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城镇地籍测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地籍调查;地籍图;界址点
近几年来,我国的土地管理工作已逐渐进入将健全与完善土地市场作为核心内容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将土地融入市场的范畴,如果它的归属权不清晰、地理位置、边界以及土地面积不准确,就会大大降低各种地籍资料的可信度,进而导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管理土地资产的行为缺乏基本的凭证和依据。城镇地籍调查是土地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和预前性很强的工作。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实践获得的经验与教训,针对怎么提高地籍图的测绘速度,怎么充分高效地利用现有成果资料加以分析研究,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地籍图测绘方法。
1、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是地籍图测绘工作的开始工作,同时也是整个地籍调查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保证。针对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工作以及对平面控制点的选择方面,一定要重视城镇当前存在控制点的效果,并紧密联系国家或者城市坐标系。在对平面控制网的设计上,精度一定要达到测定界址点的要求和标准;在设计的密度方面要达到测区内部对地籍细节测量的要求;在点位的设置上一方面要符合测图的需求和标准,另一方面还能够与附近的界址点保持良好的通视效果。
2、地籍宗地边长的勘测丈量与界址点的测定
对宗地草图的勘测,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勘丈。针对面积不大的宗地,要使用已经检验过的钢尺对界址边进行丈量。并且对每个尺段读数二次,取两数的平均数作为相应界址的边长;在对界址边进行勘丈、对界址点进行确定过程中,要注意对界址点的栓距进行注记,以表明界址点的具置、跟附近地物的相关关系与条件距离,方便以后在进行测绘或者装绘地籍图的时候,能够适当地将界址点及界址边当作绘制界址点、界址边附近相应地物的控制点和控制线。这个要求以及工作流程,在时候出现界址标志损失,需要重新恢复的时候显得特别重要
3、测绘地籍图、装绘地籍图的方法
相比地形图的测绘过程,地籍图的测绘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地形图的测绘通常情况下布置在通视条件良好、视野开阔的控制点和图根点上,方便在进行设站的时候能够尽量控制最大的范围。然而实际上,在这类控制点或者图根点上设置站点时对于规定范围内无法测量的地物要素,通常是通过皮尺进行调绘,或者通过平板仪支导线来对其测绘的。所以在这些地区进行测绘时就会存在很大的误差,甚至会出现一定的错误。如果直接通过地形图来充当地籍原图,就会很大程度影响地籍调查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如何通过现有的地形图促进地籍图测绘速度的提高,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高效实用的作业方案。其过程表述如下:
(1)首先,要将已经获得的各级导线点、图根点以及界址点坐标绘制在在1 :500或者1:1000比例的薄膜上面,然后将宗地的相应界址边连接起来,并利用已经勘丈过的界址边长对其进行检查,通过这个途径,就能保证对宗地形状的真实反应。
(2)假如地籍图的图幅内是新建的区域或者地形地物较大变化的地域时,可以通过界址点和界址边当作相应宗地的临界控制线,然后根据地籍要素和控制线的联系制定出相邻宗地边界内的地籍条件和要素;而对于大多数宗地就没有必要设置站点,这种做法可以极大提高地籍图的测绘速度,保证地籍图的准确绘制。
(3)如果调查范围存在或者部分存在地形图,就可以将已经绘制好的控制点、图根点与界址点坐标的薄膜,放置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上,根据宗地的草图上多注记的界址点、界址边界和地物的相关关系以及条件距离。进行透绘操作时,还要特别注意宗地边界部分的地籍要素,还有宗地内的其他要素等。重要的是,进行透绘的时候还要主义检查地形图的变形,发现并纠正地形图上的错误。
4)地籍图的测绘和检验
当作完上述工作,或者完成对某个街坊区域的工作后,将薄膜图放置在一个小平板上,对存在问题的界址点以及界址边与相邻地物的位置关系进行实地检查,这个过程可以不设站点。一般情况下,界址点与界址边跟相邻地物的位置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1-53-3
0 引 言
地籍测绘的内容包括地籍建立或地籍修测中的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要素调查、地籍要素测量、地籍图绘制、面积量算等。地籍测绘的目的是获取和表述不动产的权属、位置、形状、数量等有关信息,为不动产产权管理、税收、规划、市政、环境保护、统计等多种用途提供定位系统和基础资料。
1 地籍控制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cadastrN control survey)是指在地籍测绘前期工作中,为满足地籍基础控制和测制地籍图之需,以地籍区或地籍子区为范围,以国家等级点为基础,按规范要求而采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等方法,测定基本控制点和图根控制点的过程。当前,数字测图工作主要是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和各种专题图的测绘,随之控制测量部分主要是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图根控制测量主要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1.1 图根点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即测定各平面控制点的坐标。为了限制误差的累积和传播,保证测图和施工的精度及速度,测量工作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即先进行整个测区的控制测量,再进行碎部测量。控制测量的实质就是测量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测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工作,称为平面控制测量。
(1)其等级划分条件:导线平均边长、测角精度要求、测边精度要求、三角形角度闭合差、起始边相对中误差。
(2)其测量方法
1)导线测量:用于在狭长地带、山区以及道桥工程中建立平面控制网,测定导线边长及相邻导线边的导线转折角 。
2)小三角测量:用于在丘陵或山区测图所建立的控制网测量,测量各三角形的所有内角及基线长度。
3)交会定点:加密控制点常用方法(前方交会、后方交会及侧方交会法等)
1.2 图根点高程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即测定各高程控制点的高程。图根控制测量主要是在测区高级控制点密度满足不了大比例尺数字测图需求时,适当加密布设而成。图根点高程控制测量等级划分:
(1)国家水准网:分一、二、三、四等,一、二等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建立,三、四等水准网可直接为地形测图及工程建设提供高程控制点。
(2)城市高程控制网:分二、三、四级三个等级
(3)小地区高程控制网:以国家或城市等级水准点为基础,建立单一水准路线或水准网。
2 地籍图测绘要素
地籍图是明确宗地与宗地之间的关系、宏观管理土地的重要工具,同时它也是地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籍要素包括:各级行政界线、宗地界址点和界址线、地籍号、土地的坐落、面积、用途和等级、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等。地物地形要素包括:界标物、建筑物、道路、水系、地貌、土壤植被、其他地物。
2.1界址点测量
进行界址点测量时首先应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再根据收集到的土地权属资料和土地权属调查资料在工作地图上标出界址点位置及宗地用地范围、权利人和姓名,并在图上统一编制界址点点号和宗地号,注记出与地籍调查表中相一致的实量边长,然后制作界址边长限差表,根据实量边长与坐标反算边长之差来反应界址点的观测精度。
界址点在实地调查确定后,应全部进行实地测量。界址点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时,角度测半测回并作2C差校正,距离测一测回。仪器在每个测站工作时都必须用控制点或之前测量的界址点加以检核。
界址点、界址线按权属调查确定的位置测绘。界址包括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地籍街坊界线、城乡结合部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在地籍图上界址点用直径0.8mm的红色小圆圈表示。界址线用0.3mm 的红线表示, 与宗地界址线重合的其他界线, 在地籍图上可跳跃注记; 集体土地所有权者注记在集土地所有权界线内。
2.2建筑物(房屋)测绘
房屋及其建构筑物测绘应以外墙基为准, 悬空建筑(水上房屋、飘楼、骑楼、柱廊等) 按其外轮廓测绘并注明房屋结构与层数,临时性的建筑物可舍去。房屋及其建构筑物轮廓凹凸在实地小于0.2m,简单房屋小于0.3m时可以用直线直接连接房屋内部天井应区分表示,并注记"天井"二字,悬空建筑用虚线表示。同一房屋有不同层数、不同结构性质的都应分别表示。
2.3独立地物测绘
独立地物一般有对应的地物符号,如露天构筑物、固定粮仓、公共设施、广场、空地等绘出其用地范围界线,内置相应符号。建成区内街道两旁以宗地界址线为边线。对于没有统一符号的,可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取舍。电力线、通讯线及一般架空管线不表示,但占地塔位的高压线及其塔位应表示。大面积绿地、街心公园、园地等应表示。零星植被、街旁行树及单位内小绿地等可不表示。
2.4 道路和水系测绘
道路要标出技术等级,标注铺面材料,如砼、沥、砾、砖等。道路及道路桥梁交叉处、公共场所内的大花圃应测绘。道路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如站台、桥梁、大的涵洞和隧道的出入口应表示,铁路路轨密集时可适当取舍。铁路、公路两侧用地界线已有权属调查成果的, 应予实测。公路按路肩测绘, 街道按渠边石施测;无渠边石的不测绘街道线, 内部道路按实际界线测绘。道路的路堤路堑用相应符号表示。
表示河流、沟渠的拐弯点应准确绘出,沿河沿渠的陡坎应表示出来。宽度大于0.5米的沟渠用双线依比例表示,宽度小于0.5米的以单线表示。同时还应区分一般沟渠与有堤岸沟渠,河流、水库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如堤、坝等应表示。
2.5地貌地类测绘
对于各种天然形成与人工修筑的高0.5米以上,长5米以上的坡、坎以相应的符号表示,1米以上的田埂用双线表示,1米以下的田埂以0,2mm的单线表示。.图上占地面积大于符号尺寸时应绘出用地范围线,内置相应符号或注记。公园内一般的碑、亭、塔等可不表示。对于宗地较小的住宅用地, 可以省略不注记, 其它各类用地码一律不得省略。道路用地, 包括分割街坊的道路和街坊内的道、巷、通道的宗地, 都应按《全国土地分类》体系的规定要求注记其相应的地类码。
2.6管线与桓栅测绘
管线的拐弯点应准确测绘,对于1万伏以上的电力线必须测绘,其他电杆可不表示。围墙、栅栏、栏杆一般应测绘外线,当房屋搭在围墙上时,宜将围墙表示完整。
2.7注记
图廓线、坐标格网线的展绘及坐标注记。埋石的各级控制点位的展绘及点名或点号注记。图廓外测图比例尺的注记。
平坦地区不表示地貌,起伏大地区应适当注记高程地理名称注记。平坦地区不表示地貌,起伏大地区应适当注记高程。
3相关精度指标要求
地籍图的精度应优于相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精度,地籍图上坐标点的最大展点误差不超过图上±0.1mm.其他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5mm.相邻地物点之间的间距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4mm。
城镇地区城区地籍图的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郊区地籍图的比例尺般采用1:2000,复杂地区或特殊需要地区地籍图的比例尺采用1:500。地籍测绘应采用国家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高斯正形投影;采用独立坐标系时均应和国家坐标系联测。
3.1 图根点平面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地籍调查是查清每宗地的权属、界址、位置、面积和用途, 完成城镇土地的初始登记, 为管理和开发土地提供一套完整的、合法的、科学的、现实的、可靠的地籍资料。地籍图测绘要求全野外数字化实测,成图比例尺为1∶500 地形图。地籍测量和地形测量同时进行, 但应突出如下地籍要素测量:界址点、线以及其他重要的界标设施; 行政区域和地籍区、地籍子区的界线; 地类界和保护区的界线; 基本地籍图、宗地图、各类面积计算、汇总和统计。其成果经审核批准, 并依法登记后将具有法律效力。
(1) 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临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3mm。
(2) 宗地内外与界址边相邻的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4mm;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5mm。
(3) 相邻界址点坐标反算边长与勘丈边长之差一类小于等于10cm, 二类小于等于15cm 。
3.2 图根点高程测量精度指标
在每一个测站进行设置后对后视点返测一次,进行测站及误差限检核,进而取往返观测的平均坐标来计算测站点的坐标,以提高精度。然后按照测站点往返测坐标均值及后视点坐标重新设置方位角进行前视点坐标测量。
测量控制网一般具有精度高、点位密集、使用频繁和更新周期短等特点。它是通过大量的GPS点或水准点来实现的,具体包括;二、三、四等水准网点。数字测图时,测站点的点位精度,相对于附近图根点的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6。如表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指标。
3.3 界址点测量精度指标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数字化测绘技术
1.1全站仪和电子记录薄进行搭配
通过全站仪和电子记录薄的配合方式进行地理测绘,能够有效的把握地籍上的要素数据,将利用数据采集软件采集到的各项数据记录在电子记录薄上,之后在进行数据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转化为相应格式的数据文件,依据文件进行草图绘制,最后经过测图软件编辑成测绘图。通过以上两种技术相配合的方式进行测量能够更好的实现角度和距离的自动计算,它们的操作方法并不难,经过简单的培训测量人员即可掌握其操作技巧。不过要特别注意在使用时因为其很容易受到硬件设备的影响,一旦出现测绘时天气恶劣可视性较差情况,就很难保证测绘数据的准确性。
1.2全站仪和便携式计算机进行搭配
全站仪能够对测量土地进行全方位的地籍要素数据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电脑,在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数据,把处理后的数据转化成地籍要素所需的符号和图形。使用电子计算机加工处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需要在处理之后备份数据,以便于日后如需这些数据时能够及时的获得原始文件。通过这一技术能够快速的得到现场测绘图,及时高效的获取测绘数据,不过这一技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为测绘时所需的测绘费用较高,加之进行野外测绘的适应力较差,使得其推广起来十分困难的。
1.3全站仪和掌上电脑的搭配
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地籍测绘时可以使用蓝牙传输数据,同时在进行数据采集的时候可以利用全站仪的前端采集部分。近些年来随着体积小、携带便捷的平板掌上电脑的普及,使得地理测绘的智能化和电子化进程逐步加快。运用掌上电脑进行地籍测量的时候,不但可以将数据多格式的呈现出来,而且还能够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在进行测量的时候还能够实现自由测站的功能。和其他技术相比这一技术所需的经费较少,操作方法简单,还能够实现现场同步生成图像,所以得到了较大的推广。但是,这种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并不十分的完善,对于使用时出现的问题相关的操作人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保证测绘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
2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与RTK的应用情况
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现在在世界的各个领域都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对于城镇RTK,即为实时动态(Real TimeKinematics),其主要作用在于能够在工程的测绘中实时提供流动站在测绘的指定坐标系中其三维定位的结果,甚至能够达到厘米级精度的坐标定位。
测量方法。RTK测量就是利用流动站GPS接收机对GPS卫星进行观测采集,其相应的信息与此同时,GPS接收机也接收由基准站电台所发射的信号,而进行处理得到基准站测量数据,最后就能够得出其厘米级的精度流动站的位置么人得到测绘中所需的数据。
RTK测量技术在测绘中优势。RTK在城镇地籍测量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测量不用布设各级的控制点而只需一定数量的测量的基准控制点,简单方便;RTK的测量能够高精度而且能够快速地测定地图中的图根控制点以及地形点和地物点等的坐标;RTK技术在利用专业的测图软件是可以在复杂的城镇地籍测量总速度性的生成所需电子地图而据已有的数据成果进行工程的施工放样。
3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遥感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和遥感技术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测绘技术,其还在不断的发展研究中,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航空航天影像信息获取方法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已将可以实现卫星遥感影像高分辨率图像的采集,其所获取的信息数据将成为地理空间信息的主要来源。运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遥感测量技术进行地籍测量,在较好的完成籍线划图的测量工作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卫星遥感对土地资源进行动态调查,调查出土地的实际应用状况,给地籍图的及时更新提供精确的数据。
4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
采用扫描数字化方法对已有地形图或地籍图等地籍要素进行数字化处理,要根据两种模式测算出界址点的坐标数据,也可以将界址点的坐标数据直接传进电脑中,之后再将两种数据进行叠加,通过一些数据处理软件将数据转化为地籍图和表册。“准地籍测量”是一种地籍测绘中新出现的数字化扫描模式,也就是在已经有明确标注的地籍台账上注释实地标绘宗地界址线,划分街道、街坊、调查区及编号,如果在调查宗地座落、地名、门牌号码、房屋结构及层数,标示不清或精度不符时发现与事实不相符的之处,可以在以后进行地籍调查和变更填补。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测绘到的地籍测量对于测区内的地形图或地籍图现的要求较高,时效性较强,要有完整的控制点和目标点的设置。
5数据库技术与GIS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应用
要分析数据库技术与GIS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应用,也即是应该从GIS技术进行了解。下面就从GIS的概述进而从数据库技术以及GIS技术的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联系应用进行分析:
5.1 GIS的概述
对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本身而言,其是集计算机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集一体的新兴学科。
就GIS技术的概念而言,其是将当前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地理数据以及系统管理人员组织而成的对任一形式的地理信息进行高效获取、存储、更新、操作、分析及显示的集成的技术。
就GIS技术其功能而言,主要分为数据的采集,也即是编辑主要用于获取数据,而保证GIS数据库中的内容与空间上的完整性和数据转换,也即是是保证数据在入库时在内容上的完整性,逻辑上的一致性。
就GIS技术的在城镇地籍测量中优势而言,不但可以集当前测绘中的地理数据采集,存储和管理以及分析,还能够三维可视化的显示和成果的输出为一体的数据流程,此外,这还能够拥有空间提示和预测预报和以及辅助决策的功能。
5.2数据库和GIS技术的应用
对于当前的城镇地籍测量工程来说,地籍测量数据的采集以测量数据的多样化而使得数据库的技术应用时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于测量中测量数据处理的合理化以及准确化是最为重要的,数据库技术以及GIS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步,在测量中利用数据库技术以及GIS技术,建立一个地籍测量数据的数据库或者数据的信息系统。第二步,利用数据库技术或者GIS技术对测量的数据处理,做到数据处理自动化以及数字化。第三步,利用数据库技术和GIS技术实现对测量数据的存储以及管理,达到对地籍测量数据处理的合理化以及准确化的目地。
结束语
对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国整体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我们既要认可近些年来我国在城镇地籍测量工作中取得的辉煌成绩和喜人进步,也要清晰的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我们的测量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本文通过简析地籍测量的几个常用方法,使我们系统地了解到每种方式的利弊,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于日后我们开发新的地籍测量技术,提供了重要线索,为研发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资源消耗少、准确度高、内容丰富的先进技术,给予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前言
当前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这也使土地资源紧缺的态势越来越严重,因此需要合理对土地资源进行分配,做好土地资源的全面规划,这就对城镇地籍测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成图速度快、坐标精度高等特点,将其在城镇地籍测绘中进行有效应用,可以有效的确保测绘的精度,所获得的地籍信息准确性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1 地籍测绘概述
地籍中主要是记录土地及地下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用途等信息,通过图形、数据及文件等形式进行记录。地籍信息的获取,可以利用地籍测绘来实现,地籍测绘通常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种测绘行为,在具体测绘过程中,需要利用测绘技术来对土地的地籍信息进行整理,具体操作步骤以测绘控制、地籍要素测绘、地籍调查及动态更新等为主。在地籍测绘中引入数字化技术,从而有效的提高测绘的精度和地籍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地籍测绘所获得的数据,是地籍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后续施工和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对地籍测绘给予充分的重视,确保测绘质量的全面提升。
2 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地籍测绘中的方法
2.1 建立测绘控制导线
建立高等级的测绘控制导线是测绘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采用具有较高手精密度的测绘仪器,执行严格的测绘步骤,并实现对基本控制点坐标的获取。近年来,GPS技术和全站仪在地籍测绘中应用十分广泛,有效的改变了传统地籍测绘工作中三角测量形式,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控制导线的准确性,而且使测绘人员劳动强度得以降低。在具体对基本控制导线进行布设时,通常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布设时利用静态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利用GPS中自带的平差软件,在获取基本控制导线点坐标时更具便利性。
二是布设基本控制点可以使用高精度全站仪。利用这种方法时是在已有的基本控制导线点位上进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具体的操作程序及标准要求,当获取到坐标点位后,需要对坐标点位进行平差处理,以此来对测绘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进行有效消除。
三是在布设基本控制导线时,可以充分的利用较近的已知的基本控制导线坐标。
2.2 数字化测绘方法
2.2.1 实时动态差分技术
实时动态差分技术主要是针对于城镇地籍信息测绘中一些较开阔而且建筑物较少的地带,在具体测绘过程中,测绘得到的坐标点位及地籍信息要随时输入到电子手簿中,并进行关系草图绘制,当测绘工作完成后,则需要将获取的坐标点位输入到电脑中,然后利用电脑成图软件成图。利用实时动态差分技术不仅具有工作效率和测绘精度的特点,而且对工作现场也没有过高的要求,能够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这也是在当前地籍测绘中较为常用的测绘方法。
2.2.2 全站仪测绘
当所测绘地区存在着建筑物遮挡,或是电磁波信号无法对其进行覆盖时,界址点或是地物等地籍信息则可以利用全站仪来进行测绘。需要在测绘前建立基本控制导线,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全站仪来进行碎步测量,并利用全站仪来存储所则得的地籍点坐标,草图在现场即可绘制出来。等测绘工作完成后,可以利用全站仪中的存储的坐标信息和现场的草图来完成地籍图的绘制。利用全站仪对地籍进行测绘,能够实现对地籍死角的有效测量,同时与全棱镜设备进行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测绘效率,降低测绘人员的劳动强度。
2.2.3 数字摄影技术
在地籍信息测绘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字摄影设备来获取地面地籍信息,在内处理后所获邓的信息在电脑在进行匹配,完成地面模型的创建,并利用专业软件来获得数字地图。近年来在地籍测绘工作中,全数字摄影技术以其成图面积大、良好的经济性及精确度等优点,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2.2.4 扫描成图作业
扫描成图作业主要是充分的利用已有的地形图或是地籍图,通过扫描软件来将原始测绘图扫描到计算机中,以此来将获得的栅格图变成矢量图,从而获取数字化地籍图。但这种由原始图所获得的地籍图,必然会受到原始图精度的影响,需要成图后对基本信息进行补测和修测,并进一步核实一些重要地籍信息点位,避免存在错误或是大的误差。
3 城镇地籍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详细的地籍调查工作
地籍测绘工作开始之前,要深入调查与其相关的所有地籍要素,同时清楚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土地面积及界址线等关系,并进行地籍调查表的填写。在对地籍点位标注时,所输入的属性信息要保证完整性,并建立健全数字测绘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地籍信息的数字化管理。
3.2 城镇地籍测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全站仪或电子经纬仪等设备进行地籍测绘时,首先必须建立基本控制导线。基本控制导线的要求必须满足委托方允许的控制等级。一般地基测绘工作中,测绘等级分为一、二级,依据《城市测量规范》规定有5″、8″、12″三级,5″级导线点必须建立在四等以上的控制网中进行控制。
平面控制点的埋石密度要求:1:500的地形图分幅图大于等于3个,1:2000比例的分幅图不少于4个,埋石点的位置、坐标信息、点位等级等方面的信息应记清楚,防止混淆。
在进行一级和二级控制点布设时,要求采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及各种交会测量方法,对图根控制点进行加密。而且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布设图根导线长度进行严格控制,确保与相关规定要求相符,并要对左右角及圆周角闭合差进行测量,利用计算机来完成平差。
4 结束语
在地籍测绘中,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十分广泛,不仅有效的提高测绘工作效率,确保了测绘精度,而且能够更好的满足城市化建设的需求,使测绘工作变得更为轻松,所获取的测绘数据及地籍信息,能够为后续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0、前言
随着数字测图理论与实践的进步,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得到迅速发展。在当今社会管理中由于测绘、地籍管理和城市管理等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使地籍测绘行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一种全解析、机助成图的方法,将其利用于城镇地籍测绘,大大改变了传统测绘技术以手工为主,精度低、图形属性信息单一、编辑修改不便,难以查询等状况,可以大大提高测图工作效率,保证成图精度,满足城镇建设的需求,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新手段。数字化测绘技术大大加快了城镇建设的基础工作,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下面就这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谈出个人一些体会。
一、地籍数字化测绘的有关概念
地籍,主要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用途(如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数据、文件、表册和图件等形式表示出来。地籍测绘则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一系列测绘活动,地籍测绘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测量技术与土地法学的综合应用,即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权利的测绘,是一种法定的行为,区别于普通测绘,其包括:地籍控制、地籍要素测绘、地籍调查、动态监测与更新等,而要素测绘往往包括界址点等细部测量和地物点的碎部测量,并绘制地籍图和土地的面积量算。城镇地籍数字化测绘技术无非就是通过数字化测绘从事一系列关于城镇地籍测绘活动的技术,其工作流程可以概括为:技术设计[1、地籍调查属性信息录入;2、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图根加密]地籍碎部测量编绘地籍图计算机数据处理建立宗地信息库[1、生成宗地图;2、街坊街道面积汇总;] 建立地籍库根据需要输出成果。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2.1地籍调查
城镇地籍调查包括初始调查和变更调查,涉及权属、房产、税收和管线地籍等方面。以宗地为单位,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宗地占地界线(界址线)位置、占地面积及四者关系等基本情况的调查属于土地权属调查的范畴,也是地籍调查的核心。进行权属调查时要清晰地填写地籍表,保证相邻宗地符合指界条件的指界人现场指界,而且签名盖章后双方无争议。同时利用属性软件工具录入属性信息到具有完整的土地权属信息表格的数字测绘系统等数据库软件,形成土地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为后续工作保留珍贵的资料,可根据需要以街道、街坊为单位进行文件的储存。地籍调查时要绘制宗地关系图,此时需要注意尽量选择大比例尺,或局部放大比例尺,增加注记的空间,之后按从北向南,从西向东或按“弓”型原则预编地籍号。
2.2 城镇地籍控制测量与碎部测量
2.2.1城镇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开展地籍碎(细)部测量首先要建立具有精确平面坐标值的平面控制网点,而建立控制网主要用GPS RTK 和配套的随机数据处理软件,加上快速动态定位的方式来完成。
城镇地籍控制测量一般是建立在基本控制测量基础上,在委托方许可而没有已知首级控制网或受设备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则可采用假设坐标。地籍控制测量分一、二级,根据《城市测量规范》分5″、8 ″、12″三级,5″级必须在四等点以上点进行控制,精度高的点可建立精度低的控制网。
平面控制点埋石点密度要求:1:500分幅图≥ 3 个,1:1000、1:2000 分幅图≥4个,各埋石点等级控制点均应作好点之记,并绘制控制网略图。
布设一、二级控制点后,必须根据需要采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和各种交会测量等方法利用测距符合导线(困难地区可布设二级图根导线或支导线)加密一定数量的图根控制点(12″)作为地籍测量图的控制点。但必须注意,在实际工作中, 布设图根导线全长一般≤1.5km,12条边,二级一般≤ 1km,支导线≤ 3 条边,长度< 1 / 3 倍符合导线长,并需测左右角、距离往返测,圆周角闭合差≤ 40″,平差采用计算机来完成,诸如南方CASS 系列测绘成图软件均备有相应的平差工具,而且可以显示导线精度,将成果汇总到数据库,完成后可以街坊为单位进行储存,供成图展绘控制点调用。
2.2.2 城镇地籍碎(细)部量
城镇地籍的碎(细)部测量一般采用GPS(RTK)、全站仪配合的草图方式或配合南方CASS 系列软件直接进行测图。采用草图方式时:可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绘制记录界址点之间的关系和编号,然后回到内业展绘所测量的数据,利用CASS 所附带的地形地物符号,对照草图连接测点点号绘制成图。当然也可用电子手簿现场记录或内业编辑地形地物编码和编号,通过CASS 软件自动绘制地籍图。界址点、碎部测量要考虑测点所处的位置,开阔空旷等通视条件好的测点,可直接用全站仪或GPS RTK 进行测量记录,而那些隐蔽不易测量的点,可用结合解析法、交会法或RTK 的方式来获取测量数据,当然也可采用全站仪无棱镜激光对边测量的方法来获取两点间的距离。但需要强调的是,内业数据处理或成图时,要仔细检查对照宗地关系图、宗地草图有无错漏之处,并及时加以修改或补测,比如房屋的层数与结构、单位名称、道路与河流名称等等的错漏,必要时可将图临时打印一份,拿着该图用钢尺等简易工具跟现场进行比对审核。
另外一个就是原有白纸城镇地籍图的扫描跟踪矢量数字化问题,其主要是从图形文件中抓出各界址点、地物点的坐标数据,并编辑对应的宗地号,读取各宗地信息,形成以街坊为单位,并生成宗地图的实体文件进行存储,建立完整的地籍数据库。
2.3 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
通过上面的一系列工作之后就可以建立一个包含有宗地属性、界址点坐标、地物点坐标、宗地数据、宗地面积、街坊、街道分类面积数据统计等数据信息库内容的完整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宗地数据信息库是每一个宗地的界址线信息及各种地物的数据信息,即界址线及各种地物是由哪些点构成的信息库;宗地面积数据库则包含宗地占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其通过坐标解析法,实地量距计算法和图上量算法进行计算,坐标解析法是常用的方法,其主要是对任意多边形利用三角面积求算法求取精确的面积值。当前很多数字测绘系统等数据库软件一般都是运用坐标解析法对宗地面积数据库中各项面积进行计算,求得宗地内各种面积值,进而建立精确的宗地面积数据库的。街坊、街道分类面积数据统计一般是通过坐标计算,进而通过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街坊面积的计算汇总,最后按街道对街坊面积进行分类统计获取街道面积统计表的,为确保精度,常可运用公式: ms = ± 1 / 8 (Σ[(Xi +1 -Xi - 1)2 +(Yi+1-Yi-1)2]m2pi)1/2 进行精度分析。通过信息系统相应的模块,可以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控制,分级量算,块块检核,按面积平差的原则进行面积量算、面积平差、面积汇总等工作;在检核无误的情况下利用JSGISI.O软件的功能生成所需的地籍图、宗地图、界址点成果表、宗地面积汇总表、土地面积分类表等图表文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