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后服务课外阅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文课堂教学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准备过程,课外阅读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过程,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密不可分。如果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语文的素质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梳理教材归类课文,让课外阅读的选择有针对性
虽说课外阅读不应该有框架的限制,但是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在书海中漫游,也许最后的结果只是两手空空,因为当我们面对摆在面前的丰盛午餐的时候不是不知道怎么吃,而是不知道从哪开始吃。当今打着“学生课外阅读”旗号的课外读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给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便利条件,但是读物一多,难免会泛滥会有鱼目混珠、美丑同在的现象,所以一定要认真审慎地选读品位高、质量好的书,获得有益的知识营养和精神食粮。《新基础教育论》提出在教学中应该打散课文,按类进行教学重组,其实阅读也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将课本中的课文进行分类重组,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苏教版文章,按体裁可以分为小说类,如《船长》、《爱之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等,以此为点让学生向小说领域展开拓展阅读。除了小说类之外还有抒情散文类,比如《桂花雨》、《我和祖父的园子》、《月光启蒙》、《姥姥的剪纸》这几篇课文可以归为一类,因为这类文章均有共通之处——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通过对某样事物、某段生活的回忆寄托作者深深的情思。针对这类寄情于物的散文,推荐的课外阅读将是运用寄情于物方法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荷叶与红莲》及叶圣陶的《藕与莼菜》等。还有就是诗歌、剧本类,比如《负荆请罪》、《我们爱你啊,中国》、《长江之歌》及古诗系列。这类文章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类书籍培养学生对人文、历史的探究兴趣,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抒发爱国之情的古诗,并寻找共同主题的课外读物,一起感受作家心中的爱国情怀。
2.留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探求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阵地,如何利用好这块阵地,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多得,甚至学有所求就需要老师下一番苦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比较贴近儿童的生活,适合小学生阅读。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时,便可及时推荐书目,引导他们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是从好老师的引导开始的,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激起阅读兴趣,其实是一件很艺术的事。比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在教学白骨精的奸诈,她第一次变成了一个村姑时我就幻灯出示《西游记》原文: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一变,变为一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若莺啭林……让学生形容这是怎样的一个美貌女子。然后学生说,我就话锋一转说道:“名著有很多人去研读,并在旁边批注,《西游记》最著名的版本李卓吾批注本,在妖精第一次变少女的文字后面他批注了一个‘妙’字。你想知道李卓吾老先生为什么写这个‘妙’字吗?另外告诉大家,其实原著中也有对白骨精后面两次变为老者有着精彩的描述,想知道吴承恩是怎么写的吗?课后自己好好去读读原著。”这样的课堂问题,并非教师无意为之,而是故意留白。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一定会很好奇,课后也一定会迫不及待地进行阅读,以完善自己的知识库。
1、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天天上,课文天天学,如果教师能开拓视野,以课内阅读链接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为课内阅读服务,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创造大语文的课堂教学,不仅会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逐渐养成阅读习惯。比如:课前链接,学习《少年闰土》之前,鼓励学生读读《故乡》,了解一下鲁迅,了解一下作品的时代背景 ,为更好的学习文本服务;课中链接,我们的《童年书架》是教材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学习文本过程中适当引进《童年书架》中相关文章的阅读,能很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扩大阅读收获;课后链接——课文是窗口,由这一扇窗可以让学生看到更宽广的世界;课文是引子,由一个课例激发学生产生广泛的兴趣,引发更多的课外阅读。比如学完《猴王出世》激励学生读《西游记》,学完《草船借箭》鼓励学生读《三国演义》,学完《五月的杏花》鼓励学生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同时,老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揣摩学生的心理需求,推荐给学生课外阅读的书要具有可读性,让孩子喜欢,使课外的阅读,成为悦读,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开卷有益”,只要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再逐步规范阅读范围并不迟,千万不要在孩子还没有看书之前,先告诉学生要记多少读书笔记,看完后还要写读后感之类让孩子望而生畏、打消孩子阅读积极性的话。此外,我们要鼓励学生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和图书馆去走走,让书香熏陶着孩子;动员家长和孩子通读一本书,共同交流书中的故事和感受。
2、方法得当,事半功倍,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也很重要。
现在小学生手中的课外阅读资料并不缺乏,就我校而言,《童年书架》《小学生必读》《快乐作文》、相关的报刊杂志,加上平时家长给买的书,每个同学家里书架上的书都堆得满满的。怎样有效阅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挥课外阅读的最大效用是关键。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一要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二要通过个人阅读、小组阅读、交流与指导等形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三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有目的地读书,边读书,边讨论,边实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四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比如可组织一些读书活动:
3、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是需要及时反馈、总结、评价和再激励的。
课标中对课外阅读只有量的要求,没有质的提示。在检查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以课标为依据,侧重量,适当关注质;要以激励、调动兴趣、培养习惯为主,不要加重学生负担,消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比如,可定期召开读书汇报会,交流各自课外阅读成果,增强阅读的成就感;可以评选“读书星”、“读书小博士”等读书的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进一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可以统计读书字数,上不封顶,下一定要保底;举办《读书摘记》展览、好书推荐、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作品人物介绍等等活动,切实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外阅读的习惯虽不是一夕即成的,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首要目标。对于中年段的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我认为可以投其所好,先在课堂上播放各种名著改编电视节目的部分片段,当学生的兴趣展现出来时,立即将话题转移到阅读上来,学生为了知道故事的发展和结局而欣然接受了阅读方式。
当学生逐步接受了利用阅读为媒介接触文字,我们要经常请阅读较好的学生讲述自己读后的收获和体会,同时让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读书的名言,大家进行讨论、评说。定期举行故事比赛,评选最佳“巧嘴”。这样使学生从“要我读书”转变成“我爱读书”。从老师要求读变成自己喜欢读,用“兴趣”和“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指引他们走进知识的殿堂。
二、方法指导,寓教于乐
学生只在头脑中树立了阅读意识,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书籍,对于阅读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会阅读的技巧,学以致用,这样才能大大提高阅读的效果,取其精华。阅读的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速读法。简言之“好读书,不求甚解”。一目十行快速地观其概貌,这种方法应用于长篇,大量文字阅读,所谓取其精。
2.精度法。精读,细细品味,字字斟酌。这就要求学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筛选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度—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让学生学会抉择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4.思读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能唤起注意、启迪思维,而课后提示的思考题又是文章的重点,带着课后的问题读书更能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内容。这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最常用的学习方法之一。
5.读写结合。让读直接为写服务,让写提高阅读的效果,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阅读。这是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的一种阅读方式。可以在阅读专门研讨写作方法以后,指导学生写出读书笔记。
三、通过比较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分类摘抄和剪贴
文章题材相似,但写法各不相同,文章结构大同小异而内容又不相同,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不同的比较,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同一体裁可以表达不同的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同一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孩子们在广泛阅读报纸,书籍或是各种杂志时,一定会找到一些自己认为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或是文章片段,时间久了又找不到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这些喜欢的东西分类抄写或是剪贴下来,做成一本剪贴集,方便积累资料,随时翻阅。
四、创设条件,拓展阅读领域
培养学生 “读好书,善读书”加强课外指导,要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进行课外的交流。
1.定期举办读书笔记评选
这种方法能起到互为欣赏,互为激励,以及榜样的好作用,对阶段性的学习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养成习惯,提升阅读效果,达到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的养成。大家将自己贡献的图书编写图书宣传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的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不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促使同学们认真的读书的内容。
2.确保阅读时间
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的切实沟通,在教师根据不同阅读层次的推荐读物和文章的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紧密配合。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稍不注意,不及时监督检查,就会回归原点。这就要求孩子不仅在晨读或自习阅读书籍,在家里家长至少保持孩子每天半小时的阅读量。
3.落实到笔尖
大量阅读不仅仅只要求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归根结底是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增强。在学生阅读量和兴趣达到一定程度的同时,简单的阅读已经不再能满足学生对文字的需求,这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动笔续写或改编故事,运用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段来丰富自己的文章。将头脑中储存的大量文字落实到笔尖。
4.举行多项表演等趣味活动
学生就像一张白纸,潜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往往让人震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们喜欢表演这一特质。排练课本剧、相声、小品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巩固阅读兴趣,增加预读量。孩子读的书越多就越喜欢读书,这样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必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长期的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看课外书的时间。从我对本校3―6年级学生的阅读情况调查发现,有70%的学生阅读自觉意识不够,对阅读不感兴趣。语文学习好像是仅仅局限于课本与课堂教学的围城中进行。
如何去改变这一局面呢?教师们必须转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加强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是纲,在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生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文章的关键句、理解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等方面。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我进行了各种活动。
1.举行故事交流会。
在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单元主题是童话故事。对于《去年的树》《小木偶奇遇记》这些故事型的文章,学生们明显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们在课后去搜集一些自己喜爱的故事,在班级里讲给其他同学听。同学们兴致高昂,踊跃地去购买借阅了一些《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系列的书。经过仔细阅读,精心准备,学生们在班级里声情并茂地把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情节讲给了同学们听。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2.开展读书朗诵比赛。
学生们对于“比赛”的定义很明显,都知道要去挣得个好名次,为小组、为自己争得荣誉,争得“面子”。于是在课余时间纷纷认真准备,认真阅读。在学生阅读到精彩篇章之后,举行学生读书朗诵比赛,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朗诵水平,还提高了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不仅争得了荣誉,而且获得了知识。
3.表演书本剧。
学生阅读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后,老师引导学生把情节动人的部份改编成小剧本让学生演一演。比如在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文章之后,学生们大受启发,深刻感受到父母之爱。他们不仅在课外去大量收集体现父母恩情的文章,并且改编成小剧本,经过精心排练,加上自制的一些道具,淋漓尽致地给我们展现出一个个伟大的父爱和母爱的动人画面。这不仅使学生得到了知识和愉快的体验,更懂得感恩父母、孝顺父母,又增加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读书是一项心静的活动。课外阅读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阅读氛围的营造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品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形成和促进作用。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舒适幽雅的阅读环境,如建立阅览室、班级图书角等。在教室内外的墙壁四周可酌情悬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亦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积极发现班级热爱读书的典型,并加以热烈表扬。如此则能通过长期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学生间争相阅读良好氛围的形成。
三、指导课内外阅读方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乃至成材后走入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浏览泛读法。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书,初步了解大致内容。或者当我们的读书仅为了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或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时,也可采用此法。
2.品味精读法。对于那些语言隽永、引经据典的美文佳作、名篇名著,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写评语。如此,学生则能通过静心细读体会文章的立意构思,揣摩其布局谋篇,欣赏其妙词佳句。
3.读写结合法。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还应指导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拾贝的习惯。从中高年级开始,就可指导学生写好文摘卡、读书笔记。在写的过程中,可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拓宽思路,深入研读。
四、运用生活,促进交流,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在平时的教学中只停留在学生的书本上,要真正做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要教会学生把阅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平时的训练中日常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多沟通,多多交流。通过学生之间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阅事能力。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大课外阅读的训练量,长期合理有效地去开展课外阅读教学,从而更好地去为课内教学服务,提高学生课内阅读水平。作为教师,只有认真贯彻新课标要求,合理有效地开展课内外整合阅读教学工作,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生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众所周知,在各种级别的英语考试中,阅读能力的考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份量随着考试级别的升高而增多。而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无论是英语教育的决策者,还是第一线的英语教师都非常重视英语的阅读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效果不佳,改变不了学生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大失分的状况,更没有改变我们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阅读理解教学的功夫应该放在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上,而不是过分禁锢在局限的、陈旧的课堂教学上。
一、当前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1.无序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无序而缺乏生机。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针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就被有关学者作为现代教育的目标提了出来,后继而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依然受到排挤。除了一些为了提高阅读应试技能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题以外,面对高考的压力,强调教材、词汇、语法学习,而忽视了英语课外阅读。高中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有限、可选阅读材料也很有限。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基本处于一种“放羊式”、放任自流的状态。
2.功利性
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学生在所进行的很有限的英语课外阅读也被烙上了强烈的功利化色彩。课外阅读是个人出自内在需要并能自主选择的阅读,旨在满足个人的求知欲望和精神需要。但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将英语课外阅读的目的定位于服务考试,课外阅读以学习辅导类书籍为主,学生阅读面狭窄而单一。课外阅读退化为考试的附庸。有些教师一再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严重压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课外阅读成为学生沉重的精神负担,课外阅读也演变为学生的课业负担。
3.缺乏保障和方法引领
受功利性的影响,英语往往被边缘化,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分配给英语学科的时间少之又少。又加有些学校图书室的藏书不够丰富,图书更新较慢,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数量很有限,根本无法满足他们课外阅读的需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比较重视课内教学,而对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指导不力,使课外阅读纯粹处于一种“放羊式”状态。
二、下面是笔者在强化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实践中得出的一些体会
1.根据课文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书报上的文章,同时鼓励学生上网查询并下载有关的新闻或素材
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其内容安排以单元为单位,各个单元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的领域,比如Book One 就包括了Friendship,English,Travel,Earthquakes,Nelson Mandela。因此,教师在教每一单元前必须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询相关的资料,如Earthquakes,让学生上网阅读有关地震的文章,了解一些地震的专有术语,以及世界地震史上有名的地震的情况,也可以让学生阅读并摘录或归纳地震的常识和防震知识。在结束该单元的教学时,组织学生们互相分享查到的资料,交流彼此的体会。又如,在教学Nelson Mandela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Story-telling Contest”,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外读到的英语名人故事。
2.教师要有所选择地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
比如,世界大事,社会的突发事件,科技界的新发明,或者体育卫生方面的新鲜事等。例如,当某个重大事件发生后,教师应该马上上网下载一些相关的资料或者报道来印发给学生阅读,学生无疑会对阅读材料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如印度洋爆发海啸后,教师应该及时地搜索与海啸有关的知识以及海啸后的惨况的报道,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料,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利用多媒体,利用互联网,利用各种英文报纸
充分调动校内、校外的学习资源,构建读物网,想方设法拓宽阅读资料来源,扩大阅读量。鼓励学生使用图书馆资源和合作订阅《上海学生英文报》(高中版)《21世纪英文报》(高中版)《中学生英语周报》(高中版)《中学生英语辅导报》《 中学生英语读写》《学英语》《英语沙龙》等报刊杂志,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家庭与社会计算机资源上网阅读。
4.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整体阅读的自我训练
实践证明,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越丰富,触类旁通的机会和因素就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 D. Krashe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_地使用该语言。他认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可理解的输入,输入越多,掌握语言就越好。因此,教师应当要求学生保证一定量的,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
在“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课内外的整合”主题研究实践中,我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内外的有效结合,让课外阅读有效地为课堂服务。我首先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在教室窗台上、书架上、没人坐的课桌上等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摆放上一本本学生喜闻乐见的书籍,学生可以随时进行阅读。一、二年级放童话故事或《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拼音读物,到了中高年级就放几本名家名著、科普读物等。每逢课间休息时,便有三三两两的学生,翻翻这本书,比较一下那本书,有借书的,有还书的。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在这样的读书氛围中自然而然也会受到熏陶。
学生愿意读书了,在学习课文时就有意识地找一些与本组有关的文章、资料来读,以丰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时,学生就找了大量的资料,进行阅读后筛选出对理解本课有用的一些图片、文字等信息,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与大家进行充分的交流,有学生介绍了威尼斯的狂欢节,有同学介绍了威尼斯的木桩这一独特景观,还有学生介绍了与威尼斯特点相似的苏州风光,也有介绍威尼斯地形存在隐患的……让大家对威尼斯的风情有了更多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资料的整理运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整合课内外阅读的策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他们让我们感动”,文章的内容离学生来说都比较遥远,我就利用课外阅读来辅助课上理解。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我准备了抗美援朝的故事让学生阅读,下载了电影《上甘岭》让学生看,在学习《金色的鱼钩》一课,我向学生推荐《丰碑》《草地夜行》等文章,学生通过阅读,联系教材,达到了“无师自通”的目的。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选择同类阅读材料,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把两者放在一起,更加突出了作品各自的特点,这是另一个整合策略。比如,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我引导学生阅读课后阅读链接的《威尼斯之夜》,在比较阅读中,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也是学习写作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拓展延伸阅读也是整合课内外阅读的最佳策略。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根据原著进行改编的,在教学前后,我把原著推荐给学生。如,学了《将相和》,我引导学生读《史记》;学了《草船借箭》,就让学生读《三国演义》……使学生更立体地、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不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最常用的就是做好摘录,并定期检查。目的是保证课外阅读的质和量,养成习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阅读,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在校期间,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每天大课间定时阅读,学生每天阅读,完成一定量的积累――不少于5个好词,1个佳句。每周专设一节语文课用于课外阅读交流。通过班级读书会,让学生在课堂的交流中理解主题,品味语言。
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没有养成之前,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枯燥的工作”。在校大课间组织学生阅读时,我以身示范,自己也拿起课外书来读,或者与学生共读一本书,然后利用上课时间与学生一起聊读书的心得,从而教会学生一些阅读和思考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增进,又有利于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坚持一段时间的课内外阅读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学生爱上了阅读,语文素质也越来越高。学生每次开学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图书室找自己喜欢的书阅读,图书管理员主动承担给学生找书的任务,让大家到校第一天就有书可读。很多学生自己买了《森林报》《儒林外史》《史记》等书籍。我班学生在这五年级上学期背诵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阅读了《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书,部分学生还阅读了《史记》《儒林外史》。在课内阅读课上,学生都运用课堂所方法来阅读课外书,或读或记或写,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抄了厚厚一本摘抄,写了大量的感悟。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日渐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在学完《威尼斯的小艇》后,学生写的小练笔《家乡的星空》《自行车》《学校的成长园》……读起来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这是我班学生写出来的。
参考文献:
二、产生的原因
1.认识的片面性。
不少农村家长由于受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片面地认为看与考试有关的教辅资料,就是认真学习;看课外书是闲书,是“不务正业”。有些家庭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即使是《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书籍也不能给孩子提供,更谈不上买科普、法律类书籍了。在现行的教师考核评价体制下,教师仍存在极端的功利色彩,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注重各种解题技巧的讲解,忽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地。
2.阅读内容的盲目性。
真正适宜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短缺,而出版市场的假冒伪劣又屡禁不止。“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害”(菲尔丁)。读书需要鉴赏力,中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对一些文化垃圾“废寝忘食”、“如饥似渴”,严重影响学习与健康。
3.阅读方式的随意性。
由于学生在课后或校外不便管理,加之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与计划,学生阅读不择时间、地点、内容,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
不少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认为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
5.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活在知识贫乏的农村,耳濡目染父辈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自然接触不到多少有益的文化生活和文学作品。本镇唯一的新华书店,里面的书多是为考试服务的习题集、优秀作文之类,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综合性读物寥寥无几,更谈不上提供学生阅读的桌椅了。
三、应对策略
1.语文教师转变传统的旧理念。
从农村语文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现象,而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语文学习,归根结底,要引导学生读书,在广泛的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引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热情;在与作品的交融中,甄别真、善、美,提升道德人格、个性修养。只有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重视阅读,才可能在处理教材上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重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利用家访的机会反复向家长说明当今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让他们明白课外书的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项重要途径,使家长在行动上对子女阅读课外书给予支持和肯定,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子女购买、订阅一些书报。另外,定期对农村语文教师培训,也是改变旧观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增强学生阅读的欲望,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叶圣陶在谈阅读时曾说:“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形成涉及多方面因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体的阅读愿望。在实践中,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激趣。话题自定,可以讲成语故事、可以说我喜欢的格言、可以说阅读概要……这样,在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
(2)赏析片段激趣。教师在阅读中撷取精彩片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空城记》等,把它们做成“美味佳肴”,师生共同诵读、品味、赏析,来激发学生对原著阅读的兴趣。
(3)开辟阅读专题激趣。阅读专题内容多样:可以是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延伸的内容,如亲情专题、专题等;可以是关于学习方法技巧专题;可以是关于热点话题的专题……专题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关联,学生只要听说上专题阅读,没有一个不满心欢喜的。
(4)组织活动激趣。利用各种集体活动、竞赛,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可更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开展诗歌朗诵会、故事会、出黑板报、成语擂台赛等活动,还可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读书笔记、手抄报等作品,评出优秀,给予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
3.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师与其苦口婆心讲解题秘籍、作文技法,不如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顿悟。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阅读材料的指导。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教师要从阅读的源头上把关,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知识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益于学习的读物。除了《大纲》推荐的外,老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报刊杂志,如《中学生语文报》、《演讲与口才》和《青年文摘》、《读者》等,鼓励学生订阅;向学生推荐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的时代感强的哲理性精美短文;推荐优秀中外人物传记,并在班级开辟图书角,学生互相借阅,互通有无。
(2)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当熟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对经典性的书籍和文章,要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应用细读和精读方法;对于一般性书籍和文章,只须作一般了解,可让学生略读,或选读其中部分章节或片断进行阅读。
(3)做好读书笔记的指导。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做好读书笔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摘录课外书里的精彩语句语段,提高鉴赏能力,加强阅读积累;指导学生学会做批注,教会学生将阅读时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点滴体会,写心得笔记;指导学生改写、扩写、续写。天积月累,笔记就会形成一个资料库,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就会提升。
(4)注重古典诗词的阅读指导。古典诗词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老师可以从古代名句选讲、唐诗宋词赏析、古代散文选读等方面进行指导,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为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积极拓展渠道,努力营造读书的氛围,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品尝书香的美味,与书为友,相伴一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的极为巧妙的工具,同时又是丰富精神生活的源泉。课外阅读能满足学生渴望广泛认识自然、社会、人生的心理,是巩固课内知识,提高读写能力、陶冶道德情感,了解身外世界的重要途径。”可见,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我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一种艺术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课外阅读的正确动机应该是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自主阅读,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实际上,多数学生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有人认为,阅读是语文考试的重点,不阅读心里不踏实;有人则是迫于老师的压力,被迫应付着完成任务;更有学生只图消遣娱乐,猎奇求刺激,随心所欲,不顾阅读效果。教师应该建议同学们,端正课外阅读的动机,使课外阅读为课内学习服务,开拓视野,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精选有价值的读物,不能“开卷有益”
虽然课外阅读应该是同学们依据个人爱好和兴趣而进行的自主读书活动,但我们看到,因为选择读物不慎,造成不良后果的例子也不在少数。读书要有选择,不仅要读书,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事实证明,读好书,能使人走向光明,读坏书,会使人走向绝路。学生年龄还小,思想不够成熟,分辨是非能力差。有的见书就读,不分青红皂白;有的嗜好文学读物,疏远科普性、说理性文章,导致营养不良;有的同学梦想成为武林高手,对“武侠小说”爱不释手;有的“痴迷恋情”想入非非,琼瑶“大姐大”,“两只蝴蝶”满天飞,“老鼠爱大米”;更有人陷入垃圾刊物里,入歧途不知返。老舍先生就不赞成“开卷有益”的说法,对此他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即吃东西要有选择:要吃有营养的,不能吃有毒的。他鼓励大家读当代文学作品和古典名著、中外名人传记、科普图书等。因此,教师应当建议学生选择那些珍藏于民族文化和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趣味无穷、知识性强、思想性高的作品。一般说来,优良读物的标准是:现实的生活内容,生动优美的语言,曲折动人的情节,一定要文质兼美,适合自己的年龄和理解水平。只有内容健康,形式优美的作品,才会使读者志气昂扬、力争上进。
三、课外读书要高效,贵在得法
林语堂说过,至于语言无味,都全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来,都是因为读不适合的书,及不得其读法。可见,阅读方法是否得当,是影响阅读效率的关键因素。1.阅读要有计划,包括制订近期、远期的目标。不贪多求快,不信手乱翻,囫囵吞枣,最好做读书笔记,这样不仅有助于记忆,而且能锻炼分析能力及综合能力。2.读书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二是精读与粗读相结合,学会去粗取精。华罗庚的经验是:每当看一本新书时,读自己原来熟悉的部分,就可以比较快地看过去;对自己来说是新的知识的地方,就要多用些力气。多读不必全面掌握,选择“精彩华章”,略去“无关紧要”。三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四是阅读和应用相结合。3.要理清头绪,找到钻研门路,切不可一头扎进书中,或盲目的读一遍又一遍,或逐字逐句死抠,或只抓局部,忽视整体感知。前人的读书经验很多,当然可以借鉴,但不能死搬硬套,要因人因文而异。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创造的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巴金曾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不少人会忽略习惯的培养,实际上,学好知识缺不了好习惯。有好习惯,就拥有好人生,否则,坏习惯会破坏人的一生。
首先教师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重视。课改以后,教师的角色改变了,观点也改变了。由此,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更加明确了。教师启发学生,阅读是获得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我们要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得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因此,我们教师要有序地指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灵活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使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2.制定一份计划,形成一种常态
计划要具体详细,有可操作性。小学阶段,课业负担相对不是很重,每学年、每学期,甚至每周、每天都要有计划。比如,中午饭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那么一、三、五,是安排学生看绘本,二、四是安排经典阅读的抽背。严格执行计划,不可一曝十寒,要循序渐进,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
3.采用多种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1)课堂教学中的有意渗透。①比较阅读。在讲解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情感描写及作品的风格或语言特色时,可选择不同的作家作品或题目相同但形式、内容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如杭州市名师郑雪琴老师教学《古诗两首》时,把两首送别诗一边比较一边学习。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课后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明白送别诗相同的地方,又能去感悟送别诗中不同送别方式和送别时不同的情感。②通过续写或改写的形式,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这种“小练笔”形式,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想,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③教师在教学时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纵向式拓展。或向学生补充有关背景材料,如学习《假如》之前可引导学生看《神笔马良》的动画片,看看马良有了神笔都做了些什么,还可能做什么,启发学生想象,不局限于课本中的几个假设,而向更深的方向去发展。④加强语文阅读的“综合性学习”。即把日常生活中的材料与阅读积累的类似材料放在一起比较、欣赏、感悟,真实表达自己的理解。
(2)课外阅读的方法要求。①好书推荐会。利用语文课、班会课,老师把好书推荐给学生,在这种形式上我也有过多次尝试:比如想把《淘气的埃米尔》这本好书介绍给学生,我就层层推进,不断地制造悬念,先出示埃米尔的图片,再告诉学生是哪本书上的主人公,那本书上的主人公还有谁,埃米尔有两件宝贝,是什么呢?让孩子好奇地跟着老师走,让我们的经典作品轻松地融入孩子的课外阅读中。②采蜜卡制作——指导学生做好阅读摘记,以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增强情感体验。第一,摘录词语。看到特别好的的词语,就将这整个句子摘录,或者本来不理解的词语,你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的形式弄明白的词语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第二,摘录谚语、格言和警句。要求注明出处,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内容。第三,概括摘录有积极生活意义的事例。要求注明出处,并用一两句话评点其内容。③坚持每周背诵一点国学经典。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作品,如一二年级可以背诵《三字经》《必背古诗80首》《弟子规》,让经典伴随孩子成长。④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校园网、博客等平台,让家长监督,让孩子参与。
4.拓展课内外阅读的原则和注意点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136-02
人们习惯用传统课外阅读方式去看书,这样能帮助读者提高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更有利于读者把信息转为知识。纸质阅读让孩子细细品味语言中蕴藏的含义,热别是精彩的环节或篇幅,更让孩子流连忘返。除此之外还不用费电,可以很好地收藏,更传统更环保一些。信息技术经济时代,信息成了最有价值的存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信息技术课外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专指信息技术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也称“网上阅读”。其阅读方式主要有在线阅读和下载之后阅读两种。它让读者接触到的素材不仅仅是文字,而且还包括了图像、声音,内容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弥尔顿说过“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就会终身受益。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丰富课外知识,能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也可以锻炼写作能力,积累丰富的百科知识,这对语文的学习,知识的积累大有好处,还能锻炼阅读能力。
一、传统课外阅读方式不可丢
古往今来,人们习惯了用传统课外阅读方式去看书,这样能帮助读者提高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更有利于读者把信息转为知识。纸质阅读可以保护视力,不用费电,可以很好地收藏,更传统更环保一些。读者只要掌握了信息的检索方法通过目录、文摘,就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真正信息。
传统课外阅读中的书籍有着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的文化积淀,在经典性、阅读习惯、格调三方面,非信息技术课外阅读朝夕之间可与之相提并论。传统课外阅读的随时随地性以及阅读的方便性更是老少皆宜,当人们捧着一本书的时候,亲切感就会油然而生。在手指与纸的相触之中,似乎还带着油墨香味的纸张营造了一种阅读的氛围。尤其是那些一读再读的书,泛黄的书页,已经被嚼了无数遍的文字、承载了记忆中相伴成才的内涵。传统课外阅读则通过其纸质的载体可以给读者一种特有的书香气息,给读者营造一个静、雅、美的求知氛围,还能克服信息技术课外阅读非经典化、文化积淀等问题。
传统课外阅读让人们在手与纸的接触中之中,享受着文化的巨大快乐。你必须把阅读放慢,在一些奇妙的细部停留,感受那种丰富的精微,在这种阅读中,你根本没办法偷懒。而这与信息技术课外阅读所要求的恰恰相悖。传统纸质文本既可以随时变换阅读姿势,也可以随时调整阅读方式也不用担心辐射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既安全,又自然。能让人拥有一种比较舒适的感觉,就算较长时间阅读也不感到疲劳,有利于吸收知识信息。
二、利用信息技术课外阅读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经济时代,信息成了最有价值的存在。信息技术课外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专指信息技术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即借助信息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也称“网上阅读”。其阅读方式主要有在线阅读和下载之后阅读两种。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以前我们传统课外阅读通过纸质媒体,携带极其不方便,并且只有单一的文字或静态图像的表现形式,成本高,存取不易,查找繁难,而信息技术课外阅读克服了这些缺点,它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并且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合成,实现文本、数据、声音及各种图像在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传播。它让读者接触到的素材不仅仅是文字,而且还包括了图像、声音,内容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这样,读者可以产生极大的趣味。信息技术课外阅读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信息技术及时、海量信息的特性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利用信息技术课外阅读的好处包括:
1.为了激发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搜集与阅读教学有关的文本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处理信息资料以及辨别各种信息的真假是非的能力,并以此引导学生“绿色上网”,正确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教师通常会联系教材内容,引导和激发学生在课前课后利用对教材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性或拓展性学习。有时教师布置信息技术课外阅读作业,或由教师在班级博客中推荐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和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搜索相关的信息资料,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文章和资料进行辨析和鉴赏,以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搜寻信息、信息分析、质疑等手段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2.与纸质书相比,电子书籍需要较少的存储空间,具有低碳、环保的特点,电子书价格低廉,比纸质的传统图书要便宜得多,这是因为它没有印刷成本,存储率。电子书可以存储在您的计算机和手机里,您可以随时阅读你想要的内容,同时电子书籍不笨重,便携更容易。电子书籍的信息量大并且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合成,实现文本、数据、声音及各种图像在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传播。它让读者接触到的素材不仅仅是文字,而且还包括了图像、声音,内容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这样,读者可以产生极大的趣味。信息技术课外阅读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3.增强了读者的主体能动性。信息技术有一个极为明显的优势就是互动性,每个读者都能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再像传统课外阅读那样读者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从而使读者思路开阔,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增强,增加读者作为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爱好。
4.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加快了读者查询资料与信息的速度,节省了查找资料的时间,便捷了读者的阅读,缩短了获取信息的时间。信息技术的连通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读者之间跨越时空限制而互通信息,加之信息技术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使信息技术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而且计算机的存贮空间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是纸质载体无法比拟的。
三、传统课外阅读和信息技术课外阅读在信息技术理想关系
总之,在信息技术时代下,信息技术课外阅读将会进一步发展,而传统课外阅读也不可能消亡,二者必将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同发展,互相促进。但是,凡事有利也有弊,信息技术课外阅读资源丰富,但良莠难辨,鱼龙混杂。尤其是小学生年龄小,缺乏辨别和选择能力,为此,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指导。总之就是传统文本必然存在着一些信息技术文本所不具有的优点和作用,而读者在阅读上是有着不同层次的需要的,所以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不能只注重于某一种文本而忽视另一种。因此在新时代的读者必须把两种阅读方式加以结合。对于青少年来说更要加强自身素质,处理好传统课外阅读和信息技术课外阅读的理想关系。
参考文献:
指导学生“阅读”,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看了,读了,但没有思考,没有理解作品的意思,没有感悟作品的精髓,也就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所得,教师要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阅读边提问,边阅读边积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方法也有所不一样:如低年级的孩子刚刚学了一些汉字,识字量很少,再加上年龄小,这个阶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对生动形象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所以低年级的孩子都喜欢看图画书,教师要让孩子图文结合阅读,可以边读图边看文字,可以先看图再看文字,也可以先看文字再读图。读完后可以适当的拓展,如让孩子分角色表演、让学生改编故事、让学生简单分析人物形象,当然低年级孩子不懂人物形象的意思,教师只能让孩子说说喜欢故事中的什么角色,以及为什么喜欢这个角色。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以及本身语文素养的提高,可以阅读一些有意义的文学作品了,阅读时可以让学生先初读作品,了解大概内容,并能简单梳理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接着让学生细读作品,读完能说出作品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情,高兴的、好玩的、舍不得的……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阅读的最高境界是有所积累,并为我所用,所以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同时还要让孩子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记的内容比较开放,好词好句、内容梗概、读书体会……记自己觉得有用的,由于每个人的所见不一样,记的内容也就不一样,所以教师还要让学生交流读书所得,通过“读书成果交流会”、“展览评比”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养成写好读书随笔的好习惯。高年级的孩子还可以定期让学生阅读相同的内容,在学生读完作品后,促使孩子把阅读后产生的创作灵感及时写出来,为文学作品写好续集,交流评比,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所在。
二、授之以“鱼”
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还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可如今出版物很多,小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选一本好书还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教会学生选好有益的课外读物,防止学生“误食”“偏食”。我觉得选书时首先要主题鲜明,思想健康,不能让不良读物侵蚀小学生的思想,那什么是好书?我比较赞成保罗・亚哲尔的看法: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书;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书;帮助孩子认识人性的书;含有高尚道德的书等等。其次,推荐的书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从年龄上说,低年级常选图画书,借助图画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中高年级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理的儿童文学作品,借助作品再现孩子的内心世界。从性别上说,女孩子比较喜欢读童话、民间故事等,男孩子比较喜欢读看科幻小说、侦探小说等,教师要在尊重大多数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发展一点个性。第三,教师要结合所学课文推荐课外读物,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过《丑小鸭》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去阅读《安徒生童话》。学完《争吵》后,我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爱的教育》。另外指导孩子阅读一些篇幅较大的作品时,我帮助学生把作品浓缩成一个个小故事来呈现,如四年级下册让学生阅读《水浒传》时,我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篇章,譬如《武松打虎》、《拳打镇关西》、《林冲夜奔》等,当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起后,学生阅读起来就觉得它是美味佳肴。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是没有根据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琢磨的阅读程度。”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有效途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精耕细作,课外驰马平川。”现在,大部分学生是喜欢阅读的,但只是拿着书泛泛而读,没有准则,没有要求,这样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是无多大裨益的,那么,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广泛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高段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但是没有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阅读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凡事爱则工。只有当孩子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产生想读书的强烈愿望的时候,这时,只需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了读书的热情。
1.拓展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独立阅读兴趣
在选择课外阅读书籍时,可联系课文内容去挑选。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例子。”比如,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后,可向学生推荐《十万个为什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教学《小草和大树》时,向学生介绍《简・爱》及其作品,并激励他们课后去阅读其著作。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看整本书已不是件难事,相反比阅读短小文章更让他们觉得有趣。
2.树立榜样,给学生确定目标
利用晨会、早读时间,给学生讲述他们熟知的人物热爱阅读的事例,让他们感受读书不苦,相反其乐无穷。这样,给了学生活生生的例子,也给了他们向上看的目标,从而为他们的阅读留了自由的空间。
3.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激发阅读热情
每天组织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活动。如,在教学完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后,让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阅读后写读书笔记,并且还要求学生在每日故事会上讲《西游记》书中的内容及读后感受和体会,学生由对影视等感性的认识,进而转为对书中内容的理性思考,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激发阅读兴趣和热情。
二、创造条件,提供给学生阅读环境
1.学校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相结合
利用学校图书室全面向学生开放的有利条件,学生定期从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同时,发动班上同学将自购图书带进班级,建立小小图书角,与同学们共同分享。这样一来,学生阅读的量和面便更加宽泛和自由了。
2.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要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读书,时间很重要。所以,可以安排课余的专门时间段让学生阅读,也可以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出现。阅读时间一定要充分,只有让学生真正进入书中的景、情中,才会真正起到阅读的作用。
三、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著名作家冰心说:“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课外书包罗万象,五花八门,所以,筛选内容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果单纯从教育学生角度去替孩子选书,这种做法不明智。小学高段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水平和初步的喜好,所以在选择课外书时,既要考虑作品的教育意义,也要注意作品的趣味性和作品的美感。在指导实践中我发现,对于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儿童文学无论是表达内容还是表达格式上都比较适合他们。以前,在借阅图书时,我总是主观替学生做主选择作文类书籍,但却很少看到孩子认真阅读,而最近我班借阅了二十多本杨红缨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丛书,从那以后,我常常会见到教室里学生认真读书的场景!所以在课外书籍的选择上要抛弃主观倾向,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小说、世界名著啦,都是完全可以看的,教师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学生的课外阅读 。
1.读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读书成习惯后,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你感受到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让“读思法”也走进课外阅读,并使其更好地为课内阅读服务。
2.推荐一些方法,指导课外阅读
利用早读前或开展读书活动时给学生念一些读书方法,使他们在好方法的指引下愉快地阅读,体验快乐与充实,提升精神境界,获得基本鉴赏能力。
研究表明,高中阶段学生物理科技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这为我们研究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方法,特别是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完成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模式的根本转变,重要的一条是要加强和改善学生的课外阅读方式,强化自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科学做好物理科技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
一、构建良好的课外科技阅读环境
为高中阶段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物理科技阅读的环境,必须构建一个供阅读行为习惯形成的合理因素,
1.从教材中挖掘物理阅读的内容
高中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涉及自然规律、物理原理、物理特点、物理定律的实验过程和人们对物理规律的探索历程。本身就隐藏着巨大的科技阅读材料,教学中,要认真学习教材的外延,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将教材中涉及到物理学史研究的过程、物理人物、自然规律探索的经典事例、人类对物理研究的历史、物理与科学技术发展有机结合的事件等等编排成阅读参考目录,张贴在班级中,并附有参考的书目,以便供学生到图书馆进行查询或借阅,有时教师可将与其有关的科技图书直接搬到教室,如《科技物理漫谈》、《卫星与气象探测》、《地震知识》、《科技时代》、《电气化》、《物理与生命科学》、《诺贝尔获奖启示录》、《原子大爆炸时代》等等,摆到教室的临时书架上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以有效地刺激学生阅读物理科技课外书籍的兴趣。
2.通过考试评价手段,促进学生阅读物理科技书籍
高中物理不仅知识丰富,而且与各学科交错的知识点也很多,十分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阅读物理课外科技书籍的积极性,我们应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及时将物理学史、物理人物志、物理规律研究与实验的过程渗透到考试评价中去,尤其是一些与物理有关的自然知识,如,生命的起源、天气变化、力的本质及应用、运动规律中的化学、生理、数学等知识,虽然是简单的一个填空,一个回答,一个计算,一个人物的回忆与供述,但却赋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很大的诱惑。
3.课堂教学有意渗透物理科技新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物理教师都深入挖掘物理教材自身的特点,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科研成果、重大科技发明融合于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例如,讲授力学时,联系我国火箭发展史,详细介绍动力学与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技术,重点介绍我国航天史及重大的载人成果;讲授热学时,引进地热的利用与发展,蔬菜保护地种植与栽培;讲授能量时,介绍三峡工程及地震有关知识,特别是三峡工程的发电量及水能的综合运用,课堂科技知识的渗透,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后进行阅读有关的书籍,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引导方法很好、
二、探索合适的课外科技阅读模式
1.上好一节具有指导意义的物理科技公开课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要真正使物理科技课外阅读活动有序、合理地发展下去,必须形成物理学科教学特有的特色,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为此,在物理教学的每一个单元,都精心设计一节具有阅读指导意义的公开课,有效在调动了学生课外科技阅读的积极性。
如,讲授完热学这个单元后,我们结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和热分子运动理论。将目前世界地热能源开发的最新科技成果,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住宅小区建设中地热的开发,分理论基础、应用模式、开发前景和科技创新四部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放给学生观看,学生看后,反应强烈,多数学生写出了观后感,通过应用和科技的再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热分子运动理论的理解,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认识现代技术,怎样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是如何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将中央电视台每周的科技时代,科技探索,科技苑,农业博览,探险等挂在学校网上,供学生观看和欣赏。
2.设立课外科技阅读系列讲座,定期进行科技小论文评选
每学期,物理教师要人人都举办1-2场物理科技讲座,新学期开始我们就结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将课题、讲座题目、科技领域、最新成果分类安排专讲教师,教师在通过组织材料、进行课件制作、素材剪集准备完毕后,定期开讲,讲座结束后教师都根据讲座的主体内容,向学生列出课外阅读的科技书籍目录,供学生阅读参考,并做出科学指导。
在举办物理科技系列讲座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每学期进行一次大型的物理科技课外阅读小论文征文比赛活动,将好的作品推荐参加上级组织的评选,有的学生3年内有多篇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
3.将科技阅读与科技发明创造、科技课外活动小组有机结合
结合物理科技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我们成立了物理科技活动小组,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结合所学物理知识,制作与生活、农业、生产和服务有关的科技小产品,进行科技发明与创造,不断完善物理科技课外阅读活动。
如,力学小组,根据我县蔬菜高温大棚的现状及结构特点,积极开展力学结构研究,尤其是大棚承重力学研究,取得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并积极推广建设,热光学小组,积极结合蔬菜高温大棚的透光性情况,进行透光及光照研究,不仅提出了改革大棚结构的形态,提出了提高后坡结构的改革办法,加大掩盖体的厚度及改变掩盖体的质量等重大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