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困境

劳动教育困境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劳动教育困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劳动教育困境

篇1

1.现状与问题

"从片面发展转到全面发展"是培养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谈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劳动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同时也阐述了相关的一些现象,读后令人深省。去年假期间,我利用回农村之暇,走访了十几户学生,其中耳闻目睹有关学生家务劳动的情况让我感到心情十分沉重。

1.1 有两名11岁、13岁的女同学,(分别读小学五年级与初一)至今没洗过衣服、手帕,自己从未洗过头,主要由其奶奶、妈妈帮助洗,家务事几乎是不干的。(两名学生的成绩均较好)

1.2 一天晚饭后,天已渐暗,我去一正读小学六年级的男生家随访。到了他家推门,只见其饭桌上一片狼籍:4个菜大多所剩无几(只留一点汤与一点咸菜),碗筷丢放着,桌上、地上散落许多饭粒,一只凳子斜倒着……这时,其母亲从猪棚走了出来,满头是汗,一身疲惫的样子,她似乎颇有歉意的招呼了我,说她儿子已吃过饭正在楼上看电视。随后,其母满怀失望、气愤而又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从不肯做家务,只管自己享用。

2.忧虑与责任

据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2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干家务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失业率为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高出20%,此外,离异比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得多,这一比率所反映的趋势,应该能被大家认同的,也是普遍客观存在的。问题的症结或者说关键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普遍忽视了劳动教育,我们的观念中普遍淡化了劳动教育。据报道,我国小学生在家劳动时间平均为11分钟,仅是美国的1/7、泰国的1/6、韩国的1/4、英国的1/3、日本的1/2,如果我们在教育中一旦形成"十分普遍的现象",任其发展,其最终的后果将是犯"历史性的错误"!

农村小学生的纯朴、诚实优秀品质渐渐地消失,乱花钱、图享受,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珍惜劳动成果等不良品行的滋长。现在农村小学生的面貌实在令人担忧。不难想象,我们培养的人如果是一个缺乏劳动观念,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珍重家庭亲情,那么这样的人纵有高智、高能、高分,最终对于家庭,对于社会会有一种怎样的回报呢?多少往事人生悲剧,真是不堪预测!农村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正陷入泥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劳动技术教育,转变观念,走出困境。所以,在学校中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3.实践与对策

3.1 是学校要改变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念。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3~6年级学生人人必须经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之一。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说到底,造成我们劳动教育相对薄弱,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相当一段时间来,学校(包括家长)自觉地、不自觉地受"应试教育"影响,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必然后果,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多余的教育"、"过时的教育",这是十分错误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与责任。学校领导、教师要充分认清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热爱劳动。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意志,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要热爱劳动果实,勤俭节约。另外,合理的劳动对于学生增长智慧、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2 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改进实施策略。劳动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改变课堂上说教式、形式化的教育,重要的是我们的学校领导、教师要从少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

3.2.1 抓好一个重点――用好教材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性教育培养任务,不是短暂的教育,或者一两次活动就可以实现的。目前使用的小学教材《综合实践》,相当部分是较好的教材,具有实践性、技能性与应用性,我们只要认真地贯彻本教材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果。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我们的教师要切切实实地落实好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中去(劳动教育以活动形式进行是比较合适的)。首先我们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做出认真课前准备。第二,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定期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第三,要建立合理的劳动技能(综合实践课)评价体系,进而促进劳技活动的深入开展。

3.2.2 落实一个支撑点――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结合农村的实际,努力开辟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 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建立 "劳动基地教育",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各种农作物的培育、生长、管理的收获,同时听取农业专家的专题讲座,体会了农业劳动生产的伟大意义与价值,从而培养关心农业,热爱农民的感情。所以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是劳动技能的一个支撑点。

3.2.3 强化一个亮点――教师们探索寻求有效方法与方式是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有差异,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在劳动教育中,要因地因时因人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创造性亮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例一位劳技课老师把家里的丝瓜种子拿来,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并进行培育的方法指导,每一个学生回家都十分小心地培育、栽种……据这位老师反映学生对自己栽种的作物非常关切,舍得劳动,表现了精心地哺育,小心地呵护。待到收获的时节,学生们所表现的喜悦、激励、自豪以及急切言表的神情,真令人欣慰,令人难忘!后来在家长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创办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小植物园",同学们都能主动地参与劳动,积极地相互间进行"技术交流"和"成果比赛",他们真正地体验着劳动的乐趣,体验着"劳动最光荣"的含义了。

3.2.4 形成一个合力点――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是劳动教育组成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学校的劳动教育好多需要家长的配合协作才能完成。劳技教育缺少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 地指导学生进行劳技训练,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督促孩子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 。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行家长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和家长形成共识: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 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果实的品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 造力,使双手更加灵巧;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品质,懂得尊重老人、 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帮助别人。

事实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学校只要利用多种途径向家长说明劳动教育的利弊关系,假于社会舆论的导向,家长一定会对劳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邀请社会上一些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作事迹报告,也是劳动教育的很好形式。

3.3 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学的硬件建设。

3.3.1 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实践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它对硬件设施的依赖。一般认为劳动实践基地分为两个类型: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农村小学的空地多,学校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对各个角落、每块花木都要精心设计,细致管理,各班级可以建立相应的责任保护区,花坛管理基地;让学校出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美好景象,让学生感受着劳动的自豪与光荣。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要积极与社会机构取得联系,与职业技术学校、农技站、科技馆、兽医站、农场、养殖户等单位结对,定期活动。挖掘周边环境的潜力,如建立"卫生一条街"、"保护母亲河"等。

篇2

许多孩子学习条件不错,本身素质也好,但学习成绩不佳。究其原因,多数是怕苦怕累,欠勤奋好学所至。在一个家庭中,家长除了营造一个勤奋好学的氛围外,还要精心培养孩子的恒心和毅力,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比如,要孩子早睡早起,无论什么情况,都要认真落实。如果家庭没有严格的生活制度,父母约人在家里打牌至深夜,早晨睡懒觉,不能按时开饭,家里的东西摆放杂乱无章,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那么,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可能的。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进取心。面对当今世界人才的激烈竞争,尽早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才能、用知识武装孩子头脑势在必行。所以要培养孩子树立起永远进取、追求竞争的思想,最后还要给孩子以具体的帮助。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要经过许多这样那样的困难,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走出困境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同样的道理,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失去信心时,家长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并耐心的鼓励:困难是暂时的,战胜困难就是胜利。孩子遇到失败而灰心丧气时,家长要及时的伸出热情之手,鼓励他:失败是成功之母,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当孩子见异思迁,不愿做艰苦努力时,家长要以长辈的经验告诫他们:见异思迁、半途而废,最终将一事无成。当孩子因某种挫折感到气恼或沮丧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其他的方式表达和迁移其消极情绪,尝试着把它转化成中性的甚至积极的体验。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看看其中是否也包含了一些有意义的因素,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情。想要在学习上获得满意的成绩,就必须朝着既定的目标勤奋努力,持之以恒。俄国物理学家列别杰夫说:“平静的湖水,练不出强悍的性格;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历史上成就卓越的科学家、名人,在困难的环境里,不但没有泯灭成才的意志,相反,使他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了环境并改造了环境。只要父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自己周围的一切,孩子的生活就会时时处处充满阳光。

2、以正确的观点引导孩子

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可谓尽心尽力,成了孩子发展的总导演。在中国,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家长就对孩子持否定态度。“学而优则奖”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家长鼓励孩子学习的常用手段。而美国家长给孩子的奖品从来不以考分来衡量,美国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是通过“按劳取酬”的方法刺激孩子做家务的。所以美国的孩子参加劳动从不厌倦,而是表现的异乎寻常的积极。中国的孩子并不比美国的孩子差,他们也有劳动的渴望,对一切事情都充满好奇,都想动手做一做。一个男生曾经这样对我说:平时在家里大人们总不让活,说是好好学习就行了,有时也真想尝试劳动是什么滋味、想体会一下劳动的乐趣。由此可见,中国的家长让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太少了,以至于出现家务劳动“理所当然”的由父母包办代替的不正常现象。他们认为孩子参加劳动,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得不偿失。在家里不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家长也不支持,寻找理由不让孩子参加,这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可见,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必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家长应该清楚,劳动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休戚相关。试想,看着用自己的双手洗干净的衣物、餐具、打扫整洁明亮的房间;望着校园中用自己的双手栽培的花卉、小树,孩子们心中那份对于“劳动创造一切”的情感体验,不是会远远胜于滔滔的说教吗?实践证明,在家里获得正确的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会很顺利的完成自己的专业教育。凡是在家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则会遭到各种失败。所以要培养孩子在良好的劳动习惯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篇3

当前形势下,我国初中阶段的教育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德育工作也不例外。就目前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新的教育理念没有在德育工作中彻底实施,没有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效能;德育工作方法滞后,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德育教育工作与社会实践脱节。凡此种种造成了当前初中德育工作目前的困境,现笔者将从目前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困境出发,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探究相应的德育工作策略。

一、大力推行新型教育理念,不断提升班主任素质

从客观角度而言,班级是一个学校最为基本且最为重要的单位,而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与决策者,是学校各项德育策略的坚定执行者,既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又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自始至终都认为只有教育者的思想素质过硬,才能让学生的思想素质过硬。新课改下的新型教育理念让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任务越来越艰巨,尤其是对于兼具教育、教学双重任务的班主任而言,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需要,更应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此,我认为班主任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需要,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第二、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尝试意识与激励意识:第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构建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第四、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让德育工作方法彰显出浓郁的时代性,明显的针对性,积极的主动性。为了完成上述转变,班主任一定要认真记录自己所做的各项德育工作,对每周的德育工作进行详细的总结,并及时撰写德育工作随笔。从学校层面而言,校领导应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班主任学习德育理论,以此提升班主任在德育方面的理论水平。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方法得到改进,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来说是一大幸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一大幸事。

二、从细微处开展德育工作

传统的德育工作方式总是拘泥于对学生讲述空洞、深奥的大道理,学生对此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德育工作效果很不明显。对此,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德育工作应从细微处入手,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细节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可在日常教育中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可是生活中的细节又最容易被人们忽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有才能的年轻人,头脑聪慧,应变能力强,可是做事却丢三落四,不够细心,给人很不稳重的感觉。甚至于一些年轻人因为细节问题而耽误了自己的前程。譬如在应聘工作时,一些年轻人仅是因为坐姿不够规范被老板淘汰。因为很多企业家都认为细节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与修养。曾经有个企业家在招聘员工时,故意离开招聘现场,而那些面试者在招聘办公室的桌面上故意乱翻,最终这些面试者没有一个被录用;还有一家公司招聘员工,人事部的经理故意在招聘现场扔了一张纸,很多应聘者都没有在意这一细节,只有一个小伙子蹲下身捡起了这张纸,结果这个小伙子被录用了。细节其实对一个人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能深刻反应一个人的道德品行,甚至于细节决定了一个人获得财富的多少。

通过讲述上述道理与实例让学生明白细节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德育工作不仅要学生明白细节教育的重要性,更应从细微处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德育教育。具体来说,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实施“用餐教育”。作为初中德育工作者应经常教育学生在食堂用餐时不能肆意浪费,不能根据自己的喜爱挑选食物,用餐时懂得礼让他人。第二、实施“床头教育”。德育工作者应教育学生早睡早起,晚上不要熬夜在床上看电视,看课外书籍,养成整理内务、叠被子的良好习惯。第四、实施“劳动教育”。德育工作者应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政治教师应告诉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的重要性,班主任在教育其明白劳动重要性的同时还须进一步从细微处督促学生在校内完成适量的劳动,让其从行为上真正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第五、实施“礼仪教育”。德育工作者应经常教育学生尊敬长辈,让他们养成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的良好习惯。当然,在这方面,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在学生面前发挥表率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懂礼貌的良好习惯。这些细节性的德育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而这些优良的习惯则能让学生在各项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德育工作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当前形式下,初中德育工作大多停留于说教阶段,很少将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这种德育工作方式难以发挥很大的功效,长此以往,甚至会让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厌烦心理,最终导致出现难以预料的负面效应。因此,在教育方法大力改革的今天,初中德育工作在说服教育之余还须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德育工作者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深刻了解社会,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以及各项能力。

《初中德育工作纲要》中一再强调:“德育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绝不能仅是采用说教的方式或阅读德育书籍的方式,更不能将学生完全禁锢在教室里去接受德育教育,一定要让他们多参加各项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长他们的德育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其社会经验,最终提升其思想素质与人格修养。”可见,德育工作只有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良好的教育功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一定要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落实教育部的德育工作策略,鼓励德育工作者定期带领学生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从本质上而言,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是教育学生的必要手段,是学生深入生活的关键途径,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经之路。作为学校的管理层在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时,应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通过定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人物班主任,也应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实习,上街搞义务劳动,帮助孤寡老人,看望残疾人,为绝症患者捐赠款项等。通过让学生参与这些实践性的活动,让他们亲眼目睹社会上的好人好事,亲身体验行善所带来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学习任长霞崇高的精神品质,学习郑忠华舍己救人的良好品质。此外,还可在教室中张贴名人、伟人的画像以及名言警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其思想素养,帮助其形成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四、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初中德育工作的传统教育方法已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形势,同时与学生的心理需求也逐渐脱离。在这种情况下,初中德育工作者应审时度势,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根据目前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具体问题适当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实施与素质教育一脉相承的德育工作方法,定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思想修养的提升!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08-02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安徽怀远一名学生给老师背上贴纸条,纸条上写着“我是乌龟,我怕谁”这一内容,还有,经常听到学生跳楼事件的发生等,这一系列现象不免让人产生对当前教育的一些思考: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

一、缺乏对学生的挫折教育

现在的孩子,没有经受过失败的打击,稍微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只知道走极端。因此,我认为在教育上应采取一些挫折教育。

外国的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要去闯荡更广阔的天地。父母不可能永远保护孩子,却可以教给孩子认识生活与社会的能力,教孩子保护自己的方法。”所以外国的家长们十分注重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经受挫折与战胜困难的能力。

如:“狠心”的德国妈妈

从孩子蹒跚学步起,德国家长就开始注意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孩子跌倒后,家长不是赶紧去扶,而是不断地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此外,德国家长还鼓励孩子参加由政府暑假期间组织的“磨难营”活动。有时甚至故意给孩子设置一些顺境下的“障碍”。

柏林的一位女教师,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有一次,她正在读小学的女儿要跟同学一起去郊游。临行前,她发现女儿忘了把食物和手电筒装入背包,可她没有提醒女儿。旅行回来,女儿饿得脸色发黄。这时,她才问女儿是怎么回事,并帮女儿分析了原因。最后,女儿表示:“以后出门一定要先列一个物品清单,那样就不会忘记带东西了。”

在西方国家中,德国孩子擅长做家务是出了名的。有些德国妈妈在孩子呀呀学语阶段,就指导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比如,在用餐前,帮助大人摆放餐具等。尽管孩子们起初做不好,最终还得大人重新摆一遍,但在长期的类似的锻炼中,德国孩子便在犯错与改错的过程中,渐渐学会了正确地面对挫折与失败。

又比如:韩国人的“狮子型”教子。“狮子型”教子法其实就是让孩子面对现实、从逆境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越是爱孩子就越该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接受锻炼。

在游乐场,一个孩子要玩空中缆车,孩子的爸爸让他独自去玩,自己只站在入口处等候。他并不是没有钱再买一张票,却是想让孩子明白,既然要玩这个游戏,必须要独自面对惊险与恐惧,还得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此种方法与狮子的育儿方式不谋而合。刚出生不久的幼狮经常会被公狮推到岩石下,让幼狮在困境中想办法。公狮或母狮看见幼狮遇险都会远观,当面临生命危险时才伸出援手。它们保持着保护的安全距离,而不是零距离。只有在这种距离之下,幼狮才能学会独立。

韩国人历来都认定,采用“狮子型”教子法,最终会将孩子培养成像狮子一样坚毅、勇敢、独立自主的人,

以上种种国外的教育,我们为何不可吸纳一些呢,这样也可以补足教育的一些缺失。

二、缺乏对学生的责任感的教育

现在的学生,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根本不能担当,很多时候都是由家长跟他们承担,这实质上是害了他们。

在国外,他们就不是这样教育孩子的。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0美元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要是孩子独立行为的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做敢当。家长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这样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三、缺乏对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训练的教育

现在的家长都为孩子们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由此也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弊端:过度保护。而且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从小让孩子接受必要的劳动训练,是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吃苦精神,形成良好心态和健康人格的重要一课。

我们的孩子,从来都是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中成长,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劳动的训练。

但在德国,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修鞋草坪之类的劳动。在美国,1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父母将孩子“绑”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他们的小桌上,让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动手吃饭,几乎看不到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在美国、日本、英国教育法规中,还有专门条款规定孩子的劳动时间,家庭和学校均不得剥夺孩子的这一权利。

四、缺乏对孩子的实践教育

我们的教育都是一些空洞的理论教育,缺乏实践,缺乏具体形象。

在瑞典,2岁多的小班学生最初学的单词除了“你好、谢谢”以外,都是森林里的植物及野果的名称。夏天,每星期中有两天老师会带小宝贝们到森林里玩耍或做小试验。例如,在地上挖几个坑,分别将塑料袋、纸、玻璃、香蕉皮等埋入,过几个星期后再挖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此对小孩讲解土地可以或不可以吸收哪些垃圾。像土地不会吸收玻璃,而且还会伤害到人和动物的脚,太阳光反射聚焦还会引起火灾。瑞典的环境建设搞得那么好,这与自身从小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与理论教育相比,实践教育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儿童接受,瑞典这种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接受、对生活及人类的热爱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五、缺乏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篇5

新课程标准为语言教学(当然包括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要走出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必须做到“强调整体,五管齐下”。

所谓“强调整体”就是强调整体性的观念,首先要把写作教学视为一个整体,思想培养、语言学习、技巧训练不可分割。其次要把写作教学置于语文教学的整体之中,与 “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第三,把写作教学置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之中,借助学校德育工作、体育工作、美育工作以及劳动教育工作之力,建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素质,丰富学生生活。

所谓“五管齐下”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要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加强作文与做人的有机联系,注重学生的人格建构和审美情趣培养

我们都在感叹,现在的中学生作文空洞肤浅、虚情假意。这是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忽视了学生的内在修养所致。这里,有必要提到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养气说”。孟子在《公孙丑》里谈到“知言养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苏辙则明确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他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文气之“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之气质、胸怀、思想、性格以及审美情趣。可以说,古文家的“养气说”以及现代的教学理念都十分强调作者思想修养对写作的重要影响。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却常常把思想给忽视了。这种倾向应该纠正,作文教学应该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格建构为指归,重视养气,努力实现从单纯的作文训练到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作文与做人的有机联系,促进作文教学与人格建构的相互结合呢?

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才会有积极的人生观,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为之感动。也只有热爱生活,才会热爱并且敬畏生命,才会怀有对整个人类(包括自然界)的同情心和悲悯心。

其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游历),让学生多去体验生活,开阔视野,并进而形成其思想。

第三,要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扩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四,要重视艺术教育。以理想和美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艺术具有移化个体心灵,健全人格以及培养健康审美情趣的作用。

二、回归作文本源,强化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

在此,有必要提及新课改的两个理念,即主体教育观和生态伦理观。主体教育观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

另一个理念是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观主张以整体主义的视野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教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地对话、和谐地交往。在教育中,我们有义务教会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这也是作文教学能够胜任的使命。当学生为一草一木而感怀的时候,当学生为一山一水而动情的时候,他们的作文便有了需要表达的思想,而他们的人格、他们的情趣同样会得到一次难能可贵的提升。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和努力。

首先,教育学生关心生活,亲近自然。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课外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比如组织一些参观、访问、游览活动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其次,作文要表现生活、干预生活。根据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原则,我们应大力提倡学生写自己熟悉的、有感悟的东西,努力发掘并表现身边平凡生活的美和意义,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三、树立大阅读观

学生阅读面狭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严重失误,也是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写好作文需要有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积累;写好作文需要有底蕴,包括文学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蕴;写好作文还需要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

四、借助“口语交际”训练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思想、训练思维以及表达能力

口语与作文具有许多的相通之处,都是对人的思维的表达,只是一个以口头语为介质,一个以书面语为介质。因此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如叙事、议论、表情、达意等)的提高。

另外,综合性学习可以丰富生活,开拓视野,可以培养关注现实的习惯,并进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

如今的教育体系不再是单纯的依靠课堂教学,老师的灌溉式教育,学生需要和老师进行互动,和社会进行互动。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和合为一,这样才能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学生。而当前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面临许多现实的困境,造成关于儿童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处于一种浮于表面的状态,需要建造一个稳定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展现社会实践的益处,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的开展。

一、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的困境

在没有理论支持,缺少经验,学校观念的保守等条件的束缚下,使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开展。1.学校和家长重视课堂教育,忽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就是看重高分数,高成绩,大部分学校所设置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张白纸,受传统的课程观影响,部分校长和老师的意识形态相对保守,导致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未纳入关键性课程体系当中,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授课的延展,是补充。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被其他课程占用,成为一纸空文。在社会实践中,主要是体验、感受、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保证时间和质量,以及所带来的效果。断断续续的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取得好的成效,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大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采取不配合的态度,认为只是一种玩乐,还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影响成绩,这都是家长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误解,要想长效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大众对于实践的认知和理解。就像某所中学,学生上完学进入社会感觉就像断片一样,无法理解周围的人在说什么,完全与社会断离,这不是教书育人的目的。2.关于儿童的安全问题。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学生一旦出现问题,那一定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担心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逃避心理,导致学校减少户外活动,能不出去就不出去,完全的圈养模式,导致很多课外活动被取消,适当的安全意识可以有,加强防范,避免有安全问题,但是把握不好度就会导致逃避的行为态度。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安全保障不足,安全措施不完善,这些都会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的夭折。

二、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途径

1.建立安全责任分担机制,保障儿童安全。安全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家长、政府的共同努力,从制度上来说,出台相应的责任分担法律法规,明确参与者的责任划分,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在当前社会实践活动中,政府、学校、家庭所承担的责任比重划分不明确,也没有承担起该负的责任,而学校承担了他不该承担也无法承担的责任。这种状况下,就需要各方面行动起来,政府制定相应的责任划分机制,与学校、家庭、社会构成完整的教育环境。2.合理利用资源,建设社会活动基地。通过社区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双方都参与进来,学校积极与社区各部们协调,配合,促使活动安全有效的落实。这是为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奠定基础。学校和社区双方都参与进来的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把闲置的教室充分利用起来,要注意考虑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资源特点开展特色的教育活动,在节约、高效的基础上,建立稳定安全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给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譬如,依托社区资源建立学生劳动教育基地,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瓜果农蔬,去认识去了解,通过近距离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当营业员了解价格,在金钱上有一定的意识,不至于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也可以参加社区的文艺演出,加强文化苏阳的熏陶。3.调整课程结构,完善教育体系。把社会实践活动归入学校的课程当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去完善和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项复杂又长久发展的课程。它不仅涉及面广,时间长,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发展阶段,划分不同层次来进行因材施教,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学生的切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加强宣传力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需要家长的支持,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给家长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使其能够长效稳定的发展。也要让家长认识到这是一门生认识社会,探索社会,改造社会,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的必修课。

三、结束语

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不仅有益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教育体系的完善,社会的团结稳定。

作者:杜运景 单位:吴江区菀坪学校幼儿园

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 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

1 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小学生良好思想意识的形成也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德育作为转变小学生的思想,形成小学生良好德行的教育,是一项耐心细致而又复杂艰巨的工作。在教育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素质,巩固思想教育成果,学校可采取“分层递进”,“适时“回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具体说,就是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按照从少到多、从易到难的顺序分解成各个部分。每个学年突出1~2个主题,逐年增加,循序渐进,形成6年各有侧重的思想教育模式。在“主题教育期间,学生的行为表现都比较好,不良习惯大量减少,好人好事大量增加。这种现象在“主题教育”过后的一段时间内也还会保持。但时间一长,随着教育主题的改变,家庭、社会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原来所受的教育会“淡忘”,一些不良行为又会发生。因此,学校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适时将前一阶段学生所实践的德育内容重新提出来,让学生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这种“回归”教育,在小学阶段要进行多次,从表面看来是德育内容的重复,而实质是使学生通过进一步实践,进一步体验,通过两次否定过程,受到从外到内的精神熏染,从而使道德规范升华为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凝固为道德习惯。

2 小学德育的现状

今天小学德育仍处于一个“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中。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一些学生缺失基本的荣辱观,用家长的钱买玩具,打游戏,还沾沾自喜;不爱劳动,在学校尽量少干或不干,遇到非干不可的活时,要么随便应付,要么想方设法让别人干,在家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爱学习,成绩差,不以为耻,歪理多多。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说假话,脸不红,心不跳。这种现象的存在与我们当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结果是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如下。

2.1 德育有“不真实”和“虚高”的意味。

传统道德教育往往把一些特殊境况中的人和事作为教育范例,让孩子们仿效、学习。这样的道德观阻碍了孩子们“向善”“求真”的道路,造就出许多“真小人”和“伪君子”。君不见小学作文中常出现的“一件有意义的事”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写了“捡钱包”“帮盲人过马路”“公共车上让座”的怪现象。教育工作者都习惯性地采用传统的以简单而笼统的“概念”“范例”去要求、评价学生的教育方法,其实效性就可想而知了。

2.2 德育忽视了受教育的主体性。

德育是一个促进受教育者主体精神生长的过程。换句话说,德育真正效果要靠外因促使内因。不去关注不同情景下受教育者主体需要和不同主体价值取向的差异,超越教育对象生理、心理特点的德育,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

2.3 德育资源缺乏整合。

学校有一套高高在上的理想化德育境界,每个家庭有一套具有明显家长特征的道德标准,社会上更有随着时间变迁而变化的道德规范,这三者没有很好地整合。其直接后果是:学校老师的五天教育,只要家长的一句话,社会上发生的一件事,就会被全盘否定。

3 小学德育教育的改进措施

学校教育中道德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既然我们认识到了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去改正。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有信心而且坚信其他的教师也会致力去改变这种状况。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考虑。

3.1 提高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有效的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德育的功效。

3.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培养道德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只靠书本知识和教师传授作用是很小的,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让学生亲自体会,才能收到实效。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缺陷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素质和责任感的人,就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

3.3 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来。

让家长走进校园,定期举行家长会或组织家长到学校进行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摩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以便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让教师走进家庭,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家访活动,不仅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德育教育状况。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双方互动,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

3.4 寓德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与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品质密切相关的,要充分发挥文化知识的载体作用,文化知识本身就蕴含着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观点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此外,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互相渗透的,实行多层次的教育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8

(一)音乐教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的热情不断遭遇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压力的冲击,许多教师没有信心去进行音乐教学。因此,音乐教师把音乐课程的教学当作“任务”来完成,在每个星期一两节课的情况下“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认为音乐课程在学校教学中是多余的,音乐教师缺乏自信心和学科自尊,似乎音乐教师比其他主课教师矮一截,音乐教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音乐教师的教学缺乏实效性

音乐新课程强调学生的音乐“体验”,“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音乐新课程强调“模仿”,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音乐新课程还倡导“探究”、“合作”和“综合”。

(三)学生不愿意学习音乐课程

对音乐新课程来说,学生是不大感冒的。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其他主课的学习,即使是音乐课,他们仍然我行我素。笔者深有体会,曾经在某个中学里听课,任凭音乐教师如何讲在音乐课堂上不要做与本课堂有关的事情,但是学生是多态势的,有些学生在睡觉,有些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有些学生在看作文书,有些学生在记英语单词,教师站在那里不起作用,即使班主任来了,也不起作用的,所以一节音乐课当中,半数以上学生是没有去上音乐课的,更不要奢谈积极参与了。

(四)学生不知道怎么学习音乐课程

面对音乐新课程,许多学生不知道怎么样去学习。尽管音乐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体验,但是许多学生是不知道怎么样去学习音乐课程的,所以他们更多的表现出迎合教师或者迫于无奈(因为音乐也是算学习成绩的一个部分)。毋容质疑,有部分学生是喜欢音乐课程的,但是这并代表他们知道怎么去学习音乐课程,所以出现音乐课堂上学生茫然很手足无措的情景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

(五)学校和其他学科教师不重视

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和其他学科教师是不重视音乐课程的。学校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从课程表的安排来看就课程看出来,如某学校初中一年纪10个班,一天7节课,第七节一般都是班会或学生自习,只有一个班的音乐课是排在第三节,只有一个班的音乐课是排在第五节,其他的班级的音乐课都排在了每天的第四节或第六节,况且以排在星期四或星期五居多,由此可见,音乐课的位置是很不受重视。其他学科教师如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教师可以随意的与音乐课调换,甚至还经常把音乐课冲掉或改作学生自习课。

(六)学生家长漠视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生家长对于音乐新课程不但不支持,而且还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当前,还有许多学生家长认为,音乐学习再好,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不行也没有用,所以在这些家长眼里是没有音乐课程的学习的,他们认为只有所谓的主课学习,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上的。因此,音乐新课程在家长那里得不到支持。

二、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实施的策略探讨

(一)重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

在今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触角已经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甚至有人戏称当今世界已经是个“地球村”了,无独有偶,教育领域也逐步在实现教育信息化。学校的校园信息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网络在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成为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重要环节,网络以较快的速度传递着各种音乐资源信息,音乐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关注音乐课程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②音乐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音乐课程的发展和音乐教师的发展,所以音乐课程评价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评价。

(三)加强音乐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强调教育是离开不生活的。音乐课堂作为学生和音乐教师在学校生活的重要场所,音乐课堂也是生活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音乐课堂离不开生活。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加强音乐课堂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积极转变家长的观念

积极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其认识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发展,人们常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美育不好也不是优秀品。”。也要让家长认识到:音乐新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对其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也可以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更需要让家长明白,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引下,学生的智力是多元化的,音乐智力是其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不只是智力因素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非智力因素同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当重要的角色,音乐课程在学生的其他学科学习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家长需要重视音乐新课程的价值,而不是采取一种忽视和漠视的态度。

(五)推进音乐教师专业化

篇9

苦命的裴斯泰洛齐5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庭一贫如洗,生活陷入困境。人在困境中往往有两种选择,要么堕落,要么奋进,裴斯泰洛齐没有堕落,而是以一种独特的眼光与思考来面对眼前的一切。他比其他的孩子更为懂事。外表瘦弱的善良的母亲坚强地承受着生活的压力,为了一句承诺而放弃自我的无私而忠诚的巴贝丽勤俭持家,她美好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裴斯泰洛齐,使他从小就懂得了去关爱与感恩,拥有了慈爱、信任、克己、无私的良好品质。

假期里,裴斯泰洛齐常常去看望在韩谷教区做牧师的爷爷,在那里,他完全被那些灰心丧气的脸、肮脏乞讨的手、麻木不仁的心所震惊;他为那些衣衫褴褛、面色菜黄、到处流浪的弃儿们的生活而心酸;面对那些有权有势的富人们趾高气扬的姿态他感到无奈甚至气愤……渐渐地,他的心中形成了一个伟大的理想――“拯救贫苦民众,消除苦难根源”,他期望让穷人恢复人的尊严,过上真正的人的生活。从此,他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他说:“我的心就像一条奔腾的激流那样,孤独而寂寞地向着我唯一的目标前进。”

同情心、使命感让年轻的裴斯泰洛齐不甘平凡,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希望寻找一条改变穷人生活的道路,卢梭的《爱弥尔》、《社会契约论》等的思想在17岁的裴斯泰洛齐心中扎下了根,他矢志改革传统教育和社会现状。大学期间他因参加进步活动而遭逮捕,但监狱生活更坚定了他的志向,出狱后他便开始了通过教育帮助穷人的活动。1768年并不富裕的他贷款购置了一块荒地,取名为“新庄”,把它当作一个模范农场。向附近的农民传授新的农业技术与方法。他不只想让那些农民有饭吃,更想让他们知道人为什么要活着。他认为把教育同劳动熔为一炉,从劳动中去了解生活的意义,从劳动中去学习生活的方法,才能提高一个人的道德观念。1774年,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又开办了“贫儿之家”,收留了几十名无家可归的孤儿和乞儿,他不仅做他们的父亲和母亲,还亲自教他们读、写、算的初步知识,同时让几个工匠教他们纺纱织布,让他们感受人世间的温暖,使他们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虽然自己的生活因此更陷入困境,但裴斯泰洛齐却说:“我看到这些幼小儿童以前非常凄惨,现在却慢慢茁壮地成长,感到极大的欣慰……”他对儿童的无尽的爱,被教育史家称为“裴斯泰洛齐精神”。

尽管裴斯泰洛齐努力地为孩子们付出一切,但“贫儿之家”还是因为经费问题而被迫停办了。新庄的孤儿院失败后,他埋头写下了著名的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法国立法会议因此授予他“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称号,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荣誉。1798年和1800年,他又先后在斯坦茨城与布格多夫城进行教育实验。1805年至1825年在伊弗东城的教育实验最为成功,全世界的眼睛都注视着这里,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等都派专家前去参观学习。伊弗东被视为教育圣地,裴斯泰洛齐也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与新学校的创始人。许多国家都掀起了国民教育运动,公共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新庄穷人的救星。斯坦茨城孤儿的父亲。布格多夫城和明亨布兹城人民学校的创办人。伊弗东城的人类教育家。正人,基督徒,公民。毫不为己,一切为人。”这是瑞士政府在裴斯泰洛齐诞辰100周年所立的纪念碑上的一段文字,记录了他一生从事的四次教育实验。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一生。

情感教育、爱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基础。他强调教育者首先必须具有一颗慈爱之心,以慈爱赢得学生们的爱和信赖,营造出一个充满爱的教育环境。因此,教师要精心照顾好儿童,注意儿童的需要,对儿童的进步和成长报以慈爱的微笑;教师要用亲切的话语、情感、面部表情及眼神打动儿童;当爱和信赖在儿童心中扎下根以后,教师要尽力激励它、增强它,使之不断升华。裴斯泰洛齐不仅这样说了,也是这样做的,他以自己的实践践行他的理论:1774年,他的“贫儿之家”里收容了几十个流浪儿童,裴斯泰洛齐和他们一起生活,教他们劳动、说话、读书、写字;以身作则指导他们的行为。他给孩子们洗澡、换新衣服,而自己却衣衫褴褛;他给孩子们安排食宿,而自己却只能以一块黑面包和一杯水来充饥;他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倾其所有,却没有钱来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治病。这样的关心爱护、这样的无私奉献给孩子们带来的教育是任何形式的教育无法超越的。孩子们在他言传身教的爱护下也学会了爱护别人。

裴斯泰洛齐像慈父一样,以极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孤儿,他视孤儿们为己出,在这个大家庭里,他充分发扬民主,培养孤儿们的道德习惯,呼唤儿童内心的伦理情感,手把手地教他们传递爱的火把。一次,阿尔德堡发生了火灾,裴斯泰洛齐把儿童们集中起来问:阿尔德堡失火了,一定有成百的儿童无家可归,让我们向政府请求拨20个左右的人到我们这里来吧!儿童们很感动,一齐答道;“赞成!赞成!就这么办!”他接着说:“但是,各位小朋友,我要你们考虑一下,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钱,如果你们要这些孩子进来,你们必须努力工作,也许你们不得不缩衣节食。如果你们不是真正为这些儿童忍受一切痛苦的话,最好不要随便答应他们进来。”儿童们的决心非常坚定,纷纷回答道:“食物差些也好,工作增加也好,少得一件衣服也好,只要那些可怜的孩子能够进来。我们什么都可以忍受。”裴斯泰洛齐就是用这种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既生动又感人,既现实又深刻。使儿童真正体会到了爱的力量和道德的意义。

作为教育者,裴斯泰洛齐也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但这种权威性不是来自对儿童的惩罚、告诫、命令和指示,不是来自凌驾于儿童之上的特权,而是来自教师对儿童强烈的爱和责任感。在道德教育中,裴斯泰洛齐主张师生之间的民主,重视儿童尊严,但对于儿童的顽固、粗暴的行为,他从不姑息养奸,甚至于用惩罚来加以矫正。他说:“若要把一个人教育得好,若要把他培养成器,就一定要消灭他的恶习,根除他的虚伪,使他在诡诈的道路上惊出一身冷汗来。”然而在他施行惩罚后,立即主动与被罚者握手、接吻,沟通师生间的感情,使受罚的儿童获得了心理平衡;而且他与儿童们朝夕相处,食寝与共,俨然成为大家庭的家长,师生感情非常深厚。因此学生虽然受罚,不但不恨,还主动承认错误,表示愿意受罚。裴斯泰洛齐的这种既爱护又严格的奇妙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爱的惩罚”――没有爱就没有罚,罚是

为了更深的爱。

自然地塑造自然的人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想。他认为自然的教育就如“夜莺在黑夜中的一鸣,丝毫没有强迫的阴影存在”,他十分重视儿童的天性,认为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与生俱来的生理、心理的规律来进行教育。做到循序渐进。他曾把儿童的本性形象地比喻为“岩石”,把他所期望培养的和谐发展的人比喻为“大厦”,而教育工作就是在岩石上砌造大厦,必须根据岩石的特性与形状合理选择,合理建造。当然裴斯泰洛齐的“自然地塑造”并不等于顺其自然,而是把自然发展与教育目的一致起来,如果仅仅听其自由地发展,那么孩子的能力就不可能达到和谐发展的程度,这种和谐应该是指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它不仅来自儿童自身的努力,更来自与周围的伙伴、社会的和谐交往。裴斯泰洛齐认为如果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只是依赖本性的力量,而无其他帮助,那么,“使人从动物的感性特征中解放出来的过程将是缓慢的”。这样的合作发展、和谐发展意识在当时实在是难能可贵。在《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中,他借毕立夫斯基伯爵之口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他认为儿童的本性是教育工作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人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的方法是顺从自然的本性的要求。”(《隐士的黄昏》)因此裴斯泰洛齐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教育心理学化。这是一个研究至今的话题,1800年7月,裴斯泰洛齐向“教育之友会”提出“把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理论,即把教学的形式建立在儿童精神需求的层面上,使知识的要素单纯化,从而获得自然的、精神的以及道德的陶冶。裴斯泰洛齐早年的学生、后来成为知名教授的弗由伊曼回忆道:“为了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我们被带到户外,向伊弗东附近人烟稀疏的比由仑河谷步行。我们首先观察河谷的整体与各个部分,对这个河谷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然后挖取河谷的黏土,把它包在一张大纸里面。回到学校,大家就站在一张大桌子边,把带回来的黏土捏造成河谷的模型。次日我们观察较高的地方,继续扩展我们的研究范围。最后,我们终于把整个伊弗东盆地研究完毕,把它做成鸟瞰的彩雕模型。然后,我们才开始学习地图。”他的地理课颇有特色,学生在需求心理的推动下,愉悦地、主动地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在合作中获得能力,提升道德修养。裴斯泰洛齐认为要培养儿童崇高的品德必须先唤醒儿童内在的伦理情感,以此为出发点,才能进一步使他们对外在的事物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有一天,当裴斯泰洛齐拿着“窗”的图片讲课时,一个学生询问他道:“从真正的窗子上不是能更好地学到窗的属性吗?”这一问使他恍然大悟,他自言自语地说:“正是如此,你说得很对……”从此,他更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外在教育内需化,他的这些理论为以后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篇10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概况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中的违法犯罪问题也日趋严重。据不完全调查统计,2004年-2006年淮安高校保卫部门破获涉及大学生违法违纪盗窃的案件共有49起,其中2004年为13起,2005年为16起,2006年为20起。2006年10月29日晚,淮安市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刘某,在学生宿舍盗窃被当场抓获。据该生交待,其先后在周边高校作案11次,盗窃的物品有手机、学生学习用品等,涉案金额累计4000余元。2006年6月30日下午4时许,淮安某高校学生赵某,在教学办公大楼内趁办公室无人,将一名工作人员的一台手提电脑盗走,因失主报案及时,在保卫人员严密布控下。该生最终在校门口被保卫人员截获。另据我们查阅的资料显示,外地高校如重庆市沙坪区检察2002年至2005年10月,共办理大学生犯罪案件51件66人,其中2002年9起15人,2003年11件15人,2004年12件15人,2005年1-10月就有18件21人。犯罪大学生涉及10所高等院校,其中4所重点大学就有43人。常州武进检察院统计:2006年该院共受理在校大学生刑事犯罪案件10件20人,占在校生犯罪的100%,成为武进青少年刑事犯罪新的增长点。从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盗窃犯罪约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50%左右。其次就是伤害案件。从总的趋势来看,大学生违法犯罪呈上升势头,违犯校纪校规,甚至以身试法者屡屡出现,有些案件在校内外引起极大震动。如:2005年1月8日上午,北京外事研修院心理系一年级学生小民,被刺身亡。刺死他的是其校友,19岁的大一学生小徽。伤害原因只是为了一点口角纠纷(《现代快报》2005.1.10)。过去常有的盗窃、流氓、伤害犯罪案件明显增多,以前较少发生的暴力型犯罪也开始抬头,尤其还出现少数团伙犯罪。如西安某大学5名大学生女青年。包括西安某大学5名学生在内的7名犯罪嫌疑人,在一夜间猥亵了2名女青年。被抓后,他们无知地问民警“关多少天?罚多少钱?”据审查,他们相约在27日通宵上网,28日到义兴旺酒楼住宿。有人提议找个女大学生来玩玩,随即其中一人将他认识的网友郑洁骗至酒楼,学生张矛、董乐提出与郑发生性关系。遭拒绝,郑未遂。几个人又对同学王小靓说道:“你不是认识一个叫‘小心眼’的女同学吗?”凌晨4点,“小心眼”陆艳被王小靓带至酒楼一个房间,四人按住她的手脚,将其(《江南时报》2004.7.16)。

二、大学生犯罪特点

(一)犯罪类型单一

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种罪名;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约为10: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二)犯罪目标固定,涉案金额较小

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手提电脑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一千元左右,也有极个别因盗窃手提电脑,涉案金额为八千元左右。

(三)侵害客体多是学生

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一般都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舍友)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当然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也有,仅占少数,但被侵害权益者也都是校内同学。

(四)处理结果轻微

大学生犯罪处罚一般都较轻。凡在校内查破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学校一般都不移交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处理,由学校内部按照大学生处分条例和校纪校规给予行政纪律处分。处分的种类有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勤令退学和开除学籍。情节严重的开除学籍。

(五)学历层次一般偏低

在涉案大学生中,一般以民办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生为主。公立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也有,但占的比例较小。

(六)年龄结构偏小

以本科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很少出现。

(七)户籍范围

多以外地来市上学的大学生为主。

(八)犯罪意图主观故意

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在侦查阶段一般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比较稳定,不会出现翻供现象。

三、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苗头的形成与违法犯罪本身一样,有其深刻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诸如社会、家庭、学校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即行为人的原因。笔者认为,其犯罪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思想素质差

由于受资产阶段处由思潮的影响,少数学生入校后不注重政治学习,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思想上缺乏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可贵品质,存在着混文凭的想法。以我院学生为例,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刚入校时,大多数人保留着勤奋、朴实的作风,进入二年级,少数人受社会风气和各种思潮的影响,对学习开始厌倦,对生活开始盼比贪图安逸、享受,讲究吃、穿、玩、乐,有的逐步走向堕落。

(二)缺乏组织纪律性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单一的家庭到学校这个大集体,没有经过严格的组织纪律训练,缺乏应有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道德情操。因此,行动上不严格要求自己,随心所欲,长期下去,难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哥们义气大于法纪观念,往往一点小事可以引发互殴甚至打群架;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满足不了自己的大肆挥霍,一跃而变为盗窃犯;由于思想空虚而又不甘寂寞,成天游荡在网吧、录相室、游戏机室,最终由天之骄子变成了犯罪之人。

总之,大学生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多方面都是息息相关脉脉相连的。大学生自身也是受其他方面,如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上大多比较不成熟。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原因,是情感比较脆弱的群体。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有增无减的事实表明,当代社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去引导处于未成年与成年的夹缝之间的大学生。

四、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思考

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的产物,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与其他犯罪具有类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患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合理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一)坚持“智力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

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增强其公德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金钱,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把追求美好的生活愿望同为社会多作贡献的行动结合起来。

育人要育人性的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学校要向学生广泛宣传新时代的英雄、模范,引导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抵制一切落后、愚昧、腐朽的东西。让大学生能够学到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为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是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感情丰富,没有走上社会却渴望走上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针对其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悲剧。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

1、建立以宿舍、年级、学校为单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管理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调适,消除其人格障碍,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必要时对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给予有效帮助。

2、丰富学校文体活动,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人和谐相处。引导同学之间在活动中发现多方面的价值,尊重差异,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笑面人生,热情生活,多交朋友,学会欣赏个体的独特性。

3、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正确交友。学校要教育引导在校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应该以友情为重,并利用指导和帮助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友谊,正视同学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让学生学会乐观面对困境,敢于承担责任,待人宽容,使心理经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

(三)多形式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从刚入校门着手,结合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教育,结合校园内的安全案例讲危害,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在校园里开展普法教育,绝不仅仅是单纯地让大学生读法律条文,而应当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感,让他们了解法律是他们生活及健康成长的保障,遵纪守法自然会得到好的效果,靠个人意志去寻求所谓的自由,只会触犯法律。要用科学的方法,从公平、公正、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去进行教育,并努力改进外在环境。

在大学里设置的法律课应当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不能作为选修课不计学分,应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学校的法制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提高学生的法律观念。

(四)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

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保证校园里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因此要加强和改革高校的学生管理,尤其是集体宿舍的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网络;配合有关执法部门综合整治,排除校园周围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干预。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安全防范管理体系,最终从体制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产生。

(五)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

司法机关对大学生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法律效果为基础,以政治效果为原则,以社会效果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帮助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罪行并不严重的且有悔改之意的,应采取微罪不诉或建议法院单处罚金的方法,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生定期联系,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

(六)家长有针对性的引导

学校对大学生的引导是整体上的、普遍性的引导,而对大学生有针对性、个别性的引导则要靠家长了。因此,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联系,在配合学校教育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篇11

总结勤业中学的发展,我们深感唤醒所带来的巨大力量。这种唤醒来自学校文化建设。该校由原来的九中改名为勤业中学后,把建设“勤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倡敬业、勤业,倡导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研究、勤于创造。我还特别注意到孙国平校长来勤业中学后提出了“让勤中人仰起头走路”的办学口号。“仰起头走路”,不仅是自信的表现,而且是觉醒的表现,是向前看,是追求理想的表现。这种办学口号旨在唤醒师生的进取心,唤醒师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精神;而全校师生一旦被唤醒,就会集聚和勃发出巨大的能量。

这种唤醒还来自学校管理的改革。管理,总的来说,有两种功能:形成秩序和推进变革。勤业中学很重视后者,尤其是重视管理的引导和激励功能。从学校提出“优秀就是进步”的教育理念,从学校曾经开展两轮的责任意识大讨论,从开设德育校本课程“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从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从建立激励性制度来看,都体现了这一管理取向,体现了学校对唤醒师生内在动力的重视。

二是探索。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勤业中学的成功,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在南京师范大学专家指导下,坚持教育科研,坚持改革探索。这种探索,抓住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核,始终把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作为核心。这种探索是基于实践、基于发展需求的探索,他们提出“不在云端跳舞,而要贴着地面前行”,这种贴着地面前行的探索,充分反映了他们求实的作风和务实的态度。

“展评学习法”,是勤业中学通过多年学习和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样式。这种教学,力求教会学生学习,力求把“教”与“学”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力求转变师生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自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转变教学方式,切实落实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展评中的“展”,其积极意义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运用各种手段给学生提供相互表达和分享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机会。展评的意义不仅在“展”,还在“评”。“评”是参与,是互动,是教学民主,是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提出的主动建构和社会协商性学习;“评”是思考,是思维碰撞,也是相互聆听。展评学习,力求把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效沟通起来,试图集多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为一体,充分体现现代学习理论要求,遵循学习规律。当然,这种学习和教学方式,仍然处在探索中,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这种探索的过程和取得的初步成效是值得肯定的。

课程建设,是勤业中学的又一亮点。他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重视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形成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相互协调,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融为一体,涵盖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生活情趣三大模块,共30多门的学校课程体系,并通过采用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等管理制度来形成课程有效运行机制,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丰沃土壤。

说到该校的课程建设,不得不提他们一个独特的课程形态——“酬勤园”。“酬勤园”原先只是校园一块空地。这块空地既没有被废弃,也没有被雕饰成一般意义上的景点,而是被当作课程来开发。可贵的是,这种开发不是一次性的开发,而是动态的,意义不断生成的开发;不是仅仅作为劳动教育园地的开发,而是教育意义不断丰富,教育价值不断提升的开发。这种开发体现了对课程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也是一个极好的创意。

唤醒是动力的勃发,力量的源泉;探索是智慧的生成,能力的培育。归因勤业中学的成功因素,还有一个关键词不得不提,这就是“坚守”。

三是坚守。谈到发展,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改革和创新。诚然,发展离不开改革,离不开创新;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一个重要方面,即,发展需要坚守。

这种坚守首先表现在对教育本真的坚守。坚守教育本真,学校发展才不会迷失方向。这些年来,勤业中学面对困境,没有急功近利,没有过于关注考试和升学,而是始终坚守素质教育,坚守规范办学。从校本课程开发、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和社团活动的建设,从学校对德育和体育活动的重视,从学生参加跳绳全国性比赛拿到大奖等现象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对教育价值观的坚守。

其次,这种坚守表现在对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视。现在,许多学校热衷于打造亮点,打造特色,热衷于一举成名,可是,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忽视夯实教育发展的根基。勤业中学多年来,一直默默地建设学校发展的基础能力,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从成立“职初教师专业成长行动小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行动小组”,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袋乃至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到搭建PDS教学研究平台、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无不体现学校对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视,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校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蓄了充足后劲。

篇12

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是适应和服务,适应是时代的要求,服务则是根本宗旨[1]。服务型高职的办学理念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危机的客观局势下提出的高校建设理念。服务型高职教育使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直接接轨,看重高校社会服务的量化和最大化。服务型高职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绩效标准,其培养出的人才社会适应程度高[2]。本文以医学营养专业为例,探索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的实施路径,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1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的意义

服务型工作是以人为劳动对象,为其提供时间、空间、信息、心理舒适等非物质形态需要的劳动[3],服务型高职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需要在不同情境下及时满足不同类型、不同习惯的人提出的服务要求。服务型工作的质量评价基本上源于服务对象的主观体验和满意程度,这既取决于服务质量,也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感受,所以服务型工作中与服务对象相处的技巧、沟通的能力、主观的态度尤为重要[4]。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在于它虽然依托学科,但不以学科为导向,而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各级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开展了不少探索,如专业群和产业群的建设、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合作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确定岗位任务时只进行了简单的任务解析,并未将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要素在教学中融会贯通,脱离了工作过程,只强调学生对能力要素的学习,使得最终的教学形态成了孤立的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难以形成实用性的职业能力。同时,将服务型劳动者的职业意识等同于个人的人文素养,仅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对传统文化、外语、礼仪、职业道德、心理学等知识的教育,但是并未将其学习过程与具体的与工作过程进行有机融合。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建构起来的,离开合理的学习方式,单纯增加人文课程的数量难以确保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升。此外,工作技能并不等同于服务质量,虽然服务型劳动中的技术能力很重要,但影响顾客心理感受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也不容忽视。高等医药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医药卫生服务岗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对医药卫生人员的要求也发生着转变。营养服务工作已成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新兴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大众提供合理的营养指导和服务成为营养专业就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医学营养人才面临着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服务型人才数量和素质还达不到发展要求的困境,成为限制医学营养专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以医学营养专业为例,探讨服务型高职教育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不仅对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专业学生发展研究有借鉴意义,对其他高职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也有重要的启示。

2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的实施路径

2.1根据行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为了解行业对于人才培养需求的现状,笔者于2019年8月至10月对与专业密切联系的行业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的情况调查。调查的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共调查相关行业企业36家(医院营养科2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健康管理公司2家、学校及幼儿园2家),得到医学营养专业的人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要求(见表1)。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的结果,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为进行模块化培养提供基础和依据。

2.2基于岗位需求构建以营养服务为核心的专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

基于岗位需求的调研结果,将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模块化的整合,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着重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服务型应用技术人才。医学营养专业的职业面向是临床营养技师和公共营养师。临床营养技师要求能够辅助营养医师工作,具备相应的医学、营养学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的与患者沟通的技能,能提供全面的营养服务并能在疾病的预防、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营养服务;公共营养师要求能够进行不同人群营养咨询与指导、营养配餐和评价,能够对特殊生理人群进行针对。根据专业的职业面向和培养目标,确定在高职营养课程设置中构建以营养服务为核心的几大模块:基础医学模块、营养科学模块、专业拓展及社会行为学模块。基础医学模块主要包含:正常人体结构与技能、生物化学、病理学基础、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药理学基础、临床医学概要等课程。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本专业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及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营养科学模块包含:营养学基础、公共营养、特殊人群营养、临床营养、食品安全、营养烹饪技术、药膳与食疗等课程,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包括专业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等有机融入教学模块中。专业拓展及社会行为学模块包含:健康教育、保健食品与营销、社区营养、营养诊疗技术、中医基础、人际沟通、专业英语等课程。相关课程根据工作岗位对营养专业人才的复合性要求设置,主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如膳食营养管理能力、指导保健医生营养知识的能力。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借助专业实践和情境化教学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切实提高服务型高职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复杂多变的工作情境为服务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依据,锻炼服务型人才对工作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解决具体问题的丰富经验和智慧。此外,在各个模块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结合课程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奉献精神、吃苦精神的高素质应用服务性人才。

2.3高职服务型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根据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模块化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配套的教学资源(教材、教学资源库、案例库等在线教学资源)、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教学团队的构建等。2.3.1模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通过校企—校校合作,共同开发高职医学营养专业配套的专业主干课程(含实训内容)的规划教材。同时建设教学资源库、案例教学库、试题库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和在线课程,用于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创建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在线情景互动教学环境,采用实时在线情景互动教学,推动教学模式、方法、手段、评价等系列改革,同时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3.2规范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适应服务型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工作场景和职业氛围,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配备能满足职业技能实践教学需要的仪器设备,满足学生进行仿真训练的需要。通过仿真或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提前模拟执业过程中的工作场景,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选择能够提供开展医学营养实践的医院或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要求校外实训基地的医学营养技术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习规章制度齐全。2.3.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采用角色模拟、情境教学、案例教学、PBL等进行教学,创设营养科工作情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营养项目实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为抓手,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专业特点,结合每年“全民营养周”“520学生营养日”等特殊时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技能服务。2.3.4教学团队的提升建设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具有行业一线工作经历的行业骨干和专家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逐步形成专业实践课程由兼职教师担任的机制,成立专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课课程组,提高兼职教师比例,提升专职教师学历和在职培训比例,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社会影响力。

2.4服务型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的建立

改革考试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完成考核评价,学生课后及时查漏补缺。改革医学营养专业毕业考试模式,采用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营养士)及注册营养技师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使学生更早地融入临床工作实际,积极开发1+X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构建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和监督机制,建立教学质量双向监控体系,突出教学实施过程监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体系,涵盖提高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综上所述,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首先需要树立服务型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据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通过模块化教学,将知识、能力与素养培养相融合,建设“教学—技术—服务”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将专业考核与行业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培养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服务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挺,应德烨.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绩效评价研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绩效评价为重点[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4.

[2]王春柳.服务型高职与创业型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92-96.

篇13

柏拉图和卢梭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杰出的两位思想家。柏拉图生活在古代希腊,卢梭生活在十八世纪的法国。他们分别通过著作《理想国》和《爱弥尔》刻画了人类教育的理想蓝图。从柏拉图到卢梭,从人类早期的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历史跨度长达两千多年,他们描述的教育理想有什么区别,变迁的缘由是什么,本文谨对此展开思考。

一、柏拉图的教育理想

柏拉图认为实施合适的教育是达到建立理想王国的唯一途径。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个等级清楚的集体,由统治者、护卫者和劳动者三个等级构成。三个等级各安其位,高度和谐地陈列在理想王国之中。和谐的社会由国家统一的教育体系来实现。

(一)关于教育对象

社会全民都应该接受与他自身资质和阶级相配的教育。教育对象是由神铸造的,由于神用不同的材质来铸造,因此人类就有了不同的社会地位,所接受的教育也就不同。国家的统治者是神用金子造成的,护卫者是神用银子造成的,劳动者是神用铜铁造成的。教育实施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侧重培养相应的美德,才能达到正义。国家的声誉与兴亡完全取决于统治者及护卫者英明与否。

(二)关于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大致可分成六门:音乐,体育,算术,几何,天文学,辩证法。音乐教育使人达到对美的爱,可以“自觉自善”;体育锻炼使人产生身体的健康;算术是“最能把灵魂引导到真理”的学问;几何学对于建造兵营,对军队作种种布置很有必要;天文学对航海,行军作战尤为重要;辩证法能把零星学习的科目融会贯通,找出事物间的关系,探究事物的本质。内容难度也是逐次增大,只有天生高贵的少数人能够学习完所有的内容,尤其是后面的高深学问。所有的内容必须从现有文化中精心挑选,因为先人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易更改的。

(三)关于教育方法

所有自由民(不包括奴隶)的子女不论男女,都要进行统一的教育,然后按照各自的质地安置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儿童出生到3岁主要是增进其生长,3岁到6岁他们要到游戏场参加听故事,做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人初等学校学习阅读,书写,音乐,体育等科目。以进一步发展节制的美德,完成基本的劳动者的教育。17岁到20岁的贵族青年继续进行军事训练,同时还有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等科目,培养勇敢坚定的美德。少数金质的青年在20岁至30岁可以继续接受教育,以发展其理智和智慧的美德。极少数金质人学习研究到50岁,取得哲学上的高深造诣,能用理智衡量各种事物,就可以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

(四)关于教育目的

柏拉图构建一个理想的国家“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教育要使每个人建立和谐和有秩序的心灵法则,使个人和国家产生节制、勇敢、智慧的美德,使人“举起心灵的眼睛去凝视这照耀着一切事物的光,看到‘善’的本身。”他的教育理想体现了一种从社会发展到个人所需的自上而下的整体教育观,个人应该为整体的和谐而放弃个人的自由,一切为和谐的社会发展服务。

二、卢梭的教育理想

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锋思想家,他为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尔设计了从出生到成人的全程教育,强调符合自然的就是合理的.要依照儿童的天性提供自然的教育。

(一)关于教育内容

教育来自三方面: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和自然的教育。选择教育内容的原则是:所学的知识要是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内容各不相同,主要可分为感官训练,知识教育,判断能力训练,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儿童应该积极投身于活动之中,锻炼各种感觉器官,强健身体,参加图画、唱歌、游戏等活动。年幼的儿童应该多在生活中学习,“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等他的理智成长得足够理解抽象的事物时再积极学习其他各门知识。

(二)关于教育方法

第一种突出的教育方法是活动学习法,也可以称为自然学习法。即在活动中能学的绝对不在书本中学习,而用自身感官和才能在生活中学习。如由辨别方向学地理,由日出星象学天文,由日常交际学习文字,儿童的所有功课都在大自然中进行。另一种方法是自然后果法。即在纪律教育时,通过儿童体验他们的过失制造的不良后果来纠正他们的过失行为。那种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却不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过失的做法是愚蠢的。第三是消极教育法。即在恰当的时候教育者要静静等待,重视发现儿童自身的察赋和兴趣而不急于进行技能知识的灌输。“要尊重儿童……让大自然先教导很长的时期之后,你才去接替他的工作,以免在教法上同他相冲突。·····一个受了不良教育的孩子,远远不如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孩子聪明。”“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儿童时期就是理性的睡眠期,只有等理性苏醒,我们开发智慧的教育才会有成效。

(三)关于教育各阶段

教育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出生至两岁婴儿的教育着重发展其身体健康。两岁至十二岁,儿童的理智仍在酣睡,这时应锻炼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十二岁至十五岁,儿童可以学习一些知识,进行一些劳动,取得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能力,培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青年时期,儿童要接受爱情的教育指导,帮助他们顺利进人成人世界。

(四)关于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要归于自然,培养自然人。自然人可以生活在社会关系中,可以适应各种境遇而不失本性。他一切都服从理智的法则。“他有一个包罗万象的心胸,之所以如此,不是由于他有知识,而是由于他有获得知识的能力。他心思开朗,头脑聪明,能够随时应变,不强不知以为知,虽然不是一个学习渊博的人,但至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卢梭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有能力建构一个民主社会的自由公民。

三、柏拉图和卢梭的教育理想的变迁

(一)教育理想的异同比较

1相同之处

首先,柏拉图和卢梭思考的高度接近。他们都从哲学高度思索着人类本性,人类社会的存在模式,对教育和政治体制,教育和社会发展、人的成长都有清晰深刻的认识,力图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勾勒出一幅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的美好社会景象。其次,两者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慎重选择教育方法。他们都给儿童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人发展功能予以充分肯定。另外,两者的教育理想虽然没有成为现实,但是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柏拉图具有开创性的国家公育等思想成为后世包括卢梭在内的许多学者的精神食粮。卢梭曾推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教育法,称赞他是通过节日,体操,唱歌和娱乐活动来教育孩子的。而卢梭的教育理想也启发了许多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来源。

2不同之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