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绩效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绩效审计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绩效审计方法

篇1

一、绩效审计分析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分析成本和效益(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每单位效益(效果)所消耗的成本来评价项目效益(效果)。针对支出确定的目标,在目标效益额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支出所产生的效益及所付出的成本,通过比较分析,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为优。

(二)数量分析法

数量分析法,即对经营管理活动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运用抽样技术对抽样结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影响投入(支出)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分析所有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计算投入产出比,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方法。即查找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四)层次分析(AHP)法

层次分析(AHP)法,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及部门等来分析方案,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矩阵,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出各方案各自的权重(优先程度),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五)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是对两类或多类经济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推导出相应回归方程,然后以此回归方程来推算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规律。回归分析法的实质是从观察数据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统计分析是绩效审计中用来了解情况、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在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经常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中各因素的影响,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或者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原因。统计分析方法相对于调查来说,不易操作,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能力,但准确性强,结论相对可靠。回归分析可以同时检验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与趋势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相比,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这种方法需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知识,但是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可以利用专门的统计软件来进行复杂的回归分析,使审计人员更容易应用这一方法。

(六)数据包络分析(DEA)法

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即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工具,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计算比较,来评价多输入和多输出的“部门”(称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DEA方法可以被看做是一种非参数的经济估计方法,实质是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从而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DEA方法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的观察值来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

(七)分析程序法

分析程序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重要金额、比率、结构或者趋势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发现异常变动和异常项目的审计方法。分析程序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比较分析。就是将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若干个可比数据(包括某一相关数据、经济数据、经营数据、非经济数据、预算或计划、多期数据、行业数据等)进行对比,找出同一时期、同一性质的若干数量之间的差异,从而对公共资金筹集、管理或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合理评价。比较分析法是对绝对数所做的比较。例如,将被审计单位当期的营业收入总额与预算营业收入总额这两个绝对数进行比较。二是比率分析。就是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来分解、剖析被审计项目绩效。比率分析法是对各种比率的比较。如常见的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以及其他各种技术指标。三是结构分析。所谓结构分析法,是指对某项信息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例如,对企业的各类产品占生产总量的比例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各个货种的盈利能力,也可以用于判断被审计单位当期的经营是否符合组织的发展战略。四是趋势分析。就是将与被审计项目有关的若干期财务或者非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或发现异常变动。趋势分析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便计算出它们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以及变动幅度,包括绝对数趋势分析和相对数趋势分析。

(八)数理统计方法

数理统计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主成分分析法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锥处理技术;因子分析法是从指标的独立性角度筛选指标,根据因子载荷的大小来挑选指标,留下载荷较大者;聚类分析法是从指标的代表性角度筛选指标,先采用系统聚类法将指标聚为一定数目的类别,然后选择每一类中的代表指标作为入选指标,以每类中平均相关系数较大而类间平均相关系数较小的指标为代表指标;判别分析法是预先根据理论与实践确定等级序列的因子标准,再将待分析的变量指标安排到序列的合理位置上的方法。

(九)调查法

调查法,即凭借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如访谈、问卷调查),对某种或者某几种现象、事实进行考察,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得出结论的方法。访谈是指通过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之间的交流来获取信息的方法。访谈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电话、面对面、信函访谈,访谈形式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进行,访谈对象可以是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和单位外的相关人员,如人大代表、研究人员、社会专家、长期关注某一事项的人员等。但应注意的是,访谈获取的证据一般不能作为事实性证据的惟一证据,就是说,访谈获取的证据还需要经过审计人员的进一步证实。当涉及的人员或单位很多、以致无法进行必要访谈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关键的环节是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表格,要求所有内容采用问答方式,这些问题应该非常明确,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导性。对于受益面比较广的资金支出,特别是具体到某一类公众个体的资金,比较适合这种方法,比如扶贫资金、三峡移民资金等。

(十)专题讨论会

专题讨论会,即通过召集相关管理人员就经营管理活动特定项目或者业务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的方法。

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一)目标评价法

目标评价法,是将当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水平与其预定目标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它分析所完成(或未完成)目标的因素,从而评价支出绩效。此方法既可用于对部门和单位的评价,也可用于周期性较长项目的评价,还可用于规模及结构效益方面的评价。

(二)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在多种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一个综合评价值,依据综合评价值对公共支出项目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法是我国目前绩效评价使用最多的方法。我国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多采用这种方法,评价的准确度较高、较全面,但在指标选择、标准值确定及权数计算等方面较复杂,操作难度相对较大。该方法可综合成本效益法、最低成本法、专家意见法、生产函数法等各方法的优点,适用项目支出、单位支出、部门支出和财政总体支出等各层次的绩效评价。

(三)360度反馈评价法

360度反馈评价法,是一种多角度进行的比较全面的绩效评价方法,也称全方位考核法或全面评价法。它由审计对象的上级、同级、下级以及客户综合评价同时结合自我评价综合而成。所谓360度反馈评价,就是指帮助一个组织的成员(主要是管理人员)从与自己发生工作关系的所有主体那里获得关于本人绩效信息的反馈过程,这些信息来自包括上级、下属、平级同事、本人及客户和供应商等。360度反馈评价方位全、角度多、误差小;实行匿名方式,比较客观;有助于促进组织成员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提高团体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促进组织变革与发展。但这种方法也存在评价成本大、评价时间长、评价工作难度大等问题,同时,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和分析,往往需要一些外部专业的咨询公司来指导完成。

(四)公众评议法

公众评议法,即通过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证据信息,来评价目标实现程度的方法。它是指对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可以采取问卷统计、测评等方式向公众进行该公共支出项目实施效益情况的调查,以评判其效益高低。该方法适合于对公共管理部门和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进行评价,具有民主性、公开性的特点。

(五)沃尔评分法

沃尔评分法,把若干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沃尔选择了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自有资金周转率等7项指标,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从而对企业的信用水平做出评价。沃尔评分法也可用于对经营者的绩效评价,其缺陷在于所选定的指标不够科学全面,另外,当某项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

(六)综合指数评分法

综合指数评分法,是在沃尔评分法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的。综合指数评分法增加了盈利指标和成长指标,使指标体系较为完善;在给每个指标评分时,分别规定了上限和下限,从而减少了个别指标异常对总分的不合理影响,但其全部指标为财务指标,可能会使经营者忽视非财务指标;由于评分时有标准分值作基础,某一指标即使为负值,其得分也可能为正值,不甚合理。

(七)平衡计分卡(BSC)

平衡计分卡(BSC),是一种全面、系统、有效地考察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体系的方法。它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设计测评指标,从财务、流程、客户和创新学习能力四个不同的维度对公司的经营管理绩效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测量和评价。

(八)关键绩效指标(KPI)法

关键绩效指标(KPI)法,是指把对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当作评估标准,把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做出比较的评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将目标管理法与帕累托定律的有效结合。关键指标必须符合SMART原则:具体性(Specific)、衡量性(Measurable)、可达性(At-tainable)、现实性(Realistic)和时限性(Time-based)。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标准比较鲜明,易于做出评估。缺点是对简单的工作制定标准难度较大,缺乏一定的定量性;绩效指标只是一些关键的指标,对于其他内容缺少一定的评估。关键绩效指标设计流程:设计企业级关键业绩指标;设计部门级关键业绩指标;设计岗位级关键业绩指标;制定评分要素和评估标准;确定指标权重;对关键业绩指标进行特性与属性测试;构建指标逻辑;建立指标辞典。操作流程分为三步: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关键绩效目标体系的制定;关键绩效指标和目标的评估与调整。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应注意的事项:不同岗位应该有不同的关键业绩指标组合;关键业绩指标与绩效目标的衡量,可量化的量化,难以量化的细化,但评估手段要量化、可操作;激励指标与控制指标相结合。

(九)目标管理(MBO)法

目标管理(MBO)法,是一种综合性的绩效管理方法,是一种以建立目标体系为基础的考核方法,它特别强调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设定具体的又确实能客观衡量工作业绩的目标。MBO将组织整体目标逐层转化为各阶层与各单位的子目标,形成目标体系,同时,以预定的目标作为激励员工的工具,定期回馈上级共同讨论进行绩效评估,是一种完整的规划与控制程序。

(十)标杆管理法

标杆管理法,即对经营管理活动状况进行观察和检查,通过与组织内外部相同或者相似经营管理活动的最佳实务进行比较,来考核和评价绩效的方法。它定义为“一个将产品、服务和实践与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或是行业领导者相比较的持续流程”。标杆管理活动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有3个步骤。一是计划阶段:确认对哪个流程进行标杆管理;确定用作比较的公司;决定收集资料的方法并收集资料。二是分析阶段:确定自己目前的做法与最好的做法之间的绩效差异,拟定未来的绩效水准。三是整合阶段:就标杆管理过程中的发现进行交流并获得认同,确立部门目标。四是行动阶段:制订行动计划;实施明确的行动并监测进展情况。五是完成阶段:处于领先地位;全面整合各种活动;重新调校标杆。标杆管理分为四类:内部标杆管理、竞争标杆管理、职能标杆管理和流程标杆管理。

(十一)历史动态比较法

历史动态比较法,是将某一类支出或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历史上的变化及效益波动情况。它既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也可以了解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进而分析其效益差异的成因及改进方向。该方法适用于项目支出、单位支出和部门支出的绩效评价。

(十二)费用职能比较法费用职能比较法,是将公共管理部门及单位担负的社会职能与相关费用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评估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公共管理部门及单位职能定位明确的情况下,行使某一项职能所需的资金应有一定的数量约束,只要数量约束是严格的,评估就会有比较充分的依据,部门和单位社会职能行使情况及行政效率的高低就可能被评估出来。但职能具有扩展性及不确定性,会相应增加评价的难度。

(十三)经济增加值(EVA)法

经济增加值(EVA)法,是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的评价制度。从算术角度来说,经济增加值是从税后利润提取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所有资金成本后的经济利润,是公司业绩衡量的指标,衡量企业创造的股东财富的多少。

(十四)最低成本法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或最低投入法,适用于那些不易观测或计算公共支出效益大小的情况。该方法通过分析比较项目的投入,评价和选择费用或成本最低为最优,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对项目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十五)生产函数法

生产函数法,即通过生产函数的确定,明确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借以说明投入产出水平即经济效益水平的一种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Y=f(A,K,L…),其中Y为产出量,A、K、L等表示技术、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生产函数法不仅可以准确评价综合经济效益,而且对评价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等都有重要作用,但函数关系的确定较为复杂。该方法更适合项目的绩效评价。

(十六)“本量效”分析法

“本量效”分析,是指将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中所涉及的项目投入、项目产出与项目效果这三大类指标分别赋予“本量效”的内涵。即将“项目投入”与“项目成本”相对应,“项目产出”与“项目所涉及业务的数量”相对应,而“项目的最终结果”与“项目的绩效”相对应。对公共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可采用“本量效”分析方法,并将该分析方法贯穿于公共支出项目的决策、实施和完成的全过程评价之中。

(十七)功效系数法

功效系数法,是指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将所要考虑的各项指标分别对照不同分类和分档的对应标准值,通过功效系数转化为可以度量记分的方法。综合分析判断法则是指综合考虑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的各种潜在的或非计量的因素,参照评议参考标准,对评议指标进行影响比较分析判断。根据《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的规定,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32项指标构成,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是定量指标,评议指标为定性指标。功效系数法从理论上来说也属于综合指数法,它的改进之处在于在绩效评价中所起的功效不同。将指标分为三个层次,更主要的是增加了非财务指标,因而更加科学、完善。它的不足之处是:盈利指标所占权重较高,达42%,而盈利指标较容易人为调节,从而诱使经营者粉饰或片面追求权重较高的指标;修正指标也仅仅是对基本指标额进一步说明,并没有修正基本指标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方法测算起来过于复杂,指标体系也不尽全面。

(十八)模糊数学法

模糊数学法,是采用模糊数学建立模型,对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其将模糊的、难以进行比较判断的经济效益指标之间的模糊关系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计算,从而明确综合经济效益的优劣。该方法适用于经济效益能准确计量的财政支出评价,项目支出和单位支出的绩效评价均可采用。

(十九)目标成果法

目标成果法,即根据实际产出成果评价被审计单位或者项目的目标是否实现,将产出成果与事先确定的目标和需求进行对比,来确定目标实现程度的方法。

(二十)专家意见法

篇2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财务收支日趋复杂化,许多高校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效益不高等问题。高等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导致了有限的高校教育资金浪费比较严重。加上财经领域存在着“重改革,轻治理”、“重分配,轻监督”等现象,导致高等教育资金困难与损失浪费并存。特别是专项资金名目繁多,项目立项过于分散,预算安排不尽合理,支出违规操作,人员经费超范围发放等问题经常发生。

同时,现行的教育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忽视高校个体差异,过分强调“标准”,评价内容只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上,没有评价资金等资源的使用是否高效等的指标。因此,审计人员没有绩效评价依据,高校绩效审计还只能摸索着前进。

我国对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虽然没有停止过,但在基本政策的总体规划中尚未把绩效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全面的实践和探索。由于绩效审计的实务性很强,而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时间又短,在该方面积累的实践经验不多。在绩效审计的大环境下,高校绩效审计开展同样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

二、高校绩效审计实施的方法

相对于财务审计而言,绩效审计主要是针对各个具体的项目或部门,侧重于发现问题,纠正和处理问题。绩效审计在搜集和评价过程中除运用了财务审计的基本方法以外,还要运用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技术和经济分析等方法。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应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来设计不同的取证和分析方法。

1.项目绩效审计方法

项目绩效审计直接以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以特定的经济活动或具有相同性质的系列经济活动为审计内容,如对高校学科建设资金管理的审计,其所关注的重点是项目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高校的资金主要是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拨付的,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有很严格的要求,只允许按照指定的用途支出。因此,项目审计是高校审计的重点。

项目绩效审计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座谈会。与个人面谈相比,座谈会形式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信息、更深入的理解和看法。根据高校的绩效审计的特点,座谈会可以邀请财务、资产管理、招标、基础建设等不同部门人员参加,通过侧重点不同的发言,触发更多的讨论,进而搜集到更加广泛的信息;②分析性复核。该方法强调对现有数据的分析,同时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比较。该方法针对连续性项目或多个部门合作项目的审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高校在绩效审计的实践中运用该方法,应充分考虑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具体情况,设定的标准或参照物不应一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正;③线性规划分析法。通过线性规划分析,审计人员可以判断在现有条件下项目运行是否能够达到既定目标或令人满意,并可通过对限制条件的分析为项目单位改进管理提供建议。线性规划分析法要求审计组对被审计项目有丰富、全面的理论知识,对项目实施单位的项目组织活动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对线性规划分析费的选取和使用应该格外谨慎,以免适得其反。

2.部门绩效审计方法

部门绩效审计是以一个经济活动部门为审计对象。通过对部门发生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行政事业为审计内容,主要集中于对被审计单位在达成其目标时对人力、设备和财产等资源利用状况和组织目标以及这些目标等完成情况进行审查。部门审计通常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体制、程序以及组织状况的考察,所关注的是部门工作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高校财政资金、物力资源的使用主要是体现社会效益、宏观效益和办学效果,难以量化其经济效益。

高校部门绩效审计的方法除了包含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还有以下三种:①部门工作流程图法。将该部门所建立的部门工作流程图与初步调查取得的被审计单位实际设置的管理系统流程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薄弱环节,分析可能产生的问题和隐患。工作流程图法与分析性复核法在原理上有相似支出,但是在审计的侧重点和参考标准的选择和确定上有很大不同;②“参与式”审计法。“参与式”审计法是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和人员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及潜在隐患,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与传统审计不同,绩效审计更多的侧重的是部门活动合理性的审查,目的是要最终提高被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因此审计人员给出的建议最终是要被用来作为该部门未来工作的改进方向,所以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了解自身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更深入的体会审计报告的内容和结论,并据此做出整改;③走访调查。走访调查是有目的的求证过程。当一个部门的运行出现问题或从事舞弊活动时,部门指定的内控制度往往失效,审计人员得到的基础资料也不能真实反应该部门的实际情况。这时,审计人员应根据职业判断和基础资料的漏洞,有目的的走访相关知情人,也可以向其他部门和人员侧面求证。走访调查哪些对象、谈话技巧与方式方法、调查的内容以及陪同人员等因素都在影响着真实结果。

三、高校绩效审计方法的运用

在实施高校绩效审计过程中,应注意三个方面:①高校的运行有其特有的规律,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审计方法都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任何其认为有效的工作方法、组织方法和技术方法;②传统审计方法取得的基础资料是绩效审计开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在高校绩效审计的实践中,在充分利用绩效审计的各种方法时,要充分重视传统审计方法在绩效审计中的运用;③绩效审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审计工作,而作为被审计单位的高校的办学特点又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对高校的绩效审计实践中,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审计方法,要综合运用包括管理学、计算机系统管理分析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在内的必要知识。

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是合理解决教育投入不足和高教资源短缺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杰,国效宁,徐铭禧.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现状,意义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0(10) :92-94.

篇3

随着国外绩效审计的发展,绩效审计的方法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在绩效审计中除了运用传统的财务审计的方法,还可以运用管理会计、信息论、控制论、概率论、规划论、网络技术、统计学、对策论、数量经济学等科学中的一些专门方法,形成了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体系。这些技术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网络计划法等。这些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绩效审计的实践当中。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审计局近三年来出具的审计报告与所使用的审计方法之间的关系如表1。

高等学校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构建

(一)构建原则

要构建适合我国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应遵循适用性和层次性原则。适用性原则要求构建的审计方法体系应能适合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能有效的指导实务工作。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绩效审计开展的时间短,相关的规范均未建立起来,给实际审计工作的操作带来了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层次性原则是指审计方法应尽量体现层次性、递进性和鲜明性。绩效审计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审计方法,比如在总体审计工作的安排上,是按照“从上到下”还是“从下而上”;是采用“顺查法”还是“逆查法”;是“详查法”还是“抽查法”;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抑或两者的结合。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层次性、鲜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

(二)方法体系构建

1.绩效审计方法按照其用途可分为信息收集方法和信息评价方法。客观地收集和评价证据是审计的核心。整个绩效审计过程就是一个证据收集、分析、评价并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而审计方法就是审计师用于收集和分析证据的工具和手段。信息收集就是调查取证,通常可以从三个来源获取审计证据:人员、文件、实地观察。绩效审计中收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而且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非常灵活,它主要是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实地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也有自身独特的方法,比如面谈、调查问卷、案列研究、座谈会等。信息分析评价方法的职能在于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审计师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往往是一些原始数据,如何把一个个孤立的、表面看相互之间并没有相关意义的数据联系起来得出结论,需要运用信息分析评价的方法。常用的有分析性复核、案例研究、线性规划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等。因此,绩效审计就是通过运用信息分析评价方法,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查明被审计项目的所耗和所得,并加以分析对比、评价其是否节约,是否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

2.绩效审计方法按照通用性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无论是哪种审计,审计目的、程序、要求大体是一致的。因此,许多审计方法是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等。一般方法主要包括审阅法、实地观察法、询问和调查法等。相比较于特殊方法,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在于了解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相关标准。绩效标准是高等学校进行绩效评价的前提条件和准绳。按其性质,可以把高等学校绩效标准分为两种: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

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定性标准,一般包括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规定,以及各种法律法规。高等学校的各项活动有效性必然以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依据为前提,合法并且有效才能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定量标准,一般使用三种类型,一是预先确定的预算标准,是评价实际绩效的基本标准;二是历史标准,是以以前的实际表现为基础,但应考虑不同时期的变化因素;三是外部标准,以高等教育行业业绩为评价依据,但应找到一个与自己学校规模相当的横向比较对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中,专项审计调查法作为一种实用有效的工作方法,是审计方式的一种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加强,它是审计的重要补充,能及时发现和反映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更好的为宏观决策服务;能扩展审计监督的范围,扩大审计的影响,深化审计成果;此外审计调查目的性强、涉及面广、重点突出、方式灵活有效,可以更好地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有利于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专项审计调查法具体包括:审阅调查法、重点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等。

篇4

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生产力的飞跃使社会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与此同时,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采和利用的现象泛滥,最终导致生态失衡,出现了环境危机。企业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元凶,因此,推行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强有力的措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

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我国也开展了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本文结合众家之说,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有关审计机构,从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等方面对企业有关环境绩效的活动、项目或制度进行审查评价,督促企业提高环境绩效水平的行为。环境绩效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既表现为成本减少等有形收益,也表现为工人积极性较高、企业社会形象提升等无形收益,因于此,环境绩效审计具有内容复杂、难度和风险较大的特点。

二、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

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方法是指相关审计人员,为了达到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技术。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三种方法。

(一)平衡积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由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绩效评价方法,在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时,首先审计人员要对环境管理的战略目标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其次,审计人员应根据以上四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财务角度主要关注企业采取一系列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的措施所带来的收益,包括节能收益、废弃物利用收益等,顾客角度主要关注外界对于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包括产品绿色程度、所获得的环保奖项、周边居民满意度等,内部流程角度主要关注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创新与学习角度主要关注企业环保技术水平、相关员工的环保意识等;最后,审计人员应结合专家意见和自己的主观经验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配。

(二)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迪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系统分析方法,将层次分析法引入到企业环境绩效的审计评价中,首先,应根据环境绩效审计的性质和目的,选择合理、全面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并根据其之间的隶属关系进行分层,建立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层次结构;其次,结合专家意见,确定标度,对目标层以外的各层级,将其包含的指标进行两两对比形成若干判断矩阵,采用恰当的数学方法来量化各指标相对于其上级指标的重要程度,然后进行加权平均来确定每一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并进行排序;最后利用排序结果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价。

(三)模糊综合评价法

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得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模糊数学的概念,成功的用数学方法描述了模糊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借助模糊数学的概念,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定性指标定量化,从而利用定量和定性指标对事物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企业环境绩效水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用模糊综合法进行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时,首先应根据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设计评价指标,构建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其次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将定性指标定量化,从而综合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

三、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上述三种方法各有可取之处,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进行企业环境绩效的审计评价时应根据企业行业和审计目标,选择合理的审计方法或对各审计方法进行综合利用。

(一)平衡积分卡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导向,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及创新与学习角度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了传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局限性,有利于综合评价企业环境绩效,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多样性,仅从以上四个维度设计评级指标有失全面性,且权重分配过程中的主观性较强,不能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二)将层次分析法引入到企业环境绩效的审计评价中,实现了定量与定性、主观与客观、宏观与具体的有效结合,从而有效提高了审计质量,使审计工作能够客观地考核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绩效,准确地发现企业环境绩效的薄弱环节。但是它要求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之间相互独立,这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实现,此外,若层次结构涉及较多因素时,计算较为复杂。

(三)模糊综合评价法较好地克服了层次分析法要求各指标之间完全独立的限制,能够较好解决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过程中定性指标的量化问题,但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评价指标分类不清、计算过程复杂等缺陷,且隶属函数、模糊相关矩阵等模糊评价所使用的确定方法的不完善影响了该方法的适应性。

篇5

关键词:

基建;绩效审计;方法

一、背景

近几年,相较于常规性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人民银行也越来越注重管理上的绩效,因此催生了基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方面对各级人民银行基本建设项目整体情况进行评价,确保以最少的投入保质保量完成最多的工程,并与立项时的预期相符。

二、基层人民银行基建项目绩效审计现状和问题

就内审工作现状来看,基建审计特别是基建绩效审计在基层人行的推行力度远远不够,仍然主要依靠上级行指派的外部审计机构开展的竣工决算审计,以财务收支为主要审计内容,对立项、施工管理以及项目结束缺乏追踪审计和有指导意义的绩效评价。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绩效审计理念

近两年内审转型规划成果初现,内部审计人员逐渐适应从合规性审计角度向风险导向型过度,但绩效审计仍是个难题,对许多审计人员而言,绩效审计只是个抽象的名词,无法引入实际工作中。2012年之前,各基层人民银行的绩效审计占全年审计业务量比例非常低,甚至为零,从2012年开展内审转型三年规划之后,这种现象有所改善,以某中支为例,近三年绩效审计项目数量已占到了总审计业务量的30%。

(二)缺乏绩效审计指导规范

本文认为导致基层人民银行基建绩效审计难以开展的最关键因素是缺乏绩效审计指导规范。基层人民银行的基建项目多为小型的维修工程,有着工期短、形式多样、造价低、经常没有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用地审批、施工设计等特点,所以对于此类维修工程的审计,现有的基本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超出了审计范围,也无法得到被审计单位的完全认可,最终审计结果可能流于审计人员的主观评价。

(三)缺乏绩效审计技术手段

目前开展的基建项目绩效审计工作仍主要是事后靠人工审查、调阅相关资料,时效性较差,难以获得第一手准确信息,且审计对象受限于建设单位,现场施工日志、签证单等重要资料往往无法获得。

三、对基层人民银行基建绩效审计方法的思考

针对上述基层人民银行基建项目的特殊性,本文认为应当鼓励内审人员参与到整个基建项目中,在不同阶段针对重要决策、重要事项进行评估、计算,并作出评价,为实现整个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提供合理的保证。

(一)项目初期阶段

目前采用的基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仍为事后评价,本文认为应着重考虑“事前决策”,才能做出有指导意义的绩效评价。不以项目规模小而忽视前期设计堪察工作,才能避免因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而引起的工程量重大变更,甚至是设计变更,导致工期的延误和效率低下。以某支行办公楼维修改造项目为例,其中,重做院内地坪为一项重点工程,工程预算占整个工程造价17%,然而在正式施工时施工单位才发现无法按照原有设计正常进行,而重新提出将原工程设计中对院内地坪挖除后重新硬化改为直接刷黑,经测算,涉及到的新增下水道清淤、地面8cm刷黑两项工程预算就合计27.5万元,将比原标书方案增加工程预算19.5万元,占原合同总价40%。如果审计人员协助建设单位在项目前期就重点工程实施的环境、人员、时间、材料、技术方法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提示在现有施工条件下可能带来的风险:如地下管线分布施工图的缺失增加了施工对地下管道破坏的风险、施工场地离办公区域和住宅区域太近等等;然后帮助建设单位及时修正设计或施工方法,这样更有助于提高项目的效率性。

(二)项目实施阶段

基层人民银行的基建维修项目在实施阶段大多未聘请监理,主要由建设单位指派人员负责现场监督,受专业性质及工作时间限制,建设单位指派人员很难做到时刻到施工现场查看,对施工单位的监督工作比较被动,现场施工管理工作最易出现漏洞。根据此类小型维修工程的特点,现场勘查加追踪审计应是最有效的,应当鼓励内审人员在项目实施阶段进驻现场进行追踪审计,将审计重点放在预算单价是否切实执行、计算工程量是否准确。某支行成立维修专班小组负责施工现场监督工作,但并无相关监督检查工作记录,在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工程量增减情况、施工材料采购方式的更改等事项也未在现场履行必要的签证手续。根据追踪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可经常到施工现场考察实际情况,一是督促建设单位做好现场监督管理工作,留存记录,作为后期审计及竣工决算的重要资料;二是查看施工方是否按照合同或批准的规定进行施工,工程中出现的较大工程量变更,尤其是要做好工程变更签证审计,变更签证需通知审计人员到场,对合同和工程清单中没有、新增加的部分工程必须执行完整的变更程序,且要有专业人员的证明和解说,如存在不合理因素,审计人员可及时向建设单位提出并要求加以纠正,尽最大可能规避风险。

(三)竣工决算阶段

首先要规范送审程序,保证资料齐全,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施工方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决算书和有关的全部资料送审。因为外部审计机构收费是按审减费用的一定比例收取,所以如果审计人员能在送审前先行核算,减少施工方收取的明显不合理、多算的费用,可有效地提高整个项目的经济性。具体来说,一是将工程量重新逐项计算一遍,并与竣工决算书进行比较核对;二是查看定额项目内容是否与实际施工内容相符,主要建筑材料价格与当时市场实际价格是否相符;三是核实收费标准是否与工程性质相符,取费率计算是否正确。以上数据如有差异,可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共同重新计算竣工决算施工数据。

篇6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市场逐渐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此时,政府必须针对现实情况做出正确指导,政府绩效审计也就凸显出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对被审计企业进行监管、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从而帮助企业更平稳、高效地运行,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地方国民经济发展。然而,从实践来看,尽管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已取得良好的成效,不过,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优化绩效审计方法,从而促进绩效审计质量提高。

一、政府绩效审计概念与内容

1.概念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积极开展效益审计,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增收节支和廉政建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所谓政府绩效审计,从实质来说,就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通过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审计所需要的证据进行客观、系统的检查,从多元角度来对项目效益进行评估,从而提高被审计对象的公共责任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效果监督等[1]。

2.主要内容

从涵盖的范围来看,政府绩效审计涉及的面比较广泛,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概括起来说,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从资金管理审计入手,提高财政资金效益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在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财政资金可谓是绩效审计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例如,审计科技三项费用时,可以发现,大部分项目都是10万元、20万元左右,规模比较小[2],从审计结果可以看出,科技三项费用的投资规模整体偏小,投资力度不大,其投资效果自然也不会很理想。鉴于此种情况,为提高科技项目的建设力度,在同级审工作报告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审批,确立科技项目,适当提高项目规模和集中度”的建议。县人大常委会讨论后,认为该建议可行性比较强,后期开始在实践中应用此建议,项目投资效益得到明显改善。

(2)从制度建设审计入手,提升财政资金利用效率

我们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坚持改善传统财务收支审计模式与框架的理念,致力提高财力分配和预算指标合理、合法和效益,以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水平与利用效益。在实践中,还发现部分财政部门在预算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例如,预算分配制度欠缺科学性,适用性不强,存在较为普遍的预算追加现象。针对此种情况,在详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就预算指标分配、追加及结余资金使用等问题,我们着手加强制度建设,确保预算更加合理,财政资金配置和利用更加科学。

(3)从财政资金的监管入手,防范资金损失和浪费

随着国家对地方建设的支持,地方财政资金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在财政资金监管方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监管力度不强,监管体系不统一,也不规范,导致监管过程中,存在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的现象。财政性投资建设项一般前期费用过大,设计、招标、施工、监理等过程监管不力,基于此种问题,我们通过全过程监督重点建设项目审计,强化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必审制度,大大减少了资金低效使用的状况。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

1.优化政府绩效审计模式

通常来说,传统的审计模式大多都是审计人员通审计企业资金情况,来开展审计活动。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简捷,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不能全面、科学地体现出被审计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实际情况。鉴于此,要借鉴国内外绩效审计成功经验,创新审计模式,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用的审计措施,从而提高审计的质量与效果。开展绩效审计的时候,政府部门需要深入、全面地分析审计项目,抓住关键部分,严格审查项目各个流程环节,确保审计内容完整。在采集项目信息时,政府部门审计人员必须要解放思想,不断从实际出发,创新审计方法,以此来提高审计的质量与效率。同时,还要借助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以此来确保相关数据真实、准确。审计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要求,规范采集多种样本,应用现代审计手段,对采集的数据信息等进行有效整合、分析,减少各种因素的影响,确保绩效审计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2.管控绩效审计过程

在政府绩效审计实际开展过程中,为了防止因为意外因素,导致审计结果失准,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绩效审计过程的管理与监督,以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从政府审计实践中,可以看出,政府绩效审计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审计内容涉及到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多方面内容,在此背景下,审计必须要从整体出发,进行统筹考虑,明确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样将能合理配置各类公共资源,并及时发现各类问题,然后,有的放矢此制定出完善的审计方案。实践中发现,以问题为导向和突破口开展绩效审计,效果更加理想,可有效提高政府绩效审计的效率。

3.完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从审计过程来看,政府绩效审计是长期的、艰巨的,而且其内容也是繁杂的,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监督审计的过程与结果,确保绩效审计顺利开展,并使之更加科学与合理。在优化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时,政府部门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提高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及可靠性。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根据相关制度规范,综合运用多种绩效审计方法,提高搜集的各类数据的准确性,并利用合理评估来保证绩效审计结果客观、公正,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切发挥出绩效审计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政府绩效审计实效。

三、结语

总之,政府绩效审计是经济全球化形式下实现经济良好发展、企业实现规范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从目前来看,受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当前政府绩效审计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政府部门应立足实际,不断优化绩效审计方法,采取各种途径提升审计人员素质,以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篇7

本文将环境绩效审计定义为“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经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措施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照一定标准评定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并为企业改善环境管理及相关决策提供建议的一种审计活动”。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环境绩效审计目标的具体化,环境绩效审计内容要从环境绩效审计目标出发,并结合不同行业甚至不同企业自身的特点最终确定。目前,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内容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企业环境合规性的审计。合规性审计主要审查企业对国家规定的各项法律法规是否严格遵守和执行,如“三废”的排放是否达到排放标准,排污费是否按时缴纳。其次,还要对企业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的合理性、完整性、有效性做出评价,以确保企业的环境管理体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2)对企业环境资金的审计。环境资金的审计已成为环境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部分。环境资金审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检查被审计单位环境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存不存在资金浪费情况;另一方面对环境资金使用后,企业的环境改善效果及经济效益做出评价,如污染物排放减少多少,资源利用率提高为企业节约的成本等。(3)对企业环境项目的审计。企业环境项目可分为两类,已建成和在建中的。对于已建成的环境项目,主要检查环境设施是否可以正常运转,同时调取设备运行记录,检查该设施是否按照规定使用,并了解该项目所发挥的环境效益和投资效益。对于正在建设的项目,主要检查项目立项手续的合法性,项目的可行性及项目建设单位是否取得ISO相关环境质量认证,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还应注意是否办理了环保验收手续。

二、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影响因素

(一)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缺乏 导致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理论界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方法不系统,研究手段比较单一。到目前为止,我国较少有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学者。其次是缺乏权威的环境标准和科学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没有规范和统一的环境审计理论作为指导。由于国内外法律法规与经济体制等情况不尽相同,不存在我们能直接借鉴的审计模式,工作开展比较困难。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是我国依法开展和推动环境绩效审计必须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国家法律和法规缺失 我国法律法规一直没有明确环境绩效审计在环境保护与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实施环境绩效审计的切入点,以至于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时缺乏基本的法律法规支持。目前,我国已颁布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环境资源保护法律,但现已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涉及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内容较少,缺少具体指导,不利于实践操作。而且环境绩效审计本身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以致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环境绩效审计的法律和法规。

(三)环境会计制度缺乏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绩效审计遇到许多困难,而这些困难的来源并不是审计领域,而是会计领域缺乏环境会计的相关理论与制度。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理论和制度中,没有建立与环境保护相关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准则,更没有环境信息需要向社会披露的规定。按照行的会计制度,企业在实务操作中涉及环境保护费用的,基本经“管理费用”科目进行核算。但该核算方法不能反映环境资源消耗的成本和环保资金投入的收益,也无法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准确数据。可见,环境绩效审计不能脱离环境会计核算而单独存在和发展。

(四)审计人员缺乏环境保护相关素质 首先,审计人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审计人员在思想上尚未充分认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对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作用,没有意识到环境绩效审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审计人员缺少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知识。目前,我国审计人员主要精通财务知识和审计知识,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还需要环境管理,环境经济评价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已成为制约环境绩效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我国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国外,常常利用外部专家的参与来弥补审计人员对环境专业知识的不足。虽然我国审计组织也努力满足这些要求,但是由于体制、经费、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尽量做到。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人员配置离全面实施环境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三、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一)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客观全面评价原则。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所选取的评价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真实、客观、科学的评价企业的环境受托责任,充分完整地反映企业环境管理情况。同时,评价指标的选择还要注意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2)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人员在设计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实施方案时,要兼顾到方案的可行性与效益性,也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综合考虑在审计过程中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审计成本。(3)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不可能全部定量化,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得出的综合评价结论,更能真实全面地反应企业环境管理情况,更具有说服力。(4)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原则。为了调动企业环境管理的积极性,必须使企业能够看到保护环境带来的效益,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最近几年,随着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已由环境绩效的定义转向对环境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现阶段,关于环境绩效评价方法与应用学术成果的研究非常多。笔者通过总结与归纳,对以下三种较为常见的方法作简要介绍。

(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层次权重解析方法,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萨迪(Saaty T.L.)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提出。刘丽敏,底萌妍认为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复杂系统所包含的因素及其相关关系,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问题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归并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由于影响环境绩效因素较多且相对复杂,一般的评价方法都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和样本,而层次分析法则很好地克服了这些问题。层次分析法具有所需数据量较少,误差较小,可靠性较高的特点,从而使量化分析在环境绩效评价系统各指标间得以实现。因此,层次分析法在最初的环境绩效审计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使用。但层次分析法也存在弊端,它要求选取的各评价指标之间严格独立,但我们发现完全独立的评价指标实在是不存在的,这一因素的存在,使得层次分析法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该方法只能对现有方案做出评价,而不能够为提出新方案提供依据。

(2)平衡计分卡法。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评价方法,由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它是从四个方面来综合评价企业环境绩效,即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该方法能够有机的结合企业非财务与财务指标,进而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结果、内外部之间的关系予以合理平衡,所以该方法在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平衡计分卡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分析完成企业任务的核心成功因素,并对其予以评价,并在未来进行持续性检查与审核的战略管理工具,它与传统主要应用财务指标衡量企业环境绩效方法存在很大不同。但平衡计分卡法的工作量较大,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按照上述四个角度,在不同的部门找出恰当的评价指标,并需要对指标进行定量或者定性。这就需要审计人员需要对企业环境战略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才能有效的运用平衡计分卡法。此外,平衡计分卡在环境绩效评价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要对企业环境绩效进行评价,势必会对上述四个因素进行权重分配。因不同审计人员对权重分配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其得到的评价结果通常也存在差异。

(3)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集合理论的概念是由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得教授在1965年提出来的,用以表达事物的不确定性。在该方法中,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两种,一种是定量指标,另一种是定性指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需要量化定性指标,但这不是简单地赋予数值的过程,而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其自身特点无疑成为最佳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根据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层,得出多个层次的问题题解,这就克服了传统数学方法中“唯一解”的弊端,符合环境绩效审计的审计要求。企业环境绩效的因素中,很多因素具有模糊性且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所以这些因素很难用一个确定的数值进行评价,需要通过评价获得一系列的评价指标,然后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从而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对象做出一个综合的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具有的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的特点,使其在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方法也存在缺陷,例如:因为评价指标间相关行而造成的重复问题,评价指标分类不清;评价结果不合理等现象。与此同时,由于隶属函数、模糊相关矩阵等模糊评价所使用的确定方法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该方法在许多场合下是不适用的。

四、案例应用

钢铁行业属于高污染行业,企业在消耗大量铁矿石和煤炭等资源的同时,排出含硫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环境污染严重。行业粉尘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1/4,烟尘、二氧化硫、污水、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各行业中也都排在前列。河北钢铁集团是我国最大的钢铁集团,其环境绩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本文将其选为研究对象。

(一)案例背景 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于2008年6月30日,由原唐钢集团和邯钢集团联合组建而成的国内最大、全球第二的特大型钢铁集团,旗下共拥有13个控股或参股子公司。集团以打造“低资源消耗、环保型生产、低成本制造”的绿色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引领钢铁工业实现清洁生产、绿色发展为目标,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环境污染。集团已建立含铁废料资源循环、工业煤气中循环和水资源厂内小循环系统,各工序产生的废物和副产品已形成14个循环系统链条。2011年河北钢铁集团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应用 本案例综合使用文中提及的平衡计分卡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河北钢铁集团进行环境绩效审计。

(1)确定评价指标及权重。收集河北钢铁集团有关环境方面的财务资料和有关的非财务信息并根据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进行分类。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财务角度主要关注环境投入是否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作用。客户角度的目标是解决“外界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当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进行环境绩效审计,并向公众公布相关信息。内部流程角度主要关注企业对生产流程的管理与控制,是企业改善环境绩效的重点。学习与成长角度关注的是企业管理层对环境管理的所持的态度和作为,即“我们如何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根据上述分析选出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钢铁企业是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户,大量使用铁矿、煤炭、水、电等资源,钢铁企业用能占全国总用能的10%。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煤炭、铁矿石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因此钢铁行业迫切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资源的循环利用。消耗了大量能源的同时,钢铁行业也排放出大量污染物。其中主要固体污染物包括剥岩、钢铁渣、炉渣、尾矿等;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化物、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粉尘。本例根据前面设计的指标,对河北钢铁集团能源使用指标及污染物指标分别予以具体化,如表3所示。

关于定性指标,可以请专家打分的方法来获得其指标值,得分可划分为优秀(100)、良好(80)、及格(60)、差(0)。本案例结果如表 4所示。

(2)单因素模糊评价。在本例中,评价的指标因素为4个,分别记为a1,a2,a3,a4,这4个因素便构成一个评价因素集合a={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学习与成长角度};再对a做划分,得到第二级评价指标集ai={ai1,ai2,…,ain},i=1,2,3,4。a1={环境效益指标a11},a11={环保设施投资收益率a111,节能收益率a112,三废综合利用收益率a113},同理,其他几个因素的指标也按上述方法确定。本案例中的评语集分为四级,即 V={v1,v2,v3,v4}={优秀,良好,及格,差}。根据前面所收集到的各指标的值,请多位相关专家就河北钢铁集团的环境绩效状况进行评价,确定各指标所属的等级。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如表5所示。

(3) 模糊综合评价。第一步,根据上表,可以得到该企业的财务角度的模糊关系矩阵:

A1=0.3 0.5 0.2 00.4 0.4 0.2 00.2 0.4 0.3 0.1

第二步,计算出每一个因素的模糊评价向量Bi,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模型是Bi=WiAi。

B1=W1A1

=(0.3,0.4,0.3)A1

=(0.31,0.43,0.23,0.03)

根据同理,也可以得到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和学习与成长角度的评价矩阵及模糊评价向量。

B2=(0.27,0.56,0.14,0.03)

B3=(0.17,0.61,0.14,0.02)

B4=(0.21,0.57,0.18,0.06)

第三步,根据列出综合模糊关系矩阵:

B=0.31 0.43 0.23 0.030.27 0.56 0.14 0.020.17 0.61 0.25 0.030.21 0.57 0.18 0.06

最后的综合评价向量R为

R=W·B=(0.25,0.25,0.25,0.25)B=(0.24,0.54,0.20,0.04)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河北钢铁集团的环境绩效属于“优秀”这一等级。从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该企业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角度的表现均属于“优秀”这一等级。

该种方法可以在重污染上市公司中进行应用,提供简洁有力的相关信息,以有利于信息使用做出判断。但是,从长远来看,建立完整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是最终的选择,它可以有效指导实际审计工作,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环境绩效审计必将成为监督和管理政府和企业环境经济活动和环境社会责任的有力手段,成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篇8

一、引言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在加强资金管理、规范权力运行、健全内部控制、防范风险漏洞、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所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内审工作也存在许多不足,例如,监督与服务职能难以统一;审计人员能力有待加强;审计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新形势下,采用绩效评价方式能够全方位考核内部审计工作,促使内审工作在审计业务范围、人员结构及素质、审计方法、审计沟通等方面有所改善,更好的为改革发展服务。

二、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含义和内容

内部审计绩效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内部审计部门为了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各种工作行为、方式及其有形和无形的结果。包括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行为、方式和结果。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主要由以下五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评价主体,是指评价工作的执行者,包括专门的机构、组织和人员;二是评价客体,是指评价对象,包括内部审计机构及其派出机构、内审机构各业务部门、审计人员、审计项目组等。三是评价目标,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目标时对内部审计机构的业绩做出客观评价,并将评判结果运用于管理;四是评价方式包括制定标准、遵循程序、组织实施、比照标准、分析差异、作出结论等一系列评价活动的方式方法。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内容包括评价其应该做哪些工作、做了没有、是否按规范去做的、准确性如何。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工作量,指内部审计机构在一年内或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数量,工作量是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二是工作效果,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完成的各项审计工作所产生的结果。工作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内部审计机构是否如实向管理层反映情况;审计意见或建议由多少被管理层采纳等;三是审计成本,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完成一定工作量,达到一定工作效果所耗用的时间、人力和经费。审计成本是绩效考评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内部审计普遍存在审计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而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如何有效控制审计成本,在最少“投入”下产生最大的审计效果十分重要;四是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工作质量是否符合政策、制度要求,是否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是否关注重要风险点,是否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三、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1.目标管理法及其存在问题

目标管理思想是指以企业整体目标为核心,内审工作绩效评价从企业目标出发进行考评。它的优点在于:一是基于企业整体目标,具有大局意识,从顶层目标出发,层层分解到各具体部门、具体员工,形成员工的工作目标,进而使组织上下都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二是具有员工参与机制,员工可以参加目标制定,避免员工对目标不满产生抵触情绪,增加员工参与度,可以使评价和奖励奖励更为客观、合理,能够有效激励员工。目标管理思想在评价现代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方面还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应变性,目标管理思想在期初将企业整体目标确定,对于形势转变下要求的目标调整缺乏应变性和灵活性;二是目标管理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三是仅关注短期目标。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长期改造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的部门,短期目标难以发挥内审作用,而且还会扭曲内部审计的职能。

2.关键绩效指标法及其存在问题

关键绩效指标是指将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层层分解,找出支持整体战略目标的每个部门和员工的关键成功因素。他的优点在于关键绩效指标是一个系统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影响因素,重点关注和选取对企业战略目标影响最为显著的关键指标,再将关键指标层层下达,形成部门和个体的核心战略目标,有效传递了企业的价值导向。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提供了一种管理的思路,但是偏向于理论分析,缺少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特别是对内部审计这样特殊的部门,从哪些维度来分解企业的战略,指标如何设定等尚未明确。

3.经济增加值评价方法及其存在问题

经济增加值法是一种企业业绩衡量指标,指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弥补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经济增加值法主要适用于上市企业,上市企业一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股东投资价值最大化,因此衡量企业业绩的指标应该准确反映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经济增加值法就其性质而言仍属财务业绩的综合性评价指标,还存在不足:一是评价模式过于综合,对于具体部门及个人绩效评价难以操作;二是侧重于财务战略,评价标准局限于财务指标,对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风险把控能力,管理模式改善与创新等未进行评价。

四、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及其可行性分析

1.平衡计分卡的含义及特点

平衡计分卡寻求企业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财务度量绩效与非财务度量绩效之间、企业内部成长与企业外部满足顾客需求之间的平衡状态,是全面衡量企业战略管理绩效,进行战略控制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平衡计分卡方法认为,企业应从财务(Financial)、客户(Customers)、内部流程(InternalBusinessProgress)、学习与成长(LearningandGrowth)四个角度审视自身业绩。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工具之一,把企业战略作为企业管理过程的核心地位,它以一种简单、一致的方法描述了企业的战略并将其在企业各个层面展现出来。与传统的绩效评价不同,平衡计分卡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评价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二是平衡计分卡可作为企业内部绩效评价通用语言,具有一套通用原则用以管理日常工作和框定企业战略;三是能够在战略上平衡几股相互排斥的力量,包括内外因素的影响、领导指标和滞后指标、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业务企业目标和企业总体目标、财务优先次序和具体操作;它将战略方向与目标值和指标协调一致;它在企业各级向下层层分解。

2.平衡计分卡的优越性

平衡计分卡与其他绩效评价相比,独特优势在于“平衡观”和“战略观”,它不仅是一种业绩的评价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战略管理系统而存在。2.1平衡计分卡的“平衡观”。平衡计分卡可以在以下因素中达到“平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外部指标(股东、客户)与内部指标(组织结构、人员能力、工作流程)之间的平衡;效益与未来业绩指标之间的平衡;客观业绩指标与主观业绩指标之间的平衡;短期衡量指标和长期平衡指标之间的平衡。2.2平衡计分卡的“战略观”。平衡计分卡把战略置于中心地位,它将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分解为不同的目标,并设立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通过将员工报酬与测评指标连接起来的办法促使员工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去实现这些目标。

3.平衡计分卡在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中的可行性

平衡计分卡通过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创新这四个维度制定绩效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绩效,其运用于内审部门具有现实可行性:3.1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准确的计量工具。内部审计部门业务具有特殊性,较为难以用定量指标进行分析,平衡计分卡能够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适用于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从财务、顾客、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对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全方位的量化绩效考核。3.2平衡计分卡适合于现代内部审计职能转换的需求。内部审计不再以查错纠弊为目标,而是站在管理层角度,对企业整体的内部管理活动、权力运行、政策法规落实等方面进行监督与服务,平衡计分卡的多维度评价方式与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相契合。

参考文献:

[1]范经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审计研究.2013年第2期.

[2]孟志华.《基于BSC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审计月刊.2016年第3期.

篇9

随着我国近年来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国家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逐步递增。自然而然,投入资金是否实现相应的效益、环境改善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环境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方面也成为政府和群众日益关注的问题。因此,全面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十分迫切和重要。

近些年,国内各界人士对环境绩效审计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大多为理论研究,而实务操作指引和案例参考较少。本文旨在将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结合一个案例简单谈谈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应用。本文所指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证据收集方法,二是分析方法。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证据收集方法

环境绩效审计的证据收集方法与一般的绩效审计方法基本一致,其中专家咨询法是环境绩效审计比其他绩效审计用得多的一种,因为对环境事项的评价涉及专业的监测指标和设备,一般审计人员未能纯熟掌握。各种证据收集方法的做法和技巧如下:

1、审阅法

审阅的书面资料一般包括单位管理制度、重要事项会议纪要、项目实施计划、采购招投标材料、合同、各重大事项的申请与批复、财务报表账册等,审计人员需要对其中相关、有用的部分进行取证。

2、实地调研法

通过实地察看建设现场,审计人员可以判断建设进度、财产物资的真实性、相关管理的有效性;与当地工作人员或周边群众交谈,可以获得最感性、真实的答案,有时还能从他们口中获得线索或灵感。实地调研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采取录音、录像、拍照、索取笔录和签名等方式来取得审计证据。

3、访谈法

访谈法包括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访谈两种方式。访谈对象包括被审计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监督单位的人员、受益群众或周边企业等项目利益相关者等。应注意访谈内容须形成书面记录才能作为审计证据,最好还能够有当事人签名确认。

运用访谈法时,可以采取一些技巧。如,审计人员对需要了解的问题先设想好几个可能的答案,然后在谈话中根据对方回答的符合程度去评估可靠性和疑点;使用恰当的谈话语气以降低对方的心理防御,获得对方的信任感,从而获得更多真实、有用的信息;审计人员也可以互相配合采用黑白脸的战术,给对方施加一定压力,又避免让对方有对抗情绪。

4、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应注意标准化,对同一类型对象的问卷内容应该统一,才能有效统计结果。问卷的问题应以客观选择题为主,设置代表不同程度的选择答案,要求被调查者作出具体、明确的选择。发放的调查问卷应注意要批量化,达到一定数量的结果才具有代表性,确保充分回收,才能保证调查质量。

5、网络信息检索法

网络信息检索法是指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网络、专业数据库等平台查阅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采用此方法时,应注意网络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选取权威平台检索信息。

6、专家咨询法

针对审计人员知识面所不能覆盖的某一领域,需要聘请专家利用其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指定事项进行检测、分析、判断并作出结论。环境项目通常都涉及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评价,例如,水质检测、空气检测、废气检测等等都需要专业的检测设备和分析技术,不是普通审计人员可以掌握的。

实际工作中,可灵活多样的采用各种技术方法,组合应用、相辅相成,以求达到审计目标。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分析方法

1、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指运用数学方式将收集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最后形成定量结论的方法。常用的有:简单线性回归、多重线性回归、聚类分析等。尤其是环境绩效审计中问卷调查的结果,必须通过统计和分析才能得出定性、定量的结论。

2、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指相互联系的两个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将实际发生数据与计划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目前实现程度,将同一主体不同时期或不同空间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发展规律和趋势,将同类型的不同主体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被审计主体所处的水平,将实际实施情况与政策法规要求进行比较得出规范程度等。

3、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是指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其他原因,并通过因果图直观、条理分明地表现出来的方法。先将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都列出来,然后通过审计证实哪些因素确实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并分析这些因素中,哪些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其他原因等,最后用因果图清晰表现出来。

除了上述三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审计实际情况需要,适当运用一些管理学、经济学上的方法,例如投入产出模型法、杜邦分析法、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数据分布分析法等。

三、实务应用案例

本文选取一个政府投资的环境项目――广东某城市环境项目作为案例(案例数据经过技术处理),综合阐述绩效审计证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的应用。

1、项目背景

该项目立项的宗旨是改进和调整区域环保设施服务,从而协助解决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南中国海的环境问题。项目总投资估算为人民币30.8亿元,建设期为6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有害废弃物管理中心建设及有害废弃物管理政策研究、城市间环境治理区域合作、水质监测与数据共享等。

2、绩效评价过程

在完成调查准备、构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设定各项指标的评分权重、设定评分标准等环节后,审计组进入绩效评价过程。

该项目的一级评价指标包括相关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可持续性、安全性等六大方面。本文分别从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指标中的一个三级指标来举例说明。

(1)经济性分析

经济性分析主要从资金经济性和管理经济性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资源的节约程度。其中,以三级指标“招标采购合同预算节约率”为例。

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和分类统计分析的方法。首先,查阅项目评估文件、年度实施计划、历年审计档案、招标采购合同等资料,分类统计出所有进行招标采购的合同信息。其次,对不同类别的合同分别对其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作出比较。其中有一些设备采购是项目评估文件和项目实施计划中均有详细的资金预算的,例如水质监测与数据共享子项中的“通风、温度控制系统”,在项目实施计划中的成本预算为140万元人民币,实际签订一个合同,合同金额为129万元人民币,比成本预算节约了7.86%的资金。还有一些项目内容的预算没这么具体,例如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中的“现场作业、进场公路土建工程”预算成本为7970万元,实际建设过程中通过招标签订了5个此类合同,金额合计7990万元,比预算成本高了20万元,没有实现节约。

按照此方法,对所有招标采购合同进行比较、统计后,得出,264个招标采购合同中,有102个合同(占合同个数总数的38.64%)实现了节约,预算节约率为7.32%,但是其余162个合同(占合同个数总数的61.36%)的实际结算都等于或超过了原计划金额,超出预算8.48%。

审计组对该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为中,评分为该指标的满分分值的70%。

(2)效率性分析

效率性分析主要从项目建设执行效率和项目运营效率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产出与资源的关系。其中,以三级指标“项目征用土地效率”评价指标为例。

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访谈法以及因果分析法。首先,通过查阅历年审计报告,得知污水处理子项和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均遇到征地困难的问题。然后采取面访负责项目征地相关人员、查阅征地过程形成的文件(如会议纪要、问题汇报、协议)等方法,详细了解征地困难的原因、征地拖延的时长、征地困难造成的后果等。经审计得知,其中污水处理子项在2006年开始征地,正值土地与房屋价格上涨之时,其中一个村庄的居民集体要求更高的补偿金额才愿意搬离。赔偿问题的商议严重拖延了该子项的进度,原本预计4个月内完成,但实际上花了超过1年半的时间。另外,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中,前期对安全填埋场的可行性研究不够充分,未能准确判断所选建造地点的地形特征,而后在项目具体设计阶段经过更为详细的测算,土地需求从原来的20公顷增加为33公顷,增加了65%。由于征地规模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征地审批和赔偿商议的难度和时间,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增加配套资金,而这部分资金又未能及时到位,致使此填埋场的征地效率非常低,也是导致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延迟了1年才开工以及项目最终延期2年才完成的原因之一。因果分析见图1。

可见,项目征用土地效率不理想。审计组对该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为差,评分为该指标的满分分值的40%。

(3)效果性分析

效果性分析主要从建设目标实现效果和社会效果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效果与目标的关系。其中,以三级指标“珠江流域环境治理水质改善程度”为例。

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实地调研、聘请专家测评、问卷调查以及比较分析等方法,来评价珠江流域环境治理水质改善的效果。

首先,通过案卷调查得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新建和扩建的三个污水厂总共增加了每天47.5万立方米的处理能力。污水处理比例从立项前的50%上升至项目结束时的97%。

第二,到污水处理厂排水口所在流域观察水质状况和周边环境,作出书面记录并拍照取证。关于水质,肉眼未发现污染较严重的情况,也未发现明显臭味。对周边环境的了解发现,其中一个污水处理厂所在流域上游有几间印刷、制衣和电子企业。

第三,到污水处理厂调阅污水处理监测设备的数据,获得前三年化学耗氧量(COD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水质中悬浮物(SS)等污水处理主要监测指标情况,然后查阅实时监测设备的数据,一方面了解历年数据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也对比和核实数据变化的合理性,以判断是否存在历史数据造假的可能性。经审计确认,收集回来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全部达到环保指标,污水处理效果较好。

第四,审计组聘请环境监测专员,抽查了30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根据环境监测专员提供的监测报告,其中一类至三类水质占91%,四类至五类水质占5%,劣五类占4%,总体水质评价为优。其中,污染较严重的是SZ河GS段,其他河段的水质较为良好。审计组将这些数据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项目实施前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比起5年至8年前有了稍微改善。

最后,对流域周边群众进行问卷调查,收回调查问卷153份,55%的群众认为水质没有明显改善,8%的群众认为有所改善,37%的群众认为水质比以前差了。其中一名群众还表示曾在某污水处理厂上游的一家企业工作,知道企业存在偷排情况,影响水质。

综合以上情况,审计组对该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为良,评分为该指标的满分分值的85%。

对比起其它指标,对该指标的评价分析相对复杂。因为不仅要从档案文件、实地察看、调阅设备数据、聘请专家协助监测、向群众做问卷调查等多方面来获取信息,而且信息内容涉及污水厂处理能力、地区污水处理比例、污水各主要物质含量、不同河段的水质等级、历史数据与现时数据、周边群众对水质情况的意见等等,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此外,水质情况的影响因素非常多,不仅受该污水处理子项成效的影响,也受河流上游企业性质和排污情况的影响,甚至与区域相关部门的管理水平有关。因此,审计人员要对这些作出客观、恰当的评价是存在一定难度的,需要发散和综合思维。

篇10

附带式审计的做法符合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际,融合相关审计项目开展绩效审计,是解决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较重的矛盾、提高审计效能的有效途径。

二、制定审计方案的方法探索

通过审前调查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方案。审计人员要通过对审计任务和审前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就绩效审计的选材问题作出初步判断,包括材料选择的范围、重点、方法步骤和目的等。审计方案要解决为什么要审计、采用何种方式、审计的切入点是什么、审计哪些方面的内容等问题。要运用评估判断方法初步解决审计取证的导向问题。评估判断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审计任务和审前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就绩效审计的选材问题作出初步判断,包括材料选择的范围、重点、方法、步骤和目的等。绩效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政府交办或上级部门统一部署的审计任务,要反复体会任务的宗旨,吃透相关审计标准,把握好审计尺度。

同时,调查问卷、表格的设计要具有很强的总结性,这样便于审计报告阶段的汇总整理和判断分析。

以审计内容的可比性和客观性为导向,将审计范围设置在一个合理的时间段内。这里提出的审计范围是指审计对象的时间范围,财务收支审计一般以一个会计年度为准;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离任审计等常规责任审计以任职期限作为审计的时间范围,无需考虑时间的切入点问题。但对于绩效审计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一项资金投入或是一个决策行为产生的效益和显露出的问题具有“滞后性”特征,大都不会在短时间内体现,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产生,绩效审计的时间范围需要选择若干个年度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绩效审计,经常强调要突出审计重点和讲究审计方法,唯独比较容易忽视审计的时间范围问题。

三、实施审计过程的方法探索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主要是对自身单位或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确认和评价的活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以人民银行职能为切入点,从决策、管理的效果入手,将履行职能的最终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作为关键内容。简化程序,提高审计效能,结合被审计对象的工作计划总结、调研报告,已开展的问卷调查等项目,从中抽取重要的事项同步开展绩效审计,也是开展绩效审计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调查,没有必要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对行使职能等过程的监督上,而是应以结果为导向注重社会效益的分析评价,促进取得审计成效,对绩效审计反映的问题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作出处理。

四、写作审计报告的方法探索

在审计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报告前置的方法,在审前调查阶段就要运用问题假设方法初步解决审计报告的基本架构问题。即审计报告要回答反映什么情况、是反映正面成绩还是反映负面问题、会有哪些普遍问题与典型问题并如何反映等方面的内容。

审计假设理论认为,在审计目的性和可证实性假设的基础上,就可以对错误与弊端(或成效)的存在、性质、原因以及形成过程等进行假设,这样便于确定审计取证的范围和重点,实施必要的程序技术,以利于查明问题与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对材料选择的取向作出初步决断以后,审计人员应进一步分析审前调查掌握的信息材料,根据审计假设理论充分发挥审计专业判断的作用,就审计报告的内容结构提出问题假设。

篇11

一、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权威的观点和比较成熟的方法,仍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其主要观点和方法如下:

1.对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必要性的研究。宋尉在深化环境审计的思考中提到环境审计是一种新型审计,必须了解环境审计方法才能搞好环境审计。陈思维认为环境审计方法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在审计学科与审计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环境审计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审计学科体系,而且有助于指导环境审计工作的实践。

2.对采用常规审计方法的研究。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大家一致认为常规的审计方法通常也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但没有学者结合环境审计的特色展开详述。持有此观点和方法的学者如下:辛金国、邢小玲在试论环境审计报告时指出,常规的审计方法如观察、函证、检查等也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西南科技大学课题组在我国环境审计运行模式中提到环境审计的方法有审阅法、验证法、复算法、观察法、分析法等。

3.对借用相关学科方法的研究。关于借用相关学科方法尤其是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的方法,多数学者的观点一致的,典型观点如下: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在开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构想中提到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还应引入相关学科的方法,如经济学中的费用效益分析法、环境经济评价法等。辛金国、邢小玲在试论环境审计报告时指出,除运用一般的审计方法外,如需要也可运用环境经济学的费用效益分析法、经济评价法等方法。

4.对环境绩效审计人员要求的研究。王志哲、马家平在试论实行环境审计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审计方法中提到环境绩效审计是一项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的历史性任务,需要环境审计部门与有关环境管理部门的通力协作,需要环境审计人员学会运用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各种新的环境审计方法,才能做好这项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

二、对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的评价

1.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的特点。(1)认识到了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必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环境绩效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缺乏阻碍了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2)继承了常规审计方法。各位学者都提到环境审计作为审计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常规审计方法也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只是在考虑相关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加以运用。(3)吸收了相关学科的方法。尤其是借用其他学科如环境经济学的方法,如费用――效益分析法,用以计量分析建设项目的全部影响,包括间接的、无形的、或者是难以计量的影响。然后对方案或建设项目的全部费用和效益加以比较,然后做出决策。(4)介绍与借鉴了国外环境审计方法。因此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对指导和完善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也丰富了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体系。(5)认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有更高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具备一般的财经审计理论,而且要有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2.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的不足。(1)与相关学科融合不够。(2)缺少对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定义、适用条件等的系统研究。 多数方法没有突出环境审计独有的特色,泛泛而谈的比较多,具体深入地研究环境审计方法使用的比较少。(3)借鉴国外经验具有盲目性。与我国现实状况的结合方面有所欠缺,而不是盲目的照搬移植,应确实将适合我国国情有借鉴意义的部分吸收过来,体现中国特色。(4)操作性不强。 (5)研究方法基本上局限于规范研究。规范研究倾向于理论的归纳,而理论只有来源于实践才能高于实践,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三、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的注意事项

1.要与环境审计的具体内容相结合。目前我国在环境审计尤其是环境绩效审计方面开展得还很少,实践经验也不多,前面提到过关于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只是点到为止,指导性不强,普遍反映技术与方法的缺乏是现今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最大障碍,因此笔者建议,在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时,要尽可能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内容结合起来,增强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指导性和操作性。环境绩效审计主要对环境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

2.要更好融合相关学科的方法。要做好环境项目的评价和鉴证工作,就要把对环境项目的评价与鉴证工作应与环境经济学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和非财务指标评价体系,达到更好的指导环境审计实践的目的。

3.研究内容要强调可操作性。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时应重点研究每种方法的定义、内容或公式、适用范围、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从而使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4.正确借鉴国外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借鉴国外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但不能盲目照搬,必须领会其实质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找出自己的特色,到达为我所用的目的。因为国外尤其美国和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起因不同。借鉴国外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时候一定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5.要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关于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规范研究,难以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属于应用理论的研究,只有更好地与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才能在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上有重大突破,从而才能更好的指导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关于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时应更多的倾向于实证研究,积极采用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

篇12

在我国,政府审计研究存在两种概念:绩效审计与效益审计。绩效审计多用于理论研究界,研究力量多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学者、教授,而效益审计多用于审计实务界,研究群体多为审计实务人员和审计机构人员。国内政府绩效审计研究可分为几个部分:绩效审计理论基础研究,对中美之间、西方国家之间的绩效审计比较研究,评价标准体系研究,绩效审计的问题与困境研究,另外一部分是针对具体审计对象和案例的审计实务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保资金、公共工程投资、农业、资源与环境等领域。[1]

本文尝试从两方面研究绩效审计方法:一方面研究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变迁的动力和轨迹;另一方面,试探性从美国联邦政府有关数据来实证分析各种因素对绩效审计方法实施效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启示。

二、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变迁轨迹

(一)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相关概念

美国会计协会和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两大机构对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概念进行了阐述。美国会计协会1993年给绩效审计的定义为:“由独立审计人员所开展的对一个机构、项目、职能或一项活动的系统且客观的评价,审计发现、结论和建议报送给负责监督或负责提出改进措施的党派或组织。”[2]这一概念可以认为是绩效审计从广义上的一种阐述,但如何评价、评价项目的哪些内容以及相关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等都没有很好说明。而政府问责办公室,即原来的美国审计总署(简称都是GAO),从狭义上很好地阐述了绩效审计的概念,也是本文所选择的定义。

2003年,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第四次修订版中将绩效审计定义为:“绩效审?是指对照客观标准,客观、系统地收集和评价证据,对项目的绩效和管理进行独立的评价,对前瞻性的问题进行评估或对有关最佳实务的综合信息或某一深层次问题进行的评估。绩效审计还要为负责监督和采取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在改进项目经营和决策以及加强公共责任方面提供信息。”[3]可见,美国绩效审计充分反映了被审计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二)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变迁轨迹

绩效审计方法是执行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绩效审计方法的变迁与绩效审计变迁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绩效审计方法一般会伴随着绩效审计的变化而变化,但绩效审计的变化不一定会引起绩效审计方法的变化。但大多数情况下,两者的变化过程是一致的,即绩效审计的变化会引起绩效审计方法的变化。

李璐将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分为发票检查方法、综合审计方法和项目评估方法三个阶段。[4]在第三个阶段,李璐认为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绩效观念的强调,对量化评估方法的重视,对公共受托责任的关注。[5]

在对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网站上所公开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后,本研究提出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变迁四阶段的变化(见表1)。

三、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变迁动力的实证分析

为了研究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实施的效果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可从影响绩效审计方法变迁的动力因素来分析。在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变迁的轨迹中,本研究得出如下四个假设:

(一)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变迁动力的分析及假设

动力一:由于纳税人负担增加等因素导致美国联邦政府财务状况的变化,引起社会公关注政府对公共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进而要求政府绩效审计。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等引起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因素,对美国联邦政府的财务状况带来正面的影响,而美国联邦政府财务状况对保证绩效审计的实施存在一定影响。由此,可得出假设一。

假设一:美国联邦政府的财务状况对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实施效果产生正面影响。

动力二:美国联邦政府绩效预算管理结果,也会影响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实施效果。在绩效预算管理中预算准备、预算批准、预算执行的结果相对决算来说效果越好,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绩效审计方法的实施效果也比较好。由此,可以推测得出假设二。

假设二:美国联邦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对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实施的效果产生正面影响。

动力三:美国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会计基础对绩效审计方法的影响。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量会计要素越多,或者对负债要素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量程度越高,联邦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实施的效果越好。由此,可以推测得出假设三。

假设三:美国联邦政府财务报告中会计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程度对实施绩效审计方法的效果产生正面影响。

动力四:与政府会计活动相关的法案、法规和相应准则的颁布对绩效审计方法的变迁也存在积极的影响。1981年、1988年和1994年、2003年、2007年和2011年六次对政府审计准则的修改。每一次政府会计审计准则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财务和绩效审计方法的具体操作,具体操作细节上的变化又会对绩效审计方法实施的效果产生影响。由此,可以推测得出假设四。

假设四: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变化给以后若干年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实施的效果会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

(二)数据、变量和模型

1数据

样本选取2002―2012年美国联邦政府财务报告中财务报表数据,其来源于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的官方网站。美国联邦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包括六张报表:净成本表、运营与净资产变动表、净营运成本与统一预算赤字调节表、统一预算和其他活动现金余额变动表、资产负债表、社会保险表。每年10月1日始至次年9月30日止,为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财政年度,也是合并报表的报告年度。

2变量

(1)因变量(Y)。由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净成本是一段时间运营后的结果,而净资产是某个时点的美国联邦政府财务状况,故需要估计出某一年的净资产的简便方法是取年初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数。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实施效果(Y)=政府运营净成本/(期初的净资产+期末的净资产)。

(2)自变量(X1)。美国联邦政府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得到净资产,衡量了美国联邦政府运营一年后政府的财务状况。当联邦政府中负债比例增加,对联邦政府的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进而也会影响绩效审计方法实施的效果。美国联邦政府的产权比例(X1)=联邦政府的总负债/联邦政府的净资产。

(3)自变量(X2)。对于美国联邦政府绩效预算管理的衡量,可以通过美国联邦政府财务报告中联邦预算与联邦政府的净成本的差异率来衡量。由于净成本在净成本表中以负数来反应,为后期的回归分析,取其绝对值,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管理的绩效(X2)=联邦预算/│净成本│。

(4)自变量(X3)。通过联邦预算总额与净资产的比例来衡量某一年度,此数值越大,说明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计量程度越小,对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实施的效果影响越小,即X3与Y是负相关。联邦预算与联邦政府净资产的比例(X3)=联邦预算/净资产。

(5)自变量(X4)。美国政府审计准则在近十年内发生两次较大的修改,分别在2003年和2007年,故在2004年和2008年的观察变量X4的取值为1,其他观察变量取0。当某一年美国政府审计准则变化,则次年X4=1;否则X4=0;

3模型

令绩效审计模型的输出为因变量Y,绩效审计模型可以认为是因变量Y与自变量X1、X2、X3、X4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μ0。其中,β0称为回归常数,β1-4称为回归系数。μ是随机误差。

(三)模型结果分析

1模型参数检验和拟合效果

由表1得出:相关系数为0988,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很强。相关系数平方数值为0959,说明自变量X可以解释因变量Y的975%的差异性。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了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线性关系是非常显著的,可以建立线性模型。

2模型的回归结果

从表2中得出:常数项数值为0209,其显著性概率为0374,大于005,说明常数项不能有效解释因变量,即美国联邦政府绩效审计方法效果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美国联邦政府财务状况对绩效审计方法实施效果影响的显著性概率为0621,大于005。说明变量X1,即联邦政府的产权比例对绩效审计方法实施效果影响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97,但联邦政府的产权比例不能有效解释其对绩效审计方法实施效果影响。假设一未能被有效验证,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联邦政府的负债适当减少,导致美国联邦政府财务状况变好,进而可促进绩效审计实施的效果,但解释的效果并不显著。

美国联邦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对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实施效果影响的显著性概率为0,小于005,两者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7。假设二被验证,即联邦政府的绩效管理中预算准备、预算批准、预算执行的结果都会对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实施的效果产生正面影响。

美国联邦政府财务报告中会计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程度对实施绩效审计方法的效果影响显著性概率为0,小于005,说明两者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1852。假设三被有效验证,即美国联邦政府财务报告中会计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程度对绩效审计方法实施的效果存在着比较大的正面影响,也充分说明政府财务报表中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记录的负债,尤其是隐性债务,对其最终的绩效审计来说比较重要。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变化对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实施的影响显著性概率为0436,大于005,说明虚拟变量X4,也对绩效审计方法实施效果影响为正相关,由于其相关系数为0005,说明每一次政府审计准则的变化对以后绩效审计方法实施的效果产生很小的正面影响,而审计准则的变化未能有效影响绩效审计方法实施效果,只可解释其中的564%影响因素。假设四未能被有效验证,说明每一次政府审计准则的变化,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审计项目的??计结果。

(四)结论

从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变迁过程中分析得出其四个动力因素,并构建这四个因素对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实施效果影响模型,研究结论如下:

美国联邦政府财务状况对绩效审计方法实施效果产生正面影响的结论,虽然未能被有效验证,但也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的财务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其后进行的绩效审计。其原因在于,美国政府的财务状况影响着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进行绩效审计的经费来源。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直接向美国国家预算机关申请所需要的款项,由国会预算委员会直接拨付,而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在其职责范围内使用预算拨款而不受政府控制和行政当局的干预。

美国联邦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对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实施效果产生正面影响。绩效预算是政府绩效管理的组成部分,特点为:一是追求效率的理念。二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技术支撑。三是通过公共选择机制来增强责任,提高支出效果。这些为其后的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故而对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实施效果产生正面影响。

美国联邦政府财务报告中会计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程度对实施绩效审计方法的效果产生正面影响。收付实现制下的政府财务报告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资金运动,会计报告信息不够完整,而权责发生制可以提供收入支出方面更全面、准确的信息,能够对政府的资产、负债进行全面的反映,进而对后期的绩效审计提供强有力的审计证据,给绩效审计方法的实施带来更好的效果。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变化对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实施产生正面影响。2007年版的《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编写体例采用的是“块块式”模式,即按照审计工作总的要求、审计的主要类型和职责编写。因此,准则的变化对强化绩效审计、优化绩效审计方法起到促进作用,进而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变化对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四、对我国的启示

篇13

一、经济效益及绩效审计的涵义及内容

1.经济效益涵义、内容及种类。(1)经济效益涵义。经济效益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投入和产出两者之间相比较之结果,其比较的形式包括投入和产出相减比较、相除比较以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比较。(2)经济效益的内容简述。投入是指为了取得所需要的有用成果而消耗或占用的全部资源,包括正常发生的不合格品产出所消耗或占用的资源;消耗指的是经济活动中实际耗费的资源,如已经发生的材料费用;占用指的是生产经营活动中没有被实际消耗掉,但却必须具备的一些资源和要素,如人力资源储备等。产出是指符合经济社会需要的有形的成果或无形的效果;有形成果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价值的形试,实物形态包括产量、质量、品种、销售量等;而价值形态包括产值、收入、现金净流量等。(3)经济效益的种类。经济效益还可分为宏观和微观,长远和眼前,直接和间接等各种不同类型。宏观经济效益通常是由最高级别的国家审计机关关注的,整个国家角度超大范围的经济效益,也称整体效益。微观经济效益一般是指一个单位、一个商品、一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长远效益是指能持久产生效用或需要经历漫长时间才可显现出来的经济效益。眼前效益是指目前正在发生作用或很短时间马上显现的经济效益。直接效益是指很快就能看到而且可以用货币单位直接进行详细计量的经济效益。间接效益是指不能直接得到,而且也不能用货币进行比较精确计量的社会或生态效益。2.绩效审计涵义、起源及内容。(1)绩效审计涵义。绩效审计是以接受审查的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项目的经济、效率和效果性的实现情况和路径为审查内容,以促进绩效的上升为终极目标的一种审查活动,经济、效率和效果性是绩效审计的目标,也是绩效审计的内容。(2)绩效审计起源。绩效审计起源于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诞生对绩效审计的产生起到了划时代的强劲作用,内部审计必须把重心放在提高绩效上来,为了汲取巨额利润,企业高管的战略目标必须紧盯企业效益。同时,政府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也推动了绩效审计的发展速度,自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政府职能的变化涉及巨额的财政支出,纳税人的税负加重,使其日益关心政府经费开支的效益,在这种趋势下政府开始实施绩效审计;受托管理责任是民间绩效审计产生的根本,受托管理责任强调受托人要合规经营,还要公平、有效经营,也就是说,受托人一定要公平、节约、有效率、有效果地使用和管理委托人授予的资源。(3)绩效审计的内容。经济性是指单位经济运行活动过程中取得特定质量和数量的商品和劳务服务或者其他成果时所消耗的资源最低,即节约。通俗地说就是产出不变,投入减少。通常用单耗来衡量,单耗降低表明节约即经济性做得好、单耗上升表明损失浪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经济。效率性是指经济运行活动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比率变动关系,它说明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有效性,反应经济运行活动的合理及有效运行情况。通常以人们的劳动效率、各类资金使用效率、各类物质资源利用率等相对数指标来衡量。通俗的说就是产出增长速度高于投入的增长速度,反之亦然。效果性是指单位组织在进行经济运行活动时已经取得成果与将要取得成果之间的最终比较结果。通常用产量、产值、利润等绝对数来表示,关注目标完成情况和预期成果与实际成果的比较,通俗的说效果性就是增产,即投入不变,产出越多效果性就越好。

二、绩效审计的主要方法

绩效审计的方法主要有线性规划法、网络计划技术法、回归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因素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价值分析(工程)法、投资分析法及方案比较法。绩效审计方法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涉及的学科领域广范,包括经济应用数学、企业管理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计算机等学科领域的方法,大多是定量分析方法,因为效益的好坏用数据来说话通常是最有说服力的。因此,对绩效审计人员的计算及分析能力要求就很高,其中,涉及的很多方法都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且培训成本也很高,有些可用货币单位准确计量,有些不可用货币单位准确计量,如时间成本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