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81-01
一、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主人公的“名字”
科尔沁民歌中有许许多多以人物名字命名的叙事民歌,其中著名的有《龙梅》《白虎哥哥》《包姑娘》《金珠儿》《金良》《月亮》《春梅》等等。这些歌曲的取名在蒙文翻译中也依然如此,只有音调稍许改变,也就是说用蒙语的音调称呼这些名称也叫《龙梅》(long mei)等,词汇的借用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交流在语言上的必然体现。科尔沁蒙古人民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汉族人民地不断交流与融入,其语言中也加进了汉语的音调或者汉语与蒙语混着说的习惯。尤其在早期给孩子起名的时候,纯正的科尔沁蒙古与时代融入、与社会融入一体,虽然有时甚至都不知道是什么意义,但是单单觉得好听与时尚,就给自己的孩子们起名为:秀英(歌曲韩秀英),凤阳(歌曲凤阳高佬)等等。当时人们因为有汉文化的融入,在语言,起名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因此,尤其发展到如今,科尔沁人民的语言中总会掺杂着很多汉语,尤其各类名词都以汉语名称为主,所以很多外地游客及汉族人,如果细心听科尔沁方言也会略懂一二了。
二、科尔沁民歌中的婚礼风俗
草原的婚礼有各种礼节及风俗。如若参加真正的草原婚礼,我们会觉得又盛大而又神秘。随着汉文化及西洋文化的传入,很多年轻人已经忘记了古老的草原婚礼及风俗习惯。如若向往观赏及参加或举办草原婚礼的话,还可以通过科尔沁叙事民歌来了解一下。例如:《女婿之歌》:蔚蓝的天空啊咴、天边有些雾霭啊咴、小伙子娶媳妇啊咴、是蒙古人的规矩啊咴……歌曲中出现了很多科尔沁蒙古婚俗。蒙古族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词、祝词,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双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的快慢。这既保留了传统习俗,又表现出牧区特点。
三、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生活饮食习惯
科尔沁草原牧区饮食以牛羊肉、奶食品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半农半牧文化的逐渐深入,科尔沁人们的饮食也有了稍许改变,但依然见到“炒米、奶茶、手把肉、今天喝个够”的场景。著名民歌《韩秀英》中其母唱道:老鹰在房顶上打旋旋,正眼馋挂在房檐上的奶酪吧?在蒙古生活中缺少不了的奶茶、手把手、马奶酒、大米饭等等都不断地出现在蒙古叙事民歌中。
四、科尔沁叙事民歌中风俗礼仪
科尔沁蒙古风俗礼仪非常多,如客人进蒙古包前的礼节、问候礼节、坐在蒙古包里的哪个位置、敬茶礼节、倒茶礼节、敬酒礼节、告别礼节、祝福礼节等等。在叙事民歌《阿拉坦苏和》中:“金杯里斟满美酒举过头,只因远征战场恳求父母嘱托,银杯里斟满美酒举过头,只因赶赴战场聆听父母祝福。”把金杯里的美酒洒向天空,祈求上苍保佑孩儿平安归途,把银杯里的酒洒向天空,恳求上苍保佑孩儿平安归途。我把神圣的香火点燃,像佛祖祈求平安无灾。歌曲表达出对远去的儿女的祝福。
五、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机智聪慧
科尔沁民歌由于是即兴编唱的,因此多数时候也能反映出科尔沁草原人民的机智聪慧。如歌曲《谜语歌》中,快问快答式的演唱方式:巴拉马拉可其聪明的姐姐,请你把知道的谜语给我说说。没长尾巴也好看,那是什么?没有影子也跑得快,那是什么?巴拉马拉克其聪慧的妹妹,请你把知道的谜语给我说说。没长尾巴也好看那是青蛙,没有影子也跑得快,那是风。没有灰烬的火那是什么?没有云彩的雨那是什么?没有灰烬的火那是雷电,没有云彩的雨那是露水。而且在科尔沁民歌当中常会出现现场问答式的科尔沁“代人查嘎好来宝”,对立的双方,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要说服或者说赢彼此,这样一来,双方必须要有机智聪慧、经验丰富且又会说会唱会拉的艺人来表演。
在丰富多彩的科尔沁叙事民歌中,我们可以通过演唱歌曲来了解和学习科尔沁的很多古老的文化传统、丰富礼仪及英雄史诗、民间生活等等,因此科尔沁叙事民歌是我们文化遗产保留及发展的重要部分,我们也负有珍惜与传承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通辽市文学艺术研究所.科尔沁叙事民歌(汉语版)[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1、姓名称谓类
(1)(2007年全国卷第12题)帝王谥号主要住所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此题考查古代帝王的谥号和年号及庙号,是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和读书看报上网中接触到的。
(2)《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更名民曰黔首”。秦始皇31年下令“使黔首自实田”。黔首之称,在战国时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下列选项中属于对百姓称呼的是( )
①黎庶 ②苍生 ③优伶 ④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此题考查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天文历法类:
(2008年宁夏卷24题)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成十二生肖,相传唐太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太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申辰年 D、乙酉年
3、古代地理类
(2010年新课标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析来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此题通过地名来考查古代分封制。
4、风俗礼仪类
(2007年全国卷12题)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此题考查古代的传统文化对世俗礼仪的影响。
5、官职科举类
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6、文史典籍和史学理论类
(2011年全国卷12题),唐初编订《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7、古代建筑类
中国古代常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表示不同的方位。唐初,秦王李世民在宫城玄武门发动,杀死太子李建成,得立为新太子而登皇位,史称“玄武门变”。玄武门应位于宫城的( )
A、东门 B、北门 C、西门 D、南门
8、五行类
(2010年全国卷12题)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大德”,通过“禅让”汉代的曹魏应为( )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二、历史高考中文史常识知识的储备
1、姓名称谓类
(1)帝王的称谓
①谥号。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有褒贬之分
②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此张功德。一般开国者称“祖”,后继者称“宗”。
③年号。它是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2、天文历法类
(1)农历。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以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故称农历。
(2)四季.指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每季度的三个月。
(3)二十四节气。古人用节气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4)天干地支。古人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对,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3、古代地理类
(1)关中。古人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之。
(2)西域。古指新疆及以西地区。
(3)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以后曾将地此封给秦朝三个降将,故名。
(4)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4、风俗礼仪类
(1)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递食物时要举案齐于眉,示相敬。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3)生辰八字。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干支相配,共八字。
5、古代官职类
(1)丞相。是封建国家中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人。
(2)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3)枢密使。枢密院的最高长官,管军事。
(4)太尉。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朝称大司马。
(5)士大夫。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和地位的知识分子。
(6)提辖。宋州郡武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
蒙古族孩子们天生聪明伶俐。尤其科尔沁蒙古族孩子,从小在两种语言环境下长大,也许是多种语言思维开发的缘故,也许是天生能歌善舞的蒙古民族,以歌曲演唱的形式启发了他们的思维。记得很小的时候曾经唱过一些,又活跃又好玩的民歌。正如彝族有《猜调》,汉族有《对花调》《对鸟调》一样,蒙古族的叙事歌曲当中也不乏有考验智慧,考验常识的歌曲。如:《谜语歌》曾经是蒙古族孩子边跳绳边唱,边玩嘎拉哈边唱的一首游戏歌曲。歌曲中唱道:巴达玛拉克请你把知道的谜语给我说说。没长尾巴也好看那是什么?没有影子跑的快有时什么?巴达玛拉克其聪慧的妹妹请你把知道的谜底给说说。没长尾巴也好看那是青蛙,没有影子跑的快那是风。巴达玛拉克其聪颖的姐姐,请你把知道的谜语给讲讲。没有灰烬的火那时什么?没有云彩的雨又是什么?巴达玛拉克其贤明的妹妹,请你把知道的谜底给讲讲。没有灰烬的火那是雷电,没有云彩的雨那是露水。此类歌曲不仅以快乐活泼的曲调吸引着草原的孩子,也以不同时期不同的问答内容考验着草原孩子的智慧。在科尔沁叙事民歌中此类歌曲不少。又如:草原儿童歌曲《十二生肖歌》,以问答方式回答出惟妙惟肖的十二个动物的形象。歌词大意大概为:偷吃黄油的是小白鼠,贡献力气大的是长角牛,上中跳跃的是花斑虎,跑遍世界的是调皮兔。呼风唤雨的是天上龙,盘踞洞穴的白斑蛇,风驰电掣的快速马,卧圈生财的是福禄羊。花果园里的是矮个猴,唤醒人们的功勋鸡,守护家园的是忠诚狗,拱遍大地的撅嘴猪。
二、爱心教育歌曲
在科尔沁草原上,生活在草原上的孩子们,在暑假寒假时期,他们的生活中有牛羊相伴,睁眼就能听到牛羊声,打开门就能看到放牧的父亲,挤牛奶的母亲。孩子们心地善良,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上的每一个动物。在科尔沁叙事民歌中,有很多唱到对老人,对孩子,对草原上的每一个动物的爱,也唱到对草原大自然的无限崇拜与爱戴。因为草原就是他们生活的源泉,生活的一切,他赐予草原孩子们今天的快乐,未来的生存。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在唱着一首儿歌,此歌曲整理于1975年原哲里木盟科左中旗根杰老人的唱段,如今想起来,歌词内容会让我们不尽掉眼泪,也会让我们对养育自己的母亲有了无限的感恩。歌曲《驼羔》讲述了远去的妈妈不断回头,孤独的留到家里的小驼羔在哭泣的演唱:远去的影子是妈妈,妈妈、妈妈、嘣嘣给。留在家里的小驼羔,两眼泪汪汪,妈妈、妈妈、嘣嘣给。远去的妈妈,已经离开了我两个月,留到家里的我呼唤了妈妈两个月,嘣嘣给(驼羔撕心裂肺的哭声)。此曲后几段的歌词,用蒙语表达了每次遇到困难时想到妈妈的小驼羔,不断的望着远方等待妈妈的小驼羔,边留着眼泪,边长大的小驼羔,已经一个月一个月的等待了妈妈一年的小驼羔的伤心的哭诉。一想起这个小时候的嘣嘣给,此情此景如画的展现在眼前。草原人民爱母亲,草原人民也尊重我们草原上的每个动物,就像他们就是我家的一份子一样。草原上此类歌曲诸多,唱着此类歌曲让我们成长为了具有爱心的孩子们。如:《孤儿―小牛犊》《良山丹花》《僧赛玛》《小鹿》等等。
三、风俗礼仪教育歌曲
蒙古族是歌能歌善舞的民族。每个地区的蒙古民族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风俗礼仪。科尔沁蒙古族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蒙古人民尊老爱幼,热爱草原,文明礼貌等传统,也在保留着此地蒙族古所特有的礼节及风俗。我们通过老人们的教诲,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也可在很多叙事民歌中借鉴及保留着我们的风俗习惯。如酒文化,酒是草原上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婚丧嫁娶,日常礼节,各种节日都缺少不了酒。可是酒既然成为了一种文化,那么也有自己很多敬酒的礼节需要我们去了解。在科尔沁叙事民歌《敬满酒》(1962年原哲里木盟科左中旗金玉老人所唱)中,我们了解到:
(1)曲名就告诉我们,草原上敬酒要敬满酒,酒杯一定要满杯,半杯酒是对草原蒙古人民的不尊重。
(2)歌词:草原的酒,酿造于草原的圣水。圣水酿成的酒呀,要用右手来斟满。歌词中明确表示,敬酒要用右手来敬。或者歌词:草原的圣水,哺育了草原的牲畜,圣水中的圣水就是草原的酒。草原的酒呀,要用双手来敬酒。因此草原的长辈的酒是用双手来敬酒,同辈或者朋友可以用右手来敬的。
(3)歌词:圣洁的酒呀,敬给我亲爱的长辈,亲爱的长辈,用你们的祝福,祝福我们草原安康。此段表明草原上的酒先敬长辈,双手结果酒的长辈,要用美丽的祝词赠予晚辈们。
(4)歌词大意:敬爱的长辈,亲爱的朋友您,双手接过酒杯,回赠一个空杯。朋友及亲人敬的酒,尤其第一杯,一定要干掉,这样才是对敬酒者的尊重。(5)歌词大意:唱一首酒歌,敬给亲爱的朋友(长辈、老人)请你拿着酒杯,尽享草原的美酒歌谣。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当边敬酒边唱歌时,一定不要先喝掉,一定要唱完听完这首歌,再喝这杯酒。不然,歌唱者不断的演唱,不断的给您倒酒。此首歌的前几段讲述了蒙古人民的酒文化,其实除了这几段以外,草原的酒礼节还有敬天敬地,敬祖先等等。我们从歌曲中可以一一学到。此类风俗礼仪类歌曲还有:《出征歌》《上马酒》《女婿之歌》《婚宴之歌》《灰姑娘之歌》等等很多。
所谓“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沟通交流。
跨文化交流通常可分为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其中,语言交际又分为口头语言交际和书面语言交际两种。非语言交际主要是通过体态语进行的沟通交流,包括人们的表情、眼神、手势、视线接触、站姿、坐姿等等。服装也是人们传达信息的非语言方式之一。所有这些,都是交往个体向对方传递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外在形式。通常,双方都希望沟通交流能够顺利、成功,但很多时候,因为语言的差异和非语言习惯的不同,使得双方的交流存在很多障碍,甚至因为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了双方的误解。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大到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小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不能了解和理解双方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沟通交流困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位美国教授来华访问。在华讲学三个月回去之后,得到的结论竟是:“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在中国的三个月之中,有很多中国人称呼他为“戴维斯先生”。这位学者是一位科学家,自从年轻时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美国人均以“戴维斯博士”或“戴维斯教授”来称呼他,中国人叫他“戴维斯先生”时,他常浑然不觉是在叫自己。他还对中国人说:“你可以正式地称呼我为教授,也可亲切地称呼我为博士,或者是把我当作朋友,直接叫我的名字,但是不要叫我先生。”但是每每遇到陌生的中国人时,称之“戴维斯先生”者十之八九。
他感觉非常不舒服,觉得中国人在故意贬低他,郁闷三个月之后,得出了“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的结论。但是,从中国人的角度上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生”这个称呼是用于对高级学者的尊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先生”这个称谓就是对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学者文人的尊称,如“屈原先生”、“鲁迅先生”、“先生”等等。中国人称“戴维斯先生”,并不是把他当作一般男士看待,其实是很尊重他的,这就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幸好当时戴维斯先生还没有听到有中国人叫他“戴老”——在中国称“老”是极为尊敬之意,美国人听来就是在侮辱他、嫌弃他年龄大不中用了。
除了语言交流的差异之外,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当中还要特别注意非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非语言交流上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差异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涉外交往当中,人们为了表达尊重,除了言语之外,还要伴随有恰当的礼仪举止。握手是一种常见的国际交往礼节,但是如果见到日本、韩国及阿拉伯国家的女士,则不应主动要求与对方握手。拥抱和吻面的礼节常见于西方,在亚洲国家则很少使用。
据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任期间曾到一个阿拉伯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在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出于美国人的礼貌,他赞美王后的美貌并行了拥抱礼和吻面礼。这一举动使得国王十分恼火,但他强按怒火没有当场发作,结果宴会不欢而散。在西方国家,肯尼迪的这一举动不仅十分正常而且非常得体,但在阿拉伯人看来,赞美他人的妻子并拥抱、吻面是非常粗鲁失礼的举动——对他人的妻子是不可以热情地打招呼的。
因此,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很多因误解导致的不愉快甚至关系紧张的事件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缘于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礼仪禁忌。
文化习俗、礼仪禁忌的差异,是导致双方不能顺利交流的重要原因。能够“入乡随俗”的前提是,大家必须在“入乡”之前就对“俗”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因此,商务在进行涉外交往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交往人士文化背景之下的礼仪习俗与禁忌,这样才能避免产生那些原本可以避免的误解、冲突或其它严重的不良后果。
国际商务礼仪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一)商务谈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促成商务谈判的成功
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扬,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意礼仪,即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个商务人员,在与他人接触的商务活动中,了解其言谈举止,打招呼方式,礼貌礼节等礼仪都是决定着商务谈判顺利达成的关键之一。
(二)了解商务礼仪是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需要,也是商务谈判排除各种阻碍,各种矛盾,达成协议的关键
在日常的商务谈判中,任何一个商务谈判的对象的行为习惯都与它所处的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商务习惯和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想在商务谈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要求每个参与谈判的人对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商业习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制定谈判策略和商务接待中因人而异,避免犯忌。时间观念对商务谈判也有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效果,一定的行为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送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
因此,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都应该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努力避免由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与障碍,了解中西方的时间观念的差异,有利于中西方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随着跨文化意识的深入,中西方已经意识到当观念不同时,双方应该本身以相互尊重,入乡随俗为原则。同时,我们也知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馈赠礼物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社会传统,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送礼物的时候因国而异,有所选择,如果对对方所在国家的商务礼仪不了解,赠送不恰当的礼物很可能对谈判的最终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会让对方觉得得不到应有的尊敬,而造成流失客户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给商务谈判带来负面影响。
国际商务交往礼仪的跨文化交流相关文章:
1.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礼仪
2.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
3.商务谈判与跨文化交际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中阶段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语文”教学的背景下,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一大重要根基就是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和掌握。笔者针对文化常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对“文化常识”题的备考提供一些建议,以请教于方家。
一、文化常识的社会学内涵与概念范畴
“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出自《易经》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我们可以把“文化”理解为能被传承的国家历史地理知识、民族风土人情、传统生活习俗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文化常识就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载体,可以陶冶、教化学生,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知识修养和道德信仰的“文化人”。
二、对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考查的梳理
198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文学常识”题;1983年将“文学常识题”改为“语文常识题”,除“古代文化常识”外,还包括默写、文体知识、作家作品常识、汉字构字知识等。1984年以后历年高考都有文化常识题,逐渐涉及历史知识(1986年)、历史典故、传统故事、对联(1987年)、史地知识和古代文献知识(1989年)、古诗中描写到的传统节令(1993年)、传统礼貌称谓(1994年)、古代人物称谓(1995年)等中国传统文化常识。①
从近三年高考试卷来看,2014年大纲卷考查“解褐”、“南面”、“故事”、《春秋》。
2015年新课标卷Ⅰ考查“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新课标卷Ⅱ考查“男子名、字”“谥号”“嗣位”“阙”。
2016年全国卷Ⅰ考查“首相”“建储”“有司”“契丹”;全国Ⅱ卷考查“中宫”“陛下”“吏部”“移疾”;全国Ⅲ卷考查“礼部”“教坊司”“致仕”“两京”。
可以看出,全国大纲、课标卷侧重对古代传统文化常识中“官职称谓、继承制度、科举司法、古籍常识、历史地理、风俗节日”的考查,内容广泛,范围不定,考查内容不具规律性,内容零散细碎,对考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识记准确性的要求很高。
三、文化常识积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直以来,文化常识因在高考内容中占比有限、内容庞杂不易总结规律而在教学中被忽视,只有个别内容会因高考涉及而被从教材中截取出来进行割裂语境的识记掌握。由于各个知识点内容孤立,且不定时出现在各篇章中,教师教起来蜻蜓点水,学生记起来费时费力,且成效不大。
四、文化常识积累在教学实践中的方向和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在必修的五册教材及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古诗文教授中,应注意挖掘古代文化知识,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适度讲读其与现实相关的深刻内涵。
高中阶段涉及的文化常识可作如下细致划分:
(1)制度与职官:宗法制、分封制、禅让制、客卿制度、古代官员的俸禄、退休、三省六部制、九品官人法、三公九卿等。
(2)教育科举:察举、征辟、孝廉、院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进士、举人、秀才、连中三元等。
(3)经济制度:井田制、屯田制、占田法、均田制、均输、平准。
(4)古籍常识:纪传体、编年体、起居注、方志、类书、善本、十三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与七阁。
(5)历史地理:“华夏”“中国”“九州”由来,四大名镇、洛阳史话等。
(6)古代礼仪:封禅、宗庙、丧葬习俗、五服、夺情、冠礼、笄礼等。
(7)风俗节日:元旦、人日、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社日、寒食、清明、端午等。
对于以上这些细致分类的文化常识,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梳理出各概念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努力探索学习积累文化常识的方法并总结有益经验,教会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其内在深刻文化意蕴,了解感悟其时代意义,摒弃死记硬背,采用灵活记忆、分类识记,条理清晰,提高效率。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常识的积累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为大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贡献一丝微薄之力。
注释:
①⒅一.文化常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载体[J].社会科学论坛,2009(12下).
参考文献:
1.沈霞.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