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3: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篇1

一、 学生语文素养现状调查

以本校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16个班共计724名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喜欢怎样上语文课?学习语文过程中觉得自己最擅长哪方面?是否有充足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等等,再进行一系列的数据统计。此次共发调查表724份,收回724份。调查的要点是:

1. 你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觉得自己最喜欢哪方面?

2. 你爱上语文课吗?

3. 平时的语文家庭作业量多不多?

4. 你的爸爸妈妈是否支持你读课外书?

5. 你每月大约读多少本课外书?

6. 你觉得影响你课外阅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7. 你希望你的语文老师怎样上语文课?

8. 你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觉得哪方面有难度?

9. 你觉得读课外书有哪些益处?

10. 课外阅读时你一般采用哪种读书方法?

二、 学生语文素养情况简析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面窄量少

724名学生中每月不读课外书的,三年级有10.2%,四年级有7.5%,五年级有8%,六年级有6.2%。每月只读一本课外书的,三年级有28.5%,四年级有30.6%,五年级有26.6%,六年级有28.4%。每月读2—3本课外书的,三年级优6.2%,四年级有45.4%,五年级有40.2%,六年级有44.3%。每阅读四本以上课外书的,三年级有9.4%,四年级有10%,五年级有15%,六年级有25.2%。

以上数据表明:同学们课外阅读量太少了,主要是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读课外书的自觉意识不浓厚。

学生大多数喜欢看《查理九世》、《安徒生童话选》、《小学生作文选》等,对中国名著则读得少,在调查中问四大名著的作者,出现了一些笑话。事实说明了小学生不是不喜欢看课外书籍,而是老师和家长没有推荐适合他们口味的课外读物。

(二)学生家庭文化氛围不浓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的家庭缺乏浓厚的文化气息,只限于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大多数学生是在没有几本课外书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刚入小学时身边唯一的读物是语文书,这样的孩子语文素质怎么会好?

调查还表明,724名学生中,有44.2%的父母不支持孩子看课外书,认为这些“闲书”对学习不仅没有帮助,还有影响;有33.4%的父母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他们忙于农活、经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只要成绩好,看不看课外书随便;22.4%的父母支持孩子读课外书,但不会选择,对孩子看哪方面的书从来不过问。

(三)急功近利思想作祟

教师和家长一直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为了考出好成绩,学生们整天背呀写呀算的,课外时间大部分用在数学上,因为数学在考试中容易得高分,拉的分距也较大。他们认为语文枯燥乏味,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不愿意在语文上多花功夫。急功近利的心理使许多学生直至小学毕业才觉得语文水平太差,想回头再补,已经为时已晚了。调查表明:觉得学习语文过程中阅读方面有难度的,三年级学生占35%,四年级占26%,五年级占28.5%,六年级占33.8%;觉得习作方面有难度的,三年级占62%,四年级占60%,五年级占52%,六年级占40%。学生回答“你为什么读课外书”这个问题,说是“父母或老师要求读的”,三年级学生占45%,四年级占34%,五年级占26%,六年级占24%;说是“自己喜欢的”,三年级学生占38%,四年级占44%,五年级占42%,六年级占47%。对于课外阅读你一般采用哪种读书方法?”这个问题,回答“摘抄”的,三年级占66%,四年级占59%,五年级占38%,六年级占28%;回答“其他”的,三年级占18%,四年级占31%,五年级占40%,六年级占47%;回答“写读后感”的,三年级占16%,四年级占10%,五年级占22%,六年级占25%。可见学生们课外阅读的时间太少了,同时又不愿动笔写,因此语文素养也就很难提高了。

三、 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一)革新语文教学过程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抓住课本,成天让学生捧着一本语文书,读呀、写呀、背呀,总是在字、词、句、段、篇中打圈子,跑来回。如果是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太单调乏味,学习兴趣也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我们要把语文教学放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树立“大语文”意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想让学生有这样宏观的意识,就要加强学生的自觉阅读习惯的培养。近年来我们教研室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唐诗宋词,名言警句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多读一些唐诗宋词名言警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修养,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感情,也是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一旦养成了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就能逐渐领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优美。

(二)创设良好阅读条件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第二摇篮,学生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要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班级图书角、阅报栏等的作用,定期安排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书刊;努力有效地开展好读书节活动,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学生在校的活动时间,使学生爱上阅读;学校还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小型竞赛,如经典诵读会、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以活动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三)家庭配合科学引导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城里的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往往从胎教开始:母亲怀孕后经常听音乐、看古典名著、背唐诗宋词,甚至背《三字经》,这足以说明城里孩子的父母对未来孩子有多么大的期望啊。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同事,他们在孩子刚刚会说话时,就在家里每一件物品上贴上了卡片,写上了名称;每天让孩子看动画片,教孩子背古诗,唱儿歌;为孩子订了《早期教育》、《幼儿画报》等刊物。现在,孩子长大了,在学校读书,他的语文成绩非常优秀,各方面的能力也非同一般。因此,笔者以为:我们农村孩子的父母、家长,眼界也要放高些,不要只顾挣钱,或是整日整夜坐在麻将桌旁消闲,为了孩子,也爱上读书,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当然,我们农村有许多家长文化水平低,看不懂书,甚至不想看,但家长们应认识到身教甚于言教,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带头爱上读书,多为孩子购买一些读物,督促孩子多看课外书,让孩子的身体精神比翼成长。

(四)从小培养良好习惯

功课要学好,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能少。要达到这一目的,作为主体的学生要学会安排利用好时间。每天要按时完成课内作业,不能拖拉,不要让作业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要按规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养成每天读课外书的习惯;要自始至终,坚持不懈。这样与书中人物同欢喜,共悲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五)引导开展实践活动

篇2

2.进行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问卷调查,为小课题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使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以上原因,我们认真的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及时对三年级、五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二、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问卷调查整理、归纳、分析:

1.小学生喜欢进行自主阅读。

在问卷调查中,可见大多数孩子们虽然年龄比较小,还是喜欢自己阅读的。但差异大,有个别学生兴趣不太浓厚,,家庭的氛围不够。

2.小学生大多喜欢进行课外阅读。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你课外阅读的时间多吗?这一问题,学生有一半的选择多和一般,只有少数的学生选择没有。三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文章分别是诗歌、散文和记叙文,感兴趣的学生分别占了一半。学生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复述故事和摘录法。

3.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教师指导的。

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他们的阅读一般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很多地方体会不到,他们还是需要教师的分析和指导的。小学生如论是上课听教师讲、还是自己阅读都是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启发、提升的。

4.小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强化。

问卷调查中,对你读书时喜欢:边读边联想,读到有意思的地方停下来再读、对哪些阅读策略在阅读中加以运用选阅读中能够借助上下文推测、理解词句的、能抓文中的关键句、中心句、能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的各都占一半。可见学生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对其他阅读方法掌握的不熟练,需要教师的帮助,强化。

三、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1.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无论课内课外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自主阅读,及时写出自己的感悟、体会。

2.教师要努力寻找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根据主题单元的内容,及时给学生推荐相关的、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

3.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空。

篇3

区内14个课题实验基地校分布在城市与农村,横跨城区小学、镇中心小学、村级小学三个层次(见上表)。受学校硬件、资源的影响,各基地校之间显得极不均衡。鉴于此情况,区教育局、学校大力投入图书室建设,积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坚实保障。

二、潜心研究,构建指导体系

1.开设阅读课,积极保障阅读时间。

有了阅读资源,什么时候读,这是很重要的。为充分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一是各基地校根据校情,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或者利用班会活动时间作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二是学生自由阅读时间必须落实,减少书面作业,增加自由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外书。

2.教研跟进,构建多形式阅读指导课型。

既然开设阅读课,教师的指导就必须跟进,以此有效保障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和能力提高。实验中思考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为构建多种指导课型,全区、校际和基地校三大层面积极学习与探索,目前,已经成型的指导课型如下。

第一大类:课内外阅读融合课

紧紧围绕该子课题研究目标,我们在实验中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研究整合为一体,探索具有使用价值的方法与策略,让学生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努力实现课内得法、课外使用。因此,课内外阅读融合课成为此项研究的主打课型。该类课型根据指导目标又分为主题阅读课、“有法”的阅读课、走向作者和原文的阅读课三种小课型。

①主题阅读课。这是较常见的课型,指导教师根据教材文本在内容、形式、表现手法、抒感等方面的表达特点,确定相应主题,然后引入与主题相符的课外阅读。如航天小学陈明丽老师执教的五年级阅读指导课《“感受浓浓的父母之爱”主题阅读》,航天小学陈燕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阅读指导课《“思乡古诗词曲”主题阅读》等。这类阅读指导课既兼顾了课内阅读教学,又将学生引向广袤的课外阅读,在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培养上发挥了较大作用。

②“有法”的阅读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练习。如北关小学肖静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课内得法,课外沿用》,北关小学刘小玲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交流》,均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交流总结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并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

③走向作者和原文的阅读课。它的特点一般是以教材文本为出发点,激发学生阅读作者其他书籍、原文或整本书的兴趣。如航天小学向秀琼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安徒生童话故事集》,育才小学刘红、赵正凯两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名著阅读〈三国演义〉》,北关小学程大易老师执教的六年级《鲁滨孙漂流记》等。

第二大类:课外阅读指导课

这类课型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切实增大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终身学习能力。该类课型根据指导目标,又分为群文阅读课、读法指导课、师生共读课、阅读赏析课四种小课型。

①群文阅读课。就是在时空有限的阅读课上,呈现与某个议题相关的多篇文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立体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进行多方面言语实践。如高桥镇十字学校骆诗梅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神话故事群文阅读》等。

②读法指导课。这种课型的重点是阅读方法指导。如笔者执教的五年级《学习阅读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同济小学帅月娟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师生共读〈雾都孤儿〉》,重在“粗读加精读”方法训练,航天小学刘正霞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看绘本,画结构,知脉络》等。

③师生共读课。如高桥镇高桥小学张华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师生共读课《笑猫日记》,航天小学潘贵强执教的四年级师生共读课《我的母亲》,航天小学段华执教的二年级《窗边的小豆豆》等。

④阅读赏析课。“欣赏”即为发现美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型,因为可以接收到很多信息,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北关小学贺亚辉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品析》,航天小学胡应强执教的六年级《调皮的乐趣》等。

3.加强研训,保障指导体系的正常运行。

教师的研究能力直接决定了指导体系的正常运行和课题成败。因此,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极其重视师资培训,主要采取区内研讨课、交流、竞赛、“请进来,走出去”等研训形式。通过基地校、实验教师的不懈努力,我区小语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持续提升,指导体系得以正常运行,为学生课内外阅读正确导航。较大型培训活动统计如下:

三、优化阅读,展师生风采

篇4

指导小学生写好起步作文是老师感到烦恼的一个问题,学生缺乏写作常识、词汇贫乏,甚至不知道如何下手,对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让农村小学生从作文起步开始就不害怕写作文?

一、用爱心点燃学生写作的激情

爱,如阳光,能融化冰雪,滋生万物,沟通师生的心灵。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较多,父母与子女交流较少,家庭教育较贫乏,作为三年级学生一方面年龄较小,另一方面自觉学习能力较差,他们需要老师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学生喜欢上老师,他才会喜欢上这门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要学会适时引导,用心点燃学生写作的激情,相信他们会自觉地爱上写作,快乐地写作。

二、在模仿中积累语言

人们学习语言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教学中,抓住一些典型的、常用的句式,让学生模仿练习说话。先给了学生一根“拐杖”,再根据训练要求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逐步把别人的东西融合积累写出自己的作文,所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农村孩子在这点上较薄弱,为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积累好的语言。

首先,课文内容是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的最好资源。语文课本上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好词佳句相当丰富。我们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材料。

其次,课外阅读也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好资源。农村孩子在课外阅读上较薄弱,为此,我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每天至少阅读课外书半小时以上,要求家长监督配合。当然在选择课外读物时,要求必须是健康向上的,适合我们小学生的课外书,相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最好还是选一些让学生读起来通俗易懂,而且感兴趣的书籍,如可以是一些成语故事、儿歌、童话、寓言;还可以是谚语集、歇后语集、名言警句集等。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要做好笔记,摘抄好词佳句,并且要熟读成诵。坚持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好词佳句要尽量运用上。班里有计划地每月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习作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由此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和积极积累语言积极性,并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运用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来积累语言材料。

三、注重兴趣的培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为此,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我总是以实物、谜语、故事、图画、情境等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班利用每周一班会时间在全班学生面前演讲,朗读学生优秀习作的习惯,这对激发写作兴趣有很好的效果。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老师要做到多鼓励、少批评。《语文课程标准》并未对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提出过高要求,主要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为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如果教师都按标准来打分、写评语,学生就会感到作文高不可攀,没写作文几次热情就会减弱。所以,对学生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文,老师应以肯定为主,尽量挖掘出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表扬。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大的促进。当然一味表扬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指出作文中的不足也是必要的。在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不足时,我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共同探讨修改的方法,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们的意见,他们就会去想如何修改。在这样的一次次的修改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兴趣也相应增加了。

四、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练习写作

农村小学生和外界接触较少,听到看到的新鲜事更少,而对身边的事周围的景物又不感兴趣,因此提起笔来无话可说,无事可记,无情可抒。其实农村生活丰富多彩,而且更贴近自然,有很多美的素材可以写,学生缺乏的只是生活的洞察力。比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都是他们写作的源泉。带孩子去田野、果园观察日出、日落,花、鸟、虫、鱼,蓝天、白云,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引导他们把观察到的说出来,然后再让他们按照要求写下来。如在教学“我喜欢的小动物”这一习作时,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写,学生很难把自己看到的写具体,写生动。所以我分几步对学生进行指导:①让学生先观察。(要求:提前认真、仔细观察动物的模样)②观察到哪些方面?(生用笔先写一写,越详细越好)③抓住动物的外貌、形态、颜色、声音、动作来写具体。④说出你喜爱这只小动物的原因。(说说自己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⑤观察动物时按什么顺序呢?(从整体—部分,从头—尾,师板书)这样的指导,学生很容易就能把自己看到的写了出来,也就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

为了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我还利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交流生活见闻。另外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观察能力。如指导《一次买书的经历》时,学生虽然买过书但大多数是由家长带着买的,没有独自买书的经历。针对这实际,我先不急于让学生写,而是先组织一次活动,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尝试着自己买书,学生一起活动。有了亲身经历,学生就乐于表达活动中的真情感受了。

五、注重讲评和修改

篇5

一、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该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就要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这就需要较强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记诵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

(一)三年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指不仅能顺利地读,还要能较充分地正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以及理解字词句篇和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那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又该具备哪些阅读理解能力呢?一般来说有: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抓关键字词理解文本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字词的能力;质疑解疑的能力等。

(二)目前三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哪些薄弱之处

1.从日常学习情况来看

(1)阅读速度慢,读不懂意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学生关于默读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发现很多学生不会默读且读不懂意思。表现在:学生默读文章往往读一遍两遍就不想再读了,开始东张西望,交头接耳。讲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并批划出答案,很多学生会画一些毫不相干的句子,或者找到其中一点就不再去读了,读书不够深入。

(2)阅读方法少,不会阅读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缺乏阅读的方法,阅读的习惯也没有养成,如: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课外书的习惯等。由于没有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所以从学生平时的学习中反映出质疑解难的能力非常低下。

2.从测试情况来看

从调查卷的情况来看,小学三年级学生具有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掌握的阅读方法情况不太理想,学生阅读题得分不尽人意。

表一:三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调查情况汇总

表二:三(4)班阅读《翠鸟》选段各题得分率统计表

从表一可看出三年级学生阅读题失分严重,得分率低,从侧面反映出学生整体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从表二统计的数据和卷面呈现的现象看,学生在答理解类的题显得吃力,得分不高。可见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阅读理解方法和技能没有很好的掌握,如词句理解的方法,要点概括的方法,质疑解疑的方法,整体理解文章的方法,积累的方法等,在需要运用这些方法回答题目时就显得无能为力。

以上数据反映出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能力、要点概括的能力、质疑解疑能力、抓关键字词理解文本的能力都有待提高。

二、原因分析

(一)关于学生自身原因

1.地域方言音影响学生阅读速度

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广东地区东莞本地生居多,学生面对文章要将文字由本地白话方言转化为普通话再读出来必将影响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低下,导致阅读所得低效。

2.刚从低年级升上来的三年级学生,由以识字为重点的学习过渡到段的学习也需要一个适应和转化的过程,由于积累的词汇量少导致阅读面窄。

(二)关于教师教学原因

1.忽视阅读兴趣的引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内容上旧、窄、死、繁,没有与时俱进;指导上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牵”“引”求同多。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学生阅读没有兴趣,阅读能力提高也就成了老师的一厢情愿。

2.重书本知识轻方法指导

教师教学过程中方法僵化,语文实践活动不够丰富,教学途径、渠道封闭,把语文的本质掩盖起来,割断了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这样把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仅仅局限在对课本的学习范围内会让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缺失学习语文的方法。

3.有方法意识无环节落实

部分教师有渗透阅读方法的意识,却苦于种种原因,环节落实不到位,如只在分析课文时渗透方法,没有后续的练习巩固;或者是当堂课上有方法指导,但是缺乏课后的用法练习……导致学生对于方法掌握不到位,无法灵活运用,即不能很好的用法阅读相关的其他文章,阅读仍处于萌芽状态,能力难以形成。

这三点原因都将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难以形成。

三、采取措施

鉴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要有效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习惯以及教会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入手。

(一)广泛阅读,为形成能力奠基

兴趣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吸引力和推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

1.从课文引用的段落着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

通过阅读原著,使学生理解课文节选段落在原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节选段落的真实含义。如:《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出自《战国策》中的一个小故事,内容简单道理却深刻,学了这一课定能激发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战国策》中更多的故事。

2.组织课外阅读的交流比赛活动

首先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其次,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形成“阅读情感场”,使那些本没有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这个“场”的影响,产生谐振。再次,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渗透教师对学生所交流内容的评价,大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3.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如:诗歌朗诵会、故事擂台赛、办手抄报、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坚持阅读,阅读的习惯才会养成,知识的积累才能更丰厚。

(二)课堂悟法,为形成能力扶植

预习 有的放矢

1.问题引路

三年级的学生,面对着生字多多、篇幅长长的课文,难免会有畏难情绪,如果通过预习扫除了课堂学习中的知识障碍,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听讲效率。于是我让学生带着预习的要求和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即“三读一思”,以便在真正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识。具体为:(1)初读课文两遍理解重点字词意思。(2)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初知文章大意。(3)圈点勾画重难点,在不懂难学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落实

三年级的孩子毕竟年龄还小,学习自觉性不强,在预习习惯没有养成前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和提醒。通过家长初查、教师再查等家校合力共同督促中,日复一日,学生便养成了带着问题认真预习的习惯,他们的阅读速度加快了,思维敏捷了,能较快地发现问题和抓住问题的本质,看问题也深刻些。

堂上 步步夯实

1.读思结合重感悟

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是对信息的输入,“思”是对信息的吸收处理,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读书习惯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不仅预习时需要带着问题去初读课文,阅读理解中更需要带着问题去品读感悟。《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也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图式理论告诉我们,读者的知识背景是阅读感悟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感悟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多积累生活中的知识;另一方面,在阅读中结合思维训练激活潜伏的图式系统,使学生对材料的感悟更加深刻。

2.讲练结合授方法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理解文意的的过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体现在捕捉信息的多少以及对材料内容的概括整理上,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不同的文本类型因材施教,让学生在阅读课上的品读感悟中形成阅读理解能力。

(1)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训练

①紧扣“题眼”巧概括

课题是文章的标志,内容精髓,有的直取事件、有的直呼其名,有的揭示中心,有的汲取人物话语,有的表明行文线索等,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题下手,巧妙设疑,引导学生缘疑而读,既能解题,又能了解课文思想内容,继而巧妙概括主要内容。如直取事件的课文名有《3、爬天都峰》《16、找骆驼》《30、一次成功的实验》等,我们可以用 “谁+课题名+感受/启示/道理”整理成句来概括文意。例:《16、找骆驼》课文写了老人帮助一位商人找骆驼的故事,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直呼其名的课题有上册的《5、灰雀》《6、小摄影师》下册的《1、燕子》《5、翠鸟》等可以用“课题名+事件/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②抓住“文眼”活应用

“文眼”是文章灵魂的体现,中心内容的浓缩,阅读训练的窗口,有的课文篇首“开门见山”统领全文;有些课文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有些课文中间部分为行为架桥引渡。语言凝练,意蕴丰厚,均有点睛之意。如《13、花钟》《14、蜜蜂》《15、玩出了名堂》《19、赵州桥》《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25、矛和盾的集合》《26、科里亚的木匣》等课文都有很明显的“文眼”即中心句,只要指导学生找出了中心句便可以稍加修改灵活的用于概括段意或者是全篇的大意。真可谓是一眼窥全篇,不仅能净化阅读路径,提高阅读效率,还能培养学生快速理解课文的能力。

(2)理解关键字词的方法训练

文章的精彩体现在语言,语言精彩体现在重点关键词,理解关键词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领会词韵,还能让学生

熏陶情感,享受语言的优美,学会精读细研,进而形成阅读理解能力。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

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段理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两个词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文段: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师:海水有什么特点?(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你从哪里知道?

生:因为海水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所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标红句子,这种方法就叫联系下文理解字词。

片段二:《30给予树》第3自然段……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亚沉默不语。……

此处要体会金吉亚的心理活动,理解这个 “沉默不语”是关键,而老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第2自然段)以及下文(第3自然段下面的文字)加以理解,在品读上下文的过程中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②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

在《孔子拜师》第2自然段“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语境中理解“风雨兼程”一词。

(三)运用方法,为形成能力助力

1.当堂学当堂练

如学《秋天的雨》一课,学生有了寻找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意识了,我趁热打铁,在课堂上即刻出示类似结构的文段让学生用法练习,将用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得以巩固。

2.课后及时小练笔

在学了《风筝》一课后,我布置了围绕中心句写一小段话的练笔家庭作业,目的就是让学生对类似结构的文段了解更深,对巧用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课堂的方法渗透很关键,及时的训练巩固也很重要,通过一些课堂练习,课后小练笔加以巩固,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能力,并将阅读理解能力迁移到阅读其他更多的文章,拓宽视野,品尝“语文味”,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去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朱作仁.朱作仁学科教学研究文存[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篇6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有:能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不同的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领学生经历自主阅读的过程。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同课文所提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大阅读量,并提出拓展性阅读的量化要求。然而,细观我们的校园,我们看到在学生中间,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并不喜欢课外阅读。对于课外时间,他们更喜欢玩耍、游戏。而一些喜欢看书的同学,有目的有很盲目,收效甚低。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上好指导课,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结合实际,要求教师在阅读指导课上,向学生讲明课外阅读的好处、要求、方法,还可以介绍如何摘抄、写读后感。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如何提高课外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2]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可以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让学生乐于读书,也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还可以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3]加强阅读交流,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之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如果不给他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枯萎,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感到阅读有用、有意义,才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想读。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所得”,我们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每期组织读书交流会等,让学生谈谈自己采用的阅读方法,讲讲阅读到的生动故事,说说阅读的所获等等。

篇7

1.指导目标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积极构建活动指导目标的序列,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目标要求,并使得指导目标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2.指导目标具有针对性,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对于学生在活动方面的目标具体化,体现年级之间的衔接性、层次性,凸显活动指导的针对性,有助于较好地发挥教师在学生活动中的引领、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活动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素养的逐步培养与形成。

二、活动内容序列化: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新台阶”

1.构建横向序列,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综合素养

(1)学校积极构建活动内容,形成活动内容的序列化

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在3~6年级时围绕同一个活动主题――《解放路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研究》分别开展了探究活动。三年级时,围绕“解放路小学读书情况调查(本班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①班级藏书的数目;②班级藏书的种类;③班级藏书的管理;④我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四年级时,围绕“解放路小学学生家庭阅读情况调查(本班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①家庭藏书知多少(数目、种类、来源);②家庭成员一周的阅读量调查;③爸爸(或妈妈)最喜欢的一本书(可以从书的来历、喜欢的原因、书的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五年级时,围绕“五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①学生最喜欢读的课外书调查;②学生一周的阅读量调查;③我最喜欢的课外书推荐会;④我与书的故事。六年级时,围绕“书伴我快乐成长”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①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相关情况调查;②课外阅读汇报会;3③“跳蚤书市”策划;④“跳蚤书市”实践体验。

从上述内容的表述可以看出,这个班级的指导老师依据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将一级活动主题进行了细化、分解,分年级构建了不同的活动内容,这既让这个班级的学生处于不同年级时,避免了活动内容的重复,也使得学生对于一级活动主题的探究得到不断完善,认知与情感得到不断丰富。

(2)各班积极构建活动内容,学校进行跟踪、调控

我们也可以让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不同年级进行不同活动主题的探究,但一定要体现活动内容的实践难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层次性的不断过渡。为了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学校教务处可以在开学初将各班在上一学年的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进行下发,让新学年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予以参考,以减少同一个班级在不同年级确定活动内容时产生重复现象。

2.构建纵向序列,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综合素养

我们在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时,会指导学生围绕一级课题划分出二级课题,再围绕二级课题细化出三级课题。随着课题分解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研究内容的综合程度不断提高,其研究难度也逐渐加大,这也是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序列性的一种方式。只有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形成活动内容的序列,才能避免活动内容的无序和重复,并通过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活动方法序列化――学生活动水平发展的“脚手架”

1.立足学生,积极建构活动方法的序列,促进学生活动水平的发展

其实,学生走出教室开展活动的半径是随着年级的上升、自主能力的增强逐渐扩大的。对于初涉综合实践活动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问卷调查活动宜先以家庭、学校为实践起点,在这些调查经历中,不断地学习问卷调查的方法,逐步地培养相应的能力。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上升,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活动经验的不断储备,活动能力的不断提升,学生再逐步地扩大活动的范围,逐渐地由校内走向校外,由学校走向社会,这样学生的调查活动效度会得到提升。

2.立足活动,积极建构活动方法的序列,促进学生活动水平的提升

篇8

三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以趣为切入点,但是这个趣不是指只读有趣的,有故事情节的作品,只有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广泛阅读,学生才能达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培养趣,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打通课内外阅读,营造阅读氛围。

我采取以课文为依托的方式,向外延伸,通过有关的课外阅读,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或是运用课内中学到的知识。这种方式及时,直接、速效,而且也具体可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了激趣、质疑和背景延伸等方法。

首先是激趣在日常拓展阅读中的使用。有趣的课文往往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课文的学习,激起了学生的兴致。比如《蜜蜂》一课,在学习中,学生了解了法布尔对蜜蜂的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后,激发了对蜜蜂的求知欲,想进一步了解更多关于蜜蜂的知识,于是,我顺势给学生一个查阅资料的建议,让学生在学了课文后,又想去了解课外的知识。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他们的质疑。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经常会有一些疑问,有的问题可以用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去解决,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自学能力。比如《赵州桥》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看到如此雄伟的赵州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有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赵州桥的整个桥面全部是用石头一块块拼砌起来的,这是在大体水平方向上的拼接,而不是像墙壁那样在竖直方向上砌起来,但却不垮?”我将这个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去看看课外的资料,在读中找出相关的解释。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主动从课外阅读中获得了所需的信息,进一步了解到修建赵州桥的古代石匠的精湛技术。

课文中的背景资料对于课外阅读也是有方向性的指导,它既可以解决理解的难题,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美丽的地方,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沙群岛,对于学生的爱国情感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介绍了相关的阅读文章《西沙群岛简介》《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学生阅读后,更深一步地去理解与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与此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角度。

因此,在课内的阅读指引中,我的指向性在于培养孩子如何选择课外阅读的书籍,指导他们如何去进行阅读。让孩子和家长共同选择适合他们看的健康,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好书,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从短篇入手,给他们更多自由选择的余地。在课外阅读方法方面,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把有疑问的地方做个记号,对阅读文段的品评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做摘录,记录好词好句来提高个性阅读能力。

二、立足“动”,提供交流平台

我所说的动,第一层含义先是动笔写。“劳于阅读,逸于作文”,大量的阅读对动手写作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说,读写并是不单线的,他们是双赢的。为了让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形成紧密依存,循环上升的关系,最有效的就是让阅读积累成为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作业中,我主要的做法在于体现鼓励他们阅读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立好词好句本,每天摘抄好词好句,自己认为有必要解释的词语进行着重的介绍;第二部分是读书练笔,运用积累的词语造句或仿写好的句子,对于自己阅读的文章写几句收获;第三部分是日记本,运用积累的词句,方法抒发看法、体会或情感。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很精心地去选择和设计自己的好词好句本,体现了每个学生不同的特色,在积累中,学生也在不断的使用,在他们的读书练笔、日记、作文中不时出现所写过的优美词句,他们的写作水平在阅读量的增大中不断地提高,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老师的肯定,班级的展示,他们也越来越喜欢读书,喜欢阅读。尤其是在日记方面,我发现写日记是一种很好的自省的方式,中年级的学生在写日记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自觉意识。日记不仅能够让学生记住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更重要的能够总结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教训。而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会收获自己的知识,会得到间接的体验,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基于此,我发现要诱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果能够充分地运用学生的写日记的方式,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日记可长可短,由学生自己把握,但是要坚持不懈。

“动”的第二层指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具体实施的步骤有:(1)开办学生的阅读主题活动,如“动物生活习性”,请学生去图书馆,书店或是网上搜集,查阅有关动物生活习性的资料,精心设计并写成“动物名片”,把优秀作品贴于教室公布栏,这类活动方式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也营造了班级的读书的读书氛围。(2)作为语文老师,利用班主任的职务之管理全班学生的便利,利用吃早餐前的十五分钟时间,开展朗读活动。每天3人,全班轮换,要求学生当众朗读所读课外书籍中的精彩片断。(3)在下午的放学时间,组织学生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教室一角,或是津津有味地看一本故事,或是手舞足蹈地说着自己昨天看过的书,或是展示自己的新书,时间不长,但是给他们一个交流的平台。(4)利用班会课时间经常开展“读书演讲会”“课外读物推介”“读书练笔评比”。除此外,读书活动和学校开展的活动相结合。如本学期学校开展的“书香伴我行”,“读书书签制作比赛”“阅读之星评选”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体会读书成功的喜悦。

通过组织类似的班级和学校的读书活动,不仅提供了学生交流的平台,更营造了书香的氛围。

三、多用“心”,常态推进

篇9

——切实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课程教材改革方案中活动课的重要部分,也是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适应社会的 需要。教科书不可能包罗学生所需的一切知识,也不可能及时地反映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的知识。学校教育是 有局限性的,而课外阅读却是“终身教育”。因此,开展课外阅读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课外阅读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去探索还不知晓的知识,获取丰富的营养,能帮助学生把 握阅读范围——选择要读的书,克服“偏食的习惯”,防止学生良莠不分。还能提高学生阅读质量,让学生学 会深入思考读物的含义,使阅读成为一件智力游戏和艺术享受,成为“现实生活的教科书”。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是这样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活动的:

一、制定课外阅读指导序列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在课外阅读指导方面也必须遵循这项原则。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发动全 体语文教师拟定了课外阅读指导的序列。

一年级阅读要求:

1.在老师指导下,能阅读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及其它注有拼音的低幼读物。阅读量不少于3万字。

2.在老师指导下,能正确、清楚地用两、三句连贯的话口述读物内容。

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将读物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开始积累词语。

4.教育学生要爱护图书。

二年级阅读要求:

1.在老师指导下,能阅读浅显的、注有拼音的儿童读物,并能了解读物的内容,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

2.在老师指导下,能正确、清楚地用连贯的语句,讲述读物的主要内容。

3.学习积累好词好句,并开始作简单的文字记叙。

4.继续培养学生爱护图书的习惯。

三年级阅读要求:

1.能初步独立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初步理解主要内容,并根据读物内容发表一些简单看法。阅读量不少 于20万字。

2.能正确、清楚、简要地口述读物的主要内容,并学习用完整的语句正确地、有条理地提出读物内有关问 题。

3.在老师指导下,分门别类地积累好词佳句,并开始学习写简单的读书笔记。

4.在老师指导下,开始自编、自画、自排版、自设计、自书写小报。

5.培养学生每天读20分钟课外读物的习惯。

6.继续培养学生爱护图书的习惯。

四年级阅读要求:

1.能独立阅读浅显的少儿读物,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并能对读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想,阅读量不少于 30万字。

2.能正确、较流畅地叙述读物的主要内容,并能用完整的语句正确地提出读物内的问题。

3.能分门别类地积累好词佳句,继续学写读书笔记和办小报。

4.培养学生每天读30分钟课外读物的习惯。

五年级阅读要求:

1.能独立阅读少儿读物,理解主要内容,在老师指导下,具有初步的分析能力,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

2.能正确、流畅地叙述读物的主要内容,并能发表读后感想。

3.继续练习写好读书笔记及办好小报。

4.培养学生阅读各类读物的兴趣及阅读方法——圈圈、划划等。

5.培养学生每天读45分钟课外报纸、书刊的习惯。

六年级阅读要求:

1.能独立阅读少儿读物,理解主要内容,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阅读量不少于50万字。

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叙述读物的主要内容,并能发表读后感想。

3.在老师指导下,制作阅读卡片,继续写好读书笔记及办好小报。

4.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各类读物的兴趣及读书方法(圈圈、划划、评注)。

根据课文阅读的序,我们要求各年级每学期为学生精心选择阅读篇目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1.将期刊列入课外阅读的范围。

因为期刊能及时传递各种最新的信息与知识,它涉及面广,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天文、地理,有历 史、文学等。

2.结合课内学习内容选择。

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伸,依据课文,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儿童读物,会使他们加深对课文理解。如六 年级学了《春》课后,就向学生推荐朱自清的《匆匆》等散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散文的特点。又如四年级学 了《谁该照顾》一课后,就向学生推荐《大地的儿子》,使学生更了解关心、爱护群众的品质,激发学 生对的崇敬。

3.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选择。

学校举办“迎”的活动,向学生推荐《香港一百年》《香港的故事》等。学校举办科学月,我们 向学校推荐《100个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小实验》《动物趣谈》《地下宝藏》等书,激发学生的志气,引导他 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4.根据班级的实际选择。

针对一些学生有粗心大意的缺点,可推荐《小马虎奇案》《粗心的小画家》等书,让学生联系自己,克服 缺点。

我们在为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注意内容的现实性、体裁的广泛性。小学生阅读的面宜广,不但阅读的内 容要广,阅读的体裁、风格也要广。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我们所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

1.摘录法:指导学生在读书、读报时,把看到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摘录在学校统一定制的 《课外阅读札记》本上,分类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景物描写;有的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等; 有的按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有的按汽车种类、动物舌尖的作用等进行,总之,在摘录的分类上,也体现 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他们的特点。

2.剪贴法:剪剪贴贴,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把自己 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剪时要细心、认真,边要齐),然后贴到阅读札记本上。贴的方法不求 统一,如要便于查找,就归类贴;如要美观,就按剪下来的大小贴……不管怎样贴都可以,旁边还可配上用彩 笔自画的插图。这样,学生在读读、剪剪、贴贴、画画中获得了知识。

3.圈划法:要求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边圈划的习惯,进而理解内容,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

4.制卡法:通过阅读,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制成卡片,卡片上写清题目、作者、类别、编号、出处及内容。 卡片的内容,可以是易读错字的辨析,也可以是佳句美文、概括读物的主要内容等,这种方法难度较高,我们 只要求在高年级学生中进行。

5.评析法:阅读后,要求学生用日记、读后感、交流、演讲等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 或分析一下利弊,也可以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或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等,目的不仅仅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力、表达力、辨别力、分析力等。

三、拓展课外阅读指导的途径

为了使课外阅读深入化,我们以读书、读报为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1.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或少先队工作,每学期举行两次演讲比赛或故事会活动。例如,本学期我们举行《 我的祖国》《哪里有红领巾哪里就有新风尚》的演讲比赛和故事会,比赛以年级为单位,自觉报名参加。年级 评选出优胜者参加校级比赛,学校的师生集中在操场上进行观看,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通过演讲、故事 比赛,学生不但对内容加深了理解,同时也营造了浓厚的爱国、爱校、爱他人的氛围,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 感的感染、陶冶和启迪。

2.除了要求学生经常写读书笔记外,我们还组织中、高年级学生每周举行一次佳句美文的交流、欣赏会或 诗歌朗诵会。可以交流读后体会,可以朗诵诗,也可以欣赏散文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了 解我国灿烂的文化,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开展“一月一报”竞赛评比活动。三年级以上学生每月每人自编、自画、自排版、自设计、自书写一张 小报。把学生的阅读、写作、画画、书写等各种能力融于一体,在自我教育中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评选出 的优秀小报在学校的“报花世界”栏中展出。

篇10

首先,是语文学习的自身特点决定的。语文学习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条件下,影视广播及报刊的普及、网络的渗透,学生几乎无时无地不与语文有关,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范围,可以说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也是由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关系决定的。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延伸。课内指导方法,带动课外;课外知识的运用和迁移,促进课内的提高。课内和课外相辅相成,单一的课堂教学等于掉了阵地的一半。

第三,加强课外阅读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并不了解职业学校的特点,认为课外阅读影响考试课程学习,于是把课外阅读视为不务正业而不屑一顾。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学生除了课本还是课本,视野狭窄,知识贫乏,课余生活枯燥,致使身心发展受到影响,加强课外阅读可以说克服了此弊端。

况且职业学校学生无升学压力,有充裕的时间增强文学修养。

第四,加强课外阅读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益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同时还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职业学校培养的是能力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能力做起,而不能把学生苑于课本和课内的小天地。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我在开展课外阅读上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明确课外阅读目标,调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新生进校后,召开学生会,阐述课外阅读的意义,印发课外阅读的计划安排。护理专业学生大都是女生,进校年龄十六岁左右。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这为初期文学欣赏提供了便利。首先利用五年高职护理专业中的前两年长假时间。一、二年级学生基本没有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充裕,压力不大。语文的讲授也贯穿这两年。两个寒暑假里,学生没有假期作业。老师开列阅读书单既能为学生提供参考阅读书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正确的指导,避免盲目性。在选择什么书籍的问题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需要及阅读兴趣。所推荐的书籍要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接受能力,既要讲求思想性、艺术性,又要有趣味,可读性强。第一学年我先安排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必读的有《人到中年》《北方的河》《今夜有暴风雨》《棋王》《飘逝的花头巾》《芙蓉镇》《活着》《古船》等等。通过我国正统文学的熏陶,增加她们对社会的认识,激发阅读兴趣。另外每个假期学生可以自选一部中长篇小说,比如她们喜欢的校园文学。第二学年长假我安排学生系统阅读外国文学。必读的有《简•爱》《红与黑》《复活》《老人与海》《雪国》等,让学生领略别样的风格。此外我利用下午课余时间,安排学生阅读诗歌、散文等篇幅较短的文体。如报刊类的《读者》《小小说选刊》等。

进入三年级后,学生不再有专门的语文课的学习,专业课程的学习占用了绝大多数的时间。由于抽象思维能力逐渐成熟,这使她们有能力自主选择读物。她们的课外文学阅读欣赏主要是通过文学活动形式加以引导。

二、指导读写

周末开设文学讲座,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开展文学活动,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第一学期开设专题两讲,第一讲:阅读常识;第二讲:《怎样摘抄》《如何写内容提要》。第二学期专题:文学欣赏常识。第三学期安排小说欣赏专题。第四学期开展文学评论写作专题。对于三年级以上学生的指导,主要通过不定期文学讲座以及定期的读书比赛。

三、督促检查

在每学期开学报到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主要是书面检查读书笔记,对部分学生也可以口头检查。在校学习期间的检查也可以采用学生互查形式,所有检查结果与语文成绩挂钩。

篇11

语文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现在的学生有相当多数对偏重视觉刺激的绘本感兴趣,而忽视了最能激发人类想象力的抽象文字的阅读。只满足于入眼不入脑的浅表性阅读和过眼云烟式的娱乐性阅读,多的是缺乏精神营养的快餐式阅读。学生的课外读物种类繁多且良莠不齐。所以,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干预。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做好“领航”和“导游”的工作,引领学生进行健康的、有益的阅读。

一、主题阅读

所谓“主题阅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一个阶段的阅读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横向的阅读活动。如学习了课文《长城和运河》和《九寨沟》,让学生围绕主题“美丽的祖国”,阅读描写祖国风景名胜和著名建筑的文章,欣赏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神妙,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系列阅读

“系列阅读”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确定一段时期课外阅读的题材和内容而展开的纵向阅读。如低年级课文多是童话和寓言故事,可以配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课外阅读中外著名童话和寓言故事,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篇目让学生去读。中高年级学习了写景的和说理性的课文,教师可以在课外阅读课上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现景的美文、赏读优美的古诗,学生课后再寻找收集有关文章阅读、摘抄、记忆和背诵。高年级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自己精选的文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解、体会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拓展性阅读

叶圣陶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在阅读课本这个例子过程中,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并获得审美体验。”我们要立足课本并用好课本,即“以本为本”,还要高于课本,即“不唯本是本”,要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的视野从课本上拓展开去。如学习了《美丽的南沙群岛》后,让学生阅读有关描写南沙及诸沙群岛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的文章,了解文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从那几方面来描写的。再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利用课外阅读课进行交流,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海洋和生物的兴趣。

四、再现性阅读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一至三年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呈直线上升态势,要抓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间,依据儿童的创造力培养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在阅读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再现性活动就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再现性阅读”,就是学生把阅读的文本内容,转化成其他形式再现出来。如语言、文字、表演和绘画等形式。它是在学生充分地阅读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自己认为有益的、重要的、有意义的和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手抄报、童话剧、朗诵、讲故事及绘画的形式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五、亲子阅读

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如果没有家长物质和精神的支持是很难进行的。所以“亲子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家长学校授课形式让家长了解好书对孩子的影响,介绍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定期向家长推荐课外阅读的篇目,家长之间交流亲子阅读的经验,老师讲解阅读指导的方法,还可让家长向老师推荐适宜阅读的书目。学期末家长评选“优秀指导奖”,学生评选“读书大王”“读书标兵”,让“亲子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科学的合理的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得更顺利,走得更远、更稳健,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让读书承载着孩子们心底的梦,飞向光辉的彼岸。

参考文献:

篇12

低年级课外阅读从听故事开始

“小朋友,今天的故事会开始啦!”低年级以故事促阅读,开始,老师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渐渐地,老师只讲半个故事,或者讲到最精彩处打住——“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呢?明天你们来告诉老师吧!”再后来,班上发展了越来越多的“讲故事大王”——“老师的故事都快要讲完了,请小朋友们回家帮老师找故事吧……”;孩子是可爱的,他们会争着做“故事大王”;他们会吵着爸妈讲故事;他们会往书店里跑;他们会为少看了一本故事书闷闷不乐,甚至用买玩具的钱去买书……这样,低年级学生在听故事中迈出了课外阅读的第一步。

中年级开始主持读书日阅读活动

二年级下学期,老师逐渐隐退,“故事会”放手让学生轮流主持。到三年级,讲故事显然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可以开展每周两次的“百草园读书日”阅读活动。周一以周末的阅读为主,周五回顾一周的读书心得,活动由学生自己主持,主持人课前准备一个话题。“晒晒我的课外书”“我又添新书了”“共读一本书”“图书交换日”“分享精彩”……推陈出新,为课外阅读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中年级开展的阅读活动,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所具有的一定顺序性和阶段性制定的,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中年级学生思维、情感有了较大飞跃,他们既需要引导,又需要更大程度的自由空间、拓展空间,可以引导他们走向更广阔的阅读世界,可以启发他们在阅读中融入自我的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阅读的积极性

高年级在主题阅读中唱响课外阅读的主旋律。

1.根据文体,指导阅读同类型的作品

在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时,教会学生独立阅读方法后,便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推荐课外读物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确定读物内容的深浅,同时注重趣味性和广泛性。如学习了《自相矛盾》《惊弓之鸟》后,向学生推荐《小学生多用成语故事》;学习了《冬眠》《太阳》《鲸》等课文后,向学生推荐《新编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学习了《草船借箭》,可介绍《三国演义古典文学名著改写本》;学习了课文中的古诗词后,可参考大纲中“小学生古诗背诵篇目”开展“经典诵读 传承经典”主题活动会。

2.根据作者,指导阅读系列作品

篇13

课外阅读不仅可使聋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而且更有助于巩固课内学习的语文知识,不断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读写的能力,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还能使聋生获取高尚的精神生活,并学会热爱生活。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学生在课外读得越多,他就越重视一切知识,尊重智力活动,尊重教师,尊重课堂教学,也就是尊重他自己。”由此可见,作为一名特教语文老师,指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聋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于聋生而言,阅读的目标首先是提高汉语水平,其次是获取信息和知识,达到教育熏陶的效果。教师通过直接讲解、讲故事等途径让聋生明白阅读是生存的需要,认识阅读的作用,同时以聋生感兴趣的文字材料来激发起聋生阅读欲望,让聋生爱读乐读。

选择一本适合书,对于激发聋生阅读的兴趣,往往事半功倍,老师及家长在帮助聋生选择阅读材料前,要广泛涉猎,了解聋生的喜好,确定有益其身心发展的书籍,创设阅读条件,这样聋生有书读,读得有趣有味。

聋生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不同,阅读欲望和兴趣大相径庭。教师引导聋生热爱读书,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感受作者的情感,触摸生活,发现美好的事物,陶冶情操。

只要激发聋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聋生的阅读习惯,使聋生潜心阅读,陶醉于阅读,那么就在发展聋生阅读能力上走出最坚实的一步。

二、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一般是学生独立阅读,但教师要注意运用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引导学生读文字书,克服“走马观花”的不良习惯。低年级的聋生可以看一些带图的字、词、简单的句子或故事情节简单的儿童读物。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文化知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应让学生多读一些书报。如果聋生到了中、高年级仍然只爱看一些带图的简单故事,对于故事的内容只是一目十行地看,这样对他们知识的汲取,获取高尚的精神生活都无济于事,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去阅读。例如,:阅读报纸,先要通看所有的版面,略知基本内容,再抓住适合自己阅读部分进行重点阅读。

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聋生阅读时爱看热闹,不能去品味文章所讲述的问题。在聋生初阅读前教师可先阅读一遍,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如果学生阅读后能较好地回答出所提出的问题,说明其做了细致深入的阅读。这样坚持下来就可使学生逐渐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帮助阅读。由于聋生听力的缺陷对于较深层次的词汇不易理解,为了提高聋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应该教会聋生使用各种工具书,如《小学生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聋生使用后,就能自行解决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拦路虎”。这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阅读水平。

4.指导学生学会记读书笔记,提高阅读质量。随着年级的升高,应该指导学生学记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录一些不理解的片断或句子,可向老师请教。摘录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或片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读后写写心得体会,这对于写作文有很大的作用。

三、推荐和指导聋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给中国的文化市场也带来了活力,图书、杂志丰富多彩,同时一些内容不健康的读物、盗版书报充斥市场,这些都制约着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聋生由于生理缺陷造成他们的鉴别力和分析力都较差,而模仿力却特别强,因此要向学生推荐一些内容健康,语言文字优美,有教育意义,科学知识性强的书籍。学校的图书馆要向聋生经常开放,教师、家长,都可多给他们买可读性强的书籍。同时,还要根据聋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推荐一些合适的课外读物。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可推荐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小学生拼音报》《小葵花》《小红蕾》等报刊,中、高年级的学生可推荐文字性的图书、杂志、报纸。

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相结合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从课内带课外,充分发挥讲读教学对课外阅读的作用,指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课外阅读,用课外获得的知识促进课堂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本人按整体设计教学法进行: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分段讲读、部分探究,深入理解;最后统观全文,整体理解,把握中心和表达方法。可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灵活运用此法,首先初读文章,边读边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各种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扫除障碍,从整体上先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再按顺序,逐段分析,边读边想,想想每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最后从整体上统观全文,在以上的基础上容易明确文章的中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外阅读还与作文教学紧密配合起来。例如,三年级上学期有篇作文要求写一个熟悉的人,选择这个人的一件事,通过这件事反映这个人某一方面的优点。在学生写作文之前,向学生推荐一些写人的读物,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学习写作的方法,学生在写作文时,就觉得有章可循。

五、开展读书活动,交流心得,检查效果

为了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总结阅读收获,促进学生认真而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应积极开展读书活动,交流心得,诸如:定期进行读书笔记展览,召开小型故事会,书面性测验与合成智力竞赛或作文比赛等。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还能增长知识,交流思想,培养聋生的竞争意识。

课外阅读是提高聋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激发聋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聋生的阅读习惯,对聋生进行科学严格的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使他们运用阅读的方法去汲取更多的知识,最终发展聋生语言能力,促进聋生社会化进程。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