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

篇1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心理健康是青年成长发展中可依赖的最重要的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为了预防心理疾患,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如下方面:

培养健康人格。人格是人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健康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源泉。人格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可塑性,健康人格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健康人格的核心特质,如自信、合作、适应、真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进行训练。[2]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现代人的心理特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方面具有自觉意识,学会自主地确定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和发展行动,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进行情绪教育。情绪是一种与人格、社会适应、创造能力密切相关的心理状况。从本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SAS和SDS测试结果可知,较多的贫困同学有不良情绪反映,不善于调节情绪的困扰。因此应对学生的情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行情绪教育,培养学生准确知觉、理解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善于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环境,推动学习,对情绪进行成熟的调节。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际关系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约束性关系和协作型关系。协作型关系强调通情达理的协作,在交往中能做到角色转换,扩大心理相容性,能够容纳自己,也能容纳他人,人与人之间自在、愉快、友好地相处,享受友情的滋润。心理健康教育基于这一思路,教育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领悟人际交往的技巧,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努力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贫困生成长,助人自助的教育过程,力求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温暖、尊重和信任的教育环境,提供更多的指导鼓励,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将8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以便进行效果评价。在时间安排上,先开设讲座,讲座之后进行团体辅导,同时针对一些同学进行个别辅导,最后进行心理训练活动。

1.开设心理讲座

心理讲座每半个月开设一次,共进行5次讲座,“心理健康标准介绍”、“大学生心理冲突及心理调节”、“人格特质及人格测试”、“情绪的认识和调节”、“环境协调与人际关系”等,重点放在健康人格和情绪调节教育上。心理讲座要帮助学生更新健康观念、人格观念和素质观念,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健康人格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要帮助贫困同学形成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和健康心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自尊自爱、自律自重、自强不息,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2.团体辅导——贫困生成长辅导小组

团体辅导以成长为主题,将自愿参加的32名学生组成4个辅导小组,由2名接受过“小组辅导训练”的教师担任组长。首先制订团体辅导计划书,拟订小组的名称、性质、目标、时间、设计依据、团体结构、保密原则及效果评价。成长辅导小组是有生命的、同质的、动态的团体,小组辅导过程是建立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同感、真诚、接纳的气氛之上,自由交谈,经验分享,资源共享。成长辅导分为四个阶段:小组创始活动、认识自我、成长经历和成长目标。以探索辅导小组开端、自我认识为基点,回顾成长经历,以重建成长目标为结束,对成长有了新的领悟,建立起个人成长目标。通过小组辅导,使个体成长发挥极大的潜能,形成了团体动力。

3.个别辅导

咨询老师在个别辅导中表达了对贫困同学的理解支持和疏导抚慰,采用情绪疏导、认知调整和行为指导等基本辅导步骤和方法,分析无助、困惑、自卑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支撑起他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强化自尊、自立、自信的主体意识,积极追求知识,发展自我。

4.心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小组

人际交往训练是以交往能力培训为主、传授交往知识为辅的一种心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旨在通过对心理训练方案的实施,采取强化的训练方式,对合作、自主、责任心等核心人格特征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与他人交往的知识与技巧,改变和增强各种社会交往能力,塑造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建立起协作型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训练的理论依据是行为改变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其基本假设要点是:社会交往技能是能够习得的,可以从干预训练中学习交往技巧,获得技能,而且在实际的环境中指导并解决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训练分为四个阶段: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训练、语言训练、身体语言训练、开放自我训练。整个训练过程由一个一个训练活动组成,每个活动都包括创设情景、协作学习的过程,将学生引入一个与主题基本内容相关的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扮演中获得感受、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角色交换、协商、辩论、分享,加深对活动的理解,澄清非理性的想法,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人际交往训练就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将认知的、行为的、情感的心理过程和谐地统一起来的能力训练。

四、结论与分析

篇2

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近年来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糖尿病联盟和国内外糖尿病专家高度重视。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掌握越多,自我保健越好,寿命就越长。”但由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缺乏糖尿病相关知识,导致了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因此开展和加强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随机选择了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包括门诊及住院患者138例,男:80例,女:58例;年龄:16~18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70例,初中以下68例。将患者以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试验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方面分布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将两组患者一开始就诊填写糖尿病病例,对试验组的患者,从就诊起开始进行系统、适宜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而对对照组患者未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及未实施健康教育前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的变化。

1.3 健康教育方法①门诊患者由门诊副高职以上的医师进行一对一的讲解及咨询;②住院患者由一名主治医师及一名护士进行床边教育,医生和护士利用与病人接触的机会随时教育、随时咨询;③发病资料,糖尿病健康手册及糖尿病知识宣传手册;④集体讲座,设立宣传栏,挂图等活动;⑤糖尿病热线:糖尿病设有咨询电话,24h无节假日服务;⑥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糖尿病的一般概念及基础知识。糖尿病并发症及其危害,糖尿病饮食治疗,糖尿病与运动,糖尿病药物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及自我技术,糖尿病与低血糖,糖尿病自我护理。

2 结果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6;R193;R4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35―02

近年来,糖尿病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糖尿病防治的一项基本内容。根据Orem理论,自我护理是人类的个体为保证生存、维持和增进健康与安定而采取的行为。人在患病时,必须调整自我护理的方法,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因此,我院糖尿病教育中心在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期间,应用健康教育网形式针对85例糖尿病具有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患者进行自我护理能力教育干预,以全面了解自我护理教育对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符合2003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时已并发有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排除有皮肤溃疡、截肢等的患者。本组85例,其中男33例,女52例,均为2型糖尿病。年龄(61±9.0)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5年,平均(9.4±4.3)年。

1.2 方法

对糖尿病足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用网络形式(以医院糖尿病教育中心为中心开展对病房、门诊、社区的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系统、规范、全程、有计划的自我护理能力教育干预。

1.2.1 教育需求的评估 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喜欢的教育方式和糖尿病知识问卷等进行糖尿病患者的教育需求评估,确定患者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自我护理教育计划。

1.2.2 教育的内容 ①糖尿病基本知识,包括糖尿病概念、临床表现和分型、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等。②常用的药物及药理作用。③营养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每日的总热量,常用食物的大致热量、口服降糖药与饮食的配合。④适当的运动与血糖的关系。⑤心理卫生与糖尿病。⑥尿糖及血糖监测、正常范围等。

1.2.3 教育的形式 有计划、分阶段地通过运用食物模型、幻灯、多媒体等形式集体、小组授课,面对面示教并提供患者之间的经验交流,适当组织试餐会、郊游、运动会、病友联谊会等多种形式进行自我护理教育指导;定期向患者发放“糖尿病知识问卷”,了解患者的掌握程度。

1.2.4 自我护理技术的训练 通过小讲座将具体操作方法、步骤进行示教,让患者熟练掌握:自我疾病(包括糖尿病的诱因、前驱症状、临床表现、治疗、用药等)、自我病情的监测、自我坚持治疗、自我饮食的管理、自我疾病的正确认识、自我情绪的调解和控制及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技能包括:①胰岛素的使用。②尿糖的监测方法。③血糖仪的使用方法。④自我足部护理和运动计划(毕格拉氏运动法)。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踝肱指数(ABI);干预前与干预结束后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干预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后HbAc、血糖、ABI的变化情况 干预后HbA1c、血糖、ABI的变化情况见表1。

2.2 干预知识与干预方法的掌握对HbA1 c、血糖、ABI的影响 见表2。

干预知识与干预方法的掌握对HbA1c、血糖、ABI的影响。

2.3 周围血管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症状与体征变化

患者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下肢发凉症状改善,能让患者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增强,患者烧灼感、肢端麻木、皮肤温度均有改善。接受了教育的患者无外伤、烫伤、冻伤、足癣、胼胝及穿鞋不当压迫致溃疡。

3 讨论

篇4

口腔健康教育是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口腔预防医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李刚[1]等认为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创作是口腔医学生的基本功之一,是医生对人群促进口腔健康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在基层从事口腔卫生保健的医务工作者,注重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善口腔健康状况,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我们对口腔预防医学的教学作以下的探索,以寻求更适合预防口腔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高专预防口腔医学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 课程改革

我院《口腔预防医学》在三年制高职高专口腔医学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属于考查科目,由于在专升本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少,师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早期该课程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开出率较低。而基层口腔医务工作者应具备较强的口腔疾病预防意识和医患沟通技巧,具有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指导干预措施的能力[2]。纯理论教学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也很难适应岗位需要。自2010年起,我们对口腔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增加实训学时,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由原来的理论课30学时,实验实训6学时改变为理论30学时,实验实训24学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8学时的实验实训课时用于社会实践。

2 理论教学

口腔预防医学这门课程内包含了大量的纯理论、政策性内容,还有部分较抽象的提纲性知识。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较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较差。目前的研究证实,在口腔预防医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自2010年起,我们在部分章节如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口腔健康调查及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等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其余内容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在学期刚开始时,根据教学大纲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制定提纲,收集信息,分组交流,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教师提问、点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师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了解社会实际,积极寻找和发现切实可行的教学资源。通过研究性学习的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锻炼了自学能力,能够理论联系临床实践。

3 实验实训课

由于我国口腔疾病防治工作起步较晚,不仅口腔疾病防治机构不足,人才缺乏,而且人民群众缺乏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识。成功的口腔医务工作者,必须在执业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口腔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口腔保健意识。我们在实验实训课的开设中以口腔健康能力培养为中心,将实验实训项目分课堂实训项目和社会实践两部分。课堂实训以口腔预防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社会实践侧重于锻炼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1 课堂实训项目主要是口腔健康调查及标准一致性检验、菌斑控制、窝沟封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口腔疾病预防方法,为口腔健康教育做必需的准备。同时,这些内容也是口腔助理执业医师考核要求掌握的内容。我们对这部分内容的实验实训教学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侧重于基本技能的训练。

3.2 将口腔健康知识进校园、进社区等作为口腔预防医学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实践的内容包括口腔健康检查、口腔健康咨询、口腔健康教育等。口腔健康检查,有利于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已学的专业知识,并用于临床实践;口腔健康咨询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特别是基层对口腔健康的需要,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口腔健康教育增强了他们的专业使命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病人”,在相对轻松的情景下锻炼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有助于公共卫生能力的提高。通过几年的连续口腔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我院附属小学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知晓情况有明显的提高。

3.3 加强口腔健康教育的训练。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实现人人平等享有基本口腔卫生保健、实现我国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目标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措施。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自我口腔保健能力的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腔健康活动能力,我们自2010年起,在附属小学及其他专业学生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在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的实训课中,我们让同学根据不同的健康教育对象进行分组讨论,根据不同的人群选择适当的健康教育内容。如指导小学生正确刷牙,龋齿预防;帮助大学生认识智齿,口腔卫生知识竞赛等;在附属医院孕妇学校指导妊娠期及婴幼儿口腔保健等。通过这些口腔健康教育的实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加强口腔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人群口腔健康水平的需要,也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塑造医生形象,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我们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进行探索和实践,调动同学们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培养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人人享有基本口腔卫生保健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结果:社会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指数、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与干预前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P

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健康状况具有明显的作用,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应积极开展社区护理干预。

关键词:社区护理心血管病健康状况生活习惯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35-02

本文研究了对我市3个社区共160心血管病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与我院建立合作关系的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提供的160例心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这3个小区在规模、病例人数以及社区管理水平上并无显著差异(P>0.05)。160例患者中男性109例,年龄范围为58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64.8岁;女性51例,年龄范围为56岁至81岁,平均年龄为66.7岁。患者中,冠心病69例,高血压141例,其中高血压1级24例,比例为17.0%,高血压2级51例,比例为36.2%,高血压3级66例,比例为46.8%。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共50例。

1.2一般方法。

1.2.1建立档案。与社区居委会进行信息的有效沟通后,社区护士进入到社区中为各家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同时对患者身体各项指数进行初步的测量。记录患者身体各项指数、疾病类型、病程、治疗历史、用药情况、生活习惯等、

1.2.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提升社区护理水平增强护理影响力的最有效方式[1]。要通过多元化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包括健康讲座、电话询问、发放健康资料或者利用社会网络资源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健康教育内容要涵盖心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表现、注意事项、饮食搭配等基本内容,使居民对心血管并有全民的认知,并增强居民防范和治疗疾病的意识[2]。同时要应根据居民健康状况实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特别是对病情严重的患者,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和引导。

1.2.3运动干预。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体质、进行适量的锻炼是控制病情,使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的基本措施。同时,运动还可以调节患者的生活,减轻其焦虑、恐惧、紧张等心理负担[3]。在施行运动干预时要积极争取家属的配合,根据患者体征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如果患者的心功能为Ⅰ级,则活动基本不受限;Ⅱ级患者有较为轻微的限制,处于休息状态时没有自觉症状,但是如果进行常规性的活动会表现出一定的疲乏或者不适症状;Ⅲ级患者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一般不建议做稍长时间或者带有一定强度的运动;Ⅳ级患者不能进行任何活动,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会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活动之后将会加重患者的心力衰竭程度。

1.2.4饮食指导。社区护士应深入到患者家庭中,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饮食习惯设计合理的食谱,在考虑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一般要按照以下内容指导患者饮食:降低钠盐摄入,特别是高血压患者,每天摄入的食盐量以不超过3g为好;控制脂肪摄入,补充优质蛋白;增加钙和钾的摄入;控制饮酒。

1.2.5生活习惯干预。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有效的干预,特别要强调患者严格控制烟、酒、睡眠等情况。

1.2.6药物干预。高血压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用药,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运用合理的方式服用药物,对于记忆力差的老年人更要及时提醒,增强关注度。

1.2.7社区护理效果评定标准。在进行社区护理干预1年之后对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血压进行全面的测量与调查访问,并与干预前的情况进行对比。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

2结果

社区护理干预后患者在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方面具有明显的改善,与干预前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病症类型,随着人民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的改变,这种病症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发展态势,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要病因,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以及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在选择常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社区护理干预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心血管疾病引发的致死致残事件。

长期依赖,心血管疾病使患者及其家庭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特别是由于心血管疾病难以根治,需要靠长期的治疗维持生命,使患者在心理上具有很大的压力[4]。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经过社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对于缓解患者痛苦,配合治疗具有重大的显示意义。

参考文献

[1]邵民.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2(07):2-4

篇6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出是临床实践的基本内容。

临床实习是培养护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必经之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将护理健康教育列入护生临床实习计划,加强指导,既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巩固学校护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效果,又可促进医院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为临床输送合格的健康教育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掌握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不仅有助于护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护理、社会实践也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加深了对护士的理解和对护理工作的了解。通过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们沟通与交流能力,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加深入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们增强了对患者的责任感,培养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道德素质。

临床实习是护生从学校步人社会的过渡阶段,面临着角色转换及学习环境的适应,虽然经历了理论学习、实验、技能操作等多个环节,但仅仅是从理论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初步过度。护生进入临床后,往往难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临床实践经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调查显示,实习护生临床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低下。’,多数护生不能将书本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利用这些知识为患者提供切实的服务。例如护生能较熟练地说出剖胸手术后患者拍背排痰的重要性和方法,但是,实际应用过程中,却不能指导患者有效地吸人雾化气体、进行咳嗽排痰。因此,对临床实习护生健康教育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2护生作为健康教育者应具备的能力

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1)入院须知。

(2)疾病知识宣教(病因、诱因、并发症、如何预防)。

(3)药物介绍。各种检查治疗的目的及配合。

(4)康复训练指导。

(5)预防疾病复发的指导。

(6)出院指导。

为了成功完成健康教育的任务,护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第一,掌握有关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及相关学科知识。这要求护生拓宽知识面,及时了解国内外健康教育的最新进展。

第二,具有健康教育规划设计、执行和评价的能力,并不断反馈,使其能力不断提升。

第三,学习方法学,熟悉资料收集方法。第四,组织与协调能力。平衡护生自己作为管理者、监督者、服务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3培养临床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方法

3.1角色扮演法,也叫情景模拟

这是一种培养健康教育能力的较好方法,需要做充分的准备。王颖等就以“健康教育演示赛”的形式,以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方式,设计出临床护理工作的场景,由学生扮演医护人员和患者,模拟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了护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增进护生与患者、护生与带教老师间的沟通交流,培养了护生健康教育服务的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应用PBL教学方法训练护生健康教育能力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一种以护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强调从问题着手,护生去探索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李翠娟等以提高护生综合能力为目的,开展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实施健康教育与临床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取公共卫生教育组研究发展的1套5步骤模式,对护生进行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以及PBL教学方法训练护生健康教育能力。

3.3个案教学法

教学中采用个案教学法,启发学生根据个案评估资料,分析患者的健康需求,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制定教育计划,由此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

3.4其他

其他方法如制定标准的健康教育手册、模拟责任护士带教]、以小组讨论公益活动等综合式培养、多媒体教学、观摩讲座等,对于提高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健康教育能力均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对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评价

吴双伟等钊应用自设的调查表来评价实习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主要从护生自评和老师评价两个角度来了解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许真也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由老师对护生进行评价,其评价内容与吴双伟等的评价内容相同,只是将每项内容分为了很好、一般、差3个等级。

5影响临床护生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因素

5.1护生普遍缺乏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意识

目前我国实习护生的临床实习计划仍以疾病为中心,注重护生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和常见疾病,忽视了对实习护生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护生自己对健康教育也没有较清晰的认识,有些护生不知道如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缺乏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

5.2临床带教老师健康教育能力有待提高

篇7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工作。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国内护理界正努力探索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为实现更广泛人群的健康做着积极贡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总体来说,国内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仍处于起始阶段。

    1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1.1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据常亚萍等调查显示,北京市某社区人群的人均医疗时间为5.3min,人均护理时间是31.5min.这说明,在社区护理中,护士与社区人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这一特点决定了护士应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许多护士能够完成并且适宜由护理人员来承担的项目(健康教育)是由医生来承担的 。1.2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系统。而且理论和体制方面又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又少,使得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卫生宣传的层面,很难深入。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有84.0%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80.5%对最佳的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

    1.3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技术规范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结构,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较成型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职业规范。总之,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仍围绕着慢性病进行,多属于二级预防水平,与国外已达到的三级预防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另外,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的考核管理体系,对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资格准入与审核制度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4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多是来自一级、二级医院,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往往是经过短期培训或未培训先上岗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偏低,专业结构也不合理。据调查统计,2001年的社区护士中有91%为中专学历,而且临时聘用人员占社区护理人员的2/3。虽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使社区护理真正承担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任务,还是远远不够的。按照专家分析,合理的社区服务医护之比为1∶8~1∶12,我国开设的社区服务站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过少的人力使社区护士忙于应付大量的护理常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健康教育活动。有专家统计,社区护理服务项目花费人次最多的是输液,占66.1%;花费时间最多的仍是输液,占80.2%.

    2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2.1将健康教育纳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在社区护理中,居民健康教育是社区服务项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护士由于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技能培训,又最有时间和机会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她们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健康教育的护理,不能称其为整体护理。国内专家也指出:健康教育应首先纳入到目前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

    2.2将社区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护士在对居民护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健康知识传输给他们,在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是护理的过程。事实证明,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社区护士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与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结合起来,提高居民自我保健、自我预防、自我护理的意识和技能。社区卫生服务为护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篇8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1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22-03

目前,针对改善学龄儿童营养健康状况而进行的营养调查和干预的对象偏重于城市中小学生,针对农村地区的营养研究则多见于学龄前儿童[1-6]。本研究旨在调查贫困农村学龄儿童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状况(KAP),通过参与性营养教育,探讨提高贫困农村学龄儿童营养知识水平的营养教育干预模式,为改善其营养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云南省祥云县云南驿镇马街片区8所农村小学四~六年级32个班的学生为目标人群。每所小学选3~6个班的所有学生作为基线调查对象,共调查1 124人,其中男生571名(50.8%),女生553名(49.2%)。终期评估对象为上述8所干预小学四~六年级的学生,共调查1 076人。

1.2 方法

1.2.1 基线调查 调查人员经过专门培训,调查问卷由课题组参考4省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营养教育推广应用项目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并进行预调查。

1.2.2 干预措施[7-11] 在目标人群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参与性健康教育,时间1个月。参与性健康教育主要强调以小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和参与,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意识。包括培训骨干(对教师和四~六年级高年级小学生进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基础营养知识和食品卫生知识等内容培训);制作营养科普宣传手册(制作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科普宣传小画册,内容包括营养素及其作用、中国居民膳食宝塔、膳食指南、常见食物的营养价值、营养与疾病、早餐的重要性、食品卫生知识等);同伴教育(在对四~六年级高年级小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基础上,由高年级小学生与低年级小学生一一结对,高年级小学生向低年级小学生讲解、宣传所学的营养科普知识);小宣传员作用(充分发挥小宣传员的作用,在学校小学生自己设计黑板报内容,在家中由小学生向父母、朋友、亲戚宣传营养健康知识);多部门参与(县教育局、妇幼保健院、卫生局、乡政府等多部门参与该项目,把营养宣教纳入到相关工作中)。

1.2.3 终期评估 在相同的目标人群中选择代表性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营养教育后的评估资料。所有问卷由学生匿名自填。

1.3 资料统计 调查表经复核后采用EpiData 3.1录入,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营养与健康知识

2.1.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相关知识 基线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2%的人听说过或看见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以下简称《宝塔》),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少数学生通过教师、家长和报刊杂志。干预后有76.9%的调查对象听说过或看见过《指南》和《宝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8.96,P<0.01)。对《指南》和《宝塔》食物分类的知识点,干预前仅有30.6%的人能够正确回答,干预后回答正确率达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25,P<0.01)。

2.1.2 对食物的认识 干预后调查对象对新鲜水果或蔬菜、黄豆、胡萝卜营养价值知识点的回答正确率分别提高了6.3,6.5和24.1个百分点(P<0.01)。见表1。

2.1.3 对食物与营养素关系的认知 干预后调查对象对谷类食物、牛奶及奶制品主要提供的营养素的回答正确率分别提高了21.1和6.2个百分点(P<0.01),而对动物性食物主要提供营养素的知识点教育效果不明显。见表1。

2.1.4 对营养与相关疾病的认知 干预前仅有37.6%,47.3%,24.8%的人能够正确回答预防骨质疏松、贫血原因、预防缺铁性贫血知识点,干预后回答正确率分别提高了10.7,0.6,33.4个百分点(P<0.01)。见表1。

2.1.5 对饮食与健康关系的认知 调查对象对饮食与健康的认知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值均<0.01)。见表1。

2.2 营养态度 干预前有90.1%的调查对象平时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关心,89.2%的人想知道自己的饮食是否符合营养要求,88.6%的人愿意主动获得更多的营养知识,83.5%的人愿意将所了解的营养知识用于日常饮食安排中。

2.3 饮食行为 愿意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告诉家长的儿童比例由干预前的81.7%提高到 87.6%,提高了5.9个百分点(χ2=15.02,P<0.01)。希望获得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教师和家长。

干预前有22.4%的学生每天吃早餐,不吃早餐的学生占10.4%,偶尔吃的占47.9%,经常吃(每周多于3次)的占19.3%。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是不饿或不想吃,其次是没人准备。早餐的主要来源是家庭、街头小贩和学校。早餐的主要食物是面包、面食和米饭。干预后有32.4%的学生每天吃早餐,较干预前提高了10.0个百分点(χ2=209.85,P<0.01)。

零食的种类主要是水果、方便面、火腿肠、糕点、冰淇淋等。有49.2%的调查对象有偏食和挑食习惯。爱吃的食物前3位依次是蔬菜、水果和肉类,不爱吃的食物主要是奶类。

3 讨论

3.1 贫困农村学龄儿童的营养KAP现状 中国营养学会颁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已经10 a,而在本次基线调查中发现,88.8%的调查对象没见过或没听说过,营养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对食物营养价值、营养素、营养与疾病关系等知识了解较少。调查对象对饮食与健康的认知情况较差,仅有31.0%的人认为米、面应当磨得粗些好;26.9%的人认为早餐不重要或不知道早餐的重要性。仅有22.0%的学生每天吃早餐,早餐主要来源是家庭自制、街头小贩、在学校吃。平常吃的零食种类主要是水果和方便面;有49.2%的调查对象有偏食和挑食习惯。提示,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要加强食物营养价值、营养与疾病关系的宣传教育,使营养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2 营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影响人们的知、信、行,实现由知识到行为的转变[12-14]。要实现这个转变,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态度。本次调查的对象有良好的营养态度,调查对象愿意获得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广播、教师和家长。

本次营养干预的主要方法是参与性营养教育。通过参与性营养教育干预,有76.9%的儿童了解《指南》的基本内容和有关的营养基础知识;他们能自觉应用《指南》指导日常生活,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营养健康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干预学校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本次营养健康教育为今后更大范围地在云南省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营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提示参与性营养教育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4 参考文献

[1] 赵春,徐芳,张雪辉,等.傈僳族学龄儿童营养健康教育前后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校医,2006,20(1):56-58.

[2] 唐咏梅,关维俊,宁鸿珍,等.学龄儿童家长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3(4):275-277.

[3]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在京公布.营养学报,2004,26(6):417-419.

[4] 赵丽云,翟凤英,李丹,等.中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在营养教育前后的变化.中国学校卫生,2002, 23(2):147-148.

篇9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1-0012-02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也为科学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众多的学者专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提出了较为科学且适合我国实际的理论,在探讨该理论和实践的困境和问题时,也就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发展思路和未来趋势。林崇德教授呼吁我们要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中隐含着可以将其归到“积极”这个关键词上面。而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念渗透、推广,必将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和积极因子,再次焕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青春活力。

二、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

(一)积极观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这既是对人性的一种伟大的尊重,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在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模式下,人们总是过分关注人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进行矫治,实践证明,仅是对问题的事后弥补,并不能使人们的现状有很大的改观,于是积极心理学紧抓“积极”字眼,倡导用积极的眼光和理念去面对人类自身及社会。

(二)幸福观

幸福指数是近年来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积极心理学注重从积极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问题,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三)预防观

积极心理学既关注个体的心理问题这个负性层面,同时更关注对个体潜能的挖掘。积极心理治疗就是致力于激发人固有的积极力量,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个体自身的潜力和优秀品质来使个体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它的核心是让当事人自己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已有的积极力量或积极品质来达到摆脱各种问题的目的。

(四)发展观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解读,并使个体能从中获得力量,感受到成功的意义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因为只有看到自身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个体才能把握自身向上发展的方向。发展自始至终都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五)人本观

积极心理学更看重的是人的价值和力量,强调个人内部潜力的发现与发展,并且相信个体拥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其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其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及自我实现。学者吴增强认为,人文关怀应该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从哲学意义上来说, “人文关怀” 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发展的关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与完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积极理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词

(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消极倾向,需要注入积极因子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专家就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和推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反思。姚本先认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个别化倾向、课程化倾向、德育化倾向。申继亮等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心理健康标准混乱、心理健康模式医学化等问题。

从以上研究者的视野可以管窥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诸多瓶颈问题,那么如何更科学、更全面地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研究者们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都相继提出了建议。林崇德首先撰文,倡导我们要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心理健康的含义、标准、目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等进行了科学的解读。王希永提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充分发掘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的教育活动,达到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这一点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目标是一致的。此外,崔景贵指出,积极型心理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教育,将会成为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模式。

上述理论探索本质上已经融入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积极心理学主张的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的理念不谋而合。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在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上面,在目标上要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心理问题的化解两个方面;在内容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在手段上要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二)适应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的实际需要

积极心理学为新时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从内部发展层面要求加强各种教育模式的整合。很长时间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为主的三级教育模式,这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曹新美等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心理学取向,而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的取向”中。正因为如此,积极心理学理念才成为指引学校心理健康模式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点。因为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和积极人格的完善,并提供个体发展的积极的环境支持。它看到的是“全人”,是有思想有感情并且个性突出的完整的人。学者陈旭、张大均据此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走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作用的整合模式,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应以促进学生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为基本目标;应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发展学生智能、个性、社会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容。但诚如有人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多内容、多途径、多方法、多层次、多模式的系统工程,因而我们要树立“大心理教育观”,坚持全员心理育人、全程心理育人和全方位心理育人。所以要看到各种理论模式的精华,努力做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用“两条腿走路”。

(三)创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一门新的心理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传统消极心理学提供的技术与方法支持。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将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自我实现和完善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实现了心理学的价值平衡,它倡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在广泛吸收和继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精华的基础上,大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功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四)整合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回归了人本身的核心内涵,积极心理学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的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这即是一种系统观与整合观。

积极心理学在应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层面上,并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合理继承、积极超越和发展创新,让教育者设法营造积极的课堂,围绕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来建构合理得法的教育教学体系,使学生乐意、诚恳、认真地接受干预措施,让学生在乐观和幸福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其信心增强,即便是在逆境中也会寻求积极的途径助人自助,实现自我。

班华指出:我们所说的心理教育,主要是指主动的、积极的、发展性的心理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旨在优化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心理机能,进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教育。此值得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深刻领悟与实践。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09 — 02

一、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理念主张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个体和群体如何在良好的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使潜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心理科学具有三项使命: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致力于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鉴别并培养有天赋的人。现代心理学研究大多致力于心理治疗,研究重点专注于抑郁、焦虑、偏执等负性情绪和行为,对人类自身潜能和积极品质的研究较少。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是关注治疗心理疾病的科学,同时也应该是重视人类幸福、快乐、满意和发展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研究人的主观体验,研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满意度、乐观、希望,包括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体验;二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创造性和人际交往等;三是在群体层面研究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和职业道德。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树立全新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构建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的存在一致性,积极心理学理念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积极心理学取向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采用传统心理学模式,关注学生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以及预防和治疗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或疾病。传统的教育模式关注的是少部分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和心理品质,对广大普通学生的注意力不够,忽视了普通学生积极品质的发展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本末倒置。以传统消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为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从根源上预防心理疾病,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被动性。积极心理学主张激发个体内在的潜能,关注个体和群体自我的积极面,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同时兼顾了个体和群体及社会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以往消极心理学的目标,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积极的个性,促使个体潜能的发挥。消极心理学主要是评估和鉴别心理障碍和疾病,积极心理学则是评估积极的心理品质,比如主观幸福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自我概念、人际关机等。评估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关注个体中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创造有利的环境促使积极品质的发挥。

2.积极心理学取向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视角,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观幸福感、情绪体验、希望、乐观、流畅性和思维等。这些内容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教师和学生同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赛里格曼认为心理健康是每个人天赋的能力。个体内自由流畅的思维过程就是心理健康的来源。大学生不论其心理状态和社会背景存在如何差异,同样具有构建心理健康的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充分发掘社会、校园和家庭丰富的人文资源作为教育内容,深入广泛、生动切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3.积极心理学取向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积极心理学提出积极预防的思想,强调广泛干预的作用,认为仅仅关注个体身上存在的缺陷和弱点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应该通过系统的塑造个体的各种能力,培养积极品质,专注于个体自身的力量才能做到有效的预防,干预的重点在学生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心理疾病。教育者采纳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运用适合的行为原则和策略引导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满意度。并且通过课堂、活动、咨询及朋辈支持和社会及家庭提供的支持等途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教育方式拓宽了高校心理教育途径,能够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预防模式。

4.积极心理学取向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系

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立关系。在积极心理学取向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中的个体。积极心理学主张促使教育者自身改变,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首先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理解促进人类幸福感和获得幸福感的因素,主动发挥积极功能增加控制适应生活的能力。同时教师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成长经验,发展流畅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教师围绕学生积极的品质建构活动,提供有效的教育环境(包括课堂环境和实践环境)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者和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双方都是发展中和成长中的个体,教师使用积极的平等的词汇和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

三、 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1.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

心理学家英格里斯将心理健康定位为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够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并丰富的情况,不仅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积极心理学倡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只是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而在于培养个体的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提出的积极预防思想认为预防是为了避免问题的产生或为了清楚问题而减少问题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所采取的措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以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为宗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结合心理科学的三项使命,心理健康教育应同时包括发展性目标和适应性目标,帮助全体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全面发展,对存在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同时鉴别发现并培养具有超长能力的学生,促使其发挥潜能。

2.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塞里格曼在其作品《真实的幸福》中提出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具有缓冲器的作用,是战胜心理疾病的有利武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积极的心理潜能和自我成长的能力,重视积极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培养积极和乐观的品质为主要内容,鼓励学生以积极的视角和正确的归因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同时尽量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潜能,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只有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才能做到有效的积极预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包括满意感、幸福感、乐观和希望等。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扩建功能有助于拓展个体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个体的持久性资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身心愉悦,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在学习和生活中。二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压力情境中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积极人格的形成能够促进个体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培育学生健康人格作为基本内容。教育者应善于发现学生内在具有的积极人格潜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乐观态度。通过有意培养积极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自尊,引导他们对生活事件进行积极的归因和解释,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3.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疾病的矫治模式,积极心理学理念强调应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重视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完善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模式。一、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式心理教育是主体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发展,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因素,面对挫折和障碍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调动人内在具有的自我成长的潜能。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采取自助式心理暗示、心理辅导、激励和心理训练等教育方式,发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学科渗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教学教学内容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咨询,还应将心理教育渗透进各门学科教学活动,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充分发掘教育资源,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的达成。三、尝试体验式教学,将教育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中。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切入点开展心理教育,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开展拓展训练活动和针对性的团体辅导,使参与者深入了解自我,挖掘心理潜能;开设专题讲座和名家论坛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开展社团活动增加学生责任心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合作能力。

4.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认为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在所处的环境中形成和体现的。积极的社会制度是构建个体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优化环境系统,注重积极的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完善。高校应该努力改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利用积极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大学生情操,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进而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首先加强校园内部环境建设,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开展丰富的宿舍文化和社团文化活动,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积极的组织支持系统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方合力,高校与社区或企业联合,将内在环境建设与社会环境建设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阵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加积极体验,共同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育人环境,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

〔参 考 文 献〕

〔1〕 王佳利.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13,(03).

〔2〕 姜志强,陈浩彬,张玲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摭论〔J〕.中国电力教育,2010,(09).

篇11

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于世纪之初,先驱马丁・塞利格曼指出,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个体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并致力于科学地探索如何缔造个体的幸福生活与和谐美好的社会。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情绪状态与过程、积极认知状态与过程和积极行为。

培养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积极情绪的培养对个体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积极情绪可以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源又称心理能量,它主要用来支撑一个人产生或进行名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及外在行为。积极情绪首先可以让我们感觉良好,让人感觉到轻松愉快。二是其可以扩建认知领域的功能,扩展注意思维的多样性,可以改变思维的内容,将坏的想法改成好的想法;还可改变思维的广度或边界,拓宽我们的视野。三是可以改善人们对挫折及失败的认知,提高抵抗压力和逆境的能力,以及从消极状态中的复原力。四是可以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给个体带来最好的状态。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一)积极的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但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总体目标,把工作重心集中在了调整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以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为中心,这也造成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和抵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不愿意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活动。

积极心理学角度使教学目标更全面,更人文。它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将目标回归,不止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还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积极意志品质,积极情感体验等。

正因为目标归宗,也意味着高校心理学健康教育者的视角要发生变化。教育者要建立积极的人性观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帮助学生开放积极心理潜能。侧重于发展性和促进性,帮助学生找寻优势,合理运用优势,提高自我价值。引导学生关爱自我、关心他人,发展积极情感,投入社会生活,提高主观幸福感。

(二)积极的教育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一般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体验。积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中的微观层次,但却是夯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让学生对过去的经历进行积极建构,获得生活满意度。提高学生对现在所从事学习或者工作的投入度,使其产生更多的兴趣、满足、愉快等积极情绪。还要注意对学生希望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应对挫折,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使学生对未来和理想充满希望。

二是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视野中主要通过对人格的分析来唤起人们的积极力量,从而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人格的塑造是积极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和保障。在教育中,努力使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正确面对现实,积极应对挫折。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来培养积极人格特质。自尊教育是其中之一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体系

(一)构建积极的心理评估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即是通过测评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出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访谈干预追踪,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难看出,这种评估角度为问题导向,以鉴别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主,仅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忽略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现与培养。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树立积极的心理评估理念,加入积极心理品质的测评,加入正面指标,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反应,如积极体验、积极情绪、积极认知、积极的人际关系、创造性思维品质、主观幸福感等,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潜能,令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完善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课程建设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善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注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内容。以发展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机能为根本,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潜能,帮助学生构建和谐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课程设计上,可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国外积极心理学课程着重于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自身的性格优势,提高学生的幸福体验,如著名的哈佛大学心理公开课――《幸福课》。课程构成上,包括理解并解释幸福和主观幸福感、如何增进主观幸福感,如何培养乐观心态,如何利用积极环境的力量,如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等。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选择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案例、热点,以积极心理学角度解析,避免过度关注消极问题与案例。

(三)开展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形式丰富、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以学生心理社团为依托,开展多样的心理活动,比如探讨时下热点和大学生关注问题的心理沙龙、展示青春风采的心理微电影大赛、5・25心理文化节等。或者以积极心理品质,如感恩、希望、创造力、生命力、专注等主题开展心理活动。再者,定期展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心理学品质培养方法。组织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团体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积极心理体验,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新挑战,学会人际交往技巧,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正确应对压力与挫折等。此外,构建积极的校园心理氛围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组织心理知识竞赛、做好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利用好线上阵地进行宣传,使积极心理学渗透入校园文化环境中。最后,联动家庭共同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氛围。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让其充分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并有效引导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辅导,通过积极和正向观念引导孩子正确的生活态度。

(四)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咨询

篇12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Willis' disease in the treatment of Willis' disease

【Abstract】Object to explore the method to effect blood sugar stabilization in long-term and effective control it.Method a high quality education in manifold form to patients. Results after education ofWillis' disease, as a results ,patients fasting blood glucose、the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in 2 hour、Glycated hemoglobin、blood-fat were all significantly ameliorated.Conclusion as a disease for life and without an efficient cure for it. Willis' disease will injury patients’ healthy. Consequently, the practice and enhance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will significantly improve patients’ ability to acquaintance with healthy state and self-monitoring, effectively control disease and avoid complications.

【key word】Willis' disease health education

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近年来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糖尿病联盟和国内外糖尿病专家高度重视。国内外医学家一致认为“患者对糖尿病的知识掌握的越多,自我保健越好,寿命就越长。”但由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缺乏相关糖尿病知识,导致了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因此,开展和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是非常的重要的。

1.1 对象 随机选择了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包括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38例,男性,80例。女性,58例,年龄在16岁至68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70例,初中以下68例。将患者以就诊顺序,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方面分布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将两组患者一开始就诊即填写糖尿病病历,对实验组的患者,从就诊起开始进行系统、适宜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而对对照组患者未进行系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及未实施健康教育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的变化。

1.3 健康教育方法

1.3.1 门诊患者由副高职称以上的医师进行一对一的讲解及咨询。

1.3.2 住院教育住院患者由1名主治医师及1名护士进行床边教育,医师和护士利用与病人接触的机会随时教育,随时咨询。

1.3.3 发放资料 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册及糖尿病知识宣教手册。

1.3.4 集体讲座,设立宣教栏,挂图等活动,每周集体上课1次1h,课后进行20分-30分提问与讨论[5]。每天在病房病人健康教育活动室内循环播放有关糖尿病知识的录像2h左右。

1.3.5 糖尿病热线:病房设有咨询电话,24小时无节假日热线服务。

1.3.6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糖尿病的一般概念及基本知识,糖尿病并发症及其危害,糖尿病饮食治疗,糖尿病与运动,糖尿病药物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及自我注射技术,糖尿病自我监测血糖,糖尿病与低血糖,糖尿病自我护理,专科护士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具体糖尿病健康教育和指导[3]。

2 结果

受试者在通过糖尿病健康教育三个月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指数均有较好的改善及控制。

见表1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各项指数均无明显差异。

见表2P值均

表1 治疗前 健康教育前(n=69)

P均>0.05

表2 治疗后(n=69)

P均

3 讨论

我们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通过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干预,三个月后的观察及评价发现:

3.1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生活质量与患者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了解和掌握自我护理的技巧及基础知识是十分必要的[4]。糖尿病健康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是预防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糖尿病健康教育让病人掌握防治的基本知识,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

3.2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提高糖尿病长期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减少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从而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费用支出,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6],改善和提高了糖尿病病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

3.3 糖尿病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加深对糖尿病的认识均有显著效果。

3.4 糖尿病健康教育可以拉近医、患及护患之间的距离,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为此我们建议,在积极创造条件增加人员投入的同时,加强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意识。充分利用患者就诊或住院的有利时机,做好有针对性的指导是加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有效途径,以满足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1]。

3.5 健康教育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2],通过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病人了解相关知识后,在饮食治疗、科学用药、运动锻炼、生活习惯和方式、心理调节等方面可进行自我调控和健康意识,从而使其血糖控制优于教育前,教育前后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 王辉,孙光梅.郊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1(25):39-41

[2] 吴静.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病人相关知识和血糖控制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9:83-84

[3]李红,何梅.糖尿病护理小组的建立与实践[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10:105-106

篇13

近年来,国内有关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呼声甚高,对此国家主管医学教育的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都十分重视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问题,曾多次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研究对策。我们认为,加强预防战略教育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既体现在理论教育上,又充实于现场实践中,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应体现其专业特点。对学校医学专业,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医药专科基本规范》中明确规定了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主要分配去向。根据《规范》要求,我们认为该专业预防医学的理论教育应突出以下内容:①加强方法学教学,主要是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使其熟练掌握群体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和技能,为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②加强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教育。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关键,学校卫生室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接担负学校这一特殊人群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工作,通过教育使其加深对初级卫生保健的认识,熟练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实施步骤与要求,并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③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包括熟练掌握学校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如何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青春期教育及心理卫生教育等)、一般技能、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等,其中部分知识和技能可与其它专业课(如学校卫生学、教育学)结合起来培养。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学校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理论教学中有的放矢地突出重点内容,为下一步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坚持“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正如基础医学的教育需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临床医学教育应有相应水平的教学医院一样,预防医学的教育也必需有其实践场所。因此在城市或农村建立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需要,也是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对学校医学专业如何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探讨的不多。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了“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取得了较好效果。①在“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问题上,坚持教学和科研应眼务于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来源于社会调査,为此我们深入到市区多所中学,了解学校卫生工作现状及需求情况,初步拟定出有待研究的课题。其中有些问题出乎我们预料,如调査发现,不仅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常见病防治(如龋齿、视力低下、脊柱弯曲等)是学校卫生工作需要常规研究的课题,而且校方还提出了诸如青春期健康教育、青少年不良行为干预(如吸烟、饮酒)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初步调査使我们在教学内容和科研选题方面开阔了视野,并在几年的实际工作中对本市青少年健康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系列研究的专题包括:青少年血压及影响因素分析;初中学生视力低下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龋齿及口腔卫生习惯调査;中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性生理及性心理状况调査等。对调査中发现的患者(如龋齿、视力低下)及时给予矫治或建议治疗,并把研究成果及建议反馈给学校,用于指导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及不良行为干预。如在调査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就如何预防青少年高血压、龋齿、近视及如何控制青少年吸烟等问题向校方提出过建议,这些建议深受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有的学校主动提出与我们建立固定联系,协助他们做好学校卫生工作。②周密安排实践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根据现行教学计划,学校医学专业的实践仅2周半,这期间除完成一项专题调査外,还需讲授一堂卫生保健课。要使短暂的实践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带教老师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组织协调好专题调査的每一环节,使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机会。经过周密安排,多数学生在专题调査结束后都能独立地撰写出具有相当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调査报告或研究论文,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