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农产品的需求

对农产品的需求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农产品的需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农产品的需求

篇1

1.农产品物流的概念

农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它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

加工增值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内容。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是减少农产品损失,延长其保存期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丰富人民生活,使农产品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物流不等于农产品储运,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而言,按照物流功能的不同,农产品物流系统可分为物流作业和物流信息两大系统。物流作业系统主要包括农产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在作业中需要结合农产品的生化特性,使用各种先进技能和技术,力求省力,并使农业生产据点、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物流信息系统是整个农产品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系统,它包括订货、收货、库存管理、配送、发货等信息子系统,力求掌控农产品运动全过程的信息交流活动,在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产品物流不等于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流通从机能上看,可分为商流和物流两类。商流通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农产品所有权的转移来实现价值效用。农产品物流则通过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创造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品种效用、批量效用、信息效用、风险效用和信用效用等7大效用。现代农产品物流涵盖了生产前和生产过程中的物质、信息流通过程及生产之后的市场营销活动、售后服务等领域,是为了实现消费者满意,在适当时间以较低的成本和优良的服务完成适当农产品实体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运动。农产品流通首先是从商流开始,物流促进商流有效地开展。

2.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1)农产品物流涉及面广量大

目前,我国生活消费农产品主要以鲜货鲜销形式为主,要满足消费者在不同时空上的要求,我国农产品物流就面临着时间、空间、数量和质量的巨大挑战,我国农产品物流流量之大、流向之广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

(2)农产品物流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农产品物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表现为在农产品成熟时,出现短时、较大的物流量,而季节过后,物流量迅速减小,呈现较大的周期性和波动性。

(3)农产品物流具有预期性

预期是指对与当前决策有关经济变量未来值的预测,是决策者对那些与其决策相关的不确定的经济变量所作的预测。农产品物流具有预期性是指其生产者多是根据当年农产品的价格来决定下一年农产品的种植数量,这将导致农产品的供给数量与农产品价格年复一年地大幅反向波动。在某些条件下波动将收敛于均衡值,在其他条件下,波动是不收敛的。

(4)农产品物流具有易耗性

“鲜活”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而农产品物流特别要求绿色物流。

(5)农产品物流具有专业性

由于农产品所具有的生化品质特性,决定了农产品物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包装方式、储运条件和技术手段也必然具有专业性。同时,农产品物流的设施、设备和运输工具也要求具有专用性。

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需求预测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关技术和设备落后

由于农产品的季节性和生化特性,使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等方面对物流设施、相关技术和设备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设施不完善,相关技术和设备落后,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运输条件较为落后

首先,农村交通网络还不够发达,有些偏远山区还未达到村村通公路,有些地区交通拥挤堵塞,多种形式联运尚未形成。在农产品收获季节,难以满足大量、快速运输的要求。其次运输车辆不能满足农产品运输的要求。我国农产品运输车辆大都是敞篷车,只有少数密封式箱式货车,冷藏货车数量更少,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途损耗量在20%-30%,每年有总值约750亿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腐烂。而农产品物流发达国家仅损失5%。

(2)储存条件和加工能力较差

保鲜技术和加工能力制约着农产品物流运营的质量。我国农产品物流多以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形式为主,缺乏冷冻、冷藏、防潮设备和技术,使得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同时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只进行简单的筛选,而没有进行分级、分类、分包等增值服务,农产品优劣混杂,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的价格和收益。

(3)市场销售体系不健全,市场硬件设施落后,交易规范化、现代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目前建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5 325个,2007年的交易额达到7 352.7亿元,是农产品物流和商流的主要载体,但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物流系统极为落后。主要体现在:

硬件设施落后,由于农产品多数为生鲜易腐产品,因此需要先进的储藏设施来保鲜,而国内市场保鲜技术水平较低,且市场内缺乏相应的检测设施和质量安全标准细则。

交易方式落后,主要是“一对一”交易,这就容易导致批发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多数批发市场经营规模小,没有建立明确的市场准入制度,缺乏政府必要的政策支持。

2.农产品物流系统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方面的运营主体规模较小,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差,环节与环节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博弈,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主要表现在:

(1)各个环节之间仅仅是松散的协作关系,一旦遇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供应链环节之间容易出现断裂,造成农产品要么价格下降、滞销,要么价格上涨、供不应求,整个农产品供应链有形成蛛网理论波动的趋势。

(2)各个环节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农产品生产商不了解运输、加工和销售方面的信息,要么生产超过加工需求能力而跌价、滞销,要么满足不了市场加工能力而丧失了机会。

3.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尚不健全

农产品物流的流量、流向以及相关的商流信息关系到农产品物流的效益和效率。信息的内容既包括市场信息又包括资源信息。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尚不健全,主要体现在:

(1)快速、准确、完备、立体的公共信息平台尚未形成。农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农产品物流信息需要广泛、准确、快速地收集、加工、整理和传递,这样才能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的顺利进行,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总体效益。而我国目前的信息平台建设尚不完善,信息滞后、准确性差、信息手段单一,影响农产品物流产业链运行的效率和效益。

(2)农产品产业链内部各环节之间、各个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手段落后。由于目前农产品生产商、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大多规模较小,通讯手段单一,搜索上下游信息的能力较差,电子订单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尚不广泛,影响了产业链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4.农产品需求预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产品需求的预测往往只是农民自己根据当年的销售情况预测下年的需求,农民根据自己需求预测所作出的种植决定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这些年从“蒜你狠”到“花你钱”再到“姜你军”等等,价格的大幅波动都是个体预测所造成的,个体预测不仅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而且对农产品供给也带来大幅的波动。

5.农产品物流管理政策措施不完善

农产品物流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保护。目前我国在农产品物流宏观管理、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方面还有待提高,在一些方面还存在问题:

(1)物流体系建设缺乏统一性。农产品物流涉及许多部门,如综合计划部门,业务主管部门,交通部门,发运、中转、接受地政府部门。要使农产品物流产业链运行顺畅,就要求各个部门对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必须统一协调,但目前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中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较为普遍。

(2)农产品物流标准化体系尚不健全。农产品物流所涉及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的相关标准尚不完善,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严重制约农产品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改善和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对策和措施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和贸易自由化程度得以快速提高,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政府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对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宏观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支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1)培育和壮大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主体。首先,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政策鼓励和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企业发展,打破区域界限,鼓励农产品产业链上的企业跨区域联合,形成大的农产品产业集团,提高企业抵抗自然和人为风险的能力。其次,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鼓励“生产基地+农户”、“加工企业+农户”、“运销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模式发展,整合上下游资源,成立一体化贸工农企业,形成完整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的产业链。

(2)加大对涉及农产品物流相关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公路网络,提高路网的通达深度和广度,确保农产品物流顺畅。另一方面加强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的开发和生产,提高农产品冷藏保鲜能力,降低储运环节的损耗,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生化特性建立相应的储藏设施,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

(3)相关管理部门如路政、工商、税务、海关等管理部门相互协作,确保农产品物流绿色快速通道形成,尽可能减少农产品在途时间,减少在途损耗,提高经济效益。

(4)建立不同规模的市场体系。一方面,对于农产品现货,根据农产品物流的分布情况、交通运输条件建立区域物流集散地,通过海陆空立体运输网络配送到各级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另一方面,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增强农产品产业链抵抗自然和人为风险的能力,增加农产品套期保值的手段。

2.构建完备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

在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上主要是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政府应加速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及时、准确地农产品供求信息,提高农产品物流产业链各个相关企业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效率。

(2)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3.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

在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物流设施、物流工具标准,以实现物流活动的标准化、合理化,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核心竞争力。

4.提升预测的准确性

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改变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户分散的需求预测变为集中预测,提升预测的准确性,减少农产品供给大起大落的局面。

5.加快农产品物流相关人才的培养

篇2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不断的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集群等形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农业产业集群是将产业集群理论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可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形成集聚效应,通过分工协作实现规模效益、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但是与国际农业产业发展相比,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仍不健全、资金供应不足,甚至很多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存在大片的金融空白。嘉兴作为浙江省的农业大市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因此,通过对农业发展中各个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量以及具体需要何种类型金融产品的调查,能更好地找到相应的解决途径,对农业的发展来说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调查背景

1.嘉兴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形势成效明显

嘉兴市的农业发展成熟,基础好,潜力大,具有特色产业,区域布局清晰。其中,畜牧、蚕桑、设施蔬菜、花卉苗木、名特优水产品、优质水果和优势特色食用菌等为主的七大主导产业区域格局基本确立。嘉兴市在地域上基本形成了以嘉善县、南湖区、海盐县、平湖市为主的生猪养殖集聚区,以海宁市、桐乡市为主的茧丝绸产业区,以嘉善县、南湖区、平湖市交界处为中心的东南部大棚瓜果蔬菜设施农业区等。这些成熟的农业集群,便于分析农业产业集群中供应链的共性,可以得到更准确的供应链金融现状的资料,有利于后续研究的开展。

2.当前金融支持农业新发展形式尚存在升级空间

嘉兴现代农业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迈出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第一步,成为全省农业发展的先行区。但客观分析嘉兴农业现状,与现代农业的要求仍有相当差距,仍存在以下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低,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组织化程度低下;大部分农产品在市场分级、精细程度、产品品质等方面与国际市场要求尚存在很大的距离,难以适应城乡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对农业企业的调查结果

在对农业企业发放的问卷中,共发放30份,实际有效回收25份。这其中包括了嘉兴的龙头及大、中、小型各个层次的企业。

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大多倾向于商业银行的筹融资方式。由于商业银行的利息率相比于债券等筹资方式,比较稳定。在影响农业企业融资的主要因素选择中,选择企业规模的占绝大多数。企业在选择向银行贷款遇到的主要问题中,大部分选择了缺乏有效担保。说明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条件是需要有效的担保,而有效的担保则与企业的规模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企业在进行筹融资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为了控制风险,需要固定资产的抵押和有效的担保,从而对企业的筹融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从银行获得贷款时,企业注意方面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选择银行时更加注重的是效率,由于银行的审判时间影响了企业的一些决策方向,所以获得资金过程的时间越短越能够得到企业的欢迎。在各个金融机构当中,能够获得的贷款的金额十分接近而且利息率相差也不会很大,所以放贷速度更加成为了主要的选择因素。

问卷反馈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并不了解或者采用除商业银行的方式进行筹融资,其他的筹融资的方式的宣传力度有限,是企业拘泥于商业银行贷款的形式中,降低了市场中资金的使用和流转效率。商业银行的贷款程序以及法规已经比较完善,所以能够得到大多数企业的青睐,其他的筹融资方式还需要完善其法律法规。

在选择农业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中,企业希望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放宽贷款的条件,同样也希望政府能够通过改善融资、担保体系来使企业能够更轻松、更多地贷到款。

(二)对个体农户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中,个体农户的家庭人口数约为3.2人,其中在外务工人数为1.8人,平均每户有耕地面积0.945亩。2012年家庭人均收入为14365元,其中涉农收入为5315元,务工收入为9049元,总支出约为7811元。在农户的收入形式中工资收入占到了63%,超过了涉农收入。在调查的农户中,大多数家庭只是将农业生产当作副业。除去家庭中未参与生产劳动的人员,家庭中主要的人都基本在从事在第二、三产业的工作。

在调查人群中,约有89%的人有银行贷款的需求,但只有37%的人得到了当地银行的满足。在2010年至2012年中,有21%的人得到了银行信贷。个体农户基本都存在着资金的短缺,主要是以短期且小额的贷款需求为主。

在2010年至2012年中获得的信贷有81%属于农村信用社,7%属于农业银行,2%属于邮政储蓄银行,8%属于村镇银行,1%属于小额贷款公司,1%属于其他金融机构。在信贷的担保抵押方式中,有8%是凭自己信用贷款,14%是找人担保,73%是以房产抵押,3%是以存单、国债等质押,还有2%是其他的方式。在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中,农户倾向于农村信用社,并且主要是用房产和担保人以及个人信用为主,最多的是房产。相对于企业,银行贷给个体农户的风险要大上许多,所以基本上只接受固定资产质押的方式,这样在个体农户需要再次进行贷款时,就缺少了有效抵押物。而即使获得的信贷资金89.29%投向于子女上学、盖房、婚丧嫁娶、支付医疗费等生活性支出,由此可以看出,个体农户用于农业再生产的比例十分有限。

在需要多少资金才能满足现在的生产生活要求的问题中,农户需要的资金额度在各个层次都有,但主要是小额贷款。个体农户的资金需求主要是一些生活过程中,小额资金的周转,所以只需要满足个体农户的小额贷款的质押、信用评级问题就能大大地满足农户的需求。

在向他人借贷的借贷利率调查中,有20%是在10%以下的利率,有26%是在10%到15%的利率,有46%是在15%到20%的利率,有7%是在20%到30%的利率,有2%是在30%以上的利率。在民间的借贷中,利率分布主要是集中在15%到20%,并且在各个层次的利率都有,相比银行给出的利息率,民间的更加高一些。所以若银行能够解决个体农户借贷的风险控制的问题,农户就会倾向于选择通过正规的渠道进行贷款。

(三)对银行的调查结果

在对银行的调查中,有近40%的银行针对农业(的贷款占其贷款的发放总量比重超过50%。截至2012年3月末,浦发银行的总资产达到13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9.2亿元。在发放的全部贷款中,涉农贷款占比82%,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增幅。从调查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对农业贷款的利润率比其他行业较高。

农业信贷并不是十分方便,农户贷款仍有门槛限制。银行拒绝贷款给农业企业或个人的原因可以看出,如果能够解决在贷款过程中,控制风险降低坏账率,银行还是愿意借款给企业和个人的。风险控制主要体现在信用评级和担保物上,若能够有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则银行能够放心地借给信用良好的企业和人群,若能够开发出多种担保形式和担保物,则能给更多的企业和个体农户提供贷款的机会。

在调查中大多数银行表示希望通过农业信贷支持促进农业产业集群。银行能够提供较低盈利贷款,说明还有大量的款项并没有贷出,需要有更好的项目进行投资,如果农业通过集群发展的形式,降低农业本身存在的自然风险,提高农业的盈利率,相信银行会十分愿意借给这些更低风险的农业产业,从而实现双赢。

四、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从金融机构角度看

1.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嘉兴从2004年就提出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消除,体制政策制约已成为嘉兴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瓶颈”。

2.嘉兴市农业担保机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

正常运作的农业担保机构各县、市、区平均还不到一家,这与幅员辽阔的农村市场与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显然不相适应。

3.商业银行收益低,难度大,服务不到位

对多数商业银行来说,农业类贷款企业规模小,难度大,风险大,收益低。因此,专业人员配置极少,贷款品种设计、业务模式研究等方面重视不够,服务不到位,这也是导致农业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直接因素。

(二)从企业角度看

1.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有效抵押资产少

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低,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全市农业龙头企业仅有300家,且大部分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还没有完全脱离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方式,总体上规模较小,创品牌能力不足,辐射面不宽,带动力不强。绝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都是从事初级农产品加工,精深加工不多,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

2.受自然因素影响大,贷款风险高

农业中小企业,多是从事与农产品原料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服务相关的业态类型,与立地条件联系密切,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农业产业要素的复杂性、生产环境的多变性及不可控性决定了农业中小企业贷款较其他行业存在更多的不可控和高风险性。

(三)从农民角度看

1.农民缺乏贷款所需的抵押品

农民由于没有足够的抵押而缺乏获取抵押贷款的能力,这是金融机构不予放贷的主要原因。另外,从银行贷款,要办理抵押,不仅环节多、手续繁,而且费用大,需要去公证部门公证,登记费、鉴证费、评估费等等各种各样的费用相加,增加了农民从商业银行贷款的成本。

2.农村现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农村金融业务的有效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经营形式,导致生产规模小、可用于贷款抵押担保的资产少,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差。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社会化生产水平低;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少产业支撑,负债能力低。

五、对农业借贷机制的对策研究及优化设计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现代化

嘉兴地区农业发达且嘉兴政府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往的嘉兴市政府的政策中,政府注重的往往是直接对农民的补助,虽然这样对农民的生活同样有所改善,但却不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的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

由于农业和农业企业的高风险、低收益,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性要低于支持高收益产业,因此,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手段为金融机构提供政策扶持,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鼓励他们提高服务质量,而这也是国外的通行做法。如对金融机构开发的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给予政策支持;对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增设分支机构或金融服务网点的,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等。

(二)金融机构调整对农业产业的信贷政策

农业企业发展呈现特色化、区域化、集中化的趋势,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县域特色产业研究,加强与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的金融业务整体合作,对企业信贷政策进行适时调整。嘉兴地区的主要农业产业为桑蚕、鸡鸭生猪等牲畜等,并且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分区的集群特征。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金融机构可以针对这点,对不同的行业设立不同的信贷政策。例如,针对桑蚕业可以创造用桑蚕的半成品、成品等作为质押物,从而可以增加贷款的可能性。

(三)加大农业小微企业产品研发力度,加强对市场需求、金融产品与同业比较研究

篇3

在实践中,某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大小,由众多的因素共同综合决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者的需求程度。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强度大而稳定,需求弹性越小。例如,大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一般都小,属于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相反,消费者对非生活必需品(如海鲜、食用蛇等)或奢侈品的需求强度小且不稳定,属于富有弹性的农产品。2、农产品的替代品数及替代程度。如果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越多,其替代程度越大,则该农产品的需求越富有弹性。相反,它的需求就缺乏弹性。3、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农产品的用途越广泛,其需求弹性就越大,用途越少,其需求弹性就越小。此外,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调节需求的时间等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也会产生影响。

二、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并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

(一)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农业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中,普遍表现出弱质性特点。农业的弱质性是指农业受规律性制约所特有的不足与劣势。农业的弱质性主要表现为:生产周期长,供给调节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农业比较利益低,处于不利地位。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大、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等农业特性,决定了农业“弱质产业”的角色。

(二)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并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风险大、比较效益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是农业的基本属性。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首先,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及非农产品,其多数是生活和生产必需品,需求量和需求结构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要求,受价格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表现出一定的刚性,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的需求并不会因农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迅速减少,也不会因价格下降而迅速增长。其次,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在对农产品需求相对不变或需求增长不及农产品产量增长快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农产品产量需求缺乏弹性。再次,由于农民生产的分散性、弱小性,农民不可能形成价格联盟,采取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后,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低下,吸纳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不强。农业的本质决定其缺乏比较优势,即农业收入的长期增长速度总是低于非农业的增长速度。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是农业弱质性的根源。

三、调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缓解农业弱质性

(一)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的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产品消费需求正向优质、营养、安全方向发展。但是,我国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产期集中,品质较低的特点与这种转换趋势不相适应。以水果生产为例,我国的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好果率只有30%,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质果不超过5%;品种结构不合理,苹果、梨、柑橘3大品种占水果总面积的54%,产量占水果总产量的65%,且产期过于集中,适合不同需要的特色品种和不同上市期的品种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下决心淘汰劣质品种,大力开发优质品种,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努力改善农产品的结构,不断增加高层次需求农产品的生产。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充分挖掘地方传统优势品种,推广名、优、特、新、稀的农产品品种。就粮食来说,按照食用优质化、用途多样化、品种专用化的要求优化结构,发展优质稻米,开展绿色无公害大米生产。水果生产向优质化、营养化、高档化转变,发展名特优新产品。畜禽产品也要选用低脂肪、高蛋白、瘦肉型和优质传统品种及特种经济动物,以良种不断改善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提高农产品储藏保鲜质量

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储藏的水果不到总产量的20%,冷藏库和气调库的储藏量仅占水果总产量的7%左右。我国农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造成腐烂、变质,损失巨大。有数据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l/4强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因此,要对现有冷藏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农产品储运保鲜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网络系统,最终实现鲜活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便捷流通,使农民得到实惠。

(三)完善加工体系

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大部分农产品未经加工或仅经过简单的粗加工即进入消费市场,包装不标准,质量不稳定,农产品的增值程度低,大大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都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值大多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0%。而我国农产品加工初级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加工率只有20%~30%,加工增值不到农业产值的80%,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30%。农产品加工尤其

是精加工和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要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步伐。

(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科技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准。世界上凡是农业比较发达、先进的国家,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都比较高。据统计,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法、英等国甚至达到90%。我国的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只有45%,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动员全国农业科技力量,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密切协作。加大政府对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强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市场体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多元化保障体系,降低农业技术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科技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从而保证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能够应用于农业。

(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4

2.农产品企业营销渠道行为问题经济人天性决定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间缺乏合作意识,由此诱发频繁的渠道冲突行为。具有独立法人身份的农产品渠道企业以实现自身利益最优化为基准来制定自身的渠道战略,这使得企业利益与渠道其他成员企业之间的利益产生冲突。其一,农产品渠道成员企业行为冲突将导致渠道市场价格紊乱。农产品价格易受市场行情影响,当某一渠道成员企业为实现本企业利益而挑战渠道核心企业制定的价格策略,将使得农产品渠道价格形成机制无序化,进而导致农产品市场陷入恶性价格战中,最终损害渠道系统全部成员企业的利益。其二,农产品渠道成员企业间的行为冲突将侵蚀渠道品牌资产。农产品客户对农产品的购买行为是基于对该产品良好品牌形象的信心,而饱满的消费者信心与科学的渠道运营行为和规范的渠道价格形成机制密切相关。在农产品买方市场行情下,当渠道核心企业对下游渠道成员企业的不理缺乏有力监督,将激起农产品渠道成员企业间的行为冲突,进而削弱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的信任度。这将使得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品牌价值萎缩,给竞争对手的农产品以乘虚攻击之机会。

二、农产品企业营销渠道纵向协作机制建构策略

1.强化农产品企业营销渠道系统控制权为提升企业在纵向协同营销渠道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农产品企业应当采取如下策略来增强企业对纵向协同式营销渠道系统的控制力。其一,农产品企业应当提升渠道系统组织化水平。通过鼓励大型零售企业直接与合作社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公司加农户”等农产品产销模式[2]。为强化不同类型市场组织间的纵向协作协同力,农产品企业应当积极推进在尊重企业间文化差异基础上的渠道商共同愿景建设。农产品的天然弱质性决定了农产品企业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和较低的单位利润率水平。由于营销渠道系统的协同能力首先取决于各位渠道商经营目标的重叠率。农产品企业应当积极培养营销系统渠道商的共同愿景,促使营销渠道系统成员企业围绕共同的营销渠道建设目标来制定各自的战略方针和行动策略,从而在实现营销渠道系统的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同时,亦有效增强农产品企业从营销渠道系统中谋求本位利益的能力。其二,农产品企业应当增强营销渠道系统成员企业对本渠道核心资源的依赖性。将非核心成员企业锁定在营销渠道系统中的策略不仅可促使该企业为渠道系统作出持久贡献以增强渠道系统的可持续竞争力,且可以消解竞争对手对终端市场营销渠道的控制力。常见的锁定渠道成员企业的方式是强化渠道成员的资产专用性投资。成员企业对渠道系统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将增加该企业脱离本渠道系统的成本,从而遏制渠道成员企业背离渠道系统整体利益的冲动。

篇5

农产品市场营销就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实现农产品潜在交换的活动过程。农产品营销是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个人与群体在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实现个人和社会需求目标的各种产品创造和产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农产品市场营销的主体是从事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个人和群体。农产品营销活动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交易的全过程。农产品市场营销概念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属性,其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和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和欲望。

1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现状

1.1农产品市场建设发展迅速

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类别繁多,包括粮油市场、蔬菜市场、水产品市场、肉食禽蛋市场、干鲜果品市场等。农产品市场数目基本稳定,交易额稳步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在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后,现正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流通规模上台阶,市场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商品档次日益提高,市场运行质量日趋看好。

1.2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农产品市场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农产品集中产区,基本形成了以城乡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构筑了贯通全国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费的生鲜农产品80%~90%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大力发展,对于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镇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发挥着积极作用。

1.3以配送、超市、大卖场等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势头迅猛

超市作为一种新型现代营销业态在近几年也逐步涉足农产品销售领域,成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里的新成员,并与传统的集贸市场在零售终端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传统农贸市场的市场地位正在受挑战。另一方面,南京、广州、武汉、上海等地政府在大力推行“农改超”工程,旨在打造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使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

1.4农产品营销中介发展活跃

现阶段,各种农产品购销主体:个体户、专业户、联合体不断发展壮大。依托这些活跃在城乡各地的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使得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实现了对接,改变了过去产销脱节的尴尬局面,有效地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他们的出现带动了上游生产基地的发育壮大,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帮助农民致富,为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创新

2.1农产品市场经营观念的创新

随着农产品相对过剩时代的到来,客观迫切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抛弃农产品运销观念,确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是一个比农产品运销更为广泛的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要求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人们对农产品的潜在需求,并创造需求。农产品运销观念强调的是以自己的生产为前提,如何把生产出的农产品运输出去并完成销售,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考虑的是如何通过生产、传送农产品以及与最终消费农产品有关的所有事物,来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的需求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出发点、中心点和归宿点。

2.2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

农产品市场营销围绕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地运用各种营销战略与策略,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增长和利润的实现。这就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充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10PS组合(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优先、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权利和公共关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源于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深入调查和细致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发掘潜在需求,捕捉市场机会。根据一些细分变量来分割市场,进行比较、评价,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针对它的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实现产品的既定目标。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资金紧张,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一般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促销,往往还要依靠“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宣传促销的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还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为农产品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2.3农产品品牌决策与管理的创新

品牌管理是通过创立一个好的品牌,培育品牌、扩张品牌和保护品牌,奠定品牌优势,塑造驰名品牌,积累品牌资产。品牌管理过程实质是一个就品牌资产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步骤的规划和创新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塑造高资产的品牌。

创知名品牌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展,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开始有意识地应用品牌策略。事实上,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依靠品牌优势,逐步建立农业产业规模优势,最终使农业产业得到进步和完善的过程。没有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和扩张,没有农产品品牌的优势,就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以及农业增产与农民不增收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篇6

一、农产品供求模型的基本假设

1.一国经济封闭,即不必考虑国际贸易、汇率、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2.一国仅存在三大部门:政府、农户家庭、非农户家庭。其中农户家庭仅生产农产品,非农户家庭仅生产非农产品。农户家庭除了消费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之外,还通过交换,消费非农产品。

3.农产品和非农产品可以互相替代,但是不能完全替代。并且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比价的变化,消费者会修正他们消费这两种产品的比例。[1]

二、农产品需求供给模型推导

1.农产品总需求曲线的形成(参考芒德尔-弗莱明模型)[2]

农产品的总需求为既定的价格水平上一国内所有居民所需要的农产品总量。它等于农产品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农户家庭农产品交换额的总和。这种关系记为

⑴式中, 为一国对农产品的总需求; 表示农户家庭自己所消费的农产品量; 为农户家庭对农产品的投资支出。 为政府对农户家庭的农产品支出。 为农户家庭农产品交换额。作为会计恒等式,⑴式总是成立的。一旦决定了 、 、 、 的决定方法,则就可以知道影响总需求的因素。

农户家庭既消费农产品又消费非农产品。因此,农户家庭的名义消费总值为

⑵式中, 、 分别为农产品、非农产品的价格。 为两种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即产品价格指数。 为农户家庭实际总消费量。在一般情况下,

其中, 、 为农户家庭总消费中总产品和非农产品的加权值。这一权值可以通过农户家庭消费调查确定的代表性农户家庭两种产品消费支出比例给定。在 确定之后,农户实际消费总值为

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得出投资支出价格指数 和政府农产品支出价格指数 。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三种指数虽然都是 、 的加权平均数,但是权值不同。即农户家庭的农产品和非农产品的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比例不同。农户家庭投资支出的名义总价值定义为农产品投资支出和非农产品投资支出的和

农户家庭政府支出的名义总价值定义为政府对农户家庭农产品和非农产品支出之和:

则,农产品的名义总需求为

可以看出 为按照需求度量的名义国内农产品生产总值。把上式改写为

根据⑵、⑸、⑹式以及农户家庭利用的非农产品名义价值总额 等于 ,可以得到:

考察这一结果。⑼式中右侧的第一项是名义吸收 ,即农户家庭名义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的和。第二项是名义吸收额 ,即农户家庭名义农产品、非农产品贸易余额。

根据宏观经济学消费和投资理论,我们知道农户家庭的消费是由利率 、农户可支配收入 、以及预期可支配收入 决定的。农户家庭投资是由利率 ,以及与其未来资本的边际生产率 决定的。其中变量下面的“+”表示该变量对因变量有正影响,“-”表示该变量对因变量有负影响。

用函数形式表示如下:

在价格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根据影响消费和投资的变量,可以写出农户家庭的吸收方程:

下面,通过类似的推导,得出农户家庭净贸易余额方程。首先,当 增加时,贸易余额趋于恶化,这是由于部分增加的吸收是用于农户家庭利用的非农产品。因此, 是 的负函数。同时, 是非农户家庭吸收 的正函数,因为当非农户家庭吸收增加的时候,非农户家庭吸收部分增加是花费在农产品上的。其次,假设 是非农产品对农产品的相对价格 的正函数,用e来表示。可以看出当e上升时,与农产品相比,非农产品变得更为昂贵,则 上升,而 下降。非农户家庭和农户家庭都会将他们的部分消费转移到较为廉价的农产品上。则贸易余额 随着农产品的相对价格的下降而有所改善。可以用下面的方程表示:

综合以上的分析,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

2.农产品总供给曲线

篇7

化需要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市场当中,由以往的卖方市场正在逐渐向买方市场过度。与此同时,人们不再是以往注重数量型的时要求了,当前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因此,买方市场给农产品的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而实现农产品的生产规划。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高质量需求。成功的实现了农场品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1.2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

近年来,在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主要以肉制品、奶制品为主,并且当前我国农产品出现滞销的现象。与此同时,外来的产品大量的流入了我国市场,并且价格要远远高于我国同类农产品的价格,并且高档水果被国外垄断。之所以导致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在质量方面,远远不如外来农产品的质量。因此,由于农产品质量差、价格低等因素影响,致使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1.3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着农产品需要加强质量

在农产品的质量方面,虽然受到人口增长的因素所影响,但是同样深受国内需求环境所制约,部分农产品生产者在实际的生产过程当中,只是片面的追求农产品数量方面的追求,而忽视了农产品质量的加强管理。基于市场环境发展变化下,当前这种问题被逐渐被暴露出来,并且我国农产品逐步走上滞销的现象,主要由于农业生产目标无法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要想改变当前的格局,则需要不断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努力从以往的重视数量、向着重视质量转变。农业生产者在保证增产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总体质量,进而全面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

2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建议及优化策略

2.1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原则

篇8

农产品是农民劳动的成果,其价格直接决定着农民的收益,进而影响农村、农业的发展。而同时农产品又大多属于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价格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及国家的稳定。因此,农产品价格波动成为社会各界及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

农产品价格波动状况

如图1所示,2003年-2013年间,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11年来出现周期性的波动规律。但各周期的波动时间和波动幅度存在差异,说明农产品价格变化原因复杂,并不具有固定的规律性。

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种类农产品价格波动情况并不相同。2003年-2006年茶叶价格持续上涨,水果价格呈现先下降后上涨的趋势,而蔬菜价格略有下降;2006年-2010年,茶叶价格在2008年达到最低后又快速上升,在2010年达到最高点,水果价格在2007年达到最低,而后又开始快速上升,而蔬菜价格基本保持平稳,在2010年略有上升;2010年以后,茶叶价格开始下降,水果和蔬菜价格基本保持平稳。可见,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是各种不同种类农产品价格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并不能代表所有农产品价格变化的总体趋势,而各种不同种类的农产品价格又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所以,农产品价格波动规律性不明显。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产品市场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农产品价格应当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所以,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必然源于供给和需求的波动,具体而言,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产品自身特征因素

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价格的变化只会带来需求量的小幅度变化,而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较大,价格的变化会带来供给量大幅度的变化。如由于外界因素的冲击,某农产品价格下降2%,引起农产品需求量增加1%,供给量则减少6%,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根据供求模型,农产品价格将会快速上升。价格的上升进而又引起市场中供求关系的再次变化,结果又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可见,农产品由于自身特征的因素,其价格总是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波动。

(二)供给主体决策因素

农产品的供给主体大多为农产品的生产主体,即农民。农民由于文化素质偏低、市场信息不完全等因素难以准确把握某种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其随意的决策行为会导致农产品供给过剩或短缺,引起农产品价格波动。如某年大蒜价格上涨,农民根据大蒜价格的变化判断大蒜市场供给短缺,认为“种大蒜会赚钱”,这种情况会诱使农民将粮食改种大蒜,第二年必然有大量大蒜进入市场,出现“烂死地头,无人问津”的结果,大蒜价格将会快速下降。同时当年由于改种大蒜导致粮食减产,粮食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其价格必然上涨。所以,一旦农产品当年的价格上涨,就会促使次年农民扩大生产,于是陷入“农产品价格上涨扩大生产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减小生产供不应求、价格再次上涨”的周期性循环理论,也就是著名的蛛网理论。可见,供给主体的决策直接决定着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三)农产品市场因素

农产品市场是农产品供需双方发生交易的场所。该体系的完善程度决定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均衡程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健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并不完善。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主要表现为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因此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温饱需求转变为多元化需求,对农产品的营养、味道、色泽等都有了要求,所以,农民必须不断调整生产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由于缺少获得消费者需求信息的渠道、对现期价格的过分敏感以及进入门槛低等原因,农民很容易产生市场误判,特别是在新消费观念的短期变化下,供给市场的调整滞后,造成长周期的生产与短期需求变化的跨期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农产品市场供求失衡,引起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

其次是市场流通渠道不合理。我国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要经历多渠道流通环节,采用的销售模式多为“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多层次模式,所以,农产品价格就不仅仅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决定,还与批发商、零售商的成本投入、利润要求等有关。据农业部的调研,从农民出售西红柿2.80元/kg到超市零售价7.6 元/kg,上涨了 1.7 倍;尖椒农民出售价2.50元/kg,超市零售价格为13.00元/kg、上涨了4.2倍。再如在草莓生产者没有改变草莓价格的情况下,汽油价格的上涨导致草莓批发商和零售商的成本上升,那么二者提供给消费者的草莓价格将会提高。可见,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与农产品流通渠道有很大的关系。在上例中,如果不经历批发商和零售商,而由生产者直接供给草莓给消费者,虽然草莓价格也受汽油价格变化的影响,但波动不会很大。同时,流通渠道过长也会造成了商品实体、资金、信息等要素流动的错位与滞后。商品供需以及价格信号无法同步反映市场状况,且难以快速传递到生产与消费的端点,为中间环节的商品存量控制与操纵价格提供了可能。进而引起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缓解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民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市场判断力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没有接受过长期教育的人,他们对市场状况的判断依据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结果上,而对市场发生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很少探究,所以很难准确判断市场状况。只有通过相关市场相关知识的培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才能促使农民对市场状况作出准确判断。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工程,并不是靠一两次培训就能解决的,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农民培训机制,主要包括:第一,培训项目的选择。我们需要通过调研,准确把握农民在市场判断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第二,培训方式的选取。由于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培训方式将会决定农民的接受程度,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市场模拟、图示图表等比较直观的方式进行培训;第三,培训费用问题。任何行为都会有成本支出,农民培训并不例外。农民本身收入水平不高,如果费用让他们来承担的话,必然打击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则无法达到提升农民素质的目的。费用一方面可以由政府财政解决,即成立专项基金,并作为惠农政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采用激励机制,鼓励效益好的企业资助该项工作,并对这些企业给予表彰,提升其声誉。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使农产品市场供求趋于均衡

首先是建立农产品买卖信息服务中心。该信息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网络,为农产品市场供求双方提供准确、透明的市场信息。其下设有四个部门:一是信息登记、部门。由于农产品具有生产周期长的特征,供给方应将自己的产品信息在该部门进行预登记。农产品需求方根据自己的需求特征也将相关信息予以登记。这样一方面,供给方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但在调整之后必须在该部门进行重新登记,另一方面农产品需求方可以根据供给方的信息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进行交易;二是建立供求信息分析部门。该部门将登记部门登记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结合政府产业政策对各类产品供求状况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在网络上,作为农产品供求双方调整决策的参考,但如有调整,必须到信息登记、部门进行重新登记;三是建立农产品交易信息处理部门。农产品供需双方发生交易的,必须到该部门进行备案。该部门定期对交易数量、金额等信息予以汇总并,作为下期决策的参考;四是建立信息监督监管部门。从以上的设置中可以看出,农产品供需双方的决策基本上完全依靠对方提供的信息,所以信息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该服务中心功能的发挥。监督检查部分主要负责对信息准确性的调查,任何一方提供虚假信息,都要受到严厉惩罚,并且赔偿对方所有损失。某一方根据市场的信息调整决策后没有进行再登记的,同样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农产品买卖信息服务中心职能设置见图3。

其次,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形成科学高效的流通模式。农产品流通环节越多,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就越复杂,农产品价格就越不稳定。为了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只能减少流通环节,形成“农产品供给方农产品需求方”的直供模式。具体如图4所示。

该模式的实施,首先要求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减少农产品流通中的批发、零售环节;其次加快推进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改变农业分散经营的模式,将农业用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经营,实行农产品生产、销售集中化。在此基础上农产品供给企业针对不同的农产品需求者采取不同的流通方式。对于需求方是企业的,供给方可以根据农产品买卖信息服务中心的需求信息或市场订单与对方直接发生交易;需求方是普通消费者的,供给方通过成立农产品直销公司与对方发生交易。

(三)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

影响价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这些因素的变化又不具有稳定性。虽然农产品市场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但不免会发生市场失灵的情形,这时就需要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手段的制定和实施来维护市场的稳定、价格的稳定。如2013年春节前夕,由于对猪肉需求的增加,青海省猪肉价格平均每斤增长2元,当时引起了消费者的严重不满,青海省政府为了维护价格的稳定,出台“猪肉销售补贴政策”以维持原有的猪肉价格,进而抑制了猪肉价格的波动。

参考文献:

1.顾国达,方晨靓.从产品价格波动的国内传导路径及非对称性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3)

2.徐高雪.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J].农业经济展望,2008(2)

3.顾国达,方晨靓.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6)

4.李正辉,徐亚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5.施勤云.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J].新经济,2012(12)

篇9

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中解决“三农”问题的三个“最需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作为供应链上各环节的沟通载体,21世纪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将会超越企业与企业、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竞争,取而代之的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

因此,本文从信息管理的层面,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进行研究,包括对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信息类型、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信息通讯技术(ICT)等信息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

二、农产品供应链概述

1.农产品供应链的含义。农产品供应链,指的是由涉及将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与活动的上游及下游农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农产品供应链是基于农产品这一特殊产品形成的供应链。国外研究揭示,在“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中,农产品供应链呈现为一种“生产商与消费者双驱动模式”特征明显的非线性系统。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由以下环节构成: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配送环节、零售环节,各个环节流程。由图1农产品供应链环节流程图所示。

2.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农产品的诸多特性,有如下特点:(1)参与者众多;(2)农产品物流数量特别大,品种特别多;(3)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要求高;(4)农产品物流难度大。一是包装难;二是运输难;三是仓储难。同时还具有市场不确定性大和供应链易断性等特点。

三、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类型

农产品的信息流动主要有两种类型:农产品需求信息和可追溯信息。其中,农产品需求信息受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驱动,而可追溯性信息则是来自国际组织的强制性要求比如欧盟,所有在欧盟销售的农产品都必须有提供包括产品名称、生产者信息、产品属性,以及各环节交易的日期和时间等可追溯用信息。农产品供应链中产品和信息流动,如图2所示。

四、企业资源计划的理论分析

1.企业资源计划。本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IT分析公司Gartner Group Inc提出了企业资源计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这个概念。ERP 以客户关系与销售管理为龙头,以企业内部的计划和生产管理为核心,有效地整合企业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使其能够帮助企业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2.供应链与企业资源计划的关系。供应链是面向市场的,企业资源计划是面向企业的。在激励的市场竞争的条件,企业直接面向市场,二者相互影响。

五、ICT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对ICT技术的需求对农产品供应链中ICT技术需求的分析主要针对供应链管理的以下三个主要功能:订单处理,产品运输和配送,库存和仓库管理。对ICT技术的文献研究发现,供应链管理的以上三个功能对ICT技术有如下需求。

1.订单处理对ICT技术的需求。改进订单处理效果。农产品供应链功能的整合将有助于改善供应链绩效、提高顾客反应速度并确保产品质量。

2.在产品运输和配送对ICT技术的需求。首先是增加农产品的可追溯性,农产品的可追溯性将会影响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因此,某一种ICT技术代表的识别信息要适用于供应链上所有运输过程。

3.库存和仓储管理实现最优库存量产生的对ICT技术的要求。通过对库存管理的进行动态和实时跟踪的技术,来实现对信息协调的管理。

六、结 论

篇10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徐州市农产品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容乐观,仍然保持在较为传统的阶段,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农产品在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销售等环节,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成本过高、浪费过多、效率较低等,这些问题也是制约徐州市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序地开展徐州农产品物流现代化进程成为当务之急,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引导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以顾客需求为经营导向,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是完全符合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会为徐州农产品物流企业创造更多竞争优势,如降低费用、提高作业质量、提高服务可靠性、促进企业信息化。

1 国内外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成果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进行了相关研究。孙宏岭(2008)对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构建的优势进行分析,并建立了以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模式[1]。许金立(2010)运用模糊评价方法、风险因素分析方法,对供应链上的各环节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进行了探析,确定相应的概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防范机制[2]。曾明星(2010)按照用户拉动需求的管理思想,探讨出四种准时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并根据农产品的特征,对于不同的农产品选择适合的运作模式[3]。黄桂红(2011)借鉴供应链集成化思想,通过对农产品物流实施集成化的整合,构建了生产与流通环节的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模式[4]。汤晓丹(2012)在探析了农产品动态物流联盟的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下农产品物流动态联盟的三种组织形式,并为动态联盟组织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5]。

国外也有一些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了深入研究。vander Vorst(2006)考察了一些生鲜活农产品被污染的状况,指出了政府应充分发挥作用,以使农产品供应链上的成员更持久地发展下去[6]。Ahumada(2009)认为在国际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的情况下,农产品供应链将变得更复杂,便提出了国与国之间、多国之间要加强沟通协作并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有效的整合[7]。

这些研究成果对徐州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徐州市农产品销量、需求量后,结合农产品流通的现状,运用国内外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对徐州农产品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2 徐州市农产品物流现状

2.1 徐州市农产品物流发展已具备的条件。目前徐州地区已基本具备发展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所需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徐州市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有徐州七里沟农副产品中心、淮海批发市场等。市区人口约305万,农产品需求量约达82万吨/年,可见徐州市的农产品需求很大,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也很有必要。

以蔬果为例,如图1所示,2004年徐州市外销售量为360万吨,2005年市外销售量为403万吨,2006年达到448万吨,根据近几年销往全国大中城市的总量分析,每年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幅,至2012年市外销售量达700万吨以上;同时,国际市场对徐州市农产品,特别是蔬菜产品需求量增加,近年来成功开拓的东南亚市场,蔬菜产品需求强劲。从国际、国内市场来看,徐州市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

市区中的批发市场不仅仅服务于市场内客户,还服务于周边的社区、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团体组织。农产品物流配送到户的服务正处于初步试点阶段,它还需要政府、批发市场,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共同努力,以促进其更好更快地服务群众,如淮海批发市场正在民富园进行蔬菜配送试点项目。此外,徐州市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农产品的投入力度,支持相关企业更新改造、完善配送中心的设施设备,以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水平。

2.2 徐州市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徐州市农产品物流目前还存在较多问题,物流环节较多、运输不合理、管理粗放、信息不畅、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拥挤等。如物流环节多,容易导致农产品价格层层升高,这就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农产品流通中信息获取不及时,物流运作难以发挥整合规模效益,很多农产品批发市场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时期。

3 农产品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3.1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是指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各环节(种植、流通、销售等)进行控制管理,以最少的成本达到总体最优化,使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实现消费者满意的过程。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既能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又能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有效降低总成本。本文建立起以农产品加工中心为核心的整合上游农户、批发商、超市等节点的供应链模式,如图2所示:

3.2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分析。以农产品加工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通过对上游农产品生产者的整合,避免出现小生产、低效益、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实现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对农产品流通节点的合理重构,可以有效地减少多余的环节,经过简单的过程,就可将农产品保质保量的送到消费者手中,缩短农产品流通时间,提高农产品新鲜程度。

4 发展徐州农产品物流的优化对策

4.1 转变传统运作理念,树立供应链管理思想。徐州农产品物流运作方式较为传统,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理念的认识有待加强。各企业要经常邀请优秀的专家来讲解相关知识,对企业领导、员工进行培训教育,积极吸收国内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调整运营方式。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2 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徐州市政府要鼓励、支持农产品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农产品的供应商、加工商、运输商、用户、合作社之间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公共信息平台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这样做就能使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实现信息共享以便及时的互利合作, 最终实现供应链上各成员的无缝链接。信息的双向流通,使供应链上的企业、用户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策略、产品。信息流能更好的传递,才能真正减少农民的生产风险、提高农民收入。另外,实现信息共享后,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各节点还能有效对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并提高运作效率。

4.3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对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客户进行规划控制、整合利用,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以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并能降低交易成本。供应链的可视性能够合理确定业务的优先级,通过整合利用所需的资源,制定出合适的应对策略,从而保证整条供应链的协同运作。此外还要加强整条供应链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保证企业更顺利、更持久地发展下去。

4.4 优化供应链节点,减少中间环节。建立起农民合作社,通过农民合作社对农产品进行流通加工后,直接(上接第56页)送往需求地。实行这种直销方式,能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的集中化、组织化。另外,还可发展“农超对接”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先由农民在生产基地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包装、加工,然后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把农产品配送到各大超市,不仅能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还能保障农产品的鲜活度。

4.5 培育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制定相关的价格优惠政策、税收政策,来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建设。对现存的一些传统运输公司进行改造,使其向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参与到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中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物流管理技术,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便利的物流服务,使物流活动更有组织性、协调性,从而减少损失、提高利润。各区、县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能力水平、财政收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创造出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环境。

5 结束语

徐州农产品需求量的急剧增加,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徐州市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传统农产品物流的种种弊端,不仅提高供给效率、满足消费需求,而且还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宏岭. 基于供应链理论的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J]. 物流科技,2008(11):133-135.

[2] 许金立. 农产品物流运行协同风险研究[J]. 物流技术,2010(12):91-93,132.

[3] 曾明星. 基于供应链的准时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 经济与管理,2010(12):33-37.

[4] 黄桂红. 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整合探析[J]. 中国流通经济,2011(2):29-32.

[5] 汤晓丹. 供应链管理思想下农产品物流动态联盟组织模式研究[J]. 物流科技,2012(11):4-6.

篇11

引言

现实生活中,农产品供应组织各环节由于衔接不当面临很多风险,造成社会资源大量浪费,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入不敷出,甚至影响工业生产供应。农产品生产、流通虽然与工业有较大的不同,但两者的相似之处也可以作为探索工业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于农业的基础。工业企业管理中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尝试用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中。本文拟从核心企业水平位置角度界定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核心企业又称供应链主导企业,是具有一定经营能力且能够为整个供应链选择组织模式及控制优化供应链的经济组织。

如能使农产品的供应具有战略性及敏捷性,其供应链组织模式的选择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产品的类型多样,例如像粮食这样需求弹性小、生化性能比较稳定、对承包敏感的应以精益思想为重点构建供应体系;而对易腐烂、需求弹性较大、对时间更敏感的生鲜类农产品应以敏捷思维来满足需求。另外依据农产品特点选择主导核心企业也是划分不同供应链组织模式的依据。

根据美国学者马沙尔·费舍尔教授的理论,可根据需求不确定性和供应不确定两个角度将商品进行分类(见图1),从而确定该商品的供应链组织方式。

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综述

(一)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为主导的组织模式

以大型生产组织(农场、牧场、农业协会)等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作为供应链的链主。山东寿光的“公司+基地带农户”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四化发展模式”。在蔬菜生产和经营上实现了新的突破。这种模式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企业集团化管理。有效控制供应源头,缓解供应链不确定性高的风险,降低农产品生产的市场风险。

(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组织模式

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生产,龙头加工企业上游是以契约形式与农户签订合同的各种生产基地和中介,下游是龙头加工企业的各级分销商,对核心企业的依附性较强。农产品深加工可以延迟农产品消费时限,降低风险,调节供应链的物流(柴磊,2008)。如能使具有一定经营能力和市场掌控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链主,则可极大保护农民的利益,使农民稳定供应,降低市场风险。

(三)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为主导的组织模式

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流通枢纽,也是农产品流通最常见的组织模式。因此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是实现农产品市场化的关键。但是当前国内农产品批发市场组织管理问题多、市场经营观念落后,无法承担链主的角色,因此改造现有批发市场,开发电子商务平台、开发交易、拍卖交易等其他模式,寻找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替代主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零售连锁企业为主导的组织模式

以超市为终端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是农产品从零散农户或者合同农户中生产出来,经由批发市场或各级加工商,到达终端消费超市,形成一条农产品供应通道。零售超市通过进货合同的制约,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和加工标准化。比如家乐福、沃尔玛、华润万家等大型连锁超市,积极实施“农超对接”,以超市特供和品牌专营的方式控制供应链,有些超市还能积极向上级延伸,打造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有效降低供应链的整体风险,控制市场。

(五)农产品物流中心为主导的组织模式

如第三方物流企业、车站码头等物流中转站、大型集货中心都可作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物流中心可作为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商品集散中心、链接供需的重要中介。农产品物流中心往往以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兴建,它与批发市场相辅相成又存在本质的区别。作为重要的流通环节和重要的信息枢纽,农产品物流中心作为核心环节有利于降低供应链的风险,缓解供需矛盾。

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选择的理论探讨

农产品供应链参与者众多,结构复杂,形式多样。从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过农产品批发商、零售商,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批发商、零售商、个体农户、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我国现存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种类较多,但总结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

为了减少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减少市场风险的传递,同时能够增强食品安全性,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农产品供应链多种整合方式和组织模式。如利用合同进行纵向整合,可减少风险及不确定性和成本,改善管理,增加市场地位,提高议价能力,开发新技术,或者获得融资。这种契约和整合的出现创造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使得顾客需求延着链条上溯到生产者,传递能力得到增强。与其研究多变的市场需求和难于预测的市场变化,将重点由市场转移到链条的纵向协调上来更具有现实意义。在链条内部成员之间的合同、合资或者联合取代传统的市场是一种有效方式。强调在供应链中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流程与成本,并对链条进行内部整合以提高整体的运作效率。这其中,选择实施整合的主体,即适宜供应链的主导环节是整合的首要研究问题。

整个供应链需要一个主导环节及适应的组织模式。为了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削减供需波动,降低整个链条的市场风险,波动越大的地方适于做主导环节,有助于控制链条的波动。市场风险传递效果越强,需要主导环节的经营实力及控制市场的能力就越强。

按照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应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供需流程特点选择供应链类型:需求不确定性低且供应不确定性低的产品选择效率性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低且供应不确定性高的产品选择风险规避性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高且供应不确定性低的产品选择响应性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高且供应不确定性高的产品选择敏捷供应链。

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选择的实践思考

农产品供应组织模式除需考虑供需特征之外,还需考虑农产品自身种植(养殖)周期即生产周期、农产品本身特征等其他方面。粮食及与粮食相似的供需相对稳定的农产品适合构建以有实力的大型销售企业为主导的效率性供应链。粮食的储存期相对于其他农产品来说稍长,消费者需求的可替代性较低,因此需求预测较为精准,供应链的控制也较其他农产品相对容易。

生鲜果蔬及水产品都具有保质期短、物流耗损较大的特点,同时时效性较强,因此适宜响应性供应链。但此类农产品又有相当长的生产周期,做到类似工业产品的低库存、响应式生产又不大可能,签约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响应式生产,但由于产品受自然条件限制,品质不易保证每年都一样,因此生产者的利益也不易保障。目前逐渐普及的超市+农户(农户合作组织)的方式是响应式供应链的一个代表。这种响应性供应链虽然不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实现零库存,但却可以按照零售终端需要进行种植、采摘、包装、配送,即产品在田间就已经售出,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响应式供应。调查表明这种农超对接的方式相比较超市从生产地或批发市场采购的方式优势明显。(现代农业科技)畜牧业为人们提供肉蛋奶等主要食物,其供应受经济波动及环境影响,但人们对此类产品的需求量却是可预测的,因此畜牧业也适合响应性供应链,如屠宰场、肉类深加工企业、奶业集团等中下游企业都适合做主导企业。

经济作物由于往往形成了自身成熟的产业链,且大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料,因此其供需波动受工业生产的影响。经济作物的种植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因此供需波动性都较大,适合建立敏捷供应链。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棉麻糖类的经济作物,其需求基本随着经济大环境的波动而变化,采用效率性供应链也是可行办法。因为经济作物的不断开发和创新,其经营风险与创新性工业品类似,因此适合敏捷供应链。

由于森林资源是有限资源,且产出相对容易预测,因此林产品的供应不确定性不高,但林产品中又不断出现新产品,大多数产品更不是生活必需品,因此其需求的不确定性更高些。采用风险规避性供应链更适合林产品,把握中上游企业,适当加大库存都是有利于这类产品的产业链条的。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的反思

随着人们追求高质量、健康、低碳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不断有新的农产品被开发出来,且有原有农产品的新使用价值被不断开发,所以创新性农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此类新产品同工业品一样面临市场风险。同时人们种植(养殖)农产品的新技术不断出现,农产品的生产周期不断缩短,因此农产品应用响应式生产、敏捷式供应也逐渐实现,在有些农产品的供应组织系统中这些工业产品生产的思想已经得以体现。

农产品的分类也存在界限模糊不清,定义不准的情况。因此农产品供应组织模式的选择更应依据具体情况分析,分析个体农产品的特点,分析不同时期农产品供需情况的变化,才能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供应组织模式。

主导企业是供应链组织模式的主导企业,是控制链条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平台的核心企业。但主导企业也不能是一家独大,以传统形式的“纵向一体化”或者“垂直一体化”作为发展方向必然带来众多问题。而现代意义的供应链整合应该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战略联盟,可以有如下不同的组织协议:非正式的企业内部协议、企业内部的正式协议(包括合同)、合资企业(对上下游企业控股)、与供应链其他伙伴合作。契约、合资以及购并,亦或是其他方式的合作其实都是一体化合作模式的一种。战略联盟强调的是链条上核心企业与其他合作企业的共生共荣关系,核心企业之外的其他环节企业也具有自身不易被取代的核心业务,具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建立共赢的、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供应链联盟。

参考文献:

1.王宇波等.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4

2.谭涛,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5)

3.张敏.基于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分析[J].物流技术,2004(5)

4.左两军,张丽娟.农产品超市经营对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2003

5.胡定寰,Fred Gale,Thomas Reardon.试论“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新模式[J].农林经济问题,2006

篇12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011-03

作者简介:胡颖(1973-),女,汉族,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贸合作。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项目“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研究——基于新疆视角”(批准号10XJJCGJW001)、新疆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对中亚国家农产品出口扩大促进研究”(批准号10CJY023)阶段性成果。

一、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一)出口增长迅速,比重仍然偏低

2004年以来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2004年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额为5685万美元,而2010年则提高到52619万美元,年均增幅达449%,远远超过同期中国对中亚其他国家农产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

同时,中国农产品在吉尔吉斯斯坦进口农产品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该比重为49%,2006年上升至1196%,随后虽然出口的绝对数额增加,但比重有所回落,2010年降至965%。

尽管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2008年以来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且在吉尔吉斯斯坦进口农产品中所占比重仍然偏小。中吉双方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吉尔吉斯斯坦主要出口牛奶、烟草及其制品,进口谷物、动植物油脂、糖及糖类食品、食用水果;中国主要出口水果、蔬菜、水产品和肉及肉杂,进口棉花、动物毛皮、粮食等。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图1 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额及其占吉进口农产品比重 

(单位:万美元)

(二)出口产品集中度高、波动性较大

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结构比较单一,产品集中度较高。如表1所示,2004年中国对吉出口农产品主要集中在食用水果及坚果、烟草及其制品两大类上,两类产品出口额占比达766%。2010年,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则主要集中在肉及食用肉杂、食用水果及坚果两大类上,两类农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739%。

表1 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结构

单位:%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肉及食用杂碎0757206331274150444

乳、蛋、蜂蜜00010107000207

食用蔬菜41202737262219

食用水果及坚果498537366320241269295

谷物0010229600278448110

淀粉类产品362533158551707

蔬菜水果坚果制品11160724301723

杂项食品23291223172322

烟草及其制品2681271946322035

资料来源:根据UNCOMTRADE数据,计算得到

此外,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的波动性也比较大,以谷物出口为例,2004—2010年,谷物出口占中国对其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波动剧烈, 占比最高为448%,最低为0。肉及食用肉杂类产品出口与谷物出口较为相似。食用水果及坚果出口较为稳定,但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从出口结构来看,中国向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乳、蛋、蜂蜜、蔬菜、水果、坚果制品以及杂项制品等深加工产品所占比重偏低。

二、影响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因素分析

为探究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CM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一)CMS模型

CMS模型1951年由泰森斯基(Tyszynski) 首先提出并应用,是用于评价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重要统计分析工具,后来经过勒纳和斯蒂恩(Leaner and Stern ,1970)、 詹帕(Jepma,1988)等人完善,使其成为研究出口贸易增长因素的重要模型。根据CMS模型,一国对另外一个国家出口贸易的变化可以分解整合为“进口需求效应”、“出口竞争力效应”和“产品结构效应”三个因素:即:

Q=ipi(0)qi+ipiqi(0)+ipiqi(1)

其中,Q表示t期出口国对进口国的出口总额变化,qi(0)表示基期进口国i类产品的进口额,qi表示t期进口国i类产品的进口变化,pi(0)表示基期出口国在进口国i类产品进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 pi表示t期出口国在进口国i类产品进口总额中所占份额的变化。式(1)中,ipi(0)qi称为“进口需求效应”,即因进口国产品进口规模及结构变化而导致的出口国的出口变化;ipiqi(0)称为“出口竞争力效应”,它反映了出口国产品出口结构变化而导致出口变化;ipiqi称为“交叉结构效应”,它反映出口国出口结构与进口国进口效应的交互变化而导致的出口国出口变化。根据詹帕(Jempa,1988)的CMS模型扩展形式,式(1)可以转换为:

Q=p(0)q+[ipi(0)qi-p(0)q]+q(0)p+[ipiqi(0)-q(0)pi]+

[q(t)/q(0)-1]ipiq(0)+[ipiqi-(q(t)/q(0)-1)ipiqi(0)](2)

  其中,q(0)表示基期进口国的进口总额,p(0)表示基期出口国在进口国进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q表示进口在两个时期内进口总额的变化。根据式(2),对上述影响出口增长的三种效应进行二次分解。“进口需求效应”分解为“需求规模效应”(p(0)q)和“需求结构效应”(ipi(0)qi-p(0)q)。“出口竞争力效应”进一步分解为“综合竞争力效应”(q(0)p )和“具体产品竞争力效应”(ipiqi(0)-q(0)p )。“结构交叉效应”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净结构交叉效应”([q(t)/q(0)-1]ipiqi(0) )和“动态结构交叉效应”(ipiqi-[q(t)/q(0)-1]ipiqi(0))。

胡 颖: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增长——基于CMS模型的分析

胡 颖: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增长——基于CMS模型的分析

(二)数据来源

模型所采用的数据是按照HS 分类后的产品数据。该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 (COMTRADE)。 HS编码自1988年实施以来也有了第四次修订本——HS2007 的商品分类方法, 它与 HS2002 商品分类方法并行使用。为了研究之前年份的贸易情况, 并为了能够使前后分类的数据保持一致, 本文所用的农产品贸易数据是 HS2002商品分类方法得出的数据。农产品数据为HS编码01~24章,样本时期为2004—2010年。

(三)模型分析结果

表2 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分析

单位:万美元

指标2004-2010年

绝对额比重(%)

实际贸易增长4116610000

进口需求效应211155128

需求规模效应210685118

需求结构效应428010

出口竞争力效应5715139

综合竞争力效应549611335

产品竞争力效应-49246-1196

结构交叉效应1948394733

净交叉效应21182515

动态交叉效应1736574218

资料来源:UNCOMTRADE, 经计算得到

模型结果表明,2004—2010年,“进口需求效应”、“出口竞争力效应”和“结构交叉效应”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都有正向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具体如下:

1“需求效应”是影响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增长的首要因素。2004—2010年,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增长4117万美元,其中“进口需求效应”占5128%,即由于吉进口需求扩大导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2111万美元,占增长总额的5128%,是影响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进一步细分,吉进口需求规模的扩大是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其贡献率达到5118%,而吉农产品进口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仅占01%。

2“产品结构效应”是影响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次重要因素。由于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结构变化与吉农产品进口结构变化交互作用导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19483万美元,占4733%。其中,“净交叉效应”为515%,而“动态交叉效应”为4218%,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能较好地适应吉农产品进口结构的变动。

3“竞争力效应”是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另一个影响因素,但它的贡献率仅为139%。农产品竞争力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小,中国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的贡献率达1335%,而产品竞争力的贡献率仅为-1196%。

三、结论

(一)CMS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进口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是中国对其出口增长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中吉两国在农业资源禀赋和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中国能够根据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进口结构的变动,较好地调整自己的出口结构,双方进出口结构的契合是促进中国对其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次重要因素。

(二)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增长主要依赖其进口需求的快速增长,然而过分依赖市场需求扩大,终究会因进口国市场需求的变化给出口带来波动,这已经从中国对吉谷物、肉及肉杂产品出口的反复波动中得到印证。近年来,吉农业部门产出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0%左右,吉政府也把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吉最重要的工业生产部门之一,其中肉制品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都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潜力一旦得以充分释放,其同类产品进口额将会大幅度减少。

(三)竞争力因素对促进中国向吉农产品出口的作用很小,个别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偏低甚至对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近两年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的增速已经减缓,2004—2008年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年均增幅为667%,2009—2010年降至174%。这表明中国必须通过提高产品竞争力来稳定和扩大对其农产品出口。而竞争力的提高应包括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两个层面。

四、扩大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提升新疆的农产品竞争力

中国新疆农业资源丰富,毗邻吉尔吉斯斯坦,具有对吉农产品贸易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首先,加快建立新疆面向吉尔吉斯斯坦及周边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以公司加农户模式或者探索多种合作模式,建立农产品原料供给长效机制。可在新疆伊犁州直、塔城地区重点建设反季节蔬菜、瓜果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蔬菜瓜果保鲜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喀什、阿克苏地区重点建设果品生产加工基地,主要发展苹果、香梨等鲜果生产和保鲜加工业。其次,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提供优惠税收政策、给予信贷支持等措施,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基地、科技研发等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农产品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体系。从生产、加工、流通方面,全面提升新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优质化生产。

(二)加强中吉相关部门间的合作

首先,建立和完善中吉两国政府层面的交流机制,签订农业合作协定。通过签订中吉《农业合作、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建立农业直接投资和农产品贸易的两国高层对话机制,形成规范有序的农产品贸易环境,最大程度降低农产品跨境交易成本。其次,促进中吉农产品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中吉两国间过境运输、海关以及卫生检验检疫等部门的合作。通过协商,敦促吉方简化农产品通关手续,缩短查验时间,提高查验效率,建立农产品进口绿色通道。同时,为加强中吉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合作,双方可在劳务许可、海关事务方面给予一定政策支持。第三,加强中吉伊尔克什坦、吐尔尕特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密切中吉口岸查验机构的交流与协作,改善口岸通关环境,提高通关效率。

(三)深化中吉农业领域合作

吉尔吉斯斯坦拥有良好的农业基础,但由于生产设备和工艺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其潜能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国企业应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与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生产领域合作,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通过农业产业项目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带动国内农业生产原料、农机产品的出口,以项目换市场。

[参考文献]

[1]课题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市场考察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2008(4):101-105

篇13

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类别繁多,包括粮油市场、蔬菜市场、水产品市场、肉食禽蛋市场、干鲜果品市场等。农产品市场数目基本稳定,交易额稳步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在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后,现正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流通规模上台阶,市场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商品档次日益提高,市场运行质量日趋看好。

1.2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农产品市场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农产品集中产区,基本形成了以城乡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构筑了贯通全国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费的生鲜农产品80%~90%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大力发展,对于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镇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发挥着积极作用。

1.3以配送、超市、大卖场等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势头迅猛

超市作为一种新型现代营销业态在近几年也逐步涉足农产品销售领域,成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里的新成员,并与传统的集贸市场在零售终端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传统农贸市场的市场地位正在受挑战。另一方面,南京、广州、武汉、上海等地政府在大力推行“农改超”工程,旨在打造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使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

1.4农产品营销中介发展活跃

现阶段,各种农产品购销主体:个体户、专业户、联合体不断发展壮大。依托这些活跃在城乡各地的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使得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实现了对接,改变了过去产销脱节的尴尬局面,有效地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他们的出现带动了上游生产基地的发育壮大,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帮助农民致富,为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创新

2.1农产品市场经营观念的创新

随着农产品相对过剩时代的到来,客观迫切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抛弃农产品运销观念,确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是一个比农产品运销更为广泛的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要求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人们对农产品的潜在需求,并创造需求。农产品运销观念强调的是以自己的生产为前提,如何把生产出的农产品运输出去并完成销售,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考虑的是如何通过生产、传送农产品以及与最终消费农产品有关的所有事物,来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的需求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出发点、中心点和归宿点。

2.2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

农产品市场营销围绕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地运用各种营销战略与策略,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增长和利润的实现。这就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充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10PS组合(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优先、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源于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深入调查和细致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发掘潜在需求,捕捉市场机会。根据一些细分变量来分割市场,进行比较、评价,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针对它的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实现产品的既定目标。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资金紧张,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一般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促销,往往还要依靠“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宣传促销的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还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为农产品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2.3农产品品牌决策与管理的创新

品牌管理是通过创立一个好的品牌,培育品牌、扩张品牌和保护品牌,奠定品牌优势,塑造驰名品牌,积累品牌资产。品牌管理过程实质是一个就品牌资产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步骤的规划和创新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塑造高资产的品牌。

创知名品牌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展,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开始有意识地应用品牌策略。事实上,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依靠品牌优势,逐步建立农业产业规模优势,最终使农业产业得到进步和完善的过程。没有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和扩张,没有农产品品牌的优势,就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以及农业增产与农民不增收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王凯.品牌营销模型研究[J].市场周刊,2004(10):22224.

[2]吴兴安.关于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思考及对策[J].大众科技,2005(12):21622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