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篇1

一、“挫折——抑郁——挫折”的恶性循环

抑郁是一种弥漫的心理状态,它可以影响日常生活的各种行为。大学生刚经过激烈的高考阶段,满怀希望地进入大学生活,幻想着大学生活的一片蓝天。然而,大学学习的转换,大学里要面临恋爱择业等问题的巨大的压力和忧虑。社会的剧烈变化,使大学生无法应对。对于复杂的世界由于被迫要做出太多的选择而又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很多大学生会采取回避的态度去面对,以此来减少与人的接触,生活在完全自我的“个体圈”里,由此以致个人能力无法提高,在生活中又会再受打击,陷入孤独与忧虑抑郁中,从而产生一个“挫折(压力)——抑郁——挫折(失败)”的恶性循环。

抑郁是一种情绪的混乱,其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是一种无望和无助交织在一起。“许多抑郁的人可能丧失食欲而使体重下降,睡眠减少的情况时有发生,也有一些抑郁的人睡得较多,甚至多睡几个小时,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另外还有一些人可能会很容易入睡,但睡得很早,而且一醒后再也难以入睡。随着饮食和睡眠的问题的出现患者会感到疲惫不堪,甚至有身体要跨掉的感觉。”①许多大学生陷入抑郁状态时也会选择睡觉,玩游戏,疯狂购物,等(特别是女孩子)方式逃避现实。

抑郁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它不仅仅使一个人思维迟钝,还会在不同程度上让人觉得存在的无价值感,会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曾言:“忧虑最大的坏处就是摧毁我们集中精神的能力,一旦忧虑产生,我们的思想就会处于混乱状态,从而丧失做出决定的能力。”②大学生处于抑郁忧虑的状态时就会无法集中精神去完成一些要求注意力长时间集中的任务,而恰恰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学习)需要较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集中思维,但抑郁的限制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烦恼,从而导致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又一次挫折失败。

二、侵犯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解释

对于越轨行为的生物学因素有各种理论和实践研究。社会生物学认为:“(1)侵犯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本能;(2)侵犯是人类生活必有的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必须定期发泄;(3)侵犯会以能量的形式聚积,遇有刺激会有发泄;没有刺激,但聚积过满也会发泄;(4)能量可以用开发替代竞技等富于侵犯性的方式进行引导。”③在剧烈变化的社会中,大学生无法适应,往往会产生忧虑、痛苦、抑郁等心理问题。著名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认为“痛苦往往引起愤怒,痛苦的刺激导致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引起人们倾向于产生侵犯行为。”④很多大学生产生侵犯行为也是由于心中的不满与愤怒。这些不满与愤怒很多来自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学学校的管理措施、大学生个人之间的攀比、以及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担忧等等方面。当这些不满与愤怒以“能量”的形式聚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宣泄的需要,遇到有刺激或是聚积过满的时候就会以侵犯越轨行为的形式发泄出来。

越轨社会学家还认为“匿名性与越轨有关”。“人们越是彼此缺乏联系,隐姓埋名,社会解组的程度就越高;社会解组的程度越高,越轨行为就越多。”大学生的半社会化,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人更多新鲜事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拉大了学生之间的距离。甚言之,大学学校的不断扩招,致使在空间有限的校园里“挤”进更多的学生,在拥挤的环境中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由此带来众多的不满;而在这众多人中擦身而过的距离却似有千里之遥的生疏。匿名性的问题,不仅仅是社会的特有表现,在大学生活里也存在,因此很多抑郁或是其他心理问题的学生,在一个并无多大的“知名度”的环境中,怀着一种“即使我越轨也无人认识我无人会揭发我”的心理,会做出许多侵犯行为。

大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处在社会的中高层,远离生计奔波的劳苦、远离沧桑社会的压力。他们有时间去为自己设计美好的蓝图。但是在顺利和挫折之间、在共性与个性之间,处于心理变化激烈时期的大学生不知该如何平衡。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园环境、社会的大力关注和支持等等,对于充满激情而又迷茫彷徨的大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催化剂。象牙塔里,人前人后,没有人是社会永远的存在。也许,多一些磨砺、少一些幻想;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压力,抑郁与侵犯会少一些吧。

参考文献:

①.引自《压力与健康》 [美] Phillipl.Rice 著 石林、古丽娜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篇2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十年来,由于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有力促进了城镇化建设,这也产生了大量弱势留守人员――留守儿童,尤其是学前留守儿童。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界定及研究这一群体心理行为问题的意义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界定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指农村地区0-6岁的幼儿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工作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祖父母或亲友代行使监护权的儿童。他们是一群本应恣意享受父母之爱、尽情撒娇的孩子,却要面临亲子分离之痛。他们本应天真烂漫的笑脸却露出焦虑与无助,本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却表现出懦弱、内向。他们是一群在人生刚开始起步时就缺少父母呵护的孩子。

(二)研究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意义

1.现实的警钟,期待关注。小梦茹,一个1岁8个月大的留守小女孩,从出生不久就由奶奶独自照顾。因为奶奶在家中突然暴毙,无人看管、照顾,独自陪伴奶奶的尸体达七天之久,等到最后被发现时已经昏厥在奶奶的臂弯里,浑身爬满了蛆虫……

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事件背后存在着这样一个事实――学前留守。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更不用说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了。在一些情况下,学前留守对孩子来说面临着生存的挑战,更不用说心理上的创伤了。小梦茹的生命在最后关头被挽救了,而她心灵创伤的愈合却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一现象也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警惕与关注。

2.庞大的规模,亟待关注。《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80%以上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全国妇联2006年对12个省市的调查结果也显示,0-6岁的儿童占总数的8.9%。而在湖北省135.3万留守儿童中,0-6岁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人数的29.6%。从这些调查中可知,目前我国处于学前阶段的留守儿童大约有520万,这其中还不包括许多因其身处偏远地区而尚未统计在内、没及时上户口的幼儿和许多超生黑户儿童。如此庞大的数据告诉我们,学前留守儿童也是亟需我们更多关注的留守群体。在我国几千万留守儿童之中,又有多少像小梦茹一样,在自己还没有咿呀学语时就要承受亲子分离、关爱缺失等伤痛?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的一大痛点,而学前留守儿童问题更是痛中之痛,更应受到社会的关注。

3.个体的学前期是人生发展的起航期、关键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许多早教机构都在宣传:“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说人生是一场场的比赛,那么人生的赛事从一出生就开始了。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起跑线,至于谁先达到终点,这与其在起跑线的前后位置、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有关。而在这三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速度和高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学期留守儿童来说,早期人文关怀和教育的缺失无疑会对他们将来的人生方向和发展高度有很大的影响。对一个国家来说,我们经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即他们应该是健康、乐观并拥有许多美好品质的人,国家才有少年强则国强的希望。而这一切美好品质的拥有,都有赖于早期的教育与引导。因而,对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关注不仅关系到幼儿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

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多认为,留守会造成儿童心理行为上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焦虑、敏感与易冲动等,主要表现如下:

(一)认知上的不足与偏差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80%由祖父母或亲友代替监护。在监护中,许多人只注重养而忽视了教,而学前留守儿童正处于认知的敏感期,忽视对他们教育的教育,就会限制个体认知的发展。同时,农村祖父母自身的教育观念落后、文化水平低下及其精力所限也阻碍了学前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而在亲友监护中,由于与学前留守儿童在亲情联系上相对微弱,加上自身工作也很忙,其也很难做到耐心、系统与有技巧地去进行教育引导,从而影响学前留守儿童的认知发展。而认知又会直接影响其上学以后的智育水平。同时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智力总体水平低于同龄非留守儿童的智力水平。此外,有许多留守儿童存在自己是父母的负担、累赘等方面的消极认知,这容易使他们有被遗弃感,并产生一系列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情感上的脆弱、敏感

监护教育上的缺失导致学前留守儿童认知上的不足和一些片面的偏差认知(我是爸爸妈妈的累赘、我被遗弃了),而周围人的逗乐话语“你爸爸妈妈呢,爸爸妈妈不要你了”等都会使处于学前留守期儿童的心理受到伤害,使其变得敏感、脆弱。

(三)意志行为上的偏差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会影响个体的意志和行为。因而学前留守儿童认知的不足与偏差、情感的脆弱和敏感往往导致他们产生一些不适当的自我防御反应,如攻击行为和退缩懦弱。

(四)农村学期留守儿童个性发展缺陷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对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存在个性发展上的缺陷,如学习焦虑、交往焦虑、处事敏感与容易冲动,即留守容易导致神经质个性的形成。因此,学前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不良倾向最终有可能造成学前留守儿童焦虑、敏感与易冲动的神经质个性。

1.师幼关系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对幼儿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幼儿教师对师幼关系的建立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要想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幼儿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爱心,能爱幼儿教育事业和每个孩子。只有幼儿教师用爱心去对待每个孩子,使每个孩子在她们身上寻找到妈妈的爱和感觉,孩子才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从爱老师上升到爱幼儿园,从而逐渐削弱以前的不良心理反应和行为,重塑积极的心理特质。其次,幼儿教师要秉持公平原则对待每个孩子,公平体现在态度和机会的提供上。在态度上,教师不歧视任何孩子,对每个孩子态度要一致,幼儿教师不一致的态度会挫伤受忽视孩子尤其是学前留守儿童的敏感心灵。在机会上,给每个孩子尽量提供同等的锻炼机会。通过教师公平对待每个孩子,孩子们才能切实感知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是无差别的,逐渐从内心深处接纳老师,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从而逐渐削弱以前的不良心理和行为,重塑积极的心理特质。

2.同伴关系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幼儿园中的同伴关系对幼儿心理、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反之则不利于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已有研究发现,幼儿都具备很强的模仿性,尤其喜欢模仿和追随他喜欢的同伴的行为。因此,老师和家长应协助孩子在幼儿园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尤其要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好朋友,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在幼儿园不是孤独无助的。这种心理上的支持与信念会让孩子建立自信,变得勇敢、坚强。然而,对于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来说,留守已经给他们留下了阴影,想要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能存在更大的困难,这就更加需要老师从中协助,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他们逐渐从以前的阴影中走出来。

综上所述,亲子分离导致的一系列营养不良、安全没有保障、监管缺失、家庭教育缺失、亲情缺失及幼儿园人际关系等的局限是影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因素,这使学前留守儿童儿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发展的关键期得不到正常的呵护和引导,造成其心理发展上的诸多创伤与缺陷。

参考文献:

[1] 王小波,谭琳,王英.农村大龄留守儿童问题与政策分析[J].南方论坛,2009(1).

[2] 凌辉,张建人,易艳,周立健,洪婉妍,文晶.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5).

[3] 胡月,胡勇. 对留守儿童心理干预切入口的探究――依恋理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专题研讨[J].教育与教学论坛,2012(29).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40-01

通常对“问题学生”的界定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首要表现在品德方面,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方面。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从小的方面说,直接关系到一个班集体、一所学校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良好班风、校风的建设;从大的方面说,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安定。

“问题学生”并非永远都是“问题学生”,他们有着巨大的可塑性,这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失学率大大增长,而这其中有绝大部分为“问题学生”,这些学生很可能流落社会,危害社会,我们工读学校就是专门收纳、教育转化这类学生的专门学校,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受教育的权力,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了给社会带来更多安定的因素,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研究显得就极其必要与重要。

很多人对工读学校有偏见,人们容易把它与少管所和监狱联系起来,总认为工读教育是惩罚性的教育,其实不然,工读学校是基础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以矫治问题学生为特色的教育基地,工读学校肩负着教育和教学的双重任务,可以说责任重大,在社会负面舆论和重大教育责任的双重压力下,工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心理分析入手,对工读学生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教育。

由于工读学校学生的特殊性,所以在进校之后,都会为学生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学生来我校之前的情况、来我校的原因及其家庭情况等,所以我们通过查阅档案和班主任谈话的方式,就可以掌握学生的所有情况。通过对七、八、九三个年级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学校的“问题学生”来自于洛阳市市区、县区和乡镇。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律性较差。他们的父母在固定单位上班的不多,部分父母个体经营,还有部分家长打零工。父母整天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子女接触的时间少,交流不多。对子女的教育更少。所以好多学生表现为:语言低级、粗俗, 礼貌缺失;满口土语、俗语;行为蛮横、粗野;遇事缺乏思考、喜欢动手动脚、甚至拳打脚踢;不尊敬老师;同时撒谎、不诚实、欺负弱小现象也时有发生。从父母的文化程度可以看出: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应都比较低。虽然他们都比较关心自己子女情况,但仅仅是问一下子女,很少主动与学校的老师联系。当然他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有更大的发展。“问题学生”大多自卑、缺乏自信心,自卑导致他们特别介意别人的说话,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变成了挖苦、讽刺。从而导致打架、斗殴。在学习方面,“问题学生”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不稳定,而且由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在教育的管理体制、教科书的选择使用、教师的教学方法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势必造成他们在知识的衔接、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与人的相处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失。一部分“问题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主科上新旧知识断档情况非常严重,以上种种导致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

为了更好的掌握学生情况,我们指定了专门的调查问卷,从调查数据来看,“问题学生”上网成瘾或者沉迷的人数已经占了60%~70%,他们上网的目的就是娱乐,包括游戏,电影音乐,网络聊天等等,从而来麻痹自己。我认为可以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主观上: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首先是自控能力欠缺,求知欲旺盛,他们对于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相对传统媒介而言,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他们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的心理接触网络。但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与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为逊色,因而他们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

其次,认知能力有限,中国青少年从小接受的是正面教育,在涉及国家命运和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他们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虚拟网络毕竟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

最后,是自我意识强烈,中学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

中学生急于摆脱学校、教师、家庭的管制,丢开书本,追求独立个性和成人化倾向,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

客观上:从对学生的档案了解中可以看出,“问题学生”的背后基本上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些家庭在不同程度上出现问题。要么是离异家庭,要么是家长过于忙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要么是家长文化程度低,不懂得教育孩子,不会与孩子沟通,孩子因此产生严重的自卑或者自负心理,就把在生活中得不到的关爱去网络中寻找,或者把自己的郁闷与不满情绪在网络上派遣。所以说,网络就成了这些孩子们的精神寄托,他们痴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如果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我想他们的网络成瘾问题就不攻自破了。

问题学生的群体依然很大,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也在新形势的发展下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者要抱着满腔热忱,善于观察琢磨学生心理,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理分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让问题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吴慧燕.浅析青少年学生的网络成瘾症[J].

[2] 薛云珍,卢莉.网络成瘾的形成、表现及机制的探讨[J].

[3] 黄 答.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J].

篇4

网络游戏成瘾可以界定为:通过重复地使用网络游戏所形成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迷恋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愿望;同时产生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现象,对网络游戏所带来的会一直有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

一、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网络游戏本身的优势

1.网络游戏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成就动机和心理感官刺激。网络游戏的升级设计较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成就动机,使得玩者的“成就感”越来越强,玩游戏的心理动机也就越强。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体的立体传播形态制造了良好的身临其境的效果,加上砍杀、枪战等火爆的内容,给人以很好的感官刺激,容易使人获得心理上的,渐渐就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固的条件反射,使得玩家更加沉迷。

2.网络游戏中人际交往的隐蔽性、自由性、广泛性满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网络游戏中的人际互动超越了年龄、性别、文化和时空的限制,完全不同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交往模式,只要打开电脑,连接上网络,就可以与网上的数以十万计的同道中人共同享受游戏的乐趣,更能满足青年大学生的需要。

3.网络游戏的便捷性方便了大学生们的使用。网络游戏的进入门槛低,只要一台电脑就能满足需要,而目前电脑在高校当中已经较大程度的普及,加上受利益驱动而遍布学校周围的网吧,使得大学生们接触网络游戏,较少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网络游戏的成瘾。

(二)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1.学习压力及学业成绩不佳。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成绩总归会有高下之别,尤其是工科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而无论从现今的教育体制还是社会文化传统,或者家长的观念来说,学业成绩都是评判学生优劣的极为重要的因素。这种学习上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容易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寻求解脱与满足,通过网络游戏世界里的升级来摆脱现实世界带来的自卑感,满足对优越感的追求,然而更快地升级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更加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业,这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2.人际交往的困惑。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人的宠爱,加上成长环境比较单一封闭,容易养成倔强、任性、自私等性格弱点,这些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而社会贫富分化和区域经济差距的不断扩大,更加使得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困惑不断增多。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困惑在虚拟的网络游戏环境中更容易得到满足。有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在现实中具有孤独、抑郁、焦虑的人格特征,在网上却表现得更加积极开放。

3.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使得戒瘾能力欠缺。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动期,其自制性和自律能力都还不强,遇事容易冲动和消极应对。因而容易被光怪陆离层出不穷的新游戏吸引,同时他们的认知能力又不足以抵抗其诱惑,所以一旦染上网络游戏的瘾,一般难以有效戒除。

(三)家庭、学校及其他社会原因

1.家庭原因。有人曾对上海市8所大学近4千名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进行调查,网络成瘾者的家庭关系满意度明显低于网络未成瘾者,“非常不满意”和“较不满意”的比例未成瘾者的近4倍。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的价值取向和情趣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态度和行为。

2.大学教育和管理模式。大学时期采用教育和管理的模式大多是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给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发展空间,和大学以前的教育模式差异较大,衔接工作做得不够好,使得部分大学生不但没有能够较好的自我发展,反而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也是有人将大学一年级阶段作为预防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关键阶段的重要原因。

3.其他社会原因。目前仍没有形成网络游戏管理方面的法律,使得网络游戏得不到应有的规范。网络游戏商们不注重行业自律,遍布学校周围的网吧业主们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些都对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矫治对策探析

综合对于网络成瘾治疗方法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行为疗法、认知疗法、药物治疗、家庭治疗、社会支持疗法、团体心理辅导。就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矫治来说,应该针对不同个体、成瘾的不同程度,综合考虑,加以选择。

(一)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以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为基础,坚持效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人的行为和外在的环境视为考察对象。

就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来说,要自我观察、自己把握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转变不合适的看法、观念,形成有效的自我控制和应对问题的方法,并且及时对自己予以正强化和负强化,使得瘾症自然消退,从而真正起到戒除瘾症的效果。具体来说,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行为的错误,设定一个从易到难的目标,从减少上网时间尤其是网络游戏时间开始,并制定学习计划,使自己的生活充实,并且努力坚持,时时加以强化,再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和计划进行调整,逐步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二)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美国学者贝克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认为心理紊乱是由患者错误或不合理的信念和看法引起的,通过现实的评价,并矫正其歪曲的或功能障碍的想法,可以达到情绪和行为上的改善。

就对于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来说,认知疗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网络游戏成瘾本身,父母或老师与成瘾者进行谈话沟通,探讨网络游戏给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网络游戏本身的负面作用,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二是针对隐藏在网络游戏瘾症背后的问题,也就是成瘾者为何会玩网络游戏成瘾,比如说是因为学习压力带来的自卑,还是人际交往问题带来的困惑,或者是其他的什么问题。只有了解到了瘾症产生的真正原因,才能与其共同面对和探讨解决方案。

(三)药物治疗

宁波戒毒研究中心的杨国栋、刘悦和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陶然等人认为,网络成瘾不只是一种心理疾病,而需要通过有效的药物进行干预,结合心理治疗,效果明显。

就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者来说,笔者认为,对于部分由于瘾症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神经失调症的重度成瘾者可以适当采取药物疗法,其他大部分网络游戏成瘾者没有必要采取这种疗法,因为药物疗法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副作用,加上大学生群体毕竟综合素质较高,可以先行通过其他方法予以治疗。

(四)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建立在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心理场理论的基础之上。在网络成瘾者中,他们对网络有着共同的心理体验和认知,也对存在地问题容易产生共鸣,这样,在心理辅导时就容易产生“向心力”和心理场。

就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者来说,应用团体心理辅导,就要组成成瘾者团体,采取认知+行为的模式,从认知的角度鼓励团体成员就网络游戏依赖的问题进行主体交流和讨论,了解各自的状况,看到存在的问题,并共同寻找产生的原因,进而根据自己的依赖程度确定矫治目标,制订计划,实行行为纠正。

(五)家庭治疗

陶然、李邦合提出了家庭治疗方法,他们认为医学治疗不是治本之策,家庭教育更重要。其理论依据是网络成瘾症可能是家庭功能失调的表现。因此,就需要修正、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改变网络成瘾症产生的家庭动力机制,使症状消失。

就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者来说,应用家庭治疗重点是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孩子的网络游戏成瘾的问题,能够肯定网络的正面作用,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责备和限制,以免引起逆反心理。二是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其协调学习和上网的关系,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网络游戏。同时家长也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协调好家庭个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家庭成员的感情融洽,使融洽的亲情成为鼓励孩子不断取得好的进步的动力。

(六)社会支持疗法

社会支持疗法,指的是治疗网络成瘾症需要社会、学校等各个环节共同努力,缺一不可。

就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者来说,社会支持疗法,就需要社会不断优化网络游戏环境,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有效的监控系统。学校的学生工作者注意创新德育的方式方法,加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建立起有效的“网络成瘾”预警和矫治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其他的爱好,以此转移对于网络游戏的依赖等等。

参考文献

[1]张宏如.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

[2]www1.cga.com.cn/hfsite/business.html.

[3]江楠楠,顾海根.大学生上网行为、态度与人格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

篇5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073-03

一、引言

网络这一高科技成果的融入,给现实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当网络成为大学生成长的有效工具时,网络游戏也随之浸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他们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对有的学生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状况,分析网络游戏成瘾形成的特征,研究成瘾大学生的认知与情绪、人格品质存在的相关性,期待能够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探索预防网络成瘾对策等方面具有实际参考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一)主要概念界定

网络游戏成瘾:美国学者格尔伯格从上世纪末开始关注过度使用网络这一现象,1995年首次提出网络成瘾――也称网络不适应的概念。后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格里菲斯将网络游戏成瘾从网络成瘾中分离出两类网络游戏成瘾,一类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带来的兴奋和,希望在虚拟的社会中得到回报,或渴望展现自己的实力而导致成瘾。第二类是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承受太大的压力,急需一种有效的发泄方式,通过网络游戏逃避现实,沉浸其中以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本项研究认为网络游戏成瘾是指个体因过度接触网络游戏,而逐渐形成依赖心理与失控行为,并伴随游戏停止后的机体不适与情w、交往障碍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一般认为非适应性认知涵盖了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世界的认知两个维度。对自我的非适应性认知主要是指自我情绪体验与人格特质等自我概念的失衡。非适应性认知与自我情绪体验、人格特质有着内在的联系,相互影响。对世界的非适应认知是指个体认为网络能够给予他一切,但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如愿。本研究认为非适应性认知是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形成的基础,同时受情绪、人格的影响,反过来又强化其网游行为。

(二)样本描述与资料来源

本调查于2014年8月在成都几所大学进行,以本科生班级为单位,随机抽样,发放问卷共计300份,有效回收问卷285份,有效率达到95%,被调查男生173名,女生112名;大一学生115名,大二91名,大三43名,大四36名。

(三)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选择四个信效度较高的量表:大学生网游认知―成瘾量表、“大五”人格问卷、正负性情绪量表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以此调查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状态,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情绪体验、人格特质与网游成瘾及非适应性认知的相关性。

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各量表得分采用描述统计分析及T检验,并对成瘾行为和非适应性认知与人格、情绪、生活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网络游戏成瘾调查的基本现状

在本次调查的285名有效被试中,其中网游成瘾的有40名,占比达到了14%。

大量国内外研究认为,非适应性认知是指个体与他人和客观环境关系的错误认知,是造成网络成瘾的重要认知基础。非适应性认知固化了“网络万能”这一核心观念,导致各种错误的自动思维以及中间信念的出现,在缺失元认知的监控时,致使成瘾的网络行为产生。本次调查中成瘾组与非成瘾组非适应性认知的差异性见表1。

表1显示成瘾组与非成瘾组之间在对网络游戏过高的评价、心理慰藉、人际关系的实现和逃避学习压力的四个非适应认知因素以及总分上的差异皆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P=0.000

作为成瘾者的心理基础,非适应性认知充当了其进行网游行为的强化物,凸显出成瘾组与非成瘾组的行为差异性(见表2)。

结果表明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在控制冲动的能力、戒断症状和相关品行问题三个因素和成瘾行为总分上都显现出极显著差异。非成瘾组控制冲动的能力显著高于成瘾组,而戒断症状和相关品行问题显著低于成瘾组。

(二)网游成瘾者的认知与人格、情绪、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假设,网络游戏成瘾行为与大学生具有的人格特质、情绪体验、生活满意度等具相关性。因此,在数据的处理上,从人格特质、情绪、生活满意度三个方面与成瘾行为及非适应性认知进行相关性分析。

1.人格特质与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分析(见表3、表4)。表3显示网游成瘾行为及非适应认知风格与人格特质中的适应性、利他性维度达到了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

2.情绪与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分析(见表5、表6)。表5显示正性情绪与非适应认知因子与成瘾行为因子均呈负相关性,负性情绪与非适应认知因子、成瘾行为因子间均呈正相关性,表明网络游戏成瘾行为及非适应认知因子分越高,则负性情绪越高,正性情绪越低。表6表明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负性的情绪体验明显比非成瘾大学生多,正性的情绪体验明显比非成瘾大学生少。

3.生活满意度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见表7、表8)。表7表明主观满意度、客观满意度及总体满意度与非适应认知因子、成瘾行为因子间均呈显著负相关性。网游成瘾行为及非适应认知因子的得分愈高,显示生活满意度的得分愈低。表8显示网游成瘾的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显著低于非成瘾的大学生。

四、结论和讨论

基于成都高校的抽样调查,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非适应性认知基础及相关因素进行有价值的讨论。

1.调查揭示成瘾者非适应性认知的特征极明显,总体对网络游戏认知评价较高,自认能从游戏中获得心理上的慰藉,实现人际沟通,觉得在网络游戏中更安全,舒服,可以摆脱现实中不如意的学习生活环境,并期望在游戏中实现自我。网络游戏的虚幻经验使他们产生错误的观念与信念,形成消极逃避退缩的认知,从而强化成瘾的意识和行为。

2.通过分析“大学生网游认知―成瘾量表”与“‘大五’人格问卷”数据的差异及相关性,表明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网游成瘾密切相关,人格特质中的各维度(除开放性维度)均与网游成瘾行为及非适应认知风格呈现显著的负相关。

根据表3、表4分析得出,成a的大学生相比非成瘾的大学生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对外界环境警觉性高,容易紧张。在社交性方面,不善于人际交往,难打交道,人际关系不和谐。成瘾大学生利他性低,对别人缺乏信任感,容易与人产生冲突,性格相对固执,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只顾及自己的利益。成瘾大学生还表现出低道德感,经常处于自发的、无组织的状态,通宵玩游戏,白天逃课补觉,生活没有规律。

3.研究发现,网游成瘾者的非适应认知与情绪密切相关。正性情绪与非适应认知呈现显著负相关性,负性情绪与非适应认知呈现正相关性。网络游戏成瘾学生较非成瘾学生负性情绪高,正性情绪低。

分析表5和表6得出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获得情感和价值需求的正常满足,对体验到的诸如不安、心烦、惊吓和焦虑等负性情绪,缺乏成熟的情绪管理能力,紧张的情绪压力无法得到及时疏解,负性情绪的体验不断升级,无处宣泄和疏导的负性情绪最终将可能被转移到网络游戏上,借助网络游戏这一虚拟世界,宣泄自己在现实中难以调适释放的情绪。

4.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主观满意度、客观满意度及总体满意度与网络游戏成瘾的非适应认知呈显著的负相关。成瘾者的生活满意度是显著低于非成瘾者的。

表7数据显示生活满意度在自我形象、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方面与非适应认知呈现显著的相关性。表8数据表明成瘾学生与非成瘾学生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呈现极显著差异。成瘾大学生无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生活满意度都比较低,这种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促使他们在网络游戏中追求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并产生依赖,最终导致网络游戏成瘾;另一方面,由于玩网络游戏的时间过长而形成对网络游戏的依赖,又导致生活满意度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通过本文调查研究分析,更深入地认识了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行为的非适应性认知基础,研究结果提示要预防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需要从认知方式、人格培养、情绪调适和提高生活满意度等方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和干预,调整大学生认知偏差,培养新的、有适应性的认知方式,提升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积极情绪体验和主观幸福。

参考文献:

[1]朱丹.网络成瘾者的认知加工偏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11-12.

[2]张卫东等.正、负性情绪的跨文化心理测量:PANAS维度结构检验[J].心理科学,2004,1(51).

[3]李宁,李东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认知基础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Addiction to Online Games

ZHANG Yao-yuan,HE Xing-ji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