附近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必须整合该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加强区域间的合作。2009年,长治、邯郸、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安阳3省7市在河南省安阳市正式成立减灾防灾协作区,该区的成立起到了联合抗旱、蓄水、防灾减灾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预防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通过区域内不同领域的合作,不仅利用了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更为中原崛起提供了一个集聚产业、资本、政策的平台,促使中原崛起的目标早日实现。

3.建立“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基地”合作模式。应探索一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基地合作的模式,为中原经济区利用农业示范点、加快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发

展商品农业,使农产品充分走向国内外市场提供条件。农业合作社可以充分延伸到农村的各个领域,为农民提供从产到销全方位的服务。根据各个地区当地的地形特点和区位优势进行规划布局,建立产业化经营基地。同时利用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积极作用,使大量资本流入农业。把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基地有机的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发展农业。

四、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科技、进行科技创新

一项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振兴一类农业产业,不仅可以使一个农业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使多个产业形成集聚并发展壮大。如日本通过发展农作物品种改良技术,引进中国柿子,通过改良,中国柿子适应了日本地区气候,其价值超过中国本土柿子。一项科技创新技术不仅可以改良品种,同时也可以扩大产品的适应性、改变产品的地理空间布局。一项科技进步也可以促使农产品的储存、加工、运输等环节的发展。运输工具的改善,可以减少运输成本、扩大农业生产领域、扩展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二)科学发展农业化学、生物等技术

农业生物技术对提高单位农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2009年江苏省兴化市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在大范围种植红皮小麦的20多个乡镇建立了卫星遥感监测实验基地,利用空中卫星高空观测小麦,从小麦的种植到长势情况以及病虫害防御全过程进行监控,对小麦的种植提供科学的指导。

(三)大力发展农业基础保障设施

完善的农业基础保障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基础。中原经济区的建立使7省28市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在省内交通完善的基础上。应着力发展省与省之间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产品的市场空间,同时降低农产品的运输成本。

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工作、提高水库蓄水能力,减少旱涝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加强农田机耕机收的道路建设,以扩大机械化农业作业范围,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对农业用地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机械化作业要求,为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供条件。

(四)加强政府调控、调整农业结构、创办农村金融合作组织

加强政府调控力度,借助区域共同发展的契机,大胆打破行政体制障碍,打破地区间的垄断,建立中原经济区农产品自由流通渠道。全面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切实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区域优势,科学选择适合本地的种植结构。如种植业以果蔬花卉园艺业为发展重点,大农业以畜牧业为发展重点,农村经济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发展重点,努力创建中原经济区特色优势农业区。

(五)重视对耕地的保护

中原经济区是重要的农作物基地,为国家提供1/6的粮食产量。但是中原经济区在发展经济、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大代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衰退、农村污染严重、病虫杂草灾害严重。要使该地区生态实现良性循环,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必须朝着绿色、生态、效能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借助南水北调工程合理调节水资源配置,改善土质,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官燕.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研究评述[J].现代工业研究,2008,(7).

[2]李蓉丽.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究,2007,(9).

[3]孙浩然.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家,2006,(2).

[4]张彦飞,张晓峰.浅议农业产业集群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国外农业产业业群的发展启示[J].产业经济,20lo,(4).

篇13

张桃林强调,智能化、精准化、信息化是设施农业装备的重要发展方向,科研院所和企业一定要努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攻关,研发生产轻型、简捷、实用、质量好、(受)市场欢迎的设施农业装备,着力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推进设施农业装备应用发展,提升我国设施农业整体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