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的感悟

课外阅读的感悟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3: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外阅读的感悟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外阅读的感悟

篇1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许多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通过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方式,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1.课外阅读不被重视

在新时代背景影响下,成绩成了衡量一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标准,因此许多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单,只重视学生在学校是否有认真学习,而不重视对学生其他方面培养,包括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也应学校和家长的要求,从而只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忽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因此,在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情况下,形成了学生只会对着课本念书而使其思维遭到禁锢的情况。

2.课外阅读缺乏指导监督

受时展的影响,现今的课外读物种类日渐增多,而小学生的分辨能力较低,不能区分课外读物的健康与否,部分教师只是给学生布置了课外阅读的任务,并没有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进行检查和筛选,致使学生阅读了一些不健康的课外读物,从而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与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3.语文学习焦点模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领域的博大精深,使其思想和人格都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但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语文学习的焦点渐渐被模糊,而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从而实现升学目的。因此,在只注重让学生将知识快速填入脑中的情形下,学生的知识只是停留在对字、义、音的理解上,而没有真正深刻理解,逐渐使语文知识教育失去了意义。

二、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

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和空间

学生的课外阅读任务,只有在时间与空间都足够的情形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家长和教师不应只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应全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语文自习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的书籍封面和内容简介,以提起学生们阅读的兴趣,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书籍分发给学生,供学生们阅读。在充足的阅读时间和足够的阅读空间下,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效率和分析能力均较低,对书中的部分内容不理解而忽略读,达不到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目的。因此要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变得有意义,教师就应该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教会学生做阅读笔记,注意好词好句的摘录和积累。可通过平常教学中对课文阅读的讲解,指导学生对课文中名词名句的摘录,从而引导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告诉学生不仅要摘录书中的名词名句、好词好句,还要将书中难以理解的陌生词句一并摘录下来,然后将学生们的阅读笔记进行评比奖励,对学生摘录的陌生词句进行讲解。最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摘录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与学生进行阅读交流

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教师可通过与学生进行阅读交流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阅读感悟能力,从而指出学生课外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加以改正,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阅读感悟能力。

篇2

语文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机遇,给人们提供着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在颁布新课程标准时,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形成。如,在教育目标中尤其强调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的问题。扪心自问,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去达成课外阅读目标了吗?还没有!作为肩负学生精神成长之引领责任的老师,应当思考学生课外阅读的问题。笔者所思考和实践的依托课内阅读促进课外阅读已经获得比较实实在在的效果,现着于笔端,权且抛砖引玉。

一、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趣味无穷

小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感悟中,会经常露出灿烂的笑容。这是因为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迈入阅读感悟的坦途,获取了较为丰富的精神营养。虽然学生没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意识,但学生也开始意识到书中蕴含着不尽的宝藏。但这还只是从教材文本所产生的感悟。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摒弃那些比较机械的训练,让学生去涉猎更为丰富而又广泛的阅读内容,那么学生会更加灿烂起来。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课堂阅读感悟成为学生课外阅读感悟的凭借和依托,促进学生去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去感受课外阅读的余味无穷。

如和大家一起学习《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故事的情节是通俗易懂的,语言也就是那样的明白如话。学生在读懂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学生读懂卖矛和盾中带给人们的笑话后,自然地感到:寓言就是用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个极为深刻的道理。如学习了《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后,学生就感到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学生更会意识到:如何去获取这些人生道理呢?简单而又唯一的路径就是去阅读。

二、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必需方法

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小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智慧,有阅读感悟相关作品的潜质,但有时也不可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去感悟出文本之相关意义来。只有在平时比较实在的阅读感悟实践中,才可以渐渐形成相关的能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去做阅读感悟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悟出具体的方法。

如教学时,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去读,就是一条比较理想的阅读感悟的途径。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时,我们不仅仅以这样为满足:学生知道在大年夜,一小姑娘又冷又饿,在街头卖火柴。她擦燃了火柴,眼前出现了暖和的火炉、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些美好的幻象。最后她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街头。学生知道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更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也感受到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在学生获取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感悟中总结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经验来,那学生将会做出这样的抉择,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而且更加深刻地明白:要么不读,读了就要老老实实地读,甚至就是咀嚼意义上的读。

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必须广泛

从一定意义上说,小学生对所接触到的教材文本还是比较青睐的。但并不一定让学生进行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就可以形成学生阅读感悟的技能,就可以形成学生比较完美的精神力量。正如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早就谆谆教诲进步青年那样,要像蜜蜂那样去采花,去采许许多多的花,去辛辛勤勤地采花,进而酿出许许多多又香又甜的蜜来。让小学生像蜜蜂采花酿蜜似的去进行课外阅读,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可强迫,而应当是理想意义上的诱导。如果强迫,限定学生去读怎样的书,要求学生在多长时间内读多少篇幅的书,学生是不可能心甘情愿的,有时还完全可能不去读书,反而去糟蹋那些本很完美的书。所以,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应当让学生感到整个文学巨库里有着极为丰富的典藏。我们所阅读到的教材文本仅是沧海一粟。更应当让学生感到一个大家之一生所创作的作品很多很多。如,安徒生一生就创作童话160多篇,而安徒生所创作的作品又是那样的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那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所不同的作品还有哪些?又从怎样的角度去表达出自己的爱憎分明?这时,我们的小学生也就完全可以形成对阅读安徒生童话之如饥似渴的良好局面。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对教材文本产生基本的好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产生迫切地想要读书的意愿,想扎扎实实地把书读进去。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比较自觉的行动,进而去吮吸到更为具有滋补作用的乳汁,获取到充满无穷正能量的精神营养。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29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强调要融入情感。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情感,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这样,他们才能有创新思维的发展,使课外阅读教学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一、创设情境,进入文本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只有入情入境,学生才能真切体验到阅读文本的神韵及深刻的内涵,才能体会到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一个情趣盎然的情境,让课外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例如,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使用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学中,我们先让孩子们充分想象:海伦・凯勒在这三天中都到了哪些地方,她看到些什么;并想一想:你感受到什么。接着,用多媒体分别出示海伦・凯勒这三天所到之处、所看之景以及内心的感受。同时,教师激情解说:三天光明中,她对所有的人都怀着那份爱的情怀,希望自己可以感悟他们的外部特征以及心灵;她渴望见到人类的演变过程,还要见到人类智慧的结晶;她关心着人类,关心着一草一木,多么渴望自己可以见到人类生活的真实场景,感悟人们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多么美好的画面呀,多么幸福的一刻呀。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听着教师的解说,孩子们完全入情入境,走进了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假如只给你三天光明,你会去什么地方,做些什么。这样,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他们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碰撞情感,感悟文本

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量,增加孩子们的语言的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措施。但是,一直以来课外阅读教学未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反而成为学生的负担。

课外阅读文本的美,是一种意境之美,是一种情感之美,是一种情怀之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课外阅读教学,深化他们的感悟与体验,使他们在阅读中产生情感的碰撞,获得审美的体验。语文新课标要求的课外阅读的文本充满意境、充满情趣,语言优美,富有魅力和感染力。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理解分析能力,独自感受这些文本的艺术魅力。因此,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并通过朗读把情感表露出来。例如,教学《老人与海》时,要引导孩子们体会到文本中的情感。当老人在海上捕到大马林鱼时,文本描写了他的捕鱼技巧、动作。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语言,体会老人捕鱼的艰辛和不易;描写老人在海上捕鱼的经过时,展现了老人复杂的心理――有过放弃,有过思考,可是最终老人还是用他的信念与勇气克服了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们体会老人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化,并把这些精彩的片段读出来,与文本进行沟通,走进人物心灵,去感悟文本,升华情感,体味主人公内心的自豪、坚毅以及孤独。

三、合作交流,激活思维

语文课程是具有人文情怀的课程,有着独特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就是塑造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富有情感魅力的特点,以生为本,构建一种富有人文意境的课堂,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思考,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225-01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与补充;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扩展语文视界,丰富学生语言,锻炼思维,发展智力,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分析、理解、综合运用的能力,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指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和方法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立足课内,带动课外。引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不断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丰富学生知识视野。让他们在愉悦地课外阅读中,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呢?

1 对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任务的分析

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是运用。课外阅读能拓宽学生学生阅读渠道,开阔知识视野,提供展示学生才华的机会。学生课堂上教师指导下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这些读书方法只有经常、反复地运用,才能得心应手,真正成为一种阅读的能力。

学习是课外阅读的第二个任务。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形成要靠广博的阅读,广泛的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就如补充精神营养,增加信息储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广泛的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以达到“以课内促课外”的效能。

积累是课外阅读的第三个任务。学生头脑如同一个信息库,只有当学生掌握大量的、丰富的资料,他们的思维才是活跃的、开阔的,才能达到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稳如泉涌,妙笔生花”。相反,如果没有平时丰厚的积累,学生内心就是空洞的,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写出优美的作品。因此,进行课外阅读时重视广泛地积累,积累语言,积累思想,才会使学生一天天变得丰厚起来。

2 对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必要性的认识

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文对语文学习来说,只是一个例子,真正的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能力,自己去广泛阅读、涉猎各种文章,从中受益,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语文课程标准明确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并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心得交流。”

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3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3.1 营造浓厚的自主阅读氛围。

营造一种浓厚的自主课外阅读环境和氛围最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能使课外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使其自然进入课外阅读的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我经常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并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在这样的氛围下,不仅提高了学生读书兴趣,受到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判的意识。 

3.2 加强课外阅读内容引导。

在课外阅读内容上,教师要有计划的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教给阅读方法,同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注意将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应立足课内讲读内容,融进课外阅读之中。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思想和经验,汲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其他适合学生阅读书籍,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定的基础。

3.3 鼓励创造性体验性阅读。

阅读过程的创造性就是要重视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新的阅读,对文本进行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感悟与表达。要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阅读动脑的快乐,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在轻松、清心和虔诚的心境中,在心灵的深处与作者对话,在人生感悟上与作者交流,并设法从作者那里读出书中没有的东西。

3.4 教给赏析解读文章的方法。

懂得一些赏解读的方法是很重要,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赏析文章的方法主要从三方面着手: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进行针对性赏析。对于文章除了赏析外,还可以解读,或是通过分析它的内容和形象,揭示其深刻的意义;或是通过分析它的表现手法,了解它的写作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文章作出适当的评价。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从内容、方法等方面加强指导,把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实处。学生学会了课外阅读的方法,才会自如遨游在书海中,获取着有益的营养,才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篇5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读物。

1.

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选择读物。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仰慕机智、勇敢等。了解这一点,我就推荐神话小说《西游记》、高尔基《我的大学》、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和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我要求学生丰富班级书架,他们把自己喜爱的书籍,像《海底两万里》、《伊索寓言》、《木偶奇遇记》、《安徒生童话》、《吹牛大王历险记》、《哈利 ・波特》等,借给班级图书角,推动了读书活动的开展。

2.

顺应时代潮流辩证地选择课外读物。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所读的书籍庞杂,良莠不齐。有些书籍成为

“校园时尚”,我们应该认可这种课外读物宝贵的社会资源,不能粗暴地扼杀。充分利用“时尚”读物这把双刃剑,摈弃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学生心理扭曲的后果,合理利用其流行元素。对待这种“时尚”读物的正确弁度应该是积极地亲身体验,正确引导这种时尚。

3.甄选塑造健康人格的课外读物。相对儿童而言,读经典名著可以丰富语文素养。不要把经典名著仅仅局限于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和《唐诗三百首》等,只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能促进身心健康完美发展的课外读物,都应该推荐给他们。

二、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前小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对作品的理解,高度概括能力普遍低下。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是否恰当是其根本原因。因此,正确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有效帮助他们形成恰当的课外阅读方法。比如,低年级学生阅读时要从语感着手,引导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头脑中形成的表象的再现感悟文章。中、高年级学生阅读时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比较、分析、综合和系统化的抽象思维。结合学生的阅读与思维特点,课外阅读方法可重点对学生进行如下指导。

1.

朗读感悟,延伸联想。课外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感悟,而感悟要依靠思维,课外阅读必须注重思维想象,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阅读文章一定要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读完文章,再前后联系起来想一想,印象就加深了。

2.

读记结合,撷采精华。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借鉴,吸收精华。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勾画、圈点、摘录、批注、写心得等。如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圆圈圈起来,把优美的词、语句、片断用括号括起来,把中心句用波浪线划出来,把疑难问题用问号标出来……除了做标记,可以要求学生准备必要的读书笔记本,把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分门别类抄写下来。这对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三、积累课外阅读的成果,学以致用

学生课外阅读的另一个问题是学以致用的问题,那么,

篇6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的延伸,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阅读的确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我们强调中学生多读书,更需要有卓有成效的阅读指导,笔者认为初中课外阅读指导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的成败,导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导得好能诱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例如用一张图片或一个故事等形式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阅读课文中来,图片直观形象,而音乐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更能渲染气氛,更能感染学生,激发阅读的兴趣。例如我在进行《黄河颂》一文阅读教学中,首先播放《黄河颂》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本文教学重在朗读,安排学生齐读、领读、个别读、教师范读等。我在范读这一课文时,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抒情委婉,特别注重了重点词语的“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越读越激昂。这堂课,学生从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课文的表面文字,而是要通过课文作品的语言全面的审视和把握课文的显性意义,感悟文章的内在意蕴内涵,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注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我观察发现,很多学生读书只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读,缺少深入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还有不少学生没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我们要通过有效的设置,“化整为零”,以周为单位,分“章回”来阅读。突破阅读障碍的勇气,以比赛或展示活动让学生找到阅读兴趣所在,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关注到全本书,体验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的乐趣。我调查了本班40多名学生后得出:学生在阅读四大名著中,按学生阅读喜好由高到低依次为《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因其《西游记》生动活泼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情节、瑰丽丰富的想象符合初中生的阅读心理,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在一开始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有层级,并以此定期的进行阶段性的分段阅读考级,遵循中学生实际学力、智力、心力的量力性原则,在读本内容的选择上,注意由易到难,由短到长,有中国名著到外国名著。

三、注重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笔者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因此,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在阅读过程开始之前,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明确地告诉学生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这一环节的一个重要的必备条件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以便于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

篇7

义务教育阶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就目前现状来看,受社会环境和家长文化层次的影响,对初中学生而言,学生自主阅读的情况很是不容乐观。即使是经济文化相对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和能力也都亟待提高。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家庭和学校现状,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加以分析探究。

一、初中阅读教学

受家长意识、学校条件和教师水平限制,初中学生的课外语文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以苏州东山镇为例,这里地处太湖之滨,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还出过许多名人:古有明代王鳌和明代苏州第一个状元施,今有王守觉、王守武、何泽慧等5名中科院院士,照理说这里应该有较强的读书氛围。但事实是尽管百姓生活富足,但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绝大部分家长都为茶果农或渔民,家庭文化氛围可想而知。再加上由于近几年很多大学毕业生工作难寻,他们甚至对自己的子女读书也都抱无所谓的态度,在阅读方面对自己子女的要求更是可想而知。很多家庭很少有藏书甚至一本藏书也没有,对孩子的阅读极不重视,这样的家庭环境孩子的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势必要受到很大影响。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家庭普遍缺乏培养孩子阅读意识的情况下,作为老师首先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很多老师利用阅读课从阅览室借来图书供学生阅读,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这既解决了学生阅读图书的来源,又保证了阅读时间。但由于学校阅览室场地有限、学校借阅图书手续的繁琐、学校图书更新缓慢等原因,学生阅读课上对阅读的内容缺乏自主的选择,更多时候是被动地服从辅导老师或图书管理人员的安排,他们很少有自主选择感兴趣书籍的权利,所以很多时候学生读书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缺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理解和体验自然也不会深刻,更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或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样的阅读效果可想而知。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些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喜欢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即把自己对作品内容或人物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就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这很不利于学生阅读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语文教师观念陈旧,认为课外阅读浪费时间,不鼓励学生读书,甚至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有些语文教师甚至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割裂开来,认为老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上好课就可以了,至于课外阅读,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加上由于自身的阅读量少,对课外阅读缺少必要的辅导,不推荐书目,不指导方法,不检查督促,还有些老师虽然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他们认为课外阅读就是为考试备战,将所要考查的文学名著按照考试要求编成考题,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的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

以上种种现状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极大束缚了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初中学生课外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7~9年级学生,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课外文学作品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课外语文自主阅读的能力呢?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笔者结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学会读书”这一总体目标,按单元目标对读书方法加以分解:对于课外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短小的散文或古诗文精品,要求学生学会通过反复诵读加深感悟和印象――“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并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课前朗诵比赛,内容为课本外的名家散文经典段落或《古诗文诵读》(初中版、高中版)上的相关诗文,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对课外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指导学生选取合适角度对文学作品深入“感悟、品味、欣赏”,仔细辨析作品浓厚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和方式,以及语言艺术的特色;对课外优秀小说作品,老师开出书目,指导学生利用阅读课时间到学校阅览室阅读或到藏书室借阅,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牛吃草”的精神学会反刍对那些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含英咀华直至深得精髓。

在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还应注意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巧妙引导,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给予足够的阅读自由,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对于作品的解读,不应要求学生给出一个固定的答案和解释,而应鼓励学生调动思维从各个角度大胆想象质疑,对作品作出个性化、创造性的阐释和解构,并让他们选择感触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进行交流。

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不同类的文学作品能力,还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评论类的文章,(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学评论或《作品与争鸣》等文学类期刊中的一些文学评论),指导学生在发扬阅读个性的基础上,学会从理性地角度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一些文学评论或阅读感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感悟张扬学生阅读个性,激发其阅读兴趣和潜能,并使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再上一个层次。

通过以上专项训练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了方向,有了方法,阅读意识和兴趣也大大增强了。初中三年时间,尽管学习时间很紧,但很多学生还是阅读了几十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大大增强。

三、结语

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不扼杀学生的阅读个性,这是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要求,并巧妙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潜能,才能开辟出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指导的新路子,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8

所谓感悟,是指阅读主体在面对阅读文本的时候,经过自己的思维而领悟出道理、体悟出情感、会意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过程。课外阅读有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时,不仅可以领略阅读文本的形,还可以仔细琢磨文本的事理和神韵,理解作者所托之情感。换言之,感悟越深刻,对文章的意蕴理解就越深厚。教师在课堂上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层次来设计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探究,就要充分发掘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对生活充满爱心,才会产生细腻丰富的情感,也才会有大脑的灵动。

另外,语感是经过长期训练才能日趋完善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要让学生明白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这一道理。在精心指导的基础上,教师应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感悟不同文本之间的不同特点,久而久之,学生在遇到陌生文本时,也能独立完成文本的解读。

二、注意阅读兴趣的激发

语文阅读教学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就不单单是紧扣教材,而应让学生真正成为独立的阅读者。语文教学应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倡广泛阅读,少做题,鼓励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学生懂得,阅读应是出于自己的生命需要,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而读,为爱好而读,这才是真实的阅读。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样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为此,教学时应力求避免使用那种包教百课的“平推式肢解法”,而采用新鲜活泼、比较实用的教法,力求课堂上有笑声、有沉思、有条理,生动活泼,趣贯满堂,以有趣引兴趣。在实际讲解中,教师应只作一般方法上的介绍,如圈点勾画、点评批注、寻章摘句、卡片心得、浏览背诵,当用则用,这法那法,并无定法,唯有“读”、“悟”是上法。俗话说“读遍天下书,尽知天下事”,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心无杂念,读出个“心领神会”,读出个“忘乎所以”。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0-0067-02

语文新课标要求,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因为它是语文实践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大语文理念的引导下,把课外阅读提升到语文教学的轨道,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拥有阅读的主动权。在阅读中,学生以课文为本,学习与课文相关的、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通过让他们多读、多思考来开阔眼界和胸襟,丰富他们的体验和阅历。小学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传授教材时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的联系点,全面辐射,巧妙拓展,必然会让课堂锦上添花。

一、让教材内容笃实厚重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然而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是经典篇目,是经过高度凝炼的,有些离学生生活很远,单靠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无法透彻理解的。教师就应既注重课本知识的解读,又注重课外阅读的运用,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空间,努力让文本厚重笃实,让人物在学生面前丰满起来,以此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其自读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理解内容的疑难点,教师应适时地利用课外相关的知识进行连接,扩大阅读范围,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到深入解读。

在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一句话很值得玩味。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反复地阅读与揣摩,联系自己身边人的所作所为来整体理解句子。这样的读中感悟能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将文章读通、读透,将人生读明、读精。笔者课前让学生找《鲁滨孙漂流记》,仔细品读,感受主人公的坚强。从中理解这是男孩女孩必须读的一本书,让他们从书中学到一些生存的精神。再引导学生收集一些名人的作品,如反映热爱生命的张海迪、黄福荣等人物故事,表现身残志坚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轮椅上的梦》等佳作。这样的扩展阅读不仅仅多读了文字,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树立了健康的人生观。

二、让教学过程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的诗情画意是对教师高素质的要求。要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教师要时刻热情洋溢、情深意浓、妙语连珠,提升语文课堂的品位、展现语文课堂的魅力。以此让语文课堂不再单调乏味,让学生恍如进入桃源仙境,在如画的情景中,在美的享受中开始学习。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借助诗意浓厚的课外阅读资料,创造出优美的教学诗意境界,让学生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教学《草原》时,在学生品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一句时,浙江省特级教师金感芳老师安排学生课外阅读两首描写草原的小诗:1.芳草一碧到云边,鲜花簇簇缀绿毯。牛羊点点悠然去,隐隐牧歌远处来。2.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轻声地吟诵着,那纯真的表情、动人的声调,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诗意”的魅力。这些拓展材料不仅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而且给老舍笔下的草原更增添了一份诗的韵味,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

三、让教学主题意境深远

课堂教学中提升主题是每一位教师的理想追求,这也是整堂课的教学。由于学生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教学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内容,并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心得进行交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通过引入课外阅读材料,辅以抑扬顿挫的声音、形象生动的手势、工整漂亮的板书等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大脑,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催生了他们的深层思考,将文本主题提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

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对老人的外貌描写,教师通过对三个“褪色”的解读,指导学生感悟老人普通朴实的外貌,感悟与他以喂养海鸥为乐,十年不曾间断的高尚品质形成的反差。可以说,在学生心目中建构形象的过程就是完成崇敬之情的熏染过程。人越是不富裕,关爱海鸥的善举越是伟大,对人的冲击力就越发强烈。笔者适时补充吴庆恒老人的日常开销:“老人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8元,而喂海鸥的饼干每包一公斤就是4.5元,可是他一买就是几公斤。而他对自己最大的奢侈品,就是0.2元一包的香烟。直到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简陋的住所发现的还是他自己舍不得吃,留着给海鸥的2个鸡蛋。”这为感悟老人对海鸥无私的关爱具有惊人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慨叹人与动物、自然的和谐与共融,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这样的课外延伸的材料才是课本内容有效链接,老人的高尚情操才能长久地回荡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四、让教学体验情深意浓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力求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材料,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感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行感悟。教师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受到文章的感染,与作者心心相印,同忧喜,共憎爱。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运用多种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感,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其中课外阅读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亲近英雄,产生情感共鸣,笔者紧紧抓住“挪动”一词,让学生想象前进的艰难,并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读相关资料。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到了极点,英雄的形象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大脑深处。的伟大精神感动了每一个学生,教室里庄严肃穆,学生满眼含泪,此时悲壮的乐曲缓缓响起,全体学生起立立正,深情地朗诵一首《永恒――献给》,情动于内而言溢于外,以情激情,以言释意,文章的情感与学生情感得以共鸣。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由一个问题激发起兴趣而阅读课外书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得到读书的快乐。让我们在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大力开展学生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篇10

指导老师:

选题依据:

良性的阅读能提高人们的修养。对正处于心理塑造期的学生,阅读尤其显得重要。然而课业繁重的中学生,阅读情况究竟如何?什么书籍更受他们的青睐?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又该如何选择课外书?为此,我们决定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调查。

研究意义:

希望对广大中学生及相关人士有所启发,为中学生的良性课外阅读起到积极作用。

预期效果: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方法:

调查分析法,由于初、高中生在阅历、时间等方面有差异,将分别分析他们的阅读状况。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1.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影响阅读量的因素。

2.中学生喜欢读的书籍与他们赞成中学生应读的书籍的对比。

3.家长认为中学生应该读的书籍。

4.初中生和高中生从书中获得的感悟。

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

一、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影响阅读量的因素

阅读量 很多 多 一般 较少 少

初中生 0 50% 50% 0 0

高中生 7.1% 7.1% 73.1% 7.1% 5.6%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比较适中,“很多”和“一般”各占50%,而高中生的阅读量差距很大。“很多”占7.1%,“少”占5.6%,而“一般”则占73.1%,约是“很多”的10倍。然而每个中学生的自我要求不同,他们判断阅读量多少的参照物也各不相同,不具有特别明显的对比性,但数据还是可以反映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局限性。

从调查中得知,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时间的限制都成为他们课外阅读最大的一个障碍。它就像一口幽深的古井,只容深困其中的中学生观看稀疏的星。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中学生的学业繁重,书山题海之外,他们可以用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尤其是对高三学子来说,课外阅读被家长禁锢,被高考封锁,成为他们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整体来说,家长普遍支持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这个以学习、知识为主流的社会,阅读是必需品,家长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再调查中还反映出,部分初中生的家长不赞成孩子阅读课外书,因为家长认为,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会耽误时间,影响学习。但这种现象就像极光,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已不是主要限制因素。

二、中学生喜欢读的书籍与他们赞成中学生应读的书籍的对比

初中生:

书籍种类 励志类 名著类 青春类 青年杂志及漫画 科幻及武侠

所读 4% 21.6% 17.6% 7.9% 48.9%

应读 21.2% 33.3% 3.0% 27.3% 15.2%

高中生:

书籍种类 励志类 名著类 青春类 杂志及漫画 科幻及武侠

所读 14% 29% 16% 10% 31%

应读 34.2% 31.5% 0% 15.1% 19.2%

由上表反映的数据可得,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名著的阅读都成为他们的“主餐”,分别占21.6%和29%,位列第二的是青春小说,分别占17.6%和16%,名著是历经时代淘洗的精品,老师、家长都会竭力推荐这类书籍,中学生大量阅读名著,便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为什么中学生对青春小说也情有独钟呢?

据我们对中学生的采访,他们对青春小说的阅读做出了如下看法:

①用于放松心情,调节心理压力;

②可以获得友情、爱情上的情感启发;

③觉得青春小说欺骗中学生情感,不值一读。

对于青春小说,我们不能绝对、片面地判断它是好或坏,凡事利弊皆有,下面我们就对青春小说的利弊加以分析:

利:它符合中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容易打动中学生,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对学习紧张的中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自我调节放松的好方法。部分书优美的语言表达,能提高中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阅读此类书籍,促使他们思考关于青春、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内容。

弊:同样是因为符合中学生的身理、心理的特点,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青春会勾起他们对于爱情的幻想,甚至陷入无法自拔的地步。书中一些偏激的、远离现实的爱情观也会影响到他们,驻下根深蒂的“恶种”加上有些书中所谓“流行”的语言,掩盖了中国文学的精美,淹没了中国语言的闪光点。

中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阶段,他们喜欢阅读青春小说,但却认为中学生不应该读。上表显示出:初中生中3.0%的人认为应该读青春小说,而高中生却无一人赞同。学生们赞同读的书籍位居榜首的分别是名著类占33.3%(初中生),励志类34.2%(高中生),而真正喜欢读这两类书籍的却只占21.6%(初中生)和14%(高中生),中学生是如此矛盾,在赞成与喜欢之间存在着这么大的反差,究其原因,又是什么在影响他们的选择呢?

三、家长认为中学生应该读的书籍

书籍种类 青春类

初中家长 0

高中家长 0

从上表反映出,初中生家长和高中生家长都非常不赞成自己的孩子读青春小说。据采访,初、高中生家长觉得中学生读青春小说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学习,还可能会让他们过早陷入爱情旋涡,引起早恋等问题。

我们不得不说家长对中学生了解的片面性,他们忽略了中学生的兴趣,而着重时代的好书。初中生家长认为初中生应该读励志类与名著类(都是占43.75%),高中生家长则认为高中生应该读名著类与时事类(都占34.8%),其次是励志类(占21.6%)。从这可看出中学生家长对中学生寄托的巨大希望,他们应该读好书,立大志,关注国家大事,了解世界形势变化。

了解了中学生的阅读概况,那阅读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对此我们做了较详细的统计:

四、 初中生和高中生从书中获得的感悟

青春 爱情 亲情 友情 人生 哲理 其他

初中生 10.6% 4.3% 10.6% 14.9% 21.3% 23.4% 14.9%

高中生 10.1% 6.4% 15.9% 16.8% 24.3% 13.1% 5.6%

上表反映出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启发与影响是多方面的。各种感悟所占比例较均匀。相比之下,关于人生方面的思考在高中生中显得尤为突出,占24.3%;而初中生则更多是关于哲理方面的感悟占23.4%;关于人生也很受初中生的青睐占21.3%。而关于爱情,却不那么倍受关注:初中生占4.3%,高中生占6.4%。这与学校,家长及社会道德的影响有关。大多数人认为:学习任务分繁重的中学生是不容分心于爱情方面的,应以学习为主,考上好大学为目标。可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对于身理、心理都正在发育的中学生而言,正确的爱情观的引导十分重要。在家长、老师都不关注时,好的青春书籍便可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而事实上,却是青春小说畅销,甚至泛滥。所以真正能读到一本好书,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中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学习紧张,中学生的业余时间少,课外阅读也相对较少;

2.中学生热衷于名著类书籍,也同样钟情于青春小说;

3.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在阅读时汲取了很多关于人生、哲理的感悟,启发了他们的思考。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应倡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好书;

篇11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学生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个人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强。他们想要了解未知的世界,想要探究人生的价值,也想通过一定的方式寻求内心的愉悦,每位学生的内心也有提高自身修养和气质的渴望,这些都是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的内在因素。如果学生自身潜在的课外阅读兴趣激发起来了,那么,就会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性,才会有更多的热情,才会有更多的思考,才会更自觉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素养。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就会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进而实现终身阅读的目标,学生也将会受益终身。

二、课外阅读要有计划性

一是要定时,即限定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课程计划,安排合适的时间或固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二是要定量,即保证一定的读书量。比如,可根据自己的课业实际,每天读完多少页书,必要时也可让教师、家长和同学进行监督。三是要定计划,即在每周、每月或每学期制订一个读书计划,包括读什么书、定时或定量的数额、如何读、如何实施计划等。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计划性并且有步骤地、长期不间断地开展下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课外阅读的随意性,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三、要掌握并能恰当运用课外阅读方法

首先,精读和略读是基本方法。精读,就是要认真深入地阅读文本,揣摩文本,鉴赏其精妙之处,深入剖析其思想内涵。在高中生学业压力大、业余时间少的条件下,略读也是常用的一种课外阅读的方法。略读的主要目的在于简单快速地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当然,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完全孤立地存在,这两种阅读方法也不例外,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可根据具体内容适时地做出调整或交互结合使用。

其次,可以把检索、圈点、做批注、写读书笔记等作为辅助方法。检索,就是通过文献资料、网络信息储备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者资料的过程。圈点,就是指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圈点,可以帮助记录精彩段落和语句,加深印象,同时方便以后重温精彩。做批注,一般是指在阅读材料的空白处写评语和注释。只读不记,印象肯定不深,写读书笔记也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

四、做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犹如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掌握阅读技巧与方法,通过与教师、同学、文本的对话,自发、主动地体悟、探究、反思,最终达到由阅读主体转化为思考主体的目标。学生只有把握好了课内的阅读学习,才会慢慢地掌握阅读方法,逐渐拥有思考与探究的习惯,加深阅读思考的深度,然后再进一步指导课外阅读,提升能力和素养,成为具有真正独立思考能力的课外阅读者。

五、要精选课外阅读书目和材料

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经典作品一般有着高水平的语言标准和艺术,有着深刻的思想。这些作品,如果能够细致阅读,精心品悟,一般都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在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课外阅读材料的丰富性,还可以辅以报刊杂志,多方面涉猎。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思维与智慧》《意林》等,这些报刊的阅读材料篇幅较小,语言较为容易理解,内容或者贴近高中生活,或者涉及各个领域的热点,或者介绍成功人士的经历,且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六、要学会个性化阅读

篇12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以课文为依据,不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即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理解课文。

那么,怎样做到“文本”与“人本”的有机结合呢?

1.注重感悟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一是为学生指导思考的方向;二是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想问题;三是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四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生已充分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展开对话,让学生有互相交流所得并抓住学生中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和有关资料加以辩论,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拓展思维。

2.要做到具体形象与理性分析相结合

通过阅读学生从中已获得的信息,开始不自觉地将信息加工,即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理解分析,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具体形象与理性的分析,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热情,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感悟到了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学生语文素质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利用阅读,促进写作

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和生活紧密联系,特别是文学作品,既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又凝聚着强烈、丰富的情感,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二、课外指点

1.注重课文与课外相结合

语文素养的提高单靠课文是不够的,还得做大量的课外阅读。但课外阅读也不能盲目地读,要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八年级上册学新闻体裁,要了解这种体裁,除了课本知识,我们还得让学生多读报,从感性上认识这种文学样式。这样就要求做课外阅读时与课文相结合,既可补充课本的不足,又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何乐而不为?读朱自清的《春》,我们也可以找一些类似的写景的美文来读。

2.注意整体感知,注重语感的培养时,首先从整体出发,从宏观上感悟文章写的什么,是怎样写的,你觉得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这是做课外阅读最基本的要求。开始学生可能理解上会有偏差,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的感悟能力会越来越强。

3.强化语言文化积累

要求学生对成语、名句、警句、妙语要理解记忆,对于含蓄凝炼的关键语句则指导学生探究。古人云:“积句成篇”。如果这个环节得到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做读书笔记,大凡有学识的人,无一例外是善积累的人。此外,多读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可丰富学生的情感,补充生活经验,陶冶情操。

4.由内到外,由外到内,比较阅读,灵活运用

篇13

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问题:“现在的学生,读课文语不成句,背课文缺言少语,写作文胡言乱语,语文综合素质基础较为欠缺。”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也都有同感。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学生不爱读课外书,学生的阅读量少,语言的积累量严重不足,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欠缺。学生在这样缺言少语的学习境况下,必然也就难以理解文本的深层隐含之意。其实,同仁们光抱怨是不解决问题的,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跟着你走入那无限的阅读空间去,培养学生能够从阅读素材中寻找到他们所应该感知与获取的过程和方法。

一、语文课外阅读的理解

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课外是相对于课本本身而言的。课本上的文章称为课内,课本上没有的文章称为课外。课外阅读就是以课本外的读物为学习材料而进行的读书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进一步的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为他们的语言知识积累奠定基础。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能够对课内的文本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从而积累自己的语言阅读量。

二、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解题策略

1.阅读时间问题。多年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在考试功利的阴影下,好多教师担心课外阅读会抢占课内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从而校内课外阅读化为乌有。部分语文教师将一些高中新课标必读的课外书籍规定在寒暑假进行阅读,而家长又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一票否决。长此以往,学生真正捞到手的宽松阅读时间几乎是零。渐渐地,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完成作业就完成了学业,除课本外都是“闲书”。久而久之,要想让学生将心灵放飞在语言的天空里去体验美丑善恶实在太难了。难道我们真的每天就拿不出一定的阅读时间吗?我认为当然不是,只不过是完全为了高考服务的一种托词或习惯而已。教师、家长天天保证定时给学生一段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应该还是能做到的。存在的困难充其量也只是个“坚持”的问题。

2.阅读资源问题。“家无藏书”,这是社会大环境造就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确切说好多家长也真不知该给孩子“藏”什么书。为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更艰巨了。如果学校能够定期配购课外读物,定期开放阅览室,学生能随时查阅解读各种图书,有这样的便利条件那当然更好。但目前初中阶段达到这一条件并不容易。在现有的情况下,教师尽自己所能,组织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组建班级图书角,班级阅览室,师生还可以力所能及地查找一些阅读材料充实班级的资源库。其实,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素材的需要,也是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基础,只不过是见效不那么明显罢了。

3.阅读成效问题。阅读不同于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情感的体验。因此,如何显示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读而又获,他们才能有兴趣读,主动读。为此为他们构建阅读效果展示的平台就很重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展个人读书笔记展览会,个人阅读点评集交流,小组阅读成果展示会,小组合作分门别类编写作品选等等,还可将这些资料充实到班级书库中。另外,阅读后还要去指导写作,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作文指导的重要部分。

4.课内与课外阅读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也是部分老师最关心的问题。课外阅读应当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内学到什么,可以寻找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这样课外阅读对课内教学也是一个深化和加强。其实,我认为,课本所选文章也只是我们这一主题教学的引子,仅靠那三四篇文章的讲解阅读,恐怕远远达不到我们所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且有些篇目对不同阅历,不同地域的学生来说也许并不合适。因此课内有些篇目倒不如有选择的稍作放弃,从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课外阅读入手去引导和教学,也许这样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优化课外阅读的几点补充

1.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阅读资料,自寻其食。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人们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些物质手段,为此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媒体、报刊杂志、网络等形式去寻找与课内文本教材相符的一些文章资料。学生在自寻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能够培养他们语文动手实践的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与兴趣。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延伸了课内语文教学,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习语文的激情与兴趣。

2.鼓励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探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会因个人特征、个性的不同而有所异。教材文本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载体与依托,学生应该从文本中通过比照阅读寻出自己的独特深思与感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写阅读感悟、举办演讲、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对阅读文本作深层次的探究,并为他们的独特见解提供展示的机会,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活动,并予以表扬他们的创新之处。

3.鼓励形成系统化的阅读教学。我在语文教学中认为,教学无论怎样改革,课本是基础,这是很多人认同的指导思想,我也不反对以课本为本。但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出的应当是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内阅读空间,而不是局限于课本。如果按照课本内容扩展课外阅读,将其常规化并整合保留活动成果,未尝不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如我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为一组,组长是主编,组员各有头衔:副主编、美术设计、版面设计、编辑等等。封面每组自行设计:大头贴,个性签名等。每天语文课前3-5分钟定为“美文欣赏黄金时”(美文是根据课本内容提前布置的作业),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查阅,第二天一名同学到台前朗读,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充沛。学生评议,达不到要求接着“培训”。朗读好的,可以给组加分,作品收藏于班级书库中。这样每个同学每日查阅着,收藏整理着别人的、自己的“大作”,忙得不亦乐乎。这样有计划地实施课外阅读教学,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在这样激情的活动中得到提升。教师也大可不必担忧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事实上,此种做法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总之,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激情,保护好他们的学习信心,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