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子学入门

电子学入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电子学入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电子学入门

篇1

电子琴是现代电子科技与音乐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键盘乐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需求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膨涨。电子琴这一新生乐器以其丰富的音色,特有的节奏、美妙的音乐和易于掌握等优点深深打动了人们。但由于缺乏从事电子琴教学的专业教师和系统的教材与演奏曲目,导致电子琴教学一度出现鱼龙混杂、停滞不前的局面。我们电子琴教师必须重视入门阶段的基础训练,只有充分掌握了电子琴弹奏基础的同时又能熟练地控制和运用音色、节奏、音量、和弦等各种功能,才能使我们弹奏出优美动听的电子琴乐曲。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演奏方法

1.基本坐姿

凳放琴前正中,人在凳的前半端坐稳,身体略向前倾,上臂自然下垂,背部和肩、肘、腕各关节都自然放松,双手各指弯曲,手心朝下自然放于左右腿上。坐正后,从肘部提起前臂将手部五个指尖自然支撑在琴键上时,肘关节下部略高于琴键为宜。如果琴过高或过低可将琴架加以适当调节。

2.基本手型的练习

手形训练中最规范的说法莫过于“半握球”形了。在训练基本手型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手放不平、掌关节塌陷等。教师须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手段加以训练。抬起手臂将手臂悬于胸前,手指之间稍分开,各指关节自然弯曲,手腕放平,掌关节略凸起,将手慢慢放下用手指尖接触键盘上。由于小指较短,为了接触琴键容易造成手的重心压向小指导致手放不平。小指可不要落到琴键上悬于琴键上方,手的重心有靠向拇指方向的感觉以保证手面平整,手臂自然放松但不能松懈,不能将手臂的重量压向掌关节。将中指压住琴键作为支点向上用力,将力量送至掌关节,手腕慢慢稍向上抬起,通过反复的支撑练习、可增强掌关节的支撑力。

3.五指触键练习

臂慢慢抬起,在手臂的带动下手掌自然下垂,手腕凸起。然后慢慢放下,在手指接近琴键,手腕基本放平的瞬间,手指果断触键弹出第一个音。这时手的自然重量落在手指尖上,手腕放松不要下沉用力。手指的第一关节应自然弯曲,保持手的平衡稳定。在保持四拍以后再徐徐抬起,继续以同样的方法弹第二个音,如此依次练完五个音。在弹奏大指时应注意第一、第二关节略弯曲,第二关节向外稍稍拉开一些,触键后自然放松,不可向内推压用力,否则会造成第二关节变形。在弹奏二、三、四、五指时,第一关节要站牢,不要折指,手指力量垂直向下,不要向掌心用力。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加以训练。一是将右手2、3、4、5指与左手5、4、3、2指的第一关节相互勾住,来体会力量传送第一关节的感觉。二是将双手抬至胸前,两手各指相对合拢,拱起呈棒皮球状,五对指尖肉垫相对顶住(即1对1、2对2、3对3 、4对4、5对5),邻指间稍分开,以相对的指尖“拍打”各种节奏组合来训练弹奏动作。

4.连音奏法

连续弹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称为连音奏法。它要求先用手的自然重量落下去弹奏第一个音,然后将这个手指保持在琴键底部继续发音,直到下一个手指触键发音的一瞬间才离键。这时要注意避免发生因离键过迟而产生的两音同时发声和因过早离键而产生的两音断开的现象。力量的重心应从一个手指转移到另一个手指,手腕也应跟随手指力量的重心平稳地移动。在学习连奏时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当一个手指触键时,其它的手指也跟着用力,尤其是拇指和小指容易紧张翘起来,从而造成整个手背的紧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当一个手指触键后不要急于弹第二个音,而是要检查一下其它手指是否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等到下一个手指抬起,从心理到手指都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后再果断地弹奏下一个音,而前一个手指应迅速离键。

5.跳音

跳音奏法即断奏也可以说是手腕的运动。它比非连单更为短促,更为轻巧和有弹性。弹奏时手臂保持较平稳的状态。只用手腕的上下摆动来弹奏,手指在触键后要马上离开,这时手腕要尽快抬起回到原来的位置,准备弹奏下一个音。在弹奏断音时要利用手腕摆动的弹性来弹奏,有一种向下“甩”的感觉,同时指尖要站住,手指的第一关节不要软,把力量集中、有弹性地送入键盘。根据不同的音乐要求,跳音还可以有手臂、手腕、手指等不同的奏法,但手腕的弹性及自下向上的弹跳是奏好跳音的基础。

6.音阶、琶音

在弹奏音阶时,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拇指的移动。在弹奏八度以上的音阶时,拇指要从3、4指下面钻过去。拇指在触键后,马上要向下一个要弹的位置移过去。这时手腕可略高一些,不要过分下垂,否则拇指很难钻过去,并会出现一跳一跳的现象,使音阶不能连贯地演奏下去。在弹奏琶音时,由于音程的距离比音阶更远,所以就更加困难。要想把琶音弹奏得均匀、流畅,手臂的放松及手腕的旋转动作是必不可少的。手腕的旋转动作就是在弹奏琶音过程中,当拇指触键时,手腕处于正常位置,当拇指离键向下一个位置移动,而其它手指在弹奏时,手腕逐渐抬起,直到拇指弹奏下一个音时,手腕又回到原位,并开始准备下一个动作,周而复始。初学时可把琶音分开来慢练,以一个八度为单位,严格按照规范的手法练习,体会手指运动中的位置感。

7.和弦

弹奏电子琴自动伴奏的和弦时要注意合理运用和的转位,不要拍打琴键,手指要贴键弹奏,有一种推的感觉,手指触键要整齐,如果手指有先后弹出,和弦的性质就会出现错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1.识谱法

识谱是贯穿整个电子琴学习各阶段的重要课题。识谱上出现问题必然导致练习过程的错误,影响练习目的的实现。识谱前要做到三看三抓:一看谱号,就能明确音符的唱法。二看调号,明确是什么调,什么音要变化。三看拍号,知道强弱规律,一抓节奏、二抓音准、三抓节拍。三看三抓是识谱的关键,能够避免很多容易出现的错误。

2.分段练习法

练琴最忌讳的恐怕就是从头到尾反复地弹。分段练习,就是根据音乐或者根据练习曲目的技巧内容,把乐曲分成若干部分,逐段加以练习,练好一部分再练下一部分,最后把各部分连起来练。这样练习的优点是节省时间,针对性强,最适合于较长的练习曲与乐曲。分段练习要按乐曲的结构进行。

3.攻克难点的练习

差不多每个练习曲或乐曲都有重点和难点。但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常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分析其技术要领,给予正确的示范和解决办法。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集中突击,直到最终完全克服。

篇2

电梯门机门宽自学习操作:

接通门机电源;将控制板上S1杠2拨码开关拨到ON;按下控制板上的按钮S2;等待门机完成一次慢速开关门之后,查看门宽数据;按起控制板上的按钮S2;将控制板上的S1杠2拨码开关拨到OFF;门宽自学习完成。电梯永磁同步电机磁极角的检测操作:

卸下门机皮带,确保门电机为空载;使用跳线帽将跳针Z1短接;接通门机电源,电机转动;等待门电机完全停止后,查看磁极初始角;拔出跳线帽,使跳针Z1断开;电机磁极角检测完成;重新装上门机皮带;完成永磁同步电机磁极角的检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电子技术是技工学校电子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内容多和理论性、实践性、连贯性强等特点。学生开始接触电子技术前,对这门课程感到很陌生,再加上目前技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差、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入门难,甚至有厌学的状况出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对他们进行入门的教育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我多年从事电子技术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对学生进行入门教育的做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开学之初的头几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按照课文原有的安排来授课,而是拿一些课前安装好的电子电路示教板,如电子鸟、熊猫眨眼电路、声光控延时熄灭电路、书写台灯调光电路等,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并告诉他们这些电路有的用在儿童的玩具上、有的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总的来说,电子技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二、基本功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基本功的教学,为今后学习其它电器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一项关键的任务,这就要求学生每人要做、每人要勤做、每人要做好,一切从最简单的操作方法开始,循序渐进,点点积累。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基本功的教学呢?

1、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万用表。

以MF50型万用表为例,可按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了解仪表的性能。首先让学生认识万用表面板和刻度盘上的功能,如面板上有机械调零、欧姆调零、功能转换开关、正负极表笔插孔、三极管放大倍数插孔、100μA和2.5A插孔的位置、作用以及功能转换开关旋至不同位置的量程范围。按着讲解刻度盘上各条刻度线的含义与功能转换开关各挡位如何配合使用、电池的正确安装方法。在用万用表测量电阻之前,应首先欧姆调零。

(2)选择挡位。用万用表测量电阻时,应先选挡。如何选挡呢?任意选一个测量电阻挡位,然后把红、黑表笔直接接触电阻器的两端,看指针是否指在欧姆刻度线从左算起的1/2-2/3之间的刻度范围内,因为只有在这个范围内读出的数据,才比较准确。完成了此步骤后,可选此挡进行测量。 转贴于 若指针偏向“0Ω”刻度处时,则选取小一挡再试,若指针偏向“∞Ω”刻度处时则选取大一挡再试,直到选出使指针落在合理的读数范围内为止,此时为测量电阻的最佳挡位。但要注意,每换一个挡位测量电阻时,必须进行欧姆调零,否则读出的数据不准确。

(3)测量和读数。选定挡位并测量后应如何读数?将红、黑表笔接触电阻器的两根引脚,指针示数稳定后可读数,读数时,视线与被读刻度线应垂直。此外,在用万用表测量某元件的电压时,应以并联方式接入;测量某元件通过的电流时,应以串联方式接入。无论是测量电阻、电流还是电压,应注意所选挡位的单位和倍率。

(4)整理和维护万用表。在完成每一项测试后,特别是在完成电阻测试后,一定要牢记将功能转换开关旋至OFF挡或交流电压最高挡,防止在下次测量时,误用电阻挡来测量电压,导致万用表损坏。

2、学习认识和检测元件。

要让学生学会认识元件的图形符号和与之相应的实物,了解各元件制作的材料、功能、主要的参数和不同的分类,掌握各元件的命名、部分的含义和标识。例如电阻器的直接标志法和色环标志法,二极管正负极性的判别和三极管发射极、基极、集电极的判别以及它们各自的命名。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对电子元件好坏的检测。

3、掌握手工焊接方法。

(1)学会正确使用电烙铁的方法。当发现电烙铁漏电时,应及时进行检查和处理,直到确认安全后方可使用。

(2)对烙铁头进行处理。新使用的电烙铁,必须用砂布或锉刀将烙铁头表面的镀铬层去掉,然后将电烙铁通电加热至一定的温度时,再给烙铁头镀上一层焊锡后,才能焊接。

(3)在焊接电路练习时,教师必须边示范、边讲解,甚至要手把手地去辅导,对学生在焊接练习中出现操作不当的地方,及时纠正和引导。

篇4

本书阐述了现代民用和军用飞机的核心—航空电子系统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涉及到飞行员的头盔显示器、数据输入和控制系统、飞行控制系统、惯性传感器、大气数据系统、导航系统、自动驾驶仪和飞行管理系统等方面。为了满足高度安全性和完整性的要求,这些系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集成。本书运用诸多专业领域知识,使航空机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空电子(控制)系统成为一门引人入胜、充满挑战的学科领域。本书第3版对诸如直升机飞行控制、电传飞行控制等方面做了修订和更新,并在适当的地方进行改进,增加了系统的覆盖面,直升机飞行控制中增加了新的一节。

本书共分10章:1.绪论,包括航空电子学的重要性和任务、航空电子环境和单位的选择等;2.座舱显示和人机交互,包括平视显示器、头盔显示器和显示技术等;3.空气动力学和飞机控制,包括空气动力学基础、飞机稳定性和飞机动力学等;4.电传飞行控制,包括电传飞行控制的特点和优点、控制律和数字实现等;5.惯性传感器与姿态控制,包括陀螺仪与加速度计和姿态测量等;6.导航系统,包括惯性导航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等;7.大气数据和大气数据系统;8.自动驾驶仪和飞机管理系统;9.航空电子系统集成;10.无人机。

本书工程实用性强,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辅以严谨的解释,便于工程技术人员理解和应用。本书既可用作航空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又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与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篇5

将电子设备的尺度再降低一个等级,就到了纳米层次,在纳米维度上理解电流的特性越来越重要。本书力求对从宏观尺度到原子层次的传输现象做一个深入浅出的概述。有两种方法可以制造纳米尺度的设备,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半导体工业中已被成功应用,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方法,这种方法正是目前纳米科学研究的前沿。自下而上的纳米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自上而下的技术,两者往往相辅相成。但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深刻理解纳米尺度的传输效应。

本书共分为6章:1.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与材料电特性的关系,并从量子力学角度对电阻和晶体管中的传输效应进行了解释;2.从量子力学角度阐述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量子特征关系;3.量子与宏观区域的边界,并介绍了几何、尺寸和微观结构是如何影响纳米尺度下的阻抗特性的;4.用于在纳米尺度下探测结构电特性的技术――扫描探针显微镜方法;5.电流产生的负面效应――纳米线中的热效应和电子迁移,这些负面效应非常重要,因为微处理器中晶体管的收缩会造成它们之间的连接体也产生收缩,而纳米尺度上小线的回弹性与微米尺度上长线的回弹性不同;6.分子电子学,通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望实现新型的电路功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