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3: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一体化行业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F40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4-0062-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煤电纵向交易关系研究》(06BJY088)课题。
一、 引 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对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以煤电产业为例,煤炭产业链由电煤加工、批发、零售等阶段构成,涉及煤炭企业、电力企业、批发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长期以来,电煤主要由煤炭企业以重点合同价的方式提供,并经由铁道部长途运输至电力企业。近年来,在神华集团、淮矿集团以及鲁能集团等大中型煤炭企业的带动下,出现了以一体化为支撑体系、向电力企业提供电煤的新型煤炭产业链。在新型煤炭产业链内,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通过并购、联盟、参股等方式建立了纵向一体化关系。但是,多数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仍然缺乏密切合作,还是维持着传统的订货合同交易模式,这样的交易形式不仅给电力企业带来供应数量、价格和质量的不确定性,也给煤炭企业带来生产和销售的困难,并使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煤荒”、“电荒”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由于中国存在众多分散的煤炭企业,如何有效地将煤炭企业组织起来,使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实现有效的纵向一体化,从而提高煤炭产业链的效率并有效地保证电力安全,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调查研究能源企业通常选择纵向一体化方式时考虑的因素,进而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能源企业对纵向一体化的选择行为。
二、文献回顾
对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方式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国外进行了非常多的研究。W.J. Kruwant,C.E. Moody and P.L. Valentine(1982)指出:1972年~1977年,发电厂与煤矿纵向一体化,煤矿的生产率提高[1];Joskow (1985)的研究表明,在美国,使用现货交易的煤炭供应主要是位于东部的老电厂,而在西部基本上不存在煤炭现货市场,纵向一体化最可能应用于坑口电厂[2];Joseph P.Fuhr,Jr.(1990) 针对美国电力市场的研究指出,煤、电企业纵向一体化,可能造成煤炭企业生产率降低,但他同时承认,纵向一体化后有明显收益时,煤、电企业还是应当实行纵向一体化;长期合约带来的收益可能较纵向一体化多,但是纵向一体化较长期合约的优势在于,纵向一体化可以较低的产出价格规避政府规制[3];Joe Kerkvliet(1991)研究指出,一体化与非一体化电厂在配置效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一体化电厂具有更高的技术效率,非一体化电厂的买方垄断行为更明显,而煤矿的专用性投资导致非一体化电厂更多的买方垄断行为,而不是一体化电厂。纵向一体化减轻了电厂买方垄断行为导致的无效率[4];John E.Kwoka(2002)针对美国电力市场的研究指出,煤、电企业纵向一体化带来的成本节约相当明显,较之纵向一体化,控股公司也可以带来成本的有效节约[5];Sergio Jara-Diaz(2004) 使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构建多产品二次成本函数的计量经济模型,针对1985 to 1996西班牙电力市场的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的研究指出,煤、电企业纵向一体化可以带来节约6.5%的成本,低于美国类似的研究结果[6]。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纵向一体化也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刘斐、贺文哲(2006) 采用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纵向并购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并购虽然在并购当年和并购后一年对企业的正面影响不大,但在并购后两年开始业绩就有了很大的提升[7]。里昕、揭筱纹(2007) 以我国沪深两地14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纵向战略联盟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发展战略、规模水平和企业高级管理者对纵向战略联盟的实施呈显著正相关;在控制住行业类别变量后,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业类别对纵向战略联盟实施的影响也存在显著性差异[8]。里昕(2007) 以我国22个行业中407家公司为样本,从行业层面对企业纵向战略联盟实施的动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行业的成长性对纵向战略联盟的实施显著正相关,行业资本密度、进入壁垒则对纵向战略联盟的实施显著负相关[9]。周林(2007) 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纵向并购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纵向并购的目的有相当一部分并非出于要降低公司的交易成本[10]。
三、数据来源
本文原本选择煤电行业作为考察对象,但由于煤电行业的样本太少,因而扩大一步,选取了能源行业。根据能源行业特点,选取了2001年~2003年深沪两市中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材料和机械电子设备批发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煤炭采选业5个行业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消除企业的非持续经营对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行为的影响,选择了2001年以前上市的公司,并从中剔除了ST公司和2001年~2003年间主业有重大改变的公司,最终共得到74家企业,三年共计222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及报告全文汇编披露的信息,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2软件。
四、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
(1)因变量
纵向一体化(ZXYTH)。企业纵向一体化是一种产权式纵向联结,纵向一体化方式包括一体化伙伴实施合资公司、交叉持股,合并重组等等。根据企业一体化建立的形式和纵向一体化特征,本文将以下的企业行为界定为企业实施了纵向一体化:①本企业与上下游领域的伙伴企业建立合资公司;②本企业与下游领域的企业交叉持股;③本企业与上下游领域的企业实行合并重组。企业是否实施上述三项行为,以该公司在年报与公告中披露的信息为准。当企业有纵向一体化的实施行为时,ZXYTH =1;否则,ZXYTH =0。
(2)解释变量
①策略效应(CLXY)。企业将策略效应作为纵向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变量。如果企业决定在某一行业挖深做强,则可能会在本行业上下游实施纵向一体化,以抬高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成本;或者,如果企业追求垄断利润,也可能实施纵向一体化,进行市场圈定,以免在同一行业竞争企业获取必要的投入产品。M. N. Cooper(1986)表明,强战略相互作用与没有战略相互作用在各种供给和需求弹性组合下普遍增加了1倍的市场势力[11]。本文以上市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本公司发展战略为依据,如果公司发展战略是做大做强主业,则CLXY=1;如果公司采取其他发展战略(如多元化发展),则CLXY=0。
②交易成本(JYCB)。影响纵向一体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交易成本。Coase(1937)认为,企业的边界取决于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管理成本的比较,由此可知,企业的最优边界为利用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利用企业管理的边际成本[12]。这一结论决定了现实中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和分解边界:当外部采购的成本高于内部制造的成本时,企业采用内部制造的方式,企业纵向边界扩大;反之,企业纵向边界将缩小。本文选用营业费用表达交易成本的大小(以JYCB 1表示),选用管理费用表达交管理成本的大小(以JYCB 2表示)。
③生产成本(CSCB)。生产成本的降低也会促使企业纵向一体化。在纵向一体化文献中, Paul Milgrom and John Roberts(1990) 认为一个企业发生的总成本一般被表示为生产成本(它们只依赖于技术和所使用的投入品),和交易成本(它们只依赖于交易的组织方式)之和。在一般情况下,这两类成本必须被同时考虑,有效率的组织并不仅仅是最小化交易成本[13]。对于生产成本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却不尽一致。在针对研发一体化的研究中,有的人发现,企业的规模越大,越易减少生产成本。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专业化经济的企业倾向于减少生产成本。本文以主营业务成本表达企业生产成本(以CSCB表示)。
④不确定性(BQDX)。对纵向一体化的一种解释是,下游企业试图确保其投入品的供应。确保供应动机产生的前提是,市场是不完全的,且这种不完全主要来源于不确定性。Green(1974)、Perry(1984)、Bolton and whinston(1993)以及Emons(1996)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了纵向一体化中不确定性的重要性[14] [15] [16] [17]。在纵向一体化中,企业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上下游行业的联系程度,它对纵向一体化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上下游企业的联系紧密程度越低,不确定性越高。本文以BQDX1和BQDX2分别表达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客户联系程度,BQDX1=向前五位供应商采购金额/企业采购总金额,BQDX2=向前五位销售客户销售金额/企业销售总收入金额。
2.模型建立
为了进一步分析影响煤炭企业采用纵向一体化方式意愿的因素,将煤炭企业对纵向一体化方式的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肯定会参加纵向一体化方式为1,其余的为0,被解释变量为0~1型变量。根据企业实施一体化与否的两种状态特点,选用了二元逻辑回归进行实证研究。当因变量取值仅为二元变量时,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法是较好的选择,能较好地反映出自变量(影响因素)与因变量(纵向一体化)之间的数理关系。以二元逻辑回归方程建立计量模型,研究企业纵向一体化各种影响因素与纵向一体化的关系。
P (ZXYTH) =1/[1+exp (-Zi)]
其中,Zi=β0+β1・CLXY+β2・JYCB1+β3・JYCB2+β4・CSCB+β5・BQDX1+β6・BQDX2 +ε,β0为截距,ε是随机误差项,式中,Pi是能源企业愿意参加纵向一体化方式的概率,Zi表示解释变量。式中各解释变量代码含义如表1所示:
3.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我国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行为的比例挺高。从表2可以看出,一般地,每年实施了纵向一体化行为的公司也仅占样本公司的40%以上。从2001年~2003年统计数据来看,实施纵向一体化的企业数量趋于稳定,但由于统计时间跨度较短,并不能据此断言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一直呈高速发展态势。从表3可以看到,有将近1/3的公司三年中没有实施过一次纵向一体化行为,另有2/3多的企业三年中仅有一年实施过纵向一体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纵向一体化在我国已成为企业运用的主要手段。
(2)实证结果
利用样本资料,本研究对模型进行了估计。分析结果后发现,企业的策略效应、交易成本等变量的回归参数显著,说明煤炭企业参加纵向一体化方式的意愿对上述几个变量反应敏感,而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不确定性等变量的回归参数不显著,说明煤炭企业参加纵向一体化方式的意愿对上述几个变量反应不敏感,其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反映在表4中。
从表4可以看出,策略效应和交易成本与纵向一体化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呈正向相关,这说明策略效应和交易成本对纵向一体化的实施与否起关键作用,当企业决定纵向一体化时,它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策略效应和交易成本节约,这有力地支持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对纵向一体化的研究。相反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不确定性因素等指标均与纵向一体化没有显著性关系。
五、简要结论
以上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处于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由于供求关系和竞争格局等因素各不相同,其策略效应对纵向一体化有重大影响。从本文的实证结果来看,企业的策略效应对上市公司实施纵向一体化有显著性影响。设法作强主业的上市公司比采取多元化战略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收购上下游企业。因此,企业的策略效应对上市公司实施纵向一体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2.交易成本是纵向一体化实施的关键因素。纵向一体化使企业与所在产业上下游公司的交易关系转化为内部交易关系,这极大地节约了企业获取中间投入品所花费的市场交易成本,因为公司进行市场采购中间品的交易成本是很高的,这由能源这个特定行业投入的资产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本文的实证结果没能证明企业的管理成本对纵向一体化有显著影响,一体化中的企业并没有因管理成本的变动而不愿进行纵向一体化。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的企业规模巨大、本身的管理成本投入就十分可观,而所实施的大部分纵向一体化的形式都是参股持股,收购一些小企业或者合资等等,这相对于公司本身就高昂的管理成本来说微不足道,管理成本的变动可能较小,对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影响也就不很重要了。
3.生产成本对纵向一体化建立的影响不大。生产成本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实施纵向一体化使得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也能降低公司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纵向分解可以利用产业链中各分工公司的专业化生产而降低生产成本。因而,生产成本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需要纵向分解衡量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和纵向一体化获得的协同效应的大小。从本文的实证分析来看,这两种效应互相抵消的可能较多,从而使得生产成本与纵向一体化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4.不确定性对纵向一体化所起的作用不明显。不确定性作为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一个决策变量,对企业的战略行为有直接的影响。然而,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不确定性对纵向一体化的实施没有显著影响。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上市公司所收购、参股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具有惯例交易的企业,这些企业本来就和上市公司在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密切。上市公司和这些企业一直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包括采购和销售关系。因此,上市公司纵向一体化与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另一个原因是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企业,在中国的现行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市场风险还是很小的。
[参考文献]
[1]Kruvant, W.J. Moody. C.E., Valentine. 1982. P.L.,Sources ofproductivity decline in U.S. coal mining, 1972-1977.[J].TheEnergy Journal, (3):53-70.
[2]Joskow,paul. 1985.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long term contracts[J].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 33-80.
[3]Fuhr, Joseph P Jr. 1990.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regulation in theelectric utility industry[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March, 173-87.
[4]Joe Kerkvliet. 1991. Efficiency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The Caseof Mine-Mouth Electric Generating Plants[J].The Journal ofIndustrial Economics , Vol. 39, No. 5 (Sep.),467-482.
[5]Kwoka, J.E., 2002. Vertical economies in electric power: evidenceon integration and its alternativ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Industrial Organisation. 20 (5):653-671.
[6]Sergio Jara-Díaza, Francisco Javier Ramos-Real and EduardoMartnez-Budra. 2004. Economies of integration in the Spanishelectricity industry using a multistage cost function[J]. EnergyEconomics. Volume 26, Issue 6, November :995-1013.
[7]刘 斐,贺文哲.我国上市公司纵向并购效率实证分析[J].开放导报,2006,(3):107-110.
[8]里 昕,揭筱纹.企业纵向战略联盟组建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论丛,2007,(2):97-102.
[9]里 昕.企业纵向战略联盟动因:一个行业层面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7,(11):106-112.
[10]周 林.上市公司纵向并购行为及其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12):127-132.
[11]Cooper,Mark N. 2001. Back to Basis in Analyzing the Failure ofElectricity Restructuring Acecpting the Limits of Markets[A].Available at http:省略.
[12]R. H. Coase.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 NewSeries, Vol. (4): 386-405.
[13]Milgrom P, Robert.1990.Bargaining costs, influence costs, and the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N]. in J Alt, and K Shepsle (Eds.). 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55-89.
[14]Green, J. R. 1974.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Assurance of Markets[N]. Discussion Paper no.383, Harvard Institute of EconomicResearch, Cambridge, MA.
[15]Perry, M. K., 1984. Vertical Integration:Determinants andEffects.Economic theory of the industries[M]. Cambriger:Cambridge University Pass.
[16]Bolton, P. and M. Whinston.1993. Incomplete Contracts, VerticalIntegration, and Supply Assuranc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0: 121-148.
[17]Emons,Winand,1996. Good times, bad times, and verticalupstream 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 Elsevier, vol.14(4): 465-484.
Vertical Integration Choi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Energy Industry
Xu Bin1,2
关键词 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档案管理;一体化管理
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管理工作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追求创新,通过实施一体化管理措施促使提升其综合档案管理水平。
一、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综合档案管理的实践比理论要少。从总体上看,自我国开始进行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以来,实践工作就远远少于理论研究工作[1]。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轨道交通行业的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归不同的部门管理,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很多人很难将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归集一体,没有意识到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是轨道交通行业档案管理在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在建设信息资源网站方面存在不足。轨道交通行业实行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最终目的在于为用户使用档案提供方便。由于轨道交通行业目前对于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认识存在不足,加上综合档案的网络联合平台建设本身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导致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实践中的信息资源网站建设跟国外信息网站中信息资源的集中程度相去甚远,且信息检索也不够快捷和方便。
(三)在研究综合档案用户需求上不够完善。不管是工程建设工作、行政管理工作,还是档案管理工作,如果这些信息资源没有被用户有效利用,那么档案也就失去了意义,更何况是将轨道交通行业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有机结合的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档案的利用拥有更加重大的意义。然而,在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依旧忽视研究用户需求,即使研究了少数用户的需求,通常也是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导致一些用户在利用轨道交通行业的综合档案时态度不佳,得不到人性化的服务。
二、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对策
(一)鼓励开展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实践探索。针对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实践少于理论研究的问题,应鼓励轨道交通行业的各个档案馆、参建单位等积极参与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实践活动。一是要大力宣传轨道交通行业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的一体化管理,及时树立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理念。宣传工作应从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的领导层着手,争取自上而下转变对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思想认识,重新树立综合档案组织管理理念,把领导的消极态度转变成积极态度,形成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信息等技术,从本质上改变综合档案管理政策、体制,加快实践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步伐。二是支持轨道交通行业实践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范围广、层次多、功能协调的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理论体系,针对轨道交通行业成立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协调机制,从而科学管理其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并及时分析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环节产生的矛盾和问题,采取科学的手段解决问题,承担起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职责。
(二)建立健全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网络平台。从当下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实践情况来看,建立健全一体化管理的网络平台迫在眉睫。在网络信息环境下,传递信息、交流信息的时间限制、空间限制等已被消除,在某种程度上,信息资源已经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共享[2]。所以,构建通用的、兼容的网络平台,构建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各种信息资源网站,在网络上有效整合轨道交通行业的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信息资源,从而统一检索、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为用户提供服务,从而充分发挥出轨道交通行业综合档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网络平台,轨道交通行业才能更好地实施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
(三)通过创新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体制来加强研究用户需求。一体化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一体化建设与轨道交通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双重引导下,通过利用集成管理机制和协同、统一等方式,把以往工程档案部门、行政档案部门等具备的相应资金、设备、工具、人力、物力等资源跟档案管理的其他要素进行集中和统一,最终实现对档案的综合管理与控制,促使档案管理要素优化组合、合理搭配,并对档案资源进行统一的开发和利用,以顺应信息化时代对轨道交通行业市场竞争提出的需求。那么在研究用户需求方面,轨道交通行业就应实践一体化管理体制,通过对用户在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方面的需求开展调查和研究,以充分了解用户需要什么信息,想要得到什么样的服务等,从而改变以往封闭落后的档案管理服务方式,争取为用户提供开放的、现代化的服务,采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设备等增强轨道交通行业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集散能力、反应能力、处理能力,从而提高各个档案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为综合档案用户提供人性化服务。同时,轨道交通行业档案管理部门及人员通过研究用户对工程档案、行政档案等信息的服务需求,能准确地定位各自的服务对象,吸引更多的用户利用档案,这是轨道交通行业档案一体化管理现实意义的体现。
引言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发展及其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衍生出一大批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从整体上看,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中国煤炭行业的意义至关重要,一方面,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促进煤炭行业生产效率及生产过程中安全性能的提升作用明显;另一方面,随着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对降低煤炭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大有助益[1]。因而近几年,中国煤炭行业开始大力推广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并通过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生产中的运用,切实有效地实现煤炭行业生产模式由传统粗放型到现代化集约型转变。1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是一门集微电子技术、接口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号转变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机械技术、光学技术、编程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既跟随这些与之相关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又反过来促进这些技术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制定了“863”计划。自此之后的30a多,机电一体化技术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到今天,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微型化等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与进步。不仅如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还给煤炭行业带来巨大变革,煤炭行业在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衍生产品后,极大地改善了行业生产的工作环境,降低了煤矿生产过程中工人所需负担的劳动强度,有效保障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在降低能源消耗和保障生产安全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也体现出特有的价值,煤炭企业在生产中不需要更换各种设备,只需要及时调整生产过程和产品结构,就能有效实现生产模式的转变,为传统机械工业注入新活力,达到煤炭行业文明生产的目的。2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及其应用现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上研发而成的产品,同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也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体现。从当前中国煤炭行业生产形势上看,煤炭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中国煤炭生产行业应用已经十分广泛,煤炭企业也已掌握了娴熟的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和煤炭机电一体化产品使用水平。其中,尤以全数字提升机和电牵引采煤机等这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中国国内煤炭市场占据较大比重。与此同时,中国也具备了生产矿井供电设备、胶带运输机、监控掘进机的能力,基本实现了矿井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和控制、煤矿安全监管系统、工作地点的图像监控、胶带机控制系统、调度室装备管理的数字化,并且广泛将计算机管理系统运用到煤矿企业生产调度、办公室管理、销售、设备、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中。由此也可以看出,煤炭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中国基本上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及信息化发展,同时依靠煤炭机电一体化产品,还有效保障了中国煤炭企业高效率、高效益生产,为煤炭企业走现代化发展提供一条可0引言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发展及其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衍生出一大批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从整体上看,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中国煤炭行业的意义至关重要,一方面,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促进煤炭行业生产效率及生产过程中安全性能的提升作用明显;另一方面,随着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煤炭行业中的应用不断扩大,对降低煤炭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大有助益[1]。因而近几年,中国煤炭行业开始大力推广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并通过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生产中的运用,切实有效地实现煤炭行业生产模式由传统粗放型到现代化集约型转变。
1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集微电子技术、接口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号转变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机械技术、光学技术、编程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既跟随这些与之相关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又反过来促进这些技术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制定了“863”计划。自此之后的30a多,机电一体化技术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到今天,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微型化等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与进步。不仅如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还给煤炭行业带来巨大变革,煤炭行业在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衍生产品后,极大地改善了行业生产的工作环境,降低了煤矿生产过程中工人所需负担的劳动强度,有效保障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在降低能源消耗和保障生产安全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也体现出特有的价值,煤炭企业在生产中不需要更换各种设备,只需要及时调整生产过程和产品结构,就能有效实现生产模式的转变,为传统机械工业注入新活力,达到煤炭行业文明生产的目的。
2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及其应用现状
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上研发而成的产品,同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也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体现。从当前中国煤炭行业生产形势上看,煤炭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中国煤炭生产行业应用已经十分广泛,煤炭企业也已掌握了娴熟的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和煤炭机电一体化产品使用水平。其中,尤以全数字提升机和电牵引采煤机等这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中国国内煤炭市场占据较大比重。与此同时,中国也具备了生产矿井供电设备、胶带运输机、监控掘进机的能力,基本实现了矿井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和控制、煤矿安全监管系统、工作地点的图像监控、胶带机控制系统、调度室装备管理的数字化,并且广泛将计算机管理系统运用到煤矿企业生产调度、办公室管理、销售、设备、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中。
3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具体应用
3.1MGD150-NW采煤机当前,MGD150-NW采煤机是中国煤炭行业采用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最常用的设备,在大部分煤炭企业中都可以见到。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MGD150-NW采煤机以高效且应用范围广著称。MGD150-NW采煤机的作业原理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环境的煤炭采集环境进行科学化、合理化分析,并根据具体分析结果做出相应的作业技术调整,有效保障煤炭采掘、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和安全质量。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使用MGD150-NW采煤机的主要出发点有两个:a)通过MGD150-NW采煤机来提升煤炭采集的产量和生产效率;b)通过MGD150-NW采煤机采集原煤,减少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人工消耗,降低企业生产人力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整体效益。3.2综采液压支架综采液压支架是一种综合机械化工作面设备,在煤炭生产中的主要作用是对工作顶板起支撑和控制作用。众所周知,煤矿资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主要存在于地下。因此,煤炭开采的主要工作场所也在地底下,这就要求在进行生产作业时,需要支起一个工作空间,而综采液压支架的作用正是在此。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通过使用综采液压支架支撑工作顶面的重力,以提供作业空间。同时通过运用综采液压支架,一方面能够保证煤炭采集工作更加合理、科学,另一方面通过对工作面的强有力支持,能够使煤炭采集作业更加安全。当然,综采液压支架除了运用于支撑工作顶板重力,为煤炭地下作业空间提供安全支撑这一用途以外,还可以用于机械化地推移其它矿采设备和回采工作面,也可以用于配合可弯曲输送机、采煤机、顺槽转载机等设备的工作,以增强煤炭开采设备的灵活性和机动性。综上所述,煤炭生产中使用综采液压支架十分必要。3.3自耦减压起动控制柜自耦减压起动控制柜是一种配置在风扇机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用于提升风扇机的工作性能,维护风扇机正常、稳定工作,从而使风扇机整机工作运转良好。从事过煤炭开产或深入过煤炭开产场所的人都知道,煤炭开采过程中容易生热,而煤炭本身就是易燃物质,如果通风渠道不畅,散热效果不良,则很容易引发事故。所以在进行煤炭采集作业中,做好场所的通风散热十分重要。而由于特殊的地下工作环境,煤炭采集通道的主要通风渠道就是运用风扇机散热,由此也可看出在矿采过程中风扇机的地位和重要性。在风扇机性能和特性受到影响时,通过自耦减压起动控制柜能够有效提升风扇机的运转效率,同时改变风扇机的运行状态,帮助实现矿采工作所要求的低环境污染、低噪音污染及节约能源等目的,促进矿采工作安全顺利开展[2]。3.4钢丝绳损伤定置检测系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充分运用到煤炭开产之前,中国矿难事故频发,其中关键的环节之一就在于缺乏钢丝绳损伤定置检测技术。早期检测钢丝绳损伤的主要方法较为简单,通常所采用的方式是由检测工人人工目视及用手触摸这两种。这两种方式不仅效率低,耗费大量人力和工作时间,而且检测结果偏差明显,精确度低,这也是导致长期以来中国矿采工作中钢丝绳存在安全系数低、效率低及危害大等问题的根本所在。钢丝绳定损方法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中国煤矿生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如此,在回顾中国煤矿安全事故中,还出现过不少因为钢丝绳损坏而未能及时有效地替换,最终酿成严重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实践发现,钢丝绳损伤定置检测系统不仅能够很好地检测和判断钢丝绳的柔韧性和强度,而且也能精确检测出钢丝绳有无磨损、断丝、锈蚀及疲劳等问题,检测耗时短,检测结果精确度高,有效地保障了煤矿生产过程中因钢丝绳断裂而引发的各种安全事故。3.5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提升机是煤矿生产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用途是用于各种工作人员和运送开采出的煤炭。对于煤炭生产企业而言,提升机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体工作效率的高低,而提升机电控系统又直接决定了提升机的工作效率,这就为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奠定了广泛推广和运用的基础。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可以大幅提高提升机的运转效率,有效控制提升机的能源消耗,加之当前电子信息处理模块在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中得到集成处理,更是促成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成为当前最为理想的提升机设备之一。除此之外,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还具有参数调整快捷、系统安装简单和维护工作量小的优势。未来,提升机交流电控系统必将在煤矿行业生产中得到更广泛地运用。4结语通过使用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使得煤矿行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经济效益不断增加,更有力地保障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因此,煤矿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生产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最合适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并保障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一般由机械本体、传感检测、执行机构、控制及信息处理、动力系统等五部分组成。而电梯可以分为系统即曳引系统、导向系统、轿厢系统、门系统、平衡系统、电力拖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和安全保护系统。两者的相关技术基础是相同的,有机械技术、传感技术、接口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因此,电梯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一体化教学项目有着共同的技术基础。
二、教学侧重的不同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作为机电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各大本专科院校均有开设。是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修课程,开设范围广。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学习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三大理论体系,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设计能力和系统分析的能力。然而,从解决电梯人才缺口而对电梯的学习的教学计划来看,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电梯的结构与各大功能系统的同时,还要掌握电梯日常运行的维护和管理的相关知识。为此,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为此对于课程的设置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有所取舍。
三、解决方案的探讨
首先,技术对应。现行的专业教材上多用CNC机床(计算机数控机床)作为教学的案例,其优点在于CNC机床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所提及的技术基础及功能要素。从技术基础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所讨论的技术基础在电梯这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上都能找到。在这一点上为电梯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对此,可以将电梯的各大系统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组成系统根据技术基础的一致性做一一对应的融合。此外,完整课程体系。介于课程重点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所以课程上必定有一个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完整课程体系。课程定位为让学生掌握电梯这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设计能力和系统分析的能力,通过理论的学习和电梯的动手拆装,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尽量加入电梯日常运行的维护和管理的相关知识。
四、课程优点
该种课程的优点有三方面。首先,让更多机电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时候了解电梯,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继续学习进入电梯这个行业,解决电梯行业人员缺口的问题。其次,将学生熟悉的电梯设备作为教学案例给学生讲述机电一体化技术,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电梯各大系统理论知识的拆分和系统技术的学习,学生可以将理论的知识通过对电梯动手的组装和维修得到强化。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两门课程最后融合成一门课程,增加了知识的内容,却减少了学习的时间和难度。
五、推广难点
从技术理论上看,电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技术基础是相通的,但是电梯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项目在各大高校开展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有师资和教学设备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高校专业教师大多没有电梯行业工作的经验,缺乏专业的团队针对性的进行课程的开发,完整课程开发的难度较大。另外一方面,鉴于电梯行业属于高危行业,普通电梯不太适合教学的使用。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需要建设专业的电梯教学设备,这些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是电梯作为机电一体化教学项目推广困难的关键因素。
城市群现已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形态。长株潭“3+5”城市群是湖南省特有的城市资源,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区域。1982年,张萍提出“把长沙、株洲、湘潭建成湖南的综合经济中心”,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构想正式提出。2006年,湖南省确立了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次年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此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本文拟从空间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三方面,以2010年数据为主,对长株潭“3+5”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并与长三角“北翼”城市群同期情况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探讨长株潭一体化未来的发展路径。
一、城市群一体化衡量指标体系构建
1、空间一体化
城市群空间一体化是城市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频繁作用的基础。约翰·费里德曼(J.R.Friedman)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前工业阶段,过渡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按其描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区域内会出现规模不等的经济中心,相互结合,与周边地区联系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将随之缩小,域内的界线会逐渐淡化,最终区域将实现空间一体化。
本文基于上述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发展过程可以看成是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增加的过程。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可以反映一个区域内经济中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程度,及周边地区的接受能力。进一步衡量空间经济隶属度,即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占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总和的比例,可以反映区域整体空间一体化水平。
根据牛顿力学引力模型原理,本文确定区域内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强度与空间经济隶属度模型:
Rij为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Fij为两城市空间经济隶属度,其值越大表示空间一体化程度越高。其中Pi、Pj为两城市人口规模;Gi、Gj为两城市经济规模;Dij为两城市距离。本文将分别采用各市市辖区人口数(万人),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和两城市最短公路交通距离(千米)代表。
2、市场一体化
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消除区域内对商品和要素合理流动的限制,即实现市场一体化。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1953年解释国际贸易时提出了一价定律:在没有运输费用和官方贸易壁垒的自由竞争市场上,一件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出售,以同一种货币计算的价格应是相等的。据此,本文认为在一国之内的不同地区,在实现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价格水平应该趋同,具体表现在相对价格方差应随时间推进而收窄。
根据萨缪尔森“冰川”成本模型的基本思想,本文确定了相对价格方差模型:
Var(Pt)是城市群t时间相对价格方差,若其数值较小,则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其中Pit是t时间i城市商品价格,Pt为t时间城市群n个城市平均商品价格。本文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代表某城市商品价格水平,并以城市的GDP 占城市群GDP 总量的比重作为权重,得到加权平均数Pt。
3、产业一体化
地区间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推力。在约翰·弗里德曼提出的核心—边缘理论中,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创新群互相协作、融合,进而形成创新系统的过程将表现为区域产业一体化。本文将从以下两方面衡量区域产业一体化水平。
(1)各城市行业区位商,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特定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将成为创新活动的发源地。计算公式为:
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一般当LQij>1时表明该地区j行业专业化程度高于区域整体水平,具有比较优势。其中L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特征值(如从业人员,生产总值等),本文以各城市市辖区按行业分组的单位从业人员数代表;m表示行业个数,n表示区域内地区个数。
(2)主导产业产业链在区域内布局。城市群中各城市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工序乃至模块进行专业化分工,这种产业分工现象被称为产业链分工。区域内城市间基于产业链的分工合作,能推动创新活动扩散,促进区域产业一体化。本文将选取长株潭“3+5”城市群工程机械制造产业链进行分析。
二、实证分析
1、空间一体化
利用公式(1)和(2),得到长株潭“3+5”及长三角“北翼”城市群地区间经济联系隶属度如表1和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