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影视文学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代复杂的学科体系并非向来如此,在人类发展初期,很多学科都是混生一体的,随着人类知识的深入和和分类能力的提升逐步发生学科分化,并逐步发展成现在的学科体系。学科分化和学术研究分化造成了一个客观结果:特定的学科研究者在研究中培养了特定的专长,另一方面,由于将研究视野限制在特定学科内,导致了研究者视野的褊狭,从而缺少清晰认知本学科次要元素的能力。
以文学和电影为例,首先,文学以文字为基础,文字组成的句子具备了电影所不具备的逻辑秩序,而且文学的时态指明了其与表述对象的距离所在,文学这种表达形式是电影所不具备的,电影则是用其逼真的形象来表达生活的,借用各种造型手段(演员、道具、环境背景……)来表现情节;其次,文学之美,美在含蓄,它以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去诠释生活,借助文字、千变万化的修辞方式,将确定的对象又不确定地摆放在人们面前,需要读者自己探索、感知,而电影是具象的,所表达的美与情感往往比文学更加明确、直接;最后,就是二者创作方式的巨大差异,文学往往以个人的想象与情感抒发为创作起点,以文字为工具,而电影从剧本创作开始就免不了集体思考与商讨的烙印,再分工协作完成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这样,在文学和电影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互有专长互有所需的局面,文学与电影的跨学科研究便成为一个明智和迫切的选择:用文学研究的方法(比如叙述分析)去研究电影中的近文学元素(比如叙事建构)就必然事半功倍;用电影表达记录的方法去研究文学人物、作品所涉故事事件或社会背景等也一定更为便捷精确。二者的跨学科研究事实上是促进了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
二、电影时代的文学研究语境与传播途径
在银幕改编日益发展的浪潮下,当下文学发展逐渐重视视觉形式。由于电影的改编资源包含不同形式的文本,如小说、新闻报道、戏剧、历史资料等,这就为文学研究开拓了一处极为广阔的大陆,如改编创作的跨媒体、跨学科研究,后现代的互文性研究等。事实上,文学与电影的关系,其关键之处并不在于文本改编,而是在于如何建构,例如表达的方式、视点的确立、影画的处理等问题上。如果我们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去看,银幕表达则必须具有叙述结构,这就说明,文学改编的电影作品必然要与文学研究产生关联,银幕上的诸多元素也必然会与语言结构发生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会提及“电影语言”这个词语概念,而在视觉时代,文学研究的语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除此之外,20世纪后期的影视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批评的声音――电影作品会麻痹观众的思考能力,以感官冲击、淡化文学的理性思辨逻辑。当下,确实有很多学者担忧银幕在吸引大众观众的过程中,因为市场和产业的利益考虑,会选择牺牲艺术理念的种种做法。
但从另一角度来思考,作为大众娱乐的电影作品,虽然天然带有通俗的气质,但从其可延展的媒介特质来说,是颇具有文学表达潜力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提高年轻一代对于文学的兴趣与关注,并同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平台和形象生动的学习资源。当然,任何改编都会使原著带上某种意识形式或是文化印记,因此文学的改编研究必然要跨出“忠实”的探究,从更深的文化视角来进行批评。当单纯的文学文本出现电影变体后,改编带给文学批评的启示就是单一的文本或电影作品,都无法涵盖作品的文化延伸意义,而这恰好说明,文学作品在不同语境的批评、诠释和解构,也给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和领域。
三、从单向流动到双向交互的文学作品改编
(一)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运用影视艺术对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对于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从20世纪上半期开始,一些电影艺术家就开始思考用影视技术改编经典文学作品这一问题了。那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影视的创作并不是将原著中的语言文字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把影视看作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一种富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再创造,是一种对社会文化的深刻实践。
要将一部文学作品改编成一部电影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的可行性。目前大量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大体上可以归为主观性较强和较客观具体的作品。许多意识流派作品的主观性就是很强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作者在??中加入了许多主观思想,在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无法判断柏拉图想法的真实具象体现,而中国四大名著、金庸小说等文学作品则比较贴近历史的客观真实情况,而且结构清晰,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独具匠心的心理和动作描写,使它们在影视作品改编上更具优势。此外,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时,我们要选择适当的方式,既要忠实于原著,又要满足大众的文化期待。保持文学作品的原始风貌能够使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意蕴在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在运用这种方式对经典文学进行改编时要体现导演的思想和大众的心理,不能一味地“复制”原作。总之,无论是全面改编的方式,还是以点及面式的改编都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才是合理的影视改编方式。
(二)电影思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近些年来,影视行业兴盛,文学小说创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些文学经典因为电影的改编变得更加流行,更有一些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因为考虑了电影因素而发生了创作转向。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及手段,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趋势和走向。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影像、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阅读是词汇附带习得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常用的词汇习得方法之一。但仅仅依赖阅读进行词汇教学具有一定的劣势,比如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词汇语境不直观等[2]。在词汇教学中,教师结合阅读,将英文影视剧作为词汇教学的有益补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词汇的教学效果。英文影视剧通过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多符号通道,最大程度地给学生创设最真实有效的学习语境,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丰富其词汇量,帮助其准确把握词汇意义,进而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是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英文影视剧教材的选择和教学
英文影视剧作品,融合了声音和图像,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包含了文化、历史等非语言环境,学生可以附带习得纯正的英语国家风土人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文影视剧可以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项感官,促进其理解、加强记忆。但并非所有的英文影视剧均适合词汇教学,教师必须合理选择,才能充分发挥英文影视剧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一)结合教学计划,选择适量、适当的影视剧材料
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秉承“适量、适当”的原则选出本学期的英文影视剧材料。“适量”就是指英文影视剧材料不可过多,否则会占据教学时间,影响阅读等教学,2周左右播放一次较为适宜。“适当”的含义包括:一方面,从内容来看,教师所选影视材料的内容要积极健康,适合大学生观看,比如《好运查理》等家庭喜剧片和迪士尼动画片等趣味性较强、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影视剧。另一方面,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根据学生当前的英语水平来选择材料,保证可理解性输入。一般来说,影视剧材料的语速不能过快,情节不宜过于复杂,最好配有中英文字幕,来保证学习效果最大化。
(二)影视材料中的词汇教学
江全康、武成[3]认为,目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内容大多集中在对词的结构形式、概念性意义的解释,单纯地主张输入,忽略了可理解性输入。但是,当词汇输入缺乏趣味性和相关性时,输入是无效的。对于词汇的认知程度,Wallace[4]8总结了认知词汇书面形式、词汇音节、正确书写、语法形式表达、正确使用及其词汇的内涵意义等九大标准。在英文影视剧词汇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教师仅仅播放视频,没有针对知识点和词汇进行点评、总结或测试,观影流于形式,不能习得词汇;二是,教师只播放一遍视频,多数学生仅理解了情节,对影视剧中出现的词汇不够重视,词汇习得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在英文影视剧词汇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习得词汇的深度知识,不能仅满足于表面意义的习得。第一,播放影视剧时,应计划好教学时间,针对其中出现的词汇短语等做出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提前布置一定的词汇任务,使其在观影时注意力更集中。要求学生在观看时,做到“纸、笔、口、心”四到。第二,重视影视剧的复看。可以节选影视剧片段在课堂反复播放,并进行词汇的讲授,但时间不宜过长。还可将复看的任务作为学生的作业,或者上传到教学平台,让学生自行观看。第三,组织趣味活动,比如小组讨论活动、角色扮演、配音、拍摄英文微电影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英文影视剧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意义
国内学者马秀华[1],汪徽[2],陈淑芬、王清杰[5],周晓霞[6]证实英文影视剧对词汇习得有积极作用。Krashen[7]的研究证实,以多感官的方式频繁地接触目标语会让词汇习得变得更加有效。
(一)激发学习者词汇学习的兴趣
语言学习是一个系统而又艰苦的过程,尤其词汇学习是许多语言学习者感到尤为枯燥的过程。英文影视剧集观赏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词汇输入变得有效。麻争旗[8]12认为,在课堂安排一些难度适中的英文影视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地道的英文语境。如美国情景喜剧已发展成为风靡全球的娱乐节目之一,其中包含大量使观众频频发笑的台词,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在轻松幽默的环境中习得词汇。(1)《宋飞正传》Naomi:Ithoughtyouliketolaugh.Ithoughtyouwerehappy-go-lucky.Jerry:No,nah,I’mnothappyandI’mnotlucky,andIdon’tgo.IfanythingI’msad-stop-unlucky.在这段对话里,运用字词拆分的幽默手段,出人意料地对语言进行整合,把台词的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者在惊叹语言幽默效果的同时,能够掌握“happy-go-lucky”等词汇。(2)《成长的烦恼》Mr.Bodewell:Towhomitmayconcern.IthascometomyattentionthattomorrowisChristmas.Con-sequentlyIbringitemsinconjunctionwith…Mr.Bodewell是一位心理疾病患者,他想在圣诞节去孤儿院看望孩子,却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交谈,于是向心理医生请教。心理医生鼓励他想象一下孤儿院的情境,Mr.Bodewell却说出了以上措辞极为正式的话语,让人忍俊不禁。这种语体错位给观众带来滑稽幽默的同时,能让学习者轻松掌握“concern”“Christmas”“consequently”“items”“conjunction”等词汇。
(二)丰富学习者的词汇量
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因教材所选材料的局限性,所涉及的词汇量极为有限。而影视剧反映人生百态,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类型都会在影视剧里呈现。影视剧中千差万别的话语类型,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词汇,有助于学习者涉猎广泛的词汇知识。(1)《被解救的姜戈》Damnit!Fucking!EverysinglewordthatcameoutofCalvinCan-die’smouthwashorseshit.Irealizeit’sinconvenient.Still,takeherassout.SomebodygetpoorBilloutofthegoddamnstreet.Wegonnablowthisbitch’sbrainsout!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充斥着大量的咒骂语。长期以来,咒骂语被视为学界禁地,难登大雅之堂,在大学英语教材中鲜有出现。但咒骂语在语言中长期存在,是语言的组成部分。在电影中,咒骂语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影掌握这类词汇,丰富词汇量。(2)《居里夫人》Pierre,ifithasthispower,whyhasn’titalsohasthepowertodestroyunhealthytissue?Doyourealizewhatthatmean?Itcouldheal.Bydestroyingunhealthytissueitcouldhealallmannerofdisease.电影《居里夫人》的主题是赞扬科学精神,作品的风格是严肃的,人物的语言庄重、规范、优美,学习者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可以获取一些科技词汇。电影题材广泛,类型多样。麻争旗[8]22指出,“从词汇上讲,英语对白多使用简单词汇,短语动词,词汇变体形式,习语、俗语、俚语、谚语等非正式词语,填补词以及模糊词等”。这些都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词汇的重要资源。
(三)帮助学习者准确把握词汇意义
学习者只有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习词汇,才能准确把握词汇的意义。Nation[9]30指出“词汇学习必须在上下文中讲解,而不是从那些不相关的词汇列表中讲解”。英文影视剧为学习者提供了真实有效的语言环境,可帮助学习者准确把握词汇意义。(1)《泰坦尼克》Youmeandidwedoit?No,Jackwasprofessional.这句话是《泰坦尼克》中女主角说的,她要告诉观众,Jack虽然为她画了画,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性关系。“professional”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专业的、称职的”。但在这句话里,若采取原意,意义便不是很明确。从“professional”一词的原意出发,结合语境,应该理解为“有职业道德的”。Jack坚守职业道德,没有做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2)《起锚》Youaredressedup.You’lllooklikeamilliondollars.AgirllikeSussy,Ibelieveyouwillkillhim.Hah?在这段对白中,John在鼓励Sussy,“amilliondollars”字面意思为一百万美元,如果理解成一百万美元,用美元来表扬女孩子漂亮、有魅力不妥当。根据语境,理解成“摇钱树”更为准确。“kill”在字典的意思为“杀”,如果在这里“killhim”理解成“杀了他”就与原意相差甚远。根据上下文,在这里应理解为“迷倒他”。
在这一阶段里,师生要根据具体内容对彼此的任务进行明确的分工,了解知识背景,对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为下两个阶段做好铺垫和知识储备。教师要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探求学习动机,做好充分的经验积累。还要不断鼓励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确立学习目标,进行小组互学习,分工合作。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到确立研究的课题,目标和范围。例如《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中《Friend》这一节,学生们要做的就是了解作者,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阐述主题,作者的重点在哪里,作者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写这篇文章。师生要共同讨论话题。
2.实践研究课题
在这一阶段,师生要对研究的课题进行基本的准备,包括广泛的搜集资料,对课题研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的汇总,以及在研究课题时产生的观点的归纳。师生可以通过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浏览咨询等多种途径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提取出最有价值,最切合课题的内容。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尽管是疑问但也对研究有帮助,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做一总结,并对其展开讨论,还要记录下讨论的结果。在师生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学生们要进行分类和归纳,讨论后还要做出总结。
3.得出结论并总结
在这一阶段,要根据上两个阶段的研究得出关于这个课题的结论,对研究结果做出总结,并形成书面报告材料。成果的展示可以是多样的,小组交流,PPT的播放或者是辩论会,主题班会等。这样的展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深化学习,将所学成果更系统化,全面化,形成更完备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师培养研究性教学能力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课题的确立是研究性教学的基础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通过问题的呈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问题的解决,训练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相比传统教育,研究性教学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单纯的你教我学,而是教师以其中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当中,更多的是引导鼓励。那么研究课题的确立就成了成功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师生的计划要从一个明确的目标开始,然后才能有分工与合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们的求知欲让学生们自觉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探求。
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是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形式
研究性教学强调的是自主、创新,在这样一种要求下小组合作讨论无疑是最好的方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主要是组织,让学生们的小组更有序,在一种自由、轻松的环境下让学生们更有条理的进行讨论探究,并在主要方向上加以引导,使学生们不偏离课题。这样学生们才能将自己的创造力,探索力和学习动力充分的发挥出来,这也是小组形式的目的所在。同时,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们先前的知识储备,使思维清晰明了的显现出来,并在讨论的过程中营造了一种大家参与,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氛围,让同学们在感受观点冲突,问题突出的同时还能不断地思索,探求解决途径。另外,小组讨论这种形式是学生亲自参与,共同努力的一个平台,它会使学生们对探究的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
3.研究成果的展示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过程
研究成果的展示就是学生们思维成果的展示,就是思维过程外显的过程。它体现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似乎不需要教师的参与,但是,教师在与学生们分享成果,要注意对学生们的成果予以应有的尊重,并作出评价和提出建议,使学生们的思维在原有的顺承性和连续性上有所突破,打破思维定势,使英语教学跳出语词积累的局限,向体验英语的方向发展。
4.成果反思是研究性教学的必要环节
学生们自主探究的成果会让学生们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们进行成果反思,立足于课本,内化学习知识,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分化、条理、归纳。教师也要对学生们的成果进行汇总,找出其中的亮点和不足,从中整理出学生们的思路,并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们在反思的过程中找出创新之路。
丰富有趣的英语语言实践交际活动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一个基本途径。语言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儿童习得语言是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的,他们先对这些语言进行吸收、内化,然后才有可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而如何改进语言输入的方式,创设真实的情境来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出量则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我们在这一方面作了一些改革,现介绍如下:
第一阶段:模仿表达
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可以说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英语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呈现语言,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在这个阶段里,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全班每个学生都有开口练习的机会。该阶段是学生认识新知的最初过程,因此在课改中应以它为基点,重点思考多种形式的练习,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在这方面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在新知的呈现上注意趣味性。采用实物演示、图片辅助等方式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尽可能的调动他们听、视、嗅等各种感官功能的作用。
2.让学生通过辨听、观察、模仿、跟读、指读等掌握其基本语音,并能在一定语境中使用。在掌握基本语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操练方式,如: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儿童喜爱的游戏如“Isay,youdo”“Followme”等。
3.操练的练习量要高密度,容量大。对于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要从各个角度开展练习,以达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4.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操练的层次,减少机械性的操练,增加有意义的操练。如我在进行《牛津小学英语3A》Unit2教学时,一开始就从Unit1已学单词“cat、dog、monkey、zebra、elephant、tiger、bird”等动物类单词入手,采用幻灯图片演示方法对这些单词进行复习,然后以句型“Isthisa/an…?”及“What''''sthis/that?”进行“模仿秀”活动,并在活动中自然引出Unit2所要学的颜色类单词“red、green、blue、yellow、brown、black、white、grey”。接下来采用“涂涂画画”(DrawingGame)或“快速反应”(QuickResponse)对新单词及句型“Whatcolouris/are…?”进行巩固性操练、练习。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可采用抢答、指认、猜谜、歌咏、表演、TPR等方法进行旧知的引入和新知的呈现及巩固。
第二阶段:拓展演练
通过前一阶段的练习,学生一方面掌握了基础的新知,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习积极性,特别是一些内向型学生,这种方式更有利于让他们敢于开口,敢于发言,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聋哑英语的现象。在高密度练习量的不断强化下,学生顺利进入拓展演练阶段。在此阶段中,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开展语言运用的各类形式。对于句型教学来说,应该着意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活络思维,积极选用积累的语言使"说"出的句子即正确又合理。对于对话教学来说,利用学生从机械操练中树立起来的信心,抓住他们想说的欲望,设计出话题,让他们有话可说。
在这个阶段我采取了下列措施和方式:
1.开展朗读比赛教师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2.用韵律儿歌进行巩固练习比如我在教学完《牛津小学英语4B》Unit3What’syourjob?关于职业的一些单词后,教学生诵读了一首儿歌“I’maworker.You’reacook.He’safarmer.She’sanurse.We’reteachers.You’redoctors.They’rewaiters.Wecanworkhardeveryday.”学生诵读儿歌的时候有板有眼,而且中间的单词和句型掌握得特别快;接下来我又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内容编儿歌,发现他们的创作积极性都很高,编出来的儿歌各有特色,诵读起来十分顺口,而且还方便记忆,如“Worker,worker,workinafactory.Doctor,doctor,workinahospital.Farmer,farmer,workinafarm.Teacher,teacher,workinaschool.”我感觉让学生编儿歌一方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英语创新能力,因此我认为在“拓展性操练”这个阶段适当地使用儿歌,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知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分角色表演对话要求学生尽可能把该角色的语气、神态、动作等比较传神的表现出来,并可开展一些自评、互评、他评的活动,同时可适当穿插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如我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Unit6Doinghousework/A时,在学生进行对话表演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己去体会用英语打电话与我们平时的对话有何不同,然后当一组同学表演完毕后再请大家评论并总结,通过这个过程同学们真正掌握了英语打电话的要求和习惯用语,知道了电话中表示“我是某某。”要用“Thisis….”,想问“你是某某吗?”要说“Isthat…?”而不能说“Areyou…?”。
4.设计新的话题让学生将新知和旧知进行有机组合,围绕话题展开对话。如在五年级刚开始学习数字(《译林版小学英语》第2册)时,我抓住这个契机,因势利导,设计了"Numbers(数字)"的话题,不给任何要求,只要与数字有关的问题都可以说,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空间,有的学生一口气说出了十多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有问必有答,一问一答便成了简单的对话,多个问答就形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对话。比如:自己父母的手机号码,家里的电话号码,每天乘几路公共汽车上学,自己的新铅笔盒多少钱等,在貌似简单的几个回合的问答中,学生的真实信息得到了实际意义上的传递,语言的交际功能得到了真正的实现。
第三阶段:熟练运用,自然交流
量的积累必定引发质的飞跃,学生们已不满足于说书上现成的内容,他们需要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英语语言的交际。众所周知,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其交际的能力才可能真正形成。这就是语言输出的更高的一个层面:自然状态下的交流。
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模拟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思维和创造力,自由地交流思想,达到初步运用语言的目的。如小商店,小医院,小家庭,小公园,小游戏场等等。比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Unit4Halloween时,我针对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得比较少这一现实问题,一方面利用录像、图片及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西方“万圣节”的来源以及相关活动,另一方面设计一个“Shop”或“Supermarket”的场景,让学生准备一些“万圣节”活动的常用物品,如“pumpkin”“lanterns”“masks”等作为道具,请学生先模仿课文中的对话将其生动地表演出来,然后再根据情况和喜好自由地增加调整一些内容,进行对话的改编、创作和表演,结果这堂课学生学得都很投入。这样的活动练习方式,既体现了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又在最大程度上突出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得以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建立一个多媒体、多信息源的教学体系,以保证语言信息输入、语言操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密度。同时,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外语学习的意识,让他们留意生活环境中的外语信息,如音像资料,报刊杂志,产品标记,传播媒体,电脑网络等。这样既可以增加语言信息的输入量,也可以提高语言的接触频率。信息量越大,知识面就越宽,就越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创造,激励他们的智力活动。
另一方面,在以上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词汇自学能力、朗读能力和会话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也有了明显进步,但和《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仍有差距。我们想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更着重于将与教材有关联的、同时学生又比较感兴趣的课外知识适当地引进课堂,并尝试对现有教材进行有机重组;同时还将思考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该怎样给学生创造更宽舒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的学习方式能得到真正的转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兴趣平台的搭建,是英美文学生态教育的前提条件。基于生态语言学理论的高校英美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作品为支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构建生态、完整、和谐的多元化生态教育系统,开展英美文学赏析、观点交流与情感沟通,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针对英美文学教育生态意识相对匮乏的现状,高校英美文学教育工作者应创新教育理念,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育媒介,积极搭建通往学生的兴趣平台,从而彻底改变英美文学教育死气沉沉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要在浩如烟海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精选学生感兴趣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内容,避免因课程内容的枯燥乏味而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要充分挖掘英美文学作品中最适合学生并能为学生所感知和接受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态度与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正确领悟和理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与文化意蕴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当下多种媒介手段普及的信息时代,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英美文学讲座式授课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实践表明,在生态语言学环境下,角色扮演法、讨论式教学法以及多模态课件等教育手段的实施,对英美文学教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在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引领学生直接步入他人的心灵情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角色扮演者的言谈举止间接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其次,讨论式教学法亦适用于生态语言学环境下的英美文学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或问题,开展讨论或辩论活动以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的讨论式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辨和主动参与,促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这里的讨论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享有平等权利进行探讨、对话、辩论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倡导民主的教育方式,允许表达自由、持有异议和尊重他人意见,在讨论或辩论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双方共处于和谐统一的生态教育系统中。最后,多模态课件的选用在英美文学生态教育中也独具功效。教师应在精选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辅手段,制作声音、影像、图案、动画融为一体的立体化多模态课件,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妙趣横生、言简意赅。
二、英美文学生态教育中生态教育环境的营造
生态教育环境的营造,是英美文学生态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英美文学生态教育是通过生态教育环境的积极营造而形成的多元文化生态系统。在英美文学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文学作品以及教育环境各生态因子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师生关系、课堂环境、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因素互为影响,它们共同作用于英美文学教育生态系统中。其中,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从传统教育中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注重对学生的启迪、引导和激励。教师的首要任务是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为学生轻松愉快而卓有成效地学习创设理想的生态教育环境。因此,教师应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协同合作,共同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生态教育环境。
不过,英美文学生态教育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生态循环过程,因此,和谐互动的英美文学生态教育环境的营造,还需要全面、动态地考察与协调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文学作品以及教育环境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英美文学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文学作品、教育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生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师生与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生态教育的主体,学生与教师、文学作品、教育环境等生态因子形成互动格局;教师的授课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的学习成效反过来对教师亦有助推作用。教师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为学生的文学学习与赏析营造自然和谐的生态学习环境;学生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对自然和谐生态学习环境的主动建构。这些关系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可以调动一切生态教育因素,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英美文学生态教育环境,这种环境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师生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三、英美文学生态教育中审美境界的提升
审美境界的提升,是英美文学生态教育的终极目标。审美是文学最重要的功效。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为载体培养人性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与欣赏,最终形成和完善其审美能力与审美境界。文学教育对审美能力的培育和审美境界的提升、对精神世界的塑造以及在反思生活方面的功效是任何其他教育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文学教育不能单单停滞于语言的学习、分析和欣赏上,而应通过深入挖掘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内容,完成文学作品内涵的审美教育。文学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塑造学生和谐人格的重要途径。浩如烟海的英美文学中积淀了许多震撼心灵、启迪心智的生态文学作品。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刻的自然思想与生态意识,表达了作家对自然与生命的关注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是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培养生态责任意识和自然关怀情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素材。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英美生态文学作品的内涵,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英美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对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培养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一、大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
(一)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而文化则体现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成分,同时也是创造文化的工具。语言充当和反映文化的需要。因此,语言学习是文化学习的承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联系。1964年,美国语言学家Lado指出:“如果没有很好的掌握一种文化的背景,就不能很好的学习这门语言。”
(二)在很多方面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极其不同。21世纪,伴随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跨文化交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希望我们的学生有效的掌握英语,英语教学必须伴随其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已受到英语教师﹑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的广泛认可。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传授学生英语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目前,大学英语改革已提到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提高文化意识教育。文化意识即意识一种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习惯﹑意念﹑观点及价值观等,它同时也意味着对该群体成员的行为和信仰原因的理解。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中所必需的部分,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牛津大学的语言学者R.L&ScarcellaR.C总结了文化意识学习需要的五个阶段:(1)有条件的情况下了解一些外国文化。(2)理解一些简单的外国文化现象和典型。(3)理解文化的一些特征,有文化冲突的意识,开始明白个人的文化优越感。(4)从智力上﹑知识上对文化的更多掌握,但不是出于个人感情方面的。(5)从知识上和感情上对文化的真正心领神会和尊重,能够感人所感。
从以上的总结不难看出,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为此,作者建议英语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即认知原则、比较原则、同化原则和宽容原则。
(一)认知原则
认知原则强调的是了解和理解而不是行为表现。我们所说的认知原则,首先是指关于英语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其次可能会进一步涉及到某些能力的培养,诸如观察力、识别力、对社会文化现象和英语文化以及其源文化的调查能力。
语言学家Vallette(1977)总结了文化教学的五种类型:(1)文化意识,(2)掌握礼节,(3)理解日常生活,(4)理解文化价值,(5)对目标文化的分析。不难看出除了第二种类型,Vallette所强调的这几方面和本文所谈到的认知原则极为相似。
Hammerly(1982)总结了10个目标,大多数都主要强调对目标文化知识教学的认知目标,对目标文化的特征认识以及学习者自己的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认识。(1)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知识。(2)在一般情况下如何表现的知识。(3)对第二文化兴趣和理解的培养。(4)理解跨文化差异。(5)理解不同文化间的情形和差异。(6)文化项目的研究。(7)对第二文化综合观点的培养。(8)对第二文化陈述评价的能力。(9)对第二文化及其民众的感情培养。(10)对第二文化的学术研究。
认知原则适合于文化意识教学,文化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像历史﹑地理和诗歌等学科的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讲,文化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反过来讲,它是构成语言教学的完整的一部分。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交际能力,这也意味着对社会和文化多方面知识的理解,即文化能力会融入到交际能力中。因此在语言教学当中,在讲授语言的同时应给予学生文化内涵的知识。
(二)比较原则
比较让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也帮助我们解释不同的文化行为,避免根据我们自己的标准来解决别人的文化行为,或者把我们的文化带入其他文化情形当中。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分其差异并提高辨别可接受文化与不可接受文化的能力,这样能预防不加批评的接受目标文化。通过比较也能够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为什么许多外语学习者经常犯实用错误,那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把握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在关注相似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差异性;在和外国人交流时,往往产生误解,这就是由于他们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代替了别人的文化模式。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必须集中在以下四个对比方面:词汇方面不同的文化内涵,习惯用语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句法方面不同的语法运用,演讲方面不同的语言风格。然而在这几方面中,尤其应该重视外语教学中词汇和短语的文化内涵,因为它们反映了文化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许国璋教授曾经总结过文化背景中文化负载的三种模式:(1)文化负载小于外国文化背景。(2)文化负荷大于外国文化背景。(3)文化负载在某些方式上会大于或小于文化背景。在语言研究中,良好的外语词汇总是需要这样的比较。
由于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看法,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考方式和社会规范、文化冲击或文化冲突是无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密切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时刻不忘对比他们,就能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和消除互相的误会。只有这样做,才能减少甚至避免由于文化的冲突而引起的暴力行为和武装冲突。
(三)同化原则
创造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任何民族生存的必须资产。创造,在某些方面即文化创造,是从其他文化中取其精华以完美自己。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有太多差异。一方面,这些差异使得我们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沟通相当困难;但在另一方面,两种文化越是不同,我们越是要相互学习和借鉴。在课堂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目标文化并能对其进行解释是不够的,最重要的在于利用有用的文化为我们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同化原则。
Schumann(1978)划分了三种接近目标文化的典型策略:同化、保存和采用。在采用方面,舒曼认为每个语言学习者都试图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采用和利用目标文化的某些部分。虽然舒曼使用不同的描述,但他所表达的意思都一样,它仅仅是一个事情的不同描述而已。
当我们强调文化教学中的同化原则时,我们应该对机械吸收外国的东西引起重视。目前对向外来者学习有两个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移栽一切,不论它是否适合我们的条件。这种观点并不好;另一种是学习适合我们情况的东西,那就是要吸收有益经验。这种态度是我们应该采取的。
(四)宽容原则
《当代英文朗文辞典》(1995)对“宽容”一词的定义如下:宽容一词来自于拉丁语,即“愿意接受或允许喜欢或不喜欢的行为﹑信仰﹑风俗等,没有反对。”在跨文化交际中,最优和最理想的交流目标是谋求和谐的关系。文化宽容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文化默契”。现代教育是多元的,因此,宽容应基于差异和多样性。所以,我们强调培养宽容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学生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沟通时,他们的文化宽容意识。
我们所提到的文化宽容,即我们必须摆脱文化歧视。文化歧视是种族优越感,文化典型和文化偏见的大杂烩。种族优越感既包括对自己文化优越感的态度,也包括对外来文化的敌视和否定。文化典型是指对特定文化的固定看法和形象认同。随着全球化的进步,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可能会生活在一个寻求不同价值观和不同社会规则的环境里;我们也可能遇到大量的外国人并且融入他们。为了应付不断的和不可避免的共处,在面对外国文化时,我们必须表现出宽容。
在培养学生文化宽容时,对他们来讲首先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对不同的文化要持客观的态度,同时要对其有尽可能多的了解。第二,他们需要知道文化差异并进一步学习研究它。那就是说,如果能够意识到文化差异并正视它,那么你就迈进了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大门。第三,克服对不同文化的消极看法,尽可能采取积极公正的态度。
在当今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情况下,每一种文化都无一例外地面临发展和完善的问题。只有通过彼此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世界文化才会多彩和繁荣。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孤立主义处境危险,必将受到反对,因为前者以自己的文化模式为中心,而后者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发扬文化宽容和不同文化间的互相理解,将对构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改善文化生态和避免文化冲突甚至武装冲突大有裨益。
三、结语
跨文化知识的传播,社会文化知识弥补了最关键的语言交际能力。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为了避免交际障碍,一个语言学习者至少必须具备两种能力:其一是他拥有的语言能力,他的表达是否有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另一个是,他能找到出错的地方并知道如何提供补救措施。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教学,除了单纯的语言教学之外必须有系统地教导。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重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其教学原则加强自身文化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文化差异教学,并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提高学生文化创造力,以便于成功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
参考文献:
[1]Allen,E.D.andValette,R.M.ClassroomTechniques:ForeignLanguagesandEnglishasaSecondLanguage[M].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77.
[2]Barry,TomalinandSusan,StempIeski.CulturalAwareness[M].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3]Byram,Michael,andVeronicaEsarte-Sarries.InvestigatingCulturalStudiesinForeignLanguageTeaching.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LTD,1991.
[4]Kramsch,C.ContextandCultureinLanguageTeaching[M].5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9.
[5]Lado,R.LinguisticacrossCultures.AnnArbor[M].Th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57.
[6]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一、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英语的交际功能越来越突出。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越来越趋向成为一种基本的技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首先,从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文学教学仍然处于缺失状态,未引起相关教学单位的足够重视。这种局面的形成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密不可分。高中阶段,在升学考试的强大压力下,学校英语教学不得不选择应试教育,忽视文化教育,在教学深度和广度上很难达到理想的标准。进入大学之后,英美文学成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对于其他非英语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更多的仍然是学习语言知识。英语的学习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仅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整个大学阶段被各种各样的英语等级考试所占据。
老师的教学以围绕学生通过考试为重点展开。课堂教学偏重于语法教学,忽视文学教育。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短时期内提高学生的应试考试能力,但是从长远来看会阻碍学生的综合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愈演愈烈的国际化趋势,高校英语教育应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人才为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语言的学习仅局限于具体的词汇、语法,那么将阻碍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教师仍然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的角色,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略显滞后,仍一味地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学与语言之间的重要联系,将二者割裂开来,单纯地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语法、词汇的传授上,忽略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直接导致高分低能的学生的产生。
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学意识,对西方文化一无所知,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教育产生了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实上,语言学习应该伴随着文化学习。因为任何语言都不可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将文学、文化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综上所述,学校教育不能只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文学教育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语言不能离开文学而单独存在,文学的阅读和欣赏对语言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兼顾文学与语言的学习,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充分发挥文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方面的作用。
首先,加强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是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的语言,其交际功能十分重要。而传统的英语教学以通过各种英语考试为重点,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在大学期间通过四级、六级、雅思考试等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语言最重要的交际功能反而被忽视了。涉及到交际功能,那么就一定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一般而言,大学英语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大都属于文学经典的范畴之内,这些文学经典从诞生之日起就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具体的层面看,作品本身的结构、思想、主题等就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从精神层面看,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很多积极向上的思想,能够在精神上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不仅可以学习到规范的书面表达语,提高词汇量,领略到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的魅力,而且能够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政治、历史、宗教等诸多方面,深刻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使学生在日后的交往的过程中更加胸有成竹。
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知识。文学欣赏是学习英语的有效手段,经典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的精华部分,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堂形式,调动课堂气氛,而且在客观上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熏陶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在接触大量优秀的语言材料的同时轻松掌握语言知识点。例如,教师在讲授具体的语法知识时,可以通过阅读相应的文学作品,通过分析具体作品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籍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能够调动学生独立钻研的精神,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文学教育作为语言教学的补充,能够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加强文学教育的方法
事实证明,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首先,英语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应该更加多样化。传统的英语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以教师讲解为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手段来改善教学效果。具体到强化文学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在课堂中加入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英文电影欣赏、课堂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考虑到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很难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文化教学上,教师可以将文学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学手段。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与西方文化相关的讲座,以班级为单位订购英文杂志、报刊,观看原版的英文电影等,这些途径都可以使学生接触和了解到有关西方的文化、政治、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总之,学校教育应该主动承担起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责任,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学的窗户,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英语语言的优美及其感染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其次,从教师方面来看,学校应该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组织相关的教学培训,只有学校和教师自身意识到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缺失的教学困境。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积极主动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熟悉中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和等。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开设选修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在课堂中应该适度地向学生介绍不同体裁的外国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英文和汉语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体会英语语言的措辞之美与章句之妙,以此激发他们对英语文学知识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渗透文学、文化知识,将文学教学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与人文情怀,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正栓,田会敏.大学英语教学应有文学教育意识[J].当代外语研究,2013(03).
引 言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界最为重视的就是外语教学法,在以前的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往往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来讲授了“所有的”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由于大学英语老师本身的水平不高,教学方式不当,再加上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以及上课的激情不高,所以大学英语课的教学面临着很多困难。而大学英语的“问题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式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从书本知识到课堂讲授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跳出了对课文的简单解读,以精心设置的问题为切入点,构建开放性的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因此本文研究大学英语问题教学法模式有着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大学英语教师问题。据调查,一些大学英语老师学历还比较低,特别是一些年老的英语老师,虽然经验丰富,但是由于学历较低,再加上与学生存在隔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存在很大问题。笔者通过访谈得知,在进行交谈的英语老师当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只占10%,而大部分学历都在硕士以下;其次,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不当。大学英语老师接受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没有受到现代化的很大影响。因此,很多大学英语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与时俱进,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英语课。一些英语老师还是照本宣科,上课没有激情,没有素质教育的概念,使得很多学生上英语课失去了兴趣。
2.学生问题。大学学生从高中到大学,以前的英语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相对来说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一些大学生都是来自农村,而农村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在英语教育上面学校投入的也不是很多。笔者通过访问一些上英语课的同学得知,很多同学他们家乡的中学英语老师都是中专毕业的,然后也没有什么录音机等设备,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不够,所以到了大学之后,英语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如果大学英语老师不注意上课的方法,那么很多学生基本上跟不上,也就失去了学英语的兴趣;其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从英语上课的人数与情况来看,上英语课时很多同学选择在宿舍里面睡觉,很多同学在课堂上睡觉,同学们上英语课的兴趣不是很浓。很多学生不愿意预习功课,上课时也不积极发言。当老师在英语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都是选择低下头,很怕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大问题。
二、问题教学法的重要性
1.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思维。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以往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种开放式的探讨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交流的空间,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观念中,教师是一个神圣而辛苦的职业,在文章中则表现的更为具体、更为人性化。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合理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认识世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英语课堂。另外,在探究中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问题式学习,直接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最终实现了由知识到素质的转化。
2.深化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内涵。问题式教学法在解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当前英语课本选取的课文内容都注重了经典性与时代性的融合,涵盖了科普、文学、娱乐等多个方面,因此也便于教师在课文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大学阶段最为关注的,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同时也是在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刻的思考。这种问题式教学法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的封闭性教学模式,既深化了教学内容,又提升了课程的内涵,对学生的自身修养和个体发展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这也应该是大学英语课的重要功能之一。
3.训练学生表达技巧,提高综合能力。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多数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极差,更无从谈及语言的严密、准确和简洁。问题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然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准确、流畅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这样的活动非常欢迎,同时这也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表达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问题教学法”的模式
1.老师层面。首先,老师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性质。问题应该清楚明了,尽量使用学生所学过的词汇和语言形式;问题有学习价值,与所学材料相关,能激发思维,对该问题的回答有利于对所学材料的进一步学习;问题有趣味性、挑战性和刺激性,与学生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相关;提问能使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回答出来,这样学生会更有信心继续下面的内容;问题的延展性能使学生发挥想象,做深入扩展性的回答;其次,老师应该创造轻松课堂气氛。创造自由轻松的氛围使学生可以没有顾虑地回答问题,一堂课的整个过程教师都给学生留有回答问题的时间,而不是将学生的回答留到课堂最后结束的几分钟,把学生的参与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最后,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提问,及时给予反馈。
2.学生层面。首先,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候,学生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倡导一种问题式教学方法;其次,学生还应该主动进行提问;上英语课时,学生应该跟着老师的思路,不懂的就积极提出问题。最后,学生应该多预习英语课文。要进行大学英语问题式教学,那么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对课本的知识相当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提出问题以及回答问题。大学英语教育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问题式教学法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问题的提出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学英语课的魅力所在
四、结论
问题式教学法作为一种积极互动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化课程内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英语的教学不仅存在英语老师水平低以及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学生还存在英语基础薄弱以及参与英语课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大学英语教学需要进行模式创新。我们倡导大学英语“问题教式学法”,从英语老师与学生两个层面进行了创新,大学英语老师需要注意提问的原则,还应该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回答和提问给予反馈;学生应该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并且主动进行提问,在上课事前还应该多预习课本,这样才能够形成老师与学生互动的“问题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13-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接触到英语的途径越来越多,相比之下,英语教学就显得过于单一化。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可以尝试将英语新闻引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英语新闻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进行如下的论述。
一、英语类新闻本身的特性
1.传播的立体性。央视英语新闻频道的建立实现了英语类新闻立体式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除了具有传统纸质英语报纸的文字表现,还具有以声音为传播工具的广播形式,是一种兼具声音和文字的立体式传播手段。央视英语新闻频道的建立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多接触英语,增加了学习英语的机会,相比于课堂教学,采用媒体形式的传播打破了空间、地点、时间的限制,学生在任何地方打开中央9套都能够观看到英语新闻,同时这种新闻具有内容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受众面广等特点,因而容易获得年轻人的喜爱和支持。
2.题材的广泛性。对于高校的英语教学来说,大部分知识都来自于英语教材,内容大多偏向于教育方面,而英语新闻的题材就更加广泛,它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时尚、校园生活、娱乐、体育、文学等多个方面,在具体的分类上有体育新闻、科技新闻、经济新闻、政治新闻、娱乐新闻、军事新闻、政法新闻、天气新闻和文教新闻等,这些新闻所涉及到的内容是各个方面的,为高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是一种非常好的辅助教学资料。
3.面向大众的趣味性。相对于一般的课堂教学,英语新闻明显拥有着更多的趣味性,这主要是新闻题材的多样性决定的。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一时期正处于每个人天性释放的时期,相比之下,课堂教学就显得更加枯燥乏味,通过英语新闻来进行英语的辅助教学明显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同时,这种形式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于英语教学的传统看法,在学校里,很多学生都不是很喜欢学习英语,对英语课本天生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但是通过电视中英语新闻频道一些有趣新闻的播放,能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
4.获取方式更加便捷。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英文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采用多媒体的方式或是电视传媒就能够获取更多的英语内容。央视英语新闻频道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英语内容,这是普通英语教材中没有的。每一天英语新闻频道都有固定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有选择地收看,这种方式更加方便、快捷,省去了一些英文参考书的查找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5.英文材料更具真实性。材料的真实性主要是从新闻的真实性体现的。作为新闻内容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和真实性,央视英语频道中的一些新闻内容都是从全世界收集的,这些内容本身都是真实有效的,学生将这部分内容应用到自己的英语学习中,所引用的知识和内容更具有说服力。除此之外,作为中国最为权威的电视媒体频道,新闻中播音员所应用的英语口语技巧和语法也是最为标准的,对此,学生可以参照学习。
二、央视英语新闻频道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央视英语新闻频道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弥补了英语教材中教学内容的滞后性。现如今大部分高校所应用的教材包括《21世纪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等,这些教材本身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很好的权威性。这些教材的编写都是由国家资深的英语教育研究人员统一进行的,这些教材本身都紧扣现阶段的教学大纲,而且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循序渐进,同时倾注了国内许多英语教育研究人员和工作者的心血,可以说这些教材都是国内用于英语教学工作的最佳教材。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的是,无论教材多么权威、优秀,都需要经过一个从编写再到试点应用的过程,通过实践应用验证了其可利用性之后,才会得到更多的普及,进而推广到全国各地区高校的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往往经过了非常长的时间,这就使得英语教材在内容编写上或多或少地存在时效性差的特点,而现实中时代是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的,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和时展脱节,这就使英语教材显得过于陈旧和过时。
英语新闻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通过观看英语新闻,可以很快了解到当天或是最近发生的热点问题,在内容上具有很好的时效性。语言的输入理论中提到,对于教学教材而言,其输入形式本身是静态的,表现在英语的教材课本中就是内容与语言的材料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如果在这时引入一些含有新词语、新事物的英语新闻,就能够很好地保证英语教学的广泛性以及语言时代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内容就从原有的静态精调输入转化为动态粗调输入,实现了动静的结合与精粗的搭配,同时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英语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提高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而现如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学生们更乐于去关注那些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大学生的求知欲望都很强烈,同时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对于一些国家大事和社会中发生的事情都比较好奇和关心,而英语新闻中涉及到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得学生非常关注这些内容。
英语新闻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许多真实有效而又具有趣味性的知识和资源,对于英语新闻中涉及到的具体新闻,学生本身会从中文媒体获取,如果将这些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转化为英语的形式,就会让学生对于英语的关注程度大大提升。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如果事先对新闻的背景和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新闻中的内容以及一些英语的表达形式。英语新闻的出现实现了高校英语课堂和外部世界的有效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真实的教学材料,使学生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努力学好英语知识的热情。
3.锻炼学生英语听说能力。通过观看英语的新闻,学生可以从播音员口中学习到一些英语口语的技巧和用法,而且这些用法本身都是最为标准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权威性。除了口语技巧的学习,通过观看新闻,学生也能够对自己的英语听力进行练习。央视英语新闻频道播音员的英语口语本身都是较为标准的,而且语速也比较正常,相对于一些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口语,语速较慢,逻辑性较强,因此也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通过英语新闻的耳濡目染,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到英语的表达,进而增强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这对于学生的英语等级考试同样具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当今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效率偏低的问题,经过分析不难发现这与现如今教材内容单一、陈旧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就使得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而将英语新闻引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当中,一方面可使得学生了解新闻时事,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在收听观看新闻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增强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因而将央视英语新闻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很好的教学意义。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英语新闻、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需要相关的教育研究人员在今后通过实践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此来总结出一套实际、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苓,张苗,张俊玲.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与提升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赵翎.探索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英语教学成功经验对改革高职英语公共基础课的三点启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2).
[3]秦秀白.坚持人本主义教学观,全面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兼谈“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的编写理念[J].外语电化教学,2008,(03).
[4]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04).
[5]张绍杰.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目标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对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中国外语,2010,(03).
[6]莫再树,刘正光.成于专业中,强于专业外――英语专业精英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11,(01).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CCTV English News Channel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LIU Gui-ying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091-02
文学从远古走来,记录了人间美好的情感和生活画面,是过去知识分子最主要的精神生活方式之一。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电影、电视、电脑等大众传播媒介,全面介入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是近几年,智能手机的使用,使手机媒介和网络媒介合二为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当人们使用这些电子媒介工作、生活、娱乐的时候,传统的阅读纸质文学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少。正如人们所言:大众传播时代,文学变成了现代人们文化生活中的灰姑娘。但是我们也欣喜的发现,文学语言的应用日益增长。本文探讨大众传媒时代,文学阅读消退的情况下,文学语言应用兴起的原因、应用的范围和形式。
一、文学语言
文学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语言是文学的表达媒介和表达内容,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既然文学和语言关系密切,那何谓文学语言呢?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在全民族的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和规范的共同语,即标准语”;另一种是“专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前者突出了文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口语表达中出现的不规范的用语相区别,后者限定文学语言使用的范围,实际也是文学作品的语言。在大众传播时代之前,正是这种文学作品的语言承载了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儿女情长,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文学作品的语言究竟有什么特点而具备如此大的吸引力呢?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总少不了用“简洁、生动、形象”等特征进行描述。有研究者指出“形象性、情感性”是文学作品语言的特征,也有研究者从作用上指出文学作品的语言要能够“描绘出具体感性的、生动的、具有美感的人生图画”。这里我们暂不讨论文学作品语言的具体特征,但是可以肯定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染力强,吸引观众的眼球,和严谨、平实的科学语言相区别。本文所指文学语言,即是具备文学作品语言“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征的语言,它符合共同语经过加工和规范的要求,但又不限定于一定要出现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具体文学作品中。
二、大众传播时代文学语言的兴起
高等教育扩招使运用文学语言表达的人数迅速增加。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改变了过去文学艺术为少数上层阶级垄断的状况,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也具备了用文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大众不仅是阅读文学语言的消费者,同时是写作文学语言的创造者。大众传播媒介使大众公开的表达机会增多。大众传播时代,人人都可以使用电脑、手机等传播媒介,电视也不乏求职、演讲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节目,不乏让观众参与其中的互动性栏目。这使人们利用网络分享自己的表达,或是通过电视转播自己的表达,变得容易且频繁,并且大众传播媒介的表达,有大量的受众群体,传播的速度快,改变了过去一对一的交流模式和随意的表达内容,变成公开场合的规范表达,且都要斟酌词句,以提高表达效果。激烈的竞争对人才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1世纪,我国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分配的人才使用模式,将高校毕业生放到市场上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毕业生要遵守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激烈的人才竞争,对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挑战,而工作能力大部分体现在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上。
三、大众传播时代文学语言的应用范围
大众传播时代,文学渐渐让位给图画,成为人们更喜爱、更容易接收的信息输入方式。虽然文字失去了大众传播媒介之前主导的信息传播地位,但是人类有声语言表达的情感性、亲和力,文本解读的间接性、多元性、广阔性是图画所不能替代的。
诱人心魄的广告宣传语。文学在历史上发挥了政治宣传工具的作用,在现代商业社会,一切行为都是以销售商品获取利润为目的,文学语言也充分发挥了宣传商品的作用。传统的宣传主要是在包装袋上印上说明性的文字以及一些增加美感的印花图案,而现在的宣传,除了包装袋,还有宣传海报和电视宣传片,用书面文字或有声语言评价该产品的使用价值,在同类产品中的地位,内容五花八门,直指消费者的内心,勾起他们的消费欲望,文学性很强。比如2015年“五一”上映了几部电影,《左耳》是其中一部,其宣传海报上的文字表述为“甜言蜜耳说给左耳听”、“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这几句充满哲理和玄妙的宣传语,调动了民众的观赏欲望。文学语言除了用于对影视作品进行宣传,对其他各种产品、旅游景点等进行宣传更是不乏其例。如宣传桂林风景好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宣传长城非去不可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宣扬福建旅游好处的“福来福往”等,这些语句从各个方面挖掘所宣传景点的特点和价值,煽动人们前去观光。
情真意切的生活感悟。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便捷的交通,互通与开放的生活信息,不断的激发人们的思想和感悟,这些思想和感悟很快会形成为在QQ上发表的说说、日志,微博、微信上的精美文章。从人们每天浏览着的QQ、微信等交流平台中,我们不时的能看到经典的美词美句,如激人向上的“爱与美乃人间极品”、激人智慧善良的“心明则世界明,心暖则世界暖”;2015年刚出现激励人旅游的“世界那么大,出去走走吧”,就又看到勉励人回家与亲人团聚的“世界再大,也要回家看看”。这些文字配在相应的图片上,很有说服力。如“再精致的食物,也比不上妈妈熬的汤”,是给图片背景为红黑色,正中为一个白瓷碗,内装大半碗冒着热气的红枣筒骨汤配的文,这样一个图文并茂的画面,情景交融,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声情并茂的工作用语。语言首先是各种职业人员工作的工具之一。每种职业都有相应的服务群体,都要与自己的服务群体进行沟通和交流。运用或优雅,或通俗,或亲切的文学语言进行表达,能增加表达魅力,起到更好的工作效果。在2014年央视网的《中国公开课》中,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视频课的点击量曾一度排名第一。第1节课她的开场语是:“此刻的窗外呢是烈日炎炎,酷暑难耐,但是走近我们这个教室啊,却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因为我从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的脸上,看到了自信和热情的笑容……”这一段充满文学色彩的教师口语的导入语,显示了教师亲切的人格魅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其次,不少电视节目都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各类综艺节目、娱乐节目包括解说性的节目,都要有精确、新颖、触动观赏者思维的语言表达。比如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把中国饮食文化拍成视频,配上了巧妙的解说,才激起了很多中国人的味觉体验、对童年的回味、对母爱和家庭的憧憬和向往。再次,各种真实的招聘会,或是各类求职、应聘的节目,对参加人员的口语表达提出了挑战。北京卫视《职来职往》有一期节目,一个女孩应聘工作没有成功,在求职后的感言中说了这样一句话:“门是窄的,路是长的,求职的路上我是孤独的,但内心是坚定的。”这一句话虽短,但是却让人记忆深刻,警醒有力,给人们留下深深的印象。
游戏性、创新性的网络流行语。大众传播时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学习负担重,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于是“游戏”成了缓解劳累、娱乐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席勒认为,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受到物质的与精神的两方面的束缚,得不到自由,因此,人们总想利用剩余精力创造一个自由的天地,这就是游戏。语言、文字天生是一种思维的游戏,文学本身又是思维游戏的一种表达方式,这让文学和游戏必然的发生联系。如当我们从左到右看一幅字写的是“斗室陋”,再从右到左看这一幅字时,又成了“陋室斗”,表意相差无几。创新又是语言、文字使用者一直的追求。网络时代,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语言产生的影响极大,加上用键盘或是手机输入等输入工具和输入方法等因素,使新造词、新造语层出不穷,将语言文字的这种创新和娱乐精神发挥到极致。2012年的新造字“濉保以及近几年流行的“压力山大”、“给力”、“弱弱地问一句”,2015年新造词“暖男”、“女神”,无不通过语言、文字的游戏精神来传达某种心理诉求。
四、结语
大众传媒时代文学语言的应用范围很广,从商业销售的宣传语,到各类职业用语和专业语言,再到普通人撰写的生活感悟和网络上的流行语,这种应用均以实用性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主,同时包含大众传媒时代的娱乐精神。
一、引言
如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各种教学元素和资源被横向整合,且相对成熟。我们应该考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下一步方向和方式。横向整合趋于完善,我们该走向纵向深入。学习者一旦通过语言的学习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思维,就不再满足于枯燥的词汇、语法和篇章的学习。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的期待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单词的用法和进行日常口语训练。正如人文主义的伟大倡导者纽曼所说:“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智,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1]针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日益重视学生文化素养和英语能力的培养是当代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理论依据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2]根据这个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英语课程和英美文学课结合的必要性。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对传统教学观或者客观主义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进行协作、讨论、交流及相互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3]在整个建构过程中,建构主体是学生,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只是建构的促进者,通过教学任务为学生搭建知识构建的平台与氛围,指导和监控学生知识建构的程度和方向,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达到良好的知识建构效果。学分制改革下大学英语课程时间为每学期24个学时,这对老师和学生课外进行网络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交流平台,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知识融入的必要性
杨叔子先生指出,高等教育存在“五重五轻”,即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4]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多地强调英语语言的工具性、基础性和实用性,过于注重语言技能方面的训练。在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界定上只是以四、六级考试的成绩为依据。这种教学使得许多学生陷入“高分低能”的局面。从对一些理工科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人文科学类等选修课持轻视态度。将文学素材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世界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思想道德。加强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
2007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致力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5]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坚持大学英语与英美文学的有效结合不仅是顺应改革潮流的需要,还是积极响应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核心表现,是大学英语研究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四、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选择我校2012级理工科两个成绩相当的平行班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一个班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在保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实验组进行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对对照组采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实验组进行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英语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如下。
1.建立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英美文学作品资源库。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英语课时本来就少,大量时间还用来操练学生的语言技能,现有的图书参考资料相对匮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激发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呢?利用网络将英美文学知识与正在学习的教材内容结合在一起,设立英美文学网络课程以提供多姿多彩的资源库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首先搜集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及相关的音频、视频、图片讲解等资料,然后在自主学习中心进行分类汇总。应以篇幅相对简短、文字易懂、具有现代气息的作品为宜,特别是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应作为重点推荐。
2.形成一套课堂授课、课外网上学习、师生交互的教学模式。
(1)教师在课堂上花较少时间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重点讲解作品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思想。
(2)学生课后到自主学习中心在文学作品资源库中学习相关作品。视频的观赏可以使学生对作品更感兴趣,更直观,学习起来更容易。
(3)老师利用文学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微博等交流工具增强与学生的交互性。文学论坛和聊天室以班级为单位,全班同学加入,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4)老师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优秀的读后感可以到网上供大家学习。
3.对该教学模式进行实效研究。
一个学期后,对两组分别进行结合测评,对测评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然后将横向和纵向比较的数据进行SPSS统计分析,检验该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方面和人文素质方面的差异。数据结果显示,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都有大幅度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增强,从期末考试的成绩来看,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五、结语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均已设置了英美文学课程,并且作为一门必修课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美文学课一般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本研究能对大学英语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将英美文学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并利用网络拓展学习,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约翰·亨利.何曙荣译.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于语言,两者密不可分。学习英语就是学习与汉语完全不同的文化,熟悉英语国家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用英语交流信息……并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1]。即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与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般按照《大纲》要求传授学生基本的语言技能,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不了解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就难以准确地把握、理解和使用语言。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并在日常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日常交际都是在具体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不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在实际交际中,轻则会造成彼此误解,互相留下不好的印象;重则会损害双方的关系,造成合作失败。此种交际失败的例子举不胜举,这说明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教学,双管齐下,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
二、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著名英语教育家胡文仲认为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如开设课程,举行讲座,举办展览,开展课外活动等等,但最有效的是结合日常的外语教学从事文化对比。并提出结合日常教学可以从各个层面进行,例如,词汇、语用、语篇等[2]。
根据胡文仲先生提出的文化教学的几个层面,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做到:
1.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词汇教学相结合。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包括单词和习语、成语等)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深入了解。
例如汉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几年中国养狗人数在增加,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植于汉语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语言影响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相反,中国人喜爱猫,常用“馋猫”形容一个人贪嘴,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又如,intellectual(知识分子)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大不相同。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在中国农村的许多地方,连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而在欧美,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人,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指范围小得多。此外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也用于贬义,就像我国中称知识分子为“臭老九”一样。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几乎没有与汉语完全对等的词,即使有一些英文词汇概念意义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这方面词汇时应特别注意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类词汇在英汉意义上的区别,避免日后实际应用时出错。
2.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汉语中人们常用“挥金如土”比喻花钱大手大脚,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土”变成了“水”(water)。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十分发达;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正确的翻译应是“spendmoneylikewater”。
3.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二单元A课文为例,文章从事业和情感两方面简述CharlieChaplin的生平。单纯从语言角度看,文章没有太难的语法知识,但要充分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内涵,学生就必须了解CharlieChaplin的一些生活经历和英国作家Dickens的相关著作。比如课文第一段提到“DickensmighthavecreatedCharlieChaplin’schildhood”[3](狄更斯或许会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这句话的翻译不难,但是学生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狄更斯在卓别林出生时早已去世,怎么可能“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此时教师在讲解时应加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卓别林一岁时父母分居,六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发疯,很小就和同母异父的兄弟流落街头,生活凄惨,这些卓别林早年的生活经历与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的OliverTwist很相似,因此才有了文章中的那句话。
4.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本国文化对比相结合。教学中,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进一步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B课文为例,课文主要讲述一个中国女孩带美国男朋友回家吃晚饭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AsistheChinesecook’scustom,mymotheralwaysmadenegativeremarksaboutherowncooking.Thatnightshechosetodirectittowardherfamoussteamedporkandpreservedvegetabledish,whichshealwaysservedwithspecialpride.
“Ai!Thisdishisnotsaltyenough,noflavor,”shecomplained,aftertastingasmallbite.“Itistoobadtoeat.”
Thiswasourfamily’scuetoeatsomeandproclaimitthebestshehadevermade.Butbeforewecouldbesodiplomatic,Richsaid,“Youknow,allitneedsisalittlesoysauceAndheproceededariverfulofthesaltyblackstuffonthechinaplate,rightbeforemymother’sshockedeyes.[4]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母亲批评自己的拿手好菜味道偏淡不好吃,“我”的美国男友信以为真,在菜里添加了不少酱油提升味道,结果却令母亲异常吃惊。这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cultureshock),是教师用来进行文化对比教学的优秀素材。众所周知,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对于自己拿手的事情习惯采用“抑”的态度,给予否定评价,其真实含义往往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或认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接,不会刻意贬低自己认为值得称赞的东西。
在讲解类似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选取文化冲突比较明显的部分做特别说明,对比两者异同,从而引出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比较与对比中让学生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三、大学英语课堂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对教师的一些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并不表示忽略语言本身的教学。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目的在于加强和补充语言教学,因此教师不能厚此薄彼,要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第二,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应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指出:“语言掩盖的远远多于它所展露的。说也奇怪,文化所掩盖的东西最能瞒过的竟是浸在这个文化里边的人。我认识到真正需要你的工作不是了解外国文化,而是了解自己的本国文化。”[5]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可以深入地了解本国语言和文化,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具备用英语准确表达本民族文化的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本科用)(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
[2]胡文仲.胡文仲英语教育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27.
有关语言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辩证,有关是否要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的讨论,均已经成为过去。语言学家拉多说:“不掌握文化背景,那么就难以学习好语言。文化包含了语言。所以,不了解文化的准则与模式,那么就无法切实掌握语言。”因为人类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文化规则的一定约束,要想教好一门语言,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那么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目标语社团的文化。
语言学家布朗曾经提出,第二语言的掌握与习得,和文化移入的各个时期有一定的关联。布朗对文化移入的几个时期进行了区分:第一,最初的愉悦、兴奋;第二,文化休克;第三,文化压力;第四,目标语文化的适应。其指出第三个时期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和成年人相比而言,儿童受母语文化制约的程度比价小,所以,儿童在社会文化方面具备较强的伸缩性,其由一个阶段转变到下一个阶段的速度较快,从而能够快速地掌握第二种语言。我国在小学三年级设立英语课程,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在母语文化上还没有定型,母语文化所带来的约束比较小,假使对学生开展恰当的文化教学,那么就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文化移入各个时期的有效过渡,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第二语言。
二、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文化教学知识的分析
在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当中,各个单元内都包含了不同主题的文化教学内容,小学共八册书,每册一般包含六个单元的内容,其中六年级下册仅有四个单元,所以,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文化教学知识主题共计46个。在统计时,从微观与宏观上对每个单元的主题实行文化分类,标记一次记一个数量,最终对其进行统计。其中,发现本族语文化有6个,占总数的13%;目的语文化21个,占总数的45.7%;国际文化19个,占总数的41.3%。
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对文化教学是比较注重的,设定了极为丰富的文化教学知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教学知识与该年龄段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同时具备趣味性、常识性,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提升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有效的对策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小学生的实际特点,例如好奇、好动、对直接经验或者是具体的事物有较大的兴趣等,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小学英语的文化教学。
(1)在课堂教学中渗入文化教学。众所周知,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当前所普遍采取的班级授课制,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在课堂中教授文化知识给学生。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创造有关的情境,尽可能地将英语文化当作课堂教学的背景。
当前,英语教材的主要目标是知识的传授,但在教材的编排上并没有充分展现出文化的特性,因此怎样运用教材当中片段式的说明来达到英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英语教师当前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例如教材中相互问候的句式有:Hi!Hello!How are you!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在汉语中就好比是“你好!”“早上好”等。但是在汉语语境当中还有其他的问候,例如“今天忙吗?”“吃了吗?”等,从字面上来看这些都是问题,但是问者并非是要得到别人的回复,这和英语当中的问候极为不同。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这种中西方语言上的对比来加强不同文化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