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俗礼仪文化常识

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风俗礼仪文化常识

篇1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81-01

一、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主人公的“名字”

科尔沁民歌中有许许多多以人物名字命名的叙事民歌,其中著名的有《龙梅》《白虎哥哥》《包姑娘》《金珠儿》《金良》《月亮》《春梅》等等。这些歌曲的取名在蒙文翻译中也依然如此,只有音调稍许改变,也就是说用蒙语的音调称呼这些名称也叫《龙梅》(long mei)等,词汇的借用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交流在语言上的必然体现。科尔沁蒙古人民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汉族人民地不断交流与融入,其语言中也加进了汉语的音调或者汉语与蒙语混着说的习惯。尤其在早期给孩子起名的时候,纯正的科尔沁蒙古与时代融入、与社会融入一体,虽然有时甚至都不知道是什么意义,但是单单觉得好听与时尚,就给自己的孩子们起名为:秀英(歌曲韩秀英),凤阳(歌曲凤阳高佬)等等。当时人们因为有汉文化的融入,在语言,起名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因此,尤其发展到如今,科尔沁人民的语言中总会掺杂着很多汉语,尤其各类名词都以汉语名称为主,所以很多外地游客及汉族人,如果细心听科尔沁方言也会略懂一二了。

二、科尔沁民歌中的婚礼风俗

草原的婚礼有各种礼节及风俗。如若参加真正的草原婚礼,我们会觉得又盛大而又神秘。随着汉文化及西洋文化的传入,很多年轻人已经忘记了古老的草原婚礼及风俗习惯。如若向往观赏及参加或举办草原婚礼的话,还可以通过科尔沁叙事民歌来了解一下。例如:《女婿之歌》:蔚蓝的天空啊咴、天边有些雾霭啊咴、小伙子娶媳妇啊咴、是蒙古人的规矩啊咴……歌曲中出现了很多科尔沁蒙古婚俗。蒙古族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词、祝词,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双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的快慢。这既保留了传统习俗,又表现出牧区特点。

三、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生活饮食习惯

科尔沁草原牧区饮食以牛羊肉、奶食品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半农半牧文化的逐渐深入,科尔沁人们的饮食也有了稍许改变,但依然见到“炒米、奶茶、手把肉、今天喝个够”的场景。著名民歌《韩秀英》中其母唱道:老鹰在房顶上打旋旋,正眼馋挂在房檐上的奶酪吧?在蒙古生活中缺少不了的奶茶、手把手、马奶酒、大米饭等等都不断地出现在蒙古叙事民歌中。

四、科尔沁叙事民歌中风俗礼仪

科尔沁蒙古风俗礼仪非常多,如客人进蒙古包前的礼节、问候礼节、坐在蒙古包里的哪个位置、敬茶礼节、倒茶礼节、敬酒礼节、告别礼节、祝福礼节等等。在叙事民歌《阿拉坦苏和》中:“金杯里斟满美酒举过头,只因远征战场恳求父母嘱托,银杯里斟满美酒举过头,只因赶赴战场聆听父母祝福。”把金杯里的美酒洒向天空,祈求上苍保佑孩儿平安归途,把银杯里的酒洒向天空,恳求上苍保佑孩儿平安归途。我把神圣的香火点燃,像佛祖祈求平安无灾。歌曲表达出对远去的儿女的祝福。

五、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机智聪慧

科尔沁民歌由于是即兴编唱的,因此多数时候也能反映出科尔沁草原人民的机智聪慧。如歌曲《谜语歌》中,快问快答式的演唱方式:巴拉马拉可其聪明的姐姐,请你把知道的谜语给我说说。没长尾巴也好看,那是什么?没有影子也跑得快,那是什么?巴拉马拉克其聪慧的妹妹,请你把知道的谜语给我说说。没长尾巴也好看那是青蛙,没有影子也跑得快,那是风。没有灰烬的火那是什么?没有云彩的雨那是什么?没有灰烬的火那是雷电,没有云彩的雨那是露水。而且在科尔沁民歌当中常会出现现场问答式的科尔沁“代人查嘎好来宝”,对立的双方,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要说服或者说赢彼此,这样一来,双方必须要有机智聪慧、经验丰富且又会说会唱会拉的艺人来表演。

在丰富多彩的科尔沁叙事民歌中,我们可以通过演唱歌曲来了解和学习科尔沁的很多古老的文化传统、丰富礼仪及英雄史诗、民间生活等等,因此科尔沁叙事民歌是我们文化遗产保留及发展的重要部分,我们也负有珍惜与传承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通辽市文学艺术研究所.科尔沁叙事民歌(汉语版)[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篇2

1、姓名称谓类

(1)(2007年全国卷第12题)帝王谥号主要住所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此题考查古代帝王的谥号和年号及庙号,是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和读书看报上网中接触到的。

(2)《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更名民曰黔首”。秦始皇31年下令“使黔首自实田”。黔首之称,在战国时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下列选项中属于对百姓称呼的是( )

①黎庶 ②苍生 ③优伶 ④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此题考查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天文历法类:

(2008年宁夏卷24题)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成十二生肖,相传唐太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太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申辰年 D、乙酉年

3、古代地理类

(2010年新课标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析来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此题通过地名来考查古代分封制。

4、风俗礼仪类

(2007年全国卷12题)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此题考查古代的传统文化对世俗礼仪的影响。

5、官职科举类

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6、文史典籍和史学理论类

(2011年全国卷12题),唐初编订《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7、古代建筑类

中国古代常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表示不同的方位。唐初,秦王李世民在宫城玄武门发动,杀死太子李建成,得立为新太子而登皇位,史称“玄武门变”。玄武门应位于宫城的( )

A、东门 B、北门 C、西门 D、南门

8、五行类

(2010年全国卷12题)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大德”,通过“禅让”汉代的曹魏应为( )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二、历史高考中文史常识知识的储备

1、姓名称谓类

(1)帝王的称谓

①谥号。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有褒贬之分

②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此张功德。一般开国者称“祖”,后继者称“宗”。

③年号。它是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2、天文历法类

(1)农历。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以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故称农历。

(2)四季.指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每季度的三个月。

(3)二十四节气。古人用节气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4)天干地支。古人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对,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3、古代地理类

(1)关中。古人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之。

(2)西域。古指新疆及以西地区。

(3)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以后曾将地此封给秦朝三个降将,故名。

(4)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4、风俗礼仪类

(1)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递食物时要举案齐于眉,示相敬。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3)生辰八字。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干支相配,共八字。

5、古代官职类

(1)丞相。是封建国家中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人。

(2)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3)枢密使。枢密院的最高长官,管军事。

(4)太尉。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朝称大司马。

(5)士大夫。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和地位的知识分子。

(6)提辖。宋州郡武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

篇3

蒙古族孩子们天生聪明伶俐。尤其科尔沁蒙古族孩子,从小在两种语言环境下长大,也许是多种语言思维开发的缘故,也许是天生能歌善舞的蒙古民族,以歌曲演唱的形式启发了他们的思维。记得很小的时候曾经唱过一些,又活跃又好玩的民歌。正如彝族有《猜调》,汉族有《对花调》《对鸟调》一样,蒙古族的叙事歌曲当中也不乏有考验智慧,考验常识的歌曲。如:《谜语歌》曾经是蒙古族孩子边跳绳边唱,边玩嘎拉哈边唱的一首游戏歌曲。歌曲中唱道:巴达玛拉克请你把知道的谜语给我说说。没长尾巴也好看那是什么?没有影子跑的快有时什么?巴达玛拉克其聪慧的妹妹请你把知道的谜底给说说。没长尾巴也好看那是青蛙,没有影子跑的快那是风。巴达玛拉克其聪颖的姐姐,请你把知道的谜语给讲讲。没有灰烬的火那时什么?没有云彩的雨又是什么?巴达玛拉克其贤明的妹妹,请你把知道的谜底给讲讲。没有灰烬的火那是雷电,没有云彩的雨那是露水。此类歌曲不仅以快乐活泼的曲调吸引着草原的孩子,也以不同时期不同的问答内容考验着草原孩子的智慧。在科尔沁叙事民歌中此类歌曲不少。又如:草原儿童歌曲《十二生肖歌》,以问答方式回答出惟妙惟肖的十二个动物的形象。歌词大意大概为:偷吃黄油的是小白鼠,贡献力气大的是长角牛,上中跳跃的是花斑虎,跑遍世界的是调皮兔。呼风唤雨的是天上龙,盘踞洞穴的白斑蛇,风驰电掣的快速马,卧圈生财的是福禄羊。花果园里的是矮个猴,唤醒人们的功勋鸡,守护家园的是忠诚狗,拱遍大地的撅嘴猪。

二、爱心教育歌曲

在科尔沁草原上,生活在草原上的孩子们,在暑假寒假时期,他们的生活中有牛羊相伴,睁眼就能听到牛羊声,打开门就能看到放牧的父亲,挤牛奶的母亲。孩子们心地善良,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上的每一个动物。在科尔沁叙事民歌中,有很多唱到对老人,对孩子,对草原上的每一个动物的爱,也唱到对草原大自然的无限崇拜与爱戴。因为草原就是他们生活的源泉,生活的一切,他赐予草原孩子们今天的快乐,未来的生存。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在唱着一首儿歌,此歌曲整理于1975年原哲里木盟科左中旗根杰老人的唱段,如今想起来,歌词内容会让我们不尽掉眼泪,也会让我们对养育自己的母亲有了无限的感恩。歌曲《驼羔》讲述了远去的妈妈不断回头,孤独的留到家里的小驼羔在哭泣的演唱:远去的影子是妈妈,妈妈、妈妈、嘣嘣给。留在家里的小驼羔,两眼泪汪汪,妈妈、妈妈、嘣嘣给。远去的妈妈,已经离开了我两个月,留到家里的我呼唤了妈妈两个月,嘣嘣给(驼羔撕心裂肺的哭声)。此曲后几段的歌词,用蒙语表达了每次遇到困难时想到妈妈的小驼羔,不断的望着远方等待妈妈的小驼羔,边留着眼泪,边长大的小驼羔,已经一个月一个月的等待了妈妈一年的小驼羔的伤心的哭诉。一想起这个小时候的嘣嘣给,此情此景如画的展现在眼前。草原人民爱母亲,草原人民也尊重我们草原上的每个动物,就像他们就是我家的一份子一样。草原上此类歌曲诸多,唱着此类歌曲让我们成长为了具有爱心的孩子们。如:《孤儿―小牛犊》《良山丹花》《僧赛玛》《小鹿》等等。

三、风俗礼仪教育歌曲

蒙古族是歌能歌善舞的民族。每个地区的蒙古民族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风俗礼仪。科尔沁蒙古族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蒙古人民尊老爱幼,热爱草原,文明礼貌等传统,也在保留着此地蒙族古所特有的礼节及风俗。我们通过老人们的教诲,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也可在很多叙事民歌中借鉴及保留着我们的风俗习惯。如酒文化,酒是草原上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婚丧嫁娶,日常礼节,各种节日都缺少不了酒。可是酒既然成为了一种文化,那么也有自己很多敬酒的礼节需要我们去了解。在科尔沁叙事民歌《敬满酒》(1962年原哲里木盟科左中旗金玉老人所唱)中,我们了解到:

(1)曲名就告诉我们,草原上敬酒要敬满酒,酒杯一定要满杯,半杯酒是对草原蒙古人民的不尊重。

(2)歌词:草原的酒,酿造于草原的圣水。圣水酿成的酒呀,要用右手来斟满。歌词中明确表示,敬酒要用右手来敬。或者歌词:草原的圣水,哺育了草原的牲畜,圣水中的圣水就是草原的酒。草原的酒呀,要用双手来敬酒。因此草原的长辈的酒是用双手来敬酒,同辈或者朋友可以用右手来敬的。

(3)歌词:圣洁的酒呀,敬给我亲爱的长辈,亲爱的长辈,用你们的祝福,祝福我们草原安康。此段表明草原上的酒先敬长辈,双手结果酒的长辈,要用美丽的祝词赠予晚辈们。

(4)歌词大意:敬爱的长辈,亲爱的朋友您,双手接过酒杯,回赠一个空杯。朋友及亲人敬的酒,尤其第一杯,一定要干掉,这样才是对敬酒者的尊重。(5)歌词大意:唱一首酒歌,敬给亲爱的朋友(长辈、老人)请你拿着酒杯,尽享草原的美酒歌谣。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当边敬酒边唱歌时,一定不要先喝掉,一定要唱完听完这首歌,再喝这杯酒。不然,歌唱者不断的演唱,不断的给您倒酒。此首歌的前几段讲述了蒙古人民的酒文化,其实除了这几段以外,草原的酒礼节还有敬天敬地,敬祖先等等。我们从歌曲中可以一一学到。此类风俗礼仪类歌曲还有:《出征歌》《上马酒》《女婿之歌》《婚宴之歌》《灰姑娘之歌》等等很多。

篇4

所谓“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沟通交流。

跨文化交流通常可分为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其中,语言交际又分为口头语言交际和书面语言交际两种。非语言交际主要是通过体态语进行的沟通交流,包括人们的表情、眼神、手势、视线接触、站姿、坐姿等等。服装也是人们传达信息的非语言方式之一。所有这些,都是交往个体向对方传递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外在形式。通常,双方都希望沟通交流能够顺利、成功,但很多时候,因为语言的差异和非语言习惯的不同,使得双方的交流存在很多障碍,甚至因为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了双方的误解。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大到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小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不能了解和理解双方之间的差异,就会导致沟通交流困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位美国教授来华访问。在华讲学三个月回去之后,得到的结论竟是:“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在中国的三个月之中,有很多中国人称呼他为“戴维斯先生”。这位学者是一位科学家,自从年轻时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美国人均以“戴维斯博士”或“戴维斯教授”来称呼他,中国人叫他“戴维斯先生”时,他常浑然不觉是在叫自己。他还对中国人说:“你可以正式地称呼我为教授,也可亲切地称呼我为博士,或者是把我当作朋友,直接叫我的名字,但是不要叫我先生。”但是每每遇到陌生的中国人时,称之“戴维斯先生”者十之八九。

他感觉非常不舒服,觉得中国人在故意贬低他,郁闷三个月之后,得出了“中国人不尊重知识和学术”的结论。但是,从中国人的角度上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生”这个称呼是用于对高级学者的尊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先生”这个称谓就是对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学者文人的尊称,如“屈原先生”、“鲁迅先生”、“先生”等等。中国人称“戴维斯先生”,并不是把他当作一般男士看待,其实是很尊重他的,这就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幸好当时戴维斯先生还没有听到有中国人叫他“戴老”——在中国称“老”是极为尊敬之意,美国人听来就是在侮辱他、嫌弃他年龄大不中用了。

除了语言交流的差异之外,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当中还要特别注意非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非语言交流上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差异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涉外交往当中,人们为了表达尊重,除了言语之外,还要伴随有恰当的礼仪举止。握手是一种常见的国际交往礼节,但是如果见到日本、韩国及阿拉伯国家的女士,则不应主动要求与对方握手。拥抱和吻面的礼节常见于西方,在亚洲国家则很少使用。

据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任期间曾到一个阿拉伯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在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出于美国人的礼貌,他赞美王后的美貌并行了拥抱礼和吻面礼。这一举动使得国王十分恼火,但他强按怒火没有当场发作,结果宴会不欢而散。在西方国家,肯尼迪的这一举动不仅十分正常而且非常得体,但在阿拉伯人看来,赞美他人的妻子并拥抱、吻面是非常粗鲁失礼的举动——对他人的妻子是不可以热情地打招呼的。

因此,商务人员在涉外交往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很多因误解导致的不愉快甚至关系紧张的事件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缘于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礼仪禁忌。

文化习俗、礼仪禁忌的差异,是导致双方不能顺利交流的重要原因。能够“入乡随俗”的前提是,大家必须在“入乡”之前就对“俗”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因此,商务在进行涉外交往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交往人士文化背景之下的礼仪习俗与禁忌,这样才能避免产生那些原本可以避免的误解、冲突或其它严重的不良后果。

国际商务礼仪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一)商务谈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促成商务谈判的成功

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扬,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意礼仪,即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个商务人员,在与他人接触的商务活动中,了解其言谈举止,打招呼方式,礼貌礼节等礼仪都是决定着商务谈判顺利达成的关键之一。

(二)了解商务礼仪是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需要,也是商务谈判排除各种阻碍,各种矛盾,达成协议的关键

在日常的商务谈判中,任何一个商务谈判的对象的行为习惯都与它所处的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商务习惯和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想在商务谈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要求每个参与谈判的人对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商业习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制定谈判策略和商务接待中因人而异,避免犯忌。时间观念对商务谈判也有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效果,一定的行为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送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

因此,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都应该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努力避免由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与障碍,了解中西方的时间观念的差异,有利于中西方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随着跨文化意识的深入,中西方已经意识到当观念不同时,双方应该本身以相互尊重,入乡随俗为原则。同时,我们也知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馈赠礼物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社会传统,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送礼物的时候因国而异,有所选择,如果对对方所在国家的商务礼仪不了解,赠送不恰当的礼物很可能对谈判的最终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会让对方觉得得不到应有的尊敬,而造成流失客户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给商务谈判带来负面影响。

 

国际商务交往礼仪的跨文化交流相关文章:

1.跨文化交际中的商务礼仪

2.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

3.商务谈判与跨文化交际

篇5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中阶段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语文”教学的背景下,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一大重要根基就是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和掌握。笔者针对文化常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对“文化常识”题的备考提供一些建议,以请教于方家。

一、文化常识的社会学内涵与概念范畴

“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出自《易经》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我们可以把“文化”理解为能被传承的国家历史地理知识、民族风土人情、传统生活习俗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文化常识就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载体,可以陶冶、教化学生,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知识修养和道德信仰的“文化人”。

二、对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考查的梳理

198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文学常识”题;1983年将“文学常识题”改为“语文常识题”,除“古代文化常识”外,还包括默写、文体知识、作家作品常识、汉字构字知识等。1984年以后历年高考都有文化常识题,逐渐涉及历史知识(1986年)、历史典故、传统故事、对联(1987年)、史地知识和古代文献知识(1989年)、古诗中描写到的传统节令(1993年)、传统礼貌称谓(1994年)、古代人物称谓(1995年)等中国传统文化常识。①

从近三年高考试卷来看,2014年大纲卷考查“解褐”、“南面”、“故事”、《春秋》。

2015年新课标卷Ⅰ考查“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新课标卷Ⅱ考查“男子名、字”“谥号”“嗣位”“阙”。

2016年全国卷Ⅰ考查“首相”“建储”“有司”“契丹”;全国Ⅱ卷考查“中宫”“陛下”“吏部”“移疾”;全国Ⅲ卷考查“礼部”“教坊司”“致仕”“两京”。

可以看出,全国大纲、课标卷侧重对古代传统文化常识中“官职称谓、继承制度、科举司法、古籍常识、历史地理、风俗节日”的考查,内容广泛,范围不定,考查内容不具规律性,内容零散细碎,对考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识记准确性的要求很高。

三、文化常识积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直以来,文化常识因在高考内容中占比有限、内容庞杂不易总结规律而在教学中被忽视,只有个别内容会因高考涉及而被从教材中截取出来进行割裂语境的识记掌握。由于各个知识点内容孤立,且不定时出现在各篇章中,教师教起来蜻蜓点水,学生记起来费时费力,且成效不大。

四、文化常识积累在教学实践中的方向和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在必修的五册教材及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古诗文教授中,应注意挖掘古代文化知识,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适度讲读其与现实相关的深刻内涵。

高中阶段涉及的文化常识可作如下细致划分:

(1)制度与职官:宗法制、分封制、禅让制、客卿制度、古代官员的俸禄、退休、三省六部制、九品官人法、三公九卿等。

(2)教育科举:察举、征辟、孝廉、院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进士、举人、秀才、连中三元等。

(3)经济制度:井田制、屯田制、占田法、均田制、均输、平准。

(4)古籍常识:纪传体、编年体、起居注、方志、类书、善本、十三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与七阁。

(5)历史地理:“华夏”“中国”“九州”由来,四大名镇、洛阳史话等。

(6)古代礼仪:封禅、宗庙、丧葬习俗、五服、夺情、冠礼、笄礼等。

(7)风俗节日:元旦、人日、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社日、寒食、清明、端午等。

对于以上这些细致分类的文化常识,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梳理出各概念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努力探索学习积累文化常识的方法并总结有益经验,教会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其内在深刻文化意蕴,了解感悟其时代意义,摒弃死记硬背,采用灵活记忆、分类识记,条理清晰,提高效率。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常识的积累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为大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贡献一丝微薄之力。

注释:

①⒅一.文化常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载体[J].社会科学论坛,2009(12下).

参考文献:

1.沈霞.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教育,2010(7).

篇6

我校在各楼层开辟了“民族风情长廊”,专门介绍朝鲜民族的历史人物、名言警句、传统风俗,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进入校园,学生就会被“民族风情长廊”里的图片深深吸引。这里有朝鲜族婚礼、花甲宴的照片,有端午节、春节风俗的照片,还有精美的朝鲜族特色美食照片,每幅照片都配有精彩的文字介绍。照片中的人们穿着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盛装,让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开辟“民族风情长廊”是我校积极探索德育活动与民族礼仪教育有机结合的创新之举,对营造浓厚的民族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收获了环境育人的良好效果。

二、课堂教学渗透,达到全员育人

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德育活动中,更应该在课堂上进行渗透,使得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从而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文化传递和文化整合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礼仪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年开展一次每位教师一节“民族教育特色课”活动,要求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的教学特点,把朝鲜族民族特点、民族风情、民俗习惯等自然融入教学环节中,还可以通过朝鲜族历史文化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在汉语课上,师生共同搜集展示具有朝鲜民族特点的图片和实物,以《我爱家乡的……》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在数学课上,以朝鲜族传统民俗游戏《圈舞》为导入,引领学生进入了“圆”的知识之中;在英语课上,教师巧妙设计具有朝鲜族文化元素的课件,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又融入了民族文化礼仪教育。

三、主题班会融入,激发自豪情感

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结合朝鲜族传统礼仪开展系列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年级以“告别不文明行为”为主题,通过童谣朗诵、表演、舞蹈、小品、文明礼仪模特队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低年级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五年级以“我们的约定”为主题,说出自身存在的不文明行为、不文明语言、不礼貌作为的具体事例,与同学、老师、父母约定与自己过去的不文明行为告别,做一名优秀的朝鲜族少年;六年级以“文明礼仪与我们同行”为主题,通过观看短片谈感想、讲故事、小品、民族礼仪知识竞赛等形式,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传承民族礼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开展教研活动,融入传统教育

学校每学期、每个教研组要组织开展一次以民族礼仪教育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以此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美德,将教研活动融入传统教育。

(一)组织“挑战金钟”活动

我们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以民族常识为内容的“挑战金钟”竞赛活动。竞赛题目突出了民族性和知识性,内容包括:民族传统美食(如大酱、辣白菜、米肠、打糕、冷面等)、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礼仪(如说话、待客、用餐、走路等)、传统民俗活动(如秋千、跳板、摔跤、花牌、放风筝等)、民族音乐(如《阿里郎》《道拉基》《难逢歌》等)、民族乐器(如洞箫、短箫、大琴、玄琴、长鼓、圆鼓等)、民族舞蹈(如长鼓舞、顶水舞、扇子舞、农乐舞等)、民族名人(《中国人民进行曲》曲作者———郑律成等)。竞赛的形式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在选择题环节中,答错者被淘汰后经过老师或学生之间的猜词条游戏可以复活,复活的机会有两次,猜对几个词条就能复活几个人;在填空题环节中,让学生将学过的朝鲜语的成语、谚语进行填词,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多者胜。“挑战金钟”活动调动了学生和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对朝鲜语言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以朝鲜族传统礼仪体验和传统美食制作体验为内容组织高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朝鲜族是崇尚礼仪的民族,有严格的礼仪规范,但散居地区的朝鲜族学生对朝鲜族礼仪规范的认识逐渐淡化。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在教研组活动中融入了朝鲜族传统礼仪体验活动。一是让学生学会朝鲜族文明用语,如上课用语、师生用语、与长辈交流用语等。二是朝鲜族行大礼的体验活动,现场两名男女生各自示范后,全体学生分成几组,分批进行体验。三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既学会了朝鲜族传统礼仪,又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为了让学生了解朝鲜族传统美食,学生全员体验朝鲜族美食制作过程。把学生分成三个组,一组制作辣白菜、萝卜泡菜、圆白菜泡菜、茄子泡菜、黄瓜泡菜等各种泡菜;二组制作朝鲜族传统煎饼;三组制作紫菜包饭。教师事先准备各种食材,现场示范后,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虽然条件简陋,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都踊跃参与。通过传统美食制作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朝鲜族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还感受到亲自动手带来的收获和喜悦。

(三)组织低年级童话剧表演

低年级教研组以1~3年级学生为对象,排练儿童童话剧。童话剧以人与动物们怎样和谐相处为主线,以表演朝鲜族童谣、民谣、舞蹈、乐器等形式,完美的演绎了在快乐的童话世界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童话故事。其中,有机融合了朝鲜族传统节日里的饮食和礼仪文化。在剧中有动物和人们一起过中秋节的场面,家家带上用新谷米制作的打糕、松饼和米酒等朝鲜族特色菜肴,一边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喜悦,一边围坐在一起共进美食,又融入了与长辈用餐的传统礼仪教育。

篇7

家族的饭菜主要有:

1、家宴——指家族自己过节和各种喜庆活动而设的宴席

2、宾宴——宴请亲戚朋友的宴席

3、便宴——便宴是家常便饭。

饭桌文化:礼、孝、德、让、教

1、“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

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虽然每次宴请视客人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

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仆人;主与客的孩子发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宾宴一般也是不让孩子参加的。记得小时候家宴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有三个不准: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二祖母说吃饭时听到吧唧嘴的声音让人作呕,吃饭时出虚恭令人难以忍受。并让吃噎着连续打嗝的孩子主动下桌,不准拖拉椅凳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不准出声的要求;二是不准“下嘴”,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掉饭粒,揭馒头皮和剩饭要将饭碗扒拉干净。最忌讳的,就是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当年两个祖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

2、“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

小时候入席时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瘫痪,不能参加但要给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发话“都来坐”时,大家才按排行顺序入座,年纪小的孩子们要另桌而食。几位大妈和我母亲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给布菜、斟酒、倒茶、递毛巾。

两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给几个儿媳妇点她们最喜欢吃的菜,以犒劳她们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称犒劳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严。在饭桌上大家要观察两位老太太的情绪。情绪不好时,必须按规矩办事,敬酒、说个奉承话都不能少,用词要有长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谨慎。情绪好时,二老也谈笑风生,拉拉家常夸夸对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时会发话:“大伙儿在一块就是图个乐,还那么规矩干什么?”这时大伙才会放松,气氛和谐愉快,大人们还要领着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给老人问好。姐姐会讨老人的欢心,从兜里掏出几粒花生豆或糖块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外孙女赞不绝口。二祖母更随便一些,会到孩子们桌前逗逗孩子,还让孩子夹点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们也特别高兴。大家就是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种“孝”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尊,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因此,晚辈就更加敬重长辈更加孝顺老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铸就了真诚的孝道。

3、“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

4、“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5、“教”是饮馔方面的家庭教育。通过口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家族中的老规矩和礼俗,在与家庭教师共同用餐时,祖母总是要求几位教师给孩子“训话”,并根据社会时尚向孩子们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现象就去指点一下,让孩子们知道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

餐桌上的常识

篇8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新的一年中,我们应该对文明有更深的见解: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请你先过去吧!”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文明,还可能影响国家的声誉。在清朝时,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公开场合,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

  记者访问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纸屑,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文明礼仪国旗下讲话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讲文明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文明对我们来说,其实很简单。俯下身子捡起一张纸、捡起一个空瓶、捡起一个食品袋、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这统统都属于文明。

  记得又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城里玩,坐公交车,那天刚好是国庆节,车上的人也很多。到了一个路口,上来了一个大概有七八十岁的老爷爷,满头银发,手里拄着一根拐杖,在摇摇晃晃的车厢里,好像马上要摔倒似的。这时车上有好多人都站起来给这位老爷爷让座,站起来的有叔叔阿姨,还有一位比我还小的小孩子也站起来给这位老爷爷让座。当这位老爷爷下车时,拥挤的车厢里自然的腾出了一条小路然这位老爷爷过。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有一次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上,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4万平方米的地面上,到处是口香糖污迹,我希望人们以后能讲文明、保护环境。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如果我们就这样不讲文明、不保护地球,地球被破坏后我们去哪里居住呢?

  如果我们看到有人不讲文明,随意破坏地球,我们一定要制止他。如果我们不去制止,就然地球这样一天一天的被破坏掉,我们迟早会遭到地球的报应的。

  同学们,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去做一个讲文明的人,让我们一起小手拉大手创建文明祖国。

  文明礼仪国旗下讲话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文明礼仪常识(做一个文明人必看)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

篇9

强调,“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文明程度也是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不坚决遏制旅游不文明行为,将直接影响旅游强国目标的实现。

开展文明旅游工作,既靠道德教化,更要靠依法依规规范。为推进旅游行业文明旅游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明旅游工作的意见》,国家旅游局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文明旅游工作的指导意见》、《导游领队文明旅游引导规范》、《游客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今后我国将多部门联动,加强对旅游不文明行为的记录采集、追责处罚等,推进文明旅游工作的发展。

抓好文明旅游工作,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坚持不懈。而导游作为旅游最前线的引导员,在文明旅游当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宣传作用

导游在文明旅游工作中的宣传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文明素养。

出境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大多数是出于无知,是因为游客的出国阅历太少,对当地的诸多事宜不了解,忽略了对国人文明礼貌行为举止的教育,忽略了对文明出游警示与反复提醒。因此,在出境游前,导游要召开行前说明会,给全团游客分发《出团通知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将文明旅游提示写入“游客出行注意事项”中,列举出境游中常见的不文明行为,讲述这些行为的危害,让游客出行前心中有数,心中有礼。要对游客加强行为教育,给游客讲解用餐说明、乘车说明、排队说明、文明旅游常识;提前告知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法律法规,并提醒游客尊重当地习俗。同时,也可通过与游客签署承诺书等方式,倡导文明行为。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作为合同附件或宣传资料,要求旅游者自觉遵守,规范旅游文明行为。

向游客附送文明旅游宣传材料,讲清楚遵规守纪、文明旅游的要求,讲清楚不文明言行的利害关系。抓住入关、交通、住宿、用餐、游览、娱乐、购物等时间节点,向游客宣传普及目的地的相关法律常识、礼仪规范、风俗禁忌,及时提醒游客遵章有礼,及时劝阻游客不文明行为。

二、引领作用

身为导游,“文明”应该先从自身做起,如果自己都不够“文明”,怎么能更好地引导游客呢?导游在工作期间应以身作则,遵纪守法,恪守职责,体现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旅游者树立榜样;应注重仪容仪表、衣着得体,展现导游领队职业群体的良好形象;应言行规范,举止文明,为旅游者做出良好示范。

导游的言行举止应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导游人员依法进行导游活动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遵循道德原则。”是导游工作的原则之一。因此,从事导游工作首先要提高自身道德水平,自觉培养爱国情怀,向游客传递景区、景点的正确信息之余,理应始终坚持向旅客展现自身的文明素养,从而引领游客文明旅游。

提高导游的综合素质是促进我国旅游业向好发展的关键,提升导游的文明程度更是首要任务。媒体频频披露一些导游的不法行为和不文明行径:丽江导游出现骂游客“不买东西比可耻”和游客不愿骑马而被打的事件;云南西双版纳一名女导游不满意游客消费低,大发雷霆,大骂游客的道德、良心在哪里,质问游客是“骗吃骗喝骗玩”,并要求买到指定的数额;……游客被导游“坑蒙拐骗”的事情接连发生,再度把导游推上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显然,导游的不文明、不“安分守纪”的行为让游客“深恶痛绝”。因此,提高导游职业准入的道德门槛很有必要,提高导游的职业素养也刻不容缓。让导游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再是想方设法哄骗旅客通过购物、门票等项目的消费,而是以良好的职业素养、优质的服务态度引领游客享受旅行,让游客在旅途中尽情释放文明。

根据《导游领队引导文明旅游规范》的规定,导游在文明旅游中的引导作用表现为:

在法律法规方面。导游应将我国和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文明旅游的有关法律规范和相关要求向旅游者进行提示和说明,避免旅游者出现触犯法律的不文明行为。引导旅游者爱护公物、文物,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权益。

在风俗禁忌方面。导游应主动提醒旅游者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宗教禁忌。在有支付小费习惯的国家和地区,应引导旅游者以礼貌的方式主动向服务人员支付小费。

在绿色环保方面。导游应向旅游者倡导绿色出游、节能环保,宜将具体环保常识和方法向旅游者进行说明。引导旅游者爱护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保持旅游场所的环境卫生。

在礼仪规范方面。导游应提醒旅游者注意基本的礼仪规范:仪容整洁,遵序守时,言行得体。提醒旅游者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违规抽烟,提醒旅游者依序排队、不拥挤争抢。

在诚信善意方面。导游应引导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保持良好心态,尊重他人、遵守规则、恪守契约、包容礼让,展现良好形象。通过旅游提升文明素养。

三、监督作用

导游属于“一岗双责”,即导游既有做好业务工作的责任,也有文明督导的责任。管理好导游,发挥他的作用,才能将文明旅游这项事业持续深入推进。但问题是,许多导游只顾做好业务工作,将文明督导责任丢在一旁。而旅行社在对导游和进行考核时,也过于重视物质创收效益,忽视了精神督导情况,对于游客违反公德而导游默许的现象并无相应处罚。

更好地发挥导游在文明旅游中的督导作用,应当在加强导游队伍素质培养的同时,改变导游现有薪资结构,将文明督导因素与导游业绩挂钩,对于出现不文明行为且影响恶劣的旅行团,理应在完善相应规定,去追究导游的责任。

对于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旅游团队,可推行文明旅游督导员制度,推选综合素质好的游客作为文明旅游督导员,协助导游领队做好文明旅游督导。通过共同努力,使旅游团队游客的旅游文明素质得到较大提升,避免发生影响恶劣的旅游不文明事件。发挥文明督导员、志愿服务队的作用,积极开展文明告知、文明提醒、文明规劝,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安全旅游。

四、劝阻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四章第十一条规定,导游应当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和劝阻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违公德行为。这一规定,对导游在文明旅游中的责任,首次作了明确规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旅游活动中,导游要及时提醒和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对于游客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导游有权力也有责任予以提醒和制止。换言之,导游本该是推广文明旅游理念的主力军。导游必须摒弃不正确的思想和习惯,不能任由游客做出不理智、不文明的行为,并要敢于对游客进行教育,对其不恰当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引导。

导游要针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理。对于旅游者因无心之过而与旅游目的地风俗禁忌、礼仪规范不协调的行为,应及时提醒和劝阻,必要时协助旅游者赔礼道歉;对于从事违法或违公德活动的旅游者,或从事严重影响其他旅游者权益的活动,不听劝阻、不能制止的,根据旅行社的指示,导游可代表旅行社与其解除旅游合同;对于从事违法活动的旅游者,不听劝阻、无法制止,后果严重的,导游领队人员应主动向相关执法、管理机关报告,寻求帮助,依法处理。

五、总结作用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31-02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是毋庸置疑的,文化形成发展的前提是语言,语言是文化及其价值观念体系的直接反映。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在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没有语言的存在和延续,也就没有文化的存在和延续;另一方面,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学中进行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语言所反映出的文化的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具有并举、互补、兼容的关系。即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举进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补充,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合有机整合。特别是对于部分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佳、自学能力较差的高中学生,更需要英语文化的熏陶,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基于描述文化、体验文化、认识文化、实践文化的英语文化学习模式,总结出以下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一、结合教学实际,确定教学原则

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也必须遵循必要的原则,以确保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同步在一个层面上进行,从而达成高中语言技能和文化能力的正相关关系。

(1)适宜性原则。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英语文化现象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从英语语言学习开始的第一天起,文化学习就无处不在,要想把所有文化知识都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因此,高中英语文化教学必需遵循文化教学的适宜性原则。文化教学的适宜性首先表现在内容的选择必须适合高中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和实际英语基础,即选择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其次文化内容主要是定位在高中英语教学的框架内的,可以适当拓宽,但不宜太深太难。文化教学应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并为语言教学服务。适宜性原则还表现在文化教学的内容必须是有代表性的英语国家的基础文化常识和主流文化常识。

(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对文化教学的内容进行认真分类,明确区分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拟定总体文化教学方案,避免文化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倾向。

(3)递进性原则。递进性原则要求文化教学逐步递进,循序渐进。因此,高中英语文化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由表及罩,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展开。具体而言,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应注重传授英语国家基础文化常识如风俗礼仪,适当兼顾英语国家文化所反映的思维、价值观念等知识;在学习的高级阶段,在传授关于英语国家的基础文化常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材料中所隐藏的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内容的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文化悟力和意识。

二、分析教材内容,挖掘文化因素

英语文化教学的定位是以教材为蓝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是实施英语教学的前提条件。根据笔者的归纳总结,高中教材中的英语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分为英语国家知识文化和英语交际文化两类。

1.英语国家知识文化。在高中英语材料情景对话和语篇阅读中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知识文化,是实施英语文化教学的优良语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国家的地理常识,如地形地势、气候特点、自然风光等;(2)英语文学艺术知识,如杰出的文学作品、艺术成就、文艺流派等;(3)英语国家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涉及英语国家的兴起和发展主线、重大要闻和变革、重要历史事件等;(4)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类的常识,就教材而言,高中学生主要了解英语国家的基本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重点社会问题、一些重要的法律常规等;(5)物质文化知识,主要包括一些重要的艺术品、用具和建筑物等。另外,教材中没有涉及的领域内的知识文化可指导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进行课外英语文化知识研习。

篇11

礼仪有个人礼仪、见面礼仪、公共礼仪、学校礼仪、公务礼仪、日常交际礼仪。今天我们只谈学校礼仪。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

一、学生礼仪

学生是学校的工作主体,因此,学生具有的礼仪常识是学校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于教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

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得到教师的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先举手,待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如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2、服饰仪表:穿着的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

3、尊师礼仪: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

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应先敲门,井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事,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4、同学间礼仪: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种团结友爱的力量。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礼貌,是你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基本要求。

二、教师礼仪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个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教师的行为举止:一个人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

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

目光: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和平、易接近、有主见之感。当讲话出现失误被学生打断,或学生中出现突发事情打断你的讲课时,不能投以鄙夷或不屑的目光,这样做就有损于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站姿: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学生的重视,更有利于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站着讲课时,应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需要在讲台上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

手势:老师讲课时,一般都需要配以适度的手势来强化讲课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或其他过分的动作。

教师的言谈: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离不开语言表达。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的礼仪礼节。

表达要准确:学校中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科学的,有其严谨性、科学性。老师教授时应严格遵循科学的要求,不可庸俗化。

篇12

酒店文化是一种企业文化,在酒店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以实际存在的物质和无形的服务产品作为主要依托,给客人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现如今,酒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有型的商品竞争到无形的文化竞争,对于酒店的企业发展和管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酒店竞争水平的提升。

一、加强企业理念文化的建设

在进行酒店礼仪文化的建设中,首先要让员工对礼仪的思想进行认识,从思想上进行礼仪的接受,并将礼仪的观念融入到实际的经验管理中,对酒店的活动进行指导。

在进行礼仪理念的传输中,管理人员应该指导员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员工的交际能力,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让服务人员时刻将礼仪文化体现在实际在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酒店文化,将以人为本作为酒店服务标准,不断进行服务理念的更新,树立良好的竞争理念,让具体的思想认识在实际的行为上得到体现。

在利用思想教导的时候,一方面,给员工传输一种服务至上,“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另一方面,尊重员工的价值体现。员工也是酒店中的一员,在进行“以人为本”思想的时候切实的对员工进行照顾,指导员工合理的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对所有的员工一视同仁,秉公办事。

二、完善酒店礼仪文化建设

酒店的礼仪文化机能反映员工的利益意识和思想观念,也能对员工的行为举止进行一定的约束,使礼仪行为在酒店中的各个方面得到完全的展示,营造良好的礼仪文化环境。

1.加强礼仪培训制度

礼仪的培训是酒店进行礼仪的基础部分。酒店要建立完善的礼仪培训体系,就必须将基础的礼仪服务技能和方法进行完善的培训。在培训时,按照酒店的上下等级关系进行划分,对于基层服务而言,主要以礼仪技巧为主,中层服务以督导礼仪服务和技巧为主,高层服务以培训先到礼仪服务的思路和战略性标准为主。在进行培训等级任务的合理划分后,加强对培训讲师的师资力量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人员学习的水平。

在进行培训的时候应该定期的对新老员工进行培养,尤其在高级酒店,应该加强礼仪常识的学习和认知,对各地的风俗习惯进行认知,不断提升酒店的形象和效益。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应该及时的指导员工进行新鲜事物的学习,使酒店中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2.健全监督体制的完善

有效性的监督不仅可以督促员工的行为还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显著性帮助,消除员工消极工作的情况发生。酒店在进行监督的时候可以给客人发放一定的服务评价,要求在酒店享受服务后,对酒店的服务进行调查文表的填写,实际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对工作中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及时的更改,使酒店今后在服务中不断进行改进,使得监督体系逐渐健全,减少客户主观评价对酒店造成的影响。可以让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等对员工的行为礼仪进行监督,发现错误时及时的对员工进行指正,减少酒店经营中盈亏现象发生。

3.完善奖惩制度

如果要使一个人的行为得到完全的改变就必须进行一定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合理的惩罚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礼仪规章得到一致性进展,更加突出酒店在管理中的特色,让员工在服务的时候做到“有章可循”,使员工在学习礼仪时,充分掌握与运用,在酒店服务中展示出最佳的状态。对酒店服务中礼仪比较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对不规范行为进行惩罚。在进行奖励和惩罚的时候,主要以工资为主要标准,不断激发员工学习礼仪的激情,使酒店提供更优质的礼仪服务。

三、重视礼仪文化建设

在酒店的发展中,文化教育是酒店教育的主体和重心,对于酒店而言,无论是深层的管理还是酒店的制度都体现在文化上面。因此,必须重视酒店的文化建设,将酒店的文化管理体现在礼仪文化上。

1.加强员工个人的礼仪行为

酒店员工的个人行为举止上不仅代表着服务人员的形象,也展现了酒店的形象。礼仪是一种不需要口头交流的“语言”。酒店服务人员在行为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能展现酒店的形

(下转第224页)

(上接第223页)

象,因此,酒店的服务人员必须在走姿、言谈上面表现的十分优雅、大方得当,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保证酒店的形象和服务的质量。

虽然在礼仪行为上,简单的礼仪依然可以为顾客进行服务,但是优质的礼仪更能展现酒店的形象。在酒店进行服务的时候,服务人员应该用心的为顾客服务,让顾客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服务。通过礼仪规范指导不断带动酒店企业的发展。

2.进行酒店礼仪活动

随着社会行业的转变,宾馆行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是锦江宾馆却在强烈的竞争中得到了生存,锦江宾馆主要加强对员工的建设,为员工编写了专业的手册,对员工进行了深刻的洗礼,新员工进入酒店之后必须有一定的培训和行为举止的规范。锦江宾馆还以各种活动为基础建立了很多的旅游、贸易活动。在锦江宾馆中,员工的文化生活是锦江宾馆的主要成分,只有不断的开展一些适宜的活动,才能有效的促进员工的发展。酒店在进行活动的举办时,应该根据酒店实际的发展状况进行活动,例如,可以举办利益仪式(店庆、剪彩),还可以办一些广告会进行宣传,不断使自己的效益得到提升。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酒店管理中的礼仪文化进行分析,主要通过加强礼仪培训制度、健全监督体制的完善、完善奖惩制度等三个方面对酒店的文化进行阐述,利用加强员工个人的礼仪行为、进行酒店礼仪活动对酒店文化进行酒店礼仪的完善,希望酒店的礼仪文化建设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08-02

礼仪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教育良知的综合体现。从表象上看,礼仪涉及的无非是一些表情达意、举手投足之类的小事小节,然而小节之处显精神,举止言谈见文化。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不仅事及个人,有时甚至还关乎全局。对于我们在校的大学生来讲,学习一些礼仪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使我们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收获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可以使我们改掉陋习为我们今后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探索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一、礼仪的含义

(一)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和处世原则。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行为准则或规范。

(二)礼仪的含义

首先,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其次,礼仪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最后,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

综上,现代意义上的礼仪是指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过程中,在长期共同的生活和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被人们普遍认可,并且以习惯、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体现了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一)学礼、懂礼、守礼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礼仪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礼仪教育实质上是教人如何尊重他人以及如何与人相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处于某种社会关系之中,在这种社会关系之中,一个人要想生存就必须遵守礼仪的原则规范行事,否则他将很难生存,所以说遵守礼仪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更应该身正为范,成为礼仪的实践的传播者。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社会。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更多的反应在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上,更多地强调的是我们与人交往时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等礼仪的要求上来,所以,学习礼仪加强礼仪教育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一种处世原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能够使其掌握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严格按照礼仪的规范行事,使其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有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礼仪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形成,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能很快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感等,这些都十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礼仪行为普遍缺失的表现

随着不同版本的“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的流传,近年来,大学生与礼仪相悖的行为日益加剧,目前大学生礼仪行为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自我为中心,不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大学生进入校园后,没有了父母和班主任老师的督促与教导,这就使许多大学生把学校规章制度和所谓的公共道德都抛在了脑后。于是,在校园,可以看到许多不和谐的现象。比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心安理得;晚上熄灯后大声喧哗,任意浪费水电。不尊敬师长,到老师办公室,有的同学不请自进,不知道如何打招呼。另外还有穿着方面的问题,有些学生穿着奇装异服,仪容仪表不整洁,不得体。从种种表现可以看出,当今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常识的缺失,这些事情虽小,却也折射出校园文明风气状况。

(二)把“任性”当“个性”

崇尚自我,追求个性无可厚非,这也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之一。但对于什么是个性,有些大学生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不少大学生把穿戴特殊、奇装异服、言语出格、行为不羁、我行我素、放浪形骸、反叛传统、甚至抵制纪律的任性当做“有个性”。其实,这些都是礼仪缺失的表现。

(三)缺乏“感恩”之心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缺乏感恩之心,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不懂得知恩图报,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和谐相处,所以,我们大学生应该学会感恩。

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高校应转换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形成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应转换教育理念,不应一味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要不断完善高校德育体系,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入手,高度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使其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而且内在修养外在礼仪兼顾。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绝不是开几门礼仪课程就能解决的问题,学校应该形成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只有常抓不懈,礼仪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使之形成一种习惯而不是被动的去执行。

(二)高校不仅应该普及礼仪课程,更应该设立专门的礼仪培训中心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课程中,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因此礼仪教育普遍空缺。古代思想家荀子说:“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礼仪课应成为我们所有学生的必修课。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如《礼仪修养》《社交礼仪》《公关礼仪》《商务礼仪》《体形训练》等。通过一系列礼仪课程的学习,大学生的礼仪知识将非常丰富,如果能引导将其实践相结合,将来对其步入社会就业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学校应该成立大学生礼仪培训中心,对学校的礼仪活动给以指导,定期进行不同种类的礼仪培训,同时,成立学校礼仪纠察队,在学校内发现大学生不文明行为时给以积极的引导,使其迷途知返,成为一个懂礼貌有修养的大学生。

(三)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加强礼仪教育必须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展示礼仪的魅力。例如: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然后进行讨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工具,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让学校成为大学生的礼仪之家。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礼仪教育修养代表着一个人的品质和文明修养的程度。当代大学生应该深刻理解和掌握礼仪的内涵并且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不断提高自我的修养,塑造自身良好的个人形象,成为一个受人敬重和欢迎的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自己的要求。现今社会,优秀人才,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灵萍等.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憾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7(1).

[2]胡永红.浅析当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J].教育广角,2009(8).

[3]何莉.浅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1).

[4]杨得利,高世杰.论大学生礼仪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