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3: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006年12月22~24日,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在广州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以“适应与发展,学习与创新”为主题,共收到论文600多篇。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小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从事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研究生等共80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据悉,这是两个专业委员会第一次联合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学术盛会。
会议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作了题为“发展心理学的变迁与新进展”的专题报告,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发展心理学的发生、发展和未来走向,理清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作了题为“21世纪的科学前沿――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专题报告,介绍了认知神经科学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强调要重视脑科学研究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华裔学者严文蕃教授作了题为“HLM在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HLM方法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技术;华东师范大学李其维教授作了题为“关于当前心理学研究的某些宏观思考”的专题报告,深刻剖析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面临的困境,提出心理学家与神经科学家之间不是从属关系,而应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学科发展。
本次会议共分20余个场次举办了140余场特邀专题报告和分组报告。与会代表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心理发展、心理健康、学习心理、教育创新、教师心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其中,辽宁师范大学杨丽珠教授介绍了由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儿童个性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旨在构建中国儿童人格发展与促进的基本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桑标教授系统论述了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相关概念,强调要多角度、多变量研究儿童心理弹性;北京师范大学姚梅林教授提议从更广泛的视角重新审视学习中的迁移现象,采用更整合的研究范式研究迁移问题,在更开放的情境中重新定位迁移理论。
辽宁师范大学杨丽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庆麟教授分别代表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作了大会总结,介绍了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繁荣盛况。
本次会议还颁发了“朱智贤心理学奖”,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数位专家学者获此殊荣。(本刊记者)
通过分析30多种认知和学习模型,Riding等人提出信息处理、反馈的两种基础维度:整体-分析和语言-形象维度。整体分析维度代表着个体处理信息的方式:整体的处理或是部分的处理。分析型:逻辑的、汇聚的、批判式的。整体型:扩张的、无限制的、发散的、创造性的。言语-形象思维,描述个体是以言语的方式还是以形象的方式处理信息。Riding指出,大部分的学习风格模型只是集中于描述学习风格的某一方面。这些风格可以归纳到整体-分析维度和言语-形象维度。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相互之间并不影响;一个形象型学习风格的人,可以是整体型,也可以是分析型。
(二)认知中心、学习中心、人格中心三种趋向
基于斯腾伯格理论和研究,Rayner等人学习风格建立在人格中心、认知中心、学习中心三个趋向的框架之中。认知中心趋向集中于个体在认知和知觉上的差异性。认知中心倾向试图整合Riding等人的整体-分析和言语-形象原则。学习中心趋向是一种新的概念,它关注的是教育情景的设置。如学习的最佳时间、温度、灯光、是否单独学习。人格模型得到了较少的讨论。
二、学习风格理论
学习风格的理论综合地囊括了典型的学习风格。并不侧重于某一单一的理论和模型,而是希望提供多个视角,可以发现不同模型间在研究和实践中的重叠之处。本文并不是要总结出一个理想的模型,而是通过比较,来拓宽研究的视野,促进教育工作者更好的研究和实践。
(一)Witkin的场独立/场依存理论
场独立/场依存理论强调人的一种对任务特性选择的能力,类似于空间智力。这种能力与问题解决存在密切关系。一些教育心理学家还认为,这种场的空间智力,与人的自我感有结构上的关系。场独立学习者的特征是以内在的体系作为参考对象,以自我目标为驱动来构建其学习策略。而场依存学习者的特征是,以外在的体系为参考对象,以表现目标为驱动,有接受指导的需要和与其他学习者互动的愿望。两种不同的特征,会导致两种不同的学习倾向和学习结果。
(二)Pask的整体———序列风格
Pask等人发现两组采用不同学习进程的学习者,最后两组达到了同样水平的理解。序列组采用的是一步一步地渐进式学习,每一步到下一步都只处理很少一部分的信息,从而逐渐地理解。整体型学习者从一开始利用全部的信息,通过观察数据的趋向和模型,达到理解程度。序列型学习者通过确认一系列独立的主题,并集中于他们之间的联系,但是整体型学习者从整体来观察任务。Pask这样概括序列和整体两种特征的关系:序列型学习者,逻辑线性的程序思考,关注范围狭窄,容易导致缺乏一种全局的视角。整体型学习者,过度宽阔的视角,可能导致基于不完全信息和分析上的草率的决定。
(三)Gergorc的制图理论
Gergorc发现了四种不同的可识别的行为:抽象、具体、随机和连续。这些倾向的结合组成一个人的学习风格。尽管这些倾向是先天存在的,个体需要这些功能发挥出来。四个学习风格分别是,具体连续性,特点是按部就班,根据感觉学习;具体随机型,特点试误、直觉的、独立倾向的学习;抽象连续型,特点是分析、逻辑、听觉型倾向的学习;抽象随机型特点是整体的、视觉化的、实验的、非结构式的学习。
(四)其他理论和模型
冲动型—反省型理论,个体在匆匆扫描完一遍题目后,做出快速的回应,被称为冲动型,在作出最终决定前,反复斟酌各种可能性,被称为“反省型”。聚合型风格和发散型风格,聚合型风格是从信息集合中找出一种正确的答案,发散型风格是发现同时存在的可能性答案来解决某一问题。听觉—视觉的认知风格,是一种依靠于何种表征加工信息的能力;卡夫曼的同化—探索型理论,认为个体在解决问题时,会用熟悉的方法还是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倾向。
纵观教育心理学近十年的不断发展,虽然这期间并未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其实质性也并不是没有改变。近些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视角有所改观,从关心个体特征的单一取向逐步向对个体、情绪和压力以及社会情境等多因素进行整合研究转变。对于这种转变不是将多种心理元素和外部条件简单地组合,或是将曾经被忽视的因素添加进来,从而进行考察研究。相反,整合取向的教育心理研究鉴于初期的简化和单一研究方式的失衡,正尝试着将学习与教育置于多维框架中进行研究,尤其是体现在社会情境中的独特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
在这个重视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而忽略了心理的重要性。纵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和教育的实质性整合是保证生命力的所在。例如:在20世纪初期,教育心理学因为缺乏教育所需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宣告失败。20世纪中期,教育心理学因不屑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效果不得已体现。而20世纪后期,教育心理学因扎根于教育实践领域,拥有了解决实际教育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也取得了丰硕的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使教育心理学拥有了深入研究的发展动力,直接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早期的研究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找出一个对教育实践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律,但是由于学习规律并未立足于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实践教育,因此,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没有达到显著的效果。后来,研究者将教育与心理相结合的教育心理学就具有明显的整合特征优势,从根本上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性。目前,教育心理学在写作和阅读等领域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上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三)身心机能的整合性发展
用整合的框架讨论各种因素的互相结合、互相利用和各种依存的关系,也是揭示了身心机能的形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身心机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多种心理成分的共同作用,同时也取决于个体特征与外部条件因素之间的互动。而自我调节能力就是作为身心机能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研究者所采用的整合研究的方式体现为:尝试综合考虑认知、动机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对自我调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形成的影响。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使用大量的自我调节方法;二是顺利完成任务的能力感;三是制定好各种预期的目标。而自我调节学习也包括三个过程,就是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馈。强化思维的整合特性,无论是对形成机制的探索还是品质的培养,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个体情境的整合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一)个体情境的整合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到生态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共同影响,再加上学校教育的脱轨,导致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缺失、社会延迟等状况,学习的研究取向就从单一的认知逐步转化成情境化的认知。然而学习的情境理论认为:知识已经不再是头脑中确定认知的表向,而是一种生活的实践;学习也不再是学习者头脑的认知活动,而是不断参与实践的活动过程,并且逐渐形成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过程;学习也不再是单独的活动,而是与社会环境互相交流的活动。只要是学习就不可能脱离情境的设定,情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和场景设定的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氛围和效果也就截然不同,所受到的具体情境特征的影响也就不同。
(二)教育整合中社会环境的取向
个体与情境的取向整合趋势同样也在教育技术中有所应用,将教育技术整合于学习和教学活动中,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既可以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也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与他人共同学习的平台,前者是教育技术的传统优势,后者则是日前教育技术着重探讨的主题。教育技术的整合不仅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平台,也是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和便利的条件。目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尽管对不同层面的社会系统的探讨仍处于初步阶段,但当代的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开始关注个体的认知、情境以及情绪的变化,教育心理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教育心理学是结合新的技术,与未来的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相融合的一门学科。迄今为止,人们不再对教育心理学整合的意义和功能进行怀疑,而是有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整合,不再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0-0064-02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课堂操练是《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的一个环节。用 Authorware制成课件,学生可直接在电脑平台的学生端上演练,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这样,学生像在玩游戏一样,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教师制作这类课件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案例讲解,到解决实际问题,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很多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归纳,将知识穿成串、连成网,使之系统化。熟悉几何画板、CAD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CAD把所学内容绘制知识流程图或思维导图,鼠标一动,图形立现,效果相当好。这种有形的图形是十分系统的、清晰的,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巩固。
2.化抽象为直观。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概念、观点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概念、观点,只有靠强化记忆来掌握概念、观点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如在讲授“什么是情绪与情感?”这个内容时,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事先设计四个(喜、怒、哀、惧)Flas,或借助QQ系统中的表情图片。并根据直观画面进行生动地讲解(或学生即兴表演)。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图画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如在讲授“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时,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幼儿情绪与情感控制力差。
4.化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即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授儿童心理发展的“三大学习理论”时,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各项比较项目:理论代表人物、来自国家、实验名称和理论观点,输入 Excel表格;或用CAD设计各项比较项目,然后进行排列。这样,一目了然,既方便学生对比学习,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以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问题、多角度理解问题的机会,开阔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视野。比如在讲授“什么是性格?”这个内容时,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视频片段“西游记”,把学生引进一个鲜活的情境之中,并提出探究问题:“西游记中的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们去西天取经过程中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源,搜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雷锋、守株待兔中的农夫、红楼梦中的具有代表性的: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四个人物形象等等),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性格的表现形式,并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发现”网页、博客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这样,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 ,在“我的发现”网页、博客中列举出性格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对“什么是性格”就能更好理解和巩固了。
当然,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优化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 G4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22-01
任何一种优秀教育方式的出现都会有适合其发芽、成长的土壤,语文课堂中的“学案教学”方式也不例外。以下就是语文“学案教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基于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原理,在学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以下两个方面:1.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以诱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认知上达到不平衡,并利用这种不平衡来刺激他们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针对新知识的不同情况进行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2.在教学实践中,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并帮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使学生对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使认知结构从平衡经过不平衡再到另一个新的平衡。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在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一书的扉页上写到:“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进行相应的教学”’。可以说,这一条原理是奥苏伯尔整个理论的核心,他所论述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一原理展开的。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他对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的描述。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1.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倾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2.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任何学习只要符合以上两个条件,都是意义学习。在“学案导学”中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已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成情况,由学习者能够立即回想出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所以,要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关键是要加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的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
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曾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个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的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学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维果茨基将第一种水平称为“现有发展水平”,指一定的己经完成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它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发展水平是“最近发展区”,意指儿童“正在形成、正在成熟和正在发展的过程”,其实质表现为,儿童在自己的这一发展阶段还不能独立,但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做事。由此,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习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所以,教师运用学案导学进行课堂教学时,应首先检测学生对某一现实问题的理解能力。这一过程可以称为动态性评估,这是教师应完成的第一项任务。第二项任务是学习活动的选择,其目的在于使学习任务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而不至于过难或过易。第三项任务是提供教学的支持,即在学生需要时,可以通过为搭建“脚手架”来支持他们的学习。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的适时指导就是一种“脚手架”。
四、系统科学理论
我国学者查有梁提出系统科学的三个基本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和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即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反馈原理在教育管理和教学方法中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学案当中的知识准备和达标练习就是对学生的即时反馈,教师在运用学案指导教学时,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在教学训练中,要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掌握现状与目的的差距,从而去解决难点和关键,去调整教学的速率、去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序原理即任何系统只有开放、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布鲁纳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的可怜的寿命。”“学习任何一种语言,一般都要做到听、说、读、写。这就要通过多次反复,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建立一一对应的神经联系(神经链),这个过程正是一个有序的过程。
五、主体性教育理论
我来自安庆一所普通的中等职业学校,我们学校主要是培养的是专业技术的实用型人才,他们毕业后便直接面向社会,投入生产一线,他们大多15到18岁,处人们常说的“青春期”,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初中阶段因学习成绩跟不上,影响升学率而被过早地被划成“另类”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习差、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在家庭方面,家庭状况比较复杂,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主要由爷爷奶奶负责养育,只要他们吃满穿暖就可以了。另一部分孩子呢,以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实际能力几乎不予考虑,加上中考失利,往往会使这些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的心理,严重的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种种因素使他们的综合调节能力明显欠缺,个性心理倾向不够稳定,情绪化情感用事。在学习上表现为“不愿学、不好学、不乐学、不勤学、不善学”。《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勇于实践,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这里包含着许多心理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心理学,将心理学元素与中职生现状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树立自信心。
一、树立教师人格魅力,协调好师生情感
情感是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神经协同活动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如果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越愿意听从他的教导,更爱上他的课。反之,受到学生讨厌的老师,不仅学生不想上他的课,甚至因厌恶见到他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老师首先要注重形成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首先教师要注重外表,干净整洁的上课堂,更要有爱心,尊重、平等地对待他们,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们。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城,一个班上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住校,有的孩子从未离开过家,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和爱护,尤其是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教师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二、课堂上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所指出的:“教师工作本质上就是推销工作。因为教师要想方设法说服学生,使他们相信教师所教授的这一学科是有价值的、值得学习的。”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一种愉悦、宽松、自由的“心理安全”的氛围中学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教学内容、价值观等等有益的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敢说、愿意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在高一刚入校时,我都会问学生:“DoyoulikeEnglish?”大部分学生的答案都是:“No.”我问他们:“Why?”有的学生说英语很难,根本听不懂;有的学生说英语没有什么用......为了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我觉得教师可以将西方历史、文学、政治等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讨论。比如:Unit12是关于节日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三大节日拓展到西方四大节日,让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了解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和万圣节的历史和习俗等等。在每一单元,教师都可以加入这样的元素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久而久之学生有了积极探索的愿望,愿意花时间,不怕困难的学习。
四、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正确使用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定,他们喜欢具体形象的思维,喜欢自由自主的学习方式,教师还因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使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1、结合信息化进行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知识如果只靠听觉,3小时后保留70%,3天后保留10%;如果只靠视觉,3小时后保留72%,3天后保留20%;视听结合,3小时后保留85%,3天后保留65%,而我们使用的信息化技术扩大教学容量,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如基础模块下册Unit1旅游。课前让学生自己分组,互选partner,了解北京的旅游景点,每组选择一个景点,查找资料,详细了解景点,还可以让自主性比较强的一组学生准备课件。课上学生展示课件,充当景点导游介绍景点。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联系,使他们觉得英语有用好用。2、激励式教学法的运用课堂上,教师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不经意的表扬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注意力会处于高度醒觉状态,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大大得调动起来。因此,“welldone!”“great!”“it’sperfect!”“wonderful!”“good,verygood。”等这些激励性的话语应该成为我们课堂出现频率最多的语言。总之,只有针对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心理学进行英语教学,因材施教,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重视英语教学的训练,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使每一个学生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但在学校生活的这个领域里,真正要完成教育者的使命,光有热情远远不够。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果缺乏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麻烦和困扰。只有真正通晓了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的行为、思维、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好的处理。
一、教师要向学者型、智慧型的方向发展
学习是无止境的,要活到老、学到老。在学生面前,教师要始终保持鲜活的形象。作为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递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和家长的人等诸多角色。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的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传递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团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率、守纪律等。总之,要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好教师,他不仅需要具有一般公民需要的良好品质,而且需要具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特殊品质。
二、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才能不断获得成功
学与教的心理学它对每个教师来说像一面镜子,可以让教师加以对照和反思,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教师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从教师的主要作用来看,教师的事业是否成功,较之他是否受学生喜欢或不喜欢更为重要。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和信任你,然后按照这些要求去做,不断吸取新的教育理念,使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三、在教学上,教师要具备多种能力
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这些能力与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教师在这些方面能力较强,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在这些方面能力较弱,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为什么有的教师下的功夫能出成果,事半功倍;而有的教师非常辛苦却出不了成果,事倍功半,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并且我们要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使我们的教学效果更好。
1.教师的特征。教育心理学首先就要了解教育过程的执行者――教师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观念和方法,有些老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因而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有些老师则认为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另外,研究还发现,教师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教学过程,严厉的老师更倾向于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堂气氛也不很活跃,而民主活泼的老师则更愿意采用新式教学法,更愿意多作尝试,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在老师面前也能够更自由的表现自己。
让所有的学生感到老师是为他们好,老师是喜欢学生的。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爱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优化,思想得到升华。还要注意少讲假大空的道理,不搞“空对空”。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艺术品都是经过精雕细刻才能产生珍品佳作,粗制滥造是不会成佳品的。学生也是这样精心培育才能真正成才。
2.学生的特点。而作为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读书哲学”,有的孩子坚信学习靠积累,坚信“笨鸟先飞早入林”,相信一份汗水自然会有一份收获;而有些孩子则坚信“聪明有因”,天生愚笨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越勤越显其拙”,因而根本不愿意多下功夫,还看不惯别人下苦功。持这两种不同观念的孩子在学习上可就不一样了,对于自己学得好,成绩好的科目,可能还没有明显的区别,可一遇到难度大,学不好,不感兴趣的科目,前者可能还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下去,后者则可能很快就放弃了,结果当然也会很不一样。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才能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教育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效。因此,教育心理学还必须了解教育过程的另一半参与者――教育的对象――学生的特点。
3.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有什么影响,以及教师如何与教学方法进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对同一门学科,不同的内容来说,同一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也可能相差很远。不同的教师也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活泼的老师能够和学生达成一片,采用活动教学法时更自如;而严厉的不苟言笑的老师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对学生来说也是如此,有些学生喜欢自己发现问题,因而探索性的方法更适合这些学生,而对于那些不爱动脑筋,喜欢老师告诉自己方法,对按部就班地执行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就不合适了。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是一个过程。对人来说,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由于它的复杂性,人们曾从多方面进行过分析。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如何进行的,它的结构是什么,历来人们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对它进行分析。我国古代儒家的学习心理思想就曾把学习划分为若干个阶段。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吃透新教材、把握新特点
新编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从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德育高度出发,以非智力因素的品德修养为主线,集学习品德和心理知识、培养能力于一体,着重进行心理品质、道德情操、正确思想方法训练和指导。其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主线,高尚道德情操教育应在小学阶段道德品质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二者是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要贯彻和渗透于心理品质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之中,也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形成良 好心理品质和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二、新教材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首先转变观念,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政治教师要讲好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主题的这一新教材,关键是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观念。
教师心理素质的完美化,可以赢得学生、感染学生,会成为学生人格教育的偶像。但这里并不回避教师自 身的缺点与错误。正是在教师从真、善、美的角度,“实话实说”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 的同时,学生判断是非,认识自己的能力都会有一个新的提高。
其次是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疏导的能力和水平。心理素质教育是初一新编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主线,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教育,完成初一思想政治教学目标 任务,教师应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掌握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充实、丰富课堂教学。
最后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 的心理问题,并准确、全面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存在问题。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接受社会现实,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而增强心理承受力和进取心。同时,教师还必须提高自 己的心理疏导能力和水平,娴熟掌握和灵活运用心理疏导的技巧,例如讲到“善于调节情绪”一课时(第三课 ),联系实际用自我激励法鼓励学困生,用升华法引导受早恋困扰的学生,用心理换位法教育常产生不良情绪 的学生,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新教材的新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代之以更符合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和自我锻炼的教学方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一主体来谈心理 教育,不仅是无的放矢,也会使教师种种的努力付诸东流。所以,我们在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学 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此我们应努力贯彻这样三个原则:一是努力抓住学生思想认识 的盲点、误区和心理症结,以充满爱心的引导、帮助和启发,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二是用耐心细致和通情达理的讲道理、提供榜样和实例,启发思考,引发心理共鸣的方法,指导学生行为,使学生经过学习和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认识,加以 判断、思考,作出抉择,付诸行动。三是注重心理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能力,达到知、行统一。新教材中设置了许多对学生心理和行为训练的小栏目、练习和活动, 在实施心理品德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自觉性,重要的是不仅仅在于使学生知道“是什么” 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么办”,所以把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结合起来将是最佳选择。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转贴于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 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 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进,但实际情况不近人意,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难入人心,。在这个价值观高度多样化的时代,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和相关课程内容差异大,施教者难以有效输入新的思想政治认知。
2.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化,现行人文素质教育只达到人文知识教授层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无法遵循人文精神。
3.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原动力,普遍只想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工作,缺乏高层次追求。4.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存在道德评价失准、道德价值取向混乱问题。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们,我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形成,解决高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一,用皮亚杰的建构学说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建构认知结构的方式的理论来指导思政素质教育。思政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将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结构,只是这一同化过程学生会过滤和改造施教者给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说,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结构不一致,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思政教育在同化过程中受挫,但是我们可以在顺应过程中找到改变这一现状的希望。因为受教者的认知无法适应客体要求时,就会创造新的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需要,这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学生在同化和顺应过程的中认知结构变化的节奏、时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可能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建构起大学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
其二,高校若能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那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实现由现目前学生仅仅是机械接受人文知识的层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层次转变。认知驱力是奥苏贝尔三大成就动机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一项,此外还有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动机就是对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无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对实利的追求。而奥苏贝尔对认知驱力的重视本质是对认知和理解的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认知驱力,就能转变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现实意义的想法。
其三,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介绍给大学生,并引导学生追求较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帮助他们找到创新意识的原动力。文献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对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可尽力引导大学生追求马斯洛理论的高层次需求,鼓励他们将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终身人生目标。
一、心理学学科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应用性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主要研究教育领域,尤其是针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各种心理现象变化、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揭示其一般规律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内容包括学习与教学心理、品德心理与培养、学科心理、差异心理、特殊教育心理、学校心理学教学等。
研究大学生在体育教学和竞赛过程中各种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使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更好的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其精神引领与支撑作用,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规范,这对于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意义。
二、心理学在大学生体育教学和竞赛中的重要地位
心理学教育过程是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过程。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传授运动技能。高校体育教学和竞赛是高校品德心理与培养的重要载体,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心理学在大学生体育教育和竞赛中重要性的研究,对大学生人格完善、良好品德的培育意义重大。
把心理学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与竞赛,这将拓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践领域,增强心理学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实效性,使心理道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竞争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对当前高校独生子女群体的情感熏陶、思想引导、人格塑造、意志品质锻炼和终身体育观的确立尤为重要。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无处不有。诚然,竞争促进发展,竞争推动创新,竞争催人奋进。竞争心理,是成就感的反应,是以其自尊心为基础、以其不懈努力与探索成功的追求。当代大学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人人都有对成功的追求和梦想。他们心里非常明白,在当今社会,竞争意识对他们自身来说是必不可缺少的。体育课的测验比赛、达标比赛以及各级别的大学生运动会、“校园体育节”中的球类、田径类、搏击类、表演类、体育休闲类等各种项目竞赛活动,都具有强烈而生动的竞争性。这对培育大学生勇于拼搏、勇于挑战、面对困难锐意进取的良好心理意志品质的形成,无疑是对他们个性自信心理的有效磨练和体验。更会为他们践行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德行为奠定思想基础。
三、心理学在大学生体育教学和竞赛中的应用
心理学中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心理情感活动。每当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每当那些经过顽强拼搏,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中国运动员手举金杯和鲜花,向观众挥手致意的时候,所有中华儿女的自豪之情都会油然而生,也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此时,如果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及时把握心理教育契机,正确加以引导,充分发挥榜样力量的示范效应,用那些优秀运动员拼搏进取、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激发、振奋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就必然会收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成效。这种无形的思想引导与人文关怀,往往要比行政命令、硬性规定来得更实际、更富有实效。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是高校推行素质教育中带有主导性的环节。如何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在体育教学环节中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和教育落到实处,进而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的心理素质教育功能,这是目前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寓心理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这是心理学贯穿、渗透体育教学全过程的有利优势。体育教学和竞赛不同于其它静坐在教室里以语言文字形式为主的教育学科,且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具有不同的特性。它是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不仅有巨大的感召力,更容易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最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发现、了解到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优点、缺点、弱点和不足,而这些又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和竞赛中才能被发现被修正。
一、引言
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以及质性研究方法等),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和强有力的生命力量,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将目光关注在普通人身上,探寻正常人的潜能和寻求幸福感的能力。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趋势,属于心理范畴,心理学是一种专门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用正确的思想武装人的头脑,及我赶快去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过程。它作为塑造人的思想的一项伟大工程,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内化过程离不开人的积极心理过程;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自觉不自觉地揭示出教育对象的某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有机的契合点,二者在工作对象上、功能上和理念上存在有机契合,这一点为积极心理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同积极心理学都与人密切相关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提高人的幸福感,培养人的良好品性,使人的存在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促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积极思考,形成积极的应对问题和困难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同样也是人,出发点在于培养人塑造人,用积极正确的思想武装人,培养人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感,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两者都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渗透和影响人,增强人的本性中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