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业经济重要性

工业经济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3: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工业经济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工业经济重要性

篇1

一、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功能定位

会计预算是对企业预算期内财务状况的综合反映。在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中,应进一步明确会计预算的功能,使其符合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满足制造企业稳步发展需要。

(一)成本控制功能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成本是制造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成本控制是重中之重。由于会计预算能够全面覆盖到制造企业产品生产和整个作业环节,对作业成本费用控制有着积极作用,为此制造企业要明确会计预算在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功能。

(二)资源配置功能

在制造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中,需要以保证生产作业任务顺利完成为前提,对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货币资金、应收账款进行科学规划,使资源在企业各经营单元之间获得合理的优化配置,盘活闲置资产降低库存,从而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

(三)约束激励功能

在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目标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相一致,涉及到制造企业所有经济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各级组织和员工行为起到了约束和激励作用。通过会计预算的编制、监控,促使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和各部门之间的广泛交流和协作。而会计预算的考核、评价,落实相应的奖惩机制,则激励员工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四)识别与规避经营风险功能

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是经济环境和市场波动的风险。通过会计预算,判断经济行业走势,预测原料和产成品的价格波动并制定相应策略。内部风险,通过预算量化企业经营目标,各项成本费用及研发投入,从而有效避免了生产经营过程中,人为主观决策随意性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五)开拓新领域的发现功能

一个有抱负的企业不会甘于在行业内的追随者地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对手,就必须要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因此,在制造企业中,研发投入必不可少。研发预算,通过对新产品新项目的市场预期、各项资源的预算投入,为企业摆脱现有经营困境,开拓新市场乃至转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功能的发挥路径

(一)明确会计预算体系的指导思想

制造企业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管理目标,所以制造企业要将这一目标融入到会计预算体系中,使会计预算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和理念。首先,会计预算体系要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围绕企业战略制定、执行、控制、考评会计预算,使会计预算体系运行具备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其次,会计预算体系要以市场为着眼点,事先预估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变化,通过调整预算、加大预算执行力度等方式增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使预算更加符合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发展规律,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再次,会计预算体系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将制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利润最优化等效益目标融入到预算管理中,明确各部门在实现效益目标中的具体任务和责任,形成统一的责任目标体系

(二)构建会计预算管理机构

制造企业要设立独立的会计预算管理机构,确保会计预算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具体如下:一是,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负责,成员包括财务部门、供销部门、生产部门、人事部门、技术部门、审计部门等各部门的负责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如下:审定预算管理制度,提出预算管理发展方向;审查年度会计预算草案,并将预算草案上报到董事会审阅;批准各部门合理的预算调整申请;跟踪审查预算执行情况等。二是,设立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办公室主任由制造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担任,配备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其职责如下:拟定预算管理相关文件;编制企业会计预算,组织各部门执行会计预算;协调各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出现的矛盾,监督检查预算执行过程;提出纠正预算偏差的方案等。三是,设立预算专员岗位。在企业内部各生产单位和职能部门中配备预算专员,负责编制、执行、分析、调整本部门预算,将预算管理落实到位。

(三)强化会计预算编制控制

预算编制质量对保证会计预算功能发挥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制造企业必须加强预算编制管理,防止因预算编制粗制滥造而弱化预算管理在经营管理中的功能。

1.健全预算编制程序。

制造企业要结合自身组织结构特点,采取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原则规范预算编制流程,具体实施程序如下:第一步,预算目标下达。董事会提出下年度企业总体预算目标,具体包括销售目标、成本费用目标、现金流量目标、利润目标等,制定有关预算编制的相关政策,并由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达预算目标;第二步,预算编制上报。各预算执行部门按照下达的预算目标,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编制预算方案并上报至财务管理部门;第三步,预算审查。财务管理部门审查、汇总各部门预算,针对预算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意见,将意见及时反馈给预算编制部门;第四步,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部门重新修正预算方案,上报到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根据修正后的预算方案编制企业总体会计预算,将其上报至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预算管理委员会结合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对预算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可要求相关部门剔除不符合企业战略规划的事项,在此基础上,财务管理部门编制年度总预算。第五步,预算执行。待年度总预算审批通过后,财务管理部门将年度总预算分解成一系列指标,下达到各预算执行部门予以执行。

2.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在制造企业总预算中,经营预算是全面预算编制的重点,包括销售、生产、采购、管理费用等方面的预算。销售预算乃全面预算之起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因此编制者在编制过程中,需认真调研市场,总结前期销售状况,预测预算年度的销量及价格。应极力避免拍脑门式的决定,将整体销售目标分摊至公司各型产品,结合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判断,制定出最为有理有据的全年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紧贴销售预算,在确定各型产品销量后,即可根据以往生产数据推算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外协加工等制造费用消耗,从中探寻可以挖掘的节能降耗环节,并由此分析出各类型产品的不同毛利率水平,为企业集中资源生产高利润高附加值产品提供数据支持。研发预算编制,制造企业为避免陷入同质产品恶性竞争下的价格泥潭,当需开发出具有业内先进水平的产品。新产品的研发不仅能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更能开辟出新的业绩增长点。因此,通过严谨有据的全面预算的编制,不仅能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约束,提高企业利润空间,甚至更能为企业探索出新的业务领域。

(四)完善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体系

企业预算控制目标能否实现,预算执行控制是关键。在制造企业中,从资源投入到实现预算目标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否符合企业预期,资源投入是否合理,就需要严格的预算控制体系进行检查纠正。生产企业的预算控制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

1、事前控制。

主要体现在企业将全年销售目标分摊至各个时期(月度)。当上一月度后,企业对未达到销售目标的产品深入分析,及时修正营销策略以确保下一期的预算目标达成。通过事前控制,能够使企业的月度预算更加合理,更加便于执行,有助于确保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

2、事中控制。

这是预算控制的关键环节,企业在该环节中,可重点对事前控制形成的月度预算加以执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可细分为刚性、半柔性和柔性三种执行类型。刚性执行适用于期间费用、投资研发预算;半柔性执行适用于物料消耗、库存、采购的预算;柔性执行适用于产量、销量、利润的预算。在实际控制中,三种执行类型相互配合,促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到预算控制目标。

3、事后控制。

对月度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由此形成企业月度预算合理性的分析结果。当该结果得出后,可据此对半柔性执行中超出范围的预算及柔性执行中不合理的预算进行差异分析,运用对比、对标分析方法,找出引起差异的内外部原因,发现问题和控制风险,进而对下个月的预算进行优化调整,保证预算更加合理。

(五)实施预算考核评价

定量与财务评价指标是传统预算考核中的主要两大主要指标,一般很少涉及非财务性因素的考核,如员工的个人素质及创新能力等等,由此导致了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鉴于此,制造企业可在预算考核中引入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成长四个角度构建起一套更加完善的预算考核体系,对企业的战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制造企业通过设立责任中心进行考核评价,成本中心仅对企业的责任成本负责,以成本指标为考核重点;利润中心既要对成本进行控制,还要对收入进行控制,其重点考核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净利润和收益率;投资中心除了要对成本、收入及利润负责外,还要对投入的资金使用效果负责,可将投资报酬率及剩余收益等作为考核重点。

三、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的重要性体现

(一)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在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中,通过实施会计预算管理,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策略,明确企业各部门在经营管理中的责任,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会计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对预算进行调整,使其符合战略规划需要,从而有利于提升制造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二)整合企业各项资源

制造企业内部的资源较多,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可以将全部资源纳入到统一的计划当中,由此能够使资源在企业内部各经营单元之间获得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有助于促进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评价制造企业的重要标准,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得到有效的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造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于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有效开展企业绩效评价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会计预算管理是其经营计划指标化、货币化、数量化的具体体现,由此为企业对各部门及员工工作业绩的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企业不但能够对各经营单位进行量化的业绩考核,而且还可以开展适当的员工激励与控制,从而为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给制造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企业必须逐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对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各经营单元的责任也更加清晰。同时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对企业内部控制还具有一定的改进作用,这样可以帮助企业增收节支,并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规避,由此,不但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有助于企业抢占更多的市场先机。

四、结论

总而言之,会计预算管理是制造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创造最大化价值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制造企业要将企业经营目标与会计预算目标结合起来,以战略管理为导向,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构建起完善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不断巩固会计预算在经营管理中的功能与地位,从而促进制造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彭良军.制造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研究——以广东某啤酒制造企业为例[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3(5):56-58.

[2]徐志刚.浅谈财务管理对制造业企业管理的重要影响[J].企业导报,2013(8):96-98.

[3]陈惠萍.浅析工业制造业的财务预算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3(5):71-73.

[4]荣艳丽.预算管理背景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策略分析[J].河南科技,2014(9):49-52.

篇2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会计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发挥着基础的管理作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企业会计工作,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充分认识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企业会计工作的现状,做好企业会计工作的路径选择,才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水平。

一、企业会计工作的现状

1.缺乏足够的认识

一些企业领导忽略了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内容,不重视会计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对企业会计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例如,不了解会计工作的相关制度和相关法规,片面地认为会计工作就是对企业的经济支出和收入进行记录。在会计工作中全部由领导做主,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不够重视,会计人员的会计知识不能与时俱进,专业技术知识达不到财务管理的要求等,影响了企业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会计工作水平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2.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

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企业中的一些会计人员经过了正规的会计理论知识学习,可以达到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基础要求,做好会计工作。但是,还有一部分会计人员不能掌握科目、账薄和会计报表的对应关系,甚至会弄错记账金额。针对这些状况,企业会计人员应该主动学习,积极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不仅要熟悉基本的会计核算知识,还要提高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严格落实企业会计制度,提高会计工作标准,才能实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

3.会计信息存在虚假化

一些企业为了骗取投资者、债权人或者国家管理部门的信任,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以求可以获得投资、贷款,或者减少税金支出。为了防止企业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赢得投资者的信任,以此获得经济利益,会计人员和企业领导必须接受各方的监督,根据会计要求完成工作,从而获得薪金、升迁和奖励等利益。

二、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而会计工作又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是对会计工作基本的要求,也是会计工作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实际的企业会计工作中,企业应该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才能促进会计工作的发展。会计工作的水平,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内部的管理质量,对会计资料的使用者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让使用者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有效地利用会计资料提高企业利益等。会计工作中收集的企业信息资料,在企业加强宏观调控、改善经营管理和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也有一定的影响,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顺利运行的一个有效因素。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

2.建立了规范的工作秩序

会计工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会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随着党和政府对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视,会计工作正在逐渐的完善和加强。目前,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中的重点。加强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报表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提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才能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企业会计工作的路径选择

企业会计工作的路径选择,应该遵守企业会计的工作制度,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主要的参考因素,实现会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会计工作的进行,应该遵守会计准则。会计准则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市场体制的改革,拥有新的路径模式。例如,渐进和突变的路径模式。渐进的路径模式是依据会计工作准则,根据企业会计工作的内在结构和关联性,分层次、有秩序地进行工作。渐进的路径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循序渐进。突变的路径模式是在短时间内,企业改变旧的会计工作体系,实施新的会计准则。这种路径模式的特点是大爆炸式的思想改革。

路径选择是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根据具体的会计工作情况而定。不同的会计工作路径,体现出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多样化,是时代结合的重要产物。企业会计工作的实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努力工作。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专业水平,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有利于会计工作规范化的形成。加强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虚假信息的出现,保证了企业的信誉,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质量,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正确的认识会计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作出准确的决策,明确会计工作的目标,保持规范的工作秩序,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实现会计工作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四、总结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必须要做好会计工作。企业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根据企业会计工作的现状,充分认识实施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路径选择的工作,是促进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水平和质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维护了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提高了企业的发展水平。

篇3

我国林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在经过多次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之后,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都纷纷采取措施,对林业的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尤其是对林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重视,面对我国林业工作中存在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作出一系列的反应。低碳经济作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促使林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被重视起来,低碳经济下的林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将有利于林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受到能源结构、技术、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煤炭燃烧量较大,短期内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局面很难改变,且排放的问题一时也难以解决,不仅造成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气候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其次,低碳经济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做支撑,而这在短期内是无法做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林业就凸显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低碳经济下追求的不仅仅是碳排放量的减少,而是追求长期的环境效益,而森林在这一方面显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森林能够增加碳汇,减少温室气体,改善气候问题,促进生态文明。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做到低成本下获得综合效,因此,在低碳经济下做好林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尤为重要,我们要促进人们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这对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低碳经济下保护森林资源免遭破坏和浪费

我国林业采育不合理,某些单位,只顾采伐,不顾育林,采伐量大,加上森林资源更新不及时,森林的生长量无法跟上森林的采伐量,这就导致采育失衡,使得我国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另外,思想政治工作做不到位,对于林业的监督和管理容易疏忽,存在缺陷,有关单位监管力度并不够,对于各种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的行为视而不见,打击力度不够,而森林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关系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关单位在思想意识没有警惕,在林业的监督、管理工作上落实不到位,让不法分子有空子可钻,对森林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再者就是对于采伐的木材,有的并没有做到充分的利用,随便丢弃木材,造成浪费的现象,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基本思想。因此,低碳经济下林业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只有做好林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对林业的监督和管理,打击违法现象,才能不断促进林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落实林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措施

1.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发展低碳经济

加强林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当然要从人们的思想开始做起,只有人们具有了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才能继续开展接下来的工作,因此,宣传教育工作尤为重要,要从思想上改变人们,是比较困难的,广大职工和人们群众的思想工作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开展的,因此,领导要做好示范带头的作用,从自己做起,给职工和群众做好榜样,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倡导低碳经济。这种从上到下思想意识的转变,有利于带动一批人投身到林业管理工作当中,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认识到林业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林业在促进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带头者要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工作,对上岗职工进行专业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宣传低碳经济的基本思想,让职工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学习林业法律法规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开展各种活动,发宣传单页,组织专题讨论等都可以有效提高群众对森林的保护意识。

2.加强对林业的管理,落实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对林业的管理,可以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林业管理工作比较复杂,管理内容较多,这就要求管理任务的分配要合理,可以建立多层的管理机构,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各司其职,这样一来,责任到人,提高了林业管理效果,充分调动职工管护经营的积极性。另外,对于林业的监督工作和监督制度也要落到实处,对于各种毁林开荒、乱砍乱伐、非法占用林地、毁林造房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促进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森林的采伐要合理,采育要相互结合,不能只采不育,要及时促进森林资源的更新。只有这样加强对林业的管理,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3.依靠科技力量,促进林业发展

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粗放型,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毫无节制,从而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然而要想实现低碳经济,就要重视保护林业资源,既要节约林业资源,又要促进经济的发展,那么就可以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地提高木材的利用率,将木材进行多次利用,循环利用,研发新技术,减少对木材的浪费,尽最大可能利用丢弃的木材,创造各种经济利益,增强林业产品的经济价值与市场竞争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因此,要不断地发展科技,依靠科技发展林业,从而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要依靠科技培育良种,积极开展对优良树种的结构的研究,保证森林资源的质量,我们要有科技造林、科技兴林的思想,将科学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篇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CJL053)和(11CJY037);中华女子学院纵向课题配套经费支持。

作者简介:马建平(1974-),男,江西临川人,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绿色贸易研究;蔡宏波(1982-),男,河南开封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碳交易研究。

中图分类号:F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4-0041-05

收稿日期:2011-10-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

篇5

关键词:江苏工业经济;要素结构;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1-0051-04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工业经济总体运行质量与综合竞争实力快速提升,为近年来全省经济发展连年提速、持续跨越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但与此同时,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转变增长方式仍任重而道远,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尚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有鉴于此,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实际状况,揭示近年来江苏工业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五个主要特征,以期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调整优化江苏工业经济结构、提高全省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探明正确的方向。

一、要素投入向优势行业集中,但工业装备质量的提升徘徊不前

“十五”以来,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资本与劳动两大要素的投入明显地呈现出向主要优势行业集中的态势。我们用固定资产净值增加额来反映资本投入的数量。2001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为442994245万元,2004年增长至746371296万元,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4590%。而同期全省工业中按总产值排序规模最大的10个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则从283606551万元增长至51144262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5616%,高出同期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增长速度1026个百分点,从而使该10大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净值的比重从2001年的6402%提高至2004年的6852%,3年时间比重上升了450个百分点。这就表明,这一时期全省工业中的资本投入明显呈现出向主要优势行业集中的态势。另一方面,2001年至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从5147979人增加至7175555人,增长3939%,而同期全省10大主要工业行业的从业人员则从3211226人增加至4853749人,增长5115%,比全省工业从业人员平均增长速度高出了1176个百分点,从而使该10大行业从业人员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 6238%提高至2004年的6764%,3年时间比重上升了526个百分点。这就有力地表明,这一时期全省工业中的劳动投入同样呈现出向主要优势行业集中的态势。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快速集聚是一个具有标志性影响的趋势。它表明,江苏工业正在向着结构优化的方向持续稳步推进。显然,主要优势行业的不断壮大,必将为今后全省工业乃至全省经济的长期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愈益强大的支撑。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在要素投入结构趋于优化的同时,工业装备质量的提升却出现了徘徊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我们用固定资产的“新度系数”(新度系数=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 100%)来反映装备质量的水平,“新度系数”通过计量固定资产净值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重,可以较好地刻画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从而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反映出工业装备的质量状况。经计算,2001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新度系数”为6578%,2004年为6546%,2004年比2001年下降了032个百分点。在全省工业38个行业中,这一时期固定资产“新度系数”提高的有17个行业,下降的有21个行业。全省工业产出规模最大的10个行业的平均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则由2001年的6544%下降为2004年的6496%,3年时间降低了048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下降032个百分点还多滑落了016个百分点。虽然导致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下降的原因较为复杂,但这一时期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整体上有所下降则表明,从总体上看全省工业装备质量的提升确实步履蹒跚不容乐观,对此亟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技术进步总体趋势清晰明确,但不同行业技术演进方向则错综复杂

根据对资本与劳动两大要素密集程度的分析,从总体上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人均装备水平”有了新的提升。200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为86052万元,2004年增加至10401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467%,显现出全省工业总体上存在着资本增密、从而技术进步持续稳步推进的基本趋势。但分行业考察,不同行业技术进步的演进方向则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态势。我们用“相对装备水平”(相对装备水平=固定资产净值比重[]从业人员比重)指标来反映各行业间要素聚集与分布方面的差异。“相对装备水平”指标可以反映出各具体行业要素密集程度的相对变动情况,因而据此便可较为准确地判断出各行业技术进步的基本演进方向。经计算,2001至2004年,全省工业38个行业中,相对装备水平提高从而表明资本增密的有20个行业,相对装备水平下降从而表明劳动增密的有16个行业,相对装备水平保持不变从而表明要素密集度未发生相对变化的有2个行业。而在全省10大主要工业行业中,这一时期相对装备水平上升的有4个行业,下降的有6个行业。如果将相对装备水平大于1的行业界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反之则界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话,那么这一时期全省主要工业行业要素密集度的变化大致上存在如下值得注意的倾向,即资本密集型行业相对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对装备水平则有所下降。具体说,这一时期10大主要工业行业中相对装备水平上升的有4个行业中,即“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中,除“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外,其余3大行业均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其相对装备水平分别大幅上升了037至104点。10大主要工业行业中这一时期相对装备水平下降的有6个行业,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其中,除“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外,其余5个行业均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其相对装备水平分别下降了001至007点。因此,综合地看,一方面,这一时期全省主要工业行业存在着劳动增密而非资本增密的趋势,从而其资本有机构成相对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各行业间要素密集度的变动存在着两极分化的倾向,即资本密集型行业资本进一步增密,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则劳动持续增密。这就意味着,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正在顺利推进,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却出现了“逆向调整”,其资本有机构成正在下降,因而技术进步已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状态。显然,这种行业间技术进步方面的较大反差,对于全省工业经济的长期协调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正视这方面的矛盾并采取得力措施予以应对,无疑极为必要。

三、产值利税快速增长,但发展不平衡现象相当突出

2001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174782532万元,2004年达到266820628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360%,翻了一番多;200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94260262万元,2004年达到19754478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710%,也翻了近一番。因此,总体上看,全省工业的产出规模正在快速扩张。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无疑为这一时期全省经济发展连年提速、持续跨越提供了最为强劲的动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省工业整体上快速增长的同时,各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则相当突出。从总产值看,在全省10大主要工业行业中,增长最快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01年至2004年,总产值由57644213万元增长至23501753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28343%;而增长最慢的是“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这一时期总产值由51355498万元增长至9043205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仅增长6561%。两相比较,后者的增长速度还不及前者的1/4。从利税总额看,在全省工业10大利税行业中,增长最快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01年至2004年,利税总额由3651659万元增长至1827455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37065%;而增长最慢的是“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一时期的利税总额系由8299426万元增长至1118375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仅增长了2673%。两相比较,后者的增长速度仅相当于前者的1/14。在发展速度明显滞后的行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作为全省工业传统支柱的纺织与服装两大行业,这一时期发展速度持续走低。2001至2004年,该两大行业的总产值增长速度在全省工业10大主要行业中双双名列最后,分别为10大主要工业行业平均增长速度的58%和48%;从利税总额看,问题更为突出,“纺织业”的利税增长速度只及10大工业利税行业平均增长速度的1/3,而“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则由于增速连年滑落,2004年已被排挤出全省工业利税总额十强之列。无疑,这一态势明确无误地反映出,全省工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相当棘手的困难和矛盾,其中传统优势行业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其应有地位的问题,已十分紧迫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四、结构优化效应日益凸现,但不同要素结构变动效益差异较为明显

根据对江苏工业经济运行中投入与产出结构的综合分析,这一时期全省工业投入结构的变动对产出的正向影响愈益清晰,结构协调与优化效应日益凸现。经对2001年至2004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38个行业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得:这一时期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由资本投入结构变动产生的结构协调效益约为1149172255万元(2004年价格);由劳动投入结构变动产生的结构协调效益约为664851618万元(2004年价格)。即: 这一时期,资本与劳动投入结构的变动均产生了正向的结构效应,一方面,资本投入结构的优化使得2004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149172255万元,这一效益在数量上已占到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1%;另一方面,劳动投入结构的变动则使得2004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增加了664851618万元,这一效益在数量上占到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9%。这就有力地表明,结构调整尤其是要素投入结构的调整对全省工业经济的整体运行与发展已经并正在继续产生出日益重要的影响。但应当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全省工业中不同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动所产生的结构效益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从资本与劳动两种要素投入结构变动效益的对比看,资本投入结构变动产生的效益显著高于劳动投入结构变动产生的效益,前者拉动总产值净增的幅度为431%,后者则为249%,前者比后者高出了182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劳动投入结构优化的步伐相当明显地小于资本投入结构优化的步伐。当然,这一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社会长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而不得不尽量拓展就业空间安置就业人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这一现象也使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面对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的实际状况,工业经济运行中的就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究竟应置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就业结构与资本结构的调整优化应如何协调才能确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卓有成效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度解读与探究,无疑将为正确把握扩大就业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进而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科学的应对方略,提供重要指南。

五、规模报酬递增势头强劲,但工业经济运行效益不尽如人意

经对2001年至2004年江苏工业经济运行中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进行计算,得:资本投入的产值弹性为 247 ,资本投入的利税弹性为212 ,劳动投入的产值弹性为 288 ,劳动投入的利税弹性为247。也就是,这一时期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资本投入每增长1%,平均可使总产值增长247%、使利税总额增长212%;而劳动投入每增长1%,平均可使总产值增长288%、使利税总额增长247%。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资本与劳动两种主要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都相当高,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要素投入的产值弹性与利税弹性值都在2以上,表明无论资本还是劳动,其投入量的增长都已带来2倍以上幅度的产值和利税增长,即目前全省工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十分明显,规模报酬递增势头相当强劲。这就意味着,全省工业经济具备加速提升的雄厚的技术经济基础,规模扩张存在十分广阔的空间。但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以上结果同样也警示我们,这一时期全省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益却不尽如人意,总的说,工业经济效益存在着令人堪忧的下滑现象。从要素投入的产值弹性和利税弹性看,2001年至2004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的利税弹性均低于其产值弹性,也就是说,无论是资本还是劳动,其投入所带来的利税增长均低于产值的增长,亦即从总体上看,工业经济效益正在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逐渐下降。从典型行业来看,情况同样如此,比如,作为全省工业重要支柱的电力行业与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的电子行业,运行效益就不容乐观。经计算,2001年至2004年,“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利税总额的增长仅为同期全省10大主要工业利税行业平均增长幅度的1/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总产值与利税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相对于该行业这一时期高强度的投入而言,其产出效益则不甚理想,这期间该行业资本与劳动投入的利税弹性均不及同期全省工业平均水平的1/3,从而反映出从投入与产出角度综合评价,其运营效益并不理想,粗放型增长的痕迹相当明显。

针对以上特征,笔者认为,为推动江苏工业经济在“十一五”时期更为健康有序地发展,当前在总体思路上应特别注意突出以下五大重点:

一是高度重视工业装备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全省工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总体装备质量却有所下降,这对全省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大潜在的威胁。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应在指导思想上牢固确立提高装备质量是促进工业经济高效益发展最重要物质基础的观念,抓紧研究制定并实施多种有效措施,遏制装备质量下滑的趋势,扭转这方面的不利局面,为全省工业经济的长期健康运行与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

篇6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重要性

会计基础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会计电算化成为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手段,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规范是保证单位财务工作秩序和会计电算化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不断提高单位各层面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会计监督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会计电算化的内涵及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人员手脑功能的延伸,具体是指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即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帐、算帐、报帐,以及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的过程,其特点是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数据高度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编制报表简单、数据分析准确等。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由财会专业人士运用财务软件,向计算机发挥指令去做原来由人工操作的会计工作。会计电算化分为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管理电算化、会计决策电算化三个层次,它将电子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财务管理技术融为一体,使人们分享了通过全球网络传递的会计信息资源,改变了会计工作的流程和模式、数据储存形式和处理程序,增强了信息化与会计环境的互动,将会计数据覆盖的范围扩大,并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加以更新,使会计管理制度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深化了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操作的改革。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于1996年,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大规模的普及运用开始于二十一世纪初。任何一门新兴科学技术的推广都有其两面性,虽然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数据计算中解脱出来,但也带来了让人不悦的负面问题,过去,财务人员通过重复的手工操作在工作过程中就能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而应用会计软件后,计算机对数据的快速处理使会计人员完全依赖于计算机,以致于忽略了操作过程中的细节,不能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不同程度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在某些方面引起了混乱的会计工作秩序并影响了会计监督效率的提升。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财务管理工作者要重视会计基础工作,以认真而审慎的工作态度,提高会计工作水平,避免和减少会计差错,加强会计管理和监督。

二、电算化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重要性

(一)会计电算化应用的根本条件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工作统称为会计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单位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如会计凭证的格式设计、取得、填制、审核,会计帐簿的设置、登记、核对、结账,会计报表的种类设置、编制、审核,会计档案的归档,计算机的软、硬件兼容、资料保管、数据安全和保存,会计人员的配备和管理,会计监督的程序等等。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行为是否规范、会计资料是否完整都是由会计基础工作的有效性决定的,会计基础工作做得规范,就能保证单位内部会计事务的质量,保证会计资料使用者获悉和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权益。

(二)规范的会计核算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首要层次

混乱的会计基础工作会造成信息无用、数据不准确、财产不安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扰乱单位内部正常的管理秩序,造成领导层的决策失误。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要建立并严格遵守良好的会计工作制度,会计人员应当定期对会计帐簿记录的数字与相关实物资产、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往来款项的单位或者个人等进行相互核对,保证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对提供的各项会计资料进行逐一落实,务必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规范,使各项会计工作符合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无误地进行数据计量、登记帐簿、编制财务报告,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

(三)完善的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制度是会计电算化工作

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会计法律、法规,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建立起完善的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在电算化环境中,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效率、保证获得高质量会计信息、减少甚至杜绝国家财产的流失、实现各单位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能够使单位领导的分析决策能力得以提高,并有效防止浪费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因此,政府部门的各个单元都要建立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尤其要增强财会人员的责任意识,完善会计信息获取渠道,保证输入计算机的每条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在手工记帐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电算化会计工作在管理上还存在很多欠缺,迫切需制定出台一系列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当前的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使会计电算化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四)系统、规范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是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和廉政建设的需要

会计的重要职能是核算和监督,手工记账时期会计人员埋头于繁琐复杂的数据计算而无暇顾及会计监督,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有效开展,政府各部门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严格的会计监督。行政事业的每项事务都需要消耗财政性资金,中央要求各单位执行“八项规定”,做到“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因此,决策层必须适应和利用新的网络环境,制定并遵守新的会计监督制度,接受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各项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督。会计人员要恪守职业操守,做到清正廉洁,不屈从迎合领导的错误决定,保证国家财产的安全。

三、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在降低单位运行成本、合理配置资源、完善财政体系及市场运行秩序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电算化顺利实施运用的根本保障,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单位内部职工对规范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单位领导在对各项工作授权的同时明确责任,一经发现违规问题,及时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将在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向纵深发展,确保单位各项社会公共事务正常、安全地运行。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有关资料表明:在全球225家最大的国际承包商中,中国已有30家,不过大都排名在后,就中国最大的中建总公司来说也只是排名在24位。这足以说明在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市场上中国的建筑企业和国外大型建筑企业在综合实力上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因此,中国的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合理有效的成本核算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为此中国的建筑施工企业要按照国际惯例和标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加强经济核算,努力控制成本,以低成本、短工期、符合设计要求的质量,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保证企业在市场化运作中蒸蒸日上。

一、建筑施工企业确定项目工程成本

随着《建筑法》的颁布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项目实施中,若不加强成本管理,不但没有利润,可能还要亏本。为使工程项目利润最大化必须注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的构成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是以审查后的施工图为基础,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组成。直接费是指施工过程中耗用的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种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和其它直接费。其中,其它直接费由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生产工具用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工程定位、复测、工程点交、场地清理等费用及远地施工增加费和临时设施费。间接费是指施工企业为施工准备、组织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发生在现场和企业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费、劳动保险费和其他费用。

2、确定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的核算。说的是建筑生产成本的承担者。具体来说就是施工企业在进行项目产品成本核算时,应选择什么样的工程项目作为目标,来归集和分配建筑产品的生产成本。一是确定施工承包合同。一般情况下,施工企业应根据承包工程的规模大小、结构类型、工期长短和施工现场的条件等具体情况,以单位工程为对象编制施工图预算,再以施工图预算为依据和甲方(建设单位等发包方)就所承接的每一建设项目签订施工承包合同。二是建筑施工企业按照与施工图预算相适应的原则,以每一独立签订施工承包合同的单位工程为依据,并结合企业施工组织的特点和加强工程成本管理的要求,来确定项目工程成本。三是属于自主分包形式的,在核算上与自营工程相同,其成本费用以对分包单位计价结算金额为基准,按照预算标准比例分配到相应的成本核算对象中。属于业主指定分包的工程,不作为自行完成工作量,也不做成本核算,不计算盈亏,只运用过渡性科目进行处理业务。

二、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工程成本的核算

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工程成本的核算是指施工项目在具体组织工程成本核算时应遵循的一般程序和步骤,按照核算内容的详细程度可分为工程成本的总分类核算程序和明细分类核算程序。一是项目工程成本的总分类核算是施工企业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工程成本按其用途和发生的地点进行归集。直接费用计入受益的各个工程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中;间接费用则需要先按照发生地点进行归集,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计入受益的各个工程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中;二是分配项目工程各项施工生产费用;三是工程分配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辅助生产费用、机械作业费用;四是分配项目工程施工间接费用;五是结算项目工程价款,确认合同毛利,结转完工施工产品成本。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当期已完工程或已竣工工程的实际成本。

三、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工程成本的分析

1、做好项目工程施工的成本分析。一是根据统计核算、业务核算和会计核算提供的资料,对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升降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包括项目成本中的有利偏差的挖潜和不利偏差的纠正);因为项目筹备期间一般是没有产值的,发生的费用先进行归集,工程开工后分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成本中属于未完工程性质的费用,应计入相应成本核算科目,但不予结转,待来年开工后,有可靠的价款收入,直接计入当期成本;项目施工期间应对工程收尾的费用应予以充分估计,通过“预提费用”计入成本,防止工程先盈后亏,保证工程尾工阶段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二是通过成本分析,可从帐薄、报表反映的成本现象看清成本的实质,从而增强项目成本的透明度和可控性,为加强成本控制,实现项目成本目标创造条件。所以说施工项目成本分析,也是降低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2、施工项目成本考核。就是企业对施工项目经理部在项目工程过程中对项目成本目标(降低成本目标)完成情况和成本管理工作业绩进行比对、考核监督。从大量的项目工程实例来看,成本降低水平与成本管理工作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又同受偶然因素的影响,但都是对项目成本评价的一个方面,都是企业对项目成本进行考核和奖罚的依据。

3、施工项目成本分析要与时俱进。工程项目分析应该随着项目施工的进展,动态地、多形式地开展,而且要与生产诸要素的经营管理相结合。这是因为成本分析必须为生产经营服务。即通过成本分析,及时发现矛盾,及时解决矛盾,从而改善生产经营,同时又可降低成本。

总之,新时期建筑企业所有工作的中心就是最大限度获取效益,以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通过企业成本核算,达到企业最大效益的最终目的,就是向成本要效益。为此建筑施工企业要不断地分析、改进和克服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项目经理和广大职工的效益观念和成本意识,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运用客观规律组织施工,对建设项目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篇8

始终立足奎屯市情,以融合发展为平台,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融合战略,深化“金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北新区两个平台融合发展建设,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向奎屯聚集,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的整体优势得到有效发挥,融合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潜力得以显现。

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2011年12月,开发区获得国家ISO90012环境管理体系和ISO14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先后被自治区列入重要的化工基地、棉纺基地、太阳能产业制造基地。投入1000万元,邀请国内外一流规划单位、专家,全面启动了《战略性研究(概念性专题规划)》、《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等8项规划编制。截止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实现了近30平方公里包括道路、绿化亮化、供排水、供气、供电、工业管廊、通讯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投入资金2.25亿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2011年,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5.8亿元,比2009年增长174.2%,年均增长65.6%;工业增加值16.97亿元,比2009年增长144.5%,年均增长56.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9亿元,比2009年增长243.2%,年均增长85.3%。开发区乘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第八次党代会的强劲东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正朝着建设千亿元产值、百亿元税收的园区阔步迈进。

天北新区快速发展。着力推进兵地融合发展平台—天北新区的建设发展,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颁布了《天北新区管理条例》。2011年,天北新区完成生产总值19.8亿元,比2009年增长85%,年均增长22.8%;工业增加值5.9亿元,比2009年增长121%,年均增长30.4%;固定资产投资7.1亿元,比2009年增长80.2%,年均增长21.7%;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比2009年增长129%,年均增长31.7%。天北新区的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二、产业的集聚效应更强

奎屯紧紧抓住自治区加快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重要机遇期和对口援疆的有利时机,依托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及周边丰富的资源,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地推进优势资源转换,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

篇9

一、 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是对国有企业在国家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的总结和肯定。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有经济成分在不断下降,特别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中。比如,从不同所有制工业资产的比重变化来看,1998年,国有资产占比达77%,2002年降为69%,2007年为51%,到2012年时,不足一半,为49%。而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又需要国有经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因此,如何在国有经济成分下降的情况下,提升国有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数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1911年,熊彼得就指出金融中介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后来,King和Levine(1993)以80个国家1960年~1989年为样本分析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较为显著和稳健的正向关系。Rousseau和Wachtel(1998)对工业化时期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是促进作用。我国在上世纪末以来,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探讨也比较多,谈儒勇(1999),周立、王子明(2002)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赵振全、薛丰慧(2004)的研究表明我国信贷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显著。但王晋斌(2007)的研究则并未证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武志(2010)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经验研究,提出的新假说认为金融发展的内在质是由经济增长所引致。从这些文献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在逐渐深入,但这些文献重点在于从宏观上对两者关系的探讨上,而对不同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没有深入。金融危机以来,国有经济的重要性凸现,并得到认可,政府在干预经济时需要国有经济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国有经济的作用影响深远。国有工业经济作为我国公有经济的核心,在国有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利用1999年~2011年西部十二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国有工业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 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1. 国有工业经济发展变量。GDP是研究宏观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标,本文采用地区国有工业总产值来衡量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为了消除原始数据的异方差,本文将采用原始数据的对数形式予以代替。

 

2. 金融变量。金融变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非常多,常见的有金融相关比率(FIR)、麦氏指标M2/GDP。由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西部地区企业的间接融资比重大,而且金融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贷支持上,因此本文采用贷款余额占GDP之比作为金融发展水平的测量指标,用FINit表示。二是金融支持水平。企业的经营需要资金支持,企业为了扩展经营规模,特别是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被长期占用的资金,因此要通过长期负债来筹集资金。事实上,我国目前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将贷款大部分贷给国企,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本文以长期负债占固定资产净值之比作为地区金融支持水平的测量指标,用SUPit表示。

 

3. 控制变量。影响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因此需要对一些主要变量进行控制来增强模型的解释能力。首先,生产的发展,既要有物质资本的投入,也要有人力资本的投入。因此,本文以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物质资本对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用MCit表示,以地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来反映人力资本的影响,用HCit表示。同时,国有企业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巨大,因此本文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额来反映政府行为对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用GOVit表示。对三组控制变量的数据取对数,以消除观测数据的异方差。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将采用1999年~2011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所有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西部各省市自治区1999年~2012年的统计年鉴,部分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工业经济统计年鉴》《金融统计年鉴》。

 

三、 模型选择与计量方法

 

本文选用面板数据的计量方法。面板数据模型根据系数向量和常数项是否为常数,分为混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一般通过构造F统计量进行协方差分析来予以判断。

 

查F分布表,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到相应的临界值。由于F2

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须先判断模型中变量的平稳性,以避免产生“伪回归”问题。面板单位根检验综合了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特征,可以精确的判断单位根的存在情况。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见表1。

 

从表1中看出,除金融发展变量FIN在Fisher-ADF检验时处于10%的置信水平,其他变量均在5%的置信水平的前提下拒绝原假设,我们可以认为序列中不存在单位根,因此所有变量在水平状态下是平稳的。

 

四、 回归结果及分析

 

运用Eviews6.0,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

 

从模型估计结果中看,模型的R2值为0.893 320,F检验通过了置信度为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模型估计效果整体上较好,因此,本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情况。

 

解释变量金融发展水平FIN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即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越好。因为金融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提高社会和企业的投资水平,帮助实现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可能主要得益于宏观环境与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各级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各银行金融机构响应国家号召,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积极支持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公用事业建设的支持,在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城市供排水、城乡通讯工程改造、城市道路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得到全面加强。同时,银行金融机构大力扶持和培育特色农业和经济林业,积极支持旅游文化企业,加大对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等项目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大力推进重点节能工程、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贷款投入。由此,伴随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资金的投入,使得西部金融发展水平在金融资产的“量”上得以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国有工业经济也随之增长。但是,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金融机构,按照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资源配置,重点将资源配置在东部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结构单一,信贷规模难以满足西部地区发展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解释变量金融支持水平SUP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且显著性水平比较高,系数也较大,表明金融支持水平越高的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更显著。因为企业的经营需要资金支持,特别是工业企业大量的长期固定资产投资,没有银行的支持,难以进行。由于西部地区的客观情况,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科技、人才、经营理念落后,使得西部地区难以通过市场方式吸引东部资金和外资的大规模流入。因此,西部地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银行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对西部大开发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

 

从控制变量上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系数为正,但对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系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推动国有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物质资本的影响较大,而人力资本的系数偏小,影响并不显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还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的贡献小,这与西部地区目前人力资本匮乏、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理念落后是比较符合的。从系数上看,财政支持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本来西部大开发中,特别是初期,西部的发展是一种“强财政、弱金融”的局面,财政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出现负相关,可能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有工业企业被进一步推向市场,国家对国有工业企业的支撑作用减弱有关。

 

五、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针对金融发展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问题进行研究,采用1999年~2011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检验了金融发展对国有工业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与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和金融支持密切相关,特别是金融信贷的直接支持作用,因此,在提升国有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数量的过程中,本文根据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篇10

一、充分认识做好规模工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其发展情况,是各级政府把握工业经济走势、制订政策和加强工作指导的重要依据。根据国家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要求,对国有工业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行直报统计,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其他工业企业实行抽样调查统计。目前,规模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已经成为考核评价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我县规模工业统计工作,对准确及时反映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成绩,真实准确评价我县工业经济至关重要。

二、进一步加强规模工业统计工作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加强对本辖区规模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专职统计人员,努力构建本辖区完善的规模工业企业统计调查网络,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及时上报。乡镇分管领导和统计人员名单于8月25日前分别报至县经济委和县统计局。县发改、科技、财政、农委、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按照规模工业统计工作的要求,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相关统计资料,确保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关扶持政策将优先考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企业在申报各类项目、评优评定等活动中,凡涉及到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等统计指标必须由县统计局统一确认核实。县统计局要结合年报、月报工作,组织乡镇及规模工业企业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统计法制意识,保证各类报表资料依法、翔实、及时上报。

三、切实提高规模工业统计数据质量

篇11

二、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工业统计工作

(一)切实加强工业统计队伍建设。各市、县(区)统计局应配备与外地区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业统计人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指导和督促辖区内工业企业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配备专职统计人员;企业统计人员必需具备统计从业资格,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各级统计部门要加强基层统计人员业务培训,建立企业统计人员备案制度。企业要坚持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确因需要变化统计人员工作的须报当地政府统计机构备案,并严格料理统计资料交接手续后方可调换。

(二)严格规范工业企业统计数据来源。企业上报的基层报表由企业统计员根据企业的原始记录依照统计报表的要求据实填写并签名。单位盖章,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顺序上报给当地政府统计部门。各级统计部门必需以企业直接上报的原始统计报表为依据,坚决杜绝代填代报现象,凡由当地政府或经济管理部门代填、代报的统计报表,一律视为无效报表。

(三)建立健全工业企业统计台帐制度。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是工业统计工作的基础。建立健全工业企业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做到数出有据,使其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四)切实把好工业统计数据质量关。各级统计、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基层工业企业特别是私营和改制企业统计、会计和业务核算的管理和监督。从多层面多角度加强工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

(五)加快工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业企业应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配备必要的计算机设备。统计人员熟悉计算机操作技术。督促企业落实好国家联网直报工作的相关技术环境,积极推进联网直报工作,为实现全面联网直报做好准备。

(六)积极推进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统计方法制度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依照国家统计局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统计制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方法制度改革的领导和协调,财政、发改、工信等部门在资金上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七)协同做好工业统计工作。各级工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测。及时对应列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企业进行摸底、督促和检查。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依照工业统计工作的要求,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工业企业有关行政记录资料。各部门制定涉及工业企业的统计调查项目,需报同级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审批;已纳入政府统计范围的统计调查指标,各部门不得重复布置调查,以减轻基层负担,所需资料可由同级统计部门协助提供。

三、进一步加强对工业统计工作的监督检查

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严禁授意、指使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甚至统计调查对象篡改统计资料,各地、各部门的负责人要带头学习《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奖励规定》增强自身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假造统计数据。凡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要依法严肃处置。各级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要严格失密制度和统计数据使用制度,对调查对象的个体资料和商业秘密严格失密。

篇12

一、对我市前阶段工业经济工作的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和压力,我市进一步理清抓工业经济的思路和举措,迎难而上、沉着应对、狠抓落实,通过三个季度的努力,我市工业经济主要指标的增幅冲破逆势,走在了*市平均水平以上。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是机关部门的努力。经贸局、外经贸局、"*人经济回归工程"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在技改投入、企业服务、自营出口、*人经济回归工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土局、人行、人劳局、供电局、科技局等要素供给部门,在土地、信贷资金、人才、电力、科技等方面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发改局、财政(地税)局、统计局、规划局、环保局、安监局等综合部门,围绕工业发展,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了很多工作。二是镇乡街道的努力。各不同类型的镇乡街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了许多工作,都有自己的亮点和特色。*工业新区已经慢慢地成为我市投资热土,落地项目成效逐步显现;六石在*工业新区的带动下,各项经济指标也稳步上升。*镇在去年基数比较大的基础上,工业投入、技改投入等增幅依然强势。*、*等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破解难题等工作上很有特色。*、*在推动工业发展、园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三个中心镇在工业投入、*人经济回归工程的工作上各有千秋。*、*等进一步理清经济发展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各项工作也有较好起色。*、*、*江、*等生态型镇乡利用闲置厂房招商,努力发展生态环保经济。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规上工业产值及销售产值、外贸、引进外资等指标与全年预期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必须引起大家高度重视,狠抓工作重点,加快工作节奏,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二、奋战第四季度,既要确保完成今年工业经济的主要目标任务,又要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以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中迸发出来的精神来推动工业经济发展

工业化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跨越的阶段,这是由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而且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市都将处于这个时期。因此,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兴工强市"战略。但"兴工强市"战略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要具体地去抓落实、去抓攻坚。这次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拆迁工作,酝酿十年,难度很大。目前该项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10月18日止,已完成签约、腾空的内屋拆迁户占总数的99%以上,并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较高认同,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拆迁这一历史遗留难题之所以能顺利突破,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广大拆迁工作人员发扬了"不畏艰难、不辞辛劳、不厌其烦、不甘落后"的"四不"精神。这种精神大大推进了旧城改造的进程。抓工业经济同样需要这种精神。要以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精神来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咬定目标不松懈,全力以赴抓好*人经济回归、工业技改项目、招商引资、自营出口等工作的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要攻坚克难抓落实,市级领导带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镇乡街道勇挑重担,积极抓好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难题的破解,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同时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要创业创新争一流,牢固树立争先创优的思想,学先进、比先进、追赶先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我相信,只要大家都能以旧城改造精神为动力来抓工业经济,我市的工业经济发展就一定能像红椿巷旧城改造一样取得新的突破。

(二)进一步咬定目标,突出重点,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1、强化项目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项目就没有新的增量。必须充分认识项目建设对推进我市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把项目投入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紧紧扭住不放。要着眼于抓增量,以实施"*人经济回归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推进已签约项目落地。"*人经济回归工程"每个区域联络组力争年内至少有一个项目落地,经济开发区、重点镇乡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强化平台建设,积极做好与义乌、永康等周边县市的对接,力争在招商引资上有新突破。要着眼于抓存量,进一步加快年初确定的37项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实施进度,强化监控和督查,促进项目及时落地、尽早开工、早出效益。

2、深化企业服务。牢固树立稳定企业就是稳定增长、稳定社会,保护企业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民生的理念,巩固深化"企业帮扶行动计划"和"双服务"活动成果,对6月初全市369项企业难题交办办理情况进行回头看,对还没解决的问题和新产生的难题要继续帮助解决。要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市级领导带头、机关部门参与,近期对企业进行走访了解,在指导企业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帮助企业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解决不符合科学发展的问题,推动企业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市纪委和经贸局要继续牵头抓好深化企业服务工作,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对机关服务好的要树立典型,差的要查处曝光整改,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提升机关服务效能,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3、强化要素保障。目前,虽然中央和各级都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工业用地依然偏紧,技术人才比较紧缺。要加强银政企对接,实施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积极鼓励和引进外地商业银行来我市开设分支机构;各金融机构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千方百计扩大信贷总量,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目建设、企业运转资金需求。要根据"六六"计划的发展要求切实做好工业用地规划,进一步加快土地报批速度,加大闲置土地清理,推行亩产税收制度,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要指导企业重视人才和职工队伍建设,帮助企业引进有用人才,破解招工难问题。要加大电网改造,确保企业用电需求。要帮助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在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对接。

4、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工业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着眼长远、着力当前,重在打基础。各条线分管领导、镇乡街道、相关部门在抓好年内工作的同时,要积极谋划明、后两年工业经济工作,及早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理清明、后年工业经济工作思路。尤其是发改、经贸、外经贸等部门,要根据宏观背景与形势,及早做好重点工程、重点技改项目、招商引资等的安排,拿出方案,为以后工业经济工作打下基础。

(三)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1、要强化工作责任推进落实。市政府三位分管市长要切实承担起责任,积极抓好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我们三位书记在抓好谋划全局工作的同时,在抓经济工作时注意力和精力将各有所侧重,我主要关注工业,陈市长重点抓商贸业,吴国平同志着重抓农业,做到时间、精力上的统筹安排,切实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李宝春同志要全力以赴,加强指导、协调和督查,切实承担起抓工业经济的分管责任。职能部门、要素供给部门、综合部门等要按照既定工作部署,积极履职,深入做好服务企业工作,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切实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准;要把责任明确到具体人员,大力度、快节奏、高质量推进落实。各镇乡街道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抓经济工作的机制,做好内部力量的调配,抓好工作的落实,尤其是书记要切实承担起主抓工业经济的责任,全力以赴抓好工业经济。

篇13

这次工业经济发展会议是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的情况下,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的一次内容十分丰富、主题十分鲜明、反响十分强烈的工业专题会议。会议对理清我县工业发展思路,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博湖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将起积极的作用。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把这次会议精神贯彻好,把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落实好。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这次会议是全面安排和部署我县工业工作任务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县上下要把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切实抓紧抓好。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迅速传达这次工业经济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通过深入学习和讨论,努力把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加快发展主题上来。

二是要理清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围绕《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紧密联系自身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实际,切实理清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路,认真研究和制定明年工作规划。在此基础上,抓紧对明年工作作出安排和部署,逐一细化分解工业经济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强力推进工业各项工作开展。

三是要坚持真抓实干。我县今后工业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当务之急是狠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从讲政治的高度来深刻认识抓落实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作风,扎实工作,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摸透实情,培养典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不断提高领导水平。要主动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采取超常规措施,改进工作方法,讲究工作技巧,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实施重点突破,确保工业经济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发展工业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们与兄弟县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的差距,最终体现在工业上的差距。经济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没有工业经济的先行突破,就不会有县域经济的整体突破。所以说,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我们要牢固确立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提高对发展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首先,推进工业化,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有效途径。“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而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靠工业化来带动。我县的企业大部分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农户与大市场建立起稳定的供销关系,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确保了农民增收。今年,通过凯泽、万福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县农民仅种植工业番茄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元。其次,推进工业化,是培植财源的支柱。我县能不能加快发展,关键在工业。要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根本途径就是抓住机遇,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实践已经证明,工业经济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只有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培育新的工业企业,才能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后劲。最后,工业的发展还可带动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充分就业。通过发展工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工业、中小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充分就业。同时,还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民到城镇居民的转变,推动城镇化进程。

我们一定要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工业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工业,重视工业,增强加快发展工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积极负责的工作、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扎实深入的作风去发现问题、迎接挑战、解决矛盾、突破难关,从而打开工业工作新局面,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促使我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二、创新工业思维,找准工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我们抓工业发展,要具有战略的眼光和思维,明确博湖工业发展定位,找准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坚持市场导向,树立竞争意识,选准和打造适合博湖发展的优势产业,形成具有博湖特色的工业发展格局。就我县实际情况来看,实现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找准三个着力点。

一是以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为着力点。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支柱产业单一,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支撑已成为我县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虽然我们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但是要看到这些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突出表现为“特而不优,优而不强”,大部分农副产品加工还处在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条延深不够,以番茄酱生产为例,各企业也仅仅停留在加工生产大包装产品上,缺乏对工业番茄深加工、精加工的企业。因此,今后要加大现有企业群体的支持力度,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把小企业做大,把大企业做强。要进一步加强构建产业集群的整合,依托现有企业,围绕主导产品,生产配套产品,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在培育我县优势企业群体过程中,还要把握这么一个原则,即企业不分内外、不分大小,要同等对待,放宽准入领域,全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于这个问题,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思考。

二是以发展资源挖潜型工业为着力点。当前,我县工业经济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的阶段,在资源加工方面,还是比较原始的初加工,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实现工业化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但是要看到我们在农副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以及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方面,还有很多没有开发的领域和空间,这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前提条件。当前关键是要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抓好资源优势与市场的对接,创新思维,敢于包装、善于包装项目,上一批新的带动力强的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县外资本、民间资本和银行资金的投入,培育和壮大我县的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工业,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以发展外源型经济为着力点。要破除“当前资源”论,牢固树立“开放兴县”的观念。跳出现有资源的圈子,把我县的工业融入到全州、全疆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大盘子”中去定位、去发展,寻找市场空白点,开拓视野,树立大开放、大市场、大资源、大发展的意识,形成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协调发展的格局。对于我县没有的资源,也要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思路,创造优越条件,想方设法让企业来博湖投资建厂,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外地没有或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具体来讲,就是要大力发展“两头在外”(市场和原料在外)的企业,如环联电线电缆厂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今后,能否再引进一些这方面的企业,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很好的思考一下。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工业经济大发展

找准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就要采取强有力的办法和措施,加快发展步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在影响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大局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在招商引资上取得突破。我们有很多资源,但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短缺,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只有敞开县门,对外开放,拿最好的资源来换取资金,我县的经济才能活起来。实现工业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工业项目落户博湖。因此,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和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作为一项全局性、牵动性的工作来抓。结合博湖实际,首先要做好工业项目,通过项目来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和民间资金。能不能招来商,引来资,关键是有没有好的项目。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集中力量,想方设法充实项目库,精选一批成本低、风险小、回报率高的特色工业项目。对于我们自己可以做的项目,要组织人员精心编制,对自己做不了的项目,要多渠道开展项目推介,运用市场化手段,请专家来做。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做这件事,为什么我县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关键就是没有一个专门的班子来研究项目、包装项目、推介项目。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招商引资的长效机制和常设机构,把招商引资这项工作促起来。

二是在改善投资环境上取得突破。招商引资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环境的竞争。环境就是阵地、就是机遇、就是生产力,优化投资环境就是巩固阵地、抢抓机遇,发展生产力。我县在地缘和土地资源方面,与外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比如,焉耆与和静有铁路优势,焉耆与和硕有高速公路的优势,而和硕与和静有大量土地(戈壁滩)优势,运输成本和投资成本都比我县低,我们只有营造比外县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良的环境,在同等条件下,才能吸引客商到博湖投资。因此,全县上下,从各级领导到一般干部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经济环境,牢固树立为外商、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树立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识,把为企业、为客商服务作为职能工作的硬指标、硬任务来完成,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来完成,尽量为到博湖的投资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要努力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该作为的不作为,不该作为的乱作为”,“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利商品化,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这种不良的政务环境非常可怕,我们绝不允许它在博湖存在。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优化,努力做到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为客商服务,让客商感到,博湖的各级政府就是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遵守规则的政府、讲究效率和诚信的政府。要全面落实公开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全面推行“一站式”、“保姆式”和“直通车”服务,把博湖打造成为招商引资的“环境洼地”、快捷高效的“服务高地”、聚才引凤的“风水宝地”。

三是在拓宽融资渠道上取得突破。目前,我县企业还是以“输血”式为主进行自我发展,远未达到自身“造血”的功能,对金融部门有相当大的依赖性;另外,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个别企业信用意识淡薄,拖欠债务的情况时有发生,致使银行贷款风险增加,失去了贷款的信心。这就导致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两种现象并存,在这个问题上,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解决。作为金融部门要更新观念,积极争取上级银行的支持,灵活执行贷款政策,把握好资金投向,不但对经济实力强的大企业放贷,对经济效益好、信誉高、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也要敢于放贷,特别是对好的投资项目,要善于放贷,逐步提高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促使中小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此外,还要做好企业信用担保工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中心,并充分发挥西海担保公司的作用,提高担保能力,完善服务体系,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帮助和支持,逐步建立健全资金担保、产品开发、市场信息、中介服务等具有综合功能的服务体系,为我县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要不断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和守信企业。良好的信誉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结合的重要保证。县域企业应视诚信为生命,讲信用、守合同,以良好的信誉赢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以积极还本付息的实际行动争当银行优质客户,形成企业与银行互信互利的关系,从而为自身发展,也为县域经济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和发展机遇。

四是在政策创新上取得突破。要破除“政策僵化”论,牢固树立“发展是最大政策”的观念。现在个别部门始终没有跳出部门利益的小圈子,外地企业来投资建厂,凡与部门利益相关的,不是推脱不办,就是强调国家这个政策那个法规。现在,大家要明白这么一个道理,制定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快、更好地推进发展,而不是阻碍发展,因此,决不能把政策当作枯燥的本本和僵化的教条,去束缚生动鲜活的实践。要认真结合我县实际,深入研究政策,善于用活政策,敢于发展政策,即使政策没有规定可以干,但只要政策没有规定不可以干,我们就可以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