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初中地理教学重难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是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学好这一内容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基础和关键。初中地理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在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q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应具有: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和存在智能等九种基本智能。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多元智能的个体,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笔者认为,对中国34个的省级行政区划图的识读主要依靠逻辑―数理智能和空间智能,但不是所有学生在这两种智能上都有优越的表现,因为学生年龄尚小,对于地图(空间智能)、结构图(逻辑智能)等地理图表的识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较大障碍。因此,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而言,要记住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其空间位置,记忆量很大,难度相当大。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以下五大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读
即朗读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先全班齐读;接着分组读,两组学生先读,另两组听是否读错,再调换读、听的顺序,然后给易错的字标上拼音,如:沪(hù)、赣(gàn)、皖(wǎn)、黔(qián)、滇(diān)、陇(lǒng)、渝(yú)等;最后每位学生自己读一遍。这样,学生经过三遍的朗读后,对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这一教学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不再陌生,强化了重难点的学习。在这以后两周的每一节地理课课前两分钟,科代表组织学生朗读该部分内容,达到越来越熟练,进一步强化了重难点的学习。
二找
第一步,“找邻居”。教师说出任意一个省级行政区名称,学生对着教材上的《中国行政区划》图迅速找出与该省区相邻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该活动有利于初步建立省区间的相对空间关系,同时也分散了难点。第二步,找特殊。1. 找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2.自西向东,找出北回归线穿过的省级行政单位;3.自北向南,找出临海的省级行政单位;4.从辽宁省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找出有陆上邻国的省级行政单位。第三步,按方位找。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为最大难点,因此笔者按照大体方位将34个省级行政区编成记忆口诀,即“黑吉辽连着内蒙(东北)、陕甘宁拉着青新(西北)、云贵川藏携重庆(西南)、两山两河加京津(黄河中下游)、两湖两江浙皖沪(长江中下游)、闽琼两广港澳台(华南)”,学生按该口诀找出相关省级行政区,落实其位置,初步确立了省级行政区空间位置,“中国行政区图”在脑中逐渐形成,重难点得以初步突破。
“找”, 其实就是识别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是地理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关键之一。落实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是地图能力的最基本的能力,它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因此,“找”对于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起很大作用。
三填
在“一读”、“ 二找”的基础上,学生初步知道了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空间位置,但还不够清晰,在动眼、动口之后,还得动手填图,即在空白政区图上准确填写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才能掌握得更好。动手填图的过程,学生对不够熟悉的省级行政区加以辨认、熟悉,不会书写的省区名称通过动手写得以掌握,达到了巩固知识、再次突破重难点的效果。同时学生填图时 ,教师能及时了解学情,确定后续教学策略。
四绘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记忆,突破重难点,还可以指导学生将透明纸覆盖在中国行政区图上,用铅笔描绘出省级行政区轮廓。描绘的过程中,学生对省区位置更加清晰,对省区轮廓有所熟悉。若要求高一些,还可让学生自己绘制简图,逐渐形成“心里地图”,空间感将牢固 形成。
“填”和“绘”都需要动手,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也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体验动手的乐趣,与语言教学相比,形成空间分布感要简单多了,使得“中国行政区图”在学生脑中更加清晰,并逐渐完整,重难点基本得以突破。在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有了一定了解后,采用填图和绘图,能进一步落实和巩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也是培养学生地图能力的一大法宝。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其实质是学生与教材之间较为突出的矛盾。它犹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教学难点是一个相对的教学概念,同一教学内容,因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状况不同,有的易于接受,有的则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的“难”处不同,突破的方法也不同。
1抽象性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抽象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的材料过于简单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抽象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抽象性难点的化解方法有:第一,例证法。高中地理讲“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富含哲理性强,学生难以理解,可以通过举例子的办法让学生明白其内涵。20世纪80年级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这里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他们“因洼制宜”,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主体开发,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第二,实验法。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第三,联系法。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例如: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
2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①编歌诀或顺口溜。地理歌诀概括性强、韵律性强,朗朗上口,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地记忆住大量的地理知识。例如,中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顺口溜:姜(江)太公(松)三上鄱阳洞吃珠成仙。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饮(阴)喝(贺)八(巴)缸(冈)。②给予材料特殊意义。③加强横向联系。地理学科文理兼容,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强。教学中广泛引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记忆上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喀斯特地貌的学习中,学生常有以下疑问:CaCo3(石灰岩)微溶于水,为什么会产生大面积的溶蚀作用?针对这个疑问,若不引入化学知识很难讲清楚。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CaCo3并不直接溶于水,而是水中先溶解一定量的Co2,形成Co2的水溶液这种溶液呈酸性。CaCo3可以溶解在这种酸性溶液中。Co2在水中溶解越多,酸性越强,对CaCo3的溶解能力越强。
3综合性强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具有多因、多果、多层次关系的地理知识,因涉及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较多,而且因果关系、主次地位也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故而成为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难点。
例如:有关气候的知识层次较多,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也十分复杂,每个层次又含有多个知识要点。如:气候分布规律若按纬度位置,可分为低纬、中纬和高纬;若按海陆位置又可分为大陆东岸、西岸和中部,以及靠近大陆东、西两岸的岛屿和大洋中部的岛屿。气候因素可分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各知识要点的主从地位,又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在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是一地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来说,地势高则成为影响其气候的主要因素。即是同一层次的各知识要点之间,也有比较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能力是难以掌握的。
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行论述。
一、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学生始终以被动者的身份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死板接受,学习主体性被弱化,久而久之,学生势必会对地理学习丧失兴趣。所以,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让学生以主体者的身份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以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比如,在学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这章内容时,我就根据这章内容的四节知识将班里学生分为四大组,如“日本组”“东南亚组”“印度组”“俄罗斯组”,每一组通过阅读课本、课外书或者网络技术,查询本组所负责国家的相关资料,如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并利用PPT课件形式将其整理归纳。课堂上,各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课件进行展示、讲解。如此,我们便做到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能使学生对本章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和深入的理解。
二、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环境。”所以,作为初中地理教师的我们,可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适当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使地理教学重、难点得以攻破,以此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比如,在学习“地球和地图”中“地球的公转”这节内容时,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可以说是本节知识的重、难点,因此,这时我们就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这一规律以Flas课件的形式进行演示。演示过程中,还可对地球公转运动的快慢进行调节,或者让地球停在公转轨道中的任何位置,如此,这一重、难点就会变得生动、具体,有利于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由于地理学科不属于我国初中教学的重点学科,因此普遍不受初中生的重视。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生活实用性,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加强初中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对初中地理教学十分重要。
一、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关键点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地理学科作为重要的自然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授课时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地理学科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同时,生活化的教学也能够更大地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理解程度,促进教学任务高效地完成。
2.以教师发展为基础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量,还能够使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在科技化程度加深的今天,不断有新的地理教学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这就要求地理学科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对新型技术的掌握程度。另外,由于初中生多处于青春期阶段,在心理状态上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因此,教师要学习心理学,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方案,促进教学的正常进行。
3.以教学效果为重点
由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具有一定差异,因此教学的最佳效果只能够在相对条件下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教师需要多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以更少的时间、物力以及人力达到教学目的,促使学生吸收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创建出高效课堂。促进能力相当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将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这种方式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且加强学生对地理学科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措施
1.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学科课堂不具备趣味性,通常十分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没有积极性。若要促进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变更传统教学模式。具体的改革方法有三大点,具体如下:
(1)课堂导入。开展情景教学,创建地理认知。作为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对提升教学有效性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在进行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环境,进行知识与生活的情景创建,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提高课堂实效性。
(2)课堂教学。利用科技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现代化,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方便学生领悟。例如,在进行季风气候的讲解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季候风的走向及形成方式用Flash的方式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上的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加强教学效果。
(3)课堂反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主要的检验方式还是通过练习题来实现。教师通过讲解不同难度的习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同时,解决学生在课堂中所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与渗透,提升教学质量。
2.细节化教学
由于初中地理的知识范围较为宽泛,而学生的基础情况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将知识点中的关键点、难点找出,在授课过程中,以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教学活动,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时,要精细化,打好基础,进而提高难点、重点的吸收程度。
3.注重读图析图,技能化教学
地图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元素。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需要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地理数据、图表以及地理材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地图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图思维,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规律的认知。在学生运用地理图表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还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想要更大程度地加强初中地理教学效果,需要从多个方面改进地理教学方式,地理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从而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增强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图像教学可分为统计图教学、景观图教学、示意图教学和地图教学等类型。在统计图教学方面,主要利用数字资料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事物间的数量关系,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相关规律,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在景观图教学方面,景观图可分为摄影图和描绘图,前者相对真实,而后者则能够突出重点。由于地理环境具有广阔性与复杂性特点,学生难以直接想象地理事物及现象,而景观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直观、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在示意图教学方面,示意图多为成因示意图,主要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加以阐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理解与分析事物的位置和要素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现象发展情况进行揭示,然后对其规律加以归纳总结。在地图教学方面,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在进行地图教学时,需要了解读图的要求指导学生读图,并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认识地形、经纬和海陆位置。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间的关系,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记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从而进一步理解相关知识。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应用策略
1.强化学生读图能力。
图像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图册和课本等进行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引导学生正确读图。
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东南亚的相关知识时,可引导学生对中南半岛河流及城市分布图进行观察,并结合中南半岛地形对城市与河流分布的影响及分布特点等进行探究学习,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提出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半岛不同地区的海拔范围及高度等知识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总结出该半岛北高南低的地势特点,并由此形成纵列分布和山河相间的特点。
2.重视图像教学。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图像教学法时,应对图像教学的重要作用进行全面了解,树立正确的图像观念,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地理教材中文字的表达趋于简练化,图像教学逐渐取代了语言描摹情况,彩图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读图与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心理相符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图像教学,引导学生读图和分析图,强化学生的读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合理设计地图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