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37: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课外阅读好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11-01
听到的终会忘记,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让孩子的心灵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徜徉。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高中老师教学而言,都是必要而且迫切的。首先,这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高中新课标中强调“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另外,高中课堂教学内容局限的现状决定了必须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而且目前课外阅读存在许多误区,需要加以正确指导。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如何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充分宣传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将“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这是课外阅读体现价值的一个前提保障。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努力寻求阅读的机会,从中获得知识,得到阅读的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同时,知识和愉快体验的获得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二者相得益彰。
首先,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宣传工作。“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这是我在班级内开展读书活动时提出的宣传口号。充分的宣传让学生意识到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转变学生学习的固有观念,先使认识到位。阅读是每位学生学习的底子和终生发展的底子,学习阅读不能停留于书本知识。
其次,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对学生的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于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者,利用好教材与读本,由课内激发兴趣,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要,又丰富了他们的积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此外,从生活中寻找触发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现在的学生,网络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喜欢直观地信息接受,喜欢看电视、上网,却很少拿起一本书。
只要教师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心理,适当的引导便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外阅读。
二、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选择书籍
书籍的选择,决定了阅读的质量。作为教师,应了解掌握学生平时喜欢阅读的书目。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课余时间较少,集中用于读书的时间更少,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以读课外书籍作为消遣,所读书籍面广,质量也参差不齐,多为一些学生类杂志、社会故事、卡通漫画、报刊等等。
在了解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推荐一些有益健康的读物,把握“趣”、“广”、“适”的原则。第一要让学生选择有兴趣的读物,这样学生才乐于读,爱读。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当然,对于学生选择读物是否适合学生阅读这也是关键,应当指导选择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书籍来读。在阅读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可以向学生推荐适于高学生阅读的时代感强的哲理性精美短文,有益于青年提高知人论世水平的有深度的学者短文,有益于跨世纪人才自我形象塑造的指导性文章,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独立阅读的优秀的中外人物传记等。
三、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读书本“无法”,对于读书人来说,读书方法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伴随着读书实践: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学习他人的读书方法,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书方法,总结探索自己的读书方法,创法拓展,不拘一法,相互取法,以法增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既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又可以保证阅读的质量。
1、注意三个结合:读与思结合,读与写结合,读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合。开卷有益,但并非多多益善,“食而不化”是无益的。所以只有边读边思,读思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读与写结合,阅读是为写作提供广泛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范例,从读到写,由仿到创,是指导写作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读书方法灵活运用。爱读书是许多伟人的共同特性。这些人在长期的读书生涯中摸索、总结和形成了适合自己风格的、独特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对高中学生学会有效的读书方法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三复四温”式阅读是主要的读书方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二是硬看,三是专精,四是活读,五是参读。朱熹读书“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这些名人读书值得借鉴,但在面对具体的读物时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衡量学生的阅读质量。课外阅读要能收到有益效果,必须检查其阅读质量,进行评价。(1)写读书笔记。(2)组织开展读书活动。通过这些方式评价课外阅读的效果,给他们展示的平台,这也是对学生阅读行为的一种充分肯定,积极的评价手段能够鼓舞学生,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并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书海无涯,开卷有益,关于阅读的好处,古往今来,经典而又深刻的论述比比皆是。一位哲人就曾经说过:“―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的高低。”要想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提高阅读量,拓宽阅读面,才能有利于积累知识,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语文海洋中汲取必要的养料。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如何使学生热爱阅读,怎样才能在课外阅读中真正受益。谈谈我的一点切身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接一个班,我首先要制定好这个班的“语文课外阅读计划”。计划之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激发阅读兴趣,开学初,我就开展了“课外阅读摘抄展示栏”“课前三分钟讲演”“读书随笔”等活动。班级有个别以“懒”出名的学生没有动手,我没有批评他,而是旁敲侧击,一周后这个学生也加入到轰轰烈烈的读书活动中去了。课前三分钟的激情演说,激发了他们的读书热情,促使他们积极地去读书,去捕捉信息。这种做法比起有些老师硬性设立摘抄本,有时还规定内容和方向要好多了。不是把课外阅读作为一种任务硬压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带着兴趣主动去读,注重自身体验,感悟生本,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成功的满足感。
二、教给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课外阅读常用的是略读法。阅读方法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的大意,然后精读、品读,最后摘抄好词好句,写读后感等。对于名著的阅读比如;《格列佛游记》该怎么读呢?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顺序:先看内容和作者的简介,然后再初读全书。读完全书,知道本书的大体内容后再选择精彩片段进行精读赏析,同时做好笔记。
只有多看一些品质高质量好的书,学生才能获得有益的影响,才能塑造美的灵魂。语文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择优阅读呢?叶圣陶曾经说过,要选择内容比课本丰富些,写法比课文生动些,要让学生在阅读时感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和产生再阅读同类的其他读物的强烈愿望的课外读物。教师可以先开具阅读书目,再定期向学生推荐好书或“美文”,这样他们的阅读兴趣就会提高,阅读量自然就会增大,阅读能力随之就会提高。但是对懒看书、偏重理科的同学。教师必须提一些要求。
三、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注意课外阅读有效性
课外阅读可以促进课堂教学。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问你语文为何学好都说是课外看书所得。”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如学习了鲁迅的《从百春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推荐鲁迅的作品《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学习了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就可以推荐他的《童年》。这样从课内精读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复习和补充,能加深学生的认识和实际运用;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又为学生搞好课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那些特别喜欢文学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课外去阅读介绍作者生平事迹的文章,阅读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阅读课文所在的原著,阅读与课文有关的地域景观,风土民俗读物,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
四、培养忘好阅读习惯
1.建立快乐阅读的信念
为学生播下一种正确的阅读思想,必将使他们终身受益。阅读时一定要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书籍,并把书籍当作是产生快乐的源泉,这样阅读的效果自然十分显著,就好像饥饿的人面对美味佳肴时的那种感觉。相反带着一种不悦的情绪读书,把书籍视作一种负担,其收效之微也就自不待言。
2.养成坚持不懈的阅读习惯
读书在于积累,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能金石可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见缝插针地读,一本书拿到手每天读一点,集腋成裘习惯成自然,一天不读书,生活中就像缺少什么似的,到那时学习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课外阅读是一种过重的负担。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凭毅力完成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完成,肯定也是事倍功半。因此,培养阅读兴趣应成为课外阅读指导的第一目标。对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的主要做法是:
1.用阅读目的来培养阅读兴趣。要解决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务必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所在,让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
2.用阅读材料来刺激阅读兴趣。利用教材激发阅读兴趣,延伸课外阅读。
3.用阅读效果激发阅读兴趣。在对学生强调“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阅读积累的重要性的同时,把学生写的优秀习作读给他们听,让读书好、写作好的同学介绍其读书收获、写作经验,让所有学生认识到阅读积累的重要性,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二、采用多种途径,指导有效课外阅读,让学生读好书
要让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教师就必须扮演好“点火种”的角色,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使获取知识的火焰自然燃烧起来。
1.以动手促读,让学生在积累中精神得到充实。
2.以动嘴促读,让学生在发展中能力得到提高。
3.以动情促读,让学生在感悟中情感得到升华。教师声情并茂地送词、送句、送文章,对有难度的课外读物在学生阅读前缓解难度。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注意的几点
1.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2.指导学生根据所读内容选择读书方法。
阅读能够丰富人的情感体验和语言文字积累,发展人的理解能力和知识修养。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标要求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但是在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却令人担忧。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对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工作提出如下见解。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分析
在农村,大多数学生除了上课之外,较少开展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高,根本无法达到145万字的课外阅读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农村学生的知识、视野与城市学生的差距越拉越大。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农村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的制约,农村中少有阅读的氛围;二是家长价值观念的引导,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好课本上的内容就行了,看课外书会浪费时间,即使给学生买课外书也以作文选为主,内容非常单一;三是因为当前农村经济条件进一步改善,电视、电脑等走进千家万户,很多学生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看电视上,使得原本就不多的课外阅读时间变得寥寥无几。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对课外阅读的重视
近年来,在国家扶持政策下,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但是大多数的教师还是视“考试”为教学的指挥棒,很少花大气力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得本来就难以衡量的课外阅读量要求流于形式。所谓思想是行动的指导,农村教师要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农村学生的重要性,提高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才能在工作中深入思考、积极实践,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收集各方面的资源,利用课外阅读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农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一环。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经验,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激发并保持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利用课外书本身的魅力“诱惑”学生
课外书的类别、内容多种多样,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也很多,天真活泼的童话、情节动人的故事、神奇的民间传说、经典高雅的文学名著等都具有非常动人的魅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不同的教育契机,将课外书的魅力展示给学生,并吸引住学生。例如,大多小学生对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非常熟悉和喜爱,对灰太狼的形象有很深的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汤素兰《笨狼的故事》,看笨狼与聪明兔在一起的故事,使学生被善良而笨拙的笨狼所闹出的笑话所吸引。
(二)利用读书活动和良好阅读氛围“感化”学生
小学生天真可爱、活泼好动,也期望得到集体的认同。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如故事大王比赛、童话剧展演、成语接龙,让学生认识到阅读能够丰富他们的生活,能够让他们的才华得到展示,他们自然愿意遨游在课外阅读的海洋之中了。此外,教师也可以针对课外阅读,定期组织一些读书笔记评比活动、读书经验交流会等,营造阅读的氛围,利用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三)介绍多种课外读物“迎合”学生
学生的性别、性格、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课外阅读爱好。教师要介绍多种类型的课外读物,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要介绍内容简单、配有拼音的童话、故事,也可以介绍一些经典的绘本故事,如《三毛流浪记》,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介绍有一定难度的书如《鲁滨逊漂流记》。
四、做好课外阅读指导
(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不同于教材中的课文阅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也缺乏教师的指导,有时候会造成学生的茫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精读、略读、快速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先对读物进行大体浏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精读。也可以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或者续写故事。
(二)教给学生选择图书的方法
当今的图书市场发展迅速,有很多文质兼美的好书,也有一些并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尤其是农村的图书市场。教师在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同时教给学生选择图书的方法,读内容健康、文笔优美的书籍,对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坚决说不。
(三)教给学生自我提升的方法
课外阅读能够增加农村学生的阅读体验,扩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通过圈点、批注、摘抄等方式记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丰富语言文字积累,在平常的习作中也可以将这些积累应用起来,提高写作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学习书中角色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品德,感受书中传递的正能量,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五、家校合作,争取多方力量支持课外阅读
现在的农村小学大多已经有了图书室,有很多国家配发、学校购买、多方资助的图书资源,藏书量也颇为可观。但是因为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也没有专门的阅览室,图书管理工作比较困难,图书的利用率不是很高。语文教师可以将班上学生的藏书集合起来建立班级的图书角,进行资源共享,也可以通过沟通协调,争取学校、家长、社会的支持,利用好可以利用的图书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越的阅读条件。
总之,做好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指导刻不容缓,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开辟渠道,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并在教学中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阅读是中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头戏。同时,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不仅是帮助学生吸收语言信息、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最重要的手段,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语言素质的提高。所以说,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英语课改关注的焦点。要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仅靠课堂45分钟远远不够。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必然延伸。课堂阅读重在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重在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提升阅读能力。
从阅读的主动性来看,学生阅读的人数微乎其微。在少之又少的课外阅读中,有呈现出以下几种较为典型的倾向:一是放羊式阅读,即学生的阅读没有计划,没有步骤,教师也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以及内容的合理指定。二是圈养式阅读,阅读内容由教师单方指定,学生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读什么,思考什么,均由教师“钦点”,学生缺乏阅读的自,选择权。三是静态阅读,即阅读中师生缺乏交往,交流,课外阅读成为了学生纯个人行为,学生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学生的知识面不易更快的拓展,思维的广度深度必然受到遏制。我们清楚的知道,在不断的交流中才能产生思维的发展,才能有效的保持学生阅读的新奇感和成就感。
鉴于以上几种状况,笔者认为,宜采用以下几种对策。
一、 提高认识水平,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要学好外语,必须依靠大量的输入和实践。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客观,更深刻地了解异域文化,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份量。要搞好课外阅读教学,主要依靠激励和指导。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最好是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学生还可以再阅读一些原著或经过改写的原著,包括世界名著、故事、幽默、时政、科技文等。
二、 在阅读过程中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如查阅法、猜测法、略读通览法、研读法等,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展开各种思维活动,如预测、推理、判断、对比、归纳等。此外,还应教会学生对不同题裁的文章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
三、 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地开展课外阅读
(一)“指定型”课外阅读。
具体做法如下:
1.值日生报告
要求学生回家后把所阅读的英语材料,第二天以值日生报告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作报告,一次两至三个学生,人人都要参加。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养成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2.读书笔记法
这种方法是深化阅读,把读和写的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辅以写的练习如改写、扩写、缩写、写读后感等,结合阅读文章相关的内容进行写作等,这样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可以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3.合作式课外阅读活动
在合作式阅读活动中,可引导学生参加英语阅读兴趣小组,开展英语故事会、英语读书交流、英语读书笔记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阅读书籍的交流。
(二)“指导型”课外阅读。