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篇1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兴经济领域。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方针政策——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2011年初以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准,区域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北、中、南三大海洋经济带。作为金融机构,尤其是海洋经济发达区域的商业银行,通过加强对区域海洋金融业务发展机遇的分析,来寻找自身业务新的增长点,是当前发展中十分紧迫的任务和重要课题。

一、浙江、宁波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简介

随着山东、浙江、广东等三大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相继出台,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已被提高至国家战略层面,但各区域的发展方向、侧重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下面,对浙江及宁波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简要介绍。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浙江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定位为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我国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我国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我国海陆协调发展示范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和清洁能源示范区;提出了“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总体发展思路;通过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海洋服务业,择优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来规划其产业体系;通过着力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来建设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和“集疏并重”枢纽港。

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批后,宁波市政府相应出台了《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该规划的核心内容是以港航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为重点,着力构建“一核两带十区十岛”空间布局框架,加快“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在空间布局上,以宁波—舟山港宁波港区及其依托的海域和城市为核心区,重点发展“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品台,完善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主的北部海洋经济产业带为宁波新型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主要区域,重点建设宁波杭州湾、梅山国际物流等十大产业集聚区,重点开发梅山岛、大谢岛等十大海岛;在发展目标上,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0万标箱,大宗商品市场交易额突破4000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到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市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

二、商业银行海洋金融业务机遇—以宁波为例

宁波市高水平、高起点发展海洋经济为商业银行的海洋金融业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首先,从整体发展空间来看,根据宁波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涉及临港先进制造业、港航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等四个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主要领域的项目共计194个,项目总投资5581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3344亿元。具体包括临港先进制造业项目46个,项目总投资1648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874亿元;港航服务业项目61个,项目总投资2046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340亿元;海洋新兴产业项目10个,项目总投资208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72亿元;海岛资源开发项目77个,项目总投资1679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058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以及相关配套项目的建设和民间投资的跟进,至少会产生6000—8000亿元的融资需求。

其次,从具体行业产业来看,需结合宁波海洋经济规划建设重点和空间功能布局,对各行业产业进行细化分析。

在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北仑、镇海的石油化工产业,象山、宁海的船舶制造产业,北仑的钢铁、能源、高端装备产业,余姚的精细化工、现代机械、电子信息产业,慈溪的家电、汽车制造、金属制品产业,均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该类产业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既对固定资产贷款、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保函、贸易融资等传统的融资产品有较大的需求,也可使保理、国内信用证等创新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得到合理的应用。

篇2

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区成功试点,企业法人可在自由贸易实验区内完成人民币自由兑换,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田和突破口,极大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自贸区的有序发展将会成为沟通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的桥梁,丰富人民币回流渠道,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也势必会进一步深化。

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必将参与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也会获得相当多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如何抓住各类发展机遇,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人民币国际化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人民币国际化为商业银行海外扩张提供机会

从货币发展的历史看,一个国家银行业境外业务的发展往往伴随着该国货币的国际化的推进。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随着美元的输出,美国的银行业逐步迈出了向欧洲进军的步伐。再到欧盟货币联盟的建立及欧元统一进程的深化,欧洲银行走向了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必将出现中国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经营,并开始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为海外企业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并且金融危机之后,欧美银行业受金融海啸的冲击,机构数量减少,业务规模萎缩,面临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国际主要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对欧美银行业的信用评级,这也为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提供一个契机,为海外扩张提供机会。

(二)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提供发展动力

在货币国际化的初期,往往会有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管制的放松,由此会产生大规模的真实贸易背景的资本输出。况且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的战略,注重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目前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可以转变为对外输出资本,未来要实现经济的持续性和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企业走出去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要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分享东道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和机遇,是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下,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环境。因此,发展直接投资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和跨境海外布局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

(三)业务种类的增多为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经济步入缓步增长时期,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银行业规模扩张也会顺应经济需要减速放缓,提升业务质量提高业务效益,才是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选择。国内银行业务正趋于饱和,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人民银行放宽贷款利率下限并调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使国内商业银行利润降低。商业银行必须另辟捷径,谋求发展。所以商业银行要转向海外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正是给商业银行海外业务发展带来诸多机会。其中包括人民币衍生品交易、人民币账户融资和拆借、人民币债券交易与结算、企业跨境资金归集与管理等。这些业务均需通过境外机构或新设境外机构完成,有的还需要通过境内外联动完成。这意味着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业务需求,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为我国商业银行加大海外布局,提高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奠定基础。

三、人民币国际化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商业银行国际化飞速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也面临很多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风险

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同时,可能会面临设立分支机构的国家或地区发生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的借款人或债务人无力偿还金融机构债务;或者出现对方国家在贸易结算法律制度上设置障碍,导致中资商业银行要花费较多的精力与当地金融监管机构协商处理。

(二)经营管理风险

第一,对于商业银行国际化设立的海外分支机构,由于成立时间短,业务刚刚起步,较难快速了解当地客户和对手的信用状况,容易产生信用风险。再加上境外成本费用较高,盈利较难快速实现。第二,人民币在境外筹资成本较低,在东南亚国家一些企业对人民币有较强的融资需求,但由于当地缺少人民币清算体系,当地银行无法形成规模沉淀,无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当前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初期,在境内外人民币流动性补充渠道没有完全打通的情况下,境外机构面临的人民币流动性风险仍然较大。第三,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有利于市场化汇率机制的形成,有利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但是会使商业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化,资产负债结构发生变化,外汇敞口可能在汇率向不利方向发展时给银行带来损失。第四,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在建立初期,可能有规章不全、内控监管不严,为顺利办理某项业务而简化流程的情况,这加大了银行的操作风险。

(三)商业银行境外经营业务种类单一,盈利能力差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境外经营主要还是围绕传统借贷业务,较难针对企业的海外投融资需求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缺乏熟悉海外交易规则和产品制定相关的专业人员,为企业量身定制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四、人民币国际化商业银行发展的应对措施

第一,考虑商业银行发展遇到的国家风险问题,境外银行发展应根据国家特点实行区域差别化发展战略,构建全球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将商业银行构建在风险较小而且与我国有密切往来的国家。对于亚洲区与我国有密切往来的国家,适宜新设分支机构,本土化发展。而对于欧美等成熟市场,可以采用兼并或收购的模式。

第二,加强合规性风险管理意识。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要全面掌握国内和国外的监管和法律的要求,学习海外机构同业的先进经验,建立国内和海外机构信息共享、联通汇报机制。做好相关跨境跨业跨国别的风险研究,保证风险可控及风险偏好的有效传导,确保能够依法合规经营。

第三,加大信息技术的研发和管理流程的再造。一是构建海外的人民币清算网络。通过境内外联动营销,争取全球网点较发达的银行在本机构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扩大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的范围。二是人民币清算系统的改造,未来人民币跨行清算系统将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报文格式保持一致。以有利于境外银行接入全球的人民币清算网络。同时,商业银行对内部人民币清算系统,外汇清算系统进行整合,方便与外部系统进行衔接。改造现有的跨境人民币清算操作流程,提高清算处理效率。三是为境外分支机构与客户提供资金拆借等资金流动,减少人民币头寸的占用,最大化的发挥人民币资金清算渠道的效用。

篇3

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想要更好地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不可或缺的是提升自身的管理会计发展能力。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比其他方式更准确、快速的提供给商业银行信息,从而帮助商业银行的决策性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怎样抓住机会,利用好管理会计这项资源,帮助自己快速发展与转型,以更加自信的状态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是商业银行和管理会计所需要共同思考的。

一、关于管理会计的认识

顾名思义,管理会计就是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的一种会计信息,这种会计信息经过了专业部门的收集、整理、筛选、总结,最后得出的有利于企业制定决策的高质量会计信息。

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对管理会计缺乏新的认识,对管理会计的大数据背景不能严肃认真的对待大数据时代来临的今天,具有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把重心放在迎接经济转型的改革上面,对管理会计中的数据化更加重视,但是有一部分商业银行,尤其是出于经济落后地区的跟不上经济发展形势的银行,忽略了大数据时代的管理会计,更不用说认真对待了,他们对管理会计的大数据化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到位,导致应用不到位甚至根本不会应用,就更谈不上促进银行的发展和转型了。落后一步不不落后,如果再不坚持改革创新和转型,只有被淘汰的命运。

(二)管理会计中对于大数据的信息不全面,挖掘信息受限,技术跟不上很多的商业银行已经做好了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准备,但是这种准备只是局限在表面,银行内部,管理会计中技术水平跟不上,没有办法将数据信息百分之百的呈现出来进行分析,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挑战数据时代最核心的问题。商业银行挖掘会计信息不全面主要是因为:1.客观原因,大数据时代的会计信息是非常庞大的,在很大范围内挖掘对自身有益的信息实属不易;2.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技术有限,无法准确、高效的分析信息,再加上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分析能力有限,更加限制了挖掘有用信息的速度,不能保证银行在第一时间获取有效信息,阻碍了新的决策的制定。

(三)商业银行缺少对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研究透彻的高技术人才目前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只局限在对传统业务比较熟悉,对新兴事物的理解和研究比较透彻的专业化人才少之又少,我国本身就欠缺对复合型人才的额培养,在大数据时代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专业性人才非常紧张。不只是我国,就连科技如此发达的美国,真正专业的大数据管理会计的分析人才也仅仅只有十几万。人才的缺失导致管理会计中的大数据信息无法被第一时间挖掘运用,是商业银行甚至是我国经济行业的一大损失。

三、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发展如何将问题变成机会

(一)严肃重视起大数据时代下的管理会计发展大数据时代是经济发展的潮流和必然,商业银行想要发展,就必须认识对待大数据时代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存亡。商业银行想要继续发展甚至存活下去,就必须运用一切技术、方法,抓住一切这个时代给予的有利机会。必须认识到管理会计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组织企业人员通过学习培训,加强对大数据的认识和重视,认识到位了才会把精力、技术、重心向该方面转型。

(二)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分析技术,升级银行的管理会计系统采用新的技术,因为大数据的范围无限广、内容复杂、结构不传统,依靠传统的技术分析系统远远分析不全面、不透彻,一般的管理会计系统远远不能满足大数据的信息挖掘需要,这就需要商业银行鼓励信息技术创新,满足挖掘有力信息为我所用的需要。

(三)培养大数据时代需要的高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人才是企业的有形资源,通过培养商业银行高专业化人才,开发和掌握最新的管理会计数据化背景下的新技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非常必须的,技术再先进没有人才能够掌握依然不能充分发展自己。对于银行来说,以来可以高薪聘请符合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吸引人才的到来;二来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等一切方式培养相关人才。

四、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下的商业银行,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机会,大数据时代的管理会计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帮助商业银行的转型和快速发展,同时如果商业银行跟不上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管理会计技术跟不上、相关人才跟不上、意识跟不上,也必然会导致被社会淘汰。如何抓住机遇,将外部条件变成自己的优势条件,是企业需要思考的。

参考文献:

篇4

货币是特殊商品,商业银行则是经营该商品的企业,具备支付中介、信用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等职能,它通过为区域内的经济及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就成为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商业银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发展区域经济的规模决定着金融规模,既有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效率等影响着金融资源的流向、流量及效率,也就是区域经济对金融具有锁定效应;另一方面,当今是金融经济社会,通过发挥货币的推动力,可促使资金流引导实物流,从而配置实物资源,所以金融资源流向、流量均会影响区域调整经济结构的方向、速度,影响配置实物资源的效率,也就是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反锁定效应。商业银行服务于某一区域,它往往扎根本土汲取金融资源,并在本土投放金融资源,区域性特征非常鲜明,是组成区域金融的重要部分。[1]所以,商业银行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一个互动和协调的关系。

二、商业银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促进银行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

促进银行和企业的沟通、合作是商业银行支持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条件。一是强调企业和银行之间享有平等的地位,双方在合作信贷业务时均承担着义务、责任,两者是互利的,这是促进银企合作的基本前提。商业银行切忌只顾自身利益而干预甚至管制企业经营;企业也不能为缓解自身困境而选择逃避商业银行的债务,对银行利益造成损害。二是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要建立起竞争选择关系,即银企之间的选择权力是双向的,从而形成区域内银企之间、企业之间、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市场,以便充分合作,收获最佳效益。三是一旦在银企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就要将其维持在稳定的状态,休戚与共、互惠互利,持续健全合作内容,促进共同发展。

(二)满足区域内企业的新型金融需求

区域内企业的金融需求一般包括资本融资、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提高效率等,商业银行可通过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当好企业的融资顾问、财务顾问。[2]所以,商业银行要深入了解区域产业特征及企业需求,采取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技术及服务项目、服务方式等措施,为企业提出更合理、更可行的金融支持方案,更好地满足各类企业的新型金融需求。就拿区域内的装备制造业来说,它的主要原料是钢铁,具备以销定产、有较长的生产周期和较大的贸易进出口额等行业特殊性。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装备制造企业面临两头敞口风险,即生产成本增加、远期交货合同收益汇率受损,急需综合避险工具的支持,而商业银行就可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在为企业提供避险服务的同时增加自身经营收益。

当然,商业银行需进一步明确客户定位,积极支持区域内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商业银行可推进中间业务的深度发展,提高发展中间业务的速度与质量,将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理财业务、现金管理、企业年金、承销债券以及资产托管等业务视作战略性的金融产品,依托对个性化综合金融服务的设计和团队营销,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同时,商业银行可推动发展信用卡业务,保持信用卡的品牌形象及市场地位,满足客户的综合化金融需求,增加客户综合收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给予区域内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支持

为帮助区域内的中小企业解决担保难的问题,保证中小企业顺利开展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应打破传统担保方式的局限性,扩大区域担保范围,创新担保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助推^域经济发展。

一是创新担保方式,允许中小企业用自身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无形资产、品牌质押贷款、个人信用、联保协议贷款、专利或知名商标质押等办理担保贷款,明确抵押过程必须履行的登记、评估、仲裁程序和相关路径。二是对区域内经营年限超过3年、科技含量高、还款来源充足、经营业绩好、市场销路广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可实行无抵押担保贷款机制,为其办理无抵押担保,由企业主或控制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即可,简化了贷款申请手续。三是商业银行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抵押担保物的种类,同时扩大其范围,挖掘有效的、潜在的抵押担保方式。

另外,商业银行要围绕中小企业实际需求,探索有效抵押物,把企业或个人的专业许可证、订单、出口退税单、海关报单、保险权利、应收账款等能依法转让的权利作为有效的信贷方式、品种,方便中小企业融资。同时,建立区域内多种组织参与、多种资金来源、多层次结构的融资担保体系,使中小企业获得信用担保,并按照《物权法》的相关规定打破动产抵押限制,允许区域内的各类中小企业凭借可靠的应收账款、适销对路的库存产品作为保证,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例如,某地区的多家商业银行保证新增贷款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客户,计划在区域投放新增贷款约80亿元,增幅接近30%,致力于将贷款需求在3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做深做透。又如,该地区的某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已经累计给当地中小企发放超过40万笔贷款,一共扶持了30多万家小企业,创造了60多万个就业岗位,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四)支持区域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商业银行应切实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落实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将区域内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产业淘汰掉,大力支持区域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一是重点支持区域内的循环经济项目,扶持发展示范园区、示范企业,拓展清洁发展项目的融资渠道。二是商业银行需根据区域内的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当地核心、支柱企业,维护经济市场稳定。一般包括光伏产业、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在贷款的期限、条件、利率及偿还方式等流程中给予这部分产业企业一定的优惠。三是商业银行要保持与地方政府环保等部门的合作,以可控风险为前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协助政府做好利民工程,提供住房、消费类贷款,解决居民的生活问题及理财问题,同时宣传并引导区域金融理念,全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在支持区域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时,商业银行需针对金融支持风险建立起有效的控制制度、名单管理制度,完善信贷支持制度,凭借高效、专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支持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各地商业银行发展迅速,金融业成为区域经济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环境良好,将继续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支持作用。随着商业银行不断增大商业化运作程度,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国家赋予商业银行的责任、义务,更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务必要充分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路径大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为徽商银行铜陵分行)

参考文献

篇5

现代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由众多环节所构成,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支持,在前两个要素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前提下,技术进步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水平。针对每一个风险管理环节,都具有相应适用的技术工具,但通常谈到的风险管理技术是指风险度量技术,尤其是用于风险测度,的各种建模方法。事实上,风险计量模型也正是商业银行推行量化风险管理所关注的重中之重,从而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方法论工具。

一、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

1.信用风险模型

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有信贷决策的“6C”法和信用评分方法。近二十年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利润率持续下降和表外业务风险不断增大,促使银行采用更经济的方法度量和控制信用风险,而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给开发新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提供了可能。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主要有:(1)CreditMetrics信贷组合模型,运用VaR框架,用于对诸如贷款和私募债券等非交易资产进行估价和风险计算;(2)KMVEDFs信贷组合模型,利用期权定价理论评估企业的预期违约率;(3)CSFPCreditRisk+信贷组合模型,应用保险经济学中的保险糟算方法来计算债券或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4)麦肯锡CPV信贷组合模型,在CreditMetrics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克服了CreditMetrics中不同时期的评级转移矩阵固定不变的缺点。

2.市场风险模型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度量模型绝大部分是基于VaR方法。计算VaR主要的方法有三大类:一是方差一协方差方法(参数化方法),二是历史模拟法(经验法),三是结构性模拟法(蒙特卡罗模拟)。除此之外,极值方法和压力测试也是常用的衡量市场风险的方法。

方差一协方差法假定风险因子收益的变化服从特定的分布(通常是正态分布),然后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来估计该风险因子收益分布的参数值,如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而得出整个投资组合收益分布的特征值。方差一协方差方法中有代表性的有组合正态法、资产正态法、Delta正态法和Delta-Gamma正态。历史模拟法是一种简单的基于经验的方法.它不需要对市场因子的统计分布做出假设,而是直接根据VaR的定义进行计算,即根据收集到的市场因子的历史数据对投资组合的未来收益进行模拟,在给定置信水平下计算潜在损失。

蒙特卡罗模拟法是基于历史数据,模拟出投资组合中不同资产可能的价格变化。并由此推算出投资组合价值的变化,进而求取其投资组合回报。将每一个模拟的投资回报进行分布处理,可以得出投资组合回报分布,从而按照一定的置信水平要求,求出VaR的大小。

极值理论是通过极限值理论或情景分析,研究小概率事件,估计损失规模,计算风险值。极值理论的优势在于它直接处理损失分布的尾部,且没有对损失数据预先假设任何的分布,而是利用数据本身说话。主要的极值理论模型有传统极值理论、分块样本极值(Block-maxima)模型、POT(PeakOverThreshold)模型和C()PULA一极值理论方法。

压力测试被用于测量极端情况下的操作风险情况。压力试验包括情景分析和系统化压力试验,其中情景分析是最常用的压力测试方法,包括两大步骤:情景构造和情景评估。情景构造描绘出某些极端情景。包括银行极端损失的大小、风险因子波动的极端范围等。情景构造的主要方法包括历史模拟情景方法、典型情景方法和假设特殊事件方法。

3.操作风险模型

巴塞尔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的监管框架中。将操作风险正式单列为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外的第三种主要风险,首次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一起纳入最低资本监管要求并强调不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分别提供了从简单到高级的一系列操作风险衡量方法基本指标法是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一种最为初级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它将单一风险暴露指标的一个固定比例作为资本准备要求,即操作风险资本准备,为基本指标法所计算出的操作风险资本准备;El是机构的风险暴露指标;a为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常数比例指标为银行某年的最低监管资本要求,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所规定的加权风险资本8%的比例来计算;GI为银行同期用于规范资本的总收入。是采用平滑方法计算得出的最近三年总收入的均值;1Z%是巴塞尔委员会给定的调整系数。

标准化方法对操作风险的度量要求银行将总收入与业务线进行匹配,对每个业务种类都设定·个风险暴露指标EI以反映银行在此业务领域的规模和业务量,从而对整体操作风险的资本金要求为 ,其中Ks为标准化方法下的资本分配;El。为每条业务线的风险暴露指标;为每条业务线的系数值,其计算公式与基本指标法相似S为银行分配给第种业务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份额,MRC为银行的最低监管资本要求,Ej为银行第i种业务的指标值,12%是给定的调整系数;是对特定业务种类下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与相应概括性指标间关系的衡量。不同业务种类的口值不同,均由巴塞尔委员会给定。

高级衡量法是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所推出的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计量方法的总称,主要包括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和极值理论模型三种,它们均建立在对损失数据的分布进行合理假设的基础上,运用量化的分析方法对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进行测算:(1)内部衡量法类似于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内部评级法,是指银行基于对预期操作风险损失的度量来估计风险资本要求的水平,即假定预期损失(损失分布的均值)和非预期损失(损失分布的尾部)之间具有稳固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利用内部度量法计算风险资本要求是基于这样一个框架:将银行的操作风险暴露分解成8大业务种类(与基本指标法相同)和7大风险损失事件类型。对于每个业务类别/损失事件组合(共有7×8—56个组合),银行可使用自身的损失数据来计算该组合的预期损失EL。监管资本则由预期损失(亦即损失分布的均值)和非预期损失(损失分布的尾部)的关系来确定;(2)损失分布法(LDA)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操作风险量化方法,它使用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历史数据库来计算操作风险资本金数量。在对损失事件频率和损失强度的有关假设基础上。对每一业务线/损失事件类型的操作风险损失分布进行估计。损失分布法依赖于银行的内部数据来把握其特有的风险特征。每一个银行中的每一种业务都具有自己的风险特征。这些特征是基于该业务的内在风险(如产品类型、复杂性和法律环境)和控制机制(如文化、系统、内控和政策等)。由于每个银行都是独特的,量化其风险特征的唯一途径就是检查分析其实际的损失数据;(3)极值理论近年来被引入到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领域。具体方法与市场风险的极值理论模型相似。 4.一体化风险模型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对风险管理在技术上、成本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银行开始寻求新的解决之道。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诞生了一批风险管理专业化公司,以及基于全面管理理念而建立的新一代风险管理模型——一体化风险度量模型。这些一体化模型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风险和其他风险进行整合管理,为商业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目标,提供了技术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1)由AIgorithmics(简称Algo)公司设计的风险观察(RiskWatch)模型,在市场定价的基础之上开发出“未来定价(MarktoFuture)”方法来为资产组合定价;(2)由AXIOM软件公司建立的风险监测(RiskMonitor)模型,将方差一协方差,蒙特卡罗模拟,历史模拟及多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整合,对所有市场,业务线及金融工具的风险提供一种可以持续、一致测量的方法;(3)由Askari公司开发的风险账本(RiskBook)模型,用一种一致的分析提供多种风险的视角;(4)由IQFinancialSystems公司创立的RiskIQ模型,基于RAROC的风险综合管理模型;(5)金融工程公司(FinancialEngineeringAssociates,Inc.)风险管理模型,在风险矩阵RiskMetrk的基础之上改进了VaR技术,可以使用户确定新的交易将如何影响整个资产组合的VaR,并提供了VaR成份分析;(6)网际测险公司(Measurisk.Conr)风险管理模型,基于监管者的规定,对客户的基金在总体水平上的风险做出综合评估。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存在的不足

(1)风险管理工具与技术落后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风险的量化管理方面远远领先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首先,国外商业银行通常会大量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资产保值的风险转移策略,这主要得力于国外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我国目前除了一些地方性的商品期货交易所和正在筹建的金融期货交易所,尚无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由此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运用金融衍生品对以市场风险为主的银行风险进行控制;其次,国外已经相对成熟的大量风险量化模型,如VaR等,在我国还处于萌芽阶段,风险管理人员对模型的运用能力还有待加强;第三,由于起步较晚,尚未建立起同时为监管者、市场和银行所接受的数据甄别标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无法建立完善的、整合的历史损失数据库,而没有数据就意味着基于数据统计分布的量化模型根本无法建立。

由于风险量化管理的不足,使得银行在日常管理中更多地使用定性分析和人为直接控制,主要依靠缺口管理和指标分析法进行风险管理。如信用风险管理,大多依据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及安全性;又如经济资本的计算,由于无法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量化标准,还只能采取标准法进行衡量。

(2)数据库的缺乏

数据库是构建整个操作风险量化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储存着大量内外部共享性分类信息。通常而言,这些信息分别与特定业务、损失事件或风险目标相对应.这些存储的数据包括前台交易记录信息、各种风险头寸、金融工具的信息、极端损失事件、外部损失事件等等。数据结构由操作风险管理方法的复杂程度而定,通常可以分为动态数据和参考数据(静态数据)两大类。前者包括与具体业务相联系的交易数据以及内外部损失数据,后者则主要包括产品数据和风险管理模型数据等。

巴塞尔委员会对风险管理模型,尤其是风险度量模型的损失数据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包括数据的累积性、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等等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大集中数据库用于搜集内外部损失数据,然而由于技术尚未成熟,并且体制方面的原因也导致外部损失数据尤其是低频高危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搜集具有较大难度,这使得目前的数据库一方面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更新较慢,限制了量化管理模型的应用。

篇6

一、小企业贷款困难的原因,不仅受银行信贷政策的影响,还受到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银行信贷政策的影响

1.担保问题还未解决

抵押、担保难落实,企业融资成本高。由于小企业自身抵押物不足,企业间担保难寻,抵押及担保手续多、有效期短、收费较高等原因,许多小企业无法落实银行要求的抵押、担保,无法获得贷款。

2.原有大中型企业的信贷操作流程难以适应小企业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模式不论是大小客户,从其申请到发放贷款,都执行相同的操作模式,这一系列的操作流程少则一个月,多则超过两个月。而小企业贷款需求具有“急、频、少、高”的特点,小企业与银行合作,更多的是看重银行业务运作效率和能否得到充分的信贷支持,而对贷款利率的敏感性普遍不高。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沿用大客户的信贷操作流程、审批模式、没有单独设计小企业特点的差别化信贷操作流程,很难满足小企业“急、频”的融资需求。

3.信贷人员规避个人责任增加了推进小企业贷款的难度

目前,银行在决策过程中实行审批主责任人制。这将大大提高信贷经营人员的谨慎程度。从长期来看,对于防范风险是有益处的,但小企业贷款风险高于大中型企业,银行若在信贷责任追究上不加以区别,势必形成利益与责任不对称,使信贷人员产生恐贷、惧贷心理,而规避小企业贷款。

(二)企业自身因素影响

1.企业缺乏规范经营、管理能力

不少小企业属于“家庭式管理”,一人独断的家长作风,个人作用过分突出,自我约束力较差;经营方式粗放、重视规模扩张;轻风险控制;经营随意性大、经常会不断追求经济热点;业务稳定性较弱、投机性和经营风险较高。有的企业迷信所谓的资本运作,不发展自身的主业,而忙于并购或上市,或把有限的资金跨行业投向房地产甚至高风险的证券市场,造成极大的风险隐患。

2.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报表不真实的情况。通常企业有几套财务报表,上报主管部门一套,上报税务部门一套,上报银行的又是一套,令银行的信贷员也难识“庐山真面目”。

3.小企业信用意识相对薄弱

小企业信用程度较低,经营风险较大,诚信意识缺乏,道德风险较严重。不少企业将贷款资金作为自有资金使用,短贷长用现象较为普遍,银行一旦给这些企业发放贷款,贷款本金就很难如约偿还,必须不断续贷,而且一些小企业负债沉重,经营不景气,融资资信差,逃废债较严重。发生在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大企业,这也是小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的关键。

二、改善对小企业贷款服务的建议

(一)合理细分市场,科学把握信贷投向

商业银行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应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有所为,有所不为”。从风险控制、价值发掘和客户管理的角度,对小企业客户群体进行合理细分,并实施差别化的信贷发展策略。在行业上,选择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鼓励,具有较强生命力和高成长性、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在产业链上,选择处于重要产业链上下游、为绩优大型企业提供配套协作服务的小企业;在企业生命周期上,选择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且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在客户品质上,重点选择经营有特色、产品有市场,经营效益好、信用等级高、管理较规范、管理人员素质较好的小企业。

(二)探索灵活的抵押担保方式

在利用房产、土地、有价证券做抵押品的基础上,放宽抵押资产的范围,积极探索企业采用无形资产、股权、出口退税税单、商业汇票、应收账款、在建工程、土地发包权、人工林地、出租车营运证等作为抵押资产的多种方式,解决小企业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探索新的贷款担保形式,开办联保协议贷款业务,允许自然人、企业法人、核心股东、主要经营责任人提供的以其个人财产或权利为抵(质)押的担保。与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进行合作,探索信贷业务担保和保险的融合,利用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的信誉、实力分散信贷风险。

(三)创新适合小企业的信贷融资产品

不断适应小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积极进行贷款融资产品创新。对效益、潜力和信用高的企业,在能够提供足额有效担保的前提下,可对其实行综合授信,一次性签订融资合同,循环使用;对100%保证金或存款质押等低风险业务,可直接到基层银行办理;适应小企业资金分期回流的特点,可开办整贷零偿贷款,通过一次贷款、分期偿还的方式,使小企业的还款有一定的灵活性。

(四)实行“双人四眼”审贷原则

小企业客户融资具有“急、频、少、高”的特点,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大企业为主的审贷体制和操作流程不能适应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银行必须缩减不必要的环节和过程,对小企业采用差别化的授权机制,对符合一定条件金额和业务条件的小企业的授信,可实行“双人四眼”审贷制,快速审贷,提高效率。

(五)推行信贷管理新体制

首先,针对小企业贷款的特点,银行必须实行在贷款审批上实现规模经济,采用集中审贷的贷款审批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规模化处理能降低经营成本;集中审贷有利于审贷标准统一,集中清收不良贷款能做到标准化、流程化和自动化。因为单个小企业客户风险规模较小,不值得对所有贷款逐个进行繁杂的评估。标准化、流程化和自动化能够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大提升审贷效率,节省经营成本。第三,要建立审贷授权体系,以人为本,区别情况,推行个人审贷权限限额分类制度。

(六)构建新型问责机制

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道德风险的产生,但同时也不利于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挖掘业务深度、提高盈利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因此,对于贷款风险较大的小企业,首先必须建立与小企业文化相适应的责任追究制度,采取例举“尽职”事项,逐一对照,真正做到“尽职”即“免责”;其次问责应该在资产处置之后,因为小企业融资以抵押为主,如果处置之后资产没有实际损失,就没必要问责;第三还应设定一个相对合适的容忍度,只要排除是内外勾结和欺诈,损失在这个区间之内就可以免责。

(七)切实增强小企业的信用观念及转变其融资观念

小企业要增强信用观念,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信用是企业生产经营、生存发展的生命,小企业坚持诚信、履约守信,提高自身的资信度,靠良好的信用、真实的资讯,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小企业还要转变融资观念,实现从单一的间接融资到从债券市场、创业板市场直接融资转变。

篇7

自从2001年加入了WTO,我们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以及一系列的瓶颈制约,主要表现在:1、银行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银行自身的发展。可以说,银行业的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银行内部产权结构也存在诸多不尽合理之处,同时,银行管理体制的落后、僵化,也进一步导致了资产效益低,盈利能力差。2、当前银行业务主要还是属于“分离型”,产品业务线比较狭窄,而且互不成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资产呈现出高越增长的态势,显然,此类业务的收益要明显高于传统业务比如储蓄、投资、汇款之类的结算收益。正是基于此种原因,许多银行业开始尝试办理以代收代付为核心的中间业务。然而由于国内银行的无序竞争状态,以及相关政策的原因,使得来自这类业务的收益也非常有限,而对于一些收益较高的业务如保险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理财咨询服务等,要么开展不是很顺利,要么开展进度和规模都很有限,效果、收益不是很理想。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全能化

随着WTO五年缓冲期的结束,一旦市场开放,大量外资、通讯、银行、医疗、保险等等公司都会陆续进入中国。目前,银行业的主要竞争来自国内外的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竞争,而非之前的国内同行业的竞争。就国际金融竞争而言,其主要表现为跨国银行的竞争,尤其是对全球金融市场的争夺,应对之一就是组建大型的全能化银行集团。相较西方发达国家全能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根本无力与其竞争,即使是国内金融市场上外资银行所带来的冲击和压力难以与之抗衡。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比较狭窄,无法形成规模效益,难以组建大型的全能化银行集团,这些因素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及竞争力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表面上看,银行、信托、证券以及保险等金融服务的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各不相同,但实际上,从它们在吸收资金时的契约签订、当条件符合时资金的归还情况来看,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即将开放的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对业务进行经营战略调整,使其积极稳妥地向全能银行转变是必要的。

第一,全能银行能降低我国银行业的金融风险。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一直相对单一,因此造成了硬债务与软债权同时存在的严重局面,相较西方发达国家的全能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除了财务状况差,盈利能力与其资金实力不相称外,还一直处于高风险的运行状态之中,凡此种种,都极大的影响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而全能银行的业务范围广,形式多样,有着内在的稳定性,如果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使银行的利润收入得到稳定,那么扩大业务领域就不啻为改善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所以,在国内发展全能银行对改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以及降低其金融风险有着积极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全能银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迅猛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也受到了其极大的影响。其具体影响在于:首先是投资的渠道多元化,由此导致储蓄存款向资本市场的分流;其次,企业的融资渠道多元化以及对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依赖性,导致银行资产结构不对称,对现有的银行资产业务规模造成了强劲的冲击;再者,对商业银行的获利空间造成影响,使其获利空间日渐缩小,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在资本市场的强劲冲击下,向全能银行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调整发展的方向。

2.信息化、网络化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信息化发展相比,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在银行信息化方面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许多大大小小的差距。但是,在人民银行的领导下,经过差不多20年的建设,在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银行在信息化战略上成绩显著,商业银行的现代化改造基本得以实现,完成了数据大集中,这标志着信息化创新的开始。

与之同时,银行业的相关部门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对组织结构调整加强了力度,对业务风险以及技术风险加强了管理,使内部的控制机制得到完善;除此之外,通过对客户关系的管理的强化,使银行信息化从之前的以业务为中心到现在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得以实现;将信息技术对传统业务过程进行集成、优化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实现了信息的共享、资源的整合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将银行的各项作用集中起来,进行优势互补,将资源统一进行调配,为银行的客户开发、职能管理、综合理财、客户服务、风险防范等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全能银行,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势在必行,其在战略上的选择主要有:

1.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拓展银行业务。第一,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法目前并没有限制我国银行在境外经营的业务范围,因此,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可以发展全能银行业务,比如说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等。第二,现行商业银行法并不禁止我国商业银行从事部分投资银行业务以及部分保险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把握这个机会将业务(比如说金融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保险业务等)开展好,使银行资产结构得以改善、增大收益,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第三,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允许我国商业银行参与从事金融创新以及与资本有关的中间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可以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一些业务(比如说,项目融资、资金结算与清算、客户理财、基金资产管理、企业评级以及项目评估等)。积极创造条件,

2.全能银行进行试点,为银行业务全能化创造有利条件并为之做好充分的准备。自加入WTO后,我国分离型银行制度因国家间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市场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全能银行制度的影响,不可避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因而在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前,我国金融业必须要做好与国际金融接轨的准备。比如说,确立某家在外推行全能银行业务较成功的商业银行为试点,准许其全面推行全能银行业务,一方面允许其在境内外并购投资银行、证券机构等,形成较完整的机构网络体系,以利于开办全能银行业务另一方面要求其根据业务发展特点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探索全能银行的内控机制。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按审慎原则对其进行严格监管,积累全能银行的监管经验,在试点阶段,可实行商业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分立帐目,并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证券监督委员会进行监管;在监管机构监管能力提高、相互协调配合加强、整个系统风险控制日趋完善的前提下,逐渐向统一监管过渡。随着我国实施全能银行基本条件的逐步成熟,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我国商业银行将全面实现全能化经营。

3.重视发展网上金融服务以及加强技术风险防范。网络银行不仅是互联网在银行业务上的重要应用,而且还是银行业自身业务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同时也是当今金融创新领域的重要内容。网络银行发展到今天,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发展前景极为可观。正是网络银行的这种快速便捷金融服务,银行与银行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我们同样也要看到,网络银行将银行的业务系统暴露在互联网面前,这种新的技术风险和金融风险的挑战是极其严峻的。与此同时,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安全威胁手段不断涌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使用有效的、事前的技术手段防范病毒、黑客、等金融作案事件的发生。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加强技术风险防范,如何进一步加强银行业的金融安全性,将成为今后银行业发展必须面临和解决的核心议题。

参考文献:

篇8

首先,从资产规模方面看,截至20__年底,资产规模超过20__亿元的城市商业银行有两家,分别为上海银行和北京银行,在中国所有银行中排名第14位和第15位,并跻身于全球500家大银行之列,甚至超过了一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此外,资产规模在500亿元至1000亿元之间的城市商业银行有2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到500亿元之间的有28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有81家。其中,最大的上海银行资产规模为2198亿元;最小一家资产规模仅为10亿元左右,前者为后者的200倍还多。从表1可以看到,20__年底,资产规模最大的十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达到了45左右,体现了较高的集中度。

其次,在资产质量方面,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__年9月底,按五级分类,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027.1亿元,不良率为9.74。动态地看,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的不良率较历史最高点的34.32已经下降了近25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改善相当明显。不过,若从横向来比较,在几类主要的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只是略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远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总体资产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而且,各家银行之间的不良率差距相当明显。在113家城市商业银行中,两家最大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在5左右,在主要银行中均居中上水平;60家经营状况基本正常的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6.7;35家风险较大类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3.41;而16家高风险类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43.9。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相当差。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出于利润方面的考虑,所计提的拨备并不充分。这进一步加大了其经营上的风险。

第三,从资本实力来看,不同商业银行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目前的条件下,由于都未上市,城市商业银行补充核心资本金的渠道只有利润留存和增资扩股这两条。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同时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其资本实力有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已先后有6家银行引入了外资,在获得资本金补充的同时,也通过外资股东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治理结构(参见表2)。而对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由于经营业绩相对较差,单靠利润留存难以满足核心资本补充的需要,而同时,其相对糟糕的财务状况又难以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在附属资本补充方面,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一些资质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状况良好,达到了发行次级债的各项要求,已经开始通过发行次级债来筹集附属资本,由此拓宽了资本金补充渠道。20__年,上海银行率先以私募方式发行了30亿元次级债,南京市商业银行则于20__年11月率先在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了8亿元次级债。不过,对于相当多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目前还难以达到监管要求,进而也就无法利用次级债发行来补充附属资本。

上述这些情况意味着,有相当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资本金补充的困境,可能难以在规定时限内达到监管要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资本金是银行用于对抗未知风险的重要手段,资本金补充渠道的匮乏以及其自身较为糟糕的资产质量,预示着这些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城市商业银行之间所存在的两极分化的现实,意味着其变革路径必然会体现出多样性。而且,由于出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考虑,监管当局在城市商业银行组建之时曾规定,地方财政对其持股比例在30左右,单个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从而造成地方政府事实上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控制。这也意味着,由于地方政府的取向不同,也将会导致不同城市商业银行改革路径上的差异,这进一步增加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的复杂性。

总的说来,对于那些资产规模较大,组织管理架构较为完善且在当地市场已经获得了较大市场份额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突破现有的市场准入约束,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已经成为其相当迫切的选择。与全国性商业银行相比,目前监管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依然保留着一些市场准入的限制,不允许城市商业银行开展某些业务。这直接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导致其资产结构相对单一,难以实现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的优化。

当然,就目前来看,对城市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市场准入限制,还是来自于对其经营地域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其经营活动就被限制在所在城市。当然,从当时的经济金融环境和防范风险的角度考虑,单一城市制的经营模式是必要的。在成立城市商业银行之前,大多数中心城市都拥有数十家城市信用社,而其中大多数都经营不善,面临不良资产严重、管理混乱、风险失控等问题,处于破产边缘。可以说,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一个烂摊子的基础上建成的,其成立初期的任务在于防范和化解风险,而非规模和地域扩张。不过,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之后,对那些经营状况良好,业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经营的地域限制的缺陷正在不断显现出来。

首先,具体到某个城市而言,其经济结构大多相对单一,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可能就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上。在经营地域受限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势必集中到这些产业上,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贷款组合由此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一旦宏观经济出现波动,就可能遭受较大的损失。对于那些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来说,这种风险的集聚不仅意味着自身较大的损失,而且还有可能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产生冲击。

其次,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资金的跨地区流动日益频繁,客户对银行服务和产品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尤其是需要商业银行能够跨区域为其提供金融服务。而不论是资金的流入还是流出,都需要一个跨区域的服务通道。经营地域的限制,会直接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这些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往往也是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重点开拓的市场,因此,这些地区城市商业银行极其渴望突破既有的地域限制,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以获得与竞争对手相同的竞争条件。

由此看来,放开经营业务范围的限制,允许一些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新设分支机构或兼并收购来实现进行直接的跨区域经营,是监管当局一个必然的选择。不过,也应该看到的是,在增强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降低贷款组合系统风险的同时,直接的跨区经营也会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新的风险。新市场环境所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由于异地分支机构成立所导致的管理链条加长,都会给银行带来新的风险因素, 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恐怕都难以达到要求。因此,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直接跨区经营的放开,不应该成为普遍的范式,而只能局限于少数资产规模较大,风险管理和抵抗能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

篇9

2013年最热的莫过于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从第三方支付到电商小贷、从P2P到众筹、从腾讯Q币到比特币、从余额宝到佣金宝,传统金融正在遭受来自互联网金融愈发强烈的挑战,2014年3月,互联网金融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余额宝的成功,颠覆了金融业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认知,以余额宝为典型的互联网理财是对银行存款业务构成最大威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之一。

余额宝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其高收益能否持续,对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余额宝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余额宝成立于2013年6月,对应的天弘增利宝基金资产规模在2013年底达到1853亿,在货币市场基金中市场份额约为21%,截至2014年2季度,其规模达到5742亿元,占全部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一半以上。其发展速度令人乍舌。余额宝能以如此高的速度发展,其背后体现了深层次的金融元素。

(一)余额宝突破了传统金融低效率和高成本的压制,满足了民众的有效需求。

随着金融深度和广度的提升,大众金融需求呈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金融作为要素供给部门,实际上仍缺乏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力。尤其是,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存在巨大的套利空间。以银行存款为例,活期存款年息0。35%,1年期定期3%,而协议存款达5%-6%,余额宝正是抓住这种息差机会,通过互联网汇聚用户“小额”资金,然后通过存入银行同业账户,由此向用户提供高于活期存款10-15倍的理财产品。可以说,传统金融机构的低效率和高成本,成为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互联网金融对民众需求的敏锐度高,机制和模式优于传统金融机构,解决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由于运营成本、业务触角等导致的金融服务盲区问题和涉足传统金融低效率的部分领域。

(二)互联网普及率和网上消费习惯的形成,成为余额宝快速发展的土壤。

2010年以来,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迅速提升,网民数从2003年的0。8亿人人上升至2013年的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从2003年的6。2%提升至2013年的45。8%(见图1)。手机网民规模从2007年的5040万人上升至2013年的5亿人,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例从2007年24%上升至2013年的81%(见图2),智能化手机的普及带来上网设备的便携化和上网的无缝接入。

如果仅是互联网普及而没有形成网上金融行为的消费习惯,互联网金融同样缺少群众基础。随着网络普及尤其是网络购物的兴起,互联网金融消费习惯逐渐形成。CNNIC数据显示,除网络炒股在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出现下滑外,网购、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均快速提升,截至2013年底,用户规模分别为3。02亿人、2。60亿人和2。50亿人,网民使用率分别为 48。9%、42。1%和40。5%。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更是让用户可以 24小时在线,各种消费行为开始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由此,互联网普及率和网上消费习惯的形成,成为余额宝快速发展的土壤。

(三)接近于零的边际交易成本,使得中低端用户的理财需求在经济上变为可行。

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采用的是“网点门店+网银系统”的服务方式,网点资源限制,使远离网点的用户使用银行服务需要付出更高的交易成本,制约了银行对人口相对稀疏地区的服务能力。正因如此,银行只有采用2/8原则,选择大客户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才是比较经济的。即便是门槛最低的理财产品,也将下限大部分设在5万元。技术进步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互联网公司服务中低端用户的理财需求在经济上变为可行。与银行相比,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极低,余额宝的起售金额仅为1元,百度百发更是将门槛拉低至0。01元。低投资门槛将中低端客户纳入目标客户群,获取了海量的长尾客户(详见图3),同时,基于投资者对网络理财这一新鲜事物的安全顾虑,低门槛有利于培养用户在线理财习惯。

二、余额宝模式的可持续性分析。

自余额宝推出之后,受益于广泛的客户基础、便捷的操作界面和具有竞争力的回报率,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余额宝能长期以这样的速度发展吗?其高收益能否持续?也许这样的问题也是我们的商业银行关心的问题。

(一)受制于客户增长率、垫资能力和利率环境,余额宝规模扩大未来会面临压力。

虽然众多的互联网公司竞相推出类似余额宝的金融产品,但只有具备大量账户基础的互联网企业才能成功,阿里巴巴的支付宝最具有优势,一是有大量的实名账户,二是账户具有资金余额。余额宝的潜在规模取决于阿里巴巴客户数目、客户转化率,受制于T+0垫资能力和货币利率环境,综合来看,未来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首先是客户数目和转化率。金融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复制成本低,因此平台和渠道就成了影响一个产品规模的重要因素。余额宝的规模取决于阿里巴巴基础业务的发展情况,虽然客户转化最快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支付宝占到了第三方支付市场一半的市场份额(详见图4),且发展趋势良好。客户数目和转化率受收益率的波动的影响,如果伴随货币市场收益率的下行和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余额宝的相对吸引力会出现下降,也将影响其规模的扩大,但庞大的基础客户依然能给余额宝带来稳定的客户群体。

其次是T+0垫资能力即提供流动性支持的能力。货币市场基金正常的清算交割期限是T+1。余额宝能做到T+0,是因为阿里巴巴和基金公司利用自有资金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伴随着基金规模增长,阿里巴巴是否具备足够资金,也成为一个挑战。在107号文后监管机构对流动性风险会更加重视,特别是风险准备金政策将趋于严格,这也将进一步限制余额宝的发展规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余额宝的流动性管理和传统货币基金有所不同,余额宝的客户是纯散户,没有机构,海量客户、小单存量,行为分散,这些小额资金的申赎行为和货币市场相对独立,申赎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大额突然的变动。它面对的关键点是淘宝促销,如“双十一”、七夕情人节等,就像2013年天猫“双十一”活动单日交易额就超过350亿,大额被动赎回势必给流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是货币市场利率环境。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变化通常与货币市场利率呈现正相关性,从利率角度讲,余额宝模式是否可持续,还可以从美国特定货币市场环境和Paypal的发展中得到启示。美国互联网货币基金Paypal的经验也表明随着货币市场利率下行,货币市场基金规模也会出现萎缩。在2002年至2004年的利率下行周期中,Paypal通过主动放弃大部分管理费用的收取来维持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和吸引力,期间规模仅增长31%,而在2005年至2007年利率上行期间,货币基金的年收益率超过4%,规模猛增3。5倍,在2007年达到10亿美元的巅峰水平。然后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美联储三次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市场利率下行显著,货币基金获利困难甚至出现亏损。此外,美财政部在2009年后不再作为货币基金的最终担保人,货币基金刚性兑付被打破,上述原因导致Paypal版货币基金收益直线下降(见图5),最终在2011年被清盘。

(二)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余额宝的高收益将不可持续。

目前余额宝一直维持较高的收益率水平,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余额宝成立时恰逢货币市场利率高企的2013年6月。货币市场利率高企为其获取较高收益创造了条件。但随着货币市场利率下行,余额宝的收益率也将逐渐下降。二是资产配置集中。余额宝92%的资产配置在了银行同业存款(见表1),同时也进行了期限错配,这是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如果监管机构要求分散配置资产,或者要求准备金,也有可能带来收益率的下行。

三是余额宝不受存款准备金管理。盛松成、张璇(2014)认为银行能对余额宝存款支付较高利率的重要原因是基金存放在银行的款项不用缴存存款准备金。如果要缴存准备金,即使没有利率上限,银行出于成本考虑,也难以对基金协议存款支付如此高的利息。假设余额宝-增利宝基金投资银行协议存款的款项须缴存20%的保证金,按照6%的该基金协议存款利率和我国统一的1。62%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计算,拥有5742亿元资金规模的余额宝一年成本将增加约46。28亿元(5742*92%*20%*(6%-1。62%)=46。28),收益下降约0。8个百分点。

因动了传统金融的奶酪,互联网金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反制。呼吁强化监管的同时,传统金融纷纷推出银行版“余额宝”,试图卡位互联网金融。而且,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加速,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余额宝的生存状况是否会恶化?我们应该看到,与传统金融相比,余额宝依然具有优势。究其原因,在于用户体验的巨大差异。传统机构推出的互联网业务,并不具备互联网基因,而是建立在传统思维之上,用户体验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而互联网金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极具灵活性,只要能够保障账户安全,就能得到用户的支持。即便相同的年化收益,用户还是愿意买入流动性更高的余额宝。

互联网金融加速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反过来,利率市场化的完成,是否会导致互联网金融的破灭?在正常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互联网金融的套利空间,致使部分收益率敏感型用户退出,但不至于抑制互联网金融。随着网民渗透率提升和在线生活趋势强化,互联网企业所掌握的用户行为数据就越多,构建的信用体系就越完善,在降低交易成本和实现风险合理定价等金融核心功能上就越具有相对优势。源于此,余额宝较高收益的情况在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时间内依然能够维持。

三、余额宝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影响。

余额宝的创新之处是既有高流动性又有高收益率,同时叠加支付功能。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以高收益率分流部分活期存款,虽然该部分资金“空转”回银行系统内,但资金成本却大幅提升,为应付竞争,银行被迫推出各种“宝”,最终整体推高资金成本。更重要的是,伴随着银行客户资金的流失,余额宝倒逼推动银行纷纷推出T+0货币基金产品,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现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余额宝究竟对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影响到何种程度?

(一)余额宝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途径。

一是余额宝快速抢夺银行机构庞大的有理财需求的中低端客户,迫使银行推出高成本的各类金融产品。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2季度,支付宝注册用户超过8亿,微信用户超过6亿,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超过5亿,这样的用户规模,是任何传统金融机构都不可企及的。事实上,随着支付宝客户数的不断积累,互联网企业集聚的巨大客户群,成为提供理财服务的理想平台。银行作为基金、保险、理财等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正在面临被互联网企业分流的挑战,因为惠民,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越来越得到众多中低端用户的青睐。为挽救存款不断流失的困境,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宝宝军团”,如工行的“现金宝”和“薪金宝”等。在高收益的蝴蝶效应下,随着各类“宝”陆续面世,导致银行存款利率整体性上升。

二是交易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动摇了银行机构的盈利根基。

从盈利模式角度看,商业银行等中介机构的核心功能在于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对风险的合理定价,并以此获得风险补偿。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仍较为突出,传统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仍处于高位。由于互联网具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双重作用,随着注册用户规模达到一定量级,互联网的边际成本开始快速下降直至逼近为零。在海量用户和边际成本极低共同作用下,互联网能快速降低交易成本,给传统金融带来震撼性冲击。余额宝是降低交易成本、削弱传统机构盈利根基的典型案例。长期以来,因服务成本(交易成本)过高,低端客户的理财需求被银行等传统机构忽略,而支付宝依托庞大的用户群体,以接近零的边际成本推出余额宝,得到中低端客户的追捧。

三是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削弱了银行机构风险定价与交易优势。

传统金融机构利润的重要来源是风险的定价与交易,这得益于其在传统经济金融活动中所掌握的信息优势。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超级集中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统一;信息处理和风险评估通过网络化方式进行,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定价与交易能力受到挑战,信息优势向互联网企业倾斜。目前,互联网企业基本已经完成了用户的积累,具备了一定的金融产品开发能力,如果互联网企业能提高产品设计能力,提供多样化的产品,那么服务的用户规模将会开始由微型向中小型突破,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客户群体开始产生交集。

(二)以美国经验来看,互联网金融对银行。

存款形成分流,存款成本在利率市场化完成期间高企从美国经验来看,像“余额宝”等类货币市场基金产品的发展会导致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存款分流,尤其是核心存款(核心存款是指由银行所在地区储户所持有的、账户长期稳定且对利率变化不太敏感的存款,俗称“懒钱”,典型的核心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和小额定期存款等)。“存款脱媒”迫使银行去追逐成本更高主动负债,包括CD、大额定期存款、海外存款、货币市场借款等,推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

利率市场化和类货基产品的发展,促使美国银行业的核心存款结构呈现如下变化趋势:一是不付息的活期存款首先被货币市场基金替代。对广大储户而言,货币市场基金与不付息的活期存款在功能上比较相似,而Q条例对活期存款禁止付息的规定直到2011年才废除。因此,不支付利息的活期存款不断被其他类型存款(如支票存款,MMDA)所替代,其在核心存款中的占比由1975年的40。85%下降到2013年的10。81%,在利率市场化完成的1979-1986年间,活期存款占比下降最为猛烈。二是储蓄型存款占比呈震荡攀升态势。目前储蓄型存款已由1981年的23。34%上升到2013年的78。14%,成为核心存款的主力。总体看,存款分流导致商业银行机构负债成本逐年提升。据FDIC数据显示,1970年利率市场化启动前,商业银行付息负债成本约4。8%,1981年升至历史高点11。9%,1986年利率市场化完成时回落至6。7%,随后成本呈震荡下降态势,直至2001年才降至4。8%以下,2012年则为0。7%。

四、小结。

余额宝依靠“支付宝”强大的平台资源,短期内规模快速扩大,但余额宝在到达一定规模后,会面临明显的瓶颈,如缺乏信用优势,难吸引大额资金;流动性管理压力明显上升;收益的波动性以及银行相对产品的竞争等,同时,基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求,针对余额宝的监管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余额宝今后的发展速度会有比较明显的下降,但随着互联网企业不断叠加产品线,在庞大用户端的支撑下,不断渗入金融的各个子领域,那未来对传统金融的影响将不容小觑。

现阶段,互联网企业所发挥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渠道创新上,其推出的金融产品如余额宝等主要是标准化的货币基金,余额宝通过抢占中低端客户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削弱金融机构的盈利根基和削弱金融机构风险定价与交易优势等途径,影响了银行机构的资金成本。不可否认的是,余额宝造成的存款脱媒现象导致了银行资金成本的上升,并将最终加速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银行具有资本、人才、渠道等多重优势,有对抗互联网金融的实力,在网络化趋势不可逆的背景下,向互联网转型是银行机构的不二选择,同时,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余额宝的横空出世,将促使银行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减少依赖传统化的专用资本,学会运用网络化的社会资本,这正是未来银行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正如20世纪90年初,随着网络银行的兴起,商业银行积极嫁接网上银行业务,成功应对网络银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势必给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

参考文献:

[ 1 ] 谢平, 邹传伟。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J ] . 金融研究,2012,(12):11-22。

篇10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1-0020-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1.04

区域内商业银行①发展的协调性,是指某一经济区内的大型银行和一定数量的中小银行绝大多数具备稳定的偿付和盈利能力,相互之间交流机制畅通,持续稳定协作,市场竞争趋于理性[1]。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和经济中心,吸引了众多外地城市商业银行入驻。截至2010年,已有各类银行省级分行30多家,金融总量和规模列浙江省首位。目前,在杭州市开设分支机构的各类银行与当地大小银行同台竞争,发展良好,但受信息不对称、市场定位、竞争实力、政策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不协调现象也时有出现,如竞争行为片面化、短期化,联合意识薄弱,合作关系不稳定等。本文从杭州市范围内的商业银行不协调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并对构建商业银行协调发展的机制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议。

一、区域内商业银行非协调发展的现状

(一)竞争方面

1.非正常揽储。近年来,区域内各商业银行的存款数量虽不断上升,但实质上是彼此争夺有限客户存款的结果。上级机构通过下任务、定指标的方式要求下级分支机构员工揽取存款,而员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或者变相提高利率,甚至出现违规违法行为,导致经营成本和实际利率增加,既减少了银行的利润,也给银行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

2.贷款过度集中。在信贷市场上,随着银行数量增加、竞争程度增强,在申请贷款的人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每个银行获得高质量贷款项目的机会必然下降,而商业银行显然还未意识到这一点。其在同一区域内纷纷倾向同一行业(如房地产)、相同项目(如个人消费)发放贷款,为了争取客户,个别银行甚至不惜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省略审批环节,不但扰乱了正常的经营秩序,还加大了流动性风险。

3.银行卡低效无序。银行卡业务领域的无序竞争,表现为各发卡行在相互分离中自成体系建立交易网络,配置用卡设施,一份投资往往被扩大为四份、五份甚至更多。如在杭州中心城区,每15米就有一家金融机构,仅就用卡设备来讲,凡是大型购物中心和商场以及繁华地段,各银行都纷纷配置POS和ATM,整个区域内银行卡系统设施至少有30%以上属于重复投入。

4.服务原则缺失。商业银行为了应付来自监管部门的检查项目和完成上级单位的考核任务,经常不能合理处理时点数与时期数的关系,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工作节奏前松后紧,把任务集中在年末突击,违反工作原则和程序的事件层出不穷,并在行业内产生广泛影响。

(二)合作方面

1.信息资源封闭。市场的竞争度决定于信息不对称程度,当市场有很多不透明的借款者,银行之间的竞争会比较弱,而更加透明化的借贷市场则会有更多愿意提供贷款的银行,竞争比较激烈。因此,区域内商业银行间往往缺少主动的信息交流和情况互通,对损害银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相互封锁,而不是联手打击。这种有意弱化市场竞争的行为容易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使得一些恶意经营企业得以骗取多家银行的信用而不被发现。

2.联合意识薄弱。银团贷款业务可以加强银行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防止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一旦寻找到贷款机会,特别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贷款,在资金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其更愿意独自贷款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和市场份额,而不是通过银团方式分散和规避风险,获取相互合作的整体收益[2]。

二、区域内商业银行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一)成本因素

通常区域内新成立的银行往往很难将与在位银行建立关系的借款人吸引过来,因为信用状况透明且经营良好的客户要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将自己的信誉度信号传递给新的银行。为了减少更换银行时发生的转换成本[3],客户宁愿与已建立起贷款关系的银行进行交易,因而在客观上成为新银行在区域内拓展业务的进入壁垒。为了消除这种壁垒,新银行必然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争夺客户,因而产生了一些冒险行为。

(二)定位因素

虽然中小银行应致力于与中小企业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但仍有一些中小银行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对其所面临的机遇和外来压力分析不足,对自身优劣评价不全面,缺乏合理的战略规划,无视资金、技术、网络方面的劣势,采取紧跟型的市场定位策略[4],盲目地与大银行进行恶性竞争,相互之间协调与合作的动力因此丧失。

(三)实力因素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凭借资金充裕、网点布局众多,计算机系统先进等优势占据了绝大部分金融市场,拥有大量的优质客户;中小银行起步慢,受资本和网点布局的限制,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仍占中小商业银行收人的绝大比重,而新型的中间业务、个人业务、信用衍生产品还处于开发探索阶段,不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市场份额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中小银行之间更容易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与国有银行之间的割裂是显而易见的[5]。

(四)产品因素

一方面,区域内的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高度雷同,尽管存在不同的品牌或名称,但具体到某项产品或服务并无本质上的不同[6];另一方面,近年来各银行虽然有产品和业务创新,但为了避免其他银行的搭便车行为,也是以引进、消化再创新为主,原创性创新较少,因此同质化竞争的局面一时难以打破。

(五)政策因素

一方面,由于金融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风险难以避免,一旦大的危机来临,中国人民银行往往会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救助或接管,但在中小银行出现危机时则可能本着效率优先的原则让其淘汰;另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国有银行相比,更能够从地方政府中获得客户资源、优惠政策以及竟争保护。因此,种种政策的倾向性都会使商业银行间不协调发展局面难以打破。

三、构建区域内商业银行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树立正确利益观

区域内商业银行开展竞争合作,需要在利益分配上有一种大局意识和长远目光。在合作初期,不能过分计较输赢和利益的大小,侧重点应放在整合资源与建立信任互助的关系上,若有必要可以适当牺牲一部分市场和利益。到了竞争式合作的中期,应侧重探索技术层面的合作,关注成本与未来收益,强调合作的发展潜力。一旦合作成功,双方确定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应更多地关注利益的大小。因为合作决不是放弃,让权也决不是放权,竞争式合作更应强调未来利益。

(二)建设区域内征信系统

从必要性来看,在区域内建立信用系统,涵盖该范围内各商业银行可能贷款对象的基本信息,不涉及单个商业银行的机密内容,不仅能满足商业银行的大多数贷款业务,还可以降低贷款违约率及违约损失率;从实用性来看,区域内的信息系统虽然覆盖面积小,但信息相对全国性的征信体系而言更详细、准确、及时,商业银行在总体把握贷款人及其项目之后即可决定贷款与否,激励各商业银行提供、共享信息的效果十分明显。

(三)成立区域危机处理中心

在区域内建立银行业的危机处理中心,是化解危机的快速反应机制,将其传染性降到最低,以维护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该中心在某一商业银行由于个别极端事件而面临挤兑风潮时,能够要求其他商业银行快速作出反应,例如现金援助、简化事故行票据处理程序等,协助事故行迅速走出困境,有效地规避系统风险。此外,在正常时期通过金融企业协商会议制度[7],搭建商业银行相互交流、业务协调的平台,明晰相互资金往来的脉络,能够确保资金安全和金融交易顺畅。

(四)建立银团贷款协调组织

采用银团贷款方式对银行和集团授信客户来讲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参与银团贷款的多家银行可以有效实现信息共享和沟通,全程监控集团授信客户融资、用资及回款等财务情祝变化,最大程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实践证明,这种贷款方式需要一定的协调机制,建议在区域内金融监管当局的鼓励、指导下,自发、自愿地成立银团贷款合作委员会[8],通过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公平公正地选拔参与贷款的银行,从而实现共赢的目标。

(五)成立联合开发小组

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增强综合竞争力并获得持久性的盈利增长,商业银行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由于单个商业银行难以承受金融创新的高风险,需要彼此之间成立联合开发机制,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产品的联合开发可以由商业银行根据对未来市场的预测,自愿组队,结合各自的优势,通过签署合作开发协议,共同投资并监控开发进程,并将研究成果产业化。由于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是多家银行参与,消费者容易认可,因而能够更快地产生收益。

参考文献:

[1]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11-112.

[2]董笑晗.我国银团贷款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2):19.

[3]周闽军.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因素的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33.

[4]尹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选择[J].现代金融,2008(3):18.

[5]张晓艳.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6.

[6]王庆新.专业化与差异化:中小银行竞争策略[J].现代商业银行,2007(3):56.

篇11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S)优势分析

1.资金规模雄厚,与国际大银行相比差距已经大幅缩小。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2.由于先天的本土因素,我国商业银行拥有明显的经营优势、客户资源优势。本土文化优势既可以对内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凝聚力和服务品牌,也有利于更好的沟通、了解、满足客户的需求。3.历经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和与国内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都得以大幅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与资产质量均有明显改善,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主要的盈利因素在于主营业务的较快增长、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营业成本的有效降低以及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W)劣势分析

1.盈利模式单一,对利息收入依赖性强,凸现业务结构失衡、拓展乏力等问题,国际化实力和经验不够,仍然是以内向型为主。产品服务创新能力不足,在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远的情况下,蕴含了极大的潜在市场风险,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过分依赖利差收入的特点十分明显。2.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落后,导致一方面人员多、成本高、效率低,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高端管理人才,现有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上,我国商业银行依然与外资金融企业相距甚远。3.IT技术应用滞后,对于IT技术给银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和持久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随着网络经济和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数字化银行开始崭露头角,银行卡、网上银行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竞争中争取主动的关键,如何融合传统渠道的优势和电子渠道快捷的优势,构建IT渠道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4.缺乏科学、系统、明确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机制。我国商业银行在远景目标、客户定位、业务和区域市场拓展策略等战略性问题上存在明显的趋同化现象。对中小客户资源的利用开发严重不足,严重依赖对公客户,存在着大客户流失的危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机会(O)分析

1.政府支持。我国商业银行享受国家调控政策,抢占扩大内需后的国内市场,占尽先机。中央政府近年来也加大了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力度和步伐,从财政注资和体制改革两方面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2.中国金融市场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还有相当大的成长空间,为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乐观的市场预期。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威胁(T)分析

1.国内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使得市场竞争的范围日益广泛,竞争程度日益激烈。商业银行的许多高端客户早已进入外资银行的视野,外资银行在加强经济中心城市核心地位的同时,以此为根据地向周边乃至全国辐射的趋势渐趋明显,这将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冲击。2.综合化经营是当今国际银行业的主流趋势,国际先进银行已经在综合化经营上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与之相比,国内商业银行长期处在国家严格的分业经营政策的约束和监管的环境之下,欠缺综合化经营能力和银行业务创新能力。3.相对于西方行之有效的信用档案建设和信息共享体系,即我们常常所说的“黑名单”制度,我国的市场信用环境缺失,相关法规的配套显然还不够完善。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对策研究

(一)以重视本土化发展和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共为目标

随着国内银行逐步走向世界,如何通过开拓海外业务已真正成为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一流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关注的焦点和未来业务的发展重点。首先要选择成熟的国际金融产品为平台,逐步构建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金融产品序列。另外,充分利用我国外汇储备较为充裕,逐步开展项目融资、证券经纪、衍生金融证券、货币互换、国际并购咨询等新兴业务,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提高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强调业务与机构国际化的同时,必须看到国内这一庞大市场的重要意义。只有在国内这一尚未充分竞争的富饶土地上站稳脚跟,才能够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

(二)完善业务结构,实现综合化经营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弱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其经营模式应该定位于以传统的核心业务经营为主,围绕传统业务拓展核心业务。不断寻求产品创新、产品多样化,对现有的产品整合和改进,推陈出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不管是基于发展战略还是服务形式都要不断进行变革,以吸引不同的客户群体。努力打造竞争优势。提高品牌的社会美誉度,集中精神做好品牌营销,将银行品牌价值与文化因素密切结合,提升品牌内涵,注重用产品丰富品牌,更要用品牌带动产品。

(三)强化信息化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篇12

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决定放宽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12年7月6日起,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这表明利率的全面市场化已经进入倒计时,中国银行业业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全面竞争”阶段。

在经历“拼规模拼速度、获取上市红利、实行监管套利”三个历史阶段后的“全面竞争”阶段,中国银行业如何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全面竞争”阶段的特征

尽管中国银行业已经进入利率市场化的快速通道,但是由于中国金融机构仍然以政府主导为主、国有大型企业参股金融、金融监管理念等问题,中国银行业距离充分竞争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因此,“全面竞争”阶段的中国银行具有其内在特征。

1.差异化竞争。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商业银行的差异化经营,进一步增强部分银行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精耕细作,走差异化经营之路,在获得客户和同业认可的同时,逐渐培养出各自的忠实客户并形成自身的专业能力,如银行行业内流传的“零售看招行,同业看兴业,小微看民生”。可以预见的未来是,中国银行业同质化竞争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还。

2.资产证券化。2013年8月29日,央行表示引导大盘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跨市场发行。这对中国银行“盘活存量”起着重大作用,同时也将推动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

3.直接融资扩大。国际市场上大企业基本上不贷款,而是通过低于贷款利率的资金成本发债直接融资。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指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提高至15%以上。2013年3月份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2.54万亿元,其中企业债券净融资达3870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15.2%,创出历史新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和直接融资的扩大,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知名的企业凭借较高的评级,在资本市场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充裕的资金,对银行体系的融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

4.互联网搅局。从“人人贷”到支付宝推出“余额宝”业务以来,所有银行机构都在谈论互联网,而所有大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研究金融。电商等互联网企业利用了解客户交易信息的优势,积极进军小额贷款等银行业务领域,对银行的业务市场发起了挑战。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等新的金融服务形态不仅改变了金融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市场竞争的格局。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应对举措

(一)坚持差异化经营,提高核心竞争力

我国银行业经过近年的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依靠资本扩张的发展方式难以实现长期、稳健、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不应一味贪大求全,而应在做精、做优、做强上下功夫。一家银行不可能多专多能,重点是要建设自己的特色。小不等于不好,关键在于精不精、强不强,在于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只有把发展战略、经营战略立足于做精做强上,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在市场上打响自己的品牌和服务,从而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和快速发展,否则就只能是欲速而不达。具有良好的客户服务、独特的市场品牌及良好声誉是国际先进银行的重要特征,如荷兰合作银行在世界各大银行中居第31位,自2001年连续被全球金融杂志评为全球十大最安全的银行之一,但是它在全世界只专注于两个行业,第一个是食品,第二个是农业。未来银行业的发展一定是错位发展,应结合区域经济特色,科学规划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坚持业务创新,逐步培育和形成自己的客户优势、产品优势和管理优势。

(二)完善公司治理,推进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现代银行稳健发展的基本要求。首先,公司治理要稳健。稳健的公司治理的关键是有一个稳健的董事会。董事会成员要具有足够的专业性和勤勉履职的敬业精神,牢固树立稳健的发展理念;董事会构成要相对稳定,合理确定新老董事会成员比例,尽量避免董事会成员集中换届;公司治理架构要保持稳定,董事会下属风险管理委员会、战略委员会不要频繁变化,不要影响董事会决策的连续性。其次,发展战略要明确。战略是方向,对于银行的发展战略而言,稳定性是关键。国际上长期稳健经营的银行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明确和一贯的发展战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银行要仔细研究,明确定位,审慎规划;发展战略一旦确定下来就要一以贯之,认真实施。通过坚持不懈地执行既定战略,形成鲜明的银行品牌和业务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内涵式发展、均衡性发展、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最后,经营计划要稳健。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保持了高速增长,“逐年递增”、“加快成长”、“超常发展”成为银行制订经营计划的贯性思维。随着银行资产规模基数的日益扩大,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速逐步放缓,保持同水平的高速发展已不太现实,也不可持续。

(三)坚持“三个突出”,促进服务转型创新

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差异化竞争将成为常态,而银行要在市场中站住脚,必须要实现服务转型创新。银行服务创新既要不断满足客户全面金融服务的要求,又要尽量满足非金融需求,实现从人性化向专业化、从大众化向个性化、从资金提供者向资金组织者、从支付结算平台向现金资产管理平台的创新。简而言之,银行要实现由融资向融智的创新。

一是突出服务对象的聚焦。客户是业务发展的基石,是银行利润的来源。得客户者得天下,客户定位从大的方面说应该突出核心客户,实现企业、同业并举,大、中、小、个人客户并重。具体来说,不同的银行要根据自身特点进一步细分市场与客户,找准自己的定位,突出重点,如“零售看招行,同业看兴业,小微看民生”,但是这些银行也在发展其他客户。二是突出满足客户的需求。创新是从大局着眼,以客户为中心,时刻关注客户需求的变化,扎扎实实地从小事做起,想客户之所想,想客户所未想,为客户提供人性、互动、便捷的金融服务。客户的金融需求是多样性的,即使是对同一个产品或服务,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客户的需求都可能不同。这就需要全面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和服务创新的路标。路标不是银行划的,而是来自于客户。因此,不仅要关注客户理财投资、授信融资、交易管理、服务价格、跨境金融、家庭财富信托等金融服务需求,更要关注客户医疗卫生、子女教育、食品安全、养生娱乐和投资移民等非金融需求,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解决方案。三是突出延伸服务的深度。单一产品、一个风控模式套用所有客户的年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在历史上起过很大作用的浅尝辄止式的、游击队式的、叼一口肉就跑的打法应当彻底改变,要在细分客户的基础上,对客户实施分类管理、分层服务。对大中企业客户实行“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经理”三位一体、三角作战,真正做深做透。对小微企业客户,应该细分客户群体,提供标准化产品,精确制导、成片开发。对零售客户,应该提供服务于客户整个生命周期的、覆盖完整“资产-负债”表的安全便捷服务,不仅管理客户的资产,而且管理客户的负债。

(四)强化内部控制,夯实发展基础

要以全面风险管理为目标,将动态、系统的内部控制理念贯穿于日常经营管理之中,把内控环境、风险管理、内控措施、后评价及信息反馈等要素构建为一个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一是优化内控环境。董事会、高管层要切实履行内部控制职责,以合规机制建设为依托,培育合规至上的内控文化,强化“人人合规”和“合规从高层做起”的责任意识,提升全体员工的职业操守和诚信观念,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二是完善内控体系建设。要以建立现代流程银行为目标,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建立起完整规范,覆盖各项业务流程和各个操作环节,包括法律合规、风险管理、业务营运、信息科技、安全保卫和人力资源在内的内部控制体系。三是提升自我纠错能力。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做好对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和后评估,及时纠正和解决发现的问题。

(五)加强风险管控,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控制和管理是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对风险的认识、管理和控制要有很好的文化,必须牢固树立法人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意识,寻找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与收益之间、与银行拨备和风险抵御能力之间的平衡点,控制好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是要关注重点风险,即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息科技风险。加强对宏观经济走势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分析研究,加强对行业、企业的风险监测和前瞻性预判,建立有效风险隔离机制,认真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对各类风险做到早排查、早预警、早处置。对涉及风险敏感行业、跨行业多样化经营的企业集团实行名单制管理,由总行统一发起和审批授信额度,防止多头授信和过度授信。对出现风险苗头的信贷资产采取积极有效的保全和风险缓释措施,积极化解风险。新形势下,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可能凸显,这方面的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愈显重要。二是发挥好董事会在全面风险管理实践和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做好风险战略定位,制订好风险战略目标并将风险战略与业务战略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董事会必须参与全面风险管理,决定承受风险的水平和类型,以及采取哪些控制措施把风险暴露维持在既定的水平。三是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要确保业务线、风险线和内部审计线三条主线的相互独立、相互监督制衡。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应直接对董事会负责。风险线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负责单项业务风险的业务风险经理和负责组合风险管理的职能风险经理。要明确业务线是最终的风险决策者并对风险承担第一责任。四是以建设内部评级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要关注各种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丰富风险识别、计量和评估的技术和手段,逐渐提高组合风险管理水平。国际先进银行风险计量手段较为先进,普遍采用VaR、RAROC、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分析方法,许多银行已经具备或正在努力具备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高级计量法技术。

参考文献:

[1]马卫华.WTO与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立洲.走向混业经营之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彭思彬.浅论中国金融监管市场化——以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为镜[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篇13

一、前言

经济发展状况能够直接体现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反之,金融机构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支持力度,也能够直接反映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中。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前景良好的农村地区,开始加快了发展的步伐,这和大量的商业银行资本的注入并不无关系,但是商业银行要真正实现更大的作用就必须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不断地发挥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潜力。

二、农村商业银行与县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

农村商业银行体系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制约的关系。一般来说,金融体系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良性和恶性两种循环。良性循环中,在拥有良好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金融体系也能够有较好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然后良好的金融体系建设又能够更多的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能力,不断地增速发展;而恶性循环的出现往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金融体系发展受到了巨大的阻碍,落后的金融体系就难以更多的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发展速度就会减缓。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就是要能够通过不断地发展改革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或落后的地区都要提供帮助,增速其发展。通过商业银行的作用,去引导县域经济产业的结构,去升级调整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必须要根据县域实际的发展水平和情况,调整自身,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农村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商业银行对产业集群的支持

(1)增加信息的对称性,首先,由于县域是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润土,所以县域产业发展有一定的集群性,所以也就导致县域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也就较为集中。这样的集中性质能够为商业银行了解地区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情况提供便捷,能够为更好地为商业银行提供县域发展的信息。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能够实现较好的信息对称,能够最大可能的避免未来信贷过程中出现的信贷风险,避免银行自身与企业蒙受损失。然后有效的提高商业银行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其次,有助于克服事后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借款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性,不履行合约。传统的单一的中小企业在发展战略上通常存在着盲目性,往往缺少明确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企业一旦取得贷款,就很可能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增加收回贷款的不确定性。相比较而言,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则具备了区域的“根植性”,即他们更依赖于专业化市场、协作配套商和熟悉的客户,对这个具有产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的区域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因此集群的中小企业更愿意从事这个比较熟悉的行业,而不愿跨入其他的行业。而区域的商业信誉会增加他们更改贷款计划的隐性成本,促使他们不愿意更改贷款计一划,从而极大程度的克服了事后的道德风险,进而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2)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在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注入金融资本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实现商业银行交易成本的降低,能够真正有效的降低贷前成本,贷中成本,贷后成本。其县域内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状况,企业的发展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集群产业对于商业银行资本有依赖新的基础上,让企业违约成本增加,提高信贷安全性。

(3)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由于产业集群具有地域集中性,单个企业与产业集群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同时产业集群与政府、金融机构有着高度的依赖性,导致贷款企业的违约成本较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源泉。但目前来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小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现象由来己久,其形成原因很复杂,既有企业面临的外部融资环境,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但是中小企业,特别是县域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快速增长,而商业银行对其所提供的服务远远滞后于县域中小企业的迫切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所以只有提高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注入,不断地通过商业银行自身的创新服务,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对县域中小企业的带动,实现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能够弥补地方政府对于中小企业技术支持不足的问题,能够通过资本技术的引进和支持,为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直接构件交流的平台与机会。提高中小企业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融资的积极性。但是如今县域经济发展中更多的还是信用社或者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在起作用,机构数量类型还不足。

四、如何强化农村商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创新营销意识,增加信贷产品

(1)创新营销方式,农村商业银行社应该更多的把营销的重点放到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身上,更多对这些中小企业进行扶持,更多的为这些有科技含量、有信誉、有市场的中小企业给予更多的服务,更好地去抢占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保证信用社的基本盈利,逐渐增加投资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2)增加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必须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县域金融业务需求,更多的去建设网点,要不断地增加金融服务,尤其是结算、理财、信息咨询、有偿的金融代办服务等等,在扩大经融机构覆盖面的同时也要不断增加服务的覆盖面。

(3)提高服务水平,要增加相关的科技设备的投入,必须要增加ATM等一些设备的投放量与覆盖面方便县域居民的使用;提高服务的效率,完善服务的流程,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的人性化和舒适化;建立品牌,进行更广的宣传,增加广大的群众,以及中小企业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认识。

(二)加强金融支持

(1)加快诚信体系建设,首先,地方政府要为农村商业银行要构件平台,才能够便于商业银行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商业银行要充分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交流,不断地提高商业银行对于想去经济发展那情况的了解,不仅仅要从政府了解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还需要更多的去了解县域中大中小型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其次,商业银行自身也要不断地完善自身,更多的去县域有信誉,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注入资本,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2)加强对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必须要不断地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不断的丰富金融投资的手段,不断地去为中小企解决融资过程中的难题。必须要在转变服务意识的基础上,增加服务的类型,找准银行机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然后要完善信贷机制,应该先寻找到一些有信用,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做信贷试点,要完善信贷机制,要扩大抵押贷款的范围,要提高银行服务的效率,要不断地深化银行的信息服务,同时也应该在信贷机制完善过程中,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咨询、理财等一系列的中和服务,大胆的进行创新,大胆的进行探索。尤其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提升自身信誉,为县域景荣体系建设的完善也起到应该有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文探究发现,农村商业银行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是要体现其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地在政策上,行动上给予支持,只有这样农村商业银行机构才能够更加有效的深入到县域经济发展中。农村商业银行也还必须要不断地去获得县域中小企业对于商业银行的信任,真正落实高效、高质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