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当代经济发展

当代经济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当代经济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当代经济发展

篇1

关键词:傣族干栏民居,橡胶经济,变迁,影响因素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ubber Economic Development , The Folk House Changes of Dai People

Zhu Jianqi1,Lan Hui2,Ding Qiong3

(1.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2.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 Chongqing Branch, Chongqing 400000;3.Land Architects (International) Chongqing Branch, Chongqing 400000,)

Abstract: Xishuangbanna Dai houses traditional dry bar has a long history. However, since the 1980s, the rubber plantations of rubber-based economy,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shuangbanna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In this pap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f rubber, dry bar Dai houses for the study of evolution, revealing the rubber economy and Dai dry bar houses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the evolution in order to be able to find the evolution of resident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between balance.

Key Words:Xishuangbanna, the Dai people’s traditional folk house, the Rubber Economy, changes,Factors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干栏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变化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风格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文化。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橡胶种植业为主的橡胶经济,成为了西双版纳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当地在获得可观经济利益的同时,由于橡胶种植过度干扰了生态环境,从而诱发了傣族社会生活的迅速变迁。

1.傣族传统民居演变概况

傣族民居先后经历了穴居――巢居――窝棚三个阶段之后,慢慢演变到了干栏式“竹楼”的建筑形式。这种传统干栏式“竹楼”的平面近似方形,一般分上下二层。上层的楼室距地面约二米,凉爽干燥,适于供人居住。上层的竹制楼板搭架在数十根竹柱上,因此又有“高脚竹楼”和“吊脚竹楼”之称。

随着1950年版纳地区的解放,一些汉族建造技术开始传入当地,木材逐渐取代了竹材,成为傣族人民建屋的主要材料。在各部的用料上已经由竹柱、竹梁、茅草顶变成了木柱、木梁、泥瓦顶,结构形式也从传统的“埋柱造屋”演变为“立柱造屋”。虽然这种木楼建造的民居,其形式较传统竹楼己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它仍然沿袭了传统竹楼的基本形态和传统“竹楼”的特征,并且仍保持底层架空的干栏式风格(图1-1)。

80年代末,大量的橡胶种植破坏了森林资源。当地人为了解决用材来源紧张的问题,开始减少木材用量,使用部分旧木料和其他天然材料来建造。进入90年代后,材料的制约加上汉化趋势影响,慢慢出现了砖混结构民居。为了挽救干栏民居,在90年代末出现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民居”。这种民居在造型上保持了传统干栏民居的底层架空和屋顶歇山的特色(图1-2),而其平面功能已经更加适应当代生活需要。在进入21世纪之后,现代结构体系开始被部分富裕的傣族群众所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框架结构成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结构体系。

2.橡胶经济对传统民居变迁造成的利弊影响

通过比较了西双版纳地区不同时期的民居建筑发展历史,研究这些建筑的物质和文化特征的稳定性或是变迁,就可以得出演变的规律和成因,进而分析橡胶经济对傣族干栏民居变迁造成的利弊影响。

2.1环境因素对民居的影响

西双版纳曾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较完整的地区。1950年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6.9%,因此当地有很好的气候,适合植物生长。但橡胶林的出现,大大改变了这种状况。

对于民居建筑来说,早期受地域性和环境资源的制约,当地人只能从自然中获取有限的建筑材料,因此在西双版纳,当地最重要的建材资源来自森林。当橡胶种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也使得民居的建材资源出现了短缺。这就从客观上推进了傣族民居的变迁。

2.2经济因素对民居的影响

西双版纳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橡胶, 截止到2010年, 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3,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在40%左右。橡胶经济已经成为拉动西双版纳版纳经济发展的首要产业。

橡胶经济带来的收入在当地人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其已经成为居民收入的主导。在这种橡胶经济主导下的背景下,经济交流也开始增多,使得与民居建筑息息相关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传播成为了可能。

2.3技术因素对民居的影响

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文化因素对民居发展产生着影响。这其中技术因素是决定条件,但它被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所约束,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适应这两者变化之上的。建筑的发展是与一定的建筑技术水平相适应的。

80年代末,随着橡胶经济带来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木材的持续紧缺,傣族开始节省木料,并用砖材造房,但由于砖柱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与木结构相比不能具有更好的性能,因此在90年代初,底层用砖砌墙落地代替砖砌柱是解决砖木材料主要缺点的较好办法。

2.4文化因素对民居的影响

橡胶种植巨大经济利益引发傣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变化,造成了生活方式的变迁,进而对当地民居的布局及建造形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促进着傣族民居的不断变迁(图2-1)。

3.总结

民居的演变是一种必然现象。通常,经济发展是当地群众改变自身生活的一种手段。然而在西双版纳这样一个地理自然条件特殊、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橡胶经济的发展却被附上了另一层意义。

随着其橡胶种植面积的扩大,它不仅带来生态环境的问题,也带来了傣族传统社会的变迁。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的特殊环境因素使橡胶经济引发的问题具有了地域特殊性,它对傣族干栏民居的变迁发展同时具有了利弊作用。因此,充分认识其所具有地域特殊性,才能更加清楚地认清未来傣族干栏民居的发展道路。

参 考 文 献:

[1]高立士,西双版纳傣族竹楼文化,[J].《云南社会科学》1998,2

[2]刘业,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的分析与鉴赏,[J].《新建筑》 1989,2

篇2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

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能够把他们所有知识积极地投入进来。而雇员必须具备更强的能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必须迎合企业和企业家与社会的需要,这将使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劳动含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七是向知识社会的过渡必将推动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一种新型的职业和B常成人教育体系将产生,虚拟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按需提供多媒体信息教学和服务系统,能够满足各方面要求。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专业化的合格人才将是知识社会的栋梁。未来的科研体制将以系统研究方式出现,虚拟的研究所将以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面目展现在面前。科研成就不再是“天才的孤寂和孤寂的天才的个人的反射”,未来的科研体制将基于集体行动的网络化,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愈来敷紧密。

八是知识社会的发展必定会推动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知识社会将带来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市场、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也必然会引起社会政治环境的巨大变革。知识和一切新生事物无不都在推动着人们思维和观念的变化。社会的技术进步在不断改变着世界政治。因此,知识社会对世界政治环境的整合作用越来越大。

二、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互依存与发展

知识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之快速向知识经济过渡。知识社会造就知识经济,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在知识社会条件下并不排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反却能产生极大的推动力量。在现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只不过是所占比重差别较大而已。

一方面,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为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是振兴经济最重要的任务。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以较为充分发展的传统经济为基础,必须有较高的社会知识水平,有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高技术基础和一定的硬件条件。产业革命必须以传统产业被高新技术改造或替代为特征。因此,发达工业国家,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竞相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的主要方式是机电设备信息化,建立能控制生产过程、监督产品质量的自动化体系或使用揉性生产系统,实现工厂自动化。通过这种根本性的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传统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并使传统产品多样化,加速更新换代。在知识经济推动下,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农业从传统的种养业向微生物产业、食品制造产业乃至新生物制剂产业拓展,出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竞争国际化的新趋势。但这丝毫也不能说明传统产业在知识经济中只是无足轻重的被动接受者。相反,知识经济最重要的任务不仅仅是建立新产业,而且使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改造和发展。因为这是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即使在知识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支柱产业仍然是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产业,信息产业是唯一可与传统产业并驾齐驱的高技术产业。

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建立在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之上,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一产业,而是大量地附加在不同产业中。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更离不开知识经济的渗透和兴起。传统产业通过注入高新技术可以发生裂变,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技术机会和商业机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知识经济的成果,向传统产业注入高新技术,注重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出水平,特别是提高工农业等主要生产领域的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是迎接世界知识经济浪潮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运用知识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从国情出发,优先选择那些市场需求迫切又有产业化所需条件的项目,重视那些对国家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大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不应仅仅盯在一些高水平的尖端技术的发展上,而忽视工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的主导产业的培育。不仅应重视少数显示度高的技术,还应特别重视实施产业化的技术的成熟程度和实现产业化的工农业基础的建设。

当然,知识经济是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生产资源,以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柱产业,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宏观特征。知识经济可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持续投资得到持续经济增长而不降低投资回报,从而使得传统经济学密集投资回报递减规律成为历史。知识经济是“低耗高效”的经济,在传统工业经济中,GDP的增产是与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同步增长的,但在知识经济中,在保持GDP的持续增长时,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是持续下降的。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要求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就业结构高技能化。因此启动科技创新工程,有助于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轨,做好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双重文章。

三、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还是知识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来支撑、来促进、来提高,必须依赖于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因为技术创新就其行动内容看是由一系列的技术活动组成,但就其价值取向看则有明确的商业赢利目标。一种产品、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经济形态,都需要通过源源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中,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推动。因为,当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结构调整的优化特别是比较效益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进步。工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当今世界工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发达国家技术进步贡献率显著提高,现已达到70%以上。这一切完全归功于普遍重视技术创新的结果。技术创新必然引起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增长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看:一是微观层次,即技术创新引致企业规模的扩张;二是宏观层次,即技术创新引致宏观经济的增长。这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技术创新不断创造出新技术、新工艺,使原有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这必然导致原有固定资产结构的优化。

(2)随着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相继出现,微观的生产组织和宏观的经济调控、各种管理技术将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决策技术的应用将引导投资结构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篇3

1.1林业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全球气候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所做出的正确选择。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实时地调节气候,为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为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正因为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发展林业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正确的选择。

1.2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自然生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随着现代文明和科技进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支撑经济的产业形态是生态的、绿色的、环保的。林业既是自然生态,也是一种绿色产业,发展现代林业,就是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旨,按照林业生产固有的内在的规律和林业的基本属性,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实现产业中有生态,生态中有产业的复合型经济发展方式。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有了物质依托,有了充裕的物质基础。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形成了林业产业的生态化,使林业潜能的循环释放得到了促进和提高,林业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和保障。因此,我们说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1.3森林是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资源当前,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主要原因。开发利用新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生态问题的国家战略。森林是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资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林业生产,有效地增加林业物质能源供给,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系统,保证和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发展林业低碳经济的现实途径

2.1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结构,是促进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建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以新产品开发促进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精深综合加工转变,向质量要效益。另外,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花卉业,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开辟新的市场空间。这样,从原料加工、新产品开发、发展优势林业产品等方面,形成立体的、综合的林业经济结构,可以有效地延伸林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强林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林产品生产开发中,还应该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以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的调整,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篇4

东亚模式这个概念属于历史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范畴,旨在探究东业后进国家与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实现现代化的历程。东弧模式特指“亚洲四小龙”在相类似的历史、宗教以及文化背景条件下,釜底依托政府干预手段,重视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通过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超越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模式。本文站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尝试东亚模式与中国经济发展内在关联的探究。

一 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分析

(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

东亚模式的特征可有不同的表述,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经济上,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倡导经济立国,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2、在政治上,实行集权主义和精英治国。严厉的压制性体制成功地维持了一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训练有素的技术精英则可以保证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获得经济增长。

3、在文化上,倡导儒家传统文化。儒家传统文化被称为东亚发展的“文化影响模式”,又称“东方情感型模式”,与被称为“现代型模式”的西方型文化迥异同。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现代型模式追求效率,强调个性。而东方型情感模式则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崇尚集体意识,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宣扬和谐精神,主张用伦理道德信条来规范人的行为和协调人际关系。

(二)东亚模式的缺陷

东亚模式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紧密相关,它的历史成就客观存在,但东亚模式自身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

1 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赶超模式。为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不少国家政策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重视物质的增长,而忽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东亚国家发展基本上都实行外向型战略。由于以出口为导向,以外资为增长动力,常常导致对同外资本、技术和市场的过度依赖而忽视内部资本积累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一旦外资进入减少或国际市场萎缩,经济增长就失去动力,甚至会出现经济衰退现象。

3 东亚各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一般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产业入手,这种产业的比较优势是难以持久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实现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后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4 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容易导致政府包办一切,忽视甚至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政府的决策失误必将带来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也极易滋生腐败现象。

二 东亚模式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它山之石,可资中国经济发展借鉴

东亚经济增长的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其在经济体制上的独特属性,这些独特属性对中国经济发展不乏借鉴意义:

1、跨越性特征。许多东亚国家、地区自摆脱殖民地经济、依附经济,建立自己的民族经济以来,到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严重的市场失灵危机和政府失灵危机的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东亚模式的形成,跨越了市场经济的古典体制”。而且政府采取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干预活动,无形中创造了政府和市场的合力,创造了政府和市场二元机制优化组合的新体制。

2、兼容性特征。这里主要谈经济体制上的兼容:“东亚模式”是对传统的无政府的市场经济、政府刺激有效需求的膨胀型的市场经济及完全由政府直接支配的计划经济的扬弃。它是有政府管理的非财政金融膨胀型的非单一计划调节的经济,承袭了无政府经济中的市场竞争制度、有效需求管理型经济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计划经济中的政府计划指导机制。

3、多元性、差别性特征。东亚国家、地区间及国家范围内的地区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较长的时期内,电子计算机与算盘并存,高科技与原始的农耕技术并存。这里有最富裕的人口和地区,也有最贫穷的人口和地区。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不同,经济起飞的时间各异,形成了阶梯多样性特征。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地区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科技等各方而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所以,中国应借鉴东亚模式在多元性、差别性的背景下发挥差异性的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4、政府注重培育市场的特征。在“东亚模式”中,政府与市场常常结合为一体,由于东业是市场经济后发育地区,缺乏足够的市场经济赖以顺利运行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因此政府的干预常常是一种重市场的干预,即用政府的干预培育和扶植市场,而不是抑制市场。东亚国家、地区的政府其财政消费和支配的国民财富较少,而留给市场调节的比重较大;从政府财税上看,战后,东亚的税赋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普遍较轻,这是因为东亚国家、地区没有设立危害市场机制的社会福利制度,而是在社会福利事业中引进市场的民营机制,从而大大减低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东亚教训,值得中国经济发展警惕

1、东亚模式属于赶超型发展模式,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属于此种类型。

篇5

二、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分析

中部地区虽然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来看还不发达。究其原因,固然有地理环境和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但县域经济自我封闭、缺乏合作、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第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需求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劳动力、资源成本进入上升通道,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县域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决不能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由就工业抓工业向跳出工业发展工业转变。从更广视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工业化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准确把握工业与服务业、农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动。注重追求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工业化趋向于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综观中国全境,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服从国家战略的需要,工作的重心或者说是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发展到如此局面,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建国之后,政府以大力推进工业化形成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为依据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对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各类农村经济赖以生存的资源的吸取,以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农村市场的扩展的结果。当然,一方面我们需要承认,工业化对农业资源的吸取以及工业化对农村市场的扩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工业化过程的不断推进过程中,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由于受到因向城市经济输送廉价资源而受损的环境条件和城市工业品的大量输入盘剥的县域经济显然是处于弱势地位。这种不利因素势必造成县域经济自身发展的资本缺失、人才流失和资源过度消耗等一系列不利局面。第三,由于区位劣势造成的县域经济边缘化问题。“有利的区位因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中部地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对照在区位和交通方面存在不利影响的地区而言,一些占据着优势地理位置的地区地位的发展总是先于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旦优势地位得以巩固,诸如资本、劳动力等各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将会进一步流向优势地区,并形成集聚效应。如此,先前处于劣势地位的县域便再难以与存在优势地位的县域从经济发展方面竞争了。贫困县域的不利经济状况将不可避免。第四,资源环境、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瓶颈化与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在内的各种因素随着市场效益的变动而流动是一种常态。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便是通过扩大包括人才、技术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经济发展因素的投入以形成县域经济的产业集聚,从而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无疑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对人才、资金、技术和资源等经济发展必要因素的要求极高。而这些种类的资源发展因素也恰恰是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缺少的。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中部地区县域经济长时间的发展停滞,从而又造成了县域经济资本积累能力的低下,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第五,县域经济特色化过程和资源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基于县域内已有的自然资源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模式。这种以自然资源开发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发展模式往往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着极大影响。这类对自然资源环境破坏较大的工业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引导其后果是比较严重的。如此,以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县域产业与县域经济生态化建设之间便形成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篇6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20-02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稳定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共同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

一、企业文化的特征

1.一致性。企业的定位是集员工期望、企业发展方向和社会价值观于一体,三者保持一致。企业文化一定是具有人性并尊重员工的一种文化;从根本上讲,企业文化的形成和确立最终一定要为公司利益服务,又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企业文化必须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的前沿方向保持一致。当今,许多企业的“以人为本”就是企业文化一致性的最好体现。

2.稳定性。基于企业文化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又从本源上与员工期望、企业发展方向和社会价值观保持一致,所以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决定了其具有稳定性。它的稳定性既使某一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又使企业在现阶段乃至更长的未来保持竞争优势。即使企业文化随着时展创新而不断添加新的内容,也丝毫动摇不了它的稳定性。

3.包容性。任何先进的文化都具有包容性,企业文化也不例外。企业文化只有自身具有包容的特点,才能将更多的新颖的文化纳入其体系内。沃尔玛公司就是在企业文化已形成数年的情况下,依然接受员工的建议,将其写入企业文化中。现代科技、文化都是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在发展的同时也要与文化的前沿方向保持同样的步伐,这无形中就形成了企业文化的创新性,也要求企业文化具有延续性,而包容性正是企业文化能够创新和延续的最重要因素。而企业文化的包容性、创新性和延续性也让企业文化形成了一个长久的、可持续的特殊文化。

满足了以上基本特征的企业文化才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实力的有机部分,帮助企业在竞争中获胜。

二、发展良好的企业须具备的因素

在当代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中,一个企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发展良好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因素:

1.核心的科技和创新型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世纪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靠的都是独一无二的科技。离开科技为依托,企业不可能长久存活。21世纪,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也是最高端的资源,缺乏人才供给的企业就犹如行驶的汽车没了原油,无法前进。只有不断的科技改造和源源不断的高端人才才构成了企业的动力,让企业在竞争中立足,永葆生机。

2.完善的管理体制。一个科技再先进,人才再优秀的企业若没有良好的管理体制仍是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合力,甚至形成1+1

3.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根基和内在源泉。企业文化承载了以上两点。企业文化可以通过科技创新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吸纳人才改变人才机制。而且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与完善的管理融为一体。企业文化为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管理则通过规范员工行为,要求员工遵守企业制度而形成内在约束力,这种内在约束即是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活动的内在源泉,只有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通过对自身的建设,来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的自身建设

1.建立以人为本的文化,提升企业信誉。尊重人格的企业文化不仅让员工获得尊重,也会让企业因其树立的良好形象而获得更多声誉。

2.重视学习力,提高竞争力。学习力是21世纪企业对员工的新要求,也作为风向标,从侧面反映了市场竞争的瞬息变化。不仅如此,学习力也应是个人在新时代下应具备的能力,贯穿个人职业生涯的始终。具有良好的学习力,对员工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长远意义。

3.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凝聚力作用。将团队合作精神在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传播,也关注其带来的实际效应。

四、用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1.创新企业科技,增强竞争力。科技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如何创新是当代企业时刻需要思考并伴随企业发展的长久问题。企业只有立足于科技,不断创新才能增强竞争力。

2.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提升效率。优良的管理体制即是对员工的科学管理。而企业文化对员工则具有凝聚力和激励性。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力。企业文化能够培育团队合作精神,形成向心力。通过原有企业文化树立的良好形象为企业纳入优秀素质的员工,培养员工学习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管理。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企业文化鼓励员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让员工获得赏识,找到存在感,并不断创新企业文化来激励员工,提高个人业绩,促进核心竞争力加速发展。

3.创新企业文化,吸收对企业有营养的价值观,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灵魂作用。一些固有的企业文化在当时的环境下适应企业的发展,也对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落伍,甚至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摈弃这些企业文化,接受和创新企业文化,使其发挥灵魂作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是辩证的因果关系。只有企业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发展才能够固若磐石,竞争力才会逐渐提升。而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不仅使原有的企业文化得以传播(这种传播表现为在企业内,员工对企业的理解不断加深,形成共同信念;还表现为企业文化在社会范畴内得到认可),而且还伴随员工素质的提升不断为企业增添新的内容,企业随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从社会价值观中吸取新的血液。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是企业在长久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但这种相互作用力容易被企业家忽视,因此,企业家在经营决策中应注意:一是创新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实力。二是依靠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领导者、决策者应注意两者的关系,特别是企业文化的特殊作用,使两者不断互添薪火,形成良性的蝴蝶效应。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文化对当代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促进社会由经济型社会向文化型社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卢福才.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 管益忻.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 李桂荣.创新型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 芮明杰.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167-03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意义的总体看法和评价,是理论化、系统化得主体评价意识。温州人价值观既有雄厚的历史传承,又有前瞻性的现代权衡,反映了温州人对事物评价意识系统化的理论诉求,是指引温州人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而温州是全国知名的侨乡之一,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咸平元年(998),温州人周伫随商舶到高丽经商,定居高丽,成为有文字记载的温州人移居海外的第一人。到2007年年末,790万温州人中,有50多万走向世界各地。

海外华侨华人有力推动了温州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本市的各项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温籍华侨华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文化程度高,专业素质好,他们活跃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特别是近年来出国的留学人员,许多人已成为学有所成的新一代华侨华人。据统计,目前在海外从事数理、电脑、建筑、太空、金融、医学及文化领域的温籍专业人士有5000余人,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而对于海外温州人价值观的研究较少,本课题尝试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博采众长,探索适合温州当前发展的价值观,这对温州经济的发展、创建温州地域特色文化、实现“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对本土温州人与海外温州人的价值观在历史传承、基本内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考察和对比研究。

1 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就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中发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思想文化因素。发展必须设定一系列经济标准,但经济标准的设定又必须考虑其价值前提。现代经济发展呼唤着人们对价值前提和价值取向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发展最重要的不是体现在经济增长,而是体现在人道、文化、价值上。社会的真正发展就是要把“人的个性” 潜能解放出来,而真正合理地发挥人的潜能,在于价值观的引导。哈耶克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发源与文化变迁分不开,这种文化变迁通过道德与价值观的传播而得以实现。马克斯·韦伯(2002)认为,特定价值观(特别是新教教义)是促进资本主义产生与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他同时还指出,儒教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韦伯命题推而广之,个人主义与群体主义、理想主义与求实主义等一些明显相左的价值观,都能寻找到其促进经济发展和激发商业活力的证据。哈耶克认为,对于保持经济活力来讲,竞争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主体的竞争,也包括不同的价值观相互碰撞、相互竞争,它催生了一个新知识和新思维不断地被创生,旧知识和旧思维不断地被扬弃的动态世界,拥有不断涌现的创新源泉。

1.2 国内研究现状

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文化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必将对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在经济形态转型期产生的作用更为明显。温州人在长期的创业创新实践中,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温州传统文化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温州人的价值观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蔡克骄(1999)对温州人文精神进行了剖析,他指出温州人价值观的形成是由温州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条件所决定的。其中,永嘉学派事功价值观是温州人价值观的历史传承。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高扬求实精神,主张工商业应与农业并重,永嘉学派的功利学说和务实精神影响深远。同时,温州作为一个东南良港,早就为外国侵略者所觊觎。19世纪中期外国商品的大量倾销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侵略,既刺激了温州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冲击了温州人的思想观念。近代以来,一方面,温州人多地少,政府投资少,资源未能利用,能源紧张,交通不便,以上原因导致温州的产业结构仍是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扬历史上的手工业传统,办劳动密集型的小型企业、加工企业,生产小商品。另一方面,一大批温州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甚至到海外谋求发展,温州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黄朝忠(2011)认为温州人价值观既有丰厚的历史传承,又有前瞻性的现代权衡,是指引温州人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孙金波(2007)发现经济现象背后的文化思想资源的动力作用看似“无形”,实际上它的影响是深远的,“永嘉学派”的不朽精神魅力时时刻刻体现在温州人的现实生活中,它对现在温州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已经是内化的。张俊华(2011)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温州人的价值观进行研究,进行了多样性价值观与浙商崛起的实证研究,这里的浙商主要指温州商人。他认为价值观的多样性是产生经济外部性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价值观已成为经济发展研究的新生命力所在。温州独特的环境条件、思想源泉、宗教状况都对多样性的价值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而多样性的价值观对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海内外温州人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温州人价值观包括温州人的价值信念、信仰和理想,它的内容极其丰富,以爱国爱乡为基础、以发展经济为重点、以创业创新为动力和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是海内外温州人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1 以爱国爱乡为基础

爱国爱乡是温州人价值观的灵魂,是温州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凝聚力,温州人已经把爱国爱乡融入自己的骨子里和血液中。其中,温州籍华侨是爱国爱乡的温州人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温州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与国内交往十分密切,热心为祖国建设和家乡的公益事业作贡献。温州籍海外侨团是海外温州人社会的支柱和核心,植根于瓯越文化,伴随着华侨华人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壮大。温州侨联紧紧围绕“内外温州人互动”这一战略,支持温州人走出去的同时,引导海外侨胞回乡创办总部经济,助推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发展。

2.2 以发展经济为重点

以发展经济为重点,是温州人价值观的主题内容。 温州人创造了温州经济和温州人经济,率先进行民营化和市场化,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取得了辉煌成绩。温州人经济既包括区域性的温州经济,又包括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创造的经济。温州人经济的发展,不但加快了温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温州的步伐,而且加快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3 以创业创新为动力

以创业创新为动力,是温州人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创业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体和有价值的商业机会的融合,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活动和过程。创业能够推动创新,创新必然要通过创业来实现和转化。温州实践证明,创业创新是温州进步和温州人发展的重要源泉。创业创新激活了温州,升华了温州人的精神,促进了温州人的发展。来自美国浙江温州工商总会的董事长陈钱康是在巴黎第一个从事贸易生意的温州人。1991年陈钱康移民到美国,在半工半读一年之后,陈钱康开办了自己的服装加工厂,接下来扩展到手袋、餐饮、软件等行业。从温州秘密、温州制造到温州奇迹的不断产生,从质量温州、品牌温州到信用温州的跨越式发展,从活力温州、实力温州到和谐温州的全面建设,一种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价值观即温州人价值观已不断孕育发展。

2.4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是温州人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是温州人崇高的社会思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温州人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走共同富裕之路。在海外,但凡温州人聚居人数较多的城市都有自发组织的温州商会。温州人在异乡抱团儿聚居的流程大体是这样的:一名温州人或一个温州家庭漫游到某地,一旦稍稍立稳脚跟且发现当地有商机闪动,他往往会很快向自己的血缘亲属或非血缘的乡亲发出类似的信息:此处钱多,速来!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温州人总追求进一步的发展,一个人富不算富,一部分人富也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

3 海内外温州人价值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温州人价值观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强凝聚力作用、积极导向作用、塑造作用和辐射作用。

3.1 强凝聚力作用

温州人价值观的凝聚作用体现在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上。为了共同的目标,温州人之间会自觉实现团结合作,形成一种合力,一致行动。温州人价值观具有满足每个温州人追求财富、业绩、信念、信仰和理想的需要,对温州人的吸引力很大。温州人价值观增加了温州人之间的团结协作、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温州人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温州人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把功利和仁义统一起来,把真理和价值统一起来。美国浙江温州工商总会董事长陈钱康说,“温州人有个特点就是什么行业赚钱就通通疯狂地做什么,彼此之间很讲义气、很团结,虽然相互之间也存在竞争,却不排斥有人加入这个行业。”当时在巴黎的手袋批发原本是犹太人的天下,可温州人却逐渐把犹太人挤出了市场。温州人的心齐、力大、劲足是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2 积极导向作用

温州人价值观是支撑温州人生活的精神力量,它决定着温州人行为的取向。温州人努力打造“质量温州”、“品牌温州”、“信用温州”,讲信用、守信用,树立信誉观。这种价值观融入到温州人的生产生活中,内化为自觉从事温州实践活动的动力,促进了温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在温州人价值观的指引下,温州人践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前,温州人十分珍惜自己的信誉,把义利统一起来,在满足社会需求中追求回报,在承担社会责任中获取财富,从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提升了温州文明,升华了温州人的精神品质。

3.3 塑造作用

温州人注重把做人和做事有机统一起来,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个人形象。个人形象和整体形象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温州人价值观决定着温州人以什么样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存和发展环境,选择怎样的生活目标和如何对待人生的问题,选择怎样的方式与人交往,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生存与发展。因此,它对于塑造温州人的良好形象起着决定作用,同时,塑造温州人的形象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因为,温州人价值观必然会随着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它的体系会越来越科学,内涵越来越丰富,温州人不断根据新的条件塑造更好的形象。吃苦耐劳是温州人精神一个重要部分,西班牙华商企业联合会黄会长说, “我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的西班牙,当时过来投奔亲戚后,做的是餐饮业。我都不愿意回忆那段时间,天天十几小时是怎么过来的。80年代以前出来的温州人更是艰苦,他们文化程度不高,语言是最大障碍。他们每天从早干到晚,真的是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

3.4 辐射作用

温州模式的创建使温州人驰名中外,温州模式的精髓就是温州人精神,而温州人的价值观是温州人精神的核心内容。随着国内外取经者回归故里,温州人的价值观也辐射到了他们所在的国家、地区、城市和乡村。同时,遍布海内外的温州人也把温州人的价值观扩散到了全国乃至世界。温州人具有艰苦创业精神、自主开拓和创新精神。所有这些温州人精神的核心就是温州人的价值观,温州人价值观是温州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使温州成为我国思想最为解放、观念创新最为活跃、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走出了一种具有温州区域文化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4 结 论

温州人现在置身于全球化大背景下,面临着成功与挑战,温州人的价值观需要找回,结合新时期的城市动态,今日的温州人到了需要从“生意思维”到“文化思维”的转变时刻,海内外温州人价值观必然要随着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要具有科学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在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人们各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今天,温州人要坚定地遵循温州人的核心价值观,促进温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功地实践温州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

参考文献:

[1]Henderson jvernon. Externaliti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7(42): 449-470.

[2]蔡克骄. 温州人文精神剖析[J].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8-31.

[3]黄朝忠.温州人价值观探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4):63-66.

[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彭强,黄小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2-49.

[5]孙金波.叶适事功思想与现代温州人精神[J].青海社会科学,2007(4):142-144.

[6]王春光.流动中的社会网络:温州人在巴黎和北京的行动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0(3): 40-44.

篇8

十年前,连锁便利店还没有大规模兴盛的时候,有很多购物的问题困扰着消费者。比如明明只需要购买很少一部分的生活必需品,超市的付款等待时间却比购买时间还长;或者大卖场离家太远,来回一次需要很长时间,购物成了一种负担。而随着便利店的不断发展,顾客们惊喜地发现,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这不是连锁便利店的最终形态,而仅仅是一个开始。本文从连锁便利店的现状,不足以及解决方法三个方面出发,阐明连锁便利店如何更高效有序地发展。

一、我国连锁便利店的特点与分析

首先,就目前而言,我国连锁便利店的商品结构和经营模式极其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概括的说,首先连锁便利店销量最大的还是食品类商品,包括饮料、休闲食品、速食类食品等,占所售商品比重为65%上下。其次是杂货,以洗浴等日化产品为主,达到销售额的15%左右。再接着是烟酒两项,各占销售额的10%和7%。最后是其他类物品,如电话卡、报纸、杂志等,所占比重为3%。

该种商品结构和销售比重是较为不成熟的。它只是普通零售商店的一个延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连锁便利店应该扮演的角色。

其次,我国连锁便利店发展十分迅速,但各地区发展参差不齐,存在较大差异。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便利店发展十分迅猛,已经基本形成产业规模化。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众多因素的制约,连锁便利店的发展停滞不前。

这种不平均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有物流行业发展水平的因素,也有当地本身经济水平发展的原因,还有消费者的认可度,生产企业对连锁便利店是否重视与配合,选址的科学性等,这些因素都在连锁便利店的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最后,我国目前的连锁便利存在定位不明确,经营雷同化的问题。

我国连锁便利店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忽略了连锁便利店与超市、零售店的区别,没有完全体现出连锁便利店的特点,使得连锁便利店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或者沦为超市的一个补充性存在。同时,连锁便利店在选址中不注意科学,造成很多连锁便利店扎堆严重,网点过密,经营的品种毫无差别,也制约着连锁便利店的进一步发展。

二、当代连锁便利店存在的不足

1.经营地点太过于单一

以目前来看,大部分连锁便利店的经营地点都集中在居民小区附近,网点太过于密集。过于密集的下场就是几家相近的连锁便利店要在同一时间内面对同一生活区域内的消费者,也就是交叉的目标人群,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竞争难度并且显而易见得影响了连锁便利店的经营效益。

2.物流系统十分薄弱,缺少现代化管理

当代连锁便利店的管理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粗放简单的管理层次上,甚至有些还处于纸笔记录的经营方式。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连锁便利店已经引进了较为先进的电脑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办公网络,在连锁便利店的实际营业中作用微乎其微。而国际先进的信息收集,库房整理和数据交换软件,如EDI系统,POS系统等在连锁便利店更是罕见。

3.缺乏自创品牌意识

便利店不应该仅仅满足于销售供应商的产品,在发达国家,如英国,主要超市和连锁便利店的自有品牌产品达到了总产品量的30%,最高的甚至达到了54%。美国也毫不逊色,在美国的超市里,40%以上的商品都为超市自有品牌。在我国,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4.连锁化程度较低

连锁便利店目前在国内发展得十分迅速,不过与国外先进企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各地区的连锁便利店各自为营,没有全国化,规模化和集团化的连锁便利店龙头企业。而全球知名的日本连锁便利店巨头7-11自从1973年开始发展连锁经营以来,已经在全球开设了45,314家分店,它的加盟连锁店达到了比重的90%。

5.商品缺少特色

连锁便利店的销售形式应该是以小巧、方便、实用为特色的,它在商品的选择上应该集中体现“急需、必需、速食”的特征,这是连锁便利店区别于超市等其他零售模式的最大特点。而现在许多连锁便利店经常忽视这一点,选择的商品类型和大卖场、超市等大同小异,不能有效得体现出连锁便利店区别于其他零售业态的特征。

三、当代连锁便利店如何实现高速有效发展

1.选址科学化,多元化

在传统的便利店选址的基础上,首先要科学化。在选址时要充分考虑人口居住密度和日均人流量。同时也要考虑到竞争对象离自身的物理距离和对自身的冲击,不能仅仅考虑人口因素一个方面,周边是否有大型超市和多家同类型的连锁便利店,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人口年龄和文化结构,这些都必须纳入选址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中。其次要多向其他方面拓展。局限于居民生活区和城市大型商业圈的选址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不可避免地会与竞争对手发生正面碰撞。如何另辟蹊径进行店址选择成为当下连锁便利店杀出重围的关键。笔者认为,规模较大的加油站,大型医院和大型院校附近,车站,旅行景点附近,度假村附近都可以列入店址选择的考虑中。

2.服务多元化,创意化

便利店不仅出售商品,也提供各种服务,如邮政服务、银行服务、票务服务、收费服务、速递服务、快印和复印服务等。服务的多样化和便利性是便利店区别于其他零售业态的重要特征,也是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所以便利店要长期立足于发展服务多元化的战略。

3.商品组合应多元化

商品组合的多元化,意味着要根据所在地区和城市的不同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商品和服务结构,以周转速度快的日常必需品为主。便利店根据所在位置顾客的需求和消费特色,开发富有特色的专营产品,通过整合供应链促使供应商生产适应便利店销售的商品和服务,并逐渐培养开发自有品牌产品的能力。

由于速食品毛利高、周转快,且具便利性,速食品是便利店保持竞争优势的有力手段。在开发速食品时要注意速食品关联设备的放置地点,方便顾客自行操作;需要慎重选择诚信可靠的供应商并应考虑其物流配送能力。除少数国际性品牌能保持持久畅销外,其他商品需定期检查,不断调整结构。以联华便利为例,在近80平方米的店铺内,销售30个大类2000多种商品,即食品有联华定牌的茶叶蛋、棕子、面包、蛋糕和豆奶等,门店设有蒸包机、冷热饮料机、加热锅等食保温设备,即用品有烟酒、洗涤化妆、生活日用品等,同时还引进了20 多种报纸、50 多种杂志、200 多种图书出售。

非食品类的销售金额占便利店的营业额虽然不高,但要求品种极多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非食品类的保存期较长,报废损失的可能性小,门店应及时对重要品项缺货和卖不出去的商品作出快速调整。对于非食品类商品中的必备商品应确保供应数量和品质,注重培养顾客对商店的忠诚度。

4.以特许加盟模式为基础提升品牌形象

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我国的便利店还要加快特许加盟步伐。世界最强大的便利店7- 11 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利用特许加盟方式。7- 11 便利店开展特许经营的一个重要策略是集中开店。集中开店是指在某个重点区域内以密集开店的方式,迅速达到规模效益的目的。零售业是一种以规模出效益的行业,小型便利店要取得一定的规模,必须走连锁经营的道路。便利店由于所需投资相对较小、经营相对简单、市场竞争激烈,因而更适合采取特许经营方式开拓市场,树立品牌形象。

5.“反超市化”趋势

中国的便利店发展至今,仍存在近一半的亏损,究其原因,业内专家认为创新不够是症结所在,尤其便利店仍然与超市没有形成明显的差异,是问题的关键。事实上,便利店与超市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零售业态。首先,便利店与超市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产物。超市是经济不景气的产物,世界性经济危机催生出了超市,它的目标顾客是消费大众。便利店是城市繁荣的产物,它的目标顾客是即时消费者。而在我国,便利店无论店铺选址、经营商品、营运管理、物流配送等都带着超市的痕迹,甚至有点像“迷你超市”。

因此,“反超市化”将成为便利店一种发展趋势。即重点在“便”与“利”上不断拓展广度与深度。业内人士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便利店,发展“生鲜型”、“时尚型”、“服务型”等多样化的便利店业态。根据各地的实际市场环境,形成各种便利店模式,如依附于社区的传统便利店,主要依靠便利、亲和力和低成本取得效益;借鉴国外模式的标准型便利店,倡导便利、时尚、即食等概念;以经营生鲜食品为特色的生鲜型便利店,新鲜、廉价、方便是其特色;以经营专业化商品为主的专业化便利店等。

综上所述,当代连锁便利店的持续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如商品结构简单粗放,网点选址重合交叉,营业方向偏差,办公系统落后等。因此,在连锁便利店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综合考虑选址,经营方式,商品结构等多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便利店本身的优势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筹划,只有这样才能使连锁便利店走上创新发展的道路,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春霞:便利店营销五策[M].现代营销(经营版),2010

[2]刘树兴:我国便利店的发展状况与前景展望[J].市场研究,2007

篇9

一、建设当代会计专业人才新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纲领,只有结合当代特点,才能立足于现实社会,针对自身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这也是当代的会计专业人才需要弥补和发展的走向之一。会计是一门学术性非常强,逻辑性非常缜密的学科。将会计训练作为学生在毕业时成为合格的会计技术人员的必备条件,需要着重培养意识,扩展口径,拓展学生群,将学生的范围不断拉大,社会经济考察的重点,可以放在扎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之上,将金字塔的定量分析作为评价描述会计专业考试最适合不过,但是,需要大量烦琐的会计规章,学生难以自主完成。因此,要制定日益适合自己会计工作的手段是尤为重要的。

二、实践中对会计专业大学生的新要求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针对会计业界中新人提出的三点要求中,核心是素质能力,并把它细分为三项主要职能:即专业的职能素质、人格素质、商业视角素质。具体有以下两方面:完善知识结构,形成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会计队伍,建立一所有专业能力引导的美国会计学会下属中的未来教育机构、范围委员会、会计内容和含义三者共同称为Bedford 委员会。大学会计教育涵盖了整个会计范围,包括人文学科、自然学科、通用信息和艺术等四个领域,需要掌握丰富深厚的会计知识。符合会计从业人员的执业需求,对会计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要想真正适合会计的发展,会计从业人员就要注重和掌握他们的知识,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在会计课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在会计工作中健全和完善所需要的知识体系。

我国的会计法规是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指定,会计法规是制定会计教育和教学形式和执行颁发会计从业资格的法律依据。会计人员必须要有法律意识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根据考量确定是否可以成为称职的会计工作者。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在了解会计法律法规的同时,学会用法律法规中的事项处理会计纠纷。会计法律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的必备教育手段,为培养高层次的会计人才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因此,要将法制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要成功,主要的条件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能够快速的进行听说读写,在掌握和理解新知识的同时,可以复述一遍知识要点,以强化理解能力;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且需要捕捉和搜集主要信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调人与部门的协调能力。

三、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会计专业培养

供求双方在一定的联系通道下,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会计事业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联系和疏通会计人才,并且畅通双方的联系渠道,给社会人才提供一项基本的选择要求,会计教育部门根据人才的基本情况,订立教育目标,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根据会计人才的基本情况和会计创新教育的基本环境进行改革和制订改革目标,充分发挥教育主体在改革中的基础和主导作用,加速进行会计教育体制改革,这有利于教育环境的创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政府调控力量不容忽视,由此形成的市场、环境和条件三项条件都需要创新。在市场机制的运行下,政府的导向力量也不容忽视,因此,整个会计教育机制包括政府、大学、企业三个硬性条件。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积极推进会计专业教育,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大走向,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今天有着重大的变化。当前面临的环境在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因此,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和提高,因此需要对财会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才能不断深化和优化系统的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以下这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即减小不规范的专业现象,划定专业界限,改革财会课程出现的问题。加大基础课程的比重,最主要的是增强学生在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强化学生解决在会计教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和例子,及时进行分析、并且讨论和解决,不留死角。

各种政策要结合客观实际,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付诸实施,才能投入资金进行使用。在美国,执业者要进行会计改革,要与会计署进行上百年的斗争。但是,1990年的会计改革,在铬镍钢司向会计教育改革投入400万美元的资金后,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在投入和使用了这笔资金后,会计教育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转变,在今后的会计教育改革中,CICPA是各个会计事务所和国家有关的会计教育院校的主管部门,加大教育改革的经费的投入,才能更好的推进会计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必将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的重点。会计教学只有不断屏弃传统教学中的糟粕,不断汲取传统和现代会计教学的精华,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才会推陈出新,才能适应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的持久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保持经济的腾飞,更有利于会计行业的发展,也有助于会计人员的发展,因此,要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不断保持进步,不断向前迈近,为更多的会计执业者谋取更多的福利。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强化会计电算化力度,完善会计课程的细节,会计执业界还可以对会计人员进行一定的提升,保证会计的执业能力,适时进行考核,完成会计的任务,加大会计的利用率……以上种种思路和建议,都是会计教育改革和促进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篇10

一、科技发展与市场

尽管市场并非科技发展的唯一指向,但发展科学技术已离不开市场。当今世界已是一个市场、两种制度。要发展我国经济,就要提高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来看,人们历来在科技拉动和市场推动之间选择,事实上,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兹以一例来说明。

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相当于中国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瑞士只是用国民生产总值的4%就取得了同等的保健效果,所以美国人自己觉得很浪费。美国人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对高科技医疗手段的依赖性:一有轻微的外伤(如脚被崴),也要用核磁共振、CT断层分析等手段来检查。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就是因为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这是个很大的市场。CT断层分析、核磁共振是高技术产品,但在我们搞物理的人来看,还不算太高,那都是我们现代物理学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能不能与企业、医疗卫生部门、物理界合作,把中国这方面的医疗器械搞起来?我认为是可以的。我们的高科技产品在一定意义上是能和国外竞争的,这不是因为国产的技术特别高超(关键是要把先进科技有效运用起来),而是因为我国劳动力(包括高技术劳动力)便宜,所以我们的总成本是便宜的。高技术产品除了一定的技术含量外,大量的还是装配行业,装配要有一定的技术,而这些我们是能够解决的。

这就是说,上述领域的技术创新的“可能性”早已存在,但为什么没有向现实转化呢?

在上一世纪和本世纪初,重大的发明、创新主要是由工厂之外的独立发明者、研究机构作出的。我们知道,瓦特只有合伙人,他不属于哪一个工厂;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有过象电灯泡等重大发明,是一个独立实验室。然而,在现代,独立发明者和独立实验室的比例在不断减少,企业内部从事R&D活动的比例不断上升。

这一方面与科学、技术、经济三者的日益紧密联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科斯所认为“企业”代替“工厂”的趋势相关。企业代替工厂并不断发展,是要将许多原本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以减少交易成本。当然,企业也不可能无限制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并不是企业越大,市场交易费用会越低,绩效会越高;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受垄断与竞争之间的经济及法律关系的制约。

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应充分肯定并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亦要充分估计企业乃至整个市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局限性(而且这种局限性并不仅仅在于上述分析之中)。这就是说,市场推动和科技拉动对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就上一医疗器械方面的技术创新而言,我们的“市场推动”机制仍不完善,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按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亦即实现技术、生产诸要素的创新性的“组合”,主要靠企业(家)来完成。在我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至少需要三个飞跃:一是从“工厂”向企业的飞跃(包括观念上);二是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飞跃,这里所说的现代企业,人们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已有不少论述,我只从另一方面来谈,即现代企业应是行业技术的重要推进者,具体来说,企业应把管理目标不仅仅置于生产、营销策略方面,更应置于技术发展战略上面;三是我们应能具有这样的市场环境,即经营者不会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优惠政策和体制漏洞上——这方面的机会越多,技术创新的热情就会越少。当然,上述三方面已在进行中。

二、“夕阳产业”与“新兴产业”

有些产业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夕阳产业”,而且,“夕阳产业”是可以向“新兴产业”转化的。以交通为例来说明。

当代交通正出现一个以高速铁路为骨干路、公路体系相配合的交通体系。在欧洲,铁路发展得比较早,美国的经济发展得比较晚,铁路和公路并行发展,但在美国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战胜了铁路,美国的交通运量的2/3是由高速公路担负的。有的人据此认为铁路是“夕阳工业”。在3年前,国家计委召开了一个交通问题讨论会,一些与会者根据美国的经验就说在中国铁路也是夕阳工业,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发表这些意见的是社会科学家,没有我们搞自然科学的人到场。他们看到的是历史资料,是公路战胜了铁路,因为汽车有方便之处,可以一家一户,而铁路是集中的。但是现代化的铁路已不是过去的面貌了,高速铁路开始兴起了:日本的新干线每小时280公里,法国的叫做TGV,每小时350公里,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每小时500公里的铁路。美国的高速公路固然很发达,时速达到200公里是不成问题的,可谁敢这样开车?美国人现在的设想是,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形成网络,例如,把小汽车开到铁路火车上面,然后火车以每小时400到500公里的速度开,到站后小汽车下火车继续在公路上开。用现在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连结起来,速度也快,能源也省。这就是美国的部署。我们怎么办?这需要认真探讨。我认为,铁路不仅不是“夕阳西下”而且是旭日东升。现代化的高速铁路不仅把轨道接得很长,速度开得很快,而且正在出现一种新型的技术,叫磁浮列车。磁浮列车的速度已被证明至少500公里,而且有可能提高到700公里。现代化的磁浮列车技术已基本成熟,商业化运行为期不远了。我甚至可以说,我国现在就应关注这一技术。

的时候,过份关注一般意义上的产业(有时仅仅是行业)的区别,而不是以技术方向来对照,尽管人们可能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在决策所需的信息量如此巨大的时候,人们的这种意识仍有可能被遮蔽。市场自身能实现合理的选择吗?还是市场选择如何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相结合?

此外,对市场前景的分析要和科技的发展结合起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不仅是学科意义上,而且是决策机制上:在国家(地方)产业政策的制定上,要有科技人员和管理、决策人员相结合的机制。制定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方向,也是如此。

三、能源问题及相关科学技术

我国秦岭以北煤的资源蕴藏量占全国90%以上,从长远计,北煤南运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长期不可避免。为什么我国铁路交通的压力特别大,这跟北煤南运有很大关系,北煤南运约占了运输量的40%。中国煤的蕴藏量10倍于中东的石油(就热量而言)。中国组织一定数量的煤出口,是必要的。现在的问题是运不出去。从大秦线能运多少煤呢?2000万吨,而仅日本就期望我们每年供应1亿吨。从交通、环境及当前相关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煤最好不要铁路运输,而是把它磨成粉,再用水掺搅制成水煤浆,然后用管道运输。现在大同到秦皇岛的车皮是2000万吨煤,回来有2000万吨的物资吗?没有。这样一来就放空车了。我了解到,现在国家想从山西铺一根水煤浆管道到山东然后出口。象这样的能源问题也涉及到交通问题,而如果用管道运输,效益比火车更高。这些都有好多新技术。但从总体来讲,我赞成逐渐压缩煤耗减少污染,同时应该发展一些更为干净一点的能源,主要是原子能和水能。

人们容易从原子能想到切尔诺贝利事故。但是,现在设计的核反应堆都是安全型的,而且是比较干净的,没有其它废料,当然放射性要控制起来。世界曾经掀起过一个反核运动,有一个绿党尤其反对核。现在绿党开始改变态度,认识到不发展原子能就要烧煤,煤的污染比原子能更大。但美国的反核势力仍然很大。美国的一些搞核电站的公司在美国就是卖不出去,什么地方要搞核电站,什么地方的老百姓就反对。所以美国就愿意卖给我们,因为中国没有反核运动。中国最好不出现这样的反核运动。

更重要的,我认为应多搞水电。水是可再生的能源,每年水都从大江大河流掉,不发电,太可惜了。现在中国正在建设长江三峡水库。实际上,长江三峡搞起来以后,才利用了水资源的10%。水力资源的大头在哪?在西南横断山区。西南横断山区的水量没有长江干流那么大,但是落差大。从总体上说,其水能蕴藏量至少是全国的50%。为什么优先搞长江三峡而非西南?因为那些地方都处于深山穷谷。要修个水电站,首先要修盘山公路,它们高度都是2000到3000米,所以修盘山公路的投资很大。但是,这并非近期不可以解决。运输的问题可以用飞艇来解决,飞艇的运输量可达200至300吨,是卡车的6倍左右。1932年齐伯林的飞艇事故,使世界飞艇业受重创,影响至今。但是,现代的技术已经不一样了,可以不用氢气而用氦气来代替。除了飞艇以外,还可搞索道运输,另外,在西南搞水电建设也不见得要大幅度的钢筋混凝土,因为可以在高山上就地取材,通过定向爆破获得石材。目前,高温超导技术也为高效的高压输电提供了可能性,否则,线路上损耗就可能达1/4,仅长江三峡的输电就可能损耗两个大亚湾的发电量。不过,以目前技术发展程度,铺设1000公里是不现实的,但是,用超导输电线取代消耗较大的、由发电机到变压器那一段电缆在当前是可行的。

四、更理性地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要不要发展?要,而且要大力发展。当代生产的重大特点就是,精神生产力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的信息产业占美国全部产业的65%。也就是说,精神生产的价值量超过了物质生产量。这是现代化生产的特点。什么是精神生产力呢?它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包括各种信息产业,包括新闻出版、报纸、电影等等。人,并不光要吃和喝,还有许多精神消费。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篇11

当人们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全球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因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推进下,人们正在朝着信息社会时代进步。在以前近两个世纪以来,因为无线电、铁路、电视、电话、电影、内燃机、喷气式飞机和微电子技术的研发及作用下,加快了世界经济的进步,并有效改进了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在以后的百年当中,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或许会有非常大的改变。而值得人类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研究的课题有很多。比如经济学家普遍关心的本世纪的世界范围经济发展的格局、全球经济化逆变、世界主治贸易体系、政府因为经济的综合管理及分散化管理、数字经济管理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资源。

美国的经济从发展角度而言,大多依照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拥有这个经济命脉的后盾,使美国成为了最发达、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我国的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经济不断兴起,人们正在这场日益竞争的环境下经历着全球性科技革命。

一、当代经济与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关系

1.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加快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发展

最近20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创新可谓是十分迅速的。美国大型计算机通过40年的发展才产出10多万台;小型机用了20年的时间就产出了100多万台,而微型机仅仅在10年时间产量竟然高达1000多万台。而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互联网被研发出来后就以暴跳的速度迅速蔓延。

现今流行且时尚的网络经济或网络经济学,单指内容而言,实际是Internet Economy或Internet Economics ,它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网络经济或信息网络经济学,指的是经过网络执行的经济活动。这类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它是同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网络产业,不但包含网络贸易、网络企业、网络银行和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还包含了网络设备、网络基础设施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议、生产及提供等经济活动。

2.当代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再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网络加快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电子货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发展,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再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但需要强化网络建设,通过TCP/IP来创建一个多功能的公共通信服务的网络互连,加强web功能;还应强化相关软件技术的研发,以切实达到构筑新形态商务活动应用环境的要求,比如xml技术、Java技术和组件技术等等。并且,网络安全问题对电子商务等活动构成了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加快网络安全建设的进程,快速创建全面的网络安全体系,将数据进行加密,创建各类认证体系,以便网上交易等一系列活动可以安全准确的进行。

3.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当代经济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实体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当代经济的进步,二者已经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实体。在如今的经济范围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前沿工具。比如创建在网络平台上的数据分析库、应用和统计等等。当代经济也是网络经济能够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两者的发展相互并存,互相激励。

二、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仍将继续

现如今,全球都处在信息的高速公路上,这是一项创世纪的工程,它不但会成为全球的神经中枢,还会让人类居住的地球如同一个拥有高智商的“大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势呢?这是因为:首先,预计以后20年,半导体芯片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倍,被叫做“摩尔定律”的发展局势还会继续。而与其相较量的处理技术让计算能力每两年提高一个数量级,到2006年计算能力已提升到每秒千万亿次级。其次,信息产业已变成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全球电子产品市场形式已提升到1.3万亿美元。再次,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急速加快了脚步。全球互联网用户由1996年不到4000万户变成现在的2.6亿户,据有关数据表明到2005年底已经超出10亿用户。以后的10年,全球国际贸易可能会有三分之一经由电子商务达成。

三、计算机网络发展对当代经济的影响

世界信息网所引起的涟漪效应已经超出网络的范围以外,而且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引起了一波又一波新的浪潮。这不是媒体业界所遭遇的巨大影响,也不是人际通讯的新奇物品,而是经济结构的全新转变,和整个社会框架的改变。

在国际贸易上,贸易大国都很关注知识产权维护,“电子数据交换”又推进了全球厂商达成信息服务一体化的目标,而电子商务的推进更是引发了国际贸易的机制彻底的变革;在国际金融上,电子金融服务等“虚拟银行”正在取缔许多传统的银行,银行同客户之间的交易会更多的使用电脑、电话、自动柜员机(ATM)等电子技术手段进行,并且,电子金融期货交易也正式运行;在国际投资上,网络金融正在吸收更多的全球投资者,他们正在尽可能争夺新一轮有利的国际投资地位,并把国际投资的重点目标引导了新兴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这些发展让传统的投资模式发生转变。

四、充分利用、发展计算机网络,促进当代经济更加繁荣

1.推动计算机技术发展,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普及到生活的所有角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形式,可以说是20世纪最关键的科技创新,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几乎融入到每一个经济部门,并且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更快进步和创新。因为由于网络经济的进步,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等的深入性发展,一系列网络和计算机问题随之显现,比如多媒体传输问题、网络安全和网络速度问题等等都有待解决。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便达成经济发展的要求。

2.企业要关注自身网络的建立,开拓新的营销渠道

由于网络用户群的扩张,互联网成为了商机无限的关键市场,各企业应该关注网络营销的新形式,创建自身的网络系统。近年来更多的企业开始加入互联网,就连过去不看好互联网市场的微软公司也在1995年底突然觉醒,总裁比尔・盖茨提出了“我们要全力拥抱并拓展因特网”。

近几年来,实力强大的企业都在开发内部网络结构。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实际上是网中之网,不但可以独立成网,还可以连接国际互联网络,一题多解,优越性很大。内部网络结构对企业技术数据库、产品设计、研究开发、管理方式、工艺流程、市场营销、技术反馈、售后服务等,会发生无法预测的影响。

3.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

网络经济建设的基础是人和电子工具的紧密合作。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工程,网络经济所涉及到的人才包括所有方面,有数据标准化建设和处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海关、贸易、税收、工商、交通运输等多种行业。网络经济目标的扩展、确定、组织规划的实现都是在相应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人文背景下通过各类人群共同确立的。离开电子设备目标、规划、组织的研发者或缺少这类的人才,网络经济是无法运行的。网络经济是当代信息技术利用的产物,没有一定实力的技术人才是无法办到的。网络经济的具体运行过程是商务实践、商务理论与电子工具的有效组合,也需要很多实施网络经济的综合型人才。

可是,网络经济人才的培养当前还是个薄弱环节。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注重并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当前对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充分关注,并积极加大关注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4.完善法律法规保障

网络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变革,为社会经济的进步提供了条件,并且也引起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造成许多以前社会发展中没有出现的问题。法律是社会关系的协调者,法律的进步总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约束。国家当前已经明确地感觉到传统的法律在处理新型的信息技术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时的滞后性。所以创建良好的法律环境,是网络经济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保障。

当前,网络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法律问题主要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电子交易的安全性问题、电子合同的法律保障、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电子数据交换的法律支持等等,以上都急需制定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网络经济的正常发展。

篇12

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市场推动和科技拉动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在经济建设中,应注意科学界定“夕阳产业”与“新兴产业”,开发新技术以解决能源问题。在当前,尤其要更理性地发展知识经济。

一、科技发展与市场

尽管市场并非科技发展的唯一指向,但发展科学技术已离不开市场。当今世界已是一个市场、两种制度。要发展我国经济,就要提高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来看,人们历来在科技拉动和市场推动之间选择,事实上,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在上一世纪和本世纪初,重大的发明、创新主要是由工厂之外的独立发明者、研究机构作出的。我们知道,瓦特只有合伙人,他不属于哪一个工厂;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有过电灯泡等重大发明,是一个独立实验室。然而,在现代,独立发明者和独立实验室的比例在不断减少,企业内部从事活动的比例不断上升。

这一方面与科学、技术、经济三者的日益紧密联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科斯所认为“企业”代替“工厂”的趋势相关。企业代替工厂并不断发展,是要将许多原本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以减少交易成本。当然,企业也不可能无限制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并不是企业越大,市场交易费用会越低,绩效会越高;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受垄断与竞争之间的经济及法律关系的制约。

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应充分肯定并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亦要充分估计企业乃至整个市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局限性。这就是说,市场推动和科技拉动对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二、“夕阳产业”与“新兴产业”

有些产业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夕阳产业”,而且,“夕阳产业”是可以向“新兴产业”转化的。以交通为例来说明。

当代交通正出现一个以高速铁路为骨干路、公路体系相配合的交通体系。在欧洲,铁路发展得比较早,美国的经济发展得比较晚,铁路和公路并行发展,但在美国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战胜了铁路,美国的交通运量的2/3是由高速公路担负的。有的人据此认为铁路是“夕阳工业”。在3年前,国家计委召开了一个交通问题讨论会,一些与会者根据美国的经验就说在中国铁路也是夕阳工业,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发表这些意见的是社会科学家,没有我们搞自然科学的人到场。他们看到的是历史资料,是公路战胜了铁路,因为汽车有方便之处,可以一家一户,而铁路是集中的。但是现代化的铁路已不是过去的面貌了,高速铁路开始兴起了:日本的新干线每小时280公里,法国的叫做TGV,每小时350公里,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每小时500公里的铁路。美国的高速公路固然很发达,时速达到200公里是不成问题的,可谁敢这样开车?美国人现在的设想是,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形成网络,例如,把小汽车开到铁路火车上面,然后火车以每小时400到500公里的速度开,到站后小汽车下火车继续在公路上开。用现在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连结起来,速度也快,能源也省。这就是美国的部署。我们怎么办?这需要认真探讨。我认为,铁路不仅不是“夕阳西下”而且是旭日东升。现代化的高速铁路不仅把轨道接得很长,速度开得很快,而且正在出现一种新型的技术,叫磁浮列车。磁浮列车的速度已被证明至少500公里,而且有可能提高到700公里。现代化的磁浮列车技术已基本成熟,商业化运行为期不远了。我甚至可以说,我国现在就应关注这一技术。

此外,对市场前景的分析要和科技的发展结合起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不仅是学科意义上,而且是决策机制上: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上,要有科技人员和管理、决策人员相结合的机制。制定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方向,也是如此。

三、能源问题及相关科学技术

我国秦岭以北煤的资源蕴藏量占全国90%以上,从长远计,北煤南运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长期不可避免。为什么我国铁路交通的压力特别大,这跟北煤南运有很大关系,北煤南运约占了运输量的40%。中国煤的蕴藏量10倍于中东的石油。中国组织一定数量的煤出口,是必要的。现在的问题是运不出去。从大秦线能运多少煤呢?2000万吨,而仅日本就期望我们每年供应1亿吨。从交通、环境及当前相关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煤最好不要铁路运输,而是把它磨成粉,再用水掺搅制成水煤浆,然后用管道运输。现在大同到秦皇岛的车皮是2000万吨煤,回来有2000万吨的物资吗?没有。这样一来就放空车了。我了解到,现在国家想从山西铺一根水煤浆管道到山东然后出口。像这样的能源问题也涉及到交通问题,而如果用管道运输,效益比火车更高。这些都有好多新技术。但从总体来讲,我赞成逐渐压缩煤耗减少污染,同时应该发展一些更为干净一点的能源,主要是原子能和水能。

人们容易从原子能想到切尔诺贝利事故。但是,现在设计的核反应堆都是安全型的,而且是比较干净的,没有其它废料,当然放射性要控制起来。世界曾经掀起过一个反核运动,有一个绿党尤其反对核。现在绿党开始改变态度,认识到不发展原子能就要烧煤,煤的污染比原子能更大。但美国的反核势力仍然很大。美国的一些搞核电站的公司在美国就是卖不出去,什么地方要搞核电站,什么地方的老百姓就反对。所以美国就愿意卖给我们,因为中国没有反核运动。中国最好不出现这样的反核运动。

更重要的,我认为应多搞水电。水是可再生的能源,每年水都从大江大河流掉,不发电,太可惜了。现在中国正在建设长江三峡水库。实际上,长江三峡搞起来以后,才利用了水资源的10%。水力资源的大头在哪?在西南横断山区。西南横断山区的水量没有长江干流那么大,但是落差大。从总体上说,其水能蕴藏量至少是全国的50%。为什么优先搞长江三峡而非西南?因为那些地方都处于深山穷谷。要修个水电站,首先要修盘山公路,它们高度都是2000到3000米,所以修盘山公路的投资很大。但是,这并非近期不可以解决。运输的问题可以用飞艇来解决,飞艇的运输量在200~300吨,是卡车的6倍左右。1932年,齐伯林的飞艇事故,使世界飞艇业受重创,影响至今。但是,现代的技术已经不一样了,可以不用氢气而用氦气来代替。除了飞艇以外,还可搞索道运输,另外,在西南搞水电建设也不见得要大幅度的钢筋混凝土,因为可以在高山上就地取材,通过定向爆破获得石材。目前,高温超导技术也为高效的高压输电提供了可能性,否则,线路上损耗就可能达1/4,仅长江三峡的输电就可能损耗两个大亚湾的发电量。不过,以目前技术发展程度,铺设1000公里是不现实的,但是,用超导输电线取代消耗较大的、由发电机到变压器那一段电缆在当前是可行的。

四、更理性地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要不要发展?要,而且要大力发展。当代生产的重大特点就是,精神生产力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的信息产业占美国全部产业的65%。也就是说,精神生产的价值量超过了物质生产量。这是现代化生产的特点。什么是精神生产力呢?它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包括各种信息产业,包括新闻出版、报纸、电影等等。人,并不光要吃和喝,还有许多精神消费。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篇13

Abstract: Th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market pull and technology push for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re indispensable.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 science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definition of "sunset industry" and "new industries", to develop new technologies to address the energy issue. At present, in particular, to mor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Key words: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ergy; knowledge-based economy

一、科技发展与市场

尽管市场并非科技发展的唯一指向,但发展科学技术已离不开市场。当今世界已是一个市场、两种制度。要发展我国经济,就要提高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来看,人们历来在科技拉动和市场推动之间选择,事实上,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兹以一例来说明。

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相当于中国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瑞士只是用国民生产总值的4%就取得了同等的保健效果,所以美国人自己觉得很浪费。美国人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对高科技医疗手段的依赖性:一有轻微的外伤(如脚被崴),也要用核磁共振、CT断层分析等手段来检查。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就是因为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这是个很大的市场。CT断层分析、核磁共振是高技术产品,但在我们搞物理的人来看,还不算太高,那都是我们现代物理学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能不能与企业、医疗卫生部门、物理界合作,把中国这方面的医疗器械搞起来?我认为是可以的。我们的高科技产品在一定意义上是能和国外竞争的,这不是因为国产的技术特别高超(关键是要把先进科技有效运用起来),而是因为我国劳动力(包括高技术劳动力)便宜,所以我们的总成本是便宜的。高技术产品除了一定的技术含量外,大量的还是装配行业,装配要有一定的技术,而这些我们是能够解决的。

这就是说,上述领域的技术创新的“可能性”早已存在,但为什么没有向现实转化呢?

在上一世纪和本世纪初,重大的发明、创新主要是由工厂之外的独立发明者、研究机构作出的。我们知道,瓦特只有合伙人,他不属于哪一个工厂;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有过象电灯泡等重大发明,是一个独立实验室。然而,在现代,独立发明者和独立实验室的比例在不断减少,企业内部从事R&D活动的比例不断上升。

这一方面与科学、技术、经济三者的日益紧密联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科斯所认为“企业”代替“工厂”的趋势相关。企业代替工厂并不断发展,是要将许多原本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以减少交易成本。当然,企业也不可能无限制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并不是企业越大,市场交易费用会越低,绩效会越高;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受垄断与竞争之间的经济及法律关系的制约。

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应充分肯定并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亦要充分估计企业乃至整个市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局限性(而且这种局限性并不仅仅在于上述分析之中)。这就是说,市场推动和科技拉动对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就上一医疗器械方面的技术创新而言,我们的“市场推动”机制仍不完善,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按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亦即实现技术、生产诸要素的创新性的“组合”,主要靠企业(家)来完成。在我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至少需要三个飞跃:一是从“工厂”向企业的飞跃(包括观念上);二是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飞跃,这里所说的现代企业,人们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已有不少论述,我只从另一方面来谈,即现代企业应是行业技术的重要推进者,具体来说,企业应把管理目标不仅仅置于生产、营销策略方面,更应置于技术发展战略上面;三是我们应能具有这样的市场环境,即经营者不会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优惠政策和体制漏洞上——这方面的机会越多,技术创新的热情就会越少。当然,上述三方面已在进行中。

二、“夕阳产业”与“新兴产业”

有些产业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夕阳产业”,而且,“夕阳产业”是可以向“新兴产业”转化的。以交通为例来说明。

当代交通正出现一个以高速铁路为骨干路、公路体系相配合的交通体系。在欧洲,铁路发展得比较早,美国的经济发展得比较晚,铁路和公路并行发展,但在美国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战胜了铁路,美国的交通运量的2/3是由高速公路担负的。有的人据此认为铁路是“夕阳工业”。在3年前,国家计委召开了一个交通问题讨论会,一些与会者根据美国的经验就说在中国铁路也是夕阳工业,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发表这些意见的是社会科学家,没有我们搞自然科学的人到场。他们看到的是历史资料,是公路战胜了铁路,因为汽车有方便之处,可以一家一户,而铁路是集中的。但是现代化的铁路已不是过去的面貌了,高速铁路开始兴起了:日本的新干线每小时280公里,法国的叫做TGV,每小时350公里,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每小时500公里的铁路。美国的高速公路固然很发达,时速达到200公里是不成问题的,可谁敢这样开车?美国人现在的设想是,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形成网络,例如,把小汽车开到铁路火车上面,然后火车以每小时400到500公里的速度开,到站后小汽车下火车继续在公路上开。用现在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连结起来,速度也快,能源也省。这就是美国的部署。我们怎么办?这需要认真探讨。我认为,铁路不仅不是“夕阳西下”而且是旭日东升。现代化的高速铁路不仅把轨道接得很长,速度开得很快,而且正在出现一种新型的技术,叫磁浮列车。磁浮列车的速度已被证明至少500公里,而且有可能提高到700公里。现代化的磁浮列车技术已基本成熟,商业化运行为期不远了。我甚至可以说,我国现在就应关注这一技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