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业经济重要性

工业经济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3: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工业经济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一、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功能定位

会计预算是对企业预算期内财务状况的综合反映。在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中,应进一步明确会计预算的功能,使其符合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满足制造企业稳步发展需要。

(一)成本控制功能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成本是制造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成本控制是重中之重。由于会计预算能够全面覆盖到制造企业产品生产和整个作业环节,对作业成本费用控制有着积极作用,为此制造企业要明确会计预算在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功能。

(二)资源配置功能

在制造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中,需要以保证生产作业任务顺利完成为前提,对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货币资金、应收账款进行科学规划,使资源在企业各经营单元之间获得合理的优化配置,盘活闲置资产降低库存,从而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

(三)约束激励功能

在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目标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相一致,涉及到制造企业所有经济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各级组织和员工行为起到了约束和激励作用。通过会计预算的编制、监控,促使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和各部门之间的广泛交流和协作。而会计预算的考核、评价,落实相应的奖惩机制,则激励员工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四)识别与规避经营风险功能

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是经济环境和市场波动的风险。通过会计预算,判断经济行业走势,预测原料和产成品的价格波动并制定相应策略。内部风险,通过预算量化企业经营目标,各项成本费用及研发投入,从而有效避免了生产经营过程中,人为主观决策随意性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五)开拓新领域的发现功能

一个有抱负的企业不会甘于在行业内的追随者地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对手,就必须要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因此,在制造企业中,研发投入必不可少。研发预算,通过对新产品新项目的市场预期、各项资源的预算投入,为企业摆脱现有经营困境,开拓新市场乃至转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功能的发挥路径

(一)明确会计预算体系的指导思想

制造企业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管理目标,所以制造企业要将这一目标融入到会计预算体系中,使会计预算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和理念。首先,会计预算体系要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围绕企业战略制定、执行、控制、考评会计预算,使会计预算体系运行具备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其次,会计预算体系要以市场为着眼点,事先预估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变化,通过调整预算、加大预算执行力度等方式增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使预算更加符合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发展规律,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再次,会计预算体系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将制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利润最优化等效益目标融入到预算管理中,明确各部门在实现效益目标中的具体任务和责任,形成统一的责任目标体系

(二)构建会计预算管理机构

制造企业要设立独立的会计预算管理机构,确保会计预算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具体如下:一是,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负责,成员包括财务部门、供销部门、生产部门、人事部门、技术部门、审计部门等各部门的负责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如下:审定预算管理制度,提出预算管理发展方向;审查年度会计预算草案,并将预算草案上报到董事会审阅;批准各部门合理的预算调整申请;跟踪审查预算执行情况等。二是,设立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办公室主任由制造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担任,配备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其职责如下:拟定预算管理相关文件;编制企业会计预算,组织各部门执行会计预算;协调各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出现的矛盾,监督检查预算执行过程;提出纠正预算偏差的方案等。三是,设立预算专员岗位。在企业内部各生产单位和职能部门中配备预算专员,负责编制、执行、分析、调整本部门预算,将预算管理落实到位。

(三)强化会计预算编制控制

预算编制质量对保证会计预算功能发挥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制造企业必须加强预算编制管理,防止因预算编制粗制滥造而弱化预算管理在经营管理中的功能。

1.健全预算编制程序。

制造企业要结合自身组织结构特点,采取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原则规范预算编制流程,具体实施程序如下:第一步,预算目标下达。董事会提出下年度企业总体预算目标,具体包括销售目标、成本费用目标、现金流量目标、利润目标等,制定有关预算编制的相关政策,并由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达预算目标;第二步,预算编制上报。各预算执行部门按照下达的预算目标,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编制预算方案并上报至财务管理部门;第三步,预算审查。财务管理部门审查、汇总各部门预算,针对预算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意见,将意见及时反馈给预算编制部门;第四步,预算审批。预算执行部门重新修正预算方案,上报到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根据修正后的预算方案编制企业总体会计预算,将其上报至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预算管理委员会结合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对预算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可要求相关部门剔除不符合企业战略规划的事项,在此基础上,财务管理部门编制年度总预算。第五步,预算执行。待年度总预算审批通过后,财务管理部门将年度总预算分解成一系列指标,下达到各预算执行部门予以执行。

2.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在制造企业总预算中,经营预算是全面预算编制的重点,包括销售、生产、采购、管理费用等方面的预算。销售预算乃全面预算之起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因此编制者在编制过程中,需认真调研市场,总结前期销售状况,预测预算年度的销量及价格。应极力避免拍脑门式的决定,将整体销售目标分摊至公司各型产品,结合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判断,制定出最为有理有据的全年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紧贴销售预算,在确定各型产品销量后,即可根据以往生产数据推算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外协加工等制造费用消耗,从中探寻可以挖掘的节能降耗环节,并由此分析出各类型产品的不同毛利率水平,为企业集中资源生产高利润高附加值产品提供数据支持。研发预算编制,制造企业为避免陷入同质产品恶性竞争下的价格泥潭,当需开发出具有业内先进水平的产品。新产品的研发不仅能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更能开辟出新的业绩增长点。因此,通过严谨有据的全面预算的编制,不仅能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约束,提高企业利润空间,甚至更能为企业探索出新的业务领域。

(四)完善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体系

企业预算控制目标能否实现,预算执行控制是关键。在制造企业中,从资源投入到实现预算目标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否符合企业预期,资源投入是否合理,就需要严格的预算控制体系进行检查纠正。生产企业的预算控制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

1、事前控制。

主要体现在企业将全年销售目标分摊至各个时期(月度)。当上一月度后,企业对未达到销售目标的产品深入分析,及时修正营销策略以确保下一期的预算目标达成。通过事前控制,能够使企业的月度预算更加合理,更加便于执行,有助于确保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

2、事中控制。

这是预算控制的关键环节,企业在该环节中,可重点对事前控制形成的月度预算加以执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可细分为刚性、半柔性和柔性三种执行类型。刚性执行适用于期间费用、投资研发预算;半柔性执行适用于物料消耗、库存、采购的预算;柔性执行适用于产量、销量、利润的预算。在实际控制中,三种执行类型相互配合,促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到预算控制目标。

3、事后控制。

对月度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由此形成企业月度预算合理性的分析结果。当该结果得出后,可据此对半柔性执行中超出范围的预算及柔性执行中不合理的预算进行差异分析,运用对比、对标分析方法,找出引起差异的内外部原因,发现问题和控制风险,进而对下个月的预算进行优化调整,保证预算更加合理。

(五)实施预算考核评价

定量与财务评价指标是传统预算考核中的主要两大主要指标,一般很少涉及非财务性因素的考核,如员工的个人素质及创新能力等等,由此导致了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足。鉴于此,制造企业可在预算考核中引入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成长四个角度构建起一套更加完善的预算考核体系,对企业的战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制造企业通过设立责任中心进行考核评价,成本中心仅对企业的责任成本负责,以成本指标为考核重点;利润中心既要对成本进行控制,还要对收入进行控制,其重点考核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净利润和收益率;投资中心除了要对成本、收入及利润负责外,还要对投入的资金使用效果负责,可将投资报酬率及剩余收益等作为考核重点。

三、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预算的重要性体现

(一)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在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中,通过实施会计预算管理,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策略,明确企业各部门在经营管理中的责任,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会计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对预算进行调整,使其符合战略规划需要,从而有利于提升制造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二)整合企业各项资源

制造企业内部的资源较多,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可以将全部资源纳入到统一的计划当中,由此能够使资源在企业内部各经营单元之间获得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有助于促进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评价制造企业的重要标准,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得到有效的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造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于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有效开展企业绩效评价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会计预算管理是其经营计划指标化、货币化、数量化的具体体现,由此为企业对各部门及员工工作业绩的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企业不但能够对各经营单位进行量化的业绩考核,而且还可以开展适当的员工激励与控制,从而为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给制造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企业必须逐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对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各经营单元的责任也更加清晰。同时会计预算管理的实施对企业内部控制还具有一定的改进作用,这样可以帮助企业增收节支,并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规避,由此,不但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有助于企业抢占更多的市场先机。

四、结论

总而言之,会计预算管理是制造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创造最大化价值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制造企业要将企业经营目标与会计预算目标结合起来,以战略管理为导向,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构建起完善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不断巩固会计预算在经营管理中的功能与地位,从而促进制造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彭良军.制造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研究——以广东某啤酒制造企业为例[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3(5):56-58.

[2]徐志刚.浅谈财务管理对制造业企业管理的重要影响[J].企业导报,2013(8):96-98.

[3]陈惠萍.浅析工业制造业的财务预算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3(5):71-73.

[4]荣艳丽.预算管理背景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策略分析[J].河南科技,2014(9):49-52.

篇2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会计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发挥着基础的管理作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企业会计工作,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充分认识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企业会计工作的现状,做好企业会计工作的路径选择,才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水平。

一、企业会计工作的现状

1.缺乏足够的认识

一些企业领导忽略了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内容,不重视会计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对企业会计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例如,不了解会计工作的相关制度和相关法规,片面地认为会计工作就是对企业的经济支出和收入进行记录。在会计工作中全部由领导做主,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不够重视,会计人员的会计知识不能与时俱进,专业技术知识达不到财务管理的要求等,影响了企业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会计工作水平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2.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

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企业中的一些会计人员经过了正规的会计理论知识学习,可以达到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基础要求,做好会计工作。但是,还有一部分会计人员不能掌握科目、账薄和会计报表的对应关系,甚至会弄错记账金额。针对这些状况,企业会计人员应该主动学习,积极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不仅要熟悉基本的会计核算知识,还要提高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严格落实企业会计制度,提高会计工作标准,才能实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

3.会计信息存在虚假化

一些企业为了骗取投资者、债权人或者国家管理部门的信任,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以求可以获得投资、贷款,或者减少税金支出。为了防止企业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赢得投资者的信任,以此获得经济利益,会计人员和企业领导必须接受各方的监督,根据会计要求完成工作,从而获得薪金、升迁和奖励等利益。

二、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而会计工作又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是对会计工作基本的要求,也是会计工作中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实际的企业会计工作中,企业应该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才能促进会计工作的发展。会计工作的水平,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内部的管理质量,对会计资料的使用者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让使用者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有效地利用会计资料提高企业利益等。会计工作中收集的企业信息资料,在企业加强宏观调控、改善经营管理和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也有一定的影响,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顺利运行的一个有效因素。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

2.建立了规范的工作秩序

会计工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会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随着党和政府对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视,会计工作正在逐渐的完善和加强。目前,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中的重点。加强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报表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提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才能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企业会计工作的路径选择

企业会计工作的路径选择,应该遵守企业会计的工作制度,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主要的参考因素,实现会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会计工作的进行,应该遵守会计准则。会计准则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市场体制的改革,拥有新的路径模式。例如,渐进和突变的路径模式。渐进的路径模式是依据会计工作准则,根据企业会计工作的内在结构和关联性,分层次、有秩序地进行工作。渐进的路径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循序渐进。突变的路径模式是在短时间内,企业改变旧的会计工作体系,实施新的会计准则。这种路径模式的特点是大爆炸式的思想改革。

路径选择是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根据具体的会计工作情况而定。不同的会计工作路径,体现出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多样化,是时代结合的重要产物。企业会计工作的实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努力工作。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专业水平,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有利于会计工作规范化的形成。加强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虚假信息的出现,保证了企业的信誉,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质量,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正确的认识会计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作出准确的决策,明确会计工作的目标,保持规范的工作秩序,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实现会计工作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四、总结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必须要做好会计工作。企业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根据企业会计工作的现状,充分认识实施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路径选择的工作,是促进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水平和质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维护了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提高了企业的发展水平。

篇3

我国林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在经过多次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之后,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都纷纷采取措施,对林业的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尤其是对林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重视,面对我国林业工作中存在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作出一系列的反应。低碳经济作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促使林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被重视起来,低碳经济下的林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将有利于林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受到能源结构、技术、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煤炭燃烧量较大,短期内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局面很难改变,且排放的问题一时也难以解决,不仅造成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气候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其次,低碳经济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做支撑,而这在短期内是无法做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林业就凸显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低碳经济下追求的不仅仅是碳排放量的减少,而是追求长期的环境效益,而森林在这一方面显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森林能够增加碳汇,减少温室气体,改善气候问题,促进生态文明。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做到低成本下获得综合效,因此,在低碳经济下做好林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尤为重要,我们要促进人们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这对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低碳经济下保护森林资源免遭破坏和浪费

我国林业采育不合理,某些单位,只顾采伐,不顾育林,采伐量大,加上森林资源更新不及时,森林的生长量无法跟上森林的采伐量,这就导致采育失衡,使得我国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另外,思想政治工作做不到位,对于林业的监督和管理容易疏忽,存在缺陷,有关单位监管力度并不够,对于各种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的行为视而不见,打击力度不够,而森林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关系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关单位在思想意识没有警惕,在林业的监督、管理工作上落实不到位,让不法分子有空子可钻,对森林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再者就是对于采伐的木材,有的并没有做到充分的利用,随便丢弃木材,造成浪费的现象,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基本思想。因此,低碳经济下林业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只有做好林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对林业的监督和管理,打击违法现象,才能不断促进林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落实林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措施

1.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发展低碳经济

加强林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当然要从人们的思想开始做起,只有人们具有了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才能继续开展接下来的工作,因此,宣传教育工作尤为重要,要从思想上改变人们,是比较困难的,广大职工和人们群众的思想工作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开展的,因此,领导要做好示范带头的作用,从自己做起,给职工和群众做好榜样,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倡导低碳经济。这种从上到下思想意识的转变,有利于带动一批人投身到林业管理工作当中,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认识到林业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林业在促进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带头者要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工作,对上岗职工进行专业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宣传低碳经济的基本思想,让职工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学习林业法律法规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开展各种活动,发宣传单页,组织专题讨论等都可以有效提高群众对森林的保护意识。

2.加强对林业的管理,落实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对林业的管理,可以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林业管理工作比较复杂,管理内容较多,这就要求管理任务的分配要合理,可以建立多层的管理机构,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各司其职,这样一来,责任到人,提高了林业管理效果,充分调动职工管护经营的积极性。另外,对于林业的监督工作和监督制度也要落到实处,对于各种毁林开荒、乱砍乱伐、非法占用林地、毁林造房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促进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森林的采伐要合理,采育要相互结合,不能只采不育,要及时促进森林资源的更新。只有这样加强对林业的管理,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3.依靠科技力量,促进林业发展

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粗放型,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毫无节制,从而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然而要想实现低碳经济,就要重视保护林业资源,既要节约林业资源,又要促进经济的发展,那么就可以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地提高木材的利用率,将木材进行多次利用,循环利用,研发新技术,减少对木材的浪费,尽最大可能利用丢弃的木材,创造各种经济利益,增强林业产品的经济价值与市场竞争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因此,要不断地发展科技,依靠科技发展林业,从而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要依靠科技培育良种,积极开展对优良树种的结构的研究,保证森林资源的质量,我们要有科技造林、科技兴林的思想,将科学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篇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CJL053)和(11CJY037);中华女子学院纵向课题配套经费支持。

作者简介:马建平(1974-),男,江西临川人,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绿色贸易研究;蔡宏波(1982-),男,河南开封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碳交易研究。

中图分类号:F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4-0041-05

收稿日期:2011-10-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

篇5

关键词:江苏工业经济;要素结构;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1-0051-04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工业经济总体运行质量与综合竞争实力快速提升,为近年来全省经济发展连年提速、持续跨越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但与此同时,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转变增长方式仍任重而道远,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尚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有鉴于此,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实际状况,揭示近年来江苏工业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五个主要特征,以期为“十一五”时期进一步调整优化江苏工业经济结构、提高全省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探明正确的方向。

一、要素投入向优势行业集中,但工业装备质量的提升徘徊不前

“十五”以来,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资本与劳动两大要素的投入明显地呈现出向主要优势行业集中的态势。我们用固定资产净值增加额来反映资本投入的数量。2001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为442994245万元,2004年增长至746371296万元,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4590%。而同期全省工业中按总产值排序规模最大的10个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则从283606551万元增长至51144262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5616%,高出同期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增长速度1026个百分点,从而使该10大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净值的比重从2001年的6402%提高至2004年的6852%,3年时间比重上升了450个百分点。这就表明,这一时期全省工业中的资本投入明显呈现出向主要优势行业集中的态势。另一方面,2001年至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从5147979人增加至7175555人,增长3939%,而同期全省10大主要工业行业的从业人员则从3211226人增加至4853749人,增长5115%,比全省工业从业人员平均增长速度高出了1176个百分点,从而使该10大行业从业人员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 6238%提高至2004年的6764%,3年时间比重上升了526个百分点。这就有力地表明,这一时期全省工业中的劳动投入同样呈现出向主要优势行业集中的态势。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快速集聚是一个具有标志性影响的趋势。它表明,江苏工业正在向着结构优化的方向持续稳步推进。显然,主要优势行业的不断壮大,必将为今后全省工业乃至全省经济的长期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愈益强大的支撑。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在要素投入结构趋于优化的同时,工业装备质量的提升却出现了徘徊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我们用固定资产的“新度系数”(新度系数=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 100%)来反映装备质量的水平,“新度系数”通过计量固定资产净值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重,可以较好地刻画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从而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反映出工业装备的质量状况。经计算,2001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新度系数”为6578%,2004年为6546%,2004年比2001年下降了032个百分点。在全省工业38个行业中,这一时期固定资产“新度系数”提高的有17个行业,下降的有21个行业。全省工业产出规模最大的10个行业的平均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则由2001年的6544%下降为2004年的6496%,3年时间降低了048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下降032个百分点还多滑落了016个百分点。虽然导致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下降的原因较为复杂,但这一时期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整体上有所下降则表明,从总体上看全省工业装备质量的提升确实步履蹒跚不容乐观,对此亟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技术进步总体趋势清晰明确,但不同行业技术演进方向则错综复杂

根据对资本与劳动两大要素密集程度的分析,从总体上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人均装备水平”有了新的提升。200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为86052万元,2004年增加至10401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467%,显现出全省工业总体上存在着资本增密、从而技术进步持续稳步推进的基本趋势。但分行业考察,不同行业技术进步的演进方向则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态势。我们用“相对装备水平”(相对装备水平=固定资产净值比重[]从业人员比重)指标来反映各行业间要素聚集与分布方面的差异。“相对装备水平”指标可以反映出各具体行业要素密集程度的相对变动情况,因而据此便可较为准确地判断出各行业技术进步的基本演进方向。经计算,2001至2004年,全省工业38个行业中,相对装备水平提高从而表明资本增密的有20个行业,相对装备水平下降从而表明劳动增密的有16个行业,相对装备水平保持不变从而表明要素密集度未发生相对变化的有2个行业。而在全省10大主要工业行业中,这一时期相对装备水平上升的有4个行业,下降的有6个行业。如果将相对装备水平大于1的行业界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反之则界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话,那么这一时期全省主要工业行业要素密集度的变化大致上存在如下值得注意的倾向,即资本密集型行业相对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对装备水平则有所下降。具体说,这一时期10大主要工业行业中相对装备水平上升的有4个行业中,即“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中,除“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外,其余3大行业均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其相对装备水平分别大幅上升了037至104点。10大主要工业行业中这一时期相对装备水平下降的有6个行业,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其中,除“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外,其余5个行业均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其相对装备水平分别下降了001至007点。因此,综合地看,一方面,这一时期全省主要工业行业存在着劳动增密而非资本增密的趋势,从而其资本有机构成相对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各行业间要素密集度的变动存在着两极分化的倾向,即资本密集型行业资本进一步增密,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则劳动持续增密。这就意味着,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正在顺利推进,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却出现了“逆向调整”,其资本有机构成正在下降,因而技术进步已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状态。显然,这种行业间技术进步方面的较大反差,对于全省工业经济的长期协调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正视这方面的矛盾并采取得力措施予以应对,无疑极为必要。

三、产值利税快速增长,但发展不平衡现象相当突出

2001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174782532万元,2004年达到266820628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360%,翻了一番多;200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94260262万元,2004年达到19754478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710%,也翻了近一番。因此,总体上看,全省工业的产出规模正在快速扩张。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无疑为这一时期全省经济发展连年提速、持续跨越提供了最为强劲的动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省工业整体上快速增长的同时,各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则相当突出。从总产值看,在全省10大主要工业行业中,增长最快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01年至2004年,总产值由57644213万元增长至23501753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28343%;而增长最慢的是“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这一时期总产值由51355498万元增长至9043205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仅增长6561%。两相比较,后者的增长速度还不及前者的1/4。从利税总额看,在全省工业10大利税行业中,增长最快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01年至2004年,利税总额由3651659万元增长至1827455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37065%;而增长最慢的是“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一时期的利税总额系由8299426万元增长至1118375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仅增长了2673%。两相比较,后者的增长速度仅相当于前者的1/14。在发展速度明显滞后的行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作为全省工业传统支柱的纺织与服装两大行业,这一时期发展速度持续走低。2001至2004年,该两大行业的总产值增长速度在全省工业10大主要行业中双双名列最后,分别为10大主要工业行业平均增长速度的58%和48%;从利税总额看,问题更为突出,“纺织业”的利税增长速度只及10大工业利税行业平均增长速度的1/3,而“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则由于增速连年滑落,2004年已被排挤出全省工业利税总额十强之列。无疑,这一态势明确无误地反映出,全省工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相当棘手的困难和矛盾,其中传统优势行业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其应有地位的问题,已十分紧迫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四、结构优化效应日益凸现,但不同要素结构变动效益差异较为明显

根据对江苏工业经济运行中投入与产出结构的综合分析,这一时期全省工业投入结构的变动对产出的正向影响愈益清晰,结构协调与优化效应日益凸现。经对2001年至2004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38个行业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得:这一时期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由资本投入结构变动产生的结构协调效益约为1149172255万元(2004年价格);由劳动投入结构变动产生的结构协调效益约为664851618万元(2004年价格)。即: 这一时期,资本与劳动投入结构的变动均产生了正向的结构效应,一方面,资本投入结构的优化使得2004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149172255万元,这一效益在数量上已占到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1%;另一方面,劳动投入结构的变动则使得2004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增加了664851618万元,这一效益在数量上占到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9%。这就有力地表明,结构调整尤其是要素投入结构的调整对全省工业经济的整体运行与发展已经并正在继续产生出日益重要的影响。但应当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全省工业中不同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动所产生的结构效益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从资本与劳动两种要素投入结构变动效益的对比看,资本投入结构变动产生的效益显著高于劳动投入结构变动产生的效益,前者拉动总产值净增的幅度为431%,后者则为249%,前者比后者高出了182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劳动投入结构优化的步伐相当明显地小于资本投入结构优化的步伐。当然,这一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社会长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而不得不尽量拓展就业空间安置就业人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这一现象也使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面对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的实际状况,工业经济运行中的就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究竟应置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就业结构与资本结构的调整优化应如何协调才能确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卓有成效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度解读与探究,无疑将为正确把握扩大就业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进而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科学的应对方略,提供重要指南。

五、规模报酬递增势头强劲,但工业经济运行效益不尽如人意

经对2001年至2004年江苏工业经济运行中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进行计算,得:资本投入的产值弹性为 247 ,资本投入的利税弹性为212 ,劳动投入的产值弹性为 288 ,劳动投入的利税弹性为247。也就是,这一时期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资本投入每增长1%,平均可使总产值增长247%、使利税总额增长212%;而劳动投入每增长1%,平均可使总产值增长288%、使利税总额增长247%。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资本与劳动两种主要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都相当高,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要素投入的产值弹性与利税弹性值都在2以上,表明无论资本还是劳动,其投入量的增长都已带来2倍以上幅度的产值和利税增长,即目前全省工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十分明显,规模报酬递增势头相当强劲。这就意味着,全省工业经济具备加速提升的雄厚的技术经济基础,规模扩张存在十分广阔的空间。但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以上结果同样也警示我们,这一时期全省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益却不尽如人意,总的说,工业经济效益存在着令人堪忧的下滑现象。从要素投入的产值弹性和利税弹性看,2001年至2004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的利税弹性均低于其产值弹性,也就是说,无论是资本还是劳动,其投入所带来的利税增长均低于产值的增长,亦即从总体上看,工业经济效益正在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逐渐下降。从典型行业来看,情况同样如此,比如,作为全省工业重要支柱的电力行业与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的电子行业,运行效益就不容乐观。经计算,2001年至2004年,“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利税总额的增长仅为同期全省10大主要工业利税行业平均增长幅度的1/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总产值与利税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相对于该行业这一时期高强度的投入而言,其产出效益则不甚理想,这期间该行业资本与劳动投入的利税弹性均不及同期全省工业平均水平的1/3,从而反映出从投入与产出角度综合评价,其运营效益并不理想,粗放型增长的痕迹相当明显。

针对以上特征,笔者认为,为推动江苏工业经济在“十一五”时期更为健康有序地发展,当前在总体思路上应特别注意突出以下五大重点:

一是高度重视工业装备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全省工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总体装备质量却有所下降,这对全省工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大潜在的威胁。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应在指导思想上牢固确立提高装备质量是促进工业经济高效益发展最重要物质基础的观念,抓紧研究制定并实施多种有效措施,遏制装备质量下滑的趋势,扭转这方面的不利局面,为全省工业经济的长期健康运行与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