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篇1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的提高,但在农业经济的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以下对其进行分析:

1.农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其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农业经济的基础相对较为薄弱,这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就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来看,相关的基础设施相对还不完善,有一部分地区的基础设备较为落后、传统,已经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压力。同时由于设备的时间相对较长,这也就导致设备自身老化,功能相对较差、并且存在年久失修的影响对季节的变化,以及其他外力因素的没有抵抗力,并且适应能力相对较弱,这一系列的因素也就表明了传统的基础设备无法达到现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现在的农业进行生产的方式相对较为落后,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抑制的作用。虽然有一部分的农业生产已经实现机械化,但是还有很多的地区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技术的含量相对较低,没有达到机械化的标准,并且一部分的地区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还是用人工进行生产的方式,通过劳动力进行生产,这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标准化的水平。尤其是在农村进行初级工业制品,进行生产的效率相对较差,市场的竞争力相对较为薄弱,这也就严重的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3.劳动力的素质相对较差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行准换是一项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农村的人口相对较多,占有的比重也就相对较大,这也就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行解决是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但是我国的市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过于求,也有的地区出现了用工短缺。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技能的水平也较差,这也就导致其工作的问题难以进行解决。

4.农村资源的状态不佳

农村资源的态势不佳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我国在农业发展的方面通常都是以粗放经济增长的方式,这也就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同时,由于农业经济的生产过程中,对技术的投入相对较大,但是获得的效果相对较差,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也为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技术进行创新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此外,应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5.农业的投入不足

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这也就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项因素,由于资金的不足,也就对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农业经济的发展方面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政府对农业投入的资金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也就造成资金的不足,导致农业生产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应逐步的进行完善。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为了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就应该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入手,对现有的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与优化。鼓励企业建立相应的研发中心,以此,来加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同时,还应对农业经济进行创新,加强对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投入,并加强相关的技术研究,促进农业经济的进步。

2.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经不适用与现在的农业发展,这就要求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应趋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来加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农业经济向着环保的方向发展,以此来加强农业产品的品质与质量。

3.改善农业资源紧缺的态势

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以此来对农业资源紧缺的现象进行改善。农也经济的发展应向着绿色农业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加大对绿色农业的宣传,加强相关人员以及农民对绿色农业的认识,使其对绿色农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内容进行了解,以此,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农业生产中的技术进行推广,增强农业人员的素质,从根本上加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农业的资金投入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投入相对较少,有的甚至无法落实到农业生产上。这就要求对农业发展的环境进行完善,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政府也要将惠民的政策进行贯彻落实,从根本上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对农业经济方面,还应建立相对较为完善的救助制度,以此来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

5.建立合理的发展机制

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应当建立相对较为健全的农业经济发展机制,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制定一个高效的、可以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保护与调节的,还可以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由于近几年农业的生产有很多因素对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环境进行保护,以此来加大农民的收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三、结语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农业发展的相关制度不断的进行完善,加大对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篇2

前言: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不断地发展,各行各业的经济管理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我国的经济体中,尤其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并且农业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尽管工业的发展进步很大,但是我国的农业在经济中的影响力的地位依旧是不可动摇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的支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的生产模式也随着形势发生了变革。为了促使经济全球化下的农业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需要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的发展。

1.目前中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没有符合现在的农业现状的管理体制

目前,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占据我国经济体制的主导地位,但是我国的经济的构成种类还是多张多样的。由于我国的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农业经济的管理层面上,还是不具有一个配套的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而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所需要的要求,所以在目前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中,传统的方法并不适用。除此之外,现在的农业经管理体制无法与基本的经济体制相和谐。所以,在这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条件下,导致了整个农业的经济发展的步伐变得非常的缓慢,严重的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的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面,急需制定一套适合现展的、系统的、符合现状的现代农业市场的经济管理体系的改进方案,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农业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建设。

1.2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的知识并不了解

想要对于国家的农业经济有更加良好的建设,除了要顺应时代,制定符合现在经济变化的农业管理制度,还需要有一批对于农业专业的知识非常了解的专业人员进行相关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这样才能使得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并且生命力会越来越顽强。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农业的管理知识不够了解也是导致农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很多的专业的农业管理人员依旧继续沿用着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而不愿意丢弃一些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讲并不适用的一些管理方法,并且还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一些管理人员的拒绝与时俱进的做法,非常严重的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限制了更多的农业进步的机会。除此之外,一些农业部门的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国家出台的有关农业的保护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党和政府制定的一些有关农业的措施并不会放在心上。因此,这种不在乎的心理,就会导致他们在处理一些农业方面的经济事务的时候,并不会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办事,完全是看心情或者是仅仅就敷衍了事,这种情况下的决断都会出现执行力不足,或者是一些办法并不能够很好的起到作用,这就会使得农业的经济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一些部门的管理人员的相关的知识储备不够充分,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所以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态度不够端正,整体的员工的专业素质偏低,加上有些农业的管理部门并不能够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充分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所以他们对于自己从事的部门的相关的知识不够了解,所以他们的工作效率并不能满足这个市场对于农业的要求,这就会使得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是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力度,改善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就必须要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他们对于农业工作的重视。

1.3有关农业经管理存在技术上的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有很多个方面都在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利用到现代的信息科技的优势,没有将先进的现代化的技术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于目前最受各大行业欢迎的网络技术这一先进的方法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去,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面无法发挥其原有的价值,所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上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加强,是非常有必要的。

2.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未来的发展的展望

2.1农业经济发展会更加的产业化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不但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带动农业产品的基础建设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农业的生产模式的改革的时候,要以利益为主要的出发点。通过利益这一刻纽带,将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联合在一起,进而可以提高农民的总的收入,并且提高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2.2寻求先进的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切都变化的非常快,所以,要是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那么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就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首先要在思维上进行合理的改变,对以往的落后的管理理念要适时地丢掉,并且要坚持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要根据现代化制定更加合适的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从而解决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良好的发展。

结语: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心到农民的利益。所以,加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3

1 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类型

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作用是控制农业环境,调整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因素。在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中,要根据农业生产需要以及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选择设施农业机械设备,以将农业机械设备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更好地对农作物因子以及农作物生长环境以调整和控制[1]。设施农业的特点各有不同,这就决定了所需要的设施农业机械装备分为不同类型,即农业耕作机械、灌溉与施肥机械、烟雾机械和温度调节设备等等。

农业耕作机械是用于大棚或者温室等环境中的专业机械装备,不仅可以发挥多种功能,而且适应大棚的有限环境,能够满足大棚或者温室的特殊环境需要,以提高大棚或者温室中的农作物耕作效率。农业耕作机械在设施农业机械设备中属于是基础装备。

灌溉与施肥机械,其中,农业灌溉机械设备可以在大棚或者温室中进行各种灌溉操作,诸如滴灌、喷灌以及微灌等等功能都得以发挥,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还提高了农业灌溉效率。农业施肥机械设备在施肥中,可以根据农作物生长需要进行调整施肥方式,以实现有效施肥[2]。

烟雾机械,是用于调节大棚或者温室的温湿度的机械设备,主要是采用静电作用使大棚或者温室内烟雾弥散,且在烟雾中适当地添加农作物所需农药,以发挥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农业温度调节设备,是根据室外气候环境以及大棚或者温室中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环境温度调整。农业温度调节设备在热能交换过程中,不仅可以降低资源损耗,而且还提高大棚和温室的室温调节效率,以为农作物塑造可以健康成长的环境。

2 中国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的现状

中国设施农业机械适应中国的农业环境而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设施农业机械在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同时,还伴随着农业市场而不断地完善技术,且形成了规范的设施农业机械技术标准。到目前为止,设施农业机械产业的发展已经规模化,而且依然处于发展进程中,对设施农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设施农业机械在为农业提供科技服务的同时,在具体应用中尚存在着不足,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设施农业机械发展上还存在着滞后性,不仅机械设备的加工工艺比较落后,而且缺乏创新力度,无论是材料的选用,还是技术的进步,都会由于创新不足而使得农业机械设备难以跟得上进步速度不断加快的农业产业,对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3 中国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的发展前景

3.1 中国设施农业机械装备趋于小型化

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研发要能够跟得上农业发展的步伐,就要从设施农业需求出发,将中国设施农业机械装备趋于小型化设计,且将多种功能集合为一体。与手动机械设备相比,电力动力驱动的小型设施农业机械设备使用更为便捷,而且还要与农业中所常用的机具配套使用[3]。比如,在农业作业中,耕种、施肥、灌溉、除草等作业,都可以使用小型的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来完成。

3.2 苗木移植用的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研发

设施农业中,苗木移栽是重点工作环节。设施农业机械装备进行苗木移栽,就是使用机械手将苗木移植到指定的位置,并按照要求栽种。如果育苗温室中采用设施农业机械装备进行苗木移植,可以提高苗木移植质量,且移植的苗木的成活率也会有所提高。

3.3 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的新能源研发

篇4

政务微博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批评报道的冷思考

风电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种北斗定位定向仪的硬件设计

纺织企业余热回收系统设计

数字电视的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研究

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及应用探讨

未来大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研究

电厂脱硫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研究

生物柴油检测现状及发展趋势

智能交通发展中的大数据分析

河南有线双向多业务系统建设浅析

CDMA中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与发展

3D打印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智能家居的设计与应用性推广

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行业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光电子技术发展态势及实践探究

废旧产品再制造工程设计探讨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计算机网络发展方向探析

配电自动化关键技术及发展研究

对一款小型无人旋翼飞行器的研究

我国纯电动汽车的现状与发展初探

汽车车身的快速开发和制造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研究

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单片机的温控装置系统研究

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

油田通信NGN改造后的业务融合

关于搅拌机液压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德州市:科技平台“流出”亿万财富

一体化技术与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

基于STEP的自动化制造前景分析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现状及对策探点

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中若干的研究热点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

航空电信网络技术及应用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农业发展探析

可生物降解聚膦腈的合成研究进展

嗜盐菌的嗜盐机制与应用前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

静电纺纳米纤维支架结构的研究进展

篇5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拥有大量的淡水资源,为淡水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淡水渔业也迎来了发展的良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对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进行客观而深入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淡水渔业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渔业发展中,淡水渔业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总产量甚至高达国内渔业产量的40%。淡水渔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水环境;使得国民的膳食结构更加合理化,有助于国民体质的增强;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

2 淡水渔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现状

据农业部的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可知,2010~2012年,我国淡水养殖总产量分别为2346.5万t、2471.93万t、2644.54万t。由上述数据可知,我国淡水渔业正在稳步发展。我国淡水渔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未形成规模效益、劳动生产率偏低、养殖环境不断恶化、附加值相对有限等。对上述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之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2 问题

2.2.1 未形成规模效益

我国淡水渔业一直面临小规模经营的尴尬局面,政府没有给予积极的引导,养殖户严重缺乏合作意识以及市场意识,只是埋头养鱼,而未能及时而准确地分析水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当面临不景气的市场时,则会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损失惨重。该类问题的出现,和未形成规模养殖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2.2.2 劳动生产率偏低

整体分析,我国淡水渔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为先进养殖机械及技术的引用率偏低。部分养殖户贪图眼前的经济利益,不重视科学技术的投入,使得淡水渔业养殖模式一直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再加上相当部分养殖人员缺乏基本的专业素质,给国内淡水渔业的进一步发展制造了重重阻力。

2.2.3 养殖环境不断恶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给淡水渔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河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逐渐加重;一部分河流甚至出现断流问题,有效的湖泊面积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2]。上述两大问题,给国内淡水渔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冲击,还有可能导致后续的食品安全问题。

2.2.4 附加值相对有限

对淡水渔业进行分析发现,初级鱼产品的市场获利率通常不高,所以,提高深加工水平,从而形成一条科学完整的淡水渔业产业链,最终提高淡水渔业产品的附加值,便成了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焦点。然而,我国在淡水鱼产品深加工这一块刚刚起步,相当一部分企业尚位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如此一来,便暴露出了产品附加值相对有限的问题,这对于该类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3 淡水渔业发展趋势

3.1 生态渔业大有作为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渔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发展生态渔业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以下思路:基于消费者需求,转变经营模式;致力于水体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研究并开发农牧渔联合经营,从而保证综合效益。在实施上述思路的过程中,相信生态渔业所具有的市场潜力将会被一步一步的挖掘出来,从而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2 休闲渔业前景诱人

现阶段,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因而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休闲旅游市场日渐活跃,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此背景下,休闲渔业的概念被提出,并获得了极快的发展,其发展方向主要包括:饮食、垂钓、观光、观赏鱼开发等。休闲渔业的出现和发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所以,休闲渔业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3]。

3.3 水产品加工前途无量

在市场规律的内在引导下,在国家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下,国内淡水渔业正朝着“三化”(即规模化、自动化、现代化)的方向不断迈进,淡水渔业无论在生产质量方面,还是在生产效率方面,均得以稳步提升。与此同时,水产品加工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朝着系列化、多样化以及高附加值的方向不断发展。水产品加工属于一个朝阳产业,在其不断发展的带动下,将会促进我国淡水渔业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4 结语

现阶段,绿色经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淡水渔业若想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则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观念,重视并加大对生态渔业、休闲渔业以及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推动我国淡水渔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蓖麻是一种特殊的工业油料作物,是当前国际市场上非常畅销的产品。蓖麻生产主要是提取蓖麻油,蓖麻油具有粘度大、比重高,低温不凝固,高温不变质,不燃烧等特点,可应用于航空和精密的高级油,刹车油和防护油。还可以通过水解、酯化、环氧化、裂解、聚合、衍生等手段,加工成上百种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具有耐低温性、耐光、耐氧化和耐热、抗老化等性能,被广泛的用于汽车、船舶、机床、建筑、军工医疗卫生等行业中,被称为再生的“石油”资源。蓖麻脂化成的甲脂、丁脂还是生产剂、塑料、化妆品、洗涤剂等的主要原料,榨油的饼柏可作肥料,经脱毒处理后作饲料,蓖麻叶可养蓖麻蚕,因此用途十分广泛。

目前世界年需蓖麻籽190—240吨,我国年需量40万吨以上实际生产总量不足20万吨,缺口达一半以上,国内有大中型蓖麻油加工企业近二十多家,其中年加工万吨以上者8家。由于受蓖麻原料供应短缺的困扰,多数加工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蓖麻油的供应和需求相甚远,70%的需要进口。因此,蓖麻种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贸易需求。

1.子长县种植蓖麻的发展现状

1.1子长县种植蓖麻概况

子长县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北部,北靠横山、南接延川、东连子洲、西邻安塞,位处于黄土高原腹地。境内地势起伏、沟壑纵横。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影响,此地区气温较低、平均气温在9℃,平均降水量在500mm左右,无霜期为175天,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境内有清涧河、无定河、延河三大水系穿过,可对干旱的气候进行调节。子长县土地广阔,土层深厚,多为黄绵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积温有效性高。根据蓖麻的生物学特性,子长县非常适宜种植蓖麻。同时,县内劳动力充足,具备发展蓖麻种植的人力资源,而且此地区有大面积种植的历史,为我县蓖麻种植和产业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境内无化工企污染,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为蓖麻品种繁育、改良、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等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2政府加强政策扶持

随着工业的发展,对蓖麻市场的需求逐渐增大,子长县认真分析当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后,确定将蓖麻作为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为了全面促进产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免费发放种子、地膜、肥料、提供脱壳机使用等,大力发展蓖麻产业,以全面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政府对当地农民的政策扶持和经济发展导向,农民对蓖麻无论是从作物种植、栽培技术,还是经济效益、市场发展都有了深层次的认识。2009年在子长县政府的推动支持下种植面积达到22400亩,平均每亩产450-500斤,亩产值1300-1600元;2010年种植面积26800亩,平均每亩产480-520斤,亩产值1600-2000元。

1.3科学研究的技术支持

从2003年开始,子长县中药材开发中心从山东引进了蓖麻杂交种,并组建了技术服务队,具体负责蓖麻新品种技术培训、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按照产业发展思路,着力培育适合我县种植的新品种,改变传统的蓖麻品种及种植技术,为实现全县中药材规划种植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研究出的蓖麻杂交新品种,在2008被陕西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认证,获得“秦蓖2003”杂交种专利证书,填补了陕西乃至西北五省没有蓖麻杂交种的历史空白。2008年在杨凌农高会被评为后稷特别金奖。高科技的研究水平、精湛的研究人员形成了良好的蓖麻产业服务体系。

2.子长县蓖麻产业发展对策

2.1探索订单种植新道路

由于子长县与外界交流较少、农民信息较为闭塞,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对蓖麻的销售造成了一定的阻力,而且形成生产与销售的错位,出现卖难买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蓖麻的积极性和经济收入。为了促进蓖麻产业化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种植蓖麻的后顾之忧,子长县在示范推广的过程中探寻出订单蓖麻产业发展的新道路,即通过蓖麻订单农业合同,“中心+技术+农户”的形式,由中心组织农户建立蓖麻种植基地,将中心和农户牵在一起,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包销产品,解决了难卖的问题。同时还组织定点收购,在一百亩以上的村配置蓖麻脱壳机一台,积极联系油脂厂,保证产品不积压,在各个乡镇设点收购,现款兑付,不打白条,确保产品不积压,从而完成了蓖麻生产最大限度的产值转化。发展蓖麻订单农业不仅是在现有形势下新型推广方式的一种有益尝试,而且还能保证收购,采取农民自愿的方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为农民增收。

2.2积极开展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

为了推进子长县蓖麻种植产业的发展,特别印制了蓖麻前景和种植技术要点20000余份,及时发放到种植户手中,为农民科学种植提供技术保障。同时结合技术指导和培训,通过热线电话、科技110、技术咨询外、发放资料、走村串户、到田间地头作实地指导,努力提高技术入户率。采取多手段、多渠道的方式对蓖麻的生长特性、合理种植、适时播种、科学管理、适时采收等技术和问题进行讲解,使农户掌握基本的种植技术,增加种植效益。

2.3树立典型,全面推广

为推动子长蓖麻产业的全面发展,使子长县种植蓖麻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组织召开观摩现场会,以树立典型的形式,推动示范辐射的作用,带动连片发展。在会场上,通过安排田间观摩讲解,用图片展览、光碟片等方式进行宣传,吸引当地的农民,使其对种植蓖麻的发展前景有一个正确而良好的认识,从而激发广大农民种植蓖麻的热情,为扩大蓖麻种植规模奠定基础。

2.4定期检查督促,确保科学的田间管理

为了使蓖麻种植能够切实得到重视,科学田间管理技术能真正落实到位,组织人员定期对种植面积、种子发放、播种施肥、出苗、定苗、整枝、收购等问题进行深入检查监督,以确保各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科]

【参考文献】

[1]徐良.我国蓖麻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

篇7

在全球资源短缺与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寻找可以部分替代地球石化资源且污染较小的能源,而生物能源作为一种兼具矿物能源和其他新能源特点、优势的可再生能源,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迄今为止,以粮食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能源已经在很多国家的生产领域内应用,取得了客观的技术和经济效果,人们对生物能源替代石油能源有了普遍的认可和共识。但是,关于生物能源的争论一直不断,下面就探讨一下当前生物能源现状,以窥探生物能源的发展前景。

一.生物能源的优点

生物能源,是指通过生物的活动,将生物质、水或其他无机物转化为沼气、氢气等可燃气体、乙醇、油脂类可燃液体为载体的可再生能源。其不同于矿物能源,又区别于其他的新型能源,同时兼具两者的特点和优势,是目前一种应用前景良好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能解决能源危机问题,还能减少环境污染,改善日渐恶化的生活环境。这些优势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的。

第一,用于开发成为生源能源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进而降低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助于降低大气环境污染;第二,生物燃料能够充分的燃烧,在环境中可以很好的分解,降低空气中的粉尘含量,对控制雾霾等空气状况有着良好的作用;第三,能源植物的种植,对农田、水土保持、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及水质保护等都有着积极作用,有助于解决环境与生态问题。由此可见,生物能源的优点是较多的,不仅能缓解能源危机,更能保护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不受污染,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家园,保护人类身体健康。所以,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必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生物能源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现阶段,生物能源主要有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制氢、沼气等几种形式,下面从它们的发展现状入手,探讨生物能源的发展前景。

第一,生物柴油。当前,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为植物油,世界各国采用的植物油也各不相同。比如,美国以转基因大豆油为原料,加拿大以双低菜籽油为原料,巴西以蓖麻油为原料、马来西亚以棕榈油为原料。关于生物柴油的制法,目前有四种常用的技术方法,即微乳液法、高温裂解法、酯交换法、直接混合法。此外,我国清华大学的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工程微藻法,这一技术方法还没有成熟并推广使用,但是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生物柴油在成品油市场上已经有了广泛应用,欧洲地区应用的较多,但是实际开发生产中一直存在低收入、高投入问题,这是阻碍生物柴油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二,燃料乙醇。燃料乙醇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生物能源。其生产中所采用的原料主要有四大类:纤维素原料(农作物秸秆、柴草、伐木剩余物等)、糖质原料(甘蔗、甜菜等)、淀粉质原料(玉米、大米、甘薯等)及其他原料(亚硫酸盐纸浆废液等)。就目前而言,生物制合成燃料乙醇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生物法、化学法等,每一种方法的工艺流程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最常用的是生物法中的发酵法,特别是糖类作物发酵乙醇的方法最为成熟。在实际情况中,燃料乙醇生产一直面临着原料不足、成本高等问题,所以从长远角度看,利用纤维植物转化成燃料乙醇的技术方法是一种很理想的方法,不仅成本低,又能解决原料不足问题。

第三,生物制氢。生物制氢的应用,既为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氢气,又开辟了一种废物回收利用的新途径,是一种绿色的生物能源生产工艺。生物制氢的原料是相当广泛的,有牛粪、淀粉废水、豆制品废水、玉米秸秆、酒糟、纤维素、污水等。制法具体有光合生物产氢、发酵细菌产氢、光合生物与发酵细菌的混合产氢等。鉴于生物制氢的主要原料很多,应用起来较方便,是未来能源制备技术的主要趋势之一。但是,生物制氢依然有许多技术问题有待创新与突破,如光合生物产氢方面,唯有实现创新才能促进这一种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四,沼气。沼气是一种抗爆性、燃烧值很高的绿色能源,其原材有禽兽粪便、食品加工废物、作物秸秆、酒精废料等。作为一种绿色、清洁的生物能源,沼气不仅在发达国家应用广泛,在发展中国家也有着广泛运用,而我国沼气主要运用于农村地区,如供暖、做饭等,工业领域应用现状不如农村地区,且缺乏系统化的发展。

以上是最常见的四种生物能源形式,在发达国家的开发与利用比较广泛,但在发展过程中均遇到了不同问题。比如,生物柴油的低收入、高产出问题,生物制氢的技术创新问题,这是生物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生物能源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加快,生物能源发展有着极好的前景。我国应基于资源优势,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坚持自主研发,推动国内生物能源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缓解了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是科学技术的一次进步,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场重要变革,是人类智慧与崇明才智的展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越来越大,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解决能源问题和保护环境,必须积极开发与利用生物能源。一方面,加大生物能源研发力度,另一方面增加资金投入,同时对生物能源的产业化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建立一条科学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生物能源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J].化工文摘,2009,02:48-50.

[2]唐三元,席在星,谢旗.甜高粱在生物能源产业发展中的前景[J].生物技术进展,2012,02:81-86.

篇8

[4]丹东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DB/OL].民心网,http://,2011,6.

[5]2013年丹东市政府工作报告[DB/OL].辽宁省人民政府,http://,2013,1.

[6]魏小安.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EB/OL].中国旅游营销社区,http://.

[7]熊明均.开发农民旅游的SWOT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2(9):260-261.

篇9

中图分类号 S51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330-02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weet Corn in Guangxi

WEI Ai-juan HE Nan-nan WEI Gui-wang* MENG Yun-fei FENG Yun-gan

(Maize Research Institute,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 Guangxi 530007)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sweet corn in Guangxi,analyzed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weet corn in Guangxi.Meanwhile,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weet corn both in Guangxi and China,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sweet corn;problems;countermeasures;Guangxi

甜质型玉米(Zea mays L.saccharata sturt.)又被称为甜玉米(sweet corn)。其籽粒在乳熟期含糖量较高,具有良好的口感,表现出甜、粘、嫩、香的特点,是一种果菜兼用型食品[1-2]。甜玉米分为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加强甜玉米。甜玉米的甜度受基因的控制[2-3]。甜玉米在国际市场上极为畅销,甜玉米罐头及速冻鲜果穗是非常受欢迎的产品[4]。甜玉米育种和种植最广泛的国家是美国,同时美国甜玉米加工、消费、出口的甜玉米量也最大[5]。近几年,甜玉米种植在我国逐渐开始,种植面积逐渐增大。截至2010年,全国甜玉米种植面积约28.2万hm2,全国甜玉米产量超过350万t。就种植地域来看,甜玉米主要集中在南方省市种植。广东是甜玉米的重要产区,产量约占全国甜玉米产量的51%。广西和云南位列第2位和第3位,甜玉米产量占全国的12.3%和13.7%[6]。

另外,浙江省甜玉米发展势头也较好,山东、四川、河南和河北等省有零星种植[7]。从发展前景来看,不但我国消费者对甜玉米越来越喜爱,韩国、日本、东南亚国家也逐渐形成了甜玉米消费人群[8]。甜玉米的消费已经从欧美蔓延至亚洲,甜玉米生产及加工产业具有良好的前景[3]。

随着人们对绿色、天然和保健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甜玉米也因其鲜嫩适口、品味纯正和具保健作用而成为食品的新宠。从发展新型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上来看,适度发展甜玉米也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甜玉米的营养丰富、口感优良、老少皆宜,深受消费者的亲睐,在国内外市场是十分畅销的,所以发展甜玉米及其加工产品的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广西甜玉米发展概况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为东经104°28′~112°04′,北纬20°54′~26°23′,属低纬地区,区内河流纵横,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年降雨量1 000~2 800 mm,全年3/4的降雨集中在4―9月;太阳年辐射量376.56~418.4 kJ/cm2,日平均气温≥10 ℃,积温在5 000~8 300 ℃之间,持续日数为240~358 d;各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200~2 200 h,年平均气温在17~22 ℃之间。丰富的光热资源和良好的降水条件,非常有利于发展甜玉米生产[9]。我国甜玉米的试种和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10],而广西对甜玉米的研究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30年的发展,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紧靠粤、港、澳地区的区位优势,甜玉米生产发展很快。从1985年广西农学院选育出第1个玉米品种“超甜20号”并开始推广种植到2003年广西甜、糯玉米种植面积达3万hm2[11],广西甜玉米不断发展。截至2011年,广西种植甜玉米的面积位居全国第三,达到了3.3万hm2,广西横县更是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甜玉米生产及加工的基地[12]。目前,横县每年甜玉米种植面积都保持1.3万hm2以上。而2010―2013年4年的时间,广西审定甜玉米品种已达14个,广西的甜玉米种植现已初具规模。

2 广西甜玉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近6年广西审定甜玉米品种逐渐减少

虽然近年来广西甜玉米发展迅速,种植面积也逐渐增加,但在激烈竞争中,广西甜玉米在生产发展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足,而且2010―2015年,每年参加区试的品种不少,审定的品种却逐渐减少。2010年春季区试参试品种12个,秋季区试参试品种11个,其中有11个品种完成周期试验,审定品种4个,名称分别为为金甜、天贵、桂甜566和海珍;2011年春季区试参试品种13个,秋季参试品种4个,其中有4个品种完成周期试验,审定品种5个,名称分别为金银甜1号、兆珍1号、正珍、农田88和斯达203;2012年春季区试参试品种11个,秋季参试品种6个,其中有6个品种完成周期试验,审定品种3个,名称分别为川单甜3号、兆珍2号和金鹤金冠二号;2013年区试参试品种共13个,审定品种2个,名称分别为安甜1号和益甜608;2014年春季区试参试品种16个,秋季参试品种7个,其中有7个品种完成区域试验,2015年参加区试的品种有19个,但这2年却无审定的新品种。主要是由于广西甜玉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当前广西的甜玉米资源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其中大部分甜玉米育种资源都是来自美国,但是由于纬度、气候差异,有些种质资源引进到广西并不适应广西的气候,而且引进数量有限,甜玉米育种资源之间的血缘关系较狭窄,遗传基础比较脆弱和狭窄,杂优模式十分单一,从而使其培育空间也受到限制。

2.2 甜玉米品种的适应性差,耐热品种缺乏

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热量丰富。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甜玉米的生长期为65~90 d。充分利用广西的自然条件,能够使甜玉米高产高质。但目前缺乏适合当地种植的耐热、耐旱、耐寒、耐涝的优良甜玉米品种。现有的甜玉米品种多适合种植在北方温带气候环境中,如华南、华中地区。在南方高温高湿的夏季与温度变化异常的生态条件下,容易出现花期不遇、吐丝困难等情况,干旱和积水易造成生长差、病害严重,产量下降甚至失收[13-14]。如果在出苗期、幼苗期遇到多雨、阴天,导致生长势弱甚至死苗,代数稍高材料最为明显。而且甜玉米种子还存在出苗率不高、苗期长势差等问题,尤其是在超甜玉米中这一问题表现更加明显[15]。因此,加强夏季种植的甜玉米品种的培育是广西发展 甜玉米生产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3 食用品质较差

目前,广西培育的甜玉米品种果皮较厚、渣多,并且在甜玉米种植过程中,因受当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糖分下降比较快,甜度较低[13],适宜采收期短,耐贮藏性差,货架期短,缺乏市场竞争力,与美国甜玉米品种的品质差距尤为明显。

2.4 加工企业缺乏,产业化程度低

广西甜玉米种植面积较大,但是甜玉米加工企业多为小企业。这些企业对甜玉米只能进行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加工量小、经济效益差。广西绝大部分甜玉米作为鲜食在市场上零星销售,产业化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制约了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9]。而且作为广西甜玉米重生产轻销售,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省内、国家知名品牌,导致广西甜玉米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3 对策

3.1 丰富甜玉米种质,培育新的优势类群

拓宽甜玉米种植遗传类型的途径之一是引进外来的种质资源。广西甜玉米起步相对较晚,基础研究还较薄弱,资源的系统收集、鉴定和抗病、抗逆、优质等基因资源的挖掘等研究还未开展,资源创新方法较单一,育种对外依赖较严重。目前,实际情况下促进甜玉米育种研究的重要途径是增加种质资源,并进行改良创新。可以考虑以美国的杂种优势模式为基础,建立广西本地的杂种优势模式,这样有利于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也可考虑利用分子生物技术辅助育种,实现特定性状的定向改良[16],为培育新型高产、高抗、优质甜玉米品种创造条件。

3.2 培育抗逆境能力强的品种,尤其是耐涝、抗倒和抗病害能力强的品种

广西发展甜玉米生产亟需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广西的气候条件要求种植的甜玉米耐热性、耐寒性、耐旱性、耐涝性及抗倒性较高。而广西雨热资源充足,尤其是夏季甜玉米生长期经常遇到多雨和台风,对耐涝性和抗倒性要求更加严格。此外,甜玉米易遭受虫害,但生育期短,又要严格控制杀虫剂等化学药剂的使用,因此,也需要通过育种手段提高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15]。

3.3 选择优良品种,提高栽培技术和保鲜技术

种好甜玉米的2个重要因素是品种和栽培技术[17]。甜玉米生育期比普通玉米短,适应性、抗逆性都比普通玉米差,生产中应大力推广应用高产栽培技术,实行良种良法,科学种田,例如地膜栽培、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和增施肥料等技术。甜玉米作为保健食品,其安全性是影响销售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甜玉米生产中要制定并大力推广绿色栽培标准。由于甜玉米的保鲜期短,为了延长品质保鲜期,可以采用去苞叶处理、热烫处理、涂抹处理或者臭氧处理等[18]。如果短时间内无法完全出售,应尽可能地放在阴凉低温处,在运输过程中也可以考虑加入少量碎冰块,同时多建立一些鲜食玉米保鲜加工企业,如生产加工速冻玉米、甜玉米罐头、玉米汁、玉米粥和什锦蔬菜等。

3.4 加强与区内外加工企业的合作,培育名牌产品

甜玉米产业要做大做强,提高企业加工能力、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打造知名品牌是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广西自然资源的优势,发展反季节甜玉米生产,实现甜玉米周年供应,为甜玉米产业发展打好基础。政府也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大资金投入,为甜玉米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9]。名牌产品是产业发展的龙头和形象[19],以企业为依托、以优质品种为基础、采用绿色栽培手段培育广西甜玉米名牌产品,也是当前广西甜玉米走向产业化、国际化必做的工作。

4 参考文献

[1] 郑洪建,顾卫红,陈龙英,等.甜玉米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及综合利用(综述)[J].上海农业学报,2002,18(2):28-31.

[2] 藤文军.特种玉米的栽培与加工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3.

[3] 寇思荣.特用玉米及其发展前景[J].甘肃农业科技,2001(6):14-15.

[4] 刘夫国,牛丽影,李大婧,等.鲜食玉米加工利用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2,33(23):375-379.

[5] 刘纪麟.美国的甜玉米概况.全国玉米育种协作攻关总结会议资料[C].1985.

[6] 曾晓花,万忠,尹艳,等.2011 年广东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3):12-14.

[7] 潘艺,张禄祥,万忠,等.2008年度广东省甜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3):187-190.

[8] 韩金龙,王同燕,徐立华,等.我国甜玉米育种现状与种质创新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77-78.

[9] 郭万生,谢太理,李体琛.广西糯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2005,36(3):273-274.

[10] 李竞雄.玉米育种研究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8-14.

[11] 杨为芳.广西玉米生产发展现状、面临的制约因素及相关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12] 韦大灼.横县甜玉米发展现状分析[J].南方农业,2014,8(12):92-93.

[13] 夏秀华.甜玉米育种概况及面临的挑战[J].北京农业,2015(12):33.

[14] 胡建广,王子明.广东省甜玉米科研现状与发展趋势[J].玉米科学,

2007,15(1):150-152.

[15] 王晓东.我国甜玉米育种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10):146-148.

[16] 卢平,滑冰.生物技术及其在甜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02(8):12-13.

篇10

中图分类号 F326.12;S5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300-02

1 郎溪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茶园基本情况

郎溪县境内现有茶园总面积4 600.00 hm2(含国营农垦宣郎广茶业总公司786.67 hm2、上海白茅岭农场243.07 hm2、江苏省社渚农场208.00 hm2),采摘面积4 133.33 hm2。其中无性系茶园933.33 hm2(2013年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169.40 hm2),无性系良种比例16.4%;标准高效茶园348.00 hm2;低产茶园改造261.33 hm2。郎溪县茶园主要分布在南片十字、飞鲤、毕桥、姚村和北片涛城、凌笪等乡镇。

1.2 茶叶生产加工情况

郎溪县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工商注册企业41个,其中省级茶叶龙头企业4家、市级1家、县级1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5家,其中市级以上4家。2013年干茶产量11 980 t,产值23 352万元,其中名优茶 52 t,产值4 060万元,大宗茶11 928 t,产值19 292万元;春茶4 060 t,产值13 032万元,夏秋茶8 470 t,产值10 420万元。一产产值6 294万元,二产产值16 075万元,三产产值1 083万元。全县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3.92万人,茶农人均茶叶收入5 880元。3家省级龙头企业,年产外销茶1.619万 t,出口创汇3 806万美元。

1.3 茶叶“三品”认证及商标注册情况

郎溪县已实现茶叶标识认证绿色食品绿茶1个(宣郎广茶叶公司),认证面积533.33 hm2,白茶1个,认证面积80 hm2;无公害绿茶1个,产地认证面积1 200 hm2,产品认证面积200 hm2。地理标志产品1个,认证面积2 000 hm2,QS认证企业、合作社17个。拥有如“瑞草魁”、“隽峰”、“红新”、“云岗白魁”、鑫云等 35 个注册商标,其中省著名商标2个。

2 郎溪县发展茶产业的主要做法

2.1 出台相关茶产业政策措施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茶产业发展,相继出台《农业“星火工程”实施办法》《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间,县财政还安排2 000万元茶产业发展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

2.2 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

建设茶叶“三品一标”生产基地,通过建立茶园生产管理规程、规范加工工艺流程、健全茶制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大投入品管理和茶叶生产环境整治,狠抓茶叶安全用药监测,不断提高茶叶质量安全[1]。

2.3 抓品牌培育,努力打造名优特色工程

瑞草魁是郎溪县历史名茶,为保护和开发这一历史名茶,郎溪县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并通过农业部认定,制定了瑞草魁茶省级地方标准。同时大力发展白茶,打造白茶品牌。

2.4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2-3]。

2.5 开展茶叶生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

为了维护郎溪县“中国绿茶之乡”的品牌形象,切实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综合监管,全面提高茶叶产品质量,促进郎溪县茶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2.6 加快茶叶龙头企业发展

扶持各类茶叶龙头企业,壮大省、市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安徽省出口绿茶加工集群。

2.7 壮大茶叶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茶叶家庭农场

鼓励茶农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茶叶家庭农场,辐射带动农户。

3 郎溪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三品一标”产品生产规模不大

目前,虽然郎溪县已通过“三品一标”认证达2 613.33 hm2,但除宣郎广茶叶公司绿色食品533.33 hm2外,全县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较小,仅80.00 hm2;无公害认证面积1 200 hm2,但产品认证面积只有200 hm2且尚无加工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虽认证2 000 hm2,认证产量530 t,但严格按照地标产品规范建设和管护的茶叶基地面积及采摘、加工却不大,年产量只有2.8 t,占认证产量的5.3%。

3.2 名优茶生产能力不足,品牌经济未形成规模

郎溪县名优茶年产量只有52 t,产值为4 160万元,名优茶生产能力明显不足。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只有2个,虽然近年来郎溪县茶叶品牌在各类茶事活动取得了良好成绩,品牌价值和知名度有所提升,但精品名牌少,缺乏高知名度地方大品牌,导致郎溪县许多品质优良的茶叶产品没有自己的高端市场,只能以原料和中间产品销售。

3.3 龙头企业的拉动不力

茶叶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拉动,郎溪县虽有3家省级龙头企业,但都是生产大宗出口茶为主,属低端产品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且虽自营出口权,自营出口量不大,基本上被中间商、外贸公司、外商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对整个产业辐射拉动效果受到影响。

3.4 种植分散,管理粗放,茶叶的产量、品质不高

全县土地流转、集中步伐缓慢。目前,郎溪县80%以上茶园仍集中在茶农手中,由于种植分散,管理粗放,种植管理技术水平不高,影响茶叶的产量、品质[4]。

4 发展对策

4.1 突出资源优势,围绕绿茶出口,打造一流示范基地建设

结合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抢抓省政府“671”计划等有关茶产业政策契机,以“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模式,增强叠加效应,创建休闲茶产业,打造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茶产业休闲区,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郎溪县出口茶叶产业加工集群打造成省内有影响的和国内知名的一流绿茶出口示范基地。

4.2 进一步抓好品牌和基地建设工作

加大政府运作力度,加强茶叶品牌建设的宏观策划指导,充分发挥茶叶行业协会作用,组织专家制定和完善现有名茶的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范,重点抓好“瑞草魁”、“云岗白魁”等精品名茶,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茶叶基地建设,完成茶园整治、茶树换植,增扩大无性系良种茶园。

4.3 进一步推进茶业工艺创新

积极推进茶叶加工由“初制”向“精深”发展。鼓励茶叶龙头企业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茶叶企业创办境外茶叶贸易公司或销售窗口。加强茶业科技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研发体系[5]。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加速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

4.4 突出“文化兴茶”战略,促进茶业由“品质”向“品位”转变

一是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内涵,积极成立郎溪县茶文化研究会;二是积极打造茶文化的展示平台。强化茶园休闲观光旅游,大力发展茶文化的展示平台,开辟茶文化、茶观光、茶休闲等旅游线路;三是加大宣传,提升名气。积极举办、参与各种茶事活动,广泛宣传郎溪茶文化和“瑞草魁”系列品牌。

5 参考文献

[1] 朱俊成,钟儒刚,杨益明,等.咸宁市茶产业发展及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7):15331-15336.

[2] 侯彦双.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5):377-378,383.

篇11

论我国农业支持体系的完善

我国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模型分析——基于过程观

湖北省中小企业创业机制研究——基于企业家视角

我国学者对资产减值准备研究文献综述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珠三角汽车后市场岗位和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探究

基于知识视角的自主创新研究

FDI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创业营销力评价研究

国内景区游客管理探讨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策略研究

中国邮政快递(EMS)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第三方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研究

我国B2C企业提升第三方物流绩效的对策分析

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备件库存管理研究——基于协调合作

论科学发展观对现代物流管理的促进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探讨

论公共危机中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

高校内部管理泛行政化弊端及原因分析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主体因素分析

论国家利益是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

药物经济学及其在基本医疗保险中的作用分析

基于廉租房探索公共租赁住房的退出机制

县政府转型的目标取向研究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以税收优惠促进我国养老金计划发展

我国不同地区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2005年31个地区截面数据的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协整关系探讨——基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稳健货币政策下民间借贷风险分析

论归纳问题的核心——关于归纳的不合理性

论道德诚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我国工会工作社会化问题思考

江苏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安徽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评价准则探讨

合肥本地经济型酒店发展道路思考

基于九江现状的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研究

论合芜蚌试验区与打造安徽崛起新平台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运营模式研究——以重庆江北城CBD区域江水源集中供冷供热项目为例

广东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水平现状及改善对策分析

南昌市城市建设传统融资潜力研究

西安低碳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研究

论经济型酒店在桂林的发展前景

乡镇能源统计工作探索

论城市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

港口物流服务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代内蒙地区“寺院贸易”研究

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参与国际分工问题探讨

我国食品安全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我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篇12

农业生产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对技术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具有种类繁多、功能强大等特点的农业信息传感技术也由此应运而生。农业信息传感器技术依照检测对象的不同,分为了生命信息传感器技术与环境信息传感器技术两个类别。其中生命信息传感器技术包括光谱技术、人工嗅觉技术等先进技术,其检测对象是动、植物生长状况和病虫害状况,比如在使用化肥后,农作物表面的保留物状况、农作物中各种元素的含量状况等。环境信息传感技术主要对综合环境因素进行检测。 

1.2精细作业技术与智能装备。 

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指的是把遥感、GPS、GIS、作物栽培管理决策支持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集合用于精细农业中,使农田里的农作物能实现随着时间、空间而变化。使用精细作业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种植成本。精细作业技术包括机载田间信息采集技术、导航与控制技术、决策模型和处方生成技术等,这些技术不但能够及时获取农田里农作物的生长信息,还能智能综合信息生成决策方案。精细实施技术装备是精细作业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其得以发展推广的一个主要载体,二者缺一不可。精细实施技术装备在农作物的播种、施肥等各个生产环节都得到应用,变量播种机、自动施肥机等已经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3农业智能机器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成熟,农业智能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农作工具被广泛应用起来。农业智能机器人聚自动控制技术、环境建模算法、机器视觉系统等多种技术为一体,逐渐成为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用途,机器人可以分为播种机器人、采摘机器人、除草机器人、农产品加工类机器人等。现如今AI技术的崛起,农业智能机器人产业也将面临着大整合,传统的半自动的农业机器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会被时代淘汰。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帮助许多领域节省很大比例的劳动力成本,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在未来十年,农业领域将有六成以上的工作都能够用农业智能机器人来代替人力。 

2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传感器技术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农业传感器技术中的主要检测技术大部分是对静态属性的研究,对实时、动态的信息传感存在真空,在今后的研发农业综合应用系统方面无法适应。一些虚拟模拟技术的研究也才只是刚刚起步,缺少多点同步检测和一些多组检测的方法,在农业环境复杂情况下非常缺乏实用性。中国传感器的产业结构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许多先进的技术产业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除此之外,农业传感器技术的售后产业也存在着问题。 

2.2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领域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各个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专业技术不足,系统不完善以及经济方面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未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体系和精细农业的核心技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针对性不强,成本却难以控制。智能装备相关技术严重匮乏,技术落后,导致质量不过关,产品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3研究及推广农业智能机器人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农业机器人的研究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方向进行研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而各个科研机构跟踪国际热点进行研究,却对真正农业机器人起作用的方面不够重视,使得研究成果与现实的情况不符,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不同,减缓了农业机器人推广的进度。例如,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农业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种植业,忽略了同样巨大而且经济效益更高的畜牧业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很少有专业的机器人研究机构涉及农业机器人,不能很好的融合农业生产和机器人技术。 

3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策略提出 

3.1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建议根据技术实用性不高的问题,当前应该应对的手段就是拓广农业智能机器人的使用范围,科研团队首先得研制出适合农业发展且非常实用的机器人,其次国家采用一定的经济手段帮助推广,让这些高新技术真正的惠及到农业领域。 

3.2完善重大工程專项。 

要不断加强我国北斗卫星系统的建设,提高我国的遥感技术,完善我国的地理分析系统,要逐渐摆脱依赖外国卫星数据的现状,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数据系统。 

3.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要切实与我国自主业务系统匹配到位,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农业发展的现状相结合,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仅要做到”高大上“更重要的是要同时做到”接地气“。 

4结语 

近年来,农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力,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在研发新技术的同时,要注重对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解决好现存问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增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国际水平的距离将会逐步缩小。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190-02

1 灵宝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1.1 林业资源

灵宝市国土总面积29.99万hm2,林业用地面积19.61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2.08万hm2,全市森林覆盖率43.6%。林业用地中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为6.54万hm2,占全市林地面积的33.3%。

1.2 林下经济现状

自2008年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实施以来,随着林权制度改革步伐的推进,灵宝市不断探索林业发展新路子,林下经济生机盎然。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已达4.71万hm2,年产值达21.43万元。全市各地利用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迅速增加的有林地面积,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探索林菌、林禽、林畜、林菜、林药、林草、森林旅游等复合经营模式,形成了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林农牧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2 灵宝市林下经济的主要类型

2.1 林下种植

一是林药间作模式。目前,全市林下种植柴胡、血参、茱苓等中药材1 240 hm2,年产量6 300 t,年产值1 932.9万元。二是林草间作模式。目前,全市林下种植苜蓿3 466.67 hm2,年产值2 160万元。三是林菌间作模式。主要以发展林下夏季香菇为主,林农在已郁闭成林的杨树、桐树等树种的林下空地,充分利用林分良好的遮荫效果及充足的温度、湿度等有利条件发展香菇产业。至2011年全市林下香菇产业利用林地面积154.4 hm2,发展香菇1 600万袋,产值1.8亿元。

2.2 林下养殖

主要以林禽、林下野猪养殖为主。全市持有野猪、山鸡、孔雀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10家,其中林下养殖5家。共发展林下鸡、鹅6.8万只,林下野猪1 500头,年产值389.5万元。其中,某农户在川口乡南朝村养殖野猪1 500头,年出栏500头,收入50万元。

2.3 森林旅游

全市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湿地和森林自然保护区2处。其中,燕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朱阳镇佛山省级森林公园、故县镇汉山省级森林公园、娘娘山地质公园、西阎鼎湖湾湿地公园游览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生态环境、旅游景观得到极大改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森林旅游贡献产值1 179.4万元。

3 灵宝市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下经济模式和品种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二是资金不足。农户在发展林下种养等方面,需要资金投入,但是目前金融部门对农户在发展林业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限制条件较多。三是林下经济规模总量较小,缺乏龙头带动,难以形成集约化生产,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四是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管理技术水平低、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五是基础设施条件差,如水、电、路等配套不完善,制约了林下经济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1-2]。

4 灵宝市林下经济发展建议

4.1 政策保障

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林下经济发展意见,制订出台具体的当地林下经济发展意见,制订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引导农民积极投入于林下经济建设,林下经济发展才能健康有序。

4.2 资金保障

发展林下经济,对农户来说前期投资是关键。据调查,多数农户经济基础普遍较差,而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林业、农业、果品、菌办等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一批有效益、有规模、前景广阔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示范基地的模范带动作用,促使林下经济蓬勃发展[3]。

4.3 科技支撑保障

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型产业,农户技术薄弱,必须邀请、聘请农林院校的专家、教授,结合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特色,传授新技术、新方法。多方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科技协会,定期培训和业务指导,帮助林农进行集体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减少经营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和经营收入[4]。

5 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景

5.1 发展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带动

近年来,灵宝市在发展林菌、林畜、林草、林药、林下养殖、旅游开发等林下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已涌现出了一批林业经济发展龙头企业。“全国新农村产业化养殖先进人物”席孝杰林下养殖野猪,创建了以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绿色有机食品野猪肉为主的“灵宝市宝杰绿野特养有限责任公司”。林下养殖面积133.33 hm2,年存栏野猪2 000头,年出栏商品野猪800头。朱阳镇经济能人王周海承包林地3 333.33 hm2,投资逾1 000万元,形成了森林旅游、林下药、林下菌、林下养殖为一体的综合性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基地。

5.2 发展林下经济,森林资源丰富

灵宝市有林地面积12.08万hm2,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为6.54万hm2,占全市林地面积的33.3%。目前,灵宝市已对林下经济发展做出了“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市林下经济面积将由现在的4.71万hm2会发展到5.21万hm2。

5.3 林下经济是一种良性循环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相互结合,大大增强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使林下大量闲置土地得以充分利用,同时收益期较短。它依托林地资源,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菌类)和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既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又可以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5]。

6 参考文献

[1] 李瑞盟,韦彦,刘朝霞.关于广西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1):21-25.

[2] 郜晓蓉.山西省林下经济发展前景探讨[J].山西林业,2012(1):13-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