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幼儿竞技体育

幼儿竞技体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幼儿竞技体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幼儿竞技体育

篇1

(一)片面:创设主体=教师

当前幼儿园主体环境创设以教师为主,由教师对环境进行总体设计,而幼儿参与的部分基本为作品展示,这使得主题环境中幼儿整体的参与度很低。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主题环境创设到底该以谁为主体。

(二)狭隘:主题环境=主题墙环境

何为幼儿园主题环境?幼儿园主题环境是与主题活动密切相关的,是根据主题的开展,进行一系列的环境创设。但很多时候,教师会这样狭隘地认为:主题环境=主题墙环境,把主题环境狭隘地理解为单纯的主题墙的创设。

(三)简单:创设过程=结果式呈现

很多时候的做法是教师将整个主题的内容在同一时间一气呵成地呈现在主题墙上,即结果式呈现,这样的创设方法简单快速,但却不是根据主题的进程逐步跟进与丰满。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应在主题环境创设过程中,重新审视基于儿童的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的目的,将主动权还给孩子,让主题环境真正能记录幼儿学习过程与结果,成为幼儿表达和分享经验的平台。

二、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策略

(一)基于儿童视角

主题环境创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支持幼儿学习,让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因此在创设主题环境时要时时考虑幼儿的主体地位。

1.降高度。

在主题环境创设时,应考虑幼儿的视线与线的差距,将主题环境降到和幼儿视线相平的位置,做到尽量往下移,以此来拉近主题环境与幼儿的空间距离,让幼儿既能看到,又能触摸到。

如在中班“蚂蚁和西瓜”主题中,围绕“探究蚂蚁的生活习性”和“了解西瓜的秘密及西瓜制品”两条主线,除了在主题墙上展现主题进程外,在自然角中投放了蚂蚁宫殿,供幼儿在日常观察蚂蚁的特点及生活习性;在美工区中投放“邀你来蚂蚁王国”,供幼儿通过绘画等方法表现蚂蚁的基本特征;通过大型建构表现蚂蚁王国等,激发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兴趣。

2.展想法。

教师在主题环境创设时应基于幼儿的发展需求,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具体的做法有:在创设过程中,思考哪些是幼儿可以自然参与的、与幼儿的活动完整结合的,尽量让幼儿卷入这个过程中;在思考环境创设好之后,能够为幼儿提供哪些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置身其中并乐此不疲。这需要积极地预期和分析幼儿在环境中的活动可能性,并且保留出一定的幼儿生成活动的空间。

如在大班主题“白雪公主”开展过程中,幼儿对“暗杀白雪公主的猎人回去会不会被王后害死”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认为会死,因为王后肯定很生气;有的则认为不会死,猎人这么善良,小动物们也会来帮助他等等。教师在辩论后让幼儿将自己的观点绘画记录下来,并辅以图文的形式,在公共区域进行展示。

3.现个性。

主题中的所有活动都可以成为主题环境展示的内容,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幼儿的活动和主题环境形成互动式的“对话。”

如在中班主题“蚂蚁和西瓜”中,幼儿在捉蚂蚁、玩转蚂蚁王国、建构蚂蚁王国、蚂蚁和西瓜的活动中都有不同的个性体现。主题环境中,有的幼儿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建构蚂蚁王国的工程规划图,有的展示了自己的绘画作品――捉蚂蚁的过程与趣事,有的展示了自己对蚂蚁生活习性的调查表等。伴随着主题环境内容的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也在不断扩展与延伸。

(二)全方位丰富

1.主题环境研讨走在“前”。

每个主题开展前,教研组内通过主题讨论会的形式,研讨主题开展的脉络和主题环境创设的思路。以大班主题“我是中国娃”为例:

首先,要考虑主题的整体环境设计思路。从整体环境的考虑要体现中国元素,如运用中国国旗、中国古建筑、青花瓷等特色元素为主基调。

其次,要考虑主题的开展脉络、分主题环境创设的步骤等。从幼儿关注的时事大阅兵切入,以“了不起的中国人――娃娃游中国――少数民族――天下娃娃是一家”为主题脉络来开展。

最后要考虑幼儿参与的部分。如幼儿参与讨论的环境创设内容、主题活动中记录幼儿活动的方法(照片、图片、调查表、绘画等)、家长配合收集的主题材料、幼儿主题作品的使用、教师对幼儿作品的再加工与提升。

2.主题内容覆盖重在“全”。

主题环境的创设不仅仅只体现在主题墙上,它还应覆盖到孩子能接触到的每一个角落。以主题“我是中国娃”为例:

走廊过道布置成娃娃游中国的古道长廊,内容包括中国丰富的物产、名山大川、各个民族特色的服装、饰品、祖国各地的美食、孩子们游玩祖国各地的照片等。古道长廊的创设,不但扩展了幼儿对祖国的认识,还能与长廊产生互动,分享交流自己在祖国各地游玩时留下的足迹和获得的知识。

教室里随处可见幼儿的多元作品展示,有的是“大阅兵”后幼儿制作的飞机、大炮等模型,有的是幼儿建构的天安门建筑等。

创造性游戏时将小舞台创设成蒙古草原,孩子们围坐在蒙古包里,穿着蒙古人的服饰表演节目等,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

3.主题环境创设兼顾“美”。

只有教育价值与审美价值并存的主题环境才能达到意义的最大化。那在主题环境创设中如何具体的进行设计实施,以达到美的效果呢?

(1)整体风格来统一。

在环境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整体的风格,可根据教室主色调来设计相应的风格,如绿色可设计成田园风、波点风、小清新风、森林风等,并根据主风格选择适宜的材料进行创设。切不可选择与主风格相反的材料,如整体风格是小清新风,但是在创设时较多地运用了大麻绳等较粗犷的材料,创设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2)板报式处理来布局。

板报式处理即将主题墙划分为若干块的小板报,一块一内容。在板块式处理时应注意:区块的面积划分尽量大,尽可能多地腾出空间用于展示幼儿的学习过程与结果。

以小班主题“小兔乖乖”为例,将主题墙划分为三大板块,确保每个版块的空间能尽情展示幼儿的留痕,同时也注重装饰性,使主题墙尽显雅致。

(3)“631”法则来配色

“631”法则是一种搭配准则,即一种搭配方案可以由主色60%,次色30%,点缀色10%的比例组成。如环境的主色调是蓝色,那么布置时所选用的材料60%应该是蓝色,辅以30%中间色穿插其中,另选取10%的亮色进行点缀提亮,关键是主色和环境创设融为一体,营造雅致、温馨的环境。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白色、咖啡色、黑色等是百搭色,这些颜色可以多用、常用;另外纸张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同样是蓝色,鲜艳的蓝色尽量少用,而应该选用带有珠光的、暗雅些的蓝,如此相结合,环境的雅致度将大大提升。

(4)同种元素求多元

每个班级在环境创设时都有各班独特的风格,如蓝色主调可以布置成海洋风,在海洋风这一元素下,材质与表现方式应多元。

材质多元。

同种色调运用的材质应多元,如蓝色,可以用纸、布、藤类等进行装饰,纸可以是硬卡纸、软包花纸、皱纸、餐巾纸、光滑的纸、粗糙的纸,颜色深浅不一,花色大小不一,布也是一样。

方法多元。

在运用材料装饰时,制作方法也应多元。如制作星星,可以有镂空,可以有叠加,镂空叠加相结合等等。

(三)动态呈现

主题环境的创设应根据主题进程,遵循过程性原则,动态呈现。

1.留白。

环境并非是创设得越满越好,在主题环境创设过程中,我们要给幼儿“留白”。“留白”的作用是有效触发幼儿与空置环境互动的愿望,使得他们更有效地利用环境。在“留白”的过程中要把握适宜的度,因为孩子的学习留痕只占空间的一部分,如果全留给孩子就形成空间的浪费。因此,我们可以先将主题环境中一部分的内容进行预设,再留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允许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利用和补充环境,在“留白”的环境中大胆“补白”。

2.留痕。

现在学习留痕形式大多是两类:一是教师为主体的留痕,如照片形式;二是幼儿为主体的留痕,如调查表、记录单等形式,更有价值的是后者,因此我们要重视以幼儿为主体的留痕,在留白处尽量多展示后者的留痕。

如大班主题“管子”中幼儿将玩管子后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再由教师帮助文字注释,这类留痕则是以幼儿为主体的留痕。

3.解读。

在主题环境创设前很多内容的预设就没有幼儿为主体的留痕,所以以教师为主体的照片留痕占了很大的比例。如何使这些照片留痕更具价值,更明确反映幼儿的学习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后期的解读。

解读应基于幼儿的活动情况和想法。如在大班主题“我是中国娃”中,幼儿对大阅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提供了阅兵式的图片,幼儿便激烈地讨论起来,如:“我最喜欢女兵,因为我也是女孩子!”“你看,飞机上的是五星红旗!”此时教师在旁边及时用笔记录下孩子的语言,并张贴在照片边上,这种基于幼儿的想法、兴趣点的解读才是最有价值的。

4.跟进。

篇2

我们都有这样的困惑,自己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的活动往往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活动目标偏离,活动内容基本都是教师的灌输。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内容让我们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活动设计前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呢?

1.关注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了解原有经验,让幼儿“够得着”。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的一名老师在送教下乡活动的试教过程中,选择了大班打击乐《狮王进行曲》,每次试教屡屡碰壁,都觉得进行不下去。原来此活动就是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内容远离了幼儿的原有经验。送教的地点是乡下,乡下的孩子与我们的孩子情况是一样的,可能在音乐感知上会更逊一筹。所以后来,我们就改上了一个小班的打击乐《快乐早餐》。乐器只选用了铃鼓,课前让孩子们充分地玩铃鼓,降低孩子们在活动中对铃鼓的新鲜度。学习的节奏也是生活中经常能听见的节奏|X X|、|X X X |、|X ―|,符合小班孩子的实际发展程度。活动结束,反响非常好。此活动后,我园以年龄段为单位,重新编排幼儿音乐教学的进度表,把一些打击乐、音乐游戏、集体舞教学纳入其中。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全面。

2.关注幼儿生活经验的感知,让幼儿“摸得着”。在教学活动前,让幼儿对教学内容积累一定的感知经验,对活动的开展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幼儿有了感知经验,才不会对教师的提问“冷眼对白”,幼幼间也才可能有交流、分享。同时,因为幼儿有感知经验,教师才能达到帮助幼儿梳理、归纳、提升的目的。

二、活动过程提升幼儿的原有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幼儿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认知。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对幼儿原有经验的激活、分享、拓展、提升的过程。

1.让原有经验活起来。在数学活动《做客》中,教师出示了一张小区地图,询问幼儿是否能看懂,孩子们都摇摇头。教师再提问幼儿:“这是一张小区的地图,小区里的房子是怎么样的?如果去你家该怎么来找?”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小区里有很多幢房子,房子上有数字;有的说我家住在701室;有的说我家住在10幢;这里应该是小区的房子,这幢房子应该有两个单元等,孩子的原有经验已被充分激活,教师将幼儿生活中看到的小区引到画图上,让幼儿寻找对应的、相似的画面,这个过程就是教师激活了幼儿的原有经验,为孩子“架桥梁”,为后面的学看小区地图作了很好的铺垫。

篇3

二、“动”与“静”的关系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讨论“动”与“静”的关系时,一般都认为事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没有静止之时。事物只有动中之静,没有绝对的静。所谓静,也只是“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当然,也有人认为“动起于静,静为根本”,但多数人还是认为动与静是相互依存、包含或转化的关系。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来看,“动”与“静”是一对无法分割的矛盾统一体。有“动”没有“静”的教学活动必然浮躁、肤浅,缺乏深度,也会导致幼儿的思维处于混乱和无序状态;而有“静”没有“动”的教学过程则显然机械、呆板,死气沉沉。“动”能让集体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让幼儿思维活跃,活泼有生气,而“静”则能给幼儿自主观察、倾听、思考和感悟的时空,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在游戏、表演、回答问题、讨论、交流时要放得开,做到畅所欲言、生动活泼。而幼儿在观察欣赏,听老师提问、提示、讲解,听同伴发言,进行练习探究与操作时,就需要静下来。静是幼儿充分活动的前提和归宿,没有静,就没有有效的动。相对“动”而言,“静”更难做到,因为,幼儿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具有无意性,注意力十分短暂,一般在六分钟左右,所以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静得下来。只有动静结合,动静相宜,教学节奏才能张弛有度,教学活动才能生动、有趣、有效。 

三、集体教学活动要动静相宜 

1.集体教学要让幼儿充分地活动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是儿童的天性,操作体验是幼儿认知活动的基本特点。集体教学活动要创设“动”的环境和氛围,让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摆弄、操作、表演、讨论、交流,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通过“活动”获取经验的需要,也只有让幼儿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 

那么,集体教学活动中,哪些环节更需要“动”呢? 

首先,自主学习要动起来。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自主性发展水平是决定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幼儿内在的学习需要,创设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在学习内容的确定、材料的使用、活动的形式等方面,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参与权,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篇4

儿童身上潜藏着四种潜能:语言和社交的能力;制作的能力;研究和探索的能力;艺术的能力。而这些潜能的挖掘,最主要的是离不开环境。杜威在《杜威教育论著选》中提出:为使幼儿更好地生长,关键是提供适当的环境以及适当的新刺激,从而使儿童的潜能得以发展。环境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媒介,只有给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的新纪元。

那么,创设怎样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激发幼儿潜在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根据幼儿的探究欲望,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得到积极的应答,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小班幼儿年龄小,兴趣点不明显。这就需要老师更加细心地观察和发现!如小班的主题活动“天线宝宝”的活动起源。一天爱哭的王圣早上来园没有哭,还找到老师说:“老师,妈妈给我买了天线宝宝,让它和我一起上幼儿园。”老师惊奇地发现,天线宝宝的威力还真大。它不但医好了爱哭的王圣,还吸引了好多小朋友的围观和议论。它让孩子们在高兴的玩乐之中,学着听,学着讲,学着参与,学着团结协作,学着沟通探索。于是天线宝宝的主题活动就这样产生了。与此同时,可供幼儿参与的以“天线宝宝”为主线的精美的环境创设也由此而拉开了序幕。幼儿在这种他们所喜爱的环境中开展各种游戏,主动获取知识经验,主动与小伙伴交流他们从天线宝宝哪儿所了解到的了解到的各种知识,在这个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与发展。

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创设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幼儿提供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形式进行活动的环境,促进幼儿制作、研究、探索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蒙氏认为,给幼儿提供的那种环境应是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在那儿,孩子自然地得到发展,有助于幼儿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提供一个愉快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对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的适宜的环境,也就是提供了有利于幼儿成长发展的条件,可以说,幼儿正是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的各种本领,我们为幼儿创造的环境实际上为幼儿开拓了一条自然的学习道路。

如我们在墙上创设几种美术折纸的步骤纸样,在班级中创设海底、京剧、小动物、沙宝宝等各种主题环境,在各区角中提供各种相适应的材料,让幼儿在观察、探索、实践中发现、学习、创造。大班幼儿在运用不同材料进行粘贴建筑活动时,就用豆子、毛线、彩纸片的拼贴来体现自己设计的建筑的一种古朴、温馨、休闲的风格;中班孩子在“世界时装表演大厅”里,随意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进行装扮、表演,在自主、愉悦中感受服饰之美并随音乐尽情的表现自己。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非常投入,表达欲望相应增强。还是那句话:不要小看我们的孩子,他们确实可以感知并理解艺术活动和环境的美。

三、创设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优良环境,激发幼儿表达的愿望

环境的熏陶是进行艺术活动最初的体验,最好的体验就是欣赏。如创设美术欣赏环境。我们说既然是欣赏就要为幼儿提供最好的作品,最能体现艺术魅力的作品,能体现儿童化的作品。色彩的对比,线条的流畅,布局的艺术等都应是最好的。因此,幼儿园环境创设、布置要求精品,要求体现文化、艺术氛围。幼儿只有在有了艺术的体验之后,才会运用艺术的手法去表现、创造艺术之美,幼儿的感受、欣赏美的能力及艺术活动能力也就得到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幼儿表达的强烈愿望。

这种氛围应体现在班级的环境创设中用不同材料及方法装裱幼儿作品,并用于装饰教室。如在班级中的各个区角的提示板,整个墙面所体现的背景墙饰。温馨而富有现代艺术气息的娃娃家以及艺术板块式的主墙饰等。有了美的感受,幼儿才会愿意与环境互动,幼儿才会愿意表达。

如小班在开展生成活动“可爱的小兔”时,班级的空间就显得更加窄小,于是我们将大厅的地台做为小班的一个大区角娃娃家,在这个大的区角中又分卧室、厨房、餐厅、游戏室等,组成了孩子们的一个温馨的家。将教室变成了大的美工区,也分成了绘画区,泥工区,废旧材料制作区,整个空出来的墙面就成了幼儿作品展示的舞台。只要进入我们的美工区,就能感受到美术给我们带来的艺术之美。孩子们在这个区角中更加愿意创作,也更加愿意表述了,他们把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小伙伴的作品融合起来,创编出了很多他们自己喜欢的小故事。

四、创设能使幼儿感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的共同生活的机会和条件,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篇5

教育家?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环境教育是指通过多种形式,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以下以湿地主题的幼儿环境教育为例,分别从理念认同、环境建设、管理提升、课程渗透、亲师协同、教师发展等六方面进行阐述。

一、理念认同

环境教育就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基础与核心是自然观察与自然体验,用欣赏自然万物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进而提升创造力,同时感受大自然共生共荣的基本互利原则,端正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生活态度。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幼儿环境教育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增强师幼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环境建设

园内班级的走廊、主题墙、楼梯等环境布置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园内的幼儿画展不定期地展示孩子的环保作品,园外的宣传栏对幼儿、家长、居民和游客进行环境教育宣传,这些常态化的环境教育为湿地主题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基础。

广东省湛江市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是湿地资源丰富的沿海城市,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近海面积最大的珊瑚自然保护区,还拥有我国唯一的玛珥湖世界地质公园湖光岩,广东省第一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绿塘河湿地公园。此外,水库、水稻田、海水养殖场等人工湿地广泛分布,为幼儿园开展湿地主题课程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此外,我们还与有关环境的社会机构取得联系,如湛江市林业局、湛江市环保宣教中心、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等,都给予我们环境教育指导和提供相关科普知识。

三、管理提升

由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共同组成生态学校委员会,有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引领、组织幼儿园的环境教育工作;我们与湛江市有志开展环境教育的幼儿园组成绿色联盟,共同开展环境教育;在省、市两级环保宣教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导下,在广东省湛江市机关第二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教师和岭南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师生的广泛参与下,我们以湿地主题环境教育课题研究提升环境教育的质量。2016年10月,笔者参加广东省环境教育研讨会作经验介绍;2017年3月,我园承办湛江市幼儿园环境教育论坛;同年12月,笔者参加湛江市环境教育论坛,作“图说幼儿环境教育”的专题发言。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每次发言都是对自身管理工作的梳理和提升,每次聆听都是在吸纳和反观,每次实践都是在“做中学”。坚守才能出精品。我们从湛江市绿色学校到广东省绿色学校再到国际生态学校,十几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教育,形成办园特色,一批教师成长为环境教育骨干,获得“国际生态学校”优秀教师、广东省环境教育“种子教师”、湛江市“环保达人”等荣誉称号。

四、课程渗透

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孩子们日常的行为习惯,如洗手、吃饭时不浪费、不乱丢果皮纸屑、选择绿色出行等,以及幼儿园美工活动、户外游戏、科学活动、体能运动、区域活动、走廊游戏,大量使用废旧材料,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湿地主题的幼儿环境教育采用主题――课程模块――课程方案的三级结构,方案设计包括教育目标、知识点、适宜的年龄段、季节、地点、时长及详细的活动过程等操作性要素。其中,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结合环境教育五大目标,即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态度、技能方法、环境行动,还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相关领域的目标要求;在教学时间上,兼顾幼儿园集体教育的惯性模式和户外教育的灵活性,同时运用幼儿的区域活动和自主游戏时间开展相关延伸活动。

在湿地自然环境中,孩子们到湿地公园捡拾秋天的落叶,发现花蕊里的小蚂蚁,闻闻树皮、果实的味道,听听风的声音,摸摸蚂蚁巢,寻找被虫子咬过的叶子……在湿地主题的环境教育中,通过绘本、故事、短片、生态游戏、实际体验和户外观察,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专注的注意力、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坚决的耐心和尊重生命的同理心。

自然体验是湿地主题的幼儿环境教育课程中最受幼儿喜爱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如红树林体验游戏“呼吸树”“小动物的家”“红树林的食物链等,孩子们扮演红树林里的小海洋生物,通过轻松、有趣的体验游戏与自然直接接触,体验最真实的情感,产生自己的见解与感受,这种因直接接触而产生的感情,将会影响、改变日后其对自然万物的态度。

我们在课程实施中关注孩子对湿地的认知特点,发现孩子对自然现象诸方面的独特视角,这是我们进行教学和课程开发的基础,也是自然教育促进儿童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课程方案主要运用“七步走”的方法,包括引入――构建――实践――分享――总结――评估――拓展七个步骤,其中前五步是针对学习者(幼儿及家长)的教学流程,后两步用于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后的实践反思调整。课程研究的主要成果――《生态学视野下湿地主题的幼儿园自然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收录了三十篇生动有趣的活动案例,可以帮助教育者(教师、家长或环保志愿者)更清晰地理解自然教育的目标,并围绕湿地这一主题,感受自然教育的跨界内容和多元形式,帮助他们开启或丰富自己的自然教育课程。

五、亲师协同

现代教育家长不能缺席,如水稻田是人工湿地,在湛江广泛分布,教师与家长、孩子走进金灿灿的稻田,摸稻穗、闻稻香、看谷粒、找水源、体验收割等,让孩子们认识水稻的生长条件和环境,懂得珍惜粮食,知道湿地有供给食物的功能,激发保护湿地的意愿。此外,孩子、家长与老师一起走进大自然的亲子活动,到社区开展环保宣教活动;世界环境日的亲子表演,将亲子游戏融入环保理念;家长制作环保动画片上传到优酷网,与他人共享;孩子的自然学习单,记录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这也是孩子成长档案中最珍贵的内容。2017年6月,家长与教师自编自导的幼儿环保情景剧参加广东省少儿环保艺术挑战赛获幼儿组的最高荣誉“最佳艺术奖”。亲师协同,实现了“教育孩子,带动家庭,辐射社区”。

六、教师发展

湿地主题的幼儿环境教育以研修小组的形式开展,如神奇的红树林这个模块,教师首先共同研讨做什么(确定内容)、怎样做(活动设计与实施)、为什么(理论支撑),最后形成湿地课程方案。

篇6

作为主持人,我们常常喜欢在每次教研活动前设立教研的主题,然后按照事前设计好的主题组织教研活动,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这样的教研否定了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改变这种做法的策略是和教师一起做教研活动计划,使教研活动真正能解决教师的问题,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人。

(一)收集整理教育实践情境中的困惑与问题

在每学期结束前,教研主持人可利用教研活动总结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寻找自己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主持人要帮助教师消除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微小或有些幼稚等顾虑,让教师们畅所欲言尽情表述,然后汇集问题成问题树,继而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并将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归类整理成为不同类型的问题。

(二)转换真问题为教研活动话题

教师问题提出后,教研主持人应和教师一起分析问题的“真”与“假”,找出真性问题。真性问题即是需要依据教育原理通过研究分析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问题,而假性问题则只是通过建立规范和明确操作行为等就可解决的问题。将不同类型的真问题设计为一个一个的教研话题,由此也就生发出了教研活动内容。如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提出问题的常常有:“孩子喜不喜欢到数学区去玩怎么办?”“孩子在建构区里不建构玩打仗的游戏怎么办?”“活动区活动的评价都需要集中的方式进行吗?”“我不知道提供的结构材料是否是适宜的?”“用什么方式开启活动区活动更好呢?”等等,如果把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就可归类出关于活动区域活动的创设、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以及指导评价的几个小话题,由问题生成的话题就能成为教师感兴趣的教研话题,因为话题来源于教师的问题。

(三)确定优先话题开启教研研讨

在教师提出的多个问题中,怎么确定研究的先后顺序呢?可让教师思考哪些问题是自己最想急于解决的问题,依次排序后归类确定先后顺序。依据教研活动内容的大小,有些教研话题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完成,有的需分几次教研活动来完成。

二、教研活动的进程依靠“问题”

怎样让教研活动活起来?笔者在多次主持经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可以作为改进教研沉闷等现象的借鉴。

在“教师在美术活动中有效的指导策略”教研活动话题讨论中,一位刚工作了两年的年轻教师提出了“教师该不该提供范画”的问题。问题提出后,我一改过去在活动组织中包揽问题并立即回应问题的做法,而是将问题抛给老师们:“谁来回应一下这个问题?”此时活动室内一片安静。于是,我立即转向在幼儿园有一定美术活动教学经验的陈老师:“陈老师,我知道您在这方面有经验,您能说说吗?”于是陈老师就反问年轻教师说:“在你的认识中范画是什么样的?”年轻教师说:“就是我们老师画好的那种绘画作品。”于是陈老师开始就这种范画的特点以及对孩子的影响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陈老师讲完后,我就转向全体老师问:“陈老师的解答你们同意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于是我就和大家梳理出关于这个问题的第一个认识――不能给孩子提供成品的范画,否则会束缚孩子的表现和想象。紧接着我又对大家说:“对这个问题你们还有没有疑虑呢?还遇到过棘手的问题吗?”这时张老师开始发问了:“那孩子画不出来怎么办?”此时我知道对问题深层次的探讨来了,于是我赶紧说:“是啊,没有了范画,孩子画不出来,只是一张白纸怎么办呢?谁能讲讲孩子画不出来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先前有美术经验的陈老师又开始接话了:“那是因为孩子对素材对环境的感知少了。”于是我们又梳理出第二条要让孩子能画出来,必须让孩子有大量感知感受的机会和条件。“怎么让孩子来感受呢?有没有好的办法呢?……”此时,研讨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厚,教师们的思维已经被唤醒,参加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为了让大家共同出主意想办法,让每个老师都参与到其中,我开始将老师们分成几组进行研讨,于是怎么引导孩子去感知感受的办法,又被大家一一列举出来。这一环节结束后,我又问:“在孩子的绘画结束时,我常常听到老师这样的话,‘小朋友画得满满的真好,你的颜色用得很漂亮,如果你把这呆花画在这个地方就好了……’这些话是什么意思?”老师们说是评价,我又提出:“对这样的评价赞同的请举手,觉得有问题的请举手。分成两组,请说说自己的理由。”这次教研活动后,每个老师都很激动,她们都感到这样的教研很有收获,并表示喜欢这样的教研,同时也期盼下一次教研活动仍然是这样来进行。而我自己也很高兴,仿佛思维一下开了窍。反思教研的情境,我悟出要激发教师参研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应该有这样的方法:

方法一:教研活动进程需要依靠问题进行推进,教研主持人需要清楚应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做到心中有数。

方法二:主持人多用设问、反问和追问的方式唤起教师思维。教研主持人的作用在于引出问题、引导话题,打破对话平衡,引发观点冲突,以此获得正确的认识和有效的办法,切不可承包教师问题或直接告知问题答案。

方法三:敏感捕捉教研进程时间。教研活动进程应用多种方式来做推进,一味单纯的议论会使大家感到疲倦。因此,教研活动中主持人应敏感地捕捉到教师在某个环节中的状态及时作出调整,个体陈述、分组讨论、双方辩论等都可激起教师的热情,切不可在整个研究活动中都是老师单独的发言。

三、教研方式的采用借助“问题”

教研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参与研究,如果幼儿园仅是采用集中教研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尽管在集中教研中有不同形式来进行,但仍然容易使教师形成参与疲劳。由此,幼儿园可在问题平台下采取下列方式来开展。

1.对来源于教师的困惑和问题经归类整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分组。组内人员的确定根据三个原则,一是园内对此类问题最有专业经验和水平的教师;二是没有经验的有困惑和茫然的教师;三是对此类问题感兴趣的教师。依据这三点组成不同的研究小组。

篇7

(1)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孩子学习中一个最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水平。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美术教学内容,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将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能够使各种美术知识直接、详细地展示在幼儿眼前,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激情。

(3)采用媒体技术,使美术教育活动更逼真、形象。此外,教师应该全程记录整个教育活动,在幼儿操作时,教师在他们旁边采用数码照相机将其作品拍下,记录幼儿成长的点点滴滴,然后再在幼儿面前讲评并展示,让他们看到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同伴的作品,还让幼儿相互点评、相互交流,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例如,在讲述《图形的联想》相关知识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先让幼儿欣赏一段电脑动画:由一些基本的图形缓慢移动,或者通过图形色彩的差异,组成了一幅画,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组成了汽车……看到这个神奇的画面,肯定能够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激情。接下来,利用白板教学,并要他们自己动手,使幼儿从实际中找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培养幼儿们的想象力,并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1 帮助幼儿制定激励目标

3.2 多种鼓励相结合

4 结语

篇8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为应对市场对人才具备专业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地对现有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创新,综合主题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政策推出的重要教学手段,对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在综合主体课程背景下,创新设计幼儿园区域游戏内容以及材料,促进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探究,从而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一、幼儿园区域游戏内容的创新设计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较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阶段,智力发展以及身体发育还处在基础阶段,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游戏,幼儿可以锻炼身体素质以及刺激智力发展,帮助幼儿在成长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现阶段,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家长以及教育机构过分重视对幼儿进行超前知识的学习,使得幼儿教育适得其反,鉴于此,幼儿园教师对区域游戏内容的创新设计应当考虑到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幼儿的实际知识接受水平,从而进行幼儿园区域游戏内容的创新设计,简单以小班幼儿的区域游戏内容创新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小班幼儿在智力以及身体发育上面还较弱,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特征都是处在一个较为基础的阶段,因此在对小班幼儿进行区域游戏创新设计时,要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实际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心理特征,同时要设计运动量较小,符合小班幼儿的身体发育以及基础力量特征,另外在创新设计区域游戏内容时,要考虑到小班幼儿对世界好奇心强这一特点,综合出一套既具备知识学习内容,又具备一定趣味性的主题游戏课程,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简单举个例子,教师构建一个以动物为主题的综合课程,开创多种区域游戏,帮助幼儿通过区域游戏内容达到理解各类型动物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开创美工区域游戏,准备贴纸、褶皱纸、各类彩纸、胶水、剪刀等,引导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动物形象,自主通过应用各种材料以及剪刀、胶水等设备,做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幼儿通过该种区域游戏,一方面认识了各种动物,并深刻记忆,另一方面锻炼了小班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对工具的运用能力,另外,教师可以构建一个表演区域游戏,组织幼儿进行小动物扮演,幼儿通过在集体面前的表演,从而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等。

二、幼儿园区域游戏材料的创新设计

对于幼儿园区域游戏材料运用准备上,教师应当将幼儿作为游戏设计以及材料准备的主体,而不是将教师自身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理念作为游戏设计以及材料准备的主体,因此,幼儿园在提供游戏材料时,应当依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特点,再结合幼儿自身对游戏需求的方面,进行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将综合主题课程与区域游戏相结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幼儿园教师在确定了综合主题课程之后,要进行游戏材料的准备,通过电信、网络、纸张等方式,将要开展的综合主题课程详细的介绍给家长,并且把需要准备的游戏材料通过列表的方式,要求家长和幼儿协力准备好,幼儿通过家长对游戏材料准备的重视,也逐渐树立起责任意识,教师则可以将收集的游戏材料进行合理的配置,帮助主题课程顺利开展,在主题课程开展中,幼儿通过参与游戏从而反复运用游戏材料,达到巩固知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合理放置保存这些游戏材料,通过观察研究,将幼儿的弱项科目以及感兴趣的科目进行科学的延伸,使得幼儿可以长期的接受到感兴趣的课题,从而对该课题自主进行深入探索,推动幼儿未来的发展。

三、结语

综合主题课程是新课程改革措施中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因其多元化的特性使得幼儿园区域游戏在内容以及材料的创新设计方面,更具趣味性,极大的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立足于实际教学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游戏需求,从而促进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以及生活经验,推动幼儿高素质的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116-02

一、根据主题,设计区域活动内容

1.根据主题需要,设计区域类型。

我园一直以来都使用着主题课程,在主题课程中,一般都采用集体式教学模式来跟进主题。而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区域活动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完善主题课程,关注主题目标下区域的设置、环境的创设,更能促使幼儿自主学习。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的需求,设计相应的区域活动内容,包括区域活动的数量、种类、形式等,并预先设定好的区域活动目标。随着各种主题不断开展,区域活动的种类和形式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其中大多数是教学活动的延伸,还有的是通过幼儿的独立创造,新建构的。这些区域的产生,与主题相辅相成,促进了主题活动的更好开展,幼儿也通过区域活动更好地认识了主题的内容。

而且,在相同的年龄班,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和个人对主题活动的理解,设计不同的区域活动内容,所开设的的区域活动类型和数量都会各有差异。就拿中班《小小班表演家》这一主题为例,中一班教师在这一主题中设计了主题展示区、快乐书吧、图书医院、小小美工园、科学区、欢乐时光节共六个区域;中二班教师设计的是欢歌KTV、贝贝舞蹈室、靓靓造型屋、表演梦工场、梦想T台秀五个区域。在这些不同的区域活动设计中,很大一部分是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和丰富延伸主题教学活动,还有一部分就是结合本班幼儿对本主题的兴趣点和近期出现的一些现象来进行设计。比如,中一班设计了快乐书吧的同时也设计了图书医院,就是结合当下班级中出现的图书损坏现象严重而开设的。

2.根据区域内容,设计区域环境

区域环境的创设要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具体的教育内容,要求及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来进行,应一切从幼儿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因此,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主题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地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首先,我们在区域活动环境的设置上创设上,每个活动区分别用低矮玩具隔开, 避免互相干扰。如:如将室内空间用软垫、柜子等划分为几个区域,保证幼儿参与不拥挤,各个区域活动不冲突,将桌椅放于区域当中,使幼儿可以方便地拿取材料操作。还根据每个活动区特点,选择安排适宜的位置如闹区(扮演区、音乐区)与安静区(美工区、图书区)要分开摆放,各区交通要保持畅通无阻。

其次,在每个区设立标记。如:在区域架子上与操作材料上设立标记,便于幼儿取放和收拾操作材料,如《娃娃家》,标记为脚印,幼儿入区后把鞋放在脚印上,脚印占完则不能进入该区。其实这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常规培养。以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幼儿从中理解了“轮流、等待、分享、谦让”等特点。

再次,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心理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 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空间、 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让无生命的物质环境变成“会说话的活环境”,我们的墙面上呈现的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东西。让墙面活起来,让墙面会说话,这无形中让墙面变成幼儿的一种教育方式。比如: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情绪波动大、易受环境的影响。我们就将娃娃家创设为家的氛围,在娃娃家的附近的墙面上设置窗帘,挂上钟表等,地面上有小床,布娃娃,桌椅等。幼儿即参与了游戏又将幼儿的情绪得到缓解和放松。其次,幼儿是有着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在区域创设中,我们时刻关注到幼儿的个体需求,为幼儿搭建适合其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幼儿展示、表现自我的空间和舞台。有意义的环境是能够引发和支持幼儿主动获取有益经验的,是充分展示幼儿经验、想法、表达、表现的,是不断与幼儿“对话” 的, 促进幼儿发展的看不见的教育力量。

二、根据区域活动方案,组织实施活动

1.介绍区域内容,幼儿自主选区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主角,面对自己喜欢和符合自身特点的区域活动,会表现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教师在组织实施区域活动的过程中,从进区活动开始,就充分尊重了孩子的这种自主性。一般情况下,幼儿可以直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入活动区进行活动,但在新主题开始的第一次区域活动中,教师会先介绍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让幼儿了解材料的使用方法及一些特殊的要求后再让幼儿自主进区。或者是当更换了新材料时,教师也会对新更换的材料进行简单的介绍后幼儿才开始自由的进区活动。

2.观察幼儿活动,适时介入指导

观察幼儿的活动是教师指导和介入区域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但观察也绝非是对相关信息或资料的收集,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生成教育意义,便于接下来采取相应的应对性教育策略。儿童的发展特点及其需要是教育的一个基本依据,要教育好儿童,必须首先了解儿童,而观察幼儿是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教师在观察时要注意做到静心、细心与耐心。静心是尽量不打搅幼儿自然的行为过程,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细心是注意捕捉幼儿行为表现中的有意义信息和其发生的时间、背景等,根据需要作一定的记录;耐心,是不要怕多花费时间,观察有时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能获得一些有价值的资料。那么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观察什么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篇10

“亲自然体验式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环境,是指以开展亲自然体验式教育为特征的幼儿园,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体验式课程建设,让幼儿在与自然环境“共生”的过程中,增强生态意识,培育生态智慧,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幼儿园户外场地、设施与设备、墙壁与地面、区角与材料等因素。比如在幼儿园的大厅里设置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或把一些田野硕果悬挂在醒目的地方,以便让走进幼儿园的人们感受到生态的氛围,但这仅仅使环境创设成为一种装饰与摆设,缺乏探究性与互动性。如何更好地完善亲自然体验式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真正体现环境的文化内涵,我园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亲自然体验式课程”的特征

1.自然开放的教育模式

“亲自然体验式课程”即自然教育理念,孩子们不是间接地透过书本学习,而是透过与大自然中事物的直接接触而学习。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完全以幼儿为中心,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教师不但是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还是学习的伙伴。

2.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亲自然体验式课程”中,幼儿在大自然中自由探索,发现有趣或不了解的现象,继而提出问题,并透过观察寻找可能的答案。幼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当着主体作用。

二、“亲自然体验式课程”中教育环境的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的,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对幼儿实施教育影响,是幼儿教育的基本特点。亲自然体验式课程是让幼儿自己到自然界去寻觅、探索、发现,从而在体验中获得新的知识。亲自然体验式课程的教育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教育环境的广阔性

大自然教育提倡者哈蒙曼认为,没有一个学习环境像户外教室那么宽广、那么多变、那么吸引人。“亲自然体验式课程”把教室搬到了大自然中,充分体现了其利用自然环境教育孩子的适宜性。

2.教育资源的丰富性

“亲自然体验式课程”的教育资源就是大自然中所拥有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从植物、动物、农作物到石块、树皮、土壤,还有塑料、金属、零件等,应有尽有,只要你能想得到、看得到的都可以用作教育活动的材料,或是作为幼儿学习操作的材料。亲自然体验式课程的材料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而且相当一部分都是大自然中可利用、可再生资源,是师生共同收集的材料。大自然就像是一个大仓库,不论是教师还是孩子都可以随意取用――自己选、自己裁、自己做。根据课程的安排,教师还可以带幼儿到田野、山间,不同季节收获不同的瓜果蔬菜,同时,还可以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等。亲自然体验式课程提供给幼儿丰富的学习环境,它的教育领域是多元的,除了认知教育以外,还具有艺术教育、社会教育、健康教育、环保教育等多种教育功能。

三、“亲自然体验式课程”中环境的创设

环境创设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对环境的整体规划,即明确幼儿园环境的范畴是什么,环境创设理念是什么,准备创设哪些内容板块,以什么样的方式加以呈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何处理,等等。

1.利用自然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在室外环境布置上,自然的环境是最有益于孩子发展的。幼儿园在创设环境时注意挖掘现有的资源,合理安排角落与场地,充分利用园内自然物。尽可能扩大幼儿的户外活动空间,并且即便经济条件允许,也应尽量减少幼儿园里的水泥、瓷砖、塑料等。让孩子们在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空间自由嬉戏,无所顾忌地尽情活动,进而促进孩子身体动作的灵活性与协调性的发展。通过利用自然界的材料制作的美术作品装饰美化幼儿园,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例如利用丰富的豆子、大米、玉米等粮食资源,创作大量的种植粘贴画,用于幼儿园教室装饰。此外,还可以用植物的叶子作画,用南瓜、藤条等制作装饰品。

2.以幼儿为本,创设人文化的环境

教师应充分挖掘空间的潜力,利用室内空间的每个角落,设立玩沙池、玩水池、饲养角等。多提供自然界的沙、石、水和动植物等材料进行活动,满足幼儿的兴趣,使其更多接触自然界的沙、石、水和动植物。让孩子回到自然中去,重新亲近自然,带领他们在自然里的环境下做游戏,去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本身的和谐和平衡。幼儿充分地与大自然接触,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同时,改变现在一进入幼儿园就会看到许多教师精心布置的五彩缤纷墙饰的景象,这些大部分并不是孩子自己的创作。我园在幼儿园正门对应处建立涂鸦区,让孩子自由想象、自由创作。

幼儿园应栽种各种花草树木,在饲养角里圈养各种小动物,让幼儿通过亲近这些活生生的可爱的生命,了解自然。教师应从幼儿感兴趣的当前事物入手,激发爱的情感,鼓励他们将爱心付诸行动,形成持之以恒的爱心行为。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人与动植物的和谐关系,他们会初步懂得爱是了解、欣赏、辛勤与责任。这一人文化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的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最终培养珍爱生命、倾情生命的情感,以及生命至上的意识。

总之,幼儿园环境创设应该自然地融进日常生活,突出身边的人和事,强调从我做起,让孩子们在自然中得到教育,并在教育中促进各方面的发展。孩子们在幼儿园美丽整洁的自然环境中得到熏陶,幼儿园的环境也因孩子们的生活而变得更加美丽。这也正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余冬梅.幼儿园环境布置大参考・校园生活篇[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

[2]万瑾,陈勇.发达国家森林教育的发展及其教育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8).

[3]林红.健康环境造就健康儿童[J].早期教育,2008(5).

篇11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综合处理各种信息,在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发挥其辅助作用。由于幼儿自身的独特性,幼儿教学也应该与之相适应,通过立体、实时、直观、灵活的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开展幼儿语言教学,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幼儿阶段,对声音、图像、动画等方面具有极强的兴趣,在幼儿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创造出立体动感、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营造出自然、轻松、愉悦、逼真的教学氛围,能够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1]。比如在《梨子小提琴》中,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幼儿展示小提琴,利用Flas让小提琴动起来,同时结合小提琴的声音,运动的画面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再结合声音带来听觉上的冲击。通过这种教学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年龄上的限制,幼儿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顺利开展语言教学,教师应该增强教学手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加强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由于多媒体技术的独特优势,能够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多种素材相结合,丰富教学活动。另外,幼儿通过直接的观察和感受,能够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比如在《猴子吃西瓜》中,原先的教学模式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呈现,而在多媒体设备中可以呈现出多种形态的猴子,分别代表猴王、小毛猴、短尾巴猴、老猴子,用通过不同的声音来表现出每只猴子的不同形象。这有利于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形象性,通过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幼儿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故事的含义,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适用性原则

虽然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多优势,能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素材,但是这并不代表在所有的幼儿语言教学中都一定要用到多媒体技术,也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判断是否有必要应用多媒体技术,或者是借助多媒体之后是否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2]。

2.生动形象性原则

由于幼儿的思维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想象力较为丰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注重对幼儿想象能力的培养。生动形象的教学,能够实现现实与幼儿思想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3.趣味性原则

由于幼儿的年龄还比较小,生动有趣的事物对他们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也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注重对教学素材趣味性的提高。比如在《三只小猪》中,教师可以首先制作出大灰狼和小猪的形象,在教学中让幼儿分别进行角色扮演,再结合不同的声音,给幼儿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有利于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4.互动性原则

幼儿语言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一般都是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展开的,尤其注重对幼儿主体地位的凸显。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营造出轻松、愉悦、宽松的教学环境,但是需要注意充分地发挥其交互功能,既加强幼儿与媒体素材之间的互动,也要加强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形成一种动态的过程,提高幼儿的参与程度,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语言学习。

总之,在幼儿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既是时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要求。在教学中会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是教师一定要注重遵循适用性、生动形象性、趣味性、互动性等原则,确保幼儿语言教学的顺利开展,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优化教学模式和手段,注重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12

一、引言

目前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发觉到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影响的重要性,这也是幼儿生长过程中两个最大的影响因素。所以通过家园合作,可以更好地确保幼儿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使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因此需要充分地重视到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将两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这对于幼儿的发展将起到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家园合作的内涵及意义

从国外对于家园合作的研究成果上来看,早在18世纪美国的家园合作就已经处于萌芽状态。为了促进儿童对宗教的信仰和自身道德的培养,家长们会自行建立家长会去研读圣经、祷告和进行监督。①随着这种教育观念逐渐发展,在20世纪中叶,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去强调这一教育理念。例如,在美国所制定的“家庭开端计划”就是为了促进孕妇产前的健康和婴幼儿早期的发展,以此来发挥家庭的功能和作用。②在国内,学者陈鹤琴在早期已经提出了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儿家园中合作育儿的重要性,她认为幼儿教育只有借助于“两个方面的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之后,在幼儿教育的实践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开始关注这一话题。同时,职能部门也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去提升幼儿园和家庭的紧密联系度,倡导两者之间的合作育儿。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里面就明确地指出,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需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一致,需要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的相互理解与支持。③家园合作的目的是以幼儿作为教育的核心,以两者间的互动作为教育的手段,以此来利用社会共有的有利资源促进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全方面发展,这其中既包括了幼儿园作为专业教育者的引领和带动,更有家长作为监护者的配合和合作。

三、幼儿园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是当代教育的基础,是幼儿园教育得以成功的支持力量。家庭教育应配合幼儿园素质教育转变。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但不同的家庭其家长的素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家园联系册、家访、个别交流等,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环境,与其达成共识,从而更好地强化家教效果,更好地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家园合作的新途径

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方式很多,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合作,都要保证其及时有效。为此,我们采取几种有创新意义的合作方式:一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进驻千家万户,我们尝试利用电脑促进家园合作,在互发邮件的过程中,不仅方便家园信息交流,更保证这种交流及时有效。二是在巩固全园家委会的同时,进一步缩小范围,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班级家委会。在开展每一个主题活动之前或制定每一阶段目标之时,教师都会与家委会成员一同讨论,从活动设计、准备阶段开始就引导家长参与,让家长了解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各方面情况,并虚心听取家长意见,吸收有益建议。三是及时更新家园联系栏。家园联系栏不仅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和进行教育交流的一扇窗户,更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一座桥梁。它能促进家庭与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有两个很时尚的词――“博客”,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人们对博客更了解,对于教师来说,它成为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良好平台。特别是幼儿博客,主要是家长或教师帮幼儿开通博客,开设个人专栏,建立自己的个人档案。让老师和幼儿之间有更多了解,增进互相间的了解和信任,形成良好的氛围。

五、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提供开发、自由探索、交往的环境

游戏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主题,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我们根据中国的文化特点、地区特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性格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有的放矢地引导幼儿参加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取各方面知识及各种游能力。如我们开展“大带小”活动。幼儿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几乎与成人交往,和别的孩子交往较少,有的孩子不知如何做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为了扩大孩子交往范围,我们就在日常生活或户外活动中,要求每一位大一点的哥哥、姐姐领着弟弟、妹妹出去玩,一起游戏,哥哥、姐姐别提有多认真了,他们小心翼翼地领着弟弟、妹妹,教他们如何游戏,教他们拿玩具,扶他们上下楼梯,在活动中,总是先让弟弟或妹妹们玩,培养了技能,开拓了思维,体会到了交往的愉快。

六、信任与沟通是促进家园合作的基础

家长作为教师的合作者加入教育者一方,共同对受教育者――幼儿施教,将十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然而这一合作是否能取得成功,还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如何架设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呢?我们认为关注幼儿是沟通的核心。教师与家长因幼儿进入幼儿园以后才结成一种特定关系,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的交流,其特殊正在于交流的双方都共同爱着、关心着孩子,为着孩子而交流。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可以说是双方良好关系形成的决定因素,也是家园合作是否顺利进行的感情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是充满爱心、诚心、责任心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得到家长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家园合作才能得到广大家长的真诚配合。

总之,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有时处于表面形式,应把幼儿园与家庭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之变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从而使二者的结合成为幼儿园教育微观层面的结合。社会环境和幼儿个体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会产生相应变化。因此,进行全人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幼儿园教育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与家庭联合协作中不断扩展教育的新天地。

篇13

目前全国各地幼儿园在体育方面的改革发展方面形式较多,方法多样、百花齐放,可谓是轰轰烈烈。归纳起来无外乎是如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玩乐体育。这类在国内幼儿园中最普遍,玩乐体育把体育定位为户外活动,其理念是“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强调体育活动要“自主、自选、自由”。

第二种,民间游戏体育。这类幼儿园体育是把往昔成人童年时玩过的身体游戏,杂耍活动都在幼儿园里恢复起来,并作为园本特色体育。其理念是:“继承民族传统文化”。

第三种,野趣冒险体育。这种形式的体育把“拓展训练”、儿童公园里的一些游乐项目引入幼儿园,作为幼儿体育的创新。其理念是:“玩出个性、玩出乐趣”。

第四种,竞技挑战体育。把篮球、足球、轮滑、体操等成人竞技运动引入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运动技能训练、进行比赛、联赛。其理念是:“运动要从娃娃抓起”。

二、幼儿园体育应有的核心理念

幼儿园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国家、民族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中国的未来需要具有优秀身心素质的一代国民,这应当是幼儿园教育、幼儿园体育责无旁贷的任务,什么样的幼儿园体育才能真正地担当起了这个重任,值得我们中国幼教人深思。

2015年,曾对儿童体育工作提出了“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要求。我认为这才是幼儿园体育应该追求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追求。目前幼儿园把“快乐童年”“传承民间文化”玩出个性、乐趣”“培养小运动员”作为体育理念与价值追求,是否抓住的幼儿园体育的责任、是否抓住了促进幼儿发展的核心?值得大家思考。

当前我国新生一代男、女儿童,在身高和身体素质方面,还是存在些许问题,如何改变幼儿健康水平欠佳的现状?靠“玩乐体育”“民间游戏体育”“野趣冒险体育”“竞技挑战体育”可以上述解决这些问题吗?我认为这需要进行逐一分析,以明确幼儿园体育的真谛。

三、各类幼儿园体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玩得开心、自由,还孩子“快乐童年”的幼儿园体育,其思考点是“以儿童为中心”,立意是建立在“当前幼儿园的孩子受约束多,孩子不自由、不快乐”的假设之上,要以“自主、自选、自由”的户外活动作为一种补救,其实这类户外活动形式上看是户外活动、而不是体育,它与体育本应具有的“强健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核心理念相去甚远。

其次,把往昔成人童年记忆里的乡土身体活动游戏、杂耍表演等活动重新复演在现在当今幼儿园孩子的生活中,是把幼儿带到了穿越时空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生活年代的过去。这类休闲娱乐的玩耍、杂耍传统游戏与强调增强体质为目标的幼儿园体育相悖。这些民间体育游戏都只传承不发展、不创新,与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幼儿园体育要求科学、现代、创新的要求严重的脱节。

其三,把儿童公园里、野外拓展训练的一些器材、设施安装到幼儿园,把上树、爬绳、划船、秋千、走铁索、钻地洞、打野仗……等野趣冒险这类身体活动作为幼儿园体育,本质上还是属于休闲、娱乐、玩耍活动。这种幼儿园体育,一方面,安全隐患多,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另外一方面,内容形式固定,缺乏科学性、其教育价值并不高。

其四,将篮球、足球、轮滑、网球、体操等竞技运动项目引入幼儿园,对孩子进行训练,目的是展示、表演,比赛得金牌、奖杯。这种竞技化、成人化的体育对象是幼儿园中挑选出来的少部分孩子,普遍要向家长或幼儿园收取费用,其功利性很强,且训练方法多简单、机械,运动强度、密度大,对抗性很强,对幼儿身心健康会产生不良的消极影响。

客观地说,目前幼儿园的这些的体育活动,都与“野蛮其体魄、文明精神”的体育核心理念相去甚远,体育的教育功能与健身效果不佳,这类体育没有改变我国幼儿健康水平,没有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是缺少了体育灵魂和真谛的“低效体育”、“假体育”。

四、如何落实体育的核心理念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核心理念落实,需要“真体育”。“真体育”应该是理念正确的、方向明确的、方法科学的体育。什么是“真体育”,如何通过真体育落实“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核心理念?我认为,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把握幼儿体育的正确方向

幼儿园体育不应该是玩乐游戏、竞技比赛,而应是“通过大肌肉的活动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幼儿园体育应该面向全体,完成如下的目标:

(1)促进身体的充分生长发育;

(2)养成健康的体态;

(3)发展基本动作;

(4)提高对冷热环境的适应力;

(5)养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

2.培养幼儿可持续发展素质

幼儿是儿童的早期,也是人生的初期,幼儿园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教育阶段,理应肩负儿童未来成长、成人、成才的奠基重任。我认为,体育在幼儿阶段应该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发展做这样三方面的奠基:

(1)加强体能锻炼,提升力量、速度、敏捷、柔韧、协调、平衡等身体素质;

(2)指导幼儿掌握基本的运动方法和技术。运动是一门科学,不同的器材与运动都具有特的关键知识与技能,幼儿掌握了这些关键知识与技能才可能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

(3)形成优良的品质。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其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人的一种精神。在幼儿教育阶段,我们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培养孩子不怕苦累的精神、活泼开朗的性格、善斗不屈的意志和遵守规则的行为。

3.要注重幼儿体育的科学性

幼儿处于儿童的早期,他们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发展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他们在运动系统,心、肺机能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不适合成人化、竞技化、大强度、高密度、对抗性的训练和比赛。我认为,幼儿园体育要坚守如下三个原则:

(1)不可损伤、损害幼儿的身心;

(2)避免形式化、模式化、单一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