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篇1

2.杨艳琳.SCP视角的资源产业组织及其优化的理论分析[J].求是学刊,2007. 34(3)

3.陈伟.影响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结构的原因分析[J].特区经济,2012(8)

4.陈伟.我国B2C电子零售产业结构分析[J].中国商贸,2012(13)

5.欧阳丹丹,张琪.中国网络购物的产业组织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 25(4)

6.成莹.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的SCP理论分析[J].当代经济. 2011(7)

7.陈柏良.SCP范式下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6)

8.任佳佳.B2C网上超市的同质化和差异化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10.29(6)

9.汤.中国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平台产业组织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2

10.李安兰.电子商务市场垄断力因素研究[J].商业时代,2014(3)

11.李怀.新经济的冲击与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的出现[J].经济研究,2001(10)

12.尹莉.竞争性垄断市场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5

13.陶爱萍.网络产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5

篇2

(一)研究背景。生产是农业的本质需求,它的发展反而取决于市场与流通。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但在农业现代化水平方面却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发达国家早已实现现代化农业,而我国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过渡时期。如今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人民大众都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叠加效应”和“乘倍效应”,促使农业经济实现飞速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广大民众的关注,因为其作为新兴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深刻影响着我国的农产品贸易。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主要适应何种商业模式,什么样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这些问题成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是否可行,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并且根据近几年所总结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实践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农产品的电子商务模式,以求在现有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上寻找到最合适的又很有发展前景的模式,这样能够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下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比较可行,因此本文在分析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策略及建议。旨在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以及农业企业提供理论借鉴,以深入研究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二)文献综述。全世界都着重关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研究与开发,并赋予了超高的关注力以及投入了大量的支持。美国在1970年就开始对其进行研究,随着理论上的研究日趋成熟,对其的实际运用也达到一定水平。而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研究,法国、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也十分关注,并且将其进行了推广及付诸行动。近几年,国内许多研究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在不同的程度上对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电子商务技术、金融贸易、物流等。陈天宝(2015)认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且必须加大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建立示范体系,培养新一代“电农”。吴玉刚(2016)则研究了在贸易领域应用中其可行性,并指出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实现全面农业信息化,发展相关的众多参与者和中介机构,努力培养网上交易的客户群体,必须从法律、技术方面确保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安全实施。尹艳冰(2015)在其毕业论文中便提出了这个问题,并针对此提出了电子商务整体的规划方案。胡天石(2014)在研究电子商务模式的过程中,指出产业价值链是目前而言最适合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式。在分析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麻茵萍(2014)讨论了政府应采取的公共政策。上述的这些研究比较侧重于电子商务在农产品贸易领域方面的应用,反而在生产领域上的运用方面农产品电子商务设计的很少。随着现在网络越来越普及,全社会应用水平的提高,理论界深化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的研究水平,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宽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与农业信息化是无法分割的,这么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政策优先发展工业等产业,使农业产业薄弱,也导致其信息化相对落后。据CNNIC 于2015年初的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农村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78亿,网民普及率是27%,并且在同一时间内,乡村网民数量是城市网民数量的20%,普及率与城市相差甚远,而这个概率与全球网民普及率最低的非洲相同。在我国,农林牧渔的农民上网人数在总人数中只占1.39%,还是有大部分农民没有参与过网络销售的,农民得到农业网站的信息,还是需要通过其他的网络设施或者凭借其他方法。由于信息化水平落后,使得农民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得并利用信息。此外,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导致信息素质也不够高,缺乏对市场消息的灵敏反映能力。因此,他们在农业生产上就只会一味地模仿他人,缺乏目的性和独特性。根据一些资料调查结果可以得知,我国有大半的农民根本就不知道一些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大部分都是依据自身的直觉或者以往的经验来决定种植生产什么,或者是随大流,这就导致了出产的农作物与市场上所需求的完全不匹配,进而导致供求矛盾的产生。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供求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典型平台为中国农业信息网,政府部门建设的涉农网站都包含其中,这些网站里也包括B2B、B2C形式;二是各大企业所设立的商务服务网站。这些企业商务电子化服务的主要内容,便是安排农产品的生产、供货、销售等,其主要的客户便是一些大型企业。此类网站发展快速,基本上就是用上述两种形式。从如今的发展程度来看,北方区域没有南方区域发展得快,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内陆来说则发展更迅速一些,在不同的地区,农民在电子商务上所表达出来的意识、捕捉以及利用能力都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对于绝大多数农村人而言,在网络上销售农产品这一方式还是比较陌生的。但是,那些沿海居民却早早实行在网上销售,他们就很好地利用了信息化社会这一点优势,并很快进入了实战阶段,现在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从其应用的形式上可以看出,我国既有期货市场(如小麦、大豆、棉花之类的),也有现货交易(比如一些时节农产品等)。而且,网上销售的品种也是多样化的,不再只是粮食、油类、化肥等,还增加了家禽、蔬菜、土特产、花卉、水果、水产品、茶叶之类的货品。基于价值链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分析价值链是指企业为创造价值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这种活动的性质是经济性的,利益对象主要为客户、员工、股东等,最早是由美国的迈克尔•波特先生提出,其具体概念提及出现在《竞争优势》这一书籍中。他提出众多增值环节的价值链的结合体便是一个企业,并将价值链定义为:企业的价值实现,是由众多活动共同建立而成的,这些生产经营活动各不相同却有紧密联系,而由此便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构建过程。经济学家Kaplinsky R.在企业价值链模型中融入企业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即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存在链接关系的集合地,该集合地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企业满足需求的依据是某种核心技术。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体系上,各环节上参与的角色不一,所呈现出来的作用也不同,并且各自获取着相对应的利益。其最终的目的“创造价值”在产业价值链上便显现得尤为突出,产业价值的传递、转移以及增值过程更清晰地展现了价值的创造。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产业价值链主要是指在农户至最终消费者这一完整价值链中创造价值的过程,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经销商、物流企业、网络平台、支付平台、认证机构、监管机构以及消费者构成了其价值链主体(见图1)。在该价值链上,各主体被组合在同一产业价值链体系中,紧密联结了主体之间的价值,相互作用下创造更大的协同效应和价值。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中,部分价值链主体可以直接参与电子商务,创造以及配置价值,直接参与主体为网络平台、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经销商。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网络平台是其核心部分,间接参与电子商务的主体为支付平台、认证机构以及物流企业,他们主要提供基础设施以从产业链价值中获得报酬。价值分配的间接主体还包括监管机构,但其并不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价值链之中获得对应的回报,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农产品电子商务制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具体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价值链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及困境

篇3

浅谈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推进策略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发展挑战及对策思考

同业贸易融资业务的初步研究和思考

对推进企业E-Learning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金融机遇研究

对金融支持商贸市场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深化对公业务经营转型的几点思考

农村金融改革中的公平理念与创新思路

利率市场化对大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法人信贷客户财务报表真实性审计方法探讨

湖北农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与P2P网贷平台合作研究

农业银行大客户业务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PPP:商业银行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

论“”角度下银行网点的个性发展

当前形势下城区行储蓄存款业务发展对策分析

关于构建民生金融品牌的几点思考

博弈论视角下的不良资产处置谈判议价模型初探

经济资本管理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发展

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的几点思考

资本结构影响银行效率吗?一个研究综述

关于以“五个法治”推进法治农行建设的思考

对提升农行县域市场竞争力的思考

浅谈如何通过“扩户提质”来提升县域支行竞争力

农行县域支行竞争力提升的策略探讨

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的现状与推进对策

当前形势下推进县域信贷结构调整的方向与措施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自助银行的角色定位及发展建议

浅析当前个人贷款风险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理财业务的信用中介职能分析及对策

委托资产批量转让的难点与对策

农业银行网上银行理财产品业务浅析

规模农业发展趋势与农业银行服务策略探讨

基于农村市场的农行金融IC卡业务推广研究

从电子商务营销实践思考农行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

银行卡业务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基于QFII持股的中国上市银行绩效研究

对黑龙江省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的农村金融新机遇

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业务模式、风险及对策研究

浅析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如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从市场营销角度破解信用卡生命周期管理难题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对商业银行业务开展的建议

关于提升网点对公营销服务能力的若干思考

农业银行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研究——以北京分行为例

篇4

一、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结合研究

当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原本在农业领域分散的线下销售模式与原手工粗放式生产转向线上销售与智能化生产,信息、网络和高科技慢慢融入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包括产、供、销等多个环节,并且带动IT设备、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在互联网对农业信息传递功能方面,汪雷、汪卫霞(2010)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通过重点分析农业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了我国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滞碍的原因与机制[1]。严方(2006)、李志达(2011)、李亮(2013)对“互联网+农业”信息利用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2][3][4]。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调动企业、社会、政府的参与,拓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打开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

在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朱链萍、张建华、王泽天(2015)等学者从定性层面做出了探讨,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支农”“互联网+耕地宝”的多种模式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5][6][7]。赵爱雪(2015)提出农业“互联网+”行动方向[8]。万宝瑞(2015)认为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自然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首先应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其次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要注重物流、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建设;最后在提升农村信息水平和农民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将农村基层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连接起来,将信息化渗透到农业政务管理、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等各个环节[9]。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政策支持、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开发、电商平台等多个角度来探索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落后

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方面,但是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率却不尽人意。首先,互联网技术并未彻底改造农业生产环节以提高生产率。其次,互联网技术并未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品质监督和管理过程。最后,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打通并整合成精炼而完善的产业链。

(二)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有限,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且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潜在价值和发展前景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互联网+农业”的相关配套服务发展滞后

完备的物流体系和金融支持是农村“互联网+农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所需的农村物流、金融服务等跟不上,如目前农村物流已经实现县城和乡镇全覆盖,但是绝大多数行政村还没有物流点,“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农民网上经营农产品销售面临发货难问题。金融服务上更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在县城有网点,在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农业银行,而且大多数网点并没有自动存取款的ATM机,金融服务跟不上,影响农民的网上交易。

三、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全面融入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简单拼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分阶段推进。因此,必须从全国层面加强和完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基础设施、专项应用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明确入手环节、支持重点、推进措施,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互联网有机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形成全国统筹布局、部门协同推进、各市分类指导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新体系。

(二)加强网络覆盖面,注重发展延伸

要发展农村互联网,首先,是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覆盖,考虑到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速度,传统互联网金融还需要发挥主力作用,要不断地投入,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培养、发展农村金融的主体,并且还要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推进、延伸等,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传统金融的作用,增加其规模,有利于将来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过渡,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为将来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打下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打通农业各个环节

农村基层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把自己本地区的优势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连接起来,将互联网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业只有把金融、物流、销售各个环节都打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给予参与的农户以政策、资金的支持,以促进当地互联网行业和农业的相互协调发展,才会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作者:李宏畅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汪雷,汪卫霞.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现代农业信息传播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7-100.

严方.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李志达.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6):135-136.

李亮.农业个性化门户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朱链萍.互联网金融优化农村支付环境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15(10):62-63.

张建华.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转型发展的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5(4):43-45.

篇5

中图分类号:F252.1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on the terminal logistics. And the existing distribution model can't be good to meet the needs of customers. Therefore, firstly the existing modes of terminal logistics are classify according to the object ending distribution pointed to at both ends. Then based on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terminal logistics mode, The C TO C terminal logistics model based on comprehensive service platform is proposed. And compare it with traditional model. Finally, the distribution of wheat commune is analyzed as example.

Key words: terminal logistics; convenience; distribution costs; C TO C terminal distribution mode

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得到长足发展。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前3季度,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8.6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1]。同时大数据理念在商业运用中迸发出的巨大利益也驱使着众多企业竞相角逐电子商务下“最后一公里”的利益链条,并开始对其配送模式进行一些创新性尝试,如以亚马逊、京东、凡客为代表的电商自建物流模式,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社区物流搭建模式;又如以圆通、顺丰为代表的快递企业社区物流的合作模式[2];再如以“快递超市”为代表的综合物流配送平台模式。然而这些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却不尽如人意:末端配送成本较高、节假日快递爆仓与快递员暂时性流失导致的不平衡、配送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等问题笔笔皆是。因而,探讨哪种模式更符合物流企业和客户的利益需求势在必行。

1 末端配送模式现状

末端物流是整个物流运作程序中最后一个环节,是将货物送至客户手中的一种最为直接的物流服务,其直接目的是实现对消费者的“门到门”配送服务。本文借鉴电子商务分类依据按照配送两端所指向的对象将现有末端物流配送分为B TO C(Business TO Customer)、D TO C(Delivery point TO Customer)两大类。

1.1 B TO C配送模式。B TO C配送模式是最为传统的末端配送模式,其指由快递员直接将货物送至客户手中的一种形式。该模式由于采用快递员直接投递的方式,减少了物流公司在收货地设立派件点的成本,且由于快递员直接与客户接触并对业务进行直接操作,使得公司能够更及时、有效地掌握客户反馈,控制配送质量。但B TO C模式采用分散投递的方式,直接增加了配送成本,且派件时间较为固定,对客户取件的时限要求较强。此外,客户需到达快递员指定地点提货也使得该模式的便利性大打折扣。

1.2 D TO C配送模式。D TO C配送模式是指由公司快递员将货物集中送至社区服务派件点后,由客户到派件点自提一种形式,即配送两端所指向的对象分别为派件点和客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派件点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2.1 “家庭作坊+自提”模式。“家庭作坊+自提”模式是现阶段各物流公司较为常用的一种末端配送模式,其是指物流公司与社区物业、便利店、药店、按摩店等便民门店合作,以投递包裹件数进行计量付费,进而实现货物接收的一种形式。该模式较物流公司独立设置门店在成本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快递员根据派件点进行集中送货,也能较好控制配送成本。但是,由于受便民店营业时间限制,对客户取件时间仍存在一定要求,且客户仍需到指定便民门店进行自提,末端配送的便利性仍无法很好体现。此外,该种模式与客户直接接触的“配送员”为便民店店主或工作人员,该类人员并不属于物流公司管辖,因而物流公司无法直接监管该类“社会配送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在配送质量监控与客户反馈信息收集方面尚存在一定不足。同时,客户取件多为中午及晚上下班空余时间,一旦遇到取件高峰,则可能出现配件混乱或客户等待时间过长等现象。

1.2.2 “取物柜+自提”模式。“取物柜+自提”模式是指物流公司通过本公司设立或租用其他公司在社区内部的24小时自动取物柜进行配件存储,由客户根据电子取物码进行自行取货的形式来实现货物接收。该模式具有集中配送、节约成本、无取件时间限制等优势,但仍存在便利性不足及无法更好掌握客户反馈的不足之处。且一旦客户无法及时取货,过长时间占用货柜,则会影响货柜周转利用率,若遇双十一等派件高峰期,必然会降低配送效率。

1.2.3 “公司自设门店”模式。“公司自设门店”模式是目前多数物流公司正在尝试的一种模式,同时也是物流公司实现“O2O”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之一。该模式指通过公司在社区自设门店来实现货物的配送交接,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自提或公司送货等形式,该模式以顺丰嘿客为主要代表。“公司自设门店”模式通过建立多功能门店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如顺丰嘿客在门店中设置了试衣间,方便客户及时退换衣物类货品,同时也与部分电商合作,提供优惠信息及试用平台。但由于门店维护成本较高,因而在设置门店时通常选择跨社区的设置方式,进而导致门店离终端客户较远,自提便利性较差,且仍无法完全解放快递员工作。

现行末端配送模式对比如表1所示:

2 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

电子商务客户是我国目前末端物流需求主体之一。现阶段我国电商客户数量巨大、分布范围广,在城市相对集中,在农村分散度高,且大部分人对可提货时间以及便利性要求较高,但在距离方面对取货的需求并不苛刻[3]。可见,对于物流公司而言,在降低配送运营成本的前提下,提高配送便利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就目前末端物流配送模式来说,在配送运营成本控制以及便利性方面尚存在不足。因而综上考虑,作者提出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

2.1 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描述

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指以跨社区综合服务性平台为依托,在建立客户信用体制基础上,实现客户互助式配送的末端配送模式(如图1所示)。即客户“快递员”直接将货物送至最终客户手中的一种形式。该模式的实施存在以下几个要素:

(1)跨社区的集成性综合服务中心。集成性综合服务平台是指在末端物流中,物流公司将快件集中送至该服务中心,并支付一定相应的末端配送费用后由该服务中心对快件投递信息进行整合,并完成由服务中心至最终客户的共同配送。根据调查研究,大部分人在取货距离方面的需求并不苛刻,即有三分之二的被调查人群能够接受取货距离在500米以内和1 000米以内[3]。因而集成性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半径可不必拘泥于同一社区内部,即可建立跨社区设置。

(2)C TO C客户互助式配送体系。C TO C客户互助式配送是指在综合服务中心的指示下,由有信用监管的取件客户将与其同一或相近投递地点的快件送至终端客户手中,并获得由物流公司或服务中心发放的一定奖励的模式。该模式的实施是在一定客户信用机制及奖励机制基础上而进行的。

(3)集成信息管理系统。该集成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物流公司―服务中心―客户投递员―终端客户之间有关快件投递的一系列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反馈、分析以及监管。该集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快件信息监管、“客户投递员”信息及信用监管、客户投递员奖励监管、由客户反馈搜集监管以及客户资料偏好分布统计分析等功能。

2.2 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与传统模式对比(如表2所示)

(1)较好控制物流公司末端配送成本。该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采用跨社区建立综合服务中心的方式拓展了配送服务半径,避免了物流公司自设门店或在相同服务半径内设置更多加盟家庭作坊而增加的运营成本。同时实现了多小区的集中配送,较好规避了B TO C模式下分散配送的配送成本。

(2)提升便利性的同时增强对配送质量的监管。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是采取客户互助式的配送方式,通过在服务平台信用备案的客户为与其投递地点相近的客户代送快件的形式,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前提下,缩短了客户平均取件距离的同时,也尽可能避免了因客户不能在工作时间及时取件带来的时间限制,进而缩短了快件在服务中心的滞留时间。该模式较传统模式更能真正满足客户送货上门的需求。此外,集成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更有利于实现客户反馈信息的搜集,进而有利于物流公司及服务中心对配送质量进行监管。

(3)降低客户取件高峰的发生,同时增强物流公司在爆仓期或节假日的物流应对能力。由于客户取件时间多集中在中午及晚上下班时间。有限时间段内,对派件点的配件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采用客户互助的模式,可减少高峰时期取件的客流量,降低高峰峰值。此外,在爆仓期或节假日,末端物流需求激增,物流公司派件员人数配置无法满足末端物流需求时利用“客户快递员”的社会资源可更快完成配送,解决人员空缺问题。

(4)模式推广不具有地域限制。该模式的推行不仅适用于人口集中的城市地区,更适用于需求分散的农村地区。根据阿里研究院的《农村电子商务消费报告》数据显示,淘宝农村消费占比不断提升,预测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有可能突破4 600亿元[4]。可见,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农村对于末端物流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由于农村地广人稀,电商货物的接收地址分散度很高,直接送货上门会导致极高的成本[5],因而末端物流已成为各大物流公司在农村布点的掣肘。而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的实施则可通过村民互助取件,明显降低物流公司在农村末端配送成本,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

(5)有利于客户资源及消费偏好的收集,获得新的商业契机。该模式以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通过集成性信息系统搜集客户资料以及消费偏好,并通过大数据平台的综合处理,可为企业“O2O”布局提供依据。

3 实例分析

2013年10月,“小麦公社”在北京理工大学应运而生。该公司致力于解决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小麦公社”配送模式主要采用自提为主、配送为辅的模式。同时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也是其采用的模式之一。通过麦客系统,学生可加入麦客团队,在自取包裹的同时,通过“小麦APP”接受代取任务,按要求在规定时间送至指定地点,为需要代取的同学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并赚取一定佣金。而麦客佣金由“小麦公社”进行支付。

一年时间内小麦公社已覆盖全国70个城市,日均处理包裹20万单。并于2014年下半年,获得红杉资本1 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且未来将与百度外卖、美团外卖等公司合作推出校园O2O业务,提供校园生活服务,该业务的延伸同时也是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的延伸。

4 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对末端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分析了传统末端物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C TO C配送模式。虽然,该模式较传统模式具有一定优势,但潜伏在其背后的诸如“客户快递员”信用监管、快件配送安全、终端客户信息安全以及“客户快递员”奖励机制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商务部新闻办公室. 2014年商务工作年终综述之十七:完善环境促进应用推进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EB/OL]. (2015-01-27)[2015-02-05]. http:///article/ae/ai/201501/20150100879604.shtml.

[2] 张昕. 末端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及决策路径――基于电商物流和社区服务的供需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13(3):123-1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