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3: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西方法律思维的差异

篇1

之所以产生以上这种差别,主要是受中西方法律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西方的法律文化中,“权利是西方法律文化的内容,保护权利是西方法律的一贯追求,实现正义是西方法律文化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文化孕育下,人权与自由被充分提倡,因此西方民众在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方面就具有更强的法律意识,也成立更多的社会福利机构或服务机构,为同性恋者维权。相较于西方,中国的法律更多是“用‘义务’来强调法律的威慑作用”,并且“人治”文化已深入人心。因此,中国同性恋者为同性恋婚姻立法、保障同性恋自身合法权利的呼声就相对较弱。此外,在宗教文化方面,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西方民众从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上难以接受同性恋现象,因此接受过程缓慢且充满波折。在中国,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中庸之道”更是深入到老百姓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因此,民众更倾向于不强出头,不随便惊动他人、政府或法律。更何况古语里还有“枪打出头鸟”的说法。所以人们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是相对温和,即便有些人秉持着反同性恋的态度,但也不会公然反对或形成大范围抗议。

二、中西方同性恋观的差异体现的文化意义

通过以上探讨可知,同性恋文化在中西方社会都同样存在并且在文化繁荣的时期和地区蓬勃发展,这样的共同性源于文化演变规律中的“情(性)欲原动力律”以及中西文化互根性的特点。因此,同性恋现象与文化并非是一个部落、地区、国家或种族内的文化异类,而是人类共有的性选择现象。它无关乎一个国家或种族是否先进,也无关乎一种文化是否优秀,它只是一种情感的正常表达。因此对待同性恋文化以及对待同性恋者,一味地反对是不可取的,与看待其他任何文化一样,需辩证地看待同性恋。这样的处世待人之道不仅是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了同性恋文化和同性恋者,更是体现了自身文化的优越性。

尽管同性恋文化在中西文化中有其共同性,但其遭遇却有着较大不同。这样的不同源于中西法律与宗教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偏“理性”且讲求权利捍卫,而中国人偏“感性”且讲究履行义务。对于中国人来说,“感性”的思维方式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人际交往中情感的表达,常以感情的深浅来行事,因此汉语里也常有“重义气”、“讲感情”等词来夸奖一个人的品德。讲求义务的履行则是体现了中国人的奉献心、责任心以及善良品性,而“中庸之道”更是进一步鼓励了中国人中庸谦和、不走极端的待人处世之行为。以上皆是我国华夏文明的优秀之所在。但是这种处世之道同时也使人们容易忽视对自身权利的捍卫,导致委曲求全,遇事不敢声张,更可能造成对社会不公的冷漠,导致了中国同性恋者过多默默承受着社会的异样眼光与压力,从而将情感焦点更多转向与私人的小爱,而无视了对整个同性恋大家族的维权与大爱。因此,在权衡权利与义务、捍卫自身正当权益方面,中国同性恋者应学习西方“理性”“维权”的意识,更加主动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更多人真正了解与理解同性恋文化,让整个同性恋大家族能尽早在法律的保护下健康发展。

篇2

二、中西法律文化的融合

法律文化的融合是指不同性质的法律文化之间发生的从内容到形式持续的选择与整合的过程。法律文化的选择与整合是中西方法律文化融合的基本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的变革,必然会引起法律文化的分化。法律文化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新变化了的社会的一种价值选择和重新适应过程,而新的法律价值观念以及新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体系的建立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法律文化选择的过程。法律文化产生分化后,必然会要经历一个法律文化整合的阶段,从而形成新的法律文化。但是法律文化的选择和整合是相互连带的,是在法律文化选择的过程中同步进行的。因而,法律文化的整合,不仅使原有的法律文化在内容上发生变化,也使其在法律形式上发生变化。法律文化就是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选择与整合的过程,促使不同性质的法律文化之间发生融合,从而创造新的法律文化。

第一,中西法律文化融合的前提。

按照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首先要做到经济基础上的融合。因为法律制度是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所以,经济基础上的法律文化融合才是成功的关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而西方的法律文化是建立在关于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这两种法律文化属于异质异构的两种法律文化体系,二者之间的差异折射出了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别。因此,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不同决定了中国第二次法律文化转型必然失败的命运。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教训,别国模式,是不能够成功的。所以,中西法律文化融合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共同的基础条件,要把以封建政治权力为特点,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资源与西方传统法律资源相结合,加以变革。同时我们在制定新法时,也要尽量避免再犯“泼洗脚水也把孩子倒掉“的错误,要认真吸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第二,中西法律文化融合的标准。

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道德因素的相互融合,是中西方法律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西方的法律与中国的法律相比,并不是没有道德,而是道德的标准不同。在西方法律文化中,道德重权利、重平等、重制约、重博爱和重正义,其不足之处是将灵魂、情感推到了商品化、契约化的境地,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重伦理、重亲情、重和谐、重仁爱、重道义,其不足之处是过份强调“亲疏有别”与“尊卑等级”。西方法律文化“以理服人,平等待人”与中国法律文化“以德服人,坦诚相待”,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中西方法律中包含的道德因素,并使之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新的道德标准,通过法律的实现来确认这个新的社会道德标准,更好的促进中西方法律文化的进一步融合。

三、中西法律文化融合的路径

篇3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实践、风俗习惯中形成的特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这些观念构成了人们生活、工作中的行为方式。由于中西方传统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中西方文化表现出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对于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经济、文化日益互为一体,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越发凸显。因此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只有了解了对方的文化,才能使国际商务活动顺利地进行。

1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以及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1.1 语言与文化的交流方式。日常生活中语言作为人们沟通的基本方式,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西方人因为语言以及交流上的根本差异,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双方所要阐述的内容与方式就会截然不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人普遍认为在贸易面对面的语言交谈中直视对方是表达自己诚意的一种方式,可以在谈判中占得一些先机,能够压住谈判对手的气势。很多的礼仪教材都教导我们在与人交谈时最好是直视对方,与对方进行直接的眼神交流。但在西方文化中却不尽如此,外国人更多地认为在语言交流中对方过多的直接眼神交流会使他们感到不舒服,会使他们觉得局促不安。正是因为这种语言交流的文化差异,在谈判中外国人不正视对方的眼睛,中国的谈判者可能会认为谈判出现了某些问题,那么在这种文化差异下,就会导致国际谈判中容易出现误解。

1.2 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衡量人们的行为以及后果的标准。这些都影响着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会给人们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在不同的文化中,价值观念会有很大的差异。在一种文化中很恰当正确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会被看成是不道德的。比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亲友的关系,是一种群体文化,讲究合家团圆;而西方国家倡导自强自立,孩子18岁起就独立于家庭之外,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独立生活。中国人重视君臣、父子等前后辈和上下级的关系,等级森严;而在西方文化中所有人都以朋友相处,直呼其名,不计较老少界限。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代名词。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导致贸易谈判双方出现语言或者礼仪上的分歧。

1.3 伦理道德的差异。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中国人倡导“忠”、“义”、“孝”、“忍”、“稳”等观念,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而西方国家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因此西方文化体现的是个体文化特征。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双方成了熟人或者朋友,那么关系就会变得非常亲密,信任与包容的程度也就提高了,所以很多事情就有口头约定;而西方人不太注重培养双方的感情,他们对问题的处理用的是法律手段,一般都有律师出面解决问题。所以,各国不同的道德观念对国际贸易无疑又是一个阻力。中国很多企业回避反倾销诉讼,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取得应有的市场份额主要是由法律原因造成的。在国际贸易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一点,相关的条款必须签署进合同,必须非常注重合同的法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

1.4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公司的企业文化差异。企业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反映,影响企业的各个方面,指导着企业的日常商业交往。包括如何选拔与提升雇员、如何领导和激励下属、如何选择和制定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以及如何与其他商人谈判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企业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形成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极具人文精神,以和谐文化为主旋律的文化氛围,而西方文化那种崇尚智慧和理性,讲究科学、民主,信仰宗教,以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因此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了不同文化氛围的企业,而中西方企业作为国际贸易的主体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是主要性的。

2 我国国际贸易应对中西文化差异影响的策略

跨国贸易比单一文化环境下的贸易更具有挑战性,也更为复杂,那么为了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国际贸易问题,使得国际贸易自由融洽地发展,在贸易过程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国家之间增强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加强国家间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消除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强各国之间的文化融合,比如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以消除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贸易阻碍。只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那么在国际贸易谈判中阻力自然就会减轻很多。中国每年举办的中外文化年、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展览活动等,充分展示了中外各国的文化和艺术,不但可以增进相互的理解,也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增加国外对中国产品的喜爱,最后带动中国产品在世界贸易中销量的上升。

2.2 充分了解并利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偏好。 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要做到敏锐地观察对方的风俗习惯与偏好,在于国外商务人士交往之前,应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调查好对方的市场,以避免不知道某些特定习俗讲究而使对方不快甚至于影响到贸易的进展。比如,绝大多数美国人喜欢蓝色和杏红色的家用器具,南欧人偏爱红色容器,而荷兰人则喜欢白色等,我国的公司根据这些风俗习惯偏好,制订了满足差异化需求的目标计划,顺利提升了自身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因此,文化差异优势能从根本上影响用户的满意度及服务商与消费者之间关系,充分了解并利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偏好,双方的谈判才能顺利进行,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司之间才有可能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2.3 根据文化差异企业要制定对应的贸易策略。 国际贸易活动本质上是各国的企业进行贸易交易,如果一国的企业有志于开拓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开展贸易活动时,正确的制定贸易策略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企业在制定国际贸易策略的时候,应该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并且充分地尊重当地的文化,创造为当地人接受又有吸引力的产品才能成功打开市场。包括产品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等方面,都要符合当地的文化氛围。既要创造出适合当地销售的产品,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习惯的渠道,和适应当地文化的宣传方式。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只有把他们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破除贸易壁垒的目的。

2.4 针对文化差异做好贸易的后续交流。在双方企业达成贸易意向签署合同后,针对合同后续履行的贸易后管理也必须加强重视。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方的人情管理和西方的法律管理需要得到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对于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国家,如果合同出现争端,不应完全依赖法律机制,更多地依赖于双方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而相对于西方文化比较强调人与事情分开处理,出现问题依靠法律解决。就要求我们在前期的贸易合作交流中,要形成对该企业比较全面地认识,相关法律条款要全面合理地签订,经过日后不断地合作,努力打造企业之间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中西方文化的分析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任何从事跨文化活动的人员都应该注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并且认真对待这种文化的差异。人们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克服文化障碍,知己知彼,相互尊重,入乡随俗,才能共同创造一个能适应对方的贸易环境。总之,国际贸易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经济与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在跨国贸易中,应对他国的文化差异表现出理解和尊重,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态度。只有正确地认识并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强化自身优势,提升我国企业国际贸易的竞争力,推进我国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任净.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M].中国流通出版社,2004.

[2]刘锐.文化视野中的国际贸易[J].理论界,2005(7).

篇4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11-01

我们在学习英语时通常会暗自把英语和汉语进行比较,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汉语思维方式与英语思维方式也略有不同,比方说,西方国家比我们国家的时间观念更强;西方国家与领导交流时把领导当朋友,中国人对领导更加尊重;在人际关系上,前者较为单一,而后者错综复杂;在对待自我问题上,前者强调个人主义,突出个人在群体中的作用,而后者则淡化个体作用,强调群体本位。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与创造。

1.引发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

1.1 地理环境引发的文化差异。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模式,生存模式又影响着文化发展。西方文化大都是海洋文化,这主要是因为西方的大部分国家都是被大海包围,耕地面积较小,农业发展较缓慢,只能发展航海贸易,以向外扩张空间。所以,西方文化从源头开始,逐渐形成喜欢探索、武力征服的外向型文化。

相比之下,中华民族的广大人民长期依靠长江、黄河流域生活,中国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人们的生活比较惬意、没有大风大浪,逐渐养成其好静的内向型文化特质。

1.2 政治、经济制度引发的文化差异。西方国家主要采用的是城邦制度,也就是分为贵族制度与民主制度,管理方式也较为民主。经济来源主要以开放性的庄园收入为主,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外邦人的大量迁入,导致社会中血缘性的亲族组织瓦解。逐渐形成外向型的斗争精神和强烈的维权意识。

我们国家的早期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人们比较重视血缘亲族关系,长时间的自给自足生活模式,培养了人们谦让、求和的处事方式。

1.3 引发的文化差异。西方文化是由多种文化融合、演变而来的,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不同国家的哲学、法律以及伦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文化体系。基督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渗透于西方社会各个方面,塑造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并且培养了西方人的心理习惯。基督教是一种哲学化的宗教,它的核心是对神的本质的论述和对神人关系的思考,持"性恶论",犯罪感与忏悔成为永恒的主题。

我们国家自古就有佛教、道教,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与西方文化相比,我们国家的文化更注重人们的身心修养,突出自身价值,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

2.英汉思维差异比较

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语言能够较为真实的呈现一个人的思维,思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心理活动,思维发展直接关系着语言的发展,二者共同发展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形成语言、文化上的各种差异,因而产生了操两种语言的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化注重抽象思维、感性思维、归纳思维,强调集体主义、群体本位;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演绎思维,强调个人主义、个体本位。

2.1 客观思维与主观思维差异。

例如:The thick eal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我走在厚厚的地毯上,听不到我的脚步声。

It occurs to that it must he a tame horse.

我想到了:这也许是一匹驯服的马。

在英语语言表达中经常会用到一些非人称的表达句式,这时表达的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而汉语语言则更强调主观思维,重视说话人的主观意愿,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

2.2 静态与动态表达差异。

例如:他总是说谎。He is a great liar

她打开抽屉拿出钢笔。Opening the drawer, he took out a pen

通过上面的例子不难发现,英语表述中偏向静态模式,大都采用名词或者名词化的表达方式,但是汉语更偏向动态的表述方式,语言表述中大多是动态模式。

2.3 英语常用被动句,汉语常用主动句。

如:"I have been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nnnonwealth through most of its eiistenee."(英国女王2009年圣诞致辞)

"在英联邦成立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同它联系紧密。"

3.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方式

3.1 大量模仿。学好语言的基础就是多听,然后模仿听到的语言,并逐渐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培养英语思维方式的首要方法就是模仿听到的语言,然后刻苦练习。

3.2 尽量减少汉语对英语思维方式培养的负面影响。 我们从小已经习惯使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该摒弃汉语思维的负面影响,不能把汉语思维用到英语翻译工作中。

3.3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语感对语言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感越好的人语言学习能力越强,我们可以不断积累英语文章、多看、多听、多思考,欣赏英文电影等,让自己更好的融入到英语学习中。此外,参加各种英语.活动,多与英美人士交流,使自己身临其境,逐渐养成英语.思维习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同,所以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思维模式与英语思维模式之间自然也有所不同。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步,首先认识到英语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其次应该知道,学好英语是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最后应该知道,英语能够更好的呈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要在了解英语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西方文化入手提升英语学习水平,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当然还要比较不同语言的思维模式差异,才能使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承华.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内涵[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2(3).

篇5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109-02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Thinking Differences//Li Nan

Abstract Language is a symbol system, is a product of the human mind, it is a thinking tool, to recognize the outcome of the store. Thinking ability is common to all mankind, nationality, has a national character, but the way of thinking in the Western way of thinking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 Chinese; English; overall thinking; personality thinking

Author’s address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Qiqihar, Heilongjiang, China 161000

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塑造了这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又不可避免地在其语言中有所体现。按语言谱系分类,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由于它们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各自用独特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形成各自独特的民族语言体系。

1 中西方文化基础的差异导致思维的差异

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属于文化范畴,但又受到民族文化和哲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就文化本质而言,我国学者吴森教授在论及中西文化精神基本差异时指出,西方文化有三大支柱:科学、法律、宗教。中国的文化有两个基石,一是道德,二是艺术。但中西文化最显著的差异是:中国文化是艺术,西方文化是科学。科学的精神是按着抽象的符号,利用分析和实证的方法,从而对事物做理性的解释,目的在于寻求真理。艺术的精神是借着具体的意象,传神达意,画龙点睛地来表达感情或价值判断,目的是价值的欣赏和创造。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特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个体与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人要顺从自然规律。这种万物皆一的整体观念使中国人习惯于整体具象思维,在语言上讲求整体、重直觉。西方人崇尚天人两分,认为人与自然关系是对立的,而且人处在支配改造的自然地位,故西方人看问题以个体为基点,习惯于解析抽象思维,在语言上求精确。

2 中西方传统哲学的差异影响思维模式

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观念表现在思维范式上,中国人是重综合、重归纳、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发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思维上的整体观,对语言中的表现法影响极深。我国古代哲学家倡导一体思想,认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莫不存在于一体之中。《庄子·天下》提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这种整体思维观历千百年形成一种思维形态,同构对应于语言形态之中,对语言活动起一种支配、定势作用。西方哲学具有崇尚个体思维的习惯。从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提出整体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中才能存在时起,即不断有哲学巨人提倡个体思维的价值。古希腊著名悲剧家索福克勒斯提出:“每个人都应有自在的个性。”对英语的理性素质影响最深的是英国哲学家洛克,他重论证的主张与欧洲大陆笛卡尔唯理论的汇合,从思维上对莎士比亚后英语的理性规范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哲学中整体思维对汉英语的影响至少可举出3个方面。

1)用词语为事物命名的整体观照。汉语命名重统一观,具体表现为对事物的类属概念必须给予描写。如星球,汉语的命名首先是统称“星”,然后分别称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而英语命名时并不给予统称,则分别称为Venus、Jupiter、Mercury、Mars、Saturn、Uranus、 Neptune、Pluto。统称的目的就是为了顾及整体的统一感。

2)整体性重复的句子安排。汉语中经常出现周遍性重复,或叫做回环性复叠,这是中国式的整体思维风格的表现,如我国古诗中早就有:“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互戏莲叶北。”(《江南》)诗歌体以外的散文化叙述中,回环式铺叙法也很常见。在英语中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

*镇子坐落在一个峡谷里,东面是山,西面是山,南面是山,北面也是山。

The small town lies in a valley surrounded with mountains.

3)表现法的程式化综合性倾向。程式化叙述往往产生于力求全面的整体观要求,汉语常有这种表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