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3: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经济社会领域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据了解,2008年,河南省统计局出台《关于加强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工作的意见》,确定了新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在新指标体系中,分为“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三大部分,所占权重分别为50%、34%和16%,包括22项具体指标。
除了权重方面的变化外,在评价指标的内容上,还强化了对经济发展质量、结构、效益以及人均指标的考核。
从前十名的排名上可以看出,与2010年相比,排名的变化并不算很大。义马市仍保持了头把交椅的位置。而最大的变化是,2011年灵宝市被挤出前十名,长葛市则首次进入前十名行列。而原来常年稳居第一位置的巩义市名次再次下滑,比2010年下滑两位,由第五下滑至第七。
据悉,义马市2011年人均GDP、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人均全社会固定投资、城镇化率等6项指标均位居河南省第一。
农业部预警:小麦加工产能过剩
近年来,我国小麦粉加工企业急剧扩张,一些地区和企业扩大产能的热情依然不减。对此,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预警,切忌盲目扩大普通小麦粉加工产能,严控低技术水平产能扩张,加快推进现有企业的升级换代和产品结构调整,在小麦主产区和营销物流节点培育一批制粉加工领军企业,推动产业集群集聚。
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小麦粉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由2005年的8090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5954万吨,产能翻了一番;如果将未纳入统计的小微企业及近两年新增产能计算在内,我国小麦粉加工产能更大。同期,小麦年产量与净进口量合计数由9796万吨增加到11569万吨,小麦总量仅增长18.1%。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小麦粉加工业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结构性过剩。而小麦粉加工产能特别是落后加工产能严重过剩问题,一方面带来小麦粉加工行业的无序竞争,降低行业总体利润水平;另一方面影响企业向高端市场的积极拓展。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梯次推进
目前,我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梯次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生态省、市、县建设,已经成为各地建设两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据了解,海南、吉林、黑龙江等15个省(区、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生态县(市、区),1559个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十一五”时期,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约束性指标,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已全面展开,自北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已连成一片;中西部生态文明建设也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广西、云南、湖北出台了相关文件。不仅省级层面有目标、有任务、有考核,大部分市、县级也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未来20年城市将接纳5亿农民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指出,今后20年内,中国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为此需要40万亿~50万亿元的成本。
蓝皮书指出,从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型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如果未来中国的城镇化率以每年0.8%~1.0%的速度推进,到2020年前后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超过60%。这同时意味着,今后20年内,中国将有2亿多农民需要转移到城镇就业和居住,再加上近年来已经进入城镇但还没有完全市民化的农民,未来全国将有4亿~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
据初步测算,仅解决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农民市民化成本至少人均10万元。在未来20年内,需要支付40万亿~50万亿元的成本。
中国社科院城环所副所长魏后凯研究员表示,目前中国离城市型社会的要求还具有较大的差距。从生活方式标准看,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郊区就地转化的农转非居民以及县改区中存在的大量农民,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其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仍然保留着农民的习惯和特征,市民化程度低。
蓝皮书还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
全国农村集体土地近八成确权发证
截至6月底,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率达到78%,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率达到85%,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率达到80%。国土资源部要求,各省区市要加强协调、盯准目标、全力以赴,确保年底前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任务。
据悉,天津、海南、重庆等地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已基本完成。但从全国来看,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仍然存在进展缓慢、重视不够、组织不力和措施不强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截至目前仍有7个省份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率在50%以下;一些地方政府及国土部门领导认识不到位,有的因担心发证会给政府征地带来麻烦,存在消极观望的态度。
引言
人口年龄结构问题是各个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0%,进入老龄化社会。此后,这一比例不断上升,2009年达到8.5%,9年间,上升了1.5个百分点。2010年~2050年间,这一比例还会保持单调递增的增长态势。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5%左右,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约3.3亿。这一比例意味着1/3的老年抚养比,即3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年人。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经济体也面临相同的问题。人口年龄结构的这种转变势必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影响,而人口年龄结构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人口红利”理论通常被用来回答这一问题,即高抚养比有利于经济增长,低抚养比制约经济增长。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中,“人口红利”理论是基本分析框架,即从人口抚养比来考察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应该说,“人口红利”理论是一个很好的分析切入点,但它也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整个理论框架建立在定性分析基础之上,缺乏现代经济学的数理模型基础,只能做定性分析,而不能做计算;第二,人口年龄结构通过多个渠道影响经济增长,这种影响是间接影响,但在“人口红利”理论中,这种间接影响我们是看不到的;第三,缺乏一个社会福利分析框架。我们只知道高抚养比不利于经济增长,但高抚养比条件下的社会福利如何,我们则不得而知。
OLG模型通常被用来研究人口年龄结构问题。虽然这一模型提供了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但在解决人口年龄结构问题时,它也存在一些致命的不足:第一,模型中没有人口年龄结构这一变量,只能通过出生率的变动间接描述,不能建立人口年龄结构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直接函数关系;第二,随着代数的增加,求解非常困难,通常需要数值模拟才能得到结论;第三,在连续的OLG模型中,对死亡率、出生率等设置了过多的假设,不能模拟实际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变量的影响。
一、引言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世界将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物联网”时代。物联网已成为信息产业大势所趋,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各行各业,将加快多行业多领域信息化进程。在不远的将来,好莱坞科幻影片中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远距离异域操控,一个指令可以让爱车自动开往目的地;可将家中水电关掉;启动室内预警系统和室外照明灯等智能场景在物联网时代都变得触手可及。物联网是生产社会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商品市场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
二、物联网的起源与背景
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提出的,又名传感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物联网可使所有的物品与网络连接,方便识别和管理。一般认为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根据ITU(国际电信联盟)的描述,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我们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Human to Thing)和物与物(Thing to Thing)之间的沟通连接。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特点。
物联网第一个特征是Web 3.0概念,第二个特征是云计算+传感网。物联网的中心还是互联网,还要依赖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依赖云计算对采集到的各行各业的、数据格式各不相同的海量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存储和挖掘,并且去控制这些传感网络。而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边界,担负着从数据采集到数据预处理以及数据传输的任务。
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物联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
物联网具体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感知层主要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网络层主要是信息传递和处理,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应用层则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其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
物联网产业链可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关键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与射频识别设备、传感器等单个的微观产业链相比,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架构中的发展空间较大,运营商将在物联网产业中强势介入多个环节。面对市场机遇,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争相发力物联网技术开发及应用拓展。
三、物联网市场分析
随着电信网络特别是无线网络的扩展,传感技术的发展,我国推广物联网的条件逐步趋向成熟。国家工信部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建设物联网、传感网,加快传感中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运行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率。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自2009 年8 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同年,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场馆被成功应用。2010年3月,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筹备会议在北京召开,物联网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物联网规划已列入国家“十二五”的专题规划,未来我国要发展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的应用。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围绕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应用示范等工作做相关的推进工作。
四、物联网产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有利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物联网产业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是一个市场前景广、综合效益好、产业带动性强、战略地位突出的产业。
发展物联网产业,能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物联网产业不仅能为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安全防范、智能生产制造、智能电网监控、智能卫生医疗、智能生活服务、智能安全生产管理、智能环保节能等领域优化管理提供系列解决方案;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制造集成、营销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成本,有助于控制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物联网的发展不仅能使生产确保质量、流通实现有序高效、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消费安全指数大大提高,而且将催生新兴产业、新的就业岗位和职业门类。可以说,物联网的发展将使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发生革命性突进,使劳动产品更多地具有人的智慧,进而导致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五、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应用中首先被广泛使用的是“M2M”应用。M2M指的是各类物体通过有线和无线的方式,在没有人为干预下实现数据通信。这些物体可能是工业设备、电表、医疗设备、运输车队、移动电话、汽车、贩卖机、家电、健身设备、楼宇、大桥、公路和铁路设施,等等。这些物体将配备嵌入式的通信技术产品,通过各类通信协议和其他的设备及IT系统交换信息,提供连续的、实时的和具体细节的信息,到达人类无法得到的大量信息。它的重点在于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处理。
(一)信息采集领域
信息的采集主要依赖传感器网络,RFID 和条码识别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对温度、湿度、地理位置等信息的感知都属于这类,传感器网络依赖的主要技术是传感器、微机电设备、嵌入式编程等。具体来看,主要是传感网络/EPC相关的公司,包括二维码、RFID、传感器等。
(二)信息传递领域
信息的传递主要依赖于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通信网络,固网带宽的提升,移动网络覆盖的增强都会带来大量设备投资,有利于电信设备制造商,物联网是在现有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延伸,或者传感器与传感器之间采用专用技术如Motorola的Zigbee,数据汇总后经路由器进入电信网,主要的通信技术应该是WLAN(802.11a/b/g/n)、HSDPA和LTE。这都是传统的电信运营领域。
(三)物联网应用领域
由于物联网的发展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目前物联网在一些领域已经有了应用,按照目前的应用排名,仓储、运输物流、门禁证卡、考勤、资产管理、门票和医药管理分别占据了前7名。按照IBM在《智慧的星球》中的六大智能领域:智能的供应链、智能的城市、智能的银行业、智能的医疗、智能的交通和智能的电力中的预测,我们预计在未来不久的时间内,以GPS为代表的Telematics(汽车产业)、智能电网和移动支付将率先普及开来,成为普及的应用。物联网新技术的拓展和应用等领域在后续将牵扯包括金融、医疗、交通等在内的社会各个层面,在各类行业应用中,从短期看,在铁路、交通、电力、治安、石化、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物联网已展开布局。
六、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新技术都是双刃剑,而物联网在这方面更加突出。物联网比较复杂,具有行业应用的特征,它一旦出现问题也将是全局性的。物联网尽管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目前物联网还面临着一些很大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2.应用成本昂贵;3.技术不成熟;4.隐私权问题;5.安全隐患,国家安全问题等。
七、总结
物联网的普及还需要很长时间,就像当年的条形码的普及花了30 年时间,RFID要完全达到条形码的应用程度,也还再需要20年左右。应用的发展是伴随着技术的成熟而逐渐应用到各个方面的,并不是应用在等待技术完全成熟以后才会开始,在某些领域,物联网将率先展开应用,同时,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会逐渐拓展开来,伸展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雷士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及进展概况[EB/OL].价值
中国网,2010.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科学与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标志。人口老龄化对人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不仅将是持续的,同时也将是全方位的,其中既包括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持续压力和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含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制度变革等方面带来的良好机遇。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老龄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之一,是涉及国计民生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趋利避害,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闻喜县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地区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地区。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所产生的,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取决于出生、死亡和迁移三个因素。决定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总体来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闻喜县65岁以上人口达到32724人,占总人口数404150人的8.1%,60岁以上人口达到49696人,占总人口数的12.3%。分别超出联合国标准1.1和2.3个百分点。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分别高出1.9和2.1个百分点。闻喜县已属老龄化地区。同时闻喜县人口老龄化有如下特点。
1.“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多,一对夫妇同时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的家庭逐渐增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数据查显示“三代户”共35128户,占全县总户数102652户的34.22%,比2000年高出2.53个百分点;具有60岁及以上老年的户共33893户,占全县总户数的33%,并在继续增加。本文由收集整理
2.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闻喜县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8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4168人,占60岁以上老人总数的8.4%,比2000年的5.8%高出2.6个百分点。
3.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闻喜县是在尚未全面达小康,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2010年闻喜县人均gdp为2028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的29992元还相差9708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5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5919元低1564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6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9109元低5545元。属于未富先老。
三、人口老龄化对县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根据人口学的基本规律,老龄化使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下降和劳动力年龄的老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的缩减以及劳动力价格上升。历年来闻喜县主要依靠玻璃制品、金属镁、钢铁冶炼及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拉动经济增长,并依靠供应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将会弱化这种优势。近年来尽管县劳动部门一直努力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但是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不断增加。2010年全县玻璃企业共关闭25家,其中30%的企业是因劳动力短缺而关闭;全县65%的饭店和宾馆从业人员不足,短缺人员在20%以上;全县近30%的门店因人员不足以各种方式招聘从业人员。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供给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价格上升,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据统计,2007年,玻璃企业的人均工资30元/天,到2010人均工资达60元/天;住宿餐饮业的人均工资20元/天,到2010人均工资达40元/天;建筑业从业人员工资人均40元/天,到2010年达到80元/天,均增长1倍。
2.人口老龄化使企业和政府的养老支出增加。对政府来说,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均会扩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卫生支出、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服务等支出上升。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消费基金的增加。对企业来说,企业同样也要负担一部分离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加大产品成本。另一方面,政府为了缓解养老支出的财政压力,会加大税收,同样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打击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等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特别是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现代社会,老年人在满足了物质消费的前提下,也会追求家庭服务、心理咨询、休闲旅游等非物质消费。随着老年人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社会对老年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老年人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异,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场需求。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消费正作用于现存的消费结构,促使其发生改变。
4.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压力增大。闻喜县老年人口的近70%分布在农村。同时,农村刚刚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很不健全,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还有待加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
5.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压力急速膨胀。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对象。据统计,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是年轻人的3-5倍。2010年闻喜县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约占全县gdp的0.5%。预计到2020年将占到1.2%,2030年将达到3.1%。同期的老年人口将增加1倍,医疗费用将增长5倍。205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加剧社会医疗保障费用支出的压力。
转贴于
6.人口老龄化对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压力增加。长期照料服务是指面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综合服务。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解决起来难度最大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据推算,全县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数量2010年达1400多人,2020年超过2500人。目前,县老年人服务机构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的床位却很少,其中的长期照料服务床位更是少的可怜。长期照料服务专业性较强,涉及到医疗、康复、护理、心理、临终关怀以及管理等多学科内容。仅靠家庭和政府是解决不了的,尚需大力发展长期照料服务机构。
四、促进人口老龄化与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高度重视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社区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功能。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县政府应该整合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资源,构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区服务筹资体系,并从政策优惠、服务机构设置、人员职业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便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2.大力发展银色产业。老龄产业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养老金、退休金不断提高,从2005-2007年,国家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月人均养老金从714元提高到963元,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平均月养老金超过1200元。老年市场商机无限,购买力非常可观。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前景广阔的市场,将会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给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因此企业开发产品时要针对老年人的需求,根据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喜好,研制适合他们的产品。同时还要重点发展老年服务业,兴建养老机构,包括医疗服务机构、保健机构、增加老年服务项目等。
3.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虽然人口老龄化,使得青年劳动力数量下降,老年人体力上的衰退,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在实现了老年人的价值,增加了他们收入的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缺口,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可以返聘退休或退二线低龄老龄人,到适合或展示其特长的岗位,继续发挥余热。
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仍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全日制在教室中学习理论知识,而对于实际操作性的课程,亲自动手实践较少。当然,对于这一学习模式的形成,不仅仅在于各大院校或是某些老师的责任,这一教学模式的改变也无法仅仅借助某方面力量快速完成。各大院校的艺术类学生,多数是高中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或高考失利,其中的部分学生由于对学习兴趣的缺失,认为进入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镀金,等到毕业后由学校安排工作。
二、灰领人才背景下如何创建职业教育新模式
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尤其是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许多学生选择艺术设计类专业就是为了能够在毕业后有份可心的工作,可是不少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兴趣的缺失,进入学校后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作为高校职业教育的教师,就应该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原则,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努力探索创建出一套新的职业教育模式。
第一,借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力推动艺术设计的职业教育网络资源库设。首先,要以我国职业教育资源网为基础,力争实现对职业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打造出更加完善、健全,也更高效的职业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海量资源,打造富有特点的专业和课程资源。在现阶段,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学的发展,广大的艺术院校一定要积极利用这种政策的东风。大力推进校本课程项目的建设,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一系列精品专业和课程体系。并将之作为教育样本共享给其它合作院校。再次,要大力推动对公共课程资源的建设,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现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全面,以艺术设计的毕业生为例,如果毕业之后从事动画设计却不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地掌握,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就只能是美、日动画的抄袭品或者毫无文化深度的快餐式作品。因此艺术院校应强化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在内的公共课程教学资源。
第二,打造富有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随着社会化分工体系的愈加细化,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业学生专业技能的专精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艺术院校大力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成为了必然趋势。而这种增长必须是建立在对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基础之上的。例如台州师范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以满足个体发展,适度超前教育为原则,将课程体系划分为文化基础、专业理论、整体实践、专业岗位实践等四个主要的模块。并将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合理地分配在学生的学习之中,从而将三年制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4.5比5.5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三,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教培养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院校要想使自己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提升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就一定要积极地观察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合理调整本院校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充分发挥整体的区域优势,立足本省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和实践模式的调整。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下的互利互惠的职业教育委员会,力争尽可能地吸引优质实习企业加入到会员单位的团体中。大力推动本院校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不断创新学生社会时间的形式和内容,形成校企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重点突出本院校的教育优势与特色,从而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增长的同时,提升本校适应就业市场初、中级职业需求的能力。再次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及时吸收兄弟院校在职业教育进行中的经验、总结不足。为学生营造更好的适应其以后职业发展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并反过来促进本院校课程体系的创新,丰富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管理方法,深化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使本院校的职业教育能够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对设计艺术的职业教育模式展望
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职业教育模式一定要向灰领人才培养目标上靠近,因为设计艺术类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首先是能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其次要有夯实的理论基础做指导,而这些要求正好符合灰领人才的定义。所以,笔者认为对于设计艺术类的人才培养,要仿照灰领人才培养的模式来进行推动。
首先,要注重加强理论基础的教学。专业理论的教学是为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出于对绘画的喜爱才报考该专业的,这些学生由于在高考录取方面的分数要求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在文化课方面的先天不足,造成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当薄弱。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艺术设计相关理论的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理论讲授、示范作品分析、课间辅导与课后总结等几个关键环节进行科学融合。帮助学生尽快建立关于设计专业的理论体系,增强他们对于本专业属性与特征的认识,了解艺术设计的方法和要求。
科学的教材选择与搭配对于提升艺术理论教学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因此要想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就必须要注重选择内容与方法兼备的优秀教材。艺术院校的相关领导一定要注重对教材的选择与更新,有条件的院校甚至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自己编写教材,合理开发校本课程。与此同时,艺术学院的教师还可以尝试将学生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借助通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解决,例如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收集一些知名播音员普通话失误的视频,然后同课堂教学内容相比较,从而生动形象地将学生需要注重的问题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
其次,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据相关调查显示: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作品的构思、图纸绘制到制作实施的工程,是学生参与性最强、思维最为活跃、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发展最快速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将已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和整合,还能够从中发现自己学习的遗漏之处以为对一些尚未学习的知识点产生科学的见解,从而提升自己在专业实践范围内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尤其是一些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如photoshop等,单纯依靠老师讲述和死记硬背很难将各种命令都进行得心应手地运用,而如果通过具有针对性作业的布置,使学生自己动手来进行操作,学生的掌握程度无疑会大大提升。最学生的作品完成之后,教师应以趁热打铁的精神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讲评和总结。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要求他们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指出其它同学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并试着从理论角度分析其作品的优势所在,从而为今后的设计获得有益地参考。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总结专业设计实践,更主要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已学的知识,使认识深化。
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院校一定要以身作则,提升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不仅要注重引进专业的实践教学人才,还要加强对本校现有教师的培养,从而能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科学地指导。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力争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念进行渗透,从而加强学校职业教育的氛围。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组建一些以社会实践为主的团体,并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