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蝗虫灾害治理

蝗虫灾害治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3: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蝗虫灾害治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蝗虫灾害治理

篇1

摘 要:“3S”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手段,在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大进展,它与地面调查资料的结合,对精准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曼延发挥了重要作用.赤峰市是农业病虫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城市之一,因此本文结合病虫害发生的特点,阐述了“3S”技术应用于赤峰市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概况,分析了病虫害防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其在农业病虫害应用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3S”技术;农业病虫害;赤峰市;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78-03

近年来,“3S”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应用广泛,人们不仅能够准确地辨别地面植被类型和环境情况,而且能够对人的活动范围和房屋建筑的分布进行动态观测,在自然界中“3S”技术与农业病虫害相结合在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中可以起到空间决策作用,从而给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有效的信息.长期以来,我国北方部分地区遭受到虫灾不同程度的威胁,赤峰市受到蝗灾威胁最为严重,人们愈来愈意识到必须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进行有计划的开发、保护与管理.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农业高效生产与病虫害的防治等研究更加受到广泛关注.

1 “3S”技术及其在病虫害监控领域的应用研究概况

1.1 “3S”技术简介

所谓“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相互结合并相互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1.1.1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1],是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的通用技术,它能够对空间及地球表面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和描述,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来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并能用直观方式的表现出来.

在病虫害预防控制领域,GIS系统能够直观、准确地将病虫害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来[2].它利用二维地面数据和三维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特定地理位置中影响病虫害分布的各类影响因子,并估计出各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的相关性.

1.1.2 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是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来研究地面物体大小、形状、位置、性质及环境相互关系[3].对于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RS技术能够准确、快速的获取病虫害的种类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布.

1.1.3 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高精度的全球三维实时导航的卫星导航系统[4],它利用空间导航卫星、地面监控站和用户设备等给用户提供各种不同精度的离线或在线的空间定位数据.

随着技“3S”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和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3S集成化技术系统.GPS、RS、GIS集成应用在蝗虫的监控领域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并在我国部分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例如吉林省地方病研究所同北京台众思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GPS工作站,将“3S”技术与蝗灾的专业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利用GPS对蝗灾的分布信息进行准确定位.

1.2 “3S”技术在病虫害监控领域的应用研究概况

20世纪70年代初,“3S”技术逐步应用于农作物病虫害监控领域,经过多年的技术研究和野外实践,“3S”技术在病虫害的迁飞及爆发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尤其在蝗虫的动态监测方面呈现出美好的前景.这里以蝗虫为例,分析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1 “3S”技术在国外蝗虫监控领域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3S”技术在蝗灾的监控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非苏丹红海一带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沙漠蝗虫繁殖地区之一,在沙漠蝗虫的生存环境方面利用GIS技术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入库、分析、整理并绘制出成图,并把遥感生存环境分类并绘制出成图跟其GIS绘制出的成图进行复合研究,从而获得此区域的“蝗虫繁殖区域分布图”[5].对于沙漠蝗虫的繁殖、迁徙和群聚的各种生存环境的可能性评价结果在图上都能准确的呈现出来,并将评价图用于有针对性的地面沙漠蝗虫防治的队伍中.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澳大利亚疫蝗委员会(APLC)开发的“沙漠蝗虫监测预警系统”和“澳大利亚蝗虫决策支持系统”,对澳大利亚沙漠蝗虫危害的有效控制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由于GIS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格外突出,能够定点管理数据资料.因此将若干种蝗虫发生的预测结果及模型进行综合分析,以科学的手段对蝗虫种群的产卵分布、迁徙路径及发生发展预测分析,并将蝗虫防治和发生实况以图形形式显示,更能直观、精确的对蝗虫进行动态监测.另外,GPS能在经纬度上对蝗虫的调查数据资料自动定位,从而能够准确的在电子地图上呈现出田间蝗虫实时发生的状况.

1.2.2 “3S”技术在我国蝗虫监控领域的应用现状

随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人们愈来愈意识到必须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进行有计划的开发、保护与管理,农业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等研究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开始从事“3S”技术在蝗虫监测领域方面上的研究.“稻纵卷叶螟的动态变化显示系统”由汪四水等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首先建立了起来,为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病虫害预警监控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马建文、韩秀珍等人通过在野外持续观察和试验研究以及对卫星数据同时段的对比分析,提出了“遥感飞蝗生育过程监测”,分析在蝗虫的虫卵期、幼虫的生长期和成虫的迁移期三个不同阶段的遥感调查指标和监测特征数据,对蝗虫的发生进行动态监测[6].自1996年以来,南京师范大学倪绍祥教授利用“3S”技术在青海湖地区对草地蝗虫的发生、迁飞、预测模型、蝗群的变化规律、监测系统等层次做出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8].然而,从客观上来说这些研究只能说是初探,沙漠蝗虫和田间蝗虫在发生规律、种群分布、生态习性和预防与控制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因此,在蝗灾进行动态监测领域运用“3S”技术越来越能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

2 赤峰市农业病虫害调查分析

2.1 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1.1 对预防工作不够重视

从对赤峰市调查分析中,我们了解到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预防”是基础,关键是要做好病虫害的预测与预报工作.正确的预测与预报的关键是模型.田间实验调查数据和基础性研究是高质量模型的根本.在我国海量数据若不能形成一个统一、共享的平台,很难对数据进行共享,使得预防系统在研制中缺乏基础性数据,在客观上使得病虫害防治系统向先进水平发展的程度受到了限制[9].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应该格外重视对基础性的研究.

2.1.2 使用“门槛”过高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3S”技术使用者一般为专家、科技人员以及少数农民.赤峰市农民较多,而且文化水平相对低于农业科技工作者,对技术系统的操作有些困难.而“3S”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手段,可操作性强,在实践中“3S”技术经常是集成应用的,对硬件设备和软件要求比较高.因此,让农民熟练的使用“3S”技术,是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项问题.

2.1.3 没有对症下药

赤峰市部分农户为图方便省事,盲目的将几种农药混合在一起使用,急于对病虫进行防治.在某一时期把防治病虫害的农药全部用上,由于部分农药不适合混合使用,发生了化学反应结果造成农药使用效果下降,使得防治效果不理想造成浪费,有的甚至还会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什么时期,有什么病虫害,该用什么药防治,都应遵循一定的规律.

目前,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人们逐步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农业害虫的发生的区域特征、形态和在某一时期发生的症状形象的表现出来,并加以实况解说,使原本难以理解的推理变得简单、生动了起来,这为农民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2.2 农业病虫害控制和治理的对策

由于蝗虫等病虫害引发的灾害是一种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一直以来其发生、监测及防治都受到我国政府的关注.下面以蝗虫为例,论述其主要控制对策.

根据赤峰市近年来的气候变化规律和蝗虫发生的动态变化关系的研究可知,全球气候变化,季节更替变化所引起的旱、涝灾害,都会引起蝗灾的发生,这将使频繁发生的沙漠飞蝗和田间蝗虫延续到21世纪末[10].

建立蝗虫区域性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和控制蝗虫灾害,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损失,运用“3S”技术全面分析和评价蝗虫发生区域的相关影响因子及其地理理特征分布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蝗虫动态监测网络系统;设计遗传基因芯片,利用DNA芯片技术,辨别田间飞蝗散居型与群居型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转变,用以监测蝗虫发生的动态变化[11];为了研究蝗虫灾害的中长期检测技术以及防治的适宜期,对不同地理区域内蝗虫的类别、数量、发生程度及发生期进行动态监测;运用蝗虫在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动态模型、成灾蝗虫的物候学模型、生存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等,建立计算机预防控制模型,为蝗虫的发生、迁徙范围及蔓延趋势等作出准确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针对蝗虫的发生特点,要想长期对蝗灾进行综合治理和持续控制,不仅要依靠技术平台的监测与控制,还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2.2.1 蝗虫灾害的发生规律

开展蝗虫持续控制和综合治理的前提是研究蝗虫的发生规律及其成灾原因.主要从蝗虫发生的空间位置、种群数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关键因子的关系;蝗灾的地理分布规律;蝗虫暴发成灾的动态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及不同的气候条件对蝗虫的发生动态、蝗虫发生地的环境变化与生态条件的影响等内容的研究.

2.2.2 蝗虫灾害的综合治理

从生态学角度,对蝗虫灾害进行有效控制.生态学控制技术,是根据不同的蝗虫发生区域(沿海区域、滨湖区域、河泛区域、草原区域等)的结构、功能及其景观特征提出来的,包括天敌的保护、农业产业结构调节、植被恢复、水位调控、合理放牧、物种多样性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通过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生态学控制技术,控制其种群数量在经济指标之下,避免其暴发成灾.

从化学角度,对蝗灾进行有效控制.为了控制突发性蝗灾的发生,应使用高效安全的化学农药新试剂和新品种.例如使用一些自主研发的氨基甲酸酯、溴氰菊酯、虫酰肼和氟虫脲、锐劲特等.

从经济学角度,对蝗虫的监控进行分析.研究蝗虫灾害指标体系;成灾蝗虫的防治指标;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蝗虫对其它组分在经济生产中的产生的影响;逐渐形成适合我国的经济阈值体系和治蝗决策体系.

3 “3S”技术在农业病虫害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农业病虫害监控领域内的应用范围和深度都将得到拓展和深化.未来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开展蝗虫生存环境特征与遥感图像特征关系的分析

在蝗虫监测方面使用遥感图像,利用图像特征去监测蝗虫的发生区域特征、繁育环境及生存条件是其主要途径.因此,若要摸清蝗虫的生存环境特征与种群的繁殖与发生之间的关系,就要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蝗虫监控领域中的作用.从客观上说,这种关系是极其复杂的,而且模式一般不固定,是因地而异的.例如,加拿大艾伯塔省的草地蝗虫的暴发密集程度与降水量的多少呈负相关关系,但北非地区的沙漠蝗虫则相反,草地蝗虫的密度降低的地区降雨量一般都超过其平均值,这与我国青海湖周边的一些地区的情形相差不多[12].此外,研究蝗虫的密度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还须考虑到蝗虫产卵、孵化、成熟等不同生活阶段,因为在这些不同生活阶段,蝗卵或蝗虫的数量变化与生境类型的关系也是有一定差别的.从总体上说,尽可能采用时间分辨率相对较高的遥感图像(如NOAA/AVHRR)对蝗虫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地面环境展开详细调查,这样对蝗虫进行动态监测才有可能实现.

3.2 加强GIS技术在蝗虫监测中应用的研究

GIS技术可将蝗虫生存环境特征数据与遥感数据资料及历史蝗虫灾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集成,显示出其在这个领域的应用潜力.未来发展应将GIS作为蝗虫防治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部分,充分加强其在这一领域的实用性.因此,GIS不仅可用于对蝗虫生存环境数据资料、历史蝗虫灾害数据及与其有关的记录进行综合分析,而且还可以与蝗虫防治有关的数据进行整合,为其提供决策支持.目前,国际上正在开发新型GIS系统即智能地理信息系统,并把它作为预防蝗虫暴发的决策支持系统.此外,基础数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进一步加强了其在病虫害监控领域的作用.同时,应亟待探讨“结构化”的数据参数收集方法,使GIS系统更方便分析和处理病虫害的历史数据和实况资料及各类生存环境记录.

3.3 利用“3S”技术与农业专家系统相结合,对病虫害进行动态监测分析

专家系统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某一领域内对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技能、知识和经验,分析、推理和判断,模拟专家的决策过程,是一个拥有大量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14].它对农作物在同一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出现的各种症状进行诊断,并分析其可能出现的病虫灾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

通过与专家系统结合,能够即时反应出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并能反映出专家系统对其的预测性.GIS技术与专家系统结合,对病虫害发生的动态能够准确描述,从而使监测结果更生动、直观且接近实际.建立动态数据库,可以对各地区病虫害监测的数据库进行及时的更新,同时系统的共享性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效率.

4 结语

“3S”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中的应用,为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面对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赤峰市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努力研究自身不足之处,充分发挥“3S”技术独有的特点,增强防灾救灾能力.由于用“3S”技术精确定位,用药集中,极大地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述彭.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唐群峰.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土地上的应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2).

〔3〕张建宏.3S技术在鼠疫疫源地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浙江预防医学,2011(6).

〔4〕李秋荣.基于SUKF方法在组合导航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5〕倪绍祥.遥感与GIS在蝗虫灾害防治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0(2).

〔6〕冯晓东.3S技术在蝗虫监控领域的应用概况[J].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9(4).

〔7〕郑宇鸣.GIS在农业病虫害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11(7).

〔8〕韩秀珍.遥感与GIS在东亚飞蝗灾害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2003(2).

〔9〕严智燕.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5).

〔10〕王正军.我国蝗虫爆发成灾的现状及其持续控制对策[J].昆虫知识,2002(3).

〔11〕刘彦琦.草原蝗灾成因及机械防治[J].新疆农机化,2004(1).

篇2

[中图分类号] S14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056-02

近些年来,草原虫害问题较为频繁,严重影响到草原资源保护,如果一味的采用传统化学药物治理虫害,将对草原带来严重的污染,牲畜在食用带有农药残留的青草后,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出现农药中毒现象,种种弊端始终被诟病。基于这一问题,对草原虫害问题采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草原虫害问题,并且不会产生任何的污染,成本低,为草原资源保护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看来,加强草原虫害的生物和生态治理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 草原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草原植被退化严重

草原虫害是危害草原资源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在于草原植被退化严重,出现沙漠化,很多植被覆盖面积越来越少,植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的打击和影响,同时也为草原虫害问题出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旦牧草返青,害虫将开始大肆的破坏草原资源,病大量产卵繁衍,害虫数量越来越多,对于草原资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大量草场被害虫啃食殆尽,失去了原有的放牧价值,草场植被荒漠化,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1]。

1.2 气候条件适宜

由于草原的温度和湿度环境更适合害虫生长、繁衍,每年草原温度和适度的变化都会加剧害虫数量增长,尤其是冬季降雪和春季降水对虫卵孵化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空间,气温骤升或者持续干旱的气候对于害虫生长尤为有力。一旦在适宜的环境下,害虫将大肆繁衍和生长,这就为草场带来严重的打击。

1.3 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是导致草原植被退化,害虫大肆繁殖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草原多以放牧为主,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牧民过于重视牲畜数量,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时常出现过度放牧和滥牧现象[2]。也正是这种粗放型的经营放牧方式,导致草原上植被多样性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植物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同时为害虫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虫害肆虐,从而加剧草原荒漠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 草原虫害的生物和生态治理措施

由于草原虫害问题日趋严重,对于草原资源的危害性也在逐渐加重,为了能够保护草原资源,抑制荒漠化现象持续加剧,减少虫害滋生,采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措施,取代传统的化学药物治理模式,能够有效起到治理虫害问题的同时,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治理成本低,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2.1 加大宣传力度和技术培训

草原虫害问题近些年来尤为严重,严重影响到了草原上的放牧业,对于虫害治理问题,在应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模式之前,首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借助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介进行大范围宣传,以此来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和牧民生物和生态治理的积极性,更为主动的配合工作开展,将其落实到实处,为草原虫害生物和生态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3]。此外,还应该加强牧民的技术培训,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草原虫害生物和生态治理培训班,不同害虫分类知识、草原蝗虫检测技术以及草原虫害生物和生态治理技术等等,不断提升牧民的虫害治理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保证草原牧民能够更加充分、全面的掌握草原虫害生物和生态治理技术,更大范围的推广虫害的生物和生态治理模式。

2.2 利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技术,降低草原污染

针对草原虫害问题应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技术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特点,不仅能够有效抑制害虫繁衍,还具有无污染、治理成本低的优势。在实际应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技术中,首先是蝗虫杀虫真菌,即绿僵菌杀虫真菌,从不同剂型种类的杀蝗绿僵菌中挑选出毒性最强的绿僵菌,用来治理蝗虫灾害,主要治理的蝗虫种类多位亚种小车蝗。经过大量实践证明可以发现,采用绿僵菌技术来治理蝗虫,害虫减退率高达85%,最终防治效果为75%以上;二是草地螟寄生性天敌昆虫饲养繁殖技术由于草地螟是一种草原虫害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昆虫,尤其是在农牧交错区域内,草地螟大肆繁殖,对我国的草原资源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同时影响到了我国农牧业的发展[4]。故此,根据草地螟害虫的发生特点,采用人工繁殖寄生性天敌的方法,利用性诱剂综合防治技术代替传统的农药治理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三是牧鸡减蝗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采用牧鸡来治理蝗虫,具有无公害、成本低和见效快的有点,能够有效控制虫害问题,保护草地资源,同时在控制草原退化问题上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特点。

生物和生态治理实际应用中,充分利用蝗虫天敌进行治理,采用招引粉红椋鸟治理草原虫害,在蝗虫害高频发区域人工建设砖巢招引粉红椋鸟防治草原蝗虫灾害。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草原虫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诸如,建立生物防治示范区,在示范区内应用生物和生态治理模式,为其他草原虫害治理工作开展提供示范和帮助,或是建立药物、机械和储备库,确保草原虫害防治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缩短防治时间,提升治理成效。在蝗虫滋生地区种植蝗虫不喜的枸杞、紫惠槐、灌木、羊柴和沙棘等植被,这样不仅能够起到有效治理虫害问题,还可以实现控制草原荒漠化,起到防尘固沙的作用,帮助牧民增加收入;采用生物农药防治,加强对人畜无害生物农药的研发,诸如,苦参碱和印楝菌素等生物农药,能够有效起到虫害治理的作用,这样在治理虫害的同时,不仅不会污染到周围环境,还可以有效保证人畜生命安全;对虫害实时监测和预报,相关虫害治理部门应该加强对虫害的监测和预报,尤其是虫害高发区,通过动态监测来分析草原虫害发生规律,从而为后续虫害生物和生态治理提供更为充足的资料。

2.3 强化专业应急生物和生态防治能力

在草原上虫害频发区域内,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打造一支专业草原防虫和防火应急队伍,并定期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知识教育和实战训练,不断提高专业队伍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努力打造一支更加专业的草原虫害防治队伍[5]。

2.4 加强生态治理

草原虫害治理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加长远的规划,采用轮牧、休牧和禁牧等措施,为草原青草生长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这样可以有效改善草场生长和发育空间,为荒漠化的草场赋予新的生命力,维护草原生命平衡。

结论

综上所述,草原虫害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严重损害到草原资源,不利于草原放牧业生产活动开展,对此应该建立一支专门的虫害治理队伍,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生物和生态治理模式,消灭虫害的同时,还可以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健,陈瑞军.草原虫害的生物和生态治理探讨[J].北京农业,2015,32(3):47-47.

[2] 张焕强.河北省:加大生物防治及生态治理[J].中国畜牧业,2011,27(22):33-34.

篇3

中图分类号P467;S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01-02

Effectof ClimateChangeonAgrometeorologicalDisastersandCountermeasuresinUrumqi

LIU Sheng-mei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Urumqi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Urumqi Xinjiang 830002)

AbstractBased on Urumqi from 1960 to 2009 observational data of statistical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rumqi climate changed greatly,mild winter phenomenon was clear that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showed ascendant trend,main influence of Urumqi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d a corresponding change,mainly displayed in drought disasters increasing,frost,cold wave disaster reducing,pests increasingly severe.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achieve the disadvantages and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climate change;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influence;countermeasure;Urumqi Xinjiang

乌鲁木齐是亚欧大陆的中心,是世界上距海洋最远的城市,属于典型的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城东是海拔5 400 m的博格达峰,城南是雄伟壮丽的天山,复杂的地形、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乌鲁木齐独特的气候[1-2]。

1数据来源与处理

乌鲁木齐市和乌鲁木齐县政府距离50 km左右,属同一气候带,乌鲁木齐市的气候资料完全可以反映乌鲁木齐县的气候情况。气候数据来自乌鲁木齐市气象站1960―2009年的观测资料,农业气象灾害资料来自1960―2009年乌鲁木齐县《乌鲁木齐县志》[3]。通过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出乌鲁木齐的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灾害的影响。

21960―2009年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

2.1气温的变化特征

据资料统计乌鲁木齐市年平均气温6.9 ℃,利用线性回归法对气温进行分析(图1),结果表明:1990―2009年平均气温7.4 ℃,比前30年升高了1.0 ℃,2000―2009年平均气温7.8 ℃,比前40年升高了1.2 ℃[1]。其中冬季变幅最大,增温明显,夏季变化较小,相对较稳定,对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是冬季增温。随气候变暖,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初日、终日分别提前和推迟。积温增多,无霜期延长使农作物得到更多的热量,提高了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和产量,减少冻害,但暖冬出现也增大了病虫害的越冬存活率。同时气温升高,风力加大,会导致蒸发量加大,随着降水的减少,加剧了土壤水分的供需矛盾。

2.2降水的变化特征

乌鲁木齐市1960―2009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为265.1 mm,1990―2009年平均降水量241.3 mm,比前30年增加了66.6 mm;2000―2009年平均降水量比前40 年增加了54.5 mm(图2)。上述分析表明,乌鲁木齐市气候变化中,气候变暖和变湿几乎同步进行。

3乌鲁木齐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3.1干旱

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没有水也就没有农业。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偏少,不仅空气干燥,土壤缺水,还会导致河水断流、水库缺水甚至干涸。干旱作为灾害的概念,不仅意味着气候干燥,长期少雨甚至无雨,也标志着农田水分供应不足,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甚至颗粒无收。乌鲁木齐县1960―2009年,旱年16年,发生频率32.0%,特别是进入2000―2009年,旱年6 年,有很多年份春夏秋连旱,2000―2002年3年连旱,这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着密切的关系,旱灾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例如2006年干旱:乌鲁木齐市区从7月8日至8月16日,连续39 d无明显降水,从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连续19 d气温在30 ℃以上,7月31日最高气温40.6 ℃,是近30年来的最高值,持续多日晴热少雨,加大了蒸发,使各地不同程度出现了干旱。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马家庄村44.67 hm2玉米和苜蓿颗粒无收,萨尔达坂村土豆减产30%,大麦减产20%;水西沟镇1 200 hm2大麦减产12%,山区20%牧草提前进入枯黄期,从5月下旬至8月底31 402.2 hm2农作物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成灾面积7 070.2 hm2,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牧草减产1万t,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

3.2霜冻

霜冻分春霜冻和秋霜冻,秋霜冻往往过早来临,春霜冻也常常结束较晚,导致各种不同程度的霜冻灾害发生。秋霜冻主要危害秋粮和秋延晚蔬菜,春霜冻主要危害小麦、春播作物。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巨大,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4]。乌鲁木齐县1960―2009年发生霜冻5次,发生频率10.0%,其中有3次春霜冻,2次秋霜冻。2004年9月28―29日乌鲁木齐县出现降温天气,29日清晨出现霜冻,五一农场1 333.33 hm2、三坪农场2 333.33 hm2、头屯河农场133.33 hm2的番茄全部冻成了水泡果,直接经济损失960万元。

3.3寒潮

寒潮是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在特定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南下,造成当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和大风雪天气,使降温幅度达到一定强度标准时,就称为寒潮[5]。寒潮危害性很大,春、秋、冬3个季节均有可能发生,而春秋两季是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季节,春季出现的寒潮可给喜温作物和大田蔬菜幼苗造成危害;秋季出现的寒潮又使霜冻较早来临,使秋延晚作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960―2009年乌鲁木齐县发生寒潮9次。1997年4月21―24日寒潮天气,乌鲁木齐县各乡草莓、蔬菜等受害面积逾400 hm2。三坪农场合计793.4 hm2油葵、玉米绝收,番茄、棉花合计33.33 hm2受冻;头屯河农场葡萄、果树、草莓、蔬菜全部绝收,直接经济损失640万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4病虫害

随气温的升高,乌鲁木齐县的病虫害也日趋严重,每年发生的病虫害灾情不容忽视。究其原因,一是冬暖,虫卵越冬基数大,存活率高;二是随风速的加大,有助于小型害虫,如蚜虫、红蜘蛛和病菌的传播,扩大发生面积[6]。乌鲁木齐县从1960―2009年,病虫害发生12次,发生频率24.0%,其中发生8次蝗虫灾害,2次蔬菜病害,2次动物疫情。1980年,乌鲁木齐县约22.47万hm2草场(含农田)发生蝗虫,21.47万hm2草场受灾。1981年,乌鲁木齐县蚜虫受灾面积7.33万hm2,重灾4.67万hm2。1989年5月达坂城东沟乡、王家庄等地蝗虫发生面积1 000 hm2,严重发生面积266.67 hm2,蚕豆蚜虫发生面积200 hm2,严重发生面积20 hm2。1989年7月水西沟乡部分油菜和小麦被蝗虫啃噬的只剩下光秆,颗粒无收,造成绝产。1995年乌鲁木齐县森林病虫害3 320 hm2,其中虫害3 253.33 hm2。1997年,由于春季气温高、干旱,进入5月之后,南郊板房沟、水西沟、托里牧场及东山区芦草沟乡相继发生了严重的蝗虫灾害,发生面积达1.67万hm2以上。1998年5月以后,乌鲁木齐县发生1.33万hm2蝗虫灾害。2002年,乌鲁木齐县发生1.33万hm2病虫害,主要是黄瓜霜霉病、茄子黄萎病、番茄及辣椒疫病、棉花棉铃蚜虫、美洲斑潜蝇等,蝗虫发生面积8 000 hm2。2006年,受4―5月降水偏多的影响,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萨尔达坂村200.1 hm2的油菜发生叶甲虫病,吞噬66.7 hm2的草场。

4农业防灾减灾对策

科学调整种植制度,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排水灌溉沟渠的配套,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建设旱涝保丰收的稳定高产田;分析未来光、热、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分布;改良土壤,测土配方施肥,选择优良品种,增加作物自身抗灾能力;积极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人为地减轻气象灾害;在农业生产中,尽量采用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通过对污染的治理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改善生态环境,恢复动植物资源,形成绿色食品基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强化气象服务,提高预报准确率,健全气象灾害预防体系。

5参考文献

[1] 黄建,成秀虎.农业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212.

[2] 刘盛梅.1951―2009年乌鲁木齐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91-293.

[3] 乌鲁木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乌鲁木齐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4] 张学文,张家宝.新疆气象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5] 张家宝.短期天气预报指导手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篇4

斑翅蝗亚科(Oedipodinae)昆虫归属于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idea)斑翅蝗科(Oedipodidae),是直翅目中较大的一个类群。斑翅蝗亚科昆虫头短,头前端背面缺细纵沟,颜面垂直或倾斜,触角呈丝状。前胸背板平坦,有时中隆线隆起,前、后翅均发达,并且常具有暗色斑纹,尤其在后翅;前翅中闰脉常具音齿。后足股节外侧基部的上基片明显长于下基片,外侧具羽状平行隆线,后足胫节缺外端刺,跗节爪间中垫较小。腹部第1节背板两侧具听器,腹部第2节背板两侧缺摩擦板。主要分布于古北区,东洋区种类较少。

一、内蒙古自然概况

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全区总面积118.3 km2,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北部与蒙古、俄罗斯接壤.内蒙古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地形.高原由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巴彦淖尔-阿拉善高原及鄂尔多斯高原组成,平均海拔1000m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 m.高原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走廊北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全区高原面积占总面积的51.18%,山地占20.8%,丘陵占18.25%,河流湖泊等水面面积占0.8%,平原滩地占8.5%,沙地占0.6%.内蒙古植被带一般分为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其中草原带是内蒙古植被带的主体.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东西南北有明显的气候差异,年平均气温-2℃-8℃,气温年差平均为34℃-36℃,年降水量50-450mm,从东向西递减。

二、斑翅蝗亚科昆虫的经济意义

蝗虫是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种对农、林、牧业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全世界的蝗虫已知有1万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蝗虫约300种左右,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以北地区外均可发生蝗灾。全世界常年发生蝗灾的面积达4 680万km2,全球1/8的人口经常受到蝗灾的袭扰。蝗虫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等优点,是一种可食用、药用和饲用的天然优质资源。蝗虫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在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维护其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优质高蛋白动物源饲料,我们可在防控的同时对其食用、饲用和药用潜力进行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从而实现治理蝗灾和开发蝗虫两者兼顾。

三、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的区系分析

对内蒙古斑翅蝗亚科蝗虫10个属,即草绿蝗属(Parapleurus Fischer,1853)、尖翅蝗属(Epacromius Uvarov,1942)、绿纹蝗属 (Aiolopus Fieber,1853)、沼泽蝗属(Mecostethus Fieber,1852)、小车蝗属(Oedaleus Fieber,1853)、赤翅蝗属(Celes Saussure,1884)、疣蝗属(Trilophidia Stal,1873)、胫刺蝗属 (Compsorhipis Saussure,1889)、束颈蝗属(Spingonotus Fieber,1852)、细距蝗属 (Leptopternis Saussure,1884)的26种蝗虫进行区系分析。

(一)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区系中的归属及所占比例

中国昆虫区系归属于世界六大动物地理区系中的古北界和东洋界,内蒙古属古北界。内蒙古斑翅蝗亚科26种昆虫在世界动物区系中的归属及所占比例见表1。由表1可知,内蒙古的斑翅蝗亚科昆虫以古北界占绝对优势,其次是东洋界与埃塞俄比亚界。仅属于古北界的种类有24种,占总数的92.31%;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共有种有2种,占总数的7.69%:古北界与埃塞俄比亚界共有种有1种,占总数的3.85%。

(二)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在我国动物区系中的归属及所占比例

古北界在我国分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和青藏区,东洋界分为西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内蒙古斑翅蝗亚科26种昆虫在我国动物区系中的分布见表2。

由表2可知,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主要分布于蒙新区和华北区。其中10属26种昆虫均分布于蒙新区;其次为华北区种类,计15种,占总数的57.69%;东北区和青藏区各9种,占总数的34.61%。华中与西南区之间地势较为平坦,物种易于迁移和扩散,分布于华中区有3种,占总数的11.53%;分布于西南区有4种,占总数的15.38%;分布于华南区仅为1种,占总数的3.85%。

(三)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在内蒙古3个植被带中的分布

内蒙古斑翅蝗亚科26种昆虫在内蒙古不同植被带中的分布见表3。

从表3可知,属于荒漠带和的种类最多,有20种,占总数的76.92%,其次为典型草原亚带有17种,占总数的65.38%,荒漠草原亚带,有13种,占总数的50%,森林带有8种,占总数的30.76%,森林草原亚带有12种,占总数的46.15%。其中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 (Ivanov)、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ei-Bienko)、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ure)、蒙古束颈蝗Sphingonotus mongolicus (Saussure)、柴达木束颈蝗Sphingonotus tzaidamicus (Mistshenko)广布于3个植被带。

参考文献

[1]刘举鹏.1990.中国蝗虫鉴定手册.天则出版社.

[2]石蕴综.地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11-103.

[3]内蒙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内蒙古植物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2):65-177.

[4]陈永林.中国蝗虫灾害.见:孙广忠等著.中国自然灾害.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90,235-252.

[5] Wang D,Zhai S W,Zhang C X,et al. Nutrition value of the Chinese grasshopper Acrida cinerea(Thunberg)for broilers[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135:66-74.

[6] Chen Y L. The Locust and Grasshopper Pests of China[M].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1999.

[7]姚杰,姚世鸿.贵州蝗虫资源的开发利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24(1):19-24.

篇5

全县总土地面积3583.05万亩,其中耕地 13.3万亩,林地497.25万亩,草原总面积2564万亩,可利用草原2133万亩,其中冬春草场1147.05万亩,夏秋草场985.95万亩。天然草原有低湿地草甸类、平源荒漠类、山地荒漠类、山地草原化荒漠类、山地荒漠草原类、山地草原类、高寒草原类、山地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类、高山草甸类、高山沼泽草甸类、高山草甸类11个类型,有天然植物702种,其中饲用植物378种,总储草量18亿公斤,丰富的草地资源不仅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维系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也是河西地区人民的“命脉之源,生存之本”。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人类和气候干旱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天然草地退化、沙化、荒漠化,使草原鼠虫灾害频繁发生,因此制定相应的草原鼠虫害防治对策,对草原鼠虫害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草原鼠虫害发生现状

肃南县地域辽阔、草地类型较多、草原鼠虫害是肃南县天然草地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发生频率高、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鼠害呈现出“年年有发生,年年有小灾”的规律,虫害呈现出“五年二次灾、每年有小灾”的发生规律,草原鼠虫害频繁发生,加剧了草原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造成了天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1.鼠害发生现状 经调查,2016年全县草原鼠害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年度,发生面积380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17.82%;严重危害面积200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9.38%;。其中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发生面积180万亩,严重危害面积100万亩,平均有效洞口密度52个M亩,严重地段洞口密度高达323个/亩,有鼠10.8只/亩,植被破坏率达40-70%;中华鼢鼠( Myospalax fantanieri)发生面积80万亩,严重危害面积40万亩,新堆土丘达40个/公顷,严重地段土丘密度高达108个/亩,土丘覆盖度达25-45%;长爪沙鼠(Merionesunguiculatus)l生面积50万亩,严重危害面积20万亩,平均有效洞口60个M亩,严重地段洞口密度达100个/亩,有鼠5只/亩;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发生面积70万亩,严重危害面积40万亩,平均有效洞口71.2个M亩,严重地段洞口密度高达247个/亩,有鼠8只/亩。鼠害种类主要有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中华鼢鼠( Myospalax fantanieri)、长爪沙鼠(Merionesunguiculatus)、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四种,在祁丰乡、大河乡、皇城镇,康乡等各乡镇的天然草原上均有分布。

2.虫害发生现状 监测调查,2016年全县草地蝗虫发生面积230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10.78%;危害面积达110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5.16%;平均虫口密度56.2头/O,最高点达66头/O,牧草损失率达50―80%。优势种有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 (Fischer-Waldheim)、李氏大足蝗Gomphocerus licenti (Chang)、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夏氏雏蝗Chorthippus hsiai Cheng et Tu、狭翅雏蝗Chorthippusdubius、小翅雏蝗Chorthippus fallax、短角雏蝗Altichorthippus brevicornis、祁连山痂蝗Bryodema qilianshanicum Lian et Zheng、青海痂蝗Bryodema miramae miramae B.-Bienko、白边痂蝗Bryodema luctuosum Stoll、黄胫异痂蝗Bryodema holdereri holdere(Krauss)、轮纹异痂蝗Bryodemella tuberculatum dilutum、黑翅皱膝蝗AngaracrisnigripennisLianetZheng、红翅皱膝蝗Angaracris rhodopa(F.-W)、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vnn 、黑腿星翅蝗Calliptamus barbarus (Costa)、意大利蝗Calliptamusitalicus(L.)、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ei-Bienko、黑条小车蝗Oedaleusdecorusdecorus(Germar)、肃南短鼻蝗Filchnerella sunanensis Liu、祁连山短鼻蝗Filchnerella qilianshanensis Xi et al、宽翅曲背蝗Pararcypteramicropterameridionalis(Ikonnikov) 、红腹牧草蝗Omocestus haemorrhoidalis (Charpentier)等。主要分布山地荒漠草场、山地草场、草甸草场、高寒草原草场上以各乡镇的冬春草场为主。

三、草原鼠虫害防治对策

草原鼠虫害发生频繁发生,不仅破坏了草地生态环境损失了牧草,而且严重影响了草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采取高效、有力的防治措施,对草原鼠虫害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检查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及业务部门要把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作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惠及牧民群众重要任务,摆在各项工作首位,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全力推进落实,成立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检查组,对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进行督察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2.切实加强草原鼠虫害预报监测工作。鼠虫害预报监测是防治工作的前提,准确无误的做好预报监测工作 ,才能实现防治工作全面有效、有力、科学防治。因此,要定期对本区域内的草原鼠虫害进行长期、中期、短期测报,切实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草原鼠虫害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一个多学科的、偏重于生态的,对有害生物种群的管理方法。它利用各种防治方法配合成一个协调的有害生物管理系统,是一个多战术的策略,但在这些战术中,要充分利用自然防治因子,而只是在必需时,才运用人工的防治方法。如对地面鼠和地下鼠混合危害区防治,可采取生物毒素或化学农药+人工捕捉+招鹰控鼠+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围栏封育等方法;对地下鼠主要危害区可采用人工捕捉+补播+围栏封育+禁牧休牧等方法;地面鼠单一危害区域可采用生物毒素或化学农药+招鹰控鼠+禁牧休牧等方法。

4.招鹰控鼠。招鹰控鼠是指人工建造鹰架,给鹰类提供栖息和觅食环境,使更多鹰类参与捕鼠,从而实现对害鼠的有效控制。草原上鼠类天敌资源极为丰富,如 、红隼、苍鹰、金雕、 胡秃鹫、以及沙狐、赤狐、黄鼬、艾鼬等。一只鸢每天能捕食害鼠10余只,一年可捕食害鼠约4000只,因此,招鹰灭鼠技术是控制草原鼠害一项有效措施。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