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

篇1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学科都在大力进行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学科的认识逐渐产生变化,体育教学与过去有了较大的不同,体育教学得到了应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主要目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对体育教师在职业素质与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尽快地适应这种需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诉求为己任,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在学校课程中得以落实,有利于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一)身体素质

    体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包括了体能与技能。对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是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在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各方面也应有良好的素质表现。因此,体育教师要坚持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练习,还要坚持在课外的辅助练习,这也是保持稳定运动技术、技能的需要。

    (二)知识素质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荐的今天,德智体美各方面教育交叉融汇,不同学科门类互相渗透影响,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为密切的接触学生,各方面交流也更丰富,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顺应时展的新知识的储备、新教学理念的执行、新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样,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施以积极的影响,获得学生的尊重。

    (三)心理素质

    相对智育、德育,我国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加之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社会对体育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学校对体育教育资金投入少、教育训练条件差、工作十分辛苦。面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不能撂担子、满腹牢骚、一蹶不振,而应该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意志。高校体育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使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条件差、社会认同感不强的条件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最核心的体现是意志力。教师的意志自觉性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社会意义认识上,工作态度的明确上;意志的果断性体现在对教学活动中突况的处理;意志自制性体现在体育教师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应对困难。

    二、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应变能力

    体育教学与其他门类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是以学生的实践练习为主,而且学生以群体的方式接受长时间的室外教学。也正是由于体育教学有这样的特点,突况、外界干扰较易发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教师不能单纯得按照教案机械得进行授课,导致遇到问题毫无对策,而应时刻保持警醒,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突然问题。这种应变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经验的积累和自身开阔视野多学习、多了解。

    (二)教学研究能力

    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觉悟、心理素质的能力;2、基本教学计划的制定、掌握教材教法、全面的运动技能、正确的示范、组织竞赛、裁判等;3、参与比赛、指导训练能力,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分析比赛情况、运用技战术、临场指导的能力。体育教学研究能力是体育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体育教师教研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上好一节体育课,让学生通过课堂身心得到真正的锻炼。教师要通过每一次的体育教学活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提升到更高的理论高度,用这样的理论再去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整个体育教育的发展。目前,受到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很多高校教师更注重的是评级、评职称。因而,教学研究反而成为教师投入较少精力的方面,以致教学研究室的基本职能缺失,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更注重自身积累,使高校体育教学保持活力,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监控等课题大有学问可做。加强教学研究,无论是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还是学术素养都是大有益处的。

    (三)创新实践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预测能力、调查能力、实验能力、写作能力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现在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大多在学士以上,但学历只能说明专业素质的水平,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并不一定完整,大多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因此,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广泛的学习的知识,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提升专业素质更要更新教育理念。

    四、总语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是新课标的执行者,需要不断的实验、完善和丰富新课标。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高校体育教师还需要加强学习,拥有厚实的文化内涵和广博的业务素养,始终走在体育教学知识的前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型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篇2

许多高等院校近年来引进了大批来高学历的毕业生来充实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有闯劲,从而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要,给校园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他们初上工作岗位,对学校教育教学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对工作内容和性质也不完全熟悉,并且会感到自己的工作表现得不到应有的客观的评价。这些会让他们怀疑自己的才能是不是找到了可以充分发挥的地方,如果再加上在师生关系或者是人际关系中不被理解的话,就会加剧他们的不适应感。另外,这些青年教师中不少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基本理论学习,没有经过严格的教育教学实践训练,就走上了讲台并承担了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能力的不足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积极探索提高青年教师职业适应和教学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这对提高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院校的内涵,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现状分析

教师职业适应是教师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与教育教学工作对自己的要求达到多大一致性的体现,也是教师个体在能力、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职业适应是青年教师由学生或其他职业到教师角色转换时必然会遇到的一个问题。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并且能够把自己的师爱倾注在教学中。从教学常规到教育机智的形成,他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据有关调查显示,有高达90%以上的教师认为入职培训对自己可以尽快地适应教师这一行业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依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帕(Donald E.Super)的职业发展阶段的理论,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们正处在职业理想开始逐渐成型阶段,因此对他们的培训应主要是帮助他们学习职业技能,同时引导他们学会协作。但是调查也发现,有部分教师对教师职业并不满意,时常将不如意归结到客观环境上,埋怨自己选错了行;或是由于职业能力不足,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对于青年教师自身,他们最感困难、也最关注的就是自己职业能力提升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青年教师的教学人生进行规划和设计。

然而实际工作中,却远没那么理想。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由于没有专门的部门机构和人力物力,普遍地存在着一种放任自流,等待其自动适应的传统做饭,甚至还认为青年教师根本不需要培训,所以就使得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没有经过职业技能的训练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提高缓慢。这实际上是学校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也是对学生和教师们不负责任的做法。另一方面,在对青年教师的使用上,高校分配给他们的工作量都较大,许多还是新开设的课程,尤其是一些新设专业,师资力量紧缺,这就造成了本应该在新入职后接受科学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的青年教师,却因承担着艰巨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一直处在疲于应对的状态,从而使得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过程处于一种缓慢甚至是被搁置的状况。教师们没有良好的适应,就不会有满意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产生恶性循环。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指高校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并且能正常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并能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而高校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正是这种心理特征的体现,也是教师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智慧的综合表现。院校逐渐意识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评价

重科研、轻教学。高校已经渐渐成为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诸多功能的组织机构。与此同时,全国高校对于教师的量化考核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格。年轻教师们无论是在教学工作量还是质量方面都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没有科研,教学走不到前沿;没有社会服务,科研和教学就与现实脱节,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教书育人是学校和教育的根本任务、本质。在大学本科生招生和就业形势均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归根结底教学质量的高低才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与学生每天直接相关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工作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某种意义上,现如今高校实力和名气的综合排名已演变为科研项目和论文的大比拼,反而教学则沦落到无关紧要,成了科研的附属品的地位。教学型高校,尤其是水平不高的本科高校一味的追求高水平的科研项目,采用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政策,是其本逐末。也将给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把主要精力导向于相对弱势的科研,且由于外部环境、自身局限等因素这一现状短期内很难改变,其结果往往导致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放松,对学生的不重视,极度地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二)教师合作

重形式、轻实质,教学反思:重教师、轻学生。教师的职业是以育人为主的特殊职业,时时刻刻都要与学生打交道。青年教师们在多重复杂角色转换的阶段,自已也在努力适应,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尤其是要面对大四的毕业生。有时不知道是应该做刻板严厉的教化者,还是做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合作者;不知道是应做依据自己经验和愿望引导学生成长的导师,还是应该跟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朋友;不知道是应贯彻从领导或者老教师那获取的传统教学理念,还是坚持自己崭新的教学理想。由于对角色定位尚且不确定,往往无法建立稳定的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关系,容易忽略教和学的创造性,更枉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和“教学相长”的意识。

三、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和教学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和教学能力提高是青年教师完善自身素质的首要任务和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可以看出,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已经转向注重教师内在综合素质的增强,而并非单单是对学历的要求,老师不再只是教书匠而应该且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懂得不断自我提升。在教育教学中,青年教师除了所学专业知识应当扎实深刻,相关的科学知识方法、在教师资格证考试过程中涉及到的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也应当具备,甚至是一定的文学修养等等。另外,熟练的教学技能和其他业务能力是对教育学科知识的实践和进一步的学习,这也是教师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基本条件之一,即解决“传道授业”的问题。

四、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和教学能力提高途径

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主要目的是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并且根据新的教学目标、课程和教育研究成果、技术来更新教师的技能和方法。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与探索,教师才能强化专业内涵、提高专业素养,使自己早日成为一个业务熟练精湛的专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性和教学能力提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若是没有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很难将这项工作坚持下去。青年教师的价值认同体系与行为的遵守基于青年教师对自身处境的认知,同时与资源占有密切相联。想要提高教学能力,需依据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形成的机理,采用从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以职业规划为先导,通过建立三种机制即由个人的内在驱动机制、团队外在引导协助机制及一种以组织文化为导向的规范机制。具体途径如下:

(一)改革教师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对于每个教育工作者是都是十分必要的,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尤其重要,因为评价结果对老师们未来的努力有导向作用,同时有精神鼓舞作用。评价制度要能够考虑到青年教师的特点,使之可以维持青年教师从事教育和科研的热情,令青年教师潜心教学和学术,不必机械的追求各种成果或为过多的压力所迫而被课堂塞满。鉴于目前许多院校采用的对教师评价的办法和系统存在许多错误和漏洞,包括过大比例地倚重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这一办法非常不科学。因此,积极探索实施新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单一标准为多样化标准,即教学为主型和科研为主型两种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标准。在年度或任期考核、职称评审时,减低科研比重、增加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考核等教学方面的量化要求;全方位各角度地使青年教师真切地感到教学好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这样他们对自身工作的价值会更加认可,更加尊重和理解学校的本质和意义,不断努力探寻教学能力提升之路。

(二)让青年教师加入团队

老教师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团队往往是以他们为核心而形成的,如果老教师们可以吸纳年轻的新生力量,相信青年、激励青年、欣赏青年,以这样的工作态度和理念来发挥自己的‘传、帮、带’作用,必定会极大地促进青年教师各方面快速的进步;同时,由于团队组成成员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梯队职称年龄结构的互补性以及人格的平等性,从而可以使教师将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充分地发挥,相互配合从而实现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最终整个团队得到优化整合及可持续发展,同时创造了环境,使成员间可以相互学习。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对待年轻人,都是从年轻时候走过来的,要换个角度站在年轻人的立场看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理解其工作与生活上的困难。通过让青年教师加入团队,能让其有一种归属感,依靠团队力量能帮则帮。让青年教师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社会。

(三)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

随着时代的进步,无论是办学还是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国际化,对于课程设置和建设、教师素质和学校的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保证与国际上的学术前沿时刻紧密接触。比如学校很少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或进行学术访问,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但是青年教师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态度开放,且未来发展亟需这样的机会,可以更好地利用它。多多创造机会鼓励让青年教师走出去,通过学习交流来掌握教育教学行业的最新做法和潮流趋势,更新拓宽所学知识和专业方向。特别是知识爆炸时代,专业知识更新较快,教材、教学内容一旦出版就已经老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落后更加严重,就需要教师们保持对学科和学术最前沿的敏感度,主动了解最新学术动态和成果,将其及时恰当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和对学生的培育中去。例如,具体的科研项目实施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实践过程,但教学要善于从中提炼出适合教学内容和时机的专业知识和科学问题,将其中包含科学思想、工程技术问题等传递给学生。同时要紧跟学科的发展方向,不断转化为适合于授课的内容。

(四)此外还有相互观摩、技能展示、教学咨询、案例分析、教学沙龙和课程开发项目等形式来引导青年教师

通过系统的五步岗前培训,以及利用网络等方式促进大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手段来促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束仁龙.新建本科院校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1(3).

[2] 姜兆华,姚忠平,王志江.依托课程建设 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3] 李天龙.大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途径探析[J].教师教育,2011(12).

[4] 夏素荣.浅析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北京:中华职业教育社,2011(18).

[5] 陈方.重科研轻教学,破坏了大学信仰[EB/OL].http:///view/ent/.

篇3

[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 能力与素质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王娟(1982-),女,天津人,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体育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天津30038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73-03

一、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体育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决定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想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就需要从体育师资队伍上着手,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能力与素质的分析和培养,为高校体育教育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一)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1.教学和运动训练的能力。在高校的体育课程中,最为核心的教学任务便是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师这两方面的能力直接影响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贯穿整个高校体育发展过程的始终。体育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向学生传播体育知识、技能技巧的能力,最终达到丰富学生体育知识,培养学生品德、意志的目的。运动训练的能力指的是体育教师在专业的训练场上,通过对学生肢体动作等进行规范和指导,增强学生体质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师来自专业体育院校、体育师范类院校以及一些研究性院校,各有不同的专业侧重和特长。例如,专业体育院校侧重培养学生的运动训练技能,师范类院校侧重体育教育教学,研究性院校则将培养的重点放在科研上。这些不同的侧重点使体育教师们在走向工作岗位的过程中,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平衡体育教学和训练等问题。

2.科研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同时肩负着科研重任,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水平。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有科研意识,在具体的体育教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要用研究的眼光及观点去观察、分辨、探索各种体育现象与问题,探寻规律,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提升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水平。

3.创新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能力,才会使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水平呈现不断上升和持续发展的趋势。高校体育教师要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发现、了解新事物、新知识,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

4.灵活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有了现代技术的融入,教育教学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体育教学除了在课堂中进行以外,在室外也要有大量的训练,对于现代技术的运用,不仅要呈现在教室中,还要延伸至体育场上。目前,体育课上普遍运用了多媒体、多功能的教学设施和手段,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他们在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教学技术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进行指导。

5.结合社会变化更新体育知识、提升体育技能的能力。这是一个处于变化中的社会,体育学科知识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更新和扩充,需要高校体育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补充知识、提升技能,使整个高校体育教育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崇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引领着一个人前进的方向。体育教师不仅从事教育教学,还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其个人的思想状态、政治素养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应以崇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引领学生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2.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高校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便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教师是学生们最鲜活的教材,教师自身呈现出来的职业道德素养会对学生们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引领作用。除了教室授课以外,体育教师还要在训练场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会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只要坚定职业理想信念,便可以克服这些困难,展现出新时代体育教师的风采。

3.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素质。所有高校教师都学习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高校体育教师也不例外,这两门学科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最基本的知识。但是作为教师入门的必备知识,当时体育教师可谓记得滚瓜烂熟,但是考过之后便会忘得一千二净,没有将这些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用以指导自己的体育教学。一般来讲,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素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素养,另一部分是专业技能素养。运用体育学科理论知识素养可以将自己学生时期学习到的体育知识加以巩固,同时还需要结合社会形势变化,对已有的理论知识结构加以扩充和更新。专业技能素养的形成则需要靠平时的锻炼和训练,而且要经常与其他教师进行技能切磋,不断提升自己。

4.健康的心理素养。心理素养的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坚强的意志、持久的注意力、良好的性格等多个方面。健康的心理素养是教师进行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创新、改革等活动的心理基础。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工作岗位的独特性和在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更应该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拥有良好心理素养的高校体育教师不仅可以将体育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传递给学生,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

二、高校体育教师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教育领域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变革。新课改、基础教育改革等使高校校园呈现出崭新的气象,在此背景下,高校也集结力量进行着各学科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不同,既有一定的传统延续性,也有与时俱进性。以前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单纯地教授学生体育知识,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以促进其全方位发展。而现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则是积极引导学生群体进行体育锻炼,通过学习体育学科知识理论和技能技巧,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提升文化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门路,为国家输送优秀的体育人才。伴随着体育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转变,高校体育教师个人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能力和素质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高校把对体育教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放在了重要位置。

现代体育教育思想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第一要务,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知识、自主进行体育锻炼成为未来体育教育发展的方向。这些关于体育教育思想和目标的转变也相应地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要求。另外,由于长期以来注入式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们养成了学习体育的惰性,造成了学生们在学习体育时的不屑态度,进而使其学习体育的理念和应该进行的体育锻炼都处于一种停滞状态。因此,对学生们学习体育起主要引导作用的高校体育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们的体育学习和锻炼。

三、高校体育教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路径

(一)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入职前教育,整合体育教育内容,促进高校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均衡发展

由于毕业学校不同,高校体育教师在入职前所接受的体育教育也不一样。针对各个学校体育知识和技能侧重点的差异,高校都可以把所欠缺部分补充到体育教育中来,将体育专业知识、运动训练技能和体育科研综合到一起,使新人职的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得到均衡发展。

(二)增加多方支持,努力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

在一些高校中,体育教师对于科研好像并不热心,这也成为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适应时代进步,高校体育教师自身需要提高对体育科研的重视程度,培养科研意识,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从而正确指导自己的科研实践,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高校则要重视对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强化其课外科研实践活动,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资金、人力支持。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的科研水平与职称、薪酬挂钩,以激发体育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三)增强高校体育教师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能力

新形势下,具备创新能力和素养的高校体育教师对于培养个性活泼、具备终身学习体育的观念和能力的大学生至关重要。而体育教师创新性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仅需要高校等外界因素积极的鼓励及提倡,还需要教师自身加强对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而体现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

(四)推进高校体育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促使其掌握现代化体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 信息化社会,每个人都要掌握一定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体育教师作为学生的指路导师之一,也必须掌握现代技术,从而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向他人请教、学习网络课程或自学的方式,来提高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五)高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再培训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也在时时进行着更新,高校体育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潮流,培养与时俱进的素养和能力,就需要接受再培训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再培训教育,充实、加深自身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更好地服力于教育教学实践。

(六)加强高校体育教师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

合格的、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要具备坚定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才能做到无私奉献。高校体育教师既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在室外经受风吹雨打。相对恶劣的工作环境需要体育教师拥有更加坚定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校要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使体育教师坚定政治思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工作,热爱学生,勤奋钻研,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

参考文献]

[1]杨佩旋,颜雪珍.新世纪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J]龙岩学院学报,2006,24(6).

[2]吴元文,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现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3]冯红新.关于我国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研究现状的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陈宁.大学理念与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11).

[5]尚成.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与推动举措[J].湖北体育科技,2005(3).

[6]苏杭,李广.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2).

篇4

高校体育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健康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传输运动健身知识的过程,这对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及管理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代体育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不断深化和完善,这就意味着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特征,然而任何一名体育教师都不可能完全掌握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所有知识。笔者认为,在高校体育教师所应掌握和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中,实施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实践性知识是核心,合理运用实践性知识以不断提升执教能力是关键。

一、高校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概念及内容

高校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关于如何进行健康教育和体能训练的特定内容体系,是从事体育教育和体能训练工作所必须的专项理论,也是高校体育教师所特有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及其自身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和体能训练学相关知识,还须具备特定运动项目的组织和呈现、练习中的困难解决等丰富经验。

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都应具备以下实践性知识,并能够将其转化为执教能力:一是高水平的体育专项技能,包括向学生传授体育专业知识、高水平协调指挥能力、渊博的体能训练知识和方法论。二是管理和领导能力,尤其是教育、启发、激励学生的能力。三是规划设计体能训练计划并对训练结果有效控制、临场指挥、专项技能迁移、个体化运动训练、享受运动健身等能力。四是记录、归纳、阅读教学及训练比赛文件的能力。五是与其他教师协调合作的能力,以及构建或参与学习型组织、研究型团队的能力。

二、高校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途径

高校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在教育教学和运动健身实践中积淀、提炼而成,通过吸纳和消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日渐丰富。换言之,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积累的实践经验、同事间的互动与专业对话、教育科研人员的协助也都是实践性知识的获得途径。

高校体育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必须借助一定的表达方式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在实践中寻找理论依据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进而转化为实践行动,以突破经验常识的困境,是高校体育教师扩展视野的方式之一。也就是说,高校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的来自于经历经验,有的来自于对学生的认知和互动,有的来自于学校要求与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其中有个人意义层面的自我实现,有集体主义层面的互动与协作,也有与周围环境及人员的相互影响与交流,所有这些方面不断交互作用,横向的合力作用与纵向的接力效应,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水平的不断发展。

三、高校体育教师执教能力提升策略

(一)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师岗位培训制度

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师岗位培训制度,是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研究实施的重要举措。制度框架大体由管理体系、教育教学体系及保障体系三方面组成。其中管理体系是关键,教务教学体系是核心,保障体系是保证。具体而言,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应规定必修内容,例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数理统计与管理、动作学、心理学、运动医学、营养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知识。应提高体育教师培训的时效性,关注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其教学实践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定期不定期的技能性短训,借此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执教水平。

专题讲座是岗位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大部分实践性知识不可言传,培训者应切实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培训的出发点,这其实也是高校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原动力,他们总是有着自己的预期目标,常常带着问题参加培训,习惯于把培训内容和个人职业发展和内在需求相结合,更加注重的是培训的时效性和知识的实用性。因此,专题讲座应符合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实际和心理特点,使他们在参训后能把学习内容运用于工作实践,这才算达成了培训的目标,这样的岗位培训才有实际意义。

(二)不断学习专项教学训练知识和运动健身基础理论

如何通过专业训练以提高体育教师执教能力,现已成为了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和研究的问题。调查发现,我校体育教师全部认为专项教学训练知识(专项训练基本理论、训练计划的制定、内容选择与方法采用、过程调控与效果评定、大型比赛经验知识与裁判知识)最为重要,高校所有体育教师都应具备。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运动健身基础理论知识(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化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知识)也很重要,必不可少。超过半数的体育教师认为知识(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也比较重要,也应该掌握。由于体育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体育教师要从知识型转化为能力型,必须将实践性知识转化为执教能力、进而提高体育教育水平。

(三)构建或参与学习型组织和研究型团队

高校体育教师应以教研室为基础建立学习型组织、研究型团队,彼此合作、互相促进,要经常外出考察学习,实现经验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尤应注意在赛与练的实践中学习,积极开展案例研究,升华实践经验。

积极扩展对外交流学习的渠道极具现实意义,然而高校体育教师很难有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笔者通过参考、学习有关先进经验,认为现实可行的模式是:教师可基于网络化学习,构建或参与体育学术论坛、体育博客(Blog)和体育QQ群等,与一线体育专家结成教育科研共同体。体育学术论坛的参与人群多样,区域无限制,凸显多元化。也可借鉴鱼化龙文苑的自媒体对接模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内在需求,选择适宜的博客圈、微信公众号和QQ群,使之成为在线学习的重要互动平台,其最大的优势是:迅速、便捷和互动性强。仅以QQ群为例,其类型有普通群、高级群和超级群,群友可以传输并共享文件和视频资源等,通过开展主题讨论分享经验。

另外,高校应不断完善体育教师评价制度,引导体育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档案,不断学习掌握实践性知识、提升执教能力和教育水平。提升水平与能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高校体育教师要懂得职业能力"嫁接",从各种渠道"嫁接"自己所欠缺的实践性知识,并善于应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从而促成实践性知识和执教能力的良性互动及协同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08-03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推进,高校科技战线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抢抓机遇,深入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同时解决企业用人难、学生就业难的直接问题,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主要切入点。关于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各地高校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如组织教师定期培训、增加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等,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整体角度上讲,还远不能满足我国实践教育缺失的发展需求。

一、我国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教学现状

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繁重,授课压力加剧,再加上实践经验匮乏,多缺乏创新能力和钻研精神。当然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较快,学历水平和国际化层次也有显著提升,理论教学稳步推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有出色表现;部分教师能够参与科研,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多数科研成果仅停留在学术研究上,多以论文的形式体现,而实际应用较少,理论成果也大多难以解决直观的实际问题。由于高校考核机制、企业创新思维、政府行业导向等因素导致高校教师对自我的实践动手能力难以引起重视,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从教师组成结构上讲,许多高校都将学历、高水平论文、科研成果等作为师资引进的主要条件,关于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考虑较少,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由于书面展示的学术成果少而被拒之门外。目前各个高校引进师资时大多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学历层次得到明显提高,但大多数博士理论知识扎实却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在企业或研究所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进校后直接接触教学任务,没有一个系统的实践能力培训的过程;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来自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但该部分教师的比例较小,且该部分教师在进入高校后,时间和精力也逐步往教学工作上转移,在新技术、新工艺飞速发展的现今,不能及时接触市场前沿的最新成果,原有的实践能力已不能适应新的行业需求,进而无法为学生带来实际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指导。

第二,在对教师的考核管理上,从“985工程”、“211工程”到地方本科院校,都对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大部分高校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只是停留在一般的书面文件上,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高校也多以承接项目的级别、获奖多少、作为聘用、晋升、分配的考核标准,而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等工作的教师,却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和鼓励,激励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导致高校教师无心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第三,从教师的授课模式来看,高校教育已经进入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时代,尽管各地高校都在加快深化教学改革,但传统的理论教学对现今的教学模式仍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时只是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或是照本宣科,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从教师的自我意识方面来说,部分教师的实践创新欲望不强,意识多停留在教学任务完成即可,发表学术论文多是为了职称评定、升职加薪,没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想要投入到创新实践的科学研究中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然远远不够。

第五,从教师的实践能力来讲,部分教师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没有接触过或者长期脱离科研前沿和生产一线,不了解前沿技术,缺乏广阔的思维和创新实践的方向。等教师依靠论文评上高级职称后,往往由于面子问题不敢也不乐意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工作,从而导致其实践创新能力缺乏。

二、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提高教育质量是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是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提高上述能力的关键环节。

1.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是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的巨大阻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就高高举起了改革的大旗,但是在“重理论,轻实践”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教学实践的摸索中加强认识,从而从内心接受这种从理论化教学向综合实践型教学的转变。当前一方面要改变高校的传统教育理念,加快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还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使高校教师树立起强烈的实践意识。另一方面各地高校应着手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明确实践教育的内涵,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本校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各地高校还应不断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以教师实践能力为主要导向的研究和培训。

例如,笔者所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制定2009年教学计划时,优化了大部分课程的理论环节,大幅度提升了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各类实习、电子竞赛等科技活动)的比重。规定教师每年必须进到实验室针对授课内容亲身带教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要求教师带队,组织毕业班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现场的理论指导和与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的沟通,巩固和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的同时,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近几年,学院先后在“挑战杯”大赛中获得奖励17项,2013年更是获得陕西省“挑战杯”大赛的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本科组获奖1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在近年全国自动化协会组织的机器人大赛中获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在RoboCup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中,电气类学生获得了14项国家级和校级项目支持。这些成绩的获得与学院注重实践环节教学的工作密切相关。

2.教师队伍的组成发生结构化转变,重视多渠道引进教师

目前我国多数地方院校的教师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却缺乏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引进教师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方法。我国兼职教师的比例很小,聘请校外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进校做兼职教师,不仅解决了高校教师实践能力较低、建立校内实践场所的技术指导困难等问题;最重要的是,这些校外的兼职教师可以带来本行业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前沿的信息,使得理论教学更好地结合实践,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促进全校教师整体实践能力的提高。

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从陕西省重机所、电子20所聘请高级工程师6名,参与教学并指导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认识生产实习实践,这些兼职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具有丰富的实践项目经验,其在传授实践知识时更生动、更可行,真正提高了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另外,还拓展了学校与企业的横向合作渠道,提高了科研团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促使校企合作系统化、规模化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政产学研用”高等教育发展方针的有效实现途径,是高校持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保障。当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是困扰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难题,许多企业不愿接收在校学生入驻实习。对此,各地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通过政府干预以及政策扶持来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例如,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践,协助高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高校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在实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固建立,还可以解决企业用人难、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多年来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致力于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整合资源,在校内建设模拟实训教室,既能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又可以让教师在理论授课和实践创新中更加游刃有余。

(1)电子实习基地。占地约300m2,拥有SIM贴片、精密焊机、电路板腐蚀加工等设备,能够面向全校电类和近电类专业开展电子工程训练。

(2)电气工程实训基地。占地约250m2,拥有电气控制柜、PLC控制器、变频器和三相异步电机及触摸屏控制器等设备,能够面向电气类专业开展工业电气实践训练,完成控制接线图、控制程序和系统调试等近工程实践内容。

(3)机器人创新基地。占地约200m2,拥有足球机器人、跳舞机器人等设备,能够面向电气类专业开展机器人控制实践训练,为参加各种机器人比赛进行赛前模拟训练。

(4)课外科技制作基地。占地约100m2,拥有网络计算机、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等实验工具,能够为电气类学生进行课外兴趣小组开展自由创新训练活动,配合学院科协完成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校内实习实训场地为基础,有计划、有选择地与相关企业单位和科研单位先后签订了实习实训合作培养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生产实习有了可靠的保证。学院现与三峡水力发电厂、葛洲坝水力发电厂、西玛电机厂、许继电气、西安金源电气、陕西石头河水力发电厂等单位联合建设了1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

4.积极推进教师管理制度的改革,提高教师科研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决定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同时也是评定高校层次的重要指标。一方面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不仅要考虑SCI高水平论文,同时要考虑教师科研成果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新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首先需要在企业或工程技术中心进行工程实践训练。政府评选各类科技人才时要向服务地方的科技应用性教师做一定倾斜,甚至专门给出一定比例,避免目前针对高校人员多以论文、专利等基础研究成果评定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的现象;高校考核往往重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市政府部门科技项目,对高校与企业的横向课题认可度不高,为此需要政府针对这类横向课题进行认定并给予其“名份”。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合适的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使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能够分享科技成果产业化带来的利润。

西安工程大学鼓励教师进入生产一线,电子信息学院多名教师被评为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学院设置专项科研实践经费,让教师在科研创新实践中无资金周转的后顾之忧;建立教学改革的课题立项制度,鼓励教师承接政企事业单位的纵向课题,既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又为社会带来了经济效益;增加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要求教师必须达到一定的科研实践能力,承接一定的实用型项目等;设立科研实践奖励制度,以创新性实践教学成果为基点,奖励实践教学团队和教师,对优秀实践课程、创新型实验课题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奖励,对体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学生实践成果,如各类学科竞赛、优秀社会实践、公开发表的论文专利等,在奖励学生的同时,也对相应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

5.鼓励教师结合最新技术和实际教学,撰写高校实践教学类教材

高校实践教材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工具之一,是体现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开展专业实践教材撰写工作,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有助于教师把握课程整体教学架构,还可以增强教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水平。科学组织教材撰写队伍,合理吸纳青年教师参与编写工作,在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1)实践教材编写的理念。现有的高校教材多为传统的教学理念,理论知识分量过重,应用实践的内容较少,创新实践特点不突出,已经无法顺应时代潮流,切合当前的教育模式。编写实践教材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校方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实践教材应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性培养。在当前“宽口径、通识性”的教育模式下,如果没有一本指导性强的实践教材,教与学双方都很难真正实现“按需教学,按需发展”的教学目的。

首先,应当统一实践教材编写人员对实践教学及其教材编写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教师讨论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明确各学科的实践教学应当从何着手,编写实践教学大纲,从而为编写实践性教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校方也可以适当的在经费上予以资助,出台相关鼓励政策,调整教师科研比重,提高教师参与编写实践教材的主动性。

其次,实践教材的编写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必须基于服务课程教学的总目的。很多时候,实践教学都不是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而是很多课程紧密联系,还有可能跨专业跨学科,因此,实践教材的编写不宜独立开展,而是要系统性、多元化的共同开发实践性系列教材,将相近专业和学科的课程统筹考虑,融会贯通。要根据教学目标,细化课程模块,每个模块都应具备理论掌握、实践技能、综合巩固、课后提高等具体要求,这样一来,从教师到学生都能把理论内容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

最后,实践教材应当充分整合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职能,教师在承接了纵向课题和横向项目之后,要及时总结反馈项目的最新进展,在教材中整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对于教师来说,授课变得得心应手;对于学生来说,结合实例的理论知识在学习中也不是那么枯燥。

实践性教材的编写应具有以下特点:科学性、实用性、完整性、适应性、实践性、可行性。科学性是指实践教材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结构完整,内容有条理;实用性是指教材编写的目的应是面向应用型教学的培养;完整性是指教材应当全面反应本学科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重点知识点和方法;适应性是指教材需要贴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实践性是指教材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理论,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行性是指在实践项目方面,时间、目的、内容、准备方法、步骤以及预期效果方面是不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随着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实践教材还会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实践教材的编写还应建立合理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的调查问卷形式,评价实践教材的满意度和缺陷在哪里,以不断改进和升华,紧跟时代,同步更新实践教材的最近知识点和技术方法。另外,实践教学类教材必须把握现状,紧密结合区域性经济发展,构建适合自己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编写出切合本校实际、特色鲜明的实践教材,以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要,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只有这种高质量的有实践特色的教材,才能受到广大高校师生的欢迎。

(2)学院实践教材的编写成果。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师积极编写教材和专著,先后出版了《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输电线路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变电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智能变电站原理与应用》等10余部教材和专著。结合教改项目研究成果先后在《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中国教育教学杂志》、《西安工程科技学报》、《中国电力教育》等杂志上发表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探索”、“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电类专业实践环节”、“‘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等教学论文,为创新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基础。

三、结语

总之,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服务市场为导向,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各地高校今后仍要继续坚持和发展的重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顺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高校的教学方式和整体环境,二者相互促进才能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李春燕.提高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36-38.

[2]王永利.工科高校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4):55-57.

篇6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师承担着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新时期新型人才的重大使命,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将决定和影响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教学信息传导背景下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

1.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根基和专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土壤。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舒尔曼将教师的知识分为七类“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性教学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的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和关于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基础的知识”。按照舒尔曼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的内容知识是两类重要知识,这是一个学科教师区别于另一个学科教师的根本所在,而PCK知识是与社会其他行业或专业人士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标志性知识。

一般认为,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学科基础知识,这是由一系列基础实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所组成的学科的基础知识;二是学科发展史知识,主要是阐述该学科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演变特点的知识,是我们了解一门学科发展过程的重要历史知识;三是学科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每一门学科都具有的方法论知识,学科不同所应用的方法论也不同,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方法论基础,了解和掌握学科方法论有利于教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更好地教授学科内容,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教育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仅仅掌握基础的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最有效、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育科学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因此现代教师应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系统地学习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论,儿童心理学,学校卫生等教育科学知识,深入研究和掌握教育规律,知识的内在规律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成果和动态,并加以吸收借鉴”。如果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不了解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发展规律,他就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教学规律来进行授课。杜威指出:“为什么教师要研究心理学、教育史、各科教学法一类的科目呢?有两个理由:1.有了这类知识,他能够观察和解释儿童心智的反应―否则便易于忽略。2.懂得了别人用这有效的方法,他能够给予儿童以恰当的指导。”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一个好教师要精通教育学和心理学,懂得而且能体会到,缺乏教育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好孩子们的工作”。一般来说,教师要掌握教育学的知识主要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学的普通知识,这是阐述教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原理、教学方法论、教学论、学习论、教育史、学科方法论等;另一类是与学科专业相关的教育学知识,主要包括学科教学论、学科学习论、学科方法论、学科发展史、学科心理学等知识,这是教育学与学科相结合的产物,是教育学在学科中的应用和发展,这类知识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科教学论和学科教学方法论。

3.信息技术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有线通讯技术、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等。作为教师,应该掌握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应用技术知识。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正在改变和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要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才能为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奠定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对高校的教学形式、教育体制和教学理论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贯穿于教育科研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到传播全过程的有机整合。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途径的信息检索快速获取有用信息,并利用信息技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加工,最终应用于教师的备课、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中,改进传统的工作方式,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师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应用,这是教师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核心知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在各门学科和各个领域的应用技术,这是信息技术渗透到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具体技术。信息技术的文化、安全、法律等人文知识,这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文化学知识,掌握该领域的知识有利于从更高层面上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正负作用,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安全道德等问题,有利于我们防止和控制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创造环境。

4.相关学科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必要补充和扩展

在教师传授信息,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本学科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分化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门学科知识既相互分化,又相互综合。作为教师,就必须适应时代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充分重视交叉学科对教育的影响,努力学习相关的人文社科类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以便为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提供宽厚的科学知识基础。同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正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这不仅是顺应学科发展综合化趋势的需要,更是社会高度复杂化的需要。现在的学生很难确定将来所工作的职位和领域,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宽厚的学科基础,为学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因此,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就必须顺应和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要求,主动掌握现代科技发展的各门学科知识,在掌握专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和知识技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做好准备。

二、教学信息传导背景下教师的能力结构要求

教师的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要求,是教师多种角色、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反映。“所谓教师的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

1.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

教学能力是教师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实践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教师缺少了这种职业素质,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很难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真实体现,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作为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教育的发展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讲,知识的储备量、与学生课堂教学的沟通方式,提高观察和管理学生的能力,都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积累出来总结出来的。完善的教育素质要求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要具备不同的能力,组织教学及合理使用教材的教学技能。结合教育其他学科了解学生,管理学生的技能。以及正确运用语言教学及非语言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教学内容。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及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变化发展的能力”。

具体来说,作为教师要具备以下基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首要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反映教师水平的指标就是看教师能否把深奥复杂的学科知识通过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中获得教育;课堂组织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是教师组织课堂授课内容、安排授课计划、分配课堂教学内容、组织管理课堂学习气氛的能力,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方式、烘托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条件;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实施课堂教学所必需的能力,我们所讲授的学科知识都是经过前人逻辑推理所形成的科学的知识,要讲好这些知识就必须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把握好学科内在的发展规律,把知识有条理地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2.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不断提升教学工作能力的基础

“教育科研能力,简言之,就是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具体地讲,是指研究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是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育领域中的一切教育现象和过程为对象,探讨和研究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认识和了解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的规律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教育教学规律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就无法正确地把学科发展的规律教授给学生。因此,要充分认识教育教学科研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当前,在高等学校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重视科研、轻视教学、重视学科研究、轻视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教育教学水平的下降,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只关心自身的科研成果多少和水平高低,不关心甚至无视科研成果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关心自身的科研成果怎么样对教育教学起到作用。这严重制约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影响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实际上,从教育教学研究的内涵上来看,它是与学科教育密切相关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遵循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离开了这点,就会对我们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就必须要像对待学科研究那样,一是要善于发展和找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是推动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提;二是要有探索和发现的能力;三是要有逻辑推理和科学假说的能力;四是要有组织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五是要有撰写相关教育教学研究报告的能力;六是要有发表和教育教学成果的能力。

3.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能力是教师不断提升教学工作能力的必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教师应当具备信息时代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的能力就显得格外地迫切。“信息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人的基本能力,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具备信息能力,不同行业的人又因领域的特点而有其各自特殊要求的信息能力……而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培育。从一定意义说,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是整个国家和民族信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现代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显得极为迫切与重要”。

教师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能力主要包括:一是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更是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必须把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作为发展信息能力的前提条件。教师要熟悉和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概念、发展历史、现代进展和教育、课程的整合等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为形成信息技术能力奠定基础。这主要包括: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能使用计算机查找相关的教学与科研信息;能正确使用计算机与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媒体设备从事课堂教学;学会使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设计各种教学课件;学会使用国际互联网操作技术查询、下载各种信息并加以整理等。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教育信息技术要想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就必须依托教育来发展信息技术,传统的信息技术虽然可以应用到教育中,但是,真正要想使信息技术发挥最大的功效,就必须把信息技术和教育整合起来,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使教育真正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的教育,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把教育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掌握他们相互融合的能力。三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能力。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呈现爆炸性的增长,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获取对教育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就成为教师能力发展面临的重要考验。信息收集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4.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备的素质

“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操作能力。它是教师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教学工作有条理、有系统和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对教材的组织管理能力,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如何把课本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师组织管理能力的关键和标志。对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也要组织管理好课堂教学工作,面对个性、气质、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如何选择适当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对学生的组织管理其目的就在于要善于了解和把握不同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师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自我控制工作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败或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的自我管理主要包括对心理调适、身体调试、教材教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选择等活动。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必须以自己渊博的知识素质、良好的心理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导学生,才能使学生始终在好奇、热情、向上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总之,教师要不断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便为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提供扎实的科学知识和自身素质,才能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的若干视角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64-66.

[2]赵虎.传统到现代――教师知识结构的实然性建构[J].前沿,2009(8):191-193.

[3]杜威.思维与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248.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44-53.

[5]胡艳春.论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1):37-38.

[6]廖惠敏.论教师能力的开拓与创新[J].高教论坛,2008(2):127-131.

[7]张波.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5):39-40.

[8]姜营.论教师教育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能力的提高[J].现代商贸工业,2009(7):226-227.

[9]刘本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及其培养微探[J].沧桑,2009(4):224-225.

篇7

关键词 :高职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标准

课 题:本文为廊坊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课题编号:130219)的阶段研究成果。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技术已然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必备技能和基本素质。如何发展教师在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评价学习的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建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但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明晰的关于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高职院校无论从教学理念、教学对象,还是教学手段都和中小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直接套用上述标准。所以,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使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更加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加快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要。

一、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曾发生过多次变革。过去,教育技术一味地强调技术的作用,因此为应用技术而应用技术的教学场景时常可见。如今,教育技术的内涵得到了崭新的演绎,教育技术的范畴扩展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技术的存在是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教育技术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它明确地把教育技术划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同时,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和意义也相当明晰,即为了改善学习、促进教学最优化而需具备的各种理论认知和实践运用能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除了必备的一些基础性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一些职业特点,主要包括: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内涵,具备从事职业教育的技能,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的意识;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各种专业工具的使用,并能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教师能融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升职业技能的快速转化能力,可以进行信息化的专业课教学。因此,在制定相关标准时要特别重视这些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三、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构建

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构建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开放性的、粗线条的,因此,在具体应用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主要从两个层次进行设置:第一层次是基础层次,主要包括必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包括4个维度;第二层次是提高层次,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3个维度。两个层次的具体内容如下。

1.基础层次

(1)态度和意识。①对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有清晰的认识:要积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转化,要能结合专业教育不断加强学习,更新专业理论。②具备主动将教育技术引入教学活动的意识:拥有自行设计、开发教学资源,积极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意识以及将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传播的意识。

(2)基本理论知识。①具备有关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能够正确理解教育技术的概念、相关的基础理论,明确教育技术面向的应用对象。②具备教育技能知识: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的基本原理;掌握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和知识;了解常见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能达到用信息化技术教学的要求。

(3)技术技能操作。①能操作不同类型的教育媒体:了解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组成,对各个设备能进行安装与使用,可以熟练操作相关设备并进行有效教学。②能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过程:管理、获取或开发教学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能将有效的信息资源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提高教学效果。③能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能够快速选择媒体并恰当使用,对各种软硬件环境非常熟悉,可以随时根据教学环境需求选择辅助软件;能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教学的学习环境。

(4)信息化教学能力。①教学设计中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基于基本理论并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过程,使得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要素合理转化为信息技术的表现。②将信息化手段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更新思想、转变观念、调整角色,在教学中体现信息化手段,能合理使用相关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③引入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对比传统教学并进行反思;明确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评价,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养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评价,并及时对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进行总结与反思;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能正确分析,优化调整教学方法。

2.提高层次

(1)教师成为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引领和示范者。①展示熟练的技术技能和对新技术学习的主动性。②示范利用多样化的媒体与学生、同事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③示范利用信息化工具与学生、同事及其他成员进行协作,以激发学生合作意识,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④示范和促进已有的和新兴的信息化工具的有效使用,并对信息资源进行查找、分析和评价,从而对研究和学习提供支持。

(2)设计和推动信息时代的学习体验和评估。①设计或改编融入信息化工具和资源的学习体验,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新鲜感、积极性和创造性。②开发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满足学生促进自主发展的需要。③针对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利用评估结果反馈学习和教学情况。

(3)促进和激发学生以及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创造性。①支持、促进并示范有创造性的、创新性的思想和创新能力。②促进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反思,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获得成长。③鼓励学生参与探索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信息化的工具和资源解决这些问题。④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根据信息化教学的效果,能进行科研,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技术进行创新。

四、小结

教育技术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助推器,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进行清晰的分析,不仅能更有效地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而且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服务于教育。上述这个标准还十分粗糙,但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更多的高职院校教师关注此问题,不断完善标准,使得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成为高职教师专业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郑志平.美国新版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10).

篇8

[作者简介]黄励(1971-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南宁 53000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08-02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入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新兴产业呼之欲出,创业机会无处不在。另一方面,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及失业下岗人数在增加,加上进城务工农业人口,中国面临的就业压力仍是巨大的。大学生作为就业大军,其就业情况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及社会稳定。为此,国家出台各种政策引导及鼓励大学生以创业促进就业。因此,大学生创业是时展的需要,是社会和历史赋予大学生的使命,大学生应该勇于面对和接受,并通过适当的培训及实践,增强创业能力。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时代课题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众多大学教育就开始强调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注重培养创业能力,不少优秀大学生首选就业目标就是自主创业。由此在美国等众多发达国家涌现出如比尔・盖茨、乔布斯等高科技的创业精英。而在1999年4月的教科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突出强调了“要加强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此后,不少大学开展了多种实践和探索研究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我国在21世纪初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知识经济发展迅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总体趋势,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教育如何跟上时展的步伐,如何把大学生锻造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我国适应知识经济和参与全球化,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缓解当前就业压力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大学生创业构建了良好的平台,而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市场空间,为新时代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学生自主创业,能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增长,同时也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当代社会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是多元的。创业多磨难,大学生自主创业无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之一。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突破自我,不断学习,不断实践,通过反复的锤炼与摸索,可在社会这所大学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加自己的阅历,丰富人生,因此不管成败与否,必定都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自主创业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促使年青人走向成熟。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成功创业,实现报效国家和社会的理想。

二、大学生创业需要的能力和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

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一般来说它指的是“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创业实践活动的成效受创业者创业能力影响较大,因而创业能力成为创业者基本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的基本能力

实践经验证明,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拥有的核心要素包括自主创业意识、创新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八个方面。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分析

实践表明,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创业优惠政策,高校的创业指导工作也越来越具体,很多大学生也具有创业的热情,但真正在就业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毕竟有限,这从近年来的“考公务员热”和“考研热”可见一斑。因此,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还有待提高。那么,当前大学生欠缺哪些方面的创业能力呢?

1.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欠缺首要表现为就业中敢于选择新领域、新地区、新行业开拓事业的人不多。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毕业大学生选择创业的人数比例远远低于国外。受中国传统文化及旧的就业观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对大学毕业后的期待仍然是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如不少高校在对大学生做的创业调查中,当问到“毕业时有一份好的工作选择是否还会选择创业”时,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会选择参加工作。而对创业领域当问到“如果是一些与专业不对口、层次较低的行业创业是否会选择”时,不少大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他们觉得这样选择会低人一等,害怕别人问起时不好回答。

2.创新能力欠缺。大学生创业能力欠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创新能力欠缺。由于中国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缺陷和大学生对创业理解的偏差,使得不少大学生认为只有拥有大笔资金、开大厂、大店才是创业,过分强调创业所需要的硬件,忽视从身边的社会需要、自身具备条件的角度来考虑创业的可能性,创业缺乏点子,从而造成创业的积极性不高。

3.缺乏实践经验,抗挫能力较差。在校大学生缺少实战经验,不少创业实践活动或是规划,或是在模拟环境下进行,然而真实社会创业环境与模拟环境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在模拟环境中尝试过创业成功的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未必就会成功。此外,大学生缺少社会阅历和从业经验,在资金和技术上并未具备特别优势,缺少创业可能失败的心理准备,一旦创业受挫,不少人难免萌生退意,认为还是老老实实找一份工作好,进而激流勇退。

诚然,大学生创业能力欠缺并非大学生主观意愿造成,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因此如何创新开展创业教育需要高校各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并寻找对策。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协同教育,通过有效开展教育工作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就业渠道更为宽广。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一)改革思政课教学,促进学生观念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发挥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包括思想认识和实际能力两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教学改革发挥出应有作用,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具体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具有实效性就要在课程教学中适当打破教材体系的框架,把课程内容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善于汲取涉猎新的学科知识,整合精选教学内容,反映时展需要开展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本校专业设置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目标,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反映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观念的内容,增加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学板块和内容。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六章教学中,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可运用当代中国创业者创业的典型案例,或自己所在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和学生探讨大学生创业的意义,创业者创业成功必备的素质、能力,大学生创业途径的选择及如何提高自身能力,以创业促进就业等问题。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最基本认识,为以后创业做好心理准备。又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部分的教学中,可通过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经验及典型案例使大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源于当代中国社会有一批敢于挑战、敢于突破的创业勇士,正是他们的创业活动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长足进步。再如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可以开设就业专题,给大学生解读国家最新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把握时机,勇于创业。

2.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创业能力培养。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还可以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不是说学生只有开公司办企业才是创业实践,从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和创业能力来看,大学生除专业实训活动外,还可以在很多课程学习实践中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如组织设计一次社会调查活动、策划一次公益活动等,并把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课堂展示;开展校园范围内的竞赛,并把这些活动的成果纳入到对学生的学业能力考核中。此外,学生在校内外参加的与创业活动相关的实践活动可纳入到学生能力考核的范围中去。这样的教学改革能使学生摒弃试卷考核等于学习能力的惯常模式,开始转变观念,逐步认识到创新重要性,并通过活动加强与人合作、沟通、组织、协调、表达等多种能力,长远来看为大学生将来步入社会真实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打破学科界限,开设选修课程,拓宽思政教育范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破除学科课程之间的封闭隔绝状况,开设一些跨学科、综合性选修课程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这类课程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主要以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涵盖了创业知识教育、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创业能力教育。课程开设中应该围绕我国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师资及教学实践条件情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要求,就大学生创业的方向、创业的条件准备、创业的步骤、市场调查、工商注册、创业风险应对等多方面开展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精神,从而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

(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创新精神

高校学生工作处和团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特殊的作用。当前,不少高校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和校园展会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水平。创业大赛能够锻炼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决策思考能力,要求参赛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它也使部分参赛选手获得一笔创业资金,从而使大学生的创业构想演变为现实。校园展会门槛较低,机会多,对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来说也是锻炼的良好机会。今后,该类活动如何持久举办下去,并不断创新形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更综合全面地考核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还必须依托当前高校的创业社团、心理健康中心等组织机构。创业社团是高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的基地之一。高校必须保证创业社团有足够的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能委派有创业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活动指导。而社团也应制订活动计划和方案,定期展示成果。同时,社团还可以邀请校外创业研究专家学者、社会创业成功人士到校园讲学、作报告,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而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机构,可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开设创业心理素质养成的讲座,给大学生开展创业素质能力测试,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创业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人际沟通、表达、协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的实际能力。

(三)鼓励创业实践,提高抗挫能力及创业实操水平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学生要提高创业能力还需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在这一层面发挥出重大作用。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可分为校内及校外两个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能使大学生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大学生创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这一能力在其他教育中难以落实。高校可在学校建立创业园,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利用高校的人力、物力、财力,鼓励学生寻找项目及合作伙伴,进行自主管理、自主经营。创业园有利于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尝试,能快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大学生的校外创业实践多可从学生实践实习阶段进行。高校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应充分利用学校所有资源,争取获得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的支持,设立创业基金,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一定非要学生到大公司、大企业,也可以去一些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中小型企业。结合学生专业和未来发展,考虑到未来学生创业领域的可能性,寻找一些在学生实习阶段也能进行技术培训的企业,通过一定时期的技术培训,学生在实习结束后,高校启动部分创业基金,鼓励扶持学生自主创业,这也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实际能力的方式。总之,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是多样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高校一项长远系统的工作,需要高校各部门协同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时展的脉搏,创新与时展需要相符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激发大学生潜能,培养大学生开拓进取、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凯.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7).

[2]大学生创业研究课题组.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报告[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

[3]方世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何应林.基于创业失败案例的高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篇9

作者简介舒亭亭(1979—),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2012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元认知能力培养促进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YB078的部分研究成果。

随着外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发展愈加重要,也越发地受到重视,对外语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教师的培养在任何教育体制下都是主导因素,它比课程、教学方法甚至教学内容更能决定教育计划的成功。许多专家都指出,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具备某个学科的基本功外,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将这些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的能力。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需要以教师对教学理论、教学能力、教学体验、教学方法与策略等的认知为前提,而教师对上述知识的认知就是心理学理论元认知的实质,对教学行为的策划、实施、调整即元认知监控,这些就是其核心所在。元认知是外语教师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熏满足了教师对条件性知识的需求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转自刘家凤等,2007:308 。鉴于此,本文从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入手,指出?熏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基于教师元认知探究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

一、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元认知能力是高校教师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它包括了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三方面的能力,其核心是元认知监控能力。它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教师元认知知识,就是关于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习惯等知识,关于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学习水平的知识,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知识。教师元认知体验是指教师对自己具体教学情况的判断与感受,包含感知、记忆、思维、言语等不同层次多个方面的体验。教师元认知监控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调节、控制和反馈。这三种教师元认知成分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师的元认知能力,其中教师元认知监控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张金桥,2005:154

培养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元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学术水平,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高和大学生素质发展。

二、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迫切性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外语教师教育开始从侧重技术行为的教师培训模式转入侧重认知能力的教师发展模式(Widdowson,1997)。外语教师教育经历了teacher training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development 三阶段。Training 多指技术、手艺的培训,强调职前教师要熟悉课堂教学的具体技能和技巧,但忽视了通才教育及教师认知结构的发展。Edu-cation 强调教师不仅要接受课堂技能的培训,还要学习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和评估、科研方法等理论课程,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和把握语言课堂的实践活动。但此二者均把教师置于受训者的被动地位,忽视教师本人内在的自觉性和自我进步意识。Teacher development 这一概念表明了认识的加深,强调教师的“自我”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真正内在动力,这也是元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Teacher development一词的涵义是“教师参与开发教学理论,理解教师做决策的本质,形成批判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教师本人积极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促进自身的教学发展”(贾爱武,2005/1?押64)。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除教学方法和教材外,教师是理解和提高英语教学的关键,教师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日渐凸显(贾爱武,2005),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自治和责任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及教学反思意识的培养倍受关注。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等,他们将拥有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这对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任务繁重,身心疲惫;长期教授同一课型,产生厌烦情绪;缺乏进修机会;家庭生活压力,使投入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减少;职称晋升压力,带来焦躁不安情绪等等。如何面对挑战,解决自身的各种危机呢?如果高校外语教师不想被淘汰或转行的话,只有一条路,即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使自己不断得以成长,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在科研方面也要提升自己。

三、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途径

有专家提出教师在不脱产情况下自身发展的途径,如充分认识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独立的自我反思,与同事分享成功的经验和问题的解决,参加以研究教学为主题的教师会议共享问题和成功等。笔者认为高校外语教师应增强在教学中利用元认知能力发展自己。元认知能力包括教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意识(Nunan,1996)。教师可以观察、研究、学习他人的教学,或主动请别人来观察自己的课堂,虚心听取同行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反馈,主动收集班级学生的信息反馈,并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有目的地系统观察,及时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训,做好自我评估,增强自我完善意识。笔者认为在职高校外语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利用元认知知识是促进自身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外语教师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这是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外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科研对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地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才会主动学习理论,掌握科学方法,不断在实践中反思提高。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研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效果;教学能指出科研的方向,显示科研的作用。那么,高校外语教师应如何利用元认知实现职业发展呢?

课堂教学应是英语教师发展的主阵地。无论是课前的设计,资料查阅,还是课堂上的实施发挥,随机应变,还是课后的反思、小结,都是对自己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一种展示和检验。教师应把每节课看作是自己专业发展的台阶,不能轻视或随便应付。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提炼思想,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教学相长,取得发展效果。

根据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基本理论,教学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是对问题的认识和反思,只有首先澄清问题、界定困难,才能使英语教学更具有明确的目的。第二步是拟定问题的反思计划,为反思和探究作好准备,并开展行动。第三步是对资料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教师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在教学前,运用过去的教学经验?熏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过程。首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通常包含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不应过于依赖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的水平是教师成熟度的一种标志。

篇10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指审美施教者通过创造、提供、选择和运用审美媒介,组织、引导受教者参加审美活动,从而诱发和唤起审美感受、体验及其效应,是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综合运动的结果。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要通过学习、理解和体验才能够获得。而在众多的培养途径中,艺术教育被公认为是最适合、最有效的培养方式,其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使学生获得真、善、美的陶冶,继而获得审美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二、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和价值

(一)以情怡心

情感性是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每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是创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凝结。也正是这种情感性,能够给学生的精神、情绪、心情等带来积极的影响,获得以情怡心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而如何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时间,将会对学生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参加一些带有娱乐和审美趣味的实践活动,就可以有效地缓解精神上的压力,以一种轻松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还能够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终生喜欢艺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以情启智

除了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放松之外,艺术教育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的思维。一方面,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大脑,特别是能够使掌管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平衡发展。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还能够启发人们的直觉或灵感,培养学生理智直观和自由创造的能力。历史上很多成功的科学家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既是科学家又是画家的达・芬奇、喜欢拉小提琴的爱因斯坦,都从艺术中获得了极其宝贵的灵感。所以说,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这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尤为必要。

(三)以情导善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真、善、美的集中表现,能够以一种润物细无声般的效果,给学生以巨大的情感感染力。这一点也是针对高校德育而言的。德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难免会带有说教性的色彩,使教育效果难以真正在学生心中扎根。而艺术教育则不同,其不但没有任何强制性和功利性,而且能够将一些行为和道德规范以一种审美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所以效果更加深入、自然和持久。比如通过合唱活动,就会让学生树立起一种集体的观念,认识到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并感受集体成功的喜悦。这种教育效果显然是传统德育所不能及的。

三、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内容和途径

(一)审美认知力的培养

所谓审美认知能力,主要是一种认识和辨别美与丑的能力。要想通过艺术教育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首要培养的就是这种认知能力。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了解这部艺术作品,认识到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否则后续的审美活动就难以展开。而这种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对某一种艺术形式的基本学习来获得。比如在对音乐的学习中,应该先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教学,包含什么是音乐、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不同音乐的分类及风格差异等。以此为基础,结合实际的作品,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了解到各种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作用和表现。比如进行曲和摇篮曲,之所以能够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两者在速度和力度上的差异。教会学生这种基本知识,就像是给了学生一把入门的钥匙。又比如在对美术的学习中,如果学生不了解印象派的艺术追求,就很难体会到印象派绘画审美价值,反而觉得其平淡无奇。而如果事先了解印象派绘画是以表现真实光色变化为主要追求,那么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大不相同。所以说,应该将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综合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一步,通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让学生能够从专业角度对艺术品有最基本的认识,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为后来的审美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既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艺术之美呢?结合当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来看,艺术鉴赏正是一个有效和便捷的方式。前面提到,通过对艺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学生对艺术作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在具体的鉴赏中,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到对学生想象和联想的激发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作品结合,并在脑海中形成新的意境和意象,从而获得艺术美的感染和润泽。比如在欣赏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前,教师就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张若虚的同名诗歌,通过诗歌获得最初的审美感受,然后再在具体的鉴赏上予以验证和丰富。相信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幅月升东山、小舟荡漾、花影轻摇的大自然夜色美景。除了学生自主的想象之外,教师还要通过多种形式来加深学生的这种体验。比如在欣赏完某一部艺术作品之后,教师就可以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专题研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为这种感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所以每一个学生的感受,对于其他人来说都是一种丰富和借鉴。教师要秉承无错的原则,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比如在音乐鉴赏中,可以通过大屏幕来播放和作品相关的画面,而在美术鉴赏中,则可以利用音响设备来播放切题的音乐。这样就把单独的听觉或视觉体验变为了视听结合,而且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本身就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从而使学生获得的审美感受更为丰富和深刻。

(三)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所谓审美创造力,是指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的条件上,进行全新、独创审美活动的能力。马克思曾说:“只有学会了审美创造,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审美者。”所以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是审美能力培养系列中的一个高级目标。而如何实现这种培养呢?具体来说,主要是两个渠道。首先,是艺术技能课的开设。学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开设一些艺术技能类课程,如声乐、器乐、素描、油画、舞蹈等。开设这些课程,其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能够达到多高的技能水平,而在于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艺术创造能力。比如有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钢琴学习后,能够流畅地演奏一些流行歌曲,这就是一种属于自我的艺术创造,而自身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音乐美的陶冶和润泽。所以要求学校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这种学习诉求,以便于他们自主的进行审美创造。其次,是艺术活动的举办。相关艺术活动的举办,能够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如果能够给学生以更多的自,则更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创造的平台。比如一场美术展览的举办,从地点、时间、作品的选定,到每一幅作品的摆放、对观众的引导等,都需要学生进行通盘的考虑,也只有在这个实际操作过程中,才会涌现出一些新的想法和创意。又比如校园歌唱大赛的举办,可以模仿当下备受学生关注的音乐选秀类节目,比赛从海选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展开,经过层层选拔,直至选出最后的总冠军,并予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学生们会由此得到创造的快乐,自然获得了创造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艺术教育所独具的审美价值和功能,以及通过艺术教育所获得的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我们也欣慰地看到,通过艺术教育和活动的举办,学生在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等多个方面,都有了鲜明的提高,为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应该明确方向,树立信心,坚定地将这项事业开展下去,高职院校也必将会因此而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

[注: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艺术教育视阈下的90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QN-527]

参考文献:

[1]张雅洁.素质培养情境下的艺术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

[2]李彦明.论艺术素质培养在教育中的作用[J].艺术百家,2003(2).

[3]赵慧琴.对艺术教育审美功能的再认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篇11

0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化时代。高等学校要面向现代化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必须重视和加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高校都在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鼓励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

1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1.1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理解模糊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教学方略和教学模式也相对陈旧,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课堂授课制仍然是当前的主流教学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观念意识薄弱。在各校开展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很多人对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没兴趣,教师只知道要学习掌握某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技能,却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懂得如何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

1_2对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全新的学科。高校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由于一些教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整体能力有限,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时更多的是将传统教学作简单的数字化处理后,在网上展示教学内容,缺乏互动性和及时性,学生很难接受。尽管有些学校开展了一些教育技术培训,但由于受训者认识不足,培训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1.3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评价指标缺失在我们国内,从国家到地方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发展高校教师现代化、网络化教学,以及与学生进行沟通,评价学生学习能力,构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其专业,是目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目前,我国只有《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和《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规范》,对于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没有合理的标准设立,培训的组织者无章可循,使培训工作处于一种较为杂乱的状态,给培训与衡量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

2绩效管理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1培训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内容相近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价和诊断,绩效改进四个阶段。而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分为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阶段,要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就要做到培训的计划、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效果评价以及培训结果诊断。因此,从内容上看,培训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内容上较为相近,绩效管理完全可以用于教师培训后管理。

2.2培训管理与绩效管理同样注重结果的运用绩效管理以结果为导向,注重对绩效考核及考核结果的运用。目前,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很多培训机构或教师所在学校并没有对培训后教师进行系统性培训后评价,也没有对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结果进行跟踪调查或给予指导,使得培训后教师的教学一切照旧。可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结果的运用与否及如何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师培训的效果。因此,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行绩效管理,可有效的避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流于形式。

3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3.1影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绩效因素美国学者将影响绩效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的内部因素又分为知识、技能和内存能力、具体如下①知识和技能。这些影响因素是可以在短期的培训中通过集中学习一些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课程来实现的。②内存能力。可以是指个人具有的智力、体质、动机和期望等。现实中,参训教师认为外界因素(环境和组织)是其参加培训的动机。因此培训难以影响参训教师的动机和期望,相反参训教师的动机和期望会反过来影响培训的效果。③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参训教师所在组织的环境和资源,这些因素都受参训教师所在组织的影响和控制,培训显得力不从心。

篇12

信息时代下的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互联网的触角已延伸至地球的各个角落,网络成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生产的大平台,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理性思考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使高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功能。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主要是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这就决定了其主要职能与高校所承担的主要任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围绕学校的教学、科研任务进行全方位的服务,而且要通过自己的服务协助学校实现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目标。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教育职能。

一、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地位

高校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科技专门人才的文化教育机构。学生希望图书馆提供有助于他们系统学习的各门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文化素质的书刊,教师要求图书馆提供与他们课程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这就决定了教育职能在高校图书馆的重要地位。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人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靠教育,而教育不局限在课堂上,图书馆可以通过它所收藏的古今中外的文献,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吸取全人类丰富的精神文化营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健康的人格和美好的情操。图书馆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独特的作用。未来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知识和信息不仅仅靠积累,重要的还在于开发和利用。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当承担起普及信息教育的职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高校图书馆是最集中最系统地收集、保存各种历史和现实文献的知识宝库。学生除利用藏书学习各专业学科知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基础、兴趣、特长和社会需要,来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既可以跨越不同的学科,又可以不受年级的限制;既可以学习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又可以通过广泛涉猎而博学多才[1]。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图书馆工作人员一定要尽职尽责,做好一切服务工作,使图书馆充分发挥教育职能。

二、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任务,要培养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使其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培养的建设人才应该德才兼备,知识渊博,与时俱进。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学生直接接触和打交道的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丰富的藏书和电子读物及网络数据库,积极参与到培养教育学生的工作中来,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1.思想品德教育职能

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蕴藏着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广大青年学生通过阅读浏览,可广泛获取精神食粮,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从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观。

2.知识教育职能

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学生们随时可以结合所学专业,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数据库,设计并完成毕业论文。

3.综合教育职能

为使学生专博兼备,文理兼容,全面发展,图书馆应以它丰富有益的文献资料,多渠道、多方位,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如宣传、阅读辅导、推荐书刊、组织报告会、书评会等,让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全方位提高文化知识素质[2]。

4.文献检索知识教育职能

学生如果不熟悉文献信息的检索方法,就很难利用图书馆。现在的信息载体,不是过去单一的纸质图书,有纸质图书、缩微型读物、电子版读物、光盘读物等,所有馆藏都是数字化存储。图书资料的编目著录、查找检索、借阅归还都是计算机操作。因此,让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知识,可帮助他们很好地利用图书馆,快速查阅所需文献。

三、教育职能的发挥

高校图书馆要开辟多种渠道,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大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网络的接纳尤其迅捷,且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因此,在网络环境的新形势下,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互联网,使他们身心健康,引导他们学知识读好书,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引导学生读好书

为学生推荐好书,给他们提供人生目标、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参考,使他们通过在图书馆的阅读,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提高个人品位、审美情趣和鉴赏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图书馆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利用丰富的馆藏,提供大量的健康的精神食粮,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图书馆的导向作用至关重要。

2.做好导读咨询服务

学生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来图书馆读书的,在大量的馆藏面前,他们要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是很不容易的,这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引导他们阅读,帮助他们寻找所需资料,向他们推荐合适的书刊,帮助他们查找检索,并做好一切咨询服务工作,指导他们系统阅读,从而节约他们的时间。这是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工作内容。

3.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为使学生们很好地利用图书馆,图书馆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报信息教育,上文献检索课,教给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方法;以学生需求为采购图书的依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图书资料。图书馆工作人员要维护好馆内环境,为学生读者营造整洁卫生、温馨的阅览环境。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以较强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要充分认识本身的教育职能,使学生通过对图书馆的利用,巩固课堂知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获取知识。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优势,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做好服务育人工作。高校图书馆要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为给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13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入世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对英语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高职高专英语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即: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并强调在教学中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本着这一原则,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便孕育而生,并迅速成为衡量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较为统一的尺度。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现状

1.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对象层次不一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个方面的发展,我国高等专科与高等职业教育也相应的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部分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相当一些中专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与此同时,由于连年大幅度扩招,普通专科层次高校生源入学水平逐年下降,因为高职院校本身的特殊性,高职高专学生的来源和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经过正式的高考录取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往往都是重点高校和普通本科院校招录后所剩,包括英语在内的综合成绩相对落后,他们虽然经过三年高中的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要求。另一种是参加高职升学考试,从中专、技校、职业中学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俗称“三校生”。这部分学生虽然在中专、技校、职业高中阶段也学过三年英语,但英语基础非常差,因此对学习英语极不感兴趣或感到很吃力。

2.现有的高职英语教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目前的高职学生因为英语水平差异悬殊,所以对教材的要求也不同。而且,目前针对高职高专的英语教材有十几种之多,有些教材的词汇、课文、课后习题、讲解的语法点、写作内容以及翻译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改进。教材的应用对象主要是学生,只有学生认可的教材才应该是合适的教材。教材的质量和对学生的合适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面对高职教育的突飞猛进,给不同层次的高职学生提供质量高又合适的教材很值得重视。

3.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高职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英语教学不能一种模式。可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多沿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且,在当今提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情况下,我校的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课还处于黑板、粉笔加录音机的传统模式中,也就是说,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沿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的权利和机会,抑制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英语学习处于枯燥的讲解和被动的应试当中,从而使语言应用性、交际性的本质特征无法得到实现,这种费时却低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三、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出题原则和评分标准

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从五个方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及在涉外业务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包括听力理解(15%),考查学生的基本的听力辨解能力,以对话、短文的形式呈现;词汇和语法(15%),测试学生的句法结构、词汇及词形的变化;阅读理解(35%),用一般性和应用性的语篇全面测试学生的语言理解力;英译汉(20%),以段落和句子的形式测试学生的基本翻译能力;写作或汉译英(15%)主要为应用性的摘要、通告、信函、简历表、申请书等。综观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设计,不难看出,该测试重在考查学生的基本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日常交际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强化语篇意识,提高综合应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四、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

1.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定位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的规定:“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的要求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业务的日常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本着这一要求,各高职高专院校都在实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职业教育的活力和适应性。英语教学和其它课程一样,从高职教育的思想理念和发展趋势来看,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定位显得必要而又急切。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他们既懂专业应用又会操作。针对这一目标,英语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作为重点,根据高职生的实际,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运用的训练,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 

2.增强教学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表现在他们对未来的迷茫,没有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而且对自己认识不清,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教学评估和测试是对教学过程的正确评价。对教学过程评价包括对教的评价和对学的评价。其中学生的成绩评估的方法和目标是教学评估的主体,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同时也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目前,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评价,多数院校采用的是“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 能力A/B级 考试”这把尺子。“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提高了社会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认可和重视程度,推动了高职英语教育事业。同时,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学生经过应试教育的洗礼,习惯了被动学习,喂一口,吃一口,缺乏主动性;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和方向,他们更是把惰性发挥到了极点。有了这类考试,他们才会更加注重平时的英语学习和思考,从而增强任课老师的教学自信心和主动性。

五、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以死记硬背式的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为主,这种无意义的重复与操练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发展,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更需要对知识的认知与重构。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从注重知识转向了注重技能,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从注重教师的教而转向注重学生的学,要优化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刺激他们的感官:视觉,听觉,感觉,知觉,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学,最终达到能力为本,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当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改善高职英语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以资共同探讨。

1.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生对学习英语的信心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从互联网上下载各种英语资料,优化教学内容并利用互联网增强师生的教与学的互动。

②创造条件营造现实的和虚拟的英语教学环境,充分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专业特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文章背景,适当穿插一些生动的英语故事情节、幽默的英语笑话、国外的风土人情等的内容,使枯燥的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活力,逐渐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③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种英语交际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例如:英语故事角色表演、英语日记讲述、英语园地、英语论坛、英语角等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进入到学习英语的状态,从而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

①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师必须定期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熟悉其运作环节,索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同时,学院应鼓励英语教师去争取做外销员、商务师、导游、翻译等工作,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适应学校教学要求。

②对教师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思想素质,提高教师投身教学的自学性。

③学校也要抓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不断培养高素质英语教学人才;鼓励教师搞教研、科研;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现代人才打好“物质”基础。

总之,作为外语教师,重要的是要多促使学生多用英语交流,激发学生的英语兴, 使教师与学生保持同步,学生学习英语才会更加有激情,更加有兴趣。同时,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现状亟待探究和采取其对策,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技术能力硬的新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毛忠明.大学英语多种模式改革实验报告与分析.

[2]田玉梅.浅谈英语课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