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强国学习知识竞赛

强国学习知识竞赛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3: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强国学习知识竞赛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强国学习知识竞赛

篇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日渐丰富与多样,但充裕的物质及便捷的交通,未能使人们更加幸福,如今,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严重的信任危机影响着社会和谐,主要是因人们缺少精神文化。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道德去哪儿了值得人们深思,而国学的流逝,加重了道德矛盾。因此,实践中应重视国学,积极开展小学生国学教育。

一、转变小学生对国学认识

兴趣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学习国学效果,但经调查发现,小学生参加国学班,均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如:为了迎合父母期望,提高自身语文与写作能力,部分小学生均将国学学习视为语文的补充。在此情况下,一旦功能性目标未能达成,则极易出现放弃国学学习,甚至厌弃国学等情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其兴趣爱好,由浅到深地讲解,并将国学知识和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借助先进教学媒体,发挥音乐、动画等形式的作用,将绕口的文言文转变成浅显、活泼的知识,从而使小学生明白其隐含的道理,并重新认识国学,其非老旧事物,而与自身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此外,小学生在学习国学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冲动性,为了凸显个性,单纯认为穿汉服、行古礼便是国学,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引导,使小学生对国学逐渐形成客观与准确的认识,避免其因厌学而全面否定国学,防止其出现跟风学习问题,在此基础上,小学生学习国学方能具有健康性及持续性[1]。

二、营造学习国学氛围

首先,学校。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便是学校,虽然校外辅导班提供了国学学习机会,但仅凭借此力量,难以使小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国学。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其作为延续历史的一部分,并非凝固,而在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滞留于现实,而现实也终将成为他日传统,二者相互包容,随之形成了“文化流”。在此认识指导下,小学教育降低对升学率的关注度,加深认识传统文化,促进其传播。国学中涵盖诸多的传统文化,其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时对小学生的身心均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小学学校教育要关注文化传承及精神传播,相关人员及团队深入研究国学,挖掘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国学内容,以此激发其学习热情。此外,国学教育作为树人工具,不仅要为其提供充足的课堂时间,还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在公共设计中张贴名人名言、历史人物事迹等,传统节日中组织国学知识竞赛。

其次,家庭。小学生因年龄增长、知识面拓展,其对各种事物均充满的好奇,乐于模仿,但因其辨识能力较差,偶然地、不自觉第接受着家庭影响。家长作为第一任教师,其应正确认识国学,主动学习,以此影响小学生。为了调动小学生学习国学积极性,家长可购买相关书籍,日常生活中融入国学知识,通过沟通与交流,了解小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度与理解情况,此外,还可陪同孩子参加国学讲座[2]。

最后,相关部门及人员。如今,多媒体对小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传播国学文化,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小学校加强国学教育,积极运用社会公共设施,宣传国学文化;此外,社会上的名流人士要主动开展公益讲座,为小学生学习国学提供机会;大众媒介作为传播工具,具有一定的高效性与广泛性,应主动开发与国学有关节目,使小学生感受国学魅力,在愉悦、全民学习氛围下,小学生学习国学兴趣将日渐增强。

三、丰富国学学习形式

为了培养小学生学习国学兴趣,教学中应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具体活动类型如下:第一,利用“诗意化”系列活动,常见的活动由跳诗文操、唱诗词歌、演课本剧等,通过上述活动展现了经典篇目,适应了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例如:《悯农》、《江南》等国学经典,通过载歌载舞,释放了小学生情感、陶冶了其情操、抒发了其情怀,增加了其学习兴趣。第二,开展同诵同讲活动,小学生最长模仿的对象便是教师,因此,实践中教师应主动参与国学诵读,经齐读同诵,不仅便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可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第三,采用诵读比赛活动,小学生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争强好胜,因此,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国学诵读比赛,可以为男女生比赛、班级间比赛、校级比赛等,经小组合作,培养了其合作意识,使其体会了国学学习的乐趣。第四,借助亲子共读活动,俗话讲身教胜于言传,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二者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可为小学生学习打造良好的环境。第五,实施小榜样活动,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学校可组织小学生定期观看模范小年视频,从同龄人身上获取力量,进一步增加其学习国学兴趣[3]。

综上所述,小学生学习国学是必要的,不仅可提高其修养,还可使其明白做人道理,经潜移默化,从而净化其心灵、陶冶其情操,使其成为更纯粹的人。相信,在各项措施落实后,小学生学习国学兴趣将大幅度增强,进而利于保证其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一是教材编写中人文教育零散不系统,学校重视不足。法律知识、传统美德、社会道德等方面内容从小学到中学体系性不强,难以形成整体性印象。同时在当前中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压力下,老师和学生都理所当然的将升学率作为自己日常教学学习的唯一目标,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是教学中安全知识的实践性不足。一是安全教育的意识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安全知识也相对缺乏,安全意识相对薄弱,自我保护能力较低。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安全意识淡薄,在他们看来,成绩和升学率才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安全教育往往 “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二是缺乏安全教育专职教师、专业教材和安全实践演习。调查发现,学校相对缺乏安全教育的专职教师,安全教育的形式单一。大部分学校也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教材,同时大部分学校每学期,只会组织一次到两次的安全实践演练。

三是初等及高等教学中实践操作能力教育偏少。无论是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动手操作的实际操作课程较少,生产、生活中基本操作工具的使用不足 。既让青少年缺少对制造业的了解和感性认识,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兴趣爱好。长期而言,难以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

对此,基层建议:

篇3

经典名著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精品,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底蕴。因此,经典诵读对于学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将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广大中学生,其意义更是非凡。如何有效地开展好学生诵读经典活动,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带给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的繁荣,但也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尤其是文化领域受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很多学生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鹜,却对本土文化一脸茫然,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如数家珍,却不了解清明、端午是什么时候与何等内容,所有这些不能不令我们反思和警醒。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不论是经典名著,人物故事,亦或是建筑、绘画、谚语民俗,都是学生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的学生可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而通过了解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有可能被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典送诵读”的做法

(一)课前诵读,营造气氛。课前三分钟是每节课开始的“序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灵活地处理好这“三分钟”,往往能够为整节语文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经常要求学生进行三分钟的古诗词诵读。除了诵读书本上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外,我还时常根据上课的内容让学生准备一些与单元主题相适应的古诗词来进行诵读。 在我的语文课前,我都会让学生利用一分钟教他们背诵一段《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朗朗上口的文字,读起来容易记忆,比一般的说教更易深入学生心理。可能在学生心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触动,但最起码也是个触动。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想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会慢慢显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经典的教诲,不也正是我们家长和教师需要教给孩子们的吗?即使再过多少年,也不会过时!再如,我在上《土地的誓言》、《春酒》等以思乡为主题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词进行诵读;我在上《春》《济南的冬天》《秋天》等课文时,就让学生准备一些与四季有关的古诗词进行诵读。这样,教师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诵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古诗词,提升语文素养,还在书声琅琅中营造一种课堂上应有的活跃气氛,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以更好地状态投入到语文课堂中去。同时,每天三分钟的经典诵读,会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更好地培养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课堂延伸,品读经典。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经典诗文与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将它们适当的引入到教学环节中去,可以作为课文学习的补充和延伸。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把经典诵读引入了课堂。如在教学琦君的《春酒》时,我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了一个“名作赏析”的环节,让学生诵读余光中的《乡愁》,让他们在诵读中去感受另一种思乡之情。这样,既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到两种不同情境下的“思乡”之情,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对经典名作的诵读和赏析。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1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我国高校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使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重要形式。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新方法,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审核批准及教育部备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与新西兰惠灵顿理工学院(以下简称WelTec)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合作办学达成协议,并于2012年9月开始招生。本文结合几年来的教W实践,就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项目简介

我院与WelTec开展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合作办学项目招收对象为经高考录取的高中毕业生,采用经双方学分互认的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本技能,能够在建筑及相关领域从事施工、设计、项目管理、预算等工作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的高端技能人才。合作办学项目学制为3年,采取“2+1”模式,即前两个学年在我院进行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有出国意愿并且雅思成绩达到出国要求的学生,第三学年赴WelTec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我院与WelTec两个学校的专科文凭。两年后雅思成绩达不到出国要求或者无出国意向的学生将转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普通班进行第三个学年的学习,完成相应学分后,颁发我院大专文凭。自2012年开始招生以来,该合作办学项目运行良好。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问题

(一)学生入学成绩偏低,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高校扩招的逐年深入,大学录取分数逐年降低,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质量影响越来越大。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说,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总分较普通高职学生低几十分甚至一百多分,尤其是英语成绩明显偏低,从而导致课程教学相对普通高职专业学生的教学难度较大,学生英语课程的学习尤为吃力。另外,进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大部分学生家庭环境相对优越,从小备受父母宠爱,欠缺吃苦耐劳精神,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部分学生是按照父母意愿来学校就读,只想混过三年拿个文凭,因而导致该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二)引进原版课程难度较大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引进国外的原版课程,进而学习国外相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我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经双方协商后确定,由中外双方教师共同承担,我院主要负责英语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实训课程的授课;外方负责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由于中外双方教育背景的差别,按照引进的部分国外原版课程的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与国内课程相比具有一定差距,完全按照引进的国外原版课程开展教学所学到知识与国内就业所需知识具有一定距离,对于不出国继续学习,而是选择留在国内继续学习、就业的学生显得知识不够用。因此,完全按照国外原版课程开展教学具有一定难度,容易造成引进原版课程的水土不服。

(三)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形式单一,缺乏有效吸引力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达到出国语言成绩的要求,以及出国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国内英语课程教学占有比较大的比重。按照普通高职专业学生进行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对于入学成绩尤其是英语成绩偏低的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来说,英语课程的学习是比较吃力的,加上中外合作项目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出现厌学、弃学的现象。因此,形式单一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对中外合作项目学生缺乏有效的吸引力。

(四)教师教学压力较大,高素质双语教师欠缺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师除了面对入学成绩相对较低、学习能力相对不高的学生外,还需具有较高的英语能力。同时为了保持与国外同行同步,则需要时刻了解国外专业的相关动态,因此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开展教学,承受相对较大的压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前两个学年的大部分课程由中方教师授课,对于引进的国外英文教材很难用英语全程讲授,即使大部分教师在读书期间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掌握并使用国外英文教材,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同国外教师就业务问题进行流畅沟通的中方教师为数不多。同时外方教师进行授课时基本不懂中文,采取全程英文授课,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师生教学互动受限。因此,中外教师语言能力上的欠缺直接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效果。

三、中外合作办学中采取的对策

(一)抓生源质量,开展分层次教学

招生过程中,逐年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源的入学分数,同时对英语成绩提出要求,提高生源质量,为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入学后,对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进行摸底,将出国意愿强烈的学生和确定不出国的学生分班编制,开展分层次教学。对于有强烈出国意愿的学生,在加强英语及专业课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国外知识竞赛、国外人文讲座、英语专项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在外方教师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与外方教师沟通与交流,多渠道、全方位提升学生英语水平与人文素养。对于不出国的学生,则加强专业课程的教学,开展多样化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与技能。

(二)原版课程本土化,必需、够用两不误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保证出国继续学习学生知识的延续性,以及不出国留在国内继续学习以及就业学生知识能够满足需要,针对引进的原版课程,在保证原有框架体系不变的前提下,加入我院知识结构,使课程本土化,便于组织开展教学,以达到出国学生的知识必需和不出国学生的知识够用。同时根据合作项目专业知识需要,积极开发本土性较强的新课程。例如,针对国外多木结构建筑的实际情况,我院开发出了木结构建筑模型制作等实训课程,提高了学生对木结构知识的认知与实际动手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外建筑形式。

(三)多形式、多渠道强化英语教学

对于确定出国学习的学生,除了基础英语课程学习外,加大雅思英语的学习力度。雅思考试是综合性的语言能力考察,为了达到出国语言水平雅思成绩要求,对于确定出国学习的学生,按照听、说、读、写分别展开英语教学,适应考试要求。为了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了英语沙龙、英语角等,便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尽量使用英语进行说和写。同时,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每学期读一本英文原版名著,并用英文撰写读书心得。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英语教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学习兴趣逐渐加强,雅思考试成绩逐步达到出国要求。

(四)加中外教师间交流,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师资队伍水平尤其是双语教师水平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我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办以来,为了向外方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中方师资水平及人文素养,体验国外课堂教学,学院每年派遣专业知识扎实、英语基础较好的四位骨干教师赴WelTec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交流学习活动。在新西兰期间,教师深入课堂一线体验外方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氛围,参观实训基地,参与指导实践课程等,深入施工现场一线,体验国外施工技术水平与管理,多方位与外方教师沟通交流,提高自身英语水平与专业技能。在新西兰学习期间,我院教师利用周末时间,体验新西兰文化及参观人文景观,全方位提升教师素质。几年来,学院共计派出十二位教师赴新西兰交流学习,这些教师目前都活跃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一线,教学过程中将自己在新西兰的所见、所闻、所感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出国学习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合作办学的质量。同时,在外方教师来我院授课过程中,选聘赴新西兰学习交流过的教师作为外方教师助教,协助外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与课后辅导,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外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促进了双方教师间的交流,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我院与WelTec合作办学项目是学院中外合作办的重点,是学院迈出国门,走向国际的重要标志。合作办学项目自2012年开办以来,经过中外双方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项目影响力不断提升。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习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勇于创新,才能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高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贺瑜丹.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2]刘佳真.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方英语课程与外方专业课程衔接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2014(9)

篇5

一、儒家文化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由我国先秦时期的孔子所创立,经过不断发扬光大,在东亚和东南亚广为流传,特别是韩国和日本。我们在平时韩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也了解到,韩国比儒学的诞生地中国更加遵崇儒家文化,《洛杉矶时报》曾报道说:“韩国比中国更儒家”。在韩国,虽然有多种宗教存在,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韩国人日常生活中可以体现出的儒家传统文化,而且通过种种细节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韩国社会,在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某些积极的影响。

但是现在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之下,我们对儒家思想的传承的意识越来越淡。科技发达了,人们更多愿意面对手机和电脑,甚至连几岁的孩子都心心念念着电子游戏,而对一些传统游戏完全不了解。很少有学校会为学习传统文化专门开设课程,这导致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当我们为圣诞节大肆庆祝的时候,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包粽子、做汤圆,一到端午元宵,都去超市里买粽子和汤圆。这些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重视。

二、儒家文化对于高校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中开展关于儒家文化的系统性的课程较为合适,一来,大学生相对来说时间比较充足,没有特别繁重的学业压力,而且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高校中是学生学习多元化的知识的好时机,但我们不能忘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淡忘,学习传统文化是每个学生都要做的。

儒学这一在中国文明史上独领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的学校人才教育中,更显示出其非凡的现实意义。重视儒学经典教育,让每个学生终身受益。学习儒学经典著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把握儒学经典精髓,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弘扬儒学经典文化,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因此,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结合社会现实、针对学生实际,把儒家经典教育纳入学生课程体系之中。

儒家思想本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化精髓,流传到韩国后也相当受重视。韩国现在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专门设立有关儒家文化的课程,反观我国学校中开设的却少之又少。

我们要学会根据韩国的儒家文化来反思自己,并且在高校中开始着手。大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后一个阶段,不仅要从专业知识技术的角度,更要是从人格素养的方面来考虑,一个学生是否能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

现在,中韩两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很多人去学习关于韩国的历史文化,其中也不难发现两国的文化中有许多的相似点,当韩国把儒家思想十分推崇的时候,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毕竟这是我国的文化,大学生作为一代即将出世的新生力量,更应该把儒家文化发扬光大。

三、儒家文化在韩国高校的发展

细心观察,在韩国语的部分词语的运用上有很值得深思的现象,比如在汉语中通常会使用“我妈妈”或“我爸爸”等词,而在韩国语中,却用“?? ??”翻译成中文也就是“我们妈妈”,这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语言现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于韩国本土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早在1960?年,韩国就将儒家文化放入到大学、中学、小学的教育科目里面。在推行国民精神教育的过程中,韩国始终把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作为载体,通过传播儒家文化达到铸造韩国民族精神之目的。韩国初中道德课渗透儒家文化传统,要求学生要孝敬父母老师,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人要和谐相处。大学开设的国民伦理课吸取儒家文化的精华,并且进行自立自主思想方面的教育,以达到强国之目的。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又提出“文化立国”国策,充分挖掘儒家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例如,在高丽大学中设有“职业与道德、道德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和孟子著作导读、韩国的儒家等一些选修课程。而且韩国著名的成均馆大学的办学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王室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与研究。

韩国推行“文化立国”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挖掘儒家文化的精华,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发挥儒家文化的社会功能。儒家文化是值得我们乃至全人类都应该珍惜的精神财富,我们肯定其德育价值和弘扬儒家道德思想的同时,要正视其时代局限性。 由此看来,韩国相当注重儒家的发展,对我国高校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比如,上课前,见到老师说:“老师好。”下课时说:“老师再见。”这些都是我们平时比较忽略的东西,虽然说师生之间像朋友一样相处的模式有助于推动学习氛围,但是尊敬老师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牢记,而且要用行动来表示。或者还可以举办有关儒家的文化节、知识竞赛等一些有趣的活动,这样寓教于乐更加可以让同学们接受,因为有不少同学表示由于儒家理论课程比较枯燥,没有很大的学习动力。

通过对韩国高校人文社科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分析,我们一方面要看到韩国高校与我国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差异性,要在承认两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分析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特征背后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要清楚认识到韩国与我国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同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转型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解决好继承传统和坚持创新相结合、民族精神教育和世界公民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是两国共同的任务。通过借鉴韩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和途径,以期能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挖掘新的思路、找到新的方法。

四、韩国德育现状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长期以来在韩国社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并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影响着韩国社会的政治、教育、法律制度及整个经济文化生活。而我们能够感觉到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也在加强,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成语大会等,但儒家文化传承方面尚有不足,特别是韩国适时地发展儒家道德思想,在学校教育方面也采取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这些对于提高和完善我国学校的德育水平应该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借鉴

在韩国家庭教育中,非常注重礼治教育。辽宁省沈阳市的西塔地区是继美国洛杉矶以外朝鲜族第二大海外生活区。随着1988年中韩两国建交之后,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朝鲜族人以及朝鲜人来到沈阳西塔地区,许多韩国家庭也随之来到中国定居生活。在韩国家庭中,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儿时就培养他们按照韩国传统礼仪来尊敬长辈以及爱护晚辈。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如长辈再给晚辈倒酒的时候,晚辈一定要双手持杯或者右手持杯,另外左手放在右肘部表示尊敬,同时不能面对长辈饮酒,要侧过头饮酒;这些简单的礼节虽然简单,但是却反映了儒家孝、仁、礼思想在韩国家庭教育中的影响。?这一点也无疑是可以为中国高校生所学习的。

而中国式家庭教育,让人联想到的更多是“棍棒”或是“溺爱”这样的词汇。家长们望子女成才心切,然而却往往不知道正确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走上一个极端。例如现在的小孩子常常上补习班,为此失去了很多玩乐的机会,也很容易失去小孩子的意志、乐趣等非智力因素。另外,体罚又是一严重的社会现象。不仅家长,甚至学校里都会出现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智发展。

(二)学校教育的借鉴

在韩国教育观深受儒家尊师重道思想的影响,自古传承至今。今天的韩国人对教育的关注度丝毫不亚于国人。在韩国人的观念中,教师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甚至堪比家庭。即使再年轻的教师,享受的礼节也遵照家长的形式。同时,在韩国社会中,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直以来都受到全社会的认同。

所谓“尊师重道”,这正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但据我们调查显示,中国大部分高校虽然都设置有中国文化相关课程,但基本为选修课程,而大学生往往会因这样的课程枯燥而放弃学习。这就导致了除了在学校的基本教育以外,大学生很难在学校内接触到儒家相关课程的教育。对此,我们建议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一些儒家文化馆,并辅以多种表现形式来展示儒家文化的精髓。如观看纪录片,舞台剧表演,创新方式的导入也许会吸引一些高校生学习与了解。

篇6

1 高校图书馆应用微信公众开展阅读推广服务的背景:

党的十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明确表示要着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为此中国图书馆学会了“关于开展2015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号召全国各地各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进社会文化建设。诸多高校图书馆结合本馆特色,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利用社交网络工具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广电子资源、纸质资源和信息服务。

作者在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以“微信公众平台”并含“阅读推广”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截至2016年3月4日共获得学术论文16篇,主要是介绍微信公众平台在阅读推广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功能设计及发展对策等方面。作者以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和读书节活动为契机,探索了一系列应用微信公众平台推进服务的实用方法,极大的推动了微信公众号的受关注程度和互动交流量。

2 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阅读推广服务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一直都是新媒体工具的实践者和推进者, 继SMS短信、WAP网站和移动图书馆APP之后,微信公众平台凭借其用户广泛性、开发易用性、和服务全面性等优势成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工具。

2.1 技术优势。微信公众平台的操作客户端为PC机、平板和智能手机,多终端可同时在线提供服务,而几乎人手一台智能设备的现状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微信平台服务提供了设备基础。微信公众号申请便捷,操作简单,还有效集合了图文消息、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多媒体形式,通过丰富立体的推介形式向信息用户新书推荐、宣传阅读活动、实施阅读竞赛、实现即时沟通等,有效提升用户体验度,多角度刺激用户的阅读兴趣,参与阅读推广互动。微信公众平台的操作和运营模式简单易行,不需专业开发人员和额外资金即可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这就使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广大高校图书馆,尤其是中小馆实现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步骤。

2.2 人员优势。日益年轻化、知识化的高校图书馆馆员和用户接受和学习新事物能力较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信息需求数量更大,范围更广,质量和准确性要求更高,他们倾向于通过简便易得的方式获取推送信息。馆员实现了在多维终端上提供服务,以新媒体时代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出发点,依托微信公众平台,精选阅读内容、丰富信息形式、制定科学时间,使阅读推广呈现电子化、数字化、多维化、信息化的特点,通过主动推送、及时交流和设计在线活动等培养用户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推动全民阅读的整体目标。

2.3 资源与服务优势。高校图书馆收藏有丰富的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部分高校馆还收藏有古籍内容,这些都是阅读推广、提升人文素养的必备材料。微信公众平台凭借其平台性、低成本、多媒体等特色,将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呈现在官方平台上,方便用户点阅,扩大知识的传播范围,加深读者对于图书馆资源的认知。部分图书馆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了一系列在线阅读和下线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推广活动,实现了借、阅、评、荐为一体的阅读活动,将线上和线下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营造了阅读氛围,拓展了阅读范围,提升了阅读体验。

3 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进阅读推广服务的实践案例

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以读书节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了一系列应用微信公众平台推进阅读推广的实用方法,采用不同板块、不同形式内容增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微信公众号的受关注程度和交流互动量,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保障。

3.1 互动沟通类。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邀请同学们报名参加读书节的各项活动,节省读者报名时间,精简报名环节,提升学生兴趣;详细解答读者对于活动细节的咨询,一对一私聊服务能有效提高活动的参与度;邀请同学们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为采编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负责馆员还长期担任介绍各类资源、解答学术问题等即时参考咨询服务。微信公众平台良好的互动性和平台性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条件,通过设计娱乐性、知识性、交互性、新颖性的阅读推广活动,能有有效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扩大读者关注度和阅读量,有效提升读者的人文素养。

3.2 资源推荐类。诸多高校图书馆都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资源推荐活动,其中主要包括推荐纸质书籍、电子书籍、数据库资源、新型设备等内容,将图书馆的资源展示在移动客户端上,广泛快速地传递到读者手中,有效激发借阅行为。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通过定期“好书推荐”,由馆员撰写书评,介绍特色内容并推荐馆藏资源,方便读者借阅书籍;通过“资源推荐”介绍馆内的电子资源如专业数据库等,帮助读者快捷使用数据资源,辅助教学与科研。

在长期实践中作者逐步探索出适合高校图书馆推荐资源模式:(1)推荐内容准确化,以读者某一阶段最需要的为主,如毕业季期间论文写作工具等内容就获得很好的反响;(2)推荐语言生活化,诙谐幽默,吸引力强,如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期间由馆员亲自撰写武林诏令吸引大家参与活动;(3)推荐形式多维化,采用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相结合的形式推荐资源,有效吸引读者关注;(4)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撰写的推荐理由、阅读感想等,提高资源推荐的粘度,加强与同学的连接性。

3.3 竞赛活动类。在阅读推广活动期间,针对竞赛类阅读推广活动如“夺宝奇兵人文素养知识竞赛”、“向经典致敬-的书单阅读征文比赛”等,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主要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活动预告、活动通知、活动掠影和活动成果展示等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活动的各个环节。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竞赛类活动的宣传和展示平台,能够多维度立体性的介绍、宣传、推介活动内容,并通过及时整理、反馈来展示竞赛类活动的进程和结果,相比于传统的海报张贴和网站具有即时性、快捷性、推送性等突出优势。

3.4 新媒体活动类。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集独特性和组织性为一体的综合平台,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其他组织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开展公益性阅读推广活动。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也在阅读推广活动中与一些公益组织建立了联系,利用微信公众平台邀请同学们录制经典文献的有声版本为社会公益事业献声献力,有效地培养了医学生们的服务意识,增强其对经典文献的学习深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有利于建设优质的阅读推广品牌。

4 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仍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作为新式的信息服务工具,微信公众平台受到了广大高校图书馆的推崇,但其持久性、稳定性和延展性都无法确定,这就需要馆员在实践过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用最适合本馆服务特色的服务板块加以利用,同时综合其他服务方式同步推进,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资源和服务保障。在进行阅读推广实践过程中,作者深刻体会到微信公众平台在进行即时通讯服务和信息推送服务方面的独特性,同时也发现其在实现深入信息服务,实现先下线上转换方面存在问题。

在信息计划方面,尤其是在阅读推广活动期间,馆员需要制定详细的推送计划,选用精准贴切的图片和实用精炼的文字宣传活动内容,还需兼顾常规的;在信息频率方面,在活动日当天进行受关注度最高,活动中期活动掠影或活动进程稳定用户关注度,活动结束次日图文并茂新闻稿,频率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活动的受关注度;推送时间方面,考虑到各院校课程设计的特点,选择课间、餐前和睡前推送内容更容易增加浏览量和关注度,加强读者与平台之间的熟悉度;二维码使用方面,将二维码放置在读者流量大、醒目的地方(如借阅台等)、活动宣传海报、图书馆特色产品上,还可增设扫码关注有奖活动,增加关注度。

增加用户的关注度是推广阅读服务的基础,使用社交网络平台要结合本馆的实际,将线下和线上有机结合在一起,各取所长,打造品牌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发挥“人联网”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努力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满足传统和现代的双重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倩美, 微信公众平台在阅读推广工作中的应用. 图书馆学刊, 2016(01): 第78-81页.

篇7

“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是区别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它译自英文“General Education”,19世纪以前,“General Education”一词一般是中小学教育的总称。第一个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人是美国博德因学院( 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Packard) 教授[1]。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是我国最早提出通识教育的人,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强调“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2]。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关于通识教育概念的各种认识之后,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维度构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3]。

国防教育是国家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增强国防观念和履行国防义务为目的,以教育为手段的一种活动,反映了国防与教育的有机联系,在国家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其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国防教育课程对个人的成长与成才的意义不大,上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修学分。从通识教育对国防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认识,无疑是提高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可行之路。

1.通识教育成为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新视角

当前,国内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有关必修课程的设置基本趋于一致,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体育与军事等五大类传统课程[4]。但是国防教育课程的设计并没有反映通识教育的理念,因此需要从通识教育的视角认识国防教育课程的建设。

1.1 通识教育追求的是“全面发展的人”

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无论是个性、道德、情感还是身体和心理,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现代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大学生鉴别、选择、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以健全的心智来了解整个世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旨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索质的提高。这个目标与通识教育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的公民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1.2 通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觉意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唤醒学生的主体性的一种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觉醒教育” [5]。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前提下,通识教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进行教授、灌输一些思想、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方面的知识,而是引导和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选择能力。国防教育课程中关于战争的正义性问题的探讨,可以利用当今叙利亚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战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的战例进行分析;同时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则可以利用当今领土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从而揭示正义、人权、责任的真正内涵。

1.3 通识教育是培养国家公民的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我国高等教育过多注重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致使现今这批90后的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从而导致了其缺乏“社会人”的意识,缺乏国家公民必要的素质。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在社会上有责任感的公民。这为改革国防教育重理论教育轻公民教育、重政治教育轻德育教育提供了客观依据。

2.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自1985年高校军训试点开始,经过20多年的持续教育,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较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国防教育,让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但是,在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认识不足

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居安思危意识较差。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高校的主要工作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国防教育是军事部门的事。这种观点认为国防教育在高校中可有可无,与人才培养没有很大的关系,简单地开展一些军事理论教学也就算开展了国防教育。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世界各种矛盾正在蔓延和滋长,和局部战争仍继续存在,就我们国家内部而言,各种国家分裂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活动,同样外部敌对势力对我国领土的侵犯也逐渐频繁,严重影响着我们安全稳定与发展。虽然世界的总体趋势是和平与发展,但这并不是说战争的危险己经远离了我们的国家。

2.2 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2007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又修订并下发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文件),其中对国防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内容以及课程建设和评价也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部分高校借口由于学生数量多、经费紧张等理由,使国防教育变得简单化。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训练内容单调等情况。随意缩减国家规定的理论教学计划,重军训、轻理论教学等,难以保证国防教育的连贯性。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由于教学时间很短,缺少系统全面的教育,军训成果难以巩固持久。军训完成以后就意味着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就己经基本完成。

2.3 组织结构和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大多数高校的军事教研室都依托于武装部、学生处和保卫处等行政部门,使其在高校的军事教育中难以发挥其自身的职能,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将武装部行政职能等同于军事教研室的职能,忽视了军事教研室的教学功能、学术研究功能和科研功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师队伍现状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与今后学科的发展。根据某项针对高校专职军事教师的调查统计,在学历结构中竟然有无学历的转业军人员担任国防理论教师,情况则令人担忧。国防教师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科研状况不容乐观。

3.通识教育视角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路

3.1 以通识教育为标准,提高认识,完善课程设置

在国防教育课程的设置上,首先是要具备“通”,即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现代国防教育要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探究和认识,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现代国防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精神力量的综合体,是渗透各个领域的“大国防”。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应从综合的视野出发,对教育对象进行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与训练。课程的设置要力求包容性而不是专业化,从而达到“通”的目标。同时还要达到“识”,即认识、了解。包括对科学、社会、文化、历史等的认识。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围绕爱国主义的主线,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学生的理性,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政治责任。因此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应突出国家安全观、利益观和领土观等“大国防观”,让学生能够做出道德判断,去维护民族、国家、公众的利益,从而拥有健全的人格。

3.2 立足通识教育,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军事理论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系统的掌握军事理论的知识体系,必须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3.2.1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多种形式开展国防通识教育

课堂教学还是国防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声音、文字、图像、影像等信息融为一体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到理论讲解中,从而提高国防教育的质量。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资源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国防教育课程应建立网络平台,将课程教学内容信息通过网络技术实施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吸引军事爱好者积极参与,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大学生视野,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广博性,达到“通”的目标。

3.2.2采用传统讲授和不同内容不同教法相结合开展国防通识教育

由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课时较少,因此不能讲解过多、过细、过全,而应该讲思路、讲要点,并为学生的思考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例如在国际战略环境一章中采用专题授课的方式,针对战略格局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进行深层次探讨。同时也给学生留出讨论的时间,采用问题研讨和辩论方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文、理科学生进行交叉知识传授,如对文科类学生重点讲解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知识,而对理工科学生重点讲解国防概述、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等知识,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独立的理性思考和正确的分析能力。

3.2.3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渠道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相结合

要积极探索和挖掘新的教学资源,如举办国防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展览和国防教育基地;针对特殊的日子进行国防教育宣传,通过广播、板报以及专刊等进行广泛的宣传,开展以国防教育为内容的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军事兴趣社团,定期组织学生走访老战士、到革命老区慰问学习、到军营中重温军训的过程;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等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类,增强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感。

4.结语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的时代,更新传统观念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的动力。国防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地位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培养的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公民,这关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公民素养、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行,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国防教育理论研究应该成为社会特别是国防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而通识教育将为课程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蔡则祥,张维.高校通识教育的演变与课程改革创新[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3):89—94,99.

[2] 陈晓辉.通识教育与促进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36—38.

篇8

一、引言

人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本,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员工的培训工作是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实现发展目标和满足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对员工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也提高出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认识到基层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基层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员工的学习创新能力、技能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日常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水平。然而,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在基层员工的培训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培训的内容和现实的生产实际需求不能相适应,这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这需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结合企业生产需要,从员工的培训理论出发,针对性地开展基层员工培训工作,对日常的培训工作流程进行完善,管理层要学习国内外的一些先进培训模式,采取建立培训教材体系、拓展培训渠道、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使得企业员工能够积极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而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基层员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工学矛盾突出

在基层工作的员工,其工作强度比较大,所受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平时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每个单位的工作任务都特别大而且非常重,每天都需要加班加点,这也是很多企事业单位共同存在的问题,管理层对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样会影响各个层次人员的技能提升,无论是技能、能力还是素养方面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导致企业经营的老化,社会的脱节,企业应该给他们提供解决工学矛盾的问题。

(二)培训需求和内容问题

企业开展培训工作前,缺乏对企业发展的宏观把握,没有开展员工的培训需求调查工作,对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状况并不了解,所以,管理层没有办法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合理的规划好基层员工的培训工作,日常的培训内容目的性不强,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相关的管理人员开展基层员工培训工作的形式大于内容,致使企业培训工作差强人意,弱化了培训的效果。

(三)培训评估问题

在企业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后,往往忽略了对培训效果的评估,或者培训评估方式比较单一,流于形式,只是通过笔试进行测试,没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满意度调查,没有建立员工培训的反馈机制,这样就导致上面出现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无法达到上层对培训工作的完善,不能帮助管理者进行培训工作的经验总结,在日后的培训流程和实效性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四)培训管理问题

很多企业制定了基层员工的培训工作计划,而真正落到实处的却较少。企业基层的管理人员对开展基层培训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培训是一种投资,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准备,投入培训的时间和费用也比较少,经权威调查,我国事业单位的员工培训投资资金要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很多,发达国家在员工培训经费的投入占工资总额的12%~16%之间,而我国企事业单位投入培训经费的比例只占工资总额的4%左右。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制度的不健全,在对企业基层员工进行培训管理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培训的控制不力,也就使员工的培训管理得不到加强,导致培训失败。

三、做好基层员工培训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在开展基层员工培训工作前,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当下国际经济形式,引进先进的培训管理模式,深入基层员工开展调查工作,详细了解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培训的需求,运用所学的先进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培训体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企业的发展要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基层员工的培训内容上要加强创新,对时下先进的技术或者方法进行培训,对培训的方式进行改进,整合先进公司的培训资源,优化企业内部的培训队伍,推进基层员工教育培训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三)全员培训,保证质量

企业的培训工作要立于企业的发展,大规模培训基层员工,对所有基层员工都要开展定期的教育培训工作,创造人人都受教育、人人都可成才的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基层员工的整体素质,尽可能的实现基层员工教育培训的规模与质量、效益的统一。

(四)以人为本,按需施教

开展基层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做到尊重员工的选择,以员工的工作需求作为主要培训内容,根据基层员工的成长规律全面开展培训工作,激发企业员工的内在学习动力和工作热情,增强基层员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提高基层员工培训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现有“师带徒”培训模式的创新和应用

师徒培训制是一种常见的传统培训方式,在现有的电力系统管理中已经有所应用,不过,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师带徒”现象已经淡化了,应该加强现有的培训模式创新和应用,在采用传统“师带徒”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培训理论和标准化管理培训模式,广泛开展“师带徒”、“员工互讲”、“走出去、请进来”等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针对员工培训需求和导师意向,充分尊重双方意愿,在自觉自愿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创造性开展师带徒双向选择新模式。以专业培训为基础,以员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练兵为载体,努力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着力打造专业带头人、一专多能等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二)拓展基层员工的培训渠道

本着“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基层员工培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渠道,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积极创新,丰富学习载体,搭建更多形式的基层员工学习平台。

(1)开展学习研讨会、报告会、学习座谈会等团队学习活动。推广学习经验,交流学习体会,加强工作交流,营造学习风气,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学习园地等形式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通过技能比赛、课题研究、论文评选等方式,推动全行员工的学习之风。

(2)组织集中培训。企业要结合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和员工培训的需求,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理论知识培训,聘请一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讲课,对基层员工进行面对面的辅导或专题讲座。

(3)大力开展网络培训学习。企业的基层员工要充分利用网络学院组织基层培训学习。对网络课程进行扩容,培训的内容包括技能操作、团队管理、企业文化、市场营销、安全管理、职业形象和素养、办公技能等方面,这种网络培训渠道融合了多媒体课程,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时间比较灵活,企业可以在网络学院上定期企业的动态信息,设定员工培训内容的时间,通过这个平台鼓励全员阅读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很好地适应了广大基层员工自我学习的需要。

(4)开展自学活动。要积极引导基层员工学习掌握相关工作的基础知识,激励员工岗位成才、自学成才,鼓励员工参加各类成人教育和专业学习,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例如,注册会计师、律师、保险从业资格考试和计算机等级、金融英语证书考试等,鼓励攻读相关学位。企业要在基层员工培训需求的调查基础上,通过拓展基层员工自主选学的教育培训项目,同时明确有关要求,加强管理。深化岗位资格考试,定期公布培训内容、时间、考试等信息,强化考前培训,促进基层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5)加强实践锻炼。企业的基层员工要想提高工作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相关企业的现场观摩活动,或者通过专业学习、挂职锻炼、岗位交流等实践活动来提升基层员工的学习经验和感受。

(6)开展延伸培训。企业要选拔优秀的业务骨干,组建内部培训师团队,定期深入基层,有针对性地对各层员工进行新产品、新方法、新业务、新技术、新知识的宣讲和技能培训。对基层员工进行不定期的岗位业务知识考试和练兵。

(三)加强基层员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教材建设

要想有效的开展基层员工培训工作,企业还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一个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基层员工培训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企业要挖掘系统内部的人力资源,选拔一些在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骨干队伍,建立开放式的讲师人才库,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专业培训。在教材建设上,要不断创新培训教材,坚持员工培训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相结合,着眼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针对各岗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发特色课程,创新教材形式,从讲授式教学为主转向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为主,进一步增强教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逐步建立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材体系。

(四)建立和完善基层员工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

将培训考核工作与企业提高工作执行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与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工作效率、工作作风和服务水平结合起来,要充分调动基层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地丰富培训资源的内容,满足基层员工的学习需求。建立一级抓一级、一级考一级、一级带一级的考核体系。将基层员工培训学习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把学习情况和考核结果同基层员工的晋职、晋级、评先等挂钩,作为提拔任用、竞争上岗、考核淘汰的依据之一。企业通过网络学院开展基层员工培训工作,利用这个平台来进行自动考核管理,建立学习积分考核制度,加强员工的学习考核力度,对基层员工的培训项目、内容和时间等情况进行考核,对于学习优秀的员工颁发企业优秀证书和经济资助,从而鼓励员工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于能够结合企业生产情况撰写报告或者优秀在优秀期刊的员工,要进行表扬和赞助,评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和奖励。

(五)培训效果评估

很多企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培训工作在基层员工身上,不过效果甚微,为此,企业需要对企业培训的效果进行很好的评估,培训效果评估工作不仅是对培训的总结,更是对更好地开展下次的培训工作做好基础。目前,国际上应用广泛的培训评估方法是美国学者唐・柯克帕特里克提出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柯氏模型从评估的深度和难度将培训效果分为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行为层次、效果层次等四个递进层次。柯氏模型四个层次的评估内容和方法如表1所示。

五、结束语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基层员工受到的教育水平是比较低的,而他们是企业实现产品生产的最后人员,产品的设计和创新是否能得以实现,靠的就是他们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因此,基层员工的培训需要贴近现场、贴近实际,以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保证生产安全与服务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主要培训目的,进一步正确认识基层职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基层员工素质和能力的需要,积极推进培训模式的创新,切实提高基层员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根据基层员工学习培训的特点,进一步提高讲授式教学质量,加大研究式教学投入力度,加强培训过程管理,严格培训考核措施,不断提高基层员工教育培训的管理水平。员工要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必须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基层员工教育培训成为企业与员工发展的共同需求。

(作者单位为神华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一部)

参考文献

[1] 郝景慧.企业基层员工培训工作流程及支持保障方法研究[J].经济,2013(7): 56-58.

[2] 周玉芳.强化事业单位基层员工培训管理的途径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 (8):84-85.

[3] 庞志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途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6-108.

篇9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b)-133-03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bilingual medical teaching

JIANG Donghui, CAO Futao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Affiliated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Wuxi 214002, China

[Abstract] Bilingual teaching has been taken in partial sections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in our university the latest three years. The authors have drawn some research i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bilingual teaching and the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t. We have found that teachers, textbooks and students are the key influencing elements of bilingual teaching. The way to improve the effects of bilingual teaching effectively includes processing right teaching policy, advocating problem based learning,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mode, rich choice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pretty inspiriting measurement.

[Key words] Bilingual teaching; Medicine education; Teaching effect; Teaching policy

伴随着留学、互连网、国际协作等国际交流的普及,中国的教育体系也逐步与国际接轨。新的时代特点要求医务工作者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养符合国际医学发展、具备全球视野的医学精英人才成为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提出要求在各大院校开设双语教学,并于2003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试行双语教学,为此,我院在2008年开始在急诊医学和外科学的部分章节进行双语教学,经过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些体会,现报道如下:

1 双语教学的意义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即“two languages”(两种语言)[1]。两种语言中,通常有1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1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2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而“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的定义是指就一个学校的某学科而言,或就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而言,以母语与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此谓“双语教学”。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目前绝大多数是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而医学双语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双语教学使医学生能够利用英语等外语在医学专业知识领域进行思维、学习、工作和交际,培养医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最新成果并向外发表学术成果的能力。

2 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

影响双语教学的因素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教师、教材、学生。优秀的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完善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而学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则成为关键因素。

2.1 教师

2.1.1 主观认识 部分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对双语教学理解片面化,例如将其简单地与强化英语等同,或者认为双语教学就是培养英语人才,甚至认为这是在增加师生负担。事实上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如同湘雅医学院在解放前进行双语教学(全英语教学),而造就了汤飞凡、张孝骞等一批海内外医学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享有“北协和、南湘雅”之盛誉[2]。因此双语教学的重点一方面在于培养强化学生英语水平,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英文文献检索阅读能力,更重要的则是使学生具备以英语为载体的西式思维方式,并实现外语同母语在思维层次上的交互。

2.1.2教师自身素质 作为双语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英语驾御能力和授课技能便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教师分布在3个层次:即教学经验丰富而英语口语表达不足的一些高年资教师;具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使用外语进行流利的沟通,但缺乏教学经验的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教师;另外是一批留学回国人员,他们具备国外生活和留学工作科研经历使他们成为双语教学的中流砥柱,但是人员有限以及繁重的科研任务,往往使他们不能完全承担教学工作。

解决这一问题应着眼于长远目标,同时充分考虑当前需求。首先应破格选派有较高学历、有一定教学经验、境外学习背景、能流利使用专业英语口语、可以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迅速进入双语教学一线,同时加强后备人才梯队的培养。学校应当支持鼓励教师在课余时间踊跃学习外语,尤其是对那些有勇气有热情参加双语教学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另外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考虑选派教师出国进修,不但提高英语水平,更能够学到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改进教学工作。

2.2 教材

选用合适的教材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既便于教师授课,又有助于学生对于双语教学内容的准备以及课后的复习整理。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双语教材,目前主要有3种意见[3]:

2.2.1 直接引进国外教材 其优点是:第一,具备较多的前沿理论的发展与介绍,可以避免我国教材内容滞后的弊端;第二,可以充分地与国际医学发展接轨,更符合世界医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第三,可以使学生学到“原汁原味”的专业英语。但其弊端也是不可回避的,首先,国外教材多为参考书模式,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泛,与国内教材重在要点和便于复习有所不同,与我国学生学习任务重、英文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不匹配;其次,如果单独引进其中一部分学科的国外教材,将导致各个医学科目之间以及各个章节之间不协调,衔接沟通困难;另外,直接引进国外教材费用昂贵,超出目前多数大学生承受能力。

2.2.2 翻译国内现行教材 国内教材目前已经出版到第七版,更为多数教师熟悉,教学更容易,可能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会更好,同时在价格上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但是如果没有经过高水平的翻译,中国式英语恐怕对学生无利可言。另外有时国内教材的一些传统弊端,例如对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对新技术的缺失将很可能被遗传下来。

2.2.3 在部分引用国外教材的基础上编写教材 这种教材既适应了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学生容易接受,教师也不用改变现有的教学习惯和教学内容,又保证了英文语言的纯正,有些内容比中文版教材还新,同时可以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地增加国外教材的引用力度,逐步向全面引用国外教材过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我院模拟此种模式,进行相关章节的双语教案的编写,分发给学生,取得较好效果。

2.3教学策略

探讨教学策略的优化组合和具体实施,是激发教学主体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的关键所在,也是落实教学成果的具体步骤,更是教学任务中重要的一部分。

2.3.1教学模式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共有3种[2]:浸入型双语教学(immersion programme),即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进行教学;过渡型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即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即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具体采用哪种模式,应根据师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来选择。目前主要采用的是保持型双语教学和过渡型双语教学相结合,即板书、学生作业采用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一部分浅显易懂的内容进行外语讲解,学生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医学术语对部分内容进行描述。当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浸入型双语教学,即教学的各个环节完全采用英语,但应当注意的是过分强调要求较高的教学模式,其结果要么是严重挫伤教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么是把医学双语教学课变成简单的英语辅导课,而医学知识掌握贫乏[4],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2.3.2 倡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方式[5],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以独立自学为主,教师的职能则由教转化为导,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具体而言在双语教学的不同环节中采用PBL的方法提出问题,例如见习课、病例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使用英语表述医学专业术语和各种专业知识的能力,带领学生学会用英语结合专业知识对专业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师可在每堂课后留下一些与下堂课内容相关的专业问题以及相关的英文资料,让同学预习并用英语解答,加强同学对英语内容的理解思考能力,同时改善同学课堂听课效果。

2.3.3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在双语教学课堂上可以考虑多种多样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例如powerpoint,authware,flash等多种多媒体工具[6],增加课堂授课的生动性,加强重点授课内容、重难点词汇的视觉冲击力以强化记忆。同时以上工具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节省教师写板书的时间,避免板书的诸多弊端例如笔误、书写不清等。但必须注意以上工具书写内容不可过多,否则将成为照本宣科,同时导致学生找不到重点、无的放矢,应当尽量精炼,只把课堂的重难点内容做演示,其他扩展引申内容做必要的口述讲解即可。

另外,教师还选择一些原版英文医学类声像资料,比如急诊急救的场面和片段进行播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方面可以强化同学对于一些抽象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一些专业词汇的使用体会,提高同学对于双语学习的兴趣。

对于课外可考虑利用互联网帮助同学提高对专业英语的理解领悟能力,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访问国外的专业网站阅读,查阅外文文献,撰写综述[7],另一方面可以自主开发专业网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采用文字、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帮助同学对学习内容理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可以作为师生互动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疑难问题解答,提供各种在线测试等功能。

2.3.4 丰富的课后教学,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双语教学不应当只停留在课堂上,更应当注重努力营造学校英语小环境,促使整个学校呈现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在课后提供同学们学习外语的机会。例如可以组织双语教学的座谈,请留学人员进行关于海外学习、科研的知识见闻的小讲座,组织与双语教学相关的一些英语沙龙等。同时可以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教室、食堂、宿舍等处大胆张嘴,尽可能地多用外语进行会话交流。只有让学生拥有并保持学习英语的热情,才可能更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方能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2.3.5 激励考核机制 学校应设置与双语教学相统一的评价系统(评价标准、双语试题考试等),否则双语教学形同虚设,同时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其包括两方面,其一对老师的考核激励,医学院校应当在政策资金、业绩考核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倾斜,创造双语教学条件例如互联网、计算机等的配备,双语教学的工作量计算与教学效果评估应作必要的加权处理,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同时,进行教师讲课比赛,同学的认可程度调查等进行考核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考核激励,包括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结业考试、特殊奖学金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只有建立恰当的发展性评价,师生在双语教学中所付出的努力才能得到科学公正的反应[7-8]。

双语教学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和总体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尽力营造学院外语小环境的前提下,也希望国家能够尽早地创造这种社会大环境,界定一些交流层面为英文交流层面,促进国际化协作和双语使用的热潮,激发双语教学的主客观能动性。在医学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新的变化和动态,相信只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改良教学方法,一定可以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客观条件,满足国际医疗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 何兴祥,刘伟,沈清燕,等.医学双语教学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4, 4(3):23-24.

[2] 罗育林,张阳德.医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 13(13):147-149.

[3] 刘水.浅析医学双语教材的操作模式[J].中国出版,2006,(7):51-52.

[4] 杨波,陈汉白.医学课程双语教学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J].读与写杂志,2011,8(3):41-42.

[5] 齐建光,陈永红,王爽,等.临床医学双语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5,5(6):47-52.

[6] 孔令泉,吴凯南,黄金,等.多媒体在医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4,18(4):44-4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