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商业模式核心要素

商业模式核心要素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商业模式核心要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商业模式核心要素

篇1

我国零售商业模式内涵与结构

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围绕商业模式的文献回顾,提出研究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张艳(2013)通过对中国零售业纵向历史演进和零售业态横向发展的对比,提出零售商业模式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零售企业以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为核心要素,创造性开发了经营管理中的某一边际要素或多个边际要素,形成独具一格的竞争优势,产生明显的市场辨识度和影响力,并获得持续稳定的价值回报,认为商业模式核心要素由“自营和套利”、“联营和销售分成”以及“租赁和租金”构成,核心要素的任一组或三组的组合都可以称为基本层的零售商业模式,即任何零售企业的开端均来自基本层的商业模式。基本层的商业模式可以无条件被模仿;边际要素则由超出一般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价格、服务、技术应用、商誉、企业文化等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构成,核心要素加上一个或若干个边际要素则形成高级零售商业模式(见图1)。高级层次的零售商业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模仿,因此是零售企业追求的方向。

通过对零售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与边际要素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框架(如表1所示),拟对苏宁云商不同阶段的商业模式进行纵向研究与分析。

苏宁商业模式纵向演进研究

(一)第一阶段(1990-1999年):苏宁空调

1990年苏宁家电成立,专营空调。经过三年努力,拥有300多人的空调安装队伍和4000多家批发客户,形成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分销网络,1996年批发零售销售额达到15亿元,初具规模。商业模式构成如表2所示。

商品。经营单一品类单一品牌春兰空调。1993年扩为多种品牌空调,依然是单一品类。价格。采取低价策略与南京市国有商场竞争。通过淡季打款给供应商,承担经营风险获得更低进价在旺季销售。销售规模的扩大,使得供应商愿意减少自己的利润配合苏宁给消费者降价,补贴消费者。服务。拥有300人专业安装队伍,上门服务、免费安装、即买即装即用,而当时的国有商场并不能提供上述服务。渠道控制。与厂商建立高级合作关系,达成资本融合的战略联盟,实现双方资源的集约和有效降低成本。开设覆盖全国范围的批发门市约4000家。

苏宁空调阶段成功关键词:商品(空调)、价格(低价)、服务(免费送货与安装)。这一阶段,苏宁空调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方式为自营套利。竞争对手是区域内的南京国有商场。国有商场的空调经营方式没有创新,不能提供快速上门安装服务。

(二)第二阶段(1999-2009年):苏宁电器

1999年12月,苏宁砍掉年销售额达几十亿的批发业务,在南京新街口开办当时中国单店营业面积最大的综合电器店,并全面导入连锁概念,从单品空调的批发零售转型为综合家电连锁大卖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全资、合资和特许经营三种连锁经营业态,建立集终端零售、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电器连锁服务体系。商业模式构成如表3所示。

商品。砍掉空调批发业务,转向开设综合电器连锁店。价格。大规模连锁店形成低成本采购的议价优势,在更多品类中形成双边市场,获得更大的价格优势来补贴消费者。服务。以顾客为中心拓展新服务范围。如:分期付款、消费信贷、与交通银行开通联名信用卡、与银联开辟自动缴费终端、与中国移动开通业务体验厅等各种举措。渠道控制。从一线市场到四线市场建立覆盖全国的实体连锁店,开店1700多家,开店速度更快、效率更高。2001年平均40天开一家店,2002年20天开一家店,2003年7天开一家店,2004年5天开一家店,2005年2.2天开一家店,开店的最高记录是1天开店83家(含重新开店)。与此同时,苏宁开始启动国际化进程,2009年6月收购日本LAOX公司27.76%股权,成为LAOX公司最大股东;2009年12月收购香港镭射电器。信息技术。确定信息技术系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后台建设信息系统的升级。2000年苏宁国产ERP上线;2006年与IBM、SAP合作,投入8000万,历时9个月,实现了全新的SAP/ERP系统的上线, 2010年仅买纸这一项,每年节约1个亿。物流建设。坚持自主发展物流,进行人才培养和物流基地的建设。

苏宁电器阶段成功关键词:商品(电器专营)、价格(低价)、服务(支付方式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渠道控制方面的全国连锁和国际化战略,物流基础建设和人才培养。经营方式和盈利方式以自营套利为主,联合经营为辅。

(三)第三阶段(2009年-) :苏宁云商

2009年苏宁易购线上业务启动,2012年苏宁提出“去电器化”,提出“店商+电商+服务零售商”的云商模式,商业模式结构如表4所示。

商品。实施“去电器化”全品类经营战略,商品经营范围延伸至百货、图书、母婴、虚拟产品等。目前苏宁线上线下拥有1.5亿会员,1700多家实体店,双线平台整体SKU数量已经超过400万。苏宁与瑞典著名快时尚品牌Lindex合作,成为Lindex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总。计划到2015年引进10万商家,自营+第三方商户商品总数将超过1000万(SKU),满足一站式消费需求。消费者既可以通过苏宁PC端、移动端、智能电视端等实现自由便捷的购物,还可以去苏宁门店进行体验、服务,O2O融合零售,推进门店互联网化。

价格。继续保持低价的竞争优势,线上线下价格统一。

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快速、专业的服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预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店面采用热度分析系统、客流计数系统、摘机系统,记录客流店内分布、客流总数、消费者体验产品次数等数据,更准确的分析消费者购物行为,制定精准销售策略,挖掘每个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构建完整的网络经营理念。率先引进“电子价签”,优化价格管理;门店覆盖WIFI,为消费者体验店内电视、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提供网络硬件条件。未来苏宁将在全国推进建设200家3C服务中心和1000家终端服务点,双方共享服务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新机上门、软件上门服务以及延保和远程服务等,同时双方也会在苏宁门店共建服务中心,为消费者营造最优的服务体验。苏宁易购的支付工具易付宝除了线上的支付功能之外,还将会被用作线下支付。用户进入苏宁线下店之后,通过电子手段自由选择商品,购物车信息会直接到前台结算,此时用户可以选择现金支付,也可以选择易付宝支付。支付成功之后,苏宁的自动化设备会完成自动拣选和包装。

信息技术。2009年年底,苏宁易购正式上线;2013年苏宁云台启动,不仅永久免除年费、技术服务费和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图书等重点招商品类的佣金,还将免费为商户提供基本类目规划、基础店铺装修、基础流量导入、基础数据分析、服务器和带宽支持、即时通讯、信誉担保、品牌背书、易付宝第三方支付、网银支付、快捷支付等支付工具以及手机支付、门店支付、货到付款等支付方式。

渠道控制。全渠道拓展,包括实体店、苏宁易购网店、电视购物、定制等渠道、门店互联网化、O2O模式等,实现全渠道无缝衔接。

物流配送。2010年启动“物流云”规划,全国已建成16个大型物流基地、12个全国配送中心、58个区域配送中心、200个城市配送中心、5000个物流配送点,形成主销城市半日送达的高效物流网络。针对电子商务销售单独规划的自动化仓库也在南京及广州落成投入运营。获得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苏州、无锡、武汉、呼和浩特等22个省市地区的物流快递牌照,快递队伍近6000人规模。

企业文化。所有的转型最后都要固化成团队的文化。因为只有文化上的转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传承,成为融入到员工血液里的基因,成为自发的、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企业处于不同的时代,会形成时代文化的印记;企业运用不同的技术工具,会形成不同思维文化的定势。

结论与启示

从苏宁的空调连锁经营、电器连锁经营至苏宁云商“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商业模式的形成,历时23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苏宁的零售商业模式也完成了从基本模式到高级模式的演进。零售商业模式的升级从现象上看,是零售商业企业独立完成的,但从本质上看,体现了社会整体的进步及行业间的互相作用。

在苏宁商业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人力、资本和技术发挥不同的推动作用。第一阶段,人力发挥了主要作用;第二阶段,资本和信息技术发挥主要作用;第三段,信息技术发挥主要作用。

在苏宁商业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套利、租金和销售分成的基本盈利模式并未随着商业模式的演进而出现本质变化。套利、租金和销售分成是零售业利润源,也是零售商业模式的核心构成。

从传统的大众化营销向一对一营销转变,从关心成本向关心核心顾客价值转变,从提供标准化服务向定制化服务转变。

零售商业模式从基本型到高级型的演进并没有鲜明的边界或拐点。零售商业模式向更高层次的演进,并不意味着企业市场风险的降低。零售商业模式的市场风险与该行业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关。

双边市场的形成并不局限于大规模销售平台,即一方面拥有大规模消费者,另一方面拥有大规模供应商,单一品类商品也能实现双边市场效应。规模经济与双边市场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由此带来的消费者剩余最大化,是零售企业开展价格战的前提。

未来互联网零售业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将以基本零售商业模式为核心,形成产品定制、包销服务、物流供应链服务、商品和消费者数据化服务、品牌和促销的社会化推广服务,以及资金增值管理服务的一系列多维度高附加值的商业服务。

篇2

国家统计局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针对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长远战略发展的考量,以及国外环境的变化,国家制定了“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从2004年的344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52亿元,在GDP中的比重也从2004年的2.15%上升到2010年的2.75%,其中文化服务出口和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在“十一五”期间分别为11.8亿美元、560.9亿美元,比“十五”分别增长255.6%、100%,文化从业人员增加187多万人,增幅达到18%,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潜力初步显现。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节约资源和能源、产业关联度大、吸纳就业人员高、消费市场大等支柱性产业特征已经呈现。但是,文化产业离大规模生产、占GDP比重达5%以上的支柱性产业衡量指标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的文化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还不到1/4。如何利用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助推文化产业企业打造核心商业模式,从而为文化产业企业提升未来市场竞争力,关系到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当前文化产业的主要商业模式

(一)品牌先行的商业模式

品牌是指一个产品、组织和服务的独特标识,它包涵着一种与产品、组织或服务相关的、长久的和值得信赖的价值承诺,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品牌先行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利用名牌企业、名牌产品或名人的社会影响力,借助某种概念或者理念对项目的生产或经营进行推进,从而达到赢利的目的。知识产权是品牌先行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品牌效应是其重要环节。例如,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全国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它的旅游与演出结合的经典商业模式,促进了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发展。

(二)内容为王的商业模式

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特性主要表现在其凝聚了智慧结晶的新颖内容,一个独特的故事、节目、活动、创意安排以及各种文化艺术成为了文化产品获取高附加值的载体。内容为王的商业模式从通俗的角度说,是通过创意与创新的手段打造一个或将一个已有的、极具开发潜力的文化事件打造成文化产业的核心,运用知识产权这一法律保障,使其能进行顺利的开发与推进。龙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湖南原创民族节目《追爱》惊艳亮相,受到了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它来源于对大型民族舞台演出《张家界·魅力湘西》精华因子的提取。这种以内容为王的商业模式也为其带来了市场的认可。

(三)产业链经营的商业模式

文化产业的市场本质与其它产业一样,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市场最终诉求。由于文化产业能与许多其它产业很好的融合,因而在延伸产业链上具有很强的优势。产业链经营通俗来说就是运用产业价值链进行经营的方式,包括横向和纵向的产业链,其发展形态是不断扩大的规模化发展,实现以大规模生产来实现降低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目标。产业之间的连接是产业链经营的商业模式核心要素,而如何平衡产业之间的关系、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是关键。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一)产品价值的实现

简单的说,产品价值的实现是文化产业企业通过其产品和服务能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成功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要能为顾客提供独特的效用,使产品的设计价值与顾客的期望价值达到最大程度的吻合。企业要实现自己市场价值,其必须要将自己的核心认同和价值观融入到产品中,通过有效的流通渠道传达给消费者,而企业首先必须明确自身的核心价值,从而使其一切传播和营销活动必须围绕这个最重要的内容而展开。在产品趋同化日益盛行的今天,寻找不同或优于其它产品的利益获取点,构建难以复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同时通过有效途径展开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主张,是企业战略和业绩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除此之外,正确核心价值的确定,有助于企业抓住工作的重点,避免出现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企业核心价值的确定能为产品内涵的持续性提供方向,从而保证产品价值的不断发展。

(二)目标消费者的确定

篇3

商业模式容易理解,主要是指企业赚钱的方式。互联网中有的公司主要靠广告,如新浪等门户;有的做市场营销服务,如做汽车市场营销服务的易车网;有赚取交易中间差价的,如携程。传统行业商业模式一般比较简单和直接。网络上的模式有时比较间接和复杂。QQ是免费的,在“QQ秀”里的装饰要付费。广告是互联网一种极为重要的盈利方式。

盈利能力对企业来讲是极为关键的。自由竞争情况下,理论上利润趋于零。行业中的地位、企业的品牌都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最难说的还是企业家素质。举例说,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而行为金融学却不是这样认为。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纳曼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主要是表彰他们在结合经济学和心理学理论来研究人们的决策行为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可见,分析人是非常困难的。企业家各有专长,扬长避短是重点。古人说的很清楚,“虎落平阳受犬欺,龙入浅滩遭虾戏”。

篇4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五个行业。高端装备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数据对于所有行业而言,都绝对是一个关键的竞争优势之源,那些很好地理解并且擅长利用大数据的组织,将有可能实现持续性的创新、保持敏捷性并且持久改善盈利状况。当前,全球化、经营化、协同化、服务化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管理变革的主要趋势,而大数据将为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提供重要的支撑手段。结合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七大组成环节,本文重点分析大数据对其各个环节商业模式的影响。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七大组成环节

高端装备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同属制造行业,因而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着诸多联系。根据香港著名学者郎咸平提出的“6+1”理论,制造业产业链可划分为七大环节,即原料生产、设计研发、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制造、订单处理、批发以及零售,“6+1”中的“1”指原料生产环节,“6”指后续的六个环节。前面的一个环节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消耗劳工、产品附加值低,属于低端环节,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正是占有着原料生产环节。后面的六个环节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可以吸纳大量高端人才就业,同时进一步促进产品技术提升,属于高端环节。高端装备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的显著区别就在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尽量减少甚至摆脱制造业中的低端环节,而尽量占有制造业中的高端环节。长期以来,受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所限,中国传统制造业只能占有制造业中的低端环节,而高端环节则长期由发达国家控制,因而通过创新促进中国制造业由低端走向高端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本节以“6+1”理论为依据,结合高端装备制造业自身特点,将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归结为物流环节,将订单处理、批发以及零售归结为市场环节,进而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归结为设计研发、物流、制造、市场四方面,各组成环节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基于上文大数据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商业模式九要素中的影响,进一步对大数据所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各环节中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

二、商业模式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商业模式的概念来源于商业概念,其所包含的范围日渐广泛,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概念、供应链概念、营销概念、运作概念和市场概念,从而形成一个包含市场需求和资源的系统。Morris(2005)将商业模式的定义进行归纳,提出从经济、运营、战略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网络上对商业模式的最新理解是: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系统,这个系统组织管理企业的各种资源,形成能够提供消费者无法自力而必须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因而具有自己能复制但不被别人复制的特性。

Viscio(2010)认为商业模式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核心观点、经营单元、服务项目、治理模式和系统联系。Osterwalder(2011)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企业的产品、客户、财政和基础设施管理四个构成要素。Morris(2013)则总结出商业模式六要素,分别是产品和服务组合、核心竞争力、市场定位、市场范围、成本和收入、定价投资模式。

尽管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众多,然而学术界并没有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达成一致共识,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因此对某一时间、某一行业的商业模式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剖析,并结合时下的最新技术进行不断创新。本文认为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价值主张、客户细分、分销渠道、客户关系、核心资源及能力、关键业务、重要伙伴、收入来源、成本结构九个方面。

三、大数据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各环节商业模式的影响

本文先分别阐述大数据对商业模式9个核心要素的影响,然后将9个要素归结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前中后三个环节,进而从研究大数据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各个环节商业模式的影响。

1.大数据对商业模式各要素的影响

(1)价值主张,即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具体载体即为产品或服务。在大数据影响下制造业由产品生产制造转向提供服务;由产品标准化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这种创新属于制造业设计研发环节的创新。

(2)客户细分,即企业根据自身价值所定位的客户群体。利用大数据技术基于客户需求建立客户细分,使客户群体的划分更加接近于人的市场属性,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设计研发、和批发零售环节。

(3)分销渠道,即企业将价值传递给目标客户群体的方式途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将分销渠道由线下转至线上,这将更加有利于数据的收集和分享,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环节。

(4)客户关系,即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沟通的方式途径。通过大数据建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防止客户流失、分享客户数据、规避客户风险,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环节。

(5)核心资源及能力,即企业生产、销售、运营环节中赖以生存的方式。大数据成为企业的一项核心资源,对大数据的收集、整理、挖掘和分析成为企业的一项核心能力,利用大数据建立决策机制,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设计研发、制造、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环节。

(6)关键业务,即企业运转中对于流程的安排和资源的配置。利用大数据收集企业业务流程中的数据,分析其中隐含的问题,变被动解决问题为主动预测问题,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设计研发、原料采购、仓储物流、制造、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环节。

(7)重要伙伴,即能够为企业生存提供有用价值而形成的关系网络。通过搭建大数据共享平台,重要伙伴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高效,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设计研发、原料采购、仓储物流、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环节。

(8)收入来源,即企业以何种方式建立现金流为自身创造财富。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行为,进而迎合客户需求、发掘潜在客户、拓宽收入来源,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设计研发、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环节。

(9)成本结构,即企业需要以消耗成本为代价创造价值。利用大数据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由提品向提供服务的转变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设计研发、原料采购、制造环节。

2.商业模式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各个环节的影响

图2表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环节可按照生产流程划分为前端、中端、后端三个阶段,大数据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各环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图中的S型曲线。其中原料制造不属于高端装备制造环节;前端和后端受影响程度最大,即前端和后端属于高附加值区;中端物流、制造环节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可以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中国制造业迅猛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优势,注重对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扩张,在全球制造业中主要占有中端的制造环节,这种发展模式破坏生态环境、消耗自然资源、浪费人力资源,使中国制造业发展逐渐陷入瓶颈。在过去几十年间,由中国传统制造业快速扩张所带来的产能过剩现象已经相当显著。通过图2中创新商业模式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各环节中的影响程度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是要转变发展思路,转而占领制造业的前端和后端。中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经验,初具现代制造业雏形。中国制造业走向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道路,一方面是要打破国外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将发展重心转向制造业前端的设计研发环节;另一方面是要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我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软实力,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

四、结论与启示

毫无疑问大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所有行业的商业模式。爆炸性增长的数据将成为未来企业一项无形的战略资产,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将其应用于企业的市场选择、产品设计、商品定价、市场营销,乃至内部管理流程,将对企业商业模式将带来革命性改变。企业如何更好地将数据与商业模式相结合,从而对制造业各环节产生影响,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在这个变革时代把握发展先机,在未来市场中争取主动权。

1.高端装备制造业前端是设计研发,历来是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部分,高端装备制造业前端长期由发达国家控制,通过大数据对前端的影响程度可以得知,任何先进技术的引入对前端的影响都是最为深刻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要特别重视将大数据技术引入设计研发环节。

2.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端主要指物流和产品制造,相较于原料制造,中端部分能够产生更多的产品附加值,这也是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经历的主要阶段,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端部分的发展瓶颈日益凸显,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可在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长生巨大效益,是突破中端发展瓶颈的有效方法。

3.高端装备制造业后端包括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是最容易引入大数据实现创新的部分,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前端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通过引入大数据促进营销、开拓市场,通过后端部分的创新可有效弥补前端先天性的不足。

高端装备制造业各环节归结为前端、中端、后端三个部分,与此对应,大数据可分别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三个部分上实现创新,即通过大数据实现制造业服务化、建立大数据收集共享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走向。由此可见,高端装备制造业基于大数据的创新过程可以通过三个环节实现,创新环节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对于前端的设计研发环节,由传统基于产品的设计研发向基于服务的提供成套解决方案方向转变,建立基于客户需求的客户细分方法,通过走制造业服务化道路扩展收入来源;在中端物流和制造环节,建立大数据收集共享平台,将该平台应用于物流环节,可以将物流环节由线下转至线上,从而提高物流效率,将该平台应用于制造环节,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检测水平,优化流水线作业流程;在后端市场环节,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走向,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决策管理机制,预测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有效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坤,于渤,李清均.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的理论分析:基于三维螺旋式技术协同创新的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3,11.

[2]黄磊.地方政府如何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J].装备制造,2012(1):118-119.

[3]Morris M, Schindehutte M, Allen J.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6):726-735.

[4]张静.配套型装备制造业服务转型模式及价值分析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4(05):25-27.

[5]张军.商业地产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26-28.

[6]王鑫鑫.软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31-33.

篇5

目前,我国付费频道的商业模式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完全依赖收视费,难以获得用户认可;排斥商业广告,收入来源过于单一;缺少覆盖面和影响力,多元经营刚刚起步;渠道单一,仅在有线数字电视上传输覆盖,在其他渠道如卫星电视、IPTV、移动电视、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上难以看到付费频道的身影;产业链各环节存在分歧,缺乏联动。

结合我国付费频道的发展现状、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参考国外付费频道的经验,笔者认为,我国的付费频道比较合理的商业模式应遵从以下发展思路:

第一,分类、分层运营。付费频道运营商可结合自身资源,针对不同类型的频道采取不同的商业模式:大众频道以收视费为主;分众频道靠优质锁定忠实用户;小众频道开发衍生收入,多种模式并存,由市场来检测哪种模式合理,而不应事先人为设置框架。

第二,整合经营。以频道为经营平台,除收视费外,将广告、活动、衍生经营等多种资源综合利用,利用专业化特色和电视的影响力打造多元经营平台,以产生更多收入。

第三。打通产业链各环节。必须打通内容提供、集成、传输到终端的一切环节,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联合,彼此协调形成合力。

第四,开拓多种渠道。付费频道可以尝试向多种渠道拓展,包括传统开路频道、互联网、手机、IPTV、移动电视等,从而赢取最大数量的目标用户,弥补收视费不足而导致的频道难以正常运转的问题。

第五,内容产品化。实现多次销售。付费频道可以对节目进行再开发与再利用,打造内容产品进行多次销售。

四种商业模式

基于上述总体思路,我们为付费频道的发展设计了四种商业模式

模式1 频道收视费模式

核心要素 打造精品内容

频道收费模式,即用户为自己的收视行为进行付费,可选择按月或按次付费,是最基础、最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一模式首先需要打造精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专业性、原创性等特点,奠定市场拓展基础。同时,还要培养用户的使用和消费习惯。频道收费模式所适合的节目类型包括:受众层面广泛的影视类、综合性体育类节目;戏曲、专业体育项目等细分化、小众化的节目类型。

频道收费模式的整体经营思路包括:第一,合理定价,完善价格促销系统,丰富收费方式,如按次、随需点播、包月等;用户既可以购买单个频道,也可购买频道组合,后者还可获得相应优惠。第二,对零散的节目内容进行主题化整合,使得同类节目之间相互带动,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服务进行拥绑销售。第三,加强与终端用户交流,提升服务品质

发展频道收费模式,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重视用户市场调研,了解用户需求。其次,整合渠道,利川资源,加强宣传推广力度。

模式2 “内容+广告”模式

核心要素 广告关联性

内容+广告模式,即在付费频道经营中适当引入商业广告,形成付费频道的收入来源。

广告对于付费频道是必须的。首先,广告一直是媒体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次,从国外付费频道发展经验来看,广告与付费并不排斥,像美国天气频道这样的专业付费频道,其中的广告时间占节日内容的25%左右。因此,在付费频道的发展过程中,不能没有广告。

因为付费频道为有偿收看,所以,在内容+广告模式的经营中,需要注意广告与节目内容相结合,首先,广告要适度,不能够影响节目观看。其二,广告与节目内容要有较高的粘合度,保证观众在观看到广告时,不会产生过分的排斥感。第三,付费频道的广告应以软广告、标版、贴牌角标、冠名以及与节日内容相关、有信息价值的广告为主。第四,广告产品必须是与日常消费及生活贴近的、大众化的,如美容、孕育、房产、汽车、旅游等,与消费市场贴近度高,更容易被植入节目中,也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在广告经营方面,应注意对广告主进行选择,各种广告方式均可尝试。广告形式以冠名、植入、擘题节日等为主,以完全的硬广为辅,能够让受众在观看节日时,了解到产品的信息内容,并且对产品特性有直观感受,还可通过看广告减免收视费等方式,让用户自主选择收看广告。另外,还可与网络服务商分成,带动网络服务商的积极性。

在运作过程中,内容+广告模式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提高内容品质,这是频道发展的根基,也是广告经营顺利实现的根基;广告时长、类型比例需控制,并非越多越好,应注意广告编排的科学性;对那些收视费较高的频道,不适合开发商业广告,以免引发观众的不满情绪;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培育广告主市场,选择优质、与节目内容关联度高的广告主。

模式3 内容集成模式

核心要素 基于用户关系的巧妙编排

篇6

在电力体制改革和智能电网发展等行业内外部形式驱动下,电力市场正逐步过渡到自由电力市场,形成多买多卖的市场形态,客户价值主张呈现多元化需求,资源和能力的突破带来市场机遇,迫使电网企业必须寻找新的盈利方式,重塑电力营销商业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一、商业模式及其核心要素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博弈已经远远超出了产品竞争的范畴,商业模式作为一种软实力,开始在竞争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一)商业模式的内涵

按照管理学理论的解释,所谓商业模式,就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各种手段把影响企业运行的内外要素重新梳理、归纳和整合,形成一个高效、健全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运行系统,通过高效运转、精准服务和最优实现形式,从整体上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协助客户实现预期价值,同时使系统实现持续赢利目标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二)商业模式的三要素

一般来说,不同行业的企业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其面临的商业模式的基本架构都是由客户价值主张、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模式三要素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式,也就是商业模式的核心三要素。商业模式核心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非互相孤立、互无关联,而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相辅相成,通过功能的共同发挥,使商业模式得以顺畅运行。

二、电力营销模式必须创新

(一)客户价值主张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

当前,售电市场的目标客户由单一转向多样,出现了电力直购、工业园团购、产销结合的分布式电源用户等新型客户;同时电力营销目标客户群体正在向电动汽车和各类储能客户拓展。客户类型多样化必然导致客户需求也呈现多元化。首先是需求综合化,表现为不仅有传统的供给和消费需求,还包括节能和环保需求。其次是需求主动化,特征是客户可比较价格与服务的高低优劣主动选择售电企业。第三是需求定制化,即客户可根据自身特点提出个性化的需要,供电方需要根据差异化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用电方案。而传统电力营销企业追求的客户价值主张,仅仅是为用电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电力和简单的电力服务,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二)盈利模式和市场环境变化形成压力

长期以来电网企业依靠增供和扩销实现增长的盈利模式,已经成为垄断条件下企业运行的通行方式。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化,电网企业一定程度上逐渐丧失了特许经营权,新的制度赋予用电客户更多、更大程度的用电选择权;改革的深化使得输配电价制度得以全面实施,电网企业的收入来源从购售价差演变为收取过网费,以往的准许成本和收益也将受到管制;大用户直购的出现和民间售电主体的竞争,将夺走并拥有一部分高品质用电客户。面对这些变化,要维持和推动企业生存与发展,电网企业的功能和运营模式必须重新定位和选择。

(三)企业资源和能力与新的供用电体系不匹配

在新的输电和信息技术出现以前,政策、资本、人才、技术和品牌等优质要素,以及高份额的市场占有率、众多的营业网点和丰富的运营渠道等优势资源,成为电网企业开展电力营销的强大支撑。而随着智能电网、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传统的“发―输―配―用”单向的B2C电力供给体系将逐渐没落,“用―配―用”、“用―用”等C2C双向、多边电力供给体系正在形成。这将迫使电力营销重点从管理向运营、从单一向多元的服务转变。提高市场营销技能、重塑客户关系、拓展运营渠道、培养协同能力,将成为电网企业顺利融入新的用电体系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电力营销模式创新的思路

(一)延伸服务,丰富内容

电网企业在激烈的营销竞争中必须延伸产业链。延伸服务就是电网企业在原有服务的基础上适应客户的需要,主动为客户提供超前、超值或额外服务,通过服务延伸,建立起基于客户需要的智能化、互动化的用电服务体系。例如,基于电力营销服务OTO(线上到线下)模式,实现线上全天候受理,线下“一站式”办电;基于LBS(地理位置服务)的自助式故障报修服务,实现报修地点自动定位、抢修进度定向推送、局部范围计划停电便捷查询;基于SAAS(软件即服务)商业模式的售电公司运营托管服务,利用电网企业的技术、设施、服务渠道和大数据资源优势,为售电公司提供企业信息化运营所需要的业务运作平台和差异化运营托管服务,支撑其计量计费、需求侧响应、客户服务、分布式能源管理等主要业务。

(二)掌控渠道,提升管理

销售渠道不仅是实现电能销售的通道和连接客户的桥梁,更是一笔内容丰富潜力巨大的财富,谁掌控了电力销售市场的渠道,谁就掌握着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电网企业应该通过掌握的客户信息,利用互联网、智能电网和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把各种信息和技术紧密结合,构建新型互联网售电平台。通过功能强大的售电平台,不断更新业务模式和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如开展电力购销、配售电投资、微电网、第三方运维公司托管服务等业务。为了充分利用掌握的大量信息,可通过售电平台贮存的大量客户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用电习惯,有针对性地制订售电策略和多种套餐,前瞻性地安排发电计划和定价办法。

(三)面向客户,拓展领域

在不远的将来,传统的增供促销盈利手段将成为历史,新的盈利模式将取而代之,这种模式就是“综合能源服务解决方案”。它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装置,同时拥有信息通信功能和自动控制功能,通过程序设计可以为用户提供不同的“能源组合套餐”,以扩大消费者的选择面。通过选择套餐,用户在可以根据性价比在用电和用气之间做出选择,以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它还具备能源管理的功能,能够对用户的用电习惯进行分析,改善用户用能习惯并推荐合适的节电设备。

篇7

当前,我国传统零售业正面临电子商务Ⅱ出咄逼人的攻势以及自身经营转型的巨大压力。对零售企业而言,如何根据业态发展规律,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之路,需要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路径和策略的冷静思索和切实行动。

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构建与创新是近年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关于商业模式定义,理论界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四类(李东等,2010):一是逻辑说,即商业模式是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总体逻辑;二是故事说,即商业模式创新就是讲一个关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新故事;三是机器说,即商业模式是一种把能量转化为任务执行的装置;四是关系说,即商业模式是跨企业边界的关系组合模板。每一个成功或失败的零售商业模式,都可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解读和剖析。除了这些共性特征外,笔者认为,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内涵是更有效率的服务创新,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1、提升流通效率。零售是从生产到消费供应链的一个环节,其发展和创新不能局限于自身,而应该着眼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流通效率。事实上,零售业的演进过程就是流通效率更高的业态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传统的“砖头加水泥”模式(bricks and mortar),还是当下炙手可热的“鼠标加水泥”(clicks and mortar)全渠道模式,零售企业围绕提高流通效率不断创新商业模式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地位,甚至成为供应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2、聚焦服务创新。零售企业的两大核心问题是“卖什么?”和“怎么卖?”与此相应的商业模式创新可分为经营内容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或者说商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当前,“制造”日益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行为的一环,用户已经取代产品成为了商业模式的关注重点,以IBM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企业正在努力完成从制造到服务的转向。在这样的背景下,零售企业更应该回归商业本质,围绕服务创新构建和创新商业模式。

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

成功的商业模式需要对创新路径进行认真思索和战略布局。对零售企业来说,其创新“路线图”至少包含以下三个相互衔接和交融的步骤:

1、发现需求、创造价值。商业模式的价值逻辑学说认为,商业模式是兼顾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特殊机制。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质就是价值的再创造和再分配。当前,零售企业的身份更多地由销售转向需求,在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已经不仅仅是要发现和满足消费者表面的、物的层面需求,正如现代营销学的奠基人之一——莱维特所说:“顾客来买的不是5毫米直径的电钻,而是直径5毫米的孔”。零售企业要善于发掘“可视”需求背后的需求(Beyond the visible demand),这才是顾客的核心价值主张,离开了这一点,任何商业模式都无法成立。零售企业如果固守现有的引厂进店、联营扣点、通道收费模式,以期最大可能“剥夺”消费者剩余,“压榨”供应商利益,必将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零售企业如何在创造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价值的同时获取自身利益,是构建和创新商业模式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过分强调顾客价值创造,忽略企业的自身价值实现,长期不能获得合理利润,大量“烧钱”后最终也只能是。惨淡退出,导致“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的两难局面。

2、对接战略、统筹规划。对零售企业来说,发现有价值的市场需求还只是第一步,作为一个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市场聚焦和顾客定位在很多情况下是“公开的秘密”,没有哪家零售企业能够长期锁定顾客并为之提供不可替代的垄断性产品或服务。商业模式是企业战略的匹配因素而不是替代品。对企业来说,“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是两个问题而是问题的两个方面。零售企业在制定战略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商业模式的配套,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时候要考虑企业战略目标和意图,在战略目标的统领下,对各组成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使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战略实施的载体和依据。

3、整合资源、发掘能力。资源和能力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商业模式的运行基础。创新商业模式要破旧立新,企业在人财物各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和投入。除了有形的资源和能力,这里笔者还想强调的是勇于改变的意志和能力。从长远来看,“时过境迁”都会使任何一种曾经有效的商业模式失效,最终走向消亡。在一个既有的落后的商业模式下,企业无论进行怎么样的改良或改善,都会被那些实施了更先进更有效的商业模式的企业所淘汰,就像摩托罗拉、诺基亚被苹果、三星超越,柯达胶卷被数码技术淘汰一样。对零售企业来说,同样不应固守某一种商业模式,即使它曾经多么地有效。商业模式是连接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桥梁,合理的商业模式能够将企业核心能力转换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同时通过商业模式的不断调整和持续创新进一步加快形成和壮大企业的核心能力。

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的策略选择

商业模式创新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零售企业要根据其所处的时空条件,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当前零售商业模式创新在策略选择上呈现出以下趋势:

篇8

各种商业书籍和文章中都提到过商业模式,但究竟什么是企业的商业模式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个行业中的企业进行模式分类时,需要对商业模式的组成维度进行分析。

哈默尔认为,商业模式由企业的核心战略、战略性资源、顾客因素和价值网络等四个维度构成。施密德认为,商业模式有众多维度,如企业的使命、结构、过程、收入、法律以及技术。当设计和讨论一个商业模式的时候,以上六个因素对区分和研究不同的企业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上研究表明,理论界对什么是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的构成等问题还没有一致认识,没有一个固定的商业模式可覆盖所有的企业或行业,商业模式仍然是一个模糊不清的词汇,但这并不妨碍学术界对商业模式的讨论和研究。作者认为,理解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是找出其运营活动中的关键价值创造环节或者影响企业关键价值创造活动的要素,只有对不同企业的优势来源、运营机制、竞争环境有清晰的理解,才可能理解其商业模式。因此,商业模式是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构建竞争优势、能力、关系和知识的体系,是描述企业经营方式并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核心活动和行为。对制药企业来说,构建和划分商业模式的一个方法是将企业内部的核心能力维度和其外部的公共政策维度作为考虑企业开展竞争行为的两个重要变量,因为这两个变量会对制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

(一)内部核心能力维度

企业核心能力取决于企业在价值增值活动中其资源在不同环节的投入和结果。制药企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一个典型的“高科技”或“基于科学”的行业。知识密集型的特征表明研发资源和能力是形成制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因而是影响制药企业商业模式的内部核心要素。制药企业在研发环节的能力表现为企业的研发能力以及研发能力所代表的知识体系。研发能力决定了制药企业可以向医药市场推出产品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构成、产品的创新性、产品的治疗领域以及治疗效果等。

在研发环节,不同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活动主要分布在两个环节,分别是新药研究环节和发展环节。一般而言,生物制药公司、大型制药企业重点在新药研究环节投入战略性资源、获得原创性产品。而实力一般的制药公司则将研发资源重点投入新药发展环节,寻求对已知分子和药物的改良。因此,这种企业的研发能力是模仿或改进能力。

(二)公共政策维度

公共政策因素是影响制药企业核心生产经营活动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要素。美国国家工程院和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研究都分析了联邦药物和食品管理局的管制、专利法律、产品责任、反垄断政策、研发税收等与公共政策维度相关的要素对制药企业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的深刻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制药企业的新药申报时间比欧洲有所缩短,同时,由政府重点资助的基础研究支持体系规模庞大、力量雄厚,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因此有研究认为,美国的外部政策环境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企业在全球获得强大竞争地位的重要原因。

政府的价格管制、新药申报程序、专利保护体系等直接影响制药企业竞争行为的公共政策来自于企业的定价能力。不同的国家体系对药品的定价政策不同。相对而言,美国药品定价制度让制药公司获得了更大的自由。除美国外,欧洲多数国家以及日本政府对药品价格管制严格,这种措施还相应降低了该国市场对制药企业的吸引力以及企业的创新力。人们把定价能力看作决定制药企业利润、研发能力和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由于基础研究体系对制药企业的研发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这种体系多由政府支持的公共研究机构创建,因此,笔者也将基础研究体系看作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殊公共政策要素之一。在欧洲,政府对基础研究的资助活动过少限制了科学研究的产出,特别是欧洲大陆的医学专业不像英国或美国那样具有充分的科学准备。与之相反,美国的制药产业和学术界紧密融合,美国制药公司必须同生物医药界,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是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研究基础的制药公司的前提。基础研究支持体系是造成不同地区制药企业创新能力差异,进而影响企业商业模式的重要原因。

内部核心能力维度和外部的公共政策因素维度实质上就是制药企业基于内部优势和基于外部机会的相互结合,共同决定了制药行业的竞争行为,进而影响企业在不同价值创造环节的成本和收益,以及不同制药企业的商业模式,包括企业规模、利润、成长性和竞争手段。

二、国际制药企业的两种商业模式

利用上述两个维度可将目前国际上领先的制药企业所采用的商业模式划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一)研究型模式

研究型模式(RBP)是企业将资源重点投入新药研究环节,通过研究具有原创性的新药并获得专利保护,以保证企业获得相对灵活的定价能力和相对垄断的市场地位。采用RBP模式的公司主要是欧洲和美国的大型制药企业和新兴的生物制药企业。

RBP模式的核心活动是发现新分子的过程,而新分子的发现依赖于企业的筛选技术和能力。因此,筛选技术是以创新药研究为战略目标的制药企业的核心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该能力体现了技术变迁的过程,包括有机化学、发酵、推理性药物发现技术、生物工艺学及生物筛选技术。采用研究型模式的企业的研发能力均沿着上述路线演进。

采用RBP模式的企业受外部公共政策因素的直接影响。采用RBP模式的企业无一例外都获得了一个强大的基础研究体系的支持,而且这种基础研究体系还应该是面向市场的基础研究,具有市场拉动型特征。例如,美国的RBP公司就体现出政府与私营企业在研究领域的紧密合作。由于有强大的基础研究体系支持,RBP模式的制药公司可较早地进行科学尝试,建立和维持与公共研究领域的紧密联系,因而可以在新药研究中获得先机。

RBP模式的公司集中在美国还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RBP模式与制药企业在美国获得的外部公共政策因素的支持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更自由的药品定价制度、更加市场化的卫生保健体系、科技与商业界的紧密联系、专利制度对新药的严格保护等。总体而言,RBP模式是一个拥有强大研究能力、高效率创新支持体系的结构。

(二)发展型模式

发展型模式(DBP)的企业通过将资源集中在药物研发活动的发展环节,通过有限度的研发和创新活动获取创新产品。DBP模式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少数印度和日本的著名制药企业也是DBP模式企业。DBP模式企业的内部核心能力维度不同于RBP模式企业。DBP模式企业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企业基本不做基础研究,甚至不做临床研究的前期阶段。DBP模式企业的主要活动是发现给药途径有所改变的药品,在原有产品(分子结构)基础上进行改进。

在原有产品基础上的新技术改进已经成为全球制药企业的一项重要活动。例如,2003年赛诺菲圣德拉堡公司研发的用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各种适应症的UroXatral 被列为新药之一,而该产品的普通制剂早在1991年就已经在意大利和丹麦上市。这是利用释药技术发展新药的例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释药技术已成为制药领域发展较快的一种创新型技术,全球已经上市的释药系统类型已经多达35种以上。一方面,释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新的观念促进了新的释药系统的开发。另一方面,专利药的到期压力也促使专利持有公司通过改进剂型来维持其产品的市场份额。DBP模式企业也可以利用仿制创新技术,围绕已有基本专利衍生出从属专利。预计至2010年,基于释药技术的药物市场份额将占全球的20%以上。因此,DBP模式企业还将快速发展。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DBP模式与RBP模式的外部公共政策也有所区别。以欧洲为例,由于欧洲大陆各国政府对制药行业的严格管制和公共卫生保健成本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跨国制药公司在欧洲的投资信心。因此,包括欧洲本地公司在内的制药企业在寻求成本控制的同时,很多公司还走上了以发展和创新为战略方向的道路,结果DBP模式企业远远多于RBP模式企业。在外部的影响维度中,DBP模式企业的外部基础研究环境也不如RBP模式企业。例如,日本的基础研究与欧美相比较为薄弱,因此,日本本土以DBP模式公司为主。

DBP模式中已经出现印度公司的身影,如南新公司。印度制药企业一方面正加大在新药开发环节的资源投入,寻求基于创新性技术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还因为印度本身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上的优势而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印度的制药公司也积极在全球市场进行战略布局,如抓住近十年来美国外部法律环境的改变和通用名药的发展机会,通过进入美国市场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总体而言,在DBP模式中,企业的商业模式维度是发展能力强、创新支持体系适度发展的结构。

三、新模式――虚拟组织

随着科学和技术进步以及市场的全球化,制药企业的价值创造结构也更复杂,企业的研发效率逐渐下降。于是,为了提高筛选速度、缩短新药研发时间,同时控制成本和减少失败风险,RBP模式企业开始将发现新分子的工作外包给合同研究组织(CRO),而临床前阶段包括药理学研究、毒性学研究和配方开发工作通常由制药公司自己开展。

CRO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于美国,进入21世纪后在全球得到了较大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各国进一步加强了药品管理后,RBP企业在药品研发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关注整个试验过程的可靠性,在临床研究过程中投入的资源大大增加。为此,企业开始将新药研究的部分环节外包。据Frost & Sullivan公司统计,2004年全球的CRO企业超过了1200家,市场规模超过了140亿美元,同比增长14%。2004年,美国CRO市场规模约80亿美元,已占美国药品市场规模的3.5%;日本CRO市场规模约50亿美元,约占日本药品市场规模的8%。

目前,一些国际型的CRO公司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分支机构,形成了很强的IT系统,并具备了组织实施全球性临床试验的能力和经验。CRO正是以其特有的优势为制药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化服务,其专业化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已经超出了新药研究的范畴,CRO企业已承担了全球新药研究临床Ⅱ期、临床Ⅲ期三分之二的工作。随着竞争的加剧,制药企业的商业模式极可能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将会细分为合同研究组织、合同发展组织(CDO)、合同制造组织(CMO)和合同市场营销组织(CMO)。传统的制药企业将变成一个虚拟组织。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两种商业模式的公司中,哪一种是主导模式?CRO公司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哪一种模式将会成为市场的主角?目前我们还无法确定。这将取决于两个维度的变化以及它们对企业的综合作用。

(一)内部核心能力维度的讨论

从企业内部的核心能力维度看,企业的筛选能力和新分子发现能力耗资巨大、耗时长,因此,技术是影响企业商业模式最不确定的要素。例如,人体产生的约50万种蛋白质的大部分功能还未被人类理解。可以肯定的是,RBP模式中新兴的生物技术公司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人们已知的蛋白质上,如胰岛素、人体生长激素等。未来,基因技术无疑会对制药企业的研发生产效率产生重大影响,如果RBP模式企业能够利用生物技术加快研发速度、提高研发效率、企业必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另外一个影响企业内部研发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研发投入能力。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跨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投资逐步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据欧洲制药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1990年美国药物研发投资不及欧洲的70%,但如今美国药物研发投资已经远远超过了欧洲,美国制药企业主导了全球的新药发现。未来,不同地区的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将影响其商业模式的选择。例如,进入21世纪,日本制药公司已经开始通过增加内部研发投入来充实它们的产品线。2001至2002年间,日本领先的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平均增加了近9%,而同期处方药的平均销售额仅增加了4%左右。因此,从内部研发能力维度看,日本公司试图从DBP模式向RBP模式转变。

(二)公共政策维度的讨论

政策管制制度深刻影响着制药企业的研发积极性和研发边界,它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在过去几年里,跨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投资正逐步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为什么RBP型公司集中于美国而DBP型公司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与日本的原因。例如,美国现行的专利政策正在缩短RBP模式公司专利产品的专利期限。在1984年的《药品价格竞争和专利期修正案》(Hatch-Waxman)颁布以前的整个专利保护期内,美国拥有专利的RBP模式公司有权阻止竞争者制造、使用、销售其专利。《药品价格竞争和专利期修正案》试图让知识产权在低成本传统制药业和激励新药研发这二者之间达到平衡。而《药品价格竞争和专利期修正案》生效后,2000年美国传统的非专利药所获得的市场份额增长到了50%,而在1993年,这一比例还是40%。这表明,DBP模式公司的产出大大增加了。《药品价格竞争和专利期修正案》颁布后,专利所有者只能阻止竞争者销售其处于保护期内的产品。这对RBP模式公司而言是妨碍创新的重要因素。以上情况可能会诱使RBP模式公司向DBP模式转型,因为,企业从事创新药物研发的风险加大了。

篇9

B公司存在的问题:

1.企业融资困难,资金回笼迟缓,规模扩大受限;企业人工不足,各部门分工不明确,员工不明确自己的职责。各部门交叉严重,没有专业性。

2.缺乏企业的战略规划,缺乏对企业的整体定位,企业发展有大目标,但无具体实施的计划。企业的硬件设施不完善,不适合企业进行高级管理。

3.企业未设专门的质量检测系统,使公司很难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有效的控制;未设立采购部,没有存货系统,对库存不能合理调度,出现存货过多,影响资金周转。临时缺货导致怠工;原材料进价过高,影响产品成本。

4.操作不规范性,企业主的意志影响大,企业行为的随机性大,缺乏文化氛围,缺乏企业文化,缺乏人才激励机制。

分析:中国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中国的中小企业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同时并存,更多机制灵活的民企不断涌现。而目标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管理的基础,实践证明,任何不是针对目标的努力都是没有丝毫意义的。管理必须要根据既定的目标和要素来设计并组织开展相关的活动,时刻关注既定的计划,适时做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有条不紊,在面对挑战时可以轻松应对,更重要的是能顺利地实现自己或者团队的目标。

所以,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着自己与团队的目标和决定管理的一些要素,尽可能地把精力全用在“刀刃”上,这样才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对周边环境和社会发展有利。

管好四种有效力量

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家影响力”作为四种力量的第一种有效力量,先行性、前瞻性尤其重要。其中老板个人的魄力、特质渗透到企业决策的各个环节中,推动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家的领导影响力是首要因素,是企业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力量。在企业家带领下,一个组织要运转起来,推动全员参与,还要凝聚“铁三角”般三种有效力量,即商业模式构建力、定位营销力、组织运营力三种力量。

而商业模式构建能力,也就是企业的生意经,如何顺应市场实现顾客价值,如何“借力打力”,如何整合资源四两拨千斤,中小企业以灵活致胜,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找到好的商业模式就能让一个企业快速发展,利用最小投入赚取最大利润。有了良好的商业模式,中小企业必须要解答:作为企业你的方向去哪?走什么样的路线?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这是引领中小企业走向成功的核心。

有了一个清晰的方向之后,企业要不断做大,在做大过程中营销就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思考客户定位与营销模式,只有找到如何卖掉得到更好的模式中小企业才能做大,定位营销力是放大企业的力量。

市场竞争中比的是内功,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都面临员工素质不高、创新能力弱、资源不足、开拓市场手段欠缺等问题,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组织运营瓶颈的就具备了持久的竞争力,而组织运营能力,是如何保证战略能落地,让内部资源的高效运用,使营销、生产、品质、研发、人财物运作起来,从而使1+1大于2,这就要建立与企业发展阶段匹配的高效组织运营模式,必须要有高效组织运营管理模式,这是中小企业做强的关键。

设置“防火墙”管好中层

中小企业中,刚开公司的小老板基本是没管理者感觉的,想管人却不晓得怎么管,看到员工有什么问题总是很少说,期望他们自己看暗示觉悟。这样下去员工自由散漫,连老板都不怕了,这时候老板急了,开始训人了,这下新的问题又出来了,老板一管人,就直接面向员工的问题,没有退路了。中小企业的老板和高管如何体现出管理水平呢?要么有超强个人魅力,让员工服服帖帖,要么员工就把所有不满和矛盾都集中对准你这个新手老板,真遇到一个愣头青员工当面理论是非曲直,做老板的肯定从郁闷到暴怒,进而是炒员工维护自己的权威了。

实际上,许多中小企业的老板或高管,其管理能力体现的办法很简单,那就设置好“防火墙”管理中层,不要直接面向员工,哪怕公司只有五个人,也要搞个中层经理,一般的事情请他去处理,老板不要管普通员工,去管好你的中层,然后你的中层自然会去管普通员工。不过这中层待遇也必须是中层,不能和底层一碗水端平,而且他情商要好,知道自己是唱白脸的,领导需要唱红脸,这戏才能玩下去。

一些中小企业,老板或高管已经运用了这层“防火墙”似的分层管理,总经理对底层员工和颜悦色,但会当着员工的面训斥中层,让普通员工很爽。但普通员工犯什么错误了,找总经理也不行,他会说按流程处理,请直接领导负责处理。所以,任何时候员工投诉中层,要记得维护中层的威信,把中层骂废了,就等于员工直接面对老板或高管了。当着员工面训斥中层,是做戏,不能经常搞,偶为之,让中层处理员工矛盾,是制度,要按规程处理,不插手。假如中层做得不对,单独沟通,事后补救,这样中层的管理能力和意识也就慢慢上来了,有这样的中层,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会上去。

自主创新核心要素管理

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单薄、抗风险能力差、人才缺乏、技术信息渠道不畅,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企业经营当中无时无刻都有各种风险,有时甚至于一个合同的赔付,也会带给企业灭顶之灾,企业做大了,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存在风险,需要有效的控制系统保障企业长治久安,保障应对外部商业环境的变化风险,这就需要提高企业风险控制力,从而实现核心要素的自主创新。

核心要素创新主要是中小企业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集中力量研发出核心技术,并充分整合外部环境中的技术资源,形成新生产技术的创新活动。中小企业的核心创新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研发创新能力,能够攻克关键的技术难题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运用核心创新路径的中小企业在整合外部资源时可以有多个合作者可供选择,并有多种可选择的合作方式。中小企业要重视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在人才上的优势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定期提供有价值和有市场前景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创新过程中,同行企业、非同行企业都可以成为企业的合作伙伴。并且,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在一定范围内招标的方式寻找合作者,这可以保证企业获得实力最强的合作伙伴。并且费用垫付使企业不会因为研发而出现财务周转困难。中小企业也可采取将部分辅助技术外包给合作者的方式完成创新活动。有效的外包可以使企业提高灵活性,降低风险,减少资本投入,更有效地将资源分配给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

核心要素创新管理使中小企业集中优势和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减轻了企业自主研发所有技术所带来的压力;解决了企业由于资源匮乏而限制了其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有效降低企业风险,分散研发风险。进而使企业能够获得持续的技术支持,形成核心竞争能力。

“社会责任要素”的担当

现在,很多企业的公益投入仅仅是一种防御性的措施,一种公关策略,究其根本不过是为了应对来自社会活动家们的批评和压力。因为他们更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承受的社会压力更大,因此他们必须做出更多的反应。中小企业要保持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兴趣,就必须理解其必要性。如果企业仅仅是为了行善而资助社会公益活动,这种行为从长远上看是难以为继的,大把花钱很容易,但如果只是没有回报地投入的话,就必然会在企业内激起反感和不满的情绪。一旦经济压力增大,企业利润出现下降的迹象,企业就会很快放弃参与公益事业。

但是,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社会角色问题。顾客在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时,对企业的社会行为也越来越关注。调查显示,那些生命力长久的公司,除了能够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使企业业务增长、利润增加外,还有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使得他们赢得社会的尊敬,这种社会责任是其竞争力很重要的部分。因此,这些来自行业内外的众多因素迫使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坚持在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要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在制定投资决策时,除了追求纯粹的经济利益,要关注社会效益。

篇10

引言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依托的众多条件中,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起着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实体经济如何通过转变商业经营模式来突破发展瓶颈,区域经济发展如何与商业模式转变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等一系列课题成为了社会焦点。

一、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综述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整体不均衡的态势,部分地区形成了有较鲜明特色、较强竞争力、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品牌,而有的地区仍然受困于经济转型的阵痛、改革思路不清晰、投资环境不理想的现实情况。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取决于以下几点:第一,若干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集群的活力);第二,若干企业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率、增加值率、销售利税率和综合要素生产率);第三,吸引外部投资进入的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

总体来说,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国际产业集聚和吸纳外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同时成为世界性制造基地。而广大的内陆地区经济联系仍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吸纳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规模有限。

(二)对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预测

对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预测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区域经济发展一定会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次,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将会使得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形成联动格局;再次,实现“五个统筹”方针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向。

二、商业模式创新对区域经济的综合影响分析

(一)可以改变区域经济的整体结构比例

商业模式创新对区域经济的综合影响分析首当其冲就是对其整体结构比例的影响,随着前几年的旅游行业的崛起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多城市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格局,而最为世界所熟知的中国大工厂概念,使得以劳动密集型见长的我国企业承载起了加工、代加工的产业规模经济。因此,过往的事实告诉我们:商业模式对区域经济整体结构的影响是巨大而直接的。

(二)可以营造出崭新的市场氛围

商业模式发生变化后,对软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商业模式可以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思想意识甚至民俗文化等等。快餐式的消费形式成为了很多大城市白领的消费常态,颇具特色的主题文化也改变了很多城市固有的文化氛围。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后必然会导致新的文化氛围的出现,所以,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统计数据的变化,还有深层次上看不到摸不着的文化变化。

三、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一)实现对盈利模式的重大转变

考量普通的商业发展模式我们不难发现:交互式的交易习惯和整付式的交易过程使得企业在盈利模式上形成了定性的思维。一方面,仍然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客户关怀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也无法突破常规式的营销手段和方式。随着国际接轨的加强,国内很多企业也开始效仿国外成功经验推行自我盈利模式的积极转变。举例来说:国外的通用电气飞机发动机公司(GEAE)开发了“按小时支付”的盈利模式,即客户不再根据发动机本身付款,而是根据对发动机的实际使用情况付款,从而实现了其盈利模式从产品销售的一次性收益到产品生命周期长期收益的转变;国内的远大空调也意识到那些拥有大型住宅和商业建筑的客户不再愿意购买和自己维护空调设施。为此远大改变了销售方式,从卖空调机转变为销售“冷和热”。

(二)实现对业务系统再设计

实现对业务系统的再设计工作绝对不是一项简单的企业内部工程,它始于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成型于外部客户合作协调的沟通中,完善于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确立过程中。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中,如果要实现对业务系统的重新再设计,需要首先确立高效、低风险、高收益的原则,然后综合对业务条线和管理流程进行严格的梳理,最后固化整合后的资源和制度,形成企业内在核心运营体制和核心竞争力。

(三)实现经营体系的流程再造

企业发展壮大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经营体系的优劣,区域经济的发展好坏也归根到经济体的经营体系的健全科学与否。经营体系涵盖的内容不仅有内部生产体系,还包括外部营运体系、战略规划体系等等。实体企业,特别是肩负着转型重任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要结合当地特点和自身企业所有制形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对涉及生产、研发、运输、售后、风险管控、成本核算、发展规划等核心要素进行一一梳理,实现企业由内到外全方位的蜕变。

结束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对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影响至关重要,当前,世界经济的竞争越来越细化,区域经济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突出,它是博弈的主角,也是成败的关键指标。随着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的发展持续加大力度,实体经济体必然会自主寻找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符合外部实际具体需求的道路,而我国区域经济必然伴随着商业模式的巨大调整而迎来又一轮的改革攻坚战。(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泽明.芮明杰.企业竞争优势的本源分析——同质生产要素使用价值量动态性[A].第二届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2007年)[C].2007年.

[2] 郭强.基于新经济特性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篇11

据了解,物联网作为战略性基础业务,中国电信将进行全网集约化运营,专用网络、专用平台、专用号卡,专属资费和专业支撑其发展。在此基础之上,运营商通过构建基础设施、打造生态平台,由当前的智能管道运营商向应用数据运营转型。

中国电信物联网生态策略

在天翼物联产业发展论坛上,爱立信、英特尔、深创投等企业从立体化网络、低功耗芯片、物联网安全、物联网投资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对产业发展的理解,大家一致认为,物联网不仅仅是智能硬件、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或者行业应用,更是一个复杂的商业生态系统。

中国电信政企客户部资深专家万军表示,由于行业壁垒、技术壁垒的存在,结盟成为趋势。生态构建对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万物互联中网络基础设施提供者,中国电信构建物联网生态策略是,夯实物联网(云管)核心基础产品,在此基础上,通过两大策略拓展市场:一是在主导市场,聚焦优势领域,自主开展规模性应用,直接获取规模效益。二是嵌入长尾应用,将各类基础能力嵌入到产业伙伴的物联网应用中,借力拓展业务规模。与此同时,打造新型生态模式。

在物联网芯片、模块、终端、通道、平台以及应用等一系列环节中,平台是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

此次论坛上中国电信正式“互联网+”能力开放平台,对外开放八类基础通信和关键业务能力。

网络是电信运营商的核心资源,网络能力是“互联网+”的关键基础设施,各行业在融合创新过程中对网络能力的新需求不断涌现。中国电信通过建设“互联网+”能力开放平台,组建集研发、服务、销售、维护为一体的专业化运营团队,向全社会提供可“被集成”的核心能力,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型信息化基础设施,形成服务“互联网+”的新供给。

中国电信“互联网+”能力开放平台首批语音、宽带、视频、短信、定位、对讲、安全、NFC八类核心能力。开发者可以便捷地在平台上获取能力介绍、技术文档、成功案例等相关信息,并可与运营团队直接进行沟通和试用。

夯实基础能力 拓展应用

在开放网络能力、搭建平台的同时。在内部,中国电信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终端补贴、网络平台部署以及销售组织优化推动物联网业务发展。

在商业模式上,中国电信在探索新的模式。万军表示,与流量池模式不同,未来物联网业务模式会走向生命周期服务包模式。

网络技术上,中国电信了物联网发展技术路标,中国电信将于2016年7月启动Cat1,并于2017年上半年建成覆盖全网的基于800M的NB-IoT网络,同期也将支持eSIM,促进中国电信的物联网从过去基础薄弱走向行业前列。

篇12

创意是什么?这每个人都知道。创意是传统的叛逆;创意是打破常规的哲学。

诸葛亮在有一次伐魏的时候,由于马谡丢失了蜀军粮道必经重镇——街亭,蜀军无粮,陷入了困境,连只能供大军撤退用的军粮存放地也因为没兵被司马懿率军攻击。面对魏国大军,诸葛亮巧妙利用司马懿多疑和认为自己生平从不冒险的观点(也有人说是司马懿故意放走诸葛亮),布下了空城计,让司马懿害怕埋伏,从而吓走魏军,自己保护了粮食并安全撤退。诸葛亮打破自己从不冒险的常规,创造出了空城计这一创意,体现了他超高的谋略和智慧,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创意在商业中的应用商业上的创意比比皆是。比如股票,把股民的钱用合法的手段来帮自己赚钱,自己还不用承担投资亏本的风险,而发明这模式的就是天才;又如彩票,利用人的贪婪和不劳而获的心理,合法聚集大量资金;又如保险,利用时间差,先把你的钱拿来钱生钱,然后再用你儿子、孙子的钱来对你保险、养老。这都是合法的商业模式创新,不合法比如传销,呵呵,利用人人想发财的心理,直接把你的钱装进自己口袋。

在营销的创新,比如亚玛逊的创造的广告联盟模式成就了自己,同时该模式也被谷歌发明广大,成为网络中小站长的盈利模式,而凡客将这一模式稍微改动下,变成了媒体分帐,也成就了一家中国本土伟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又比如各种网络应用产品的出现,网络、移动网络、云计算、IM、SNS、微博和最新的切客等等。

这些其实主要体现在商业模式的创新,即使有好创意,实现难度也相对比较大,一般传统中小企业在网络营销中的创意主要用在产品销售、品牌策划和网络传播中。比如,产品销售力提升,网络传播软文和事件话题营销中等。

创意从哪里来?

创意从洞察(我用的是洞察,不是观察或调查)中来,对市场的洞察、对消费者的洞察、对人性最深层次的洞察。洞察产生了洞见,你洞见了消费者需求、洞见启动心灵的按纽,那你就洞见了财富之门。一直关注淘宝做得非常成功的几家店铺:阿卡、裂帛和飘飘龙(这里没有为他们做广告的意思,因为他们根本用不着我为他们来推广)。菜根谭认为这几个品牌都是依靠对消费者深刻洞察获得的创意发展起来,成为数一数二的网络品牌。

阿卡,一个服装设计师,29岁,开创淘宝服装预售模式,店铺个性,文字感性、充满灵性;店铺所有服装都是由阿卡亲自设计,网友可以提供各种灵感和建议,依靠互动在洞察消费者需求同时培植了一大帮卡迷,阿卡的成功就是草根利用创意获得成功的最典型故事。

裂帛,两个北京广告公司文案出身的女孩打造的全新品牌,店铺的服装款式独具个性,有民族风格,也有环保内涵。文字和画面有点叛逆、个性、也有点颓,看她的文字你会觉得在读张爱玲,在欣赏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而这正是时下很多都市白领的内心写照:服装就是心情,裂帛就是内心。她们在裂帛找到了归宿,她们成为了Fans,她们让裂帛卖了一个多亿,也让俩在广告公司失业的女孩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飘飘龙,线下800人推销都卖不动,走投无路上淘宝,他们靠故事、文字以及对消费者的真诚造就了一个奇迹。飘飘龙所有产品文案或讲故事或直接模仿国际著名广告手法,再加一些手绘插图配画,现在又加动画。飘飘龙的故事基本就是目前都市男女身边发生事情的提炼,用诗一样的语言讲述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爱情,其实他们根本不是卖布绒玩具,他们卖的是故事,是消费者自己的故事、心情和经历。

篇13

但是在一个互联网连接的时代,产品生产不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通过线上更新,产品的新特性与新功能可以定期地被推送到消费者的产品上。对使用中产品的追踪能力使得及时响应客户需求成为可能。当然,现在物品间可以互联,则能够通过更有效的预测、流程优化及客户服务体验等方面提供新的分析及服务。各种各样的消费类产品及服务,从巢牌恒温器到飞利浦色调灯泡再到IFTTT网站服务,都为基于物联网的价值创造可能性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微软的用户体验设计合作伙伴负责人Albert Shum指出,“商业模式是关于创造价值体验的过程。通过物联网,你可以真正的看到消费者是如何看待体验的:当我路过一个商店,当我购买产品,当我使用产品,直至帮我解决用它还能做什么的问题,以及什么样的服务能够更新这种体验并赋予产品新的生命。”为针对互联体验的潜在影响形成设计者、技术人员及商务人士之间的对话机制,Albert在微软的团队最近了一个名为“互联:制造商们”的记录短片。

与价值创造类似,与云端的互联形成了关于价值获取的新的思维模式,即客户价值的货币化。在大多数制造型企业,价值获取就是简单地合理定价,以从零散的产品销售中获得最大化利润。有时,这也可以通过有创新性的方式进行,如吉列公司采用的著名的刀架与刀片定价模式。企业利用核心能力确保产品上市过程中利润最大化,并能够控制价值链的关键点,这些核心能力包括产品成本、专利及品牌实力。下面是改变你关于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思维模式的一些方式:

然而,在互联空间赚钱并不限于实体产品的销售,在产品售出后,通过增值服务、订阅服务、应用服务等形式产生的收入可以很容易的超越产品价格,额外的收益也就成为可能。在最近的一次对话中,OATV公司的负责人之一Renee DiResta指出:“可以产生经常性收益的东西对于风险投资者更有吸引力。否则,商业模式的成功与否将依赖于潜在客户的忠诚度及成为回头客的可能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