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3: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西文化的结合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洋节盛行的现状
不知从何时开始,圣诞节等洋节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并日趋流行。每当圣诞节来临,电视、电台、报刊、网络被各种各样的圣诞信息充斥着;人们乐此不疲地转发着各种表达祝福的短信以互祝圣诞快乐。平安夜里,当教堂的钟声敲响时,年轻人如潮水般蜂拥至大街上、广场上,聚众狂欢;教堂里一片嬉闹声取代了原本应有的肃穆,圣诞变得似乎和宗教无关。
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情节,愚人节等洋节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追捧,可他们对这些承载着西方文化的洋节却缺乏一些基本了解,不知道起源,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庆祝,但是却一味盲从。
针对洋节在青年群体中盛行的现状,寇福明曾对某高校20-25岁本科在读生做过调查
98%以上的热衷于过情人节和节圣诞节,87%的有过愚人节的习惯,7%的人有过感恩节和母亲节的习惯,其它的节日,如:万圣节,过的人几乎没有。93%的人认为他们逐渐淡化了对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节日庆祝气氛,但他们依然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庆祝这些节日。可见洋节已经逐渐走入中国人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
二、洋节盛行的原因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传统节日。作为各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中记录下的自己民族生存、发展和变革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尽管它们起源不一,涵义不同,人们庆祝的仪式和活动也各式各样,但都体现和传承着各自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观。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西方的洋节均体现出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社会变迁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农事有关,并依据自然节气的变化或民间传说而设定,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节等。受中国文化两千五百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影响,这些节日都与伦理息息相关,反映出尊重先贤、孝敬父母、全家团圆的特点,折射出重伦理、守孝悌的传统价值观,在情感方面多具含蓄委婉的特点。
西方的洋节多起源于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如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这些节日多具有人文的内涵,主题鲜明,很适合表达自己的特定情感,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公众性,很适于人民的情感表达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城市生活为基础的西方节日与反映农事的中国传统节日相比,更注重社会性与人文关怀,它以娱乐、狂欢为特点,这恰恰迎合了在新的社会关系结构下的中国人寻求情感宣泄,放松精神的内在需求,因而洋节在中国的土壤上能够大行其道。洋节中的母亲节、父亲节符合中国传统的敬重长辈、孝敬父母的思想;圣诞节、情人节中的狂欢”、“浪漫”则契合中国人的喜庆、团圆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这些能使中国人情感上产生共鸣的东西,洋节才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进而形成一种流行文化潮。
(二)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
文化的渗透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强势强文化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入侵;借助广泛的载体,如:英语、麦当劳、迪斯尼、微软、好莱坞大片等堂而皇之地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进行渗透。正是这种强势文化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遭遇空前的冷落和尴尬,这也是圣诞节等洋节越来越多受到中国青年人热捧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本,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商家和媒体对洋节的盛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创造最大价值的节日经济,商家和媒体联手对各种洋节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一方面,铺天盖地的广告不断被投放在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等多种媒体中,将消费洋节等信息强制灌输到都市人的神经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商家根据洋节的特点装扮卖场,以营造出异域节日的气氛,给喜欢新奇的人们创造出欢乐购物的环境。洋节就是这样在商家与传媒的共谋下逐渐为国人们所接受,并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洋节折射出的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一)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碰撞
现在的“90后”习惯于过圣诞节,都知道圣诞老人,也会唱“JingleBells”;而鲜少有人知道过春节时要祭灶、扫尘、贴对联、送门神;也不知道元宵节要、放花灯、扭秧歌;更不了解端午节得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这些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在“90后”看来是苍白的,没有质感的。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现状,2006,来自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十位博士就发出联名倡议书抵制圣诞节,并号召“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二)西方节日的融合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历)元旦”、“五一”这些舶来品也早已融入国人的节日单中,被人们所广为接受。在元旦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亲朋好友互致问候以庆祝新年吉祥如意;五一节则是劳动者通过顽强不屈的斗争为自己争取到了合法权益,代表人类文明民主的历史性进步。今天,当举国上下与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共迎新年钟声庆祝元旦时,当与世界各国人们共同庆祝“五一”劳动节时,有谁会提出要慎过这些“洋节”?
(三)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各地区文化间的冲突和交融不可避免
在全球一体化加剧的今天,存在着巨大差异的东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是必然的趋势。就节日而言,不同的节日文化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载体,都有其合理的因素在里面,没有孰优孰劣的可比性,当两种不同的节日文化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时,并没有冲突和碰撞,一旦两种不同的节日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时候,就如同文化融合一样,人们有了选择的余地,价值判断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吸取和扬弃就不可避免。
四、提升自我文化以应对以洋节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文化从来都是一种需要交流的东西,在当前全球化的趋势下更是不可避免。文化如果要“守”,那么就失去其生存的意义,缺乏包容的文化本身就不具有吸引力,终将难挡社会进步的车轮。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的盛行认同于“国人接受了该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因为研究调查表明,很多年轻人过洋节只是为了赶时髦,并不了解洋节本身的内涵。他们对洋节的追崇,更多的是愿意接受其互致祝福、放松心情这种休闲化、娱乐化的形式。我们应以海纳百川、包容并蓄,去其糟粕,存其精华的态度对待各种文化。
群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贯穿着整个人类文明史;作为一种文化结构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作为一种生活内容涉及到人类的所有生活方式。本文试图从文化现象层面对群众文化进行社会功能分析,从文化建设角度探讨其文化价值。
一、群众文化的概念
群众文化是一个广义、不确定的概念,又是内涵非常丰富的社会范畴。
(一)文化现象方面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能够适应群众文化。除了自身职业意外,人们会主动去参与一些活动,娱乐自己的同时,也达到了开发自己的目的。社会由人、自然环境、文化组成,群众文化是最多人类参与的文化类别,所以也是最重要的。群众文化涉及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对于时代、民族、地域来说,群众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二)文化建设方面
群众文化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类别,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特色,是我国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有自己的文化事业、文化活动、文化管理方法与内容和最重要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在文化建设领域中,它与精英文化同步,与文化建设产业和民族的民间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一)社会功能
文化是国家为了满足人类生活各种需求的风俗和工具。如果我们认为某种文化要素是正确的,那么它一定是活动的,并且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要求人类一定要对文化的功能进行探究。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包括群众文化活动,活动是指艺术活动和游戏,人们需要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减少生活上的压力,从而重新振作精神投入到其他生活工作中。然而群众文化的功能远不仅如此,下面具体分析群众文化的功能。
1.娱乐与交流功能。随着经济稳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水平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社会竞争也日益增强,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忙碌,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缺少了很多的业余时间。很多人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学习专业技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日渐减少,群众的娱乐生活变得乏味无趣,幸福感也在忙碌中逐渐减少。物质生活无法带给人们真正的幸福感,我们需要充实我们的文化生活,就要多与人沟通交流,多参与娱乐活动。
群众文化对于艺术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大部分属于集体活动。如今社会,同样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们可以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无论处于什么年代,人们都离不开群众文化活动。
2.仪式与团结功能。中国是礼仪大国,从一个人出生、婚礼、寿宴到去世都有相关的仪式。人类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礼仪的类型,各个地区的礼仪规矩也存在差异,但都会根据当地的习俗举行相关的仪式。群众文化活动将会在仪式中有所体现,人类通过参加仪式使得人生经历变得丰富,仪式的参与者都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的团队,通过这样的仪式,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3.符号与象征功能。群众文化最能反映民族文化和当地风俗。当今社会,人类非常重视文化给城市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群众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能直接体现一个城市的生活氛围。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化拥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呢?城市只有从群众文化入手才能给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为了城市能够更好的发展,需要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在保留优秀群众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二)文化价值
群众文化是文化建设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具备重要的文化价值。
1.群众文化和主导文化。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的主导文化需要能够支配文化、领导文化并且发挥主导文化的领导作用。我们应该以巩固和维护社会共同思想为基础,用文化的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2.群众文化和文化产业。文化建设是由文化产业建设和文化事业建设组成的。文化产业是以营利为主的,文化事业大部分是由国家提供以公益目的为主。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文化市场的存在,而文化市场则依靠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消费能力和对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也在提高。对于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势必有所改善,消费能力也一定会有所提高,因此文化产业的市场会不断扩大,当没办法产生最好决策问题时,就会采取民主决策。
赛珍珠(1892―1973),美国作家,因描写“中国生活”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作家,被尼克松誉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她一生致力于理解并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异同,生命中有一半时间在中国度过,积极鼓励人们为异质文化之间最终的融合而相互学习。
《东风・西风》(1930)是赛珍珠的第一部小说。唐长儒在评这部小说时指出:“《马可・波罗游记》鼓励了西洋人的东方贸易,发展了东西洋交通,可是东西洋人类心灵上的交通却要等五百年后的白克夫人。”中美文化的矛盾、冲突、碰撞和融合的思想是《东风・西风》这部小说反映的主题。这部小说由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故事构成,作为主角之一的中国女子桂兰以独白的形式向她的一位久居中国、了解中国民风习俗的外国女友讲述了她本人和她哥哥的婚姻故事,从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样的社会生活入手来反映中美文化的交流与冲撞。这种交流与冲撞不仅发生在中美文化之间,而且发生在中国人身上,因为赛珍珠笔下的现代中国人多是留美归来的学生(桂兰的丈夫、哥哥都是留学学生)。桂兰在襁褓之中被许配给大户人家,从小接受了母亲向她灌输的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她认同男尊女卑的观念,认为女人天生低人一等,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女人的天职,顺从,取悦公婆、丈夫是女人的义务,所以出现了“不露齿的自由微笑,珠翠饰了的艺术,涂唇染指的本领,玉体熏香的方法,小脚上精巧的绣鞋……”。在婚前,桂兰的母亲给她讲解了一系列的“注意事项”,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取悦丈夫。而当新婚之夜丈夫对她说要平等,要做朋友,不强迫她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从小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桂兰一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丈夫要求夫妻平等而不是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这是因为丈夫留美几年,饱受美国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希望利用这些思想来改造妻子。夫妻之间在观念上发生了冲突,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也是中美文化之间的间接冲突。她按照丈夫的要求同意和他平等,是因为丈夫要求她这样,只要能博得丈夫的欢心干什么都行。桂兰的丈夫认为小脚不美,坚持要她放脚,桂兰就去放脚。在丈夫的指导下,桂兰开始学习科学知识,学习美国文化,夫妻之间逐渐增进了解,彼此间不断交流,在潜移默化之中产生了真正的感情,认识到了夫妻之间感情的重要性和爱的不可或缺。作为一个在现代浪潮中挣扎的年轻中国女子,桂兰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有尊严、有原则、有良好判断力的人,认识到了美国文化在婚姻家庭方面所具有的价值。
当然,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也由于西方文化与桂兰自小就接受的文化浑然不同,桂兰在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和思维方式接受外来文化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解。例如,小说中桂兰认为西方人的习惯――把有痰的手绢放入口袋――真脏;外国人洗澡过频,所以把皮肤洗得过白,缺乏自然肤色。尤其是桂兰第一次见到外国人时的吃惊与害怕:“我知道他是一个男人,因为他穿衣服和我丈夫一样,但比我丈夫高得多,而且,让我害怕的是,他脑袋上不像别人那样长着又黑又直的头发,而是长着长茸茸的红毛,他的眼睛是蓝的,他的鼻子在脸中间像座山那样挺起来,哦,看起来吓死人的东西,比庙里的冥王还可怕。”桂兰的妈妈平时向她灌输外国人就是远古时代的恶魔,所以桂兰第一次见到外国人时的惊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她以自己的中国人的外貌特征作为唯一的参考来看待外国人。不过她觉得屋里的白种女人似乎没那么可怕,但是她的头发不幸发黄,她的脚有“打各链”的尺寸。除了生理缺陷外,桂兰还发现他们教养上的不足:他们在招待她丈夫之前先招待她,还直接对她说赞誉之词,他们给孩子们穿戴孝的白衣服。这一切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多么平常,但在那个时代的桂兰看来是多么的不可理解。这是中国人与美国人的直接碰撞,也是中美文化的直接冲突。桂兰在丈夫的帮助下认识到外国并非都是野蛮国家,不但学会了理解西方的文明,而且从中汲取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并将其与自己的中式理念协调起来。桂兰怀孕后去看望一位受过西方教育的刘太太时,发现她家宝宝的内衣都是洁净的白色,但上面盖着鲜艳的红花布。桂兰和刘太太她们能够去和异质文化交流、沟通,没有像父辈那样一味地排斥,而是学会了吸纳。
《东风・西风》第二部分描写了桂兰的哥哥偕同他的美国妻子玛丽回国后与家庭发生的种种矛盾与冲突,最终导致家庭的破裂。桂兰的父母强迫儿子打发玛丽回国,逼他与出国前就已订婚的李家小姐完婚。深受美国婚姻自主思想影响的哥哥为了爱情,向封建传统家庭观念发起挑战,毅然断绝与父母的关系,执意从家谱中去掉自己的名字,从而与祖宗一刀两断。和他并肩作战的是他的妻子玛丽,同样是为了爱,玛丽和丈夫来到中国传统旧家庭却遭到排斥。桂兰在新与旧的冲突面前虽然告别了旧观念接受了新的思维方式,但这种转变并不彻底。一直到后来,桂兰发现洋嫂嫂和哥哥十分相爱,且洋嫂嫂十分疼爱桂兰的儿子,她才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在她听到父亲的小妾们对洋嫂嫂的嘲讽:“谁让她长得这么滑稽可笑,根本不像人,谁见了都会盯住她看,当然也要嘲笑她!”时,桂兰已经能以一种更加宽容的心态来理解外国人及外国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她禁不住驳斥她们:“她(玛丽)也是人,也有着像我们一样的情感。”
桂兰对美国文化、美国人的理解更趋于合理了,对玛丽也由反感转为接受,而桂兰父母对玛丽的态度一直敌对。他们把外国人一律视为异端,认为他们开办的医院是在玩西方魔术。桂兰的父母与桂兰哥嫂的冲突是东西文化的直接冲突,是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较量。不难看出,桂兰父母与桂兰哥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关键在于中美之间不同的婚姻观念。中国人的择偶方式向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美国人则是自由恋爱;中美人的择偶标准也不同,中国历来讲究“门当户对”,而美国人看重的是两情相悦。由此来分析,桂兰父母与桂兰哥嫂之间的对立冲突,在于双方互相排斥而不去努力尝试沟通,都顽固地坚持各自的理念,忽略了只有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注意取长补短,才能走向互补和融合。
在《东风・西风》中,异族通婚是异质文化交流沟通的最有效方式。在故事的结尾,赛珍珠以桂兰哥嫂爱的产儿的降临来象征中西文化融合,通过异族通婚来实现她中西文化融合的理想。桂兰和玛丽都希望这个婴儿能集东西方于一身,桂兰把婴儿抱给玛丽看时说:“看看你的杰作,嫂嫂,你在这个小东西身上把两个世界连在一起了。”是啊,中美文化的融和还有比孩子更完美的形式吗?还有比这孩子将来更能理解中西文化的吗?赛珍珠献身于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希望在两者之间铺路架桥,她的最终目标就是使人们超越种族文化的界限,进入“天下一家”的境界。冲突与融合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学会理解,主动去交流沟通,冲突最终将走向融合。
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注重学生主体作用。尤其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化学更多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主学习有效改变了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在和谐自主的环境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和思维的开端,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质疑。在学习《常见的金属材料》一课时,化学教师就通过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金属材料,如铜、铁、铅、铝等,主要观察上述金属材料的密度大小、导电性能、导热性能和颜色以及和酸融合在一起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由此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如为何不能用铝或铜做导线,酸为何不能用金属器皿盛饭,为什么金属暴露在空气中要对其刷漆等。再以“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课为例,教师就在教学之前设计以下教学问题情境:“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为何煤炉里煤层上方会看到蓝色火焰?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境?那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煤气中毒?它的气体究竟是什么?为何会让人中毒?”教师从和学生日常生活十分贴近的问题着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并主动构建新知。在此过程中完全凸显学生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引导学生发挥内在潜能,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创设实验问题情境,锻炼学生能力
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始终坚持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原则,做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工作,让学生充分重视实验教学及参与教学活动中。以《燃烧和灭火》一课为例,将学生分成五人小M,引导他们在组内以汽油、酒精等材料进行多种燃烧实验,然后依次记录什么样的条件下物质可以燃烧、什么样的条件下燃料不能燃烧,然后将记录结果整理成报告形式,在班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览、评比。评委由教师与学生推荐的三名学生担任。将学生实验过程的合理性、科学性、记录的详细度、报告的规范度等为评价依据。实践表明,对荣誉感很强的初中生来讲,这种比赛游戏教学法不仅大大激发了他们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探究与实验中他们都较好地掌握了物质燃烧的基本条件,并且在小组协作中还能共同交流、共同学习、相互借鉴,从而充分发挥团队智慧,进而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化学课堂活动变得富有趣味性与生动性,最终不断优化教学实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大动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索问题,用内在潜能寻求知识目标和突破知识重难点。借助化学实验探究实施趣味性教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考的核心点。特别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化学教师有必要针对化学实验中的实验推断题、操作题、计算题等开设实验课程,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
三、引用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智慧结晶与精神血脉,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在信息化时代,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不断通过日益开放的校园文化渠道入侵大学生的行为意识,高校亟须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培育来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目前各大高校普遍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价值与意义,并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等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育人功能。其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设计出高质量、品牌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是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在大学生中进行了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405份,问卷回收率98.7%,有效率100%,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级、专业分布合理,以调查数据为基础,探析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路径与方法。
一、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现状
1.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基本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95.8%的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其中有42.22%学生表示十分感兴趣,仅有4.2%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同时在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动机调查中有72.35%的学生表示参与活动是由于对活动感兴趣。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具备了最大的动力需求――学生兴趣。
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度却不乐观,只有15.06%学生表示非常了解,9.8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75.06%的学生表示不是很了解。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知识的普及在校园中十分必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中传承的需求度调查中,只有10.86%的学生明确表示不需要在校园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89.12%的学生表示需要在校园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其中35.06%的学生表示非常需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认知调查中,开阔眼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被认为是参与相关活动的最大意义,锻炼提升个人能力、拓展交际、加深与同学的交流接触、增加团队默契等意义也被学生认可。这说明在一般校园文化活动意义的基础上,中国传统文化类活动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2.大学生对本校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满意度
在调查中,只有11.11%的学生对本校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表示非常满意,表示基本满意的占46.91%,而不满意的占比高达35.56%,还有6.42%的学生表示不关心。其中,表示不满意的原因集中在此类活动数量太少、宣传力度不够这两个选项上。这说明,目前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质量还有待提升。
二、当前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1.活动数量不足
调查中有52.59%的学生将对学校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不满意的原因归于活动数量太少,目前,学校共有17个学院,只有个别学院有固定的传统文化类活动与传统文化类社团,学校层面也没有专门的传统文化节。以当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度来说,活动数量还有待增加。
大多数的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由学院支持社团举办,活动的主题、宣传、参与奖励、内容等各方面都处于较简陋的水平。首先,活动类型单一,大都是书画竞赛、诗词歌咏类,需要参加者具备一定的技能与知识积 累,将大批传统文化爱好者拒之门外;其次,活动范围较小,除个别校级活动外,大部分的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局限在学院、低年级范围内;最后,活动硬件设施配备不足,活动场地、参与奖励、服装道具等都有待完善。
2.活动品牌化意识欠缺
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是校园文化成果化建设、品牌化培育的产物,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意义,是一种影响较大、 深受师生喜爱和广泛认同的标志性、示范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它以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普及度区别于一般校园文化活动。调查显示,60.49%的学生建议学校增加更有吸引力的品牌活动,侧面反映出当前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化意识不足,没有打造出被学生广泛知晓、认可的高质量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活动。
三、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提升路径、方法
本次调查设计了两个开放式问题:“你所知道的我校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有哪些?”“如果让你组织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类的活动,你会怎样设计活动去吸引同学们参加?”第一个问题直观反映出当前学校各传统文化类活动的知名度、普及度,除汉字听写大赛、经典诵读大赛、曲艺专场等个别活动知名度较高外,被调查者列出的其他活动均为所在学院的院级或社团活动。被调查者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可直接借鉴到传统文化活动的提升路径研究中来,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创新活动设计
明确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活动目的;扩大活动对象,不仅局限于个别专业、年级、学院,以整个校园为对象来设计活动,增加活动参与率;丰富活动内容,可参照表1的调查结果,来选取活动内容;灵活设置活动方式,线上线下相互结合,可参照表2调查结果,多种方式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固定时间与随意时间相结合,形成固定的活动时间,如设置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月,提前征集各学院各社团的优质的、内容各异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方案在活动月集中开展,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活动氛围;其他时间同样鼓励各学院、社团自主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做好活动的费用预算、意外防范和效果预估,更要做好活动的总结反思,为下一次开展活动提供实践经验。
2.增加活动频率
根据调查,有52.59%的学生表示传统文化类校园活动的数量太少或宣传力度不够,因此应适当增加此类活动的数量与频率。首先,应鼓励扶持中国传统文化类社团的成立,并支持已有的社团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其次,每个学院应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并保持每学期1~2次的举办频率;最后,学校有关部门(校团委、学工处)可设立固定的传统文化活动月,并发掘优质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每学期或每学年定期在全校开办大型系列传统文化活动。
3.形成品牌活动
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品牌化是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的关键点,泛泛的传统文化校园活动参与率低、影响力不足,不仅起不到传承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作用,还会浪费物力、财力和学生精力。传统文化校园活动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学校至少要形成1~2个品牌活动,成为传统文化活动月的标志性活动。目前,山东农业大学的博雅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月中已经设置了传统文化活动版块,也征集了汉字听写大赛等一批优质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每年寒假的学生社会实践安排中也设置了寻根民俗风主题活动,活动参与门槛低,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结合,考评合理,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但还没有做好品牌活动的打造。品牌活动打造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是要选好活动内容,可参照表1调查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度选择;二是要创新活动形式,根据表2的调查结果,打造比较常见的歌舞娱乐类传统文化活动,同时发掘社会实践型的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寻根民俗风、非物质文化保护行之类;三是要形成固定时间,品牌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次两次活动就能树立起来的;四是加强活动的经费支持,选择品牌项目重点支持,在活动的宣传、设备材料、道具、参与者纪念品与奖励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活动质感。
4.注重宣传和总结提升
活动的宣传直接决定了活动的参与率,因此要注重活动的宣传,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类校园文化活动不满意原因,“宣传力度不够”高达60.49%,常常是活动举办了,只有个别学院、社团学生知道,因此降低了活动参与率。目前,山东农业大学有本部、南校区、东校区三个校区,对活动的宣传以及学生的活动参与带来困难,但只要有足够的活动经费与人力、时间支持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在活动的宣传发动阶段不仅要注意宣传范围,更要提升宣传的质量,新颖别致的海报设计、简洁明了的方案展示、活动参与的奖励展示、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推送都可以迅速地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生活动参与兴趣。另外,对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活动要及时考查活动效果,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根据活动现场效果及后期的参与者体验回访,及时调整活动的方案设计,对活动进行提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