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力知识科普小课堂

电力知识科普小课堂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电力知识科普小课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电力知识科普小课堂

篇1

学生的直觉思维是以定势的心理包含了自己的全部知识来认识探索问题的。例如高中实验“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有A、B两个小球,在某一高处同时释放,给A球一定的弹力,使其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B球竖直落下做自由落体运动。实验前有三种不同的答案:①大部分学生认为B球先落地;②一部分认为,A、B同时落地;③少部分认为A先落地。实验后学生通过直观,两球总是同时落地。为什么A、B两球总是同时落地呢?这就要通过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次的感受贮存,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判断逻辑推理,通过开掘和启动大脑想象区域中的脑细胞,进行创先性的抽象思维,大胆设想,不拘俗套,解剖、揭示其现象的本质,得出最佳实验结论:平抛运动实际上是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一个是水平方向物体由于惯性而保持的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等于平抛物体的初速度;而另一个是竖直方向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由落体运动。这就不难解释A、B两个小球总是同时落地的了。

既然两球都受同一重力作用且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怎么会不同时落地呢?可见直觉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是不言而喻的。直觉思维是以客观存在为原型,是对客观事物一种近似反映。为了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把原型想象成理想化的模型。可以把地球、太阳、月亮看成是一个点,即一个质点,忽略其形状、大小;研究某一系统时,把其中非常复杂的部分看成是一个黑匣子;在力学和声学实验中,想得到绝对真空一般是很难实现的,我们把稀薄的空气当成真空;在热学实验中,想得到绝热条件也是很难的,我们把物体想象成处在理想化绝热条件下,这都是抽象过程。这些由直观到抽象,使事物本身理想化,能使学生由难变易,由复杂变简单,绕过了难点,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还有,物理力学中的刚体、完全弹性体、电学中的电势、电力线、电磁学中的点电荷、磁力线、流体力学中的流线等等,都是抽象思维在物理实验中的产物。

篇2

三大目标

《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要达到三大目标:

一是公众节能减排理念深入普及,如家庭节能减排宣传材料普及率城区≥75%,郊区≥70%,中小学节能减排教育课程开设率达到100%,每万人拥有百名以上节能减排志愿者等。

二是节能减排行为不断深化,市民经常参加节能减排活动的人数比例≥80%,二级及以上能效产品市场占有率≥80%。市发改委资环处副处长郭庆山解释,《行动计划》对此目标的设定,意在从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着手,树立节能减排意识。

三是节能减排先进典范广泛创建,评选创建500户节能减排家庭标兵和100个节能减排示范社区、500个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和10个节能环保低碳园区、500所绿色学校和50个节约型机关等,而且每年评选设立10个节能减排新闻奖。

五大主题活动

《行动计划》提出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五大主题活动:

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节能减排科普知识进家庭社区、进政府机关、进学校等“十进”活动。编制节能减排科普挂图、科普知识读本、《首都节能减排公民指导手册》、创意科普剧等科普宣传品,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知识。建设一批科普教育基地,支持有条件的科普教育场所设立专门展区,向公众展示开展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科普实践活动。

二是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节能减排“四个一”主题宣传活动。制作一批以节能减排知识、法规、政策、行为宣传引导等内容的公益广告。组织一批节能减排优秀方案征集、知识竞赛、公益演出、法规宣讲等特色宣传活动。拍摄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故事性强、科普性强、富有教育意义的节能减排主题宣传片。组织一系列节能减排方面的展示展览活动。

三是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节能减排‘一二一’模式”。倡导每位市民做到每天进行一次以上节能减排相关活动、每年学会两种以上节能减排新知识新方法、每年参与一次以上大型节能减排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企事业单位等各类机构设置不少于一名节能减排专兼职岗位、每年开展两次以上的节能减排专题推广活动、每年召开一次创优评选活动,鼓励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活动。

四是鼓励相关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市民积极开展群众性、社会性、基础性技术创新活动。组织“节能减排科技需求调研“系列活动。开展“节能减排创新创造”系列活动,研究开发一批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新技术与新产品。建设“节能减排适用技术成果库”,开展“节能减排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系列活动。

五是建立科学规范的评选标准体系,评选创建出一批理念新、行动实、示范效果好、诚信度高的绿色发展典范。持续加强本市绿色发展成就的宣传推介,绘制绿色发展地图,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资讯,推介节能减排实践示范标杆。

推进十大领域行动

《行动计划》提出要推进十大领域行动。包括:

一是家庭社区节能减排行动。倡导家庭节能减排行动十件事。组织开展万户居民家庭节能示范创建活动。搭建节能减排社区服务平台,开办周末社区旧货交易市场。推广社区“绿袖标”服务行动,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组织开展社区节能减排小窍门入户宣讲等活动。深化开展社区垃圾分类收集活动,鼓励分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和安装厨余垃圾就地制肥设施。

二是政府机构节能减排行动。推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6个办公行为习惯。深入开展政府绿色采购、强制采购具有高效节能、环境标志的办公设备和照明产品。推行政府机构合理用能,着重建立定额管理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节奖超罚等制度。带头践行公务绿色出行,严禁超标准、超编制采购公务用车,推动公务车节油。

三是学校节能减排行动。加强校园节能减排知识教育,组织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征文、摄影、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打造节能减排校园创新阵地,加强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支持广泛开展节能减排技术项目合作。组织校园节能减排宣教队伍,在中小学组建20万人的小卫士护卫队,在高等院校组织10万人节能减排志愿者。积极推进校园节能减排,实现餐厨垃圾“日产日清”和规范化回收处置,加强公共水房、实验室等用电智能管理。

四是企业和园区节能减排行动。广泛发动企业职工参与节能减排,广泛开展“我为企业节能减排献计策”的小革新、小发明、小设计、小创新、小窍门等活动。组织行业能效领跑者活动,开展重点用能企业与国际国内同行业能效现金水平对标活动。积极创建节能环保低碳园区,鼓励高标准规划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推动入园企业间形成能源资源阶梯循环利用体系。支持企业加强能源审计和情结生产审核。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活动,鼓励企业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和能源管理中心,培养1500名能源管理师。

五是农村节能减排行动。统筹推动农村生活领域节能,积极开展农民住宅抗震节能改造工作,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达标工作,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方式。深入挖掘设施农业和农机节能,示范推广一批节能省力专用设施农机具。广泛推广节约型农业种植模式,持续推行“区域灌溉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试点。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六是宾馆饭店节能减排行动。积极推广绿色服务,鼓励减少一次性可用物资消耗量,推广绿色餐饮服务。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鼓励建立合理用能指南和内部巡视检查制度。推行能耗水耗设备智能化管理,全面普及节水设备。推进餐厨垃圾定向回收和集中处置,建立餐厨垃圾分类责任人制度和排放网络登记申报机制。

七是商场超市节能减排行动。深入开展节能超市创建活动,建立节能减排产品的畅通供应渠道。加强绿色消费标识引导,鼓励商场超市设立节能产品展销专区或专柜。继续推行“限塑”与“限制过度包装”活动。开展节能减排日常自查见效活动。

八是休闲场所节能减排行动。加强节约用电管理,加快安装LED、太阳能灯等高效照明产品。强化水资源的集约利用,严格限制高耗能水行业发展,全面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节水产品、器具。倡导绿色文明的休憩娱乐方式,布放位置醒目、有利于游客投放废物的分类垃圾箱。加大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园林绿色废弃物的多元收集、专业回收、集中处置模式。

九是建设工地节能减排行动。推进施工工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严格执行禁止与限制落后淘汰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现行有关规定和标准规范,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高能效设备。加强施工工地污染减排防治。加强施工现场噪音和振动控制,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加强建设施工工地标准化管理,定期评选创建节能减排型工地。创建节能减型工地活动与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信用评价挂钩。申报市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的项目应符合创建节能减排型工地基本要求。

十是交通节能减排行动。鼓励乘坐公共交通,提倡大型超市、商场开设班车。鼓励自行车出行,推进不同自行车租赁公司之间形成资源统一共享机制。持续改善公共交通服务环境,建立“无缝隙”交通换乘系统和微循环交通网络。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组建5万辆规模“绿色车队”。开展绿色出行宣传引导,推行泊车熄火,轻装行车灯节油措施。

八项重点活动

在《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动的十大领域行动中,市发改委联合市住建委等其他相关委办局,对其中的重点活动进行了具体说明。包括:

组织开展家庭社会区万户居民家庭节能示范创建活动

家庭是全社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实践者。为倡导崇尚节能减排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计划》在社区、大型家具建材市场开办居民家庭节能改造课堂。研究支持政策,鼓励居民家庭结合家庭装修自愿开展节能改造,完成上万户居民家庭节能示范改造。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家庭标兵”评选活动,对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家庭给予荣誉和奖励。

组织校园节能减排宣教和志愿者队伍

在大力加强校园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要强化以节能减排为内容的校园主体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育节能环保技术专业人士,将学校打造为节能减排基础教育、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的阵地。在中小学组建20万人的小卫士护卫队,动员学生参与家庭和社区节能减排活动。通过“大手带小手,小手拉大手”全面提升家庭节能减排意识。在有节能减排相关专业和配套设施条件的学校,鼓励学校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开放的节能减排教学实践基地。在高等院校组织10万人节能减排志愿者,走近家庭社区、工业企业等进行节能减排理念、知识宣讲。

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活动

鼓励企业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十二五”期间鼓励企业建立完善节能管理机构,设立能源管理岗位,明确节能工作任务和职责。在电力、供热、交通灯重点领域企业,推行能源管理师制度,累计培养1500名能源管理师,基本实现全市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由能源管理师担任。鼓励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促进企业科学用能、合理用能。

宾馆饭店推进餐厨垃圾定向回收和集中处置活动

宾馆是城市资源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打造首都服务的绿色品牌形象意义重大。未来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配置餐厨垃圾油水分离装置,配置分类收集容器。在餐饮服务单位推广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餐厨废弃油脂集中统一,规范有序收集、运输和处理。建立餐厨垃圾排放网络登记申报机制,鼓励餐饮服务单位积极参与申报登记。

深入开展节能超市创建活动

商场超市是引导绿色消费行为的主要阵地。未来五年,本市将进一步加强“节能超市”的宣传和建设,将电子商务网站、专营店、商场超市专区专柜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建立节能减排产品的畅通供应渠道,提高消费者对“节能超市”的认知度。并计划开展节能减排产品集中展示推广活动,在每年节能宣传周期间,组织节能减排产品特价促销品类折扣促销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商场超市的绿色商务服务功能,推广绿色产品。引导市民绿色消费、文明消费。

休闲场所加强节约用电管理活动

北京集聚的丰富文化、体育与休闲娱乐资源设施,是市民业余活动的重要空间。要在广泛推广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的同时,完善公共服务,加强这些场所用地、用水节约管理。减少文博场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城市户外景观等大规模用电场所亮灯时间和降低开灯等级,在非重大活动和节日期间,一律按平日要求开启夜景景观照明设施。加快安装LED、太阳能灯等高效照明产品,改进电路布设和控制方式,优化照明系统运行。关闭非必要使用的户外广告牌、霓虹灯等设施设备和大功率用电设施设备。倡导在自然光足够亮的情况下不使用照明设备,做到人走灯关,杜绝浪费现象发生。

加强建设施工工地污染减排防治活动

篇3

(1)利用物理学史引入新的教学主题或新的一章

比如:鲁科版选修3-5除第一章外其它内容都是近代物理,为了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整体了解,在这部分内容开始教学之前可以物理学史引入:

19世纪下半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阴极射线.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X射线,J・J・汤姆孙从阴极射线证实了电子的存在.贝克勒尔在研究X射线时发现了放射性,居里夫妇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在对放射性的进一步研究中,卢瑟福发现了α射线和β射线,维拉德发现了γ射线.

随着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l现了中子,原子核的结构被揭开;中子的发现还激发了一系列新课题的研究,引起一连串的新发现:人工放射性、慢中子和核裂变;并且打开了核能实际应用的大门.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提出了能量子假说,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和光电方程.玻尔将量子学说应用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爱因斯坦第一个肯定了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即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把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微观粒子,提出了物质波的假说,论证了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并得到了电子的衍射实验和双缝干涉实验的证实.

利用物理学史引入新的教学主题或新的一章时要尽可能把本主题或本章涉及到的物理学史有机的串起来,才能达到使学生对本主题或本章将要学到的知识有个框架上的了解的目的.

(2)利用物理学史引入新的一堂课

比如鲁科版必修1的第6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用再现物理学史的方式引入新课:先给出马拉车的图(如图1所示),问学生看这个图能得出什么结论,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马不拉车,车就不动;这证明了有力才有运动,运动需要外力来维持.亚里士多德被奉为圣贤,他的观点人们相信了很长的时间,但慢慢的不断有人批驳,伽利略就是其中一个.伽利略利用如图2所示的光滑斜面实验进行批驳:假设沿斜面AB落下的物体,以B点得到的速度沿另一斜面BC向上运动,则物体不受BC倾斜的影响仍将达到和A点同样的高度,只是需要的时间不同而已.笛卡尔进一步完善了伽利略的结论:运动一旦加于物体,就会永远保持下去,除非受到某种外来手段的破坏.换言之,某一物体在真空中开始运动,将永远运动并保持同一速度.牛顿将前人的观点进行了大综合,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用物理学史引入新课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可以很快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2以物理学史为线索串讲一堂新课

比如鲁科版必修2第5章第1节《万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量的测定》,可以用天文学的进展为线索串起整堂课: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和伽利略捍卫哥白尼的日学说第谷的天文观测开普勒的贡献开普勒三定律牛顿对天体的研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卡文迪许对引力常量的测量测出引力常量的意义.

再比如鲁科版选修3-5的第3章第1节《原子核结构》,也可以用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为线索串起整堂课: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含布拉凯特的贡献)发现质子的意义卢瑟福的中子假说玻特、约里奥-居里夫妇双双错过发现中子的机会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发现中子的意义.

以物理学史为线索串讲一堂课,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

1.3在新课教学结束时补充本节相关物理学史

比如鲁科版必修2第3章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在教学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可以补充历史上对于落体运动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猜想假说与逻辑推理伽利略的实验验证(斜面实验)合理外推至倾角为90°(即物体自由下落).

补充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史上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发展过程,了解伽利略对物理学的贡献,同时让学生了解伽利略研究运动学的方法(如图3所示)是:把实验和数学结合在一起,既注重逻辑推理,又依靠实验检验.

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假设运用数学和逻辑进行推理

实验检验

形成理论

图3

再比如鲁科版选修3-1第1章第2节《静电力 库仑定律》,在学习库仑定律时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怎么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么像?二个定律间有什么关联吗?利用学生的疑惑,可以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补充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

1759年德国的爱皮努斯猜测电荷之间的斥力和吸力随物体的距离的减少而增大1760年瑞士的D・伯努利猜测电力会不会也跟万有引力一样,服从平方反比关系1767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从富兰克林的空罐实验中得出:电的吸引与万有引力服从同一定律,即距离的平方1773年卡文迪许的同心球实验确定了电力服从平方反比定律,但没有及时发表而未对科学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1785年法国的库仑从电扭秤实验得出:带同号电的两球之间的斥力,与两球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库仑又从电摆实验得出:正电与负电的相互吸引力,也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可以看出科学家在研究电力的规律时都是按万有引力的模式来探讨电力的规律性,即应用了类比法,可见类比法在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4针对新课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知识点渗透相关物理学史

比如鲁科版选修3-4第4章第2节《光的全反射》,可以在全反射及其产生条件教学完后补充全反射现象的发现:1611年,开普勒系统研究光的折射现象,并在《折光学》一书中记载了他做的两个实验:一个是比较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实验,另一个是圆柱玻璃实验,虽然开普勒没有从这两个实验中找到折射定律表达式,但他却通过这些实验利用光的可逆性应用反面倒推法发现了光的全反射现象.

再比如鲁科版选修3-4第5章第2节《光的衍射》中关于泊松亮斑可以补充:1818年,为鼓励对衍射现象的研究,法国科学院悬赏征集这方面的论文.菲涅耳以严密的数学推理定量地计算了圆孔、圆板等形状的障碍物所产生的衍射花纹,推出的结果与实验相符得很好.评审委员泊松在审查菲涅耳的理论时,运用菲涅耳方程推导圆盘衍射,得到一个令人稀奇的结果:在盘后方一定距离的屏幕上影子的中心应出现亮斑.泊松认为这是荒谬的,但阿拉果对泊松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实验,结果实验中影子中心果然出现了一个亮斑.这一事实轰动了法国科学院,于是菲涅耳荣获了这一届的科学奖,而后人戏剧性地称这个亮斑为泊松亮斑.

针对新课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知识点渗透相关物理学史,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眼界.

2在实验课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验课教学中也可适当地渗透相关的物理学史.

2.1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

比如鲁科版必修1第3章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在介绍打点计时器是个简便的计时仪器时,可以顺带给学生讲讲伽利略时代的计时方法:把一只盛水的大容器置于高处,在容器底部焊上一根口径很细的管子,用小杯子收集每次物体运动时由细管流出的水,用接收到的水的多少来代表物体运动时间的长短.这种方法不但麻烦还只能间接测量时间,可见当时的科学家要做研究是多么的困难.

再比如鲁科版选修3-4第5章第1节《光的干涉》,在“科学探究――测定光的波长”中学生发现将各光学元件在光具座上装配好后,要把双缝干涉仪调节到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有点难度,这时为了增加学生的信心,可以给学生讲讲18世纪初的英国医生托马斯・杨在没有这些先进的光学仪器的情况下是如何克服困难做出干涉实验的:在百叶窗上开了一个小洞,然后用厚纸片盖住,再在纸片上戳一个很小的洞.让光线透过,并用一面镜子反射透过的光线.然后再用一个厚约三十分之一英寸的纸片把这束光从中间分成两束.结果看到了相交的光线和阴影.

2.2在随堂演示实验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

比如鲁科版必修2第3章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在演示完纸片和硬币在接近真空的玻璃管内下落的快慢后,可以补充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从斜塔上同时释放一轻一重的两个物体,结果两个物体几乎同时落地.

在实验课教学中适当地渗透相关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科学家使用最简单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科学研究是多么不容易,让学生学会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

3在复习课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

复习课也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形式之一,特别是高三的总复习阶段更是以复习课为主.由于近年的高考中频现与物理学史相关的考题,因此在高三总复习阶段有必要把重点章节比如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的物理学史再次渗透到相应的复习课中,但不能只是新课教学中已讲过的物理学史的简单再现,而是在广度和深度上要有所提高.

比如在复习电磁感应的探索历程时,可以在原来新课教学已讲过的基础上重点补充以下几点:

“跑失良机”的科拉顿:科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得完全正确,如果磁铁磁性足够强,导线电阻不大,电流计十分灵敏,那么在科拉顿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时,电流计的指针确实会摆动.也就是说,产生了电磁感应现象.只不过科拉顿没有看见,他跑得还是“太慢”,连电流计指针往回摆也没看见.

篇4

关键词:环境工程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得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学会撰写英文摘要,提高英文写作能力,掌握阅读和翻译环境工程英文文献的基本技能。一方面,为毕业论文服务;另一方面,为适应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和专业研究的需要。结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少,任务重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太合理,课程学时安排少。很多学校往往把专业英语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与专业课程的开设基本上是同步的。由于此时学生的专业课程刚刚开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此外,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专业词汇量大,长句多,知识性强,要通过短短的20~30学时掌握相应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和写作技巧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主动性。 

2.教材种类少,教学内容不明确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公开出版的很少,很多学校采用的教材均是自行编写的,选文大多来源于欧美大学相关专业的一些教材、硕(博)士论文、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国际会议发表的论文、从网站下载的材料、报刊科技评论等,有的是全文选用,有的是节选部分章节或段落,难度深浅不一,随意性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此外,由于学时少,很多任课教师往往会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筛选相应的内容,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多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采用翻译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一言堂”、“满堂灌”,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机会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多采用教师讲授和板书的形式,很少采用多媒体教学。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有枯燥的词句翻译,没有图示讲解,也没有相配套的语音辅助资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一般都是由专业教师担任的,很多专业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较高,但是没有经过专门的英语教学训练和口语训练,缺乏用英语授课的能力,对英语教学的方法不熟悉,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由于对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任课老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课程考核方式 

专业英语的考核主要采取开卷笔试的形式,考试内容侧重对词汇掌握、阅读翻译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能力缺乏具体的考核内容。而且很多内容都是课文中讲解过的,这样主观上给学生一种消极应对的态度,无法真正地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索 

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教材建设 

专业英语注重实用性,不仅包括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还包括进入社会后的诸如英语面试、基本专业资料的阅读等应用。因此,文章难度选择应该在能够清楚地介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难度适中,篇幅不宜太长,有代表性的专业词汇出现频率要高些。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的导入,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文体的选择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专业文献,还应增加广告、产品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等文体。 

2.改革授课形式,加强师生互动 

(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样化,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本身是枯燥的,再加上专业课程的滞后,畏难情绪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尽可能采用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涉及很多水、气、土壤等介质中的环境现象与过程的描述以及污染控制工程流程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或较抽象、学习起来较困难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录像、图片、电影、动画等工具,以此来提高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直接的刺激,提高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各类除尘器(pre

cipitator)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类除尘器的内部结构剖面图和工作原理的仿真动画,使之生动易懂。 

(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听、说、读、写、译训练,要想在短短的每周2~3学时的课堂上完成是不现实的。笔者在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就下次课即将讲授的新词汇短语、新课文、背景等进行预习,并采取课堂随机点名检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计入平时成绩。其次,课后给学生布置适量的写译练习,要求用英文回答每个单元后的问答题,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复习了英语。

(3)课堂注重听、说、读、写、译全方位训练 

与基础英语相比,专业英语有自身的特点,除了专业词汇、术语及特定的构词方法外,还有科技文体、句法结构、语态、时态等方面的特点,这些是专业英语课程需要重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当然,考虑到专业英语的实用性,也不能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 

听。听力训练可以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教师用双语讲课,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环境,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科教光盘,如discovery中关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科普类的环保小短片。在锻炼专业英语听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开口锻炼的机会。正式上课前,可以开展“3分钟演讲”之类的英语口语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轮流安排让每位同学朗读3~4个句子,或者就课堂提问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回答。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能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读。要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首先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环境工程专业词汇很多都是复合词、缩略词及利用前后缀构成的派生词。因此在每个单元的词汇教学中,应注重构词法的分析,介绍一些常见的前后缀和词根以及词性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硝酸盐(nitrate)、亚硝酸盐(nitrite)、硫酸盐(sulphate)、硫化物(sulfide),等等。在课堂上要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学习一个词根后,立刻给出一个含有该词根的新词让学生进行联想学习。 

专业英语注重行文连贯、简洁,力求客观和准确,句子以长句和被动语态居多,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非限定动词和后主定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科技英语文体的介绍和翻译技巧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尤其是复杂长句句子结构能力。通过典型句子分析,结合专业知识背景,训练学生分清句子种类、找句子主干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每个句子中的主句以不同颜色和字体与修饰成分区分开,将谓语以粗体字显示,并让学生共同参与朗读,使他们在读句和断句的同时了解句子的语法构成。 

写译。对于很多高校,大三学生开设专业英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毕业论文服务。这一点直接表现为毕业论文的外文翻译任务和正文中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和图表的英文翻译。根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体会,很多学生往往借助电子工具或在线翻译软件来完成,结果驴唇不对马嘴。因此,除了加强课堂讲解训练,课后布置适当的汉英和英汉翻译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根据毕业论文课题的要求查阅相关外文文献,在阅读文献的同时,掌握英文摘要的撰写。 

3.更新考核方式,注重课堂考核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如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适当的测试,综合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出勤等方面。期末考试试题题型尽量多样化,可以增加口试、摘要写作等内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既是一门语言课,又具有专业课的特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既要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掌握各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还需要较高的听、说、读、写、译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方式、多渠道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稳定教师队伍,不能随意指定。其次,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提供出国或访学的机会,开阔眼界,提高英语口语授课的能力和水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发挥专业英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

月生,夏祥翔.论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7,34(10):119-123. 

[2]徐进.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227-228. 

[3]俞乐.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物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江教育论坛,2010,(1):56-57. 

篇5

环境工程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得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学会撰写英文摘要,提高英文写作能力,掌握阅读和翻译环境工程英文文献的基本技能。一方面,为毕业论文服务;另一方面,为适应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和专业研究的需要。结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少,任务重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太合理,课程学时安排少。很多学校往往把专业英语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与专业课程的开设基本上是同步的。由于此时学生的专业课程刚刚开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此外,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专业词汇量大,长句多,知识性强,要通过短短的20~30学时掌握相应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和写作技巧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主动性。

2.教材种类少,教学内容不明确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公开出版的很少,很多学校采用的教材均是自行编写的,选文大多来源于欧美大学相关专业的一些教材、硕(博)士论文、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国际会议发表的论文、从网站下载的材料、报刊科技评论等,有的是全文选用,有的是节选部分章节或段落,难度深浅不一,随意性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此外,由于学时少,很多任课教师往往会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筛选相应的内容,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多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采用翻译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一言堂”、“满堂灌”,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机会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多采用教师讲授和板书的形式,很少采用多媒体教学。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有枯燥的词句翻译,没有图示讲解,也没有相配套的语音辅助资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一般都是由专业教师担任的,很多专业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较高,但是没有经过专门的英语教学训练和口语训练,缺乏用英语授课的能力,对英语教学的方法不熟悉,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由于对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任课老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课程考核方式

专业英语的考核主要采取开卷笔试的形式,考试内容侧重对词汇掌握、阅读翻译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能力缺乏具体的考核内容。而且很多内容都是课文中讲解过的,这样主观上给学生一种消极应对的态度,无法真正地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索

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教材建设

专业英语注重实用性,不仅包括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还包括进入社会后的诸如英语面试、基本专业资料的阅读等应用。因此,文章难度选择应该在能够清楚地介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难度适中,篇幅不宜太长,有代表性的专业词汇出现频率要高些。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的导入,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文体的选择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专业文献,还应增加广告、产品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等文体。

2.改革授课形式,加强师生互动

(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样化,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本身是枯燥的,再加上专业课程的滞后,畏难情绪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尽可能采用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涉及很多水、气、土壤等介质中的环境现象与过程的描述以及污染控制工程流程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或较抽象、学习起来较困难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录像、图片、电影、动画等工具,以此来提高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直接的刺激,提高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各类除尘器(precipitator)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类除尘器的内部结构剖面图和工作原理的仿真动画,使之生动易懂。

(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听、说、读、写、译训练,要想在短短的每周2~3学时的课堂上完成是不现实的。笔者在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就下次课即将讲授的新词汇短语、新课文、背景等进行预习,并采取课堂随机点名检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计入平时成绩。其次,课后给学生布置适量的写译练习,要求用英文回答每个单元后的问答题,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复习了英语。

(3)课堂注重听、说、读、写、译全方位训练

与基础英语相比,专业英语有自身的特点,除了专业词汇、术语及特定的构词方法外,还有科技文体、句法结构、语态、时态等方面的特点,这些是专业英语课程需要重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当然,考虑到专业英语的实用性,也不能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

听。听力训练可以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教师用双语讲课,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环境,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科教光盘,如Discovery中关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科普类的环保小短片。在锻炼专业英语听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开口锻炼的机会。正式上课前,可以开展“3分钟演讲”之类的英语口语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轮流安排让每位同学朗读3~4个句子,或者就课堂提问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回答。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能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读。要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首先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环境工程专业词汇很多都是复合词、缩略词及利用前后缀构成的派生词。因此在每个单元的词汇教学中,应注重构词法的分析,介绍一些常见的前后缀和词根以及词性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硝酸盐(nitrate)、亚硝酸盐(nitrite)、硫酸盐(sulphate)、硫化物(sulfide),等等。在课堂上要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学习一个词根后,立刻给出一个含有该词根的新词让学生进行联想学习。

专业英语注重行文连贯、简洁,力求客观和准确,句子以长句和被动语态居多,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非限定动词和后主定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科技英语文体的介绍和翻译技巧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尤其是复杂长句句子结构能力。通过典型句子分析,结合专业知识背景,训练学生分清句子种类、找句子主干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每个句子中的主句以不同颜色和字体与修饰成分区分开,将谓语以粗体字显示,并让学生共同参与朗读,使他们在读句和断句的同时了解句子的语法构成。

写译。对于很多高校,大三学生开设专业英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毕业论文服务。这一点直接表现为毕业论文的外文翻译任务和正文中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和图表的英文翻译。根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体会,很多学生往往借助电子工具或在线翻译软件来完成,结果驴唇不对马嘴。因此,除了加强课堂讲解训练,课后布置适当的汉英和英汉翻译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根据毕业论文课题的要求查阅相关外文文献,在阅读文献的同时,掌握英文摘要的撰写。

3.更新考核方式,注重课堂考核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如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适当的测试,综合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出勤等方面。期末考试试题题型尽量多样化,可以增加口试、摘要写作等内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既是一门语言课,又具有专业课的特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既要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掌握各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还需要较高的听、说、读、写、译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方式、多渠道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稳定教师队伍,不能随意指定。其次,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提供出国或访学的机会,开阔眼界,提高英语口语授课的能力和水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发挥专业英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月生,夏祥翔.论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7,34(10):119-123.

[2]徐进.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227-228.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84-03

课程实习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有益补充[1]。但课程实习又不同于课堂教学,教学目的、内容及形式等均有自身的特殊之处[2]。尽管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实习设计,但总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通过设计不同的实习活动,使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联系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提高分析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间接培养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增强团队精神等,从而起到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3-5]。我国学生一般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较差[6]。鉴于此,国家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7],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8]。因此应加倍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起以研究的眼光去观察事物,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9]。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两方面来实现[10]。野外实习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野外实习,不仅能增加学生见识,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能建立和加强学生与潜在用人单位的联系,有利于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2]。

《植物营养学》是农学、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13]。由植物营养生理,肥料性质与合理施用三部分构成[14]。该课程以《植物营养原理》为理论基础,通过合理的施肥措施和植物营养特性遗传改良技术,达到培肥土壤、提高作物产量、改良作物品质的目的。《植物营养学》课程既强调理论知识,又介绍实际应用技术,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植物营养理论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15]。整个《植物营养学》课程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常用实验技术和校内外实习3部分内容。其中实习是既依附于理论教学,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实习不但可以克服单纯从书本上、黑板上和实验室里学习专业课的弊端,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活动,这对于学生了解生产实际,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6]。从同行反应的情况看,《植物营养学》实习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实习流于形式,有的实习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为主,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实习时间安排不尽合理;学生对实习重视不够;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学校对一周的实习只算10个课时的工作量,远远不能与老师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想匹配[16];实习经费不足及校外实习安全问题[11],等。

笔者从2014年开始讲授园艺专业《植物营养学》课程,为了充分达到课程实习部分的教学目标,避免出现上述不良状况。笔者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以下是一些具体做法,现提出来与教师同行就行讨论。

一、实习前精心选择实习内容,周密准备

为了避免实习课程流于形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进行了针对性较强的准备。第一,根据《植物营养学》的学科特点,结合本地实际农业生产情况,精心选择实习内容;二是联系校外实习单位,请从事实际生产的第一线技术人员进行讲解;三是做好实习前动员工作,讲清楚实习课程的目的、意义,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实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勤于动脑、动手,积极向实习讲解老师提问,做好笔记。宣布实习纪律,要求学生必须准时、尊敬实习接待单位的领导、员工,听从安排,不得擅自活动,不得损花折草,保持良好形象。同时告诫学生,违反纪律者将视严重程度扣一定的分数,再三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最后对实习活动及安排做出详细的部署。

二、实习中精心组织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见识,有效弥补《植物营养学》理论及实验课程的不足,我们组织了以下几项活动。

1.请一位《植物营养学》的老师做学术讲座,该老师有较强的植物营养学方面的学术素养,在国际刊物发表过多篇文章,也一直致力专业研究。做讲座的目的,就是要营造一定的学术氛围,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初步了解利用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情况的生动案例。讲座的内容,老师也作了精心的挑选,主要讲了肥料生产、不当施用所造成的污染的原理、实例及解决方法,这有效平衡了平时课堂授课主讲各种肥料有益的一面和可能产生的弊端,尽管课堂上也会讲到肥料造成污染、但往往会轻描谈写,一语带过,而且分散在各章节中,不系统。另外,也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中使用肥料的两面性,以及农业生产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具体解决方法。

2.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天麻、蓝莓种植基地。天麻和蓝莓都是学校所在地――黔东南地区非常重视的特色作物,产业化程度较高,是非常好农林创业项目。这两种作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营养获取方式和需求,比如蓝莓,适合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在施肥时需要尽量施酸性肥料,同时,蓝莓的根是真菌共生的,可以通过其共生菌来吸收营养。天麻的营养获取方式就更加复杂了,天麻种子必需依靠萌发菌提供营养后才能发芽,长出原球茎,长出的原球茎又必须与蜜环菌共生才能获得营养继续长大,而萌发菌和蜜环菌又需要在腐生的树枝上或者其他基质上才能生长。因此,栽培天麻必须先培养菌材。通过这两个实习项目让学生了解到作物获取营养方式的多种多样,提醒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要实际情况实际处理,不可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模式。

3.组织学生去凯里小高山参观考察,凯里小高山是黔东南州府所在地凯里市一座山峰,也是学校周围附近最高的山峰之一。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因为黔东南、乃至贵州是典型的山地地形,该地的耕作制度有较强的地域代表性,我们在小高山给学生讲述了玉米和水稻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营养需求,同时还给学生讲了一些水稻田沤肥的制作方式。水稻和玉米分别是贵州最有代表性的作物和大宗作物,分别为典型的旱地作物和典型的水田作物。通过这样的实习项目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一步与日常生产实际结合,与本地生产实际相结合。

4.带领学生去麻将县宣威镇参观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宣威镇地势缓和,是黔东南乃至贵州农业最发达的地方之一,这里有机农业非常发达,采摘旅游业十分旺盛,比如有机草莓采摘,有机蓝莓采摘等。我们具体参观有机草莓种植基地,但由于时间不在草莓生长季节,但是我们看到了大棚设施的综合利用,请基地技术人员介绍了有机草莓的种植管理,尤其是肥料供应。接着,参观大型的有机蓝莓基地,正是蓝莓挂果旺季,我们请技术人员介绍了蓝莓的有机种植方式。回到车上,笔者给学生算了一笔帐,1亩地种植蓝莓在300株左右,一株挂果5kg,按照最低市场价格,30元/公斤,一亩地一年的收入可达45000元,除去人工施肥成本20000元/亩,利润在25000元以上。宣威的蓝莓基地大都在100亩以上,蓝莓种植户年收入上百万元。由于我们是园艺专业,这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专业前景,变得兴奋起来。同时,通过这次参观,学生亲身体会了有机农业的基本营养供应模式,不施用化肥,不打农药。只施用农家肥,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培肥了土壤,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在品质味道方面均佳。

5.带领学生参观了由台商投资的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基地―灵谷田园,这是一家集农业科普、旅游、观光、采摘的大型农业观光示范项目。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现代农业先进设施的综合运用。我们请技术人员进行讲解,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植物营养的供给方式,如肥料溶解在水中,直接通过管道精确施入土壤,这样既节省了人力,同时精确进行施肥。此外,我们还见到了各种各样的营养液体栽培,即无土栽培的各种呈现形式,让学生充分领略现代农业的营养供给方式,极大地增加了见识和开阔了眼界。

三、实习后要求认真总结

由于实习是集体活动,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参观考察,学生本身需要亲自动手的环节不多。当然,学生大都表现的积极主动,在需要动手操作时总有人站出来,但以班干部居多。所以,学生的心得体会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他们的实习态度和收获。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认真进行总结,写好心得体会,相互之间不得抄袭,并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从反馈的结果看来,确实有不少学生对这次实习目的、意义认识得非常到位,对具体实习项目有非常深刻的记忆和深入的思考。

总体而言,我们紧扣“植物营养”这个主题,通过多个实习活动从多方面增加了同学们植物营养学知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凯里学院是贵州的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近年来,学校响应国家对地方本科院校的总体要求,将办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主要为黔东南州、贵州省输送“够用、适用、管用”的合格毕业生,以满足地方生产一线的管理与技术推广的需要。因此,建议学校更加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视实习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存亮.专业课程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与素质[J].玉林师专学报(自然),1994,15(3).

[2]张红,平国安,刘超.课程实习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1).

[3]刘进兵,张超,吴凤艳,赵良忠.制药工艺学课程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5,02:165-166.

[4]杨波,王欣.《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

[5]郑伟,高文.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实习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

[6]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

/main,2007-01-29.

[7]姚利民.高校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7,(5).

[8]徐秋芳,姜培坤,钱新标.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4,(5).

[9]王润孝,李小聪.构建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9).

[10]孙向阳,耿玉清.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实习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尝试[J].中国林业教育,1998,(5).

[11]吴少华,陈清西,林碧英,钟凤林,李永裕,陈青青.园艺专业课程实习教学的教改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11).

[12]郭辉娟,贺学礼,赵金莉.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实习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6).

[13]陆景陵,主编.植物营养学(上册)[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2).

篇7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003-05

基础教育是对一个国家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性、全局性和社会性事业,它的成败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2010年10月作者有幸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当时12岁的小孩也有幸与我一起同行,在布里斯班市的中小学游学一年。在此期间,我能够以监护人的身份在与小孩的交流中切实体会与感受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基础教育。由于各国国情和文化差异不同,教育制度自然各异,本文无意评价各国教育之优劣和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方法等激烈碰撞的话题,仅将部分亲身经历和在澳印象、感受概括梳理出来,以期扩大对国外基础教育的了解,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澳大利亚及教育概述

澳大利亚是一个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高福利联邦制国家,也是一个移民和多元文化国家;目前人口2300万左右,国土面积为769万km2。澳农牧业发达,自然资源丰富,有着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经济以农牧业和矿业为主,同时制造、建筑、旅游和服务业迅速发展。澳大利亚的教育具有世界一流的水准,已先后有13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社会的贫富差距相对较小,蓝领水管维修工的年收入与白领医生的年收入相差无几,表明澳大利亚的二次分配比较完善,这或许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澳大利亚的大学水准极高,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全世界第三,30多所大学中有9所排名进入世界前100名,其原因是澳大利亚很注重教育。澳大利亚的教育系统分为5个方面:(1)中小学教育;(2)职业培训教育,由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构成;(3)英语补习学校(ELICOS),为海外学生提供英语课程;(4)私立学校,开设商业、饭店管理、航空驾驶等职业课程;(5)大学教育。澳大利亚的中小学及职业学院由各州或领地的教育部负责管理,大学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联邦政府拨款资助。凡澳大利亚的公民和永久居民,均享受免费的中小学教育。澳大利亚的学校教育均依据个体的需要、能力与兴趣而开设,使其充分发挥个人各方面的潜能,并能够运用于各行各业,其宗旨是以人为本、学以致用。

二、体会澳大利亚基础教育之印象

1.基础教育理念与体制设置。澳大利亚国家十分重视基础教育,他们在发展基础教育和实施教育管理方面创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做法,建立了教育孩子们“感知诚实、完美、尊重、义务、合作、参与、关爱、公正和民主的真谛”的教育理念。澳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归结为四点[1]:一是注重知识运用,在校夯实语言交流和算术应用基础,以备毕业后能运用自如;二是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交往与协调能力;三是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在学校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四是把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学会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其核心是培养和开发学生的能力和才智,学校要为社会输送有各种职业能力的人才打基础。其教育理念也可归结为3项基本宗旨和7项基本技能。教育的3项基本宗旨为:自尊自信(Self-esteem);社会活动能力;跨学科学识与实用能力。7项基本技能:(1)汇集能力,包括:收集、分析、组织信息资料能力;(2)交流能力,指交流思想与信息能力;(3)组织能力,意为策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4)合作能力,即与他人(尤其在组织内)协同配合能力;(5)智慧能力,指应用数学概念和运算的能力;(6)运用能力,是应用技术手段解决问题能力;(7)理解能力,理解文化概念与现象能力。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大体沿用英国的教学体系:学童5岁入学,小学7年,即1-7年级;中学5年,即8~12年级,不分初中高中;专科2~3年;大学4年。全澳中小学的分级各州有所差异,如:有的小学6年,中学6年[2]。澳大利亚对小学的教学要求比我国低而简单,他们的教育理念是教会学生学习与思维的方法,而对知识的掌握关注较少。小学教师较少布置作业,也很少考试,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来综合评价学生。因而学生的课业负担较轻,压力较小,学生能在快乐中成长;进入中学后逐步深入,并选修课程、个性化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较强。

2.中小学校园与校园特点。中小学校园为开放式,校园宽阔,占地较大,校舍多为3层的低层楼房,而办公用房、图书馆与礼堂则多为单层建筑,校门一般简单。校内绿树成荫,平地均为草皮覆盖(城市亦是如此);加之,布里斯班市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校园内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校园设施完备,小学一般均配有足球场、游泳池(馆);校园边界仅以铁丝网或类似的通透性围栏隔离,校园四周没有门岗,但有的入口处有一政府所立的警示牌,意为:校园场地,非请勿入!中小学生就近入学,一般以居住地址或租房合同为凭证即可,各学校为了吸引学生,在校园周边往往会有入学的电话和报名提示牌,因学生人数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公立学校不收学费,但仍需要交纳一些诸如校服、作业本或文具费的额外费用,而课本多以在本学校的图书馆租借为主,可多年传递使用。家长需要为孩子提供午餐,可自带或校内canteen购买。小学各年级午餐可分班级各人自由预订、分班发放,个人预订时用规范的纸质餐袋,在餐袋表面写好姓名、班级和所需的餐品名称,袋中放入一定的餐费,每天10点左右(约一节课后)预订好。小学高年级学生参与午餐买卖和午餐发放活动,餐费零头仍放入原纸餐袋连同餐品返回个人。

3.学制规划与课程安排之特色。澳大利亚中小学每学年分为4个学期,因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暑假在每年的12月中旬至2月中旬,故圣诞节后的2月份为新学年开始,一个学期均为10周,每两个学期之间有2周的假期。澳大利亚中小学日授课课时较短,早上8点半进校,下午3点离校,每日在校时间仅6个半小时(包括午餐时间),课堂教学约占60%左右的时间[3]。教育部门要求各学校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自行组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甚至学校自己决定教材编写和课时安排。但是课程设置必须包含:语文、卫生与体育、外语、数学、科学知识、社会与环境、技能、艺术等8个方面。澳大利亚中小学的课堂采用小班制教学,一个教学班约为20个学生,课堂的教学气氛很轻松、很融洽。学生宽阔舒适的排排坐桌椅,可随意组合、移动,便于老师教学时根据课时内容灵活多变,教师和学生上课时可围坐在一张大的长方桌旁,教师轻声地和学生交谈,增强了老师和学生的亲切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氛围轻松和谐,充满着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同时上课教室是根据课程的不同而异,并不像国内所有科目几乎在同一教室进行。作为传递最具体、最直接、最灵敏信号的课程表,是实施课程计划的具体载体和教学计划安排的主要外部表现,其恰当安排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以小作者所在的8ESL班的个人课表(如表1)为例,体现学生在校课程学习与作息安排。表1中所授课程为小作者第1~2学期的个人课表,而课程代码与教师代码图例如表2所示。从本年级的第3~4学期开始,即相当于国内初一的下学期开始,个性化的选修课程就逐渐增多了。从课表安排上看,作息时间除每周三变化较大外,其余每天基本相似,即每天早上班主任的到校点名及全天安排,接着为3节大课,课时为70 min,其中第1节与第2节之间有个早茶时间,午餐后为2节小课。实际上时长为70 min的大课时,一般老师也是分两个阶段完成教学工作的,学生并不感觉时长太长。而每周三下午有相同的运动时间,各校学生可在运动中进行交流、互动、相互成长。小作者当时参加了排球队,每周三同周边各学校以主客场制进行运动和比赛,其乐融融!

4.教育师资与教育公平实施之体念。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教师均接受过高等教育和专门培训。他们不但要有教学方面的资历,还需接受教学实习训练,高中教师更需要在特定科目上具有一定资历和专长;学校还配备相应的专业辅导老师,为学生提供读书技巧,科目和职业选择取向以及生活需要的指导。小作者所在MacGregor State High School的8ESL班就有一位具有中国背景的老师可进行学习与语言方面的辅导。

在澳大利亚,只要是澳大利亚的公民,就有权享受中小学的免费教育,并平均分配教学资源。从公立学校的招生与教师配备就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除中小学生的入学以居住在学校周边为特征外,为了公平配备教师资源,每个学校还有一定的走班老师。走班老师相当于由教学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担任,走班老师一般是每天去不同的学校上课,小作者的走班老师是Ms Lopot,其课程安排在周五下午,当时是主要教授英语。以此共享优质教师资源,避免了择校现象发生。据介绍,澳大利亚因地域辽阔,人口稀少,为此设立了双向无线电的空中学校,边远地区的孩子在家就可以听课,其为体现教育公平和普及全民教育所做的细致工作可见一斑。虽然澳大利亚是全球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度,澳大利亚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工作强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他们有如此高风亮节的工作态度和为人仰慕的敬业精神呢!他们认为:在阳光的校园里工作是快乐的,而阳光的校园应有阳光的学生来支撑,阳光的学生需要阳光的教师来培养。因而作为教师,首先自己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对学生负责、对工作负责作为工作的价值取向,而后才能沉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育人,以阳光的心态对待阳光的学生,使学校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因中澳的冬夏反差,当时去时正赶上毕业前5周,小作者所在的小学Runcorn State School,因参加学期末一系列毕业典礼(Graduation party)活动所需,为此学校还为她发了一个小学毕业证!澳洲对毕业之类的活动相当重视,学校邀请家长参加,活动节目更是全员学生参与,不会只选一部分学生。澳大利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格外含糊,也没有建立明确的考核奖惩机制,平素不评或较少评先进。小作者她们毕业年级的教师先进奖品是:女教师一束鲜花(国外鲜花是很好很贵重的礼物!),男教师为一对香槟,可见是相对淡化评比!

5.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的精髓。校本管理模式是澳大利亚学校极力推崇的,在学校管理、课程开设和对待学生方面时时刻刻充满人性化,对学生教育以正面鼓励为主。师生关系讲平等,课堂教学讲民主,如果学生考试成绩需在班内公布,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否则就不会公布。为确保提高澳大利亚教育体系的质量,其教育质量的保障措施是:所有澳大利亚中小学均由政府监察,以确保学校保持高水准的教育。政府和学校设立了许多测验和监控措施,以保障教育体系的执行。为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澳大利亚学校采用多种方式改善学习环境,取得明显成效,如,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理科教学研究(TIMSS)表明,澳大利亚学校在数学和理科教学等重要领域比其他英语国家更出色。

澳大利亚学校的课程表每天早上都有一个15 min的clan homegroup安排,参见表1中。班主任在这个时间把他(她)所负责的学生召集到自己的教室里,耐心询问每位学生昨天离校后在家里的基本情况和所见所闻,其范围包括完成作业和在家里遇到的需要学校、教师帮助的其他事情,也有对学校制度的遵守情况,例如,检查学生的校服、领带、校鞋的穿戴情况等,体现了澳洲教育尊重学生、呵护学生、以人为本的责任意识。可以说,澳洲教育是在利用一种透明而又严格的人性化校园规则来管理学校。

三、揣摩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之感受

1.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师的教学模式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旨在培训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的思考能力。澳洲教师教学的重点是体会知识的探究与运用,而不在于具体的知识传授,虽然这样的教学活动没有指向明确的知识,但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得到显著提高,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自然也会明显进步。澳大利亚中学教育的教育方法可归结为实践教育、对话教育,以启发学生智力、培养自学能力为原则。在教学中,课堂灌输极少,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小组活动进行和自习等方式来学习。课后少量作业,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发性和独立思考性,着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内在学术水平、人际交往关系及融入社会的能力。为完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级课程管理模式,澳大利亚也始终坚持课程改革,并建立与之配套的高考制度和推选评价机制,给学校最大权限的课程开发权和选择权,以保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2.不苟一格的教学内容。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剥夺小孩子的快乐”,其办学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在学校会不会快乐。针对孩子爱玩与好奇的天性,学校会时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旅游,让他们有机会更多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小学毕业前,所有学生均会去澳洲首府堪培拉与最大城市悉尼旅游一次!一是让他们远离父母,培养独立性,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领略、了解大自然。澳大利亚的中学教育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授的知识以其实际需要为第一原则。诸如:生存能力、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记得当时日本东部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引起日本仙台一带强烈海啸(tsunami),造成东京电力公司福岛核泄漏事故。几天后,小孩的Worksheet(课堂学习资料)中就有关于地震与海啸的科普知识,学习资料即来源于新闻网站,以此学习地震与海啸产生的原因,如何逃生与自救等。澳大利亚强调教学与就业的关联性,教学必须为就业服务的教育方针和教学理念,始终贯彻在学制和技能的教学大纲内。这有利于学生生存与发展,有利于减少教育资源浪费,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由此看出,澳大利亚作为教育强国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所在。

3.个性化的选修课程。澳大利亚特别重视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和实践,非常注重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Home economics(家庭经济)课程中,可供女生Sewing(缝纫)课程,男生则多数选择Woodworker(木工)课程,目的是提供学生去发现和进一步发展鉴赏和创新能力的机会,以提高个人和家庭的幸福[3]。初级阶段,以类似于环保袋的平面作品为课程内容,课堂中老师首先放映一段关于购物与家庭生活使用环保袋的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环保袋使用与流通的各种环节,同时增加了学生爱护地球和美丽家园的环保意识。而后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自己关于环保袋的特色作品,需要提交正、反面设计图纸,待老师认可后,再根据设计需要,领取各式各色的布料,自己也可添加一些特色图案布料,最后完成后老师打分评定。更为重要的是,作业制作完成之后,还需要完成类似实验报告形式的分析、讨论、总结,感觉相当于国内的职业教育课程,但作品又具有个性化创意色彩。高年级则选做立体作品,如:旅行包等。男生的木工课程作品为类似于木头手枪的平面作品,高年级选做的立体作品,如:小木船等。难怪一位教师无不自豪地说:“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培养的木工和钳工,收入和教授、医生是一样多的”。对学生而言,个性化选修课程的选择会一年一度的Parents-teacher interviews(家长老师见面会)上进行交流。见面会上,班主任会对您小孩做一个全面的介绍,任课教师则会把您小孩的课程学习情况,包括作业、发言、表现、成绩等,成绩为等级制(即A+,A,A-,B+,……),考核以平时的过程累积为主,而后再探讨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而进行选课。澳大利亚采用课程单元(课程强度指数)制度,为学生提供扬长避短的选课机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而自主选择,因此,绝对不会存在偏科与厌学现象。小作者的第3~4个学期,就选有Teen cuisine(即适合青少年的烹饪课程)。

4.以人为本的教学实施方法。选课走班制是澳大利亚学校实施的教学方法,教师们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在工作中注重学习、研究和自我发展。是“多专多能”型的老师。除学生按照个人的特色课表上课外,有时每一间教室都贴有当天的课程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按课程编排到指定的教室上课,教室、各种活动室、阅览室、实验室的利用率很高。学校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学校的图书馆、微机室、运动场、室内训练室,在校时间(多为Morning Tea和Lunch Time)随时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随时使用。若是新入澳适龄学生,语言测试不够入学条件,他们会建议你先进行一段时间(3个月或半年)的语言培训。如:Milpera SHS是英语语言预备中心,专门接收新移民和语言能力不足的学生及其家庭成员,免费提供广泛的英语教学课程,若是永久居民(PR),学习期间还可免费乘坐公交车辆。此外,社会也提供丰富与完善的教学资源,在Brisbane City与社区均可登记和领取免费的图书卡(如图1),享受网络、音像、纸版书刊等多种途径的学习资源。

四、展示以人为本的办学之特色

1.开放性的招生宣传。澳大利亚政府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他们认为学校规模越大,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政府对学校的经费支持按照学生的数量进行拨付,师资按照学校的规模进行调配。社区、企业也会因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给予资金、设施的支持和赞助。招生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这点早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他们以Open Day为展示方式,即学生看学校活动,无论哪所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两次,以展示学校的教学优势和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办学吸引力。他们深知,学校只有提高质量、打造特色、加强宣传,才能增加招生数量,而这一切离不开从校长到每一名教职工勤奋而努力的工作。

2.贯彻“四生教育”的办学特色。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以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和生态教育为内涵的“四生教育”,构成了澳大利亚学校教育的办学特色。他们充分挖掘和运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精彩人生的德育工程,开发并完善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精彩人生德育课程与软硬件设施。如:每个小学均有游泳池,并设置相关的教学课程与教学体系,即是防止中小学生溺亡的重要举措!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是澳大利亚学校的又一特色。学校开设了环保课程,目的是教育学生怎样种树、种菜来美化环境、怎样回收旧报纸和易拉罐瓶变废为宝、怎样收集雨水以节约资源。环保课每周3个小时,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环保能力,又为环境保护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也突显出学校的治学理念和办学风格。每年的12月份之前,学校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制定选课手册,引导学生选课和规划学校的教学安排。在8~11年级,学生一般尽可能多的选课尝试,以对自己的能力、潜力能比较客观的自我挖掘、认识与评价。在12年级,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潜能,对今后职业发展进行选择而分流,一部分学生选择学习专业技能,准备参加职业学院的考试或直接就业,一部分学生准备升入大学的考试。每种选择本身就源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他们今后职业的选择奠定了发展基础,是一种适合学生自我发展的主动选择,充分彰显了澳大利来的以人为本、学以致用、多元化发展的教育特色与实践方法。

3.部分奖惩与严格之处。在澳洲,学校既有部分奖惩与严格之处,也有尊重世界宗教民族之点,体现了教育放眼世界之大气。在澳洲基本不存在堵车,公交也很准时!如果学生上课迟到,则必须先到校办公室刷卡(学籍卡),领取相关字条,迟到被记录,才会被允许进教室,请假必须有父母亲笔签名的字条。小作者在学期的学习期间没有迟到、早退、缺课现象,得了个全勤奖;虽然没有物质奖品,但澳洲对荣誉是十分看重的。对于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学校也会有Detention(课后留校)之类的方式督促。在澳洲每个学校都有Uniform(校服),校服也是对外宣传的窗口之一。学校对校服的穿戴相当严格,除男女、夏秋之别外,周三必须是运动服,而且鞋、袜、领带等都必须服从学校规范,这也是每天班主任的必查内容之一。斋月是中东伊斯兰国家重要的和习惯,根据伊斯兰教教规,斋月里穆斯林每天从日出到日落期间禁止饮食、吸烟和亲热行为等活动。斋月期间,穆斯林学生在学校自然也不能饮食。有一次老师上课讲写作时,讲述段落(paragraph)结构关系时,不小心提到了Hamburg(汉堡包);随后老师反应过来后,立即在课堂上当面道歉,并略过了这一教学环节,可见他们的治学严谨与以人为本的宗旨。

4.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后的出路与发展。澳大利亚高校招生考试的高中毕业证书考试(Higher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HSC)的科目设置非常多。既彰显了澳大利亚本土特色与兼容多元文化的开放心态,也是澳大利亚注重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教育价值体现。申请资格以12年级的毕业会考成绩和中学11年级与12年级的综合评分相结合为依据。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以致用的想法得到充分鼓励,更多地为学生呈现出“因为需要而学习”思想[5]。同时也注意到澳大利亚教育体制的弊端。比如,有的实行小学全科教师制,一个人负责6个学科,容易造成教学短板,从而影响学生某些技能的发展。小学全职教师每周28节课(以每课40 min计),中学全职教师每周24节课,其挖掘与整合课程资源的精力难以保证,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后的出路将依据科系和专业需要的不同,其修业年限也有差异,例如:文、商、理科3年,工科4年,法律4年或5年,医科6年。一般要进入专科以上学校进修者,必须完成12年的基础教育。澳大利亚学生在12年级毕业后若想继续进修,则可以选择以实务课程为主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和具有学术理论性质的大学课程。

澳大利亚地广人少,分配均匀,社会和谐,注重教育,堪称教育大国。澳大利亚基础教育推崇阳光教育、实用教育和公平教育。实行以人为本、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学习过程,着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改革,大胆探索创新,被称基础教育的常青树。

参考文献:

[1]张川杜.澳大利亚:中小学校怎么管理[EB/OL].(2013-09-20).

http:///20010827/208823.shtml.

[2]褚慧玲.感受南澳洲的中学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03).

[3]Year 8 handbook[EB/OL].(2013-10-26).

篇8

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内在品质,难以直接观测。上述高考试题的设计,总体上以“素养立意”,以“学科内容为载体”,借助相对复杂的“现实情境”,向学生呈现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地理特征的分析、综合比较,空间动态过程的观察、规律概括与趋势预测,地理因果联系与依存关系的分析、推理,以及绘图与图解等具体任务。通过考生应对复杂现实情境中的各种外在表现,考量考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状况。试题设计以“情境、学科内容和任务”为基本路径,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辨析概念、建立关系和验证假设的能力,以及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应用地理学科方法的正确性。

毋庸置疑,高考试题的价值取向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中学地理课改态势。地理核心素养考查将成为高考试题命制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从“能力立意”转向“素养立意”,重点测试与考查考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状况。

(汤国荣/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二、 试题详析

一道闪耀着人地协调观考查的好题

【全国Ⅲ卷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图2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 8级)日数。

(1) 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答案:(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评析】本题以甘肃瓜州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为情境,考查考生以人地协调观为主线,分析和评判区域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试题基于能源结构优化的大背景,借助甘肃瓜州区域背景,取材当地风电热电开发,以“风电利用特点解读-瓜州风电开发区位分析-瓜州能源利用可持续策略”为线索,给出图文材料(瓜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甘肃酒泉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情况,年大风日数分布示意图),设问检测学生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第(1)题的问题设置中,要求学生借助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能源自身特点及开发中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两个维度展开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要因地制宜推进区域能源开发。第(2)、(3)问的分析,需要考生借助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深入挖掘图文信息,通过小尺度区域内部差异的对比,从能源分布差异,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等视角进行分析,着力于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的空间特征,并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第(4)题设问中,依据“电网稳定性”的实际能源利用情境,在区域背景中将热电配建问题提出,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实例分析原因。整个题组设置线索清晰,通过图文信息结合的方式,将对“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通过有梯度的问题设置展开。试题情境紧密联系我国的新能源开发建设和政策,展现地理学科知识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看待地理事物变迁,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开发条件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学生要具备国家情怀和世界眼光,关注地方、国家、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不仅落实了课标中“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理念,也彰显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解题思路】风能资源近年来以其可再生性和清洁环保的特点被追捧,但是风能资源开发又受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甘肃瓜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以其自身区域特点获批建设大量风电基地,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做出贡献,但是其开发受到很多限制并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为许多新能源开发和区域发展提供了经验。

第(1)题,本题考查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即风能资源对比于煤炭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环境效益更理想,而风能资源对比于水能,同样清洁可再生,但是水能开发对岩石圈、水圈产生破坏性影响。无论何种资源开发,必须站在“资源”和“开发”的维度,从人地协调发展的高度思考问题,人类对资源开发的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不同圈层会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不同的能源特点不同,其开发中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有差异,运用对比方法,从不同视角展开分析是解这类题的关键。

第(2)、(3)题分别从瓜州大型风电场建设的自然区位优势和区位限制角度设问。第(2)题,大型风电场建设的自然区位主要从风电场建设的需求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角度考虑,风电基地建设需当地风能资源丰富的区域,同时风电基地本省对土地资源占用较少。基于图文信息,区域特征和学科知识的思考,该区域为西北区,近冬季风源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摩擦力小,又加上地形平坦,山口狭管效益,故多大风天气;西北地区荒地多,地面沙漠、戈壁广布,地形平坦,建设风电场土地资源利用好。第(3)题,风电场建设主要的限制因素,即包括风电场自身建设劣势也包括区域特点对其建设的限制。不同的时期,人类对能源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开发能力不同,同时不同的能源资源开发对人类的要求和影响也有差异。联系区域特征主要从社会经因素分析,可从电能市场需求,输电距离、基础设施、资金等方面分析。

第(4)题,本题考查比较风电和热电的特点之一稳定性。瓜州受冬季风影响显著,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了风力发电的不稳定,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满足人类需要的潜力有限,只有建设热电站进行电力调节,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形式补充电量,才能保障电网的稳定性。分析此题需要学生理解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具备良好的资源观,环境观,自然观,能够结合人地矛盾,分析和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导向】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核心素养重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作用的方式、强度和后果均有差异。综观2016年全国文综卷的地理试题,“人地协调观”是试题设计的主线,绝大部试题渗透考生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的考查要求。试题设计将地理概念或者地理事象置于学生熟悉的或者时事性的情境中,利用情境化任务蕴含的线索,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多维度辨析地理事项的能力,综合思考、判断、评价、理解分析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区域主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将情境问题的探究任务蕴含到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线索中,学生借助任务驱动主动建构学习力,提升核心素养。在相关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选择区域中独特的人类活动,设置具有一定梯度和思维深度的“问题链”,以引导学生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等思维模式,对比、综合等探究方法,从区域环境特征入手对“问题链”进行有效探究,从而科学认识人地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虞文君/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泰河中学)

一道闪耀着综合思维考查的好题

【全国Ⅲ卷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3)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评析】本题为综合性试题,在给定图文资料基础上,分别从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地理等角度,综合考查考生的地理信息阅读、分析、提取的能力,同时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内容全面,涉及面广,对考生的地理综合能力有一定要求,也涉及了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环境效应等问题。

本题以玛瑙斯西北部亚马孙河支流内格罗河热带雨林风光旅行记录为载体,考查分析内格罗河河水水质特点、河流上桥梁少的原因、评价人类活动(旅游观光业)对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地理核心知识,考查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内格罗河意思为“黑河”,是南美洲亚马孙河左岸最大支流。发源于哥伦比亚东部山地的爪伊尼亚河在圣卡洛斯附近汇合卡西基亚雷河后被称为内格罗河,河流流经巴西西北部,向东南流,接纳布朗库河等支流,在马瑙斯以下17千米处注入亚马孙河,全长约2 000千米。流域内炎热多雨,人烟稀少,因流域沿岸沼泽多腐殖质,河水黝黑,称之为“黑河”,译为内格罗河。

试题借助图文信息,向考生展现平时陌生的热带雨林环境及内格罗河流域现实场景,要求考生认识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一步考查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腐殖质、泥沙);第二步考查自然环境下的人类文化景观(桥梁);第三步考查人类对热带雨林开发的可能性,并以开发性的设问出现,再次考查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地理行为的综合思维。三个设问层层递进,从热带雨林的现实情景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全面且系统的考查自然地理要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自然、人文要素与人地关系发展的综合性问题。

首先,能从多个维度解释内格罗河为“黑河”的原因;分析该区域的气温、降水、地形、植被、沼泽等自然要素对生物、河流泥沙含量的综合影响,体现了“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的综合思维目标要求。其次,通过 “含沙量少”、“河上很少有桥”的设问,突破“含沙量大”、“修建桥梁的区位因素”、“桥梁(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意义”等传统的思维路径,对考生的逆向思维品质和能力有很好的考查。再次,热带雨林旅游产品对游客有强大的吸引力,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相关产业及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是否拓展该地的旅游业成为环保人士和产业开发人士争论的话题。区域可持续发展既要有经济的发展,又要有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保障,热带雨林的保护不仅是所在国的责任,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对该问题进行辩证的思考,需要考生从正反两方面提供支持所持观点的充足证据;该思维过程的考查,再次体现了“系统、全面、辩证的看待地理问题”的综合思维这一核心素养。该试题也具有引导考生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渗透人类应因地制宜、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谋求人地和谐价值取向的地理学科综合教育目标的功能。

【解题思路】第(1)题,先确认腐殖质是指已死的生物体在环境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呈黑褐色。其形成主要受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气温、降水条件对生物生长的影响,生物在气温条件下的分解作用,地形条件和水文条件对腐殖质沉积作用的影响,自然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综合作用,可以形成 “黑河”。在热带雨林环境下,气温高,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利于植物生长,生态系统复杂,动物繁多;沼泽水体内物种丰富,生物残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微生物分解迅速,留下众多的腐殖质;沼泽及河流地势低,利于众多腐殖质沉积。河流含沙量大小受流域植被、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地形坡度、流速、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热带雨林环境植被繁茂,对地表泥沙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平坦的地形,降水对土壤的侵蚀弱,水土流失少;河流地处平原加上宽阔的河道,流速慢,搬运能力弱;沼泽和宽阔的河道地势低,流速慢,泥沙沉积;多种因素叠加,河流含沙量很小。

第(2)题,桥梁作为文化景观,是交通运输线的一部分,起到连接河流两岸陆路交通的作用。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气候湿热,人类开发较晚,人烟稀少,人类经济活动的密度小,现代陆路交通线路极少;该流域降水极为丰富,河流水量大,水流稳定且平稳,水运能力强;河流支流四通八达,水网稠密,自然组成了稠密的内河运输网,能基本满足区内各个方向上有限的交通运输需求。图中信息显示,河面宽阔,修建桥梁成本高,技术难度大;人类交通建设活动会破坏热带雨林环境。

第(3)题,从文字情景的“热带雨林风光”、“景色令人震撼”的视角,进行了开放性试题的设计,要求考生明确表明态度,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当然,考生在作答时只需要就一种观点进行阐述就可以。为了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需要科学地分析人类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挖掘其作用机理及其内涵,更好地指导生产、生活实践。旅游开发条件评价主要从旅游业发展利弊、旅游资源价值、地理位置与交通、客源市场、基础设施、对旅游资源环境影响等角度加以思考。考生如果选择赞同拓展旅游业的这种观点,则通过图文信息资料和前面的分析归纳,很容易看出,该地独特热带雨林风光和充满魅力的印第安文化,其游览价值的独特性异常突出;旅游对经济环境的有利影响最为显著,还能增长当地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加强文化交流等。考生如果选择不赞同拓展旅游业的这种观点,则主要从旅游产业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基础设施的建设会造成生态破坏、对原始文化的冲击、旅游活动受自然威胁大等角度进行论证。

【教学导向】综合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之一,综合思维是地理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2016全国三套试卷,都突显了“多视角重内涵,多层次重逻辑”的测试特点,为考生创建了学以致用的地理综合思维展示平台,引导考生运用地理学科独特的视角,关注时代、分析现象、思考现实、明辨事理。试卷具有考核目标全面、综合性强的特点,几乎所有地理试题的解答都需要运用综合思维。因此,地理教师在地理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将地理现象分解成若干要素、方面、类型,分析与比较它们的属性、特点;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二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利用区域综合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判断与评价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正确与否,预测地理事象或区域特征的发展演化。三是通过特殊现实问题情境的设置,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四是尽可能搭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平台,给学生展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最终结果的机会。

(季凤军/浙江省绍兴市鲁迅高级中学)

一道闪耀着区域认知考查的好题

【全国Ⅰ卷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图4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县城交通便利,便于收集茉莉花(蕾);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离南宁市较近,便于产品销售)(4)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它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评析】本组试题以茉莉生长特性、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现状为情景,考查学生借助区域认知方法,运用综合思维解释、分析地理事象以及落实人地协调发展观的核心素养。

试题借助广西横县茉莉花茶特色产业的背景材料,要求学生比较说明茉莉生长气候条件、解读小区域种植优势、分析花茶厂区位布局、阐明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经验的借鉴作用以及指明茉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试题涉及的考点虽为常规的农业区位、产业布局、区域可持续发展,但试题对区域认知提出了极高的能力要求。区域认知注重差异比较法的运用,说明茉莉生长气候条件涉及区域间气候特征的差异性比较,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利于茉莉种植涉及区域内小范围地形特征的差异性比较,学生不仅需要调用苏浙区域相关气候的储备知识,更需要深入挖掘“河流冲积平原、地势较高、旱地”的隐性信息,试题要求学生综合考虑生长特性、气候角度、地形与排灌、土壤等相互关系,考查学生从区域和地方两个不同空间尺度综合分析区域和地方自然要素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区域认知除注重差异比较法以外,对区域联系也提出了考查要求,解读花茶厂集聚横县首先需建立县城与横县两者的内部联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原料地距离、交通、基础设施、市场等因素才能得以全面解答。横县茉莉花产业的经验对其它贫困县的启示和茉莉花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的发展建议属于开放性试题,均以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现状为区域背景,客观评价区域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及探讨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对策。本组试题选材源自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创设茉莉花相关的情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渗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题思路】独特的地理气候赋予横县种植茉莉花的优越条件,横县人致力于培育和壮大茉莉花(茶)产业,推进茉莉花(茶)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和茉莉花茶加工基地,先后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横县依托茉莉花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旅游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效益,为特色资源优势明显但特色品牌尚未做强的区域发展提供了些许借鉴。

第(1)题,区域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是通过影响热量、水分、光照等要素实现的,材料明确指出茉莉具有喜高温、抗寒性差、花蕾孕育及开放对温度要求较高(25℃~37℃)、喜光、生长旺季水分需求大、土壤过湿不利根系发育的生长习性,广西横县和苏浙均位于季风气候区,具有雨热同期的共同特征,但苏浙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且纬度更高,冬季受北方强冷气流影响发生低温冻害、寒潮机率更大,这不利于抗寒性差的茉莉生长,且茉莉生长旺季刚好处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梅雨期和伏旱期,梅雨期土壤过湿、伏旱期水分缺乏及极端高温天气多发的特征将危害茉莉的根系发育和花蕾孕育开放,而横县纬度更低,加上北部地形影响,气候条件中气温和降水组合更适合茉莉生长需求。调用相关区域知识储备,运用区域间差异比较的方法加以综合处理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第(2)题,该小题需要运用区域内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势高处、低处对茉莉种植产生的差异性影响,整合出地势高处种植茉莉的优势条件。设问中“地势较高利于茉莉种植”隐含了与较低处相比的设问要求。与较低处相比,地势较高处具有土层深厚、排水良好、不易积水的独特优势,同时兼备了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的共同优势。

第(3)题,材料信息“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提示了茉莉花保鲜期短的信息,设问“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提示了当地花茶加工产业生产规模大,这就对茉莉花的产量和品质提出了高要求,综合上述信息分析得出茉莉花茶厂的区域布局应接近茉莉花产地,满足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的要求。解答本题还需挖掘图4提供的信息,运用区域联系的方法,综合考虑横县与南宁的空间关系,考虑县城作为横县的核心城镇,具有横县内部诸如基础设施、交通方面等独特优势,综合上述即可。

第(4)题,横县茉莉花产业的发展经验对其它贫困县的启示,只需深入解读“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的文字信息,即可整理得出“发挥区域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规模化种植增强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茉莉花茶专业化生产”的答案,此问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整合材料的能力;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需从“加强科技投入保持特色产业竞争优势,致力研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和开发相关第三产业”的角度入手,促进当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此问重点考查人地协调发展观的核心素养。

【教学导向】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形成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和习惯,正确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的能力,正确评价区域发展方向和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得失的能力。学业评价对区域认识的测量,主要是检测考生运用区域认识的方法与工具对具体区域分析的熟练程度。依据区域认知的水平划分,相应试题设计体现层次性考查的特点,如根据提示将地理事象置于区域中加以认识、归纳区域特征、从区域视角收集区域信息认知地理事象、能够在特定复杂的地理事象中整理并列举评析区域决策的相关论据、全面正确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等。

区域认知是学生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的重要方法,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试题命制秉承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落实区域认知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开始,帮助学生构建区域相关的知识结构,强化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联系等方法的应用,促使区域认知通过感觉、感知、想象、思维等形式内化成学生头脑中区域认知的思维过程。

(袁含沙/浙江省绍兴市越州中学)

一组闪耀着地理实践力考查的好题

【全国Ⅰ卷7~9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5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7.C 8.B 9.D

【评析】本组题以天津贝壳堤的形成、分布、变化为情境,考查学生运用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和野外考察信息的表达与分析应用的技能以及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理事象动态形成过程的核心素养。

本组题情境取自真实客观的地理事物分布,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但又不是照搬教学内容,而是神似形异。这种神似形异,体现在试题背景材料的设置上有一定的生活情景的迁移和知识背景的迁移,生动再现地理知识的自然状态,体现探究活动的魅力,体现学生在新情景中对知识较高层次的理解和运用,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真实联系。从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看,问题情境多为距离考生很远的学科背景,而不是解决考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加上平时教学中长期进行这样的测试,使得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弱。虽然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但在高考试题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所占比例过小,即使有,大多数也只是提供一个背景,而不是解决现实问题。本组题与考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试题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是一组闪烁着核心素养的好题。

【解题思路】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形成于线附近,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地貌学家称为“死亡的海岸洲堤”。贝壳堤是天津地区特有的地貌,它是几千年来,由海生贝类动物在海潮推动下,逐渐堆积而成的古渤海岸线的标志。贝壳堤真实地记录了天津沧海桑田的过程。

第7题,贝壳堤是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当海岸带泥沙来源充分,海滩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时,贝壳堤停止发育。多次的冲淤变化便留下多条贝壳堤,可以作为古海岸线迁移的标志。贝壳堤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粉沙淤泥岸、相对海水侵蚀背景和丰富的贝壳物源。贝类喜生长、繁殖在海水清澈透光、营养丰富的细砂与粉砂质海底,经波浪特别是激浪的作用,在岸坡坡度适宜的条件下,贝壳及沙便堆积下来,于线附近生成贝壳堤。黄河是世界著名含沙量大河流,曾7次大改道,当摆动到山东入海时,天津沿海一带的自然条件利于贝壳堤形成与发展;而北移到天津一带入海时,海水浊度加大,岸坡坡度变缓,其生态环境和动力条件均不利于贝壳堤形成。因此贝壳堤不仅代表了该处某一时期的海岸线位置,也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

第8题,海浪潮汐运动以侵蚀为主,将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随着贝壳的逐年累积,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贝壳滩脊海岸。一旦黄河改道,贝壳堤及以海水较淡而浑浊的淤泥岸不利于贝壳生长而停止。在贝壳堤外,泥沙淤积成陆,海岸线又向前伸,贝壳堤则远离海岸,或弃与陆上或埋于地下。因此,由于黄河的来回迁徙,海岸线走走停停,淤泥与贝壳堤交互更替,在渤海湾南岸、西岸形成多条平行于海岸线的贝壳堤,也就成为渤海湾海岸线向渤海延伸的脚印。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第9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C同位素绝对年代测定法,并结合考古学方法来研究贝壳堤形成时期,一般认为:第Ⅲ堤形成约在3 500年前的殷商;第Ⅱ堤约在2 000多年前的战国时形成;第Ⅰ堤出现于元末明初。由此可了解天津地区沿海成陆的发展过程。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黄河携带大量细粒黄土物质,周而复始地在渤海湾南岸、西岸迁徙,塑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淤泥质海岸。当黄河改道,河口迁徙到别处,随着泥沙入海量的减少,海岸不再淤积增长,海水变得清澈,种类繁多的海洋软体动物不断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贝壳物源。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教学导向】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业评价对“地理实践力”的测量,要求考生在考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中,能独立且熟练地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它地理工具,进行系统观察与欣赏,获取与处理复杂信息,设计与实施复杂实验,并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想法与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应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虽然纸质测试中较难进行测试,但可通过野外考察和调查的情境设置、模拟实验的创设等手段,考量考生是否具有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和计划的能力;是否能够根据不同地理实践活动设定目标,选择并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和材料;是否能收集和处理各种地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

为此,中学地理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通过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耿夫相/浙江省绍兴市鲁迅中学)

三、 试题商榷

1.选择题信息呈现单一,文字阅读量偏大

地理图像具有空间表述直观、学科信息独特的优势。信息呈现形式多样一直是高考地理试题的显著特色,地理试题情境信息的呈现形式有文字、统计图表、景观图、遥感图、原理示意图等。对比全国卷近三年选择题信息呈现方式 (表2),可以发现2016年的三套试卷选择题信息呈现过于单一,且文字信息量偏大。

文综考试时间漫长,地理作为第一排序科目,可以用图像刺激考生的感官,顺利进入考试兴奋状态。而本次考试在选择题情境设计时,多采用了文字信息呈现,文字量大、信息密集,考生需要斟字斟句解读信息,“一字不慎、离题万里”,考生容易陷入高度紧张状态。而文字表述的主观性、文字解读的多样性,使得考生需要反复审题,方可答题。从某种程度上看,语文阅读能力高的考生得高分机会更多,这对地理能力出众而语文阅读能力稍逊的考生而言略显不公。

2.部分试题情境创设有失区域公平

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内在品质,难以直接观测,需要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中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在各类“情境”中,包括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地理与生产联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学术情境。作为全国统一考试,情境创设尽可能保持公平性。

全国I卷1~3题,以景德镇和佛山的陶瓷生产为情境素材(文字信息),考查产业布局、产业转移等具体问题。佛山曾是我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创下国内同行业中的4个“最”:陶瓷企业数最多、建筑陶瓷产能最大、陶瓷产业配套能力最强、建筑陶瓷出口量最大。作为典型的优势产业,平时教学中,佛山大多教师会以案例形式呈现本地陶瓷产业发展。而本题素材中,外地考生若不清楚佛山、景德镇的具体空间位置,区位条件对比基础便显得薄弱。若能添加标注广东佛山(珠三角)和景德镇(江西)地名、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方向及转入地的区域地图,则有助于考生理解两者工业区位条件差异。

全国II卷6~8题,以长白山为情境素材(文字信息),考查了坡度与积雪、风力与积雪、积雪与地面辐射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南方地区少雪、无雪地区考生来说,这些场景显然过于陌生。尽管是分省划线招生,但是某些省内(如使用全国II卷的陕西、云南)积雪地域差异非常明显,也会多少造成信息不公。若能添加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冻害前后同期景观图对比,将有助于理解积雪对相关自然要素的影响。

情景创设不能让某区域考生因为地方性知识额外受益。当涉及具体区域情景创设时,要么避开部分区域考生熟知素材,如全国I卷第10~11题的四川西部某山地(贡嘎山),试题没有点明具体山地名称,且以统计图的形式呈现试题信息,不会让人感觉存在区域的不公平性。要么信息呈现足够充分,削弱素材地考生独特信息优势。如全国II卷第37题考查陕西秦岭地区,虽然陕西省考生参加了该卷考试,但是该题素材信息披露足够充分,本地考生并无特殊优势。

3.个别试题情境和设问与往年试题雷同

全国II卷第36题,以罗纳河为区域背景,设计了4个具体的问题。试题的第(1)问“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9分);第(4)问“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与2015年上海高考地理卷第34~36题:“说明洪峰在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得到有效削减的自然环境原因”(2分);“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一般在春季会出现汛期,而河口地区夏末通常会出现枯水期,从河水补给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解释法国拆除部分水电站的可能原因”(4分)有着相同的素材背景和相似的问题考查角度。各省往年的高考试题都会被教师和考生仔细研读、训练,全国性的高考地理试题,理应成为反模板、反题海、反应试的引领者,最大程度避免试题“撞车”。

(罗 瑛/浙江省云和中学)

四、教学启示

核心素养培育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必然选择

“地理核心素养”已在2016年全国文综Ⅰ、Ⅱ、Ⅲ卷中的地理试题中闪耀着光芒。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需要通过教与学的持之以恒才能得以实现。中学地理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主线设计各类教学活动,着力于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方法的掌握和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1.引导学生多角度多要素思考地理问题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来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灵活运用知识发散思维,多角度地分析地理问题(如图6)。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教学活动中,可运用思维导图,以图导思、以图助思,完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区域特征的综合建构。

在必修Ⅲ教学中渗透空间尺度的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抓住“干旱”这一核心特征,把握地理要素间联系,形成多条思维链。通过知识“节点”和“链条”形成综合知识网络(图7)。

2.帮助学生建立区域认知时空视角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建构区域认知结构时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认知结构单一、零散,对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单向认识;面对陌生的区域,学生一般只能回答熟悉的要素,不能全面分析,或熟记特殊区域结论,套用特殊结论来解答一般问题,缺乏综合的答题思路,具体问题不能针对性分析等。正是因为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是由碎片化趋向完善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螺旋式上升和不断内化的,因此,教学中要注意不同阶段的训练重点,根据学习程度寻求不同阶段教和学的契合点。

第一阶段:以自然要素为中心,利用整体性原理,强调位置对要素的影响,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建立区域地理认知模型。詹姆斯在《地理学思想史》中说到:“地理学所有的问题,区域的,地方的,这些地理事物的研究,它们的特点都归结于位置。”因此,位置的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明确位置”这一层次上,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位置与区域其它组成要素的关系上,放在位置对区域地理特征的影响上。

第二阶段:以区域为背景,参照区域认知模型,选取区域的典型特征描述和比较差异,开展区域主题探究式地理教学。之江教学研究室在汤国荣特级教师的引领下,部分教师开展了区域主题探究式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效,对区域时空认知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这一教学活动的实施,关键是抓好区域主题遴选与探究活动有效组织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区域探究“主题”的正确遴选。合适的区域“主题”是实施区域主题探究教学的基点,也是教学活动得以落实的关键所在,区域“主题”应是与区域环境特征密切相关的自然地理事象或社会发展问题。如西欧餐桌上乳畜产品;南欧的葡萄园与酒庄;美国专门化的现代农业等。二是有效组织好“选择特定区域找准探究主题提供情境信息引导探究活动展示探究结论实施评价反馈”等区域主题探究的教学环节。

第三阶段: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整理和品悟经典考题,加强反思,促进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和清晰化。一是按照“同一考点不同区域的典型试题”进行归类整理。例如,涌升流分布在秘鲁沿岸、非洲西海岸以及索马里沿岸(夏季)。根据三个典型地区,可归纳出涌升流的原理“离岸风+低纬度+沿海海区”。二是按照“同一区域不同考点的典型试题” 进行归类整理。例如,以非洲区域地图为载体,考查地形、气候、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河流的综合开发等。

3.适度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还包括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题材,更多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地域空间紧密联系。地理模拟实验、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了从“学科学”转换到“用科学”,把从课堂的“教”延伸到课外的“学”。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知识更快、更深入,有助于学生锻炼意志品质,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队合作,增强凝聚力、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校园气象站、地理科普园、校园天文台、数字创新地理实验室等开展校园气象观测活动(气象数据观测、气象图表绘制、校园天气预报、校园气象网页制作、实时天气信息查找)、星象观测活动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