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3: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一体化行业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F40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4-0062-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煤电纵向交易关系研究》(06BJY088)课题。
一、 引 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对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以煤电产业为例,煤炭产业链由电煤加工、批发、零售等阶段构成,涉及煤炭企业、电力企业、批发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长期以来,电煤主要由煤炭企业以重点合同价的方式提供,并经由铁道部长途运输至电力企业。近年来,在神华集团、淮矿集团以及鲁能集团等大中型煤炭企业的带动下,出现了以一体化为支撑体系、向电力企业提供电煤的新型煤炭产业链。在新型煤炭产业链内,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通过并购、联盟、参股等方式建立了纵向一体化关系。但是,多数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仍然缺乏密切合作,还是维持着传统的订货合同交易模式,这样的交易形式不仅给电力企业带来供应数量、价格和质量的不确定性,也给煤炭企业带来生产和销售的困难,并使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煤荒”、“电荒”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由于中国存在众多分散的煤炭企业,如何有效地将煤炭企业组织起来,使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实现有效的纵向一体化,从而提高煤炭产业链的效率并有效地保证电力安全,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调查研究能源企业通常选择纵向一体化方式时考虑的因素,进而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能源企业对纵向一体化的选择行为。
二、文献回顾
对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方式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国外进行了非常多的研究。W.J. Kruwant,C.E. Moody and P.L. Valentine(1982)指出:1972年~1977年,发电厂与煤矿纵向一体化,煤矿的生产率提高[1];Joskow (1985)的研究表明,在美国,使用现货交易的煤炭供应主要是位于东部的老电厂,而在西部基本上不存在煤炭现货市场,纵向一体化最可能应用于坑口电厂[2];Joseph P.Fuhr,Jr.(1990) 针对美国电力市场的研究指出,煤、电企业纵向一体化,可能造成煤炭企业生产率降低,但他同时承认,纵向一体化后有明显收益时,煤、电企业还是应当实行纵向一体化;长期合约带来的收益可能较纵向一体化多,但是纵向一体化较长期合约的优势在于,纵向一体化可以较低的产出价格规避政府规制[3];Joe Kerkvliet(1991)研究指出,一体化与非一体化电厂在配置效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一体化电厂具有更高的技术效率,非一体化电厂的买方垄断行为更明显,而煤矿的专用性投资导致非一体化电厂更多的买方垄断行为,而不是一体化电厂。纵向一体化减轻了电厂买方垄断行为导致的无效率[4];John E.Kwoka(2002)针对美国电力市场的研究指出,煤、电企业纵向一体化带来的成本节约相当明显,较之纵向一体化,控股公司也可以带来成本的有效节约[5];Sergio Jara-Diaz(2004) 使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构建多产品二次成本函数的计量经济模型,针对1985 to 1996西班牙电力市场的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的研究指出,煤、电企业纵向一体化可以带来节约6.5%的成本,低于美国类似的研究结果[6]。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纵向一体化也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刘斐、贺文哲(2006) 采用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纵向并购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并购虽然在并购当年和并购后一年对企业的正面影响不大,但在并购后两年开始业绩就有了很大的提升[7]。里昕、揭筱纹(2007) 以我国沪深两地14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纵向战略联盟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发展战略、规模水平和企业高级管理者对纵向战略联盟的实施呈显著正相关;在控制住行业类别变量后,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业类别对纵向战略联盟实施的影响也存在显著性差异[8]。里昕(2007) 以我国22个行业中407家公司为样本,从行业层面对企业纵向战略联盟实施的动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行业的成长性对纵向战略联盟的实施显著正相关,行业资本密度、进入壁垒则对纵向战略联盟的实施显著负相关[9]。周林(2007) 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纵向并购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纵向并购的目的有相当一部分并非出于要降低公司的交易成本[10]。
三、数据来源
本文原本选择煤电行业作为考察对象,但由于煤电行业的样本太少,因而扩大一步,选取了能源行业。根据能源行业特点,选取了2001年~2003年深沪两市中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材料和机械电子设备批发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煤炭采选业5个行业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消除企业的非持续经营对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行为的影响,选择了2001年以前上市的公司,并从中剔除了ST公司和2001年~2003年间主业有重大改变的公司,最终共得到74家企业,三年共计222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及报告全文汇编披露的信息,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2软件。
四、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
(1)因变量
纵向一体化(ZXYTH)。企业纵向一体化是一种产权式纵向联结,纵向一体化方式包括一体化伙伴实施合资公司、交叉持股,合并重组等等。根据企业一体化建立的形式和纵向一体化特征,本文将以下的企业行为界定为企业实施了纵向一体化:①本企业与上下游领域的伙伴企业建立合资公司;②本企业与下游领域的企业交叉持股;③本企业与上下游领域的企业实行合并重组。企业是否实施上述三项行为,以该公司在年报与公告中披露的信息为准。当企业有纵向一体化的实施行为时,ZXYTH =1;否则,ZXYTH =0。
(2)解释变量
①策略效应(CLXY)。企业将策略效应作为纵向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变量。如果企业决定在某一行业挖深做强,则可能会在本行业上下游实施纵向一体化,以抬高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成本;或者,如果企业追求垄断利润,也可能实施纵向一体化,进行市场圈定,以免在同一行业竞争企业获取必要的投入产品。M. N. Cooper(1986)表明,强战略相互作用与没有战略相互作用在各种供给和需求弹性组合下普遍增加了1倍的市场势力[11]。本文以上市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本公司发展战略为依据,如果公司发展战略是做大做强主业,则CLXY=1;如果公司采取其他发展战略(如多元化发展),则CLXY=0。
②交易成本(JYCB)。影响纵向一体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交易成本。Coase(1937)认为,企业的边界取决于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管理成本的比较,由此可知,企业的最优边界为利用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利用企业管理的边际成本[12]。这一结论决定了现实中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和分解边界:当外部采购的成本高于内部制造的成本时,企业采用内部制造的方式,企业纵向边界扩大;反之,企业纵向边界将缩小。本文选用营业费用表达交易成本的大小(以JYCB 1表示),选用管理费用表达交管理成本的大小(以JYCB 2表示)。
③生产成本(CSCB)。生产成本的降低也会促使企业纵向一体化。在纵向一体化文献中, Paul Milgrom and John Roberts(1990) 认为一个企业发生的总成本一般被表示为生产成本(它们只依赖于技术和所使用的投入品),和交易成本(它们只依赖于交易的组织方式)之和。在一般情况下,这两类成本必须被同时考虑,有效率的组织并不仅仅是最小化交易成本[13]。对于生产成本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却不尽一致。在针对研发一体化的研究中,有的人发现,企业的规模越大,越易减少生产成本。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专业化经济的企业倾向于减少生产成本。本文以主营业务成本表达企业生产成本(以CSCB表示)。
④不确定性(BQDX)。对纵向一体化的一种解释是,下游企业试图确保其投入品的供应。确保供应动机产生的前提是,市场是不完全的,且这种不完全主要来源于不确定性。Green(1974)、Perry(1984)、Bolton and whinston(1993)以及Emons(1996)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了纵向一体化中不确定性的重要性[14] [15] [16] [17]。在纵向一体化中,企业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上下游行业的联系程度,它对纵向一体化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上下游企业的联系紧密程度越低,不确定性越高。本文以BQDX1和BQDX2分别表达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客户联系程度,BQDX1=向前五位供应商采购金额/企业采购总金额,BQDX2=向前五位销售客户销售金额/企业销售总收入金额。
2.模型建立
为了进一步分析影响煤炭企业采用纵向一体化方式意愿的因素,将煤炭企业对纵向一体化方式的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肯定会参加纵向一体化方式为1,其余的为0,被解释变量为0~1型变量。根据企业实施一体化与否的两种状态特点,选用了二元逻辑回归进行实证研究。当因变量取值仅为二元变量时,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法是较好的选择,能较好地反映出自变量(影响因素)与因变量(纵向一体化)之间的数理关系。以二元逻辑回归方程建立计量模型,研究企业纵向一体化各种影响因素与纵向一体化的关系。
P (ZXYTH) =1/[1+exp (-Zi)]
其中,Zi=β0+β1・CLXY+β2・JYCB1+β3・JYCB2+β4・CSCB+β5・BQDX1+β6・BQDX2 +ε,β0为截距,ε是随机误差项,式中,Pi是能源企业愿意参加纵向一体化方式的概率,Zi表示解释变量。式中各解释变量代码含义如表1所示:
3.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我国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行为的比例挺高。从表2可以看出,一般地,每年实施了纵向一体化行为的公司也仅占样本公司的40%以上。从2001年~2003年统计数据来看,实施纵向一体化的企业数量趋于稳定,但由于统计时间跨度较短,并不能据此断言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一直呈高速发展态势。从表3可以看到,有将近1/3的公司三年中没有实施过一次纵向一体化行为,另有2/3多的企业三年中仅有一年实施过纵向一体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纵向一体化在我国已成为企业运用的主要手段。
(2)实证结果
利用样本资料,本研究对模型进行了估计。分析结果后发现,企业的策略效应、交易成本等变量的回归参数显著,说明煤炭企业参加纵向一体化方式的意愿对上述几个变量反应敏感,而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不确定性等变量的回归参数不显著,说明煤炭企业参加纵向一体化方式的意愿对上述几个变量反应不敏感,其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反映在表4中。
从表4可以看出,策略效应和交易成本与纵向一体化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呈正向相关,这说明策略效应和交易成本对纵向一体化的实施与否起关键作用,当企业决定纵向一体化时,它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策略效应和交易成本节约,这有力地支持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对纵向一体化的研究。相反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不确定性因素等指标均与纵向一体化没有显著性关系。
五、简要结论
以上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处于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由于供求关系和竞争格局等因素各不相同,其策略效应对纵向一体化有重大影响。从本文的实证结果来看,企业的策略效应对上市公司实施纵向一体化有显著性影响。设法作强主业的上市公司比采取多元化战略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收购上下游企业。因此,企业的策略效应对上市公司实施纵向一体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2.交易成本是纵向一体化实施的关键因素。纵向一体化使企业与所在产业上下游公司的交易关系转化为内部交易关系,这极大地节约了企业获取中间投入品所花费的市场交易成本,因为公司进行市场采购中间品的交易成本是很高的,这由能源这个特定行业投入的资产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本文的实证结果没能证明企业的管理成本对纵向一体化有显著影响,一体化中的企业并没有因管理成本的变动而不愿进行纵向一体化。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的企业规模巨大、本身的管理成本投入就十分可观,而所实施的大部分纵向一体化的形式都是参股持股,收购一些小企业或者合资等等,这相对于公司本身就高昂的管理成本来说微不足道,管理成本的变动可能较小,对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影响也就不很重要了。
3.生产成本对纵向一体化建立的影响不大。生产成本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实施纵向一体化使得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也能降低公司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纵向分解可以利用产业链中各分工公司的专业化生产而降低生产成本。因而,生产成本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需要纵向分解衡量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和纵向一体化获得的协同效应的大小。从本文的实证分析来看,这两种效应互相抵消的可能较多,从而使得生产成本与纵向一体化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4.不确定性对纵向一体化所起的作用不明显。不确定性作为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一个决策变量,对企业的战略行为有直接的影响。然而,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不确定性对纵向一体化的实施没有显著影响。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上市公司所收购、参股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具有惯例交易的企业,这些企业本来就和上市公司在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密切。上市公司和这些企业一直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包括采购和销售关系。因此,上市公司纵向一体化与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另一个原因是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企业,在中国的现行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市场风险还是很小的。
[参考文献]
[1]Kruvant, W.J. Moody. C.E., Valentine. 1982. P.L.,Sources ofproductivity decline in U.S. coal mining, 1972-1977.[J].TheEnergy Journal, (3):53-70.
[2]Joskow,paul. 1985.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long term contracts[J].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 33-80.
[3]Fuhr, Joseph P Jr. 1990.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regulation in theelectric utility industry[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March, 173-87.
[4]Joe Kerkvliet. 1991. Efficiency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The Caseof Mine-Mouth Electric Generating Plants[J].The Journal ofIndustrial Economics , Vol. 39, No. 5 (Sep.),467-482.
[5]Kwoka, J.E., 2002. Vertical economies in electric power: evidenceon integration and its alternativ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Industrial Organisation. 20 (5):653-671.
[6]Sergio Jara-Díaza, Francisco Javier Ramos-Real and EduardoMartnez-Budra. 2004. Economies of integration in the Spanishelectricity industry using a multistage cost function[J]. EnergyEconomics. Volume 26, Issue 6, November :995-1013.
[7]刘 斐,贺文哲.我国上市公司纵向并购效率实证分析[J].开放导报,2006,(3):107-110.
[8]里 昕,揭筱纹.企业纵向战略联盟组建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论丛,2007,(2):97-102.
[9]里 昕.企业纵向战略联盟动因:一个行业层面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7,(11):106-112.
[10]周 林.上市公司纵向并购行为及其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12):127-132.
[11]Cooper,Mark N. 2001. Back to Basis in Analyzing the Failure ofElectricity Restructuring Acecpting the Limits of Markets[A].Available at http:省略.
[12]R. H. Coase.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 NewSeries, Vol. (4): 386-405.
[13]Milgrom P, Robert.1990.Bargaining costs, influence costs, and the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N]. in J Alt, and K Shepsle (Eds.). 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55-89.
[14]Green, J. R. 1974.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Assurance of Markets[N]. Discussion Paper no.383, Harvard Institute of EconomicResearch, Cambridge, MA.
[15]Perry, M. K., 1984. Vertical Integration:Determinants andEffects.Economic theory of the industries[M]. Cambriger:Cambridge University Pass.
[16]Bolton, P. and M. Whinston.1993. Incomplete Contracts, VerticalIntegration, and Supply Assuranc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0: 121-148.
[17]Emons,Winand,1996. Good times, bad times, and verticalupstream 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 Elsevier, vol.14(4): 465-484.
Vertical Integration Choi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Energy Industry
Xu Bin1,2
关键词 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档案管理;一体化管理
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管理工作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追求创新,通过实施一体化管理措施促使提升其综合档案管理水平。
一、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综合档案管理的实践比理论要少。从总体上看,自我国开始进行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以来,实践工作就远远少于理论研究工作[1]。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轨道交通行业的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归不同的部门管理,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很多人很难将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归集一体,没有意识到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是轨道交通行业档案管理在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在建设信息资源网站方面存在不足。轨道交通行业实行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最终目的在于为用户使用档案提供方便。由于轨道交通行业目前对于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认识存在不足,加上综合档案的网络联合平台建设本身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导致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实践中的信息资源网站建设跟国外信息网站中信息资源的集中程度相去甚远,且信息检索也不够快捷和方便。
(三)在研究综合档案用户需求上不够完善。不管是工程建设工作、行政管理工作,还是档案管理工作,如果这些信息资源没有被用户有效利用,那么档案也就失去了意义,更何况是将轨道交通行业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有机结合的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档案的利用拥有更加重大的意义。然而,在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依旧忽视研究用户需求,即使研究了少数用户的需求,通常也是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导致一些用户在利用轨道交通行业的综合档案时态度不佳,得不到人性化的服务。
二、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对策
(一)鼓励开展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实践探索。针对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实践少于理论研究的问题,应鼓励轨道交通行业的各个档案馆、参建单位等积极参与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实践活动。一是要大力宣传轨道交通行业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的一体化管理,及时树立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理念。宣传工作应从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的领导层着手,争取自上而下转变对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思想认识,重新树立综合档案组织管理理念,把领导的消极态度转变成积极态度,形成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信息等技术,从本质上改变综合档案管理政策、体制,加快实践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步伐。二是支持轨道交通行业实践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范围广、层次多、功能协调的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理论体系,针对轨道交通行业成立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协调机制,从而科学管理其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并及时分析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环节产生的矛盾和问题,采取科学的手段解决问题,承担起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职责。
(二)建立健全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网络平台。从当下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实践情况来看,建立健全一体化管理的网络平台迫在眉睫。在网络信息环境下,传递信息、交流信息的时间限制、空间限制等已被消除,在某种程度上,信息资源已经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共享[2]。所以,构建通用的、兼容的网络平台,构建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各种信息资源网站,在网络上有效整合轨道交通行业的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信息资源,从而统一检索、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为用户提供服务,从而充分发挥出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网络平台,轨道交通行业才能更好地实施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
(三)通过创新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体制来加强研究用户需求。一体化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一体化建设与轨道交通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双重引导下,通过利用集成管理机制和协同、统一等方式,把以往工程档案部门、行政档案部门等具备的相应资金、设备、工具、人力、物力等资源跟档案管理的其他要素进行集中和统一,最终实现对档案的综合管理与控制,促使档案管理要素优化组合、合理搭配,并对档案资源进行统一的开发和利用,以顺应信息化时代对轨道交通行业市场竞争提出的需求。那么在研究用户需求方面,轨道交通行业就应实践一体化管理体制,通过对用户在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方面的需求开展调查和研究,以充分了解用户需要什么信息,想要得到什么样的服务等,从而改变以往封闭落后的档案管理服务方式,争取为用户提供开放的、现代化的服务,采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设备等增强轨道交通行业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集散能力、反应能力、处理能力,从而提高各个档案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为综合档案用户提供人性化服务。同时,轨道交通行业档案管理部门及人员通过研究用户对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信息的服务需求,能准确地定位各自的服务对象,吸引更多的用户利用档案,这是轨道交通行业档案一体化管理现实意义的体现。
引言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发展及其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衍生出一大批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从整体上看,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中国煤炭行业的意义至关重要,一方面,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促进煤炭行业生产效率及生产过程中安全性能的提升作用明显;另一方面,随着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对降低煤炭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大有助益[1]。因而近几年,中国煤炭行业开始大力推广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并通过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生产中的运用,切实有效地实现煤炭行业生产模式由传统粗放型到现代化集约型转变。1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是一门集微电子技术、接口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号转变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机械技术、光学技术、编程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既跟随这些与之相关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又反过来促进这些技术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制定了“863”计划。自此之后的30a多,机电一体化技术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到今天,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微型化等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与进步。不仅如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还给煤炭行业带来巨大变革,煤炭行业在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衍生产品后,极大地改善了行业生产的工作环境,降低了煤矿生产过程中工人所需负担的劳动强度,有效保障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在降低能源消耗和保障生产安全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也体现出特有的价值,煤炭企业在生产中不需要更换各种设备,只需要及时调整生产过程和产品结构,就能有效实现生产模式的转变,为传统机械工业注入新活力,达到煤炭行业文明生产的目的。2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及其应用现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上研发而成的产品,同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也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体现。从当前中国煤炭行业生产形势上看,煤炭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中国煤炭生产行业应用已经十分广泛,煤炭企业也已掌握了娴熟的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和煤炭机电一体化产品使用水平。其中,尤以全数字提升机和电牵引采煤机等这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中国国内煤炭市场占据较大比重。与此同时,中国也具备了生产矿井供电设备、胶带运输机、监控掘进机的能力,基本实现了矿井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和控制、煤矿安全监管系统、工作地点的图像监控、胶带机控制系统、调度室装备管理的数字化,并且广泛将计算机管理系统运用到煤矿企业生产调度、办公室管理、销售、设备、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中。由此也可以看出,煤炭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中国基本上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及信息化发展,同时依靠煤炭机电一体化产品,还有效保障了中国煤炭企业高效率、高效益生产,为煤炭企业走现代化发展提供一条可0引言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发展及其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衍生出一大批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从整体上看,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中国煤炭行业的意义至关重要,一方面,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促进煤炭行业生产效率及生产过程中安全性能的提升作用明显;另一方面,随着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对降低煤炭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大有助益[1]。因而近几年,中国煤炭行业开始大力推广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并通过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生产中的运用,切实有效地实现煤炭行业生产模式由传统粗放型到现代化集约型转变。
1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集微电子技术、接口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号转变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机械技术、光学技术、编程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既跟随这些与之相关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又反过来促进这些技术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制定了“863”计划。自此之后的30a多,机电一体化技术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到今天,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微型化等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与进步。不仅如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还给煤炭行业带来巨大变革,煤炭行业在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衍生产品后,极大地改善了行业生产的工作环境,降低了煤矿生产过程中工人所需负担的劳动强度,有效保障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在降低能源消耗和保障生产安全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也体现出特有的价值,煤炭企业在生产中不需要更换各种设备,只需要及时调整生产过程和产品结构,就能有效实现生产模式的转变,为传统机械工业注入新活力,达到煤炭行业文明生产的目的。
2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及其应用现状
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上研发而成的产品,同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也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体现。从当前中国煤炭行业生产形势上看,煤炭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中国煤炭生产行业应用已经十分广泛,煤炭企业也已掌握了娴熟的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和煤炭机电一体化产品使用水平。其中,尤以全数字提升机和电牵引采煤机等这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中国国内煤炭市场占据较大比重。与此同时,中国也具备了生产矿井供电设备、胶带运输机、监控掘进机的能力,基本实现了矿井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和控制、煤矿安全监管系统、工作地点的图像监控、胶带机控制系统、调度室装备管理的数字化,并且广泛将计算机管理系统运用到煤矿企业生产调度、办公室管理、销售、设备、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中。
3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具体应用
3.1MGD150-NW采煤机当前,MGD150-NW采煤机是中国煤炭行业采用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最常用的设备,在大部分煤炭企业中都可以见到。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MGD150-NW采煤机以高效且应用范围广著称。MGD150-NW采煤机的作业原理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环境的煤炭采集环境进行科学化、合理化分析,并根据具体分析结果做出相应的作业技术调整,有效保障煤炭采掘、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和安全质量。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使用MGD150-NW采煤机的主要出发点有两个:a)通过MGD150-NW采煤机来提升煤炭采集的产量和生产效率;b)通过MGD150-NW采煤机采集原煤,减少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人工消耗,降低企业生产人力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整体效益。3.2综采液压支架综采液压支架是一种综合机械化工作面设备,在煤炭生产中的主要作用是对工作顶板起支撑和控制作用。众所周知,煤矿资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主要存在于地下。因此,煤炭开采的主要工作场所也在地底下,这就要求在进行生产作业时,需要支起一个工作空间,而综采液压支架的作用正是在此。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通过使用综采液压支架支撑工作顶面的重力,以提供作业空间。同时通过运用综采液压支架,一方面能够保证煤炭采集工作更加合理、科学,另一方面通过对工作面的强有力支持,能够使煤炭采集作业更加安全。当然,综采液压支架除了运用于支撑工作顶板重力,为煤炭地下作业空间提供安全支撑这一用途以外,还可以用于机械化地推移其它矿采设备和回采工作面,也可以用于配合可弯曲输送机、采煤机、顺槽转载机等设备的工作,以增强煤炭开采设备的灵活性和机动性。综上所述,煤炭生产中使用综采液压支架十分必要。3.3自耦减压起动控制柜自耦减压起动控制柜是一种配置在风扇机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用于提升风扇机的工作性能,维护风扇机正常、稳定工作,从而使风扇机整机工作运转良好。从事过煤炭开产或深入过煤炭开产场所的人都知道,煤炭开采过程中容易生热,而煤炭本身就是易燃物质,如果通风渠道不畅,散热效果不良,则很容易引发事故。所以在进行煤炭采集作业中,做好场所的通风散热十分重要。而由于特殊的地下工作环境,煤炭采集通道的主要通风渠道就是运用风扇机散热,由此也可看出在矿采过程中风扇机的地位和重要性。在风扇机性能和特性受到影响时,通过自耦减压起动控制柜能够有效提升风扇机的运转效率,同时改变风扇机的运行状态,帮助实现矿采工作所要求的低环境污染、低噪音污染及节约能源等目的,促进矿采工作安全顺利开展[2]。3.4钢丝绳损伤定置检测系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充分运用到煤炭开产之前,中国矿难事故频发,其中关键的环节之一就在于缺乏钢丝绳损伤定置检测技术。早期检测钢丝绳损伤的主要方法较为简单,通常所采用的方式是由检测工人人工目视及用手触摸这两种。这两种方式不仅效率低,耗费大量人力和工作时间,而且检测结果偏差明显,精确度低,这也是导致长期以来中国矿采工作中钢丝绳存在安全系数低、效率低及危害大等问题的根本所在。钢丝绳定损方法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中国煤矿生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如此,在回顾中国煤矿安全事故中,还出现过不少因为钢丝绳损坏而未能及时有效地替换,最终酿成严重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实践发现,钢丝绳损伤定置检测系统不仅能够很好地检测和判断钢丝绳的柔韧性和强度,而且也能精确检测出钢丝绳有无磨损、断丝、锈蚀及疲劳等问题,检测耗时短,检测结果精确度高,有效地保障了煤矿生产过程中因钢丝绳断裂而引发的各种安全事故。3.5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提升机是煤矿生产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用途是用于各种工作人员和运送开采出的煤炭。对于煤炭生产企业而言,提升机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体工作效率的高低,而提升机电控系统又直接决定了提升机的工作效率,这就为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奠定了广泛推广和运用的基础。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可以大幅提高提升机的运转效率,有效控制提升机的能源消耗,加之当前电子信息处理模块在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中得到集成处理,更是促成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成为当前最为理想的提升机设备之一。除此之外,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还具有参数调整快捷、系统安装简单和维护工作量小的优势。未来,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必将在煤矿行业生产中得到更广泛地运用。4结语通过使用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使得煤矿行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经济效益不断增加,更有力地保障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因此,煤矿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生产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最合适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并保障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一般由机械本体、传感检测、执行机构、控制及信息处理、动力系统等五部分组成。而电梯可以分为系统即曳引系统、导向系统、轿厢系统、门系统、平衡系统、电力拖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和安全保护系统。两者的相关技术基础是相同的,有机械技术、传感技术、接口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因此,电梯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一体化教学项目有着共同的技术基础。
二、教学侧重的不同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作为机电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各大本专科院校均有开设。是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修课程,开设范围广。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学习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三大理论体系,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设计能力和系统分析的能力。然而,从解决电梯人才缺口而对电梯的学习的教学计划来看,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电梯的结构与各大功能系统的同时,还要掌握电梯日常运行的维护和管理的相关知识。为此,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为此对于课程的设置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有所取舍。
三、解决方案的探讨
首先,技术对应。现行的专业教材上多用CNC机床(计算机数控机床)作为教学的案例,其优点在于CNC机床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所提及的技术基础及功能要素。从技术基础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所讨论的技术基础在电梯这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上都能找到。在这一点上为电梯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对此,可以将电梯的各大系统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组成系统根据技术基础的一致性做一一对应的融合。此外,完整课程体系。介于课程重点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所以课程上必定有一个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完整课程体系。课程定位为让学生掌握电梯这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设计能力和系统分析的能力,通过理论的学习和电梯的动手拆装,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尽量加入电梯日常运行的维护和管理的相关知识。
四、课程优点
该种课程的优点有三方面。首先,让更多机电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时候了解电梯,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继续学习进入电梯这个行业,解决电梯行业人员缺口的问题。其次,将学生熟悉的电梯设备作为教学案例给学生讲述机电一体化技术,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电梯各大系统理论知识的拆分和系统技术的学习,学生可以将理论的知识通过对电梯动手的组装和维修得到强化。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两门课程最后融合成一门课程,增加了知识的内容,却减少了学习的时间和难度。
五、推广难点
从技术理论上看,电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技术基础是相通的,但是电梯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项目在各大高校开展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有师资和教学设备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高校专业教师大多没有电梯行业工作的经验,缺乏专业的团队针对性的进行课程的开发,完整课程开发的难度较大。另外一方面,鉴于电梯行业属于高危行业,普通电梯不太适合教学的使用。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需要建设专业的电梯教学设备,这些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是电梯作为机电一体化教学项目推广困难的关键因素。
城市群现已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形态。长株潭“3+5”城市群是湖南省特有的城市资源,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区域。1982年,张萍提出“把长沙、株洲、湘潭建成湖南的综合经济中心”,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构想正式提出。2006年,湖南省确立了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次年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此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本文拟从空间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三方面,以2010年数据为主,对长株潭“3+5”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并与长三角“北翼”城市群同期情况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探讨长株潭一体化未来的发展路径。
一、城市群一体化衡量指标体系构建
1、空间一体化
城市群空间一体化是城市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频繁作用的基础。约翰·费里德曼(J.R.Friedman)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前工业阶段,过渡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按其描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区域内会出现规模不等的经济中心,相互结合,与周边地区联系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将随之缩小,域内的界线会逐渐淡化,最终区域将实现空间一体化。
本文基于上述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发展过程可以看成是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增加的过程。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可以反映一个区域内经济中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程度,及周边地区的接受能力。进一步衡量空间经济隶属度,即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占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总和的比例,可以反映区域整体空间一体化水平。
根据牛顿力学引力模型原理,本文确定区域内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强度与空间经济隶属度模型:
Rij为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Fij为两城市空间经济隶属度,其值越大表示空间一体化程度越高。其中Pi、Pj为两城市人口规模;Gi、Gj为两城市经济规模;Dij为两城市距离。本文将分别采用各市市辖区人口数(万人),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和两城市最短公路交通距离(千米)代表。
2、市场一体化
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消除区域内对商品和要素合理流动的限制,即实现市场一体化。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1953年解释国际贸易时提出了一价定律:在没有运输费用和官方贸易壁垒的自由竞争市场上,一件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出售,以同一种货币计算的价格应是相等的。据此,本文认为在一国之内的不同地区,在实现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价格水平应该趋同,具体表现在相对价格方差应随时间推进而收窄。
根据萨缪尔森“冰川”成本模型的基本思想,本文确定了相对价格方差模型:
Var(Pt)是城市群t时间相对价格方差,若其数值较小,则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其中Pit是t时间i城市商品价格,Pt为t时间城市群n个城市平均商品价格。本文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代表某城市商品价格水平,并以城市的GDP 占城市群GDP 总量的比重作为权重,得到加权平均数Pt。
3、产业一体化
地区间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推力。在约翰·弗里德曼提出的核心—边缘理论中,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创新群互相协作、融合,进而形成创新系统的过程将表现为区域产业一体化。本文将从以下两方面衡量区域产业一体化水平。
(1)各城市行业区位商,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特定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将成为创新活动的发源地。计算公式为:
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一般当LQij>1时表明该地区j行业专业化程度高于区域整体水平,具有比较优势。其中L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特征值(如从业人员,生产总值等),本文以各城市市辖区按行业分组的单位从业人员数代表;m表示行业个数,n表示区域内地区个数。
(2)主导产业产业链在区域内布局。城市群中各城市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工序乃至模块进行专业化分工,这种产业分工现象被称为产业链分工。区域内城市间基于产业链的分工合作,能推动创新活动扩散,促进区域产业一体化。本文将选取长株潭“3+5”城市群工程机械制造产业链进行分析。
二、实证分析
1、空间一体化
利用公式(1)和(2),得到长株潭“3+5”及长三角“北翼”城市群地区间经济联系隶属度如表1和表2。
通过企业经营一般特点及可能的重大决策,来分析归纳企业战略类型,这有利于准确认识各企业战略类型的目的和作用,也能明确各企业战略的适用范围和准则。这正是本文的思路。企业经营的一般特点,可概括为:基于某种市场需要的利益趋动,企业组织有关资源去满足该项需要并从中获得利润。市场需要、资源、利润是企业经营特点的关键词。
一、市场类型角度分析企业战略类型
为研究产量及价格决定,基于市场及资源特征的区别,学家将市场划分四种类型,分别是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企业及行业相应归入此四种类别市场中,行业中企业的数量、竞争关系、价格决定方式等成为辨别四种市场类型的依据。完全竞争市场与完全垄断市场是用于理论分析的两种极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通常存在的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是一个市场(行业)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特征是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行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在不同的市场类别中,企业组织资源和控制市场的能力和愿望是不同的,并且有时市场类型还能转化。两种常见市场类型即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因行业的不同,有的是由垄断竞争演化为寡头,垄断性在加强,有的是由寡头演化为垄断竞争,垄断性在减弱。前者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许多行业,经过竞争和市场淘汰,企业数量由数百家减为几十家,再到十余家,如彩电行业。后者如中国邮递行业,以前的邮局系统一家垄断,而目前全国各地已产生了大量邮递快递业务服务的公司。
分析市场类型及其演变,有利于更清楚的认识与此相关的战略类型。垄断程度的变化,有的是被动的结果型的,有的则是主动的目的型的。战略是主动的决策和行动,因而此处所研究的是主动的目的型的。横向一体化战略,在此处就是提高垄断程度的战略,是为获得竞争者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控股、合资等可视为横向一体化的衍生战略。其他还有市场渗透战略、产品开发战略,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地位。与横向一体化相反,降低垄断程度的战略,往往是企业非情愿基于政府压力的,或不得已为之的战略,如拆分战略、收缩战略、剥离战略、清算战略等。实际相关案例非常多,拆分战略如中国电信业的拆分,饲料行业新希望集团的拆分;收缩战略如2004年底西门子通讯和信息技术部门经营不佳采取大幅裁员,IBM最近大幅度裁员,收缩业务,压缩开支等;剥离战略如IBM卖掉PC业务,奥克斯退出汽车行业等;清算战略如曾辉煌一时的新疆德隆集团崩溃时破产清算。
基于市场类型所分析的企业战略主要集中于行业自身,围绕垄断程度变化分析,没有把行业其他方面纳入分析,没有向行业上下游延伸,也没向行业以外扩展。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能得出其他重要战略类型。
二、一般竞争战略及相关战略类型
从企业经营特点出发,早期的企业战略重点围绕生产效率,如何把种类有限的产品快速大量生产出来推向市场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课题。“管理之父”泰勒一生重点关注的事情就是提高生产效率,主张用科学代替经验方法,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早期福特汽车的成功源于对生产效率战略地位的认识,发明了流水线,以低成本和大批量满足了市场需要并赢得竞争优势。这些都为后来企业战略理论提供了重要素材。
上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先后出版,并得到广泛传播。波特认为,可通过以下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低成本、差异化和专一化,波特将其统称为一般竞争战略(genericstrategies)。低成本(costleadership)战略强调以很低的单位成本和价格为价格敏感的用户生产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差异化(differentiation)战略强调为价格相对不敏感的用户提供某行业中独特的产品与服务。专一化(focus)战略强调提供满足小用户群体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可见,可得到更多资源的大公司一般可采取成本领先战略或差异化战略进行竞争,而小公司则往往以专一化战略进行竞争。
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低成本、差异化已不再局限于基于用户价格敏感性强弱的战略决策,而成为企业竞争的必须。收入减去成本即为利润,低成本意味着提高利润,这是企业经营的必须。差异化意味着企业在产品价格上有话语权,而且在特定市场上有较大销量,对应着收入的提高,最终利润,也是企业经营的必须。低成本战略与差异化战略不是二者择一有关系,而应是二者必备。而且,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低成本,产品管理或技术开发的重要目标就是差异化。一般竞争战略已成为日常管理职能。当然我们应认识到,低成本不等于低价格,在营销上对价格敏感的用户采取降价销售仍具有战略意义。与一般竞争战略中低成本战略性质类似,名牌战略、质量领先战略等成为许多企业重要的战略。名牌战略是综合的系统的,包括企业理念、管理模式、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相配套支持的要素。
围绕产品和市场进行分类和组合,可有相应战略。安索夫对此进行了,提出了产品增长策略,被称为安索夫矩阵。当前产品当前市场,通过营销扩大市场份额,称作市场渗透战略;当前产品新市场,即将现有产品打入新的市场区域,称作市场开发战略;新产品当前市场,即对当前市场开发研究新型产品以扩大销售,称作产品开发战略;新产品新市场,针对新市场开发相适应的新产品,称为多样化战略。新市场的概念不限于地域的区别,用户特征进行分类,也会产生新的市场。新产品也不见得是全新功能,某些功能的改进也算新产品。市场开发战略,根据地域范围的不同,则产生了国际化战略这一称谓。以上战略在本质上仍是差异化战略的延伸,即市场的差异化和产品的差异化。
华安盛道研究发现,中外企业竞争案例不断证明,基于质量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我们有必要在传统“低成本、差异化、专一化”三种一般竞争战略基础上,补充加入“精益质量”战略。精益质量意指不断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和卓越的技术和产品。此处精益质量可认为包括技术领先和质量领先。离开“精益质量”,其他三项战略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企业竞争力也难以持久。成本领先与质量领先应是相伴随的,即要求同样成本条件下更高质量的能力,或同样质量更低成本的能力,低成本不应是低质量。质量领先战略还要求具有超越别人的高质量能力,即具有其他企业无法达到质量水平。技术领先也是企业重要战略,其与差异化战略和质量领先战略相伴随。技术一方面体现在研究开发上,能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没有技术能力差异化战略将是有心无力;技术另一方面体现在工艺能力上,即能将产品做得非常精细,以高质量取胜。
三、一体化战略及其适用准则
企业在经营中,除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等战略外,有时为加强对行业上游或行业下游资源的控制,如对供应商的控制或经销商的控制。以面向用户为前向,获得对经销商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称为前向一体化。获得对供应商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称为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总称为纵向一体化。而横向一体化则指获得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
前向一体化战略适用准则:
现有销售商存在以下不足:对出厂价格压得过低,或不可靠,或不能满足企业销售需要;
现有经销商(下游行业)有较高利润(通过前向一体化进入渠道行业)。
稳定的生产对企业十分重要(通过前向一体化提高需求预测能力);
可利用的高质量经销商数据很有限;
企业具备销售自己产品所需要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后向一体化战略适用准则:
企业当前供应商存在以下不足:对原料价格提得过高,或不可靠,可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
现有供应商(上游行业)利润丰厚(通过后向一体化进入上游行业);
原材料价格稳定至关重要(通过后向一体化提高原料价格控制能力);
企业所处行业正在迅速,对上游资料需求将不断加强;
供应商数量少而需方竞争者数量多,企业需要尽快地获得所需资源;
企业具备自己生产原材料所需要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横向一体化战略适用准则:
规模的扩大可以提供很大的竞争优势时;
企业具有成功管理更大规模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和人才;
竞争者经营不善而发展缓慢或停滞。
以上准则不是绝对的,应灵活运用,观察现实中的战略案例,有助于有效运用相关战略。前向一体化战略在许多行业均有,比如IT行业、家电行业、汽车行业,渠道往往成为决定制造企业命运的重要力量,加强对渠道的控制,建立自己掌控的营销系统,成为许多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后向一体化战略的典型例子是2004年3月四大钢铁企业投资海外铁矿石企业,通过与其建立一家合资公司的方式获得澳洲一铁矿40%的股权,从而拥有每年购买1200万吨铁矿石的权利。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进口了2亿吨的铁矿石,占全球铁矿石可贸易量的1/3,中国对铁矿石进口依存度已达50%.中国四大钢铁集团海外买矿被认为是中国钢铁业试图摆脱被上游铁矿资源控制的一个重要战略。
四、多元化战略及其经验教训
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均是同一行业链条内部的相关行动。跳出同一行业圈子,进入其他行业,就有了多元化战略。在原有行业基础上,进入新的但与原业务相关的行业,称作相关多元化,也称作集中多元化,此处相关指市场、客户、产品或技术等相关。进入新的与原业务不相关的行业,称作非相关多元化,也称作混合多元化。
多元化战略通常也有一些适用准则,比如当前行业吸引力不大,企业为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实现多元化战略,可归为产业突围型。也有的是现有行业有较大赢利,企业资金、人才充足,并有其他重要资源未充分发挥,寻求其他投资机会以获得新的增长点,可归为产业投资型。
实际生活中,两类多元化均大量存在,有的是混合型的。如国内一些家电企业集团,主体属于相关多元化,又有非相关多元化。如海信集团主要生产经营彩电、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这些是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体现,主要是技术相关、销售渠道相关;在企业发展中,海信也从事了房地产业的开发经营,从事了商业的经营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些是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体现。
中外企业大量实践证明,企业应慎重采取多元化战略。在采取多元化战略时,切忌盲目跟风,切忌以撞大运的心理对待企业战略。比如2002年起中国许多地方开始了造车热潮,许多其他行业企业投入巨资进入汽车行业。比如2003年家电业的造车风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美的、奥克斯、夏新、波导先后杀入。结果到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行情发生剧变,许多汽车企业面临销售的严重下挫,再加上汽车产业政策限制,许多企业壮志难酬,不得已选择退出。如2004年8月,已和南汽合作生产轿车的波导公司从南汽撤资,成为国内第一家正式撤出汽车业的业外企业;2005年1月,夏新召开董事会,决定撤出对汽车业的投资,距其宣布斥资1.75亿元进军汽车业还不到一年时间;2005年3月,曾力扛“终结汽车行业暴利”大旗、高调进军汽车制造业的宁波奥克斯集团,突然宣布退出造车业,这一天距其正式涉足造车正好相隔了整整一年零一个月,为此所付出的“学费”高达4000万元。美的集团2003年就已进入汽车业,是否要继续对汽车项目进行投资也成为其2005年初的决策难题。
认为,产业政策的限制、时投资过旺、车市的紧缩、产品价格下跌及原材料涨价等,未被投资决策者充分考虑,结果不得不在多元化道路中吞下苦果。
近五年,我国许多曾被视为夕阳行业的传统行业,如煤炭、钢铁等行业,其走势及盈利能力让行业外人士十分羡慕,结果在2003年在全国掀起了钢铁投资热潮。而在此前行业低潮时,行业内许多也试图跳出此行业,进入其他领域。随着不同行业发展周期的变化,情况往往是事与愿违。以首钢为例,2004年10月,首钢股份宣布:放弃8英寸芯片项目,变更上市募集的2.5亿元资金,回归本行。计划投资110亿的首钢造芯计划,历时4年的磕磕绊绊后,终于划上一个不完美的句号。盲目多元化、重复投资再一次给世人一惊醒。众多企业战略案例说明,在某一行业做专做强往往比多元化战略效果好。
多元化失败的例子非常多,原因往往也是多方面的,一些企业以投机的心理搞多元化,结果惨败而归。多元化需要企业很强的资金实力,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团队。“用资本力量凝聚产业的力量”,是豪气冲天,但有资本却是前提,否则神话终究要终结。一年多年德隆集团崩塌了,而现在格林格尔同样陷入泥潭。教训不能不谓之深刻。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迅猛发展,应用在各行各业中,使其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受到了变革,并且通过与各个学科的整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应对其在行业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和了解,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从业人员提供建设性思路。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情况
1.在制造行业的应用
传统机械制造业一般是依靠重复劳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来获取竞争力的,将传统人力生产转变为机械生产,降低了人的劳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用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工作效率。而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实现了机械制造的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通过对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传统机械制造技术与创新科技的结合,产生了虚拟制造、计算机数字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等创新制造技术,实现了制造行业的飞速发展。
2.在钢铁企业的应用
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在钢铁企业中建立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现了现场总线技术、交流传动技术等创新技术,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了开放式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全方面监督和控制。钢铁企业中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将整个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使管理者能够从原料进厂、生产一直到产品发货的全过程中,都能够实现控制和管理。现场总线技术能够对取代传统信号传输技术,使更多的信息通过智能化仪表装置与高新控制系统相连接,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开放式控制系统能够对不同厂家的仪器进行兼容,实现资源互享,进一步扩大了钢铁企业的信息交流速度。
3.在饮料行业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当前发展最为迅速、成果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在饮料行业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前,食品、饮料包装的设计和开发环节都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形成了具有连贯性的生产线,不仅使生产自动化程度得到提升,也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为操作中存在的误操作行为,使饮料、食品的质量得到提升,使饮料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网络化趋势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出现了新的变革,并且网络的普及使得很多行业都实现了远程操控和监视。这种远程控制的设备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将家庭中的所有设备连接在一起,实现集成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庭中就可以享受机电一体化产品带给人们的好处。同时,这种远程机电一体化产品还能应用在工厂、办公室中,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便捷。
2.数字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融合,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很多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并出现了虚拟设计等数字化设计,使机电一体化产品更加稳定、安全,并具有易操作性、便于维护、能够自我诊断等特性,并且能够实现远程操作和维护。
3.人性化趋势
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应用在生产中,也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人性化发展,除了使各项功能更加完善,符合人类的操作习惯,还能够使造型更加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协调,使人们在使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时候,能够更加贴近生活习惯。
4.微型化趋势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有科学家对机电一体化提出了微型产品和微观领域的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的微型化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尺寸向着微小的方向发展,制作几何尺寸不小于一平方厘米的机电产品,并且向着微米、纳米发展,体积较小的机电产品能够在生物、医疗、军事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的微型化是指对机电设备进行精细程度更高的的设计,例如加工生物智能计算机的芯片。在建各行各业中,精细化程度更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能提升建生产的准确性,对测量、勘察等方面的工作都提供了更高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5.绿色环保化趋势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方向。传统的机电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噪音、沙尘、化学物质等,而当前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尽量降低机电设备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的健康的伤害。而绿色环保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应用和推广,将更好的践行了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各种工厂的建设过程中,都应用了大量的机电设备,因此机电设备绿色环保化的发展也是工程建设和城市发展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6.模块化趋势
生产和研制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设备的企业有很多,在研制和开发的过程中,很多接口的尺寸和大小并没有形成规范,使不同厂家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没有兼容性,影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便捷性。因此,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设备的研发过程汇总,模块化趋势将更加明显,厂家更加注重研制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这样能够快速研制出新产品,有效缩短研发时间,将创新机电一体化设备快速投放到市场中。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希望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生产带来更多的便捷。因此,我们应关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并注重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思考,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来创造更加新颖的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参考文献:
[1]周璇.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 科学之友,2013,10:15-16.
[2]杨卫平. 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2:124.
2机电一体化的进程分析
根据机电一体化在行业中的应用,分析一体化的具体发展,由传统机电技术到现行技术,规划机电一体化的进程。
2.1数控机床阶段
数控机床阶段,代表了机电一体化的早期进程。数控机床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比较快,推动了工业市场的发展,其为机电一体化的雏形。
2.2微电子技术阶段
微电子技术阶段,机电一体化的含量要高于数控机床,已经可以参与工业的设计、制造等环节,改进了工业生产的结构[2]。例如:微电子在当时汽车行业中的应用,电子装置占到总产品的70%,制造中引入了集成电路,实现了信息化的技术应用,提高了汽车制造的精确度。微电子技术阶段的到来,延长了设备的运行寿命,各大行业将微电子技术做为机电生产的核心。
3PLC控制阶段
PLC是具有编程能力的控制器,此项发展进程表明了机电一体化进入可编程控制的时代。PLC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时间比较长,经历了单机向多CPU控制的过程,其可在机电系统中提供远程控制的方法。以PLC为基础的机电一体化中,常用的控制系统有:DCS系统、SCADA系统、ESD系统,后期发展中,在PLC控制中,实现了现场总线布设,提供通信功能接口,将网络技术引入到机电一体化中。
4新技术阶段
PLC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带动了发展进程,根据机电一体化的需求,实现了新技术的应用[3]。例举机电一体化在新技术阶段进程中所涉及的技术,如:(1)激光技术,其可在机电一体化中提供高度集中的控制条件,在材料打孔、穿孔等生产中较为常用,与普通光源不同,具有定位、集中等方面的优势;(2)模糊技术,主要是处理机电一体化中的模糊信息,根据设定目标,模糊的描述生产中的对象,打破了传统熟悉逻辑的限制;(3)信息技术,涵盖了整个IT领域,利用信息处理的方法,对机电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促使计算机成为机电一体化中不可缺少的设备,常用的信息技术有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提高了信息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效益。
5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思考
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发展,利用智能技术模拟人类的思维方式,促使计算机系统可以主动归类机电生产中的属性信息,进而根据机电一体化的要求,对信息进行规划和处理,预估机电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和操作。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近几年,机电一体化非常重视智能技术的应用,构建人工智能系统,辅助人们解决机电生产中的问题。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思考中,总结了三项元素,即:解答、分析与学习。分析如:首先利用智能化系统,解决机电一体化中出现的问题,降低机电生产故障的发生机率,提高机电一体化的工作效率;然后根据机电一体化的运行状态,猜测后期的运营与发展,提前进行系统的调整和设计,基本不需要人工操作的参与;最后提高机电一体化的学习能力,加快智能化的开发速度。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建设中,对专家系统、模糊系统、神经网络控制的应用比较明显,促使机电一体化保持相互协作的关系,完善机电一体化中的智能推理、判断和结论[4]。机电一体化智能发展中,还在网络化、绿色化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需求,辅助机电一体化进行智能设计,判断机电一体化的工作方式,保障系统可以根据外界的参数变化,完成设定。智能化能够减少机电一体化中的冗余系统,朝向系统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增加了对传感技术的应用压力,提出了人格化的构建思想,充分发挥智能化发展的优势,为人格化建设提供相关的条件,优化机电一体化的应用环境。
中图分类号:TD63;TK01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对于一系列能源的需求量也相继攀升,对各式各样能源开采技术提供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煤矿生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是集多项数字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技术,对于改善煤矿机械生产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对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创新应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煤矿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对一系列数字信息技术进行了集合,包括机械、电气、电子等,从而转变成一个整体应用于煤炭行业的一项新技术。机电一体化体系组成成分有传感设备、动力设备以及机械设备,其中传感设备参与信息传输,动力设备确保安全生产及提供动力,机械设备则对一系列生产高效运行工作予以协调。唯有得到三者的一致支持,方可达成机电一体化。
近年来,机电一体化在煤炭行业得到广泛推广,在煤炭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机电一体化创新应用,可有效改善煤矿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现阶段,煤矿机电一体化推出了各式各样的产品,诸如井下图像监控设备、借助计算机传输物件的胶带运输机等,将此类设备应用于煤炭生产中,可促进煤炭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2煤矿机电一体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2.1机电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力度不足
机电安全管理制度是机电一体化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对于煤炭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该项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却存在落实力度不足问题,为机电一体化运行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1)一些机电企业对几点安全管理缺乏重要性认识,造成管理工作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在管理实践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违规不当现象。(2)缺乏对安全管理的有力监督,一些检测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认真负责,对安检表进行随意填写,造成相关安全银行无法被及时发现,加大了安全事故引发概率,为生产环节带来安全隐患。
2.2机电设备先进性不足
即便机电一体化可有助于改善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然而在生产实践中,一些煤矿企业仅着眼于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发展,在机电设备上缺乏重视,致使引发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1)机电设备过于陈旧,一些企业机电设备使用时间已然超出额定使用年限,然而依旧在运行中,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2)机电设备超负荷运行,一些企业盲目追求高产量,不顾及机电设备实际荷载,使机电设备长期处在超负荷运行状态下,如此一方面会降低设备使用年限,一方面会为设备安全带来负面影响。(3)机电设备维护不力,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目标,使机电设备持续不断的运行,而未有开展及时有效的停运检修,一定程度加大了安全事故引发概率。
2.3机电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煤矿机电一体化应用水平同样受机电人员专业素质很大程度影响,具体而言:(1)机电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对一系列机电设备参数指标、性能、障碍维修等掌握不充分,造成机电设备运行期间存在的问题难以被及时觉察或有效解决。(2)机电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在工作期间存在缺乏责任心、机电设备操作或检修过于随意等问题,为机电设备安全运行造成负面影响。
3煤矿机电一体化创新应用策略
全面煤矿企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科技、成功发展经验逐步强化煤矿机电一体化创新应用,如何进一步促进煤炭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3.1加大对机电一体化的管理力度
(1)强化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层面的管理,不仅要把好技术关,还要开展现场机电设备管理工作。机电管理人员同样应当发挥自身双重智能的表率作用,强化机电管理及安全生产管理。
(2)强化对机体一体化设备的管理,机电一体化管理不仅要勇于革新,还要不断对一体化技术开展强化改造。
3.2推行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
对于从事采掘行业的人来说,采掘是于非结构环境下开展的,该种状况十分复杂,人们难以了解实际的施工生产环境,通常而言建模仅为困难。煤炭的采掘,存在着诸多未知因素,使得传统作业方式可能引发各式各样的安全事故。为了解决管理制度落实力度不足、机电人员专业素质不足等为煤矿机电一体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当推行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一方面,智能控制可减轻机电设备运行所受人为因素的干扰,经由智能系统对机电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自主调节,有效降低故障引发率。一方面,智能控制可增强机电一体化功能,促进获取进一步全面、准确的矿井信息,进而强化生产安全性。
3.3引入电力电子学及电气传动自动化
近年来,我国煤矿企业电气传动上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在煤矿机电交流调、速数字直流调速系统上,实现了有效的发展,如此极大水平改善了我国煤矿企业的自动化水平。此外,煤矿企业通过对发达国家高水平矿井采煤机、提升机的引入,同样显著提升了我国煤矿企业的煤炭、电力驱动自动化水平。
3.4强化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
煤矿企业要_展好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第一步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对所有用于煤矿生产的设备开展定期检测,避免各式各样可能危急安全的事件的引发。此外,煤矿企业还应当强化对设备的维修保养,做到谁使用,谁负责保管、维修。
4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我国煤矿生产规模及生产水平的不断改善,煤矿机电一体化发展收获了有效的发展进步,不过在现阶段煤矿机电一体化中,依旧存在各式各样影响其生产效率的因素。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煤矿机电一体化内涵,全面分析煤矿机电一体化应用存在的问题,“加大对机电一体化的管理力度”、“推行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引入电力电子学及电气传动自动化”、“强化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等,积极促进煤炭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马福荣(1978-),男,苗族,广西资源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建筑管理系,讲师;覃峰(1976-),男,广西大化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基于行动导向‘公路与桥梁检测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JGA162)、“基于SPC-CDIO理论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JGZ07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71-0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历几十年风雨,截至2010年,全国高职院校有1228所,为国家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当初模仿和借鉴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和模式,发展到模仿和借鉴国外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和模式,[1]但始终没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有待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为了创新特色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必要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模式作下探讨,本文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为例。
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模式与现状
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演示实验为辅,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学科知识传授。建筑工程测量在工程建设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以往教学中通常的做法是先进行三大基本测量的理论教学,然后分别进行仪器操作,最后安排地形图测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传授理论知识,实验指导教师负责实训操作。多数教师没有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而部分实验指导教师虽有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但缺少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校内的课程教学并没有关注企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关注行业的需求,少了对毕业生岗位工作经历的调查,少了对现有教学模式是否适应行业需求的分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让行业专家参与到教学计划、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行业中的测量模块并没有进入到课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相脱节,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为了加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使得学生真正具有专门技能,需要加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融为一体,[2]有助于学生获得职业经验,提高职业能力,改变传统的静态教学。精选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式教学方法、进行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改革以及加强多样化校企合作等动态教学模式,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
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体化”教学改革能促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行业需求、岗位设置以及测量模块,使课程教学更为灵活,有针对性加强模块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促使教师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逐步走向动态教学法,使学生学中有练,深入到生产一线模拟岗位进行实操,能让理论知识在实操中变得浅显易懂;在课程改革中,加入企业元素,让资深行业专家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课程设置中来,体现高职教育的理念,能够让课程赶得上时代的变化,成为教学特色。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培养主观能动性,变“要他学”为“他要学”,这一直是教师想要得到的。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出目标,学生建立作业方案,分析关键问题,提出对策,以小组方式完成任务。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主,加强各类型实训,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能“走得出,上得去,用得上”。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养,使得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完全满足工作要求。
三、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
为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培育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并有熟练操作技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为社会输送新一代操作能手,必须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推进建筑工程测量“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实训教学一体化、校内实训与生产一线等资源环境、条件一体化、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
1.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模块化”
根据本课程特点,可将课程分成三大模块结构,详见表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分为五大项目实训模块,详见表2。由专业模块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操作技能,适应社会需求,为其进入行业、企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强化项目模块,能缩短与社会的距离,吸收行业先进技术,促进多样化的校企合作。
2.“一体化”教学模式
(1)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实训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是利用一些方法、手段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传授于学生,以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有传统知识传授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案例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案例讲解法、生产现场观摩教学法、仿真式教学法、现场实战操作教学法、深入企业顶岗实操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法等。[3]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课程,可以结合模块任务化,有针对性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表1的理论模块一中的基本测量技能,可以主要采用知识传授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对于模块二中的普通测量技能可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案例讲解法、仿真式教学法、现场实战操作教学法等。对于模块三中的专业测量技能可以采取生产现场观摩教学法、现场实战操作教学法、深入企业顶岗实操教学法。
目前实训教学常采用现场操作讲解与操练,训练模式单一。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训教学“一体化”,可以填补现场无法实现的全方位策划、实验布置、技能要点与关键问题,在实验室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实现测量虚拟平台。利用相关软件模拟校内场景,将测量活动在模拟场景里展开,从控制点布设到导线点测量,再到碎部测量,最后生成图形。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凸显本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特色,增加学生就业砝码,做到进入企业马上能上手,下到工地是能手。
(2)校内实训与生产一线等资源环境、条件“一体化”。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深化教学改革、促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4]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精神,把企业请进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的运营模式编排实训项目及生产安排,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让学校与社会接轨,消除闭门造车的现象。充分邀请企业的工程师们进入课堂,为同学们讲课,同时,校内实训基地也为企业培训工人提供便利,使企业在入职培训、知识更新,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与传授上做到快速、便捷。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可以直接让其进入企业现场,进行顶岗实习,由师傅帮带,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能将学校的理论知识慢慢渗入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理解,将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项目有机融合,实现理论与实际一体的无缝对接。
(3)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多数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上是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分开的,这样虽能使教师具有更加深厚的理论,使实训指导教师精通指导,但长期这样会促使两极分化,达不到应有效果,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为了该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做到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一体化”的根本就是要求授课教师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训,并具有一定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
四、结语
为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必须建立高职课程教育改革的长效机制、改革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继续深化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为达到“一体化”教学效果可以采取的措施:开展实现一体化教学的保证措施,加大力度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结合课程实际修订教学计划,编写“一体化”教材,总结并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依托企业建立课程培养模式,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努力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基础建设,夯实实训建设基础;利用现有教学技术,不断实现教学创新;以科学研究与项目合作,实现理实结合,创建实训平台,操练技能。
参考文献:
[1]赵冬梅.高职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22-123.
上世纪80年代初,原煤炭部提出了煤炭生产、基本建设、多种经营三个主体的指导方针,支持煤炭企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我国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开始起步。由于当时一体化发展大多没有形成经济规模,经济效益普遍较差,国家每年投入30亿元煤炭多经发展资金形成的企业绝大多数以倒闭或转产告终。
之后,为解决煤、电、运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缓解运输压力,国家赋予了神华集团煤、电、路、港、油化一体化开发的职能,进行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的探索和试点。经过20多年纵向一体化的实践,神华集团形成了以煤为基础,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与煤化工为主体,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综合能源企业。到2011年,煤炭销量已达5亿吨,电力装机4000多万千瓦,经济效益在央企中名列前茅。
正是在神华集团这种一体化运营模式的带动下,从2005年开始,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迅速推广和发展,其中煤电、煤运、煤化工等一体化成为主流。2010年营业额排名前10的煤炭企业全部开发了煤化工项目;7家实施了煤电一体化;6家经营现代物流贸易;5家从事装备制造。同时,其它行业也大量进军煤炭业务,截至2010年底,中央企业投资经营煤炭开采的企业达到22家。涉煤央企的煤炭产量持续大幅增加,已由2005年的2.8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7.11亿吨。
分析当前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快速推广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部分行业实施价格管制,导致行业间利益差别拉大,上下游产业之间投资回报相差甚远。尤其是近年来煤炭价格不断上涨,电价受到国家的管制,跟不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价格总体上涨,随着发电企业与煤炭生产企业利润差距的不断扩大,促使发电企业纷纷投向煤炭生产。
其次,运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其它行业特别是煤炭行业的发展。长期以来,煤炭运输是制约我国煤炭供给的主要因素,到去年底煤炭运输已占到全国铁路总运量的60%左右,部分运煤通道如大秦、丰沙大、石太铁路等,能力利用已处于超饱和状态。运输资源的限制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瓶颈。一些煤电企业为加快自身的发展,掌握运输的主动权,纷纷投资兴建铁路以求获得更多的铁路运力。
再次,一体化经营的成功经验使更多行业尝试一体化经营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神华集团经过20多年纵向一体化的实践,形成了以煤为基础,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与煤化工为主体,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综合能源企业。到2011年,煤炭销量已达5亿吨,电力装机4000多万千瓦,经济效益在央企中名列前茅。神华集团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受到国内外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一体化经营模式的成功,给其他企业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使得其他行业企业积极尝试一体化发展,推动了煤电、煤运、煤化工等一体化经营的发展。
同时,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5年6月,《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同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电、路、港、航一体化经营”作为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六项重要基本原则之一。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指导下,国内各煤炭企业依托资源、区位优势从事一体化运营,煤电、煤运、煤化工等一体化成为主流。
一体化困境
能源企业多元化、一体化的迅速扩张,扩大了企业规模,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从社会经济的整体角度来看,一体化过度扩张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过度一体化会导致专业化分工不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限制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过度的一体化经营使得企业广泛地将所涉及的产品和业务都放在企业内部进行运作,随着一体化范围的扩大和延伸,提供市场专业化服务的企业市场空间会变得越来越小,规模效应难以发挥,不利于社会生产效率提高。从社会整体视角看,这是一种以较高投入获得较低产出的行为,也就是说,过度一体化会制约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
目前有许多航运的上游企业,为延长自身的产业链,增加效益、扩大规模,凭借自身占有的货物资源(如煤炭)优势,纷纷进入沿海运输领域,自己或与其它企业一起经营船队。造成提供专业沿海运输服务的企业很难通过专业化扩大规模,提高生产率,结果每个经营沿海运输的企业都很难达到更大的规模经营,造成整个沿海运输行业服务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而如果沿海运输的业务都交由专业化企业来负责,那么专业化企业就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培养人才、改进设备来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其次,过度的一体化会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造成重复投入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广泛的一体化会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造成重复投资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当前在许多煤炭企业从事坑口电厂建设,进行火电生产的同时,电力企业也通过一体化进入煤炭行业,从事煤炭生产。由于没有矿区的综合配套,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购置设备等方面。
统计数据表明,在已有选煤厂、装运及其它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建设一座使用连续采煤机的中等规模的矿井,吨煤投资一般在100元以下;在这些基础设施均需新建的情况下,吨煤投资一般为160元左右;如果是建设一座同样规模煤矿,包括洗煤厂及其它所有地面设施时,吨煤投资将在200元以上。
再次,过度一体化会导致资源争夺和恶性竞争,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随着一体化范围的扩展和延伸,各类企业竞标资源热情高涨,资源的开发权争夺异常激烈,而后续资源开发的经济性却得不到保证。有的电力企业为了获得资源,进入煤炭行业,在对煤炭资源了解不清、煤炭专业人员缺乏的情况下,盲目、高价获得条件较差的煤田,致使进入两难境地,生产会亏损,不生产就要损失前期的固定投入,造成了恶性竞争,扰乱了资源的正常市场秩序。
跨行业安全管理经验不足还带来了安全生产的风险。煤矿生产是在不断移动和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时刻面临着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和冲击地压的威胁,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的难度非常大,必须要有大批专业人才,有相当的安全管理经验,并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技术。而新进入煤炭行业的企业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管理人才和安全管理经验都十分欠缺,短时期内很难积累和完善起来。这就对煤矿一体化经营带来很大的安全生产风险。刚进入煤炭行业的宝钢集团,去年就发生了死亡十人的重大煤矿瓦斯事故。
一体化与边际成本
能源企业是选择一个行业以专业化为主的经营模式,还是选择多元化、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主要取决于边际交易费用和边际管理费用的大小:当边际管理费用大于边际交易费用时,也就是说企业新进入一个行业实现一体化而比专业化多付出的成本,大于由此节约的交易费用,企业就不会选择一体化;而当边际管理费用小于边际成本时,企业就会出于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而实现一体化,进入新的行业。因此,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会充分发挥作用,自动调节企业一体化的范围和程度,从而在企业获利的情况下,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由于目前我国市场体制不完善,尤其是一些产品的价格受到政府的直接管制,如电价。有些能源产品的价格虽是市场化的,但政府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施加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按上述理论来决定是否一体化显然会出现偏颇,使得市场自动调节一体化范围和程度的能力减弱甚至失效。在完善的市场体制情况下,企业的选择和市场的选择应该是一致的,但目前并不都是这样。
从社会整体来看,某些一体化是一种高投入获得低产出的方式,本不应选择,而对于某一特定企业而言,收益都是大于成本的,该企业还是会选择实现一体化的。由此可见,企业虽然能做到对自身有利的合理决策,但这选择都不能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企业的选择和市场的选择出现了偏差。
如何一体化
在目前的情况下,要使我国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得到健康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放开电价和煤价,让煤电价格由市场来确定。这样煤电企业都会集中资源提高生产率,努力寻求在自身专业领域做精做细,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不会轻易进入上下游行业从事一体化。特别是大多数电力企业就会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电力行业上,不会轻易进入他们不熟悉且竞争力不强的煤炭行业。
其次,政府对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的引导应适度,不能造成过度一体化。在目前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选择和社会的选择并不完全一致。过度鼓励企业选择一体化经营模式,必然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浪费,不能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当前特别要限制中小企业的一体化,提高一体化的门坎,一体化必须是在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管理前提下的一体化,不能再次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125-04
0 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2005年设立,现有在校学生780人,毕业生最高就业率98%,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该校毕业的学生在各个大中型企业中,成为了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2008年,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开始进行央财支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两年的建设,2010年建成“专业适应广,校内一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通过购进先进完善的实训设备,提高了招生与就业工作水平,彰显了课程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成果;创新发展了“工学结合、厂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行了“双证书教育”,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满足教学实训的需要,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办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1 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状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通过产学研结合,根据企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来确定专业发展方向;通过“特色凝炼,特色拓展,特色建设”的战略,紧扣机械制造、工业自动化、电子信息产业链,依托行业企业,建立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群;通过强化内涵建设,突出主干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协调发展,逐渐形成具有技术特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本专业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建立了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为导向”完成训练任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校企共同教研项目、学生顶岗实习、全国高职技能大赛及市级技能竞赛等多项活动。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更真实地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丰富了技能大赛训练平台,在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得到很大提升。
学校积极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根据岗位操作标准,按照生产流程,组织教师与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色专业教材,建设特色鲜明的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课程改革与企业合作各方面都达到了较好的运行效果。
2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调研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新需求,充分满足科技发展及社会诸多企业对多方位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切实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推动示范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2015年8月、2016年4月期间,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学院领导带领相关专业老师,走访了一些大、中型企业。(图1、图2所示)
2.1 调研对象
调研企业以京津冀地区企业为主,兼顾部分华东、华南企业。由于机电涉及的行业企业较多,因此调研企业类型既包括现代制造类企业,也包括机电服务类企业;调研对象包括企业的一线员工、基层主管、人力资源经理、管理部门负责人、总经理等。本次调研共对75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并走访了40家企业,其中环保服务企业15家,生产制造型企业24家,共回收问卷80份,回收率100.0%,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97.5%。
2.2 调研内容
①企业基本信息;
②对不同层次机电行业从业人员的认知;
③机电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
④个人素质对机电行业从业人员的重要性;
⑤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与不同层次机电行业从业人员的联系;
⑥机电企业用人基本考虑因素;
⑦专业技能证书与学生就业情况;
⑧机电专业课程重要性认知。
2.3 调研目的
①通过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②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培养目标、专业定位等。③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专门化方向等。
3 调研结果与分析
据统计,在全国65万个相关企业中,机电工作人员220万;全包机电产业从业单位约3.5万家,其中年产值205万元以上的机电产业单位16000余家,机电产业从业人员约300万人,按年补充率6.5%计算,每年各行业企业和机电产业单位机电人才的需求量达19.5万人。
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机电人才的需求进行的调研结果分析:
①从工作内容上看机电人才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人员;二是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三是生产一线管理人才;四是机电产品的销售与技术服务。企业机电人才主要是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人员,包括机电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有:运行维护人员、操作维修人员、工艺技术员、管理员等。机电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人才,能够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面向机电行业、企业生产一线,服务于机电技术岗位,从事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设备的管理与设计等工作。因此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知识面较宽的技术技能人才。
②机电人才按等级来分,大致可分为高级机电人才、中级机电人才、初级机电人才和一般机电操作人员四类。高级机电人才位于企业的高层,主要负责企业整体目标的制订,起着总指挥、主持大局的关键作用。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占招聘企业招聘岗位的9%,招聘单位对这类人才的要求相当高。中级机电人才主要负责企业生产运行具体事宜的计划与指挥,一般的经理和主管属于中级机电人才,例如生产车间主任、营运主管等。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占招聘企业招聘岗位的47%,招聘单位对此类人才的工作经验要求一般为5年左右。初级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属于执行层。他们负责具体操作。偏重于体力劳动。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占招聘单位招聘岗位的44%,招聘单位对于此类人才的工作经验要求一般1-3年。
3.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主要有:机电设备维修与改造、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机电产品装配与调试、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和机电产品销售等。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高职毕业生在上述岗位的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看出,本专业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机电类各岗位中,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的比例较高。
3.2 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分析
从图4、图5和图6可见,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有持续需求的企业占67.9%,需求量在20人以上的企业有35.4%,需求量在10-20人之间的企业有23.20%,需求量在5-10人之间的企业有34.45%,在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有较大需求的岗位方面,机电产品装配与调试人员需求面最广,有占25.2%的企业选择,其次是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有24.12%,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有21.4%的企业选择,而机电销售(5.20%)、技术服务(4.85%)和其他(11.31%)相关岗位就业面较窄。总体上表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将有持续的较大量的需求,其中机电设备维护与操作在较多企业形成一定的需求。
3.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主要岗位专业知识要求分析
被调查企业中有77.1%的企业在招聘与机电岗位人员时要求应聘者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的,且掌握与公司所处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有21.1%的企业要求应聘者可以是非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但持有相关机电岗位的从业资格证书。
无论是第三方机电企业还是生产型企业,由于机电岗位是一个技术型较强的岗位,仅仅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往往还无法胜任工作。企业通常要求机电从业人员具备综合的知识背景,对其行业知识有了解。
3.4 企业在录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时主要能力要求分析
图7表明:绝大多数的企业(71.4%)看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外语能力(5.1%)、工作实践经历(33.20%)和计算机应用能力(5.20%),然而在专业知识(12.10%)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5.4%)方面大多数企业并不十分看重。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时,应该重能力轻知识、重实践轻证书,尤其要更注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并通过工学交替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
3.5 企业对机电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或工作态度要求分析
图8表明:企业对机电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或工作态度方面,选择责任心强的占12.10%,选择团队精神的占4.45%、选择认真仔细的占33.20%、选择进取心的占4.45%、选择服从安排的占5.10%。说明企业最看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团队协作和认真仔细的精神也是企业很重视的方面。
4 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面向
通过这次调研,分析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并多次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最后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及方向进行如下调整:
①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机电行业、企业生产一线,服务于机电技术岗位,培养从事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设备的管理与设计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机电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需求,面向服务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
②专业定位:以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的专业定位思想,毕业生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技能人才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毕业时获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专毕业证书,获得高级维修电工证书,电工安全技能证书;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③毕业生就业企业类型: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机电设备管理部门、现代制造业、服务行业的一线操作技术人员、机电设备生产企业及相关产业单位。
5 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意见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2-0036-05
一、引言
为响应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战略号召,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出台政策鼓励煤炭企业进行能源清洁化转型,煤电、煤化工等一体化进程加快。地方政府通过“无形之手”、“拉郎配”等方式,积极推进煤炭企业纵向整合,致使煤炭企业不断拓展经营业务,纵向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煤炭企业也由独立企业向企业集团快速发展。
现有文献研究表明,纵向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大型企业集团普遍具有自己的内部资本市场,集团公司决定了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资本配置。然而,这种形式的资源配置是否有效?外部政府规制因素的存在对这种形式的资源配置是否会产生影响?现有研究文献未给出一致结论。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纵向一体化程度与投资效率
由于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难以度量,因此从此角度来研究企业投资效率的文献是凤毛麟角。
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初级阶段,各项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市场的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还无法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煤炭企业通过纵向并购形成的企业集团在以下方面可能促进企业的投资效率:
相对于外部投资者而言,企业集团总部更具有监督优势(Williamson,1971),能够实时获取和掌握各成员企业的投资机会和财务状况,通过优胜劣汰竞争机制,把各成员企业之间的投资机会进行排序,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内部资本向边际收益较高的企业成员转移(Gertner,1994;Stein,1997),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淘汰经济效益低下的成员,从而提高内部资本的使用效率。
相对于外部的资本市场,企业集团内部的资本市场可以节约交易费用(Williamson,1975),在外部资本市场不成熟、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地替代外部资本市场的功能,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Khanna,2000;黄俊,2010)。
相对于分散的投资资金而言,企业集团的资金是由集团总部统一管理,集团总部拥有各成员企业剩余资金的支配权,并且企业集团往往具有以低于独立企业的融资成本在外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能力(Shin,1999;Almeida,2006),当发现市场上具有较好的投资机会时,集团总部可以迅速地以较低的成本集结大量的资金用于投资(翟胜宝,2014),从而避免由于资金问题错过最佳投资机会。
相对于独立企业而言,企业集团总部对集团内部成员企业资金的使用方向具有行使监督权的动力,成员企业为了从集团总部获取最大化的投资资金,在选择投资方向时,会努力向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方向靠拢(Williamson,1975)。
因此,本文预期煤炭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与企业的投资效率正相关。
(二)地方政府规制下纵向一体化程度与投资效率
煤炭行业属于能源行业,受政府控制的力度较大,行业内的企业多为地方政府控股的国有企业。为了增强本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维持行政权力,地方政府会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当地国有企业的正常经营,促进当地国有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进程(林云,1998)。从当地政府官员的层面来考虑,由于我国对地方政府官员的业绩考核是以当地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仕途,在任期内会对其控制的国有企业施加影响,干扰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使国有企业产生过度投资的冲动,降低投资效率(程钟鸣,2008;李君,2015)。从企业层面来分析,国有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的原始动力是寻租,利用与政府的关系获取高额收益(张伟华,2011;李焰,2011),一旦国有企业单纯为了争夺政府资源而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经营,虽然会提高纵向一体化的程度,但是投资效率可能会下降;相对于地方国有企业而言,非国有企业由于受到政府控制的力度较弱,其经营相对独立,受当地政府和当地政府官员的干扰较小;中央政府控股的国有企业受地方政府规制的力度介于地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
但地方政府规制对企业也不尽是黑暗的一面,在某些方面,地方政府规制也会表现出“支持之手”。受国家“资源型转型升级”和“能源革命”宏观政策的号召,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动机和积极性促进本地区煤炭企业的纵向并购,为本地区煤炭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待遇,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些优惠政策和待遇会首先由地方政府控股的煤炭企业享有。
因此,本文预期地方政府规制会弱化纵向一体化程度对煤炭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纵向一体化程度计算
1.方法选取
纵向一体化程度的计算是本文后面进行实证研究的前提,其计算的准确度与实证结果密切相关,所以,对于其计算方法选取应该慎重考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有文献对其程度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再综合考虑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本文研究的目的,最终选用投入产出表法(张伟华,2011)对纵向一体化程度进行测量。
2.计算过程
首先,确定企业所跨行业;其次,计算各营业收入与总收入的比值;再次,根据基本流量表计算出企业所处行业每单位产出流入(或被投入)其他行业的数量,并将该系数加总;最后,用企业分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值与计算系数加权(董晶晶,2012)。
(二)投资效率的计量模型
企业非效率投资具体表现为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Richardson(2006)通过建立一个模型对企业的正常投资水平进行测量,然后用该模型回归的残差作为公司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的替代变量,该模型在现有文献中被广泛运用(罗付岩,2013),本文亦借鉴该模型的思想对投资效率进行计量。对正常投资水平的测量模型如下:
模型(1)中各变量的含义如下:INVt为第t年的实际资本投资量;Growtht-1代表企业的增长机会,该变量的相对值越大,说明企业的增长机会越多,相应企业的资本投资量应该越大,本文选用第t-1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作为企业增长机会的衡量指标(辛清泉,2007);Levt-1为企业第t-1年末的资产负债率;Casht-1为企业第t-1年末的现金持有量;aget-1为企业截至第t-1年末上市年龄;Sizet-1为第t-1年末公司规模;Invt-1为第t-1年的实绩资本投资量;Industry和year是控制变量,分别为行业类别和年度变量。
将模型(1)进行回归,得到的残差?孜即为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部分。?孜为正数代表投资过度,其值越大,说明企业投资过度的程度越严重;?孜为负代表投资不足,其值绝对值越大,说明企业投资不足的程度越严重。无论是投资过度还是投资不足,均为非效率投资,本文取上述模型?孜的绝对值来替代企业非效率投资的程度,用AbsInv表示,其值越大,说明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越严重。
(三)地方政府规制下纵向一体化程度与投资效率模型设计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2007―2012年22家公司6年的平衡面板数据,所以本文选取Panel Date模型为设计的基本模型。面板数据含有截面、时期和变量三维信息,利用Panel Date模型可以构造和检验比以往单独使用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更为真实的行为方程。Panel Date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模型(5)和模型(6)的变量定义如下:Pr为企业的产权性质,笔者将煤炭类上市公司分为三类,中央政府控股企业、地方政府控股企业和非国有企业;FVI*Pr和BVI*Pr为一体化程度及产权性质的交叉变量。
(四)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和实证方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问题,最终选取了在深市和沪市上市的21家煤炭企业2007―2012年连续6年共126个数据为最终样本,由于本文需要上市公司第t-1期的财务数据,所以本文的实际研究时间期间为2006―2012年。按以下标准对样本进行筛选:(1)煤炭类上市公司且2007―2012年一直经营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务;(2)剔除没有进行一体化的公司;(3)剔除2006―2012年7年中任何一年的财务数据有缺失的公司;(4)剔除被ST的公司;(5)剔除变量数据异常的公司。
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服务中心数据库和上市公司年报,纵向一体化程度测量相关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样本公司主要变量作了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非效率投资(AbsInv)的标准差为29.87%,说明样本公司的投资效率具有明显的差异;最小值为0%,而最大值为260.98%;从均值来看,样本公司的非效率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达到21.14%,样本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较为严重。就煤炭类上市公司的一体化程度而言,前向一体化程度(FVI)和后向一体化程度(BVI)的均值分别为13.78%和5.98%,说明我国煤炭企业前向一体化程度明显高于后向一体化程度,这与煤炭企业几乎处于产业链的顶端有关;前向一体化程度的标准差为14.11%,反映出我国煤炭类上市公司进行纵向一体化的程度差异较为明显,其中向产业链的下游进行并购整合的程度最大值达到了43.89%,而整合程度最小值仅为0.21%;我国煤炭类上市公司后向一体化程度的差异与前向一体化程度相比没那么明显,但最小值(0.27%)和最大值(14.48%)的差值还是较大。从样本公司经营所涉及的行业数目(Ind)可以看出,我国煤炭类上市公司进行纵向一体化所涉及的行业差异较大(标准差为1.865);地方政府规制(Pr)的均值为1.5,样本公司中地方控股的国有企业比例较高。
(二)实证检验结果
表3报告了我国煤炭类上市公司前向一体化程度和后向一体化程度分别对投资效率的影响。表4是加入地方政府规制变量后,纵向一体化程度对投资绩效的影响结果。
从表3的回归结果来看,前向一体化程度(FVI)和后向一体化程度(BVI)均与非效率投资(AbsInv)负相关,说明我国煤炭企业一体化程度越高,企业的投资效率越高。从显著性水平来看,前向一体化程度在1%的水平下显著,而后向一体化程度不显著,这可能跟煤炭企业几乎处于产业链的顶端有关。煤炭企业前向一体化可以选择的余地较多,为了提高投资效率,主要进行前向一体化,成为企业集团,以达到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获取更多投资机会和优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而向产业链顶端兼并的主要是经营煤炭运输类等的企业,其后向一体化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投资效率,而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防止企业的剩余价值向其他企业流失。公司经营所涉及的行业数目(Ind)与企业投资绩效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从侧面验证了一体化程度与企业的投资效率正相关的结论。
从表4的回归结果来看,加入企业产权和一体化程度交叉变量后,无论是前向一体化程度(FVI)还是后向一体化程度(BVI),均与非效率投资(AbsInv)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呈现负向关系,地方政府规制变量(Pr)与企业的非效率投资(AbsInv)均呈现负向关系,且在1%水平显著,说明对于我国的煤炭企业来说,地方政府的控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纵向一体化程度与地方政府规制程度的交叉项,无论是前向一体化与地方政府规制程度交叉项(FVI*Pr)还是后向一体化与地方政府规制程度交叉项(BVI*Pr),均与非效率投资(AbsInv)正相关,只是显著性水平不同而已(FVI*Pr在10%水平显著,BVI*Pr在5%水平显著),说明随着地方政府对企业控制强度的加大,企业一体化程度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有所下降。
(三)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本文结论的可靠性,对主要模型作了如下稳健性检验:
1.对于纵向一体化程度,采用虚拟变量来替换。按样本公司纵向一体化程度的中位数分组,某一样本公司纵向一体化程度位于全样本公司纵向一体化程度中位数以下,将其定义为0,否则为1。将虚拟变量带入模型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2.对地方政府规制变量,本文选用地方政府拥有样本公司最终控制权的比例代替,带入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五、研究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希望通过促进企业纵向一体化进程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煤炭行业作为国家能源战略行业,更是首当其冲。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号召下,我国的煤炭企业顺应时代潮流,快速步入一体化进程,迅速形成大型的煤炭企业集团。
从本文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纵向一体化作为煤炭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的一种方式,其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因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等路径选择的不同而不尽相同。本文实证研究表明,对于我国煤炭企业来说,前向一体化程度越高,企业的投资效率越高;后向一体化程度与煤炭企业投资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即并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后向一体化程度越高,煤炭企业的投资效率越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煤炭企业后向一体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防止剩余价值外流,加之其在产业链上居于比较特殊的位置,从而导致其在进行后向一体化时可选择的余地较少,所以煤炭企业后向一体化并不必然为其投资效率带来促进作用。
煤炭资源国有的性质决定了煤炭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时必然受到政府控制。本文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政府规制为我国煤炭企业的投资效率提供了正能量,但是地方政府规制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地方政府规制的存在,使得纵向一体化程度对煤炭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减弱。
本文的研究中,虽然在分析纵向一体化程度与煤炭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时,考虑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对外部环境因素的衡量也仅限于地方政府规制,没有考虑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其他宏观因素的影响,这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Williamson O E. 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market failure consideration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1(2):112-123.
[2] Gertner R H, D S Scharfstein, J C Stein.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apital market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4):1211-1230.
[3] Stein J C.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corporate resources[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52(1):111-133.
[4] Williamson O E.Markets and hierarchies[M].Nwe york:The Free Press,1975: 26-30.
[5] Khanna T, K Palepu. Is group affiliation profitable in emerging markets?An analysis of diversified Indian business group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0, 55(2): 867-891.
[6] 黄俊,张天舒.制度环境、企业集团与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10(6):91-102.
[7] Shin H H, Y S Park.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Evidence from Korean chaebols'[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1999, 5(2): 169-191.
[8] Almeida H, D Wolfenzon. Should business groups be dismantled?The equilibrium costs of efficient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79(1): 99-144.
[9] 翟胜宝,易旱琴,郑洁,等.银企关系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4(4):74-80.
[10] 林云.我国企业集团形成中的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J].中国工业经济,1998(6):36-39.
[11] 辛清泉,林斌,王彦超.政府控制、经理薪酬与资本投资[J].经济研究,2007(8):110-122.
[12] 张伟华.市场环境、纵向一体化与企业资本配置研究[D].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3] 李焰,秦义虎,张肖飞.企业产权,管理者背景特征与投资效率[J].管理世界,2011(1):135-144.
[14] 董晶晶.我国煤炭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研究:程度、动因和绩效[D].中国矿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