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网络经济的功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引言
由于供热系统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大滞后和时变性的特点,至今仍很少实现闭环控制。因此,充分挖掘大数据,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给出合理的参数预测,实现供热系统经济运行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在众多热负荷预测的研究中,近年来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居多,文献[1-2]提出了基于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方法,文献[3-4]提出了基于天气预报的神经网络智能预测,文献[5]提出了Elman神经网络预测方法,文献[6-7]将遗传算法运用在了BP神经网络,文献[8-9]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的热负荷预测。此外,传统方法还有:最大熵法[10],时间序列法[11]。
由于传统预测方法的自身的局限性,对供热系统负荷短期预测精度较低,同时BP神经网络和人工神经网络在处理热负荷问题上同小波神经网络相比有较多的劣势,如隐层小波数的确定问题,因而文章提出一种结合天气预报的同时,基于改进型小波神经网络热负荷预测方法。
为实现按需供热,节约能耗,文章基于运行数据,分析供回水温度、室外温度等因数,采用了小波神经网络分析数据建立供回水温度预测模型。具体步骤为:首先,利用网络天气预报的实时获取,得到未来1小时的室外温度。然后,在供热系统中的设计热指标和供热网的实际参数均已设定的情况下,分析出下一刻的热负荷值,并运用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得到预测供热应给的最佳系统参数。最后,绘制出预测曲线。
1 天气预报的实时获取
采用webservice技术编写数据访问接口程序,自动实时提取天气预报数据和各整点天气实况数据。为供热运行调节提供依据:运用C#.Net组件技术编写数据访问接口程序,在获取到实时温度值和未来时刻的预测温度以后,将它们作为小波神经网络模型部分输入。此外,通过C#.Net程序编程,使得处理的结果界面化,可操作化。图1即为从中国天气网获取到的24小时气温预测折线。
2 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2.1 预测供热负荷变化
预测供热负荷(应供热量)变化是指根据供热面积(S)、室外温度(tw)的变化,设计室内温度(t'n)、设计室外温度(t'w)、系统的设计热指标(q')、管网热效率(?浊),测算出在给定时间内(T)供热系统应该供出的热量(Q)值。具体可以按公式(1)计算[11],热量实测/预测曲线如图2所示。
2.2 计算供回水温差
目前,国内集中供热基本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方式,整个采暖期内,按照气候变化规律,在室外温度较低的阶段中,保持设计最大流量;而在室外温度较高的阶段中,保持较小流量。在同一天内系统循环流量设定后基本保持不变,供暖负荷变化时实行集中质调节(即供热温度调节)[11],供回水设定和实测曲线如图3所示。
2.3 模型结构
负荷预测的核心问题是预测的数学模型,小波神经网络是在小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多层前馈型网络,可以使网络训练尽可能减少局部最优且加快收敛的速度,具有很强的学习和泛化能力。小波神经网络采用的激活函数为小波基函数,而前馈网络采用的激活函数是sigmiod非线性函数,文章选用morlet母小波作为小波基函数。所以小波神经网络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以神经网络的输出和网络的实际输出的误差平方为学习目标函数,根据均方误差最小化的原则来调整网络的权值。小波神经网络的结构如图4所示。
2.4 预测供回水温度
考虑到在供热运行调节中,系统流量、供回水温度是保证热源负荷合理供给的核心参数。所以,利用上面的小波模型,把系统流量视为定量,将室外温度、供热指标、供热面积、管网热效率作为小波神经网络的输入,供回水温差作为输出。
这样,就把一组样本输入输出问题转化为非线性拟合问题。此外,通过梯度算法利用迭代运算求解小波神经网络中的权值,从而找出蕴含于样本数据中内在规律的一种学习方法。最后,也就找出了供回水温度与室外温度、系统流量、压力、等影响因素之间的映射关系。
2.5 小波神经网络设计与现场运行预测
文章设计的小波神经网络为3层前馈网,包括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其中,输入层节点数等于影响因素(室外温度、系统流量、压力、供回水温差等)的个数;输出层的节点数为1(供水温度或回水温度);此外,隐含层节点数的选取也是至关重要的,根据一些经验公式先尝试一个较小值,然后采取文献[1]的改进小波模型确定小波网络隐层小波函数个数为8。
因为网络训练中寻找的内在规律蕴含于样本中,所以样本数据的确定和选取也是关键。由于供热系统的工况(如网络传输效率,散热片的散热系数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发生变化,而已建立模型的参数只能对当前供热系统的实际情况有较好的反应。所以,希望模型具有自我修正参数的能力,这样就能更好地指导供热系统的运行。为此,建立了模型参数自动修正机制。系统随时从最近形成的历史数据中提取有效样本,追加到样本库中,定时自动拟合样本,生成最新的模型参数。
文章以2014年10月-2015年4月期间125天的6000条实测数据基础,按时间(每个时段的数据数量大致相同)、天气情况(晴天、阴天、雪天情况下数据量大致相同)这两个主要因素抽取出1200条训练样本。
网络训练时,在权值和阈值的修正算法中加入动量项,利用前一步得到的修正值来平滑学习路径,避免陷入局部极小值,加速学习速度。同时,为了避免在逐个样本训练时,引起权值和阈值修正时发生的振荡,文章采用将1200条训练样本分成120批,然后进行成批训练的方法。
3 预测结果及误差分析
网络训练过程中,为防止出现“过拟合”现象,每次学习前,随机排列样本顺序,学习率h=0.8时,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当设置网络精度Emin=1.5500时,网络训练3762次收敛。图5是供回水温度预测值和实际值曲线对比图。
将得出预测回水温度与实测温度进行对比,计算出预测回水温度与实测回水温度最大误差为0.4900℃,平均误差为0.1983℃,可以满足预测的精度要求。表1为误差分析,可得出文章在结合天气预报的室外温度时,提出的基于小波网络预测方法明显优于同类方法。
4 结束语
文章在采用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天气预报的预测气温作为模型的部分输入,提高了预测的精度。现场实验表明,小波模型具有的函数逼近能力和模式分类能力很好地得以发挥。基于文章方法开发的供热参数预测系统已经在大庆12个锅炉房、热力站投入使用,适用于单体锅炉房、集中供热、直供、混水等各种供热形式,预测参数准确可靠,节能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马涛,徐向东. 基于小波网模型的区域供热系统负荷预测[J]. 清华大学学报,2005,45(5):708-710.
[2]魏宇杰,杨洁明.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和蚁群算法的供热负荷预测[J].煤炭技术,2015,34(8):307-309
[3]李琦,韩颖.基于天气预报的集中供热系统短期热负荷预测[J]. 自动化与仪表,2015,2015(5):5-8.
[4]Peder Bacher,Henrik Madsen,Henrik Aalborg Nielsen,et al. Short-term heat load forecasting for single family houses[J]. Energy & Buildings, 2013, 65 :101-112.
[5]崔高健,凡东生,崔永利. 基于Elman型神经网络集中供热负荷预测模型的研究[J]. 建筑节能,2011,39(3):9-11.
[6]王东亚,张琳,赵国材. 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在供热负荷预测中应用[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4):161-163.
[7]张经博,郭凌,王朝霞.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供暖系统热负荷预测模型[J]. 四川兵工学院报,2014,35(4):152-156.
[8]Maria Kolokotroni,Michael Davies,Ben Croxford,et al. A validated methodology for the prediction of heating and cooling energy demand for buildings within the Urban Heat Island: Case-study of London[J]. Solar Energy,2010,84(12): 2246-2255.
[9]Cihan Turhan,Tugce Kazanasmaz,Ilknur Erlalelitepe Uygun,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a building energy performance software (KEP-IYTE-ESS) and ANN-based building heat load estimation[J]. Energy & Buildings: 2014,85:115-125.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6)02-0056-06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近年来,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网络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公民所应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基本权利也日益从制度设计走向现实,并从现实世界延伸至网络空间,使得“最大多数的民众关心、参与政治成为可能,使信息公开可以落实到每个具体的公民,使政治权力主体及各级官员开始受到来自方方面面、全天候的监督”[1],从而为公民普遍而充分地实现基本政治权利,促进公民合法、理性、有序开展政治参与活动提供政治基础和有效保障。
一、实现网络权利构成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基础
权利是能力的基础,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水平,往往与其能够获得的基本权利的程度密切相关。网络公民权是现实公民权利在网络空间上的具体反映,主要表现为网民、网络共同体等网络活动主体在互联网上应享有的网络信息知情权、网络政治参与权、网络权益表达权、网络舆论监督权等项权利,这些权利及时而充分的实现是公民能够合法有效开展网络政治参与活动的基本前提条件,其实现程度也往往能够直接决定和体现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大小,深刻影响着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质量和实效。
(一)网络信息知情权
网络信息知情权是指社会公众能够依法利用网络媒介收集和获取信息资源的权利和自由,也是公民通过互联网参与协商讨论和发表意愿诉求的信息前提,以及实现和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微媒体”平台、网络社区论坛等的出现和广泛利用,我国已快步迈入全方位的“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公民对网络新技术的广泛使用,不仅有利于降低意愿表达的门槛,使其能够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普遍而充分地享有网络知情权,而且有利于其形成更为科学、准确的判断,合法、理性地参与国家公共事务。
(二)网络政治参与权
网络政治参与权是指社会公众依法利用网络互动平台,享有表达自身权益诉求,影响国家行政决策,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权利。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推动数以亿计网民卷入政治参与浪潮的催化剂,能够为公民的多元权益表达提供更为便捷、开放、自由的平台,有利于保障公民切实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沟通交流,从而更加便捷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同时,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权的充分实现也有利于促进政府与社会公众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良性的互动协商,以提升公共事务决策与执行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三)网络权益表达权
“表达自由是民主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每个人发展与进步的基本条件。”[2](P3)从传播学的视角看,民主政治实则是话语政治,民众的政治权益表达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政治参与行为。互联网以自由为基础,网络表达权的本质就是公民追求自由表达意见诉求的基本权利。互联网的便捷、开放、匿名等特征,能够打破政府话语权的集中和垄断,为普通民众开拓一个信息和观点能够多元传递、平等交流的权益表达空间,在更大程度上为公民网络表达权的实现提供契机。网络权益表达权通常包括接近和使用媒介权、表达网络言论和权益诉求权、信息沟通交流和信息传播权、网络监督批评权等。这些权利普遍而充分的享有和行使,能够激发和强化公民网络权益表达的兴趣和愿望,提升政治参与效能感,从而推动其理性释放不满情绪,更为自由、全面地表达权益诉求,提升网络政治参与的实效。
(四)网络舆论监督权
网络舆论监督权具体包括网络批评权、网络建议权、网络申诉权、网络控告检举权等项权利。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舆论监督直接来源于网络主体的意愿表达,而基于互联网的隐匿性和意见建议表达的便捷性,有利于避免“被代表”和中介对监督性质及力度的削弱,使得网络舆论监督的普遍性、合法性更加凸显[3](P47),从而有利于公民撕开现实社会中因恐惧权势而可能不得不为的伪装,使其能够更为放心大胆地进行监督举报,也能使相关举报信息更容易被监督机构获知,从而保障公众充分发挥强大的民主监督的主体作用,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
二、现实数字鸿沟导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差距
现代商界的竞争已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近二十年以来,关于供应链的研究逐渐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的研究。目前已有的关于供应链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网络的定义、供应链网络成员的关系、供应链网络的结构模型等方面,对于供应链网络竞争优势的来源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竞争优势来源究竟是什么,非常值得研究。
本文在对研究供应链网络已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对于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研究中,单核的“核心型网络”结构是主流,但是对于“核心型网络”中的核心企业的研究中,更多的关注了核心企业本身给供应链网络带来的竞争优势。
一、动态能力观研究基础
Prahalad和Hamel(1990)通过对比分析代表日本公司的NEC和代表欧美公司的GTE,指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源已经发生改变,从简单的产品性价比转为了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Teece(1997)提出动态能力观,认为企业的战略能力是不能通过市场交易而获得,是企业通过整合、建构和重置内外部才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的能力。
二、供应链网络成员关系研究基础
由于供应链成员的数量一般都极为庞大,比如利丰公司在全球仅供应商网络就达数千家企业;成员的范围又很广泛,既有上游的供应商,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又有下游的经销商、零售商等;成员分布的地域也很广。由此供应链网络成员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形成了复杂的系统。如果管理新型的供应链关系成为供应链管实践中的挑战,对于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对于供应链成员关系的观点逐渐从单纯的竞争观、合作观发展为竞合论。另一方面,关于供应链网络成员的复合联结关系也有一些研究。
(一)合作关系
早期的研究强调的是供应链成员的合作。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大量的研究集中在供应链成员的合作及伙伴关系方面。
国外的一系列研究集中在供应链伙伴关系管理的几个关键方面,包括紧密伙伴关系的利益特征、选择伙伴关系的准则以及关系的管理与实施。Michael等(1997)分析了买房---供应商伙伴关系的利益、风险以及实施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应更多地拆去运筹学的方法来定量研究伙伴关系。
Cooper 等(1998)认识到供应链网络的动态网络特性,并十分重视企业行为对供应链网络的影响,提出了供应链网络结构、供应链网络流程和供应链网络管理要素的分析框图,剖析了纵向一体化战略对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网络中水平定位的影响。Christopher等(2003)通过对供应链关系中存在有问题行为的研究,评估了有问题行为的频率与供应链关系中信任与承诺水平的关系,发现任何破坏信任和承诺的行为都将会影响关系的力量和质量,从而导致供应链管理的低效率。
(二)竞合关系
竞合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横向关系企业间的同时竞争与合作,而对供应链企业的竞合关系研究相对还比较匮乏。
Maria等(2000)采用全新的案例---存在竞合关系的两个瑞典和一个芬兰的行业---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竞合关系中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是能够同时存在并被管理。结果发现企业的行为与消费者越远越表现出合作,越近越表现出竞争。原因是资源的独特性,离消费者越远,企业间可以通过合作产生资源的最佳利用效果。从战略的角度看,即在研发上与竞争者合作。
纵观供应链成员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研究转向基于委托理论、博弈论、企业资源论等,更深入地刻画出成员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本质。
三、供应链结构研究基础
Fu R.L.和Michael J.S(1998)给出了一般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其中有一个核心企业,其他一系列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展开业务。
于海生和龙迎红(2011)基于供应链网络的层次性、双向性、多级性、动态性和跨地区的特征提出“立体多核”结构的结构特征,以及小世界和无标度特性,考虑供应链网络成员连接关系的强度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供应链网络种不同成员的特性,构建了供应链网络拓扑结构模型,得出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的度分布、节点强度分布和边权分布都是幂率分布的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供应链的结构,多数学者认为是具有一个核心企业的网络结构,也有学者提出多核的结构。
四、研究启示
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已经有资源观、知识观、能力观、制度观,但是对于供应链网络---非一般意义的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从能力观的企业理论入手,探究供应链网络的竞争优势来源,将企业理论移植到供应链网络中,这种尝试可能是对供应链研究的一种拓展。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J.C., Suvir V. 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 The New Competitive Edge [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9(4).
[2] Cooper M.C., Lambert D.M., Pagh J.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issues & research opportunit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8,9(2):1-19.
[3] 焦志莹,张文彬 ,焦志敏 .供应链成员竞争合作关系研究[J].铁道货运,2005(2):15-17.
[4] 王永平,孟卫东.供应链企业合作竞争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4,18(2):96-98.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AI、5G等许多新名词不断涌现,推动信息技术发展进入了新纪元。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各大券商也相继开始了人工智能项目的研发,将券商业务与AI相融合,已经成为时下的一门热点话题。从现阶段部分证券公司推出的一些APP来看,人工智能主要在智能服务、量化交易、精准分析等方面,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通过开展人工智能在证券领域的应用研究,目的在于人以大数据、物联网为依托,进一步提高“智慧证券”的成熟度,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精准化预测等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大数据时代券商行业发展的新路径[1]。
1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1.1人工智能是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基础
编辑出版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的编辑出版业向现代编辑、出版业变革的过程,其内容包括技术手段、编辑出版主体、管理模式以及出版物的现代化四个方面,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前提和支撑。因此,有必要对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流程的新特点、新规律加以分析研究,寻找应对这些新变化的对策,以适应新形势,不断优化编辑工作,实现期刊质量和编辑能力的共同提高,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传统期刊编辑流程的主要环节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三级审稿制度)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发稿校样处理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从编辑实践来看,一个相对完整的编辑流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前编辑阶段、编辑阶段、后编辑阶段。前编辑阶段主要是编辑部进行信息采集、选题策划并由此组稿审稿的阶段,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可以有效地保证期刊栏目策划的针对性和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它是期刊文稿编辑加工之前必须要准备好的工作。编辑加工阶段是编辑过程的中心环节。这一阶段,主要完成对文稿的评审、加工整理、装帧设计和版面编排等一系列工作。首先是评审阶段,通过责任编辑的初审、编辑室主任二审、主编终审三个层次来决定文稿的取舍与修改。其次是在此基础上对文稿的编修阶段,即对文稿的加工整理和编排阶段。后编辑阶段是编辑过程的尾声。主要包括校对、清样及对信息反馈的收集与分析。目前,各期刊出版单位一般都强化了对出版物的信息反馈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通过此类信息收集工作,编辑部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得失,从而及时调整刊物的编辑工作。这样就可以使刊物和编辑的质量同时得到提高,刊物也就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期刊编辑流程的新特点给编辑工作带来的新要求
信息时代对每一位期刊编辑的冲击都是巨大的,要求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知识、编辑技能和手段跟上时代的步伐,达到现代化的先进水平,使出版物能够迅速反映和传播人类的现代文明。编辑是设计、组织、审读和加工作品,为复制和发行做准备的工作。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工作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处于出版过程的开端和核心地位。编辑工作的质量水平是直接影响、制约甚至决定复制或发行效果的因素。在纸编辑向在机编辑、在线编辑转变,是期刊编辑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要求编辑熟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技术。编辑人员应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录人、图形绘制,学会应用软件的使用,掌握网络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以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投入到编辑工作中。
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在期刊出版业日益严重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建立期刊独立网站扩大宣传力度,运用稿件管理系统,减少重复劳动带来的繁琐、缓慢和低效率,使编辑部在稿件处理流程中实现高效、减少差错,实现出版内容的电子化,实现从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等全过程的网络化,对广大期刊编辑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先进的编辑理念。编辑理念是在编辑工作中升华的用以指导编辑工作的理性意旨,有了先进的编辑理念的指导,才会有出色的编辑实践。由于网络环境下,编辑的背景、内容、方式、手段、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编辑要时刻紧跟时代潮流,分析出版业、编辑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推导出符合编辑出版业发展的先进的战略思想和实施手段,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2)有效信息识别意识。网络时代,信息呈爆炸态势,编辑必须具有更强的信息意识,具有随时收集处理各类相关信息的高度自觉性,努力认识信息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掌握收集、处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善于开发和利用信息。具体包括运用多媒体、超文本编写信息的能力,很强的验证、过滤信息的能力,以及挖掘信息的深度和广度的能力。
(3)强烈的创新观念。网络环境下,编辑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的束缚,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能够及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在新环境、新事物、新问题面前,善于捕获信息,加工出新观念、新设想,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
(4)网络高新技术手段。高新技术是网络时代编辑生存的必备本领,也是编辑工作的基本方式。编辑工作涉及的相关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很多。信息时代的编辑应该能娴熟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系统、Excel电子表格、Access数据库软件,并利用它们建立出版业资料数据库;还应该充分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利用此技术手段获得科学文化、社会热点、网上期刊、出版动态等信息,进而实现信息互补,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