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课外阅读的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当今在校中学生已很少去阅读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课业负担的过重,由于当代音像文化的崛起,大多数的中学生从小没有接受过很好的书籍熏陶,已经丧失了阅读的兴趣,一有时间便沉溺于电视肥皂剧中或浸泡在电脑游戏中。要想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书籍上来,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认识,使他们明确阅读的重要性。音像作品虽好看,但它直接作用于感官,给人的感觉是平面的,而文本阅读要运用头脑去思考,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创造性和思维空间,它给人的感觉是深刻的,我们只有徜徉于文学海洋中,才能深刻体会到文字的奥秘。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把课外阅读看成是另一种类型的课业负担,才会心甘情愿地将课外时间用在阅读上。具体的激趣方法有:
1.介绍有关作者的生平、思想引发学生兴趣
例如李清照曲折的人生经历,例如苏轼儒、道、佛杂合的复杂内心思想,还有很多文学家、革命家的故事、事迹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从而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美文片断赏析激发学生兴趣
选取一些名篇片断,如的戏剧、徐志摩的诗歌、林语堂的小品文、沈从文的小说片等在课堂上欣赏,使学生体会作品的美妙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3.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语文教学上,教师情智并举,将感情融人课堂,用生动的充满激情的教学,引领学生走入文学殿堂,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阅读文学作品的美,从而激发其阅读兴趣。
二、注重阅读方法指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从阅读时效上可大体归为精读、略读、快读三种。精读重在吟诵涵泳,文道兼收,强调阅读的深度;略读重在观其大意,提纲挈领,强调阅读的广度;快读重在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强调阅读的速度。不同的书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甚至同一本书的不同章节,我们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读,要做到重点突出。好书、美文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而有些书、文章只须知其梗概,就可以运用略读或快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拿到一本书应先看作者介绍、前序后跋,再翻看书中内容的一段或几段,初步决定读不读,以何种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再按兴趣、喜好来读。总之,“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跟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灵活运用三大阅读技法,当然还可以探索出其他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使阅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和速度,从课内到课外,博览群书,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
三、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结合
“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一定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课外阅读顾名思义是在课外进行的,教师如果光提倡、光强调,紧接着就放任学生自由发展、自觉阅读,缺少了检查、督促的环节,势必不能使大面积学生有所获、有所提高。我们搞课外阅读无非是想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健全学生心灵人格、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说能力的目的,而这些最终目的都没有一个量化标准,无法测试。而且即便能测试,课外阅读也不是灵丹妙药,在一个月、一个学期就能奏效。记读书笔记除了能够加深学生对读物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外,另一方面,也是督促检查学生课外阅读开展情况的好办法。只要长期坚持课外阅读、坚持记读书笔记,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满意效果。
另外,指导记读书笔记一定要要求具体而细致。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装订精美的笔记本,并给自己的“文集”起一个特别的名字,开头先预留两页作为整理目录时所用,接下来分类为摘录和心得两部分。读书时一个未见过的词语、成语、一段名言、警句,甚至一个精彩的句子、一段优美典雅或振聋发聩的话、一个典型的事例,都可以记在笔记本的摘录部分,而读后的感想、评论或赏析,大凡有所得,不管是片断或篇章,都记在笔记本的心得部分。
让读书笔记成为自己忠实可爱而又形影不离的朋友。每次翻开课外书籍时同时打开读书笔记,当你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作品之间,读书笔记已在不知不觉中写了好几页。而重读读书笔记,时常会有所发现,产生新的思想,进而达到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系列活动,促进课外阅读
例如举行课外阅读交流会,同学们介绍各自读过的好书及读书感受,或针对一部多数同学都读过的作品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从而营造一种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
再如举办课外阅读欣赏会,学生将自己喜爱的散文或诗歌以朗诵的形式介绍给大家,美文共欣赏。
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强化剂,能调动内在的潜力。所以要让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激发兴趣。如何激发兴趣?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之前,先印发名言警句,对学生晓之以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重视课外阅读。可以经常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读书竞赛、读书演讲、读书评比),可整理、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板报、手抄报、读书笔记)等。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给学生过重的阅读负担,虽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很多时候也可以让学生无任何书面作业的“零负担读书”以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可以鼓励学生选取有关书的格言作为座右铭,张贴于家中自己读书的房间,时时警策自己多读书,读好书。还应该利用初中学生对名人的崇拜心理,选取名著名篇对其动之以情。如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鲁迅的作品、朱自清的作品等,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推荐。对故事性强的作品,如《水浒传》,可以介绍其中有趣的情节,如武松打虎;对语言优美的作品,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可以朗诵优美的一段。用这种方式以唤起学生非睹不可的强烈欲望,从名著名篇入手,开启学生课外阅读之旅。
加强阅读内容的引导
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地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 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时,对课外阅读的作品作相应的规定。如学《理想》,可补充《与执著同行》(郭磊);学习《人生寓言》时,可以补充《蜕变》(光着脚丫)等。这些文章,或是全文,或是几段甚至几句,让学生在课内学习,甚至摘抄、仿写。这样,不仅对文本学习质量,也对课外阅读的质量有了切实的保证。
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对于提高阅读效益、培养学生用心专注、刻苦钻研、顽强学习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起重要的作用。
指导精读精读,就是精思熟读。读法和要求是:扫清文字障碍 弄清句段含义,领会全文中心。这就是说,精读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领悟精义。
指导速读速读,就是快速阅读,整体把握。做法和要求是:筛选重点,把握重点语段,总观整篇要旨,运用直接阅读法和整体认知法,不断提高速度的能力。精读的目的是学习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工作和深造奠定基础,速读的目的是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指导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治学科研的基本功,它形式多样,需要根据阅读的目的要求,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习惯自行选择。
把阅读与摘抄和写作等结合起来
把阅读与摘抄和写作等结合起来,对学生作文中能引用自己摘抄的内容者,首先要加以表扬;引用精当者,教师或学生朗读全文或部分。同时,对这些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其作文及语文成绩提高上去。也就是说,课内成为学生展示其阅读成果的美好舞台,展示其成功形象的平台,如此,可以在全班确立起积极摘抄,抄而用之的良好氛围,对课外阅读的质量提高将是很大的。
指导学生选择书籍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好事,但如果一个人对所有见到的书都来者不拒,照单全读的话,也并非什么好事。别林斯基就曾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更何况中学生有学业负担,课外挤时间阅读已属不易,如不加选择,只能虚度时光而没有收获。可以说,学生能否正确选择读物,关乎课外阅读的成败。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大多不大明确自己该读什么书,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益于学习的读物近年来的《中学生》《课外阅读》《少年与法》《奥秘》等类刊物均是值得向学生推荐的好书。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52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1]很显然,重视课外阅读,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根本性导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读书,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意旨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自觉读书,爱上读书,有效促进课外阅读呢?下面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1 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首先,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外延和重要补充。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不断获取到书本以外的知识信息,不断地拓宽自己的思维和眼界,获取丰富的知识养分,为学习课本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大量的课外阅读也为学生整个在校学习阶段的听说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语文学科中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制胜作用。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当学生由于积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时候,他们才会有驰骋千里之外的思想,灵感恣意流淌的神来之笔。
第三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丰富人生的阅历,经常读书也可以使一个人培养综合学习能力。经常读书,就会习惯读书。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其实使读书的人已经具备了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从小让学生习惯于课外阅读,才能真正使终身学习成为现实。
2 教师和家长要带头阅读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教师和家长带头阅读,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行为上的引导和示范,同时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提前阅读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起到很好的指导、筛选和推荐作用。美国读书协会前主席鲁斯・格雷沃斯先生说:“现在,在一些家庭中有一种怪现象:父母喜欢看书,却往往等到孩子上床入睡之后才坐下来看,结果,孩子竟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喜欢看书。真可惜!”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和孩子一起分析、计论。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孩子浓厚的读书兴趣,同时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读书能力,达到教师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充实,陪伴孩子共同提高的目的。
3 教师要做好组织和指导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组织安排,在阅读的时间和形式上进行适度的帮助和引导。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2]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者。通过对名著名篇的精彩内容共同赏析,读后感的分享尽可能将学生全部调动起来,让他们都喜欢读书,对读书产生兴趣,学会欣赏,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学习内容选择推荐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教育学生有选择地读书,不光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
第三是教师要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如在阅读童话故事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意,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通读古诗时,要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等等。
同时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们成为会读书、能思考、善质疑、熟读精思、理解感悟的读书人。
最后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组织,培养学生自觉的课外阅读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对学习才有更大的帮助。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
4 制定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做好课外阅读的督促指导,必须使课外阅读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通俗地讲就是对于学生要读什么样的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读书的效果怎么样要有一个评价衡量的标准。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制定出诸如朗读朗诵竞赛、读书等级评价等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课外阅读评测办法,并分段分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检测。同时,还要辅之以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到科学评价和有效促进。
5 课外阅读必须循序渐进,逐步落实
学生课外阅读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着眼未来,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分段落实。比如在小学阶段应该将课外阅读的着眼点定位于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储备基础,在初中阶段,应该将学生课外阅读着眼于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打下必备的知识储备基础,在高中阶段学生课外阅读应着眼于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或者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后,各阶段应该根据本阶段的总体目标进行总体规划,然后逐一抓好本阶段课外阅读内容的落实和衔接,真正使学生的整个课外阅读成为一个由易到难,由单一到丰富的良性渐进过程,促进学生学业完成,真正使学生从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受益。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58-01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形势,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其宗旨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新形势下,如何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迫在眉睫。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和话语方式,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课外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探索。
一 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结果
1.在空闲的时间里,你喜欢阅读书籍吗?
A.非常喜欢(0) B.喜欢(80%)
C.不太喜欢(15%) D.完全不喜欢(5%)
2.你通常什么时候阅读?
A.课余时间(56%) B.双休日(20%)
C.上课时间(4%) D.其他时间(20%)
3.你最喜欢哪类书籍?
A.人文社科(27%) B.专业相关(13%)
C.娱乐休闲(37%) D.其他书籍(23%)
4.下列作家中,你比较欣赏哪些?
A.郭敬明、韩寒(56%) B.易中天、于丹(4%)
C.鲁迅、老舍(23%) D.托尔斯泰、泰戈尔(2%)
E.其他(15%)
5.在信息时代,你喜欢采取哪种途径阅读?
A.书本(40%) B.手机(40%)
C.网上(20%) D.其他(0)
6.作为一名学生,你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A.顺利通过考试(6%) B.增长见识(78%)
C.打发时间(16%) D.其他(0)
从参与调查的100个学生数据样本中,可以看到他们阅读书籍的种类宽泛、阅读渠道多样、对阅读的渴求度比较高,思想政治老师如能利用好这些资源,必将事半功倍。
二 课外阅读与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研究
1.结合社团活动,占领学生课余时间的主阵地
频繁的社团生活占用大学生很多课余时间,如果能与学生社团联合,组织一些读书方面的活动,对大学生的阅读生活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如在我院护理系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推荐的书是《因为痛,所以青春》和《护士日记》;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开展《苦难辉煌》读书报告会活动。把学生课余时间延伸为第二课堂,进行岗位引领、走近时代的教育。
2.充分发挥学院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和开放功能
与图书馆合作,基于学院馆藏,教师有针对性地推荐书目,增加图书馆开放时间,摆放热门书目,布置书评墙及读后感留言微信平台,使学生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克服读书的功利性。社会对在校高职生的要求不仅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人,更需要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综合能力的人,要使大学生阅读的范围更广,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列的书单里既有先贤的哲学类型书目,还有《传》、《人性的弱点》等其他类型的书目。
3.完善考核制度,阅读成为成绩综合评定的指标之一
把学生写读后感、小组制作课件交流读后感、优秀作品制作成展板等方式都纳入考核评定,使学生有充分的动力和时间去阅读更好的书籍,不只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有针对性、有思想性地去读书。
4.结合授课专题分学期开展读书月活动
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几乎处于一种被忽略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限于对课文的“精耕细作”,而忽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也通常只注重教材上的那些文章,很少会主动去找寻课外读物,课外阅读量普遍偏少,这样就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不快,阅读技巧掌握得很差。在阅读中,由于学生较多地注重语言形式,过分地注意细节和依赖视觉信息,这样只会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由于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不甚了解,就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学生等待的是老师的标准答案,不会去主动寻找相关信息,这又如何能适应现代社会及中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呢?
根据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去年我教初二英语,于是就对初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制定相应学生的要求和目标。我一共发放了150份,回收148份。问卷采用了不记名课堂即时完成的方法,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有效性。调查数据显示表明:(1)在阅读兴趣方面,只有25.2%的学生表示了有较强的兴趣和信心,近49%的学生认为学习的动机来自于社会的要求,这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不强。(2)有31%的学生认为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提高英语阅读能力,25%的学生认为阅读大量感兴趣的文章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这说明学生已经对阅读给予了一定的认可;(3)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都来自于教师的讲授,只有12%的学生接受过阅读速度方面的训练;说明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还不强。学生的阅读方法单一,而阅读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学生的阅读量少的原因不仅仅是学生本身缺乏阅读兴趣,还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对此我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在阅读教学中的见解。
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四点策略
(一)分层结对,主体参与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叶圣陶先生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因为,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因此,要使学生能力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不可少。
在课堂教学中,就阅读结果,可以让学生经常进行分组讨论,抓住这三个学习时机:复习引入时,教学遇到难点、重点时和新课结束前。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发言、参与的机会成倍地或十几倍地增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和广处发展。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强和争强好胜的心理,可以将课后的常规阅读练习改为小型的竞赛,即可在作业环节中引入竞争机制,创设情境,提高成就动机,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个人来进行操作。为了充分调动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考虑到高水平的学生不必枯守费时,可分为不同层次的赛题,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对阅读的自主性和兴趣倍增。
另外,根据英语学科特点,让学生变换参与形式,多进行各种各样的讨论。如课内自读课文,可采取学生分组设计教学方案,每组找一主持人上台讲课,其他同学补充,教师从旁引导,点拨,这种“兵教兵”形式,不仅使他们学得轻松,教得有趣,还能增强他们主动钻研学习,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在创造与享受成功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此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英语学习自主性差的同学,由于“落后面”较大,再加上积重难返,这时候就有必要运用一些强制手段,强迫他们同自己的“落后面”接触,正视自己的缺陷、弱点,这也将有助于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
(二)勤记词汇,勤读书
有句话说得好:“得词汇者得天下”。词构成句,句构成段,段构成篇,因此培养学生如何学会记单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对于他们的阅读十分重要。在和学生谈话中我了解到,很多学生对英语单词只是死记硬背,当时记牢了,过后就忘,只知其形,不知其义,更别说去运用,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别提让他们去主动寻找阅读课外材料。根据这些情况,我暗暗对自己说,在教学中不要怕辛苦,要慢慢地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让他们愉快主动地学。
如在教学一个新的模块时,生词量很大,很多是没有规律,而且也很拗口。对于学生来说,每一个单词都是陌生的,不会读怎么去记,如果要让他们一下子全部记牢,他们只能记得一塌糊涂,越来越讨厌,一看见英语单词就头疼,这样只会导致恶性循环。单词记不牢,阅读又能怎么教呢?
于是在每天上课前,我把今天所要学的生词罗列出来,同时也相应的把这个词的词性和具体的用法讲清楚。还有一些比较难记的,较长的单词,就通过编故事,讲笑话,或是拆分单词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记单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我经常灌输给学生一种理念:不论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也就是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对记单词感兴趣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记忆方式,有时候学生还会找出一些更好的记忆方法,让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作了一件乐事 。单词记牢了,阅读也就有了基础,就可以开始点拨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技巧。
(三)激疑设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在学生读书时,可以根据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要求,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细读:哪一句是重点句?文中写什么你弄明白了吗?边读边想边画标记。经常做这样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如在教学7B National heroes 时,
1、Ask: What did he do? (让学生看图讨论,渐渐引导学生看图说句子,以此来导入新课。)
2、Open the books, complete the passage with these words.
Zhan Tianyou is a (1) ______. He was the (2) ______of a (3) ______ in the mountains with many (4) ______ and (5) ______. The Chinese (6) ______ wanted a Chinese engineer to (7) ____ it. They didn’t want (8) ______engineers. There’s a (9) ________ about him in Badaling. It’s a very (10) ________ story.
(让学生独立思考,做题中老师可以一边走一边指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并不时地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
3、看完课文后,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Do some exercise:
1. What did Zhan Tianyou do?
2. When did Zhan Tianyou die?
3. Where did the railroad start?
4. Where did it finish?
5.Why didn’t the government want foreign engineers?
6. When did Zhan Tianyou work on it? 转贴于
7. What did the Chinese do when he died?
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状态,并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比如,在每一个学生对问题做出回答之后,不管对错,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反馈,并且注意评价语言的丰富性。学生每一次的开口表达,都是师生互动的最佳时机,多鼓励和表扬,学生才有兴趣去学。在一堂课中,老师要善于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发展与提高。其实每一个人在内心都希望被关怀,被鼓励。对于学生而言,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上,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许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勤学苦思,质疑问难
有人曾说过:“情感教育渗透在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那么,教师就应该先从自身做起,用关怀的目光,鼓励的言语去肯定,激励身边的每一个学生。教学中要有民主气氛,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才可以共同研究、探讨问题,学生才敢质疑问难,教师每节课都要为学生提供质疑的环境和机会。怕老师或同学讥笑往往是学生不敢大胆发言的原因。因此,要鼓励勇于质疑问难的学生,教育学生不要讥笑他人,哪怕提出很简单、甚至是可笑的问题也不能讥笑。提出问题总要比不提问题好,是学习动脑的表现。下面我节选了在一次考试中学生的一些错题:
Tom is the son of a farm owner. One New Year’s Day, when he was 15, his father 1_____ him to work on the farm for one year when he was free. Tom was 2_____ with his father’s idea. “That isn’t my job. I have 3_____ schoolwork to do.” Hearing this, his father said, “I promise(许诺) to give you the best present if you 4_____ finish one year’s work.” Tom thought for a while and 5_____.
(
) 1. A. asked
B. let
C. made
(
) 2. A. happy
B. unhappy C. excited
(
) 3. A. much too B. so little
C. too much
(
) 4. A. shall
B. must
C. can
(
) 5. A. said
B. answered C. agreed
完形填空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运用和阅读分析能力,也是分析性阅读教学的重要体现。如:第一题,有些学生会选择B或C,这是由于对词汇理解较少,句中有to则应选择A,而let或made 后面跟的都是动词原形。第三题,too much 和much too 学生很容易混淆,这时候可以叫他们相应的判断方法,much修饰不可数名词,而too修饰形容词,而文中homework是不可数名词,因此选择C。这些题目对于我们教师来讲,也许十分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英语知识和词汇还不够丰富,本身处于学习运用阶段,产生这些问题都十分正常,所以只要有学生提出问题,哪怕再简单,都要鼓励和表扬。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可以选择性地找一些趣味性强的、时事性新的、学生感兴趣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这也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主动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