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外文化的交流

中外文化的交流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外文化的交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外文化的交流

篇1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163-01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一个承前启后、大放异彩的重要时期,陶瓷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一、唐三彩、越窑青瓷对外销售起到的影响

唐代陶制瓷技术非常精甚,有“皓洁如玉”、“红霞满天”之称。销售国外的主要有唐三彩、越窑青瓷。

(一)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工艺美术中成绩最卓著者。无论是器物的造型、装饰或者釉色等,在陶瓷使上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据考古证明,唐代陶瓷在当时的亚洲各国受到普遍的欢迎,远至非洲的埃及也大量进口中国的陶瓷。输出国外的陶瓷被异域人民大量采用的同时,许多国家开始模仿中国陶瓷生产各类仿制品。例:非洲巨大的制陶瓷中心——埃及的福斯塔特窑场的制陶工匠,模仿中国的唐三彩,制成了多彩釉陶器和多彩刻线纹陶器,福斯塔特窑藏的七十万古陶片,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是模仿中国陶器的。八九世纪时,当唐三彩输入波斯之后,在本地很快就出现了多彩彩纹陶器和多彩线刻花纹陶器,人们将这种华贵的陶器形象地称作“波斯三彩”。日本奈良县山道郡都祁村神龟六年(公元729年)墓出土的三彩陶壶残片——即日本陶瓷中上称谓的“奈良三彩”也是学习中国唐三彩的制作技艺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朝鲜仿唐三彩烧造出“新罗三彩”。在今天的北非、西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包括埃及、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印度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古代遗址中都发现有唐三彩。

(二)越窑青瓷

越窑青瓷釉色青翠,类冰类玉,在唐代受到了普遍赞誉。如顾况的“舒铁如金之鼎,如泥似玉之瓯”;猛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郑谷的“茶新换越瓯”。这些都反映了越窑的特点,和唐代的饮茶之风盛兴及朝廷对青瓷的需求量增大,促使唐代的越窑青瓷质量也不断提高。1974年在浙江宁波余姚江的唐代出海口打捞出一艘唐代沉船,从中起获数百件瓷器,主要是越窑青瓷和长沙窑的青釉彩瓷。据专家考证,这些瓷器是准备销往日本或朝鲜的。

二、唐代陶瓷文化与日本的交流

唐代繁荣的经济,昌明的陶瓷文化和完备的制度,对隔海相望的东邻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成为日本竭力模仿的楷模。自630年日本就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学者和僧侣们,把中国的思想文化和封建制度引进日本,有力的促进了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遣唐使是日本朝廷派遣的国使主要职责是政治上发展与中国唐朝的和睦关系,经济上交换宫廷贵族需求的珍贵产物,文化上积极吸收丰富的文物制度,随使入唐的还有留学生、学僧是一群热情的民间使者,他们为探求新的知识不畏艰险,横渡大海来到长安,如饥如渴的吸收唐代文化,他们在学习中国陶瓷技术的同时,注重将中国陶瓷文化与日本民族文化结合,在学习与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日本传统陶艺的基本格式。

外来文化对唐代陶瓷艺术的影响:

外来文化使唐代陶瓷在造型和装饰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唐代陶瓷艺术家在构思产品、设计器型,总是和使用对象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使用要求以及习惯爱好、欣赏水平等紧密联系起来。和六朝、隋代的陶瓷相比较,唐代陶瓷造型的明显变化,逐渐趋向实用性如器皿的颈部加长,或安上把手,壶类多加以短嘴,以后短嘴又逐渐加长,为了更适合倒出液体。这些反映了生活方式的进步。造型中也运用较大的弧度的外向曲线,陶器的造型近于球体,造型变得朱圆玉润。

唐代陶瓷艺术家为了适应出口的需要,往往会根据当地的民族文化,在陶器皿上设计出一些社会适合的纹饰,从而使西方文化在陶瓷制品上留下了见证。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青釉风头壶,吸收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造型,壶身堆贴和刻印的联珠,忍冬、葡萄饿身披轻纱,扬手举足做舞状的,也是波斯器常见的纹饰,但配上龙风装饰却融化为中国的风格。长沙窑一些器物的装饰也出现了伊斯兰风格。在扬州出土的黄釉绿背水壶上写了意为“真主伟大”的阿拉伯文。这些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都在唐代陶瓷造型和装饰上表现出来。

篇2

我们不能主观地认为,在中国已经消失了的文化,肯定对周边国家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相反,有些在国外有保存在国内已经消失的中国文化,会反过来影响中国,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失求诸野。再者,还要考虑到文化影响者本身的传播态度和能力。是认真的、积极的,还是随意的、消极的甚至是防范的。例如宋朝禁止向契丹、西夏出口书籍,更不会主动传播文化,结果契丹、西夏都制定自己的文字,连佛经也从汉文翻译为西夏文,所以说宋朝的文化在契丹和西夏产生不了什么影响。第三,还与传播的手段与途径有关。在现代传播手段发明和运用之前,文化的传播只能通过人、文字和具体的物品。如果没有人和具体的传播物,即使处于同一时代,不同的文化之间也不可能有交流和影响。今天我们有了互联网,有了密集的人际交流,但是我们不能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想象古代,不能说汉代的文化肯定影响了罗马,反过来也是如此。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必须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首先,由于地理环境的障碍,中国文化远离其他发达的文明。如果我们把今天所遗留下来的古代文明做个比较,绝大多数都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只有美洲的玛雅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很难找到与其他文明之间的联系交融。因为地理环境的障碍,在当时几乎是不可逾越的。历史上有好几次外来的文明到了中国的边缘,但最终几乎都没有传播进来,能够过来的往往很少。目前能找到的汉代与罗马的交流,就是眩人,即今天所说的杂技演员,他们来过,但连具体人数也没有。即便像史书所载,将他们当做罗马派来的使者,对文化交流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留下多大影响? 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一直到近代才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在这以前更多的是在物质上吸收外来的文化,精神上基本是独立发展的。所以在晚清时期,有很多文人志士才会感叹,中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不是仅仅指坚船利炮、声光电,而是意识形态、文化、制度之类主体上的冲击。

其次,中国由于周边隔绝及自身优越的地理环境,所以在孔子时代就产生了强烈的华夷之辨,认为华夏优于蛮夷,蛮夷还没有开化,等同于禽兽。夷要变夏,就必须要接受华夏的文化礼仪,反过来如有华夏放弃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则可以由夏变夷。所以华夷之辨始终是根深蒂固的。在政治上,主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夷人保持着防范的心理。如果认为夷人还有可取的话,那是因为他变成了夏的结果,而不是夷人本身。同时,古人还认为天朝无所不有,无需依赖外人,所以对外来文明的态度,统治者往往是出于不得已才容忍,或者完全出于个人的精神追求和物质享乐目的。如长生不老、求仙、、声色口腹。所以直到清乾隆晚期,中国只接受朝贡贸易,而正常的贸易停留在民间或者走私,甚至需要通过外力干预才能够改变。

所以,中国文化的传统历来是开而不放,传而不播。我们现在往往赞扬汉唐如何的开放,但事实上是开而不放,打开一扇小门允许西域南海诸国、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人进来,但目的是让他们来朝见或学习中国礼仪文化,而不是与他们交流,更不会向他们学习。中国人从来不会主动去外界学习他国、他族的文化,截止到目前这样的例子还未发现过。唯一的例外,是出于宗教的目的,比如法显、宋云、玄奘等到印度去取经。因为中国人不认为、不相信在中国之外还有能与中国相称的文明,更不会有值得中国学习的文明。另一方面,中国人也不认为有向外传播自己的文化的必要,因为境外都是蛮夷戎狄,不仅非我族类,而且尚未开化,也不愿接受教化,不配学习中国文化。朝鲜、越南、琉球等藩属国则因曾为汉唐故土,或长期向化,已被视同为中国文化区域。日本则一直列为外国,官方或正常情况下不会主动去传播中国文化。鉴真和尚是应日本之邀去弘扬佛法,其他成果都是副产品。朱舜水留在日本是因为明朝覆灭,他作为遗民回不了国。近代以前,中国从来没有去外国办过一所孔子学院,现在能够找到的古人在国外传播文化的例子,除宗教原因外,往往都是出于不得已或者是偶然。

在境外,中国文化的传播限于朝鲜、越南、琉球等通用汉字的地域和华人聚居区。不少人以为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很大,其实从来不是如此。由于早期的中国移民基本都是底层贫民,从在当地定居并形成社区开始,一直处在本地文化的包围之中。加上历代统治者根本没有保护侨民的意识,反而视海外华人为不忠不孝的叛逆、盗匪,甚至在他们遭受殖民统治迫害杀戮时也无动于衷,更不可能在文化上给他们予支持。中国的统治者连帮助自己的侨民学习中国文化的意识也没有,岂会去向他们的所在国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华人华侨要进入主流,必须接受当地的文化,甚至皈依当地宗教。20 世纪50 年代后,由于中国不再承认双重国籍,海外华人绝大多数选择加入当地国籍。在大多数国家,华人不得不改用当地姓氏,华人教育被限制或取缔,只有少数华人还能坚持写汉字、讲中文。

所以我们要清楚的是,在世界各平行发展的文明之间,文化未必是相互影响的,不能仅仅根据空间、时间相近的因素来推断。比如,中国的造纸术早在公元2 世纪就成熟了,但是直到公元8 世纪才传到外界,才被阿拉伯人所掌握。公元751 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领的几万军队在怛罗斯( 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 被黑衣大食( 阿拉伯阿拔斯王朝) 军队打败,大批唐军被俘,其中就有一批造纸工匠。他们被带到巴格达,阿拉伯人通过他们学会了造纸,并传播到各地。从此,中国的造纸技术完全取代了古埃及流传下来的纸莎草造纸。要不是这个偶然因素,中国造纸技术的外传或许还要晚很多年。若中国积极主动传播自己的文化、技术,今天在世界的影响肯定会大得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今天我们讲一带一路对文化的影响,要明确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带一路不是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出于政治、军事的目的,其最大的贡献就是中国拥有了新疆和中亚,难道在今天我们提出一带一路还想拥有什么地方么? 第二,一带一路不是丝绸之路的延续与再造。丝绸之路的主要动力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外国,是中亚、西亚、波斯、罗马需要中国的丝绸,而不是中国需要把丝绸推销出去。中国历来没有通过外贸来盈利的观念,丝绸之路真正的利益获得者是中间的商人。第三,一带一路不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也是出于政治的目的,至少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或者是为了加强永乐皇帝的政治合法性,而我们今天的时代不需要这样做,不应该这样,也不可能这样做。第四,一带一路不是新马歇尔计划。二战结束后,欧洲人接受美国提出的马歇尔计划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接受,是毫无争议的。而今天要不要接受一带一路,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对方。一带一路光有中国的积极性和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如何使对方愿意合作,并保持下去。

篇3

到了中唐特别是唐开元十三年(725),福州设置福建经略使之后,福建沿海地区的开发已取得很大成绩,社会经济相当繁荣,福州被称为“闽都都会,东南重镇”、“福建大藩也居民若是其众也”。正如1958年福州所发现唐元和八年(813)《球场山亭记》碑碑文所载“迩时廛闬阗阗,货贸实繁”,表明当时福州城内诸货丰盛,对外贸易发达,市场繁华。有的学者认为唐代的福州已成为仅次于广州、扬州的第三大国际贸易港。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宣宗大中六年(852),唐朝商人钦良晖的商舶自日本肥前国值嘉岛归国,在海上航行六天,从福州闽江口的连江县登陆,随船而来的有日本僧人圆珍、丰智、闲静等人。圆珍等人在福州居留达6年之久,于大中十二年(858)搭乘唐商李延孝的船返回日本。

由于受唐武宗“灭佛”事件影响,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也受到较大冲击,“鼓山僧徒逃窜皆尽”。直至846年唐武宗死后,福州的中外佛教交流才逐渐恢复,福州开元寺还被官方作接待各国来闽僧人之所。日籍僧人空海在福州期间,曾登临鼓山,访问华严寺,并留诗一首,题为《灵源深处离合诗》。诗曰:“蹬危人难纤,石崄兽无升,烛暗迷前后,蜀人不得灯。”空海后来成为日本佛教真言宗(又称东密)的开山祖师。唐诗人马戴咏晋安:“宾府通兰棹,蛮僧接石梯。”说明当时的福州海外僧人云集,佛学交流兴盛;李洞也有句:“潮浮廉使宴,珠照岛僧归”,生动地描绘了每年当海外贸易船遣发之际,福建观察使排办筵席,犒设送行以及当海外贸易船返航时,各国僧人乘船接踵而至的动人场面,反映了唐时海外大舶频频直抵福州,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

五代时期,福建佛教发展进入。虽发生周世宗灭佛事件,但福建不但不受影响,还获得大发展机会,成为南方各道内佛教最盛的地方之一。王审知自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十月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政治上,他“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经济上,他重视贸易,为“招来海中蛮夷商贾,资用以饶”,开凿黄崎海道,设甘棠港,与高丽、日本东南亚诸国贸易;思想文化上,他大力推崇佛教,巩固王闽政权的统治。主要体现在:宋初,宋太祖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许多有作为的南士被委以重用。这些南士多生活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对商品经济耳濡目染,加之宋代没有受外来入侵的危险,对外开放寻求海上交通,扩大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是必然的选择。宋朝廷规定:“闽、广舶务监官抽买乳香每及一百万两,转一官,又招商入蕃兴贩,舟还在罢任后,亦依此推赏。”由于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提高,此时福州已成为豪华的都会。《高丽史》记载,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有福州商人虞瑄等100人到高丽进行贸易;北宋仁宗时“福州商客陈文佑”等从事中日贸易。苏轼曾说:“福建一路,以海商为业。”曾任福州太守的蔡襄《荔枝谱》中记道:“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宋元时期,福州是“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重要贸易港口城市。贸易的兴盛、人员的频繁往来,带动佛教的交流。福建佛教之盛冠于全国。寺院之多、僧众之多、佛教著作出版之多,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寺观所在不同,湖南不如江西,江西不如两浙,两浙不如闽中。”主要体现在:

一、“崇宁藏”和“毗卢藏”的雕造和外传

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汉化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典籍的翻译、编辑、抄写、雕版、印造、收赎、供养以及寄托其中的精神企盼,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北宋末年朝廷放开印书之禁,民间与官府盛行印书。四川、浙江、福建是宋以来的三大刻书中心,福建路的雕版印刷业规模位于全国前列。福建除建阳外,福州也是重要的刻书中心。福州的东禅寺等觉禅院和开元寺先后开雕了大藏经“崇宁藏”和“毗卢藏”,创始了民间自发雕造大藏经的活动,并对日本佛教有重大影响。

从北宋神宗元丰年开始,东禅寺等觉禅院发起劝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一个寺院筹资雕造的大藏经。此藏开始只称“大藏经”,后因以藏进献徽宗皇帝祝延圣寿,于崇宁二年(1103)奉敕,赐名“崇宁万寿大藏”。后又因其所在地名和寺名被称为“福州东禅寺大藏”,或“东禅寺万寿大藏”,当今简称“崇宁藏”。“崇宁藏”经本流传于世界各地,以日本为最多。宋政和二年(1112)“崇宁藏”雕造初成,同县的开元寺也已经开始雕造另一部大藏经,并命名为“毗卢大藏经”,同样原因称之为“福州开元寺大藏”,或合称为“福州开元寺毗卢大藏”,今称“毗卢藏”。“毗卢藏”的全藏,国内已不存,海外亦闻无藏。根据叶恭绰先生探明东京宫内省图书寮所藏的大藏经,以“毗卢藏”为主,以“崇宁藏”补缺,系日僧庆政入宋求法,在福州捐财资助雕造,因得携归已经刻成的经本,再委托宋朝的商船将其后遞刊的经本陆续买去,合为全藏。福州版大藏经的传入,对日本佛教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日本各种佛经开始仿刻出版,翻刻刊本版式几与原本雷同。

二、佛教建筑的传播

根据傅熹年先生《福建的几座宋代建筑及其与日本镰仓‘大佛样’建筑的关系》一文,“福建地区的建筑特色和日本镰仓时期从中国南宋传过去的“大佛样”建筑极为相像,证明‘大佛样’是传自南宋福建的地方建筑式样”。“大佛样”旧称“天竺样”,是日僧俊乘坊重源为重建1180年被毁的奈良东大寺大佛殿,从南宋引进的建筑式样,日本建筑史专家称之为“大佛样”。他们根据“大佛样”中大量使用丁头拱(日本称插拱)的特点,推测它可能属于福建建筑样式。此外,建于南宋庆元五年(1199)的奈良县东大寺南大门、建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的兵库县净土寺净土堂、建于南宋庆元元年(1195)京都醍醐寺和华林寺一样,具有“大佛样”相同特点,而且风格、构架方法和细部装饰与当时日本传统的“和样”建筑明显不同,是一种完全新的建筑式样。虽然在“大佛样”遗构中或多或少地带有日本传统做法,但从构架到细部都有浓厚的福建地方风格,建造这样的建筑恐不是简单的带回图纸所能做到,应是在请来的福建工匠指导下进行的。

三、与佛教有关的黑釉瓷器的输出

佛教与茶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李肇《国史补》及《唐书•地理志》记载:“福州有方山之露芽”;《闽小记》有关于鼓山半岩茶的记载,“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福建的茶叶在唐代已成为贡品,宋代北苑茶更是名闻天下。到了元初,福建出口的货物中通过天龙寺船已经有茶叶输往日本。

福州的许多寺院不仅是佛教传播的圣地,也是禅茶一体兴盛的名寺。百丈怀海的《百丈清规》“赴茶”条:“方丈四节将为首座大众茶,库司四节将为大众首座大众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等”“茶道”二字首先由中国禅僧提出,并通过禅茶交融途径向日本、朝鲜等国传播,才有日本茶道、朝鲜茶礼。有人把“海上茶之路”“海上瓷器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提并论,是名副其实,只不过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起作用不同而已。

篇4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118-02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层次和要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给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社会化管理以及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民族院校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重新审视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异域文化的留学生尽快融入到我国民族地区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也有助于提高民族高校师生与外籍友人间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的水平。

一、跨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原则

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流。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西部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体验和探究。随之也带来了许多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特别是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低效率的交流、沟通和相互间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的差异,容易导致外国人对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认识的偏差和误解,影响了我国的对外形象和声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方的理解与合作。民族院校做好中外交流主体间的跨文化交流工作,对于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前来学习交流,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我国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积极排除来自境外的不利因素,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意义深远。在跨文化交流中,应注重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 一)尊重认可原则

“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倡导的跨文化态度,因为这是和谐的跨文化教育的基础。”文化尊重的表现形式是对民族文化的充分关注,特别是对民族感情与民族意识的尊重。

(二)平等心态原则

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行为,“跨文化交流不是对目的语文化认识、理解和接纳的简单的单向过程,更不应是一味地迁就和顺从另一方文化”,而是在互相认同彼此文化、平等相对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交流,否则,就会滋生各种形态的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形成文化冲突。只有在保证对方不失去本民族特征的情况下,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使对方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

(三)包容借鉴原则

“包容的本质是对异文化的一种接受的心态,特别是对于本民族截然相反的文化形态的公正认可,以及对这种对立性、否定性的接受。”在跨文化交流中,双方要提倡双向、多向及互动的宽容,即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克服彼此的文化偏见,消除各种形态的文化冲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二、对跨文化差异分析

(一)对认知多元化差异的分析

来华留学生有着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种族,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多样化越来越广泛。由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管理模式有着不同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我们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惯用大熔炉的观点和方式来描述组织,认为不同的人在组织中多多少少地会被自动的同化。但是,来华留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不会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偏好放在一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许多发达国家的学生来到中国,特别是到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无意中流露出一种民族与国家的优越感,发展中或落后国家的学生而有一种自我封闭的心态。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事物的多元化特点,积极适应各种各样的人群。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把来华留学生作为相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而对待,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对文化差异做出反应,从容以对。如果管理得当,多元化会提高组织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如果鼓励不当,就可能出现沟通困难和更多的心态对抗。

(二)对时间观差异的分析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时间观也不一样。有学者指出,在时间取向上,我们是过去取向,而西方人则是未来取向。这种差异还表现在对时间的利用方面。以西北游牧民族地区为例,由于游牧生活方式的相对自由性,对空间与时间概念的认知不去刻意精确,所以在时间的支配、利用方面比较随意,灵活性较强。而西方人使用时间十分精确。我们在工作中对未来时间的安排往往是“另行通知”、“过几天再说”、“以后在议”等,缺少具体化的安排。对我们来讲,这一情况由于司空见惯而很容易被我们理解和适应,但对于留学生来讲,常常无所适从,很难理解。这无形中加大了民族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对思维方式差异的分析

篇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竞争激烈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交流。而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年等海外文化交流活动,已成为崛起后的中国进行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孔子学院

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建立,截止2013年,我国已在全世界116个国家建立430多所孔子学院和65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这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一方面是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场所,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比如剪纸、书法、太极拳等,也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了中国。这对于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传播深厚的中国文化有巨大作用。

文化是国家间交流的重要内容,而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信息传播的基础。在韩国,每年都有数万人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并且汉语成为很多用人单位的标准之一;在日本,高中开设的汉语课堂已增加到500多所;在德国,很多中学会考科目设立了汉语;在美国,中文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

可见,孔子学院在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方面功不可没。它在促进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和对话的同时,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文化年

2003年10月到2004年7月,中国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以“古老、多彩和现代的中国”为主题的“文化年”向法国公众展示了意蕴深厚的中国文化,这是我国首次与外国互办国家级文化年。

近年来,中国又相继在50多个国家举办了不同规模的中国文化年。中国年不仅在展现我国形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在国外传播的重要方式。

意大利“中国文化年”从2010年10月开始,文化年系列活动在意大利20多个省市展开,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意大利民众了解中国、正确认识中国、深入体验中国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文化年”在罗马开幕,是中意文化交流深入的见证。而以“感受中国”为主题的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澳举办的大规模系列文化活动。自2011年启动以来,各类文化活动在澳展开,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年活动,为澳大利亚人民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及发展现状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窗口,使得澳大利亚人民更好地体验、了解和欣赏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独特魅力。2012年中国在德国举办了“中国文化年”活动,德国的40多个城市共举办了500多场活动,用音乐、戏曲、舞蹈、展览、对话、文学、电影等形式,全面展现了中国开放、和谐、富有活力的新气象。很多欧洲人只知道中国的京剧等经典的传统文化,而对中国的现当代的绘画、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了解不够。举办文化活动,可以让德国民众直接接触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中国的文化艺术进行面对面交流。

“中国文化年”所举办的各类活动,在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将中国、以及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

三、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活动

1、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之起源和发展

文化中心的设立,是提高国家文化地位、扩大文化影响力和加深国家间文明对话的传统而有效的形式。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根据毛里求斯和贝宁政府的要求,在两个国家的首都路易港和科托努分别设立了占地3600平方米和9600平方米的中国文化中心,并先后于1988年7月和9月对外开放。目前,中国已经在9个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设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更多的文化中心正在加紧筹建。这些文化中心通过举办演出、展览、文化节、影视周、图书节、旅游推介会、体育赛事、产品展示会等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进入他国公众的文化视野和社会生活。

2、中国文化感召力日益增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首先要提到的自然是最早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毛里求斯和贝宁。毛里求斯和贝宁地区条件是十分艰苦的,但很多中心人员为传播中华文化而忘我工作,并以长年持续的汉语教学、武术、舞蹈培训、各类文化活动赢得了当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了相当一批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和传播者,确立了文化中心的影响力。埃及中国文化中心有太极拳课、中医讲座、专题研讨、影视放映等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大使杯中文歌曲比赛”和“大使杯汉语比赛”受到当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而作为我国在欧洲国家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法国中国文化中心,则敞开了一扇中国面向西方的文化大门。不论是戏剧节,还是电影节,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不断让中国文化融入法国文化市场,为法国人所接受。韩国中国文化中心有刻着孔、孟、老、庄圣像的院墙和书墨气息浓厚的接待厅,使到这里的人受到中国文化的强烈感染。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设立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教学培训和信息服务,成为中泰两国文化交流增进友谊的又一重要平台。

如今,中国文化中心已经在海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贝宁首都科托努,一座座典雅的中式牌坊非常醒目,还有飞檐琉璃瓦、具有浓郁古色气息的六角亭。巴黎市区风景优美的塞纳河畔,中国文化中心左面是著名的荣军院,右面就是埃菲尔铁塔,与河对岸富丽堂皇的大宫和小宫隔河相望。

四、结语

各类海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和兴起,是国外公众不断发现和认识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政府积极对外展示和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举措。其中所涉及的每一类活动和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艺术精华的体现,为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民搭建了良好平台,更是中国文化传播不断发展的有力体现。总的来说,海外文化交流活动以语言教授与文化传播为出发点,进一步引导国外公众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发展理念、人文精神等,逐步树立起中国的国际形象,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和深入发展,是中国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有益形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文化交流 文化贸易 文化传播

    当今时代,全球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商品生产和服务的条件。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和生产组织形式。在当今信息社会,经济的竞争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范围,而越来越倚重于知识、无形价值和创新能力。经济日益全球化,技术进步和创新已经占据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比较优势,越来越体现为其学习、创新和知识生产的能力。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中,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国际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概况

    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迈人了全球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日益广泛,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出版了《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造性与市场》和《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行动框架》,这两份文件都特别强调了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国的传播政策中,虽然没有声明要重建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但作为美国政府的目标却是非常明确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国内的文化产业政策基本上是越来越放松管制,其理论基础是市场理论和多样化原则。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性扩张,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非政府部门的文化企业为巨额利润所驱动而进行的经营性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对外宣传方面已与美国外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英国政府为扶植文化产业发展,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英国政府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机遇,扩展国内外市场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日本经济长期低速徘徊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995年,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日本开始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计划到2010年让到日本旅游的外国客人达到1 000万人,比2001年提高1倍。为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到实处,日本政府还通过设立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形式,研究商讨具体对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强国。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如:历时两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国圆满闭幕,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天津周”和在荷兰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节”等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扩大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响巨大,盛况空前,全面提升了两国的政经关系,把中法以至中国与欧盟的伙伴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示范作用,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希腊等国已相继提出要与中国举办文化年。中国在对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同时,“十一五”规划还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产业贸易,复兴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贸易方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过去20年间,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持续增长。从1980年到1998年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和体育用品等文化贸易的年贸易额从953亿美元猛增到了3 879亿美元。但是,这些贸易绝大部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1990年,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出口额的55.4%,而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进口额的47 %。跨人21世纪以后,文化贸易的进出口大国排序有所更替,然而总体格局并没有变化。这些国家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品进口国,2002年其进口额高达153亿美元;英国是第二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大约是美国的一半,为78亿美元;德国是世界第三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为41亿美元。

    二、对外贸易中文化交流的方式

    1.媒体作用

    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媒体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为媒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中国加人WTO后,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需要世界信息,世界也需要中国信息,双向选择剧烈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包括政治上、文化上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目前中国有报纸2 000多种,杂志8 000多种,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约有2 000个频道,有近10亿的电视观众,同时有超过1亿的互联网使用者。媒体、媒介成为中国对世界宣扬中华文化,加大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手段。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传媒在资本、经营网络、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人才素质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文化贸易方面,我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逆差是以5一10倍的数字来显现的,中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更高达10一15倍。因此中国媒体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专家预计,中国媒体要成为世界主流媒体,还需要很长时间,甚至10一20年。媒体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还肩负着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普及汉语文化,发扬宣传中华文化的艰巨任务。

篇7

[DOI]10.13939/ki.zgsc.2017.09.062

1 引 言

在全世界和谐发展的今天,可以把全世界连接在一起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作用日益显露,文化竞争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竞争的一大方向。

作为一个在世界上雄踞东方的泱泱大国,塑造国家的良好形象,引导世界正确看待中国崛起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拥有着浑厚的文化底蕴,但在国际新环境下却显得有些没落。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文化外交的方式和策略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

作为我国邻国,并与我国有着一脉相承的韩国,在通过文化外交扩大本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方面有很多先进的经验,目前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韩流”文化。本文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韩国文化外交和文化产业政策进行梳理,从中总结经验为我国的文化外交政策和文化产业政策提出建议。

2 韩国文化外交产业政策

2.1 韩国的外交产业发展历程

韩国的文化产业政策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成型阶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为了恢复经济,金大中总统执政期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并且马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通过政府规划来扶持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从1999年开始,相继推出了《文化产业前景》、《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

第二阶段为大力扶持阶段:卢武铉执政时期,韩国文化产业更是因为效果明显而得到政府更多的关注。2005年还制定了在2012年进入世界五大内容产业强国行列并成为东北亚旅游中心的发展目标。效果显著的“3C”战略产生于此时期,韩国政府以“文化立国”为基本战略,以“援助但不干涉”为原则,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予以保护。

第三阶段为成熟进击阶段:李明博总统上台后,韩国政府发表《文化蓝图2012》和《内容产业振兴基本计划》确定了韩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四大发展目标和五大核心战略,通过政府规划明确地指出了韩国文化外交和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

第四阶段为平稳发展阶段:朴槿惠总统在2013年刚一上台就针对韩国文化产业现状提出了“创造经济”的发展思路,非常成功地将“韩流”和韩国的先进的IT结合在一起。韩国文化产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2.2 韩国文化发展的长处与不足

韩国文化势头正旺,各种管理模式已经成型,在文化生成方面属于世界领跑行列。

首先,韩国的文化产业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韩国文化产业现已成为韩国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韩国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得到迅猛发展。网络游戏与影视剧成为其中的龙头产业。

其次,韩国的文化产业政策还有效地促进了韩国国际地位的提升。韩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其国际地位也得到了实质性发展。在2009年的20国集团(G20)峰会中,韩国的表现极其抢眼。前英国总统布朗举办的晚宴上韩国前总统李明博的座位紧挨着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这就是一大佐证。而韩国因为文化产业比重之大,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所受影响最小,地位再次得到提升。

但与此同时,韩国政府通过国家政策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和隐患。韩国文化大都有政府扶持,虽说以“扶持但不干涉”为原则,但或多或少都有一种过分依赖政府保护和扶持的倾向。一旦国家掌控发展方向出现错误,那对韩国文化将是致命的打击。

3 我国目前的文化外交水平以及文化产业政策

3.1 我国的文化外交以及文化产业政策现状

中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已有巨大进步。我国文化产业持续保持较快发展,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约为25829亿元,占GDP比重3.82%。“互联网+文化”在2014年就现增加值2429亿元。近年来提倡的“走出去”政策也得到巨大发展,逐渐重视国内国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良性促进的健康发展模式。

但与此同时,我国文化产业仍有很大的弊病。

首先,体制上和制度上存在阻碍。因为我国文化产业起步在计划经济时期,地方部门政府为主体,其他行政部门为辅,难免会有地区保护问题。这就使得其间的平衡都有些问题,缺乏公平性。地方差异明显,各自为政,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情况的发生。使得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受到阻碍,降低创新的积极性。

其次,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政策力度不够。我国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存在很大问题。对进出口文化保护,金融扶持方面仍匮乏。在国际文化日益复杂的大环境中,国家相应的文化保护政策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国文化产业存在资源浪费问题严重。文化产业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仍受影响与计划经济政策。地方各自为政,虽然文化企业数量剧增,但方向和职能重复却也大有其在。近年来,文化园区大量建设也造成了文化产业资源的极度浪费。

3.2 对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建议

3.2.1 建立系统完善的法规政策

颁布完善的政策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时期的当下,宽松但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就是首选。并且要学习韩国在这方面的基本原则:“援助但不干涉”,要发展文化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主动性,让企业在国家大环境保护的情况下自主发展。要致力于改变国内地区各自为主的消极局面,真正产生百花齐放的局面。

3.2.2 经济是文化的根本

及时注入大量资金,引导社会资本的注入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国家的投入仍是占比最大。我国目前在文化产业的投入相对略显缺失,应该积极去制定包括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和提供贷款等全面完善的经济政策。总体来说,主要应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政府扶持:①政府直接拨款,国家财政还是主流;②完善企业贷款所需程序,尽量简单方便;③在税收中实行优惠政策;④国家主导各种文化活动,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走向世界。

3.2.3 政府提供技术支持

政府应该及时帮助文化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国家要统筹发展,在必要时支援困难企业。下设相关机构,委派相应技术人才。

3.2.4 后备人才才是未来

作为一个还没有步入大学的高中生,笔者认为国家应在这几方面做出积极有效的作为:①向中小学生展示完整全面的文化产业现状,引导培养相应人才的可塑性发展;②成立相应机构,整体负责人才的培养和规划,引进优秀人才;③大学院校已经是术业有专攻,国家应该正确建立奖惩制度,激发大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热情。

4 结 论

在文化产业日益繁盛的今天,各国都致力于文化的建设。而其中主打文化牌的韩国对中国的发展就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本文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外交欣欣向荣的大背景下,介绍了在这方面成绩显著的韩国,以及其相对应的韩流文化。著重阐述韩国文化产业的起步、发展以及平稳前进的现状。强调了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消极影响。并就韩国在世界舞台上国际形象的变化与其文化产业在世界的发展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对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做出了基本的优缺点评述,并就借鉴韩国政策后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笔者在文章的构建过程中明晰了当下文化发展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对这个科技高度发达、文化繁荣产生的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并且对笔者日后大学专业方向有强烈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翟璐.韩国文化产业政策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向勇,权基永.韩国文化产业立国战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4):107-112.

篇8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在两宋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工艺美术的发展越来越快速。在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日益进步以及海上交通越来越便利的宋代时期,人们开始扩大对外商品输出的规模。而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工艺美术品作为宋代经济文化的载体而不断向外输出,增进了宋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比如,北宋和中东、东亚和东南亚这些地区的国家都有经济来往,交流频繁。

1 宋代工艺美术发展现状

自唐末以来,中原地区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而宋朝的建立使得这一局面瓦解,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持了社会的稳定。而在这一社会经济形势下,发展迅速的手工业推动了宋代工艺美术的进步,取得的成就非常大。宋代工艺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生活习俗也在发生改变。纺织品、玉器、漆器、瓷器等等工艺品种不断在增加,同时出现了日渐丰富的装饰手法与新型的装饰技术,形成了工艺美术品多种多样的新面貌。宋代政府对工艺美术给予了很高的重视,为其专门设立的管理机构大而齐全,促进了工艺美术的更一步发展。根据《宋史・职官志》记载的内容来看,宋代继承了唐、五代的旧制度,在宫中设立了一个专门负责工艺珍玩生产的文思院。文思院分为上界和下界两个部分,分别负责生产金银珠玉、钢铁竹木杂料等。上界生产出来的工艺美术品是最精致的,其价格相对来说比较昂贵。而且宋代还在盛产丝绸的地方设立了管理机构,比如成都的锦院,高度重视丝绸织造业和工业。纺织工业在宋代的发展比较快速,其生产技术、生产数量、花色品种以及织物种类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新。宋代的经济非常繁荣,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政府高度重视手工业。另外,探索创新的学风盛行,都为宋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基于工艺美术的宋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分析

2.1 宋朝对高丽王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分析

在宋代,主要以贡赐贸易的形式来对高丽王朝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民间的出口商品比较多。高丽所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在北宋和南宋时期分别以辽国、金接壤。在北宋中期之前,高丽的使者都会在登州上岸,而辽、金两国先后将其占据,官方航线被阻断,出入地点改为明州。而在北宋中期之后,政府以提高高丽的地位而意图笼络高丽与辽国对战。高丽使者即国信使,在过道的时候,各州通判或者知州都需要出城迎送,沿途费用还会由当地官府来负责,是一种高规格的接待形式。神宗时,宋朝与高丽的贡赐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熙宁年间,同文馆的设立就是为了接待高丽使者。而在北宋末年,开始由宋朝的枢密院来对高丽贡赐贸易进行管辖。宋代与高丽的贡赐贸易越来越繁荣,大量的瓷器和丝绸等工艺美术品流入高丽,其审美趣味和装饰纹样都为高丽带来了很大影响。而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拓展,大量的折扇、纸、墨和砚等物品从高丽流入了宋朝,而且非常受欢迎。由此可见,两国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彼此都存在影响。

2.2 宋朝对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分析

在宋朝,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实际上很少,但是民间贸易却得到非常好的发展。宋代商人一般会将香药、织锦等运往日本,文具和茶碗也比较多,还有雕刻、茶叶和佛器等等。宋代对日本带来了影响,在镰仓时代中期就涌出中国丝绸纹样的仿制品和丝织产品,比如常陆绸、阿波绢和甲斐斑布等等。日本陶瓷的瓷器纹样也受到宋朝工艺美术的影响,比如比如建窑黑釉茶盏是宫廷御用茶盏。在宋代,经常会有日本僧人进入国内,比如僧人荣西第一次入宋的时候就将喝茶的风气带回了日本,更是著了《吃茶养生记》这一本书而使得喝茶的风气流行于禅僧中。另外,宋代工艺还影响了日本雕刻纹样,甚至有宋代工匠参与了日本京都东大寺的佛像铸造。而宋代工艺商品流入日本的同时,日本的商品也开始流入中国。在北宋时期,日本流入的商品折扇在士大夫中很受欢迎。而宋、辽和金等都仿制了日本折扇的制作技巧与纹样,在当时的临安已经出现了折扇铺。日本流入宋代中国的另一商品刀剑也是宋人非常喜爱的,也仿制了很多类似的商品。

2.3 宋代对其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分析

在南宋时期,政府授商以官,奖励商人的贸易活动,从而增加国库的收入。而当时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就是泉州,其出口瓷器会转销到印度等国家,还会远销到北非。在非洲和西亚出土了宋代中国的陶片和瓷器,可以说明宋代中国与阿拉伯这些国家之间的瓷器贸易非常繁盛。而中国也专门生产有阿拉伯风格的瓷器,并且大量出口。埃及受到宋代中国瓷器的影响,在法蒂玛王朝时期对宋代青瓷进行了仿制。后来,埃及还对青花瓷与青白瓷进行仿制。仿制的瓷器从一开始的形制、纹样造型到后来的式样、釉彩,都与中国原产十分相似。在南宋时期,青白瓷是对外出口的主要瓷器品种,在很多国家与地区都比较畅销。

3 宋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发展原因主要包括三个,首先是宋代经济的繁荣。在宋代,社会比较稳定,为社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农业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在宋代的发展非常快,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商业也是社会经济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宋代的商品经济也非常繁荣。在宋代,不再沿袭唐代的抑商政策,在城市内取消了方形之坊的划分,不再是由官府来对城市市场进行设定,而是由商人自己来决定商业交易时间与交易地点等。因此,北宋在县以下的商业繁荣的地方第一次设立镇市,形成了商贾的交易场所,增强了城市的经济能力,促进了商业、手工业与海外贸易等方面的发展,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是宋代科技的发展。在古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过程中,材料与技艺在不断发生变化,人类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也在不断进步。因此,很多类型的工艺美术品种、装饰与造型开始出现,从而适应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多半都是诞生于宋朝,而且宋代的医院与天文学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比如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被称为科技百科全书。最后,在宋代,航海技术得到了较大进步,很多大型船舶都被建造出来,指南针的运用更是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将其税收作为国家的重要收入之一。宋代航运的发展使得海外贸易出现了空前的盛况,大量的瓷器与丝绸被出口到日本、阿拉伯和朝鲜等国家。海外贸易的繁荣使得工艺美术品的出口为北宋的财政收入提供了重要来源。反过来,国家重视海外贸易,也促进了社会经济与工艺美术的发展。

结束语

在两宋时期,工艺美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繁荣的宋代社会背景下,对外输出的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增加宋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宋代与高丽、日本和越南这些周边国家进行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大力传播了工艺美术,其影响甚至波及整个东亚。宋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发展状态堪称极盛,而其中发展繁荣的工艺美术可以对两宋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进行解读,认识到宋代中国取得的成就,也探讨了其发展原因。

参考文献

篇9

【Abstract】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losely linked, the two are interdependent. Language is part of culture, but also a carrier of culture. At present, the culture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despite accounting for a place, but we are teaching them the importance and specificity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culture is also not well reflecte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s a meaningful study, this paper focuses on students learning Chinese, we must also understand the need for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Students; Chinese teaching; into importance; Chinese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648.4【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0)12-0003-03

近年来,随着人类学、跨文化交际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尤其是交际语言教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加深了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认识,认识到学习外语并不仅仅是学习这门语言,而是一个既学这门语言又学该语言的文化的过程,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往往会影响到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与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汉语的学习使用和研究日益增强。到中国来学习与进行深造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他们的汉语知识和文化知识多半是从课堂上获得。如何在课堂上有效的进行中国文化的教育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文化教学的起源和发展

在我国,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跨文化交际,除少数学者在这方面早有著述外,开展广泛的研究大致是在20 世纪80 年代,在国外则更早。语言学家们真正意识到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其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在20 世纪60 年代。60 年代初,在美国出现了跨文化交际学;70 年代,前苏联创立了语言国情学。80 年代,跨文化交际学引入我国,其研究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中跨文化的差异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一新学科的诞生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外语教学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把语言与文化、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直接引入外语教学。

早些时候,人们学习其它语言是为了阅读或研究文学。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文化和语言被截然分开。而在那个年代,人们学语言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可以接触到伟大的、代表人类文明的杰出著作。通过阅读,人们才了解到与目的语紧密相连的文明。因此,Nostrand认为:对一种外国语言和文学的社会语境进行描述并付诸教学,同时要达到外语教学的两个目的:跨文化交际和理解,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是一种挑战。与此同时,社会科学的发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成果使得人们对文化有了更广泛的理解。在60年代,Brooks 就强调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而非只在文学研究中。70 年代,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使人们更为注重外语所使用的语境和情景。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此时,交际法已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教学法。80年代Stern的重要著作确立了语言教学中的“社会概念”concepts of society。在他关于多维的外语课程的论文中,他推荐了一种由四部分组成的,并包括文化教学大纲的课程模式。

尽管如此,在课堂中我们进行文化教育的方法方面还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认识。虽然,很多教材都有提供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但从整体上看只是零散的、任意的。不过,从各种研究来看:我们已从只是简单描述语言的社会语境转到了思考不同社会文化语言语境中语言的运用。在我国,引起研究者们兴趣的首先是结合对外教学的词汇文化内涵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

二、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早在 20 世纪20 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Brown ( 1987) 认为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没能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外国留学生来说汉语学习目的:1、是习得知识;2、是保持和记忆所学的知识;3、是应用所学的知识。汉语学习对于他们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学习汉语不仅仅是习得几个汉字,而且还要习得汉语文化知识,把它们保持在记忆之中,还要把它们运用到各种情景中去。随着外国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大脑中已储存了一定量的汉语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的三个特殊性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二者相互依存,互相影响。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正是通过语言才得以世代相传,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而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制约,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在语音、词汇、结构等方面影响着语言的存在和发展。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无不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

3.1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教学中我们发现,对外汉语教学的第一个特殊性,是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语言,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国文化的脊梁。留学生学汉语只是单纯学汉语而不连贯文化,通过文化的导入,让他们懂得汉语不仅是中国人交际的工具,它作为一种表以体系文字为基础的语言,也记载下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并且以它特殊的造字方式,构词方式和语法规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3.2汉语本身的特殊性。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困惑就是不懂中国文化,只知道简单的汉字。与西方的各种语言相比,汉语具有极为不同的特点。用外国语言来套我们的汉语,从中国的文化形态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来讲,在很多地方是说不过去的。例如,拿汉字文化来说,它虽然以依类象形,法天则地为基本的出发点,达到了极幕人情世态之歧的绝妙效果,它以其具象性,表意性展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画卷;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以其感悟性、会意性焕发着中国人的人文主义主彩和审美情趣;而且它本身临其境就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是维素中国悠久历史的绳索,也是维素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大钢,以其历史性,人文性、渗透,浸润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也体观了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从语音来说,先秦时期,孔子曾说过:“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汉语的语音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构成,它们之间抑扬顿挫、交潜起伏、刚柔相济,而达到了“中和”的目的。中国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从蒙学天天的高声早读开始的。所以,通过早读,不仅对学生要用家经典进行洗脑,而且也通过汉语的教育对人的气质进行规范。对于这种情况,外国留学先是无从知晓的。由于其母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大相经庭,留学生一走进汉语的系统之中,对他们来说,也就走进了非常陌生的中国历史文化的系统之国。故此,汉语作为传播文化的工具就显得尤其重要,汉语文化也是十分重要的。

3.3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都是正在走向成年,或者已经走向成年的外国留学生,他们早在思想深处,形成了一套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哲学思想,,风俗习惯和思维模式,具有特殊的主体性内涵和意向性价值取向。因此,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的理解,完全是因人而异的。这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把对外汉语教学建立在语言与历史文化,教育和生活的交汇点上。这是对外汉语教学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就有待于去研究探索这一课题。

四、文化导入的方法

(1)注解法: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特定含义的注释 、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如历史性的课文要补充一定的时间、地点、政治背景的内容。

(2)融合法: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主要涉及的国家的主要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3)实践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成对话进行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4)比较法: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 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国家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对比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 让学生了解中国人的风俗习惯。

(5)专门讲解法:当讲到历史剧、文学小说等作品时,对其中人物的刻画、背景及性格的描写,进行专门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很难准确体会故事中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6)利用图片展示法:此法可以展示说明某一个“文化现象”或具体操作。如“Throwing theSledge”链子球,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可以对此运动得到更直观的认识,配合对游戏规则及历史渊源的讲解,学生便可对其文化环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从留学生学习汉语及汉语教学的效果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汉语的汉字及和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汉语而不重视文化的学习,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语言的意义。

我们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多数是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如何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知识是我们今后教学中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许多语言学家认为,学习另一种语言就是要用这种语言思维。因为思维方式的特点可帮助我们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所以,在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力求使汉语成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钥匙而不是包袱。

【参考文献】

1、Adaskou,K.,Britten,D.,& Fahsi,B. 990. Design decisions on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a secondary English course for Morocco. ELT Journal,44(1),3 - 10

2、Nostrand,H. (1966). Describing and teaching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 of a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A. Valdman (Ed.),Trends in language teaching (pp. 1 - 25) .New York: McGraw - Hill

3、Brooks,N. (1968). Teaching cultur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204 - 17

4、Stern,H. H. (1983 a).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6

6、SAPIR E.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版社,2001. 4 . New York: Harhcourt,Brace. & Company,1921. 221

7、高彦德寻,1933《外国人学习与使用汉语情况调查报告》

8、李杨,1996《语言文化教学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

篇10

一 、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概念

中国古代的西南地区,古代称之为梁州,在《尚书 》中的《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而且在东汉应劭《地理风俗传》解释道:“西方金刚之气强梁,故名梁州。”[1]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地区属于“南夷”和“西夷”的范畴,统称“西南夷。”[]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地域中,它并非人们传统观念中的不与秦塞通人烟的与世隔绝,正是在如李白写到的《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二、 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

三星堆遗址位于距中国四川广汉城西7公里,距南兴镇4公里的鸭子河畔,南距离成都约40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连的三个属青铜时代文化遗址。由于其古域内三个起伏相黄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遗址年代为前2800年至前800年,分为四期,一期为宝墩文化(前蜀文化),二三期为三星堆文化(古蜀,前1600年以后),四期为十二桥文化(古蜀,主要遗存在金沙遗址),约相当于中原的夏商周时期,目前正在申请成为世界遗产。白剑认为,三星堆整体文明来源于夏王朝有缗氏(蜀族)携带而来。

三、西南地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众多的青铜人面像里有三件著名的“千里眼、顺风耳”造型,它们不仅体型庞大,而且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更是极尽夸张,长大似兽耳,大嘴亦阔至耳根,使人体会到一种难以形容的惊讶和奇异。而它们唇吻三重嘴角上翘的微笑状,又给人以神秘和亲切之感。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宽138厘米,圆柱形眼珠突出眼眶达16.5厘米。另一件鼻梁上方镶嵌有高达66厘米的装饰物,既像通天的卷云纹,又像长有羽饰翘尾卷角势欲腾飞的夔龙状,显得无比怪诞诡异,为这类揉合了特点的硕大纵目青铜人面像增添了煊赫的气势和无法破解的含义。从上述的“千里眼”,“顺风耳”的造型,他们不单是中原文化中的传说中的仙人形象,而且大家应该注意到,他们中间有的人物造像,眼眶深凹,眼球突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青铜造像所塑造的“顺风耳”和“千里眼”等仙人形象,这是典型的中原文化的思想表现,在《封神演义》中讲到武王灭商是有过这些仙人助阵,可见这是中原文化的传入而影响的,那么这又是怎么从中原地带传入到这个难于上青天的地方呢?对于这个问题童恩正先生在《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讲到的,人们沿着所谓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传入的,在他认为这些传播文化的载体多为羌人,他们在秦献公初立之年公元前384年,秦国的军事行动迫使羌人为避难逃亡而迁徙到西南地区。[3]另外在童恩正先生的《近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战国秦汉时代考古发现及其研究》中指出“在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由此开启了西南地区与中原及亚欧大陆文化交流新阶段,至此到西汉中期,西南地区的文化较发达地带——巴蜀地区一直处于中原政权的直接统治之下,因此所采用的一些政策如移民实边政策等,对西南地区进行了政治经济,社会组织的中原模式改造,并且采用温和诱导型的文化改造,这对当地的文化无疑是一次挑战和有机的融合。”

四、西南地区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在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立人像面部特征为高鼻、粗眉、大眼,眼睛呈斜竖状,宽阔的嘴,大耳朵,耳垂上有一个穿孔。脑袋后端有发际线。立人像身躯瘦高,手臂和手粗大,很夸张,两只手呈抱握状。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身高1米7左右,连座通高2.62米,重180公斤,被尊称为"世界铜像之王"。铸造历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如此庞大的青铜巨人,迄今为止,在国内出土的商周文物中,尚属首例,因此被誉为"东方巨人"。 大立人青铜像的头顶花冠的正中,有一个圆形的代表太阳的标志。从它所在的位置看,这个大立人像也许就是代表太阳神在行使自己的职能,也许他本身就是太阳神的化身。这是太阳崇拜的直接表现。青铜大立人不是一件写实风格的雕像,从人物的骨骼上分析,他的躯体不符合正常人的比例。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长有这般躯体的人。

五、结语

笔者通过此篇小文章,从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物和人物造像的外观和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解析,与西方一些墓葬和遗址出土的器物进行比较的出了这一观点——早在上周时期巴蜀一带就已经和外界的中原及西方地区在文化上有着一定程度的交流,随着战乱后统一的秦汉时期的统治管理,中原文化进一步对当地原始文化进行了再一次的挑战和融合,而且在战乱和征伐中,甘肃等地的羌人为躲避战祸也迫使沿横断山脉一带迁入巴蜀西南一带,促使当地的文化与羌人带去的文化有一定的交流融合。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商贸的发展,伴随着商贸的步履西南地区的原始文化也在于其外来的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融合。因此可以断定,中国古代的西南地区绝非是人们传统观念中的绝对封闭独立的一个单元,而是与中原地区及西方区域进行着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篇11

1.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郭沫若先生曾用这样的诗句赞美千年瓷都景德镇。景德镇陶瓷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自中国有对外交流以来,陶瓷就发挥着重要作用。景德镇陶瓷文化在历史上为东西方文化艺术、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交流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陶瓷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影响却逐渐弱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大大降低,无论在文化影响还是经济方面都大不如前。许多外国友人,只知中国功夫、中国戏曲、中国美食,却不知中国陶瓷。历史上,在西方贵族家庭最受欢迎的中国陶瓷,如今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远远落后于意大利、日本等国。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在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大环境下,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对外宣传与交流活动日益活跃起来。譬如国际陶艺教育大会、陶瓷材料与工程国际研讨大会及景德镇市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陶瓷博览会等。虽然景德镇现拥有这些对外交流交流传播的文化平台,但其外宣的力度尤显不足,无法让西方世界全面深入地了解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无法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精髓。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和作为文化交流传播桥梁的语言有极大的关系。

2.陶瓷英语与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交流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交流的主要媒介。在对外交流中,英语作为应用最为普遍的一门外语,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用于表述陶瓷专门用语的陶瓷英语作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传播交流中最重要的工具,在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传播交流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在一系列的陶瓷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中,陶瓷英语作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交流和宣传的重要工具,显得尤为重要,而陶瓷英语研究更是重中之重,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交流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基于景德镇陶瓷文化背景下的陶瓷英语研究,能够帮助保障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交流传播更有效地进行。

3.陶瓷英语在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

由国务院首批列入中国24座历史名城,有着上千年制瓷历史的景德镇,其制瓷技艺多样、陶瓷种类繁多、器型风格独特、图纹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其陶瓷品质卓越,拥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那么,如何让世界了解景德镇悠久的制瓷历史、精湛的制瓷技艺、精美的陶瓷产品呢?这就需要作为专门用途的陶瓷英语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进行宣传。以下将从陶瓷英语与景德镇四大名瓷、陶瓷英语与景德镇对外交流发展两个方面加以叙述。

3.1陶瓷英语与景德镇四大名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台湾歌手周杰伦的这首歌曲――《青花瓷》,其歌词描述的正是位居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的青花瓷。在景德镇千年的制瓷历史中,青花瓷俨然成为景德镇瓷器的代表。其始创于元代,属釉下装饰品种,在釉层下面装饰有青色的图纹,蓝白交映、典雅素净。位居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的青花瓷,无疑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瑰宝。那么如何让国际友人了解青花瓷的特点呢?这就需要译者掌握相应的陶瓷英语,准确地将其特色表述出来。如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青花釉里红blue and white with copper red colors;青花斗彩blue and white with overglaze colors;青花缠枝花卉纹碗blue-and-white bowl with design of interlocking branches and flower;青花山水人物盘blue-and-white dish with landscape and portraiture design等不同器型、不同图纹的青花瓷的表述。通过这些陶瓷英语词条,外国友人将对这些瓷器的器型、图纹、颜色等有全面直观的了解。

始创于宋朝的颜色釉瓷,采用多种氧化物、配置不同色料、施于瓷胎或者泥坯的表层,经高温或低温熔烧而成,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中颜色最为多样、色彩最为璀璨缤纷的一种。对于颜色釉瓷,主要向国际友人介绍的是其多种的颜色釉。如:美人醉釉beauty’s flush glaze;火焰红釉fiery red glaze;霁蓝釉deep blue glaze;粉青釉pale;虎斑釉tiger skin glaze;象牙黄釉uvory yellow glaze;金星绿golden star green等。

始创于明朝永乐年间的青花玲珑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中的另一佳品。因其瓷器之上既有青花图纹,又嵌有米粒状的透明的“玲珑”,被称为“米通瓷”,外籍友人称其为“嵌玻璃的瓷器”。在陶瓷英语中,我们根据其制作特征,将其译为:青花玲珑blue and white with pierced decoration;玲珑碗lace bowl;嵌晶结构poikilitic texture;米通rice grain pattern等。

始创于清康熙晚期的粉彩瓷,是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之一,属于釉上彩的一种,其粉彩画面线条纤细秀丽、色彩粉润柔和,深受国内外友人的喜爱,被称之为“玫瑰族瓷器”。制作粉彩瓷时,先在白瓷釉上勾勒图纹,然后填上一层“玻璃白”,再用彩料描绘洗染,最后入彩炉烘烤而成。如果要让外国友人理解其制作的过程及工艺、不同的图纹样式,则必须理解以下陶瓷英语:粉釉powder;粉彩powder enamel;彩绘decoration;玻璃白glass white;彩炉decoration furnace;烘烤baking;单面彩式single painted decoration;双面彩式twin painted decoration等。

3.2陶瓷英语与景德镇对外交流发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景德镇的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前来访问、考察、学习的外国友人日渐增多。景德镇先后派出大批人员前往国外访问、考察、学习及洽谈业务等。全国唯一的陶瓷类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每年都会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前来学习交流的学子。景德镇的三宝、明清园等多年来,一直有外国艺术家不断前来交流访问。景德镇一年一度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在国外举办的景德镇陶瓷展览活动、与英国剑桥大学等高等学府联合举办陶瓷艺术展暨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一系列的交流活动都是加强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交流传播、扩大景德镇陶瓷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平台,是活跃景德镇市对外贸易的渠道。在这些对外交流活动中,陶瓷英语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是宣传景德镇陶瓷文化、开展对外学术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对外招商引资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之一。

景德镇因其独特的陶瓷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之名的瑶里、景德镇陶瓷馆、景德镇古陶瓷博览区―古窑瓷厂、明清民间建筑、陶瓷历史博物馆等都是外国游客的必到旅游点。要让外国友人感悟到景德镇深厚的陶瓷文化,对这些旅游景点特有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译者们必须了解如下的陶瓷英语:古瓷ancient porcelain;官窑governmental kilns;窑kiln;葫芦窑double-gourd kiln;马蹄窑horse hoof kiln;遗址site;高岭土kaolin china clay;手工作坊workshop;考古学archaeology;琉璃瓦glazed tile,等等。为了让外国友人了解景德镇传统手工成型的制作工艺的全过程,包括揉泥、拉坯、印坯、制坯和补水,等等。这个时候就需要掌握以下陶瓷英语:揉泥kneading;烧成过程fire process;捏坯throw;收缩contraction;捏泥tempering;拍打thwacking;利坯fine trimming;修坯repaired biscuit;补水body wetting before glazing等。

4.结语

要更好地对外宣传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制瓷技艺、种类繁多的陶瓷产品,扩大景德镇陶瓷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就必须使用好陶瓷英语这一语言工具。陶瓷英语是陶瓷技术人员对外交流学术技术、陶瓷贸易人员对外商贸洽谈、导游及译者宣传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必备的工具,在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2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unnan Ethnic Minorities′ Wedding and Funeral Ceremonies in External Exchanges

CHEN Ping

Abstract:Yunnan possesses varieties of ethnic minorities, with exotic and colorful folk customs, among which weddings and funerals are particular. The rituals, procedures and ceremonies on ethnic weddings and funerals not only show us varied and graceful folk customs but also embody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us,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se ethnic cultures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our task.

Keywords:wedding ceremony; funeral ceremony; culture

在云南的大部分少数民族中,婚葬礼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事项,往往承载着本民族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这些婚葬礼仪中,蕴涵着各民族的社会理想、民族心理、、神话传说以及风俗习惯等。因此,对少数民族婚葬礼习俗的考察与研究,具有进一步了解各少数民族现存或已失传文化事项的现实意义,从而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更准确、更传神地宣传这些少数民族。

一、婚礼习俗文化

(一)传统习俗仪式的展演

少数民族的婚礼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习俗,同时婚礼仪式又是这些传统习俗展示的极佳平台。人们借助这一欢乐喜庆的氛围,通过各种形式,将本民族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展现出来。如喝“三道茶”习俗,就是大理白族婚姻礼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三道茶的顺序是一苦、二甜、三回味。因此,新婚人喝“三道茶”的仪式,被赋予了提示新人“生活并不总是甜美如意的,要经历劳动的苦才能更懂得珍惜生活的甜”,以及启示新人甘与苦的交替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到老年方能在回首往事时感悟人生百味的深层含义。又如在部分地区的彝族婚礼中,至今仍保留着娘家人向迎亲客人身上泼水的习俗。这种习俗来自彝族的一个古老的观念, 水是万物之源, 有水始有万物, 才有生命, 才有了人类。透过这一婚俗习惯,我们看到在崇火、敬火的彝族人民心中,水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生命、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二)教育意义

少数民族的婚礼大多由族中的长者以及专门主持婚礼的人所主持。例如,在丽江华坪花傈僳的婚礼上,东巴(当地人叫“尼扒”或者“毕扒”)在主持婚礼时要唱民歌,他们把本族的源流、关于婚姻的美丽传说,以及男女的感情等内容都融入到歌声之中。于是,许多族人在婚礼喜庆欢快的歌声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本民族丰富的历史传统、起源传说,加深了对本民族的情感与认同感。又如,在普米族的婚礼中,对入席的先后顺序以及就坐的位置,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在这样的婚俗礼仪中,普米人从小就懂得长幼之分,以及尊重长者的传统。由此可见,婚礼为众多少数民族提供了展示各种礼仪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活动的极佳平台,在其喜庆气氛的烘托下, 其感染力是其它活动所无法相比的, 因此, 就成为年轻一辈学习本民族传统的最好机会。

(三)人际关系的协调

“两家联姻,家家帮忙,全村寨热闹”是很多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在婚礼前后,村寨里的许多人都会来帮忙。例如居住在云南怒江大峡谷中的怒族,当某家人办喜事时,除了家族中人以外还有全村的相亲们都会热情地前来帮忙,男的帮着主人家挑挑水、砍砍柴,女的帮着打扫卫生或做一些手工活。其实这种婚俗现象普遍存在于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当中。因此,少数民族村寨中的婚礼,往往展现出一幅大家欢聚一堂、纵情歌唱、老友举杯畅饮、陌生人相互认识的热闹景象。这种欢乐、和谐的氛围使得亲戚朋友、父老乡亲们的沟通和交流更加顺畅,联系更为紧密。另外,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不同民族混居现象普遍存在。一个民族婚礼常常会邀请别的民族的朋友参加,这在无形中又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由此可见,少数民族的婚礼无论在调节亲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辈份的人们之间的情感,还是在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生产和生活技能的传承和交流

婚礼被许多少数民族视为家庭中的头等大事,在他们看来,婚礼办得是否隆重是家庭兴旺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婚礼的准备工作从一年,甚至几年前就开始了,如盖新房, 备嫁妆, 育猪羊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家庭经济实力的展示,也是家庭生产技能的比拼。新娘则要靠一双巧手,为自己准备一套漂亮的婚服。婚服的精美程度,是人们评价新娘手巧不巧、人勤不勤快、能不能干的重要标准。再加之婚服的制作较为复杂,需要新娘子向母亲、姐妹和亲戚们虚心请教,这一学习过程甚至从小就开始了。而造房子、种地、打猎等,则是新郎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婚礼的筹备过程就是婚姻双方不断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而婚礼中物品的丰盛程度和仪式的热闹程度,则是一种生产技能水平的展示与交流。

(五)宗教文化的传承

笃信神灵与原始崇拜是许多少数民族的共性特征之一。于是在婚礼这一盛大的仪式中,自然贯穿了许多拜神、驱邪的宗教活动。人们希望通过这些宗教仪式,使一对新人的结合能够得到神灵或祖先的认可和保佑。例如大理凤羽白族的婚礼中举行“新房挂镜”仪式,他们相信镜子具有驱邪照妖的功能,可以保佑新婚夫妻平安健康、家庭和睦。另外,在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傈僳族等众多少数民族中,至今仍保留着新娘要跨过火盆、跳过火堆或钻过火门才能进男方家门的原始宗教习俗。这一习俗的由来,一方面源于他们对火的原始崇拜,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火赋予了驱除邪魔的象征意义。正是人们这种借助宗教仪式,以保佑新婚夫妻平安幸福的心里诉求,使得各民族的传统通过婚礼这一形式得以展示和传承。

二、葬礼习俗文化

(一)延续气脉

云南少数民族普遍认为,死亡只是人去了另一个地方,而不是真正的消失。他们认为在呼吸停止后,灵魂将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虽然人死了,但他(她)仍将以一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人间,并与生者保持着某种联系。如哈尼族丧礼习俗就是这样: 当年长者临终时, 众孝子女必须守候在旁边, 并由孝子通常由长子履行“ 萨策把” 仪式。在哈尼语中, “ 萨” 为气流、气息, 引伸意为血脉、生命,“ 策” 为断开、裂开,“ 把” 为扶住、抬起或端住等。“ 萨策把” 合为扶着让长者咽气, 意译为延续气脉。延续气脉的具体程序是临咽气时, 一名孝子用手竹环抱临终者的脖颈, 稍微扶起让其断气。在元江县羊街乡忙叶村一带的哈尼族山寨, 长者咽气的当口, 孝子要对着死者的衣袖口吹一口气或者与死者嘴对嘴吹一口气。在红河县乐育乡一带的哈尼山寨,孝子用左手拉着左袖口, 等候在老人的旁边, 当他呼出最后一口气的时候, 左手拂过老人的嘴边, 表示把气接过来, 并立即送进里屋, 装入米箩或框子里, 把它珍藏起来。比如, 绿春县大兴镇大寨村的哈尼人称承接衣食的仪式为“ 格朗把”。 其过程是丧牛宰杀以后,无牛以猪代替, 众孝子女围牛而哭, 直至牛粪泄出。若牛粪不泄出, 须月手按压牛腹挤出,众孝子女逐一用右衣襟, 将牛粪连同土灰捧到正堂中的供桌上。

(二)祖先庇佑

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会精心选择墓址,因为在他们看来,祖先神灵愿不愿庇护生者,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看埋葬死者遗体的墓址选得好不好。例如,哈尼族就认为,墓址选择得当与否,将从根本上决定生者未来的命运。墓址选好了,死者的子子孙孙就会人丁繁衍、粮畜富足、家道兴旺、蒸蒸日上,甚至能够官运享通。另外,有的少数民族相信,故去的家族先烈具有神一般非凡强大的力量,能够庇佑族员强健、族群兴旺。因此,当族群中的长者离世,甚至已故多年后,族员们仍要为其举行盛大的“武打丧”祭祀仪式。这种仪式既是对祖先亡灵的告慰,更是对祖先亡灵的取悦,它体现了人们希望得到祖先更多的庇护、帮助和保佑的带有功利性的内心诉求。

(三)亲情与孝道

葬礼时三亲六戚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悼念逝去的亲人,因此,葬礼往往是少数民族家族成员的一次聚会。这时的氛围更有利于家族同根一体,抱成一团, 共寻生存意识的形成。而对未成年人来说,葬礼为他们直观展示了今后将立足生息于其间的社会网络。例如,在极其重视血缘关系的古代哈尼社会中,个人必须完全服从于家族和家庭,个人的情感、意志、思想和行为,都必须符合已有的规范,不容超越。在哈尼族地区,孝子在葬礼中必须履行如下仪式:延续气脉承接衣食与好运,填实口含,为亡父母小硷沐浴净身,并将其大硷入棺,参与选择墓址,确定墓址的鸡蛋必须由孝子跪地抛掷。起棺出殡时,孝子跪地, 让棺椁从头顶上方反复通过三次, 或者参与抬棺等等。这样的葬礼仪式,使得哈尼族的年轻人在耳闻目濡中,懂得并自觉地继承了本族的孝道,同时,又获得了强烈的血缘认同感和血缘归宿感。

(四)村落意识

自然村落是少数民族具有全方位功能的社会组织,是管理和协调社会事务的最大单位。自然村落都拥有一块专属于自己的界线分明的土地,和附着于这块土地上的水利和森林等一切资源;以及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全体村民构成一个在根本利益上荣辱与共的共同体的特征。因此,少数民族往往倾尽全村之力共同办理丧事,丧期自始至终欢声笑语不断, 村民们同餐共饮,正可借此调整因长期面向险恶人生所导致的压抑的心境。同样,比如在哈尼族看来, 死者不仅给生者留下衣食,死者的亡灵还要向生者显示种种征兆,以此为媒介向他生前所在的村落暗示村落的前景与命运。鉴此, 解读死者亡灵显现的征兆,以此把握村落的未来是哈尼族葬礼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葬礼中反复渲染强调的村落地域共识,在哈尼族地区所具有的积极的社会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少数民族婚丧礼是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展示,在他们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的变化,特别是现代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少数民族婚丧礼中的许多传统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述的功能有减弱的趋势。在相当多的地区,婚礼越来越简单。因此,如何研究和保护少数民族婚丧礼中那些优良的传统,使之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存在并有所发展,是云南少数民族对外交流中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项目。

参考文献

[1]郭大烈.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2]张文勋,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杨政业.白族本主文化[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4]云南民族文化大观丛书[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篇13

由于科技的发展,所以实习方式多元化,可以简单概括为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因为实习是跟汉语国际教育有关的工作。在平时讲课时就接触到了外国学生。学生为印尼学员,信教,所以在讲课前会进行祷告。这也是本文来源之一。

中外文化交流有多方面的。例如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等等。宗教间的交流为其中一个方面。本文将从宗教方面,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去研究中外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主要针对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并且结合Chinlingo平台的实习经历,研究在宗教方面,中国与外国之间,怎样进行文化交流。很多书籍介绍的主要为佛教东传的过程,忽视了中国僧人的西行求法活动。其实,在印度佛教东传的同时,中国的僧人兴起了西行求法活动。西行求法活动,可以追溯于西晋时期。据统计,西晋时,已有三人西行求法,东晋已多达37人,六朝时达百人以上。因为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推动了中外之间的友好往来。

可以看出,宗教的传播与交流,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与学习的重要渠道。由于宗教哲学涉及人生领域的许多课题,触及民族文化的内核,因此,它的影响深远、巨大。其影响不止体现在宗教文化方面,也体现在文学、医学等各个方面。在文学方面,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例如空海所著《文镜秘府论》等其他僧人的作品的出现,保留了中国文字学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医学方面,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各种印度医学观念也传入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通过文献研究方法,针对在宗教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同之处,进行对比,看中外文化如何在宗教方面体现出来交融,并且通过宗教,与其它文化方面的事件进行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在宗教文化中,看出中外文化交流,体现中国文化的,即包容性。

一、主持人: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答辩人:目的:因为大部分文献都是从单方面对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特别细微的阐述。但从两方面进行阐述的文献却少之又少。本文欲从这两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归纳、阐述,从而得出论文结论。

二、主持人:本篇论文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答辩人:本文欲从六个方面对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即:

第一章写了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的结果;

第二章是有关这两件事情发生的意义;

第三是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第四章我主要写了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这两件事情的异同;

第五章我针对这两件事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行了一个概述。

最后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概括,也就是我们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应该是怎样一个态度。我的论文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就是这样。

三、主持人:在你研究的课题方面,你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答辩人:我运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文献研究法:针对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对中外文化产生的影响,翻阅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比如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以及法显的《佛国记》等,种类有许多,在论文撰写初期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并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