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诊常见护理常规

急诊常见护理常规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急诊常见护理常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急诊常见护理常规

篇1

在外科的实习工作中,本人严格遵守科室制度,按时参加护理查房,熟悉病人病情。能正确回答带教老师提问,规范熟练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及专科护理操作,正确执行医嘱,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能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后护理及观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能熟练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对科室的急、危、老、重患者,能迅速熟悉病情并作出应对。通过学习,本人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努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做一名合格的护士。

在带教老师指导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无菌操作技术,基本了解了内科常见病的护理及护理操作。熟练掌握护理文件书写,病情观察等。希望在以后学习中能够更完善自己。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在内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基本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较好完成实习计划。

科室考核成绩:考核评定;良

外科

实习内容:熟悉外科常见病的诊断处理和手术适应症。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外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熟悉掌握外科无菌技术操作,手术前备皮,术前术后护理,熟悉换药,拆线,包扎,各种引流管与胃肠减压的使用与装置,掌握了外科常见器械,物品的清洁消毒,污染敷料的处理。希望在下一个科室学到更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在外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掌握了外科常见病的术前护理以及护理宣教,了解了心电监护和各种仪器的使用,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能完成各项技术操作,以及静脉输液,给氧,肌肉注射。科室考核成绩:考核评定;良妇科

妇产科

实习内容:掌握妇产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妇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早退。基本掌握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阴-道分娩,产程观察处理。熟练掌握听诊胎心音,骨盆外测量,阴-道冲洗,灌肠。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在妇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基本掌握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阴-道分娩的基础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产前产后护理等知识,望能继续努力,能争取更大进步。

科室考核成绩:考核评定;良

儿科

实习内容:熟悉疾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了解其诊疗常规,常见急症的处理方法。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儿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早退。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能完成生命体征的测量,新生儿的各项生活护理,以及新生儿培养箱,蓝光箱,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希望在接下的科室能更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在妇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无菌观念强,基本掌握儿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科室考核成绩:考核评定;良

急诊

篇2

[关键词]

人性化管理;急诊;护理质量

急诊护理工作量繁重,患者病情紧急,极易发生不良事件,并易出现医疗纠纷,因此找到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有效方式,对于患者本身以及医疗系统都有显著意义[1]。为分析人性化管理对于急诊护理质量提升的应用效果。为今后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于我院治疗的急诊患者中选取94例病例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护理干预的常规护理组(47例)与在常规护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的人性化护理组(47例),观察两组护理效果,评价人性化管理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4年1月~2014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急诊患者中选取94例病例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护理干预的常规护理组(47例)与在常规护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的人性化护理组(47例)。其中人性化护理组男性26例,女性21例,平均(44.8±11.8)岁,常规护理组男性28例,女性19例,平均(45.3±10.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取常规护理,人性化护理组则在常规护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护理组护理方式如下:对护理人员定期组织专业性知识培训,强化技能培养,在再培训中渗透人性化护理理念,并定期开展技能考核。在急救护理的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护理原则,先对病情较重的病患进行处理,对病情稍微稳定的病患,可根据医嘱分发口服药物与静滴药物。优化护理流程,预先对各类可能发生的急诊情况做好预案,务必使急诊护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得以为患者抢救争取黄金时间[2]。成立护理缺陷管理小组,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护理缺陷情况,一旦发现,需立即上报,并采取补救措施。为提升急诊速度,应当成立专门的急诊护理小组,应对紧急外出急救工作。强化与急诊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干预,优化医患关系,安抚情绪,注意说话措辞与态度,并为患者和家属进行必要的疾病风险宣教。

1.3观察指标:

将所有94例急诊患者以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护理组(47例)与在常规护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的人性化护理组(47例),观察并比较各组接诊时间、护理差错、医疗纠纷、抢救成功率等情况,并通过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及其家属护理满意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次研究中人性化护理组包括接诊时间、护理差错、护理纠纷等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

2.2此外根据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统计,观察组47例患者中,护理满意率为97.87%;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89.36%。

3讨论

在急诊护理中加入人性化管理,可以使护理工作在体现医院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实现精细化、系统化管理[3]。这对于提升护理质量,提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急诊护理工作繁重,且存在较大风险,而急诊护理的质量情况,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而一个医院的抢救成功率,恰恰是大众心中衡量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强化护理水平,对于患者本身,乃至于医院的医疗水平都有着积极影响[4-5]。本次研究中采用人性化管理的观察组包括接诊时间、护理差错、护理纠纷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47例患者中,42例很满意,占89.36%,4例满意,占8.51%,1例不满意,占2.13%,总满意46例,占97.87%;对照组31例很满意,占65.96%,11例满意,占23.40%,5例不满意,占10.64%,总满意42例,占89.36%。两组护理满意情况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人性化管理应用于急诊护理中,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优化医患关系,值得推广。

作者:杨海妮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4参考文献

[1]徐玉红,潘斐彩.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5):718.

[2]林晶,黄晓玲.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11(15):108.

篇3

急诊科实习小结的书写,让在这极其短暂的三周时间里,最大的体会就是急诊室护理工作特点:我们都必须分秒必争,迅速处理,争取抢救时间。急诊病人来诊时间、人数及危重程度难以预料,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尤其是发生意外灾害、事故、急性中毒、传染病流行时,就更显得工作繁忙。因此,平时要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而使工作忙而不乱。我看到抢救室的护士们在病人进入抢救室的第一时间冲过去大家分工合作为病人立即实施抢救流程常规:吸氧,开放气道,开放静脉通路,备血,心电监护等,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这是我在急诊室的第二个收获。

急诊科实习小结的经验分享,在急诊实习期间,我积极主动,遵守急诊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各项急诊护理操作技能,认真完成各项护理工作,细心听取各位老师的教诲,努力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急诊实习期间,通过各位老师的热情指导,耐心言传身教,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到护士工作的艺术性和专业性。急诊是抢救病人生命,照顾危重病患的第一线。作为一名急诊护士,不仅要熟悉各科专业的理论,更要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操作,还要具备常人所没有的耐心和爱心;要在紧急情况下,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真心真诚的态度对待病人,认真地做好与病人家属的沟通。这些工作看似简单,但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通过在急诊实习的这段时间,使我对护士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将牢记急诊严谨求实,认真谨慎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护士。

2.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基本掌握了急诊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鼻饲,吸痰,给氧,洗胃,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心电监护等技术操作规程。

篇4

在急诊科中,昏迷是各种疾病发生的一种常见病症。糖尿病昏迷其病因相对比较复杂,主要包括糖尿病酮性酸中毒、糖尿病非酮性昏迷(亦即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昏迷;且在患者昏迷后,病情的变化也较快,这就使得得临床治疗难度提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治疗不及时常导致死亡[1]。而这类患者在急诊就医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其无法在进入医院治疗中就能第一时间够获得对症和护理,故而,必须要通过提高对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护理的有效性,来降低患者的生命风险[2]。在急诊治疗中,对患者的护理措施基本都是常规标准化的流程,相对而言不够细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当前各个医院的急诊室患者流量大,面对的疾病种类很多,护理工作量相对较大。而随着近几年来,人们对于医疗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该院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常规护理进行对症改进和调整,更加注重时效性与有效性,通过实施针对性急诊护理措施提高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护理质量。现对该院糖尿病昏迷患者护理效果回顾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糖尿病昏迷。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62.10±6.34)岁;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2.38±6.23)岁。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要在入院后给予相关的检查诊断,且给予静脉补液治疗。治疗中需要为患者预留胃管。如果,在检查中发现患者的血糖浓度低于13.9 mmol/L,则需要对患者进行对应的流食补充。在对症急诊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其护理主要包含患者病情监测、给药、与家属进行沟通等基本内容;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针对性急诊护理。其护理内容有:①在患者因昏迷就医时,必须要第一时间与家属或相关人员沟通,且第一时间配合医师对其相应指标进行检查,诊断其昏迷原因,进行病情评估。根据患者昏迷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糖尿病昏迷临床多存在糖尿病酮性酸中毒与糖尿病非酮性酸中毒两类。在诊断中对于血糖明显增高,且血酮增高,pH值下降的患者,视为糖尿病酮性酸中毒;反之则视为非酮性酸中毒。对于前者需要给予胰岛素注射,从而调节患者的血糖状况,纠正其酸中毒;而对于后者,需要适当的给予患者注射生理盐水,从而纠正其水电解质平衡,使得血容量逐渐恢复,从而使血压正常化[3]。对低血糖患者10%葡萄糖糖液维持治疗,严密监测相关指标,配合医师做好进一步针对性治疗和护理[4]。对乳酸中毒性昏迷患者则需迅速补液、纠正酸中毒,并做好抗感染的治疗和护理[5]。所有病情严重、抢救效果不佳患者均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②在患者苏醒、意识恢复正常后,需要及时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告知,且结合患者的文化、职业等情况就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讲解,以提高患者警惕性。③心理护理。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会因为疾病的长期存在,而导致其负面心理相对严重。而一旦发生昏迷,多数患者会产生恐慌、焦虑等多种情绪,从而使得其在治疗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发生变化。护理人员需要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中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及时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并且适当的为其提供该院治疗该种疾病的成功案例,以引导建立其治疗信心。④并发症护理。不少到糖尿病昏迷患者需长期卧床,须做好压疮等并发症预针对性防护理。如预防压疮护理措施主要有定时翻身,拍打易发压疮部位,至少1次/d[6]。⑤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时,必须要就其饮食、用药、运动等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指导,以提高其生活的健康水平。对于昏迷后自理能力缺失的患者,需要与之家属进行沟通。针对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嘱其进行对应的锻炼,促进患者更好康复,从而提高其自理能力。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状况,并且对患者病情治疗情况进行记录。疗效评价 显效:患者的意识清晰,生活自理,无其他并发症;有效:患者意识清晰,但是生活自理能力尚未恢复;无效:患者昏迷状况继续。

1.4 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糖尿病昏迷

糖尿病昏迷是指患者由糖尿病诱发的一组以意识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包含糖尿病酮性酸中毒、糖尿病非酮性昏迷、低血糖昏迷和糖尿病合并乳酸性酸中毒昏迷,均为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且其危险系数较高,如果没有加以重视且及时处理,很容易导致患者死亡。一般来说,糖尿病昏迷不会在没有其他条件下发生,也就是如果患者仅仅患有糖尿病,其?T发昏迷的可能性不大。在临床调查中显示,在如下几个情况下,其诱发的可能性较大:①处于应激和感染状态;②水分严重缺失;③高糖分摄入与输入;④部分药物的大量使用;⑤具有其他脏器疾病[7]。由此可见,糖尿病昏迷本身的发生可能性比较低。但是,这几个情况都是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治疗时的常见情况,故而其发生率就相对增加。而由于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不知道自身患有糖尿病并发症,这主要是因为糖尿病的症状缺乏典型性,不能引起患者重视。在这种状况下,患者如果发生昏迷,危害性也就会相对增加,并可能造成严重后遗症,甚至危急生命安全。

3.2 糖尿病昏迷的诊断

糖尿病昏迷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极大的威胁,因此,对该种疾病的诊断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该种疾病的治疗时机。就临床对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救治而言,其主要诊断步骤为:①入院后立即对患者的血糖、尿糖、血酮、尿酮、血纳、pH、乳酸、二氧化碳结合力等多种指标进行检验。②给予患者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并就患者尿常规与尿酮体进行检查。③诊断分型:如果患者的血糖明显较高,血酮较高,且尿酮呈阳性可以确定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如果患者血糖极高,且无明显的酮症酸中毒现象,则可以判定为高渗透性非酮症性昏迷;如果患者因休克或者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物而使得其存在血乳酸增高、酸中毒现象,一般为糖尿病乳酸性中毒;如血糖显著降低则可诊断为低血糖昏迷[8]。不同类型的昏迷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与护理方案,故而,在临床糖尿病昏迷的诊断分型对于其治疗的有效性十分重要。

3.3 针对性急诊护理的优点

针对性急诊护理其更加注重整个治疗的时效性,在患者进入医院后,就及时对其进行一些保障性的护理措施。同时,就患者昏迷的原因进行必要的诊断,采取对症针对性的策略来进行护理,能够最大程度的稳定患者的状况,并且使之在进入治疗之前的生理指标相对恢复。另外,针对性急诊护理中,其也包含了饮食、生活、运动以及心理护理等多个内容,从而使得糖尿病昏迷患者在治疗后,能够充分认识到该种疾病,且提高其生活中的自我护理能力,降低该种疾病再发生的可能性,使得患者的心境较好,在整个治疗中会更加配合。

篇5

1 昏迷病人的急诊护理

1.1 昏迷病人进入急诊室后,接诊护士首要的任务是进行生命体征的检查,如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脑肺复苏术,并通知有关医师立即进行抢救。对昏迷病人某些紧急危重并发症,应及时处理和相应护理,并执行医师的医嘱进行相应处理,特别是对口服中毒病人按常规洗胃。

1.2 判明昏迷的有关程度和简单病因,其目的是进行针对性护理和了解昏迷病人的进展和预后,对意识的判断采用两项提问(年龄和时间)、两项指令(伸、握掌,睁、闭眼)和使用强烈的针刺疼痛觉观察其反应。浅昏迷患者是呼之不应、唤之不醒,但对强烈的刺激尚有反应。

1.3 初步简单检查,有利于病因分类和配合临床医师进行针对性诊疗护理。急诊护士应掌握简单的神经系统检查(如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瞳孔针尖小,很可能是桥脑出血或有机磷中毒;瞳孔大,对光反应消失,多为深昏迷频死或阿托品中毒。此外,亦掌握简单快速的定位体征的检查,如胸骨上反射。

1.4 昏迷病人的后续护理:昏迷病人进行初步护理,有关各科室医师已明确昏迷的病因后,需进行后续护理。其任务是:做好转入病房,护送病人至有关科室的工作。如病情不稳定,昏迷病人病因尚未弄清,需留急诊室继续观察。除按护理程序继续观察生命危象外,应按昏迷常规护理,如口腔护理,大小便的处理,褥疮、下坠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的防治,以及营养、水电解质的管理等,并注意昏迷程序的发展和病情的预后,及时汇报医师。

2 昏迷的机理和病因

2.1 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和症状,无脑膜刺激征。(1)急性发病常见于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脑外伤;(2)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常见于脑炎、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窦血栓形成、脑脓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篇6

目前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门诊输液成为患者日常身体出现问题后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门诊输液较其他治疗方便,同时患者承担的治疗费用也相对较低。但在门诊输液治疗中产生的医患纠纷也比较多,主要由于护理人员耐心不足、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较少等造成的。如果在急诊输液护理中能对产生纠纷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2012年接待的急诊输液病例11389例,其中患者或家属到医院办公室投诉56例,有效投诉27例,在所有有效投诉中由护理人员个人因素引起的19例,占到总投诉的70.4,主要是原因为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够,责任心不强导致的。由患者个人因素引起的8例,主要是患者对护理的期望值过高,对输液费用没有清除的了解。

1.2 方法 利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各部门急诊输液投诉的详细记录进行研究,按照投诉发生的原因、时间等进行分类,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归纳出急诊输液护理的常见问题。然后通过对急诊护理中常见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的概率。

2 结 果

从资料记录来看,患者大多数投诉为口头投诉,占到总投诉的92.6%,其中包括对急诊输液便民措施不到位、服务质量不高、输液流程不畅等几方面的投诉。书面投诉仅为2例,主要是患者认为在急诊输液中输液流程不畅,输液效果不好。

3 讨 论

3.1 急诊输液护理中常见问题

3.1.1 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对于大医院来说,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医院,在门诊工作的护理人员必须要对多种疾病类型进行了解,这样在输液护理中才能发挥作用。但是从急诊输液护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输液室的护理人员知识面较窄,在工作中没有进一步提高个的业务水平,对一些先进的医疗知识不能及时掌握,在护理中往往因为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而被投诉。

3.1.2 沟通不到位 沟通是保证患者按照规定程序接受输液治疗的有效保障。在急诊输液护理中常见的沟通问题包括以下几点:①没有向患者交代皮试药物。没有向患者说明两次用药间隔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②在给患者用特殊药物之前没有对患者说明具体的注意事项,从而造成患者不适。③对一些药物的注射反应和注意事项没有说清楚。④发生护理失误后没有及时向患者道歉,引发患者不满。

3.1.3 护理常规性错误 因为急诊输液人员较多,护理人员要同时护理多名患者,护理工作量增加,导致护理人员出现常规性错误:①看错药物名称。护理人员在护理中没有对药名加强注意,将名称相似的药物混淆。②将药物剂量看错,过多过少使用,影响治疗效果。③对过期药品没有留意,将超出有效期的药品继续使用。④叫错人名,护理人员在输液护理中将相似的人名叫错,或者是相同人名出现应答错误。

3.1.4 操作失误后补救不及时 在急诊输液护理中,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在穿刺中经常出现一次穿刺不成功的现象,针头在皮下渗漏,从而引发穿刺部位肿痛,而护理人员在这种情况出现之后不能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没有向患者道歉,也不对穿刺部位进行局部处理,增加了患者的不满。

3.2 解决急诊输液护理中常见问题对策

3.2.1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急诊护理中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护理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应的技术操作技能。要提高急诊输液护理水平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对新上岗的护理人员应该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让他们对基本的护理流程扎实掌握。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向新人传授经验技巧。工作时间久的护理人员要对个人知识及时更新,掌握最新的护理技能和知识。

3.2.2 落实护理制度 急诊输液护理够工作量大,护理中出现失误的情况相应比较多,所以细化护理操作流程,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是非常必要的。在急诊输液护理中要严格按照“查对”制度进行,管理人员应该合理调整不同时间段内护理人员人数,同时做好记录。规范输液操作流程,护理人员要对注射单和药物进行查对,保证药物一致,然后在输液瓶上填写患者相关信息,与患者进行确认之后开始注射。

3.2.3 做好巡视和沟通 输液过程中由于药物或患者个人因素的影响,随时会发生意外事件,所以护理人员在急诊输液护理中要加强巡视,观察患者有无出现输液反应,输液部位是否出现肿胀、疼痛等。对于患者自行调整滴速的情况给予提醒,并说明原因。对于输液巡视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状况及时通知医生,同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做记录,以便医生根据记录及时找出解决办法。

3.2.4 改善服务态度 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减少急诊输液投诉的重要途径,医院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医德建设,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耐心指导患者就诊,解决患者输液中存在的疑问。在输液中发生纠纷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耐心向患者进行解释,如果是护理人员行为不当引起的应该向患者道歉,如果是患者方面的问题,护理人员应该让患者明白原因,同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1] 晓丽,夏萍,马红霞.急诊输液室发生护理纠纷的原因和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0,31(21):163-164.

篇7

1.2忙急诊患者病情变化快,来诊时间、人数、病种及危重程度均很难预料,因此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尤其遇有交通事故、集体急性中毒、传染病流行等,患者常集中就诊。所以急诊工作十分繁忙,要做到紧张而有秩序[1]。

1.3多学科性急诊患者病种复杂,疾病谱广,几乎涉及临床各科常需多科人员协作诊疗。因此要有高效能的指挥组织系统和协作制度。

1.4易感染性急诊患者因无选择性,常有传染患者,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5涉法及暴力事件多如服毒自杀、车祸、打架斗殴的刀伤等。因此,要遵守医疗法规及要有高度的自控力,防止发生医患冲突。

2急诊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2.1承担急诊护理工作对病情紧急的患者做好预检分诊工作,能得到及时诊治和处置。

2.2承担急救护理工作制定各种急诊抢救的实施方案。对急危重患者以及成批伤员,要上传下达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对急诊留观的重患者应及时配合医生以明确诊断,正确治疗,必要时给予监护。

2.3承担急诊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急诊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培训急诊护理人员的抢救水平,加速急诊护理人才的成长。

2.4开展急诊护理领域科研工作开展有关收集急症、危重症患者病情发生发展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和护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可总结诊治、护理等方面的经验及规律,提高急诊护理质量;进一步找出问题,研究、分析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的检控。

3护士在急诊医疗中的多种角色

3.1护士是急诊医疗中的主力军护理工作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医师所制定的治疗和抢救方案固然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关键在于确切地执行所指定的方案。如对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抢救,就应严格地做好雾化、翻身拍背、吸痰、观察病情、无菌操作,如有一环失败,即前功尽弃。

3.2护士是急诊医疗中的先行官急诊护士也就是“一线人员”,在24h内与患者保持密切接触。患者一进急诊科,首先接诊分诊的是护土,是分诊护士把他们安置在抢救或诊治场所;危重患者进入抢救室,首先接诊的又是抢救护士,根据病情即作紧急处理;如患者留置在急诊科,又是护士进行巡回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所以护士是首先接触患者、首先抢救患者、首先发现病情变化的“先行官”。

3.3护士是急诊工作的管理者为保证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护士负责管理全科的一切设施,负责医疗物品的领取,负责抢救仪器的管理,从而保障了医疗用品的供应,保障了抢救仪器的完好备用状态,保障了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

4急诊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急诊护士是急救医疗的重要力量,是抢救、护理急症患者和危重患者的主要成员。因此,急诊护士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急救工作的质量。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是[2]:(1)急诊护士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动作迅速,思维敏捷,身体好,还要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2)急诊护士必须具有各科急诊临床知识和经验,并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和基本抢救技术。(3)掌握急诊分诊原则,鉴别分诊快而准,以缩短候诊、分诊和诊疗时间。(4)要熟练掌握抢救技术操作,掌握监护仪器、呼吸机、除颤器、输液泵的使用方法和管理技术。掌握心电图的操作和阅读,掌握气管插管、除颤及小伤口的清创缝合术。(5)熟练掌握常用急救药物的名称、剂量、药理作用、用法、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6)掌握急诊常用化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7)抢救患者时,按规定有权调度医院有关人员来急诊参加抢救。(8)急诊护士要举止端庄、文明礼貌、作风严谨、语言精练贴切、能宽容患者并具有良好的自控力。超级秘书网

5急诊护理工作的制度和常规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各项工作制度、各岗位职责、抢救制度、差错事故防范制度、规范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护理人员职责明确、有章可循。(2)健全常见疾病抢救常规,如呼衰、心衰、脑出血、心跳骤停、心梗、休克、中毒等的抢救常规,使抢救工作规范化,护理人员配合程序化。(3)健全抢救护理常规,如CPCR、昏迷、出血、休克、气管插管、呼吸机、三腔双囊管等护理常规,使护理工作规范化,护理操作程序化。(4)建立急救物品的保障制度,要求急救药品、物品、器材齐备,性能良好,合格率100%。做到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及时补充[3];无药品过期、失效、变质;消耗性物品要定位、定量、无过期。

【参考文献】

篇8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病症,具有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1]。因此,在抢救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更完善的护理措施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为患者的抢救争取更多的时间。本文为了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选取了我院于2014年4月~2015年6月接收并治疗的120例患者进行分组,平均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急诊护理组各60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现在进行如下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为本研究的纳入对象,所有患者都符合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且都经过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证实,都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呼吸困难、腹部不适等临床表现[2]。根据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将其分成常规护理组与急诊护理组各60例。常规护理组患者: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为(59.8±7.5)岁;急救时间为2~5h,平均急救时间为(2.8±0.6)h;其中前间壁及广泛前壁34例,下后壁19例,高侧壁7例。急诊护理组患者:男性32例,女性29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为(60.2±7.6)岁;急救时间为2~5h,平均急救时间为(2.7±0.5)h,其中前间壁及广泛前壁33例,下后壁20例,高侧壁7例。比较常规护理在与急诊护理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急救时间、梗死部位、临床表现等资料,差异不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数据对比。

1.2 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 具体护理项目包括接诊、转运、院前抢救等,期间要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同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做好吸氧连接、心电图监护、静脉通路建设、血常规检查等[3]。

1.2.2急诊护理组 具体护理项目包括①建立急诊护理小组:由护士长与护理人员组成,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本院护理现状后建立急诊护理责任制度,做好排班表,科学分配护理资源;②护理人员技能提升:组织急诊护理小组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急诊护理的具体实施要求、注意事项等,并进行模拟演戏;③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护理人员在接收到患者后,要在5min内对其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并快速安排其进入急诊护理路径通道,以快速接受抢救;④转运过程的护理服务:转运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处理,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辅助治疗情况等进行密切监察,以做好应急处理;⑤做好换班交接工作:换班时要做好详细的交接班工作,各科室人员、各班次人员均应签名确认;⑥放松疗法的应用:采用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松弛训练,以降低外周交感神经紧张度,扩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减轻心血管系统的负担,进而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4]。

1.3 疗效观察 详细记录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观察患者院内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况及再PCI情况。

1.4 数据统计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

2 结果

2.1 治疗时间对比 常规护理组的分诊评估时间为(2.7±0.5)min,急诊抢救时间为(55.3±8.2)min、球囊扩张时间为(129.5±32.4)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2.7±3.5)d。急诊护理组的分诊评估时间为(0.6±0.2)min,急诊抢救时间为(40.1±6.0)min、球囊扩张时间为(80.4±21.7)min、平均住院时间为(8.6±2.2)d。比较各组数据的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院内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及再PCI情况 60例患者中,常规护理组患者院内急性心肌梗死复发7例,复发率为11.7%(7/60);再PCI 9例,占比为15.0%(9/60);急诊护理组患者院内急性心肌梗死复发3例,复发率为5.0%(3/60);再PCI 4例,占比为6.7%(4/60)。对比各组数据的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病死率非常高的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恶化快、病因杂等特征,给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随着临床医疗技术与护理理念的不断引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更完善的护理干预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焦点。近年来,急诊护理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治疗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患者争取了更多的抢救时间,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急诊护理干预后,相比与常规护理组,急诊护理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院内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率、再PCI率都较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急诊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抢救时间,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倩萍,黎仲雅,梁燕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7):77-78.

[2]植秀珍,陈锦坚,刘超群.急救护理路径对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J].现代医院,2013(3):72-74.

篇9

急性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疼痛强烈、病死率高等特点。急性心绞痛患者入院后门诊的急救治疗十分重要,并且在治疗期间辅以针对性的护理可对患者的救治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护理过程中,相关辅助检查设备的使用与急诊处理对患者的预后亦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优质护理在急性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行常规护理的55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行急诊优质护理的55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34~78岁,平均(46.2±5.18)岁。观察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33~76岁,平均(46.9±5.2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贵州航天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1)入院登记:患者入院时,做好相关入院登记工作,并建立急救档案,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引导患者采取舒适,解开患者的裤带、领口等,帮助其缓解呼吸困难症状。(2)常规体检:及时对患者进行常规查体,观察疾病进程及身体情况,配合医师开出治疗医嘱,随后按照医嘱进行急救护理。(3)心电图监控:严格按照护理要求使用心电图设备,及时为患者搭建心电图监控,观察患者静息心电图是否正常、是否有缺血性改变;当波段表现为ST段上升或T波倒置时,很可能是多支冠状动脉发生病变,患者预后往往不良,需做好相关准备。(4)静脉溶栓:行静脉滴注溶栓,同时规范连接心电监护仪,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若观察到心电监护异常,需立即停止检查,并给予对应的急救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急诊优质护理,护理过程覆盖入院及出院。(1)放射性核素检查:提前准备好心电监护仪,为患者提供氧气并及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双探头带负荷线路SPECT,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在静息状态下采取平卧位,搭建2条静脉通路,随后静脉滴注腺苷;检查显像剂规格,对相关器械进行消毒,准备手套、注射器、棉签等物品;在检查时,规范连接心电监护仪,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若观察到心电监护异常,需立即停止检查,并给予对应的急救处理。(2)急救心理护理:在急救门诊中,患者及家属由于缺乏相关的病理知识,导致心理压力过大,不仅会对急救进度造成一定的困扰,而且患者会因紧张的情绪导致呼吸急促、血流加快,造成心绞痛症状加重,因此护理人员需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引导,采用合适的心理引导方式来减缓其紧张程度,使患者保持平稳的心态配合治疗。(3)抢救过程配合:在主治医师进行抢救时,护理人员需全程提供优质护理,配合主治医师采集患者血液送检;同时,需监测患者的血压,若血压过高,需及时反馈给主治医师;记录心电图的检查结果及时间,及时给予患者硝酸甘油等药物治疗;若在急救过程中,患者对疼痛的反馈始终强烈,则需及时给予哌替啶或吗啡肌内注射,并观察溶栓效果。(4)健康知识宣教:在急救过程中告知患者及家属疾病相关知识,特别是家属,告知详细的抢救内容及治疗可能发生的情况,提高配合度,让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1.3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安全意外、药物及设备使用错误、护理记录不规范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2)比较两组辅助检查设备使用标准度评分,按照设备的使用情况及检查过程中辅助工作情况进行评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效果越好。(3)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调查问卷评价,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辅助检查设备使用标准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辅助检查设备使用标准度评分为(90.15±4.2)分,对照组为(78.82±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77,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急性心绞痛是急诊科常见病症,好发于中老年人。该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剧烈的暂时性缺氧、缺血所致。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胸痛或胸部明显不适,症状剧烈者甚至会引发晕厥、心搏骤停等可能导致死亡的情况[1]。在临床急诊救治工作中,在治疗该疾病原发病的基础上,同时开展相关的护理干预也十分必要。常规护理在辅助检查设备的护理规范、患者及家属心理引导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而在急救中,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与患者急救结果有着莫大的联系。因此,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患者急诊优质护理,加强了心理护理与相关设备、急救过程的干预,在充分分析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合适的心理引导,保证其以相对平稳的心情配合治疗;针对设备,优质护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极大地提高相关检查设备对病症的检查精度,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作用,为门诊急救提供可靠的急救方案措施提供信息[3]。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辅助检查设备使用标准度评分、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将急诊优质护理应用于急性心绞痛患者中,可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篇1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为急诊科常见的循环系统急症,AMI患者的病情危急、病死率高、预后差,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需及时接受有效的急救治疗和配套护理[1]。急诊护理流程的有效优化被多次证实可以帮助患者及时接受有效抢救和急救护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次研究中的护理优化效果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期间我院的33例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患者为对照组,另选取2013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期间我院的33例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患者为为试验组,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对照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32~60岁,平均(46.9±12.8)岁;试验组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30~62岁,平均(47.8±12.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纳入研究,可以纳入研究。纳入标准要求如下[2]:(1)入院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患者及患者家属知情后同意纳入研究且配合完成遂放着;(3)上报我院医学伦理会且获得批准。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急诊护理,患者入院后被指导卧床、心电监护、吸氧,同完成开放静脉通道、抽血化验等常规急诊项目。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更新了急诊护理流程,试验组护理内容如下:(1)简化院前抢救及转运流程:要求急诊室于呼救电话5分钟内完成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的有效的病情沟通,并确保患者维持卧床、给氧、心电监护,随时沟通患者病情;(2)创建责任人负责制,第1负责人为接诊护士,怀疑为心肌梗死的患者被要求于10 min内即被送往抢救室,同时保持患者绝对卧床,完成常规急诊检查项目,同时有效完成心肌标志物检查、心电图以进一步明确诊断;(3)缩短交接流程:在送至手术室、导管室的过程中,确保患者随行有监护仪、简易呼吸囊、除颤器以减少转运风险,另有一名护理人员随行并负责患者的护理记录、病历等相关资料,并确保病情交接的完整性;(4)心理护理:于护理期间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及时沟通,询问患者感受,尽量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等负面情绪直至抢救结束。

1.3疗效评价标准指标

本次研究中,急诊护理评价指标主要分为急诊指标和护理指标两方面,急诊指标包括:分诊评估时间(min)、急诊停留时间(min)、急诊时间(min);护理指标主要包括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于出院时问卷调查记录患方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数据所用的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 l5.0软件,计量资料均以(X±S) 表示,组间比较选用t比较;计数资料均以(%) 表示,组间比较选用卡放比较; P

2结果

据统计,试验组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结果

组别

例数

分诊评估时间(X±S ,min)

急诊停留时间(X±S, min)

急救时间(X±S ,min)

抢救成功率(%)

患者满意度(%)

试验组

33

0.5±0.3

10.2±3.5

45.2±13.5

90.91(30/33)

75.76(25/33)

对照组

33

2.0±0.6

21.2±7.4

65.2±13.8

75.76(25/33)

54.55(18/33)

3讨论

近几年,国内外普遍关注 “时间窗”对AMI治疗的重要意义,提倡缩短急救时间。因此,我院与2013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了更新,临床效果较为理想[3]。

据文献整理报道[4], IRA开通时间的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急诊室前处理时间、确诊时间、转至导管室的时间、发病至治疗时间、溶栓准备时间等,这也是护理优化的重点内容。本次研究中,急诊护理流程的重点内容即为简化院前抢救及转运流程、急诊接诊流程、优化 PCI 术前准备流程,降低转运风险,试验组患者无一人于转移途中发生死亡。另有多份报告结果显示[5],护理人员还应给予患者及家属充足的心理安慰,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避免紧张情绪对病情的干扰,提高依从性,确保临床治疗有效。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各项急救指标均优于常规护理结果,且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提示了护理干预的可行性,不过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有待进一步更新、改进。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临床效果较好,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中可考虑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雪贞.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作用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25):111-112.

[2] 范锦娣.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4):16-17.

篇11

在神经系统类疾病中,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病症,主要是指由非外伤性脑实质血管破裂而引发的脑部出血症状,高血压、情绪激动、血管畸形等因素都会诱发脑出血。该病症具有病情发展迅速、会损伤神经系统、常处于昏迷状态甚至造成意识障碍、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等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而经研究发现,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可以大大提升其治疗效果。因此,为了进一步证实急诊护理的效果,我院对脑出血昏迷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150例脑出血昏迷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进行脑CT检查,均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相符合。其中,男性患者81例,女性患者69例;年龄为51~78岁,平均年龄为(62.3±1.5)岁;患病时间为2~50个小时,平均患病时间为(18.4±1.3)个小时;脑出血量为10~40mL,平均脑出血量为(27.8±0.5)mL;深度昏迷96例,浅度昏迷54例;脑实质出血患者6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1例。将150例脑出血昏迷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患病情况等基本资料方面无明显性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方式。一方面,急诊科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脑出血昏迷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果有异常情况的发生,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同时向医师报告。另一方面,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护理。由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的时间较长,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进行清理,以使其呼吸道保持通畅,而且该种护理方式还可以有效避免肺部感染情况的发生。

急诊科护理人员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急诊护理。主要护理措施如下。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在患者发病的初期阶段,对其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和记录,以免异常情况的发生。其次,对患者实施颅内压降压的护理措施。对于脑出血昏迷患者而言,其颅内压会明显升高,此时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而且会大大提升脑疝的发生率,对治疗效果也会产生影响。最后,对患者易产生的并发症进行护理。在脑出血昏迷患者中褥疮、消化道出血以及尿道感染等都是极易出现的并发症,因此需要给予护理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一方面要注意患者的个人卫生,定期更换患者的被褥等,并对其背部进行擦洗和按摩等;一方面,对于排尿出现困难的患者,护理人员在对其导尿时需注意观察尿量、尿液颜色等,如有异常情况,需立即给予治疗;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同样需要对患者的排泄物以及呕吐物等进行观察,如果其大便为黑色或者呕吐物为咖啡色,则患者极有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此时需立即给予止血措施。

1.3 疗效判定指标

患者的治疗效果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判定。显效:经治疗,各种临床症状均消失,不存在语言和运动等方面的障碍;有效:经治疗,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得到缓解,运动和语言方面存在轻微障碍;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甚至恶化,有严重的语言和肢体运动障碍。治疗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学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百分率(%)的方式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如果P

2 结果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0%,而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33%。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的

总有效率

观察组 75 47(62.67) 25(33.33) 3(4.00) 96.00%

对照组 75 28(37.33) 39(52.00) 8(10.67) 89.33%

P

3 讨论

脑出血是老年人群中一种常见的病症,发病较快、易昏迷,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如果不及时救治,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经研究发现,在患者发病初期以及抢救期间,对其实施急诊护理可大大提升治疗效果。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对我院的75例脑出血昏迷患者实施了急诊护理,同时与75例给予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对比和比较。结果发现实施急诊护理的患者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而实施常规护理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仅为89.33%。可见,前者经过护理后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后者,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

综上所述,对于脑出血昏迷患者在救治期间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急诊护理,可大大提升其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医学中进行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

篇12

1.1.1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以及观察组患者在临床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均需要使用常规护理的护理方法实施护理。在临床对于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患者的症状进行观察,同时简单的对于患者讲解进行自我护理的方法,并需要对于患者在临床上出现的各种体征对于主治医师进行及时的汇报。

1.1.2观察组患者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但观察组患者需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健康教育的方法对于患者进行护理。在临床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制定出健康宣传的相关资料,制作出通俗易懂并且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在急诊科的走廊以及病房中进行张贴,同时需要设置较多的宣传栏,也需要为患者提供相关的宣传册以及信息报刊等。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让患者通过阅读的方式了解到在实际的急诊留观过程中的各项护理要点以及应该如何配合护士实施护理[2]。而护士在对于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对于患者出现的多种症状以及需要对于患者实施的各项操作进行相应的讲解,在此过程中可以告知患者在临床实施护理的过程中的相关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等,帮助患者能够较好的配合护士进行护理。而针对患者急切的相出院的心理以及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耐烦等情况,可以使用电视的形式对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在输液室或是病房中可以为患者安装电视,通过播放相关的宣传片或是一些健康教育节目的录像带。通过这种形式,患者在临床实施留观的过程中可以调节情绪,并能够通过观看电视的形式较好的调节情绪,因此健康教育的效果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1.2疗效标准本次研究过程中需要对于两组患者在实施留观后的实际健康教育的评分以及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评分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均使用问卷调查,满分均为10分。

1.3统计学方法需要将本次研究过程中的患者满意评分以及健康教育评分等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x±s)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患者在临床上的健康教育评分以及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3讨论

篇13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期待也随之增高[1 2]。尤其是社区基层医院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与人们群众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3 4]。风险因素管理是最近几年护理工作中较为新颖的概念,我院将其引入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并且分析和观察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20岁-60岁,平均年龄35.6±10.6岁,急诊原发病:急性心肌梗死24例,心衰16例,有机磷农药中毒20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次调查,依据是否实施风险因素管理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风险因素管理)30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特点、急诊原发病情况等一般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通过分析,P>0.05,提示两组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 根据急诊科收治患者临床特点,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风险因素管理:(1)风险因素管理评估:由急诊科资深护理工作人员共同讨论对急诊科一些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因素管理方法。(2)组织医护人员参加院感办组织的感染控制学术讲座,结合科室的具体情况,进行感染性疾病的消毒和隔离操作技术的培训和现场演练,培养和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对风险因素认知度和风险事件发生率:(1)风险因素认知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依据患者对急诊科常见的物理化学风险、微生物风险、暴力性风险、心理风险等情况的认知程度进行评价;(2)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如化

1.3.2 观察两组患者风险因素管理实施效果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综合满意度、护患纠纷投诉率、急诊科护理质控评分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风险因素认知度和风险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如表1)

2.2 两组患者风险因素管理实施效果评价的比较(如表2)

3 讨论

风险因素管理是指对患者、护理人员、探访者可能伤害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的过程。急诊科是一个专科性较强的科室,其常涉及急重患者,患流量大,各种情况较为复杂。由于患者病情急、进展快,护理人员常会接触到携带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因急诊科收治患者紧急,一些患者病史询问不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急救工作,可能增加护理人员血液传播疾病感染的危险性。急诊科常用化学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其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另外急诊科常会收治一些患者,由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心理和个人饮酒等素质不同,可能对医护人员出现肢体语言过当,恶语伤人、动手打人等情况。此时应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工作培训,减少职业暴露,坚持以预防为主要的方针。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遵循以患者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沟通的原则做好急诊护理工作。本研究通过常规护理+风险因素管理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对风险因素认知度和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风险因素管理实施效果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有效的风险因素管理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效的提高了临床工作质量。综上所述,风险因素管理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贾晓凤,刘恩君,闰晶,等,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0,22(2):387-38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