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篇1

2.杨艳琳.SCP视角的资源产业组织及其优化的理论分析[J].求是学刊,2007. 34(3)

3.陈伟.影响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结构的原因分析[J].特区经济,2012(8)

4.陈伟.我国B2C电子零售产业结构分析[J].中国商贸,2012(13)

5.欧阳丹丹,张琪.中国网络购物的产业组织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 25(4)

6.成莹.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的SCP理论分析[J].当代经济. 2011(7)

7.陈柏良.SCP范式下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6)

8.任佳佳.B2C网上超市的同质化和差异化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10.29(6)

9.汤.中国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平台产业组织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2

10.李安兰.电子商务市场垄断力因素研究[J].商业时代,2014(3)

11.李怀.新经济的冲击与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的出现[J].经济研究,2001(10)

12.尹莉.竞争性垄断市场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5

13.陶爱萍.网络产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5

篇2

(一)研究背景。生产是农业的本质需求,它的发展反而取决于市场与流通。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但在农业现代化水平方面却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发达国家早已实现现代化农业,而我国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过渡时期。如今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人民大众都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叠加效应”和“乘倍效应”,促使农业经济实现飞速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广大民众的关注,因为其作为新兴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深刻影响着我国的农产品贸易。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主要适应何种商业模式,什么样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这些问题成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是否可行,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并且根据近几年所总结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实践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农产品的电子商务模式,以求在现有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上寻找到最合适的又很有发展前景的模式,这样能够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下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比较可行,因此本文在分析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策略及建议。旨在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以及农业企业提供理论借鉴,以深入研究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二)文献综述。全世界都着重关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研究与开发,并赋予了超高的关注力以及投入了大量的支持。美国在1970年就开始对其进行研究,随着理论上的研究日趋成熟,对其的实际运用也达到一定水平。而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研究,法国、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也十分关注,并且将其进行了推广及付诸行动。近几年,国内许多研究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在不同的程度上对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电子商务技术、金融贸易、物流等。陈天宝(2015)认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且必须加大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建立示范体系,培养新一代“电农”。吴玉刚(2016)则研究了在贸易领域应用中其可行性,并指出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实现全面农业信息化,发展相关的众多参与者和中介机构,努力培养网上交易的客户群体,必须从法律、技术方面确保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安全实施。尹艳冰(2015)在其毕业论文中便提出了这个问题,并针对此提出了电子商务整体的规划方案。胡天石(2014)在研究电子商务模式的过程中,指出产业价值链是目前而言最适合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式。在分析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麻茵萍(2014)讨论了政府应采取的公共政策。上述的这些研究比较侧重于电子商务在农产品贸易领域方面的应用,反而在生产领域上的运用方面农产品电子商务设计的很少。随着现在网络越来越普及,全社会应用水平的提高,理论界深化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的研究水平,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宽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与农业信息化是无法分割的,这么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政策优先发展工业等产业,使农业产业薄弱,也导致其信息化相对落后。据CNNIC 于2015年初的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农村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78亿,网民普及率是27%,并且在同一时间内,乡村网民数量是城市网民数量的20%,普及率与城市相差甚远,而这个概率与全球网民普及率最低的非洲相同。在我国,农林牧渔的农民上网人数在总人数中只占1.39%,还是有大部分农民没有参与过网络销售的,农民得到农业网站的信息,还是需要通过其他的网络设施或者凭借其他方法。由于信息化水平落后,使得农民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得并利用信息。此外,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导致信息素质也不够高,缺乏对市场消息的灵敏反映能力。因此,他们在农业生产上就只会一味地模仿他人,缺乏目的性和独特性。根据一些资料调查结果可以得知,我国有大半的农民根本就不知道一些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大部分都是依据自身的直觉或者以往的经验来决定种植生产什么,或者是随大流,这就导致了出产的农作物与市场上所需求的完全不匹配,进而导致供求矛盾的产生。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供求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典型平台为中国农业信息网,政府部门建设的涉农网站都包含其中,这些网站里也包括B2B、B2C形式;二是各大企业所设立的商务服务网站。这些企业商务电子化服务的主要内容,便是安排农产品的生产、供货、销售等,其主要的客户便是一些大型企业。此类网站发展快速,基本上就是用上述两种形式。从如今的发展程度来看,北方区域没有南方区域发展得快,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内陆来说则发展更迅速一些,在不同的地区,农民在电子商务上所表达出来的意识、捕捉以及利用能力都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对于绝大多数农村人而言,在网络上销售农产品这一方式还是比较陌生的。但是,那些沿海居民却早早实行在网上销售,他们就很好地利用了信息化社会这一点优势,并很快进入了实战阶段,现在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从其应用的形式上可以看出,我国既有期货市场(如小麦、大豆、棉花之类的),也有现货交易(比如一些时节农产品等)。而且,网上销售的品种也是多样化的,不再只是粮食、油类、化肥等,还增加了家禽、蔬菜、土特产、花卉、水果、水产品、茶叶之类的货品。基于价值链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分析价值链是指企业为创造价值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这种活动的性质是经济性的,利益对象主要为客户、员工、股东等,最早是由美国的迈克尔•波特先生提出,其具体概念提及出现在《竞争优势》这一书籍中。他提出众多增值环节的价值链的结合体便是一个企业,并将价值链定义为:企业的价值实现,是由众多活动共同建立而成的,这些生产经营活动各不相同却有紧密联系,而由此便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构建过程。经济学家Kaplinsky R.在企业价值链模型中融入企业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即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存在链接关系的集合地,该集合地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企业满足需求的依据是某种核心技术。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体系上,各环节上参与的角色不一,所呈现出来的作用也不同,并且各自获取着相对应的利益。其最终的目的“创造价值”在产业价值链上便显现得尤为突出,产业价值的传递、转移以及增值过程更清晰地展现了价值的创造。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产业价值链主要是指在农户至最终消费者这一完整价值链中创造价值的过程,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经销商、物流企业、网络平台、支付平台、认证机构、监管机构以及消费者构成了其价值链主体(见图1)。在该价值链上,各主体被组合在同一产业价值链体系中,紧密联结了主体之间的价值,相互作用下创造更大的协同效应和价值。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中,部分价值链主体可以直接参与电子商务,创造以及配置价值,直接参与主体为网络平台、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经销商。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网络平台是其核心部分,间接参与电子商务的主体为支付平台、认证机构以及物流企业,他们主要提供基础设施以从产业链价值中获得报酬。价值分配的间接主体还包括监管机构,但其并不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价值链之中获得对应的回报,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农产品电子商务制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具体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价值链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及困境

篇3

浅谈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推进策略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发展挑战及对策思考

同业贸易融资业务的初步研究和思考

对推进企业E-Learning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金融机遇研究

对金融支持商贸市场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深化对公业务经营转型的几点思考

农村金融改革中的公平理念与创新思路

利率市场化对大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法人信贷客户财务报表真实性审计方法探讨

湖北农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与P2P网贷平台合作研究

农业银行大客户业务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PPP:商业银行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

论“”角度下银行网点的个性发展

当前形势下城区行储蓄存款业务发展对策分析

关于构建民生金融品牌的几点思考

博弈论视角下的不良资产处置谈判议价模型初探

经济资本管理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发展

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的几点思考

资本结构影响银行效率吗?一个研究综述

关于以“五个法治”推进法治农行建设的思考

对提升农行县域市场竞争力的思考

浅谈如何通过“扩户提质”来提升县域支行竞争力

农行县域支行竞争力提升的策略探讨

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的现状与推进对策

当前形势下推进县域信贷结构调整的方向与措施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自助银行的角色定位及发展建议

浅析当前个人贷款风险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理财业务的信用中介职能分析及对策

委托资产批量转让的难点与对策

农业银行网上银行理财产品业务浅析

规模农业发展趋势与农业银行服务策略探讨

基于农村市场的农行金融IC卡业务推广研究

从电子商务营销实践思考农行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

银行卡业务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基于QFII持股的中国上市银行绩效研究

对黑龙江省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的农村金融新机遇

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业务模式、风险及对策研究

浅析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如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从市场营销角度破解信用卡生命周期管理难题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对商业银行业务开展的建议

关于提升网点对公营销服务能力的若干思考

农业银行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研究——以北京分行为例

篇4

一、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结合研究

当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原本在农业领域分散的线下销售模式与原手工粗放式生产转向线上销售与智能化生产,信息、网络和高科技慢慢融入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包括产、供、销等多个环节,并且带动IT设备、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在互联网对农业信息传递功能方面,汪雷、汪卫霞(2010)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通过重点分析农业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了我国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滞碍的原因与机制[1]。严方(2006)、李志达(2011)、李亮(2013)对“互联网+农业”信息利用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2][3][4]。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调动企业、社会、政府的参与,拓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打开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

在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朱链萍、张建华、王泽天(2015)等学者从定性层面做出了探讨,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支农”“互联网+耕地宝”的多种模式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5][6][7]。赵爱雪(2015)提出农业“互联网+”行动方向[8]。万宝瑞(2015)认为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自然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首先应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其次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要注重物流、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建设;最后在提升农村信息水平和农民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将农村基层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连接起来,将信息化渗透到农业政务管理、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等各个环节[9]。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政策支持、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开发、电商平台等多个角度来探索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落后

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方面,但是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率却不尽人意。首先,互联网技术并未彻底改造农业生产环节以提高生产率。其次,互联网技术并未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品质监督和管理过程。最后,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打通并整合成精炼而完善的产业链。

(二)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有限,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且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潜在价值和发展前景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互联网+农业”的相关配套服务发展滞后

完备的物流体系和金融支持是农村“互联网+农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所需的农村物流、金融服务等跟不上,如目前农村物流已经实现县城和乡镇全覆盖,但是绝大多数行政村还没有物流点,“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农民网上经营农产品销售面临发货难问题。金融服务上更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在县城有网点,在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农业银行,而且大多数网点并没有自动存取款的ATM机,金融服务跟不上,影响农民的网上交易。

三、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全面融入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简单拼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分阶段推进。因此,必须从全国层面加强和完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基础设施、专项应用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明确入手环节、支持重点、推进措施,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互联网有机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形成全国统筹布局、部门协同推进、各市分类指导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新体系。

(二)加强网络覆盖面,注重发展延伸

要发展农村互联网,首先,是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覆盖,考虑到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速度,传统互联网金融还需要发挥主力作用,要不断地投入,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培养、发展农村金融的主体,并且还要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推进、延伸等,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传统金融的作用,增加其规模,有利于将来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过渡,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为将来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打下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打通农业各个环节

农村基层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把自己本地区的优势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连接起来,将互联网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业只有把金融、物流、销售各个环节都打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给予参与的农户以政策、资金的支持,以促进当地互联网行业和农业的相互协调发展,才会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作者:李宏畅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汪雷,汪卫霞.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现代农业信息传播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7-100.

严方.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李志达.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6):135-136.

李亮.农业个性化门户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朱链萍.互联网金融优化农村支付环境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15(10):62-63.

张建华.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转型发展的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5(4):43-45.

篇5

中图分类号:F252.1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on the terminal logistics. And the existing distribution model can't be good to meet the needs of customers. Therefore, firstly the existing modes of terminal logistics are classify according to the object ending distribution pointed to at both ends. Then based on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terminal logistics mode, The C TO C terminal logistics model based on comprehensive service platform is proposed. And compare it with traditional model. Finally, the distribution of wheat commune is analyzed as example.

Key words: terminal logistics; convenience; distribution costs; C TO C terminal distribution mode

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得到长足发展。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前3季度,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8.6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1]。同时大数据理念在商业运用中迸发出的巨大利益也驱使着众多企业竞相角逐电子商务下“最后一公里”的利益链条,并开始对其配送模式进行一些创新性尝试,如以亚马逊、京东、凡客为代表的电商自建物流模式,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社区物流搭建模式;又如以圆通、顺丰为代表的快递企业社区物流的合作模式[2];再如以“快递超市”为代表的综合物流配送平台模式。然而这些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却不尽如人意:末端配送成本较高、节假日快递爆仓与快递员暂时性流失导致的不平衡、配送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等问题笔笔皆是。因而,探讨哪种模式更符合物流企业和客户的利益需求势在必行。

1 末端配送模式现状

末端物流是整个物流运作程序中最后一个环节,是将货物送至客户手中的一种最为直接的物流服务,其直接目的是实现对消费者的“门到门”配送服务。本文借鉴电子商务分类依据按照配送两端所指向的对象将现有末端物流配送分为B TO C(Business TO Customer)、D TO C(Delivery point TO Customer)两大类。

1.1 B TO C配送模式。B TO C配送模式是最为传统的末端配送模式,其指由快递员直接将货物送至客户手中的一种形式。该模式由于采用快递员直接投递的方式,减少了物流公司在收货地设立派件点的成本,且由于快递员直接与客户接触并对业务进行直接操作,使得公司能够更及时、有效地掌握客户反馈,控制配送质量。但B TO C模式采用分散投递的方式,直接增加了配送成本,且派件时间较为固定,对客户取件的时限要求较强。此外,客户需到达快递员指定地点提货也使得该模式的便利性大打折扣。

1.2 D TO C配送模式。D TO C配送模式是指由公司快递员将货物集中送至社区服务派件点后,由客户到派件点自提一种形式,即配送两端所指向的对象分别为派件点和客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派件点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2.1 “家庭作坊+自提”模式。“家庭作坊+自提”模式是现阶段各物流公司较为常用的一种末端配送模式,其是指物流公司与社区物业、便利店、药店、按摩店等便民门店合作,以投递包裹件数进行计量付费,进而实现货物接收的一种形式。该模式较物流公司独立设置门店在成本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快递员根据派件点进行集中送货,也能较好控制配送成本。但是,由于受便民店营业时间限制,对客户取件时间仍存在一定要求,且客户仍需到指定便民门店进行自提,末端配送的便利性仍无法很好体现。此外,该种模式与客户直接接触的“配送员”为便民店店主或工作人员,该类人员并不属于物流公司管辖,因而物流公司无法直接监管该类“社会配送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在配送质量监控与客户反馈信息收集方面尚存在一定不足。同时,客户取件多为中午及晚上下班空余时间,一旦遇到取件高峰,则可能出现配件混乱或客户等待时间过长等现象。

1.2.2 “取物柜+自提”模式。“取物柜+自提”模式是指物流公司通过本公司设立或租用其他公司在社区内部的24小时自动取物柜进行配件存储,由客户根据电子取物码进行自行取货的形式来实现货物接收。该模式具有集中配送、节约成本、无取件时间限制等优势,但仍存在便利性不足及无法更好掌握客户反馈的不足之处。且一旦客户无法及时取货,过长时间占用货柜,则会影响货柜周转利用率,若遇双十一等派件高峰期,必然会降低配送效率。

1.2.3 “公司自设门店”模式。“公司自设门店”模式是目前多数物流公司正在尝试的一种模式,同时也是物流公司实现“O2O”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之一。该模式指通过公司在社区自设门店来实现货物的配送交接,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自提或公司送货等形式,该模式以顺丰嘿客为主要代表。“公司自设门店”模式通过建立多功能门店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如顺丰嘿客在门店中设置了试衣间,方便客户及时退换衣物类货品,同时也与部分电商合作,提供优惠信息及试用平台。但由于门店维护成本较高,因而在设置门店时通常选择跨社区的设置方式,进而导致门店离终端客户较远,自提便利性较差,且仍无法完全解放快递员工作。

现行末端配送模式对比如表1所示:

2 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

电子商务客户是我国目前末端物流需求主体之一。现阶段我国电商客户数量巨大、分布范围广,在城市相对集中,在农村分散度高,且大部分人对可提货时间以及便利性要求较高,但在距离方面对取货的需求并不苛刻[3]。可见,对于物流公司而言,在降低配送运营成本的前提下,提高配送便利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就目前末端物流配送模式来说,在配送运营成本控制以及便利性方面尚存在不足。因而综上考虑,作者提出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

2.1 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描述

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指以跨社区综合服务性平台为依托,在建立客户信用体制基础上,实现客户互助式配送的末端配送模式(如图1所示)。即客户“快递员”直接将货物送至最终客户手中的一种形式。该模式的实施存在以下几个要素:

(1)跨社区的集成性综合服务中心。集成性综合服务平台是指在末端物流中,物流公司将快件集中送至该服务中心,并支付一定相应的末端配送费用后由该服务中心对快件投递信息进行整合,并完成由服务中心至最终客户的共同配送。根据调查研究,大部分人在取货距离方面的需求并不苛刻,即有三分之二的被调查人群能够接受取货距离在500米以内和1 000米以内[3]。因而集成性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半径可不必拘泥于同一社区内部,即可建立跨社区设置。

(2)C TO C客户互助式配送体系。C TO C客户互助式配送是指在综合服务中心的指示下,由有信用监管的取件客户将与其同一或相近投递地点的快件送至终端客户手中,并获得由物流公司或服务中心发放的一定奖励的模式。该模式的实施是在一定客户信用机制及奖励机制基础上而进行的。

(3)集成信息管理系统。该集成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物流公司―服务中心―客户投递员―终端客户之间有关快件投递的一系列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反馈、分析以及监管。该集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快件信息监管、“客户投递员”信息及信用监管、客户投递员奖励监管、由客户反馈搜集监管以及客户资料偏好分布统计分析等功能。

2.2 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与传统模式对比(如表2所示)

(1)较好控制物流公司末端配送成本。该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采用跨社区建立综合服务中心的方式拓展了配送服务半径,避免了物流公司自设门店或在相同服务半径内设置更多加盟家庭作坊而增加的运营成本。同时实现了多小区的集中配送,较好规避了B TO C模式下分散配送的配送成本。

(2)提升便利性的同时增强对配送质量的监管。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是采取客户互助式的配送方式,通过在服务平台信用备案的客户为与其投递地点相近的客户代送快件的形式,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前提下,缩短了客户平均取件距离的同时,也尽可能避免了因客户不能在工作时间及时取件带来的时间限制,进而缩短了快件在服务中心的滞留时间。该模式较传统模式更能真正满足客户送货上门的需求。此外,集成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更有利于实现客户反馈信息的搜集,进而有利于物流公司及服务中心对配送质量进行监管。

(3)降低客户取件高峰的发生,同时增强物流公司在爆仓期或节假日的物流应对能力。由于客户取件时间多集中在中午及晚上下班时间。有限时间段内,对派件点的配件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采用客户互助的模式,可减少高峰时期取件的客流量,降低高峰峰值。此外,在爆仓期或节假日,末端物流需求激增,物流公司派件员人数配置无法满足末端物流需求时利用“客户快递员”的社会资源可更快完成配送,解决人员空缺问题。

(4)模式推广不具有地域限制。该模式的推行不仅适用于人口集中的城市地区,更适用于需求分散的农村地区。根据阿里研究院的《农村电子商务消费报告》数据显示,淘宝农村消费占比不断提升,预测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有可能突破4 600亿元[4]。可见,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农村对于末端物流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由于农村地广人稀,电商货物的接收地址分散度很高,直接送货上门会导致极高的成本[5],因而末端物流已成为各大物流公司在农村布点的掣肘。而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的实施则可通过村民互助取件,明显降低物流公司在农村末端配送成本,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

(5)有利于客户资源及消费偏好的收集,获得新的商业契机。该模式以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通过集成性信息系统搜集客户资料以及消费偏好,并通过大数据平台的综合处理,可为企业“O2O”布局提供依据。

3 实例分析

2013年10月,“小麦公社”在北京理工大学应运而生。该公司致力于解决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小麦公社”配送模式主要采用自提为主、配送为辅的模式。同时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也是其采用的模式之一。通过麦客系统,学生可加入麦客团队,在自取包裹的同时,通过“小麦APP”接受代取任务,按要求在规定时间送至指定地点,为需要代取的同学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并赚取一定佣金。而麦客佣金由“小麦公社”进行支付。

一年时间内小麦公社已覆盖全国70个城市,日均处理包裹20万单。并于2014年下半年,获得红杉资本1 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且未来将与百度外卖、美团外卖等公司合作推出校园O2O业务,提供校园生活服务,该业务的延伸同时也是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的延伸。

4 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对末端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分析了传统末端物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虽然,该模式较传统模式具有一定优势,但潜伏在其背后的诸如“客户快递员”信用监管、快件配送安全、终端客户信息安全以及“客户快递员”奖励机制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商务部新闻办公室. 2014年商务工作年终综述之十七:完善环境促进应用推进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EB/OL]. (2015-01-27)[2015-02-05]. http:///article/ae/ai/201501/20150100879604.shtml.

[2] 张昕. 末端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及决策路径――基于电商物流和社区服务的供需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13(3):123-129.

篇6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1—0114—15

1 引言

旅游领域正在经历着一个以商业实践和研究活动为平台的迅猛发展期,对于旅游研究者而言,把握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了解已被研究的内容以及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的旅游研究中,针对各种研究主题的综述性研究非常丰富,然而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交叉研究或跨学科研究一词源于192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斯(Woodworth)创建的英文形容词:interdisciplinary(跨学科的),指超过一个学科范围的研究活动。信息科学是一种横断科学与方法科学,在信息科学所涉及的4个方面研究中:(1)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系统、信息获取与处理;(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3)控制理论与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4)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信息光学与光电子器件、激光技术与技术光学,其中3个方面都与旅游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发生交叉(如旅游博客数据挖掘、旅游推荐系统),且旅游研究也不断采用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去解决问题(如人工智能在旅游预测中的应用、计算机仿真在游憩行为研究中的应用),体现了交叉研究和跨学科特征。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客观存在,且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

旅游研究一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吸纳着其他学科的营养;信息科学与旅游研究的交叉与融合为解决旅游领域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探索新规律、新原理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信息时代旅游发展的产物与趋势。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无论对旅游学术研究还是对旅游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研究进展应得到关注与重视。

已有关于信息科学与旅游交叉研究进展的综述研究川没有体现出两种研究的“交叉”性,即信息科学研究中有哪些以旅游为研究对象或者解决旅游领域的问题?旅游研究中涉及哪些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应用?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研究者广泛与深入开展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较为全面地阐述信息科学与旅游研究之间的“交叉性”,本文采用系统综述方法对该交叉领域最近12年发表的文献进行了搜集、筛选、整理、归纳与分析.以期帮助相关研究者了解这一交叉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及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深入研究有所借鉴与启发。

2 系统综述方法

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又称系统评价,起源于医学领域,是指在复习、分析、整理和综合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研究方法,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逐步应用于社会学、教育学、图书情报等领域。系统综述可被精确区分为两种类型:(1)定性系统综述,原始文献的研究结果被分析与总结,但未经统计学合并;(2)定量系统综述,又称元(meta)分析或荟萃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若干个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统计合并的过程。在某些不强调或较难实施统计学合并的研究领域,直接将定性系统综述称为系统综述,将其作为一种对某研究问题、主题或现象的可获得的所有研究进行评价和解释的方法,目标在于通过一种可信的、严格的以及可审计的方法来提供公正的研究评价。信息科学与旅游科学的交叉研究属于较难实现统计学合并的研究领域,因此本文采用定性系统综述方法,简称系统综述。

本文关于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的系统综述研究包含如下步骤:

(1)确定研究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与分析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现状,本文确定了如下系统综述的研究问题:①信息科学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②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③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有哪些趋势?

(2)确定文献搜索策略

基于所确定的研究问题,设计如下文献搜索策略:

①搜索工具与数据库:采用Google Scholar、IEEE Xplore、ScienceDirect;

②搜索关键字:采用关键字组合“tourism”AND(“computer”OR“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旅游”与“计算机”或“通信技术”同时出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方向之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科学与技术在信息科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反复搜索测试,“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作为关键字与“旅游”进行组合搜索,搜索结果能够较为全面地覆盖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实现本文系统综述的研究目标;③搜索的时间范围:2000年之后。

(3)文献搜索

按照上述搜索策略分别在3个工具与数据库进行搜索。Google Scholar显示共有54500条结果(2011年12月22日),其只提供最相关的前1000条;IEEE Xplore(搜索字段为“摘要”)共搜索到46条结果(2011年12月24日);ScienceDirect(搜索字段为“题目”或“关键字”或“摘要”)共搜索到36条结果(2011年12月24日)。

(4)文献筛选

在上述搜索到的条目中,按照表1所示的文献入选和剔除标准,筛选用于本文系统综述的文献。

表1所示第一步完成后共有512篇文献入选。第二步经过多次逐步细化筛选,最终确定用于本文系统综述的入选文献共245篇,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87篇。245篇文献来自106种期刊和58种会议,文献来源分散且涉及领域广泛,有关文献来源、作者等的定量分析结果已另文撰写,本文则侧重对系统综述研究步骤(1)所确定的研究问题的回答。

(5)分析与完成报告

根据系统综述研究步骤(1)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对入选文献进行分类、分析与总结。分析结果见下一章节。

为了分别回答问题1与问题2,本文需要将入选文献划分为旅游研究和信息科学研究两种视角,分别简称为旅游类研究和信息类研究。而事实上,当两种研究产生交叉与融合,进行上述严格区分是较为困难的。为此,本如下处理:

(1)按照文献来源所属学科范畴进行划分,如来源于Tourism Management及《旅游学刊》的文献则划入旅游类,来源于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及《计算机工程》的文献则划入信息类;

(2)按照期刊载文的学科范畴划分,如《华东经济管理》刊载旅游类文章,则归为旅游类,《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载信息技术类文章,则归为信息类;

(3)按照入选文献的具体内容划分,一些综合性期刊无法直接确认属于哪一类,则阅读入选文章原文,如果偏重人文社会学视角,则归入旅游类;如果偏重信息科学及技术视角,则归入信息类。

由此,经管类、电子商务、地理类等期刊归入旅游类中,测绘类期刊归入信息类中;两类分别含有入选文献147篇和98篇。

3 综述结果与分析

3.1问题1:信息科学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

“面向旅游”并不特指专用于或专门针对旅游的研究,而是指其研究问题由旅游领域而产生,或者旅游是其最为典型的应用。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几乎涉及了信息科学研究范畴的各个方面,而许多研究领域更是体现了信息科学领域较新及较前沿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如表2所示。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是应用系统、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移动应用、推荐系统以及语义网与本体等;而Web服务、虚拟现实、普适计算、计算机仿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下面对表2排序前10的研究主题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阐述。

3.1.1

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指面向各种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PDA(掌上电脑)、电话等使用者的可用人机交互系统,也包含网站(Web)应用系统。本文为了强调移动应用和推荐系统两类特殊的应用系统,在本类研究主题统计中将其排除,另列类别。应用系统研究占据了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的较大比重。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科学向旅游研究中进行渗透的最初方式正是其在旅游行业中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是人选文献中我国研究占据较大比重且较集中于该类研究。

应用系统的相关研究可分为:①战略设计或实施建议,如航空业信息技术应用战略与战术研究,以及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旅游组织实施电子商务的建议;②技术架构设计,如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旅游资源信息服务模型研究;③系统设计与开发,如一种智能旅游行程导航系统,以及四川、山西和赣东北等目的地或区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3.1.2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较多采用的方法与技术,可将相关研究分成以下几个方面:①推理,即采用人工智能推理技术支撑各种应用系统,如基于贝叶斯网的旅游行程推理;②数据挖掘,如旅游突发事件预测预警、消费者特征分析、基于机器学习的旅游博客观点挖掘以及数据仓库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③主体(agent),如主体旅游者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向旅游者进行旅游推荐弛;④评价,如基于神经网络的上海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⑤决策支持,如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支持系统。

3.1.3地理信息系统

旅行活动是一种人地关系,地理信息是设计与开发各种旅游应用系统的重要信息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为这些应用系统提供地理信息使用接口的重要支撑系统。个性化目的地推荐系统、基于短信服务的餐馆推荐系统、导航系统、位置服务系统、旅游资源监控预警系统以及古建筑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都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撑。上述“应用系统”主题研究中,几乎所有面向目的地与区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都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有关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本身的研究也较为活跃,如雅安市WebGIS(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研究、基于WebGIS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研发以及泰山三维(3D)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发。

3.1.4移动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面向旅游者手持终端(如手机、PDA)的各种移动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相比较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移动应用较好体现了旅游以“人为中心”而不是计算机为中心的理念。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面向旅游者服务的信息推送与搜索、导航、实时路线及目的地推荐;并向普适计算的方向进行扩展,如手机电子门票、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车辆监控与导航以及手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游戏等。除了面向旅游者服务外,移动应用研究还包含面向旅游研究者、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以及旅游企业的旅游行为数据采集与分析,如可通过基于手机数据的散客流分析,对目的地住宿的可容纳量进行估算。移动应用中与位置信息相关的应用也被称为位置服务,如位置信息服务、导航以及实时路线推荐等。

3.1.5推荐系统

推荐系统是为解决互联网“信息过载”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个性化服务,帮助用户从大量信息中发现其可能感兴趣的或者满足其需求的资源,如信息、服务以及商品等,并自动生成个性化推荐。目前,推荐系统在旅游中的典型应用为旅游行程规划,可面向旅游电子商务用户,也可面向互联网用户;可规划旅行的时间、地点以及活动等全套行程规划引,也可推荐旅游目的地、餐厅以及住宿等。推荐系统主要采用人工智能、语义网、移动应用、定位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相关研究还涉及用户个性语义模型、系统架构设计等方面。

3.1.6语义网和本体

语义网(semantic Web)是传统网站的一种扩展。在语义网中,信息具有明确的含义——语义,人类语言与机器语言之间能够相互理解,机器能够自动地处理和集成网上对于人而言可用的信息,使得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顺畅。本体(ontology)是用来描述网络文档中术语的明确含义及其之间关系的技术,能够实现语义网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提高网站搜索的准确性以及网站服务质量。旅游领域是语义Web与本体研究的问题来源与典型应用对象,如基于语义Web与本体技术的旅游中小企业间信息交换、动态生成客户供给的客户关系管理、旅游网站信息系统、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以及旅行推荐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对旅游领域知识进行本体表达,从而集成对于用户有用的或者满足用户需求的语义信息;其中,旅游知识域的本体表达、行程规划的语义信息推理是实现这些系统的关键技术。

3.1.7Web服务

Web服务(Web services)是Web上数据和信息集成的有效机制,是解决Web上各种应用系统高维护与更新代价的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因此,Web服务在旅游中主要用于信息集成、交换以及系统之间的互操作。Web服务技术对于旅游目的地管理而言非常重要,能够实现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与旅游企业之间以及目的地旅游企业之间的异构数据交换、共享以及集成。Web技术还是Web推荐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能够获取推荐系统所需的动态与实时的万维网数据。

3.1.8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主要用于旅游目的地、景区、景点的市场营销。国内的相关研究集中于旅游目的地、景区及景点等的虚拟展示,如西安市360度全景虚拟旅游系统、北京妙峰山古建筑群的网络虚拟漫游系统、村镇民俗旅游资源的立体展示。郑鹏等认为这是一种旅游产品的虚拟试用体验。而国外的相关研究则侧重于游客的现场体验,特别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与遗迹,如意大利的PEACH(personal experience with active cultural heritage,个性化体验活动的文化遗产)项目针对提升游客在博物馆对于文化遗产的体验以及马来西亚凯利城堡(Kellie’s Castle)的虚拟旅游原型研发。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还包含了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如十三陵景区的虚拟复原。

3.1.9普适计算

普适计算模式下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由于移动终端设备及其应用的发展,普适计算在旅游研究中非常活跃,如一种面向移动终端的基于旅游本体的信息广播与推送方法研究,用以解决传统移动终端对于旅游者需要花费昂贵的“漫游”网络连接费用以及需要主动获取信息等问题;一个面向德国雷根斯堡(Regensburg)游客的移动终端游戏的设计与应用,游客可以通过在空中晃动手机来与游戏中的历史人物沟通,该游戏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向游客介绍雷根斯堡的历史。普适计算是我国目前形成研究热点的物联网应用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之一。

3.1.10计算机仿真

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包含基于概率统计方法对上海旅游服务系统顾客满意度进行仿真以及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新度假制度对城郊旅游的影响进行仿真等。

3.2问题2: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

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相关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表3显示本文入选文献中归入旅游类的研究主题共有43种。其中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是电子商务、网站评估以及在线消费者行为。人工智能、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在旅游中受到了相应重视。旅游网站空间、系统评价、网络营销、应用系统以及正在大范围普及的Web 2.0互联网应用模式也受到了旅游研究的重视。信息科学领域中的某些前沿研究也在旅游研究中得到了关注,如计算机仿真、推荐系统、Web服务、语义网与本体。

进一步对表3各类主题的文献内容进行剖析与归纳,可以得到以下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相关的6个研究范畴:

3.2.1信息技术对旅游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旅游的影响研究主要包含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与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影响两个方面。其中,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影响又分为现状研究、作用研究、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

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传统旅游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上,集中表现于电子商务对旅游产业的影响、新型电子中介(供应商、互联网门户网站、拍卖网站、数字电视、移动商务等)对传统电子中介(计算机订座系统、全球分销系统等)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分销渠道的影响。

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现状研究主要侧重于旅游企业,如电子商务在北京旅游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土耳其旅行社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爱尔兰旅游中小企业和乡村微型住宿业对信息技术使用情况的分析、南非中小旅游企业对于信息技术使用的状况研究。

信息技术对旅游的作用研究既包含旅游企业整体层面,如信息技术对埃及中小接待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知识管理对于澳大利亚旅游业的作用等;又包含旅游企业的某项具体功能,如信息技术应用对于泰国酒店运营效率的作用;还包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如计算机技术对于泰国古建筑重建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旅游业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相关研究包含:①电子商务的应用影响,如泰国旅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酒店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②网络营销对旅游企业的影响,如互联网广告对旅行社运营的影响;③旅游企业对技术应用的态度,如希腊旅行社对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情况与态度;④旅游者对信息技术使用的态度,如游客在度假时是否愿意使用基于技术的信息、影响旅游者使用互联网进行旅游规划的因素。

3.2.2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模式

目前,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模式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子商务模式、网络营销以及Web 2.0。电子商务模式的相关研究有区域旅游电子商务开发计划研究、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现状与趋势研究、旅游电子商务模式以及运营模式研究等。

网络营销是除了电子商务之外信息技术在旅游中最主要的应用模式。网络营销研究多围绕网站展开,如英国农村接待企业网站营销现状研究、塞尔维亚旅游网站网络促销现状和形式研究、美国旅游官方网站网络营销使用分析、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站的客户需求研究。此外,在线葡萄酒旅游以及在线客户关系管理都是一种网络营销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Web 2.0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受到了旅游领域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①营销,即基于Web 2.0的网络营销方式,这是目前旅游研究领域最为关注的方面,如Web 2.0对克罗地亚旅游产品的营销作用研究、博客对于旅游市场营销的中介作用;②旅游者行为与服务,如Web 2.0下网络旅游消费行为模式及旅游网站应用研究、基于Web 2.0的用户个性化定制研究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微博“旅游情感”数据挖掘;③网站分类,如Web 2.0旅游网站的分类机制研究。

此外,面向产业价值网络的四川旅游信息资源整合推进模式和机制是一种信息技术在旅游中应用模式的有效探索。

3.2.3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评价

网站评价是信息技术应用评价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从评价对象上看,相关研究涉及官方旅游网站、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站、各国及地区旅游网站;从评价内容上,包含有效性评价、可用性评价、使用分析、功能分析、网站设计、网站旅游本体分析、游客价值以及网站访问者分析等;从评价方法上有调查法、启发式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网站日志分析法、领域本体分析法等。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应用在旅游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移动应用系统的评价研究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从用户角度对移动应用进行评价、各种移动旅游者指南功能与可用性评价。

3.2.4信息社会视角的旅游研究对象

较传统旅游研究对象,如旅游资源、旅游企业以及旅游者等,信息社会视角的旅游研究对象发生了扩展,如从旅游者的地理时空变化扩展到了在线旅游者行为变化,从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扩展到了旅游网站的网络结构等。

在线旅游者行为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是消费行为研究,如消费影响因素与满意度、忠诚度与推荐行为、在线分享行为。随着社会网络的形成,在线旅游者的情绪研究得到关注,如通过旅游者在论坛、博客(微博)上的评论分析旅游者情绪,相关方法包含内容分析、统计与语言学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等。一项研究还将旅游者的博客进行了计算机可视化,用来辅助其他旅游者的旅行计划。此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站的旅游者在线行为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目的地地理尺度的旅游网站空间结构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主要包含方法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研究有统计方法以及网络拓扑图方法等;案例包含欧洲、意大利厄尔巴岛]以及河北省等。

旅游虚拟社区是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形成的新型社区,部分旅游研究者对其给予了关注,如针对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芒果社区网(Mango)的综合性研究。

3.2.5社会信息化下的旅游研究方法

社会信息化下的旅游研究方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传统旅游研究方法可借助社会信息化背景进行扩展,如网络调查方法扩展了传统现场发放问卷的调查方法;基于射频识别(RFID)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追踪系统扩展了传统旅游者游憩行为问卷调查方法,并提高了数据的精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RS&GIS)技术可提高旅游资源监测的准确性等。

二是指旅游研究方法对于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的借鉴。人工智能是旅游研究中采用最多的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需求预测,如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西班牙巴利亚利群岛旅游时间序列预测、遗传算法在旅游需求预测中的应用、模糊时间序列及灰色理论在短时间序列旅游需求预测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方法与其他预测方法的比较;②在线行为分析,如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的在线消费者行为数据挖掘;③基于主体(agent)的旅游系统仿真研究,采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多主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对多层面、多地理尺度旅游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探索旅游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规律,如基于多主体的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旅游者在目的地以及景区范围的动态性研究。

计算机仿真方法与技术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也受到了旅游研究者的关注,具体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预测,如旅游收入预测;②旅游经济研究,如区域旅游经济系统动力学分析;③旅游主体行为研究,如上述人工智能研究中基于主体的旅游系统仿真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作为旅游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或工具,主要被用于旅游资源评价。

3.2.6旅游领域中的信息科学研究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在旅游者中的普及,旅游研究者对移动应用的相关研究给予了较大关注,如上下文适应的移动应用体系框架设计、上下文相关的信息推动服务系统设计以及用于博物馆导游的多媒体技术研究。语义网与本体是信息科学的前沿领域,但由于其对于提升面向旅游者的网络服务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旅游研究者的关注,如用于搜索引擎的旅游域语义表示研究。智能系统作为信息科学的前沿领域,在旅游研究中也受到了关注,除了综述性研究外,还出现了有关智能系统设计方面的研究。

应用系统的规划建议与系统结构设计是旅游研究者较为关注的信息技术研究,如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目的地管理系统设计。而其中以我国的相关研究为最多,如赣东北网络旅游信息系统研究、上饶市旅游资源信息系统。

数字旅游是一种典型的旅游与信息技术的综合叉研究主题,在我国旅游研究领域受到了关注,既包含了偏重技术的研究,如数字旅游的体系框架,也包含了围绕数字旅游系统建设的保障体系研究,如相关政策法规方面的研究。

3.3问题3: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有哪些趋势?

尽管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在近12年间经历了快速发展,但其仍然属于新兴交叉学科,其发展需要相关学者更为广泛与深入的探索研究。在本节,笔者在对最近12年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捕捉旅游类与信息类研究共同关注的研究主题(表4),以及基于笔者对信息科学以及旅游研究趋势的把握,找到信息科学与旅游交叉研究中的研究重点,其反映了两类科学的交叉发展趋势,或者研究者们重新认识某些对该交叉领域的发展来讲非常重要的问题。以下分别对它们进行阐述:

3.3.1人工智能在旅游领域的深入应用

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尽管目前人工智能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旅游需求预测最为成熟,然而其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并没有在旅游领域中得到充分应用。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来有效处理与使用旅游数据、信息与知识,深入挖掘旅游者、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以及旅游企业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决策支持,是信息科学与旅游科学交叉研究中较为迫切与前沿的问题。

3.3.2基于语义网与本体的旅游推荐系统

语义网与本体研究是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领域,是海量网络信息之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面向旅游者的“线下”服务扩展至“线上”,包含以传统计算机为中心的和以新兴各种移动终端为中心的“线上”服务,“线上”服务质量对于信息时代的旅游者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基于语义网与本体技术的旅游推荐系统正是提升网络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与工具,如何将语义网、本体技术以及旅游推荐系统进行理论、方法以及应用上的有效集成,使其对旅游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是信息科学与旅游科学交叉研究中的另一个前沿问题。

3.3.3

普适计算与旅游(物联网、移动互联与旅游)

篇7

一、综述

广西是农业大省,甘蔗、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蚕茧、木材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占全国前列,但农业品牌化程度低,综合竞争力弱。目前,广西的农产品很难“走出去”,在一线城市出现广西农产品需要贴海南、广州的地域标签才能卖到更好的价格。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广西农产品没有自己的强势品牌,也没有建立良好的诚信机制。笔者认为,广西作为落后山区省份,由于受到物流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低、电商人才体系发展滞后、社会观念相对保守等因素的制约,要在这个基础上推动广西的农产品电商品牌化,应该采取符合广西实际的步骤与方法:通过一个品牌的塑造形成品牌化流程,用以实现更多的农产品电商品牌化。

二、广西农产品发展概况

为了解决农产品难卖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广西各级政府正从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引进、电商人才培养、金融政策扶持等多个方面推动广西的农产品电商发展。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持续,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道路,可以预见政府对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大。截至2015年,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协调下,阿里巴巴、淘宝网、京东商场“广西特产馆”刚刚上线运行。自治区商务厅刚启动实施“广西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建设广西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和配送服务中心。据向自治区农业厅了解,广西已有少部分农业重点龙头企业通过自有公司网站开展了B2B模式的电子商务模式,建立自己的品牌。另外,据笔者调研,在淘宝、京东、阿里巴巴三大电商门户网站,广西区内也有零星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农业经纪人开展了C2B模式的电商交易,但数量极少。从总体上看,广西农产品电商品牌化正处于初级阶段。

三、广西农产品电商品牌化的制约因素

(一)物质基础薄弱

广西鲜活农产品配送能力薄弱,鲜活农产品预处理加工设施、冷链物流、冷冻仓库建设严重滞后。农产品加工能力严重不足,目前农产品加工仍处于初级阶段,全区农产品中经过初级加工的仅占50%,经过精深加工的仅占20%。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仍在加紧推动农村地区户户通网络工程,部分地区由于相对偏远,网络初装和维护成本较高,电信运营商尚未开通网络服务。

(二)软环境建设滞后

软环境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者观念转变受到现实因素制约、电商消费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政府推动电商发展受到自身能力限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三)才缺口明显

农产品电商品牌化,离不开生产环节的职业农民、交易环节的职业经纪人和配送环节的专业物流人才,但目前广西在这三个方面的人才队伍缺口都很大。现代职业农民有待培育,职业经纪人市场不完善,专业物流人才基本空白段。

四、农产品品牌化实践

2016年,笔者与广西一些知名企业的负责人合作成立八桂助农天使团,秉承“合作共赢、团结互助、诚信经营、公益助农”的运作理念,旨在快速推动项目前进,在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的群策群力下通过标准化的品牌打造思路,将广西的地理标志性农产品进行品牌包装,推向市场。本团队得到湖南人社厅创业指导专家,赋格智库、湖南背包客、湖南梦想公社农业孵化器、湖南火柴科技创始人盛科老师的精心指导,正在开展一些列广西农产品品牌的塑造过程,将打造一些列强势的农产品品牌,为广西的农产品上行之路提供标准化可借鉴的品牌化运作样板。目前正在打造“芒小二”品牌芒果,产地为广西百色,台农、桂七等品种。通过“芒小二”的塑造,完善农产品品牌化打造流程,从而打造更过的农产品。

(一)确定品牌推广方式

根据项目组成员资源分布情况,本次项目推广主要采取网络推广的方式进行,并结合部分线下市场推广,通过H5将产品及品牌快速传统,获取分销商,或直接获得客户。

(二)实现营销推广

本项目的营销推广渠道为:社群+电商+众筹+微商。前期,通过社群预热,招募,后期进入各大电商平台销售。

社群:与国内各大社群进行合作,参与社群数达到1000个。

电商:进驻的电商平台包含:萌店、淘宝、天猫等,主要由项目组成员自身资源为主,同时通过招募分销的模式,进行一件操作。

众筹:本次选择的战略合作伙伴是京东众筹平台。

微商:微商渠道为重点渠道。在资源整合的同时,将采用分销的方式,使得销售渠道可以快速扩张。现有的微商运营模式一般会有两种模式:直营模式和模式。

如禾葡兰、兰希黎等采用了直营模式,通过大量加粉,然后通过招聘大量客服人员,给他们专业的培训,让客服人员去直接成交客户,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可控性强,坏处在于需要大量的客服人员,成本太高,不利于快速扩大团队,做大市场。

如思埠、韩束等则采用了体系,通过发展体系可以快速打开市场渠道,人员成本极低,而且可以快速回笼大量资金。“酷果园”项目为节约资金和有效整合资源,将采用模式。招将主要通过社群的方式实现,同时将分为四个阶段:招募、级别体系、培训、激励政策进行。

第一阶段:招募

由于八桂助农天使团成员有着庞大的微信运营团队,只需要在朋友圈发送一个招募信息,即可招到很多。目前已经招募300名。

第二阶段:级别体系

级别分为两级:特别与普通。特别的条件一次性拿500件,可以得到原价7折;普通无门槛,可以得到原价9折。我们承担物流配送与统一售后。

第三阶段:培训

目前,我们的培训使用的微群培训方式,将所有分级别组建微群,由培训师进行答疑形式的培训。

第四阶段:激励

根据的销量评选出不同的级别,分别获得不同的奖励,目前“芒小二”品牌设置三种奖励,销售冠军奖、最具创意销售奖、最具优势团队奖。

“芒小二”芒果到目前为止各个电商平台的预售已经达到20万元,虽然未完成最后的销售,但是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农产品电商必须品牌化,否则广西的农产品将找不到出路,而品牌化的过程必须要遵循目前电商运营的特点,不断整合传统电商、社群、众筹、微商等模式进行营销推广。不同的农产品品牌化过程可以吸纳不同的人进来融资,借用更多的力量推广新的农业品牌。

参考文献:

篇8

综述结果与分析

1:信息科学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面向旅游”并不特指专用于或专门针对旅游的研究,而是指其研究问题由旅游领域而产生,或者旅游是其最为典型的应用。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几乎涉及了信息科学研究范畴的各个方面,而许多研究领域更是体现了信息科学领域较新及较前沿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如表2所示①。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是应用系统、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移动应用、推荐系统以及语义网与本体等;而Web服务、虚拟现实、普适计算、计算机仿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下面对表2排序前10的研究主题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阐述。应用系统指面向各种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PDA(掌上电脑)、电话等使用者的可用人机交互系统,也包含网站(Web)应用系统。本文为了强调移动应用和推荐系统两类特殊的应用系统,在本类研究主题统计中将其排除,另列类别。应用系统研究占据了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的较大比重。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科学向旅游研究中进行渗透的最初方式正是其在旅游行业中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是入选文献中我国研究占据较大比重且较集中于该类研究。应用系统的相关研究可分为:①战略设计或实施建议,如航空业信息技术应用战略与战术研究[17],以及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旅游组织实施电子商务的建议[18];②技术架构设计,如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的旅游资源信息服务模型研究[19];③系统设计与开发,如一种智能旅游行程导航系统[20],以及四川[21]、山西[22]和赣东北[23]等目的地或区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人工智能是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较多采用的方法与技术,可将相关研究分成以下几个方面:①推理,即采用人工智能推理技术支撑各种应用系统,如基于贝叶斯网的旅游行程推理[24];②数据挖掘,如旅游突发事件预测预警[25,26]、消费者特征分析[27]、基于机器学习的旅游博客观点挖掘[28]以及数据仓库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29];③主体(agent),如主体旅游者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向旅游者进行旅游推荐[30-32];④评价,如基于神经网络的上海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33];⑤决策支持,如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支持系统[34]。旅行活动是一种人地关系,地理信息是设计与开发各种旅游应用系统的重要信息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为这些应用系统提供地理信息使用接口的重要支撑系统。个性化目的地推荐系统[35]、基于短信服务的餐馆推荐系统[36]、导航系统[20]、位置服务系统[37]、旅游资源监控预警系统[38]以及古建筑信息系统[39]等应用系统都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撑。上述“应用系统”主题研究中,几乎所有面向目的地与区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都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有关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本身的研究也较为活跃,如雅安市WebGIS(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研究[40]、基于WebGIS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研发[21]以及泰山三维(3D)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发[41]。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面向旅游者手持终端(如手机、PDA)的各种移动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相比较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移动应用较好体现了旅游以“人为中心”而不是计算机为中心的理念。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面向旅游者服务的信息推送与搜索[37]、导航[42,43]、实时路线及目的地推荐[34,36,44,45];并向普适计算的方向进行扩展,如手机电子门票[46]、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车辆监控与导航以及手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游戏[47]等。除了面向旅游者服务外,移动应用研究还包含面向旅游研究者、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以及旅游企业的旅游行为数据采集与分析,如可通过基于手机数据的散客流分析,对目的地住宿的可容纳量进行估算[48]。移动应用中与位置信息相关的应用也被称为位置服务,如位置信息服务、导航以及实时路线推荐等。推荐系统是为解决互联网“信息过载”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个性化服务,帮助用户从大量信息中发现其可能感兴趣的或者满足其需求的资源,如信息、服务以及商品等,并自动生成个性化推荐[49]。目前,推荐系统在旅游中的典型应用为旅游行程规划,可面向旅游电子商务用户[50],也可面向互联网用户[4,51,52];可规划旅行的时间、地点以及活动等全套行程规划[4,51-53],也可推荐旅游目的地[35]、餐厅[36]以及住宿[54]等。推荐系统主要采用人工智能[50]、语义网[24,53]、移动应用[36,45]、定位与地理信息系统[36]等技术。相关研究还涉及用户个性语义模型[55]、系统架构设计[56]等方面。语义网(semanticWeb)是传统网站的一种扩展。在语义网中,信息具有明确的含义———语义,人类语言与机器语言之间能够相互理解,机器能够自动地处理和集成网上对于人而言可用的信息,使得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顺畅。本体(ontology)是用来描述网络文档中术语的明确含义及其之间关系的技术,能够实现语义网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提高网站搜索的准确性以及网站服务质量[57]。旅游领域是语义Web与本体研究的问题来源与典型应用对象,如基于语义Web与本体技术的旅游中小企业间信息交换[58]、动态生成客户供给的客户关系管理[59]、旅游网站信息系统[60]、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61]以及旅行推荐系统[24,30,53,54,56]。这些系统能够对旅游领域知识进行本体表达,从而集成对于用户有用的或者满足用户需求的语义信息;其中,旅游知识域的本体表达[62]、行程规划的语义信息推理[24]是实现这些系统的关键技术。Web服务(Webservices)是Web上数据和信息集成的有效机制,是解决Web上各种应用系统高维护与更新代价的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57]。因此,Web服务在旅游中主要用于信息集成、交换以及系统之间的互操作[63,64]。Web服务技术对于旅游目的地管理而言非常重要,能够实现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与旅游企业之间以及目的地旅游企业之间的异构数据交换、共享以及集成[65]。Web技术还是Web推荐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能够获取推荐系统所需的动态与实时的万维网数据[52]。虚拟现实技术主要用于旅游目的地、景区、景点的市场营销。国内的相关研究集中于旅游目的地、景区及景点等的虚拟展示,如西安市360度全景虚拟旅游系统[66]、北京妙峰山古建筑群的网络虚拟漫游系统[67]、村镇民俗旅游资源的立体展示[68]。郑鹏等认为这是一种旅游产品的虚拟试用体验[69]。而国外的相关研究则侧重于游客的现场体验,特别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与遗迹,如意大利的PEACH(personalexperiencewithactiveculturalheritage,个性化体验活动的文化遗产)项目针对提升游客在博物馆对于文化遗产的体验[70]以及马来西亚凯利城堡(Kellie’sCastle)的虚拟旅游原型研发[71]。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还包含了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如十三陵景区的虚拟复原[72]。普适计算模式下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由于移动终端设备及其应用的发展,普适计算在旅游研究中非常活跃,如一种面向移动终端的基于旅游本体的信息广播与推送方法研究,用以解决传统移动终端对于旅游者需要花费昂贵的“漫游”网络连接费用以及需要主动获取信息等问题[73];一个面向德国雷根斯堡(Regensburg)游客的移动终端游戏的设计与应用,游客可以通过在空中晃动手机来与游戏中的历史人物沟通,该游戏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向游客介绍雷根斯堡的历史[74]。普适计算是我国目前形成研究热点的物联网应用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之一。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包含基于概率统计方法对上海旅游服务系统顾客满意度进行仿真[75]以及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新度假制度对城郊旅游的影响进行仿真[76]等。

问题2: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相关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表3显示本文入选文献中归入旅游类的研究主题共有43种①。其中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是电子商务、网站评估以及在线消费者行为。人工智能、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在旅游中受到了相应重视。旅游网站空间、系统评价、网络营销、应用系统以及正在大范围普及的Web2.0互联网应用模式也受到了旅游研究的重视。信息科学领域中的某些前沿研究也在旅游研究中得到了关注,如计算机仿真、推荐系统、Web服务、语义网与本体。进一步对表3各类主题的文献内容进行剖析与归纳,可以得到以下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相关的6个研究范畴:信息技术对旅游的影响研究主要包含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与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影响两个方面。其中,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影响又分为现状研究、作用研究、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传统旅游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上,集中表现于电子商务对旅游产业的影响[77]、新型电子中介(供应商、互联网门户网站、拍卖网站、数字电视、移动商务等)对传统电子中介(计算机订座系统、全球分销系统等)的影响[78]、信息技术对分销渠道的影响[79]。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现状研究主要侧重于旅游企业,如电子商务在北京旅游企业中的应用现状[80]、土耳其旅行社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81]、爱尔兰旅游中小企业和乡村微型住宿业对信息技术使用情况的分析[82]、南非中小旅游企业对于信息技术使用的状况研究[83].信息技术对旅游的作用研究既包含旅游企业整体层面,如信息技术对埃及中小接待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84]、知识管理对于澳大利亚旅游业的作用[85]等;又包含旅游企业的某项具体功能,如信息技术应用对于泰国酒店运营效率的作用[86];还包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如计算机技术对于泰国古建筑重建的重要作用[87]。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旅游业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相关研究包含:①电子商务的应用影响,如泰国旅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88]、酒店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89];②网络营销对旅游企业的影响,如互联网广告对旅行社运营的影响[90];③旅游企业对技术应用的态度,如希腊旅行社对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情况与态度[91];④旅游者对信息技术使用的态度,如游客在度假时是否愿意使用基于技术的信息[92]、影响旅游者使用互联网进行旅游规划的因素[93]。目前,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模式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子商务模式、网络营销以及Web2.0。电子商务模式的相关研究有区域旅游电子商务开发计划研究[94]、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现状与趋势研究[95]、旅游电子商务模式[96]以及运营模式研究[97]等。网络营销是除了电子商务之外信息技术在旅游中最主要的应用模式。网络营销研究多围绕网站展开,如英国农村接待企业网站营销现状研究[98]、塞尔维亚旅游网站网络促销现状和形式研究[99]、美国旅游官方网站网络营销使用分析[100]、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站的客户需求研究[101]。此外,在线葡萄酒旅游[102]以及在线客户关系管理[103]都是一种网络营销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Web2.0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受到了旅游领域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①营销,即基于Web2.0的网络营销方式,这是目前旅游研究领域最为关注的方面,如Web2.0对克罗地亚旅游产品的营销作用研究[104]、博客对于旅游市场营销的中介作用[105];②旅游者行为与服务,如Web2.0下网络旅游消费行为模式及旅游网站应用研究[106]、基于Web2.0的用户个性化定制研究[107]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微博“旅游情感”数据挖掘[108];③网站分类,如Web2.0旅游网站的分类机制研究[109]。此外,面向产业价值网络的四川旅游信息资源整合推进模式和机制是一种信息技术在旅游中应用模式的有效探索[110]。网站评价是信息技术应用评价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111]。从评价对象上看,相关研究涉及官方旅游网站[112]、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站[113]、各国及地区旅游网站[114-116];从评价内容上,包含有效性评价[112]、可用性评价[114,117]、使用分析[118]、功能分析[113,119]、网站设计[116,120]、网站旅游本体分析[121]、游客价值[116]以及网站访问者分析[119]等;从评价方法上有调查法[114]、启发式方法[115]、数据包络分析法[122]、内容分析法[113]、网站日志分析法[118]、领域本体分析法[121]等。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应用在旅游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移动应用系统的评价研究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从用户角度对移动应用进行评价[123]、各种移动旅游者指南功能与可用性评价[124]。较传统旅游研究对象,如旅游资源、旅游企业以及旅游者等,信息社会视角的旅游研究对象发生了扩展,如从旅游者的地理时空变化扩展到了在线旅游者行为变化,从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扩展到了旅游网站的网络结构等。在线旅游者行为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是消费行为研究,如消费影响因素与满意度[125]、忠诚度与推荐行为[126]、在线分享行为[127]。随着社会网络的形成,在线旅游者的情绪研究得到关注,如通过旅游者在论坛、博客(微博)上的评论分析旅游者情绪[3,108,128],相关方法包含内容分析[3]、统计与语言学分析[128]、人工神经网络方法[108]以及数据挖掘技术[127]等。一项研究还将旅游者的博客进行了计算机可视化,用来辅助其他旅游者的旅行计划[129]。此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站的旅游者在线行为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101]。目的地地理尺度的旅游网站空间结构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主要包含方法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研究有统计方法[130]以及网络拓扑图方法[131-133]等;案例包含欧洲[131]、意大利厄尔巴岛[132]以及河北省[134]等。旅游虚拟社区是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形成的新型社区,部分旅游研究者对其给予了关注,如针对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芒果社区网(Mango)的综合性研究[135]。社会信息化下的旅游研究方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传统旅游研究方法可借助社会信息化背景进行扩展,如网络调查方法[1,136]扩展了传统现场发放问卷的调查方法;基于射频识别(RFID)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追踪系统扩展了传统旅游者游憩行为问卷调查方法,并提高了数据的精度[137,138];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RS&GIS)技术可提高旅游资源监测的准确性[139]等。二是指旅游研究方法对于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的借鉴。人工智能是旅游研究中采用最多的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需求预测,如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西班牙巴利亚利群岛旅游时间序列预测[5]、遗传算法在旅游需求预测中的应用[140]、模糊时间序列及灰色理论在短时间序列旅游需求预测中的应用[141]以及人工智能方法与其他预测方法的比较[142];②在线行为分析,如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的在线消费者行为数据挖掘[127];③基于主体(agent)的旅游系统仿真研究,采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多主体系统(multi-agentsystem,MAS)对多层面、多地理尺度旅游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探索旅游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规律,如基于多主体的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研究[143]、旅游者在目的地[144]以及景区范围的动态性研究[6]。计算机仿真方法与技术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也受到了旅游研究者的关注,具体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预测,如旅游收入预测[145];②旅游经济研究,如区域旅游经济系统动力学分析[146];③旅游主体行为研究,如上述人工智能研究中基于主体的旅游系统仿真研究[6,143,144]。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作为旅游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或工具,主要被用于旅游资源评价[147,148]。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在旅游者中的普及,旅游研究者对移动应用的相关研究给予了较大关注,如上下文适应的移动应用体系框架设计[149]、上下文相关的信息推动服务系统设计[150]以及用于博物馆导游的多媒体技术研究[151]。语义网与本体是信息科学的前沿领域,但由于其对于提升面向旅游者的网络服务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旅游研究者的关注,如用于搜索引擎的旅游域语义表示研究[152]。智能系统作为信息科学的前沿领域,在旅游研究中也受到了关注,除了综述性研究外[153],还出现了有关智能系统设计方面的研究[154]。应用系统的规划建议与系统结构设计是旅游研究者较为关注的信息技术研究,如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目的地管理系统设计[155]。而其中以我国的相关研究为最多,如赣东北网络旅游信息系统研究[23]、上饶市旅游资源信息系统[156]。数字旅游是一种典型的旅游与信息技术的综合叉研究主题,在我国旅游研究领域受到了关注,既包含了偏重技术的研究,如数字旅游的体系框架[157],也包含了围绕数字旅游系统建设的保障体系研究,如相关政策法规方面的研究[158]。

篇9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paper constructed an operating model of E-commerce logistic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Gansu with the use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heory. Besides, it also measur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E-commerce logistic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Gansu with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survey data of 244 enterprises in Gansu. The result is: First, the model contains four dimension factors which a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business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function of logistic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t is a reasonable frame structure which describes E-commerce logistic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he seco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mmerce logistic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s still in the early Intermediate period of the stage, there is large room for improvement, its logistics function is the key issue which restricts and affects its logistics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thi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support system of E-logistic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t shall be fully embedd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commerce logistic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only effective coordination of every model can improve the logistics efficienc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The paper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which can promote the E-commerce logistic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Key word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E-commerce logistics; operating model; empirical research

电子商务物流是一种以网络为平台,以信息为支撑的现代流通模式。电子商务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产物,也是影响和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环节[1]。中药材电子商务的建设和发展,为推进中药材进入全球更大市场开辟了新渠道。中药材电子商务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甘肃省大力推进中药材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为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成为推动甘肃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但物流体系的滞后,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传统中药材物流功能主要集中在包装、仓储、运输等环节,信息化和集约化程度低,降低了中药材流通速度和效能,并大幅增加了流通成本,降低了中药材产业的竞争力。因此必须通过研究构建适合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以解决制约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本研究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运行模型,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该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结合调查数据对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程度进行测量,最后根据测量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为推进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甘肃省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的必要性

1.1 甘肃是中药材大省

2014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3万多公顷,居全国首位;中药材总产量达到98.8万吨,中医药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2],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甘肃的支柱产业,在甘肃经济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现代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体系使得市场对中药材产品的可得性极大增强,可以进一步扩大甘肃中药材的国内外市场份额,从而有效提升中药材产业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发展电子商务物流是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1.2 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可以有效提高中药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电子商务能最大限度突破交易的时空限制,使得中药材流通速度加快,从而扩大中药材交易范围,最大限度拓展市场。随着电子商务的有效应用和推广,企业可以利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将自身优势转化为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传统中药材物流体系环节多,物流速度慢,使得物流成本高,竞争力不足。电子商务物流改变了中药材传统物流供应链各环节功能,使得供应链中效率低下的某些环节逐渐淡化退出,而核心的关键节点功能得到强化,并与其他相关环节有效协调,从而大幅提升整个供应链运行效率。在电商模式下,信息化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在物流各环节中发挥主导作用,直接推动中药材流通效率提高,并促使企业有效整合资源。所以通过电子商务物流可以优化传统中药材物流体系,提升中药材流通效率和效益,从而增强甘肃中药材市场竞争能力。

2 构建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运行模型

2.1 理论分析

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是一个多元的复杂有机系统,涉及到多种要素和多个环节的分工与协作,其理论框架的构建应体现在多个层面,并作为一个复杂体系进行研究,从多个维度去抽象和注解[3]。理论上讲,中药材电子商务体系至少应包括:物流信息技术、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应用和物流功能四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构面。其中,物流信息技术是中药材电商物流系统化实现的基础和关键,是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体现。物流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二维码、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这些技术为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管理和集约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并奠定了电商物流发展的基础;信息化管理是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的客观要求和有效手段。中药材电商物流信息化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信息系统(MIS)、客户关系管理系统(ERM)、企业资源计划(ERP)、办公自动化系统(OA)和制造资源计划等[4],信息化管理大幅提高了中药材电商物流的运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电子商务应用是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重要的实现手段。通过电子商务应用,中药材物流的专业化、契约化和联盟化得以有效统一,形成有效的协同运作体系[5];物流功能主要体现在供应链环节中的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和配送等方面,是推动电商物流发展的配套体系,是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离不开物流功能的完善和现代化。以上四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中药材电商物流运行体系,并以不同的协作方式形成不同运行模式。

2.2 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运行模型

为了全面了解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构成及其运作机理,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理论基础上,基于TOE框架(即技术、组织和环境研究框架模型)和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构成要素,构建了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运行模型(见图1)。该模型包括物流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电子商务应用和物流功能四个维度。其中,物流信息技术是基础条件,电子商务应用是基本实现手段,信息化管理是必然要求,物流功能是支撑体系[6]。

该模型当中,四个维度层因子共同构成了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研究中可将物流体系作为运行模型的整体层因子,并将各维度层设置不同观测变量进行量化分析。在各维度层面中,物流信息技术、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应用三个维度因子层分别包含四个观测变量,物流功能维度因子层包含五个观测变量[7],各变量释义见表1。

3 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实证分析

3.1 模型检验

(1)数据来源

本研究通过问卷的形式对相关企业进行调查获取数据资料。问卷内容经过德尔菲技术确定,充分反映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的运行特点,内容构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企业背景的调查题项,另一部分是测量中药材企业电子商务物流运营状况的调查题项。参考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进行测度[8],各题项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共分为7个档次,并用1,2,3,4,5,6,7来代表。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在甘肃省18个市州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44份,问卷有效率为93.85%。调查方式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所有调查人员均通过严格培训,调查程序和方式完全一致,避免了人为带来的调查偏差。对调查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后发现,测量题项的偏度系数(Skewness)最大值为0.129,最小值为-0.268;峰度系数(Kurtosis)最大值为-0.196,最小值为-1.013,表明调查样本服从正态分布。被调查企业中,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分别占51%和49%,被调查企业所属行业分配基本合理,从被调查人员来看,综合性管理人员占47.91%,电子商务或物流职能部门专业管理者占35.26%,其他占16.83%,经过t检验,在0.05 显著性水平下,被调查群体对问卷回答无明显差异。

(2)信度检验

为了研究各维度层因子层对应的测量题项内部的有效性,以保证模型结果的稳定性,本研究运用克朗巴哈系数法(Cronbach's Alpha)和项目―总体相关系数法(CITC:Corrected Item-Total Correlation)对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的四个维度层及其测量项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CITC最小值为0.579,Cronbach's Alpha最小值为0.846。根据相关学者提出的CITC值应大于0.3,Cronbach's Alpha值应大于0.6的接受标准(大于此值则表明各维度层面与测量题项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度)[9],本测量模型中的测量题项均具有较高的信度。

(3)结构模型检验

在SPSS12.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提取,提取特征根值大于1.0的因子,以最大方差法(Varimax)进行因子转轴,对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结果显示:KMO值为0.828,Bartlett's球体值为1 802.93,df值为135.78,达到p值

结构模型检验主要是评价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运行模型的拟合优度和路径显著性水平。本研究使用AMOS7.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拟合优度指标显示测量模型与调查样本数据可以较好适切(拟合优度指标值见表3)。通过t检验对各测量题项在其对应测量维度因子载荷进行检测,在p

3.2 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水平测评

(1)测评方法

由于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状况及其在经济社会中的贡献率具有不确定性,是模糊的,故只能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发展水平进行测评。从实证研究可知,本研究构建的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模型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测量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水平框架模型,模型当中的四个维度层因子及其17个测量题项构成了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以此指标体系为基础,利用调查收集到的甘肃244家企业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即可对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水平进行测评。

(2)发展水平测评

为了避免随意性,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技术确定中间等级的量化值,将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水平等级分为“非常高、高、较高、一般、低、较低和非常低”七个等级,并用百分制加以量化,对应分值分别为“100分、90分、80分、70分、60分、50分和40分”(其中设定70分为一般等级),从而计算出各维度层因子相应的模糊评价分值(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值为70.06,为一般等级,说明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各维度层因子来分析,物流功能维度因子评价值只有68.10分,与综合评价值的差距最大,因此是制约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总体发展水平最主要因素。提升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功能是推进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电商应用和信息管理两个维度因子评价分值较为接近,分别为72.13和71.78,略高于综合评价值,表明甘肃中药材生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电商应用的重要意义,开始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过程的应用,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并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信息技术维度评价值为69.36,较为接近综合水平评价值,表明信息技术利用程度和中药材电商物流发展程度大致相当,企业对信息技术十分重视。但信息技术应用在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中还不是最发达的,还未能对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同样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中药材物流功能的影响十分明显,其发展水平决定着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程度,因此仍旧要大力推进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在构建了中药材电子商子商务物流运行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因子结构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证明该模型是一个理想的测度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结合调查数据对甘肃中药材电商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测评,计算出了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和各维度因子评价值。主要研究结论为:第一,构建了中药材品电子商务物流运行模型,提出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四个维度层因子,即物流信息技术、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应用和中药材物流功能。第二,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以甘肃244家企业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是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物流功能是制约中药材电商物流发展关键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第三,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物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协调作用。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系统,其内在多种要素有机协调,共同发挥作用。其中信息技术是基础,必须契合于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的全过程,才能确保流程各环节协调统一,快速反应,从而有效发挥物流功能,推动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快速发展。

4.2 对策建议

针对实证研究结果,推动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中药材物流功能体现建设。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物流功能体现建设滞后于中药材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成为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中的短板。近年来,甘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信息化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方面仍相对较为滞后,使得物流功能发展相对缓慢,必然会影响到电商物流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强化中药材包装、仓储、流通加工和运输配送等方面的投资,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从而为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提供最有效支撑。

(2)进一步完善的中药材电商网络服务平台。网络平台是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各维度层因子的运行载体,政府应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特色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并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支持,推进网络平台建设更加健全和完善。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应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和经营状况,量身定做符合自身特色优势电商网络服务平台,优化自身物流运作模式,精简流通环节,提高流通速度和效率,降低运输和配送成本,从而提升竞争能力。

(3)优化中药材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结构。进一步完善中药材电子商务供应链条,形成中药材电子商务有机体系。一是要提高中药材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协作能力,使供应链中各主体(要素)形成一个有机协作系统;二是将中药材电子商务供应链建成一个基于专门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动态供应链[10],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以便各参与主体能根据信息变化及时作出策略调整,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基础上提高整个产业系统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4)全面提升中药材电商物流信息技术水平。首先要在完善网络平台基础上,全面普及先进的信息技术,让所有从业者能够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工作;其次要完善中药材流通信息标准体系,实现流通过程的标准化和产品标准化。最后要建立和完善中药材电商物流追溯体系,实现对物流全过程的追踪和监控。

(5)提高中药材电商物流信息管理水平。甘肃中药材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管理,必须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实现供应链上的全面高效管理。要通过先进的信息手段和计量技术,实现中药材物流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实时移动,提高中药材物流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强化信息的监管,规范信息平台运行机制,协调好各环节关系,推进中药材电商物流体系的各要素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文齐. 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国内电子商务物流时间瓶颈问题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23(6):3-5.

[2] 罗中华,云立新,王志宏,等. 甘肃中医药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2016,23(2):11-14.

[3] 赵志田,何永达,杨坚争. 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理论构建及实证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273(7):14-20.

[4] 刘成华,贺盛瑜. 基于RFID 技术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研究[J]. 农村经济,2015,8(10):91-94.

[5] 赵志田,杨坚. 电商环境下农产品物流理论架构、检验与发展策略――来自浙江丽水的数据[J]. 中国流通经济,2015,18(6):20-23.

[6] 孙迪迪. 农产品物流模式及其优化研究[J]. 物流技术,2013,68(1):10-18.

[7] 马义奎,马艳红. 运用供应链管理指导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5(2):100-102.

篇10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将传感器与互联网相结合而实现

“物物联通”的网络体系。这一概念最早在1999年提出的,是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的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涉及了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的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的产业链。物联网的结构复杂,主要包括感知、传输和应用这三个层面。而感知层,它又是多种技术,包括传感器网络、智能卡、RFID标签、识别码等等。在网络层是融了三网,无论是通讯网、计算机网还是广电网以及各种专网都可以作为物联网应用传输的载体。第三是应用的层面,把感知和传输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作出正确的控制和决策,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应用和服务。它实现的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感知和发挥智能的作用。

二、物联网在网络电子商务行业运用优势

在物流行业,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使得智能物流成为了可能。

1 物联网将实现物流业务的延伸:这将有利于抓住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中潜在的消费能力,这一潜在的消费能力所带动的市场效应将是无法估量的。如两年前苹果公司开始在卓越亚马逊上销售产品时,超过80%的产品被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现在,有超过40%的苹果产品被卖到了三四线城市。物联网的发展,不仅将大大提高物流运输的速度,更使三四线城市也能享受到便捷的网购服务。

2 新建的智能化仓储系统,避免了替换原有设备的成本:与传统的物流运输企业不同,网络电子商务企业作为物流业的新加入者,其智能化的仓储系统的实现只是初期的投入,而对于传统的物流运输企业,要实现智能化的系统,必然要淘汰大量传统的物流运输工具,引起整个系统的更新换代,这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

3 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投入:随着快递数量的骤增,我国物流服务也却面临着人员缺乏的困境。智能化仓储的实现将减少对员工的需求,使企业能将资金主要用于自动化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如苏宁电器IT平台的建立,物流人员相当于原来的1/3,实现了进出货差错率几乎为零。

三、物联网在沃尔玛物流中的运用成效分析

RFID技术的普及,沃尔玛是当之无愧的先驱。在2010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中,沃尔玛以营业收入达到4082.14亿美元夺得全球第一的宝座。可以称得上是全球零售业的王者。沃尔玛由最初的乡村超市,发展成为现在全球最大的零售超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完善的物流体系。

沃尔玛2004年开始使用RFID技术,并在物流方面投入了1600亿美元,而前期的投入也给沃尔玛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04年的销售收入为2879.89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414.89亿美元。且近年来每年销售收入都以100亿美元增长。据桑福德伯恩斯坦公司的零售业的分析师估计,通过采用RFID技术,使沃尔玛每年节省了83.5亿美元,而沃尔玛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只有1.3%。

通过对其物流业务成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物联网在网络电子商务中的发展前景:

1 商品管理和仓库管理成本降低:由于采用了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减少了人力资本。

2 管理效率上升:沃尔玛建立了全球第一个物流数据处理中心,使它在全球第一个实现了集团内部24小时计算机物流网络监控,使采购库存、订货、配送和销售一体化,使管理效率提升了10%左右。

3 运输透明度提高:由于建立了自己的运输车队,充分运用智能物流系统,对车队采用实时跟踪技术,能够在运输过程中随时记录商品的状态信息,是整个供应链达到了非常顺畅的连接。

4 显著改善了顾客的满意状况。

四、物联网在网络电子商务中的运用模式设计

物联网在网络电子商务应用是当前以及未来的亮点,随着网上购物平台的发展壮大,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网上销售额规模将必然会持续快速的增长,网上购物将成为传统零售市场日趋重要的组成部分。

物联网模式在沃尔玛超市中得到的运用有很多我们在C2C的模式中也可以借鉴。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物联网模式将有效地解决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其运用模式设计如下:

1 入库前的准备:由网络电子商务公司向卖家提供统一的RFID标签,要求卖家提前将包裹的信息发送到公司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中,使公司能够提前做好入库前的准备工作

2 对贴有RFID电子标签包裹进行入库并分类:每个包裹贴上RFID标签后,入库时通过RFID阅读器读出标签中的EPC代码,此时商品的所有信息已被采集并存储在仓库中心的电子计算机中,通过与系统中的预入库信息进行比对,若信息一致则完成对包裹的验收,同时按目的地城市对包裹进行分类入库,提高了包裹分拣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了差错率。

3 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实现统一仓储管理:从RFID阅读器读出的电子物品代码经过物品管理系统向互联网上的ONS目标名字服务器发出请求,寻找相应的PML服务器,ONS目标名字服务器反馈给相应的物品管理仓库。物品管理仓库可向指定的PML服务器查询并了解指定物品的全部信息。由于反馈的信息都是海量的,通过云计算平台能够有效地将所有的物流配送需求综合起来,进行科学的调配,将大大节省各商铺的物流成本,提高了仓储的利用率。

4 包裹出库:由于商品在入库时已经按目的城市进行分类,大大减少了拣货作业中重复确认的次数,有效地避免了对电子产品或易碎商品的损伤。当货物被装走运往别地时,有另一读写器识别并告知计算机中心,使管理中心可以实时地了解到已经发送了多少产品。RFID技术在包裹的信息管理上比传统的条形码技术快了3倍,节约了发货时间,提高了物流服务效率。

5 建立自己的运送车队,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全程定位:通过随时定位运输车辆对货物的运输实行统一管理,使买家能够及时了解包裹的运输状态信息。由于RFID存储数据的芯片具有反复写入功能,因此标签能够重复使用,在包裹送达买家后可回收重复使用,提高了标签的使用次数。

参考文献:

[1]郑适:《中国B2B电子商务的发展与障碍》,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黄鑫:《信息技术升级铺就未来经济发展基石》,《经济日报》,2011 02-21.

篇11

[3] 董维忠.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4] 董海.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 于辉,陈飞平.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汽车制造企业入场物流模式的选择[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7):97-102.

篇12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污染工业保持的高速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着挑战,急需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环境污染和资源能耗来换取,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都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目前,我国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已经初步建立了新的经济产业布局,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常态。

一、经济转型的背景和内涵

经济转型指的是由于来自外部的压力,导致社会原本的发展模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重新确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保持社会继续发展的一种行为。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和面临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危机。

我国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这是因为经济体量越小,发展速度越快。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一个调整期,经济增长将从高速变为中高速。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目前的发展速度。适当的发展速度对于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有利的,在原有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时,往往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才能继续保持发展的态势。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5%到7%之间,这一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尽管目前仍然在维持着增长的态势,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式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庄边,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新经济发展政策的消化等。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包括“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等,是从硬实力到软实力的全面发展战略。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商业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

由于经济发展形势的改变,新兴产业对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推动产业结构改变的同时也要大力加强社会基础的建设。我国的经济转型相对于其他经济体来说有许多特点和趋势。

比如,我国为了推行家电普及,开始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的活动,由政府提供补贴,鼓励家电企业深入到乡村基层中去。而一旦活动结束,商家立刻失去了这方面的动力。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干预市场的行为,违背了市场规律,尽管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家电普及率,但是对于农村地区长远的经济发展没有明显的作用。在经济转型之下,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实现商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我国的商业经济模式需要从多个方面你入手。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第三产业是我国未来的主要发展的产业,从2013年开始,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占比中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另外,中央制约三公消费的战略也部分解决了造成过快增长的制度原因。

经济转型之下,我国的商业经济流通速度显著加快,各种快消费和快服务占据了越来越高的份额。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的优势产业,是新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亮点。

三、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商业经济模式和创新发展

新的商业经济形势给我国的商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的商业模式将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经济方式。目前的商业经济模式和创新发展包括了一下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电子商务给我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力量,对传统的实体商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让我国的商业生态和商业模式实现了重新组合,甚至带动了物流产业和交通格局的变化。新的商业模式给边了人们的消费理念,让人们对于商业有了新的理解。

从90年代开始,我国的商业模式是商家出租柜台,依靠物业和租金来获取经济利益。这导致真正的商家并没有自利,无法发展自营品牌,阻碍了我国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新的商业模式之下,商家能够更好的把握自身的命运,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大型商场从集中在城市中心转变为向郊区发展,小型便利店成为了商业活动的主力军。未来的商家该逐渐变过过去的经营模式,而逐渐改为商业地产的自营。而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也不仅仅会考虑到销售实体,而是把服务水平等各种因素纳入到考量当中。

四、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商业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

经济转型,思路先行。正确的经济发展思路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我国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思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政府的职能开始发生转变。长期以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一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调节经济发展速度,健身诚信体制,改良商业环境等。在未来的新经济体制之下,政府逐渐转变为对市场进行调节和监督的作用。通过改革流通经济来改善市场环境,平衡传统的实体商业与新兴的电子商业的发展。

诚信体系和健康的商业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基础。我们要调整商业模式和结构,建立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构建统一的成熟市场,利用电子商务的发展来实现中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还要解决自营的商业模式实现回归,转变思维方式来纠正不健康的商业现象和商业行为。未来我国将依托创新带来的发展动力,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将持续进行商业经济的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盛业经济发展有着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经济质量的特点,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有明显加快的趋势。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将依托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带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巧珍.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产权制度分析与创新模式建构[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18.

篇13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城乡工农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使得农地抛荒问题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从长远看,这将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甚至于国家的安全问题,对经济、社会、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危害性。

2014年3月,淘宝聚划算平台推出 “互联网私人订制农场”的项目,就是把农村闲置的土地流转到电子商务公司名下,电子商务公司通过电商平台再把土地流转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获得土地上的产出,并通过网络可以及时监控并获取农作物的生长及产出情况,还可以获得农地旅游免门票和免住宿的待遇;同时,农民可以从每亩地上获得流转资金,并且农民可以再次耕地获得劳动报酬,这一项目被称为 “聚土地”。这种模式与传统交易形式相比,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其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及时、丰富,有良好的交互性。该项目一经推出后,各大媒体纷纷对此做出了正面的宣传报道,认为其开启了“互联网+农业”新模式,促进了农村土地的利用,劳动力的回流,带动了山区农业发展。我们实践小组亲自到该地进行访问调查,探究该模式是否如媒体报道般解决了农村土地闲置的问题,又是否给农民收入带来提高了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联网+模式有能否解决农业产业链上的土地抛荒问题呢?

二、文献综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抛荒现象时有发生,影响我国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不利于农村经济利益的稳定发展。

从丰富的调查文献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土地抛荒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诸多复杂因素造成,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从土地和农民的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土地细碎化和劳动力外流。

土地细碎化导致土地生产率降低,土地无法进行规模经营。过细及高度分散的土地经营方式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抑制农民收入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进城务工,非农业收入明显高于农业收入,土地经营的机会成本增加。这就造成劳动力质量急剧下降,更加无力经营细碎土地。

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实行土地流转,但是运行缓慢。从制度上分析,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不完整是全国性的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无法内生的制度原因(邓大才,2002)。周飞(2006)则认为,是因为缺乏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信息机制,是结构性的流转供需矛盾造成的流转缓慢,农村土地承包方缺乏沟通的渠道。从市场角度分析,王守智(2009)指出,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中中介组织欠缺,难以为本来就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提供畅通的流转信息渠道;另外,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较少,使得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难以获得及时的指导,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和优化资源配置。姚洋(1999)认为,农村土地流转绩效差,没有高效的土地租凭市场,土地除了有生产属性外,本身还具备保障功能是农民缺乏流转热情的根本原因。冯应斌(2008)认为,理性的土地流转各主体在判断是否参与流转土地的出发点在于土地产生的流转收益预期和机会成本,从而推迟了参与土地流转的时机。

三、实践调查及结果

在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湖村,我们对“聚土地”项目有了更多的了解:由于农业收入较低,村里的年轻人都纷纷进城打工了,村里面大部分为留守老人和儿童,由于老年人身体条件有限,村里面大多的耕地都被撂荒了,得不到耕种。在农民参加“聚土地”项目前,以前一年的收成大概也就一亩800斤,能有个七八百元钱的利润。两亩地也就1600元收入。现在,流转一亩地,一年能从庙山专业蔬果合作社领到700元―800元的租金。同时,反聘来耕作的农民每个月还能领到2000多元的工资。

最重要的是,参加“聚土地”项目后,使得村里撂荒的土地得到重新利用。“聚土地”项目将原来细碎、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耕种,形成了土地种植的规模经营,统一管理,不仅降低了成本,也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展开对土地的规模投资。

同时,我们测算了一期结束后绩溪当地农民的收入,从原本的每亩300-500元,上升到现在的4000元―5000元,增长了9.6倍。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开发农业市场,弥补了传统农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短板。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而言,我国农村的互联基础设施相对较薄弱,农民拥有电脑的比例不足30%,因此要大力加强我国农村互联网建设。

2.强化农村物流配送:产品通常具备易腐、易损等生鲜特性,它对运输过程及时效性要求都比较高,因此物流配送问题也成了影响“互联网+农业”全面迅速落地于农村的现实挑战之一。因此,我国必须大力推进现代型农村物流网络建设,才能大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庆,田士超,徐志刚,邵挺.农地制度、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2008年02期,83-92.

[2]王守智.湛江农村土地流转制约因素分析及建议[J] .现代乡镇, 2009( 8) : 30-34.

[3]王兴稳,钟甫宁 《土地细碎化与农用地流转市场》[J] .中国农村观察.2008.4 :29-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