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3: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

篇1

之所以产生以上这种差别,主要是受中西方法律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西方的法律文化中,“权利是西方法律文化的内容,保护权利是西方法律的一贯追求,实现正义是西方法律文化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文化孕育下,人权与自由被充分提倡,因此西方民众在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方面就具有更强的法律意识,也成立更多的社会福利机构或服务机构,为同性恋者维权。相较于西方,中国的法律更多是“用‘义务’来强调法律的威慑作用”,并且“人治”文化已深入人心。因此,中国同性恋者为同性恋婚姻立法、保障同性恋自身合法权利的呼声就相对较弱。此外,在宗教文化方面,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西方民众从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上难以接受同性恋现象,因此接受过程缓慢且充满波折。在中国,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中庸之道”更是深入到老百姓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因此,民众更倾向于不强出头,不随便惊动他人、政府或法律。更何况古语里还有“枪打出头鸟”的说法。所以人们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是相对温和,即便有些人秉持着反同性恋的态度,但也不会公然反对或形成大范围抗议。

二、中西方同性恋观的差异体现的文化意义

通过以上探讨可知,同性恋文化在中西方社会都同样存在并且在文化繁荣的时期和地区蓬勃发展,这样的共同性源于文化演变规律中的“情(性)欲原动力律”以及中西文化互根性的特点。因此,同性恋现象与文化并非是一个部落、地区、国家或种族内的文化异类,而是人类共有的性选择现象。它无关乎一个国家或种族是否先进,也无关乎一种文化是否优秀,它只是一种情感的正常表达。因此对待同性恋文化以及对待同性恋者,一味地反对是不可取的,与看待其他任何文化一样,需辩证地看待同性恋。这样的处世待人之道不仅是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了同性恋文化和同性恋者,更是体现了自身文化的优越性。

尽管同性恋文化在中西文化中有其共同性,但其遭遇却有着较大不同。这样的不同源于中西法律与宗教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偏“理性”且讲求权利捍卫,而中国人偏“感性”且讲究履行义务。对于中国人来说,“感性”的思维方式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人际交往中情感的表达,常以感情的深浅来行事,因此汉语里也常有“重义气”、“讲感情”等词来夸奖一个人的品德。讲求义务的履行则是体现了中国人的奉献心、责任心以及善良品性,而“中庸之道”更是进一步鼓励了中国人中庸谦和、不走极端的待人处世之行为。以上皆是我国华夏文明的优秀之所在。但是这种处世之道同时也使人们容易忽视对自身权利的捍卫,导致委曲求全,遇事不敢声张,更可能造成对社会不公的冷漠,导致了中国同性恋者过多默默承受着社会的异样眼光与压力,从而将情感焦点更多转向与私人的小爱,而无视了对整个同性恋大家族的维权与大爱。因此,在权衡权利与义务、捍卫自身正当权益方面,中国同性恋者应学习西方“理性”“维权”的意识,更加主动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更多人真正了解与理解同性恋文化,让整个同性恋大家族能尽早在法律的保护下健康发展。

篇2

二、中西法律文化的融合

法律文化的融合是指不同性质的法律文化之间发生的从内容到形式持续的选择与整合的过程。法律文化的选择与整合是中西方法律文化融合的基本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的变革,必然会引起法律文化的分化。法律文化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新变化了的社会的一种价值选择和重新适应过程,而新的法律价值观念以及新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体系的建立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法律文化选择的过程。法律文化产生分化后,必然会要经历一个法律文化整合的阶段,从而形成新的法律文化。但是法律文化的选择和整合是相互连带的,是在法律文化选择的过程中同步进行的。因而,法律文化的整合,不仅使原有的法律文化在内容上发生变化,也使其在法律形式上发生变化。法律文化就是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选择与整合的过程,促使不同性质的法律文化之间发生融合,从而创造新的法律文化。

第一,中西法律文化融合的前提。

按照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首先要做到经济基础上的融合。因为法律制度是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所以,经济基础上的法律文化融合才是成功的关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而西方的法律文化是建立在关于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这两种法律文化属于异质异构的两种法律文化体系,二者之间的差异折射出了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别。因此,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不同决定了中国第二次法律文化转型必然失败的命运。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教训,别国模式,是不能够成功的。所以,中西法律文化融合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共同的基础条件,要把以封建政治权力为特点,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资源与西方传统法律资源相结合,加以变革。同时我们在制定新法时,也要尽量避免再犯“泼洗脚水也把孩子倒掉“的错误,要认真吸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第二,中西法律文化融合的标准。

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道德因素的相互融合,是中西方法律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西方的法律与中国的法律相比,并不是没有道德,而是道德的标准不同。在西方法律文化中,道德重权利、重平等、重制约、重博爱和重正义,其不足之处是将灵魂、情感推到了商品化、契约化的境地,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重伦理、重亲情、重和谐、重仁爱、重道义,其不足之处是过份强调“亲疏有别”与“尊卑等级”。西方法律文化“以理服人,平等待人”与中国法律文化“以德服人,坦诚相待”,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中西方法律中包含的道德因素,并使之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新的道德标准,通过法律的实现来确认这个新的社会道德标准,更好的促进中西方法律文化的进一步融合。

三、中西法律文化融合的路径

篇3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实践、风俗习惯中形成的特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这些观念构成了人们生活、工作中的行为方式。由于中西方传统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中西方文化表现出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对于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经济、文化日益互为一体,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越发凸显。因此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只有了解了对方的文化,才能使国际商务活动顺利地进行。

1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以及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1.1 语言与文化的交流方式。日常生活中语言作为人们沟通的基本方式,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西方人因为语言以及交流上的根本差异,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双方所要阐述的内容与方式就会截然不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人普遍认为在贸易面对面的语言交谈中直视对方是表达自己诚意的一种方式,可以在谈判中占得一些先机,能够压住谈判对手的气势。很多的礼仪教材都教导我们在与人交谈时最好是直视对方,与对方进行直接的眼神交流。但在西方文化中却不尽如此,外国人更多地认为在语言交流中对方过多的直接眼神交流会使他们感到不舒服,会使他们觉得局促不安。正是因为这种语言交流的文化差异,在谈判中外国人不正视对方的眼睛,中国的谈判者可能会认为谈判出现了某些问题,那么在这种文化差异下,就会导致国际谈判中容易出现误解。

1.2 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衡量人们的行为以及后果的标准。这些都影响着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会给人们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在不同的文化中,价值观念会有很大的差异。在一种文化中很恰当正确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会被看成是不道德的。比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亲友的关系,是一种群体文化,讲究合家团圆;而西方国家倡导自强自立,孩子18岁起就独立于家庭之外,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独立生活。中国人重视君臣、父子等前后辈和上下级的关系,等级森严;而在西方文化中所有人都以朋友相处,直呼其名,不计较老少界限。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代名词。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导致贸易谈判双方出现语言或者礼仪上的分歧。

1.3 伦理道德的差异。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中国人倡导“忠”、“义”、“孝”、“忍”、“稳”等观念,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而西方国家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因此西方文化体现的是个体文化特征。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双方成了熟人或者朋友,那么关系就会变得非常亲密,信任与包容的程度也就提高了,所以很多事情就有口头约定;而西方人不太注重培养双方的感情,他们对问题的处理用的是法律手段,一般都有律师出面解决问题。所以,各国不同的道德观念对国际贸易无疑又是一个阻力。中国很多企业回避反倾销诉讼,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取得应有的市场份额主要是由法律原因造成的。在国际贸易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一点,相关的条款必须签署进合同,必须非常注重合同的法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

1.4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公司的企业文化差异。企业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反映,影响企业的各个方面,指导着企业的日常商业交往。包括如何选拔与提升雇员、如何领导和激励下属、如何选择和制定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以及如何与其他商人谈判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企业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形成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极具人文精神,以和谐文化为主旋律的文化氛围,而西方文化那种崇尚智慧和理性,讲究科学、民主,信仰宗教,以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因此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了不同文化氛围的企业,而中西方企业作为国际贸易的主体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是主要性的。

2 我国国际贸易应对中西文化差异影响的策略

跨国贸易比单一文化环境下的贸易更具有挑战性,也更为复杂,那么为了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国际贸易问题,使得国际贸易自由融洽地发展,在贸易过程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国家之间增强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加强国家间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消除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强各国之间的文化融合,比如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以消除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贸易阻碍。只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那么在国际贸易谈判中阻力自然就会减轻很多。中国每年举办的中外文化年、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展览活动等,充分展示了中外各国的文化和艺术,不但可以增进相互的理解,也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增加国外对中国产品的喜爱,最后带动中国产品在世界贸易中销量的上升。

2.2 充分了解并利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偏好。 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要做到敏锐地观察对方的风俗习惯与偏好,在于国外商务人士交往之前,应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调查好对方的市场,以避免不知道某些特定习俗讲究而使对方不快甚至于影响到贸易的进展。比如,绝大多数美国人喜欢蓝色和杏红色的家用器具,南欧人偏爱红色容器,而荷兰人则喜欢白色等,我国的公司根据这些风俗习惯偏好,制订了满足差异化需求的目标计划,顺利提升了自身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因此,文化差异优势能从根本上影响用户的满意度及服务商与消费者之间关系,充分了解并利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偏好,双方的谈判才能顺利进行,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司之间才有可能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2.3 根据文化差异企业要制定对应的贸易策略。 国际贸易活动本质上是各国的企业进行贸易交易,如果一国的企业有志于开拓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开展贸易活动时,正确的制定贸易策略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企业在制定国际贸易策略的时候,应该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并且充分地尊重当地的文化,创造为当地人接受又有吸引力的产品才能成功打开市场。包括产品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等方面,都要符合当地的文化氛围。既要创造出适合当地销售的产品,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习惯的渠道,和适应当地文化的宣传方式。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只有把他们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破除贸易壁垒的目的。

2.4 针对文化差异做好贸易的后续交流。在双方企业达成贸易意向签署合同后,针对合同后续履行的贸易后管理也必须加强重视。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方的人情管理和西方的法律管理需要得到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对于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国家,如果合同出现争端,不应完全依赖法律机制,更多地依赖于双方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而相对于西方文化比较强调人与事情分开处理,出现问题依靠法律解决。就要求我们在前期的贸易合作交流中,要形成对该企业比较全面地认识,相关法律条款要全面合理地签订,经过日后不断地合作,努力打造企业之间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中西方文化的分析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任何从事跨文化活动的人员都应该注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并且认真对待这种文化的差异。人们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克服文化障碍,知己知彼,相互尊重,入乡随俗,才能共同创造一个能适应对方的贸易环境。总之,国际贸易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经济与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在跨国贸易中,应对他国的文化差异表现出理解和尊重,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态度。只有正确地认识并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强化自身优势,提升我国企业国际贸易的竞争力,推进我国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任净.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M].中国流通出版社,2004.

[2]刘锐.文化视野中的国际贸易[J].理论界,2005(7).

篇4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11-01

我们在学习英语时通常会暗自把英语和汉语进行比较,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汉语思维方式与英语思维方式也略有不同,比方说,西方国家比我们国家的时间观念更强;西方国家与领导交流时把领导当朋友,中国人对领导更加尊重;在人际关系上,前者较为单一,而后者错综复杂;在对待自我问题上,前者强调个人主义,突出个人在群体中的作用,而后者则淡化个体作用,强调群体本位。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与创造。

1.引发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

1.1 地理环境引发的文化差异。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模式,生存模式又影响着文化发展。西方文化大都是海洋文化,这主要是因为西方的大部分国家都是被大海包围,耕地面积较小,农业发展较缓慢,只能发展航海贸易,以向外扩张空间。所以,西方文化从源头开始,逐渐形成喜欢探索、武力征服的外向型文化。

相比之下,中华民族的广大人民长期依靠长江、黄河流域生活,中国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人们的生活比较惬意、没有大风大浪,逐渐养成其好静的内向型文化特质。

1.2 政治、经济制度引发的文化差异。西方国家主要采用的是城邦制度,也就是分为贵族制度与民主制度,管理方式也较为民主。经济来源主要以开放性的庄园收入为主,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外邦人的大量迁入,导致社会中血缘性的亲族组织瓦解。逐渐形成外向型的斗争精神和强烈的维权意识。

我们国家的早期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人们比较重视血缘亲族关系,长时间的自给自足生活模式,培养了人们谦让、求和的处事方式。

1.3 引发的文化差异。西方文化是由多种文化融合、演变而来的,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不同国家的哲学、法律以及伦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文化体系。基督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渗透于西方社会各个方面,塑造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并且培养了西方人的心理习惯。基督教是一种哲学化的宗教,它的核心是对神的本质的论述和对神人关系的思考,持"性恶论",犯罪感与忏悔成为永恒的主题。

我们国家自古就有佛教、道教,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与西方文化相比,我们国家的文化更注重人们的身心修养,突出自身价值,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

2.英汉思维差异比较

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语言能够较为真实的呈现一个人的思维,思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心理活动,思维发展直接关系着语言的发展,二者共同发展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形成语言、文化上的各种差异,因而产生了操两种语言的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化注重抽象思维、感性思维、归纳思维,强调集体主义、群体本位;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演绎思维,强调个人主义、个体本位。

2.1 客观思维与主观思维差异。

例如:The thick eal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听不到我的脚步声。

It occurs to that it must he a tame horse.

我想到了:这也许是一匹驯服的马。

在英语语言表达中经常会用到一些非人称的表达句式,这时表达的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而汉语语言则更强调主观思维,重视说话人的主观意愿,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

2.2 静态与动态表达差异。

例如:他总是说谎。He is a great liar

她打开抽屉拿出钢笔。Opening the drawer, he took out a pen

通过上面的例子不难发现,英语表述中偏向静态模式,大都采用名词或者名词化的表达方式,但是汉语更偏向动态的表述方式,语言表述中大多是动态模式。

2.3 英语常用被动句,汉语常用主动句。

如:"I have been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nnnonwealth through most of its eiistenee."(英国女王2009年圣诞致辞)

"在英联邦成立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同它联系紧密。"

3.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方式

3.1 大量模仿。学好语言的基础就是多听,然后模仿听到的语言,并逐渐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培养英语思维方式的首要方法就是模仿听到的语言,然后刻苦练习。

3.2 尽量减少汉语对英语思维方式培养的负面影响。 我们从小已经习惯使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该摒弃汉语思维的负面影响,不能把汉语思维用到英语翻译工作中。

3.3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语感对语言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感越好的人语言学习能力越强,我们可以不断积累英语文章、多看、多听、多思考,欣赏英文电影等,让自己更好的融入到英语学习中。此外,参加各种英语.活动,多与英美人士交流,使自己身临其境,逐渐养成英语.思维习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同,所以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思维模式与英语思维模式之间自然也有所不同。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步,首先认识到英语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其次应该知道,学好英语是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最后应该知道,英语能够更好的呈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要在了解英语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西方文化入手提升英语学习水平,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当然还要比较不同语言的思维模式差异,才能使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承华.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内涵[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2(3).

篇5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109-02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Thinking Differences//Li Nan

Abstract Language is a symbol system, is a product of the human mind, it is a thinking tool, to recognize the outcome of the store. Thinking ability is common to all mankind, nationality, has a national character, but the way of thinking in the Western way of thinking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 Chinese; English; overall thinking; personality thinking

Author’s address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Qiqihar, Heilongjiang, China 161000

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塑造了这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又不可避免地在其语言中有所体现。按语言谱系分类,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由于它们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各自用独特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形成各自独特的民族语言体系。

1 中西方文化基础的差异导致思维的差异

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属于文化范畴,但又受到民族文化和哲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就文化本质而言,我国学者吴森教授在论及中西文化精神基本差异时指出,西方文化有三大支柱:科学、法律、宗教。中国的文化有两个基石,一是道德,二是艺术。但中西文化最显著的差异是:中国文化是艺术,西方文化是科学。科学的精神是按着抽象的符号,利用分析和实证的方法,从而对事物做理性的解释,目的在于寻求真理。艺术的精神是借着具体的意象,传神达意,画龙点睛地来表达感情或价值判断,目的是价值的欣赏和创造。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特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个体与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人要顺从自然规律。这种万物皆一的整体观念使中国人习惯于整体具象思维,在语言上讲求整体、重直觉。西方人崇尚天人两分,认为人与自然关系是对立的,而且人处在支配改造的自然地位,故西方人看问题以个体为基点,习惯于解析抽象思维,在语言上求精确。

2 中西方传统哲学的差异影响思维模式

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观念表现在思维范式上,中国人是重综合、重归纳、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发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思维上的整体观,对语言中的表现法影响极深。我国古代哲学家倡导一体思想,认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莫不存在于一体之中。《庄子·天下》提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这种整体思维观历千百年形成一种思维形态,同构对应于语言形态之中,对语言活动起一种支配、定势作用。西方哲学具有崇尚个体思维的习惯。从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提出整体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中才能存在时起,即不断有哲学巨人提倡个体思维的价值。古希腊著名悲剧家索福克勒斯提出:“每个人都应有自在的个性。”对英语的理性素质影响最深的是英国哲学家洛克,他重论证的主张与欧洲大陆笛卡尔唯理论的汇合,从思维上对莎士比亚后英语的理性规范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哲学中整体思维对汉英语的影响至少可举出3个方面。

1)用词语为事物命名的整体观照。汉语命名重统一观,具体表现为对事物的类属概念必须给予描写。如星球,汉语的命名首先是统称“星”,然后分别称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而英语命名时并不给予统称,则分别称为Venus、Jupiter、Mercury、Mars、Saturn、Uranus、 Neptune、Pluto。统称的目的就是为了顾及整体的统一感。

2)整体性重复的句子安排。汉语中经常出现周遍性重复,或叫做回环性复叠,这是中国式的整体思维风格的表现,如我国古诗中早就有:“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互戏莲叶北。”(《江南》)诗歌体以外的散文化叙述中,回环式铺叙法也很常见。在英语中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

*镇子坐落在一个峡谷里,东面是山,西面是山,南面是山,北面也是山。

The small town lies in a valley surrounded with mountains.

3)表现法的程式化综合性倾向。程式化叙述往往产生于力求全面的整体观要求,汉语常有这种表现。

篇6

称谓语运用的得体与否,关系着交际的成功与否,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称谓语的特点和正确的使用方法。以便更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中西方两种文化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称谓系统,主要体现在社会称谓,亲属称谓上。本文将以这两种称谓为中心,探析这两种称谓的差异以避免交际禁忌和不必要的误会,从而使跨文化交际顺利的进行。

一、中西方称谓语的总体差异

(一)中国人的非对等称呼

中国人习惯于非对等称呼,究其原因是中国人受传统文化中儒家观念和宗法等级观念影响。中国人在“男女之别”、“长幼之别”等儒家观念教化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观念的影响下形成森严的等级观念。中国人非对等的称呼方式最明显的体现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称呼要用敬称上。如:职员给经理写信,开头要称呼:“X经理:您好!”;儿子给年迈的父亲写信“父亲:您老最近身体可好?”反过来,经理可以直呼职员的名字。父亲可以直呼儿子的名字或昵称,不用使用敬称“您”。“您”往往表示对长辈或上级的尊敬,这种非对等称呼在日常中国人的亲属称呼和社会称呼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二)西方人的对等称呼

西方人的对等称呼源于西方宗教文化和西方人对于法律的崇尚。西方普遍信奉基督教,倡导通过救赎解放个人和自由,尤其是倡导人人平等观念。西方法律观念更是体现着人人平等观念,强调个人的人权。如:在美国晚辈或者下级可以直接称呼长辈或上级的名字以表示亲昵。如:小孙子Jim直接称呼爷爷Mark的名字:“Jim:Mark,can you give me one doller to buy a bag of chocolate?” “Mark:Ok,honey!But you must finish your homework at first.”这种晚辈直呼其名表示亲呢的现象,在中国出现可能被视为对长辈的不尊敬。甚至在美国奥巴马探访幼儿园小孩子都可以直呼奥巴马的名字,以表示亲近。这种现象在美国很常见,但在中国几乎不能发生。

二、中西方亲属称谓语差异的比较

(一)中国人的亲属称谓

中国人的亲属称谓系统复杂且带有明确性。中国的称谓分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而且亲属称谓的每个年龄段上划分的很明确。如:父亲、母亲;侄子、侄女;等。可以看出每个亲属都由固定且唯一的称谓语,辨别十分明确。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此外,中国人还有两个很特殊的称谓现象:中国人在社会交际中,会向和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陌生人使用亲属称谓以进行顺利的语言交际。如:在社会交往中,乘车让座时会对陌生的老人说:阿姨/叔叔、大爷/大娘您坐。另一个特殊现象是亲属转称现象。中国的夫妻间会称呼对方:孩儿他爸/孩儿他妈;亲人间也可运用,孩儿他姥爷、孩儿他舅舅等。

(二)西方人的亲属称谓语

西方的亲属称谓语中没有父系和母系之分,也没有长幼之分。体现了西方人的平等观念。此外,西方人的亲属称谓语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例如:Grandfather / Grandmother既可以表示爷爷/奶奶,也可以表示外公/外婆。尤其是Cousin既表示堂兄弟姐妹,也表示表兄弟姐妹。这都体现了西方的亲属称谓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用英语称呼男人或是女人时,一般是直呼其名。特例是称父母为Dad,Mom,Mum,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或Uncle Jim。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

三、中西方社交称谓语的差异

(一)中国人的社交称谓语

社会称谓反映了交际各方的交际关系、社会角色以及尊敬程度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所以历来就特别重视社交称谓。如:中国古人谦称自己为“在下”,敬称他人为“仁兄”。古代人对于交友也有很多称谓,如“布衣之交”、“刎颈之交”等。建国后中国人习惯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地称呼陌生人为“同志”,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同志”则较多地被使用在年龄稍长的人群进行社会称谓交际,而称呼年轻的陌生人为“小姐/先生”或“美女/帅哥”。中国人还习惯于用“姓+职业/头衔”称呼陌生人、上级等。如:孙局长、刘大夫等。中国人对于熟人、老朋友或同事之间的交际称谓,会用“老+姓”的方式去称呼表示亲近。如“老张”等。而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习惯使用“小+姓”。如“小李”。此外,原来“师傅”只用来称呼老手艺人、工人、厨师、汽车司机等。现在却成了一种很普遍的称呼,不问职业,不分男女,都可以称“师傅”。而对某一领域有资历但不一定从事教育行业的人,也会敬称为“姓+老师”如“范老师”等。

(二)西方的社交称谓语

西方社会重视人权,讲究人人平等。西方人在社会交际中不分年龄差别或职称级别都可以直呼其名,如“Tom”。西方人还常用“Mr./Ms.+姓”方式去称呼。如称呼自己的老师“Mr. Bond/Ms.Elizabeth”。西方人还可以用职称或学历称呼他人,如“Doctor.Lee”。西方人社交时对于陌生人可以用“Sir/Madam”去称呼对方以表示尊敬。

但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西方人常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年龄相近或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

四、中西方称谓语的禁忌和偏误

西方人很忌讳“老+姓”的称呼方式,但在中国用“老+姓/姓+老”表示亲近尊敬。如“老高、刘老”。西方人“老”代表体弱多病,社会地位下降,不受人重视。所以和西方人进行交际时要避免用“老”这个字去称呼西方人。

对军官的称呼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有所不同。在汉语中用姓加职务,如“陈司令”、“郝团长”等。在英语中只用姓加军衔不加职务,如可说 Captain Johnson(约翰逊上尉),却不说Company Commander Johnson(约翰逊连长)。汉语作品译成英语时常将某些称呼直译成英语词,如把“爷爷”译成Grandpa,实际上不完全对应。有些人用英语写中国的事情时,用这些称呼使文字带有中国色彩,这是无可非议的。不过,有些称呼使人为难。如何称呼教师,是直接叫Teacher 还是叫Teacher Zhang?这两种叫法都不符合英语习惯。如果让中小学生就按英语习惯,称教师为 Mr Wang(王先生)、 Mrs Yang(杨太太)或 Miss Fei(费小姐),中国人又觉得有些刺耳。把“叔叔”译成P.L.A.Uncle,把“警察叔叔”译成Uncle Policeman都不妥。第一,很多外国人不知道P.L.A.代表“中国人民”;第二,在西方,军队和警察与人民的关系不像在中国这样亲密,不明白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叔叔”。

通过对比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称谓语的差异、禁忌和偏误,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困惑和误解,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兼容并包的文化胸怀,博采众长的文化视野将助我们搭起一条通向国际的友好桥梁,使中国文化更好的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也使我们更加了解西方文明。(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商务英语;翻译;中西文化差异;影响;对策

文化对语言产生直接影响,而语言是文化的直接反映,因此,想要熟练运用商务英语这门语言,就必须要对对之对应的文化进行了解。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贸易双方存在很大差异,如思想行为、生活习惯、民族传统等。近些年来,我国和西方国家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正因如此,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明确中西文化差异对于商务英语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提升翻译精准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对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翻译策略。

一、商务英语及翻译的特征

商务英语的兴起将国际商业贸易作为前提和根本,商务英语翻译主要用于国际商务贸易的沟通和交流之中。因此,要求商务英语的用词必须精炼,语言必须准确,用语必须礼貌,要求商务英语翻译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商务知识,此外,还要具备很强的语言文化素养。

1、商务英语的特征

商务英语具有明显的特征,商务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英语的重要分支,不仅依托于文化,还能够有效反映文化。首先,在商务英语中,很多词汇均与西方传统文化紧密联系。这便是商务英语的重要特征:能够体现丰富文化底蕴。同样,正是因为商务英语的这一重要特征,要求从业人员必须要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不同文化进行尊重,熟练运用商务英语。其次,商务英语具有直接实用的特征。商人的时间便是其财富,正因如此,在运用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要求语言必须要直接和精炼,不能够讲废话,也不能多做铺垫,必须要运用最为实用和最为直接的翻译英语,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贸易双方诉求进行更加有效和直接的反映,为各自权益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商务英语还要注意表达礼貌,在双方的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必须要运用礼貌的语言,目的在于促进双方合作以及沟通。最后,商务英语还具有专业准确的特征,在通过商务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多数词汇均是专业性的词汇,要求商务英语人员必须要准确用词,并且保证用词没有任何歧义。不管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之下运用什么语言,都必须要保证人们能够理解。尤其是在国际商业活动过程中,国家不同,其风俗习惯和文化均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个词汇会产生不同的意思解读,所以,必须要运用专业性强的商务英语词汇,保证词汇没有歧义。此外,本着方便和简洁的目的,在商务英语中,所使用的大量词汇均为缩略形式,如拼缀词、首字母缩略词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商务文书符合标准并且简洁。

2、商务英语翻译的特征

商务英语翻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修辞手法以及句式结构复杂。首先,在商业广告以及商标里,商家会使用温馨和简单的语言,运用很多修辞手法。比如同音异义、押韵、双关、拟人、类比以及反讽等,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增加了美感,更提升了语言表现力。其次,在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本着客观、准确表达这一个目的,往往会运用复杂的句式结构以及长句,尤其是在法律文件以及合同翻译之中。在商务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本着主题突出和逻辑严密的目的,通常会运用从句、长句、被动语态,为了对“头重脚轻”的情况进行避免,商务文书里面也会频繁运用倒装等句式。为了使责任明确,对权利进行解释,同时,避免产生逻辑漏洞,对从业者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影响

中西方均有各自的发展历史,并且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在历史长河中,中西方均形成了十分璀璨和光辉的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政治、社会、地理等诸多因素均不同,中西方之间存在十分显著的文化差异。很多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而导致语言意义扭曲和误解。所以,翻译工作者必须要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首先,思维表达最为根本的途径就是语言,通过语言可以进行思维活动,通过语言也可以表达思维成果。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螺旋式是汉语思维表达固有的模式,在交流的时候,中方更倾向于循序渐进,喜欢在最后阐述最为重要的内容。而西方思维恰恰相反,他们最典型的模式为直线式,在表达事情的过程中,往往喜欢将事情重要性根据从大到小的顺序来排序。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无法明确这一点,则会将商务活动效益降低。其次,中西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方面,西方国家社会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还是人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西方国家中,已经融入到人们的风俗习惯、处事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之中。英语中很多短语和词汇均来自于宗教书籍中,比如,很多俗语和格言均出自于《圣经》之中。同样,汉语文化中很多格言和谚语均来自于佛教。此外,中西文化差异还体现在颜色象征认知差异、数字象征认知差异以及动物象征认知差异等方面。基于此,翻译人员要对双方文化背景进行了解,保证翻译具有准确性。

三、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商务英语翻译对策

1、通过对成语的翻译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时代背景之下,国内外商事经贸往来日趋频繁,现实中的经济贸易活动实践对涉外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涉外经济贸易活动中,语言沟通的顺畅与否往往对经贸合作产生重大的影响,有时甚至直接决定着经贸活动的成败。这就要求翻译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把涉外商贸英语翻译工作做好。在涉外经贸英语翻译活动中,应当注意到商务英语不仅要求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和一定的经贸领域的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文化之间的差异加深认识,力求避免文化冲突产生的不必要的误解与分歧,发挥翻译工作的优势,通过文化交流来促进文化融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文化现象,在语言方面最具特色的即是各种成语的使用。在商务英语领域,成语这一语言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介绍和推广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促成商务合作的时候可以用到“投桃报李(giveapluminreturnforapeach)”;在原材料成本增加造成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可能用到“水涨船高(arisingtideliftsallboats)”等。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应当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并将自己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从而更出色地完成商务英语翻译工作。

2、发挥音译法的优势

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商务英语翻译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将一种语言逐字逐句地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且还应当对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加以分析,并力求通过语言文字的转化来促使不同的文化背景相互渗透与融合,以实现不同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上的平衡。音译法是英语翻译中的常用技巧之一,运用音译法可以将英语的发音加以保留,避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因发音不同而形成理解分歧。特别是在对产品商标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对音译法加以灵活运用,则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Bens(奔驰),汽车商标,汉语译做奔驰,寓意高性能的汽车奔驰在道路上;Crest(佳洁士),牙膏产品,使人形成“干净整洁”的意象;Lego(乐高),拼插积木品牌,让人联想到小朋友快乐地拼插积木,越搭越高的场景,这些都是灵活运用音译法的典型范例。

3、合理使用商务格式语句

在涉外商务贸易往来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商务活动实践,往往形成了一些常用的格式化语句,这些语句使用固定的形式,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使特定事项得到更为得体且明确的表达。尤其是在商贸往来信函之中,如果加以灵活运用,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Wouldyoupleasereplytothise-mailifyouplantoattend?(若您有意加盟,请赐回信。)”;“UnfortunatelyWehavetosaythat,sincereceivingyouenquiriesonthesubject,ourviewhasnotchanged.(非常遗憾,但我们必须告知您,自收悉您的询问以来,我们的看法都不能转变。)”;“WewouldappreciateitverymuchifyouwouldsendmeyourreplybynextMonday.(若可以在下周一之前收到您的回复,我们将感激不尽。)等等。

4、适当添加注释

有些语言现象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此种情况,则仅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直译往往难以令人充分理解,这就需要适当添加注释来使语意更为明确和清晰。例如:“costanarmandaleg(花费了一条胳膊和一条腿——极为昂贵)”;“toomanyironsinthefire(火炉上放了太多的熨斗——要办的事情太多,忙不过来)”等。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既可以充分保留原文的意思,又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理解困难。

四、结语

综上,商务英语翻译并非单纯交换各种语言,更是对内容、信息、词义等的交换。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忠实语义,实现功能上可被接受和对等,文化对等等诸多目标。由于西方与东方的文化传统不同,所以,出现了很多文化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翻译准确性产生了限制。但是,中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具有契合点,要求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找到该契合点,并且对其进行准确了解和运用,从本质上提升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

作者:王彦悦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志华.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策略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切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8:60-62.

[2]程晓云.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汉译英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12:43-44,46.

[3]许小祥,邵亚奇.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翻译时词序及句子结构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4,21:246-247.

[4]王晓冬,罗黎.文化差异影响下的中美商务谈判策略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48-51.

篇8

1 中国:控制本位

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在媒介控制力量问题上主要表现为:以执政党及其政府的日常行政命令为主体,辅以广告主即商业性力量的影响,普通民众的要求次之。

2 西方:规范本位

西方媒介奉行“受众至上”,在媒介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同时受背后支持的财团影响较大,执政党及其政府在整个管理机制中并不直接干预媒介,而是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范约束。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不同

1 中国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管理、调节人际关系上。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是避免冲突的过程,而目的则是为了求“和”,即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流。时期的急剧变化,迫使人们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方法寻求政治管理、经济管理。

对于中国社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一是《》,吸取了西方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其核心是“天下大同”的绝对平均主义。

二是的管理思想。管理思想最精髓的地方在于他提出了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论断:在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集体领导。

2 西方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从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及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当代管理理论和文化管理理论四个阶段。

3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中西方的管理思想各自有其民族的精神标志,它们不同的特征和内容来源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类的管理思想起源于“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自然地理环境是生产劳动的前提条件,自然也就成为管理活动的前提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管理思想的性质和特征。

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东亚太陆,对外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自然环境,使中国的管理活动具有典型的大陆民族的特点。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

一是向心。主要表现为:讲集中,求统一,力求实现“协和万邦”的理想。

二是求稳。中国的地理环境使得管理活动获得了一个完备的天然的“隔离机制”,这种稳定的社会生活也使得管理活动把重心放在维护其稳定上。

三是重人。大陆民族血缘宗法关系非常紧密,因此管理活动的中心是“人”,以伦理关系为基础,以道德和教育为轴心,是一种人文主义型的管理。

作为西方管理思想源头的古希腊,有漫长的海岸线,内陆交通却极不方便,这也促使商业和航海业较为发达。这种海洋民族的管理模式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是外向。海上交通的发达、人员交流的频繁造就了一种外向型的民族心理。

二是求变。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发展生产管理模式,使之与新的需求相适应。三是重功利。商业的发达使得他们重利益,讲功效,追求现实的成功。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管理可以说是一种科学主义型的管理。

(2)经济基础的差异

中国一贯“以农立国”,社会是由大量分散的、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村落和城镇组成。要维持这种社会结构的稳定就必须有一个君临一切的集权管理体制和万众臣服的管理思想。这种体制在组织上层级森严、上下有序。在领导上强调绝对服从,抹杀个性,强调严格统一,忽视差别。在控制上重视总体效果,忽视个体利益,重视自上而下的控制,忽视自下而上的反馈。

西方的管理思想则是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它围绕着如何使工商业主和资本家获取更大的利润而展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管理思想有重个体轻群体的倾向。他们重视企业的微观管理,不太重视社会的宏观管理。重视个人劳动能力和技术的最大发挥。不太重视群体间的协调;重视短期效益和单个经济单位的利益,不太重视社会整体的长远目标。

(3)社会制度的差异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宗法血缘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并积淀为一种极为强固的文化结构、心理力量和组织形式,表现为:家族型的管理组织、伦理型的管理机制和言传身教型的管理方式。

西方的社会制度则与中国的大相径庭。近代工业文明兴起之后,工商业经济的发达使得西方的管理是以利益为纽带进行组织的。西方管理思想撕毁了人与人之间温情的面纱,以明确的权利和利益关系作为管理的纽带,以经济效益作为管理的动力,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为管理的方式和手段。

4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优势与不足

中西方管理思想是在各自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发展起来的,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中国的管理思想主要优势在于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注意各种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但也正是由于太过于强调“人”的作用,才使得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而有失公正。

西方管理思想胜在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不断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评判管理效果。同样的,这种对于法律和契约的过分强调,使得在管理过程中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人的心理情感,有可能导致管理活动的失败。

篇9

在这种社会大变革、思想大交融、观念大碰撞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仍旧在潜移默

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以及我们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对此,我们将一一加以解读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

(一)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观念的不同

中国饮食注重"味",虽然中国饮食注重色香味俱佳,但其真正魅力就在于它的味。寓形于外,寓味于内

;西方的饮食观念则凸显着理性,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如何,营养一定要保证。

2.饮食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无论是大宴席还是小聚会,形式只有一种——团团围坐,共享一席。气氛和谐、浓烈、热情,

典型的代表就是火锅,热气腾腾、好不热闹;西式宴会则注重人与人的自由交流,典型代表就是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行动自由,方便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建筑文化差异

1.从建筑布局上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整体、群体,讲究中轴对称。如故宫、阿房宫等,体现出一种大气、气势磅礴之势;

西方古典建筑则多注重个体,空间上讲究突兀高耸,如典型的科隆大教堂等"哥特式"建筑。

2.从建筑理念上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具有敦实、平缓、温和等特征,表现的是入世的生活态度,故称为"人本主义建筑"

;西方传统建筑风格具有突兀、冷硬等特征,体现的是宗教神灵的出世精神,故称之为"神本主义建筑"

(三)医学文化差异

1.思维方式不同

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了辩证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互包容。西医学方法论则是事

物单一性,体现了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相互对立,不容混淆。

2.系统论

中医在研究人体时,一方面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另一方面,把人自身也看作为一

个整体;西医则主要是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原子论是西方医学的立论基础,即西医学把人体分割为

小系统,把整体分为部分,一段一段的切分,彼此不连通。所以易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

此外,中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绘画、体育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差异。综合而言,中国重整体、综合

,西方重个体、分析,其根源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也制约着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从总体上看,中西方在各自的历史进程

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一)辩证、整体性思维与个体、分析性思维

在思维的方法上,中国人长于辩证、整体思维。古人世间万物"现象"中发现事物都有对称性,如阴阳、

男女、天地等,因此要认识、洞察、改变世界就需要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看待对立;西方人则

长于个体、分析思维。相对中国人所关注的"现象",西方人自古以来更加关注万物的"本质"。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先哲们就主张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宇宙观使西方人重视个体,强调由一到多

的思想,以分解的观点看世界,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尽力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搞得清楚透彻,从而形

成了其个体或者说是分析思维模式。

(二)迂回、曲线式思维与直线式思维

在思维运行线路上,中国人通常表现为迂回式、曲折式、圆式,西方则表现为直线式。中国人重视圆融

、舒缓、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遵循上下有序、长幼有别的人伦秩序,形成了有

序思维定势。人与人之间相互依靠,注重团结,他们一般不健谈,尽力避免与人对立,说话喜欢绕弯子

。向别人提要求时,一般先是陈述背景、原因、时间的来龙去脉,以便引起对方理解和同情或者使对方

有个思想准备,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即使如此,也会提的非常含蓄、婉转,给双方都留足面子。

"由于西方文化的分析性特点及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渊源,一般认为西方人的思维呈线性方式展开

,在一个方向上向前运行,是一种由点到线,以线为主体的直线式思维方式。强调世界的统一性、非矛

盾性和排中性,认为一个命题要么是对,要么是错,没有中间的选择。" 他们追求自由、开放与民主,

注重表达个人意见,待人诚恳、直截了当,不绕弯子,习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陈述看法或观点,然

后再交待事件的背景、原因、条件等,以引起听者的注意和重视。他们公私分明,按规章办事,遵循游

戏规则,不徇私情。不讲究客套,言行也不受繁文缛节的约束。在交往过程中如发生意见相左、相悖甚

至发生冲突时,敢于直抒胸臆,遵循事实的是非曲直,不受太多感情的驾驭,养成了直截面对和解决冲

突的个性。

(三)具象、感性直觉思维与抽象、理性逻辑思维

中西方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上,汉民族重体悟、重直觉,即注重切身体会和直观的感受和思考。

汉民族擅长具象思维,善于把握具体的事物。如中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后发展成"随体诘屈、画成其物

转贴于

"的象形文字,达到"见形知意"的效果。综合运用比喻、联想、象征、类比等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意

义,从而使其变得具体、直观、立体可感。使用象形文字促进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的锻炼,提高了中国

人的归纳、综合的能力。

西方人则擅长抽象与逻辑思维。古希腊的众多哲学家大多也同时是自然科学家,他们追求的是探索事物

的本质。因此,他们注重理性的观察和思维,注重"以事实、假设、试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缜密

的分析、推理、论证,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形象往往是无足轻重的,因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

成为认识事物和把握真理的最基本手段。" 另外,西方人的拉丁字母语言属于拼音文字,词义与字形相

分离,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两者主要依靠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因此,这种推理、演进的习惯就促

进了抽象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原因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这种差异,绝不是东西方人在大脑生理机能上有所不同,而是因各自的历史文化、经

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

(一)历史文化演进过程的影响

中国上下五千年,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主宰的是儒道传统文化。在古代,认为天是最高权威

,人间的万事万物都由天来决定。在集体和个人、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上,中国历来注重个人服从集体、

局部服务与大局。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来自天的规定与安排,依赖的是道德、伦理力量的维护,这

就形成了中国人重人事、人治,并通过人治来实现政治一体化的思维模式。

西方文化则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时期,在社会生活中强调的是人的个性与自由,后经过文艺复兴

运动和法国的启蒙运动,不仅仅得到了复兴和继承,并且有了极大的发挥。同时,西方社会注重人与人

之间的契约,重公平、法治,注重对个人意愿的保护,从而使西方成为一种以强调个人主义为主要特征

的社会。

(二)东西方不同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是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在这种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先民们意识到庄稼

的丰收需要风调雨顺,离不开大自然的甘风玉露,进而悟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道理,庄子的《

齐物论》即体现了此种思想。所以中国的传统思维是重心术、向内求,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是也。封建专制下的政治制度是"家国同构",是通过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来推定国家统治秩序,典型

的"人治"。"这种以家庭伦理为重的观念使人们在群体行动中容易服从某些特定的权威,不喜欢坚持个人

的权利。这种"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以求同求稳为处世原则。"

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半岛,其经济主要以商业、航海业、手工业为主,由于它们的发展从而引起了古

希腊哲学家对几何、物理、数学和天文气象的兴趣,并逐步形成了西方注重实践、注重揭秘、注重探索

自然、注重实验的传统。后发展到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相对应的理

性、逻辑思维方式便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代工业大革命以后,大工业生产方式的组织性、严密性

特点都大大促进了西方民主性、科学性的发展,"竞争精神"、"自我实现理论"、"自由主义"、"公平理论

"已发展成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典型特点。这种"工业文明"性格塑造了西方人自觉维护个人利益的法律意识

和较强的斗争、抗争精神,并且形成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处世原则。

(三)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东临大海、西靠高原山脉,是典型的封闭大陆型地理环境,受到大自然的外在压力较少,人们处事

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并认为"天人合一",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统一和融合的。同时,近一千万平方

公里的广袤陆地形成了中国人博大、超然的胸怀,表现出超人的忍让与隐忍性格。但是,在这种封闭的

转贴于

大陆环境下居住的人们,缺乏交流和竞争,保守内向,眼界相对狭窄,形成了文化独尊意识和狭隘的民

族中心主义,使中国人的思维成为局限在本土之内的内向型思维。

而西方国家多岛国或半岛国家,地处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这种环境促进了当地航海业、工商业的发

展。同时,海洋是多变的、波动的、不稳定的,其动荡不安、山风海啸的环境也造就了西方人注重武力

征服和空间拓展的个性。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与外界的交流和竞争相对较多,锻炼了其外向、扩散

、发散式的思维模式,思维的视野偏向于空间的延展,不受地域与边界的束缚。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

言,濒临河海的民族"精神勇猛",有"活气",敢"进取"。 外向型思维使他们具有求新、求变、好动的性

格。

正如卡尔·普利布兰姆在《思维方式之矛盾》中所指出的:"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的关系之

所以受到阻碍,不仅是由于文化的复杂多样,更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就是说,是由人们确定知识来

篇10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而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其差异和冲突更为显著。以下仅以影片《刮痧》(Gua Sha Treatment)为例,分析中西文化上的各种差异所导致的一系列的误会和冲突,通过对中美文化由矛盾、冲突,最后走向融合的过程的描述,揭示了中西文化冲突的现实性和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时展趋势。

一、电影《刮痧》情节简介

故事的主人公许大同是移民到美国发展的华人知识分子,就职于美国密苏里州东部大城市圣路易斯一家电脑游戏软件设计公司。与妻子简宁经过八年的努力奋斗,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儿子丹尼斯聪明可爱,一口流利的英语暗示着其俨然已成长为了一个地道的“美国孩子”。在业内的年度颁奖大会上,大同兴奋地向世人宣称自己的美国梦终于得以实现,沉浸在幸福和胜利的喜悦当中!然而,随后的一场意外却令他如梦初醒:一天,他5岁的儿子丹尼斯肚痛难忍,从北京来探亲的老父由于看不懂药罐子上的英文说明而只好对丹尼斯采取了东方中医疗法——刮痧,而正是刮痧在丹尼斯背上留下的紫红刮痕恰恰成为许大同虐待孩子的铁证。在听证会上,一个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及证词轮番轰炸,令大同有口难辩,东方传统的中医疗法在美国不被承认,又无法通过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来证明其合理性,作为父亲对孩子的爱甚至需要去靠寻找证据及法庭争辩这样的途径去证明,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自己最信任的朋友兼老板约翰·昆兰在法官面前竟然不为自己辩护(昆兰也无法理解大同打儿子与保全自己的面子有何关系,又为何要代替父亲顶罪谎称是自己为儿子刮痧等)……而控方律师一再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进行诽谤和侮辱,导致许大同失去理智攻击了控方律师,导致法官无情的剥夺了大同对儿子丹尼斯的监护权,并予以禁足。最后,为了要回儿子,他们不得不夫妻分居;为了父亲回国前能再见一面孙子,无奈偷带走丹尼斯被警察通缉直至被抓……一个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庭被这接二连三的悲剧转眼间敲打得支离破碎,一场近乎“荒谬”的官司也将大同的美国梦彻底的粉碎。直到大同的父亲找到昆兰,描述了是自己为孙子做的刮痧。终于,约翰来到中国城,在详细地了解并亲身体验了一把中医刮痧的治疗过程及疗效之后才恍然大悟,在圣诞之夜说动儿童福利局的官员一起找到大法官为其正名,最终撤销了对大同的禁足令,一家人抱头痛哭,终得团聚。主人公许大同从片头在业界的佼佼者到后来沦落到被迫租住在贫民窟;从获奖后宣称自己已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并已完美的融入了这个国家,到后面的近乎妻离子散和被禁足;从荣誉的天堂坠入不幸的谷底……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致。

二、电影《刮痧》中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中国的家庭式教育主要体现在孩子品德的教育上,遵从“长幼尊卑”和“仁爱、服从”的教育理念,父母在孩子面前享有对的权威,而在西方却恰恰相反。影片开始不久就有这样一个场景,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与其老板的儿子保罗无意间发生了肢体冲突,而作为家长的大同却不问缘由地要求丹尼斯像保罗道歉,这时候的大同完全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中国式父亲。而在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甚至威严遭到挑衅的情况下便直截了当关闭了儿子的电玩,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猛击丹尼斯的后脑袋,这一系列的动作正是我们中国最常见的家庭教育方式,体现的是家长的至高权威。而这个场景却令他的老板兼朋友昆兰大为吃惊,疑惑不解。因为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上,重心趋向于个人本位的教育。注重个体的公正和自由,要将孩子视为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尤其要注重父母与孩子间平等自由地相处,孩子对家庭中的大小事务享有与父母亲同等的发言权等。因此,昆兰对于大同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儿子进行严厉的“当众打骂式教育”的不理解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

(二)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思维模式是指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看待、观察各种外部事物的思考方式。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感知、认知世界,从而获得推理出基本的经验和文化知识,它也是形成一切文化特别是交际文化的最根本源泉。俗话说得好,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必将导致人们在态度、信仰及情感取向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乃至社会风俗。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推理实证,讲究理性与论证。而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则强调直觉与感悟,多依赖传统经验及形象的思维方式。

影片中对于刮痧究竟是“治病救人”还是“虐待儿童”的争论,就是中西两种不同思维模式冲突下的具体体现。刮痧属于中医传统自然疗法之一,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世代积累流传下来的经验总结。传统中医的独特之处便在于“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认为人体是“精、气、神、脉”的统一体。刮痧以中医皮肤理论为基础,讲究通过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拭,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达到疏通脉络、调节精气、活血化瘀,从而重建人体的自然生理循环之目的。由于刮痧需要刮到皮下组织出血并凝结成米粒般大小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腺扩张,从而将痧毒(即病毒)排出体外,治愈疾病),这在美国儿童福利局的眼里却恰恰成为大同“虐待”儿童的铁证,因为这在美国的传统思维模式中是根本讲不通的。在美国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中,医生或代夫通常都是首先要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对患者准确地诊断,继而对症下药的,却从来没有哪一种治疗方式是要依赖传统经验将病人搞得“伤痕累累”的,更没有所谓的“精、气、神、脉”之说。因此,虽然大同在法庭上极力为刮痧做辩护,但是他所引用的“气”“神”“丹田”和“七经八脉”等中医传统术语却难以让美国儿童福利局和大法官所接受。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了中西医学理论及诊疗方法的极大差异,再加上长期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足,使得刮痧成为大同在法庭举证中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三)在法律人伦道德观上的差异

在法律面前,西方人讲究不带个人情感的陈述客观事实;在道德方面,西方人秉持公私分明,事实不会影响朋友之间的友谊,哪怕是对朋友不利的证言。因此,在听证会上,在控方律师的一再逼问下,大同的老板作为证人肯定了大同打了儿子的事实,促使法庭正式受理了这个案件。而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上,法律也不外乎人情,朋友之间是有“义气”存在的。因此,作为自己最信任的朋友昆兰的“出卖”,这令大同非常失望和愤怒,并将其这种行为看作是朋友间“最可耻的背叛”,于是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导致二人友情的最终破裂,用他的话说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西方的朋友观则是以共同的爱好兴趣和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友谊,与个人情感无关。因此,昆兰对大同的辞职很是不解也是情理之中的。

(四)在为人处世价值观上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注重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谈话氛围,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尽量避免人际间冲突的发生。而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人彼此间交流说话的语言和方式都比较委婉,尽量做到得体,尊重别人。在为人处世方面,要顾及大局,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极力维护上司或领导的面子。在大同的理解当中,当自己的儿子同老板昆兰的儿子发生争执的时候,他的“当面教子”完全是为了给足老板的面子,是增进彼此间友谊的一种方式。而西方人则认为无谓的贬损自己是极其愚蠢的行为,与尊重他人毫不相关。在西方人的行为规范里,他们崇尚事实,不喜虚礼,在原则上很少顾及人情,甚至是有些不讲情面。那么,对于中国文化中的“面子观”必然是无法理解了,也就更加无法捕捉到大同潜意识下这种人情世故的微妙之处。因此,当大同辞职时交代当初打孩子是为了给老板昆兰面子的时候,更是让对方极其费解甚至恼怒不已:“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简直不可理喻。”

三、结 语

影片《刮痧》以中国传统的民间中医疗法入手,通过一场官司向我们展示了华人许大同一家在美国由于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习惯等的种种不同而导致的一系列文化冲突,折射出了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思维模式、法律人伦道德观和为人处世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和强烈的冲突,可谓是为每个身处东西文化冲突中的人刮了一回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逐步发展,世界各国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这种文化间的相互差异和碰撞冲突必将越来越激烈。因此,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交际双方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建立起互信就显得尤为重要。差异虽然是无法“刮”去,但却是可以互相包容的。影片中的转机就在于许大同的老板对中国传统文化“刮痧”的体验——去中国城了解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和亲身体验了一回中国的刮痧之后,极力为其正名,最终得到法官的认可。从而跨越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鸿沟,促成了许大同一家人的最终团圆。另外,主人公之所以“大同”来命名,更是体现了世界各族人民对“世界大同”寄予的无限期待,同时也希望影片中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官司所导致的家庭悲剧不再出现。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胡超.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饶纪红.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江西社会科学,2005(04).

[4] 高永晨.文化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 郑晓龙导演,梁家辉,蒋雯丽主演.刮痧[Z].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2001.

[6] 李维伟.《刮痧》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J].青春岁月,2012(04).

[7] 许爱兵.浅谈电影《刮痧》中的跨文化冲突[J].魅力中国,2009(31).

[8] 苏丁.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01).

[9] 邵雪松.从电影《刮痧》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碰撞[J].美与时代(下),2011(04).

[10] 黄鸣.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篇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网络环境下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语用能力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DYC);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1GG055)。

卡尔・普利布兰姆在《思维方式之矛盾》中指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的关系之所以受到阻碍,不仅是由于语言形式的复杂多样,更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就是说,是由人们确定知识来源和进行有条理思维方法上的差异所造成的。”[1]而根据思维方式,思维学“可以细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学、形象(直感)思维学、灵感(顿悟)思维学”[2],它在很多艺术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比如对电影就有一定的表现作用。

电影是一面镜子,是社会文化生活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电影中人物的矛盾冲突,剧情的婉转曲折,都必须通过丰富的语言形象地表达,观众可以融入其中去身临其境地感受它的语言、思维以及文化。在英文原版电影中,无论是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还是人物关系的变迁都有很多和中式思维不太相同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对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

一、中西思维方式在语言特点上的差异

关于东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贾玉新先生认为,西方民族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东方民族的思维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因此思维模式呈线式;而东方人长于整体式,他们富于想象和依靠直觉,因此可以讲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3]从语言逻辑思维的角度看,东西方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人重整体思维,西方人重细节分析

东方人注重各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事物周围的各种具体环境与条件;西方人则注重个体事物的独立存在,注重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比如电影《刮痧》就很好地表现出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刮痧是中国人使用了成百上千年的中医治病手段之一,效果很好。电影中的爷爷帮他孙子刮痧,是帮孩子治病,是爱孩子的表现。但是在美国,他们只看到外表,却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以为是孩子受到虐待,所以这成了美国法律和律师对主人公的理由和判罪依据。

另外,西方人重细节分析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西方语言中的语序、语法和词形富于变化。季羡林先生说:“……西方的基本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而东方的,其中当然包括中国的基本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表现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西方与中国的语言的差异……简而言之,最明显的差别就是西方印欧语言有形态变化,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尽量用语法变化的形式来表达得尽可能的清楚……”[4]

例如迪斯尼的第五十部动画长片《魔发奇缘》(Tangled),讲述了长发女孩Rapunzel的故事。她自幼被女巫Gothel困在一座与世隔绝的高塔上,无法实现长久以来逃出高塔去看灯笼的心愿。就在这时,帅哥大盗Flynn Rider无意间来到高塔,所以Rapunzel请求Flynn带她逃出高塔,而Flynn说“No can do.”拒绝了她。“no can do”按字面直译是“不能做”,这是一个不符合通常的英文语序、反倒跟中文语序一致的特殊短语,和“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有异曲同工之妙。

《雨果》(Hugo)是美国电影大师Martin Scorsese拍摄的首部3D作品。影片中男孩Hugo看到书店店主Labisse又在送书给有缘人,不禁想起自己不久前也收到过他送的书,于是和女孩Isabelle分享了自己对Labisse的印象。他感叹道“Hes got real…purpose.”(他可真有意义)。Isabelle没听明白,问Hugo这话是什么意思,Hugo解释道“Everything has a purpose…”(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目的)。这里出现的“purpose”从“Hes got real…purpose.”来看是不可数名词,从“Everything has a purpose…”来看是可数名词。那么它到底可数还是不可数?一般来说,如果purpose翻译成“意义”,它就不可数,如果翻译成“目的”,它就可数。总之,这个词相当灵活,没有固定用法。

(二)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西方人重抽象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Alfred F.Bloom认为,语言不同的人思维方式也不同。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更多地采用直观式、形象性思维,从总体上直接把握思维对象的本质。反之,母语是英语的人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更注重理性思辨和逻辑体系的论证。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句子词汇的使用层面上的反映是,汉语较少使用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而较多地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但在英语中,抽象名词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

例如2012年情人节档期上映的美国动情喜剧《特工争风》(This Means War)中,美国中情局特工FDR Foster和Tuck Hansen同时喜欢上了事业有成的女强人Lauren Scott,为了赢得美人归,两人各自使出看家本领,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追女战。FDR发表了自己对于追女人的看法:“And like anything,practice makes perfect…”(追女人就跟其他事一样,熟能生巧。)这里的“perfect”由“完美的状态”翻译为“巧”,也就是由一个相对抽象的意义变成了一个形象生动的词。

又如电影《命运规划局》(The Adjustment Bureau)中,David Norris和Elise Sellas是一对恋人,但他们的关系遭到了一群自称是隶属于联邦的命运规划局的人的阻碍。后来,David向命运规划局的高层领导Thompson发问,为什么非要拆散他和Elise才罢休,Thompson解释道:“In small doses,Elise was the cure.But in large doses,she rubs off on you.”他把Elise比喻成了药,“小剂量(in small doses)使用,可以治病;大剂量(in large doses)使用,则会产生不良影响”。这里的“rub off on someone”是英语中的常见短语,表示因为经常接触而受到影响,正面、负面都可以,具有抽象意义。但在汉语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理解为“近朱者赤”或“近墨者黑”。

(三)中国人重曲线思维,西方人重直线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受儒家思想以及“中庸”哲学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和含蓄美,提倡一种内敛矜持、隐晦婉转的表达方式,所以中国人说话不那么直截了当,喜欢绕一些圈子。而西方人更善于显性思维,所以他们比较直率坦诚,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喜欢直入主题,不喜欢兜圈子。这就是所谓的曲线思维和直线思维。

例如《早间主播》(Morning Glory)中,Becky Fuller在纽约的IBS电视台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接手Daybreak这个早间播出的脱口秀节目。她几经周折请到了巨星级的新闻主播Mike Pomeroy来担任主持人,这么一来,节目现有的主持人Colleen Peck不满意了,面对Becky列出的一大串具体的工作安排,她直截了当地问了Becky并没有提到的一个关键问题:“谁说结束语?”(Excuse me.Who is going to say goodbye?)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西方人的直线思维。

前面提到的电影《命运规划局》中,在David和Elise重逢后,Elise非常直白地用了“scare the shit out of me”来描述她的恐惧。在不能用shit这个脏字的场合,也可以说“scare the crap/hell out of me”。后来,David直截了当地向命运规划局的高层领导Thompson发问,为什么非要拆散他和Elise才罢休。(Tell me why I cant be with Elise?)而Thompson也不兜圈子,如实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四)中西方的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不同的民族,在观察某些事物和现象时所取的角度及思维的方向有时是极不相同的,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不同的民族有可能采用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语言来描述同一事物、行为或现象。

例如在一部由蓝天工作室创作的非常出色的动画片《里约大冒险》(Rio)中,蓝色金刚鹦鹉Blu和Jewel从大坏鸟Nigel的魔掌里逃了出来,但他们被链条锁在一起,而Blu又不会飞,不得已,两人只好一路走下去,一直来到了丛林里。Jewel见惯了丛林的“惊悚”场面,对Blu说:“Thats why we stay on the trees and not on the ground.[points to the trees]After you.”(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栖息在树上而不在地面逗留的原因。说罢往树的方向一指:你先请。)“after you”是英语中出于礼貌在请对方先走时的习惯说法,而汉语中常说“您(先)请!”由此看来,一件事情、一个举动或同一种意思,汉语和英语的表达方式完全相反,汉语中用“先”表达的意思,英语中却用“后”来表示。

二、中西思维在伦理观、价值观上的不同

中西方的道德观念迥然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国家、民族和家庭为重,乡土观念浓厚,所以,重整体、轻自我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反之,崇尚个人与自我是西方伦理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取向,个体的基本社会角色是公民而不是家庭成员,因而我们可以把西方的伦理价值观称为重个人的价值观。所以,中国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家庭的基础上,而西方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上。

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总要涉及道德评判及其价值标准,并反映出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比如中国电影《花木兰》是由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改编的一部电影。在此片中,花木兰代父从军,是中国传统的孝道的集中体现,而英文电影《木兰》(Mulan)是由美国人在自己的理解下制作而成的,它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木兰替父出征的一个潜意识就是在相亲失败之后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强烈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原作中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和集体意识被大大淡化了。而且,木兰在第一次战争中受伤时就已经被发现是女儿身了,但她却未受到任何惩罚,反而还在后来的战争中被委以重任,并发挥了领导作用。这是美国人对女性能力的肯定。另外影片中还有几处情节的演绎完全当代化了,融汇了美国当代的平等思想和女权主义,与中国的封建等级思想相去甚远。

再如《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里的经典对白:“People who have truly loved once are far more likely to love again.Sam,do you think theres someone out there that you could love as much as your wife?” 这句台词就体现了中西价值观的不同。中国人认为曾经深爱过一个人,对他的爱越深就越不会爱上其他人,否则就不是真爱。而美国人认为,只有真正爱过的人才会懂得如何再一次去爱,这是对爱过的人负责的表现,是对生命的理解。

三、结 语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想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就要充分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尽量避免由此引发的交际失误。而多看英文原版电影对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很大的帮助。但要注意的是,在看电影的同时,我们一定要透过经典对白体会其语言上的特点,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靠语言来表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达到英语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3-24.

[2] 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6.

篇12

一、引言

本论文主要通过论述以下问题: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运用这些文化差异辅助语言教学,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以及合适的语境中得到正确使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它们的交际价值。

二、人类灿烂的财富―文化

(一)文化丰富的内涵

盛炎指出:有关文化的定义,有的说有一二百种,有的说有上万种(盛炎1990),因此难以一一列举。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中说:“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是对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通过概括,我们可以总结出:文化伴随人类产生而逐渐形成,它是人类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的社会遗产。

(二)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记载、保存、延续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发展。语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借助语言这个工具,社会成员之间进行沟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也要通过语言。同时,语言是社会及其发展的见证 。总之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要学好汉语,就必须学习汉语所承载的中国文化。

三、中西方语言交际文化中的差异

(一)中西方语言交际差异产生的原因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相当的文化差异。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的核心是崇尚个人主义。“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是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二)中西方语言交际中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同时受到普遍重视。

1、打招呼。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你去哪?”而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2、赞美。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而中国人以谦虚为传统美德,当别人称赞中国人时,他往往会说:“您过奖了”来表达谦虚。

3、称谓语。汉语中称“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的亲属称谓在英语中“uncle”就囊括了。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深远影响。

4、某些词内涵意义上的差异。比如,中国人喜欢数字“8”,象征兴盛发达,西方人认为13是个不祥的数字。还有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西方龙象征邪恶。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在教授汉语的同时,要注意让学生了解和区别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有助于他们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去,进而提高汉语交际水平。

四、如何发挥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给予了文化丰富的内容,在教授外国人汉语的过程中,文化知识的教育特别重要。

(一)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作用

1、能缓解文化冲击,减少文化休克的出现。对于学习者来说,中国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同他们自己国家的生活方式与理念有很大区别。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一些特殊情况,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生活与学习。

2、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也就能认真主动地学习了。

3、帮助外国学生正确理解及运用汉语。英语的句子体现“孔雀尾”的特点,讲究头轻脚重,讲究句子结构。而汉语的习惯是“狮子头”,很多定语都得放在被修饰对象前。

4、帮助外国学生提高言语交际能力,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比如人们见面打招呼,常说“吃过了吗?”“干吗去呀?这样的用语同欧美国家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理解这些文化因素造成的差异,并且学会在生活理解使用它,使自己融入中国社会。

(二)采用适当的文化教育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导入学生学习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遇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直接给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增强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同时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推荐佳作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向不同阶段的学生推荐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知识的优秀书刊和电影。书刊如“四书五经”《史记》等,电影如《花木兰》、《建国大业》、等。

3、组织讨论。讨论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常用方法,它不但给学生提供了集体活动的空间,还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与合作能力,而且能使他们在讨论中获取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识。

五、结论

笔者认为,我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时,要明确学习者的语言习惯,清楚他们的文化习俗,了解他们喜恶。在汉语教学中,应让外国学生多了解关于中国文化的东西,这样才能减少甚至避免学生们在用汉语交流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将汉语技能训练与语言文化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汉语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篇13

[作者简介]杨芳(1987—),女,汉族,新疆昌吉人,昌吉学院,研究方向:文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大,各国之间的贸易交往越来越频繁,在信息发达的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西方国家的营销策略丰富多彩,在经济发展方面优于我国,通过对比中西方市场营销,不断学习西方国家的策略,逐渐缩小国际差距,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迎接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不断改变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挑战。当前,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中国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其市场份额在全世界中占有较大部分,要想使中国市场营销得到有利的发展,不断完善我国的市场营销制度,确保我国企业在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进一步释放我国企业活力,为推进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比较分析,要找到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营销策略,营造更加适合发展的市场环境。[1][2][3]

1 “市场营销”的定义

这个概念是先从外国发展起来的,常用英语单词“Marketing”来表示,虽然看起来只是静态表现,但是包含了许多动态特征。市场营销主要是通过庞大的市场,对产品进行包装和营销,达到批量销售的效果,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来改善市场营销环境,创新市场营销策略,不断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4][5]

2 中西方市场消费环境存在差异

2.1认识思维存在着差异

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国人有浓烈的民族感情、宏放的气魄和极强的爱国之心,对于现如今的人民来说影响巨大,在社会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思想根深蒂固,很容易形成“爱面子”的心理,这种心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有着不利影响。这种消费观念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区别,他们重利益,不容易被平时的形式所束缚,这是认识思维存在差异的表现。

2.2法治观念存在着差异

在市场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免不了出现一些纠纷,而中西方对于这些纠纷持有不同的态度。由于中国的法治社会正在努力建设中,更加注重人为地处理问题,更容易考虑到伦理道德,却很少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市场中的纠纷,试图通过舆论等方式来发挥作用,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来建立营销活动。而西方国家在解决纠纷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法律,通过正规的途径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2.3营销决策关系存在着差异

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必须要注重个人以集体的关系,确保利益的合理分配。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集体利益,个人必须服从集体,但充分体现个人的权利即“集权”,当遇到营销活动时,总是会出现众人参与个人决策的现象;而西方有所不同,虽然也注重集体利益,但更加体现出个人的责任,即“分权”,而西方人基本上是个人处理,背后的团队为之献策,帮助其解决难题。

3 中西方市场营销理念存在差异

3.1时间上的滞后性

西方国家的市场营销发展过程比较长,在道路的探索上花的时间比较多,而我国的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阶段仍在不断完善,过分强调行政管理为主。导致我国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过于强调生产观念为主,没有高度重视消费者的重要作用,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仍然没有高度重视消费者,导致时间上的滞后。

3.2演进的不均衡性

西方企业由于起步比较早,在市场营销的道路上长期摸索,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完善市场营销理论,逐渐形成了先进的营销理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保障,西方企业的营销理念大致经历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5个阶段。而我国的企业具有特殊性,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各地区有着明显不同的发展状态以及经济水平,这就导致了我国的演进不均衡。

3.3实施上的片面性

从西方企业营销活动来看,高度重视顾客的满意度,一切为了顾客,在开展各项营销活动必须以顾客为先。而我国企业管理层没有高度重视,为顾客服务的意识较差,虽然建立了市场营销部门,但在开展营销活动过程中没有发挥作用,更没有以市场为中心,为顾客服务为宗旨,而是注重部门的利益,营销活动过程中各部门间的交流少之又少,这不利于市场营销的实施开展。

4 中西方市场营销模式存在差异

在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模式占有重要的作用,而中西方在模式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方人首先考虑“4P”,然后是竞争,最后才是关系,而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市场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在相关的市场制度方面不完善,导致在选择模式上没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西方国家根据市场营销活动来谈交易,在交易的过程中很少涉及朋友情分,充分以交易为先,而中国的营销活动是建立在熟悉的伙伴关系之上,先有朋友,再有营销活动。

5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策略

5.1发展企业优势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在运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企业必须要发展自身的优势,利用现有的市场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在进行营销前必须要考虑到各种不利因素,要充分利用好趋势多变的市场,并通过系统的分析,灵活处理,为企业争取优势。企业要及时发现营销过程中自身不足,通过积极与其他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提高企业的自身营销水平,不断分析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不足之处,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弥补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

5.2提供优质产品

企业要想走得长远,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号,也不是对产品的夸耀,而是真实的品牌,来自众多消费者的信任,是代表着企业的良好形象。现阶段的市场环境比较复杂,要想建立强大品牌的优势,就必须要努力打造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的品牌来吸引更多的顾客。只有不断打造品牌效应,才能在市场营销中占有有利地位,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产品,这样才能在同行业中处于不败之地,逐渐缩小与其他企业的差距,打造更加具有企业特点的产品,不断发展自身营销水平。

5.3减少运营成本

面对如此大的压力,企业在为产品的宣传做了不少努力,不断降低市场价格,并提供售后服务等,只是为了得到消费者的肯定,赢取市场的地位,企业通过采取薄利多销的模式,来增加购买的欲望。企业应该从运营成本出发,通过产品的宣传来加大顾客对产品的了解程度,从市场运营出发,不断减少生产成本,创新生产方法,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来吸引更多的客户。企业还必须针对自身情况,果断舍弃一些形同虚设的部门,在创建部门时应考虑到部门是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更要加强对部门的监督管理,确保较低的运行成本。

5.4拓宽营销渠道

对于一般的企业而言,营销模式比较固定,很少有企业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保留直销外,还应该结合其他的渠道,来增加销售,也可以通过分销来为企业赢取利润。通过其他的销售渠道来扩展企业的客户,打造良好的伙伴关系,维护好老客户的利益,企业可以通过分销模式来扩展业务范围,在实施前必须要考虑到各种因素。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以及不同的客户来源,有针对性的生产产品,要充分把握好多渠道营,减少相关费用,促进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企业要加强营销创新,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为营销做出保障。

6 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日益频繁,较多的跨国企业入驻我国市场,增加了企业间的竞争力,要想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的市场环境,必须要明确中西方市场营销的差异,不断提高企业营销水平。部分企业也“走出去”,寻找更多的潜力,创设自己的前进空间。另外,在引进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利用自身条件,在国内市场占有额越来越大,要想在国内发展,就必须完善营销策略,不断优化自身,争取在市场中占有有利地势。然而,在跟外资相比,大部分企业优势不明显,例如:资金不足,或者是技术不够先进,这些因素都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总的来说,企业面临的挑战较多,必须要认清自身企业的不足之处,通过创新营销策略来弥补不足,设计更加可行化道路来减少与外资企业的差距,这样也能促进国内市场的和谐发展,为以后的进攻国际市场准备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市场营销策略的比较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2):98.

[2]刘洁.中西方市场营销差距比较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25):79-8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