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镇地籍测绘

城镇地籍测绘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镇地籍测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镇地籍测绘

篇1

关键词:地籍调查;地籍图;界址点

近几年来,我国的土地管理工作已逐渐进入将健全与完善土地市场作为核心内容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将土地融入市场的范畴,如果它的归属权不清晰、地理位置、边界以及土地面积不准确,就会大大降低各种地籍资料的可信度,进而导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管理土地资产的行为缺乏基本的凭证和依据。城镇地籍调查是土地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和预前性很强的工作。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实践获得的经验与教训,针对怎么提高地籍图的测绘速度,怎么充分高效地利用现有成果资料加以分析研究,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地籍图测绘方法。

1、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是地籍图测绘工作的开始工作,同时也是整个地籍调查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保证。针对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工作以及对平面控制点的选择方面,一定要重视城镇当前存在控制点的效果,并紧密联系国家或者城市坐标系。在对平面控制网的设计上,精度一定要达到测定界址点的要求和标准;在设计的密度方面要达到测区内部对地籍细节测量的要求;在点位的设置上一方面要符合测图的需求和标准,另一方面还能够与附近的界址点保持良好的通视效果。

2、地籍宗地边长的勘测丈量与界址点的测定

对宗地草图的勘测,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勘丈。针对面积不大的宗地,要使用已经检验过的钢尺对界址边进行丈量。并且对每个尺段读数二次,取两数的平均数作为相应界址的边长;在对界址边进行勘丈、对界址点进行确定过程中,要注意对界址点的栓距进行注记,以表明界址点的具置、跟附近地物的相关关系与条件距离,方便以后在进行测绘或者装绘地籍图的时候,能够适当地将界址点及界址边当作绘制界址点、界址边附近相应地物的控制点和控制线。这个要求以及工作流程,在时候出现界址标志损失,需要重新恢复的时候显得特别重要

3、测绘地籍图、装绘地籍图的方法

相比地形图的测绘过程,地籍图的测绘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地形图的测绘通常情况下布置在通视条件良好、视野开阔的控制点和图根点上,方便在进行设站的时候能够尽量控制最大的范围。然而实际上,在这类控制点或者图根点上设置站点时对于规定范围内无法测量的地物要素,通常是通过皮尺进行调绘,或者通过平板仪支导线来对其测绘的。所以在这些地区进行测绘时就会存在很大的误差,甚至会出现一定的错误。如果直接通过地形图来充当地籍原图,就会很大程度影响地籍调查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如何通过现有的地形图促进地籍图测绘速度的提高,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高效实用的作业方案。其过程表述如下:

(1)首先,要将已经获得的各级导线点、图根点以及界址点坐标绘制在在1 :500或者1:1000比例的薄膜上面,然后将宗地的相应界址边连接起来,并利用已经勘丈过的界址边长对其进行检查,通过这个途径,就能保证对宗地形状的真实反应。

(2)假如地籍图的图幅内是新建的区域或者地形地物较大变化的地域时,可以通过界址点和界址边当作相应宗地的临界控制线,然后根据地籍要素和控制线的联系制定出相邻宗地边界内的地籍条件和要素;而对于大多数宗地就没有必要设置站点,这种做法可以极大提高地籍图的测绘速度,保证地籍图的准确绘制。

(3)如果调查范围存在或者部分存在地形图,就可以将已经绘制好的控制点、图根点与界址点坐标的薄膜,放置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上,根据宗地的草图上多注记的界址点、界址边界和地物的相关关系以及条件距离。进行透绘操作时,还要特别注意宗地边界部分的地籍要素,还有宗地内的其他要素等。重要的是,进行透绘的时候还要主义检查地形图的变形,发现并纠正地形图上的错误。

4)地籍图的测绘和检验

当作完上述工作,或者完成对某个街坊区域的工作后,将薄膜图放置在一个小平板上,对存在问题的界址点以及界址边与相邻地物的位置关系进行实地检查,这个过程可以不设站点。一般情况下,界址点与界址边跟相邻地物的位置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篇2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1-53-3

0 引 言

地籍测绘的内容包括地籍建立或地籍修测中的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要素调查、地籍要素测量、地籍图绘制、面积量算等。地籍测绘的目的是获取和表述不动产的权属、位置、形状、数量等有关信息,为不动产产权管理、税收、规划、市政、环境保护、统计等多种用途提供定位系统和基础资料。

1 地籍控制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cadastrN control survey)是指在地籍测绘前期工作中,为满足地籍基础控制和测制地籍图之需,以地籍区或地籍子区为范围,以国家等级点为基础,按规范要求而采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等方法,测定基本控制点和图根控制点的过程。当前,数字测图工作主要是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和各种专题图的测绘,随之控制测量部分主要是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图根控制测量主要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1.1 图根点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即测定各平面控制点的坐标。为了限制误差的累积和传播,保证测图和施工的精度及速度,测量工作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即先进行整个测区的控制测量,再进行碎部测量。控制测量的实质就是测量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测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工作,称为平面控制测量。

(1)其等级划分条件:导线平均边长、测角精度要求、测边精度要求、三角形角度闭合差、起始边相对中误差。

(2)其测量方法

1)导线测量:用于在狭长地带、山区以及道桥工程中建立平面控制网,测定导线边长及相邻导线边的导线转折角 。

2)小三角测量:用于在丘陵或山区测图所建立的控制网测量,测量各三角形的所有内角及基线长度。

3)交会定点:加密控制点常用方法(前方交会、后方交会及侧方交会法等)

1.2 图根点高程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即测定各高程控制点的高程。图根控制测量主要是在测区高级控制点密度满足不了大比例尺数字测图需求时,适当加密布设而成。图根点高程控制测量等级划分:

(1)国家水准网:分一、二、三、四等,一、二等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建立,三、四等水准网可直接为地形测图及工程建设提供高程控制点。

(2)城市高程控制网:分二、三、四级三个等级

(3)小地区高程控制网:以国家或城市等级水准点为基础,建立单一水准路线或水准网。

2 地籍图测绘要素

地籍图是明确宗地与宗地之间的关系、宏观管理土地的重要工具,同时它也是地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籍要素包括:各级行政界线、宗地界址点和界址线、地籍号、土地的坐落、面积、用途和等级、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等。地物地形要素包括:界标物、建筑物、道路、水系、地貌、土壤植被、其他地物。

2.1界址点测量

进行界址点测量时首先应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再根据收集到的土地权属资料和土地权属调查资料在工作地图上标出界址点位置及宗地用地范围、权利人和姓名,并在图上统一编制界址点点号和宗地号,注记出与地籍调查表中相一致的实量边长,然后制作界址边长限差表,根据实量边长与坐标反算边长之差来反应界址点的观测精度。

界址点在实地调查确定后,应全部进行实地测量。界址点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时,角度测半测回并作2C差校正,距离测一测回。仪器在每个测站工作时都必须用控制点或之前测量的界址点加以检核。

界址点、界址线按权属调查确定的位置测绘。界址包括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地籍街坊界线、城乡结合部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在地籍图上界址点用直径0.8mm的红色小圆圈表示。界址线用0.3mm 的红线表示, 与宗地界址线重合的其他界线, 在地籍图上可跳跃注记; 集体土地所有权者注记在集土地所有权界线内。

2.2建筑物(房屋)测绘

房屋及其建构筑物测绘应以外墙基为准, 悬空建筑(水上房屋、飘楼、骑楼、柱廊等) 按其外轮廓测绘并注明房屋结构与层数,临时性的建筑物可舍去。房屋及其建构筑物轮廓凹凸在实地小于0.2m,简单房屋小于0.3m时可以用直线直接连接房屋内部天井应区分表示,并注记"天井"二字,悬空建筑用虚线表示。同一房屋有不同层数、不同结构性质的都应分别表示。

2.3独立地物测绘

独立地物一般有对应的地物符号,如露天构筑物、固定粮仓、公共设施、广场、空地等绘出其用地范围界线,内置相应符号。建成区内街道两旁以宗地界址线为边线。对于没有统一符号的,可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取舍。电力线、通讯线及一般架空管线不表示,但占地塔位的高压线及其塔位应表示。大面积绿地、街心公园、园地等应表示。零星植被、街旁行树及单位内小绿地等可不表示。

2.4 道路和水系测绘

道路要标出技术等级,标注铺面材料,如砼、沥、砾、砖等。道路及道路桥梁交叉处、公共场所内的大花圃应测绘。道路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如站台、桥梁、大的涵洞和隧道的出入口应表示,铁路路轨密集时可适当取舍。铁路、公路两侧用地界线已有权属调查成果的, 应予实测。公路按路肩测绘, 街道按渠边石施测;无渠边石的不测绘街道线, 内部道路按实际界线测绘。道路的路堤路堑用相应符号表示。

表示河流、沟渠的拐弯点应准确绘出,沿河沿渠的陡坎应表示出来。宽度大于0.5米的沟渠用双线依比例表示,宽度小于0.5米的以单线表示。同时还应区分一般沟渠与有堤岸沟渠,河流、水库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如堤、坝等应表示。

2.5地貌地类测绘

对于各种天然形成与人工修筑的高0.5米以上,长5米以上的坡、坎以相应的符号表示,1米以上的田埂用双线表示,1米以下的田埂以0,2mm的单线表示。.图上占地面积大于符号尺寸时应绘出用地范围线,内置相应符号或注记。公园内一般的碑、亭、塔等可不表示。对于宗地较小的住宅用地, 可以省略不注记, 其它各类用地码一律不得省略。道路用地, 包括分割街坊的道路和街坊内的道、巷、通道的宗地, 都应按《全国土地分类》体系的规定要求注记其相应的地类码。

2.6管线与桓栅测绘

管线的拐弯点应准确测绘,对于1万伏以上的电力线必须测绘,其他电杆可不表示。围墙、栅栏、栏杆一般应测绘外线,当房屋搭在围墙上时,宜将围墙表示完整。

2.7注记

图廓线、坐标格网线的展绘及坐标注记。埋石的各级控制点位的展绘及点名或点号注记。图廓外测图比例尺的注记。

平坦地区不表示地貌,起伏大地区应适当注记高程地理名称注记。平坦地区不表示地貌,起伏大地区应适当注记高程。

3相关精度指标要求

地籍图的精度应优于相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精度,地籍图上坐标点的最大展点误差不超过图上±0.1mm.其他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5mm.相邻地物点之间的间距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4mm。

城镇地区城区地籍图的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郊区地籍图的比例尺般采用1:2000,复杂地区或特殊需要地区地籍图的比例尺采用1:500。地籍测绘应采用国家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高斯正形投影;采用独立坐标系时均应和国家坐标系联测。

3.1 图根点平面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地籍调查是查清每宗地的权属、界址、位置、面积和用途, 完成城镇土地的初始登记, 为管理和开发土地提供一套完整的、合法的、科学的、现实的、可靠的地籍资料。地籍图测绘要求全野外数字化实测,成图比例尺为1∶500 地形图。地籍测量和地形测量同时进行, 但应突出如下地籍要素测量:界址点、线以及其他重要的界标设施; 行政区域和地籍区、地籍子区的界线; 地类界和保护区的界线; 基本地籍图、宗地图、各类面积计算、汇总和统计。其成果经审核批准, 并依法登记后将具有法律效力。

(1) 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临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3mm。

(2) 宗地内外与界址边相邻的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4mm;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5mm。

(3) 相邻界址点坐标反算边长与勘丈边长之差一类小于等于10cm, 二类小于等于15cm 。

3.2 图根点高程测量精度指标

在每一个测站进行设置后对后视点返测一次,进行测站及误差限检核,进而取往返观测的平均坐标来计算测站点的坐标,以提高精度。然后按照测站点往返测坐标均值及后视点坐标重新设置方位角进行前视点坐标测量。

测量控制网一般具有精度高、点位密集、使用频繁和更新周期短等特点。它是通过大量的GPS点或水准点来实现的,具体包括;二、三、四等水准网点。数字测图时,测站点的点位精度,相对于附近图根点的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6。如表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指标。

3.3 界址点测量精度指标

篇3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数字化测绘技术

1.1全站仪和电子记录薄进行搭配

通过全站仪和电子记录薄的配合方式进行地理测绘,能够有效的把握地籍上的要素数据,将利用数据采集软件采集到的各项数据记录在电子记录薄上,之后在进行数据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转化为相应格式的数据文件,依据文件进行草图绘制,最后经过测图软件编辑成测绘图。通过以上两种技术相配合的方式进行测量能够更好的实现角度和距离的自动计算,它们的操作方法并不难,经过简单的培训测量人员即可掌握其操作技巧。不过要特别注意在使用时因为其很容易受到硬件设备的影响,一旦出现测绘时天气恶劣可视性较差情况,就很难保证测绘数据的准确性。

1.2全站仪和便携式计算机进行搭配

全站仪能够对测量土地进行全方位的地籍要素数据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电脑,在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数据,把处理后的数据转化成地籍要素所需的符号和图形。使用电子计算机加工处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需要在处理之后备份数据,以便于日后如需这些数据时能够及时的获得原始文件。通过这一技术能够快速的得到现场测绘图,及时高效的获取测绘数据,不过这一技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为测绘时所需的测绘费用较高,加之进行野外测绘的适应力较差,使得其推广起来十分困难的。

1.3全站仪和掌上电脑的搭配

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地籍测绘时可以使用蓝牙传输数据,同时在进行数据采集的时候可以利用全站仪的前端采集部分。近些年来随着体积小、携带便捷的平板掌上电脑的普及,使得地理测绘的智能化和电子化进程逐步加快。运用掌上电脑进行地籍测量的时候,不但可以将数据多格式的呈现出来,而且还能够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在进行测量的时候还能够实现自由测站的功能。和其他技术相比这一技术所需的经费较少,操作方法简单,还能够实现现场同步生成图像,所以得到了较大的推广。但是,这种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并不十分的完善,对于使用时出现的问题相关的操作人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保证测绘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

2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与RTK的应用情况

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现在在世界的各个领域都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对于城镇RTK,即为实时动态(Real TimeKinematics),其主要作用在于能够在工程的测绘中实时提供流动站在测绘的指定坐标系中其三维定位的结果,甚至能够达到厘米级精度的坐标定位。

测量方法。RTK测量就是利用流动站GPS接收机对GPS卫星进行观测采集,其相应的信息与此同时,GPS接收机也接收由基准站电台所发射的信号,而进行处理得到基准站测量数据,最后就能够得出其厘米级的精度流动站的位置么人得到测绘中所需的数据。

RTK测量技术在测绘中优势。RTK在城镇地籍测量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测量不用布设各级的控制点而只需一定数量的测量的基准控制点,简单方便;RTK的测量能够高精度而且能够快速地测定地图中的图根控制点以及地形点和地物点等的坐标;RTK技术在利用专业的测图软件是可以在复杂的城镇地籍测量总速度性的生成所需电子地图而据已有的数据成果进行工程的施工放样。

3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遥感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和遥感技术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测绘技术,其还在不断的发展研究中,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航空航天影像信息获取方法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已将可以实现卫星遥感影像高分辨率图像的采集,其所获取的信息数据将成为地理空间信息的主要来源。运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遥感测量技术进行地籍测量,在较好的完成籍线划图的测量工作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卫星遥感对土地资源进行动态调查,调查出土地的实际应用状况,给地籍图的及时更新提供精确的数据。

4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

采用扫描数字化方法对已有地形图或地籍图等地籍要素进行数字化处理,要根据两种模式测算出界址点的坐标数据,也可以将界址点的坐标数据直接传进电脑中,之后再将两种数据进行叠加,通过一些数据处理软件将数据转化为地籍图和表册。“准地籍测量”是一种地籍测绘中新出现的数字化扫描模式,也就是在已经有明确标注的地籍台账上注释实地标绘宗地界址线,划分街道、街坊、调查区及编号,如果在调查宗地座落、地名、门牌号码、房屋结构及层数,标示不清或精度不符时发现与事实不相符的之处,可以在以后进行地籍调查和变更填补。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测绘到的地籍测量对于测区内的地形图或地籍图现的要求较高,时效性较强,要有完整的控制点和目标点的设置。

5数据库技术与GIS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应用

要分析数据库技术与GIS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应用,也即是应该从GIS技术进行了解。下面就从GIS的概述进而从数据库技术以及GIS技术的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联系应用进行分析:

5.1 GIS的概述

对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本身而言,其是集计算机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集一体的新兴学科。

就GIS技术的概念而言,其是将当前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地理数据以及系统管理人员组织而成的对任一形式的地理信息进行高效获取、存储、更新、操作、分析及显示的集成的技术。

就GIS技术其功能而言,主要分为数据的采集,也即是编辑主要用于获取数据,而保证GIS数据库中的内容与空间上的完整性和数据转换,也即是是保证数据在入库时在内容上的完整性,逻辑上的一致性。

就GIS技术的在城镇地籍测量中优势而言,不但可以集当前测绘中的地理数据采集,存储和管理以及分析,还能够三维可视化的显示和成果的输出为一体的数据流程,此外,这还能够拥有空间提示和预测预报和以及辅助决策的功能。

5.2数据库和GIS技术的应用

对于当前的城镇地籍测量工程来说,地籍测量数据的采集以测量数据的多样化而使得数据库的技术应用时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于测量中测量数据处理的合理化以及准确化是最为重要的,数据库技术以及GIS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步,在测量中利用数据库技术以及GIS技术,建立一个地籍测量数据的数据库或者数据的信息系统。第二步,利用数据库技术或者GIS技术对测量的数据处理,做到数据处理自动化以及数字化。第三步,利用数据库技术和GIS技术实现对测量数据的存储以及管理,达到对地籍测量数据处理的合理化以及准确化的目地。

结束语

对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国整体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我们既要认可近些年来我国在城镇地籍测量工作中取得的辉煌成绩和喜人进步,也要清晰的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我们的测量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本文通过简析地籍测量的几个常用方法,使我们系统地了解到每种方式的利弊,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于日后我们开发新的地籍测量技术,提供了重要线索,为研发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资源消耗少、准确度高、内容丰富的先进技术,给予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前言

当前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这也使土地资源紧缺的态势越来越严重,因此需要合理对土地资源进行分配,做好土地资源的全面规划,这就对城镇地籍测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成图速度快、坐标精度高等特点,将其在城镇地籍测绘中进行有效应用,可以有效的确保测绘的精度,所获得的地籍信息准确性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1 地籍测绘概述

地籍中主要是记录土地及地下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用途等信息,通过图形、数据及文件等形式进行记录。地籍信息的获取,可以利用地籍测绘来实现,地籍测绘通常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种测绘行为,在具体测绘过程中,需要利用测绘技术来对土地的地籍信息进行整理,具体操作步骤以测绘控制、地籍要素测绘、地籍调查及动态更新等为主。在地籍测绘中引入数字化技术,从而有效的提高测绘的精度和地籍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地籍测绘所获得的数据,是地籍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后续施工和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对地籍测绘给予充分的重视,确保测绘质量的全面提升。

2 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地籍测绘中的方法

2.1 建立测绘控制导线

建立高等级的测绘控制导线是测绘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采用具有较高手精密度的测绘仪器,执行严格的测绘步骤,并实现对基本控制点坐标的获取。近年来,GPS技术和全站仪在地籍测绘中应用十分广泛,有效的改变了传统地籍测绘工作中三角测量形式,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控制导线的准确性,而且使测绘人员劳动强度得以降低。在具体对基本控制导线进行布设时,通常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布设时利用静态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利用GPS中自带的平差软件,在获取基本控制导线点坐标时更具便利性。

二是布设基本控制点可以使用高精度全站仪。利用这种方法时是在已有的基本控制导线点位上进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具体的操作程序及标准要求,当获取到坐标点位后,需要对坐标点位进行平差处理,以此来对测绘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进行有效消除。

三是在布设基本控制导线时,可以充分的利用较近的已知的基本控制导线坐标。

2.2 数字化测绘方法

2.2.1 实时动态差分技术

实时动态差分技术主要是针对于城镇地籍信息测绘中一些较开阔而且建筑物较少的地带,在具体测绘过程中,测绘得到的坐标点位及地籍信息要随时输入到电子手簿中,并进行关系草图绘制,当测绘工作完成后,则需要将获取的坐标点位输入到电脑中,然后利用电脑成图软件成图。利用实时动态差分技术不仅具有工作效率和测绘精度的特点,而且对工作现场也没有过高的要求,能够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这也是在当前地籍测绘中较为常用的测绘方法。

2.2.2 全站仪测绘

当所测绘地区存在着建筑物遮挡,或是电磁波信号无法对其进行覆盖时,界址点或是地物等地籍信息则可以利用全站仪来进行测绘。需要在测绘前建立基本控制导线,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全站仪来进行碎步测量,并利用全站仪来存储所则得的地籍点坐标,草图在现场即可绘制出来。等测绘工作完成后,可以利用全站仪中的存储的坐标信息和现场的草图来完成地籍图的绘制。利用全站仪对地籍进行测绘,能够实现对地籍死角的有效测量,同时与全棱镜设备进行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测绘效率,降低测绘人员的劳动强度。

2.2.3 数字摄影技术

在地籍信息测绘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字摄影设备来获取地面地籍信息,在内处理后所获邓的信息在电脑在进行匹配,完成地面模型的创建,并利用专业软件来获得数字地图。近年来在地籍测绘工作中,全数字摄影技术以其成图面积大、良好的经济性及精确度等优点,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2.2.4 扫描成图作业

扫描成图作业主要是充分的利用已有的地形图或是地籍图,通过扫描软件来将原始测绘图扫描到计算机中,以此来将获得的栅格图变成矢量图,从而获取数字化地籍图。但这种由原始图所获得的地籍图,必然会受到原始图精度的影响,需要成图后对基本信息进行补测和修测,并进一步核实一些重要地籍信息点位,避免存在错误或是大的误差。

3 城镇地籍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详细的地籍调查工作

地籍测绘工作开始之前,要深入调查与其相关的所有地籍要素,同时清楚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土地面积及界址线等关系,并进行地籍调查表的填写。在对地籍点位标注时,所输入的属性信息要保证完整性,并建立健全数字测绘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地籍信息的数字化管理。

3.2 城镇地籍测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全站仪或电子经纬仪等设备进行地籍测绘时,首先必须建立基本控制导线。基本控制导线的要求必须满足委托方允许的控制等级。一般地基测绘工作中,测绘等级分为一、二级,依据《城市测量规范》规定有5″、8″、12″三级,5″级导线点必须建立在四等以上的控制网中进行控制。

平面控制点的埋石密度要求:1:500的地形图分幅图大于等于3个,1:2000比例的分幅图不少于4个,埋石点的位置、坐标信息、点位等级等方面的信息应记清楚,防止混淆。

在进行一级和二级控制点布设时,要求采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及各种交会测量方法,对图根控制点进行加密。而且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布设图根导线长度进行严格控制,确保与相关规定要求相符,并要对左右角及圆周角闭合差进行测量,利用计算机来完成平差。

4 结束语

在地籍测绘中,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十分广泛,不仅有效的提高测绘工作效率,确保了测绘精度,而且能够更好的满足城市化建设的需求,使测绘工作变得更为轻松,所获取的测绘数据及地籍信息,能够为后续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篇5

0、前言

随着数字测图理论与实践的进步,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得到迅速发展。在当今社会管理中由于测绘、地籍管理和城市管理等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使地籍测绘行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一种全解析、机助成图的方法,将其利用于城镇地籍测绘,大大改变了传统测绘技术以手工为主,精度低、图形属性信息单一、编辑修改不便,难以查询等状况,可以大大提高测图工作效率,保证成图精度,满足城镇建设的需求,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新手段。数字化测绘技术大大加快了城镇建设的基础工作,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下面就这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谈出个人一些体会。

一、地籍数字化测绘的有关概念

地籍,主要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用途(如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数据、文件、表册和图件等形式表示出来。地籍测绘则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一系列测绘活动,地籍测绘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测量技术与土地法学的综合应用,即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权利的测绘,是一种法定的行为,区别于普通测绘,其包括:地籍控制、地籍要素测绘、地籍调查、动态监测与更新等,而要素测绘往往包括界址点等细部测量和地物点的碎部测量,并绘制地籍图和土地的面积量算。城镇地籍数字化测绘技术无非就是通过数字化测绘从事一系列关于城镇地籍测绘活动的技术,其工作流程可以概括为:技术设计[1、地籍调查属性信息录入;2、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图根加密]地籍碎部测量编绘地籍图计算机数据处理建立宗地信息库[1、生成宗地图;2、街坊街道面积汇总;] 建立地籍库根据需要输出成果。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2.1地籍调查

城镇地籍调查包括初始调查和变更调查,涉及权属、房产、税收和管线地籍等方面。以宗地为单位,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宗地占地界线(界址线)位置、占地面积及四者关系等基本情况的调查属于土地权属调查的范畴,也是地籍调查的核心。进行权属调查时要清晰地填写地籍表,保证相邻宗地符合指界条件的指界人现场指界,而且签名盖章后双方无争议。同时利用属性软件工具录入属性信息到具有完整的土地权属信息表格的数字测绘系统等数据库软件,形成土地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为后续工作保留珍贵的资料,可根据需要以街道、街坊为单位进行文件的储存。地籍调查时要绘制宗地关系图,此时需要注意尽量选择大比例尺,或局部放大比例尺,增加注记的空间,之后按从北向南,从西向东或按“弓”型原则预编地籍号。

2.2 城镇地籍控制测量与碎部测量

2.2.1城镇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开展地籍碎(细)部测量首先要建立具有精确平面坐标值的平面控制网点,而建立控制网主要用GPS RTK 和配套的随机数据处理软件,加上快速动态定位的方式来完成。

城镇地籍控制测量一般是建立在基本控制测量基础上,在委托方许可而没有已知首级控制网或受设备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则可采用假设坐标。地籍控制测量分一、二级,根据《城市测量规范》分5″、8 ″、12″三级,5″级必须在四等点以上点进行控制,精度高的点可建立精度低的控制网。

平面控制点埋石点密度要求:1:500分幅图≥ 3 个,1:1000、1:2000 分幅图≥4个,各埋石点等级控制点均应作好点之记,并绘制控制网略图。

布设一、二级控制点后,必须根据需要采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和各种交会测量等方法利用测距符合导线(困难地区可布设二级图根导线或支导线)加密一定数量的图根控制点(12″)作为地籍测量图的控制点。但必须注意,在实际工作中, 布设图根导线全长一般≤1.5km,12条边,二级一般≤ 1km,支导线≤ 3 条边,长度< 1 / 3 倍符合导线长,并需测左右角、距离往返测,圆周角闭合差≤ 40″,平差采用计算机来完成,诸如南方CASS 系列测绘成图软件均备有相应的平差工具,而且可以显示导线精度,将成果汇总到数据库,完成后可以街坊为单位进行储存,供成图展绘控制点调用。

2.2.2 城镇地籍碎(细)部量

城镇地籍的碎(细)部测量一般采用GPS(RTK)、全站仪配合的草图方式或配合南方CASS 系列软件直接进行测图。采用草图方式时:可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绘制记录界址点之间的关系和编号,然后回到内业展绘所测量的数据,利用CASS 所附带的地形地物符号,对照草图连接测点点号绘制成图。当然也可用电子手簿现场记录或内业编辑地形地物编码和编号,通过CASS 软件自动绘制地籍图。界址点、碎部测量要考虑测点所处的位置,开阔空旷等通视条件好的测点,可直接用全站仪或GPS RTK 进行测量记录,而那些隐蔽不易测量的点,可用结合解析法、交会法或RTK 的方式来获取测量数据,当然也可采用全站仪无棱镜激光对边测量的方法来获取两点间的距离。但需要强调的是,内业数据处理或成图时,要仔细检查对照宗地关系图、宗地草图有无错漏之处,并及时加以修改或补测,比如房屋的层数与结构、单位名称、道路与河流名称等等的错漏,必要时可将图临时打印一份,拿着该图用钢尺等简易工具跟现场进行比对审核。

另外一个就是原有白纸城镇地籍图的扫描跟踪矢量数字化问题,其主要是从图形文件中抓出各界址点、地物点的坐标数据,并编辑对应的宗地号,读取各宗地信息,形成以街坊为单位,并生成宗地图的实体文件进行存储,建立完整的地籍数据库。

2.3 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

通过上面的一系列工作之后就可以建立一个包含有宗地属性、界址点坐标、地物点坐标、宗地数据、宗地面积、街坊、街道分类面积数据统计等数据信息库内容的完整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宗地数据信息库是每一个宗地的界址线信息及各种地物的数据信息,即界址线及各种地物是由哪些点构成的信息库;宗地面积数据库则包含宗地占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其通过坐标解析法,实地量距计算法和图上量算法进行计算,坐标解析法是常用的方法,其主要是对任意多边形利用三角面积求算法求取精确的面积值。当前很多数字测绘系统等数据库软件一般都是运用坐标解析法对宗地面积数据库中各项面积进行计算,求得宗地内各种面积值,进而建立精确的宗地面积数据库的。街坊、街道分类面积数据统计一般是通过坐标计算,进而通过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街坊面积的计算汇总,最后按街道对街坊面积进行分类统计获取街道面积统计表的,为确保精度,常可运用公式: ms = ± 1 / 8 (Σ[(Xi +1 -Xi - 1)2 +(Yi+1-Yi-1)2]m2pi)1/2 进行精度分析。通过信息系统相应的模块,可以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控制,分级量算,块块检核,按面积平差的原则进行面积量算、面积平差、面积汇总等工作;在检核无误的情况下利用JSGISI.O软件的功能生成所需的地籍图、宗地图、界址点成果表、宗地面积汇总表、土地面积分类表等图表文件等等。

篇6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籍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土地状况的簿册,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使所有与土地有关的地籍信息都具有空间信息特征, 数字化地籍测量则是一种有效采集地籍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地籍测量的主要地籍要素是界址点, 因此, 对界址点的测量要求, 决定了地籍测量的仪器、方法和精度, 甚至也确定了成图方法。根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规定, 地籍测量的方法主要是解析法, 解析法是按照所采集的数据, 解算出界址点的坐标作为原始数据, 据此绘制地籍图, 同时利用界址点坐标计算宗地面积, 这种方式称做数字地籍测量。

一、数字化地籍测绘技术的特点及分类

1、数字化测绘的优越性

(1)它改变和弥补了传统测绘方法中线条、符号、数字和文字等信息揉杂在一起,必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能读懂的缺陷。通过计算机摸拟,可以在屏幕上直观生动地分层反映出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籍要素,一目了然。

(2)通过对数字化测绘各种技术要素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用途的图件。此外,还可以随意对图形进行缩放、拼接以满足不同用户更为广泛的需求。

(3)由于计算机的应用,测绘生产作业的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被大大提升,数字化测绘的应用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如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和城市道路网的设计等就可以利用数字化地形、地籍测绘成果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规划与设计,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许多方案的设计与比选,对各种要素的统计、汇总、叠加、分析也方便、准确。

(4)数字化测绘还能通过计算机的储存与管理来实现即时打印服务,其在使用、维护和更新上非常方便与快捷,而且经济实惠。

2、数字化地籍测绘技术的分类

目前,数字化测绘已成为绘制大比例尺地籍图或地形图及其他专业图的主要途径。其又可以分为野外数字化地籍图测绘和对原有地籍图进行室内数字化两种类型。

(1)野外数字化地籍图测绘就是通过专业设备和数字化成图软件,在测区作业现场进行全解析法测绘,最终得到数字化地籍图成果。其具有地籍图现实性强、信息完整度和精度高等优点,但投入的软硬件设备都比较高昂,成本较高。

(2)将已有地籍图在室内进行数字化就是利用专业软件,将其转换成数字化测绘成果。这种方式优势在于投入比较少,数字化成图周期也较短,但缺点在于地籍图的现实性较差,信息完整度和精度也比较差,最多只能维持原图的表示精度。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一项以数字测图系统为主的作业流程的综合,通过系统内各设备的运行、各流程的实施,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和控制。数字测图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电子速测仪、数字摄影测量仪、GPS、数字化仪等为采集工具,对地形的数字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输入、绘图、输出和管理。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主要有:

1、图根测量

对于图根的布设和测量,应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不由而采取相应的测量方式。在比较广阔的区域,一般可采用PTK 技术来设置图根控制网。在图根网的实际布设过程中,当碰到街道和建筑物比较集中的情况时,就必须通过全站仪进行布设,而且需要将图根导线设置为结点网。通过这样的设置,就能够避免相邻两条单导线之间因人为或环境影响而出现误差,引起结合部界址边超限。

2、数据采集具体方法的应用

数据采集是指从传感器和其它待测设备等模拟和数字被测单元中自动采集信息的过程。在地籍测量应用中,对于数据的采集,更多的是通过测界址点的方式对阳台角、房屋拐角、围墙拐点等地物的数据进行测量,而对于其它地物的测量,则采用测量地形点的方式来进行。不管是测界址点还是地形点,在采点时,一般都会把性质不同的点制作成与之相对应的地物代码,便于技术人员的操作和记忆。在实地打点测量过程中,一般要求所在对区域的地物进行依次测量,这样,相同地物的各项数据经过内业转换,就会实现自动联线,避免了过多散点的存在,影响编图的进行。

3、原图数字化

这是针对一些偏远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而采取的一种测图方式,简捷而迅速,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设施以及原有的地形图绘制出所新的地形图,满足测量需要。原图数字化测图主要有两种工作方法,即手扶跟踪数字化和扫描矢量化。从效率上分析和比较,扫描矢量化的精度效率比手扶跟踪数字化的方式更高。但是,利用这种方式采集到的数据在精密度、准确度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它在成图上反映出来的地貌特点不一定准确。如果想要对这种测量方法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充分利用,就必须采取补测、修测等方法对原有的坐标进行调整和精确,以提高数据的精密度。

4、地面数字测图

这种方法也称为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方法,是目前各测绘单位用得最多的数字测图方法,在没有合乎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图的地区,可直接采用地面数字测图的方法。通过该方法的应用,能够得到精度较高的数字地图。而且,也可以保持重要地物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精度控制在5cm 以内。

5、航测数字成图

这种方式就是利用航空设备在空中摄取地面的影像,通过外业判读、内业建立模型和计算机处理技术而直接获得数字地形图的方式,主要针对测区较大的地区而采取的测图方式。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减少了测绘人员的劳动强度,有些流程还可以将原本需要在室外完成的工作转移到室内完成,因此,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精度高、不受气候和季节影响等优点,特别适合空旷地带和气候多变的测区。

三、应用实例分析

受某城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委托,某城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籍测量队对某城市某规划中的工业园区进行1:500 数字化地籍测量,测量面积约为14km2,经过宗地权属调查、野外数据采集,完成了地籍调查和地籍测绘任务,并建立了该工业园区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整个地籍测量成果已通过验收。

1、测区概况和设备

调查及测区面积为14km2,测区地势较为平坦,地面平均高程约为900m。测区内用地类型错综复杂,有住宅、工业、商业、行政事业用地等,交通较拥挤,小巷多,通视条件差,地籍测量难度大。采用的仪器有:Leica 公司生产的GPS GS15 接收机和随机数据处理软件4 台;Topcon 全站仪5 台;南方测图软件CASS8.0 一套;惠普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各5 台及相关的通讯设备。

2、作业实施过程

(1)控制测量。控制测量采用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4 台GPS 接收机和随机数据处理软件组成,定位方式为快速静态定位。以测区附近的20 个D 级GPS 控制点作为本次控制测量的起算点,在约14km2 的测区内均匀布设了140 个F 级GPS 控制点,其平均了密度为10 /km2 个F 级以上的控制点。为方便利用实时动态GPS(RTK)、全站仪进行界址点和碎部点测量,点位一般选在高层建筑物上或主干道路旁,所有点位均做到稳固可靠、便于到达、使用方便和可长期保存。内业计算为采用随机软件严密平差,并将其平差值直接建立控制点数据文件,以备测图与绘图之用。

(2)碎部测量。本测区利用该城市2004 年摄制的正射影像图作为工作底图。为了注记必要的数据和信息,出图时影像图的色调要偏淡一些,这样可以使外业效率大大提高。

(3)内业数据处理。晚上利用全站仪通讯软件把数据下载到计算机; 通过编辑将数据存为*.dat 格式,在计算机上用CASS8.0 成图软件展绘碎部点,结合白天所画草图和预设编码进行初步成图,以检查所采集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做到当天的图当天绘完,以免事后遗忘,影响成图的准确性或返工重测,并为图形编辑做好准备。

(4)数字地籍图编辑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通过内业检查全面审核是否有漏测及处理不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如注记房屋的层数与结构、单位名称、道路、河流的名称等。确定无误后根据初步地籍图利用钢尺对测量精度进行审核。这一步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工作尽量做到细致、耐心。如果发现错漏,则应立即补改。此时由流水编号以后的界址点坐标数据文件,生成界址点成果表、宗地面积汇总表、正式地籍图,主要给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审查完毕后,作为编辑宗地图及地籍图的基础资料。最后,利用南方公司的CASS8.0 地形、地籍数字化成图软件进行成图的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based on "3s" technology in the town cadastral mapping changes discussed in

tong chang-yi,zhang liang

(land planning remediation ltd. chongqing aster chongqing 401147)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town changed cadastral mapping work practices, combined with "3s" technology in practic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urban change cadastral mapping purpose, content, requirements and technical solutions, etc. are described and explored the town changed cadastral mapping work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key words】"3s" technology;cadastral mapping;change cadastral;implementation methods

1. 绪论

(1)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地籍测绘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3s”(rs、gps、gis)技术广泛应用于实际的现代地籍测绘工作中,使地籍测绘的采集手段、管理模式和应用方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2)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发展,采用“3s”技术进行地籍数据变更测绘已成为当前地籍变更测绘工作中的发展趋势。

2. 变更地籍测量的特点、任务及内容

2.1 变更地籍测量的特点:

(1)区域分散、范围小。

(2)变更地籍测量精度要求高。

(3)变更地籍测量任务急。

2.2 变更地籍测量的任务。

变更地籍测量的基本任务是及时跟踪土地权属变更的现状,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及时反映宗地产权界址、面积、位置等依法变更的现状。

2.3 变更地籍测量的内容。

变更地籍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地权主体变更--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人的变更,包括产权人因更名、过户或改动住所等情况发生的变更。

(2)地权客体变更--土地权属界址、面积或座落门牌及土地使用状况的变更。

(3)地权主、客体同时变更--宗地权属和宗地界址都发生变更。

3. 变更地籍测量的工作模式与步骤

3.1 变更地籍测量的工作模式。

城镇地籍数据变更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变更地籍测量。随着“3s”技术的创新发展,地籍测量作业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1]:

(1)全站仪+便携式计算机+测图软件。通过全站仪在实地采集全部地籍要素数据,由通信电缆将数据传输给便携式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实时处理并显示所测地籍要素的符号和图形,原始采样数据和处理后的有关数据均记录于相应的数据文件或数据库中。由于现场成图,具有直观、快速、高效的优点。

(2)全站仪+掌上电脑(pda)+测图软件。作业方式与1)相同,采用蓝牙技术传输数据。从地籍测量外业的结果来看,该系统具有多种数据格式的融合显示、多种地籍测量方法的可视化实现、自由测站的自动化计算功能,并且掌上电脑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现场成图、速度和效率都很高。

(3)gps-rtk接收机+测图软件。利用gps-rtk接收机存储野外实地测量的各种地籍要素数据,经过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按相应的格式存储在数据文件中,同时配绘草图,供测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显著的优点是控制点大大减少,测量效率大大提高。

3.2 “3s”技术应用步骤。

“3s”技术在城镇地籍变更测绘中的应用步骤大致为[2]:

(1)利用gps控制测量并直接野外采集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并为一定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进行变形纠正提供地面控制点坐标。

(2)利用卫星影像数据进行几何校正、配准、影像融合等,制作成数字正射影像图。

(3)将相应变更区域的正射影像图和地籍数据库现状数据导入到具有gis分析功能的计算机中的地籍变更测量软件中,通过叠加分析和快速图斑追踪检测技术,提取变化信息以确定变更的位置。

(4)利用国土资源gnss网络信息系统,采用基于移动gis技术的移动

备(如pda、ipad)在室外进行变更地籍测量获取变更宗地界址点的坐标,同时进行权属调查。

(5)最后在gis平台下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在建立的地籍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中完成地籍数据的变更与管理。gis、rs和gps三者集成利用,构成了整体的、实时的和动态的地籍测量、分析和应用的集成化运行系统。

4. 地籍变更测绘技术方案及具体方法

变更地籍测量技术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控制点利用及检查恢复界址点方案。

(2)新增界址点放样元素计算方法。 (3)新增界址点放样方案。

(4)界址点测量方案。

(5)宗地内部地物地类测量方案。

(6)面积计算方法。

(7)宗地图绘制方法。

(8)地籍图修编及地籍测量成果变更方案。

变更地籍测量是在变更权属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为确定依法变更后的土地权属界址、宗地形状、面积及使用情况而进行的测绘工作。包括更改界址的测量和不更改界址测量。在工作程序上,可分两步进行,一是界址点、线的检查;二是进行变更测量,其具体方法如下[3]。

4.1 更改界址的变更地籍测量。

4.1.1 原界址点有坐标。

(1)界址点检查。

a.这项工作主要是利用界址调查表中界址标志和宗地草图来进行。检查内容包括:检视界标是否完好,复量各勘测值,检查它们与原勘测值是否相等。按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如下。

如果界址占丢失,则应利用其坐标放样出它的原始位置,再用宗地草图上的勘丈值检查,然后取得有关指界人同意后埋设新界标。

如果放样结果与原勘丈值检查结果不符,则应查明原因后处理。

b.若检查界址点与邻近界址点间或与邻近地物点间的距离与原记录不符,则应分析原因按不同情况处理。

如果对原勘丈数据有把握肯定是明显错误的,则可以修改。

如果分析结果是标石有所移动,则应使其复位。

(2)变更测量。

a.宗地分割及调整边界时,可按预先准备好的放样数据,测设新界址点的位置,设立界标;也允许在有关方面同意的情况下,先设置界标,然后用解析法测量界标的坐标。在变更界址调查表(包括宗地草图)中注明做出修改。

b.合并宗地及边界调整时,要销毁不再需要的界标,并在原界址调查表(包括宗地草图)复制件中,用红笔划有关点或线。

4.1.2 原界址点没有坐标。

(1)检查界址点。

a.界址点丢失的处理。

利用原栓距及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标示,在实地恢复界址点位,设立新界标。

b.检查勘丈值与原勘丈值不符时的处理。

分析判明原因,然后针对不同情况,如果勘丈值明显有错、原勘丈值精度低、标石有所移动移动等给予相应的处理。也可先实测全部界址点坐标,然后进行界址变更。

(2)变更测量。

a.宗地分割或边界调整时,可按预先准备好的放样数据,测设界址点的位置埋设标志;也可以在有关方面同意的情况下先埋设标志,再测量界址点的坐标。

b.宗地合并及边界调整时,要销毁不再需要的界标,并在界址资料中相相应的修改。

c.用解析法测量本宗地所有界址点的坐标,并以此为基础,更新本宗地所有的界址资料,包括界址调查表(含宗地草图)界址点资料、界址图、宗地面积以及宗地图。

4.2 不更改界址的变更地籍测量。

(1)界址点的检查:包括界址点位检查,以及用原勘丈值检查界址标志是否移动。具体内容同“更改界址的变更界址测量”。

(2)变更测量:一般是用当时已有的高精度仪器,实测宗地界址点坐标。具体内容除没有分割、边界调整及合并宗地时设置新界址点及销毁不再需要界址点的工作外,其他与“更改界址的变更界址测量”基本相同。

5. 变更地籍测量的注意事项

(1)坐标系统选择是否合理、长度变形是否超限。

(2)起算数据是否可靠,首级控制等级选择是否适当,施测方法是否正确。

(3)各级控制网布设、点位密度是否适当,精度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能同时满足界址点测定,地籍图测绘和像片联测要求。

(4)首级控制、加密控制与图根控制施测方法是否正确,精度和密度是否符合要求。

(5)平差方法、数据处理方法是否符合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

(6)观测

记录数据是否齐全、规范。

(7)高程基准选择是否正确、施测精度是否能够满足内业要求。

(8)资料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规范。

(9)要充分利用检核条件,保证测量成果的质量。

(10) 不论什么项目的变更都要核对原始资料的可靠性。

(11) 对外过录权属文件、对内调阅宗地档案都要有。

(12) 测量结束后,要保证图、表、册、卡的同步变更和变更内容的一致。

6. 结论与展望

(1)城镇变更地籍测绘是城镇地籍变更的重要内容,采用“3s”技术的城镇地籍变更测绘的主要优点是将地籍变更的外业测量和内业变更结合起来,所需的控制点减少,测量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缩短测量工期。

(2)“3s”技术为现代城镇地籍测绘提供了新的数据源和技术手段,在城镇地籍测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s”技术的应用,必将逐渐形成完整的、规范的现代地籍测绘生产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姜鹏远,赵夫来,刘毅锟.地籍变更测量工作模式的比较及分析[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32 (5),124~126.

[2] 李爱迪,李爱美,秦宇航.一种基于3s技术的城镇地籍数据变更模式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2(2) ,40~43.

[3] 银霞.基于实践的深圳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1) ,234~235.

[4] 何亮云,周忠于.gps rtk技术在地籍测量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1),28~30.

[5] 段曙光.gps-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1),107~109.

篇8

中图分类号:T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8-0192-01

1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重要重要性

1.1 能够全面搜集相关信息和数据

数字是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基础,通过计算机这一媒介,构建各种有关地籍的相关模拟图形[1]。在传统的地籍测量中,相关资料是以文字、图形、数字以及线条等共同组成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对其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不仅阅读困难,同时图形、数字等各种资料数量庞大,比例尺对测图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而在对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有效弥补了以上缺陷,各种地籍测量过程中形成的属性元素如地貌特征、地理位置以及地形状况等都可以应用计算机进行分层显示,这样一来,为地籍测量以及相关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更加快捷的展开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能够实现及时更新

在应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地籍测量的过程中,会构成相应的资料和底图,工作人员在计算机中就可以对以上内容进行及时、全面的处理,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各种地籍管理方案和设计,计算机能够对各种方案的优势以及缺陷进行自动分析和对比,更能够详细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地籍测量中的误差进行发现和及时修改,这样一来,现势性、可靠性就可以在地面信息中充分体现出来[2]。

2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2.1 地籍调查

初始及变更调查是地籍调查的两个方面,税收、房产、管线地籍等都是调查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地籍图是地籍调查的基础,在对地籍图进行选取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预编地籍号,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比例缩小处理,最后将其打印成地图。针对界址点,解析过程中,应对几何作图法进行应用。地籍管理人员在逐家进行地籍调查的过程中,需要以地籍图为基准。

2.2 控制测量

在提升野外测量质量和测量精度的过程中,控制测量应对全球快速动态定位系统进行应用,该系统是由随机数据处理软件和GPS接收机共同组成的,在运行中,能够通过拼接将相关测绘图构成统一的整体。在测量界址点以及碎部点时,要想提升测量的便捷性,需要对全站仪和GPS(RTK)进行综合利用,实现对地籍实实时动态的掌握,空旷地带、主干道路旁等应是点位所在地,严禁在选择点位的过程中,对辐射超强的位置进行应用。

2.3 碎部测量

碎部测量即界址点坐标,在展开这一测量工作的过程中,草图方式测图的形成需要对全站仪以及GPS等设备和技术进行综合应用,测绘草图中,应对比例尺进行适当的放大处理,这样一来,相对关系在地物之间就能够被草图清晰的展示出来,为内业编绘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在测量的过程中,如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地形图,那么蒙绘工作就可以提前进行。

当所测量的地区拥有相对集中的建筑物和街道,地物测量中要想对围墙拐点、房屋拐角等进行充分的掌握,就必须对全站仪进行充分的应用,在对数据进行采集时,可以应用测量控制点法;在实地打点测量中,地物测量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在内业转换的基础上,自动联线可以在地物数据中实现,这一过程中,散点减少,对于图形编辑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碎部测量中,工作人员应首先全面统计和分析界址点以及碎部点地物,并将其进行三个类型的划分:第一,当视野开阔处存在界址点时,测量中可以对实时动态全球定位系统即RTK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第二,当测量区域中拥有较高的建筑物和相对隐蔽的碎部点、界址点时,测量难度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应首先对一组图根点进行测设,应用的技术为RTK,接下来在对全站仪进行应用,全站仪还可以应用于接收机无法进行正常接收的状态下;第三,部分死角在测量的过程中,应对相关点、线等几何关系进行充分的应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信息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地籍测量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极大的提升了数据的精确性,因此而构成的测绘技术绘制图不仅包含大量的信息内容,同时非常美观,工作人员在利用地籍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只需要在计算机上进行简单的操作,就能够顺利、快捷的提取相关数据,提升了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P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4-0274-01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面对土地相对稀少如何合理的分配土地资源是人们在规划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地籍测绘数字化技术具有成图速度快、坐标精确度高等方面的优点,在城镇地籍测绘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地籍测绘数字化技术方面的内容作简要的介绍,争取为地籍测绘方面的工程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地籍测绘的定义和基本方面

地籍,简单的说,指的是土地和土地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用途等信息的集合,我们一般用图形、数据或文件等形式将地籍归纳整理出来。地籍测绘是获取地籍信息的一种测绘行为,一般为政府组织实施,主要是利用测绘技术整理出土地的地籍信息。在进行地籍测绘过程中,我们一般的操作步骤是:测绘控制、地籍要素测绘、地籍调查、动态更新等。在地籍要素测绘过程中,我们应对界址点等信息进行碎步测量,并利用成图软件绘制成地籍图。城镇地籍数字化测绘技术就是将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到城镇地籍测绘的工作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般经过的流程为:测绘技术选择―地籍信息或界址点信息选择―建立控制导线―碎步测量―地籍要素输入―绘制地籍图―建立地籍数据库等。

地籍测绘是地籍管理工作的依据,是后续施工、建设工作的基础,所以在进行地籍测绘过程中,必须严格保证测绘的精度和地籍信息的准确性。

2 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地籍测绘中的几种方法

2.1 建立测绘控制导线

在进行所有的测绘活动中,必须建立高等级的控制导线,也就是利用精密更高的测绘仪器、更严格的测绘步骤,获取设置好的基本控制点坐标(当然我们可以使用已知的国家基本控制点坐标)。随着科技的发展,GPS技术和全站仪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地籍测绘工作已经告别了基本的三角测量形式。使用GPS或全站仪技术进行测绘工作,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劳动强度,还可以提高基本控制导线的准确性。在基本控制导线布设过程中有,一般有一下几种方式。

(1)使用静态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布设,这种可以利用GPS中自带的平差软件,方便的获取基本控制导线点位坐标。

(2)使用高精度全站仪进行基本控制点位布设。这种布设方式建立在已有的基本控制导线点位之上。目的是将较远的基本控制点位,引导工作区域。在建立基本控制导线的过程中,必须要个的遵守操作程序和标准要求,取得坐标点位后,应对坐标点位进行平差处理,消除测绘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3)利用较近的已知的基本控制导线坐标。

2.2 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基本方法

(1)实时动态差分技术

在城镇地籍信息测绘过程中,对一些开阔且建筑物比较少的地区在进行测绘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实时动态差分技术。测绘人员将实时测绘的坐标点位及地籍信息输入到电子手簿中,并实时的绘制关系草图,测绘完成后,将获取的坐标点位输入到电脑中并利用电脑成图软件成图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工作效率快、测绘精度高、工作现场的条件要求比较低(不需要满足站点间通视即可进行测量)、信息处理量大、自动化水平高、在测绘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2)全站仪测绘

对一些有建筑物遮挡,电磁波信号无法覆盖的区域,我们可以使用全站仪对界址点或地物等地籍信息进行测绘。在测绘开始前,必须建立基本控制导线,使用全站仪依据基本控制导线进行碎步测量,将所测得的地籍点坐标存储在全站仪中,并现场绘制草图。等测绘任务完成以后,依据全站仪中的坐标信息和所画的草图,利用成图软件绘制出来。

全站仪进行地籍测绘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对地籍死角进行测量。且在测绘过程中配合全棱镜设备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测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3)数字摄影技术

数字摄影技术是利用数字摄影设备在空中获取地面地籍信息,然后通过内业处理,将所获取的信息在电脑上进行匹配,创建地面模型,然后利用专业的软件获得数字地图。全数字摄影技术是未来地籍测绘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全数字摄影技术具有成图面积大、资金投入少、精确度良好等优点。

(4)扫描成图作业

在城镇地籍测绘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地形图或地籍图,利用扫描软件将原始测绘图扫描到计算机中。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将获取的栅格图变成矢量图,从而获取数字化的地籍图的方法。这种地籍图测绘方法会受到原始图精度的影响,精度较低。所以,在成图后,测绘人员应对地籍图上的基本信息进行补测、修测等工作,对重要的地籍信息点位应进行核实,防止错误的出现。

3 城镇地籍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详细的地籍调查工作

在进行城镇地籍测绘工作前,必须对工作范围内的所有地籍要素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土地及附属物的权属、房产、税收、管线等地籍信息,还有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土地面积、界址线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关系应调查清楚。并填写好地籍调查表,保证相邻人员没有争议。在测绘介绍后,对测量成果进行地籍点位标注时,应保证输入的属性信息具有完整的土地权属信息表格,建立完善数字测绘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地籍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坐标支持。

3.2 城镇地籍测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全站仪或电子经纬仪等设备进行地籍测绘时,首先必须建立基本控制导线。基本控制导线的要求必须满足委托方允许的控制等级。一般地基测绘工作中,测绘等级分为一、二级,依据《城市测量规范》规定有5″、8″、12″三级,5″级导线点必须建立在四等以上的控制网中进行控制。

平面控制点的埋石密度要求:1:500的地形图分幅图大于等于3个,1:2000比例的分幅图不少于4个,埋石点的位置、坐标信息、点位等级等方面的信息应记清楚,防止混淆。

布设一、二级控制点后,必须根据需要采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和各种交会测量等方法加密一定数量的图根控制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布设图根导线全长一般≤ 1.5km,12条边,二级一般≤ 1km,支导线≤ 3 条边,长度< 1/3 倍符合导线长,并需测左右角、距离往返测,圆周角闭合差≤ 40″,平差可以采用计算机来完成。

结语: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政府部门在实施地籍测绘的过程中,也应充分的利用现在的高科技技术,提高测绘效率和精度,在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的前提下,使地籍测绘工作变得更轻松,同时为以后的规划建设提供基础的地图资料。

参考文献:

[1] 马润台,朱瑞芳,孟永新,赵国琴.超站仪HD-STGPS在北京市地籍测绘中的应用[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1(04).

[2] 陈琳,王琴.地籍测量与土地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篇10

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可以将地球表面的人工与自然相关信息都详尽反映出来,为城镇进一步建设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数据。数字化地形图测绘项目是一个较为繁杂与艰苦的工程,工程进度较慢,城镇周边实际情况也比较复杂。在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因为测绘工作员工、测绘相关设施、测区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测绘质量达不到工程要求,需要重新进行测绘,又或者是返工等情况,导致测绘项目进度得到保证,加大了项目的成本。而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测绘相关工作,经常会导致返工率与成本的提高,所以项目涉及的部门往往会在原先计划的测绘时间基础之上进行工期的追加,导致项目成本提高,效益降低。怎样在提升项目整体效益的基础上,将项目风险降到最低是当前很多测绘部门研究的重点问题。

1.数字化地形图测绘的现状

伴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地形图测绘工程在测绘技术与测绘设备方面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当前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是测绘发展的主要趋势。数字化地形图测绘一般是用全站仪进行实地测量,将野外采集的数据自动传输到电子手簿、磁卡或便携机内记录,并在现场绘制地形(草)图,到室内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人机交互编辑后,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数字地图,并控制绘图仪自动绘制地形图。由于全站仪测量精度较高,而电子记录真实可靠,所以全野外地面数字测图是几种数字测图方法中精度最高的一种,也是城市地区的大比例尺测图(尤其是1:500测图)中最主要的方法。伴着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地形图测绘项目也有了更广泛的应用。

与传统地形图测绘方式相比较,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技术不单单是方法的进步,更是技术方面的突破。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方式突破了测绘业与其他行业的界限,从刚刚开始的首级控制到最后地形图完成,全部采用一体化的操作。突破了逐级控制、分级布网的基本测绘原则。在进行小部位测绘的时候,也可以不用受到图幅边界的影响,在进行外业测绘的时候能不采取分幅操作的方式,直接在内业成图的时候就进行分幅与接边的相关操作。这方面与传统的白纸测绘相比较,既可以提升测绘项目的质量,又可以有效减少测绘工期。然而在地形图测绘中引进数字化方式,虽然有许多方面的优势,因为将内业与外业的界限打破,在实际操作步骤方面还是较混乱,往往导致项目出现没有程序的状况,进而延长了工期,提高了项目成本,也加大了项目的风险,因此需要加强项目的集成管理研究。

2.项目集成管理在地形图测绘项目中的应用

现今针对地形图测绘项目的探究趋势是怎样提升项目的精度,提高项目的质量水平。较少应用项目集成管理的策略对地形图测绘项目开展一体化的管理。在实践操作中,假设某个测绘部门一味地追求测绘作业的质量,而没有考量到项目的周期与项目成本的控制等方面,即便可以根据原先测绘方案的需求完成项目任务,测绘所需周期需要较多时间,项目成本也较高,项目效益较小,同样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假设在地形图测绘工程之中,能较好地应用项目集成管理的相关策略与理论,将施工周期、成本控制、质量监管等元素都进行集成管理,同时将风险监控引入项目管理,能大幅度提升工程的利润。也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让测绘部门通过测绘项目获得较大的整体效益,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

3.测绘项目集成管理研究

3.1架构测绘项目三要素集成网络模式。1.小生境遗传算法基本原理在生物学中,小生境(niche)是指特定环境下的一种生存环境。生物在其进化过程中,一般总是与自己相同的物种生活在一起,共同繁衍后代;它们也都在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中生存。在这些群体内部,也不失有一些优秀个体。在用遗传算法求解多峰值函数的优化计算问题时,经常是只能找到个别的几个最优解,甚至往往得到的是局部最优解,而有时希望优化算法能够找出问题的所有最优解,包括局部最优解和全局最优解。基本遗传算法对此无能为力。既然作为遗传算法模拟对象的生物都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那么借鉴此概念,我们也可以让遗传算法中的个体在一个特定的生存环境中进化,即在遗传算法中引进小生境的概念,从而解决这类问题,以找出更多的最优解。在测绘项目中,我们可以利用此种算法架构成本控制、测绘工期管理、项目质量监控三方面的因素所共同构成的集成网络优化模型。这种模型的特色是群体中个体与个体相互间的信息交换与群体搜索化方式,梯度信息不再是搜索主要依靠的信息,在此种算法中搜索有着较强的宏观搜索技能。小生境遗传算法是一类一体化的优化计算方式,由于其通用性强、算法较为简单,且能适应两种以上的运算的并行处理,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等特点。

3.2测绘项目的风险预测。在本研究中应用BP神经网络架构风险监控模型,BP网络是一类多层的前馈神经网络。它的名字源于在网络训练的过程中,调整网络的权值的算法是误差的反向传播的学习算法,即为BP学习算法。BP算法是Rommel hart等人在1986年提出来的。由于它的结构简单,可调整的参数多,训练算法也多,而且可操作性好,BP神经网络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据统计,有80%~90%的神经网络模型都是采用了BP网络或者是它的变形。BP网络是前向网络的核心部分,是神经网络中最精华、最完美的部分。BP神经网络虽然是人工神经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算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学习收敛速度太慢、不能保证收敛到全局最小点、网络结构不易确定。

3.3测绘项目四要素集成。由测绘项目工期-质量-成本三要素集成网络计划模型优化后得到的工期值、质量值、成 本值(没有考虑实施的风险),即为测绘项目实施的各自的目标值。然后我们根据风险预测的结果对上述目标的优化结果作进一步的修正,就得到集成了风险因素的工期、质量、费用值。 该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更具实际指导意义。

3.案例分析

实验采用某城镇基础测绘项目,总面积约99km?; 计划测绘时间为4个半月,测区地势自北向南呈阶梯状下降地表河流主要有三条。测区内交通便利,气候属于暖温带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季比较适宜外业作业,网络进度计划图如图3所示,已知数据列于表1,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测绘项目在正常情况下的各工作的正常观测时间和最短观测时间下完成各工作的费用和质量相对值。如果提前一天完成工作任务,奖励金额为500元,拖后一天罚金300元。

3.4运用小生镜遗传算法优化求解运用神经网络能求出各测绘过程的关系矩阵R,如下:

得到了各工作压缩时间的限制、各工作的关系矩阵和各工作开始时间可能值,就满足了模型的求解条件,在这里采用线性加权和的形式解决该多目标。至于两个目标的权值的大小,由决策者根据需要来确定,这里取成本和质量的权值分别为0.6和0.4。采用小生境遗传算法对网络计划多目标进行优化,其结果见表2。

实验证明小生境遗传算法对测绘工程网络计划优化求解切实可行,而且从表2中我们不但能得到最优解,还可以得到其余次优解供决策者选择。

3.5神经网络进行风险预测。在这里我们定义项目的风险公式为:

通过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其工期风险、质量风险和成本风险的权重,风险的结果是指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异程度。差异越大风险则越大,反之则越小。各目标风险是指在测绘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际结果与目标的差异程度。

3.6测绘项目四要素集成。我们选取表3中的第一组优化结果,根据神经网络风险预测,此优化结果的风险度R=0.137。根据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后的结果如表3。

篇11

引言

地籍管理工作就是对地籍测量、土地调查、产权管理、地籍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各项管理工作,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立的目的在于日常地籍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因此,分析地籍调查与相关测绘数据间的关系,改进城镇土地调查模式,建立共建共享新方法,保证调查成果数据库在日常运行中对地理实体变更的响应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地籍测绘成果与基础地理数据的特征

1.1 地籍测绘成果的特征

某市对市区开展了2001年至2003年,约120km2的地籍更新调查,该成果全部建库,数据库管理软件为Oracle,GIS平台为ARCG IS。自2003年至今,结合日常土地登记工作,对该数据库成果持续进行了日常变更,年均变更宗地面积达15 km2。地籍数据库数据主要包括地籍权属要素层组(宗地界址点、界址线、宗地而层等所有权、使用权要素层)、土地利用要素层组(点状图斑层、线状图斑层、面状图斑层等地类要素)、行政区要素层(行政区、行政村、行政界线、界线拐点层、街道层、街坊层),基础地理要素层(点状地物、线状地物、面状地物等基础地理要素),其主要数据类型的编码如表1所示。

从地籍数据库的生产、应用及日常维护来看,当前的地籍调查成果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①地籍要素均为全解析法施测,几何精度较高;

②地籍施测范围为而覆盖(或区域性而覆盖),事实上己成为一种大比例尺的国土基础信息采集工作,与水利、林业、采矿、石油、管道、交通、桥隧等专业测量工作不同;

③从可以作为空间相关信息定位系统的意义讲具有基础测绘的性质,现代地籍测量工作与基础测绘工作的关系愈来愈密切,这也是建立多要素地籍、多用途地籍的必然;

④地籍系统中的权属要素(如所有权界线、使用权界线)精度要求高,其中的地理要素在一些特征点(如界址参考点)上精度要求较高;

⑤地籍系统中的房屋层具有特殊性,建筑物、构筑物应权属合法,否则应在房屋属性中予以说明(如改扩建等)。

二、地籍调查与基础测绘一体化管理内涵、原则

2.1 地籍调查与基础测绘一体化管理内涵

地籍调查与基础测绘一体化管理是以“3S"技术及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和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地籍系统关注于地籍要素,其基础地理要素调用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数据,在数据采集及系统运行过程中,当因地籍空间实体变更进行数据采集时,按照基础测绘数据标准和地籍测绘数据标准采集两套数据,分别入城镇土地调查库和基础地理数据库,同时,当基础地理数据进行修补测等更新维护时,可以在地籍管理系统中得到实时体现,从而建立地籍调查与基础测绘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城镇土地调查库和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同步更新,实现一体化管理。

2.2 地籍调查与基础测绘一体化管理原则

1)统一平台,实现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共用

城镇土地调查系统与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应在一个平台上建设,城镇土地调查系统专注于地籍主题数据库的建设,基础地理要素直接调用基础地理数据库的相关要素层,实现在一个数据规整工具中根据配置文件的不同实现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基础地理数据库的调整、更新操作,实现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共用,以建立全要素、多用途地籍。

2)一次采集、两套标准、分类入库,建立数据运行新机制

在城镇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运行过程中,对于因地籍空间客体变更而发生变化的区域,在一次数据采集过程中,分别依据城镇土地调查数据采集标准和基础地理数据采集标准采集两套数据,其中权属要素等地籍数据入城镇土地调查库(土地利用数据在权属要素更新时进行联动变更),基础地理要素入基础地理数据库,同时,当基础地理数据进行修补测等更新维护时,可以在地籍管理系统中得到实时体现,从而建立地籍调查与基础测绘数据更新维护的长效机制。

3)加强元数据管理,保障数据应用

在城镇土地调查中,可以充分利用己有基础测绘数据

成果,但要对不同比例尺、不同施测方法的基础测绘数据

成果区别对待,以保证城镇土地调查成果精度要求;由于

基础地理数据库实现的是数据无缝、无图幅的全覆盖管理,

为在应用中明晰数据质量,需加强元数据维护和管理。

4)协调好房屋要素在两库中的关系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与基础地理数据库中的房屋要素不完全一致。基础地理数据库中的房屋是客观现实的存在,而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房屋要素具有特殊性,建筑物、构筑物应权属合法。在日常土地登记中,违章的房屋要素应不上图或在宗地图中进行属性备注。目前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解决,一种是在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中设立房屋要素层,区别于基础地理数据库中的房屋要素,另一种是对基础地理数据库中的房屋要素增加属性进行备注。

三、地籍调查与基础测绘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城镇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3.1 某城市城镇土地调查技术路线

依据地籍调查与基础测绘一体化管理思路,利用某城市现有的城镇地籍调查成果数据及基础测绘数据,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城镇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可归结为:

1)对己进行更新调查的区域,将现有的城镇地籍宗地权属界线(地类、权属等)数据成果与基础测绘数据相叠加,调查人员实地逐宗核定地类、权属界线表达及基础测绘成果的正确性,发生变化的进行补充调查和补充测绘,对原城镇调查成果及基础测绘成果进行更新,并对照现有的宗地属性信息进行核对,发现不一致的进行纠正,并将空间、属性变化情况记录到变更情况登记表和数据库中。

2)对未调查区域,依据基础测绘成果,进行城镇地籍初始调查,对基础测绘成果发生变化的区域进行修补测,建立初始地籍调查数据库,更新原基础测绘成果,根据收集的权属资料,将与批注情况不一致的空间和属性变化情况记录到变更情况登记表和数据库中。

3.2 某城市城镇土地调查概述

动式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立及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更新。

篇12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不断推进,在社会建设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方式,同时也能够实现国家的建设工作与测量工作相结合,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发展情况,而测绘技术也越来越重要。虽然在测绘技术的发展中,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也在很多测量项目中,发挥着重要的测量作用,实现良好的测量工作。在对城镇地籍测量中的测绘技术应用过程,不仅推动了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良好发展,满足城镇地籍测量工作中对于精准技术的工作标准,同时也能够实现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只有实现良好的测绘技术发展,才能够大力推进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地籍测量的内容

地籍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地表覆盖物的位置,土地权属界、土地使用者及土地资料、地籍资料的动态监测及更新,其中地表覆盖物位置是指我国国境内地表面的图形以及覆盖物的几何位置,地籍测量时应把具体的位置和数据用几何图形编制成图;权属界既定出界址的位置和界址的坐标,以方便土地权属的管理;土地使用者资料包含使用者的姓名、住址、拥有土地编号、面积、土地等级,建筑物占有面积等资料;地籍的动态监测包括地籍图的重测、修测、重新定级以及地籍簿册的修编,并依据我国土地管理与规划的要求,进行土地整治与划分的测量工作。地籍测量可以有效的控制不动产的位置、面积、质量和权属关系,并能建立具体的坐标数据,为地籍管理提供有利的依据,同时经过测量的地籍数据可以为土地的租凭和利用提供资料,使地籍测量成果具备了法律效力。地籍测量还可以促进区域规划、城镇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和古迹保护、国土整治等方面的管理,为土地的利用与规划提供决策。

二、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选择

1、测量经费的合理性

城镇的地籍测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其需要对不断变化的地籍信息进行测量,同时还要考虑到经费支出问题,因测量方法的不同,单位面积所需的经费也不同。针对一个发展中的城镇这种测量经费往往无法接受,针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在城镇地籍测量中一定要选择适宜的地籍测量方法。

2、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实用性

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实用性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选择较为适宜的测量方法以满足测量过程中对坐标、面积、界址的需要。测量过程中对一般城镇和村庄都可以利用解析法和图解法进行测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物密集程度增大,宗地面积变小,界址密度也逐渐增大,需要利用现有的比例尺对现行的地籍图形进行似画,并根据实地测量绘制成地籍图。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利用部分解析法进行宗地坐标的划分,解析法可以计算出地籍数据,但有部分地籍数据还不够精确,这时利用实际测量确认部分解析的数据,以达到节省工作量和资金的目地,所以说城镇地籍测量要充分利用好测量方法,突出测量方法的实用性。

3、原有地籍资料的可利用性

原有地籍资料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在地籍信息收集中一定要强化对原有地籍资料的再利用,这可以极大的缩短地籍测量图的成图周期,体现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目前,我国的土地测量单位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仪器与设备相对落后,在开展地籍测量时存在难度大,任务重的情况,实际测量中如果测区内有现成的地籍图,可首先进行选用,如有平面地物缺失可进行修补,然后结合实地测量数据对宗地勘丈数据和地籍要素进行绘图,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缩短了成图周期,达到了土地管理的要求。

三、地籍测量的常用方法

1、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所谓的CPS系统,是一种建立于卫星信号搜寻角度之上的定位导航服务系统,其全称为―全球定位系统。其具有全球覆盖、生成准确、合理的三维立体坐标、操作方法较为快捷方面、能够连续性作业、传送速度快、灵活性强与精准度高等特点。现如今,在地籍测绘技术当中,CPS应用范围极广,成为探测地点的主要方式。GPS定位服务系统主要是依托PTK技术对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进行专业性的技术测算,可精确到厘米的单位,在生成数据或信息之后,将其拷贝到成图识别系统,便可获得需要的地图。下面我们简单阐述一下在采用CPS定位服务系统之后所应注意的事项,具体为:第一,地点问题,接受CPS发出信号的地点要无遮掩、较为开阔,有些树冠林中,能够干扰卫星信号,导致信号与地籍测绘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第二,在进行PTK测量技术之前,应选择卫星数多PDOP值较小的阶段进行操作,确保数据与信息的真实性、精确性与客观性;第三,基准站的上空辽阔无缘,无任何可干扰接收信号的介质,尤其是强大的电磁源,均会影响信号的接受与地籍测量的精确性。

2、摄影测量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所谓的摄影测量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与摄影器材,提供立体、清晰、全面、精确的三维信息。其优势为:不需要近距离接触实物,即便是存在一定的距离,依然能测量出精确的地籍数据,如此一来,大大缩减了工作人员在野外的工作量,提高了测量效率,信息获取渠道的种类也愈加多样化。具有明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个测量地逐步创建了数字化摄影工作站,可见技术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在中型城市、大型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均采用了摄影测量技术。摄影测量技术成像比例最高为1:00,能够形成清新线划、影像丰富多彩、数字化的信息效果。具体涵盖了三维立体化坐标测图硬件设施、解析成图方式以及高密度模拟应用测图实施等等,实现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采集与汇总,处理影像数据之后,将其录入到绘图系统当中。

3、遥感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既能够获取影像信息与非影像信息的语义解释与非语义解释,又可进行精确的口标几何定位,通过非接触性传感器获取物理特征与几何相关的信息,为我们改造自然、认识自然提供强有力的参考和依据。遥感技术一般适用于一些中等或小规模的地形图当中,用来获取一些几何数据与物理信息。一般情况下,动态遥感监测技术的监测对象为土地资料及利用率,通过数字或图形等文体形式获取数据,结合现代化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处理一些难以分辨的信息,同时按照相关要求制定对地籍的监测周期,全程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测,对土地利用周期变化产生的不同数据记录下来,进行归纳、整理与对比,最终形成一组精准、科学、真实、有效的数据。遥感测绘技术的长足发展让测绘变得更加便捷、客观与科学,现代化计算机处理技术进一步的完善与丰富,让测绘地籍等项目更为合理、精确与科学,充分补充各类地籍信息、比例地形图与城市基本地形图等,提供高效、现代、科学的处理方式。

结束语

要想发展、完善地籍管理工作,必须提高科技水平,进行技术上的革新,掌握地籍测量基础的知识,把地籍测绘和地籍控制测量作为地籍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重视地籍控制测量,明确控制测量的要求,建立测量时的坐标系,建立首级控制网和加密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量,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只有保证控制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更好地进行地籍测绘,才能确保地籍图册的准确性,才能更准确的开展测量工作。只有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地籍测量手段,才能促进地籍管理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一、引言

城镇地籍测量工作是城镇地籍管理和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城镇地籍测量的方法和技术也得到不断的进步和更新,怎样快速获取地籍空间数据,为城镇地籍管理提供准确的测量基础数据,以满足城市行政管理不断提高的要求。本文具体探讨了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作业的优点、施测的方法、测量结构的精度评定,总结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方法。

二、GPS定位技术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GPS地籍控制测量的优点它不要求通视,这样避免了常规地籍控制测量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没有常规三角网(锁)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及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加测对角线或增设起始边等繁锁要求,只要使用的GPS仪器精度与地籍控制测量精度相匹配,控制点位的选取符合GPS点位选取要求,那么所布设的GPS网精度就完全能够满足地籍规程要求。

目前,常规静态测量、快速静态测量、RTK技术已经逐步取代常规的测量方式,成为地籍控制测量的主要手段。边长大于15km的长距离GPS基线向量,只能采取常规静态测量方式。边长在10~15km的GPS基线向量,如果观测时刻的卫星很多,外部观测条件好,可以采用快速静态GPS测量模式;如果是在平原开阔地区,可以尝试RTK模式;边长小于5km的一、二级地籍控制网的基线,优先采用RTK方法,如果设备条件不能满足要求,可以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方法。边长为5~10km的二、三、四级基本控制网的GPS基线向量,优先采用GPS快速静态定位的方法;设备条件许可和外部观测环境合适,可以使用RTK测量模式。

近几年,地籍控制测量基本采用了以上三种GPS测量模式。例如,在大庆5.5万公顷油田用地的地籍调查中,采用常规静态的作业方式建立了首级地籍控制网,然后采用RTK测量方式,加密了低一级地籍控制点。

三、GPS定位技术在地籍图测绘中的应用

地籍碎部测量和土地勘测定界(含界址点放样)工作中,主要是测定地块(宗地)的位置、形状、数量等重要数据。

在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上的地籍碎部测量,对于城镇街坊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0cm,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5cm。在进行土地征用、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等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中,相关规程规定测定或放样界址点坐标的精度为相对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及界址线与邻近地物或邻近界线的距离中误差不超过±10cm。因此,利用RTK测量模式能满足上述精度要求。

测定RTK技术使精度、作业效率、实时性达到了最佳的融合,为地籍碎部测量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测量方式。现在,许多的土地勘测部门都购置了具有RTK功能的GPS接收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并且取得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全站仪相比,采用RTK方式进行碎部测量速度快,作业效率高。同全站仪一样,RTK测量单点的时间需要几秒到几十秒,但是,它不要求通视,不需要频繁换站,减少了全站仪频繁换站所花的时间,而且可以多个流动站同时工作。据初步的应用分析,测量时间节省一半以上,测量精度和可靠性都能满足要求。

四、GPS定位技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的形式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随时摸清土地利用形式的变化,进行土地利用变更登记,将是我国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和经常性的工作。

对应不同的位置精度要求,在土地调查中,通常可以使用单点定位、常规差分GPS、PPK、广域差分GPS等方式。这些GPS测量方式,可成倍地提高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动态监测速度,其精度和可靠性得到极大的改善,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种种弊端,省时省工,适用于各种各样复杂的变更情况,真正地实现了动态监测的实时性和数值化,保证了土地利用数据的现势性。

在土地调查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GPS定位模式,如果定位精度要求不高,优先采用单点定位模式;如果定位精度要求达到米级,可以采用广域差分GPS模式;如果附近已经建立常规差分GPS参考站并能够接收到差分信号,也可以采用常规差分GPS。如果没有广域差分GPS信号接收设备,可以在调查地区附近的已知点上,建立常规差分GPS参考站,采用常规差分GPS或PPK模式;如果是局部地区的精密土地划界,可以采用RTK测量系统。

现在各大GPS生产厂家都推出了手持差分型GPS接收机,它轻便灵活,能记录点、线、面等数据,可存储很多点的几何数据和属性特征。码相位差分达±2m~±5m精度,加分米级处理器定位精度高于±1m,其精度完全满足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及其动态监测的精度要求。对于经济实力不是很好,而又要长期大面积进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监测的单位,是一种首选的技术。

在GPS动态差分技术中,PPK(Post Processing Kinematic)模式(只是采用数据后处理,在参考站和流动站之间不需要建立无线电通讯数据链)是动态差分技术的最早模式,采用数据处理后,其平面位置精度在±5m以内,还可以减少数据传输链的建设费用。

五、新的GPS定位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与展望

网络RTK技术已经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国际上最大的GPS厂商TRIMBLE公司,已经开发出商用的网络RTK系统软件―VRS系统。我国的深圳市国土局和四川省地震局已经购买了这个系统,分别在深圳市和成都市建成了相应的网络RTK系统,实现了各种定位服务。

现在的深圳市和成都市,地籍测绘工作已经变得非常容易,在系统覆盖区域,厘米级到米级的地籍测绘,如地籍图修测、土地放样、边界调查等,都能够实时完成,极大地缩短了地籍测绘工作的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土地信息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随着其他城市和地区网络RTK系统的建立,未来的地籍测绘工作,将变得更加容易和简单。

PPP技术(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recise Point-Positioning),其完全可以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不管是后处理还是实时应用,PPP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大有作为。同RTK比较,PPP技术的实时应用主要借助于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数据链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必事先建立一个固定的基准站。

所以,在任意地区可以利用PPP技术建立地籍控制网和界址点测量。同时PPP技术真正实现了测量个性化,在测区不需要高等级的测量控制点,不需要加设基准站,单人单机即可完成地基测绘任务。

六、结束语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的应用,将极大的推进城镇全解析的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的发展,使城镇地籍管理和地籍测量手段向自动化的目标迈进,有利的促进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城镇地籍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仪器、软件的不断改进推出,价格的进一步降低,全球定位技术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