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后托管服务建议

课后托管服务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37: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后托管服务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后托管服务建议

篇1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教育部已经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实现“弹性放学时间”,由学校提供课后服务。

“弹性离校”能否破解“三点半”难题这一社会沉疴?如何调动校方开展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如何避免“弹性离校”沦为变相补课?填补课后服务“真空”还有哪些实现途径?

以政府购买服务补公校师资不足短板

胡卫(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下午放学过早,造成“课外两小时”的空档,并由此衍生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安全和隔代教育的问题。

此外,这一问题还助推社会上各类辅导机构的产生,加重家长经济负担;致使某些教师投身到收费晚托班“事业”中,丑化了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群众意见大。

同时,公办中小学在社会上的办学口碑越来越差,老百姓认为“公办学校老师不负责任,抓得不严,两点就放学”,所以,有条件的家长都尽力将孩子送往私立学校。

“课外两小时”现象,存在已久,社会反响强烈,亟需解决。

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课外培训机构或者各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优秀教师到学校授课,以弥补部分公办中小学师资不足的短板。对课外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进行资质认定、培训教材和培训方案的审核,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购买服务,可以让公办中小学相关学科教师跟进学习加以培训,相应地可抵扣“十三五”教师培训的学分以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上海市黄浦区曹光标小学与徐望月艺校的合作,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该校每天下午放学后向五个年级所有学生开放手工、绘画、棋类、舞蹈、科技、电脑设计、体育等各类课程,开学之初向每位同学下发选课单及收费情况,由学生和家长自愿选择,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在放学后自己接回家,也可以不参加艺校报名参加学校的“晚托班”,有专门的老师负责监督学生做作业,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也大大提高了该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广泛好评。

以财政保障解决课后服务“后顾之忧”

熊丙奇(教育学者)

从“一刀切离校”到“弹性离校”,这不只是学生离校时间、方式的调整,更是基于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的理性举措。治理教育问题,需要改变传统的“推责式”懒政思维,而要以学生为本,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职责出发,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让教育管理、服务精细化。

2017年年初,南京宣布男卵期起实行“弹性离校”。在南京之前,已有多地调整了以前的“一刀切”做法,恢复托管班。上海公办学校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陆续开出各种形式的晚托班,解决下午三点半放学后孩子没人接的问题。这些晚托班,教育部门统一称呼为放学后的“看护服务”,对学生完全免费。随后,广州从2015年春季开学起,也全面恢复小学课后托管服务,费用由财政埋单。

总体看来,社会对学校恢复提供晚托服务且完全免费,是积极支持的。由于财政埋单,乱收费问题没有再发生。但也有进一步的问题。比如,如何保障教师加班提供课后服务的权利和待遇?如何给学校购买课后服务的自?还有,政府财政能否持续埋单也是一个问题。因为课后服务为非义务教育范畴。

如果要收取一定的课后服务费用,则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管理、监督作用,便尤显重要了。这就需要学校建立能独立发挥作用的家长委员会,对收费进行公开听证、决策。而且,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监督,也是避免课后时间用于补课的重要措施。

实行“弹性离校”是教育管理从“一刀切”走向精细化。而要做好精细化,必须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平衡各方利益,有系统配套方案,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经费问题,精细化管理可能难以落地。

学校无力独“背锅”,大教育观亟待形成

李庆军(中学教师)

在中国的大部分中小学,“清校”已成为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专业名词。到了规定的时间节点,不管有什么理由,学生必须一个不剩离开学校。

个中原因简单粗暴,借用文件语言就是“不得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放学是早了,但放学后的学生该去哪里、该干什么呢?家长又开始为孩子早放学而愁眉不展。

不少家长把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学校不负责,老师抓得不严”等抱怨经常可以听到。可是,化解“三点半”难题,不能仅靠学校延伸服务。因为学校只是一个教育单位,不能也无力承担对孩子的无限责任。

解决“三点半难题”,应该形成全社会的大教育观: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属于家庭、学校的,也是属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应该激活社会各界的能力和资源,为教育服务。

社区教育在这方面作为了吗?社区图书馆有多少?社区活动中心有多少?体育中心、艺术中心有多少?孩子放学以后,如果社区有很多可以选择的项目,且收费低廉,家长怎么会不送孩子去呢?

再者,家庭作坊、教辅机构和专业托管班鱼龙混杂的课后托管行业“脱管”问题谁来监管?教委还是工商?有些托管班还提供晚餐,别名“小饭桌”,那是不是还要餐饮卫生,甚至家政行业的监管?目前看来是一片混沌。

治愈“三点半”这一社会沉疴,学校当然要主动作为,在课后服务方面承担主渠道责任,发挥主要作用。但不能仅靠学校,家长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等也应积极介入,形成合力,才能共同解决家长的难题。

不同国家课外托管政策基本内涵一致

周红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小学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不一致,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虽然不同国家课外托管的概念、说法不完全相同,但基本内涵比较一致。

首先,国家层面出台立法,保障儿童的托管需求。

1971年,美国政府出台《儿童全面发展法案》,规定政府应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看护服务;1983年,美国国会针对“挂钥匙的儿童”通过了“儿童决议”;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先制定了《学龄社区儿童保健法》,这是地方课后教育正式立法的开始。时至今日,在法律的规范和保障下,美国的托管教育服务得到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公共服务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建立合理的课外托管成本分担机制。

日本投入“放学后儿童俱乐部”的财政预算主要包括了运营费用、设施费用和紧急保育费用。其中的运营费用需要家长承担50%,剩余的50%运营费以及设施费和紧急保育费均由国家、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各承担三分之一。

第三,以严格的质量标准保证课外托管的有效性。

澳大利亚依《全国质量标准》对课外托管机构进行审批、评估和分级,旨在促进儿童的安全、健康和福利,并帮助家庭辨别什么是优质的课外托管服务。

篇2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生活压力之大,生活节奏之快。许多父母因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吃饭、午休、按时接送上下学以及课业辅导。尤其在城市地区,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使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一方面在带来高集聚性、互通性的优势资源的同时,另一方面这种“高效率、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安全因素,诸如交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使许多城市父母尤其是双职工家庭的父母对孩子放学后或寒暑假里的人身安全、食宿、课业辅导等问题心生担忧。于是,一个专门负责低龄儿童课后临时看管的新兴行业――“托管班”便应运而生了。

“托管班”也称“小饭桌”,主要指托管机构有针对性地面向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照顾孩子的家庭,专门负责接送学生上下学、照顾学生中晚餐和午休,并进行作业辅导、陪伴孩子游戏,为中小学学生集中提供安全、健康的课后教育活动场所。[1] 目前社会上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托管服务:一是由私人开办在居民小区内的专营性托管;二是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或家政公司兼营的托管班;三是个别学校和青少年活动机构,利用自有的场地,临时照看学生。[2] 家长依据需要可选择午间托管、全日托或假期托,收费根据服务类型不同和托管机构软硬件水平的差异一般由上百到上千元不等。

“托管班”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家长在孩子放学后接送、看管和辅导的职责,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教育机构,一方面满足了部分家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无疑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在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过程中对“教育空白”的有益补充,弥补了学校及家庭教育的不足,担负了一定社会教育的职责。因此,有必要从教育社会学视角审视托管班火爆的原因及其社会功能,针对托管班实际存在的隐患和问题,探求提高小学生托管服务水平的对策,以使托管班良性、规范化发展。

一、社会转型冲击下“托管班”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1.宏观方面――社会流动的需求

“社会流动”是从动态角度用来描述社会分层结构分化的时空范围、方向和速度的社会学概念,主要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的整体时空范围内,从某一种社会位置向另一种社会位置转移的现象,一般从方向性上分为两种主要的流动形式:一是指从地位、职业或阶级的下层向上层或者从上层向下层的垂直流动,二是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或阶层内的横向流动。[3]

社会分层的客观现实为社会流动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存在的流动具有社会普遍性。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信息化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已成为衡量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与个人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个体通过教育获得文化技术等资源,是实现在不同社会阶级与阶层、不同职业领域的地位转换的重要手段。受教育越多者越有机会获得更多优质的资源,大大增加了参与竞争并取得优势社会地位的机会,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就像索罗金在其著作《 社会流动 》一书中所描述的,“学校是使人从社会底层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电梯”。教育已然成为个体改变命运、求得发展并促进社会良性流动的重要因素。

我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流动基本呈平稳水平。但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强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许多家长在自感危机与压力的同时“见缝插针”般送孩子参加各种托管班,期望孩子在自己暂时无暇照顾到的时间里也能得到充分的优质的教育和辅导,以达到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目的。

2.中观方面――城市家庭职责的社会性外化

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乡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00年的36.22%,到2011年达51.27%,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4] 城市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将人力、能源、信息等社会资源高度集聚,并通过流畅的互通合作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节省资本,以追求最大化利益。新世纪的人们,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以前大不相同,比如结婚礼仪有专门的婚庆所,酒店承办各种宴会,家政公司分担家务,养老院赡养老人,照顾病人有专门的护工,托管班代管小孩等。这些服务性生产逐渐成了产业中心的主要部分,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较第一、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步上升是必然趋势。到2010年我国服务业占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4.6%,比2000年增长7.35%,比改革初期增长22.4%。[5] 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促使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同时,自1978年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家庭人口规模不断缩小,尤其对城市双职工家庭来说,在工作繁忙、家庭内人手紧缺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像“托管班”这样专门的社会机构来承担部分家庭职责,将一部分家庭内部的分工转变成社会分工,这样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职责向社会外化了。

3.微观方面――家长的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和教育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家长对托管班的需求是使托管行业新兴繁荣的直接驱动力。总体来看,目前家长对托管班的教育需求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因为工作繁忙,对孩子放学后到下班前这段时间和中午休息与用餐的照料上实在无暇顾及,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一部分家庭里虽然有老人或保姆,具备照看孩子的条件,却担心孩子不能得到良好的专业性辅导而将其送到托管班,期望其在专业教师的教育下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三是一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或者经过长久时间遗忘了大部分知识,面对孩子的课业辅导不知所措,无奈只能送孩子参加注重课业辅导的托管班。需求决定市场,于是一些人捕捉到了这一商机,开始在学校周围、居民小区等地方成立各种“特色服务”的托管班,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托管行业的新兴和繁荣得益于家长的教育需求和吹捧。

二、从教育功能理论看托管班的社会意义

教育社会学的功能理论以社会学功能理论为基础,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得到深入发展。在这期间,对教育社会学功能理论影响最为深刻的是以社会学家斯宾塞和迪尔凯姆为代表的早期功能理论思想,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结构主义功能学派。在结构主义功能学派的主要代表莫顿看来,在对社会现象进行功能分析时,需要看到两种同等重要的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显功能是有助于系统地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调整和适应是系统中的参与者所预料所认识的;反之,潜功能是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6] 通俗地讲,显功能指实现和预期相一致的主观目标并能被人意识到的功能,而潜功能则是指客观实现与预期目标不相一致并一开始就没有被人们期望或意识到的功能。

1.“小学生托管班”的显功能

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独立性和自理能力都不够成熟,需要父母的照料和看管。而很多城市父母忙于生计,工作和休息时间一般来说较刻板不够灵活,外加拥堵的城市交通加剧了人们的出行困难,父母的确对孩子放学后就餐和午休问题、上下学接送和下班回家前近两小时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

托管班以学生的时间为主导,有针对性地提供灵活性的服务,首先,迎合了部分家长的需求,为其减轻负担解决了实际问题;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托管班里有一定资质的专业教师为孩子提供课程辅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课业难题,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在教师的督导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托管班作为一种“小集体”生活,孩子在一起食宿、游戏与学习的过程中也接受了一种集体教育的熏陶,对锻炼小学生的独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都有一定的益处;最后,在目前我国青少年课后社会教育活动场所不足的情况下,托管班无疑是孩子最好的去处,避免小学生被一些不安全、不健康的外界环境影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课后教育的问题。

2.“小学生托管班”的潜功能

教育不但是关乎个人和家庭的事业,更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法国社会学家孔德从“社会秩序和进步”的视角将教育看成是联系和组成社会的中心要素,并有协调、稳定社会的作用,认为社会是个集体性质的有机体,只有集体的所有成员同时得到发展,社会才能得到发展。[7] 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协力并承担责任。托管班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机构出现在第三产业中,家长需求决定其市场供给,二者属利益相互满足的供需关系。在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课后社会教育责任而政府暂时无力担负的情况下,只能使其流向利益导向的市场途径。目前我国在青少年课后社会教育的健康活动场所建设方面仍不健全,甚至是很缺乏,另外学校教育又受其单一性限制在学生课后教育方面也“无力和无奈”。从这一点来说,托管班的出现对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过程中的“教育空白”无疑做了有益的补充,弥补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盲点,为小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的课后教育场所,一定程度上担负了部分社会教育责任;另外,托管班应市场需求而出现,在活跃市场经济的同时也为一部分抓住商机的人带来利益,增加了就业机会,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目前“托管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托管班作为新兴行业必然有一切新事物发展的特点,存在很多问题和不适应。目前市场上的托管班主要存在两大主要问题:

1.“无注册、无资质、无监管”阻碍托管班规范发展

由于托管机构提供的服务范围除了教育、管理学生,还包括中午餐、接送等不属于教育范畴的服务,所以不能将其单一归类于民办学校或者是教育培训机构,也不能将其界定为民办教育机构;托管机构市场以需求为导向,属于市场和需求相互满足的利益关系,具有赢利性,但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它又区别于家政服务公司提供的家政服务,不等同于一般赢利机构。[8] 教育性与社会服务性的双重性质使托管业更具复杂性。对托管机构的性质界定模糊,导致其处在了“家长无奈、学校无力、社会无视”的尴尬处境,到底应该由工商、教育、卫生还是由其他执法部门进行监管呢?出了问题谁负责?托管班到底应该有哪些规范性要求和标准?诸多问题,目前并无明确规定。规范缺失造成了大多数私人开办在学校周围或居民小区的托管班自行规定收费标准,制定服务内容的“无注册、无资质、无监管”的无序状态,严重阻碍了托管班规范化地良性发展。

2.办学条件不符合标准阻碍托管班良性发展

由于托管班的巨大市场需求,社会上不乏一些人受利益驱动参与到此行业中来,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租一个场地,提供桌椅,再招些人员负责做饭和作业辅导就可以了。加上目前政府对托管班并无相关规范的审核和要求,导致市场上的托管班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办学条件不够标准,存在诸多问题和安全隐患:一是相关执教人员没有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不具备教学资质,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下降。有的业者揣着“看孩子”的心理在招进大量学生后,任孩子打闹、看电视、玩游戏养成种种不良习惯,对家长所作出的“精心辅导孩子学习”的承诺成了空话。二是一些托管班的饮食服务人员无健康证明,对食品的采购来源和操作过程缺乏安全保证,操作间卫生条件差,学生碗筷随意堆放,有的托管班虽然提供消毒柜,但常常只是摆设,或者不规范操作,这些都对孩子的饮食造成安全隐患。三是托管班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将投资成本压缩到最小,这就导致狭小的空间内拥挤着几十个学生,师生比例成问题。没有电子空气净化设施,容易引起病毒感染。消防设施也不具备,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些都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

四、提高小学生托管服务水平的对策

1.建立政府监督、管理机制,让托管班经营合法化、规范化

托管班的出现对学生、家长、学校都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目前托管班市场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监管的无序状态严重阻碍了其健康、良性地发展。因此,政府应及时给予重视与关注,协调工商、卫生、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相关监督与管理机制,制定详细的相关条例准则,将托管班在市场准入的资质标准、收费标准、场地环境的安全标准、采购食品及操作环境的卫生标准、从业人员的资质条件、消防设施标准和教学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审批程序纳入合法化、规范化的渠道。同时应建立监督与检查机制,不定期对托管班市场进行整顿检查与指导,使托管班的管理和运行有法可依,才能保证其健康、有序地良性发展。

托管班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空白,具有弥补社会教育职责的潜功能。所以政府应积极发挥托管服务行业的引导作用,认真调研分析并尽快明确托管行业的性质界定与主管部门,并适当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以确保托管行业尽快走上规范化、合法化的发展之路,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教育环境。

2.放宽政策,鼓励和允许学校以适当收费方式提供小学生托管服务

目前我国青少年的课后社会教育活动场所方面的建设较欠缺,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其功能单一和局限性也对小学生离校后的教育表示“担忧又无奈”。一些学校尝试以公益项目活动的形式以本校教学资源和场地为基础,在学校内部成立托管班,受到了很多家长的青睐。但这无疑给学校教师增加了工作负担,占据了教师的私人时间。以免费的义务服务方式开展校内托管不切实际,而且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规定,学校不得私自以辅导名义向学生收取费用,这让一些无力自己承担财政压力的学校对校内托管无能为力。因此,政府可以给予学校适当的财政支持,相关部门放宽政策,鼓励并允许学校以适当收费的方式提供小学生托管服务,让家长自主选择是否参与,同时加强对收费标准、教学实施过程的监管和指导。

3.动员条件成熟的社区自行开办小学生托管

在美国,课后托育机构主要是由公立学校与民间组织提供,其中社区在承担各项责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9] 社区可以充分利用其集聚便利、人和人之间熟悉和信任度高的优势,自行组织力量,将社区内的退休教师、厨师、医务人员、大学生等人力资源通过招聘形式充分利用起来,开办社区内部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托管中心,建立及时与学校沟通教育信息的有效模式,进行上下学集体接送,实施科学、安全健康的托管教育。如此一来,家长在方便接送孩子的同时也能及时了解到孩子的教育信息和具体表现,使家长更加放心,学生也获得健康有益的发展。

总之,“托管班”是应时代要求而出现的,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阻碍,小学托管班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0)

参考文献:

[1]尤琳.对中小学生“托管”问题的法律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5).

[2]王佳.提高小学生托管服务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1(18).

[3]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5]苏晓海.托管班现象折射出的新世纪社会变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9).

[6]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篇3

下午5点左右,位于江苏南京市栖霞区的丁家庄小学校门外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陆续有家长持卡来接孩子离校.“我们都是双职工,以前孩子3点多钟就放学了,总是要请假早早去接孩子.”二年级孩子的家长朱女士坦言,正在实施的“弹性离校”制度缓解了自己的负担.

日前,南京市政府下发通知,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南京市所有公办、民办小学从每学期开学第二周起实行“弹性离校”制度.据悉,冬季上学时间段的托管结束时间原则上为17点,非冬季上学时间段原则上为18点.

超过5万名学生参加,以接受延时照顾服务为主

下午2点40,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南校区二年级的课程已结束,陈宇轩和同学们在学校大厅集合道别后,再由老师领回设置在一楼食堂的“安心驿站”,在学校值班老师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志愿者的看护下,翻开课外书开始阅读.不时有其他年级参加“弹性离校”的学生到来,走到铺上了蓝色桌布的桌前,安静地写作业或者看书.

“以前放学早,即使上了足球社团也是下午3点多就放学了.我妈妈没有办法那么早赶过来;爸爸在公司工作,有时就偷偷来接我到他单位里待着.可是那里没有小伙伴交流也没有图书可以看.”陈宇轩告诉记者,现在母亲5点钟来接他,家长可以安心上班,自己也可以过得很充实.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南校区校长侯俊东介绍,筹备工作从寒假就已经开始,开学第一周,凡正常放学后按时离校有困难,由家长依照学校相关规定自愿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批准后均可延时离校.

实际上,为了缓解“接送难”,南京早在2013年就已试点“弹性离校”,在过去三年中,“弹性离校”每年平均为1万多名学生提供了延时托管服务.此次全面实施,从主城区试点向城乡所有小学全面推开.

按照要求,各区政府为本行政区内“弹性离校”工作的实施主体,承担主要职责.针对三年试点过程中经费短缺、人力不足等困难,南京教育部门在市财政局、市人社局支持下,逐条制定解决方案.市区两级专项资金将按每生每年不低于400元标准落实.根据各区初步汇总数据统计,本学期南京全市参加“弹性离校”学生超过5万人.

“弹性离校期间,各校不得进行各种形式的补课.”南京市教育局负责人说,各小学主要为学生提供延时照顾服务,安排专人照管学生自行复习、作业、预习和课外阅读等,严禁借机组织开展学科性集中教学.

各校探索多种组织模式,安全因素为首要考虑

据介绍,“弹性离校”操作模式可以由学校自管自办,具体工作主要由校内教师承担;可以实行自管他办,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具体工作主要由志愿人员和外聘人员等承担;也可实行社区管理、学校参与等组织模式.

本学期从申请对象看,一二年级学生占大多数;从管理方式看,学校自管自办占大多数.例如在保障房小区配套的丁家庄小学,由于辖区内外来人口较多,没有老人同住,且双职工家庭单位距离较远等,在全校1042名学生中,有超过1/3参加了“弹性离校”.

该校校长张玲介绍,“弹性离校”学生分成9个班,每个班均由一位老师值班.全校67位在职老师,除了怀孕或生病等个别老师外,能值班的全部安排轮流值班.有些家长5点钟还不能准时来接,则会把学生拼成一个班安排一位老师值班到更晚时间.“学校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安全问题,毕竟由自己学校的老师管理更让人放心.”

自管自办的学校确实存在一定的人力及经费压力,对此各校也在积极应对.下午将近5点半,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北面的一排教室,还有两间亮着灯,到了5点还在等待家长的孩子被分成两组:没有完成作业的继续完成作业,已经完成的可以在隔壁教室有序观看儿童剧.一位60多岁的老教师拿着对讲机与门卫对接,核对家长已到的孩子名单.“为了减轻在职老师的工作量、不影响日常教学安排,2014年起返聘了5名退休老师,每小时给予80元的补贴,一年从办公经费中支出近20万元.”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朱勇告诉记者.

政策鼓励学校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吸引各区关工委、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领域的机构和团体提供公益.南京建邺实验小学与一家社会教育机构达成合作协议,由该机构派遣专门的老师,在学校图书馆内照看孩子.“教育机构也是以公益为主,通过与学校合作这种模式,能形成较好的口碑,这是一种双赢.”该校负责人坦言,对于引进社会力量的“自管他办”模式,更需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外聘人员聘任程序和法律责任,确保学生在校人身安全.

专家建议引导培植社会机构,多元共建促进政策完善和持续

对这项民生政策,采访中,大多数家长都表示了肯定和支持,希望可以长期持续、更加完善.有家长提出,冬令时很多人下班时间都在5点以后,能否将离校时间延后一点,家长在6点钟之前把他们接走;有家长提出,除了自习之外,最好再安排科学技术、文化音乐等活动,合理安排“弹性离校”的这段时间.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孙百军表示,教育部门还将和市区财政、人社等部门一起,不断优化政策细则、加强管理服务,尽力让这项教育民生工作落实办好.

“如果没有社会各界的配合、仅靠学校来解决孩子们放学以后的安排,是难以长久的.”江苏镇江市中山路小学校长刘正才坦言,家长有不同的需求,而这也是一些社会机构存在的市场.他建议,“他管他办”模式可再细化和明确,例如学校可以作为参与的主体之一,承担有限责任;少年宫等机构来学校开班,学校、社区活动中心等出场地、器材,在基础性的公益活动之外适当收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张男星说,“弹性离校”的价值不只是管理学生的课后时间,更在于通过各种方式丰富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为此需要加大对社会教育机构的培育,规范其参与学校教育的资质,让更多社会教育机构参与“弹性离校”带来的课后教育.

篇4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2.020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2-0094-04

构建学科服务平台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知识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的有效途径。自2007年,springshare公司推出的libguides系统催生了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libguides被公司誉为“lib2.0的知识共享系统”,融合了社会网络、维基、书签及博客等众多web2.0工具,通过基于云计算的 saas模式提供托管服务,为图书馆解除了所有的硬件、软件以及技术障碍,使图书馆学科馆员可以将各种学科文献资源组织成一个个“指南”,在该系统中并呈现给用户。截止到2013年1月,已有3 796个图书馆使用了libguides系统,共有超过52 389名馆员创建了可分享的310 391个服务平台[1]。国外用户包括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杜克大学、哈佛法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在内的许多知名高校图书馆;国内用户则是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率先引进[2],其后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陆续使用,尤其是calis第三期建设引进libguides提供给50所高校运用,大大推动了国内图书馆利用libguides构建学科服务平台的实践。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利用libguides构建学科服务平台的研究文章,如张洁,黄敏选取了美国8所正在使用该平台的大学图书馆为调研对象,评价各馆利用此平台的程度和特色,以方便国内用户借鉴[3]。熊欣欣等归纳分析了国外图书馆应用libguides系统建立学科导引的评价及应用趋势,提出国内高校图书馆应利用类似的内容管理与知识共享系统深入开展学科服务的解决方案[4]。袁晔等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引进libguides的建设实践,并提出多种优化策略[5]。研究多是对国外应用的调研和介绍,开始涉及到理论研究,但在实际技术开发与结合国内国情和文化特点的应用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武汉大学图书馆2012年利用libguides开始建立学科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一站式信息环境以及深度知识服务[6]。自上线以来,受到读者欢迎,但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内容不够丰富,更新不及时,没有完全发挥出libguides的功能等。本文拟结合读者需求,对学科服务平台功能的拓展与完善进行讨论,为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借鉴。

1 丰富平台内容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立的核心是具有充实的学科内容。libguides软件提供制作的栏目模板类型有8种,即文本(text)、链接(links)、多媒体(multimedia)、google搜索引擎、系统嵌入(system content)、图书馆常用问题(libanswers),图书馆可根据内容需求选用。在制作学科服务平台之初,需要图书馆调研读者的学科需求,制定明确的学科平台结构和内容,按照libguides的层次结构,学科服务平台的页面(page)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科资源导引包括本馆纸质资源、电子资源与网络资源,确保读者在同一界面可根据需求选择合适资源。图书馆要从按文献类型揭示资源转变为按学科资源导引,可以通过学科服务平台实现,从不同的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数据库、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oa资源、网络学术资源等,由学科馆员根据学科鉴别、筛选、整合相关信息并予以深度揭示,方便读者查询利用。学科分类细致,以获取资源为实际出发点,尽量细分至二级学科,同时显示相关学科链接。比如哈佛大学图书馆国际法学科下的guides细分为11类[7],最受读者欢迎的是美国案例、法学评论、法律百科全书、法律重述和论文导航,同时注明获得的途径,如阅览室、数据库(如westlaw、lexis)、在线目录、仓储库等。注重导航深度与馆藏资源整合,以武汉大学法学学科服务平台的资源荐购为例,按照读者的使用习惯,将栏目(box)分为荐购系统、读者推荐列表、订单书目、图书到馆后的新书通报、学科图书使用后的借阅排行榜、学科馆员推荐的好书一起读等,将分散在各网页上的相关学

科图书内容经过整合、挖掘、筛选、推荐呈现给读者。

2014年2月第34卷第2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feb.,2014vol.34 no.22014年2月第34卷第2期基于libguides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feb.,2014vol.34 no.21.2 提供多样化内容libguides的功能模块可以灵活定制,可以在系统内,通过开放的api嵌入各种检索系统,链接优质学科网络资源。如馆藏检索、跨库检索、google学术检索以及馆际互借系统。如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香港大学、武汉大学学科服务平台都嵌入了馆藏书目检索系统,检索结果并不在libguides平台实现,自动转到各馆的在线目录检索界面。以嵌入武汉大学图书馆馆藏书目检索系统为例,在新增box中,选择rich text类型,系统人员在plain-text editor中编写html代码,实现检索框的嵌入(见图1)。图1 编写实现馆藏书目检索的html代码

对于google scholar也可以采用嵌入方式,并由libguides软件自带,不用系统人员二次开发。google scholar与多个著名学术出版商合作,中文信息来源包括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主要大学发表的学术期刊、公开的学术期刊、中国大学的论文以及网上可以搜索到的各类文章。可以检索的学术文献类型包括同行评审论文、学位论文、图书、预印本、摘要和技术报告等,学科服务平台检索结果也是自动转到google搜索页面。虽然除公开免费的资源外,google scholar搜索的文章大部分只能看到摘要信息,全文需要购买才能看到,但如果已经购买了相关数据库,则可以无缝链接到全文。此外,各学科的专业搜索工具也要放到学科服务平台中,如法律的findlaw,医学的pubmed等。

图2 馆藏书目检索页面 呈现学科多媒体资源。多媒体信息是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web技术广泛应用,多媒体资源在教学、研究领域日益丰富,基于libguides建立的学科服务平台为学科多媒体资源揭示提供了保障。目前多媒体资源涉及比较多的内容主要有语言学习课程、专业学习课程、医学教学视频库、人文科普视频、电影等,无论商业多媒体数据库还是网上免费多媒体资源都可以通过libguides软件按学科选择链接使用。学科馆员在选择网络信息来源和内容时应遵循一定的评价标准。网络信息来源评价主要是关注网站性能,如网站稳定性、传输速度、丰富链接、访问次数或被链接次数等;网络信息内容评价则包括:权威性,者的声望或知名度是信息质量的保障;客观性,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引用其他信息来源注明出处;时效性,网络内容创建时间或内容更新时间;适用性,选取与本学科服务平台内容相关的网站。网上专业学术资源获取途径见表1。表1 网上专业学术资源获取途径列表

学术资源获取途径查看相关内容大学院系、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本专业课程设置、师资情况、研究方向、学术动态、精品课程、友情链接。专业协/学会发展规划、行业信息、数据统计资料等。政府网站、国际组织网站政府政策导向、会议信息、统计报告、法规。博客、论坛学者活动、学界动态、专业学习资料等。相关的新闻媒体学科新闻学科全文免费网站学术论文全文

1.3 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学习社区,按学科需求将图书馆学科信息素质培训讲座、通知、课件、学习视频、题库等提供给读者。学科馆员可利用学科服务平台建立课程导引,开展嵌入式教学,与教师合作,利用libguides创建课程导引,导引框架可涵盖该课程的教材、参考书(纸本图书与电子图书)、参考数据库、参考网络资源、参考视频、课堂与课后作业、参考咨询服务等等。图书馆还可与学院合作,建立不同学科的教学参考书目数据库嵌入到学科服务平台,通过课程、教师、书名等检索途径查找到教师提供的课程教材教参,并链接到图书馆馆藏书目检索系统,找到纸本或电子图书全文。学科服务平台为科研服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科研课题服务,二是为科研管理服务。学科馆员根据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如为教师定制课题定题服务,为科研课题提供行业研究快讯与动态,为科研课题组提供文献咨询服务报告,推荐合适的期刊投稿等,通过学科服务平台,与科研人员互动。在学科服务平台上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学科建设、项目查新、国际合作、课题评估、人才引进评估等文献信息内容。

2 强化平台交流功能libguides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用户参

与功能,实现lib2.0读者“参与、开放、共享”的核心理念。

2.1 图书馆员与读者交流libguide首页右边一般显示馆员的个人信息,学科馆员可以在这里建立自己的个人档案,如联系电话、e-mail、博客、馆员的照片或图片等,方便用户和图书馆员之间有效且顺畅地沟通。同时系统也嵌入多个社交工具,如qq、msn。也可创建单独的交流界面,如杜克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用户在点击ask a librarian后,进入独立的馆员交流页面,可选择列出的在线交流、邮件、电话等方式。当用户在使用学科服务平台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在线交流可以使用户在工作时间即时获得所需信息。

2.2 读者间交流libguides提供了评价(comments)功能,用户可以针对此信息资源便捷地发送对内容的评价、意见与建议。

2.3 设置调查表单,图书馆可以从总体上了解用户对资源的认可度 针对信息是否有效,读者可以选择是、否、不知道,针对内容有效程度,在1~5之间选择程度轻重,也可以发表简单评论。要对不同栏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可增加单独的调查表,请读者提交。

3 增加平台友好性 图书馆建立的学科服务平台应统一命名与合理设置页面,学科导航应置于图书馆网站首页显要位置,为用户提供学科馆藏资源体系浏览,提供学科服务平台的利用率。同时,要制作使用指南,增加帮助,定期收集意见及时改进。另外,为了实现与其他网站风格的一致性,也可以将采用libguides系统制作的模块内容采用api,将系统中某一个模块内容或模块页面单独定制出来,外嵌到其它网站中。libguides提供了两种方式,精确定位模块内容与页面,以供外嵌服务:第一种,嵌入模块网页方式。采用api参数精确定位模块页面,将指定模块的网页以框架形式嵌入到外部网站中;这种方式简单易做,但会将模块的样式、模块的外部框架也一并带入到外部网站中,造成与外部网站的页面风格不太一致问题。第二种,嵌入模块内容方式。采用api参数与js结合的方式,将指定模块的网页内容,真正实现无缝嵌入到外部网站中。但由于利用js调用网址的方式,所以存在一个更新滞后的小弊端。选用哪种方式更佳,视外部网站需求和人员技术能力而定。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受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委托,利用libguides软件制作了领土海洋研究文献资源门户[8],收录了边界海洋研究相关的国内外图书、期刊、电子资源等文献信息,涉及历史、法律、外交、国际关系、经济、测绘技术等诸多相关学科,集中反映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为了与中心网站风格一致,制作了专门的网站页面,学科馆员利用libguides软件后台修改栏目内容后,js调用的网址没有产生变化,所以服务器会将缓存的历史内容发送给调用栏目内容的外部网站。针对这一弊端,可以采取如下方式进行补救:在js调用的网址后面,添加一个临时、虚假的参数,例如“&jjjj=0”。一旦js调用的网址发生变化,服务器便会重新调用最新的栏目内容。libguides提供使用统计功能,可以追踪学科服务平台上的链接和文献的使用情况,还能自检链接的有效性,创建失效链接的报告。在首页上提供了所有学科服务平台的数量、最受欢迎的学科服务平台、最新更新的学科服务平台名称以及学科服务平台访问排序。

4 加强建设学科服务平台的管理

4.1 出台政策,为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依据和保障 成熟的学科馆员制度为学科导航建设与维护提供了有利保证[9]。武汉大学图书馆不断完善学科馆员制度,目前已有文科、理科、工科、信息、医学5个学科服务组,设置31名学科馆员提供学科信息服务,负责制作和维护学科服务平台。为完善学科导航服务,还应引入激励机制,提高建设学科服务平台的积极性,制订用户参与奖励政策,如对达到一定级别的用户,以增加借书量为激励机制。

4.2 健全组织体系,保障学科服务平台的顺利进行成立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小组,由咨询部、系统部、学科馆员、学科顾问(老师)、资料室等人员组成,按平台内容、网页设置、系统二次开发、平台推广与应用等分工协作共同完成。

4.3 加强质量监控,确保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成果适用于师生教学科研 制定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的评估标准,主要包括:可用性,即启用学科服务平台的各项功能,丰富学科服务平台内容,读者使用统计情况良好。易用性,即学科服务平台具有易学性,读者使用效率高,学科服务平台具有出错和纠

功能,读者调查满意度高。页面设计方面,则能实现学科服务平台的交互设计,在信息组织、信息导航、信息标引、信息检索等符合读者使用习惯。

5 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5.1 馆内不同学科之间交流图书馆内,不同学科建立的学科服务平台会有一些相同的栏目和功能,如馆藏书目检索系统、综合性数据库、读者使用调查等,对这些通用的栏目和功能,可以统一制作后,各学科服务平台复制即可,以减少制作的工作量。

5.2 与学院交流学科馆员在构建与维护学科服务平台时应定期与学院教师联系交流,听取其对学科服务平台的建议或推荐本学科资源。推广和宣传学科服务平台是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要内容,要制定周密的推广策划,与图书馆领导一同深入学院召开宣传会议,同时,在互联网上主动与学院、学校相关网站联系,在学院主页、学校相关网站、图书馆网站、微博等推广宣传,扩大学科服务平台的影响力。

5.3 与国内外图书馆间交流springshare公司为libguides软件建立了指南创建人社区,提供最好的指南网站[10],购买libguides软件的客户可以从中找到其他同行制作的相关学科内容,并将内容复制到自己的学科服务平台。libguides软件还提供了图书馆之间可借鉴他馆导航系统的分类标准,采取统一标准以促进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http:∥libguides.com/[eb].2013-01-06.

[2]http:∥lib.sjtu.edu.cn/ssp/[eb].2013-01-06.

[3]张洁,黄敏.基于libguides学科服务平台应用调查分析——以美国8所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1,(6):29-33.

[4]熊欣欣,李艳芬,周晓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解决方案——libguides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1,(11):33-36,32.

[5]袁晔,郭晶,余晓蔚.libguides学科服务平台的应用实践和优化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19-23.

[6]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eb].http:∥lib.whu.edu.cn/web/index.asp?objid=141,2013-01-06.

[7]哈佛大学法学院图书馆libguides主页[eb].http:∥law.harvard.edu/library/research/topics,2013-01-06.

[8]领土海洋研究文献资源门户[eb].http:∥apps.lib.whu.edu.cn/bianhai/,2013-03-22.

篇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20-07

一、 引言

目前,MOOC和移动学习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带来了实现深度融合的契机。一方面,MOOC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全新的、公平的教育模式,反映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价值取向,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同时MOOC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基于知识块的课程资源建设、界面友好的交互平台、效果良好的教学新模式、新型的在线学习方法和师生关系,也给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很好的启示[1,2]。另一方面,移动学习倡导和支持在一定的社会学习情境中实现知识学习的便捷性、移动性以及超媒性,强调情境化的、交流共享的学习方式来支持知识建构,被认为是在课程改革中实现学习社会化、个性化的一种新型学习范式[3]。然而,尽管MOOC在支持大规模学习群体的自主学习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在整体功能的完备性和成熟度方面还落后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4]。总体而言,信息技术融入高等教育的进程已滞后于信息技术自身的迅猛发展。因此,如何利用移动学习优势,发挥MOOC在开放、优质教育资源聚集方面的作用,变革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值得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深入研究[1]。

将MOOC与移动学习相结合,服务于高等教育创新面临诸多挑战[5-7]。主要体现在,主流MOOC的教学局限性在于教学模式单一、教育理念较之传统课堂教学没有大的突破,活动设计主要以获得学习为主,而对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重视不足[5]。同时,MOOC缺乏严肃的教学方法以及其仅是课程与开放教学资料的集合,无法体现课堂学习与课程学习的意义,而且MOOC课程模式本身特点造成如果缺乏指导和帮助,学习者很容易迷失,因此课程学习者的高退课率和低通过率问题被多方诟病[6,7]。

在MOOC与移动学习融合方面,世界范围的研究者已经开展了诸多工作。如Sun G.指出移动MOOC不同于传统模式之处在于更多的协作与碎片化资源,而且学习者能够通过团队协作来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即微学习即服务(Micro Learning as a Service, MLaaS),其核心是采用教育大数据挖掘(Educational data mining,EDM)技术来分析用户行为特征和识别学习资源特性,从而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路径[8]。Brinton, C.G.等研究了MOOC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与资源的交互行为来修正用户的学习模型并指导内容适配策略[9]。王涛等建议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交媒体参与讨论、思考、分享资源,并在参与者的交流中生成课程资源[6]。祝智庭认为MOOC的教学法出现了新动向,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正由完全自主在线学习向混合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转变[5]。

由上述文献可知MOOC与移动学习的深度融合需要首先实现理念、思路、方法、评价方面的四个转变。其中,教学理念将不拘泥于课堂授课的方式,借助云平台向着Off Campus Out of Class转变;教学思路则由传统教学方式到个性化、数字化方式转变,并将物理和虚拟空间结合来营造创新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将主要采用混合学习,充分体现互动、交互式的课堂氛围;评价方式则由分组评价到开展过程评价模式转变。本文将结合华中师范大学移动云课堂实践展开论述。

二、 移动学习的发展机遇与问题

自从200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的“移动教育”研究项目中被提出之后,移动学习的概念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3]。综合Alexzander Dye、Vavoula和Sharples等学者的观点,移动学习的显著特征包括:以移动设备作为物质基础;学习发生在情景实践之中,非孤立学习,具有实时双向交互机制;移动学习不仅关注数字化学习内容,还关注其学习过程与结果[10]。移动学习为教育教学理论与模式的变革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维度,不仅丰富了人们获取知识、建构知识、应用知识的方式与途径,而且转变了传统的学习理念,为终身学习、普适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能力[11]。

移动学习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0]:第一阶段将学习内容通过无线通信以“推”送方式来实现知识的传递,注重学习的内容呈现。学习者成为学习“拉”的对象,这是一种被动的、单向的、机械的交互方式。笔者称其为传统的移动学习阶段。第二阶段强调增强移动学习内容的管理和自适应性,为学习者实现积极的知识建构提供有效的工具。如采用流媒体技术实现流式学习,使学习者可以灵活自主、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所需学习的内容。笔者称该阶段为改进的移动学习阶段。第三阶段强调了在生活环境和实践情景中进行学习,同时也呈现了与泛在学习理论的融合。笔者称之为移动学习+阶段。

总体而言,当前主流的移动学习技术正由第二阶段向移动学习+演化,其中MOOC与移动学习的深度融合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移动学习+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包括[3]:移动学习的移动性和碎片化使学习者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干扰,影响学习效果的问题;双向交流缺失影响移动学习的互动性;移动学习环境不断变化使得学习具有随机性,降低了知识建构的质量,这需要学习情景的重构。

三、 MOOC与移动学习的融合模式

MOOC与移动学习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如何构建适应高校教学规律的辅助在线教学模式则需要重点研究。文献[12] 验证了目前大学生对应用移动学习方式开展课程学习具有较强的需求,同时也证明了学习情景重构的核心是交互性、个性化的移动学习推送服务和配套的学习网络社区。祝智庭教授认为“后慕课”时期将形成多样化的在线学习方式,创建新的开放教育生态,在线教育不仅应有对优质资源共享和拓展教育规模的贡献,更应该有对学生个性发展和教育协同创新的追求[13]。杨宗凯教授认为“未来教育”凸显“联结”的未来文化。对于学生而言,学校不仅要注意学生与同伴的联结,而且要注意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管理者、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的联结 [14]。而且,教育本身的变革已经由农业社会的个性化教育、工业化阶段的规模化教育发展到个性化、差异化的创新教育阶段。就教育对象而言,90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可以说是“数字原生代”,其本质性的特征是个性化和差异化,他们更倾向于快速的、非线性的学习,因此原有的规模化、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已无法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14]。程建钢教授课题组撰文指出未来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将支持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特点和风格进行自适应学习;支持教师个性化、多模式的课程教学;通过社会软件构建学习型社区,实现广泛的社会交互;利用各种新技术构建沉浸式、强交互、重体验的学习环境[4]。

综上分析,云学习时代实现MOOC与移动学习的融合一方面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重建新的学习模式[4,10]:这包括了授课模式的颠覆,即基于标准算法、系统模型、数据挖掘、知识库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学习服务;学习过程也将由“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员为中心”,并全面跟踪和掌握学生特点、学习行为、学习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准确地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实现“因材施教”;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打造汇聚更多优质课程和学习者的学习社区平台。另一方面,交互已成为影响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献[10]根据交互性特征归纳出学习环境发展的轨迹(如表1所示),这为MOOC与移动学习融合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笔者认为移动学习+是未来泛在学习的一种,因此也适用泛在学习的相关分析。

由上表,未来的移动学习+的交互方式属于情景化交互范畴,它除了要考虑由于网络的自发性、无时间限制、匿名性等因素带来的去中心化和网络化、组织化与非正式化、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外,需要更加突出可感知性、联动性、可视性和符号化中介等特征[10]。情景交互的核心之一则是实现群体交互,即提供学习者与学习共同体及教师之间的实时/离线信息交互的能力[10]。既然情景交互将课堂情景与社交情景进行无缝对接并有效地拓展了教与学的空间,在未来教与学过程中,则需要重点研究六种不同的交互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人与对象之间的交互、人与人工制品之间的交互、对象与对象之间的交互、人工制品与人工制品之间的交互[10]。笔者根据高等教育教学实践,将人的角色分为教师、学习者、学习共同体成员等;将学习对象分为音频、视频、PPT、word、PDF等课件形态;人工制品则分为鼠标、窗体、空间、摄像头、话筒等物理与虚拟的空间实体。

如图1所示,构建MOOC与移动学习的融合模式需重点考虑课堂情景与社交情景这两类情景空间中的用户与课件资源的交互、用户与网络空间的交互、学习者之间的群体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等方式。同时,现有基于MOOC的教育云平台已经具备了大规模的资源服务能力,移动云课程作为其辅助教学的工具,也必须要考虑兼容现有平台功能并构建学生空间、教师空间与课程空间。

四、 移动云课堂系统设计与实践

1.系统设计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构建移动云课堂。如图2所示,系统分为资源服务、接口服务与应用服务三个层次。其中资源服务涵盖了流媒体服务、文档服务、数据库服务与资源云存储服务等。数据库服务记载用户的学习信息与海量资源的信息检索。接口服务完成应用服务与第三方服务接口的集成与适配,包括了笔记列表、笔记检索、笔记查看、笔记修改、信息推送、日志查看、日志记录、文件上传、文档预览、媒体播放等接口;第三方接口服务集成与适配包括文件存储、媒体播放、文件预览和第三方服务等。应用服用提供了用户情景交互的基本功能,包括了笔记与课程作业服务、交互服务、信息服务、统计服务等功能。此外,如图3所示,系统将通过云存储服务器、文档转换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与第三方接口服务器配合移动学习平台开展工作。

2.实践效果

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在现有教育云学习平台基础上升级改造使其具备支持万名用户的大规模移动学习服务实证平台以及支持400门课程在线的云资源共享环境。如图4所示,系统在实现过程中重点关注情景交互部分,并将其分为课堂情景与社交情景交互两大类。其中,课堂情景则涵盖了课堂学习中用户需要的基本功能,如学习记录、通知推送、课堂作业、课堂学习,个人云盘等功能单元。社交情景则包括交流讨论、笔记分享与系统的统计分析。统计的维度可以分为用户统计、终端统计及呈现包括位置信息统计的学习地图。

具体而言,从学习者角度出发的案例如下所述:

(1)学习者进入平台,加入某一门具体课程,查看课程信息,如当前学期正在学习的课程或以往学习过的课程的简介、主讲教师、大纲、课程日历、课程成员信息等。

(2)学习者学习课程资源,进入该门课程的学习界面。课程资源(文档与课件)则以双屏方式进行呈现,保证课堂内容的关联性。

(3)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使用相关学习工具,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分享与交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具体内容见3A、3B、3C描述。

3A:学习工具主要包括学习主题-学习单元-学习课件-学习活动-学习资源等结构组织与呈现;多种形态的学习笔记(文本、音频、图片笔记等)及笔记分享功能;学习过程中就某一学习专题组织展开学习讨论与交流的功能。

3B:在线及随时随地离线进行多媒体作业的功能。

3C:与用户相关学习辅助工具,包括个人云盘(空间)及上传功能。

从访客角度出发的案例如下所述:

(1)学习者以访客的身份进入到某一门课程中,浏览课程资源及查询课程的作业、通知等内容但不能记录学时。

(2)学习者可据院系-课程名称-学期-主讲教师等逐级定位查询想要的课程。

从教师角度出发的案例如下所述:

(1)教师创建一门课程后可上传课件信息,系统为该课程自动新建一个交流讨论群组。

(2)教师组织学习。系统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时长以及用户的学习行为;老师可查看所在课堂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3)教师通过系统通知与课程通知实时向学生终端推送信息。老师不用再通过QQ、微信等第三方工具发送通知,学生也不用再担心漏掉课程的重要通知信息。

从社交学习角度出发的案例如下所述:

(1)教师创建一门课程后,系统自动新建一个交流讨论群组,加入当前课程的所有学生会自动加入到当前群组中。当前课程的教师默认为当前群组的管理员,其他用户也能通过申请加入当前群组中来。

(2)学习交流讨论群组还可与学习主题相关联。主题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章节、单元、课件、活动和资源等。

(3)用户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建立私聊群组,群组成员用户可以自定义朋友圈、或者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成员交流。

(4)系统支持针对用户在线人数、终端分布、学习地图分布等进行的实时统计与呈现。

3.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4],笔者采用基于Edutools的评价标准,从学习管理工具、系统支持工具、系统技术特征等三个方面对移动云课堂、MOOC平台、开源的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对比分析。其中,MOOC及开源网络教学平台数据摘自文献[4],MOOC平台选取Coursera,开源网络学习平台选取Moodle为代表进行比较分析。

如表2所示,学习管理工具主要比较效能工具、交流工具和学生参与工具等方面指标。在效能工具中,Moodle平台提供了社会化书签功能,Coursera未提供,本文提出的移动云课堂则提供个性化书签功能。日历任务方面除了Coursera,其它均具备。在导航帮助中Coursera和Moodle提供了基于知识单元的导航,移动云课堂具有个性化学习导航功能。课内导航中移动云课堂支持基于课程分级知识点的多维度关键字导航,稍优于其它提供的分类、标题、关键字导航。异步同步指标中移动云课堂、Moodle提供了同步学习和脱机作业功能,Coursera则不支持脱机作业。交流工具指标中移动云课堂可以根据课程的章节、单元、课件、活动和资源建立讨论区;Coursera和Moodle提供了知识点与课程讨论区。文件交换指标中Coursera不支持,其它均支持,而移动云课堂增加了文件的笔记交换功能。课程邮件指标移动云课堂采用了消息推送机制,此项未考虑。日志笔记指标中除Coursera外各平台均支持,移动云课堂增加了学时统计、课件笔记等功能。实时聊天指标中移动云课堂和Moodle采用了系统自设聊天室,Coursera则不支持。视频服务、电子白板指标则仅有Moodle支持。学生参与工具中分组指标除Coursera外均支持。自评互评功能仅移动云课堂和Coursera支持。学习社区和学生档案指标中移动云课堂具备了更多的维度选择(参见上节社交学习角度出发的案例描述),Coursera则无学习社区功能,学生档案记录了视频和测试完成标记,Moodle支持学习情况跟踪及系统自建社区。

系统支持工具方面主要考查课程设计工具、课程工具、课程管理工具等维度。如表3所示,在课程设计工具支持方面,移动云课堂和Moodle一样具备了较好的内容共享复用功能,而Coursera则相对封闭,不对外共享。课程模版方面Coursera需要设计开发和定制,其它两者由系统配套提供模版指导。课组管理、定制外观方面除Coursera外,其它两者均支持。教学设计工具方面Moodle功能强大,移动云课堂由教育云平台配套提供,优于Coursera。教学标准兼容方面移动云课堂支持CELTSC标准,Coursera和Moodle均支持SCORM。课程工具方面三者均具备自动测试评分功能。课程管理指标中移动云课堂与教务系统对接,功能强大,其它系统除了Moodle外,功能一般。教师帮助方面两者均优于Coursera。在线打分工具方面移动云课堂支持根据学时自动打分,Coursera则由系统自动打分,但不支持教师在线打分,Moodle较前两者更强大。学生跟踪方面移动云课堂功能更为强大。课程管理工具中,身份认证方面移动云课堂支持教务系统注册认证登录,允许学生用户访客进入浏览课程,其它两者则支持注册认证登录。课程权限设置中移动云课堂符合教务管理的权限设置,其它均由平台管理员为学生和教师设置不同权限。托管服务中移动云课堂和Coursera不同于Moodle系统均需自己维护平台服务。注册系统指标移动云课堂与教务系统对接,Coursera通过平台用户自注册,Moodle可由邮件地址申请与系统添加混合注册。

如表4所示,系统与技术特征考虑了软硬件、安全性能、兼容整合等维度。其中,软硬件指标中,移动云课堂支持Windows、Linux多服务器配置,Coursera采用专门服务器,需自行配置,Moodle支持Unix、Linux、Windows服务器。同时,移动云课堂服务器端采用Oracle/MySQl数据库,移动端采用Sqllite数据库;Coursera采用专门、自配置数据库,移植性较差;Moodle则支持Mysql/MSSQL/PostgreSQl数据库。浏览器方面移动云课堂支持移动端主流浏览器,Coursera支持IE、Chrome、Firefox、Safari浏览器,Moodle支持主流浏览器。移动服务支持方面移动云课堂支持APP方式,但不支持HTML5,其它系统通过HTML5支持移动端服务。安全性能方面,登录安全指标中移动云课堂支持与教育云平台实现统一认证,安全性强,访问快。Coursera一般,Moodle则访问快。此外,三者均支持错误预防报告功能。兼容整合方面在国际/本土化指标中移动云课堂具有自主产权,国际化方面劣于后两者,未来在API方面将考虑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对于第三方软件Moodle支持优于其它,而Coursera只提供第三方链接,移动云课堂暂不支持。数字校园兼容方面移动云课堂最佳,而Coursera目前不支持。

综合以上比较,移动云课堂具备了MOOC系统的大部分指标功能,同时也具有移动学习的新特征。其中,在学习管理工具的各项指标中移动云课堂在讨论、社区及学生档案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系统支持工具的各项指标中移动云课堂在课程管理、身份、认证、注册管理中与现有教务系统对接,优势明显;系统与技术特征的各项指标中移动云课堂易于部署、应用,并与数字校园系统兼容。此外,经初步测试,相比较原有的PC浏览方式,学生的移动学习学时记录及其参与社区活动也显著增加。可见,基于MOOC与移动学习融合构建移动云课堂符合高校信息化教学要求并具有显著的可行性与优势。

五、 结语

华中师范大学针对基于MOOC与移动学习融合构建移动学习+服务,针对提升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开展了移动云学习实践并上线试运行。概括而言,研究团队在以下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系统支持多种移动教学终端一体化的云教学终端环境,并实现课程有空间、教师有空间、学生人人有空间的目标;实现教育从平台向云端一体化应用方向发展,实现了教学模式的转变,从以前是学生被动接受转向学生自主学习;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各教学环节,促进教学组织模式的变革;资源组织发生变化,由单纯来源于老师提升为来源于老师+学生,并符合移动学习资源理论模型开展资源服务;课件呈现与交互手段更加多样化,学生的课堂学习也更直观、更为丰富;学习统计的维度涵盖了位置、群体、终端、学时等信息,有助于后续进一步开展学习行为分析,如深度发掘学生的参与度与课程学习的关联、学生社区行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情景交互与学科教学效果的关联等。后续研究还将包括移动云课堂的效用分析、评价体系优化等内容。

参考文献:

[1]李红美,陆国栋,张剑平.后MOOC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6):58-67.

[2]刘继斌,赵晓宇,黄纪,刘培.MOOC对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3(12).

[3]杨绪辉,沈书生.移动学习服务模式设计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4(6):90-95.

[4]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程建钢.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4,324(1):62-68.

[5]刘名卓,祝智庭.MOOCs教学设计样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

[6]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联通主义的矩形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7]姜蔺,韩锡斌,程建钢.MOOCs学习者特征及学习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3,322(11):54-59,66.

[8]Sun, G. Cui, T. ; Yong, J. ; Shen, J. ; Chen, S. MLaaS: a Cloud-based System for Delivering Adapative Micro Learning in Mobile MOOC Learn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 Computing, 2015,(1): 1-4.

[9]Brinton, C.G.; Rill, R.; Sangtae Ha; Mung Chiang; Smith, R.; Ju, W. Individualization for Education at Scale: MIIC Design and Preliminary Evalu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15,8(1):136-148.

[10]罗洁.信息技术带动学习变革――从课堂学习到虚拟学习、移动学习再到泛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14,324:14-21,34.

[11]胡钦太,郑凯,黄昌勤,林南晖.面向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组织关键技术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46(5):27-3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