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职业礼仪的认识

对职业礼仪的认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职业礼仪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职业礼仪的认识

篇1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8.039

1.背景

国际上判断老龄化的通用标准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该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5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该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182万人,占总人口的16.1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74万人,占总人口的10.47%。据初步预测,我国老年人口从2015年起将进一步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到2050年前后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7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33%左右。由此可见,中国已然步人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而且会造成社会抚养负担加重,人口红利渐失、企业用工荒等问题。那么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危机呢?老龄化较为严重的日本、欧美等国家都将离退休人员再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应对措施。

2.知识型离退休人员的特点

知识型离退休人员再就业大多出现于知识密集型组织,再就业的前提条件是欲再就业老人必须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再就业的愿望,对象主要是具有一技之长或者专门经验,具备高级职称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咨询人员及各领域的能工巧匠,尤以医疗、高教、军队卫勤保障部门领域最为突出。老龄对于知识型离退休人员只是身体功能的衰老,但是其具有一般人员所不具有的知识资本、技能资本、经验资本、人脉资本等优势,是智慧和经验的代名词,是投入成本少回报快且高的宝贵财富。

3.再就业对知识型离退休人员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已有50多万高级知识分子离退休,约占高级知识分子总数的45%,若让这些离退休的高级知识分子能够继续老有所用,老有所为,不但可以减少因老龄化带来的人力资源短缺、减轻社会和家庭抚养负担,对知识型离退休人员来说也存在着深远的意义。

3.1满足生理需求,实现老有所养,余热生辉

2015年二胎政策的出台,中国将由“4+2+1家庭模式”转变为“4+2+2家庭模式”,少子化、独子化逐步向两子化转变,虽然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但是一对夫妇养育由抚养四个老人一个孩子转变为抚养四个老人两个孩子,家庭经济压力过大。据测算,200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老年人,2050年则需负担48.5个老年人,如此高的抚养系数,无法在经济上保障老年人的日常衣食住行开支。另外,目前进比如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均为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展,人均收入很高;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基本在5000到1万美元,而我国进入老龄社会,人均GDP还不到1000美元。中国老龄人口数量庞大,其中农村人口占很大比例,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经济实力还没有达到足以支付养老金,我国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跑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基于上述情况,老年人会主动再就业,使其“老有所为”,这不仅增加其经济收入,使老年人自食其力,增强自我保障能力,减轻子女和社会的负担,提高老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3.2满足安全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工作职位保障、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对于老年人来说,最需要的安享晚年,“安”就是安全感,安全感来源于身体健康、免受疾病困扰。老年人身体各种机能都趋向衰退,发病率明显增高。医学证明,必要的紧张有利于延年益寿。知识型离退休人员退休后身心彻底放松,退休前后的变化较大容易打破身体机能的平衡,另外,其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经济收入、声誉和社会地位发生较大的变化,退休后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时常产生被社会淘汰的无用感、失落感等不良精神状态,容易造成心理抑郁甚至危害身体健康。调查表明,退休返聘人员相对于闲赋在家的老人发病率明显减少,衰老速度减慢,死亡率也随之降低。

3.3满足情感和归属需求,更好融入社交生活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亲朋好友和组织的关爱,都需要得到友情、信任、温暖、爱情。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在感情和心理上都比较脆弱,对社交需求更为迫切。退休人员在人生暮年离开了奋斗多年的工作岗位,离开了组织和社会群体生活,开始了独立生活,儿女成家自立,有的旧友和老伴相继去世,自己体弱多病,行动不便,与亲友往来减少,人际交往范围减少,成天无所事事,无能为力,想做一些事,却力不从心。这些主观因素的变化,都能使老年人产生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等消极情绪,有害于身心健康。老年人退休后,不再拥有因工作而建立的领导、同事、下属和客户关系,社会活动范围较之工作时要小很多。劳动是个体与社会建立联系的一种途径,使老年人重返社会舞台、重新建立个人与社会的联系、重新加入社会群体、重新获得自己的角色或扮演新的社会角色。退休返聘不但使老人获得社会归属感,消除退休带来的孤独感、空虚感,满足老年人的社会交往需要,使其老有所乐。

3.4满足尊重需求。获得社会的认可尊重

马斯洛认为尊重的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个体对自我积极肯定的个人评价,包括胜任能力、自信、独立等;外部尊重是指通过社会地位、声望、荣誉等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而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会使人产生自卑、弱小、无能的感觉,失去自信心。退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自尊;其一,通常老年人认为自己已人到暮年,伴随着体弱多病、行动迟缓、记忆力减退,意味着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已经成为了社会的负担,进而在日常生活中也失去了自信。其二,对于一些老干部而言,退休意味着权力与社会地位的丧失,从退休前呼后拥、门庭若市、毕恭毕敬到退休后的形影相吊、门可罗雀、形同陌路,这使老年人的自尊心锐减。其三,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导致家庭地位改变。退休前老年人经济独立,在子女未成年前处于权威地位,子女成家后还会时不时给予经济支持,但退休后收入减少,医疗、护理方面支出的增加,部分老人需要接受子女的供养,在家庭中由主导地位变为从属地位,过去作为一家之主的权威与自尊已逐渐减弱。为了提高满足尊重需求,很多离退休人员都选择了退休返聘,这不仅使其经济独立、自养能力增强,而且能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尊心,实现经济保障和精神慰藉的双赢。

3.5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求层次需求理论中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指竭尽所能发挥个人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获得成就感。古有姜子牙“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孔子开始编制《春秋》;马克思50多岁时开始学习俄语,6个月后便能阅读俄文文章,并在晚年将思想体系推向顶点;丘吉尔66岁临危受命担任英国首相,77岁第二次当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都对老年人自我实现需要的最好的诠释。1991年,《联合国老年人原则》把“自立”、“参与”、“照料”、“自我实现”和“尊严”作为确立老年人地位的普遍性标准。而今,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很多知识型离退人员曾接受过良好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社会地位,有着强烈的工作意愿,在本该享受的人生暮年选择了退而不休、休而不闲,继续参与社会发展,创造社会价值,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奋斗,在自我实现中再次领悟生命的价值所在。

4.知识型离退休人员再就业建议

目前,在知识型离退休人员再就业的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社会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老人离退休后就应该颐养天年,老年人再就业挤占了青年人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二是现行法律的缺位对老年人再就业缺乏有效保护;三是老年人再就业渠道狭窄,缺乏再就业服务平台。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知识型离退休人员再就业提出如下建议。

4.1转变观念,营造老年再就业的社会舆论导向

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提倡“尊老爱老”,家庭和社会应该给老年人提供安享晚年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如果让老年人再去工作挣钱养老,会给子女戴上不孝的罪名,这是在给子女“打脸”和“抹灰”。要转变这种传统的观念就应该倡导,年轻人尊老爱老不仅体现在给与老年人物质上的保障,更应该尊重老年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再就业无疑能体现老年人的价值。

另外,近年来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刷出新高度,自2009年毕业人数突破611万后,此后每年均以20万以上的人数增加,至2016年增加至770万人,毕业人数的节节攀高伴随的是就业难度的加大,每到毕业季都被冠以“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越难,社会对老年人再就业存在的误区就越大。针对这样的误解,应让社会明白,知识型离退休人员与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交叉重叠的并不多,老年人从事工作具有明显不同于劳动适龄人口的特点,大多从事与其生理、心理特点相互适应的社会公益活动。这些岗位由于收入比较低、工作量小、耗时比较长并且不固定,因此不符合年轻人的就业的空缺。

4.2完善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再就业权益

篇2

可见,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确定是根据企事业总体目标来确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根据目标确定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与政策,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实现企事业单位效益的提高。

随着时间变化,一个企业会形成稳定的运作模式,并对企业的市场行为产生影响。企业的运作模式是企业环境、经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高层管理人员指导员工行为的价值观与行为相互作用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运用这些模式诊断组织目前所处的状态并采取相应的变革措施来提高组织竞争力。不同组织运作模式,相应的形成了企事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人力资源管理与环境、经营战略与管理者价值观、行为的匹配形式。通常按照时间顺序,人力资源系统运行过程大致分为招聘前、中与后三阶段,不同阶段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方式与力度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事业单位的具体作用机制如下图:

由上图可见,招聘前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对个体与组织的作用过程,主要是间接的通过随后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实现的。但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系统运行中,招聘前的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活动,其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各个环节的功能发挥。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从过程角度看,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活动的起点,也是其他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活动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结合已经确定的组织战略与目标,对组织中各个职务岗位任务与性质做出定义,完整确认工作整体,以便为管理活动提供各种有关工作方面的信息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信息的手机、分析与综合。最后形成两份文件——工作描述与任职者说明。前者是表达工作内容、任务、职业与环境等,后者是工作规范,用来表达任职者所需要的技能学历、训练经验等资格要求。可见,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与整个企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工作设计是按照企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动、组织目标的调整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信息反馈而对工作作出的重新定义,以便各项活动的开始更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事实上,工作分析与设计不仅仅是间接影响组织效益与企事业绩效,其性质与质量直接决定组织目标的实现。工作分析与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性工作,该工作结果的功能作用直接体现为有利于人员的选择,人力资源规划的科学性,是招聘选拔的依据,能够有利于公平合理的报酬实现和劳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众所周知,语文课不仅是高职教育所有专业必须学习的公共课之一,同时它也属于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基础课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医患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提升便成了当今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师们在实施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理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为其今后的深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语文教学创新对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研究

据了解,中国学者对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一话题的探究通常着眼于中小学基础教育时期,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的探究是特别有限的。即便有,此类研究也往往不够深入,未曾牵涉到现实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的高速前进与医学模式的变革对高职护理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同时护理专业的独特性亦决定了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的独特性。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差不多所有护理院校的语文教学自教材至教法均沿用了高中的教学模式。所以,护理院校的语文教学到现在都未曾出现过实质性的创新。

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高职护理院校的学生属于一个独特的群体。之所以说他们独特主要是由于他们今后需接触的人是病人这一急需帮助及关爱的弱势群体。如果护理人员缺少涵养、专业素质,毫无爱心,那么他们必然无法给病人带来欢乐,甚至还会让病人长时间居于负面情绪之中。

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模式的影响特别深,高职护理教专业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技术及理论知识的提升,却忽略了学生关爱他人等人文素养的培育。此种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愈来愈无法适应社会的前进及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身为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我们理应肩负起落实语文教学创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担。

二、促进语文教学创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一)立足高职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独特性

相对于其他职业教育而言,护理专业有其特殊性,其注重学生护理技术的提升,将培养学生的护理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护理人才视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在职业教育范围里,因为专业不一样,教学内容及目标等亦将有所不同,所以护理专业必须有其独特的知识构架。然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护理院校却未曾意识到这一点,其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特殊性并不强。此种现象的存在势必会造成学生讨厌语文,抑或轻视语文现象的出现。因此老师们在实施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理应立足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的独特性。

(二)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摆脱其他学科知识而单独存在,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护理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老师们理应强化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具体而言,老师们可选择的方法有如下几种:其一,努力充实自身知识,除了需自主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外,还需对与自己所教课程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惟有如此,我们方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实现其他学科知识和自身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其二,把自己所具有的人生经验、感悟和教学实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组成对人生、生命及教育的真实理解及感悟,同时将此种感悟贯穿于自身教学过程中,让教学变得生动起来,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三观。

(三)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

近年来,鉴于新教学理念的进一落实,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法早已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正因为这样,所以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理应放下“惟我独尊”的思想,将学生摆在教学的主置上,给予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充分的关注。与此同时,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此外,由于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不但对学生科学人生观的树立具有异常关键的影响,同时还具有使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魅力,因此老师们理应强化自身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有效学习供给帮助。

(四)选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直观性及生动性的提升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由于受教学条件的制约,老师们往往只能选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然而新教学理念的出现却给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创新,新型教学法便属于高职语文教学创新内容之一。具体而言,我们当前可选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其一,情境教学法。借助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心理始终居于活跃状态,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其二,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拓宽课堂教学的知识面,深化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三,合作教学法,借助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其小组协作水平及人际交往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已然成了制约高职护理R悼沙中发展的关键因素,加之语文教学创新对于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各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理应在仔细分析本校、本班教学实际的前提下,选用立足高职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独特性;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及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等方式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学习兴趣、人际交往水平及小组协作水平等的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一、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是自然界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高级动物,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因而关于人的思想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历来便是人类研究的重点,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因此而产生存在的。由此可知,思想政治工作是依附于人而存在的,因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便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2.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利益主体的思想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日益复杂多变,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持续沿用固定的模式,必须得适应人们多变的思想,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成效,才能反过来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3.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以人为本就是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它为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让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再迷茫,明确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它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让更多有益于人们全面发展的工作内容被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范畴,让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再空洞无力,没有内涵。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以人为本对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而言,其实就是以事业单位的职工为中心,用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引导职工不断进取,包容职工多样的性格特征,激励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在事业单位大力宣扬“真、善、美”的优秀品格,不断升华职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其道德素质修养;同时我们要时刻关注职工的现实需求,增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促使职工的身心同步发展,推动他们全面发展;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把握住自己的底线,从而做到“出污泥而不染”。

2.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应注重能力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因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再继续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把追求的目标仍然定位于将人塑造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是需要将目标定位于将人塑造成为一个能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环境下的“能力人”。具体而言,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应该包含国家政策方针内容。国家政策方针决定国家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人的思想形成、变化和发展是离不开社会发展而孤立存在的,因而将国家政策方针纳入到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助于职工紧跟社会时代的脉搏,不被时展潮流所抛弃;同时,还可以有效引导职工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便无形地升华了他们的道德情操。其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继续发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作用,将道德信念、道德人格、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重视和追寻继续保留。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职工的道德情操,使其成为道德素质高尚的人。再者,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应该包含知识技能的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技术才能在当今社会中生存下去并实现自己的价值,因而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借助于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机会和平台为职工提供知识技能的培训,这样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职工为中心。

3.思想政治工作要出实招、办实事

(1)制定可行措施。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经常进行群众查访,进行调研,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真实情况,然后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可行的措施。经验来源于实践,因此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不违背基本规律的情况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举措的制定和实施都以符合人们最根本的利益为前提。只有这样,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充分落实。这需要有关部门首先改变官僚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政策落实方面,部门必须要做到恪尽职守,不和徇私枉法,兢兢业业地为群众服务,办实事。把群众最关心的变为自己最关心的。做到实事求是,不做形象工程。

4.思想政治工作应尊重职工间的差异性

由于职工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水平都不尽相同。因此他们的思维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所提出的建议也是种类各异的。因此要学会综合考虑建议是否可以付诸实践,是否符合科学规律。如果符合这两个要求,就可以予以采纳,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多与职工进行交谈,这样可以对职工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由于职工知识水平高低不一,思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做到完全统一。要允许差异的存在,同时谋求共同的思想。这样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以人为本理念为思想政治工作明确奋斗的目标、丰富了工作的内容。因而只要我们以人为本地开展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形成、发展和变化才会顺应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才能真正促进事业单位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惠彪.以人为本,打造和谐设计企业——事业单位改制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J].世纪桥,2012(15):125-126.

篇5

1、提高职工技术素质是加快油田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胜利油田作为我国特大型国有企业,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不少单位对职工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少职工观念比较陈旧,思想缺乏活力,留恋于吃“大锅饭”,在工作上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在技能上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学习创新的积极性不高。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职工技术素质的提高,也影响了企业的改革发展。“十一五”期间,油田确定了实现“三大目标”的战略任务,改革与发展各项工作必将加快推进,油田核心竞争力要不断加强,这就需要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特别是近年来,油田加大了科技的投入,将一些先进的设备、装置、仪器等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去,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职工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一支精技术、能创新的职工队伍迫在眉睫。

2、提高职工技术素质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由国内扩大到国际,人才竞争已上升到了一个多层面的竞争,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的竞争逐渐显露。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已经集中在人才上,人才不仅仅是指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而且包括一大批作为生产技术骨干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就是设计出一流的产品,也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企业就不可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经验总结,而是企业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随着油田“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不仅要面对于国内同行业对手的竞争,还要迎接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这就需要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队伍来应对竞争。

3、提高职工技术素质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批高技术素质的职工队伍在很大程上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外在形象。目前,企业已经步入市场经济时代,企业要在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处于领先地位,不仅需要拳头产品,知识品牌做代言人,更需要高素质的职工群体做坚强后盾。经过几年的品牌建设,胜利油田的技术和产品在石油勘探、开发、工程服务等多个领域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胜利油田”成了知名品牌,胜利文化广为人知,这正是广大干部职工不断自觉提升素质,工作追求精益求精的结果。

二、油田职工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__年统计数字表明,油田现有在岗正式职工155000人,其中操作服务岗位87965人。操作服务岗位人员中,高级技师247人;技师2054人,高级技工22464人。从文化程度上看中专21765人,大专以上7595人。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比例仅占操作服务岗位人员总量的2.6%,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8.6%。从队伍的构成来看,技能型人才比例偏低,文化素质与油田改革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已经逐渐成为制约油田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技术工人、爱惜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没有真正形成。我们应当看到,通过开展“咱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的大讨论,对技能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虽然上升到了一定水平,但重视技能人才的氛围形成比较晚,重视的程度还仍然不够。目前,还有不少单位对高级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习惯上认为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是人才,有关人才资源开发、紧缺人才培养规划,没有把高级技能人才列入其中。技能人才的晋升、奖金、住房等待遇,与同等级别的干部相比有很大差距,如工人技师只是每月多补贴几十元钱,而各级干部的头衔一旦加冕,将会受益一生,技术培训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从学历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带给职工的实惠上分析,由于分配制度没有完全到位,贡献与收益没有完全对等,有门路的通过包括学历教育等多种渠道调到了工作清闲、环境舒适、收入高的岗位,对青工的择业倾向产生误导。有技术、有特长的不算“人才”,有学历有文凭“搞大项目做大买卖”的才是人才,严重挫伤了学技术的积极性。

2、分配制度、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从油田的分配制度改革角度来看,技师及高级技师的工资与期望值之间还有差距,相比起干部身份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增幅不够,吸引力不足。例如,油田一些社会通用工种,如焊工、车工、钳工等,在南方和沿海大城市的收入已经超越“白领阶层”,报纸上曾多次报道年薪20万-30万招聘技工难的问题。在油田,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收入相对来说并不高,甚至有些工种远低于劳动

力市场价位。经济驱动力不够,造成高素质技能人才失望,低层次技术工人迷惘的恶性循环。

3、培训模式与生产实际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教学思想不适应,存在重理论系统性,忽视培训为生产服务的倾向。二是教学内容不适应,讲理论知识多,联系生产实际少。三是教学形式不适应,授课以课堂为主,缺乏技能训练。四是教学方法不适应,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员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五是教育设施不适应,注重常规性设备的投资,忽视技能基地的建设。

4、某些单位对培训和考核工作认识不足。近年来,由于油田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工作任务异常繁重,员工培训规模、时间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不少单位存在着“报表上做文章,数字中出效果”的现象。在培训考核上虽然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对员工的考核却没有实现真正的突破,形成一套操作简便、奖勤罚懒、催人向上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在职工培训后的使用上,没有做到职工取得何种成绩,达到何种程度就安排相应的岗位。

上述问题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油田发展的新增问题,从管理机制上看,受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不少职工仍有“铁饭碗”、“铁工资”的优越感,致使部分职工不思进取,缺乏危机感,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素质的提高。从政治思想素质上看,受社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少数干部、职工存在着“一切向钱看”的短视观念,缺乏理想,心灵空虚,工作缺乏积极性。从职工受教育程度上看,由于油田职工来源复杂,除了接收石油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外,还要接收未经过专业学校培训的人员,初、高中文化程度的职工还占有相当比例。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 结合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不断研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情况,探索新方法,制定新对策。

三、提高油田职工技术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我们系统规划,不懈努力,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根据多年基层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提高职工队伍技术素质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咱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更有力量”的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咱们工人有技术,才能有力量”的大讨论,通过大讨论提高全体干部和职工对建设技能人才队伍的认识,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转变观念,明确目标,制定计划,抓好落实。人才工作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克服唯学历、唯资历的倾向,确立以能力、业绩为主要依据的人才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立一个正确的导向,要从源头上扭转片面追求学历和论资排辈的不良倾向。徐振超、陈景世等一批新技术工人的成长历程,就是最好的佐证。判定人才的标准,必须同劳动、知识和创造联系起来,必须同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联系起来,无论是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还是技能人才,只要为油田的建设发展付出劳动、做出贡献、创造价值的,都是人才。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技能人才的成长铺路子、筑台子、搭梯子,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努力开创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提高油田职工队伍技术素质提供动力

一个企业若没有一套健全的管理机制,那么,即使这个企业某个时期比较发达,那辉煌也是很短暂的,长期以往必将会走向衰退。因此,要搞好油田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就要建立与经济、科技发展同步增长的培养机制。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广大职工走出认识误区;要确立全新人才观念,制定培养规划,把培养高技能人才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形成各级各类技能人才与经济、科技发展同步增长的机制。

一是制定完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按照《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密切与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和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结合起来,制定相关政策,逐步建立、健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及快速成长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是在开展技术工人的评聘工作中,使技术工人在就业待遇和社会地位上能够与取得高学历的人才相提并论,并将他们取得的实绩作为破格晋升、晋级的考核依据。三是从分配方式上体现出向有技能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倾斜的政策,增强企业技术工种的吸引力、向心力,为技术工人成长拓展空间,使青工感到学技术光荣,技术工人有出路、有前途,有动力。

(三)结合油田实际,不断创新选拔、培训、使用、考核的新模式

篇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坚定政治态度和健全人格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发挥着导向和规范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阵地。教育理念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并始终指引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关系高校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新人的关键所在。

一、“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与学生主体性的确证

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提出给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活力。同时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落实。它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区别,而把“育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育人为本”也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关键。

所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时期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具有自上而下的集中性、重复性和封闭性,有其历史局限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这种局限性就表现在迷信教师的权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被动化的倾向比较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消解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创新精神。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强烈的呼唤着人的主体意识,这种开放和交往日益密切的环境中也在生成着人的主体性。尤其是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互联网的形成和计算机的普及提高了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层次,他们的眼界开阔了。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当代大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加强,整个社会大环境正在冲击着旧的思想观念,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同时也生成着大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在马克思的看来,就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学生主体性的增强,迫切要求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认真剖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难发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的是一种与“以人为本”相对立的立场,即“物”的取向。这样一种“物”的取向主要采取的就是知识的传授,向受教育者讲授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评价的方式也是考试的方式。学生不是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转变为行为,只是记在笔记里,硬塞在记忆里。这样就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就会造成知行不一或者知行脱节的现象。

“以人为本”所表达的是一种现代哲学精神,贯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把大学生当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看待,不能只当作教育的客体和改造的对象。实质上就是要把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根本,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的落脚点应始终放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这种“人”的取向就是思想政治的发展具有了内源性和可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把大学生潜在的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给发挥出来。大学生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发挥主体作用,彰显主体地位,能力和智慧能得到充分涌现,这才是“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本质要求。没有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没有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要大打折扣,“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没有真正贯彻和实施。

确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和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视受教育真主体地位的反思和批判。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就是对大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应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具有着主体性的个体。他们总是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着选择、吸收和内化。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是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多少理论,而是学生内化了多少又多少转化为了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所应发挥和潜在的能力有没有得到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有没有得以彰显才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充分表明了人的主体地位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学生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生产着自己的主体性的。学生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是在不断同周围的人际和社会环境的交往实践中不断生成着自己的主体性的,这正是学生主体性生成的根源。

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贯彻和学生主体性的高扬

主体性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做到“育人为本”,彰显大学生的主体性。而这样一种理念的贯彻,必须坚持从以下两点出发:

(一)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研究学生的需要和思想特点

学生的需要和思想都源自于学生的生活,这里的生活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一定范围的社会人际交往。大学生在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交往中不断增强着作为个体的本质力量,要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就必须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马克思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也告诉我们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离开了社会存在去考察人们的思想是无稽之谈。每一个大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思想问题一定是根源于他们所处和所交往的社会环境中,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去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状况。同时认为,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现实的个人的需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前提,而且“是一个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历史前提”,没有现实的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就不会有人的发展,也不会产生人类社会。因此考察大学生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维度。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从生理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五个层次,这对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具有重要启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下功夫分析学生的思想特点,研究学生需要什么(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为什么需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同时也要对大学生的需要实现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认真的分析,给予合理的引导。对大学生需要状况的分析,也就把握住了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根本,在此基础上也才能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在教师有力引导下不断调整自己的需要,处理同周围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增强着自己的本质力量,不断的生成着自己的主体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离开大学生的思想生活现实和需要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利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同时还会抑制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加强人文关怀,培养人的主体性是“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本质要求,它要求我们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良好精神状态、健全人格和丰富情感的培养。所谓人文关怀,从其哲学的意义来理解,就是一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对人的发展方向和使命的思考,体现了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就是要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现实情况的充分关注、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精神自由的深刻关怀以及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自身历史使命和价值实现的一种精神关照。我们不仅要用自然科学精神以先进的科学知识教会学生求真,又要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借助人文熏陶和人文关怀进行求善和审美,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人文色彩很浓的学科。它的使命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它的目标就是要锤炼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又处在一个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黄金时代。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培养他们的精神信念和道德人格,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真正的现代化不是机器设备的现代化,物质设施的现代化,而是人的现代化,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育人为本”,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化思想观念的新人,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人,我们的现代化进程才算真正推进。现代化的核心精神就是要突出人的主体性,突出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要大力加强的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关注,高校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和释放出来,让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能得以彰显。人文关怀的缺失,大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高扬和彰显,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句空话,也不利于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推进。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培养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是最根本的价值原则,“育人为本”是最根本的价值理念,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育人为本”,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培养出一批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勇气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3]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4)

[4]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全球化语境中的哲学视域[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

[5]伍揆祈.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7)

[6]周建峰.加强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9)

[7]邵庆祥.论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J].中国青年研究.2009(3)

篇7

众所周知,电力行业是个投资密集型行业,随着电力投资规模日益加大,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作用也日益突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工程造价专业从原来的土建类专业分离出来成为了横跨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学科交叉型专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对电力工程造价人员而言,必须是一个既懂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又懂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1 电力施工企业的特点

电力施工企业的建设项目一般包括建筑、送电和变电施工、调试等,具有自己独特的行业特点。

1.1 作业过程复杂,对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要求较高

电力施工企业的建设项目大多数在露天进行,施工活动范围大而分散,人员流动性大,连续高强度作业,休息环境差,控制难度较大,容易出现违章作业和安全隐患。因此,对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及现场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安全意识、意志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

1.2 资金流充裕,容易忽视成本控制

要想获得较好的效益,企业必须做好成本控制工作,这是企业能够长期发展的最根本措施。电力施工企业主要承担电厂基础工程的建筑、安装、运行调试和检测检修,其本身施工环节复杂、工作量大、工程造价高。电力企业因为其自身企业的一些优势,如国家的扶持、金融企业的倾斜政策等,资金流充裕,往往造成大手大脚的习惯,容易忽视成本控制,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手段,工程造价不断上涨,企业运行成本也随之提高,使电力施工企业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电力工程造价人才,做好成本控制,是电力施工企业的当务之急。

1.3 必须做好施工组织与工程预算

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都属于工程管理的范畴,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工程造价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确定,施工组织设计通过工程造价的测算得到进一步优化。

一是,从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看,工程造价的编制必须以前者作为重要基础。

二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必须以工程造价为依据,通过技术经济分析来论证其在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使施工组织设计不断得到优化。

三要,提高工程造价编制人员的水平,使工程造价的编制与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能够同步进行,达到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的目的。

2 电力施工企业对工程造价人才的基本要求

2.1 岗位分析

根据调查,目前电力企业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开放的主要职业岗位主要有工程预结算、工程管理、招投标、资料管理等。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如下:

(1)造价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编制工程预结算、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资料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编写施工方案、绘制图纸、协助编写投标书、资料的分发和收集整理;

(2)施工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为:深入施工现场,协助搞好施工监理,复核工程量,提供施工现场所需材料规格、型号和到场日期,做好现场材料的验收签证和管理,及时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和工程量签证,协助项目经理做好工程的资料收集、保管和归档,对现场施工的进度和成本负有重要责任;

(3)监理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为:在专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检查承包单位的人力、材料、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做记录;复核从施工单位获取的计量数据并签署原始凭证;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对总包及施工单位工艺进行检查及记录,对质量检查及记录;对结构主体质量进行旁站监督,并向专业监理工程师报告和做好简历日志及有关监理记录。

2.2 位要求

为了使电力施工企业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十分必要。这项工作需要依靠靠素质的工程造价人才来完成。从实际经验来看,为适应电力施工企业的需要,对工程造价人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要求。

(1)具有扎实、广泛的专业技术知识。一是,工程项目基本知识,如综合工业技术与建筑技术、建筑制图与识图、电力企业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现行的各类计价依据;二是,相关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项目投资管理、工程概算和工程造价管理、市场与价格、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2)具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良好的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想成就一定的事业,就离不开良好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感、道德态度、道德良知、道德意志、道德责任、道德理想的帮助和支持。

(3)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计算机应用和信息管理知识等

(4)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 高职院校电力工程造价人才培养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目前电力企业对工程造价人才的需求重点在两方面:一是高素质;二是复合型。高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知识),又包括基本素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复合型,即懂施工、会预算、能管理。引进复合型人才,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还可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因此,企业特别是优秀的大型企业对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复合型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围绕这两个重点,高职院校应在电力工程造价人才培养上做相应的相应的调整与改革。

3.1 构建电力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电力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文化培养同时,强调以知识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才能避免盲目拔高或技能滞后,培养具有鲜明电力特色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

3.2 重视职业通用能力课程的优化

专业基础知识是建筑行业各专业的职业通用能力知识,是为学习本专业而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前必需掌握和学习的课程。课程包括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结构基础与(下转第71页)(上接第116页)识图、建筑与装饰材料、施工工艺、建筑法规等课程。与原课程设置相比,删除了应用数学、电力生产概论这两门课,将其放在素质拓展模块相关课程教学内容里。

3.3 提升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

职业特定能力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模块课程为学生以后工作提供主要知识及技能的课程。课程包括建筑与装饰工程清单计价、建筑水暖电安装工程计价、电力建设各专业工程计价、算量软件应用、计价软件应用等课程。与别的高职院校的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相比,增加了变电、配电工程计价课程。职业特定能力课程对学生今后就业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模块课程设置主要考虑工程造价人员的技能要求,注重知识的掌握和实践。

3.4 培养学生兼具“其他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虽然电力企业工程造价人员之间不同的职业岗位分工清晰,但是各岗位需要的人员基本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是一样的,除了必须的专业技能之外,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和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是各岗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经验表明,企业更青睐复合型人才,那些综合素质高,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技能,理论基础扎实,加之实践能力较强,对相关行业有一定了解的电力工程造价毕业生更具竞争优势。

可见,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无论是在技术、经济,还是管理上,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会预算,还要懂施工,懂经济,懂管理,懂建筑法律法规等。高职院校在电力工程造价人才培养中,必须多措并举,在实践中完善培养体制,创新培养路径,使毕业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和岗位的需求。

篇8

[摘要]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强调,中国职业教育正在进入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时期,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这个时期最为紧迫的重大任务。电子商务专业,我院骨干专业之一,校企合作重点建设专业,也是辽宁省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电子商务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以“运营企业真实项目,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要求零对接”为特色,打造品牌电子商务专业为载体,开展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习实训条件、实践技能的创新课程体系构建、职场心态课程开发与建设等多维度进行整体设计及改革,旨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中国千强商业互联网企业培养具有项目实战经验的高级应用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

关键词 ]电子商务;特色;无缝对接;职业化人才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065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实习生在我单位的岗位适应性非常强,熟悉电子商务运营流程,对营销推广的各阶段和环节很熟悉,了解到他们在圆梦商城实训项目中,经历了招商、供货商洽谈等环节,所以在工作中与客户的沟通洽谈非常讲究谈判策略与技巧。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实训内容与企业工作任务相统一,希望今后能继续吸收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这是阿里巴巴东北营销中心总经理曹文悦的评价。

为实现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胆改革与创新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教育教学的方法和重心,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建立长效的、系统的、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建立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高薪就业的企业化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建设、实训课程体系、实训教学实施、实训教学方法、实训项目平台、实训室建设、企业项目引入、学生实习实践与就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内涵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公司行业技能培训及企业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工学交替紧密结合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办学特色。实现了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1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基本前提

在当前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大形势下,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建设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共同进行人才需求调研,组成校企专家委员会,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大纲以及制作内部讲义及实训指导手册。

在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将3年6个学期的教学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第1、2、3学期的“学中做”,第4学期的“做中学”,第5学期的“校中企”和第6学期的“企中校”。在“学中做”阶段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1~2周的实训教学,同时通过行业专家讲座、企业认知参观等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并完成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做中学”阶段以实训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学生是实训主体,项目是实训载体,教师提供技术指导。通过电子商务实训平台,学生自主运营“网上商城”真实项目,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行业的基本职业技能,并提高职业兴趣;在“校中企”阶段引入企业项目进入校园,通过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完成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型;“企中校”阶段使学生成为职业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这四个阶段在内容中逐渐丰富、在强度上不断加大、在考核上不断贴近企业的真实项目式教学。

2全真企业化实训教学环境搭建是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必备条件

电子商务专业已初步建成集学生学习实训、就业指导、创业引导、师资培训、大学生校园商城、行业企业项目辐射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全程全网真实项目运营实训基地,实训基地面积近8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名学生进行实训。是目前沈阳最大且有企业真实项目的商业互联网实训基地。实训室的布局与规划均由电商企业项目负责人为我院量身打造。其中,全程全网实训室是让学生掌握各自专业方向的行业工作流程,从而具备电子商务行业基本职业技能;流程实训室分为仓储分拣中心和图像采集中心,是让学生掌握商品E化及仓储物流业务,培养学生图像数字化能力与现代电子物流操作流程;企业协作运营中心主要承接合作企业离岸外包项目,引进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在校园便可真正参与到企业工作中。

3电商名企校园行是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嫁接桥梁

电子商务专业重点打造“电商企业校园行”活动,通过邀请电商企业高层领导进校园参观、考察、宣讲等活动架设企业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建设良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实训实战项目平台是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基本手段

创建东北首个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校园圆梦商城,校园圆梦商城是典型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成果,其实训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统一,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自上线以来,受上万网友的关注,点击量已突破13万,百度搜索排名高居榜首。一个大学生实训教学平台,正在逐步走进大学校园,正在成为校园师生购物的首选网站。

这里汇集了互联网平台搭建、商品E化、网络营销、仓储、物流快递等电子商务的整条价值链,一切都是真金白银的运营,互联网商学院大二的260多名学生在这里像企业的员工一样工作。

辽宁省电子商务协会副会长马会杰亲临实训现场向同学们介绍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电商企业用人标准、并用B2C平台作为案例,加上翔实的数据使同学们详细了解运营校园商城的流程。

圆梦商城提供休闲美食、化妆品、学习用品、礼品等日常用品,还提供二手货交易、校园团购等项目,圆梦不仅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服务,也为大学生的学习、娱乐、休闲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圆梦实行按需求时间送货,一般情况下,当天订单当天送货上门。自营电商未来的趋势是降低物流费用提高收益,所以圆梦也紧跟趋势采用0运费制,不收取任何费用。

圆梦秉承“源自校园,服务校园”的理念,为了满足师生者一站式购物需求,一直在致力于拓展丰富商品品类、快捷购物平台、优质销售服务,圆梦的每一个人都在为打造大学生校园第一品牌而努力。

圆梦商城项目使同学们在大一学习的电商理论知识得以转化和应用,营造出全真的岗位和企业环境,使专业教学实现了全真的校内实训,使实训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统一,实现了“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实训课堂成了一家正在校园运营的公司。

通过以学生为实训项目主体,以项目为实训载体的校园商城项目,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教师的行业实战能力及项目运营管理能力,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5参与实际项目是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有效方式

5.1出色完成五爱购外包项目

2012年11月,为给互联网商学院学子营造一个更为真实的“实战”环境,引进企业外包商业项目交给学生组成项目组协作完成,首次参与合作的企业是坐落在东北最大商贸物流集散地五爱市场旗下电子商务平台——“五爱购”。目前,由学员完成两大品类共110件商品的图像采集和E化作品顺利通过五爱购验收,并赢得了五爱购市场部一致好评;在这样的实践模式下,学生在校期间就可获得深入真实商业项目的参与机会,了解电子商务行业、电子商务企业的工作模式并能接触到最实用的岗位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学生团队完成外包项目期间,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师团队负责学生工作情况的跟进,指导学员完成项目并在此过程中对以前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提炼,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管理规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参与外包项目的11级电子商务2班同学吴琼说,通过商业项目的操作,感到自己的经验又增加了不少,并且能够感受到项目团队的真实工作氛围,对平时实训中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进行亲身实践。

为了使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陆续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将传统的、单一的理论传授转变为形式灵活多样的专业技能素质综合培养体系,为电子商务行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5.2迎战双十一,承接“国美旗舰店在线客服”代运营项目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活动,发端于2009年的淘宝商城,短短几年内即已盛行于国内各大电商平台,成为一种行业集体行为和商业现象,是以电商为代表的新商业生态系统对于传统商业生态系统的一次革命性的颠覆。“双十一”促销活动已成为目前国内电子商务零售平台声势最大、效果最显著的大型促销活动。

2013年引入“国美在线淘宝旗舰店双十一在线客服”真实服务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本项目分为岗前培训和项目实施两个阶段。国美在线运营团队为140名学生进行为期三天的培训并进行活动全程跟踪指导,内容包括产品信息、发货时间、沟通技巧及对产品的材质的详细讲解。经考核共有120人正式上岗。自10日21时40分起,120名学生分为三批轮番“上岗”,保证关键的17个小时内有60个旺旺在线。截止到11日24时,学生连续奋战30个小时,实现81.5万元业绩,学生最高单人业绩达到3.03万元。

目前,国美在线双十一项目已经作为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常规大运营项目,2014年的双十一,国美在线天猫旗舰店“双十一”活动纳入到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实现校中企的人才培养环节,让学生在实战中升华商业互联网业务技能。

2014年代运营项目整体的运作机制更加成熟,由国美在线运营团队优中选优,通过7天,两轮理论+测评+实战模式的培训,从近百名学生筛选出77名学生,分成六个组别,分别在四个关键时间段由77名学生轮班上岗。

截止到11日24时,学生连续奋战20个小时,完成近1万笔订单,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学生最高成单量22万。

在办学实践中,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紧跟行业发展,为满足行业需求,探索出强化实践教学、开展项目实训、参与实际项目的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积极利用企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的措施,有效保证了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

几年来,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人才质量不断提高。学院是辽宁省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毕业生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和高度评价,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9

    1.1993年4月1日前,已聘请无资格的事务所和人员完成初步审计、验资、盈利预测的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或已聘请一家有资格的事务所从事审计与资产评估两项业务的公司,可以再请一家有资格的事务所进行补充工作后,由其出具有关专业报告。

    2.1993年4月1日后不得再发生上述行为。已取得资格的事务所对其他事务所在1993年4月1日后出具的各类专业报告进行的复审或确认一律无效。

    3.已取得资格的事务所在从事证券业务时,必须委派本所(不包括未取得资格的分所)业务骨干和辅助人员按照专业准则的要求到现场查验。出具的各专业报告必须由具备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主办注册会计师签字,并由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除特大型企业的审计、验资或盈利预测工作可由两家或两家以上有资格的事务所合作完成外,一般企业的证券业务应由一家有资格的事务所独立完成。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职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在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中重点是教师行为文化建设。所谓教师行为文化,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形象、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等,反映的是教师的内在素质、个性修养,能够反映一个学校的文明程度、外部形象,同时也是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教师行为文化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专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教师礼仪是教师职业形象、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外在行为体现,是教师在教育中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职业观和人生观,培养符合行业要求人才的客观需要。教师礼仪是教师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内涵

一方面,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范畴比普通意义上的教师礼仪更加广泛。其要求教师的礼仪与教师的各种行为广泛对接和融合,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行为和动作语言,还包括与教师行为紧密相关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仪容仪表、语言艺术、行为习惯、师生关系等等。另一方面,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具有职业特性。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行业职业从业者,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而职业礼仪是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接受普通礼仪教育之外,还要接受具有明显职业特性的职业礼仪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注意自身的普通的教师礼仪之外,还要把职业礼仪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和习惯。

2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现状

为了解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现状和问题,本研究在长沙市三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随机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3份,回收率96.8%,其中有效问卷217份,无效问卷3份,有效率98.6%。另外,还对学院的教师和有关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结果如表1。

2.1教师对礼仪的认识存在偏差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态度、敬业精神、关爱学生等方面广泛认同,而对教师其他方面的礼仪,诸如课堂礼仪、校园形象礼仪等方面的评价不算太高,有的甚至评价较底。通过访谈究其原因发现,部分教师对礼仪素养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工作要遵守职业道德,教学要兢兢业业,至于礼仪则无关紧要。甚至不了解自身的言行举止、形象气质、人格特征与其职业的关系,更不能理解自身礼仪对学生的深刻影响。部分教师对礼仪的理解不到位,有的认为礼仪就是仪容仪表要得体,动作语言要文明。有的认为礼仪在课堂上、在与学生交往时注意一下就行了,在办公室或在校园里则没必要。有的认为教学任务繁重,能把教学做好就不错了,根本无暇课堂礼仪。一些教师甚至将教师礼仪狭隘地理解为教师的形象礼仪,或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礼仪,仅有少数教师能系统地回答出教师礼仪包括仪表礼仪、仪态礼仪、言语礼仪、师德礼仪等方面内容。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师范教育,从未接受过师德课程和礼仪课程的系统学习,偏于对知识的教学,缺乏对高职教师职业的全方位认识,礼仪意识浅薄,与教师行为全方位渗透礼仪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2.2教师礼仪素养整体偏低

通过表1得知,教师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课堂礼貌礼仪、课堂举止、课堂语言、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教师着装、办公室礼仪、校园礼仪等方面在“一般”和“不同意”方面的打分比重较大,这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说明教师礼仪存在结构性失衡,教师礼仪素养整体偏低。通过访谈发现,当部分高职教师被问到教师礼仪应包括哪些方面时,大多数教师表示对礼仪不慎了解,对礼仪的认知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导致自身礼仪整体缺失。教师的办公室礼仪、男教师着装、女教师化妆、课堂轻松幽默语言等方面学生评价相对较低。此外,统计发现女教师的仪态礼仪分数明显高于男教师,形象礼仪方面男教师低于女教师。通过访谈发现,女教师服饰过于时尚,有的化妆过于浓重,在外表修饰上不够端庄大方,服装过短过露。年长的女教师和男教师服饰过于俗旧,经常不更换,给学生带来视觉枯燥感。师德方面中老年教师明显高于青年教师。部分教师在办公室里自律性不强,忽视了在办公室应遵守的礼仪,坐姿不雅,办公桌杂乱,一些教师的语言文明还有待加强。

2.3教师礼仪培训机制缺失

部分学校认为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做好教学工作,对教师的礼仪关注度不够,从来没有组织过教师礼仪方面系统的培训。经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教师礼仪培训较为认同,渴望能得到科学的培训。少数教师通过网站、有关视频和书籍了解一些零散的礼仪知识。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专职的礼仪教师,但基本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给学生传授商务礼仪方面的知识,很少有学校利用这些资源来对教师进行培训。有些学校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礼仪的重要性,至今没有教师礼仪素养提升的计划和方案设计。

2.4教师的行业职业礼仪普遍缺乏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行业职业经理人,在校期间就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而行业职业礼仪是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职业礼仪很重要的一个教育途径就是周围环境的耳闻目染、氛围熏陶和教师的榜样示范。为做好这方面的调研,我们在选择调查样本时,专门安排了行业特点比较明显、已经有过见习和实习经历、对行业有一定了解的酒店管理专业、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单独标识和统计,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专业课教师的服装符合行业企业的职业服装特点”,学生认同在“一般”以下的比例占到81%;“专业课教师的气质具有行业企业的职业气质”,学生认同在“一般”以下的比例占到88%;“专业实践课教师的行为习惯符合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学生认同在“一般”以下的比例占到77%。因此,在校教师在行业职业礼仪方面欠缺很大。

比如酒店管理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讲究的是绅士风度、淑女风范,在服饰和妆容方面有着严格的职业装标准和仪容仪表要求,在工作态度方面讲究的是良好服务意识,在企业文化方面崇尚微笑文化。再比如烹饪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在意识方面,要始终把食品安全、卫生安全、操作安全放在首位。这些素质的养成更要求良好的职业氛围去熏陶。从对学生的调查和对教师及管理者的访谈发现,大多学校在这些方面的企业化氛围较差,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不穿正装、仪容不得体、服务意识较差以及烹饪专业的教师不穿工作服、不讲究卫生、不强调操作安全的比比皆是。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职业礼仪方面亟需加强和提高。

2.5学校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和约束激励机制

有些学校在教师礼仪素养方面认识存在偏差、重视不足,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搞好教学,教师的礼仪不是太重要,所以在教师礼仪素养提升方面没有主责职能部门,没有系统设计和规划,没有明确的教师礼仪规范及执行标准,没有专门的经费预算,同时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3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发展对策

3.1提高教师礼仪素养认识,树立礼仪素养意识

树立教师礼仪素养意识,提高教师礼仪素养重视程度,是提升高职教师礼仪素养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摒弃教师只注重教书不注重礼仪育人的传统观念,让其意识到自身礼仪素养的重要性,教师礼仪不仅是教师自身素质和修养的表现,而且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更是所在院校文明程度的体现,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职教师要树立教学育人与礼仪育人并重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自身自觉性和主动性,把礼仪素养内化为自身的品质结构,形成道德修养,渗透到教学工作岗位中。

3.2出台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规范

为做好教师礼仪素养建设,便于教师礼仪提升有目标、有标准,应根据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内涵,出台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规范,对教师的礼仪行为进行正面引导。礼仪规范应与教师行为文化紧密融合,与行业企业职业礼仪紧密结合,全面覆盖到教师职业道德、课堂礼仪、校园文明礼仪、着装礼仪、仪容礼仪、举止礼仪、社交礼仪、参加聚会礼仪、网络礼仪、办公室礼仪、电话礼仪、集会礼仪、职业礼仪等等。礼仪规范要引导教师仪容仪表清新端庄、整洁美观;衣着能够体现职业特点;发型简洁,妆容得体;言谈举止要文明大方与学生交流谦和、诚恳;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专业课教师具备行业企业职业思维习惯、行为规范等等。

3.3加强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培训

培训是提升教师礼仪素养的必要途径。

学校应根据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规范,结合学校自身教师礼仪素养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礼仪培训方案,确定好礼仪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以及培训主体四个要素。培训方式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请进来,即聘请礼仪专家做报告,并对教师现场辅导。走出去,即定期选派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进行顶岗挂职锻炼,亲身体验行业企业职业礼仪,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培训时间可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教师集中时间培训,课余时间分散学习、训练提升。

3.4引入企业文化,加强教师职业礼仪素养教育

引入企业文化,营造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与融合的文化氛围,强化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素养教育,对高职学生的成才与成人、就业与创业具有重要的价值。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性质和专业特点,积极营造企业化、职业化的氛围和环境。教师的仪容仪表、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做事风格,教学楼和实训楼的环境布置、相关制度建设、学生文化活动等应与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规范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这种职业化的环境及氛围中学习、熏陶和职业素养养成,使得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

3.5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约束激励机制

教师礼仪素养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自觉性来实现,更需要学院层面的积极推动。学校要做好全校层面的整体规划、方案设计和推进措施,构建工作推进组织机构,明确主责部门,设立专门经费预算,出台相关约束和激励制度。革新对教师评估机制,增加对教师礼仪素养要素的评价,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礼仪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箐.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的现状和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0(35).

[2] 李正军.教师礼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元素[J].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10(4).

篇11

礼仪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礼仪实际操作能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社交礼仪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某一特定的社交礼仪活动的内容、情景及过程进行客观描述、介绍、分析、探索,揭示社交礼仪活动的规律,使学生从大量感性体验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调动中职生学习礼仪的积极性。同时,易于学生掌握社交礼仪理论,能有效提高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形成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

一、礼仪案例的选择与设计的原则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选择好的案例是关键。笔者在三年的礼仪教学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礼仪案例,并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了一些案例,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案例的选择与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礼仪运用能力形成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学生社交礼仪运用能力的培养,就成为《社交礼仪》课程培养目标的核心追求。礼仪案例的选择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礼仪运用能力为基准,教学目标中的目标与过程、情感与态度、等三维目标,要围绕职业能力、工作方法、职业情感做文章。

2.以学生专业工作过程为导向

对于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社交礼仪》课而言,礼仪案例的选择与设计,要针对各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群的工作过程对礼仪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因为每个职业都有其特殊的工作过程,礼仪案例中涉及到各专业工作过程,要关注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四个要素的独到之处。

例如,为财会专业选择或设计的案例最好涉及到财会从业人员、计算机、账本、钞票、银行存储业务等要素,而为文秘专业的案例最好涉及秘书、办公室、领导等要素。这些要素与该专业学生未来工作有很强的联系,利于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并在今后工作中很好运用。

二、案例教学在社交礼仪教学中的应用

寻找合适的案例素材固然重要,但是案例的使用设计,也会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是一个循环的、完整的递进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方法:

1.专题分析,理论提升

将活动目标单一、规模较小、事件较简单的案例,就某一侧面组成案例专题,对该礼仪知识点进行重点剖析,深入探讨,找出规律。这种“窥一斑而见全貌”的专题式研究,便于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层次把握和透彻理解。

如在餐饮礼仪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组合餐饮礼仪专题案例,让学生通过对专题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包括订餐、点菜、上菜、结账等餐饮过程中所蕴含着的礼仪知识。这种针对餐饮礼仪进行的专题知识分析,重点突出,抓住要害,更有利于学生对礼仪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感悟。

2.创设情境,模拟角色

案例情境的创设及角色的模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案例演出中呈现的“实际问题”。案例教学中的角色模拟与一般的模拟教学法有所区别,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选择尽可能适于表演的案例。不是所有的案例都可以通过角色模拟来进行教学的,角色较多,角色特点鲜明,角色行为或表达鲜活的案例,更适于运用角色模拟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其次,尽可能设置具体周密的模拟情境。如会务服务礼仪的模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会议室,让学生直接进入真实的会务情境,并把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饰会议接待、主持等角色,进行案例模拟练习。

再次,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案例角色模拟的方式,可在课余让学生以案例作为脚本进行事先排演,也可以运用现场演示法,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表演、演讲、应变等多种能力。

最后,还要结合礼仪理论对学生的模拟过程进行分析和评判,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促使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补充课堂知识。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学生在案例的模拟中所发现的问题,往往只是属于感性直观的认识,通过分析、评判、总结,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的学习上升到理论的程度,并且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3.方案策划,实践反思

社交礼仪是一门应用性极强,实务操作能力要求极高的学科,仅仅让学生们停留在对案例的感性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分析总结案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礼仪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分析总结案例,还应该善于运用所学理论,运筹帷幄,进行礼仪活动策划,制订有效的礼仪活动目标与具体的行动措施,并在活动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最终把学生策划的活动形成案例,再进行反思,总结。这是礼仪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好地形成职业素养。正如朱熹在《中庸•章句注》中所说“行之笃,则凡所学问思辨而得之者,又皆必践于实而不为空言矣。”

4.结合主题进行方案策划

首先,凸显专业特色的方案策划。如针对文秘专业,可让学生进行会务、迎送、办文等专题礼仪方案的设计与策划。

其次,与岗位工作过程紧密结合的方案策划。例如,针对财会专业,可让学生进行银行存储业务的服务礼仪设计

第三,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关联的方案策划进。例如,校园服饰礼仪的专题设计

5.通过实践演练,进行反思总结

(1)通过“亲身实践经验”的礼仪方案的策划及实施,可以促使学生对所掌握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及时的反思总结,可以形成新的案例,反馈教学效果,积累教学资源。

(3)锻炼学生社会调查以及社交的能力,增进学生对职业岗位工作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礼仪案例,是礼仪理论和礼仪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座由“知”通向“行”的桥梁。实践证明,利用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对礼仪知识的理解及掌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先进、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研究、探讨和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尧.职业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何威.哈佛商学院与案例教学法[J].管理案例教学研究,1999,(1).

篇12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38-02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要培养中职生成为社会需要的有为青年,就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展开教育。在这四个要求中,“有道德、有纪律”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求青少年必须遵守纪律,遵守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并按礼仪和道德规则办事,中职生也不例外。在职业学校中,中职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总体表现是积极健康的。他们热情礼貌,尊敬师长,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规定;学习刻苦,勤奋努力,同学之间也能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能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瑕瑜互见,在职业学校中,确实也有少数学生道德意识和纪律意识相对缺失,对遵守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规定,就是不遵守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的具体表现。而学生不遵守学校的纪律规定,对其在学校的成长与进步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加强礼仪和道德教育,正确认识和理解遵守礼仪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促使中职生自觉遵守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既有必要也很重要。

一、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

礼仪规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着装、姿态、言语、行为等各个方面要符合交往要求的准则和规范,包括个人礼仪、社交礼仪、职业礼仪等。个人礼仪是一个人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按物等方面的个体规范;社交礼仪是社会成员在相互往来中的行为规范和待人处世的准则;职业礼仪是职业人在职场这个特定的范围内所要遵守的礼仪规范。按礼仪规则办事,就是要求一个人不管在什么特定的场合,其仪表仪容、行为举止、言论谈吐都要符合特定场合的礼仪要求。遵守礼仪规则,在特定的场合能够按照特定的礼仪规范的要求做事,能让一个人举止文明,谈吐有礼,既表现出一个人良好的内在修养,又容易取得他人的好感,有助于与他人正常的交往。

道德规则是人类特有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社会公德是指在公共场所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家庭美德是指一个人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场所、职业活动和职业岗位上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道德规则的具体内容表现为不同的公共场所、职业场所、家庭范围里的具体的纪律规定、规章制度和约定俗成的习惯、传统。按道德规则办事,就是要求一个人不管到了什么场所,都要遵守相关场所的纪律规定和规章制度,遵守相关场所的习惯与传统。遵守道德规则,在各种场合都能按相关场所的纪律规定办事,按照相关场所特定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和传统办事,既表现出一个人严于律己的态度,也表现出一个人与人为善、自然真诚、有责任心、敢于担当的素质;按道德规则办事的人,容易获得他人的理解、信任、尊重和支持。

一个人严格按照礼仪规则办事,展示自己良好的内在修养,需要“忍”和“让”;一个人严格按照道德规则办事,表现出严于律己、与人为善的态度,也需要“忍”和“让”。这是因为在社会生活与工作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利益需求,一个人在追求自我利益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当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产生冲突时,一个具有良好内在修养、与人为善、严于律己的人,才能做到退与让,即使牺牲一定的自我利益,也会成全他人。可见,懂得一定的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常识,并能按相关规则办事的人,遇事时才能明事理,知进退。

二、中职生礼仪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遵守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坚持按规则办事,能让一个人明事理,知进退;有助于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有助于与他人的正常交往;有助于获得他人的信任、理解、尊重和支持。鉴于在职业学校中,仍有少数学生道德意识和纪律意识相对缺失,对遵守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对中职生进行礼仪和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性。

第一,按规则办事,有助于中职生养成良好的人格。中职生热情、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放纵自我,需要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礼仪规则、道德规则用“真、善、美”的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有利的言行就是符合“真、善、美”标准的,对他人和社会不利的言行就是“邪、恶、丑”的;按礼仪和道德规则办事,要求一个人必须严于律己,做人做事的出发点要建立在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对中职生的礼仪和道德教育,引导他们遵守规则并坚持按规则办事,能促使他们积极向善,有助于他们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自尊、自爱、自强”独立人格的社会人。

第二,按规则办事,有助于中职生完善自我,促进个人进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中职生也不例外。教师应引导学生严格按规则办事,宁愿自己吃亏一点,也不做有损于他人利益之事。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经常地进行反思:“我的言语行为符合规则要求吗?我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吗?”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检讨,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找出自己产生过失的原因并找到合适的方法改正缺点和错误。总之,加强对中职生的礼仪和道德教育,引导他们遵守规则并坚持按规则办事,督促他们约束自我的行为,经常反思自我的行为,对其自我完善和个人进步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第三,按规则办事,有助于中职生个人事业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按规则办事,遵守礼仪和道德规则,宁愿自己吃亏一点,也要成全他人,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能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他人,把自己的能力奉献给社会和他人,这有助于为学生打下个人事业发展的基础。同时,按礼仪和道德规则办事,与人为善,真诚可靠,会受到他人的欢迎、尊重和信任,在工作中,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自己合作共事,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和支持,个人事业的发展会具有更多的机会。

三、加强礼仪和道德教育,促使中职生自觉遵守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

在职业学校中,少数学生表现出纪律散漫的现象,其根源在于自卑心理,因为这些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对未来感到茫然。要避免学生出现这种因为自卑而导致的自暴自弃的行为倾向,对学生既要加强职业技能技术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又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明白只要努力也有光明前途,普通劳动者在普通的岗位上只要努力也能活出精彩的道理,帮助他们摆正心态,提升自信心。加强道德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个人的道德意识是一个人在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总和。确立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得与失”的相互关系,克服自我内心的自私欲望。自觉按照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办事,是一个人养成良好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加强礼仪和道德教育,促使中职生自觉遵守礼仪规则和道德规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职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希望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能够实现。一个人在理想和追求的实现过程中,为了实现自我的目标和利益,需要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一个人如果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是与非”、“善与恶”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在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能够退与让,必要时才能牺牲自我的利益也要维护他人和社会利益。这既是按道德规则办事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客观要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客观要求一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也需要为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着想。中职生也需要这样的胸怀,因此,中职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培养遵守纪律的习惯和意识。道德规则的具体内容表现为不同的公共场所、职业场所、家庭范围里具体的纪律规定、规章制度和约定俗成的习惯、传统。遵守各种不同场合具体的纪律规定,就是在按道德规则办事。在学校,遵守纪律规定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在单位,遵守纪律规定的员工才是好员工。学生不遵守纪律规定和规章制度,学校对其主要是帮助与教育,特别严重时才会给予轻度处罚,因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而在用人单位里,员工不遵守规章制度和纪律规定,会受到严厉处罚甚至会被辞退,损失会很大,甚至会失去进步与发展的机会。所以,学生在学校时就应该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和意识,培养自己遵守纪律的习惯和意识,以备将来能更好地主动快速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三,结交良师、益友和诤友。在学校,有大批的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中职生既可以向他们学习知识与技术,也可以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在学校,也有大批的具有良好道德操守的好学生,中职生可以与他们结成好同学、好朋友,学习他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遵规守制的好风格;中职生还可以有目的地结交诤友,通过诤友善意的批评,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予以改正。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耳濡目染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通过向良师学习,向与益友学习,接受诤友善意的批评,中职生能够比较快速地养成良好的礼仪和道德意识。

篇13

礼,礼之用,和为贵。仪,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礼仪,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规则,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际场合下,使用恰当的行为,遵循各种礼节、礼貌、仪式的规矩进行社交的行为规范。礼仪分为礼节、礼貌、仪式三部分。

2.礼仪的作用

(1)弘扬民族传统

华夏儿女,“华夏”不仅是一个地域名称,还是一种精神文明。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活创造、积累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礼仪典制,反映了我国各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优良品质,体现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

(2)提高素质修养

“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仪,无法在社会和家庭立足。人际交往中,礼仪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反映了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气质与见识。所以,礼仪体现教养,通过礼仪学习与实践运用,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修养和文明程度。

(3)完善优雅形象

个人形象是仪表、仪容、谈吐、服饰、举止、教养等的集合,礼仪在这些方面都有详尽规范,因此,讲究礼仪对个人职业生涯至关重要。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有助于更规范地设计、维护自身形象,服务职业工作。

(4)改善人际关系

社会越发展,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的社交需要就越显著,现代社会对人们的社交要求不断更新换代。礼仪是一种信息传递手段,可以迅速地将对他人的尊重、友好准确表达,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同时,对方在其中获得了情感满足,最终礼貌回敬,为双方的支持与合作奠定基础。礼仪帮助人们规范行为,使彼此更好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友好与意愿,促进行业发展与社会和谐。

(5)提升品牌效应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每家企业追求的目标,企业形象的塑造需要礼仪的支撑,它通过员工的仪表仪容、礼貌礼节、言行举止等方面得以体现。如上海香格里拉酒店“亚洲式”亲情服务体现了尊重备至、温良谦恭、彬彬有礼、乐于助人和真诚质朴,令客人感到与众不同且备受重视。

3.礼仪遵循的原则

(1)互相尊重原则

尊重是礼仪的情感基础,交往者相互谦让、友好相待、和睦共处。反之,不能相互尊重,人际关系就可能陷入恶性循环。

(2)真诚待人原则

礼仪中的真诚待人原则要求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并与实际行动相一致,诚心诚意对待他人,务必诚信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3)自我约束原则

自我约束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如果对自己没有要求,言行不能一致,就无法做到遵守礼仪。

(4)行为适度原则

人际交往中存在不同类型的社交,需要沟通双方善于把握情感尺度,注意感情、谈吐、举止的适度。

(5)宽容相待原则

宽容相待也就是与人为善,宽容是与人交往的较高境界,即容许他人保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容忍接受。人际交往中,宽容相待原则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

二、旅游类专业开设礼仪课程的重要性

1.增强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审美观

笑脸迎人、待人和气、热心助人是旅游从业人员体现“美”的交流方式,因此内涵培养与气质培养在高职旅游类专业教育体系中尤显重要。当学生具备了审美能力,就能更好地树立自身形象。因此,增强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审美观十分重要。

2.提高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首先,礼仪可以促进沟通,与客人、同事、领导之间的交流,在沟通过程中,获得客人、同事、领导的理解,建立好服务、合作关系。其次,礼仪可以约束、规范行为,在旅游从业工作中,会有很多冲突、投诉事件,约束好自己的行为可以得到客人的尊重,弥补很多服务硬件的不足。

3.提高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员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逐渐总结积累出来的,它可以协调职业人周围的种种关系,是提高旅游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旅游从业人员遵守礼仪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礼仪规范,才能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跨度大的服务性行业,将礼仪行为贯穿旅游活动的全过程,称为旅游服务礼仪。每个行业、每个部门、每位员工都应该按照礼仪规范提供相应服务,若其中某个环节出现故障或者质量问题,都会影响接待服务形象和服务质量。

三、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现状

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他们开放、独立、向往新事物,但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约束力不强。而高职旅游类专业的就业面向是对礼仪要求较高的游客群体。因此,分析现状,提出改变现状的措施是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的当务之急。

1.学生缺乏对个人形象的审美认识

学生对于美的定义和理解各不相同,部分学生盲目追求所谓的时尚与前卫,不懂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装扮。他们以怪为美,以露为个性,无法合理体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与朝气。其次,学生坐姿、站姿、走姿随性懒散,不符合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要求。

2.学生缺乏对行为规范的认识

校园内,迟到早退、上课吃东西、聊天、接电话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对教师、同学、周围人缺乏尊重意识,见面不打招呼,说话没有分寸,不懂得为需要帮助的同学、长辈提供帮助,缺乏自律意识,对各项纪律视若无睹。

3.学校课程开设趋于理论化

学校已开设的礼仪类课程教学目标相对宏观,教学方式多限于理论讲解。学生对于礼仪的认识仅限于课本,缺少实践,缺乏将理论运用于生活的能力,缺乏以理论约束自身日常行为习惯的能力。

四、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体系构建

1.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课程设置分类

高职院校旅游礼仪课程,应根据旅游行业需求分为仪表规范教育、交际规范教育、语言规范教育和社会交往规范教育等方面,每项教育均应细化到条并设立标准,根据每项标准开展细化的规范教育。

(1)仪表礼仪规范

仪表礼仪规范主要指外在形象的规范,包括面部修饰、头发修饰、肢体修饰、着装规范、仪态规范、手势规范、表情规范等。

(2)交际礼仪规范

交际礼仪规范包括称呼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名片礼仪、致意礼仪、鞠躬礼仪、亲吻与拥抱礼仪、拱手与合十礼仪规范等。

(3)服务语言规范

服务语言规范包括问候与迎送服务用语、请托与致谢用语、征询与应答用语、推托与致歉用语、赞赏与祝贺用语、电话服务用语规范等。

(4)社会交往服务礼仪规范

社交服务礼仪包括会见服务礼仪、签字服务礼仪、中餐宴会服务礼仪、西餐宴会服务礼仪规范等。

2.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育的教学方式

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礼仪课程教师,首先,应通过讲授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礼仪有大致理解,明白何为礼仪,为何要学习礼仪,怎样用礼仪知识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其次,教师应开展实践教学。课前要求学生穿戴个人认为合适的职业服装并配合妆容,课上通过实例讲解,点评问题,关注细节。最后为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互相监督他人的行为举止,实行扣分制度,并将最后分数纳入本门课的期末考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