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德与传统文化

道德与传统文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道德与传统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道德与传统文化

篇1

职业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出现以后,有着长期发展的历史。它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职业的种类不断增加,职业道德的种类也随之相应地增加;其二是每一种职业道德的内容,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职业活动方式的变化,在继承传统因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补充、丰富和发展,以反映职业关系中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如果把职业道德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难看出,它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只获得初步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获得了系统的发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将出现空前的繁荣。

职业道德同人们的职业生活密切相关,职业生活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道德心理的特殊倾向,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社会的正常运转借助于各种职业活动的进行,社会道德对社会的调控也必须依靠职业道德功效的发挥。职业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其重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1)职业道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突出标志,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职业道德是发展物质生产,提高工作效率的精神动力。(3)职业道德是改进和完善人际关系,建立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的主要手段。(4)职业道德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人们的人格,使人的价值得以全面实现的重要形式。

二、职业道德自身的规定性

职业道德中的准则规范是由社会生活的总体需要和各种具体利益以及具体活动的内容方式所决定的,是在长期的特殊职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职业分工使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发生了职业活动主体同职业活动的社会对象之间的关系,同一职业集团内部人和人的关系。这种与职业相关的特殊社会关系,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特殊的道德规范来调整。而长期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由于有着特殊的活动方式,受过特殊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特殊的职业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传统,形成了特殊的职业责任心、职业荣誉感和职业纪律。他们逐渐认识到,为了履行本职业的责任和义务,维护本行业的荣誉与尊严,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该做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不该做的。就是在这种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各种事业集团通过其中的代表人物的言论和行为示范,逐渐建立了一些为本职人员都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一方面协调本职业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满足社会各方而对本职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协调本职业内部的相互关系,解决内部各种纠纷和矛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种职业的产生必然要求有一种相应的职业道德与之相配合。从事律师、医生、公务员等各种职业的人员必须要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但是影响职业道德的因素很多,同样的一种职业在受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制度等因素影响下,其所对应的职业道德中的准则规范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差别而不是完全一致。

三、传统文化对职业道德的影响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传统习俗氛围中,被前辈积累起来,传递下来的观念规范、习惯、礼仪、行为方式等等包围着,影响着,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把它们接受下来,形成与之一致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这就是人除本能以外的支配自己行为的第二天性。形成相应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人,同时又以这种既得的方式为标准去评价、衡量他人。由于传统习俗既有支配人行为的力量,又具有作为人们行为的衡量标准的意义,因而是社会纪律的一种形式。它既有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渗透其中,又是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补充。它作为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铭刻于人们心理意识中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是一种自发地发生作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是一种调节控制人们行为、社会生活的现实的伦理力量。

篇2

在中华民族光辉璀璨的文明史上,木雕工艺是历史悠久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中华民族的木雕艺术具有丰厚的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可谓雕工精湛、主题鲜明,使人看了惊叹不已,赞不绝口。木雕工艺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绝,早已享誉海内外。

传统木雕花板的图案有着丰富的内涵,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人们通过这些雕刻图案表达对美满婚姻、子孙繁衍、健康长寿、生活幸福、万事如意的祝愿和希冀。

传统木雕花板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中国人民特有的文化精神与审美趣味,体现出中华民族追求至善、至美、至真的精神。内容既有反映中华民族道德进步思想,又有一定历史、阶级和社会局限的道德旧识。传统支配人们的习惯,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一个民族观念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已经深深融入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传统木雕艺术再现生活的本质,以艺术形象和艺术感染力来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人们在艺术享受中感受到警醒和陶冶,同时又能感受到古文化的魅力。

一、传统的木雕花板

传统木雕花板是生长在我国封建社会的艺术样式,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和家具制造中,俗称木雕花板。传统的建筑雕刻装饰,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在选择材料,确定内容,进行构图时,都立足于从装饰角度来确定题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风格,体现出中式家居风范与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

木雕花板用在装饰上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门窗、裙板、雀替、挂落、梁坊、门楣、隔扇、门罩、窗栏,以及床榻的门罩及檐板、橱柜的面板、案桌的牙板、椅凳的靠背与扶栏、盒匣饰件等。

二、木雕花板题材、内容与文化内涵

(一)木雕花板的雕刻题材

木雕艺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木雕作品,蕴含着特定的历史信息,题材丰富、异彩纷呈。传统木雕图案装饰题材大多是民间生活的内容,一般有吉祥图案、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山水花鸟、俗民风情等几大类。根据不同用途,雕刻的题材也不同,主要以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木雕艺人把这些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融入木雕形象,使得木雕艺术成为传承并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手段之一。

(二)木雕花板题材内容与文化内涵

1.吉祥图案寓意美好愿望,提倡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伦理道德文化,因此木雕艺术通过不同的题材形式和装饰手法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崇仁爱、和睦、宽容,倡导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思想品德,来弘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木雕艺人利用汉字多同音字相谐的特点,巧妙地表现这方面的题材。如在我国明清时代,非常喜欢用蝙蝠形象,因为“蝠”同“福”音,所以“五蝠捧寿”的图案较为流行。在这个图案设计中,家具花板的四周各雕一只精美蝙蝠,中间雕一只大蝙蝠,口衔寿字,象征福寿安康。又如在传统的寓意图案中常在画面上雕有一花瓶,花瓶里插一根“如意”,以花瓶的“瓶”字代平安的“平”字,加之“如意”,谐心情如意,总称为“平安如意”。再如用一大串葡萄为主题图案,这是因为葡萄枝既为棵也为本,葡萄粒又多得以万字才能概括,葡萄“粒”与“利”还谐音,总之含义为一本万利。此主题多见于商家,意喻生意兴隆红如火,财源滚滚涌不尽。另外,用动物图案如鹿、鱼、鹊等来寄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喜鹊”则寓意“喜事登门”或“喜事连”(莲)等。

传统木雕中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作隐喻,即用生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用竹是因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用梅、用松、是因梅、松耐寒,寓意人应具备不畏、不怕困难的品格。在书房内挂上“必定如意” “平升三节”“马上封侯”等花板,再配上几幅赏心悦目的中国字画,既寄托文人雅士对前程的祈愿又体现出读书人的书卷气息。木雕朴实厚重而且锋芒不露的风格,很符合文人儒士讲究的中庸之道。

“孝道”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中具有相当高的位置,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最大的不孝是使家族断了香火。因此,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家庭道德观。因此在传统及木雕图案中,龙、凤这一类神奇的动物形象,常常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如徽州乡村人在结婚时,按照当地传统习俗,喜欢选用精工细琢制造的“花床”、衣橱等作陪嫁,来点缀他们的洞房花烛夜。作为家具的点缀,图案以“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百年好合”等较多,用“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用“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用 “和合二仙”的故事(和合二仙主持着人世间的婚姻),来寓意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寄托人们对终身大事的美好愿望。

吉祥图案既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人产生联想,激发人们心中的美好祈望,产生吉祥平安等联想。因此吉祥图案成为木雕艺术的主要创作内容。它不仅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也能给欣赏者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和悉心揣摩的余地。这些传统伦理道德渗透在现实生活之中,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篇3

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教育中实现自身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既是高职教育面向新时代的实践问题,又是教育理论需要给出诊释的理论问题。职业道德,作为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蕴涌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涵,为高职教育如何从传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转变出来,提供了新的视野。

1 高职传统文化教育面向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1.1传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冲突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文明水准的不断提高,使得职业岗位和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内涵不断加深。社会和企业单位倡导的文化观念、道德思想、法律和制度要求等内容所构成的思想和制度文化体系,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结合,形成了具体的职业要求,成为职业岗位所要反映的社会文化内容。

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现代经济的开展,现代生产技术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却缺乏深刻反思,以至干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足够的创新,对人文科学的应用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传统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直到现在高职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抽象理论多、学科知识多,贴近职业道德的内容和课程少的现象,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

1.2职业化内涵的启示

在发达国家,企业及员工的职业化意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意识,职业化已成为劳动者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基本途径。以国际通行的概念分析,职业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事相宜”为追求优化人们的职业资质。二是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们的职业意识、三是以“适应市场”为基点修养人们的职业道德。对于职业资质来说,包括职业岗位需要的和任职者供给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二者的相宜是职业化的基本准则,以面向职业道德为基本态度,体现了对技术与人文素质的整体要求。

1.3职业道德是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的本源和载体

职业道德状态与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事业成就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个体社会生存能力的基本标志。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人们往往把职业目标的选择与社会生存状态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如,高职生在知识型、管理型“白领”和体力型“蓝领”之间选择技术技能型的“灰领”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是高职生综合理想追求和现实可能后对生存状态的一种定位。

2 高职传统文化教育面向职业道德的主要涵义

2.1以适应职业道德为目标.提高高职学生的主体性水平

职业道德蕴涵了社会经济、自我实现等多方面的价值,对这些价值的体验形成了高职学生意义学习的基本动力,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因此,高职传统文化教育如果离开了职业意义,或者只涉及理智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是难以促进学生自觉地发展的。另外,学生对职业意义的理解伴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加深。实施高职传统文化教育要以职业意义为基础,要把职业的审美性、伦理性,艺术性和社会经济意义等情感与价值的理解和内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根据理解力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意义学习。

2.2从职业道德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知识的应用教育

从职业道德对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及其教学,都要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因为,即使是一门纯技术的课程,它也是人化的结果,更何况它的教学过程是在人与人、人与组织及制度的关系中展开的,所以,任何一门课程和它的教学都普遍地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涵义。当然,就一门课程及其教学而言,有其自身的核心任务,或侧重于技术或侧重于人文或人文与技术的结合。第二,当前大众对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高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只承担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还要承担人文知识应用教育的重任。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对职业价值体验的积极作用,把“包括与创造性或系统改进有关,维持整个组织工作效率的人文要素”,纳入教学目标和过程之中,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3创建民主的教学制度文化.以提高学生

对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适应性开放、民主、公平是现代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普追趋势。建立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制度文化熏陶学生,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有效途径。这种熏陶可以从学生在教学中的权利运用和责任落实中展开。从权利运用的角度看,要使学生具有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参与、建议权,教师的选择权,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督权,教育教学的评价权,从学生的责任来看,要使学生落实好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责任、执行教学制度的责任。以适应和超越于当下社会企业制度文化发展状态的学校教学制度及其良好的运行,将为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企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供范式、积累经验。因此,要把面向职业道德的高职院校教学制度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资源,进行教育意义上的创造性建构。

篇4

此行,我带了1个团来,是到嘉兴去开同学会的。我曾在嘉兴青年中学读过书,那是在5105年前,现在我们这些老同学都已经是7、810岁的人了,大家都想回自己的母校去看看。从而可以看出,学校对人的影响有多大,什么都不看,就只想看看自己读过书的地方。虽然,现在这个地方已经变成医院了,但是大家还是想回到老地方,看看那些房子,可见1个学校对人的深远影响。从台湾我带了3108个人,在这里我还找到了1210个同学,听说我们要来,都从4川、福建、广东赶来,大家聚合在嘉兴,找了个旅馆,见了个面,吃了顿饭,到自己母校门前照了张相,徘徊徘徊,然后各自解散。这次,以这个理由,我带着这个团到这边来,顺便到了宁波。丁老先生说,难得到宁波,去宁波大学正好可以做个服务工作,并说宁波大学这儿正在做1个系列专题讲座“做人、做事、做学问”,专题讲演内容与我所讲的思想内容很符合,正好可以去做个服务。我说,我讲得不好,他说,没关系的,讲错了也不“挨打”,因此我来了。最近,丁教授经常介绍我到大陆来,他甚至陪我到过这样如此偏远的地方。我的年龄也大了,今年7102岁,学校也有人接班,闲着没事就常跑出来“玩”,全国各地我差不多都快跑完了。主要做些什么事呢,就是利用自己剩余的价值为国家多做点事,想着怎么样把仇恨消除消除,把误解开通开通,把文化交流交流。两岸相隔510多年,太没道理了,早点回归,早点见面,早点团结,早点建立大中华、大中国,这才是我们的愿望。至于我们具体应该怎么都不用去管它,只要大家爱国就行了,谁来爱都1样,为什么非要你来爱,只要大家都爱就行了。

所以,在没有开始巡回讲演之前,我已经找事来做了。我在台湾组织了1个大学教授篮球队,全部是大学教授,没有助教,也没有副教授,全部是博士级的教授,组织了大约1百510个人,不打篮球也不能参加这个队,队的名字叫“4君子”篮球队。“4君子”篮球队基本上都是7、810岁的老头,我们每年到大陆的各个大学去访问,请出他们的教授篮球队和我们比赛,保证尽量不准有体育系的参加,不考虑输赢的结果。海峡两岸没有输赢,我们还要考虑输赢吗?你打赢了我有什么光荣,我战败了你有什么利害,我们就是要在1起玩玩,最为重要。今年3、4月份,我带了几10个人,访问了长春吉林大学。吉林大学现有5万多人,主校合并了4所大学,非常宠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校。然后,我们又到了沈阳师范大学,结果它和吉林工大、农大也要比赛。这两所大学的校长看到我,就说,我讲演来了长春6趟,他们学校怎么1次都没来过,这次非去不可。我说,好。离开那里,我就赶到长春去补这个人情。明年我是以顾问身份带领球队,台湾的顾问是我,大陆的顾问是丁教授,明年丁教授会带领这支球队到处去打球。我们老了,还有老的玩法。

今天,丁教授和我讲了很多,也合了书记要求讲演的主题。他说,高震东先生当爸爸像爸爸,当老师像老师,当儿子像儿子。这句话很重要,我就从这儿开始吧。道德也好,1切也好,都是从做人开始的。当什么像什么,就是“位”的思想,最早《易经》里有记载。中国的学问,也是先从“位”字开始的,中国有本书《中庸》里也讲到“位”。“位”,就是要找到你自己的位置。我们每个人都有1个证——身份证,告诉你是什么身份。身份证的目的,就是时刻提醒你做人的道理。这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来源于中华文化的精神,让你永远守住自己的位置。不要忘了自己是谁的儿子,要对父亲负责任;不要忘了自己是谁的先生,要对太太负责任;不要忘了自己是谁的长官,要对部下负责任;不要忘了自己是谁的部下,要对长官负责任。处处告诉你责任,责任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你的身份,你没有这个身份,又怎么会有责任呢?你1切的责任、权力、义务都来自于你自己是个什么?所以,必须先要找到自己是个什么,这是今天要谈的问题。

1切的道德教育都是从这里开始,1切的道德教育都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产生道德的基础。道德是油,密切合作而永不磨擦,密切合作而永不高热,不会发生冲突,永不矛盾。形象是绝对矛盾的,内容是绝对合作的,外表是矛盾的,内容是合作的,这就是道德。各位同学,懂得什么是道德,这实在是太重要了。中国《易经》里告诉你的儒家的道德观和老子的道德观,又是不1样的,千万不要把老子的《道德经》当作是道德教育,那完全是两码事。《道德经》的来源是由老子的8101章5千言,它1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民可民,非常民”是取得上经的道,下经第3108章是无道讲德,无德之德视为有德,因此取名为《道德经》。它和道德是两回事,更妙的是在于它是从天理讲到人理。看起来,老子完全脱离人理,实际上不是的,它从天理进入人理,让唯证者不要离开了天理,违反了就会失败。儒家刚好相反,儒家从人理进入天理,到最后,天人合1。在哲学上,已经为道德思想提供了1个研究的观念。1个是从天理进入人理,1个是从人理进入天理,两种不同的道德观。道德,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有距离又有合作,怎样让它不产生磨擦,太重要了。人的道德来自你和你的关系,我和我的关系,我们俩的关系搞得很好,这就是做人的道理。我们眼中有仁,心中有世,这就是爱国。关键就看你,心中有谁,心中装得越多越伟大,装得越少越平淡。道德范围的大小,就看你心中装的人的多少,心中有没有“仁”。“仁”字很奥妙,仁者就是仁爱的人,告诉你这个世界不是只有1个人,它是有3个人的。你心中有他叫仁爱,你做什么事都想到另1个人,这就叫有道德了,有仁爱了。

我到新加坡、菲律宾去参观,1下飞机,1个导游小姐就上来给我们“上课”,他说,各位先生,新加坡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地方,是1个从来没有人贪污的地方,是1个不能随便吐痰的地方,是1个不能随便抽烟的地方。讲得我们都害怕了,那怎么办呢?她说,如果大家要吃水果,赶紧把皮扔给她,要不然,会边行边挨凑的。还举个例子,说美国的1个小孩跑到他们那里不守法,结果让他们拿着鞭子打,美国总统写信道歉,用美国的国旗保证,用美国的国格要求,仍旧照凑不误,绑在柱子上,用带刺的鞭子打,打了3遍,打完之后住院,住完院再打第2遍,再住院,住完后再照打,直到惩罚完全为止。并警告我们不要随便吐痰,乱干就会遭打,凡是要小心为上。我年轻的时候认为抽烟不好,连烟都没有抽1支.人生枯燥,不能白来1趟,我规定自己从610岁开始,抽到710岁。我创办的学校,有4个信条,不抽烟、不打架、不作弊、不留级,违反了“定斩不饶”,1违反就开除。我的这个学校,每年要开除2、3百人。道德教育就是从生活细节,点点滴滴开始的,任何1个行为都是从小地方看。检查学校再漂亮的图书馆不用看,只需检查厕所、厨房、储藏室,这些小的地方就可以了。只要这些小地方做好了,这个学校就够资格做教育,管理。外表的1切都没有意义,教育是从细节开始的。在新加坡,我问哪儿可以吸烟,导游小姐说,各位,头顶青天,脚踩地,就可以吸烟了。这根本做不到,后来,她说,老先生,告诉你吧,公共场所不能吸烟。我问,何为公共场所?她回答说,2人以上,即为公共场所。今天,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大家,2人以上为公共场所吗?法律的规定当然不是这样,而中国的仁字就是这样写的。2人以上即为仁,心中有仁最为重要。

今天办任何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心中有仁,眼中有世。仁为道德、位置,要把自己的位置搞清楚,定好位。老子说,道蕴含在所创造的事、物、理中即为德,认识道德从守分开始。合理的身份,它不能争取,是自然而然地创造出来,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的。在座的各位同学有1个共同的身份——学生,学生2字从何而来?孔子曰“学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也”。为什么叫学生,而不叫学死呢?中国的教育法谈到,学生就是根据任何1个朝代订的教育宗旨而来的,根据朝代的政治需求所订的,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由此,定名为学生。学生有3个生。第1,学生活的基本常识。电脑已成为基本常识,要懂得电脑上网,跟上时代进步的脚步。第2,学生存的技能。1个人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能生存。生存靠服务,读书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不知道的别人服务的。要有1技之长,先他人而后己。人是从动物进展而来的,从动物性往上进展到人的生活,到了某1程度,讲的是道德、气质、人格、人性。要学的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最后,必须学死,。“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生最难的是死,死得其实,死得其所,是读书人所要学的。人与野兽不同,是因为人有自己选择和控制死的权利,有选择的机会和本领,而动物没有。当敌人对闻天祥说,只要你投降,你可以继续担任宰相,闻天祥说“我生则国死,我死则国生”,我只是被你暂时的控制和压迫而已,并不是投降。浩然之气,视死如归的伟大气魄,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所以,老师以学生的心作坟墓,伟人以老百姓的心作坟墓,那才是最好的归宿。“善歌声使人记其声,善教者使人记其智”,这就是读书人应有的态度。人活着不是为了基本需求,而是为了实现最高的理想与目的。荣誉高于生命,荣誉1切,1个人必须永远维护属于自己的荣誉,不能为了改善1时的生活而丧失了荣誉,这都是不值得的。

古人的东西很多,是学不完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古文化,首先得认识文字,其次要学习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我们要咬牙切齿学英文,在忠信教育法别强调,学习英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自身的能力。学英文是另有主张的,是迫不得已的。现在其它1些国家都在使用我们的语言,这是我们祖先所创造的威望,然而,现在我们不但不能继承,还得去学其他国家的语言,站在国人的立场上是很惭愧的。所以,我们要认清自己的目的,要读懂文字,还要配套和加强后代子孙延续中华的文化,否则,我们将“丢失”我们自己的文化。管子说过,国之亡必亡其所长。日本最厉害的是军事教育,最后就死在军事上,德国也是如此。我劝大家多读管子的书,道德教育就是向管子学的。管子的时代是订制度,以德治国,以法制国,1个国家必须立法,1切按制度来,官不能随便封,也不能随便建。古时候的封建,就是帝王向将相封赏,没有官位就随便建1个。要想加强道德制度,就必须立法,订制度,提出的1个口号就是以礼治国,“礼义廉耻,国之思维,思维不张,国乃灭亡”。1个国家要搞道德教育,必须记住这4个纲领。用白话文讲,礼即1个人做事规规矩矩的态度,1切重于道理,要说肯定的话,不能摇摇摆摆,温恭谦让,这是君子应有的态度。义即正正当当的行为,廉即明明白白的辩驳,耻即彻彻底底的觉悟,1个人要自我觉悟,懂得了才不会做的事。《中庸》也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这里的“义”不==“江湖”上的义气,我们所提倡的义是有利于人群,有利于法理,有利于天道,是该做的事。

道德是从文化中磨合而出的东西,不是规定出来的,是慢慢成长起来的。儒家强调自强不息,当代中国的学生都应该做到规规矩矩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能不断实实在在做人,就是自强。1个人能够不断自强不息,谁又能羞辱你。当代的学生常犯这样的错误,他说,老师,你伤害了我的自尊心。其实,他错了,那不叫自尊心。靠他人的尊重,靠他人的谅解,靠他人的原谅,靠他人的不敢侵犯,我自己绝不做错事,绝不做让别人批评的事,为了尊重我自己,所以我永远都不做错事,那才叫自尊心。搞清楚两者的定义,也就没什么不可理解了。忠信教育法特别强调,学生有犯错的权利,认错不罚。忠信教育学校内,有1个商店属于福利性质,它也是培养学生人格和君子自强的场所,它不用任何强制手段或措施。

办教育是国家的1个过程,是到了某个程度非办不可的,是天道,是自然之理。现在我们的国家富了,台湾很多人不自爱,素质低下,极易引起大陆同胞的反感。认为10年之前回大陆的台湾同胞是神,现在回大陆的是普通人,10年之后回大陆就是鬼,这里就涉及到1个道德教育问题。1个国家几10年能和平相处,是很不容易的,海峡两岸是有骨肉之情的。因此,我们也应该借助这个机会好好建设我们自己的国家,这也是忠信教育法特别强调的第1件事就是爱国。爱国从爱家开始,爱家就要从孝敬父母开始。否则,道德就无从谈起。1切道德从近身开始,从小利、小礼、小廉、小耻开始,教导小孩子要从简单的日常基本礼貌开始。从实践来看,办校310多年来,学校没有犯罪记录,就是从小处抓开始的。道德从孝敬父母开始,孝敬父母从态度开始,承认父母的辛苦,认同父母的身份。所谓态度,是对他人所表示的1种行为。

篇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为“思法”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既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它以为指导,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为主要内容,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始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提供了方向和宝贵的资源。在“思法”课的教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思法”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在课堂教学环节,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学生都有向师性,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和引导。教师应自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教师深厚的知识底蕴会在课堂上自然的由内而外地释放,使学生具体的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人生修养、个人气质重要影响。教师的言谈举止会成为生动的教材,比如个人气质的风度儒雅,课堂上的引经据典,授课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娴熟运用等,都会赋予教师个人独特的魅力,使他们在思法课讲台上对大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力。而只有源自内心的敬佩与欣赏,才会使大学生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消化吸收,提高自身的整体素养。

2.将本课程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例如,在“思法”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找到授课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点,将传统文化教育自然贯穿于课程教学中;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延伸课程内容,如开展儒家亲子伦理及其现在价值讲座让学生认识到“孝”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情景,如采用互动式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音乐、视频等手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进脑率”,在加强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

“思修”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分组讨论式教学

分组讨论式式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之一。教师在开学之初布置相关课题,学生自愿以七八个人一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每人准备3至5分钟的发言。几周之后,在课下集中起来,与教师共同讨论。分组讨论式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讨论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参与进来,发言之后,其它同学以对其内容进行质疑和提问。通过访谈,学生把个人思想和道德修养层面的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以及个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紧密结合,气氛既活跃又幽默,不但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还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主要起到引导话题、控制局而、调动气氛、总结发言的作用。通过分组讨论式教学,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也可以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来促进科研,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2.阅读经典书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推荐一本好书活动,具体方法是,学生在一个学期中阅读与本课程相关的经典著作,再写出个人的理解、认识与感悟以及推荐给同学们的理由。这是是学生对心灵问题、热点问题的反思与总结。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将意见及时反馈给每个学生,并要求学生参照意见进行修改。信息反馈是最关键的环节,它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利用学校社团开展主题活动

高校社团是开展“思法”课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思法”课程组可联系或组织成立国学社、爱心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在中国传统的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在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在孔子诞辰进行尊师重教主题活动,在重阳节开展尊老敬老主题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使学生感受到作为炎黄子孙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为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以学生为本位,贴近生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此课程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其成为大学生真正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提升人文道德素养[M].大江网一江西日报,2010-10-18.

篇6

中华民族始终把爱国主义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尽管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是一脉相承的。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了千古名句,而忧国忧民的屈原和精忠报国的岳飞始终是国人的楷模。当下,一些人逐步迷失了主流价值观,丧失了民族自信心,甚至崇洋。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条主线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初中生客观地看待世界。如《木兰诗》一文塑造了一位面对外敌入侵,毅然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诗歌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花木兰作为一个女子,支撑她去战场英勇战斗的信念究竟何在。再如学习《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全国各地名胜古迹的图片,在旁侧批注简单的话,一起展览欣赏。这样,学生自然会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生出热爱之情。

二、强调仁爱和谐的为人之道

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中十分注重“仁”。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弥漫着仁爱和谐的人本之光,显示了人类的美好希望。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孟子的“与民同乐”,墨子的“兼爱”“非攻”,庄子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都反映了人们对于和平互爱的向往。这些为人之道在语文教材中都有很好的体现。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白,“仁爱和谐”作为我们民族心理文化的重要成分,推动形成了中国人亲和的人格精神,在协调人际关系、凝聚人心、集中力量、维护统一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教学生拥有感恩意识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如学习《背影》一课,教师可以通过赏析朱自清对父亲过铁路买橘时的动作描写,让学生领会如山的父爱就在平时。学习《散步》一课,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回报父母,这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一些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节日时自制小卡片赠送给父母、老师、同学,表达感激之情等。

四、重视修身养性,知行合一

篇7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导向,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如何正视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呢?一个的重要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学生通过自省、自律的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怀

我国有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格言,内含心怀天下的忧患意识,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情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每个学生都可以身体力行热爱自己的祖国。

篇8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包括的门类很多,可供借鉴的地方很多,具体可以在“仁爱”“和谐”“德性”等方面能对个人产生良好的影响。首先是“仁爱”。“仁”字在儒家文化中出现了多次,传统文化认为人生天地间,最重要的道德使命便是要“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不断的提高自己,通过教育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仁”者,要学会“爱人”,关怀别人就是这种理念的最好体现通过自身道德丢杨能够至于“三德”的境界,“若行五道,必须达德,无知不能识其理,无仁不能安其事,无勇不能果其行,故必须三德也。”其次是“和谐”。传统文化的思想便是一种中庸和谐的思想,古人还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这种思想强调,做事要恰当,合乎原则和规律,认识自然界的一部分,万事万物有着自身的运转规律,人要按照规律从事自己的活动;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处理长辈和自己的关系的时候要凭借自身的道德,靠自身的修养去帮助别人,影响别人。现代传统道德文化的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和谐”的博大、包容精神。再次是“德性”。这主张的是每个人从自身的道德出发来完善自我,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传统文化要求个人从自身思想和行为出发,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传统文化讲究秩序,也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代际之间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重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

(二)传统文化对青少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自古以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团结协作、勤劳朴实,这些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准则,它通过规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引导人们明礼知耻,强化个人正确的道德意识。同时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有助于锤炼青少年的个人品德,学善戒恶,涵养良好的德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逐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这是儒家提倡的君子操守。其次,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对如今的应试教育模式加上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很多青少年在人格上容易即兴,出现了袁源杀父弑母,马加爵杀人等极端事件,青少年缺乏与人共处、与人合作的意识,这些悲剧说明了部分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让青少年学会尊敬、关心和体贴自己的周边人和事,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培养责任心、爱心、感恩的心,做一个人文素养、文化品位、道德品质较高的人。最后,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对建设现代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弘扬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使整个民族形成民族软实力,能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以此推动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通过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一)把握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实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更多是训斥、批评,学生的接受度比较差。笔者认为通过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能继续这样,青少年的不良思想道德更多的要靠他们自己去认识,去思考。比如可以小悦悦无人救的悲惨遭遇,以及古代的司马光砸缸等为例进行对比论辩,让班级小组组成不同的阵营进行论证,在课堂探讨“见死不救”的对不对中形成了热烈的气氛,有力的揭示当今社会道德的缺失,并激发起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完成德育教学的目标。这样就摆脱了那些声嘶力竭的训斥,摆脱了无聊的灌输,形成了另外一种平实的风格,充分的让大家意识到了不良价值观带来的辛酸。另外很多青少年年龄小,思维活跃,学校教学还可以展开一些相应的角色扮演活动课程,能够充分的调动青少年的参与感和教育的有效性。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以董永“卖身救父”等为话题自己编个话剧,把要扮演的情景及其特征加以说明,鼓励组员自愿扮演各个角色,自己自主的决定内容和台词,最好包含矛盾和克服矛盾的剧情冲突。在宽容、安全的气氛下,学生通过投入演出来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深入地了解真实情况和他人的感受,了解对与不对到底在何处。这种模式能让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奥妙,这样都可以更好的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二)掌握社会教育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相互组织课外活动,增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和倡议,如组织“为家长洗一次脚”、“一日打工者”、“一日小老师”“一日交警”等具体的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到各行各业的不易以及自己曾经的不良行为,活动之后可以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慨,这样会在不同学生之间的带动下行动起来。还要加大一些实践文化的宣传力度,注意挖崛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然后采取适当的段加以宣传,宣传社会里的好人好事,用典型的力量去影响、感化被教育者人的思想,引导他们从多种多样的思想行为中分辨出哪些是需要弘扬的,是学习的榜样,而哪些是应该抑制、是应该坚决给予取缔的。还可以建设一些书法社、围棋社、象棋社等组织机构,帮助青少年闲暇时间多贴近传统文化,少接触不良信息。只有在实践中,青少年的一些不良的行为和问题都能够得到纠正,自我修养和社会文化价值观显著提升,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三)注重家庭教育

一个人价值观念的萌发和价值观的养成都是和家庭有关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离不开父母的辅助。作为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父母也要多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礼貌待人,孝敬孩子的爷爷奶奶,坚守诚信。现代社会流行起了传统价值观,很多传统家训对指导孩子教育非常有用,如司马光一生侍亲至孝,当他的父母相继病病殁后,他“毁瘠如礼,哀不自胜”,既伤痛父母双亡,更深感孝道重要,於是闭门钻研孝经,曾说“:孝经文字虽不多,然立身治国之道,尽在其中矣。”司马光的孝行,深深影响儿子司马康,他生性至孝,遗留给后代子孙就是孝以侍亲、忠以事君、诚以待人、俭以养德的家风,这对调节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促进家庭和睦、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吸收这种特色,对日常生活进行统筹安排,家庭成员以身作则,为社会办实事,尊敬长辈,善待老人,邻里互助,团结无纠纷。

篇9

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引进传统文化教育应包含那些内容呢?最主要的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仁爱意识”的陶冶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的初义是爱,后来历代儒家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天地一体广泛的概念,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基本原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条件,是中华民族道德的象征。而把“仁”赋予广泛意义的是孔子,孔子在他的《论语》中对“仁”作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等。孟子也认为,“仁也者人也,合而为人道也”;“恻隐之心仁也。”他们把“仁”同有生以来的同情心联系起来,从人性的角度去约束人们不做于人不利的事情。只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际关系决无不和谐之处。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小而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通常只是抱怨社会不理解自己,即从未想过自己也应该去理解他人。他们往往是“己所不欲”,都乐于“施人”。人性的功利观有相当大的一致性,自己不愿意的事,别人自然也不乐意,儒家所倡导的“推而及人”就是要善于换位思考,没有换位思考,就很难有理解,缺少理解的人际关系,一定是不和谐紧张状态。与“仁”密切相连的就是“爱”,亦即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通俗地说就是“善良之心”。人的道德修养,内涵非常广泛,但最基础最根本的就是“善良”的品质,一切崇高的道德都是建立在善良之上,离开善良这个基础的道德修养,那只是舍本求末的空中楼阁。故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应该让学生理解古代儒家所提倡“仁爱”的本质精神,应该充分认识到“仁”作为一种伦理道德的标准与力量,有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能克制个人私欲,以己之心推而及人,从而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民胞物与”的境界,这无疑是值得倡导的。尽管传统文化中的“仁”包含的是封建思想的本质,但它的具体实施途径与方法,于今已高,应该是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二、“中和理念”的境界

关于“中和”的哲学基础、产生原因及其理论内涵,这里不作阐述。我们只是认识到 “中和”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之,这就是“天地人和”。这里包含的两个层面,一是整个自然界,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人间万事,都是同一运动规律,同一价值判断。这价值判断的最佳形式就是“中和”。

“中和”观念对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影响,最大莫过于遵奉“中庸”的人生观,它是儒家奉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何谓中庸?简言之,“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庸”即周也、常也、普通也。上古《尚书・虞书皋陶谟》列举的诸如“宽而栗,柔而立”等九德,《左传・季礼观乐(襄公二十九年)》戴季礼对鲁乐“直而不倨,曲而不屈”的赞美,无不是以“中庸”为衡尺。古人认为,过与不及,均非正道,只有持中尚中,方为至美。过去,我们所对“中庸”之道一直是持严厉批评态度的,这是不公正,也是不科学的。诚然,“中庸”之道有许多封建思想意识,尤其宋学泛滥,至使“中庸”理论庸俗化,但要看到“中庸”自有其科学内核,历来主张要全面看问题,就是反对偏执一端,主张斟酌两端而取其中,“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这是谁都了解的哲学真理,而“中庸”正是具有这样合理的内涵。

今天在我们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更需要有“尚中”的理念,而我们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持中”之道。回顾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历程,无不使我们感到抛弃“执中”之道所带来的损失。“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冒进,“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极端,使我们国家经济上、伦理上迫乎崩溃。今天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完全应该让他们了解传统的“中庸”思想,抛弃其落后的糟粕,吸收其合理的内核,古为今用,克服年青人偏执的缺点,学会全面看问题。在处理各种关系上,切勿偏执一端,力求左右兼顾。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尚中”的思想,处事都秉承“持中”之道,整个社会就会处于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之中。有了这一种风尚,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是指日可待的。

篇10

如果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看,思想品德课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道德观点,还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再提供点什么?笔者以为,除了一般道德观点外,提升自我的道德涵养,追求内心的善也应该成为政治学科的核心价值,而这一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因此,笔者尝试着将传统文化引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人生也是发展的

现性的恶性膨胀,造成了当代人生存价值和意义的迷失。经济理性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由大众传媒带动的时尚潮,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感望,同样也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消费、娱乐、校外辅导都被商品化了,甚至参加公益活动的部门证明印章都可以花钱买到。人们习惯于按照市场价值来设计自我,往往注重收入、财富,甚至以物质取代道德,精神、德性、情感乃至整个内心世界被轻视甚至“荒漠化”。物质财富的富有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浮躁、焦虑、烦恼、忧郁、孤独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其根本危害是人生存价值和意义的迷失。为此,笔者在讲授“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一框时,在学生理解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之后,为了给学生更大的人生启迪,补充了儒家的人生价值观,谈谈人生也是发展的。

孔子对超然于此岸的事很少表现出兴趣。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鬼神是彼岸世界的对象,死则意味着现实人生的终结,相对于二者而言,人及其现实的存在(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儒家既不像存在主义(海德格尔)那样把死视为本真之我的实现形式,也不像后来的道教那样因畏死而追求个体的长生久视。孔子从生命的自然延续与历史延续(文化延续)中寻找有限的超越与存在的价值(人生的价值)。 孔子对孝非常注重,“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笔者以为,“孝”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文化特征,因为哺育幼子动物也具备,“孝”是人所特有的仁道,它是对生命从何而来的文化回答,它的深沉文化内涵便是生命的绵延。在孝的形式下所表现的对生命绵延的注重,既超越了人的有限性,同时又摆脱了宗教将人生价值寄托于彼岸世界的灵魂延续,超越了对生命价值的虚无主义态度,使人的生命价值落实到现实的、具体的历史过程之中。

二、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时更要坚信人生的前进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的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本来应有高尚追求的精神家园被粗俗化、占有式的物质欲望所替代。当传统文化中的善、德性、理想等价值观念受到现代性的消解、放逐、吞噬,人们突然感到物质世界的富裕却没有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却感到更失落、困惑和不安。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当代青年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笔者例举了传统文化中的两个经典事例。

司马迁受腐刑、下蚕室,本可一死了之。却忍辱负重,“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彰于后世也”。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文”这个字的意义看得高于形体生命,高于一切世俗荣辱之上的,是司马迁。第一次将生命的精神不朽意义,人格的真正尊严,寄托在文化创造之中,给予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的,是司马迁。第一次自觉地用创造的、积极的态度,去战胜屈辱、战胜逆境、战胜人生大不幸,自己去拯救自己,让生命放出光来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司马迁。这就是他“成一家之言”一句话背后所包含的无限深远、无限崇高的思想意义,是中国思想史中关于生死观、荣辱观的一个非常大的见解。 很少有人知道西汉有多少位皇帝,更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了,但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光芒能穿越2000多年的时空,今天我们阅读《史记》依然读到司马迁的人格修养、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坚定的人生信念与曲折的人生道路似乎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行不悖。

三、精神修炼也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无论是认知领域还是道德领域,人的每一点进步都不可能是脱离身体的,因为“践行先于接受,阅读先于运用,情感先于认知,表意先于结构,率性先于控制,释放先于灌输,游戏先于逻辑”。所以,无论信息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主体的精神修炼离不开身体产生的情感、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同情、尊重、包容、欣赏等人格养成都不是靠“存在之思”、“道义呼唤”或“范式转换”,而必须在现实的人的社会关系中,在现实的物质性的社会实践中,进行精神世界的量的积累。

孔子对人格培养的阐述,可以看出不断学习对人生发展的意义,这种量的积累使本然之我与理想之我之间具有一种连续性。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所谓“生而知之者”不过是一种假设,他并不认为会有什么人真能生而知之。孔子非常强调后天学习,反对“不知而作”,他的学习包括“多闻”与“多见”两个方面。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多闻”即选择接受前人已有的知识,属于间接认识;“多见”是积累经验,属于直接的感性认识。孔子不仅肯定感性认识的对获取知识的作用,而且重视理性思考。孔子有一次问子贡说:你们认为我是“多学而知”(博闻强记)的人吧?子贡回答:是这样,难道不对吗?孔子说:不对,我是“一以贯之”的。“一以贯之”是一种理性思考,即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把所学知识贯穿起来。学习与思考不可割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正是这种不断学习、思考,孔子被认为是博学的人,其境界深不可测。

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价值,是笔者在领会并完成了国家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试图增加自己课堂教学的学科核心价值,让教学不仅是国家意志的贯彻,而且教师有教学的内在目的性。当笔者在做这一尝试时,发现我的教学改革热情从来没有这么高涨,一节课可能会失败,但总在期盼下一节课能成功。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45-03

近年来,我国一直提倡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归根结底都是以人类的发展为中心。就医学的领域来讲就是“以病人为中心,实现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这就要求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除了具备高超的医学技术,还须具有较高水平的人文素养,不仅能治疗病患的伤痛,还需要给病人以外的人文关怀。作为未来继承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医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应该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浓厚的人文素养,这样在医院实际诊疗时就能处理好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1]。

一、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1.职业道德。(1)职业道德内涵。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劳动者在参与职业活动的过程中要遵守职业标准以及行为规范标准,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中的具体要求,是能够妥善处理职业与职业之间、职业内部、职业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依据。职业道德不仅可以折射出本人的形象还可以影响整个企业、公司的形象。因此,职业道德具备以下特点:适用一定的工作范围;所包含的内容相对具体、稳定,短时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同时具有多样性与专业性两种特质。(2)医生的职业道德。与其他的职业道德相比,医生的职业道德更具特殊性,因为医生在每一次的诊疗中都掌握着病人的健康与生死。医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医生要时刻以病人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解除疼痛;关心爱护每位病患,不能区别对待,不泄露病人的隐私;文明礼貌,同情关心病人;廉洁奉公,不收取病人的红包等。不断钻研与创新,提高自身的医术与诊疗水平,正确处理同事的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的学习竞争关系等[2]。不论时代怎样发展,医生的基本职业道德都不会改变。

2.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是在人类对自我关怀下形成的,一般表现为对人格、价值的追求,并且能够对人类历史文明长河所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都能高度地重视,是对全面人格的不断创新。人文精神其实也是指在人类的思想与意识、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心理活动中包含的人文主义倾向。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感性方面,追求广义上的人道主义,以实现人格上的需要与追求;第二,理性方面,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广义上的科学精神;第三,超现实方面,人对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满足人自身的需要,还要追求生活的意义。

二、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1.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永远的课题。不论是我国的医学的灵魂人物还是西方的医学的引领者,都充分意识到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中国自古就有“医乃仁术”的说法,西方医学的奠基人曾说过“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病人着想的”的医学理论,就可以看出医生是具备良好的医学技术,同时还兼具较高的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在1988年讨论制定的《爱丁堡宣言》中也对医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是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医学的模式发生了转变,医学教育是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做出改变,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3]。

2.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医学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医学的发展。而医学同其他的职业不同,要面向的是饱经病痛折磨的病人,医生要比其他的职业更注重去关怀每个病患,提高和培养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在每一次的诊疗中严格要求自己,在救治病人的同时,也能给予人文关怀。

3.医患关系紧张。近年来,医患关系经常出现紧张的局面,医患纠纷事件经常被曝光出来,且医患纠纷事件的频率、次数以及对医护人员的伤害都有一个上升的趋势。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据有关部门调查与统计,在医患暴力事件中68%是为了寻找宣泄口或为了索赔,剩余的32%则是来自社会仇医心理,而恶性的医患事件原因30%是因为患者的死亡,剩余的则是由于其他患者非死亡事件。其中大多是行为上的冲突,有的甚至对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4]。究其原因,除了非人为因素导致病人死亡,大多都是医患双方互不信任,未能及时沟通而导致的,因此要求医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要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培养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在面对病人时,不但可以通过优秀的专业技能进行及时的治疗,也能与病人展开良好的沟通,减少医患之间的摩擦,避免出现医患恶性暴力事件。

三、当代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素养现状及原因

1.当代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素养现状。现在进入医学院的学生,深受应试教育与传统教学的影响,目前大多数高中进行文理分科,医学院的学生大多是理科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由于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出现的独生子女家庭和一些急功近利的学生等现象,导致大部分的医学生心态比较浮躁,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都较差。大部分的学生都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精神,有的人甚至不能回答历史中各个朝代的名称,不关心时政与周边的变化,有的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是因为缺乏人文素养与精神,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课外常常会觉得空虚、无聊,生活乏味无趣,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也有的学生经常阅读各类武侠、言情小说,观看电视影片,对于世界著名的作家、作曲家一问三不知,只顾追求一时的刺激与享受[5]。

2.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素养缺乏的原因。造成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素养缺乏的原因是比较多,但是究其根本,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在教学上不够重视。在医学院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医学技术与技巧上的教学,在课堂教学或者实践练习中更加侧重对专业技能的练习与探讨,而忽略了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不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一部分的医学生在成为医生后,虽然有高明的医术,但是却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在诊疗过程中不断受挫。(2)教学环境淡化了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因为在学校学习中是借鉴理论的医学案例,没有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一开始会害怕然后慢慢转变为麻木甚至冷漠,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作为医生对病患的关怀。

医学生培养起人文精神对提高职业道德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对医生展开救治工作十分重要,因次要积极地寻找方法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6]。

四、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对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五千年的沉淀,萃取精华,在应用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时有着积极意义。

1.儒家的“仁爱”思想。儒家的主要思想就是“仁”,孔子诠释它为“仁者爱人”,孟子将其发扬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也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把它们运用到现代社会中就是宽厚仁爱,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培养医生的仁爱之心,以及舍己救人的精神,而且对医者的评价就是“医乃仁术”,医生的职业道德就要求医生能够尊重患者,并且以患者为主,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尽量减少病人的疼痛与费用。医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应该加强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渐渐养成良好的诊疗习惯。在以后真正参与到医疗工作时,及时地运用高超的医学技术,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不仅有利于病人的痊愈也能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2.忧患意识以及爱国精神。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例如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清朝的学者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观点都是出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发出的感慨,还有文天祥、陆游等爱国诗人所传达出的忧国忧民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品格,当代的大学生更要培养爱国的精神,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促进医学生和谐发展。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化特别注重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促使人们养成自强不息,不断完善自身的品格。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不断地通过反省完善自己,传统当中的一些文化素养同样适用于现代医学教育,以及对医学生的培养,学生能通过对自己每天行为的反省,可以明确自己每天在实践中有哪些不足、缺点,可以不断地完善医学技术,不断地提高职业道德的认知,医学生自身的发展也能全面地提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的提高。

4.优秀的医学典籍的指导作用。虽然中医在很多方面不如西医,不能及时地发现和诊断病症,尤其是心脑血管等潜伏期比较长的疾病,但是在很多方面,中医的医学典籍仍旧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大医精诚》、《金匮要略》等医学论著,书中不知讲述了医学知识,同时还包含了大量朴素的道德文化。例如在《黄帝内经》中就强调“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突出了在中医治疗中将“人”放到了最高的位置,真正诠释了“医者父母心”的概念,这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也很有帮助。《大医精诚》一文出自唐朝“药王”孙思邈,是我国医学中重要的著作,也是学习医学的必读之作,它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每个医生都应秉承“大医精诚之心”。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我国不少的中医院校将它作为学生的医学誓言。经常朗读背诵这些医学经典著作,不仅可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更高的审美水平,还能够让医生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五、如何通过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

认识到我国传统经典文化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就要在日常的医学教学中不断渗透传统经典文化,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产生积极影响。具体举措为:

1.让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阅读、背诵经典的医学书籍,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医疗事业的发展、深入了解病理,在实际进行救治时就不会拘泥于西医的技术,而可以灵活结合中西医技术,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病痛。

2.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尽量能够引入我国传统经典文化,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成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诊疗时,能够记住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救死扶伤,任劳任怨。

3.学校不仅要组织多样化的课外生活,也应该重视去积极推广实施,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能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结束语:

当代的医学生的专业水平比起以前的学生,是借助于现代化的科技发展的原因,水平更高,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但是也由于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变化,使得医学生在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上有所欠缺。通过加强对医学生宣讲传统经典文化,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更加重视对待医学事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在以后的医学事业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莹雪,刘红霞.文学经典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3).

[2]中国医师协会.在全国部分省市调查“医闹”的分析报告[J].中国卫生产业,2007,(2):57-59.

[3]贾晓莉,周洪柱,赵越,等.2003年-2012年全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2014,18(3):1-3.

篇12

从近年来书法艺术创新的优秀成果来看,中国书法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20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与舞蹈合为一体,进行相结合的方式演出,在国内外深受好评。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已经凝固在线条中。可以说,书法是凝固的舞蹈,而舞蹈是流动的书法。许多书法家都是在舞蹈的流动形态中寻找到了书写的灵感,从而使他们的墨迹沾上了舞蹈艺术的灵气;同样,多少舞蹈家也在书法艺术中获得了深深的感悟,让他们的舞动充满了书法艺术的灵光。

舞蹈与书法同属于视觉艺术,也同属于表演艺术。抒情性是舞蹈和书法共有的艺术本质特征。舞蹈是利用舞台空间来塑造形象,构成不同的时间运动线条,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舞蹈风格。而书法则于平面的宣纸上塑造形象,构成不同的时间运动线,从而呈现出不同的书法风格。运动线是舞蹈与书法各自抒情性的表现手段之一。一个通过人体,一个通过汉字,殊途同归,共同表现思想感情,反映生活美的属性。造型性是舞蹈与书法各自抒情性的表现手段之二。舞蹈家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恰如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体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从而抒发不同的情感。

因此,舞蹈与书法之间存在着艺术上的共同之处具有可以结合的客观可能性。就目前来看,国内在书法与现代舞结合创作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作品出现,并且在国内外重要赛事中获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可以说书法与舞蹈的结合已经成为了现代舞蹈艺术的重要方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演绎得最为精彩。张艺谋、张继钢、陈维亚及其团队以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以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创造出了如此辉煌、如此完美、如此动人心弦的史诗般的画卷,真让人叹为观止。还有提到书法与现代舞蹈艺术就不得不提台湾的《云门舞集》。林怀民老师把书法与现代舞的结合运用到了极致。云门舞团除了每天需要传统的肢体训练之外,每周还要上书法课。用毛笔写字本身就是一种冥想方式。通过书法衡量自己的能量,如何运用,如何吸气,这些也正是舞台上需要做的。舞者以这种方式运动和书写,从这种书法和动作训练中创造一种新的语言。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从这一独特的形式入手来挖掘它赋予现代舞的可能性,这本身就具有了在艺术思维上的独特意义。书法是平面的,但经由时间划过的线条,一旦产生,就是空间的存在,它里面所可能包含的意象,的确能寄托无限的不可名状的东西。而现代舞是人体动作的独特表现形式,用肢体以表现一定的思想情感。而书法线条在空间的运动轨迹,与现代舞相比虽然在造型的抽象性与具象性、节奏的明显性与隐含性以及情感的直接性与间接性等等均有所区分,但在远近、虚实、轻重、疾徐、以及直曲、行驻、断连、缓疾、粗细、方圆、疏密、厚薄、浓淡等方面,都几乎可以用现代舞的理念来欣赏。

因此,舞蹈与书法虽然分属不同的艺术领域,但彼此联系密切以至于有人说,书法是凝固的舞蹈,而舞蹈是流动的书法。通过两者的意象关联,互相印证、启发、参悟,以提升对两种艺术的认识深度,并切实赋予创作实践,其意义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篇13

自人类社会的出现,已经出现了孝的启蒙,孝字在甲骨文里出现,至今已经3000多年。孝是象形文字,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子”字,寓意当父母老了之后,子女搀扶着老人,以尽孝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传统孝道文化的一些思想早已不适合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核,孝道文化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加切实可行的内容,从而向现代社会转型。

一、古代孝道文化的含义

家庭是人民开辟伦理秩序的起始点。百善孝为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道是我国道德的核心,统治者以孝立国,普通人民以孝立身。长辈和子辈的关系是一个上下垂直的纵向关系,是五伦关系中唯一一个基于血脉的伦理关系,是其他家庭伦理关系的基础。

对于孝道文化,每个人有个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其基本释义,应该包含其两个基本方面,其一,养亲,其二,敬亲。 养亲即赡养双亲,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赡养。“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①。孝在当今社会,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孝顺。即顺从父母,不违背于父母的意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②”单单赡养老人,连犬马都能做到,尊敬老人才是人比动物更高级的地方。可见,敬亲和养亲共同属于孝亲的内容,但是敬亲是比养亲更为高层次的孝。“单居离问于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爱而敬。”\+③敬即尊敬,其前提是顺从父母。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无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子女不能专行,在做事之前一定要先请教长辈。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④孔子认为在侍奉双亲时候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的确,当子女长大成人时,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有了独立性思维,可能会和父母的观点不同,发生冲突。在我国的传统孝道文化中,父母的话大于天,即使违背了礼,作为子女也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⑤“父母有过,谏而不逆。”\+⑥当父母的做法违背礼时,作为子女只能婉言劝告,若是父母不接受,只能照做,这种行为被儒家称之为谏亲。子女在劝谏父母时,一定要态度恭敬,采取一定的说话艺术,不可让父母生气,若因劝谏父母而使父母动怒也是不孝的表现。

二、 孝道文化的时代意义

孝道文化的动因从伦理学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交换互惠。父母养育子女,希望子女将来能够赡养自己,给自己一定的回报,子女对父母的养育心存感激和爱,所以赡养老人。第二,完善自我品德之心。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好人,这种心理让他想要完善自己,做一个君子、孝子。第三种则是为了遵守道德和法律而遵守,因为法律的强制力和社会公德的约束而赡养父母。这三者之间并非割裂开来,而是相互关联。一个人的孝心可以同时符合其中的一种、两种、或者三种情况。但是无论如何,孝道文化对于个人品格的完善、家庭的美满和社会的和谐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从个人层面,孝道文化完善自身品德。每个人都有想做一个好人的欲望,这种欲望驱使他不断去做好事,完善自身。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的“己”,正如王阳明所说,是“真吾”而不是“私吾”也就是道德自我、自己的品德\+⑦,这种利他之心驱使他们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内圣外王”的人。孝心是一个人的基本美德,人格道德的完美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所一生的追求。一个具有完善自我品德的人会无私利人,一切对他人有利的他都会去做,因此对父母尽孝,让老人颐养天年,是一个人完善自身品德的必然。

从家庭层面,孝道文化维持亲子和谐关系。孝道文化指的是子女对长辈的侍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长幼观。在我国传统社会里,等级社会非常森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今天,我们依然要保持对长辈的尊敬。孝道是维系家庭的最重要因素,通过尽孝来增强长幼之间的情感交流,维持亲子和谐关系。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子女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将成为下代人的榜样。父慈子孝是我国传统文化所追求和倡导的父子关系,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交通更加发达,但是却有很少人能够时刻陪伴父母。甚至每当父母生病时,子女才能暂时抛下手中的工作,见上父母一面。即使给了父母丰富的物质,没有给予精神赡养的养亲,又怎么能说是做到了孝呢?

从社会层面,孝道文化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第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能够带动社会的和谐。一个有孝心的人必定是一个懂善恶,明是非的人。一个有孝心的人身上背负着家庭的责任,这种责任可以将成为自我约束的动力,调节和控制一些非理,有益于社会和谐。第二,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养老制度却并不完善,机构养老虽然在养老方面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在数量上还有一个较大的空缺,质量上也参差不齐,不少机构在安全上也存在很大的隐患。目前来说家庭养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主要的养老模式。而且从情感上讲,老人对子女倾注了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更愿意接受儿孙满堂,颐养天年的天伦之乐。因此,在现代社会倡大力导孝道文化,有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三、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孝道文化

传统孝道文化产生于我国的封建社会,作为一种观念性的上层建筑,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社会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的制约,被烙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甚至一些有愚孝的倾向。在传统孝道中,父权是至高无上的,父子之间并没有真正平等的地位。我们在学习孝道文化时,要看到其积极方面,又要看到消极方面,在继承孝道文化的同时,坚持以唯物辨证观去看待问题,以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坚持“取其糟粕,去其精华,古为今用”的原则,根据当今时代的具体情况,创新和丰富孝道文化的内容,使我国的孝道文化更加贴近生活,成为现代家庭侍奉父母的一个指导原则和精神。

孝道文化应该建立在双方平等的人格之上。从法律上讲,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父子之间也是如此。但是在传统孝道里,父母对子女有生养之恩,子女是属于父母的私人财产,无论是情感还是生命。古代包办婚姻正是父母把子女的感情视为私人财产,有绝对的指挥权和领导权。更有“卖子葬父”的故事被后人当作孝子的典范传颂,深思其中的道理,难道不是将孩子的生命当作私人财产了吗?在今天,家庭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彼此有着独立的人格,不存在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彼此相互尊重才是和谐相处的法宝。

孝道文化应该坚持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相统一。孝是子女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心甘情愿地付出。父母对我们生养之恩,乌鸦尚能反哺,我们也应该对父母尽自己的孝心,让他们颐养天年。儿时,父母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现在我们不仅要回报父母,就要力所能及给予父母最好的照顾,对待年迈的父母多一份耐心。当我们事业上有了进步,父母会表现的比我们更开心。陪伴是最长久的爱,在工作之余给予父母更多的陪伴,多和父母聊聊天。

孝道文化应该坚持自律性和他律性相结合。虽然法律明文规定,子女必须给予父母物质和精神赡养,甚至规定回家探望父母的最小周期。但是处理家庭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情感,这是法律无法解决的难题,所以常回家看看更多的是一种倡导,而非强制。子女尽孝是来自于父母的爱和感恩,单靠法律的强制始终不能让老人有温暖的感觉,只有发自内心的孝心才能真正起到关爱老人,赡养老人的作用。

孝道文化的建立还应该全社会来共同努力。首先,国家在新型孝道的建立上应该大力宣传,出台相关法律和措施,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个良好的孝道风气。近年来,政府在孝道文化的传播中采取了多方面、全方位的传播,社会风气已经越来越好。我国在孝道文化的在节日方面可以借鉴西方的母亲节和父亲节,设立一个可以休假的节目,让子女来陪伴父母亲。其次,在孝道的问题上,社会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以孝道为导向,鼓励、倡导人民去尽孝,以村委会和社区为基本单位举办和谐家庭的评选,树立典范和榜样,号召全民学习。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活动,让孝道之风吹每个角落,走进每个家庭。

[注释]

①《论语・为政》.

②《论语・为政》.

③《大戴・礼记》.

④《论语・为政》.

⑤《孔子・问政》.

⑥《礼记・祭义》.

⑦《王阳明全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参考文献]

[1]《孔子・问政》.

[2]《礼记・祭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