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控制过程

风险管理控制过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风险管理控制过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风险管理控制过程

篇1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 actual work experience to the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of risk control of a simple overview of,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risk control, contra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项目风险的分解是根据工程风险的相互关系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其分解的程度足以使人们很容易识别出建设工程的风险,使风险识别具有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常用的组合分解方式是由时间维、目标维、因素维三方维从总体上进行建设工程风险的分解,如图1所示。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做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图1 建设工程风险三维分解图

一、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

工程合同即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和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需做好四方面的防范措施:

(1)在指导思想上,力争签订一个有力的合同,这是减少或转移风险最重要的方式。

(2)在人员配备上,让熟悉和知情的专业人员参与商签合同,要让合同谈判人员既懂工程技术,又懂法律,既懂管理,又懂估价和财务等方面得专业知识,以增强谈判力量。

(3)在策略安排上,善于在合同中限制风险和风险转移,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

(4)在合同正式签订前应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使合同条款无懈可击。

二、推进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

工程造价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控制的几个阶段,即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其中主要的工作有决策阶段的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及竣工阶段的审核、技术分析、资料和积累等。这些工作是多种类、多层次而又错综复杂的,会产生和需要大量的信息,所以应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完整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系统,全面科学地收集整理各方面信息,并进行深层次地分析和加工,积累各种指数指标,对工程项目进行数据分析,准确预测未来,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同时通过有关信息平台达到数据共享,对在信息时代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管理体制,推动整个工程造价领域的发展水平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各种IT应用工具的关联性都不强,基本上都局限于各自狭小的功能范围,缺乏连贯性和与整体的关联性,解决的问题较为单一。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较为冷静和表面。对各种信息的网络搜集、分析、还不完善,无法为行业用户提供核心应用服务。

在这一方面,与信息技术较为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美国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很重要的一点是体现在造价信息的反馈系统。就单一的微观造价管理单位,如工程公司而言,他们十分注意收集在造价管理各个阶段上的造价资料,并通过建立形式多样的记录制度予以登记,最后将其存储于计算机数据库之中。

这种对造价变化资料的详细记载,有助于对造价事实反馈控制。在美国,有各个微观组织向有关行业提供造价信息资料,几乎成了一种制度,微观组织也将提供造价信息视为一种应尽的义务,这就使得一些专业咨询公司能够及时将造价信息公布于众,便于全社会实施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同时,这些专业咨询公司并不拘泥于现有的造价资料,他们在收集造价资料时,还特别强调以事实为依据。有些公司派调查员深入施工现场,亲自记录有关造价资料,如工时资料,并对有关的供应商定期跟踪,询问有关设备、材料价格的变化情况等。因此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侧重于营造有利于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环境,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这一根本目的,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务求实效,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1、增强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

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是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建设市场,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依靠信息进行宏观工程造价协调、制定工程造价管理政策。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通过各种手段,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信息的重要性,加强对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充实工程造价信息资源数据库

工程造价领域已经建立的一批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库,从数量与质量上看,还没有真正形成工程造价信息产业。因此,应在不断扩充工程造价专业领域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把视野扩展到建设领域的相关信息资源,扩大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库容量,以充实整个工程造价信息数据库的内容,同时提高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管理质量,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工程造价信息用户的需求。

3、加快培养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人才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同其它任何工作一样,最终决定于人力资源。实现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工程造价业务的人才。要建立相应的机制,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培养大量的各类层次的适应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建立一支强大的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专业队伍,满足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保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质量,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在尊重《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的同时,要考虑建设工程造价的大额性、个别性及差异性、动态性、层次性和兼容性,尽快接轨国际通用标准。我们要加快完善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加大建设工程造价的监督力度,迅速及时地充实和反馈建设工程造价的信息,为我国合理利益分配和调节产业结构以及降低工程造价、实现各方的目标而服务,从而推动经济的全面增长。

参考文献

[1]蔡建章.余晋希 关于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思考[期刊论文]-建筑 2002(8)

篇2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90-02

一、内部审计与审计成果转化

《内部审计思想》和《企业内部设计指南》均指出:内部审计是指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可用于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用于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对称。其特点是:(1)范围和作用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内部审计既要审查会计账目、会计行为和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更要注重审查企业的产供销等各项经济活动或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关业务活动;不仅要实行事后审计,而且更注重实行事前审计;既要查错防弊,起防护性作用,更要注重为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建议,起建设性作用。实施内部审计,有利于监督部门、单位遵守政府的制度法令,完善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协助内部人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保护财产安全完整,经济而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并保证经济信息的正确、可靠。(2)从工作深度上看,内部审计机构是部门、单位常设的专职机构,熟悉部门、单位内部的情况,并有充分时间有针对性地做细致的审查。审计成果是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依法独立进行审计监督、充分履行审计职责的过程中取得的工作成绩。审计成果可以存在于审计工作之中,也可以通过音像、书面等形式表现出来。审计成果运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被审计对象不是就问题改问题,而是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二是审计意见和建议被领导采纳后,通过完善制度、修改政策,让未审计对象对被查处的问题进行对照分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企业内审成果转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从整体上说,由于企业市场化不断加强,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对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仍有相当多的企业并没有从更高的层次真正认识到,在加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上,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尤其是不够重视内部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使得企业内部审计未能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方面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不少企业衡量内审成绩与查处力度往往侧重于:审计查出多少个问题,查出多少违规金额等等,汇报材料最后上报领导了事。不注重内审成果的转化利用,没有把内部审计成果及时转化为推进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内审整改跟踪举措不力,内部审计起不到应有作用。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针对性不强,为查而查,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内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审计结果过于笼统,定性不准;审计汇报多是停留在表层,缺少切合实际的比照、分析和总结。因而,得不到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导致内审成果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没有得到及时转换利用。加上部分企业领导存在着重财务轻审计,由财务人员兼管审计等错误理念,使得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利用长期没有得到重视。

三、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利用的制约因素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的高度,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审计成果的利用显得尤其紧迫。

总的来说,其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益和体制的制约因素。经济组织利益与内审人员利益的一致性,降低了审计作用;复杂的人际关系影响了内审工作的深入开展;内审人员政治待遇、福利待遇不仅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低于某些职能部门等方面的利益及体制方面的因素。(2)内在因素。一是操作不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不自觉的制度与实际偏差。二是取证不当。即内审要查问题并且要查证据。三是定性不准。主要表现在定性错误、夸大错误的程度以及缩小错误程度等。四是内审质量不高。由于原始的检查方法和现有审计手段导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等。(3)环境因素。一是重要因素的制约。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是内部审计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二是保障因素的制约。制度健全,是审计成果转化的保障。三是观念思想制约。即:审计人员认识上的误区,使审计成果的转化失去了推动力。被审对象认识欠缺,存在逆反心理。

四、内部审计成果转化的机制构建和路径分析

1.建立内审发现问题通报机制。为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针对审计查出多少个问题、多少违规金额等等内审监督检查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通报,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引以为戒。使一家企业的审计成果成为多家企业借鉴的依据,使审计信息辐射实现时间、空间上的跨越,为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而努力。各企业各部门也能对照通报的问题,举一反三,并从内部控制上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认真进行自查自纠,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和控制风险。

2.建立内审专报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审计成果的运用,要建立审计专报制度,对阶段性重点的或涉及多家被审计对象的审计项目进行分析,不定期地以《内审专报》的形式报送行领导,提出改进和加强管理的建议,以期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指导和监督检查,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

3.建立审计跟踪机制。以鹤煤集团供应分公司为例,该公司高度重视内审整改建议和措施的落实,自2005年起,每年年底,都建立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台账,将一年以来所开展项目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对照被审计单位提交的整改报告,进行一一分析,逐条检查,看是否存在未整改到位的情况,计算整改率,找出问题症结,提交相应的分析报告。根据整改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审计或审计回访,加强对审计建议、意见的整改落实,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对被审问题的认识,以促使其加强管理。

4.建立内审信息沟通交流机制。组织人事、纪检监察、业务部门协调配合是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保证。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成果交流会议,相互通报前一阶段的监督成果,共同掌握被审计或被检查对象的有关情况,建立审计成果利用和转化的协调机制。

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可以扩大内审的影响力,提高还可以内审监督的有效性,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内审队伍。审计成果的运用改变内审人员的思维路径,克服“就审计而审计”的观念,逐步建立以建设性审计理念引领内审工作。

五、推进内审成果转化利用、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控制的对策分析

如何推进内审成果转化利用,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控制,笔者认为有几点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特别是企业领导层的认识。针对我国不少企业存在的对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利用认识不足的问题,首先要从观念上有所转变。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使大家把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只有提高了企业领导的认识,才能使其有加强内部审计的动力和愿望,内部审计制度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

2.建立内审责任追究制,推进内审成果转化利用。责任追究是内审成果转化利用的良好举措,没有责任追究,就没有工作落实。内审成果转化利用责任追究,要界定出职责,分清领导责任、管理责任和直接责任,追究应围绕风险类别进行逐级分类,充分考虑各层级的风险源,理清性质,作出合理、公正的责任追究。

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与过程,也必须置于内部管理制度,每位内审成员应有相对应的岗位与职责,职责的履行应有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履行职责,自始自终坚持“审必果、果必用”的指导思想,视每一项审计为新的一次尝试、新的一次积累,注重每个环节,保质、保量全面地完成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威慑力影响到企业组织内部每位员工、每个层级。

3.建立有效反馈系统,监督内部审计的执行和落实。为了保证内部审计成果发挥出相应的效用,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应建立一整套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向上级领导或有关部门汇报。内部审计的信息反馈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严格报告制度。要求企业在实行内部审计后,对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都有了一定了解后,应定期、及时向企业领导报告。审计报告要做到:第一,不能停留在罗列内控制度建立与否上,要上升到评价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劣上,分析内控制度体系能否驾驭整个业务活动,核对每一个违规与差错是否有条款与之对应并施于约束,科学合理地设计测试分析表和分析报告,及时提出修正建议,将内控制度评价工作列入内部审计常规性的工作范畴,促进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推陈出新。第二,时间要及时。内部审计报告的及时性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内部审计报告反映出的问题越及时,调整和处理越迅速,对企业的各方面工作越有利。所以,内部审计应十分重视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要进行必要的审计后监督工作,检查监督责任部门整改情况,真正发挥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

4.积极做好各方协调、沟通,打造良好体内监督机制。内审工作必须处理好与组织内的管理层、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与职能部门建立商议制度,商议要有备案,保障领导层就内审监督与职能部门的争议进行协调。要通过定期与董事会、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完善组织的信息与沟通程序,内部审计还要定期通报监督结果,取得领导重视与支持,规避审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使审计结果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审计成果迅速转化利用。

在审计规划阶段,内审人员要与组织高层进行沟通,了解组织近期或长期的工作任务,围绕组织高层的中心工作来选择审计项目,取得管理高层的信任,从而保证审计成果得到充分重视。在审计实施阶段,内审人员要与被审单位管理层进行沟通,同时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活动、生产特点、控制系统及风险等,在沟通交流中消除被审单位的排斥心理。

5.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完善内审队伍结构。就目前实际来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是从企业财务岗位转过来的,本身有着扎实的企业财务工作经验和实践,但内部审计毕竟不同于财务,内部审计部门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业务职能部门,而是企业的一个管理机构,内部审计部门有着监督与服务的双重职能。那种认为审计只是对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的财务审查,只是在年终对企业整体资金使用、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了解的看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内审工作比财务工作涉及面更加广泛、要求也更加高。面对内部审计新的发展趋势,出现的许多新经济业务,作为内审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适应发展变化的现代企业的需要。面对不断扩大的经营风险因素和有限的信息,审计人员需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更有效地获取信息。

企业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多年在企业内部工作,虽然对本企业内部情况比较了解,对于企业的薄弱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较为清楚,但是,内部审计人员接触的业务面毕竟有一定的限制,对世界审计工作发展及业务信息掌握不多。因此,必须加强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现有结构,除了配备具有审计基本技能的专业人员外,还要注意将法律、计算机、企业管理、工程等专业人士也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形成一个完善的具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精干队伍;要建立内审人员准入、交流和学习制度,严格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证书审查,保证在岗人员都是经过严格考试、并取得资格证书的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合格人才。随着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内部审计队伍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吸收具有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的人员,把他们及时充实到企业内部审计队伍中,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尽快与国际连轨。

审计成果是审计机构和工作者辛勤的劳动果实,审计成果只有得到企业领导的支持,并能够及时转化利用,才能体现出审计工作者的劳动成就;审计工作只有对审计中查出的企业内部存在的违规违纪现象坚决查处,堵塞漏洞,防范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才算起到了应有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利用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经验,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有效防范企业管理风险,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升级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世香.浅议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科技致富向导.2010(30)

2.郑曼丽,开家将.关于深化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实践和思考.金融会计,2009(6)

3.吴中春.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制约因素分析.甘肃经济日报,2005.5.16

4.陈思维.现代审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蒋燕辉.现代内部审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篇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content of management of measurement of the basi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bidding documents, contracts and construction drawings, change and project completion settlement and factors may to the contractor on the risks of metrology management, and in the light of all kinds of risk factors the evas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the engineering cost control for the contractor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 measurement management, risk control

中图分类号:X8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概述

现行《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9年版)第四章合同条款及格式第一节之第17条,对计量工作做了明确的规定。目前,国内公开招标的高速公路项目都执行该通用条款或稍作修改后以合同专用条款的形式加以执行,基本保证了工程计量及时、准确,促进了建设资金的合理支付和有效使用。目前各大中型建设工程的计量管理主要围绕着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进行的,这给投标单位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会,体现了量价分离,有利于实现工程风险的合理分担,即由招标人(业主)承担工程量清单中“量”的风险,投标人(承包商)承担投标报价中“价”的风险。计量管理工作是承包商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实现项目由完成任务型向经营效益型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承包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以及费用支付的需要,因此,研究承包商的风险来源以及防范措施,对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承包商计量管理的内容

工程施工生产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而承包商无法也不愿垫付如此大的资金,因此要进行月进度款的计量与支付。

1、计量范围:

《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9年版)中明确规定工程量清单中开列的工程量是根据本工程的设计提供的估算工程量,不能作为承包人在履行合同义务中应予完成的实际和准备的工程量,实际工程量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实测才能获得,因此计量范围应为工程量清单及修订的工程量清单的内容和合同文件规定的各项费用的支付。

2、主要计量依据:

(1)、工程量清单及说明

(2)、设计图纸

(3)、工程变更令及修订的工程量清单

(4)、合同条件

(5)、技术规范

(6)、检验申请批复单(质量合格证书)

(7)、其他有关计量的补充协议

3、计量原则:

(1)、不符合合同文件要求的工程,不得计量

(2)、按合同文件所规定的方法、范围、内容、单位计量

(3)、按监理工程师同意的计量方法计量

4、计量时监理工程师审查的主要附件:

(1)、《中间计量表》

(2)、《检验申请批复单》及有关自检材料

(3)、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及有关的质量评定意见

(4)、《工程变更令》

(5)、《中间交工证书》

5、工程计量的程序:

(1)、计量通知和申请:工程需要计量时,监理工程师审查承包商提出的计量申请或向承包商发出计量通知。

(2)、审查有关文件资料:监理工程师检查承包商为计量准备的有关资料,发现问题或资料不全,退还承包商,暂无法进行计量。

(3)、填写中间计量表:承包商必须清楚真实的填写计量结果,对监理工程师提出的异议,应进一步检查计量记录。

6、计量方式:

(1)、实地测量与实地勘测。如交通安全设施中的钢护栏工程,因其种类多样,而且大部分是连续布设,但清单单价一般不尽相同,因此在计量前需要实地测量和勘查,按照种类统计长度。

(2)、按图纸计算。对于标志等多数成套工程,一般在成套安装完成后可按图纸计算工程量。

(3)根据现场记录计量。

7、计量规则和计量方法:

计量规则和方法主要在技术规范的有关内容和工程量清单的前言中明确给予规定,在进行计量时必须遵守其要求。并且在不同的合同中,这些计量规则和计量方法会有差别,因此,计量时必须严格按本合同计量细则的规定进行计量,不能按习惯方法,因为有些工作细目不直接出现在工程量清单中,而作为承包人应做的附属工程隐含其中。这就要求承包商在施工中尽可能完整地完成相应的全部工程,这样有利于工程计量及工程成本核算。对于计量项目繁多的大项目,为了准确无误地完成各项计量,应建立工程计量台帐,将各项计量分类、分项,避免重计、错计、漏计,而给单位造成无谓的损失,同时,也可为计划与进度控制管理提供准确而明显的数据。

三、承包商在计量管理过程的风险控制

影响承包商在计量管理过程的因素有:招标文件、合同、施工图纸、变更以及竣工结算等。可以说承包商在计量管理的风险控制涉及到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承包商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很重要的,它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简单谈一谈承包商在计量管理过程中各因素可能对其产生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招标文件对承包商计量管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为预防招标文件给承包商投标文件的编制带来的风险,应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及补遗书等材料,同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对于可能产生歧义的文字,应主动以书面方式要求招标人对招标文件中的内容作必要的澄清或者补正。部分承包商负责投标的部门和负责计量管理的部门并不是同一个,因此在投标时缺少有效信息沟通,对招标文件的理解存在偏差,中标后就可能造成与计量管理的脱节。为此,可以让计量管理人员一同参与对招标文件的分析过程,或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确保对招标文件的理解清晰、透彻,最大程度的减少对今后计量管理的影响,

合同对承包商计量管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要想规避合同引起的风险,承包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建筑施工合同宜采用单价合同。单价合同即工程结算时,承包商所报的综合单价在合同规定风险范围内不予调整,工程量按实际调整的一种计价方式。采用单价合同才能真正体现工程风险的合理分担,即招标人要承担工程量清单中“量”的风险,投标人要承担投标报价中“价”的风险。第二,承包商在与业主签订合同时,要正确预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变化的合同条款,尽最大努力要求业主明确、量化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时的价格调整方法。对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中不明确、不具体的工程内容,在协议条款中要求业主确定定价的方法或原则,以减少施工中的扯皮事件。

施工图纸对承包商计量管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为了预防施工图纸设计质量给承包商计量管理带来的风险,承包商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或专家,依据招标文件和合同,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施工图纸的内容进行重新审核,对重点部位可进行二次设计,测算所有工程量,与工程量清单数量进行核对。对图纸计算工程量超出清单工程量的部分做好详细记录,并在施工过程中及时与监理工程师沟通。若出现清单上无该项目但图纸上有的工程部位及内容,要仔细研究招标文件及合同,在施工过程中按照业主统一下发的表格形式作好申报资料,并及时和监理工程师沟通,做好变更、洽商或施工签证工作,以保证计量依据的准确性。二是结合工程量清单及施工图纸建立施工图台帐,把每个细目名称的内容分到各个分部、分项工程中去,具体到每一段、每一个桩号上,在台帐中设置应计量数量、已计量数量等项目,充分发挥图纸对于计量工作的作用。

变更对承包商计量管理的风险及防范

工程变更是承包商计量管理遇到的主要风险,它贯穿于整个施工管理过程中,同时也是承包商增加工程费用的突破点,因此,承包商必须充分理解典型变更的内容及其范围,规范变更、索赔等各种签证手续,降低其在计量管理中的风险。工程变更有以下两种情况:

(1)、实体变更:即变更项目构成了工程实体,并作为永久性工程保留下来,表现形式为清单外的增量和增项。这种变更一般都会有业主书面签署的变更令或设计出具的施工图。(2)、非实体变更:即随着工程完工便拆除的临时工程,以及合同条款或计划之外的赶工、误工和文明施工费用的增加。这种变更多为上级或业主的口头指令,没有正式的批准文件。

在规避变更引起的风险时,如果发生实体变更,索赔较易处理,但承包商要履行好索赔程序,业主一经发出变更指令或施工现场一经发生工程洽商,要在有效时期内积极配合监理、业主和设计出具施工图。实体变更发生后,承包商应及时提出索赔申请,其中增量部分套用清单内有相同项目的清单单价,增项部分套用清单内有类似项目的参考清单单价或按照市场水平提出申报单价,对于与业主有争议的单价,承包商应积极与其进行洽商或谈判,确保实体变更项目能够顺利计量支付。

当业主通过口头方式下达变更指令时,承包商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出书面信函要求业主对其口头指令予以确认,但得到确认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已经施工的变更项目,得到确认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承包商应尽量从技术角度分析变更的原因,争取得到确认和计量支付。当由于工程变更导致赶工、误工以及文明施工费用增加时,承包商应及时计算索赔金额,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业主提出索赔申请,保证承包商在各个环节上符合合同要求。工程变更项目是否能够索赔成功,索赔资料的收集致关重要。为了增加索赔成功的机会,索赔的理由一定要正确,即工程变更的发生是由于非承包商原因导致的;索赔的证据一定要详细,即能够说明问题的会议纪要、工程洽商、设计意见、现场确认单、现场照片、各种影像资料、购置发票等资料都要与索赔申请一并提供给业主。承包商一次提出多个变更事件的索赔时,变更的分类要非常明确,变更资料的层次要非常清晰,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索赔的失败。工程变更索赔的风险是贯穿整个计量过程的,承包商应对其实施从投标到竣工的全过程管理,并力争将所有工程变更的索赔解决在施工过程之中,确保索赔的时效性。

竣工结算对承包商计量管理的风险及防范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是确定工程项目实际造价的最后阶段,工程的结算价格由中标价加调整价格之和构成。中标价格在招标阶段通过价格竞争产生,调整价格的确定主要通过合同约定或双方协商确定。在结算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施工合同、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等文件,对工程项目的造价进行核定。因而承包商竣工结算阶段对计量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核算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处理合同价格的调整等出现的错误或偏差。

风险防范措施:第一,组织专业人员或聘请工程造价咨询中介机构对所有涉及变更的工程单价进行单价分析,核算整个工程造价;第二,严格查验竣工结算的各种资料,如设计变更是否有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的盖章,签证的手续是否齐全,竣工图纸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工程量的计算是否准确等;第三,严格按合同办事,注意搜集招标文件、投标文件、来往函件等有利证据作为变更单价的依据。

四、结论

建设项目中计量管理的风险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计量管理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实际工期和最终成本。作为承包商在投标阶段就应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而且这些风险在合同履行期间继续存在,承包商可能遇到的风险很多,有些在合同条款中是明确列出的,而有些则是隐含的,所以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在投标前就应熟悉所有的招标条款,最大限度地预见可能遇到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全方面、全过程的工程成本控制,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舒翔,王维多.《卓有成效的公路工程计量支付管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邬晓光.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计量与支付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篇4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随着“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推进国际化战略,承包国际工程业务。烟建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把海外业务扩展到非洲、大洋洲、南美洲、西亚、中亚、南亚等30多个国家,同时也发现承包国际工程项目中,由于各国税收制度不同,税务管理工作遇到较大困难和风险,凸显“三多三大”的特点,“三多”是指国际工程涉及国家多、服务项目多、征税体制、税目、税率以及政策变化多,“三大”是指国家工程项目税务管理处理不当会造成利益损失大、涉及金额大、社会影响大。通过对国际工程税务管理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提高国际工程财务管理水平,控制境外财税风险,保障企业获取应得利益,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

一、国际工程税务管理存在问题

(一)投标主体选择不同

国家对待不同投标主体的征税政策是不一样的,因此,企业在竞标国际工程项目时,需要比较国内所得税率和东道国所得税率,选择更有利的投标主体。例如,以母公司名义参与投标,而母公司未在东道国注册且未构成常设机构时,不需在东道国纳税;以境外子公司名义参与投标时,获得利润需在东道国纳税,而利润作为股息分配返回位于国内母公司才需在国内纳税;以联营体参与投标时,纳税办法与以母公司参与投标是类似的,唯一区别就是如果联营体中包含东道国的公司时,会获得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

(二)国内与东道国税制不一致

国内税收政策。一是如果国际工程所在国家与中国已经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施工企业可以享受一定额度的税收优惠,用境外所缴纳所得税款抵免一部分国内应纳所得税款。二是如果国际工程所在国家与中国没有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即使施工企业在东道国享受免税政策,在国内依然需要缴纳所得税。三是国际工程所需一般出口货物,包括原材料、机械设备等,享受出口退税政策。而无息贷款和一般物资援助项目出口货物,没有取得商务部批准使用援外优惠贷款的批文或商务部批准使用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的批文,实行不退税政策。四是向境外单位提供国际运输服务、设计服务,可以享受出口退税;标的物在境外使用的有形动产租赁服务、境外从事工程勘察勘探服务,享受免征增值税;向境外支付境外劳务的鉴证咨询服务费,企业需要代扣代缴增值税及附加,若该劳务费属于特许权使用费,还需扣缴所得税。东道国税收政策。不同国家税制千差万别,企业所得税税率相差悬殊,比如,马来西亚法定税率为27%,经税收减免,本土公司税率平均为19%,跨国公司税率平均为17%;印度法定税率为34%,经税收减免,本土公司税率平均为22%,跨国公司税率平均为17%;澳大利亚法定税率为30%,经税收减免,本土公司及跨国公司税率平均为22%;中国法定税率为25%,经税收减免,本土公司及跨国公司税率平均为22%。除了需要了解东道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还需要了解不允许扣除的费用、亏损递延年限、折旧政策等,同时也需要了解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合同登记税、增值税、营业税、注册税、印花税、进出口关税、预提税等。另外,施工企业还需要了解国际工程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是否征收地方税费,比如,服务设施费用、杂项税费等。

(三)国际双重征税

截至2017年4月,有106个国家、地区与中国签订双边免税协定。随着海外业务的扩展,烟建集团有限公司承揽的国际工程遍布30多个国家,依然会面临国际双重征税的问题,严重影响海外经营收入。

(四)缺乏高级涉外税务管理人才

国际工程税务管理上的问题,除了税收政策上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就是严重缺乏优秀涉外税务管理人才,要求其具有广博的国际经济贸易知识、丰富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税务管理经验、流畅的外语阅读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二、风险控制

(一)税务筹划

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存在三种模式:EPC(设计—采购—施工)模式、BT(建造—转让)模式、BOT(建造—运营—转让)模式,对应纳税情况分别是:按工程承包收入纳税、按资产转让所得纳税、按资产转让所得纳税(如果承包商获得运营收入,按经营利润纳税)。面对复杂的纳税背景,通过税务筹划,获得利益最大化:一是所得税方面。缩短施工工期,避免构成常设机构,不用在东道国缴纳所得税;如果必须缴纳所得税,申请减免或者选择所得税缴纳最低的项目组织形式,不构成常设机构而以子公司名义参与项目,并设计所得税缴纳最低的投资控股架构。二是增值税方面。设备暂时出口和复出口,或租赁设备,争取免征增值税。三是关税方面。选择东道国进口关税比较低的货物原产地,降低关税税率;四是营业税方面。与境外公司签订承包合同,免除国内缴纳营业税。

(二)东道国财税政策研究

不同国家财税政策千差万别,财税条款的计算方法和复杂程度也是多种多样,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项目也存在不同的财税制度,因此,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前期必须研究东道国财税政策,尤其是否与中国签订双边免税协定,保证施工企业能够获得满意的利益。

(三)国际避税研究

国际避税是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获得利润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几种方式,一是转让定价。这是比较通用的避税手法,比如,采用低进高出、高进低出等方式在承包项目间供应原材料和零部件;采用自定租金、先买后租等方式租赁设备;利用不同国家税率不同,把收取劳务费的利润从高税国转移到低税国。二是运用国际税收协定避税。对于未与中国签订双边税收协定的东道国工程项目,设置直接的导管公司,直接利用双边关系设置低股权控股公司而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减轻在东道国纳税义务。三是内部借款转让定价。跨国集团中相应的项目方采用转让定价手段调整内部借款的利率,降低利息的预提所得税;将特高税国的利润以支付利息的形式转移至避税地,进行利润再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借款方增加债务量、提高贷款利息总额,增加应税所得中的扣除额,减轻项目方税收负担;在累进税率条件下,项目方利息支出在税前扣除,还能降低税率档次。四是避免成为东道国纳税人。避免在东道国注册登记法人资格,而是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避开东道国的财税制度管辖。

(四)复合型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

复合型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引进人才,通过从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纳贤或者从知名高校应届生中选秀,迅速建立起一支复合型国际化财会人才队伍。引进标准,优秀的英语能力,包括日常的交流能力和流利使用专业英语的能力;过硬的专业素质,能用英语做财报等;有职业操守,不昧着良心干事。二是内部培养人才,加强财会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深入施工现场,了解项目流程。鼓励财会人员发扬传帮带精神,形成人才梯队建设,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

(五)东道国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合作

熟悉东道国税务方面法律法规和政策,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与东道国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是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模式,也是降低税务风险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郑后生.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税务管理与风险控制[J].财会学习,2016(04).

[2]李凌.简析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税务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03).

[3]郭.浅议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税务管理[J].西部财会,2012(09).

[4]窦艳.简析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税务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港澳经济,2016(26).

[5]袁子丽.我国境外承包工程税务管理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1(01).

[6]董青.境外项目税务管理探讨[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5(09).

[7]廖永涛.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税务管理探讨[J].江苏商论,2011(33).

篇5

Abstract: Investment is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revitalize the local economy, and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local economic environment, bu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relevant departments eager to succeed, or the appropriate controls in place, results are not attracting, but incur risks, local destabilizing factors. For the risk-averse will pass forward, strengthening ex ante control, process-oriented controls, improv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nd innovative methods of management and control, the policy is good, solid.

Key words: Investment; process management; risk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招商引资是地方府振兴地方经济,改善地方经济环境的有效办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急于成功,或相应管控不到位,结果不是引资,而是招来风险,经地方带来不稳定因素。为规避风险将关口前移,加强事前预控,注重过程管控,提高管控力度,创新管控方法,将政策用好、用实。

一、风险存在的一般表现

1.招商引资暗箱运作,没有引入竟争机制,给权力寻租创造空间。

2.地方区域内、外的企业,都是平等的纳税人,但没有公平的竟争平台,并且差距巨大。对当地企业严歧视,影响当地企业发展、扰乱地方正常秩序、给政府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

3.投资方只投机性圈地(工业性质),享受招商政策,享受土地增值,不实际进行工业投资。

4.投资方只注重回报项目,社会性配套项目不做或遗留,给包袱留给政府。

5.投资方的资金回收(开发),没有用于项目支付,随时准备走人,将不稳定因素留给地方。

二、造成风险的根源辩析

1.项目前期论证不完整,(如环保、规划等原因)导致项目中止,造成半拉子工程。

2.项目前期论证未贴近市场,项目完成后,产品没有市场,不能进行经营运作。

3.投资方没有投资真实意愿,以圈地为目的而进行的投机行为。

4.投资方只注重利益回报大的项目投入与开展,社会公益性的工作不开展,或采取其它措施改变用地性质。

5.在项目开发中套取资金,不用于支付项目相关债务,给风险留给当地社会及政府。

三、风险管控的措施及建议

1.项目招商可行性论证(协议前阶段):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必须性、可行性及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可行性论证可由投资方编制,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相应专家评审。

①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导向;

②当地的资源条件、物流条件、人员条件对项目的支撑度;

③项目实施后的效益可行性分析(包括市场分析);

④项目实施后的环保可行性分析;

⑤项目实施后对社会层面的影响评价。

2.意向投资方的意愿、资信、技术力量的询证:

①投资方的业务发展方向、内部决策意愿及长期发展规划;

②是否具备有与项目开发相配匹的资金实力,或可靠的筹措办法、融资渠道;

③是否具备项目开发相应的管控能力、技术力量或可行的解决措施方案。

④社会信誉等方面考察。投资方的生产经营运行状况是否良好,与合作方的相处是否具有共赢理念,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是否有不良市场行为或违法经营记录。

3.对投资方的优选:引入招投标机制,阳光运作。

①对潜在投资方的政策应公开透明,以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取。

②只要具备相应条件,当地企业应有相应参与竟争的权利。不得对区域内、外企业不公平对待或暗箱运作。

③对于开发项目或开发加配套项目,必须引入招投标机制,能最大限度地限制权力寻租及选用讲诚信、有实力、真投资、能作为的投资方。

④如果潜在投标人不足,对于当地企业符合条件的,可邀请参与。

⑤招标文件中,主要合同条款必须具备,具体条款可在大框架下细化。不能为投资方取得资格后,在合同洽谈中有过多的空间,而对其它竟争投资方的不平对待。

⑥给出的招标条件,不能过分偏离当地通常状况水平,给当地市声场带来混乱,也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4.合同条款的拟订及关键性条款:

①土地的取得:土地出让金竟标确定,出让金的缴纳应符合相应法规,土地的开发时限必须符合法规要求。

②规划方案的报批:项目用地性质、年限;项目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

③设立子公司法人的相关注资及手续。不应低于项目需求的各项指标,特别是不能设立子公司违规逃避风险。

④项目实施必须相互挂接;必须遵从先公益、再工业、后开发;以营利率从小到大的顺序安排施工;各种手续如详细规划、项目招投标、施工许可都以此为序进行管控。

⑤优惠待遇的实施:优惠政策必须与公益性设施进度,或工业进度进行挂接,不得提前享受。

⑥项目资金流的管控。

⑦违背主要条款的违约责任。

5.实施过程中的管控:

①单独设立子公司法人的企业,应具备上述针对投资方的条件,否则必须有母公司的连带责担保的手续。

②项目开发顺序必须严格把关,从土地取得、规划许可、建设许可中分别把关,避免烂摊子工程或半拉子工程。工业性质项目,环保处理工程必须同步实施。

③开发性项目资金的回收,必须纳入监管,相应的资金流必须流入与项目相关的债权人,避免风险遗留。

④跟踪检查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等合同条款执行情况,关适时提出整收意见。

6.引资项目的后评价:

①项目竣工前评估:

项目实体评定:以设计、业主、质检、监理、施工对项目质量进行评定,是否符合项目开发的质量、进度、投资等方面要求。

项目挂接评定:以城建、招商等部门进行评定,项目开发须序是否按合同约定开展。没有按顺序开发的,项目不得验收;公益性项目未实施的,开发性质的不得办理预售许可及相关权证;

项目建设评价:国土、规划、设计、消防、环保、抗震等部门别评定,是否符有项目建设要求;

项目支付评价:城建、招商检查投资方的投资是否到位,资金流向是否合规,各种债仅债务是否清晰,是否遗留支付风险。

②项目营运评价:

项目经营评估:项目经营状况,营利能力,与可行性报告相比的差距,政府部门能作哪些支持、服务与改进,特别是工业性更应特别关注与关心。

项目环境评估:环保设施是否运行、绿化指标是否到位、周边社区是否有负面反映。

项目社会评估:投资方是否依规纳税;员工工资、社保是否按规缴纳;上下游合作伙伴经济往来是否正常及口碑反响。

篇6

关键词 国际工程 承包合同 管理 风险控制 建议 一、对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展开研究之意义

(一)实践意义

对于承包商而言,合同是确保自身利益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兴起较晚,发展时间也不长,许多承包商不具备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意识。往往无法对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进而失掉合同中应当享有的权利,给自己带来不便甚至造成损失。纵观整个国际市场,在国际承包界其实已然形成了以法律合同观念作为基础的承包合同管理体系,并且也产生了相应的专职专业人员进行合同管理。但是,我国在对国际工程承包合同进行管理时,囿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语言能力、法律知识、实践经验等。无论是在合同签订、合同管理还是风险控制方面,都与国际标准存在着一定差异。

(二)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看,我国当前对合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内容:合同条款、合同招投标、合同索赔等方面,针对合同管理存在的风险开展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另辟蹊径,对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展开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该领域理论知识,在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方面做探索性研究,对专家学者研究有一定启发意义。 二、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相关概述(一)国际工程承包合同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概念建立在“合同”概念之上,一般指涉外经济合同,往往是在国际工程承包活动中签订,签订主体为业主和承包商,主要目的则是确定两者之间的权利、业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进行。并且,一旦签订合同,双方义务及权利就产生,受法律保护和制约。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与其他工程承包合同相比,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特征一,国际化。国际性主要是体现在承包合同签订双方各自来自不同国家,通常是某一个国家的承包商为另一个国家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从而与该国业主、法人签订合同。正是由其国际性决定了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受到多个国家的法律制约与束缚,在合同签订之时,应当对具体条款仔细考虑,不得违反任意一方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此外,在工程款项结算之时,由于来自两个不同国家,其结算货币种类往往为两种、两种以上。再者,一旦工程发生纠纷、出现争议等需要劳动仲裁的问题,为公平公正起见,往往需要第三国介入,进行仲裁。

特征二,多元化。在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签订之时通常只有承包人、业主双方,但是,在合同实际执行、正式是工程中往往会牵涉到其他多方。例如,业主方还可能涉及到咨询公司、咨询工程师。承包方则会涉及到原材料供应商、分包商、合伙人等。除与双方存在业务往来的各方之外,还包括有银行、保险公司诸如此类的担保机构。而国际工程往往建设时间较长、规模较大、技术较复杂,在建设时需要多家公司一同进行、联合承包。在实际国际工程承包中,有时候可以看到几十家承建商签订合同。基于此,在承包主合同之外,其往往还附带着原材料采购合同、分包合同、劳务合同、技术转让合同、设备租赁购买合同、融资贷款合同等其他合同。

特征三,履约时间长、风险大。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建设时,其施工周期通常较长,少说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更长。因此,在如此长的施工时间里,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使得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的履约风险加大。例如,政治环境、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经营管理等多重因素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承包方履约造成影响,增大了其履约风险。

(二)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通过对风险发生前的规律进行研究,尽可能的控制风险发生的频率,降低风险损害的一种策略、方法、技术、手段。其主要目的是规避、减少由风险带来的损失,将企业损失降低到最小化,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风险识别。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风险识别源、影响范围、产生原因、可能导致的后果等进行分析,生成较为全面的风险列表的过程。在识别时,考虑的不仅仅是该事件潜在的损失,而且还要思考其中是否藏有机会。

第二,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需要以识别为基础,运用概率统计、资料分析等方式,结合分析结果对承包项目中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概率、一旦发生对施工的影响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简而言之,风险估计就是以相关资料为依据,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

第三,风险应对。这是风险控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风险识别、估计均是为其做铺垫。风险应对主要是对改变、规避风险的措施进行选择,并加以执行,达到改变、降低风险的目的,并且对风险带来的影响做好预案,减少损害。

三、我国当前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人们物质文化提升,国际市场越来越规范化,在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并且由于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使得一些承建公司不再继续承接国际工程或导致其经济受到了损失。通过在实际工作中走访调查,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归纳:

(一)缺乏合同管理意识

众所周知,从事国际工程承包的管理人员大多经验较为丰富,其主要经验来源为国内工程项目的管理。在我国工程承包过程中,对承包合同的认识并不够深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以业主的命令、要求代替合同条款,从而造成了管理人员对合同并不重视的情况。如果管理人员将这种思想延续到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很有可能给项目建设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准确度不够

纵观国际工程承包行业,FIDIC合同条款是使用较为广泛的标准合同条款,也是被绝大部分国家、部门公认相对而言较为合理的合同条款。然而,在实际合同管理中却发现,我国工程承包商对该合同的条款理解并不充分,甚至存在着偏颇。尤其是在国际惯例、默认条款出现之时,许多工程承包商并不了解,也未加以重视,从而造成风险。

(三)合同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得知,国际工程承包需要签订的合同数量多、种类杂,涉及技术、经济等多个方面。这就对合同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我国当前建筑市场尚不发达,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存在很大一段距离。此外,受到我国与别国文化、思维等多方面的差异影响,我国合同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阻力也较多。因此,在我国几乎很少见到专门从事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人才。 四、我国当前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一)提升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意识

要想在国际工程承包中规避由合同带来的风险,首先需要切实提升合同风险控制意识。其一,应当对上述包括国际工程承包合同、风险管理等在内的概念及其特征进行了解。其二,还需要明确意识到合同管理中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其三,承包方应当就合同事宜与委托方开展有效、持续的沟通,保持沟通渠道顺畅。其四,承包方必须将以上三点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并不断总结、反思存在的不足,及时修正。

(二)提高风险控制理论知识

为规避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承包方需要具备一些实际可行的风险控制理论知识,确保工程顺利完成。

第一,风险回避策略。风险回避是一种最为彻底的风险管理策略,直接将风险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降为零。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第一是自动放弃合同的签订,从源头规避了风险。第二则是,通过合同条款对风险进行回避,是较为积极的方法。例如,在签订合同之前,与工程承包合同中加入风险防范条款就是十分有效、积极的风险回避策略。

第二,风险转移策略。顾名思义,风险转移是指签订合同的一方把自己有可能会承担的风险转移出去,让他人承担,以此达到避免损失的目的。这一策略主要是针对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使用最多的策略。例如,通过保险、担保的方式实现风险转移。以担保为例,国际工程承包商可以在签订合同之时向业主明确提出担保,并且在将保证条款、抵押物品、期限、范围等具体内容在合同中写明。

第三,风险自留策略。风险自留是指在对合同风险进行一系列识别、评估、分析等措施之后,将其中存在的风险逐一对比,仔细权衡,主动把某一类风险留在承包商内部解决。风险自留策略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储备金,并且做好风险预案。

(三)提升全员风险意识,组建专业合同管理队伍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存在于承包商一方,而承包商往往需要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最后夺标成功,方能承建工程。而承包方的每一位员工都关乎到工程的承接、施工、进度、质量等多方面,要想控制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就必须提升全员风险意识。例如,在投标、合同谈判、签约、执行等各个阶段,所涉及的工作人员并不相同,承包方应当尽量提升每一个员工的风险意识。此外,组件一支专业的合同管理队伍也是确保风险控制效果的有效途径。在进行承包合同管理时,不仅仅需要用到工程专业知识,还涉及到法律、管理、造价、财务等方面。因此,要想真正胜任合同管理工作,就必须组件专业队伍。按照队伍中成员精通技术、法律、管理、造价、财务等不同的方面,将合同中对应部分分发给起查阅、审核,尽量做到不将任何可能潜在的风险遗漏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是一项意义重大、任务繁重的工作。承包方应当不断完善理论知识,了解、掌握更多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在实际工作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完善,做好风险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0.概述

现行《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9年版)第四章合同条款及格式第一节之第17条,对计量工作做了明确的规定。目前,国内公开招标的高速公路项目都执行该通用条款或稍作修改后以合同专用条款的形式加以执行,基本保证了工程计量及时、准确,促进了建设资金的合理支付和有效使用。目前各大中型建设工程的计量管理主要围绕着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进行的,这给投标单位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会,体现了量价分离,有利于实现工程风险的合理分担,即由招标人(业主)承担工程量清单中“量”的风险,投标人(承包商)承担投标报价中“价”的风险。计量管理工作是承包商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实现项目由完成任务型向经营效益型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承包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以及费用支付的需要,因此,研究承包商的风险来源以及防范措施,对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承包商在计量管理过程的风险控制

风险的基本含义是损失的不确定性。工程项目的风险,是指在工程项目目标规定的条件下,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项目风险管理,就是指项目管理人员对可能导致损失的项目的不确定性进行预测、识别、分析、评估和有效的处置,以最低成本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影响承包商在计量管理过程的因素有:招标文件、合同、施工图纸、变更以及竣工结算等。可以说承包商在计量管理的风险控制涉及到项目管理工程计量工作流程示意的全过程,承包商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很重要的,它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招标文件对承包商计量管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招标文件是招标人(业主)的意愿表示,也是投标人(承包商)投标的重要依据,招标文件旨在向投标人提供编写投标文件所需的资料,规定投标的规则、程序以及中标后签订合同的主要条款、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目前,在工程承包行业的激烈竞争下,承包商为了中标,往往降低报价以战胜竞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否中标,承包商都应该认真、仔细阅读招标文件,并以此编制投标文件,将中标后可能遇到的计量风险控制到最低,把计量管理的风险控制工作做到中标之前,不给今后的计量工作埋下伏笔,不会对日后的成本控制留下隐患。为预防招标文件给承包商投标文件的编制带来的风险,应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及补遗书等材料,同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对于可能产生歧义的文字,应主动以书面方式要求招标人对招标文件中的内容作必要的澄清或者补正。部分承包商负责投标的部门和负责计量管理的部门并不是同一个,因此在投标时缺少有效信息沟通,对招标文件的理解存在偏差,中标后就可能造成与计量管理的脱节。为此,可以让计量管理人员一同参与对招标文件的分析过程,或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确保对招标文件的理解清晰、透彻,最大程度的减少对今后计量管理的影响。

3.施工图纸对承包商计量管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施工图纸的风险主要因它是工程量清单编制的基础,因而施工图纸设计质量会给承包商带来风险,如施工图纸设计中存在的错、漏、缺项以及设计深度不够等都会严重影响工程量清单编制的准确程度,造成工程量清单错项、漏项或项目内容特征无法表达清楚,最终导致工程设计变更和索赔,给计量管理工作增加风险。为了预防施工图纸设计质量给承包商计量管理带来的风险,承包商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或专家,依据招标文件和合同,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施工图纸的内容进行重新审核,对重点部位可进行二次设计,测算所有工程量,与工程量清单数量进行核对。对图纸计算工程量超出清单工程量的部分做好详细记录,并在施工过程中及时与监理工程师沟通。若出现清单上无该项目但图纸上有的工程部位及内容,要仔细研究招标文件及合同,在施工过程中按照业主统一下发的表格形式作好申报资料,并及时和监理工程师沟通,做好变更、洽商或施工签证工作,以保证计量依据的准确性。二是结合工程量清单及施工图纸建立施工图台帐,把每个细目名称的内容分到各个分部、分项工程中去,具体到每一段、每一个桩号上,在台帐中设置应计量数量、已计量数量等项目,充分发挥图纸对于计量工作的作用。

4.变更对承包商计量管理的风险及防范

工程变更是承包商计量管理遇到的主要风险,它贯穿于整个施工管理过程中,同时也是承包商增加工程费用的突破点,因此,承包商必须充分理解典型变更的内容及其范围,规范变更、索赔等各种签证手续,降低其在计量管理中的风险。工程变更有以下两种情况:

4.1实体变更:即变更项目构成了工程实体,并作为永久性工程保留下来,表现形式为清单外的增量和增项。这种变更一般都会有业主书面签署的变更令或设计出具的施工图。

4.2非实体变更:即随着工程完工便拆除的临时工程,以及合同条款或计划之外的赶工、误工和文明施工费用的增加。这种变更多为上级或业主的口头指令,没有正式的批准文件。在规避变更引起的风险时,如果发生实体变更,索赔较易处理,但承包商要履行好索赔程序,业主一经发出变更指令或施工现场一经发生工程洽商,要在有效时期内积极配合监理、业主和设计出具施工图。实体变更发生后,承包商应及时提出索赔申请,其中增量部分套用清单内有相同项目的清单单价,增项部分套用清单内有类似项目的参考清单单价或按照市场水平提出申报单价,对于与业主有争议的单价,承包商应积极与其进行洽商或谈判,确保实体变更项目能够顺利计量支付。

工程变更项目是否能够索赔成功,索赔资料的收集致关重要。为了增加索赔成功的机会,索赔的理由一定要正确,即工程变更的发生是由于非承包商原因导致的;索赔的证据一定要详细,即能够说明问题的会议纪要、工程洽商、设计意见、现场确认单、现场照片、各种影像资料、购置发票等资料都要与索赔申请一并提供给业主。承包商一次提出多个变更事件的索赔时,变更的分类要非常明确,变更资料的层次要非常清晰,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索赔的失败。工程变更索赔的风险是贯穿整个计量过程的,承包商应对其实施从投标到竣工的全过程管理,并力争将所有工程变更的索赔解决在施工过程之中,确保索赔的时效性。

5.结语

本文简述了受招标文件、合同、施工图纸、变更以及竣工结算等因素的影响可能给承包商计量管理带来的风险,并针对各种风险因素给出了相应的规避防范措施。建设项目中计量管理的风险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计量管理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实际工期和最终成本。作为承包商在投标阶段就应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而且这些风险在合同履行期间继续存在,承包商可能遇到的风险很多,有些在合同条款中是明确列出的,而有些则是隐含的,所以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在投标前就应熟悉所有的招标条款,最大限度地预见可能遇到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全方面、全过程的工程成本控制,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科]

篇8

天然气分公司的管线,大部分是在乙烯二期原料工程投产期间建设的,时间基本都在1984--1986年。这些管线由于运行时间长、腐蚀严重导致泄漏事故时常发生,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安全生产。近几年,随着油气储运专业化管理的实施,分公司加大了对超期服役的管线更换改造力度,使腐蚀造成的管线泄漏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因管堤不明显、标志桩被破坏、巡线质量差等原因,造成外力破坏的天然气管线泄漏问题依然存在。

1 外力破坏的种类

根据我们多年的实际经验,管线遭外力破坏分为两种,一种是非法的外力破坏,另一种是合法施工的外力破坏。

2 外力破坏造成的危害

2.1 非法的外力破坏

主要是犯罪分子在天然气的管线上打孔盗窃,一旦犯罪分子在管线上打孔盗窃成功,将严重影响天然气管线的安全平稳运行。处理事故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严重的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处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管道法》颁布实施加重了对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的量刑,和公安机关、油田保卫部门加大了对盗窃油田物资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对犯罪分子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加之分公司进一步加强了管线的巡查保护,成立了专职的夜巡队伍,对天然气管线进行昼夜巡查,使犯罪分子在天然气管线上打孔盗窃的行为基本得到控制。2.2 合法施工的外力破坏

就是由于生产建设的需要在管线周围进行工程施工而造成天然气管线的损坏,而这种外力破坏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往往也是巨大的,处理起来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产管理中加以注意和重点防范的。

3 预防控制措施

近年来,由于油田产能建设的需要,打井、敷设管线等很多施工作业就在我们天然气管线周边,这些因施工发生外力破坏带来的危险因素长年存在着,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个危险因素。这个危险因素是可以预见的。怎样减少天然气管线在运行中受到的外力破坏,如何消减因此带来的事故风险,是摆在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面前必须要破解的重要课题。结合多年来实际工作的经验,就如何有效预防和削减因外力破坏带来的事故风险,提出以下防控措施。

3.1 利用现代科技对天然气管线进行监控,以消减事故风险

利用激光红外远程视频监控对管线进行时时监控管理。特别是对人口密集区、商业繁华区、管线上方及附近施工现场设点进行监控,当管线因本体或外力破坏发生泄漏时,激光红外远程监控根据该管段地表气体成分分析结果进行判断并报警。在监控管理下各属地单位对辖区内管线周边人员、机械变化进行掌握,提高对事件的可追溯性,可实现小队、大队、公司三级网络化时时监控管理,提高事件处理的效率,以消减事故风险。

3.2 加强天然气管线上管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以消减事故风险

管堤是保护管线不受外力破坏的第一道屏障,首先我们必须加强管堤的管理、规范管堤的标准,在管线施工时就把住管堤的质量关,把管堤建在管线的正上方,不能偏离管线,这样才能起到保护管线不受外力破坏的作用,建议单条管线可以设计成:顶宽1米;底宽2米;高0.5米的梯形管堤,如是两条或多条管线同沟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宽管堤,给人一看就知道地下有管线,需要注意安全。

3.3 加强天然气管线上标志桩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以消减事故风险

标志桩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他是保护管线不受外力破坏的第二道屏障,他有多种用途,一是他能给巡线工清楚指出管线的走向,输送的介质。二是他能给管线周边的施工单位指明地下有管线,施工时注意管线的警示作用。三是他能时时刻刻提醒人们这里危险,注意安全。四是他能在出现事故时,人们根据标志桩上的电话号码及时通知到有关单位。标志桩有这么多用途,那么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中更加认真,并按要求把标志桩埋设在管堤的正上方,公路和铁路两侧、跨渠明管处、工厂建筑物处、人口密集区要增加埋设密度,发现有破损的就要及时更换,有倾斜的就要及时扶正,夏季要及时清除标志桩周围的杂草,已保证标志桩的明显标志,以消减事故风险。

3.4 加强天然气管线的日常巡护质量,以消减事故风险

巡护质量的提高,是保护管线不受外力破坏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最关键的一环。那么如何抓好巡护质量呢?我觉得,一是帮助员工在思想上认清,我们为什么巡线,不要把巡线当成枯燥乏味的工作,而是把巡线工作当成事业来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被动巡线变成主动巡线。二是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员工岗位技能,让员工认识到巡线不是单一的在干线上走,而是在巡护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预警危害、及时制止的过程,是减少损失、增加效益的过程。三是建立健全巡线各种规章制定,用规章制定来管理。四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如用GPS来加强对巡线质量的监督与管理,用防腐检测来了解管线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五是重奖重罚,对巡线认真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事故发生的重奖,对巡线不认真造成事故的要重罚。六是经常对干线进行压条和不定期的抽查来检查巡线质量。七是加大对管线周围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力度,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事实证明,通过提高巡护质量,是可以有效预防外力破坏的。

3.5 加强事故预案演练,以预案的清晰职责消减事故风险

现在,虽然各队都制定了管线的事故预案,但事故预案不通过实际演练,可能只有制定人才清楚,巡线工即使能背下来,到实际需要操作时,还是不清楚。在培训中提问时发现,当问起天然气管线出现泄漏时,你应该怎么办时?有人回答:“汇报队里完事”。显然这种回答是错误的,在现场确认天然气管线出现泄漏时,应该在第一时间报告给调度室,然后再报告给队里,巡线工应现场看护,如果泄漏严重时,应立即疏散周围居民,禁止车辆和行人从现场通过。防止事故发生,配合抢修队进行抢修。只有通过实际演练,巡线工人才能全面了解事故预案,掌握操作要领,知道发现泄漏时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报火警。

4 结束语

篇9

中图分类号:F5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68-02

在中国,全国60%以上的旅客周转量和70%以上的货运周转量依靠铁路运输实现,铁路运输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旅行需求、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工具。城市轨道交通更是以“低碳、环保、节能、高效”等特性成为了公共交通运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4年北京地铁年乘客量突破34亿人次,2016年4月29日,北京地铁单日客运量达1 269.43万人次。因此,作为完成交通运输任务的承载主体,轨道车辆的安全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要求,质量安全风险成为轨道车辆作为公共交通工具的最基本要求和必备条件,作为服务于大众的移动运输装备,每天数以亿万计的旅客乘坐高速动车组、普通铁路客车、地铁、轻轨、现代有轨电车等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轨道车辆是否安全,其质量是否可靠,直接关系到广大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质量安全轨道交通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确保轨道车辆的运营稳定,保证广大旅客生命财产安全,创造舒适、绿色出行环境,通过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覆盖轨道交通全过程的质量管控体系,在轨道交通产品整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控制和运营维护等四个环节的有效管控,实现了轨道交通整机产品实现全过程、全要素的质量监控和可追溯性,从而有力地保证了产品质量和按期交付。

一、质量安全风险的界定

所谓质量安全风险,是指车辆运行中发生的可能危及旅客人身安全的行车事故或造成换车、停运、救援等导致车辆必须立即退出运营服务的重要性能故障,包括但不限于车辆重要受力部件的裂纹或断裂、车外安装部件脱落、转向架热轴、车辆火灾、车辆间分离以及牵引制动系统重大故障等。

质量安全是轨道交通车辆的生命线和基本属性,所谓以质量安全管理为核心的、覆盖产品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控模式,即在IRIS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系统整合整机产品实现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控制和售后运营四个环节,通过质量安全风险的识别、分析、改进的循环过程,综合运用RAMS、质量门―里程碑―控制点、FRACAS等多种方法,并在焊接、粘接等特殊过程,依照EN15085、DIN6701等国际通行标准进行管控,以达到保证整机产品质量满足要求,达到在线运营车辆安全稳定的最终目的。

二、轨道车辆质量安全风险点

根据轨道车辆的生产实际,其质量风险主要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资采购、运营维护等四个阶段出现,因此对质量安全风险项点的识别、分析与控制也主要在上述四个阶段进行。根据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控制特点,主要分为前提控制、过程控制、后果控制三类。

生产过程质量管控主要是通过控制点把每道工序进一步细化为关键控制点,然后根据细化的关键控制点的质量特性赋予监控等级,监控点一般分为四类:检查点(E点:Examnation point)、审核点(R点:Audit point)、停止点(H点:Hold point)和见证点(W点:the witness orders),根据质量风险的大小来决定控制点的分类(如下页表所示)。

在轨道交通产品的物资采购环节,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和采购产品质量管控两个环节,涉及了产品研发设计、现场工艺策划、生产制造、质量检验和运输交付等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其中包含与多个供应商间多个接口,其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都非常复杂。

综上,轨道交通产品的物资采购环节的主要风险有:一是新产品未经验证或验证不充分;二是首检中出现统计学中的第二类错误,未发现采购件存在的质量问题或其生产工艺存在的漏洞;三是供应商批量生产的产品与首检通过样件质量存在重大差异;四是批量生产时供应商未经批准私自更换关键零部件;五是供应商的产品结构变更未经设计部门批准等。

三、轨道车辆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一)树立以质量安全管理为核心的、覆盖产品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控模式的新理念

第一,推进以基于风险管理的质量安全管理模式,通过覆盖产品实现全过程的质量体系,实现公司的发展战略的基本方针,解决质量保证和按期交货的问题。第二,树立按质量计划、业务流程进行质量管理的科学理念,克服不讲流程,只求进度,不具备条件就开工、没有检查完就进入下一道工序的不负责任的生产方式。第三,树立每一个环节都精心细致、讲求标准和方法的精益管理理念,克服了过去推着干、将就着干、凑合着干,有问题再说,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执行不到位的粗放式管理的陈旧落后模式。第四,树立以质量、以核心技术来赢得未来市场的蓝海战略的理念,克服红海战略中,以靠压低价格去与竞争对手较量的简单数量的拼杀观念。

把轨道车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管控和运营维护作为核心环节来攻克,在实际生产中,每一步都一丝不苟地严格按风险管理的要求进行精心操作,将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深入贯彻到每一个过程和每一名职工身上。

(二)基于L险管理的模式,以质量安全管理为核心,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控

为了能够尽早发现问题,及时评估风险,同步采取措施,实现质量持续改进,需要树立风险意识,形成以质量安全管理为核心的、覆盖产品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控模式,作为轨道车辆研发设计、生产过程、采购控制和运营维护的核心控制手段,完善组织保证、文件策划、体系运行、激励机制四方面的内容。

在项目执行中,依照产品实现过程中研发设计、采购与供应商管控、生产过程管控、运营维护管理等环节的不同特点,在每个环节的重要质量管控点和子过程,分别组织识别安全风险项点,并根据风险点的级别,通过不同等级的措施加以控制,并在项目节点进行全程的跟踪和验证,确保措施取得实效,所有风险点得以有效控制,从而实现了产品实现过程的全要素的有效管控,在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时,主要基于如下原则:

1.车辆安全运营主导原则。为满足轨道车辆“五防”(即防燃轴切轴、防配件脱落、防车辆火灾、防制动故障、防高压系统故障)和相关法规的要求,根据轨道车辆产品质量特性,结合生产的人、机、料、法、环、测等各要素,通过冗余设计和相关实验:整车试验包含启动加速试验、动力制动特性试验、惰性阻力试验、横向运行稳定性试验等验证产品设计结构和整机产品的质量安全。通过传感器,对高速动车组各子系统实时监控,主要是温度、速度、加速度、压力、安全环路和自动保护,实现自监测、自诊断、自决策,保证轨道交通安全可靠运营(如下图所示)。

2.故障导向安全的原则。故障导向安全原则是铁路设计的最根本的安全原则,该原则是指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应以特殊的方式做出反应并导向安全,具有导致减轻以至避免损失的功能,以确保行车安全。

按照故障导向安全原则,对过程进行三步骤分析:

第一步,潜在故障分析:运用隐患识别分析、FEMCA(故障模式、影响及失效性分析)。

如上图 轨道交通安全监控系统等工具,对可能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和对项目进度造成影响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设置不同等级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想点,并在设计、生产制造、测试、运营维护等环节进行全过程预管控。

篇10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集水区(Catchment Area/Basin)是指将一流域与另一流域分开的山岭(分水岭Division),包括对该湖库供应水源的全部区域或地区。在集水区范围内,有点源和面源  (可以统称为外源),外源通过入湖(库)支流、地下渗漏、大气沉降等方式进入湖库型水源水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六条,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有些情况下,集水区范围和保护区、准保护区范围重合。因此,对于一个湖库型饮用水水源,一般情况下由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其余集水区范围吐个圈层共同构成对水源水质存在影响的集水区范围。我国法律虽然只赋予保护区的饮用水水源环境监管权限范围,但集水区是属于整个水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权限范围内,可以也有必要对吐个圈层的人类活动予以监督管理,防范环境风险。  

1.2 集水区分级分区管理  

在圈层保护理论的框架下,可以根据不同圈层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带来的影响,实施分级分区管理。在2016年3月1日实施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规范》(HJ 77}1-2015)提出饮用水水源风险源名录范围涉及湖泊、水库型水源为准保护区或非点源污染汇入区域,其中的“非点源污染汇入区域”可以理解为集水区。在《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试行)(环办[2oioys2号)中提{l}排查影响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源,并对水源保护范围内污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其中的“水源保护范围”也反映了集水区管理的要求。在《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  (试行)》(环办「2011]93号)中将饮用水水源的环境风险防范分为三个过程:外风险源(固定源、流动源、面源)、连接水体和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这三个过程体现了流域系统管理的思想,但没有将外风险源和连接水体明确界定在集水区范围内。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的圈层保护与集水区内的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为了合理地安排人类活动,各地根据不同区域对湖库型水源的距离,提出了分级分区管理要求。对于一级保护区,根据法律要求,大部分地区明确纳入了生态保护红线、基本生态控制线、禁止开发区、水源环境敏感区的范围。对于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其余集水区范围,各地的分区范围、命名方式则不统一。如在《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  (201年)中,水源保护明确了禁止区和缓冲区,纳入方案的湖泊水库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区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黄线区总面积约5.2平方公里,包括于桥、北大港、尔王庄等大中型湖泊水库共11处。划定的保护范围,基本涵盖了全市各主要水系和水源地。而哈尔滨磨盘山2016年计划开建的水源地生态缓冲区中“缓冲区”为用来提高水源保护区涵养能力的含义。此外,还有地区使用防护区、防控区、四级保护区等字眼作为远端等级分区管理的命名。  

 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对于湖库型饮用水水源集水区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合理开发,达到既发展经济又减少对水源的环境风险是人们的迫切需求。已有的实践表明对于一级保护区的严格管控基本达成共识,而对于集水区内除了一级保护区的其他区域如何管控还存在分歧。本文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框架下,对有明确法律概念的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应提出具体的环境风险管理要求,并衔接其他法律概念。对于尚未纳入法律范畴的集水区管理,应从湖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科学J吐角度,加以补充完善。敏感区、缓冲区、防护区、防控区、三级/四级保护区等命名可以体现在管理要求内。这样,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可以得到如下的四级四区管理要求,见表to

2风险管理环节控制策略   

集水区的圈层保护体现了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的分级分区管控,这种要求须体现在环境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一般地,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以下7个环节困:一是项目(水源)确立。寻找存在的问题,并依照规章制度确定选择流程。二是保护对象筛选。目的在于了解对象,根据重要性确定保护程度。三是风险识别与分析。主要通过相应的科学技术手段确定主要风险源,并分析其影响范围。四是风险预测。指分析风险出现的概率及途径。五是风险评价。指事故后果分析及可接受水平。六是风险管理。主要考虑防范或控制环境风险的措施以及相应的决策。七是执行过程监督与修订。保证将风险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并利用公众的监督力量促使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可通过分析前述环境风险管理的儿个环节,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控制策略。  

 2.1 水源确定环节  

 该环节的风险防控主要表现为对水源选址和布局性风险进行的控制。该风险与集水区社会经济、人类活动和建设项目的布局密切相关,由于风险污染物检测体系尚未建立,这种布局性环境风险容易被忽视。  

 从企业角度,目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存在严重的布局性环境问题,如果水源选址位于受威胁范围之内,会给水源水质带来风险,造成水域环境污染,某些省份(如1}‘东省)为此专门颁布了沿河禁止布置化工类企业的规定。企业在选址过程中对水源地潜在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用水量大,靠近上游的企业会影响入湖库河流下游的居民饮水供应;企业的排水量大,企业污水排放会污染河流,若被污染河流是湖库的连接水体,则存在环境风险。随着产业集中治理力度的加强,企业不断聚集,缩短了运输链、降低了成本,但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将存在连锁反应的可能,扩大污染的影响面。可见若企业以个体利益为主、以成本最小化为基本出发点,其选址可能会与水源选址相互矛盾,近儿年出现的为了建设项目上马而调整水源规划的现象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除了受到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等)的影响,也存在一些不适合取水却成为水源地的现象,但水源布局性风险更多体现为供排水格局的混乱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饮用水水源环境调查评估发现,很多地区未能将供水河道和排水河道区分,从而使得污染物质从排水河道直接进入供水河道,河道作为连接水体,给湖库型水源带来布局性环境风险。  

 保护对象的筛选环节保护对象的筛选环节需要控制环境健康风险、生态风险和社会政策风险。根据集水区空间管理方法,环境风险影响的保护对象为整个集水区。水源环境风险现状调查主要评估的是水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但与保护人体健康相比,保护集水区的生态系统平衡同样重要,污染物产生的生态风险也需要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集水区的土地利用状况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要求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因而保护对象的筛选环节还需要社会政策的贯彻执行,若政策制定失效将引发连锁反应,将带来比环境健康风险、生态风险影响更大的社会政策风险。  

 2.2风险识别与分析环节

风险识别与分析的对象包括风险污染物和风险源。一是风险污染物,主要是各类有毒有害污染物,由于数量众多,只能选取国际上通用可测且有可接受准则评定的物质,如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和美国水质标准的物质。随着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的逐步深入,根据风险污染物的筛查结果,可以形成某一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及其集水区的优控污染物名录。目前我国尚未公开各类水源中优控污染物的排查结果。

从环境管理角度而言,风险识别与分析的对象会更多关注风险源,这是风险识别与分析的第二层含义,也称溯源研究。由于源解析工作涉及不同种类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质,其在多相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归趋行为仍然是科学界的研究难点。目前的溯源研究只能从源头进行定性分析或半定量探求,尚缺乏重点控制风险源和风险范围的有效解析方法。由于湖库型饮用水水源的风险识别与分析范围一般应涵盖整个集水区,对于集水区面积很大的湖库型水源而言识别与分析无疑是比较艰巨的,也给水源的环境风险控制带来一定困难。因此,集水区面积很大的湖库型水源的环境风险识别应遵循系统分析的方法,借助数学模型和经验等,分别按照外源、连接水体、水源地的不同要求进行细致的风险识别和源解析。   

2.3风险预测环节   

从目前的实践和研究工作中发现,风险预测环节的风险压力最大。这一方面反映了风险本身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对设备等硬件条件及管理水平的要求较高,较难预测;另一方面反映了相关部门对该环节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于湖库型饮用水水源而言,集水区的范围虽然可控,但对集水区范围内的项目风险进行评估时,仍然缺少较为准确、具有说服力的预测模型,常规的风险概率预测大多是基于行业的平均事故发生率,属于静态化的管理手段,对于特定企业和监管部门来说,这一预测实际指导价值不大,难以对毒害污染物进行有效预警。   

风险预测所采用的在线监测系统通常以化学需氧量(COD)为基准,并未考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若不能在预警监控断面上对此予以完善,实时监控对于毒害污染物的风险控制将没有效果。风险预测环节需要充分考虑外部社会的经济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变化等各种因素,设计部分动态可更新的内容,以此反映水源的实际风险状况。在风险预测环节需逐步完善基于集水区范围的水源风险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反映风险预测的动态性和科学性。   

2.4风险评价环节  

 我国风险评价工作自20世纪中后期就已蓬勃开展,关于水源的环境风险评价多集中于环境健康风险评价,评价准则参考国外的通行标准,但迄今为止仍未能形成我国水源环境风险可接受准则,饮用水水源环境风险评价的深度不足、企业重视不够,水源风险评价结果可靠性有待提高。   

一方面风险评价结果的可接受性尚需研究论证,另一方面针对饮用水水源制定的环境应急预案仍需完善。国家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总体要求,但具体的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基本雷同,没有体现湖库型饮用水水源与河流型、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的差异,地区差异性不足。因此,风险评价环节需要提高环境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制定环境风险可接受准则,有效指导我国环境风险防范工作。   

2.5风险管理环节   

由于前面5个环节中存在不足,风险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为“管”而“不理”或者不知“怎么理”等问题,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单一,突发性水源污染事故对人体的影响可能是短暂的,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却是持久的,当前对生态系统平衡目标的关注度不足;管理手段单一,以政府出台强制性办法为主,未能将市场机制纳入其中,不利于企业主动防范风险;管理体系不灵活,过度依赖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价、预测,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有待提高,缺乏长效应对机制;管理策略单一,强调“封、堵、控”,未将利益相关方、政策引导等方式纳入其中。因此,在管理环节薄弱的情况下,其形成的制度性风险给水源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20-02

对于企业来说,加强风险管理控制都比较重要。无论是什么企业,其内部都存在风险,要想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必须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及时预防风险和化解风险。近年来,大部分企业都开始加强内部审计,实现内部审计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有效结合,并取得显著效果。因此,对于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工作来说,应当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部分和主要内容。要想研究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当中的作用,必须深入了解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控制相关内容。在明确企业风险管理控制问题的基础上,了解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

一、内部审计以及风险管理控制概述

针对企业内部风险来说,其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当企业内部风险产生之后,会导致企业经济受损。风险存在客观性以及可识别性,另外也存在可控性等特点。总的来说,风险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三个:第一个是风险因素,第二个是风险事故,第三个是损失[2]。

针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来说,是企业相关人员在制定战略后实施的一个过程,通过识别风险来加强风险管理控制,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不仅涉及风险识别,还涉及风险衡量等,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就是为了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经济损失,提升组织运作效率[3]。而内部审计属于一种保证活动,通过内部审计,可以为企业增加价值,促进企业正常运作,还可以改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情况,最终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目标。因此,在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过程中,内部审计应用价值较大。

二、内部审计结合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动因研究

(一)企业内部风险逐渐增加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企业发展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内部风险也逐渐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从根本上降低企业风险,才能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加强内部审计,不仅可以提升组织价值,还可以明显提升组织经营效率,因此审计人员参与到风险管理控制当中也变得理所当然。

(二)内部审计部门尚待发展

近年来,企业审计部门变得越来越重要,其发挥作用也越来越大。针对企业审计部门来说,其一直在寻求更重要的领域,为了最终获取更高的地位。针对企业相关部门来说,其对内部风险管理控制十分重视。因此,内部审计参与到风险管理当中十分必要,不仅可以提升内部审计地位,还能提升内部审计水平。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中意义重大

大量实践结果表明,企业风险管理控制融合内部审计十分必要。第一,通过加强内部审计,可以客观识别风险。对于企业内部风险来说,其存在不对称性等特点,往往这个部门产生风险,要由另一个部门承担,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紊乱,还会导致企业内部道德风险出现。因此,要想正确识别和控制企业内部风险,必须进行综合考虑,而对于一般的业务部门来说,要实现这个目标比较难。而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其不属于管理部门,就可以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和识别,进而采取相应有效的风险控制对策。第二,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其处在董事会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可以参与到内部风险策略制定过程中,另外还可以进行风险控制策略调控[4]。第三,对于别的业务部门来说,会受到管理当局的打压,会导致风险管理控制效率降低。但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不受相关限制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和意见,可以把评估建议报告给企业董事会,从根本上解决内部风险问题。第四,对于审计部门来说,其具有比注册会计师更高的能力和优势,能够全面掌握企业发展情况和内部风险产生情况,且其风险管理控制责任感更强。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中的积极影响

对于内部审计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相同点,又存在不同点,两者都可以消除企业风险,但两者所扮演的角色存在差异性,内部审计其实就是第二次的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情况监督[5]。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当中的积极影响比较大,应用作用比较显著,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一)内部审计在内部风险环境分析当中的积极影响

在实际的企业内部风险环境分析当中,必须保证内部目标等符合环境条件和发展状况,还要考虑现有的发展资源,必须重点考虑主要风险[6]。针对内部审计来说,在内部风险环境分析当中,可以有效评估固有风险以及剩余风险。随着办公智能化的发展,实际的风险控制工作人员变得越来越少,企业内部风险性质也有所改变[7]。因此,对于企业管理部门来说,必须了解合作者的风险,要把纠正措施当作主要内容。而自动化系统无法真正识别相关变化。而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全面掌握风险环境相关因素变化情况,明确企业内部风险变化情况是否和形势变化情况相符,最终把分析结果结合在审计报告里面,为后期决策奠定基础。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识别当中的积极影响

在内部风险识别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应用模板分析方法等,准确识别单位自身风险,还可以准确识别合作者自身风险,在很多企业管理控制部门当中,由于不了解供应链企业运作情况,导致一系列风险无法预测[8]。而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还能在采取情景模拟的方法的基础上,评估管理层风险识别准确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遗漏风险。

(三)内部审计在风险评估当中的积极影响

在实际的内部风险评估当中,必须加强定量分析以及定性分析。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都要评估。对于不同的风险种类来说,各部门评估结果都存在差异性。而内部审计人员具备特殊地位,能客观公正研究风险假设条件,准确评估风险并提出有效建议[9]。

(四)内部审计在风险反应以及控制当中的积极影响

针对风险反应来说,企业必须在掌握风险情况之后,做出最终的风险处理决定,要么进行风险避免,要么进行风险接受,要么进行风险降低。这个工作难度比较大。而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分析风险回报情况是其核心工作,其可以有效评估风险并做出正确的风险处理决定。而在风险控制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测试相关控制程度的基础上降低内部风险。

(五)内部审计在风险信息沟通当中的积极影响

在实际的风险沟通过程中,企业必须把相关沟通信息传送到对应部门当中,为后期制定风险控制对策奠定基础。另外,对于风险管理相关信息来说,必须传送到与之相关的部门当中。只有保证信息及时送达,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产生率。在这个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起到一个证明作用,及时掌握信息传递情况。

(六)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控制监控当中的积极影响

对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来说,必须加强长时间监控。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在掌握风险环境变化情况的基础上,了解风险控制系统更新情况,还能在长时间审计之后,明确风险管理控制相关问题,进而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控制,从根本上降低内部风险发生率,而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当中,加强内部审计十分重要,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控制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万寿义,崔晓钟.内部审计价值变迁的结果:风险导向内部审计[J].财经问题研究,2009,(11):88-94.

[2] 程永泉,冯义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及其在企业构建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应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65.

[3] 胡继荣.基于ERM框架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2):146-152.

[4] 张纪军.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大型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探讨[J].煤炭技术,2013,(11):280-282.

[5] 陈晔.浅析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改进[J].中国经贸,2014,(14):287-288.

[6] 刘正军,范晓阳,吴永兰,等.我国银行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分析研究[J].经济纵横,2009,(2):90-92.

篇12

一、私募投资公司风险管理控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私募投资风险管理控制防范机制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金融资本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私募投资公司风险管理控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导致私募投资公司投资风险不断增加。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数字化、多元化以及普惠性的特点,互联网金融风险不断增加。主要体现在:由于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尚未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导致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企业资质参差不齐,大大加大了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问题的严重性;由于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尚未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没有具体的界定和要求,对金融监管机构对一些违规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不能做到全面的监管,大大增加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私募投资公司的风险将大大增加[3]。

(二)私募投资公司风险管理控制防范模式不健全。当前,募投资公司风险管理控制防范大多针对的是传统金融市场上容易出现的问题。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实体经济的转型,我国的金融市场交易频繁的同时其市场结构也发生了转变,金融机构业务交叉不断增多,这种情况下,单一的风险监管防范模式便不能更完善的对金融风险进行监督预警,缺失必要的私募投资公司风险处置机制[4]。

(三)私募投资公司风险管理控制监管体系不完善。有效防范投资风险的发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私募投资公司风险监管体系,而私募投资公司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有效性是投资风险防范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私募投资公司的风险管控的相关政策法规对于目前的投资风险的管理和识别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投资风险,不利于私募投资公司规避风险的发生。

二、固定收益产品风险的影响因素

固定收益产品主要是指一种为了规避由于经济发展不稳定和其他宏观因素对资本投资带来风险的一种理财产品。私募投资公司进行固定收益产品主要是为了规避由于随着宏观环境变动而造成的利率、汇率的变动,从而实现超额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动以及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动,固定产品风险主要受以下两方面的因素影响:

(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的汇率波动将有可能导致固定收益产品投资的风险发生。一方面,由于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态势一直良好的同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却呈现出衰退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全方位推进,有可能会提升国内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有可能引起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流动,投机性的投资增多,引发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导致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当人民币升值区间没有达到投资者的预期时,将有可能导致国外投资者、投资企业抛售人民币资产,引起人民币汇率的不规则变动,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活动以及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造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5]。

篇13

一、为高校风险管理控制建立内部环境建设

对风险控制的内部环境建设是高校风险管理的基础。高校应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内部环境的建设:

1)深入人心的风险管理理念。一个主体的风险管理理念是一整套共同的信念和态度,它决定着该主体在做任何事情——从战略制订和执行到日常的活动——时如何考虑风险。首先,高校需要进行风险控制的概念一定要先在高校管理层中率先树立起来,因为一个组织的风险管理理念是要从管理层传达给基层那些与风险控制活动相关的人员理解的。高校管理层应当诚信、行为规范、身体力行,才能建立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上行下效,让风险意识逐渐在高校内部形成一种氛围;其次,高校的管理层应当领导各部门,并借助相关专家的帮助,一起共同制定高校关于风险管理的原则和具体操作层面上的行为规范,特别是要针对高校风险控制活动制定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对授权审批程序和各岗位职责权限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分配,并将以上原则、规章、规范形成明文规定,要求高校与风险活动相关人员遵守;然后,在高校范围内建立起风险管理的文化,高校应该把风险管理的手段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去,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对高校的风险进行讨论和培训,使风险管理的实施得到广泛的支持,还可以邀请对风险管理有经验的专家分享风险管理的心得体会,不断加强高校全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最后,高校管理层可以在风险控制管理活动中辅以绩效管理的方法,建立员工风险管理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以激励的方式来鼓励控制风险的行为,引导风险管控人员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态度。

2)完善有效的组织结构。高校应尽快建立起适合对高校风险管理活动监督的内部审计机构或类似监督机构。这个机构专门地监督与风险控制活动有关部门的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并制定相关措施防止风险管控活动偏离事先制定的制度管理范围,把因高校的资金活动产生的风险降至低水平。高校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时,还应该考虑到其对独立性的影响:一方面,考虑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岗位设置注意与直接参与资金活动的岗位相分离;另一方面,该部门设置的管理层级应该高于相关部门,并在管理层级上直接对校党委负责。

3)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高校想要科学地推进高校风险管理控制工作,想要各风险管控程序有效运行,最终都是要落实到人的行动上。这个时候,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工作能力和执行力对高校整个风险控制活动能否正常进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人力资源优化方面,高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加入到高校风险管理控制活动当中来。高校还应该推出风险管理控制相关活动的业务培训计划,定期组织讲座和讨论,就在资金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以及如何管理控制这些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沟通和讨论。这些培训计划一方面可以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也能深化他们的风险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能够了解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在这变化过程当中逐渐适应。最后,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高校管理层还应该注意在绩效评估与业绩激励方面兑现他们的承诺。

我们应该认识到,为高校风险管理专门设计的内部环境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时间,管理层对控制风险的认识与态度,还有与风险管理活动有关工作人员的配合这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的。

二、在风险评估方面建立科学长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一门研究风险控制的技术。它强调的是对风险的提前防范,在风险发生之前就开始管理风险,将风险管理的重点放在防患未然上,而不是风险发生后再采取补救措施。高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以下三个步骤:

1)收集信息。高校的管理层和相关风险识别人员应该对资金风险有客观理性的认识,要不断地收集各种影响风险产生的信息。对高校潜在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跟踪和观察监控。

2)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在分析高校的资金存在的潜在风险时,要考虑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的大小,并注意成本效益的关系,重点关注那些发生可能性较大或者损失严重的风险。

3)对风险活动的跟踪监控。风险是指对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因此现在识别出的风险在以后的环境中会不断变化。高校资金风险是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它可能改变方式又或者转变成了新的风险,因此高校的管理层应该不断地留意已经识别出的风险的变化情况,采取动态的措施防控风险。

三、在风险控制方面完善内部控制流程

高校的内部控制流程设计是高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好高校内部控制流程的制度,对防范高校资金运作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在以下三个层面上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在业务流程层面。需要各业务部门充分考虑到高校发展战略中与风险管理有关的财务风险、宏观经济政策风险和资金运作风险,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并派专人负责流程各个环节的操作,并运用授权审批的手段控制操作的权限,注意不相容岗位的职责分离,在跨部门业务流程运作时充分考虑沟通和协调。

2)专门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通过系统的方法评价和改进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流程的效益,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监督资金运作过程的合规性和有效性,防止舞弊行为和控制失灵的情况发生。它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可靠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估;对风险管理活动的流程和程序设置是否恰当进行审查和评估;了解和评估资金运作活动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改善高校风险管理工作;对内部控制薄弱环环节进行调查。

3)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高校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领导和协调高校各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它的工作内容有:编制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对资金活动的各项风险进行组合管理,衡量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掌握关键风险指标;就与风险相关的问题向高校以外的相关专业人员咨询;负责对风险信息的披露和报告;组织高校风险控制活动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学习。

综上所述,高校在业务层面的制度建设只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设立是风险管控的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有了这三道防线的配合和保护,才是基本完善的高校风险管理控制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在风险监控方面把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高校的内部监督是指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外部监督是指高校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外部监督主要偏重于风险管理活动及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的检查,是强制性的。内部监督是高校风险管理控制的必要程序,但是在高校内部监控制度建设上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是可以选择的,有更大灵活性的监督。高校在风险监控方面可以考虑把来自外部的行政监督与内部的自律监督结合起来,发挥高校风险管理监督环节的最大作用。既然外部监督偏重于风险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的检查,那么高校内部监控就可以更关注于风险控制的效率、效果等方面的情况。

高校开展内部审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把内部审查制度与风险管理控制活动审查相结合;2)把内部审查制度与高校风险管理审查相结合;3)把内部审查制度与促进内部控制评估相结合。在审计方法上运用审计的技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注重审计效率效果。

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风险监控模式是适应高校风险管理活动发展的,区分两者的控制重点,就可以提高高校风险控制效率。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