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科学知识

初中物理科学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物理科学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物理科学知识

篇1

作者简介:边桂萍(1974-),女,吉林省柳河县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吉林省骨干教师,吉林省第十二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吉林省第五批创新拔尖人才.大多数初中学生刚升入高中时普遍反映物理学科存在着衔接不畅的问题,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对物理的具体学习方法和内容模糊不清,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笔者在近几年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同行们在教学过程别注意.

一、初中和高中的不同

1.教材方面

(1)初中教材:a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要求学生掌握的少;b定性的多,定量的少;c教材难度低,趣味浓,一般由实验或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现象总结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

(2)高中教材:a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指导;b定量研究多,计算量加大;c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加强与提高,不仅运算量加大,且常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

2.教法与学法方面

(1)初中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教学内容要求相对低,教师课堂更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课堂容量少,进度慢;b对重点概念及规律反复讨论达成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c习题类型少,变化也不多,且多数与教师课上讲的内容、例题对得上,造成考试时往往只要记住分式,做好笔记,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2)高中状态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容量大;b知识要求大大提高,需要学生自己多分析、思考、练习才能真正掌握,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

二、刚步入高中后学生的困惑与问题

1.教材方面:a大量的数学与物理结合,大量的物理过程推导,学生感到物理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b学生知识储备不够.数学教学进度跟不上物理教学需要,学科间的不衔接给学生数学工具的运用带来了困难,加大了物理学习的难度.

2.教法与学法方面:a很多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坏习惯;b很多学生养成只想硬套公式,而没有主动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c很多初中学生的学法是:跟着教师转,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

三、对初中和高中教学的改进建议

1.教材方面:

a强化初中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解方程组能力的要求;

b弱化初中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

c要求学生提升初中简单三角函数的运用能力,熟练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计算及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二次函数极值运算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平移、截距、斜率、图形所围面积等知识.

2.教法与学法方面:

a中考命题要与高考命题的导向接轨;

b初中教学,必须改变死记硬背的习惯,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篇2

当今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需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而课堂教学要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去钻研、去探索、去想象,使其自主发展。

在这种教育形势下,特别要求广大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将越来越少,而激励、指导的职能越来越多。换言之,教师的作用已不再是“教”,而在于“导”。

1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设计

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知识、生活经验的积累,结合当前素质教育观念的要求以及初中物理教材编写模式和物理学科特点、设计“探究式”课堂教学程序。为使教材内容、学生认知特点,教师施教引导的三位一体产生最大的教学容量,使学生的信息接收、加工、贮存、输出、再创新获得最大效益,教师必须创设物理情境,设置悬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想象,大胆求异质疑,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去,充分发挥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作出种种猜想、设计探究方案,通过操作、观察、分析进行积极主动地大胆探究,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学生通过这种自主的探究,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增加了理解的深刻程度,从而能够在纵向上清清楚楚,横向上明明白白,整体上层次分明,就更容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成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探究发现规律,而教师则应提高自己的引导艺术,渗透学法指导,帮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研究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宰者,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知识的创新者。

学生通过探究对发现的问题、现象经过分析、判断、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把零碎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结论形成规律,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凭己知求未知,凭知之较少求知之较多。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逐渐培养出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

知识的学习在于应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扩展引伸、深化提高,培养他们利用已学知识、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思维方法,学生经过这一环节,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举一反三。

2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操作和要求

2.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特点,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原则来创设有利于学生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可通过有趣的实验、故事或前景呈现、生产生活实例、课堂的小圈子、置身于自然、社会的大天地。创设的问题要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趣味性,既能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又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既可增强趣味性又可节省时间、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如“平面镜”一课在创设情境时,可把“猴子捞月”的故事制成课件,利用动画手段把学生带入心理上轻松,精神上愉悦的环境中,激发他们欲求其然更求其所以然的渴求。

2.2 自主探究,方法指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教师在激励学生主动创设问题、大胆猜想并创设性地设计实验验证方案的同时要给予科学指导。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学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在全部学习中的本位地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要在平等、伙伴的关系上、共同探究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判断、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互相争辩,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此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而是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在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知识的探究者。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活动中的错误,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2.3 归纳综合,掌握方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讨论争辩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采用逻辑手段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收集到的数据,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抽象概括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到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的整个过程是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真正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了知识的适用范畴和应用条件的一系列研究方法----类比法、对比法、等效法、控制变量法等。通过以上环节,逐步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能力,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使学生探索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3

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将物理教材内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化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学大纲将物理实验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考察项目之一。但由于物理实验考察只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并未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很多教师便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与科学素质,这导致很多初中生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与动手精神。所以,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着重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现今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1.没有足够的实验器材

初中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范畴之中,因此大多数中学都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现象。这便导致大多数中学的体育器材、实验器材不足,多媒体设备不完善,使得大部分实验都是由教师演示完成,初中生很少具有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并且,我国现今虽然要求初中实行小班教学,但一个班的平均人数还是高达40人。这样,座位靠后的学生因为观察不到教师的实验操作,便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扰乱了课堂秩序,使实验课教学效率极低。

2.教师不注重实验操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实行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如中考、高考,来提高国民素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措施使教师将“以教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观念”改变为“以提高升学率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观念”。因此,很多教师在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写在实验报告上的结论,并没有注意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的顺序、方法。同时,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提前检查好实验器材是否能用,就草率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操作,使得实验结果偏差过大,基本与教材内容不符,让演示实验成为课堂上的一种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二、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教师在课前设计导入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需要知道学生刚开始上课时,心里大都惦念着他们在休息时没玩完的游戏或者是没聊完的天。如果教师在这时开始讲课很容易使学生错过很多重要知识点或是让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并且物理教材中各个章节的相关性比较强,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步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设计恰当的导入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模拟雨的形成》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在刚上课时说:“同学们,大家都听说过‘六月的天,娃娃的脸’,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在夏天经常下雨吗?”并通过这一生活实例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后进一步为学生详细地讲解雨形成的原理。同时,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

2.教师在讲课时规范课堂用语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专业的用语,物理也不例外。如果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首先要教会学生对物理专业词语的应用。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时刻为学生强调这些词汇的应用,让学生在平时逐步积累,让学生务必与日常用语区分开来,真正做到用语专业化。

3.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很多经典的物理知识都是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后经过大量的实验总结规律而得出的。因此,在物理实验中,严谨的实验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一些教师认为初中生年纪还小,不需要对其进行过于严苛的要求,然而这一想法是错误的。学生在年幼时很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在日后的学习中想要改正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刚开始实验时就对其严格要求,让其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例如,学生在测量物体的密度时,要先测出物体的体积与密度。因此,教师需要在开始实验前向学生强调在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时要先将游码归零、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后再进行称量,并且在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等一系列比较容易忘记的问题。同时,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多次称量计算平均值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4.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

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科学素质首先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学科,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些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或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光的折射,透镜》这一章时,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眼的成像原理和凸透镜、凹透镜如何帮助人们矫正视力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

初中是孩子们刚开始接触物理,了解简单生活现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素质。让其不只学习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还要积极发现、勇于探索他们身边的物理现象。

篇4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各层次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从宏观的天体运动和微观的粒子运动,离开了对它们的观察和分析,将无从研究。物理实验可将自然现象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摒弃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揭示事物本质。如在两千多年以前阿基米德就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浮力变化的规律即阿基米德原理;1820年奥斯特关于电流磁场效应的著名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罗兰实验不仅表明运动的电荷对磁极有作用力,而且启示电流是由电荷运动形成的,从而使人们对电和磁有了新的认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是物理学前进的动力,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与物理实验密不可分。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好动好学,对未知的领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却有限。教师要利用积极的方面,克服消极的方面。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物理教学内容和物理实验有机结合,适当地多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这是今后物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促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实验教学离不开器材,尽管学校配备了很多器材,但离完全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的要求还有距离。师生要共同制作实验器材,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助于加深他们对物理原理的理解,特别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就如何改进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自制实验器材谈谈做法。

一、满足学生好奇心理,提高学习主动性

利用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自制实验器材,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由于是利用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因此成本比较低,还能变废为宝。不少初中生十分喜爱物理实验,总觉得物理实验是很神秘的,但通过自制实验器材,他们发现物理其实就在身边。科学实验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这就消除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神秘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利用自制的实验器材进行科学探究,感觉很新鲜,符合好奇心理,有利于提高创造能力。

二、提高教学效率

自制实验器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理原理,掌握物理规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与气压有关的知识时,可以用玻璃杯、硬纸片做一个纸片托水的实验。虽然这是最普通的一个小实验,但能向学生说明大气压确实是存在的。再如,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知识时,可以在离桌边2~3cm的地方放一枚铝质硬币,在硬币前10cm左右用直尺架起一个栏杆,高约2cm。在硬币上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硬币就可能跳过栏杆。用力大小不一样,硬币跳得高度不一样,说明当急速的气流经过硬币上方时,那里的气压就低,下面的空气便把硬币托了起来。上升的硬币碰到由嘴吹过来的补充气流就被吹过了栏杆。

物理中有些原理只凭教师讲解是说不清的,如果多动脑筋,做实验,就能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透彻理解物理原理。

三、丰富课余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新课改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制实验器材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学完杠杆知识,可以布置学生自制一根小杆秤,并将自制的小杆秤带到班级中评比,看谁做得精致、精密。又如,学完物体的浮沉条件知识后,组织学生利用铅笔、细铁丝、水、盐和油等材料,自制一根密度计,并利用自制的密度计测量酒精或其他液体的密度,看看谁制作的密度计更准确,误差更小。再如,学完有关温度知识,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有关常用温度计的结构,让学生自制一根温度计。学生回家后,寻找到的玻璃管型号是不一样的,因此,将自制温度计带到班级,会发现有的玻璃管内径比较小,有的比较大。然后将学生自制的温度计同时放在盛有温水的水槽中,请学生观察每支温度计里液柱上升的情况。结果发现,内径小的温度计,液柱上升的快而高。通过分析讨论,学生掌握了温度计的结构,理解了温度计的原理,提高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5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是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主体之一。物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着物理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传统教学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此次课改提倡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造思维的培育者,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物理学知识,掌握获取物理学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去处理各种物理信息的方法,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如何“学”上。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二、联系社会生活,重视“STS”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物理要面向全体,注意物理问题的解决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并从物理走向社会,突出学生“STS”意识的培养,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都会讲这部分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熟悉或熟知的生活现象,使学生不感到陌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时时在身边。例如:

①目前我国常用的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核然、太阳能等,其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哪些?

②与不可再生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的主要优点是(只要求写1条)?

③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水平吹出肥皂泡,常常开始时上升,然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

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无不体现出物理的生活气息和社会背景,因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留意生活、关心生活的兴趣,增强熔入社会生活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物理过程与方法,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

新课标明确强调要对物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强化学生对物理过程、概念、规律及方法的理解与内化,学生只有深刻领会物理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才能切实领会物理概念的内涵,灵活的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讲解大气压那一节的内容时,我在同学看了后写下这样一道题供同学思考:小明所设计的“估测大气压的值”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一个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②用细尼龙绳栓住注射器活塞的劲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固定在墙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移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③观察并记录注射器筒上所标明的容积V,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长度L。问:根据以上实验方案,用测量得和记录的物理量计算大气压强的表达式应为p= ;按照上述实验方案测得的大气压强的值,往往会比大气压强的实际值偏小,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四、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实践能力

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为了避免学生“背实验”和在黑板上做实验的倾向,所以在试验课上就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归纳总结实验结论;能够独立设计实验,使发散性思维和独立性思维得到发展;能真实再现实验的全过程,会撰写实验报告,能完成实验报告分析;能够将物理实验和其他学科知识综合,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科学结论的能力。

例:为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的实验。甲:直接用弹簧秤匀速拉木块;乙:把弹簧秤固定在墙上拉住木块,在木块下放一个木板,用力拉木板后读出弹簧秤的示数。

在研究此问题时,小红设计的实验是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长方形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拖动长木板,然后读出弹簧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小明认为小红设计的实验优于自己设计的实验。对此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篇6

物理课是初中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像通过演示“哪只蜡烛先熄灭”、“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隔掌吸钉”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取得师生间的互相信任,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要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但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不少地方物理实验成了薄弱的环节,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口授、耳听、笔演”,解题成了学生学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由于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不是在手脑并用的科学过程中形成的,学到的物理知识变成了僵死的东西,造成不少学生“高分低能”。这是与培养学生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大力加强实验,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观察,动脑思考”,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课内实验延伸到课外家庭实验,要大力鼓励学生课外用生活用具、玩具做各种小试验,小制作,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使他们感到科学就在身边,物理并不深奥。

四、重视学法指导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会了“钓鱼的本领”,具备了学习能力,学生才能成为善学者,才能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主体。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物理学发展的道路上,成功地创造了一套绝妙的物理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方法、假说方法、模型方法、理想化实验方法、类比方法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物理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本身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去学习这些物理方法,领悟物理学家在探索知识过程中不畏劳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师的学法指导应战在完善思维过程和优化思维品质的高度,培养学生的排除干扰信息、捕捉本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概括地说,就是要指导学生用物理观点、物理思想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个目标一旦达到,学生学习物理能力素质就有了质的飞跃。

五、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交往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许多发明创造是多人合作共同搞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的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同学之间互助互动互补,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开阔,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篇7

物理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正确引导学生,不要把学生当成“容器”强行灌输,要根据初中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成功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近科学。真正使课堂“活而不乱”。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实效性。

1.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认真备课是关键。备好一堂课首先必须吃透课程标准、熟读教材,将教材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要考虑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得。

2.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作为物理课精心设计的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有趣的故事、新奇直观的课堂实验、科学家简介、物理学史故事、歌曲、谜语、经典题的练习、以及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等作为新授课的引言,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比如:电生磁的引入,上课时我先用一个小魔术,用以一个密封的小盒子使静止的小磁针发生旋转,让学生去猜,并由此引出奥斯特实验。进而进行一定的探究引导,这样的导入让学生难以忘怀,对物理学科充满兴趣。

3.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旺盛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设计问题精心构思,问题少而精,要体现教学重难点,反映教学的要求。要难易适中,问题有梯度、宽度和深度。教师提问语言准确,亲切和蔼,尽可地运用物理学科术语。

4.课堂教学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反馈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这样可以对本节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既避免学生死记,教会学生怎样应用。

三、认真进行课后反思为提高课堂实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8

一、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动、好问,喜欢实际操作,喜爱看不平常的现象,急于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多给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1】。例如,在“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猜想教师事先准备的:玻璃、塑料尺、铅笔芯、盐水等,哪些能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光?每当验证的结果与他们的猜想相违背时,他们就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学生探究的热情一浪接一浪,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物理的趣味性,发展学生思维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引导学生做好综合应用题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一)指点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 V,40 W”和“220 V,100 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 W的灯泡比40 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 V,40 W”和“220 V,100 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I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二)引路

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将学生引向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电阻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后,两端所加电压为24 V,如果R1=80Ω,通过R1的电流为0.2 A,求电阻R2”,由于刚学过欧姆定律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将每个电阻元件对应的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罗列出来,并将它们对应的关系式或数值标出来,未知量用“x”标明,最后对照罗列出来的数据,应用学过的电学知识作答,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引路下,顺利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四、o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成功的愿望,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因此,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有效方法【2】。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提问学困生,以免他们答不出来而处于尴尬的境地,继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学习结束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要进行一些暗示,使他们在复习时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课感兴趣,觉得好玩,但是当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时,他们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3】。电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了电学知识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观察电路,利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会读电表指示数,会根据家用电器铭牌上的数值,算出家中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等,同时还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到工厂和建筑工地去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物理知识。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与激发兴趣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乐学、会学;同时,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统一起来,实现优化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探究实验课在其中也占了不少内容。学生学习实验知识、完成每一个实验过程,都是伴随着人与外界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都伴随大脑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探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种极好的形式。

初中生物“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课。笔者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尝试对学生在思维的问题性、思维的全面性、思维的实践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素养。与同仁们共勉。

一、提出问题

探究什么?首先要提出问题,怎样提出合理的问题?学生先要做的是观察,观察鼠妇的生活,记录它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状态,注意对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观察到的鼠妇作比较,用可能影响鼠妇的各种环境因素对鼠妇刺激,观察鼠妇的反应。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带着问题去观察的,渗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段去观察鼠妇更容易找到?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几种?鼠妇的大小、饥饱等不同状态对相同刺激的反应相同吗?等等。在观察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本节课探究的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提出问题”是探究实验课的第一个环节,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

我们要注意创设一个现实(或类似)的问题情境,提出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问题应在学生质疑之处提出,有启发性,这样容易满足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情感,学生较快投入到探究情景中。在经历多次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养成了动脑的习惯,学生的思维的问题性、全面性也得到逐步的锻炼和提高。

二、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是进行探究实验的第二个环节。假设就是预测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有了假设,就为下一步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方案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指明了方向,也就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一座桥梁。

当学生提出了探究的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他们就很想知道“会怎么样?”,他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现在观察到的现象,脑海中就会猜测:光线对鼠妇的生活是有影响的或者光线对鼠妇的生活不会有影响的,这就假设。学生不管是选择肯定的还是选择否定的假设,都会进行全面的考虑,这过程会激发起学生全面性的思考。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作出假设,活动中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着力营造一种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思维进入兴奋点,这是创造性思维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心理条件,这样氛围对培养学生思维极为有利。

三、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

该实验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用什么样的方法,遵循什么样的实验程序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学生是陌生的,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学生要对课本对应的内容进行自学,结合教师的重点讲解,尝试亲自动手去实践。最后确定:“光”是变量,要设置“阴暗”、“明亮”两个环境作为对照实验,这是制定计划关键的一步,接下来是以此为依据准备实验材料、设置具体的对照装置、确定实验的方法步骤,随着实验的进行,还要仔细观察鼠妇的活动情况,认真记录实验的数据,这便是实施实验计划。

“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过程,是探究活动中最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学生做探究实验还是第一次,老师要鼓励学生不要因为怕出错而缩手缩脚,一定要主动参与,大胆尝试,用心体验,积极思考,教师也要及时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做好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描述也要实事求是。

我们应该知道: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问题,科学上早有定论,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了解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熟悉学习的规律,体验知识的生成,因此,过程重于结果,思想方法重于结论。通过本实验,学生切实体验到了过程和成功的乐趣,知道鼠妇为什么在阴暗的环境下生活。学生体验到了研究者的艰辛,思维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得到了锻炼,当然也体会到了成功者的快乐。

四、得出结论

先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如果本实验顺利,实验结果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阴暗一侧的鼠妇越来越多,明亮一侧的鼠妇越来越少。证明了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无论结论出现何种情况,都应以实验的客观结果为准,不能人为地改变实验结果,按主观愿望弄虚作假或伪造结论,科学实践必须有的科学品质——实事求是,这是客观性思维方法。

实验结果若符合预期推测,则说明预期的结论是正确的;若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推测,则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主动反思,找出原因,鼓励大胆实践,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发掘学了生的创造潜能,逐渐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及进行科学探究的求知欲望。

探究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大自然,潜移默化地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表达交流

篇10

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着教学态度、行为和教学方式,而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又决定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所以教师理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师教学执行力的前提,是落实有效教学的保证。

教师要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中应倡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学中,注意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二、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精心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练案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文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导学案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如何学而设计,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知识并进行知识构建,积累自主学习经验,学会学习与创新。

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学习,导学案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心理特点来设计导学案。精心编写导学案,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学习确定科学的“导航仪”,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性更强,内容更具体,方法更科学,效果更明显。

三、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培养自学能力

研究表明,预习是学生认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对新知识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探究过程。

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应把教材上的知识点以问题形式提出来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启发其积极思考,并鼓励其大胆质疑。为了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精心编写预习提纲,做好预习的布置、指导、检查和反馈工作。

四、精讲精练,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精讲”是指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只讲重难点、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而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坚决不讲。“精讲”必须有学生充分的预习准备。

“精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以练习为手段,及时当堂训练、巩固和检测。课堂练习当堂完成,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力求少而精,做到难易适中,富有针对性、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五、改革教学模式,使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为此,笔者提出如下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精讲点拨达标测评。

“自主学习”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以问题形式设计导学案,学生先浏览问题后,阅读课本再完成相应的练习。

“合作交流”是让前后两座位上的学生(3-4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能完成或者吃不准的问题。

篇11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基础教育教材在不断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完善改进。物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物理实验教学成为农村物理教师教学的难点。物理规律实验对于建立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因而从加强学生实验着手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及问题

1.农村中学实验条件硬件设施的现状

新课标的实施离不开硬件的支持,目前农村初中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着硬件“跟不上”的现象。虽然近几年来教育教学条件大为改观,但面临的新困难也日益加剧,新课程中的创新实验的仪器缺口更是很大。就笔者所在学校来说,教学设备过于陈旧、老化,缺乏必要的更新和补充,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大部分情况下无法100%做到动手探究实验,很多同学只能是观看实验。

2.学生缺乏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农村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对学习缺乏主动性,这就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在本人近10年的农村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农村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更缺乏对事物的质疑精神和动手实验的热情和经验。农村学生在上中学以前几乎很少经历过正规的实验操作或探究过程,进入八年级学习物理才开始接触正规的实验操作训练和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同时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基本上养成了对老师的话“坚信不疑”的思维习惯,所以,进入八年级之后,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形成才真正开始。

二、做好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1.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自制学具、教具,创造条件,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并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制教具或学具的热情。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曾说过:“演示实验的教育价值常常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自制仪器,即使老是出错,也常常比人们用细心调整的仪器易于学到更多的东西。”其实,初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很多实验器材他们都可以自己制作,我通过整理统计,得出初中阶段学生可自制的学具有:

(1)用硬纸板、平面镜、刻度尺和量角器自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装置。

(2)用两个塑料罐制作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

(3)用放大镜、纸屏和刻度尺测定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用刻度尺探究声音的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5)用弹簧、刻度尺、纸板和砝码自制测力计。

(6)用木板、毛巾、测力计等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7)用细沙、木块、砖头等探究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

(8)用木条、木板、刻度尺自制杠杆并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

自制学具和教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勤俭意识。在教具制作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变“废”为“宝”,利用生活中一些废弃物,如小铁丝、废铁片、木材下脚料、用完的一次性针管(注意消毒)等,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教具,既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间接地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村办小型工厂、田野劳动、镇变电站等各种场所。也可以组织各项专题调查,例如对环保、生活、交通、新能源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造意识等综合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学习兴趣都是很有效的。

3.将一些演示实验根据实际需要改为课外实验或家庭实验,将主要在课上实验的时间向课外延伸

由于课外的时间比较充裕,形式上可灵活多样,并照顾到学生兴趣爱好等特点,有针对性,通过实验操作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教材中安排的小制作、小实验,让学生课下去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的气氛中积极自由动手、动脑。

总之,当前的农村物理实验教学,由于条件的限制,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以此为借口,规避实验教学,而应该以高度的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拓展实验教学更广泛的领域,用更多的手段把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实践结合,寓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同时又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求新、求变的基础上的,创造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明白这一点,就要探究在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物理学科的创新力。说起创新,很多人就会觉得与自己没有关系,认为那是大发明家、大科学家的专职,实则不然,从延伸意义上区分,创新可以分为三种。即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创新都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因此,教育者要从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做长远规划,在物理教学与学习中重视创新能力的训练,以期物理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创新意识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应用领域

1.对定义、定理和公式的理解。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的学习,定义、定理和公式是基础,只有正确的理解并记忆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保证后续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定义、定理和公式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上,引入在生活中常见的器物、现象和新科技产品等辅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是物理学习中进行创新的重要内容,这种建立在新颖的学习方式基础上的学习不但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对物理场景的理解。物理课程是学生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接受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产生恐惧心理,在面对疑问和难点的时候,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在物理教育实践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学生缺乏对物理对象和物理场景做合理想象的方法和能力。对此可以采用先行模仿,然后逐步实现能把实际问题分解为物理模型、物理图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无独有偶,物理教材中隐含了大量的虚拟场景,很多结论的得出离不开对场景的想象和建构,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个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物理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平时注重培养自己的再认识能力,学会在虚拟的场景中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为简便解题寻得一个最佳路径。

3.对物理实验的操作。物理和化学课程的教学是与实验同步进行的,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能力对学习效果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创新能力在实验中应用的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改变实验中所用器材的大小、长短可以改变实验的最终结果;改变实验发生的条件将会影响实验的性质;更新实验中使用器,会使实验的结果更加精准等等。尝试不同的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意识意义非凡。

二、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1.结合社会和生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和学生要善于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知识的应用途径,将知识和应用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讲授“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节的时候,可将学生的坐姿和眼睛离书本的距离作为引子,让学生知道眼睛中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要看清近处的字,就要通过睫状肌来调节晶状体的平凸程度,要是学生的离书本太近,就会造成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过度疲劳、调节能力变弱。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自己就能领略教师的意思和通过调整看书的距离和时间等个人自行改变保持视力、防止近视的发生。

在教学中,这种引入现实问题的做法被经常采用,但最终讲课所要揭示的道理是经过学生亲自思考后才真正知道的,学生开发和体验了创造,是在具体学科学习中创新意识的生动体现。

2.加强学科之间关联学习,奠定物理学习的多学科背景

每一门学科都不可分割的与其他学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物理学科的数学性很强,坚实的数学知识背景和优秀的数学素养能够很好的为学习物理服务,对物理学习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如:一个体积为V的长方体放入水里,静止时长方体能浮在水面上,现将它露出水面的部分切去,再把它的剩余部分放入水里,若要求长方体剩余部分静止时,露出水面的体积V′与长方体的体积V的比值为最大,则长方体的密度为多少?解题思路:两种情况下,露出水面的体积与浸在水里的体积比值不变;重力和浮力是一对平衡力。由力的平衡、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列方程并构造数学模式求解,如构造Y=ax2+bx+c(a≠0)或构造(a-b)2≥0等。这种方法打破了常规,是问题的解决打开的赞新的思路。

3.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在认识问题中收获新知识

新课程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很高的要求,逆向思维或者求异思维便是其中之一,在这种思维的倡导下,要求学生能够从问题的相反方向寻找答案,这种方法在现实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也收获颇丰。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同样能起到显著效果。例如,在欧姆定律这一课时,课本中给定了它的定义式是:R=U/I。如果我们将这个结论潜心研究,就会发现一些新的推导公式:I=U/R,U=IR。这是发散性思维运用到物理学习中最简单的事例,但是揭示的道理是深刻的。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4.不断深化物理知识的学习,增强创新自信

学习是需要不断重复和翻新的,只有在坚持不懈的学习中,每一位学习者才能收获知识,以及懂得如何更好的学习,为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持久动力,是学习取得进展的根本力量。人类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在学习过程中确立和增强的。在学习中认识到创新带来的优势,与此同时,这些外在的优势会进一步带来自信心向更高层面的发展,依次循环,将会创造良性循环的学习境界。、

虽然,创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名字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最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中也经常被谈及。然而,要真正付诸行动、转化为个人外在的行为却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初中学生想要在物理学习中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得先思考、后践行,把一切理论真正落实到行动,使物理课程的学习更加生动、灵活和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篇13

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它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巩固知识,还能让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那么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微课,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微课的制作和选取要做到“精?简”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收集和制作一些视频,对一些实验的操作如果比较成功,也可以适时地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处理。视频要短小精悍,一般只要几分钟就可以显示一个完整的实验,例如做观察水的沸腾这一实验,在课堂上动手实验时可以需要时间较长,有时一节课也可能完成不了,因为我们要观察水吸热升温的这一过程,一开始加热时水温度升高的比较慢,后来升温变快,最后要沸腾时升温又慢,如果教师要指导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这一完整的实验难度比较大,要观察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必须要用温度较低的水加热,而酒精灯产生的热量也较少,所以在上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和微课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视频对该实验进行一个充分的预习,学生也可以通过微视频在家中尝试着完成这一实验,然后将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该分组实验,实验效果将会大大地提高,当然该微课视频不宜过长,如果过长,不易控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不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微课只是对实验课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物理学的基础就是实验,我们不能用微视频来代替物理实验,不能通过观看微视频而取消了学生做实验的权利,微课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我们还是一定要让学生共同实验、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对一些物理知识或规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而微课只是感观,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某一问题有一浅显的认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慢慢地淡忘了。例如,我们在教学苏科版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这一节时,这是一个学生分组实验,但是在微视频上也可以通过动漫演示,只需要轻轻地移动视频中的蜡烛,就可以轻松地得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但是这一重要的物理规律如果让学生只通过微课就能解决,那也是有背实验之嫌。因为学生在鼠标移动之间很难完成这一个很深刻的探究过程,而如果动手做的话,我们不仅能深刻了解,还能进一步拓展一些其它知识,如用凸透镜直接观察窗外的景色,你将会看到一棵倒立的树呈现在你的眼前,那么你的印象将会极为深刻,你可以直接用手遮挡住一分部凸透镜观察成像情况,也可以上下移动蜡烛,观察成像情况,虽然学生可能做的蜡烛油满桌,但是通过其亲手操作,有许多结论可能终身难忘,那么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用微课进行预习,使上课时有目的性的去完成这一验证性的实验,不至于在动手时,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在动手实验后也可以用微课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个总结归纳,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对实验结论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三、微课可以集中呈现物理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合理地利用微课将物理实验中呈现出的各种各样问题集中展示出来,发现问题的根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地主动性,激发学生物理思维,与此同时也可以对于演示实验中教师使用的一些教具不是很直观或清楚,有些抽象的物理情况不容易理解,老师可以通过微课将这些演示实验、抽象情况制成幻灯片再配上旁白,这样实验过程和原理就变得十分清晰和直观,对于一些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实验,通过控制一些物理量,从而引起另一物理量变化,通过微课可以使其由抽象枯燥变得形象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微课应该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需要

我们在设计和制作微课时一般都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展开,知识的拓展和发散都非常有限,他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我们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对实验的讲解,一般可以分为实验原理的讲解,仪器使用和原理的讲解,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的讲解几个部分,例如初中物理第二章第一个微课就应该重点讲解温度计的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而在以后观察水的沸腾和探究冰、蜡烛熔化特点时就不必再次介绍,但是学生如果在后面的学习中知识还是没有完全理解,可以自行将前面的微课再看一次,直到弄懂为止。所以学生通过微课可以更加清楚物理实验操作的规范,同时思考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瑕疵和不足,另外也可以帮着学生复习和回顾物理实验的步骤,加强对实验的理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