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的感悟

课外阅读的感悟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3: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课外阅读的感悟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外阅读的感悟

篇1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许多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通过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其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方式,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1.课外阅读不被重视

在新时代背景影响下,成绩成了衡量一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标准,因此许多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单,只重视学生在学校是否有认真学习,而不重视对学生其他方面培养,包括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也应学校和家长的要求,从而只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忽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因此,在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情况下,形成了学生只会对着课本念书而使其思维遭到禁锢的情况。

2.课外阅读缺乏指导监督

受时展的影响,现今的课外读物种类日渐增多,而小学生的分辨能力较低,不能区分课外读物的健康与否,部分教师只是给学生布置了课外阅读的任务,并没有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进行检查和筛选,致使学生阅读了一些不健康的课外读物,从而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与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3.语文学习焦点模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领域的博大精深,使其思想和人格都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但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语文学习的焦点渐渐被模糊,而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从而实现升学目的。因此,在只注重让学生将知识快速填入脑中的情形下,学生的知识只是停留在对字、义、音的理解上,而没有真正深刻理解,逐渐使语文知识教育失去了意义。

二、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

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和空间

学生的课外阅读任务,只有在时间与空间都足够的情形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家长和教师不应只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应全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语文自习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的书籍封面和内容简介,以提起学生们阅读的兴趣,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书籍分发给学生,供学生们阅读。在充足的阅读时间和足够的阅读空间下,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效率和分析能力均较低,对书中的部分内容不理解而忽略读,达不到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目的。因此要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变得有意义,教师就应该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教会学生做阅读笔记,注意好词好句的摘录和积累。可通过平常教学中对课文阅读的讲解,指导学生对课文中名词名句的摘录,从而引导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告诉学生不仅要摘录书中的名词名句、好词好句,还要将书中难以理解的陌生词句一并摘录下来,然后将学生们的阅读笔记进行评比奖励,对学生摘录的陌生词句进行讲解。最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摘录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与学生进行阅读交流

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教师可通过与学生进行阅读交流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阅读感悟能力,从而指出学生课外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加以改正,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阅读感悟能力。

篇2

语文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机遇,给人们提供着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在颁布新课程标准时,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形成。如,在教育目标中尤其强调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的问题。扪心自问,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去达成课外阅读目标了吗?还没有!作为肩负学生精神成长之引领责任的老师,应当思考学生课外阅读的问题。笔者所思考和实践的依托课内阅读促进课外阅读已经获得比较实实在在的效果,现着于笔端,权且抛砖引玉。

一、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趣味无穷

小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感悟中,会经常露出灿烂的笑容。这是因为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迈入阅读感悟的坦途,获取了较为丰富的精神营养。虽然学生没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意识,但学生也开始意识到书中蕴含着不尽的宝藏。但这还只是从教材文本所产生的感悟。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摒弃那些比较机械的训练,让学生去涉猎更为丰富而又广泛的阅读内容,那么学生会更加灿烂起来。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课堂阅读感悟成为学生课外阅读感悟的凭借和依托,促进学生去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去感受课外阅读的余味无穷。

如和大家一起学习《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故事的情节是通俗易懂的,语言也就是那样的明白如话。学生在读懂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学生读懂卖矛和盾中带给人们的笑话后,自然地感到:寓言就是用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个极为深刻的道理。如学习了《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后,学生就感到人们说话要前后一致,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学生更会意识到:如何去获取这些人生道理呢?简单而又唯一的路径就是去阅读。

二、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必需方法

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小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智慧,有阅读感悟相关作品的潜质,但有时也不可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去感悟出文本之相关意义来。只有在平时比较实在的阅读感悟实践中,才可以渐渐形成相关的能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去做阅读感悟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悟出具体的方法。

如教学时,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去读,就是一条比较理想的阅读感悟的途径。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时,我们不仅仅以这样为满足:学生知道在大年夜,一小姑娘又冷又饿,在街头卖火柴。她擦燃了火柴,眼前出现了暖和的火炉、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些美好的幻象。最后她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街头。学生知道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更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也感受到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在学生获取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感悟中总结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经验来,那学生将会做出这样的抉择,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而且更加深刻地明白:要么不读,读了就要老老实实地读,甚至就是咀嚼意义上的读。

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必须广泛

从一定意义上说,小学生对所接触到的教材文本还是比较青睐的。但并不一定让学生进行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就可以形成学生阅读感悟的技能,就可以形成学生比较完美的精神力量。正如鲁迅先生在上个世纪早就谆谆教诲进步青年那样,要像蜜蜂那样去采花,去采许许多多的花,去辛辛勤勤地采花,进而酿出许许多多又香又甜的蜜来。让小学生像蜜蜂采花酿蜜似的去进行课外阅读,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可强迫,而应当是理想意义上的诱导。如果强迫,限定学生去读怎样的书,要求学生在多长时间内读多少篇幅的书,学生是不可能心甘情愿的,有时还完全可能不去读书,反而去糟蹋那些本很完美的书。所以,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应当让学生感到整个文学巨库里有着极为丰富的典藏。我们所阅读到的教材文本仅是沧海一粟。更应当让学生感到一个大家之一生所创作的作品很多很多。如,安徒生一生就创作童话160多篇,而安徒生所创作的作品又是那样的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那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所不同的作品还有哪些?又从怎样的角度去表达出自己的爱憎分明?这时,我们的小学生也就完全可以形成对阅读安徒生童话之如饥似渴的良好局面。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对教材文本产生基本的好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产生迫切地想要读书的意愿,想扎扎实实地把书读进去。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比较自觉的行动,进而去吮吸到更为具有滋补作用的乳汁,获取到充满无穷正能量的精神营养。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29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强调要融入情感。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情感,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这样,他们才能有创新思维的发展,使课外阅读教学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一、创设情境,进入文本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只有入情入境,学生才能真切体验到阅读文本的神韵及深刻的内涵,才能体会到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一个情趣盎然的情境,让课外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例如,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使用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学中,我们先让孩子们充分想象:海伦・凯勒在这三天中都到了哪些地方,她看到些什么;并想一想:你感受到什么。接着,用多媒体分别出示海伦・凯勒这三天所到之处、所看之景以及内心的感受。同时,教师激情解说:三天光明中,她对所有的人都怀着那份爱的情怀,希望自己可以感悟他们的外部特征以及心灵;她渴望见到人类的演变过程,还要见到人类智慧的结晶;她关心着人类,关心着一草一木,多么渴望自己可以见到人类生活的真实场景,感悟人们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多么美好的画面呀,多么幸福的一刻呀。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听着教师的解说,孩子们完全入情入境,走进了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假如只给你三天光明,你会去什么地方,做些什么。这样,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他们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碰撞情感,感悟文本

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量,增加孩子们的语言的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措施。但是,一直以来课外阅读教学未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反而成为学生的负担。

课外阅读文本的美,是一种意境之美,是一种情感之美,是一种情怀之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课外阅读教学,深化他们的感悟与体验,使他们在阅读中产生情感的碰撞,获得审美的体验。语文新课标要求的课外阅读的文本充满意境、充满情趣,语言优美,富有魅力和感染力。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理解分析能力,独自感受这些文本的艺术魅力。因此,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并通过朗读把情感表露出来。例如,教学《老人与海》时,要引导孩子们体会到文本中的情感。当老人在海上捕到大马林鱼时,文本描写了他的捕鱼技巧、动作。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语言,体会老人捕鱼的艰辛和不易;描写老人在海上捕鱼的经过时,展现了老人复杂的心理――有过放弃,有过思考,可是最终老人还是用他的信念与勇气克服了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们体会老人错综复杂的情感变化,并把这些精彩的片段读出来,与文本进行沟通,走进人物心灵,去感悟文本,升华情感,体味主人公内心的自豪、坚毅以及孤独。

三、合作交流,激活思维

语文课程是具有人文情怀的课程,有着独特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就是塑造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富有情感魅力的特点,以生为本,构建一种富有人文意境的课堂,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思考,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225-01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与补充;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扩展语文视界,丰富学生语言,锻炼思维,发展智力,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分析、理解、综合运用的能力,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指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和方法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立足课内,带动课外。引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不断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丰富学生知识视野。让他们在愉悦地课外阅读中,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呢?

1 对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任务的分析

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是运用。课外阅读能拓宽学生学生阅读渠道,开阔知识视野,提供展示学生才华的机会。学生课堂上教师指导下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这些读书方法只有经常、反复地运用,才能得心应手,真正成为一种阅读的能力。

学习是课外阅读的第二个任务。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形成要靠广博的阅读,广泛的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就如补充精神营养,增加信息储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广泛的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以达到“以课内促课外”的效能。

积累是课外阅读的第三个任务。学生头脑如同一个信息库,只有当学生掌握大量的、丰富的资料,他们的思维才是活跃的、开阔的,才能达到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稳如泉涌,妙笔生花”。相反,如果没有平时丰厚的积累,学生内心就是空洞的,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写出优美的作品。因此,进行课外阅读时重视广泛地积累,积累语言,积累思想,才会使学生一天天变得丰厚起来。

2 对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必要性的认识

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文对语文学习来说,只是一个例子,真正的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能力,自己去广泛阅读、涉猎各种文章,从中受益,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语文课程标准明确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并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心得交流。”

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3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3.1 营造浓厚的自主阅读氛围。

营造一种浓厚的自主课外阅读环境和氛围最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能使课外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使其自然进入课外阅读的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我经常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并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在这样的氛围下,不仅提高了学生读书兴趣,受到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判的意识。 

3.2 加强课外阅读内容引导。

在课外阅读内容上,教师要有计划的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教给阅读方法,同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注意将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应立足课内讲读内容,融进课外阅读之中。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思想和经验,汲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其他适合学生阅读书籍,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定的基础。

3.3 鼓励创造性体验性阅读。

阅读过程的创造性就是要重视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新的阅读,对文本进行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感悟与表达。要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阅读动脑的快乐,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在轻松、清心和虔诚的心境中,在心灵的深处与作者对话,在人生感悟上与作者交流,并设法从作者那里读出书中没有的东西。

3.4 教给赏析解读文章的方法。

懂得一些赏解读的方法是很重要,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赏析文章的方法主要从三方面着手: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进行针对性赏析。对于文章除了赏析外,还可以解读,或是通过分析它的内容和形象,揭示其深刻的意义;或是通过分析它的表现手法,了解它的写作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文章作出适当的评价。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从内容、方法等方面加强指导,把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实处。学生学会了课外阅读的方法,才会自如遨游在书海中,获取着有益的营养,才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篇5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读物。

1.

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选择读物。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仰慕机智、勇敢等。了解这一点,我就推荐神话小说《西游记》、高尔基《我的大学》、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和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我要求学生丰富班级书架,他们把自己喜爱的书籍,像《海底两万里》、《伊索寓言》、《木偶奇遇记》、《安徒生童话》、《吹牛大王历险记》、《哈利 ・波特》等,借给班级图书角,推动了读书活动的开展。

2.

顺应时代潮流辩证地选择课外读物。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所读的书籍庞杂,良莠不齐。有些书籍成为

“校园时尚”,我们应该认可这种课外读物宝贵的社会资源,不能粗暴地扼杀。充分利用“时尚”读物这把双刃剑,摈弃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学生心理扭曲的后果,合理利用其流行元素。对待这种“时尚”读物的正确弁度应该是积极地亲身体验,正确引导这种时尚。

3.甄选塑造健康人格的课外读物。相对儿童而言,读经典名著可以丰富语文素养。不要把经典名著仅仅局限于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和《唐诗三百首》等,只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能促进身心健康完美发展的课外读物,都应该推荐给他们。

二、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前小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对作品的理解,高度概括能力普遍低下。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是否恰当是其根本原因。因此,正确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有效帮助他们形成恰当的课外阅读方法。比如,低年级学生阅读时要从语感着手,引导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头脑中形成的表象的再现感悟文章。中、高年级学生阅读时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比较、分析、综合和系统化的抽象思维。结合学生的阅读与思维特点,课外阅读方法可重点对学生进行如下指导。

1.

朗读感悟,延伸联想。课外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感悟,而感悟要依靠思维,课外阅读必须注重思维想象,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阅读文章一定要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读完文章,再前后联系起来想一想,印象就加深了。

2.

读记结合,撷采精华。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借鉴,吸收精华。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勾画、圈点、摘录、批注、写心得等。如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圆圈圈起来,把优美的词、语句、片断用括号括起来,把中心句用波浪线划出来,把疑难问题用问号标出来……除了做标记,可以要求学生准备必要的读书笔记本,把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分门别类抄写下来。这对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三、积累课外阅读的成果,学以致用

学生课外阅读的另一个问题是学以致用的问题,那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